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1054B - 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1054B
CN113701054B CN202010428701.0A CN202010428701A CN113701054B CN 113701054 B CN113701054 B CN 113701054B CN 202010428701 A CN202010428701 A CN 202010428701A CN 113701054 B CN113701054 B CN 1137010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pressure
exhaust
air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87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01054A (zh
Inventor
张钟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p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p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p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p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287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10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01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1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01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1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1/00Pipe-line systems
    • F17D1/02Pipe-line systems for gases or vapours
    • F17D1/065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propulsion of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3/00Arrangements for supervising or controlling working operations
    • F17D3/01Arrangements for supervising or controlling working operations for controlling, signalling, or supervising the conveyance of a produc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6/00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 G05D16/20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16/2006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with direct action of electric energy on controlling means
    • G05D16/2013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with direct action of electric energy on controlling means using throttling means as control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主要是用于控制导入的一气体及一驱动气的压力及流量,使得所述气体与所述驱动气混合输出至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时,控制在一预设压力(例如1英寸水柱(inch‑WC)),此外,当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因输出气体而产生背压时,一节能模块还可依据所述背压的感测结果调整输出至所述抽引组件的所述驱动气的压力,进而对抗所述背压,使得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的输出气体(气体、驱动气或二者混合后的混合气)仍可稳定地维持所述气体与导气组件的默认压力,以此达成稳定维持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输出气体的压力及流量,以及同时节省所述驱动气的输出量的功效。

Description

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尤指一种用于稳定维持尾气气体的压力及流量,且同时节省驱动气输出量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工作流体的流量、压力或成份,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或生产率,因此,为了保持工作流体在固定的压力下操作,通常会将压力、流量控制或成份分析的相关技术应用于工业的制程或机具上,有效控制该工作流体。
而为了有效提升效率、安全性、产量、质量且确保环保要求等,通常会使用一气体分析仪器(Gas Analyzer)分析一目标内的气体成份,进一步了解目标环境状况,且拟定解决或改善方法。
但因一般被分析的该气体为常温常压,且从该气体分析仪器排出时,容易有产生一背压情况,使得该气体无法有效地排出,并影响分析结果,故为了有效地输出该尾气气体,现今会利用另一驱动气(例如惰性气体)协助输出该尾气气体。
然而,先前技术无法有效地控制该尾气气体输出的流量或压力,且在利用该驱动气协助该尾气气体输出时,亦无法有效地分配该驱动气,造成该驱动气的浪费或不足,因此,为了改善先前技术的问题,现今亟需一种可提供控制该尾气气体的流量及压力,且有效分配该驱动气,节省该驱动气输出量的控制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导入的一气体及一驱动气的压力及流量,使得该气体与该驱动气混合输出至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时,可控制在一预设压力,此外,当该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因输出气体或其他因素而产生背压时,还可依据该背压的感测结果调整输出至该抽引组件的该驱动气的压力,进而对抗该背压,使得该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的输出气体仍可稳定地维持该气体与导气组件的默认压力,达成稳定维持该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输出该气体的压力及流量,且同时节省该驱动气的输出量的功效,以此改善先前技术所具有的问题。