CN113707102A -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7102A
CN113707102A CN202110973516.4A CN202110973516A CN113707102A CN 113707102 A CN113707102 A CN 113707102A CN 202110973516 A CN202110973516 A CN 202110973516A CN 113707102 A CN113707102 A CN 1137071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curve
brightness adjustment
brightness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735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07102B (zh
Inventor
胡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7351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71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07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7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07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71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13The adjustment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the information to be displayed
    • G09G2320/062Adjustment of illumination source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包括:检测针对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响应该亮度调整操作,在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该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根据第二背光曲线对上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适当调整终端设备的背光曲线,从而提升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Description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屏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终端设备通常可以按照预设的固定规则自动调节其屏幕的背光亮度,或者在用户的手动调整下改变背光亮度。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单纯地改变屏幕背光亮度,尤其是用户手动调整,容易导致终端设备的自动背光不准确等异常情况,降低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能够适当调整终端设备的背光曲线,从而提升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
响应所述亮度调整操作,在所述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所述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
根据所述第二背光曲线对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一种背光亮度调整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背光亮度调整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
曲线调整单元,用于响应所述亮度调整操作,在所述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所述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
亮度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背光曲线对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终端设备,其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的任意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的任意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检测到针对其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时,可以响应该亮度调整操作,在该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该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进而可以根据该第二背光曲线对其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可见,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用户手动调整屏幕背光亮度的操作,在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该终端设备当前所设定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适当调整,既能够尽可能地实现用户手动调整所期望达到的改变当前屏幕亮度的效果,又避免了过度调整背光曲线而导致终端设备的自动背光异常,确保该终端设备后续还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自动背光亮度调整,从而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屏幕背光曲线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调整前后的背光曲线的对比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多个待选背光曲线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第一背光曲线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亮度调整装置的模块化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终端设备的模块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能够适当调整终端设备的背光曲线,从而提升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包括终端设备100以及用户200。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屏幕101,该屏幕101可以为触控屏,从而一方面用户200可以通过该屏幕101对终端设备100进行各种触控操作,另一方面该屏幕101也可以进行显示输出。其中,该屏幕101可以包括未图示的背光层以及显示层,该背光层可以用于发出白色背光,该显示层则可以用于调整不同像素点的滤光颜色及滤光程度,以对上述白色背光进行滤光,实现不同颜色、不同亮度的彩色输出。可以理解的是,当上述背光层发出不同亮度的背光光线时,屏幕101可以呈现相应的实际背光亮度(实际背光亮度相对于背光层所发出的背光光线的亮度可能有所下降,但两者应呈正相关关系),从而可以向用户200呈现明暗不同的亮度显示效果,以实现不同亮度的显示输出。
示例性地,上述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具备屏幕显示功能的各类设备或系统,如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平板电脑、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电视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可以理解,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100为手机,这仅仅是一种示例,不应被视为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的设备类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检测用户200针对其屏幕101的亮度调整操作。示例性地,上述亮度调整操作可以包括用户200所发出的触控操作、语音操作、按键操作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在此基础上,终端设备100可以响应该亮度调整操作,对该终端设备100当前设定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其中,对第一背光曲线的调整可以是在该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背光曲线以及第二背光曲线,均可用于在终端设备100处于不同光环境的情况下,确定其屏幕101对应应发出的背光亮度。从而,终端设备100在得到上述调整后的第二背光曲线之后,可以进一步地根据该第二背光曲线对屏幕101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以实现在不同光环境下对屏幕101的背光亮度的自动调整。
