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5025A - 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5025A
CN113705025A CN202111267154.3A CN202111267154A CN113705025A CN 113705025 A CN113705025 A CN 113705025A CN 202111267154 A CN202111267154 A CN 202111267154A CN 113705025 A CN113705025 A CN 113705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deformation
mineral
synthetic aperture
aperture radar
rada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671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05025B (zh
Inventor
区东
李腾飞
何云
徐教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e Xingrui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ke Xingrui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ke Xingrui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ke Xingrui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6715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50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05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5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05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50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利用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对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利用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利用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将矿产开采总体积、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该实施方式可以对露天矿山采矿量进行三维体式土方量监测,较为准确的确定矿产开采量。

Description

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信息提取与传输,是一项对露天矿山采矿量监测信息进行提取与传输的技术。目前,在信息提取与传输时,通常采用的方式为:利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数据无线远程传输、监测数据自动分析处理等技术,提取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并将表形变监测数据作为露天矿山采矿量监测传输至目标终端。
然而,当采用上述方法对信息进行提取和传输时,经常会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第一,GNSS终端获取的数据为离散点形变信息,空间域覆盖度严重不足,难以反映连续形变规律,且只能获取露天矿山开采的一维深度信息,无法获取露天矿山开采的二维分布情况,从而无法得到整体露天矿山的开采量信息,需要进一步进行人工现场勘察;
第二,无法较为快速、准确的确定矿产开采量相关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其中,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和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之间具有时间间隔;利用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上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对上述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其中,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包括至少一个地表形变区域;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利用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上述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将上述矿产开采总体积、上述矿产开采总量和上述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提取与传输装置,装置包括:获取单元,被配置成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其中,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和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之间具有时间间隔;生成单元,被配置成利用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上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划分单元,被配置成对上述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其中,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包括至少一个地表形变区域;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利用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上述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传输单元,被配置成将上述矿产开采总体积、上述矿产开采总量和上述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能够提取出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空间连续曲面的形变信息,进而可以确定整体露天矿山的开采量信息,从定量的角度确定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具体来说,造成无法得到整体露天矿山的开采量信息以及无法定量确定矿产开采量的原因在于:GNSS终端获取的数据为离散点形变信息,空间域覆盖度严重不足,难以反映连续形变规律,且只能从中提取出露天矿山开采的一维深度信息,无法获取露天矿山开采的二维分布情况。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利用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从而,通过地表形变图来体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空间连续曲面的形变信息。接着,对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确定每个区域内的矿产开采体积。进而,提取出整个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从而解决了现有的露天矿山采矿量监测方法中无法进行三维体式土方量监测,无法得到更为直观的矿产开采量指标的问题。从而,可以利用获得的矿产开采量进一步确定露天矿山开采区域是否存在过度开采和生态恢复问题,能够及时发现部分地区的地质环境恶化、预防滑坡等事故的发生并维护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基本设施的安全和稳定。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是本公开的信息提取与传输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在图1的应用场景中,首先,计算设备101可以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102、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103和数字高程模型104,其中,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102的生成时间和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103的生成时间之间具有时间间隔。接着,计算设备101可以利用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102、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103和上述数字高程模型104,生成地表形变图105。再接着,计算设备101可以对上述地表形变图105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106,其中,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106包括至少一个地表形变区域。然后,计算设备101可以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106,确定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107。再然后,计算设备101可以利用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上述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108和日矿产开采量109。最后,计算设备101可以将上述矿产开采总体积107、上述矿产开采总量108和上述日矿产开采量109传输至目标终端110以供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设备101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计算设备为硬件时,可以实现成多个服务器或终端设备组成的分布式集群,也可以实现成单个服务器或单个终端设备。当计算设备体现为软件时,可以安装在上述所列举的硬件设备中。其可以实现成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的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应该理解,图1中的计算设备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计算设备。