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周边设有一尾气进气端、一驱动气供给端及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其中,所述尾气进气端被设置接收一气体,所述驱动气供给端被设置接收一驱动气,而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则是被设置将所述气体、所述驱动气或二者混合后输出使用,所述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包括:一导气组件,其与所述尾气进气端相连接接收所述气体;一流量稳定模块,其与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接收所述气体,且控制所述气体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输出的流量;一抽引组件,其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及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相连接,所述抽引组件接收所述气体,将所述气体导引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一驱动气导引组件,其与所述驱动气供给端相连接,接收所述驱动气;一节能模块,其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及所述抽引组件相连接,所述节能模块接收所述驱动气,且依据一背压感测结果调整输出至所述抽引组件的所述驱动气的压力;一节能压力控制回路,其一端与所述节能压力补偿模块连接,另一端则连接至所述抽引组件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之间的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接收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输入的一背压,透过节能压力补偿模块提供所述节能模块感测所述背压,所述节能模块依据所述背压的感测结果调整所述驱动气压力;以及一压力调整分配模块,其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及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相连接,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接收所述驱动气,且将所述驱动气的压力调节至一调节压力后提供给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经由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透过节能压力补偿模块将所述驱动气导引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
较佳地,所述抽引组件依据所述驱动气所提供的一压力生成相对应的一真空压,且所述抽引组件利用所述真空压将相对应的所述气体吸入所述抽引组件,使得所述气体与所述驱动气混合后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
较佳地,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安全阀排放端,其与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所述安全阀排放端与所述导气组件之间设有一安全排放阀,当所述安全排放阀内的所述气体的一气体压力值大于一排放门坎值时,所述安全排放阀开放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安全排放阀,使得所述气体经由所述安全阀排放端排放出去,此功能为一安全机制。
较佳地,所述安全排放阀与所述导气组件之间设有一稳流补气阀,且所述稳流补气阀进一步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相连接,使得所述稳流补气阀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接收所述驱动气,当所述稳流补气阀接收所述气体时,所述稳流补气阀将所述气体输出至所述安全排放阀,而当所述稳流补气阀接收所述驱动气时,所述稳流补气阀则将所述驱动气调整至一补偿压力,将所述驱动气输出至所述导气组件。
较佳地,所述节能模块增压从所述节能模块输出的所述驱动气,使得输入至所述节能模块的所述驱动气的气压小于从所述节能模块输出的所述驱动气的气压。
较佳地,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压力感测组件,其设于所述导气组件上感测所述气体的一气体压力值,且判断压力讯号所记录的所述气体压力值是否大于所述压力感测组件所设定的一压力门坎值,依据感测结果生成一讯号;一排放控制组件,其与所述压力感测组件相连接接收所述压力讯号;以及一安全阀排放端,其与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所述安全阀排放端与所述导气组件之间设有一安全排放阀,当所述排放控制组件判断所述气体压力值大于所述排放门坎值时,所述排放控制组件开放所述安全排放阀,使得所述导气组件内的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安全排放阀,经由所述安全阀排放端排放出去。
较佳地,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一稳流补气阀,所述稳流补气阀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及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所述稳流补气阀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接收所述驱动气,将所述驱动气调整至一补偿压力后输出至所述导气组件。
较佳地,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一节能压力补偿模块,其设于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上,所述节能压力补偿模块具有一微管限流装置,其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接收所述驱动气,作为感测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背压的基准压力,所述微管限流装置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之间设有一止回阀,用于将所述驱动气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
较佳地,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一真空压力微调模块,其一端连接至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上,其另一端则连接至所述流量稳定模块与所述抽引组件之间,所述真空压力微调模块从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接收到部分所述驱动气或所述背压,将所述驱动气或所述背压经由所述流量稳定模块输出的所述气体引导至所述抽引组件,使得所述抽引组件将所述驱动气或所述背压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
为解决前述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导入的一气体及一驱动气的压力及流量,使得所述气体与所述驱动气混合输出至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时,可维持所述气体在所述导气组件在一默认压力,进而达成稳定维持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输出所述气体的压力及流量的功效,以此改善先前技术所具有的问题。
为达上述的另一目的,本发明揭露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设有一尾气进气端、一驱动气供给端及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其中,所述尾气进气端被设置接收一气体,所述驱动气供给端被设置接收一驱动气,而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则是被设置将所述气体、所述驱动气或二者混合后输出,所述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包括:一导气组件,其与所述尾气进气端相连接接收所述气体;一流量稳定模块,其与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接收所述气体,且控制所述气体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输出的流量;一加压组件,其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及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相连接,所述加压组件吸取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输出的所述气体,将所述气体导引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一驱动气导引组件,其与所述驱动气供给端相连接,接收所述驱动气;一压力调整分配模块,其一端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连接,其另一端则连接至所述流量稳定模块与所述加压组件之间,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接收所述驱动气,且将所述驱动气的压力调节至一调节压力后提供给所述加压组件吸取所述驱动气,使得所述驱动气与所述气体混合后,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