通过实施上述方法,终端设备100可以基于用户200手动调整屏幕101的背光亮度的操作,在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该终端设备100当前所设定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适当调整,既能够尽可能地实现用户200手动调整所期望达到的改变当前屏幕亮度的效果,又避免了过度调整背光曲线而导致终端设备100的自动背光异常,确保该终端设备100后续还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自动背光亮度调整,从而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100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的终端设备。如图2所示,该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02、检测针对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持续检测用户针对其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该亮度调整操作可以用于当终端设备处于一定的光环境下,而用户对该终端设备通过自动背光功能所确定的与上述光环境匹配的背光亮度不满意时,通过手动调整的方式重新确定自身所满意的屏幕背光亮度。示例性地,上述亮度调整操作可以包括用户的触控操作、语音操作、按键操作、移动操作等。终端设备在检测到上述亮度调整操作之后,可以在后续步骤中进一步地根据该亮度调整操作对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对其屏幕的背光亮度的调整。
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在其屏幕上显示亮度调节控件,并检测用户针对该亮度调节控件的触控操作,以将该触控操作作为用户针对该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示例性地,该亮度调节控件可以包括亮度调节条、亮度调节旋钮、亮度选择按钮等。具体举例来说,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亮度调节控件示出屏幕的当前背光亮度,而用户可以通过触控的方式在该亮度调节控件上确定其希望屏幕显示的调整背光亮度(如具体的亮度值、对应一定亮度值范围的亮度等级等)。在此基础上,终端设备在检测到用户的触控操作时,可以认为其检测到亮度调整操作,从而可以在后续步骤中根据上述调整背光亮度对该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并进一步地,可以根据调整后得到的第二背光曲线对该终端设备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麦克风持续监控针对该终端设备的语音指令,当检测到指定的关键字或关键词(如“调光”“亮一些”“暗一些”等)时,可以视为检测到针对终端设备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在此基础上,终端设备可以对包含上述关键字或关键词的语音指令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在后续步骤中该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
还有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其内置的传感器(如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等)检测终端设备自身的运动状态,当检测到指定的运动状态变化或运动轨迹(如反复翻转手机、移动电脑显示屏盖板等)时,可以视为检测到针对终端设备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具体地,以终端设备为手机为例,该手机可以设置有陀螺仪,并通过该陀螺仪检测手机自身是否被反复翻转,进而可以在检测到自身反复翻转的动作轨迹时,将该动作轨迹作为触发手机进行亮度调整的亮度调整操作。进一步地,该手机还可以对上述动作轨迹中翻转的次数、角度等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在后续步骤中该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
204、响应该亮度调整操作,在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该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针对其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之后,可以响应该亮度调整操作,并对该亮度调整操作进行分析计算,以根据分析计算的结果对终端设备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调整前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还是调整后所得到的第二背光曲线,均可用于针对终端设备所处的光环境,确定出其屏幕所应当发出的背光亮度。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屏幕背光曲线的示意图,该背光曲线可以是上述第一背光曲线,也可以是第二背光曲线。如图3所示,该背光曲线所处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横轴可以表示环境光系数(如光照强度,单位为勒克斯Lux),纵轴则可以表示屏幕的背光亮度(单位为尼特Nits)。基于该背光曲线,当终端设备处于不同光环境的情况下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其具体所处场景的环境光系数,在该背光曲线上唯一确定出其屏幕对应应发出的背光亮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第一背光曲线可以对应于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对第一背光曲线的调整在该曲线浮动范围内进行,使得调整后所得到的第二背光曲线可以仍处于该曲线浮动范围内,从而第二背光曲线与第一背光曲线不至于相差过大,能够避免过度调整背光曲线而导致终端设备的自动背光异常的情况出现。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背光曲线L1在对应不同环境光系数(如光照强度,单位为勒克斯Lux)时,其曲线上下浮动的区间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也即是说,在不同的光环境下,终端设备的屏幕背光亮度可调整的亮度范围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此基础上,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各个最大背光亮度所构成的曲线可以如曲线L2所示,各个最小背光亮度所构成的曲线可以如曲线L3所示。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如图5所示,对第一背光曲线L1进行调整所得到的第二背光曲线L1',可以属于该第一背光曲线L1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由曲线L2和L3所限定)内。