继续参考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200。该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如图1所示的计算设备101)可以通过有线连接方式或者无线连接方式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其中,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和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之间具有时间间隔。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可以是同一合成孔径雷达设备在同一轨道上拍摄的针对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两景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实践中,上述时间间隔可以是3天至15天,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202,利用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利用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上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基于上述数字高程模型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行模拟,生成模拟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可以根据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参数和多普勒—伪距定位模型,确定数字高程模型中每个像元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坐标,得到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坐标集合。其中,由上述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坐标集合的中各个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坐标所构成的图像即为模拟出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第二步,利用上述模拟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生成模拟地形相位图。
可以根据纹理及几何特征对模拟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行自动配准以建立多项式方程,从而确定模拟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对应的真实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坐标,并更新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坐标集合,得到每个数字高程模型像元对应的真实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坐标。由各个真实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坐标组成的图像即为模拟地形相位图。
第三步,生成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之间的干涉相位图。
可以首先对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行图像配准。然后,对配准后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配准后的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行干涉、干涉滤波和精密基线估计处理,得到干涉相位图。
第四步,利用上述模拟地形相位图和上述干涉相位图,生成差分干涉相位图。
可以利用上述模拟地形相位图对上述干涉相位图进行去平地处理,得到差分干涉相位图。
第五步,对上述差分干涉相位图进行形变提取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图。
可以对上述差分干涉相位图进行相位滤波处理。其中,上述相位滤波处理可以采用以下滤波器实现:Adaptive(自适应)滤波器、Boxcar(矩形)滤波器和Goldstein(戈德斯坦)滤波器等。接着,对相位滤波后的差分干涉相位图进行相位解缠处理,得到形变相位图。其中,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位解缠处理。然后,对形变相位图进行地理编码,得到地表形变图。
步骤203,对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上述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其中,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包括至少一个地表形变区域。可以以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对上述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上述空间分辨率可以是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实际尺寸或大小。实践中,上述分辨率可以是1米至25米,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以第一目标网格边长对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其中,上述目标网格边长是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的整数倍。
作为示例,上述空间分辨率可以是25米,则上述目标网格边长可以是100米。
步骤204,利用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对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的每个地表形变区域中地表形变量为负值的区域进行积分,得到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第二步,将各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之和确定为上述矿产开采总体积。
由此,可以利用能够反映露天矿山开采区域整体形变量的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通过积分精确的确定上述映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
步骤205,利用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利用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上述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其中,可以将上述矿产资源平均密度与上述矿产开采总体积的乘积值确定为矿产开采总量。将上述矿产开采总量与上述时间间隔确定为上述日矿产开采量。
步骤206,将矿产开采总体积、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上述矿产开采总体积、上述矿产开采总量和上述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其中,上述目标终端可以是具有显示功能且用于露天矿山开采监控的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日矿产开采量大于预设开采量,向上述目标终端发送报警提示信息。实践中,上述预设开采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由此,可以将矿产开采总体积、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从而,便于相关人员根据矿产开采量进一步确定露天矿山开采区域是否存在过度开采和生态恢复问题。进而能够及时发现部分地区的地质环境恶化、预防滑坡等事故的发生并维护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基本设施的安全和稳定。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能够提取出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空间连续曲面的形变信息,进而可以确定整体露天矿山的开采量信息,从定量的角度确定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具体来说,造成无法得到整体露天矿山的开采量信息以及无法定量确定矿产开采量的原因在于:GNSS终端获取的数据为离散点形变信息,空间域覆盖度严重不足,难以反映连续形变规律,且只能从中提取出露天矿山开采的一维深度信息,无法获取露天矿山开采的二维分布情况。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利用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从而,通过地表形变图来体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空间连续曲面的形变信息。接着,对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确定每个区域内的矿产开采体积。进而,提取出整个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从而解决了现有的露天矿山采矿量监测方法中无法进行三维体式土方量监测,无法得到更为直观的矿产开采量指标的问题。从而,可以利用获得的矿产开采量进一步确定露天矿山开采区域是否存在过度开采和生态恢复问题,能够及时发现部分地区的地质环境恶化、预防滑坡等事故的发生并维护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基本设施的安全和稳定。
进一步参考图3,其示出了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流程300。该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的流程3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
步骤302,利用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
步骤303,对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301-303的具体实现方式及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图2对应的那些实施例中的步骤201-203,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4,确定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每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确定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每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各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的标准差。其中,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可以是对应的像素值所表征的地表形变量。
第二步,响应于确定上述标准差小于等于预设标准差阈值,对上述地表形变区域执行以下矿产开采体积确定步骤:
第一子步骤,响应于确定上述地表形变区域有四个角点满足预设条件,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边长和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四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生成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其中,上述预设条件可以是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为负值。实践中,上述预设标准差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定。地表形变量为负值可以表征地表发生下降。在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地表的下降往往是由矿山开采所引起的。
当上述标准差小于等于预设标准差阈值时,表明上述表形变区域的各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相差不大,上述表形变区域内的地表形变量的变化较为缓和。此时,直接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各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即可生成较为准确的矿产开采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利用以下矿产开采体积第一确定公式生成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Figure 678265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23796DEST_PATH_IMAGE002
表示上述矿产开采体积。
Figure 252783DEST_PATH_IMAGE003