较佳地,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加压组件旁通模块,其一端连接至所述流量稳定模块与所述加压组件之间,其另一端则连接至所述加压组件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之间,所述加压组件旁通模块接收从所述加压组件输出的所述气体、所述驱动气或其二者混合后的气体,且控制所述气体、所述驱动气或其二者混合后的气体的流量后输出至所述流量稳定模块与所述加压组件之间,使得所述加压组件重新接收所述气体、所述驱动气或其二者混合后的气体,形成一回路。
较佳地,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安全阀排放端,其与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所述安全阀排放端与所述导气组件之间设有一安全排放阀,当所述安全排放阀内的所述气体的一气体压力值大于一排放门坎值时,所述安全排放阀开放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安全排放阀,使得所述气体经由所述安全阀排放端排放出去。
较佳地,所述安全排放阀与所述导气组件之间设有一稳流补气阀,且所述稳流补气阀进一步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相连接,使得所述稳流补气阀从所述导气组件接收所述气体或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接收所述驱动气,当所述稳流补气阀接收所述气体时,所述稳流补气阀将所述气体输出至所述安全排放阀,而当所述稳流补气阀接收所述驱动气时,所述稳流补气阀则将所述驱动气调整至一压力与补偿流量,将所述驱动气输出至所述导气组件。
较佳地,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压力感测组件,其设于所述导气组件上感测所述气体的一气体压力值,且判断所述压力讯号所记录的所述气体压力值是否大于所述压力感测组件所设定的一压力门坎值,依据感测结果生成一讯号;一排放控制组件,其与所述压力感测组件相连接接收所述压力讯号;以及一安全阀排放端,其与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所述安全阀排放端与所述导气组件之间设有一安全排放阀,当所述排放控制组件接收压力感测组件判断所述气体压力值大于所述压力门坎值时,所述排放控制组件开放所述安全排放阀,使得所述导气组件内的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安全排放阀,经由所述安全阀排放端排放出去。
较佳地,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一真空调节组件,其设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与所述加压组件之间,将所述真空调节组件与所述加压组件之间的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内的气压值调节至符合一调节门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组件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组件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组件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组件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导气组件;12-驱动气导引组件;13-尾气进气端;14-驱动气供给端;15-安全阀排放端;16-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20-流量稳定模块;30-抽引组件;31-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2-真空压力微调模块;40-节能模块;50-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1-节能压力补偿模块;60-压力调整分配模块;70-安全排放阀;71-压力感测组件;72-排放控制组件;80-稳流补气阀;90-加压组件;91-真空调节组件;92-加压组件旁通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态样,惟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畴。
请先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组件配置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主要揭露了一导气组件11、一流量稳定模块20、一抽引组件30、一真空压力微调模块32、一驱动气导引组件12、一节能模块40、一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0、一节能压力补偿模块51、一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一安全排放阀70及一稳流补气阀80所构成,所述导气组件11用于导引气体、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用于控制气体的输出量、所述抽引组件30用于将气体输出至出气处、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12用于导引驱动气(具体为惰性气体,例如氮气)、所述节能模块40用于依据感测背压的感测结果调整输出驱动气的压力、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0用于输出驱动气且接收背压、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用于调节驱动气的气压且输出驱动气、而所述安全排放阀70则是用于排放压力过高异常的所述气体至排放处。
如此,本发明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周边设有一尾气进气端13、一驱动气供给端14、一安全阀排放端15及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以提供上述组件连接;其中,所述尾气进气端13被设置接收一气体,所述驱动气供给端14被设置接收一驱动气,所述安全阀排放端15被设置以将所述气体或所述驱动气在气压过高异常时进行排放,而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则是被设置以将所述气体、所述驱动气或二者混合后输出。
由于本发明主要具有所述气体及所述驱动气的二种流动路线,故以下分别讲述二种流动路线。
气体:
所述导气组件11与所述尾气进气端13相连接以接收所述气体。
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则与所述导气组件11相连接,以接收所述气体,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主要是利用针阀的结构控制所述气体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输出的流量(例如控制于5-30公升/分钟),进而稳定输出所述气体。
所述抽引组件30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及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相连接,以接收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输出的所述气体,且经由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将所述气体导引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