通过实施上述方法,当终端设备根据上述亮度调整操作对终端设备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时,可以统一考虑实际环境和用户需求对终端设备的背光曲线的影响,以基于用户手动调整屏幕背光亮度的操作,在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内适应性地调整其背光曲线,继而可以根据调整后得到的第二背光曲线实现贴合用户需求的自动背光功能,确保该终端设备在后续步骤中可以实现相对准确的自动背光亮度调整,有效地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206、根据第二背光曲线对上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在得到上述第二背光曲线之后,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当前所处场景的环境光系数,在第二背光曲线上确定出该环境光系数唯一对应的调整背光亮度,进而可以将上述屏幕的背光亮度值调整为该调整背光亮度。具体举例来说,请参阅图3,若图3所示的背光曲线为经过调整后的第二背光曲线,则终端设备可以先检测其所处场景(即光环境)的环境光系数x,进而可以计算该第二背光曲线上横坐标为x的点A对应的纵坐标y,并将该纵坐标y确定为环境光系数x唯一对应的调整背光亮度。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先根据用户的亮度调整操作直接调整其屏幕的背光亮度,以实现实时的背光亮度调整,确保用户的亮度调整操作可以被及时响应,提升用户的实际操作体验。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上述亮度调整操作对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所得到的第二亮度曲线应用于该终端设备后续进行的自动背光亮度调整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先不直接按照用户的亮度调整操作来调整其屏幕的背光亮度,而是先对该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继而可以按照调整后所得到的第二亮度曲线来进行与上述亮度调整操作对应的屏幕背光亮度调整。
可选地,终端设备也可以在确定上述第二背光曲线的过程中,直接获取上述调整背光亮度。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针对该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确定出该亮度调整操作对应的调整背光亮度,若该调整背光亮度符合后续得到的第二背光曲线,则终端设备可以确认该调整背光亮度为该终端设备所处场景的环境光系数唯一对应的调整背光亮度,从而有利于提升终端设备当次调整屏幕背光亮度的效率。
可见,实施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用户手动调整屏幕背光亮度的操作,在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该终端设备当前所设定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适当调整,既能够尽可能地实现用户手动调整所期望达到的改变当前屏幕亮度的效果,又避免了过度调整背光曲线而导致终端设备的自动背光异常,确保该终端设备后续还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自动背光亮度调整,从而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的终端设备。如图6所示,该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602、检测针对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
其中,步骤602与上述步骤202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604、响应该亮度调整操作,获取该亮度调整操作对应的初始亮度调整值,其中,该初始亮度调整值包括该亮度调整操作指定的背光亮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针对其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之后,可以根据该亮度调整操作,获取该亮度调整操作指定的背光亮度,即用户所希望屏幕显示的调整背光亮度,作为该亮度调整操作对应的初始亮度调整值。
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可以在其屏幕上显示亮度调节控件(如亮度调节条、亮度调节旋钮、亮度选择按钮等),并通过该亮度调节控件示出屏幕的当前背光亮度。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通过触控的方式,在该亮度调节控件上选取其希望屏幕显示的初始亮度调整值。可以理解,用户在选取初始亮度调整值时可能并不清楚该初始亮度调整值所反映的屏幕背光的实际情况,也可能仅仅是出于在过暗环境或过亮环境下查看屏幕的偶发需求。若根据该初始亮度调整值直接调整终端设备的背光曲线,则容易导致背光曲线出现较大程度的不合理偏离,进而导致终端设备的自动背光功能异常(如在过暗环境下屏幕突然采用较强的背光亮度,在过亮环境下屏幕突然采用较弱的背光亮度等),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为此,终端设备可以在后续步骤中基于该初始亮度调整值执行一定的修正步骤,以在合理范围内适应性地调整其背光曲线,提升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可靠性,同时也提升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
606、在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根据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对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
其中,步骤606与上述步骤204类似。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的第一背光曲线可以对应于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则通过限定第一背光曲线在该曲线浮动范围内调整,可以避免由于用户的手动调整导致背光曲线出现较大程度的不合理偏离。在此基础上,当终端设备需要调整其第一背光曲线时,例如根据用户针对其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来调整第一背光曲线,或者响应该终端设备从自身或其他设备所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来调整第一背光曲线,则该终端设备可以先确定其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进而在该曲线浮动范围内,可以根据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对该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第二背光曲线。
示例性地,请继续参阅图5,终端设备在根据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对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时,基于初始亮度调整值的不同,可以对第一背光曲线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向的调整。如图5所示,第一背光曲线L1为终端设备当前的背光曲线,点B和点C可以描述用户不同的亮度调整操作。
具体举例来说,若用户在终端设备当前所处场景对应的环境光系数为点B的横坐标所示时,通过亮度调整操作希望将屏幕背光亮度调整为点B的纵坐标,则终端设备可以将点B的纵坐标确定为初始亮度调整值,并将第一背光曲线向穿过点B的方向调整。另一实施例中,若用户在终端设备当前所处场景对应的环境光系数为点C的横坐标所示时,通过亮度调整操作希望将屏幕背光亮度调整为点C的纵坐标,则终端设备可以将点C的纵坐标确定为初始亮度调整值,并将第一背光曲线尽可能向穿过点C的方向调整。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调整第一背光曲线L1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第一背光曲线L1对应的第二背光曲线L1'仍属于上述曲线浮动范围内,则针对不同的初始亮度调整值,基于其相对第一背光曲线L1的位置不同(处于第一背光曲线L1上或下),以及其是否属于第一背光曲线L1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的不同情况,可以适应性对第一背光曲线L1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得到对应的第二背光曲线L1'。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初始亮度调整值对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可以是在上述曲线浮动范围内,根据初始亮度调整值对第一背光曲线进行拟合实现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调整也可以是通过模型计算实现的,终端设备可以将初始亮度调整值以及第一背光曲线输入曲线调整模型,以得到该曲线调整模型所输出的第二背光曲线。示例性地,以后者为例,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曲线调整模型对初始亮度调整值对终端设备当前所处的场景进行分析,以确定与场景对应的目标亮度调整值,进而可以根据该目标亮度调整值以及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函数(例如通过三次函数等形式表示)来计算调整后所应得到的第二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函数,从而可以输出相应的第二背光曲线。