表示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边长。
Figure 254237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249875DEST_PATH_IMAGE005
Figure 653174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551598DEST_PATH_IMAGE007
分别表示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四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的绝对值。
第二子步骤,响应于确定上述地表形变区域有三个角点满足上述预设条件,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中不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零点位置,分别确定不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挖方边长,得到第一挖方边长集合,以及利用满足上述预设条的三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边长和上述第一挖方边长集合生成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其中,上述挖方边长是地表形变区域中某条边上形变量为负值的线段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利用以下矿产开采体积第二确定公式生成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Figure 102665DEST_PATH_IMAGE008
其中,
Figure 574097DEST_PATH_IMAGE009
表示上述矿产开采体积。
Figure 504007DEST_PATH_IMAGE010
表示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边长。
Figure 137114DEST_PATH_IMAGE011
Figure 113160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185021DEST_PATH_IMAGE013
分别表示上述地表形变区域中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三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的绝对值。
Figure 235017DEST_PATH_IMAGE014
Figure 304604DEST_PATH_IMAGE015
分别表示不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挖方边长。
第三子步骤,响应于确定上述地表形变区域有两个角点满足上述预设条件,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中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两个角点所在的两条相对边的零点位置,分别确定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两个角点所在的两条相对边的挖方边长,得到第二挖方边长集合,以及利用满足上述预设条的两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边长和上述第二挖方边长集合生成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利用以下矿产开采体积第三确定公式生成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Figure 564684DEST_PATH_IMAGE016
其中,
Figure 814138DEST_PATH_IMAGE009
表示上述矿产开采体积。
Figure 46536DEST_PATH_IMAGE010
表示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边长。
Figure 349341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972084DEST_PATH_IMAGE018
分别表示上述地表形变区域中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两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的绝对值。
Figure 589010DEST_PATH_IMAGE019
Figure 472652DEST_PATH_IMAGE020
分别表示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两个角点所在的两条相对边的挖方边长。
第四子步骤,响应于确定上述地表形变区域有一个角点满足上述预设条件,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中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零点位置,分别确定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挖方边长,得到第三挖方边长集合,以及利用满足上述预设条的一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上述第三挖方边长集合生成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利用以下矿产开采体积第四确定公式生成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Figure 87304DEST_PATH_IMAGE021
其中,
Figure 259660DEST_PATH_IMAGE009
表示上述矿产开采体积。
Figure 477014DEST_PATH_IMAGE022
表示上述地表形变区域中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的绝对值。
Figure 684005DEST_PATH_IMAGE023
Figure 469558DEST_PATH_IMAGE024
表示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挖方边长。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确定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每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响应于确定上述标准差大于预设标准差阈值,以第二目标网格边长对上述地表形变区域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子区域集合。其中,上述第二目标网格边长与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同。
当上述标准差大于上述预设标准差阈值时,表明上述表形变区域的各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相差较大,上述表形变区域内的地表形变量的变化较为剧烈。此时,直接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各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确定矿产开采体积是产生的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较大。需要对上述地表形变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以较为精确的生成矿产开采体积。
第二步,将上述地表形变子区域集合中的每个地表形变子区域作为地表形变区域并执行上述矿产开采体积确定步骤,得到上述地表形变子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第三步,将上述地表形变子区域集合中各个地表形变子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之和确定为上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上述步骤作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发明点,解决了背景技术提及的技术问题二“无法较为快速、准确的确定矿产开采量相关信息”。导致上述技术问题的因素往往如下:通过积分的方式确定矿产开采体积可以获取非常精确的结果,但计算过程耗时较长,无法快速的获得较为精确的矿产开采量相关信息。如果解决了上述因素,就能达到快速的获得较为精确的矿产开采量相关信息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本公开地表形变区域的各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的标准差来确定是否需要对地表形变区域进行进一步划分。从而在确定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的过程中自适应的调整地表形变区域的大小。以达到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的平衡。
步骤305,将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各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之和确定为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各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之和确定为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
步骤306,利用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
步骤307,将矿产开采总体积、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306-307的具体实现方式及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图2对应的那些实施例中的步骤205-206,在此不再赘述。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与图2对应的一些实施例的描述相比,图3对应的一些实施例中的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的流程300体现了确定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每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的扩展步骤。由此,这些实施例描述的方案可以自适应的对地表形变区域进行进一步划分,在提高确定矿产开采体积的速度的同时兼顾精确度。