所述安全排放阀70设于所述安全阀排放端15与所述导气组件11之间,当所述安全排放阀70内的所述气体的一气体压力值大于一排放门坎值(例如1/3psig(psi gauge))时,所述安全排放阀70开放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安全排放阀70,使得所述气体得以经由所述安全阀排放端15排放出去。由于所述导气组件11内的所述气体的压力值过大时,可能会造成链接导气组件的设备损坏或是造成一定的危险性,故所述安全排放阀70及所述安全阀排放端15所设置的用意在于保护与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连接的气体分析仪(所述气体来源)内部的气体压力。
驱动气:
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12与所述驱动气供给端14相连接,以接收所述驱动气。
所述节能模块40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12及所述抽引组件30相连接,以接收所述驱动气,且当所述节能模块40感测到一背压,所述节能模块40则依据所述背压感测结果调整输出至所述抽引组件30的所述驱动气的压力。此外,所述节能模块40可增压输出的所述驱动气使得输入至所述节能模块40的所述驱动气的气压小于从所述节能模块40输出的所述驱动气的气压(例如1:6),如此,当输出的所述驱动气的气压增加时,其输出的流量则会相对应的增加,因此,透过所述背压感测结果的调整和/或所述节能模块40增压的功能,即可有效节省所述驱动气输出的压力与流量。
由于当所述驱动气输入至所述抽引组件30时,会产生相对应的一压力,故当所述抽引组件30接收到所述驱动气所提供的所述压力时,则会生成相对应的一真空压,因此,所述抽引组件30可利用所述真空压将相对应的所述气体吸入所述抽引组件30,使得所述气体与所述驱动气混合成一混合气后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
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其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12相连接,以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12接收所述驱动气,且将所述驱动气的压力调节至一调节压力(例如20psig)后,再将所述驱动气输出。
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0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所述节能模块40及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相连接,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0接收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经由所述节能压力补偿模块51所输出的所述驱动气,且将所述驱动气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使得所述驱动气可与所述抽引组件30所输出的所述混合气一并输出,然而,当所述混合气被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时,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遇有(或无)所述背压,因此,当有所述背压时,所述背压则会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往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的方向挤压,故所述节能压力补偿模块51经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0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接收到所述背压,以提供所述节能模块40感测所述背压,并生成所述背压感测结果。
其中,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0上进一步设有一节能压力补偿模块51,所述节能压力补偿模块51包括有一微管限流装置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接收所述驱动气以稳定所述驱动气的气压,所述微管限流装置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之间设有一止回阀,以接收从所述微管限流装置输出的所述驱动气,且将所述驱动气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然而,所述止回阀用于将所述驱动气单向地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但若当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0接收到所述背压而往内挤压时,所述止回阀则可进一步地阻挡所述背压向所述微管限流装置的方向挤压,而当所述背压挤压于所述止回阀的输出口时,原先从所述止回阀输出的所述驱动气则会因所述背压挤压的原因,而无法顺利输出,因此,在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及所述节能压力补偿模块51之间的所述驱动气,则会因无法输出而逐渐地增加气压,此时,所述节能模块40则会感测到所述驱动气所增加的气压,以间接感测到因所述背压挤压所增加的压力,因此,所述节能模块40即可依据所感测到的所述背压(无论是间接或直接感测)生成所述背压感测结果,以调整输出至所述抽引组件30的所述驱动气的压力,进而对抗所述背压。
另外,本发明进一步还可设有一真空压力微调模块32及一稳流补气阀80,所述真空压力微调模块32主要是用于平衡所述气体与所述驱动气之间的气压,而所述稳流补气阀80则是用于补偿所述气体的输出流量,避免因所述气体的流量不足,使得所述导引组件11内部逐渐形成一真空空间。
所述真空压力微调模块3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0上,其另一端则连接至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与所述抽引组件30之间,因此,所述真空压力微调模块32可从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50接收到部分所述驱动气或是所述背压,以将所述驱动气或所述背压经由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输出的所述气体引导至所述抽引组件30,使得所述抽引组件30将所述驱动气或所述背压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以此达成压力平衡的功效。
所述稳流补气阀80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及所述导气组件11相连接,以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接收所述驱动气,且将所述驱动气调整至一补偿压力(例如1英寸水柱)后,输出至所述导气组件11。具体来说,假设所述导气组件11原先设定的所述气体流量为5L/min,但若所述尾气进气端13仅能提供4L/min的所述气体时,所述导气组件11内则会因吸取不足5L/min的所述气体,而逐渐地产生部分真空压,此时,因所述稳流补气阀80已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接收所述驱动气进行相关压力调整的动作(若不进行压力调整的动作,则可能使得所述驱动气无法有效地补偿所述气体),故所述导气组件11即可由所述稳流补气阀80接受所述驱动气,以补足所述气体不足的流量(1L/min),进而达到补偿的功效。
因此,经由如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即可有效地达成稳定维持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输出与所述导气组件11的所述气体的压力及流量,以及同时节省所述驱动气的输出量的功效。