608、根据第二背光曲线对上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其中,步骤608与上述步骤206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见,实施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终端设备既能够尽可能地实现用户手动调整所期望达到的改变当前屏幕亮度的效果,又避免了过度调整背光曲线而导致终端设备的自动背光异常,确保该终端设备后续还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自动背光亮度调整,从而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其中,通过限制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并在该曲线浮动范围内调整终端设备的背光曲线,能够避免用户的手动调整导致背光曲线出现较大程度的不合理偏离,从而可以确保在合适的亮度范围内对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提升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的终端设备。如图7所示,该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702、在终端设备的屏幕上显示多个待选背光曲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提供多个不同的待选背光曲线,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个人喜好提供多样化的自动背光模式,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向用户展示以供选择。示例性地,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多个待选背光曲线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终端设备可以在屏幕直接显示多个待选背光曲线1~4,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勾选等方式选择其喜好的其中一条待选背光曲线作为目标背光曲线,即作为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可选地,被选择的目标背光曲线可以通过高亮、闪烁、变形(如变为虚线、点线等)等形式突出显示,也可以通过显示被勾选的勾选框来显示,还可以直接按照被选择的目标背光曲线来调整屏幕当前的背光亮度,以使用户能够直观地体验到改变屏幕背光曲线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显示多个待选背光曲线对应的按钮、图标等,以供用户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704、响应针对该终端设备的曲线选择操作,从多个待选背光曲线中确定出该曲线选择操作对应的目标背光曲线,作为该终端设备的第一背光曲线。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在每个待选背光曲线附近(图8中为各个待选背光曲线之后)可以显示相应的勾选框,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用户针对各个勾选框的勾选操作,并根据该勾选操作确定出相应的勾选框所对应的待选背光曲线,将其作为该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
706、检测针对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
其中,步骤706与上述步骤202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708、响应该亮度调整操作,获取该亮度调整操作对应的初始亮度调整值,其中,该初始亮度调整值包括该亮度调整操作指定的背光亮度。
其中,步骤708与上述步骤604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710、获取终端设备所处场景对应的第一环境光系数。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其内置的环境光传感器采集环境光信息,以得到该终端设备所处场景对应的第一环境光系数。示例性地,当终端设备检测针对其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时,可以触发其环境光传感器启动,实时地采集终端设备所处场景的光照强度,并将该光照强度作为第一环境光系数。又示例性地,终端设备也可以每隔一定时长启动其环境光传感器,以定期地采集该终端设备所处场景的光照强度,从而在该终端设备检测针对其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时,可以直接调用最近采集的光照强度作为第一环境光系数,提高环境光系数的获取效率。
712、根据该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确定与第一环境光系数对应的背光亮度范围。
714、在该背光亮度范围内,确定与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获取其所处场景对应的第一环境光系数之后,可以根据先确定该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继而根据该曲线浮动范围内第一环境光系数所能匹配的最大背光亮度和最小背光亮度,可以确定出与该第一环境光系数对应的背光亮度范围。在此基础上,由于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可能处于该背光亮度范围内,也可能处于该背光亮度范围外,故终端设备需要在该背光亮度范围内重新确定与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以确保该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处于上述曲线浮动范围内,可以用于在后续步骤中将第一背光曲线在该曲线浮动范围内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不属于背光亮度范围内,则终端设备可以将背光亮度范围内最接近初始亮度调整值的背光亮度值确定为与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若初始亮度调整值属于背光亮度范围内,则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将该初始亮度调整值确定为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基于第一背光曲线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若终端设备当前所处场景的环境光系数为点B的横坐标,且用户手动调整的背光亮度(即初始亮度调整值)如点B的纵坐标所示,由于点B属于背光亮度范围内,即未超出上述曲线浮动范围,故可以直接将点B的纵坐标作为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若终端设备当前所处场景的环境光系数为点C的横坐标,且用户手动调整的背光亮度如点C的纵坐标所示,由于点C不属于背光亮度范围内,即超出上述曲线浮动范围,则可以在该曲线浮动范围内获取最接近点C、且与点C的横坐标相同的点C',点C'的纵坐标在上述背光亮度范围内,故可以将该点C'的纵坐标作为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另一些实施例中,若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不属于背光亮度范围内,则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场景来确定与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可以先获取该终端设备当前的场景信息,如场景类型信息(室内场景、室外场景等)、天气信息(如晴天、阴雨天等)、场景位置信息(如教室、办公室、商场等),进而可以基于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以及场景信息,确定与该场景信息对应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具体举例来说,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亮度调整模型来确定与上述场景信息对应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亮度调整模型对上述初始亮度调整值以及场景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与该场景信息对应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其中,上述亮度调整模型可以是通过样本亮度数据集合训练得到的,该样本亮度数据集合可以包括多个样本场景信息,以及包括每一样本场景信息对应的样本亮度调整值。通过实施上述方法,终端设备可以记录并学习用户在不同场景下调整屏幕背光亮度的亮度调整操作,进而可以得到用户的亮度调整习惯,当用户下一次处于相同场景时,可以根据上述亮度调整习惯直接确定出用户所需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从而可以在后续步骤中对屏幕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或者对屏幕当前的背光亮度直接进行调整,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效率。