进一步参考图4,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信息提取与传输装置的一些实施例,这些装置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那些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的信息提取与传输装置400包括:获取单元401、生成单元402、划分单元403、第一确定单元404、第二确定单元405和传输单元406。其中,获取单元401,被配置成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其中,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和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之间具有时间间隔;生成单元402,被配置成利用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上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划分单元403,被配置成对上述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其中,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包括至少一个地表形变区域;第一确定单元404,被配置成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第二确定单元405,被配置成利用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上述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传输单元406,被配置成将上述矿产开采总体积、上述矿产开采总量和上述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该装置400中记载的诸单元与参考图2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由此,上文针对方法描述的操作、特征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装置4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5,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500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5所示,电子设备5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5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5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5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5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5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5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501、ROM 502以及RAM 503通过总线5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505也连接至总线5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5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5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507;以及通信装置509。通信装置5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5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5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5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5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5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508被安装,或者从ROM 5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5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记载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其中,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和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之间具有时间间隔;利用上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上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对上述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其中,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包括至少一个地表形变区域;利用上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利用上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上述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将上述矿产开采总体积、上述矿产开采总量和上述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获取单元、生成单元、划分单元、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和传输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生成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生成地表形变图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Claims (10)

1.一种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包括:
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其中,所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和所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之间具有时间间隔;
利用所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所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所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
对所述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其中,所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包括至少一个地表形变区域;
利用所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所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
利用所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所述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
将所述矿产开采总体积、所述矿产开采总量和所述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利用所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所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包括:
确定所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每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将所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各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之和确定为所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所述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包括:
以第一目标网格边长对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其中,所述目标网格边长是所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的整数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所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每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包括:
确定所述地表形变区域的各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的标准差;
响应于确定所述标准差小于等于预设标准差阈值,对所述地表形变区域执行以下矿产开采体积确定步骤:
响应于确定所述地表形变区域有四个角点满足预设条件,利用所述地表形变区域的边长和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四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生成所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其中,所述预设条件是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为负值;
响应于确定所述地表形变区域有三个角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利用所述地表形变区域中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零点位置,分别确定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挖方边长,得到第一挖方边长集合,以及利用满足所述预设条的三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所述地表形变区域的边长和所述第一挖方边长集合生成所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响应于确定所述地表形变区域有两个角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利用所述地表形变区域中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两个角点所在的两条相对边的零点位置,分别确定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两个角点所在的两条相对边的挖方边长,得到第二挖方边长集合,以及利用满足所述预设条的两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所述地表形变区域的边长和所述第二挖方边长集合生成所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响应于确定所述地表形变区域有一个角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利用所述地表形变区域中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零点位置,分别确定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角点所在的两条边的挖方边长,得到第三挖方边长集合,以及利用满足所述预设条的一个角点处的地表形变量、所述第三挖方边长集合生成所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所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中每个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标准差大于预设标准差阈值,以第二目标网格边长对所述地表形变区域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子区域集合,其中,所述第二目标网格边长与所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同;
将所述地表形变子区域集合中的每个地表形变子区域作为地表形变区域执行所述矿产开采体积确定步骤,得到所述地表形变子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将所述地表形变子区域集合中各个地表形变子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之和确定为所述地表形变区域的矿产开采体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利用所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所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所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包括:
基于所述数字高程模型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行模拟,生成模拟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利用所述模拟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生成模拟地形相位图;
生成所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所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之间的干涉相位图;
利用所述模拟地形相位图和所述干涉相位图,生成差分干涉相位图;
对所述差分干涉相位图进行形变提取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日矿产开采量大于预设开采量,向所述目标终端传输报警提示信息。
8.一种信息提取与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被配置成获取露天矿山开采区域对应的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其中,所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和所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生成时间之间具有时间间隔;
生成单元,被配置成利用所述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所述辅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所述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形变图;
划分单元,被配置成对所述地表形变图进行区域划分处理,得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其中,所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包括至少一个地表形变区域;
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利用所述地表形变区域划分图,确定所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开采总体积;
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利用所述露天矿山开采区域的矿产资源平均密度和所述时间间隔,确定矿产开采总量和日矿产开采量;
传输单元,被配置成将所述矿产开采总体积、所述矿产开采总量和所述日矿产开采量传输至目标终端以供显示。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111267154.3A 2021-10-29 2021-10-29 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137050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7154.3A CN113705025B (zh) 2021-10-29 2021-10-29 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7154.3A CN113705025B (zh) 2021-10-29 2021-10-29 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5025A true CN113705025A (zh) 2021-11-26
CN113705025B CN113705025B (zh) 2022-03-01

Family

ID=78647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67154.3A Active CN113705025B (zh) 2021-10-29 2021-10-29 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0502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0602A (zh) * 2021-12-22 2022-01-21 中科星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轨道误差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5790A (zh) * 2013-12-23 2014-03-26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一种基于高精度DEM提高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精度的方法
CN109493569A (zh) * 2018-12-14 2019-03-19 深圳高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滑坡预警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558859A (zh) * 2018-12-13 2019-04-0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于DInSAR和DCNN的矿区分布信息提取方法及系统
CN112051571A (zh) * 2020-08-14 2020-12-08 中冶(北京)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差分InSAR的LOS向形变量估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5790A (zh) * 2013-12-23 2014-03-26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一种基于高精度DEM提高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精度的方法
CN109558859A (zh) * 2018-12-13 2019-04-0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于DInSAR和DCNN的矿区分布信息提取方法及系统
CN109493569A (zh) * 2018-12-14 2019-03-19 深圳高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滑坡预警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051571A (zh) * 2020-08-14 2020-12-08 中冶(北京)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差分InSAR的LOS向形变量估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 CHEN 等: "Ground subsidence geo-hazards induced by rapid urbanization:implications from InSAR observation and geological analysis",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
程海琴: "时序雷达干涉测量探测汶川地震龙门山区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 基础科学辑》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0602A (zh) * 2021-12-22 2022-01-21 中科星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轨道误差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5025B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98762B (zh) 三维车道线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Amante et al. Accuracy of interpolated bathymetry i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Pakoksung et 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on accuracy validation and bias correction in vertical
CN111967467B (zh) 图像目标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18098738A1 (zh) 一种基于航空航天多源遥感数据的监测方法及装置
EP3798993A1 (en) Design engineering tools for visualizing existing utility lines within a land area and validating placement of new utility lines
CN109671150B (zh) 基于数字地球的机场土方计算方法
Zeng et al. An elevation difference model for building height extraction from stereo-image-derived DSMs
Panhalkar et al. Assessment of spatial interpolation techniques for river bathymetry generation of Panchganga River basin using geoinformatic techniques
CN113607185A (zh) 车道线信息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4399588B (zh) 三维车道线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705025B (zh) 信息提取与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astro et al. ADER scheme on unstructured meshes for shallow water: simulation of tsunami waves
Yamamoto et al. Post-processing for uncertainty reduction in computed 3D geological models
CN110827405A (zh) 一种数码遥感地质测绘方法及系统
CN111220147B (zh) 终端的定位修正方法、装置
Miky et al. A combined contour lines iteration algorithm and Delaunay triangulation for terrain modeling enhancement
ESTOQUE et al. < Original Papers> Validating ALOS PRISM DSM-derived surface feature height: Implications for urban volume estimation
CN113761618A (zh) 一种基于实数据的3d仿真道路网自动化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3724229B (zh) 高程差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511701A (zh) 一种地理信息的转换方法及装置
CN115203893A (zh) 基于贝叶斯定理的砂岩比例不确定性区间缩小方法及系统
US20220179063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 program
Basiri et al. Scalable 3D mapping of cities using computer vision and signals of opportunity
CN112597174A (zh) 地图更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methods, devices,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01

Pledgee: Beijing ustron Tongsheng financing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Pledgor: Zhongke Xingrui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90000294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