716、基于上述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对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该第二背光曲线属于上述曲线浮动范围内。
其中,步骤716与上述步骤606类似。需要说明的是,经过上述步骤714,所得到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可以与其匹配的初始亮度调整值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718、获取终端设备所处场景对应的第二环境光系数。
720、基于上述第二背光曲线,确定与该第二环境光系数对应的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并根据该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对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得到上述第二背光曲线之后,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当前所处场景对应的第二环境光系数,在第二背光曲线上确定出该第二环境光系数唯一对应的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进而可以将上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调整为该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可以与上述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具体地,当第二环境光系数与上述第一环境光系数相同时,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可以与上述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相同;当第二环境光系数与上述第一环境光系数不相同时,则该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也可以相应地与上述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不相同。
可选地,终端设备也可以在确定上述第二背光曲线的过程中,直接获取与当前的环境光系数对应的目标亮度调整值。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针对该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确定出该亮度调整操作对应的初始亮度调整值,若该初始亮度调整值符合后续所得到的第二背光曲线,则终端设备可以确认该初始亮度调整值为该终端设备所处场景的环境光系数唯一对应的亮度调整值,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终端设备当次调整屏幕背光亮度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环境光系数和第二环境光系数可以相同,即表示终端设备在同一场景下进行屏幕亮度调整;上述第一环境光系数和第二环境光系数也可以不相同,表示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调整后的得到的调整亮度曲线,在不同场景下分别进行适应性的屏幕亮度调整。
可见,实施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背光亮度调整方法,终端设备既能够尽可能地实现用户手动调整所期望达到的改变当前屏幕亮度的效果,又避免了过度调整背光曲线而导致终端设备的自动背光异常,确保该终端设备后续还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自动背光亮度调整,从而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其中,通过限制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并在该曲线浮动范围内调整终端设备的背光曲线,能够避免用户的手动调整导致背光曲线出现较大程度的不合理偏离,从而可以确保在合适的亮度范围内对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提升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可靠性;此外,通过记录并学习用户在不同场景下调整屏幕背光亮度的亮度调整操作,还可以得到用户的亮度调整习惯,以在用户下一次处于相同场景时可以直接根据该习惯进行屏幕背光亮度调整,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效率。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亮度调整装置的模块化示意图,该背光亮度调整装置可以应用于上述的终端设备。如图10所示,该背光亮度调整装置可以包括检测单元1001、曲线调整单元1002以及亮度调整单元1003,其中:
检测单元1001,用于检测针对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
曲线调整单元1002,用于响应亮度调整操作,在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
亮度调整单元1003,用于根据第二背光曲线对上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可见,采用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背光亮度调整装置,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用户手动调整屏幕背光亮度的操作,在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该终端设备当前所设定的第一背光曲线进行适当调整,既能够尽可能地实现用户手动调整所期望达到的改变当前屏幕亮度的效果,又避免了过度调整背光曲线而导致终端设备的自动背光异常,确保该终端设备后续还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自动背光亮度调整,从而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0所示的曲线调整单元1002还可以包括未图示的获取子单元以及调整子单元,其中:
第一获取子单元,用于响应检测单元1001检测到的亮度调整操作,获取该亮度调整操作对应的初始亮度调整值,其中,该初始亮度调整值包括该亮度调整操作指定的背光亮度;
调整子单元,用于在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根据初始亮度调整值对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
可见,采用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背光亮度调整装置,通过限制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并在该曲线浮动范围内调整终端设备的背光曲线,能够避免用户的手动调整导致背光曲线出现较大程度的不合理偏离,从而可以确保在合适的亮度范围内对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提升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调整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
获取终端设备所处场景对应的第一环境光系数;
根据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确定与第一环境光系数对应的背光亮度范围;
在背光亮度范围内,确定与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基于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对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第二背光曲线属于曲线浮动范围内。
在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调整子单元在背光亮度范围内,确定与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时,若初始亮度调整值不属于背光亮度范围内,将背光亮度范围内最接近初始亮度调整值的背光亮度值确定为与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若初始亮度调整值属于背光亮度范围内,则将初始亮度调整值确定为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调整子单元在背光亮度范围内,确定与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时,若初始亮度调整值不属于背光亮度范围内,获取终端设备当前的场景信息;
基于初始亮度调整值以及场景信息,确定与场景信息对应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示例性地,上述调整子单元可以通过通过亮度调整模型对初始亮度调整值以及场景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与场景信息对应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其中,亮度调整模型是通过样本亮度数据集合训练得到的,样本亮度数据集合包括多个样本场景信息,以及包括每一样本场景信息对应的样本亮度调整值。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0所示的亮度调整单元1003还可以包括未图示的第二获取子单元以及计算子单元,其中:
第二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终端设备所处场景对应的第二环境光系数。
计算子单元,用于基于上述第二背光曲线,确定与第二环境光系数对应的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并根据该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对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0所示的背光亮度调整装置还可以包括未图示的显示单元以及曲线确定单元,其中:
显示单元,用于在终端设备的屏幕上显示多个待选背光曲线;
曲线确定单元,则用于响应针对该终端设备的曲线选择操作,从上述多个待选背光曲线中确定出该曲线选择操作对应的目标背光曲线,作为该终端设备的第一背光曲线。
可见,采用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背光亮度调整装置,终端设备既能够尽可能地实现用户手动调整所期望达到的改变当前屏幕亮度的效果,又避免了过度调整背光曲线而导致终端设备的自动背光异常,确保该终端设备后续还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自动背光亮度调整,从而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其中,通过限制一定的曲线浮动范围,并在该曲线浮动范围内调整终端设备的背光曲线,能够避免用户的手动调整导致背光曲线出现较大程度的不合理偏离,从而可以确保在合适的亮度范围内对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提升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可靠性;此外,通过记录并学习用户在不同场景下调整屏幕背光亮度的亮度调整操作,还可以得到用户的亮度调整习惯,以在用户下一次处于相同场景时可以直接根据该习惯进行屏幕背光亮度调整,有效提升了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背光亮度调整的效率。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模块化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1101;
与存储器1101耦合的处理器1102;
其中,处理器1102调用存储器1101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任意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任意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任意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
响应所述亮度调整操作,在所述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所述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
根据所述第二背光曲线对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所述亮度调整操作,在所述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所述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包括:
响应所述亮度调整操作,获取所述亮度调整操作对应的初始亮度调整值,其中,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包括所述亮度调整操作指定的背光亮度;
在所述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根据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对所述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根据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对所述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设备所处场景对应的第一环境光系数;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确定与所述第一环境光系数对应的背光亮度范围;
在所述背光亮度范围内,确定与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基于所述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对所述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所述第二背光曲线属于所述曲线浮动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背光亮度范围内,确定与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包括:
若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不属于所述背光亮度范围内,将所述背光亮度范围内最接近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的背光亮度值确定为与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若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属于所述背光亮度范围内,则将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确定为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背光亮度范围内,确定与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匹配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包括:
若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不属于所述背光亮度范围内,获取所述终端设备当前的场景信息;
基于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以及所述场景信息,确定与所述场景信息对应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以及所述场景信息,确定与所述场景信息对应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包括:
通过亮度调整模型对所述初始亮度调整值以及所述场景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与所述场景信息对应的第一目标亮度调整值,其中,所述亮度调整模型是通过样本亮度数据集合训练得到的,所述样本亮度数据集合包括多个样本场景信息,以及包括每一所述样本场景信息对应的样本亮度调整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背光曲线对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设备所处场景对应的第二环境光系数;
基于所述第二背光曲线,确定与所述第二环境光系数对应的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并根据所述第二目标亮度调整值对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测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上显示多个待选背光曲线;
响应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曲线选择操作,从所述多个待选背光曲线中确定出所述曲线选择操作对应的目标背光曲线,作为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背光曲线。
9.一种背光亮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背光亮度调整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调整操作;
曲线调整单元,用于响应所述亮度调整操作,在所述终端设备当前的第一背光曲线对应的曲线浮动范围内,对所述第一背光曲线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背光曲线;
亮度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背光曲线对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973516.4A 2021-08-24 2021-08-24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7071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3516.4A CN113707102B (zh) 2021-08-24 2021-08-24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3516.4A CN113707102B (zh) 2021-08-24 2021-08-24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7102A true CN113707102A (zh) 2021-11-26
CN113707102B CN113707102B (zh) 2022-11-25

Family

ID=78654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73516.4A Active CN113707102B (zh) 2021-08-24 2021-08-24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0710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4398A (zh) * 2023-11-06 2023-12-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93216A2 (en) * 2013-04-17 2014-10-22 BenQ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CN104347036A (zh) * 2013-08-08 2015-02-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TW201514957A (zh) * 2013-10-08 2015-04-16 Wistron Corp 顯示電子裝置及其背光調整方法
CN107132973A (zh) * 2017-04-21 2017-09-0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调节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021256A (zh) * 2019-04-02 2019-07-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亮度调整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047443A (zh) * 2019-04-08 2019-07-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13126857A (zh) * 2019-12-30 2021-07-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192464A (zh) * 2020-01-14 2021-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93216A2 (en) * 2013-04-17 2014-10-22 BenQ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CN104347036A (zh) * 2013-08-08 2015-02-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TW201514957A (zh) * 2013-10-08 2015-04-16 Wistron Corp 顯示電子裝置及其背光調整方法
CN107132973A (zh) * 2017-04-21 2017-09-0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调节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021256A (zh) * 2019-04-02 2019-07-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亮度调整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047443A (zh) * 2019-04-08 2019-07-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13126857A (zh) * 2019-12-30 2021-07-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192464A (zh) * 2020-01-14 2021-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4398A (zh) * 2023-11-06 2023-12-1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7234398B (zh) * 2023-11-06 2024-04-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7102B (zh) 2022-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35101B (zh) 拍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EP3905230A1 (en) Display panel luminance correction method and display panel luminance correction device
RU2659484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рректировки яркости отображения
CN111182205B (zh) 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0012210B (zh) 拍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446961B (zh) 姿势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881875B (zh) 图像白平衡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06210852B (zh) 一种终端静态图层信息检测方法及终端
KR20160056928A (ko) 화이트 밸런스 조절 방법 및 장치
KR20140023705A (ko) 단말의 촬영 제어 방법 및 그 단말
KR20140083741A (ko) 디스플레이 방법 및 장치
US2013014785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display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brightness of display
KR20160142218A (ko) 촬영 파라미터 설정 방법, 장치, 프로그램 및 기록매체
US20160246366A1 (en)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N106959807A (zh) 视角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3707102B (zh)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存储介质
CN115525140A (zh) 手势识别方法、手势识别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568770B (zh) 一种控制智能家居设备的方法及控制设备
CN113553261B (zh) 软件自动化测试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87615B (zh) 拍摄的方法及装置
CN108769538B (zh) 自动对焦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2000305A (zh) 屏幕色温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9859719B (zh) 亮度补偿方法、补偿电路及其显示装置
CN106126068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339028B (zh) 拍照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