请再参阅图2及图3,其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组件配置示意图、以及第三实施例的组件配置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各组件配置,大致来说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似,其主要的不同则在于补偿气体或排放气体的组件配置,详述如下:
第二实施例(如图2所示)
在第二实施例中,其补偿气体及排放气体的组件配置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具有差异,其中,所述安全排放阀70设于所述稳流补气阀80与所述安全阀排放端15之间,而所述稳流补气阀80则是设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所述导气组件11与所述安全排放阀70之间,使得所述稳流补气阀80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所述导气组件11与所述安全排放阀70相连接。因此,所述安全排放阀70无法直接接收到所述气体,而是经由所述稳流补气阀80接收到所述气体后,以输送至所述安全排放阀70。
由于所述稳流补气阀80是用于当所述导气组件11内的所述气体流量不足时,可利用所述稳流补气阀80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接收所述驱动气,以提供所述驱动气至所述导气组件11,进而补偿流量不足的所述气体。反之,若所述导气组件11内的所述气体过多而超出所述稳流补气阀80设定的所述补偿压力(例如1英寸水柱)时,所述导气组件11内的所述气体则会往所述稳流补气阀80的方向挤压,此时,所述安全排放阀70即可接收到所述气体,以判断所述气体的气体压力值是否大于所述排放门坎值(例如7英寸水柱),若是,所述安全排放阀70才会开放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安全排放阀70,使得所述气体经由所述安全阀排放端15排放出去。
由此可知,若依据第二实施例的配置来说,所述补偿压力的压力值设定通常需小于所述排放门坎值的安全压力值设定,其才可有效地达成利用同一管路进行补偿或是排放的功效。
第三实施例(如图3所示)
在第三实施例中,其排放气体的组件配置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具有差异,其中,第三实施例进一步增加了一压力感测组件71及一排放控制组件72,所述压力感测组件71主要是用于感测压力,且依据压力的感测结果判断其是否大于所述排放门坎值,并生成发送一讯号S,而所述排放控制组件72则是依据接收到的所述讯号S决定是否开放所述安全排放阀。
因此,所述压力感测组件71设于所述导气组件11上,且与所述排放控制组件72无线或有线地相连接,以此感测所述导气组件11内的所述气体压力值,且依据感测结果生成所述讯号S后,将所述讯号S发送给所述排放控制组件72。
而所述排放控制组件72则进一步地与所述安全排放阀70相连接,当所述排放控制组件72接受所述气体压力值大于所述排放门坎值的所述讯号S时,所述排放控制组件72开放所述安全排放阀70,使得所述导气组件11内的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安全排放阀70,经由所述安全阀排放端15将所述气体排放出去。
因此,由上述的第二及第三实施例,皆可有效地达成稳定维持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输出与所述导气组件11的所述气体的压力及流量,以及同时节省所述驱动气的输出量的功效。
请再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组件配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其并未设有如第一实施例所示的节能模块、抽引组件、节能压力补偿模块、以及真空压力微调模块。取而代之地,第四实施例进一步设有一加压组件90、一真空调节组件91及一加压组件旁通模块92,所述加压组件90较佳地为隔膜式气体泵,其用于吸取气体,且将所述气体排放出去;所述真空调节组件91较佳为真空压调节器,其用于调节管线内的负压,以维持管线内负压于一负压门坎上,进而保持管线内的压力平衡;所述加压组件旁通模块92用来接收已输出使用的气体,且将气体输出至另一端,以形成一回路。
如此,所述加压组件90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及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相连接,皆由所述加压组件90吸取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输出的所述气体,且将所述气体导引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
所述真空调节组件91设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60与所述加压组件90之间,以调节所述真空调节组件与所述出气泵90之间的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内的气压值至符合一调节门坎(例如调节到-6”HG),由于当所述气体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输出时,可透过例如-6”HG的负压输出至所述加压组件90,因此,若将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31内的压力调节至-6”HG时,即可有效稳定所述驱动气输出至所述加压组件90的压力。
所述加压组件旁通模块9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流量稳定模块20与所述加压组件90之间,而另一端则连接至所述加压组件90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16之间,因此,当所述加压组件90输出所述气体、所述驱动气或所述混合气时(以下以所述混合气为例),所述混合气则会从所述加压组件旁通模块92的另一端回流至所述加压组件旁通模块92的一端,且当所述混合气回流至所述加压组件旁通模块92时,所述加压组件旁通模块92进一步可控制所述混合气的流量后,再输出至所述加压组件旁通模块92的一端,使得所述加压组件90重新接收所述混合气,以此形成所述回路,以平衡所述加压组件90前后二端的压力。
由上述所揭示的各实施例,本发明即可提供稳定维持气体的压力及流量,且同时节省驱动气输出量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顺”、“逆”、“中心”、“横向”、“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式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上列详细说明针对本发明之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Claims (9)

1.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设有一尾气进气端、一驱动气供给端及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其中,所述尾气进气端被设置接收一气体,所述驱动气供给端被设置接收驱动气,而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则是被设置将所述气体、所述驱动气或二者混合后输出,所述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的特征包括:
一导气组件,其与所述尾气进气端相连接以接收所述气体;
一流量稳定模块,其与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接收所述气体,且控制所述气体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输出的流量;
一抽引组件,其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及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相连接,所述抽引组件接收所述气体,将所述气体导引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
一驱动气导引组件,其与所述驱动气供给端相连接,接收所述驱动气;
一节能模块,其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及所述抽引组件相连接,所述节能模块接收所述驱动气,且依据后述背压感测结果调整输出至所述抽引组件的所述驱动气的压力;
一节能压力控制回路,其一端与所述节能模块连接,另一端则连接至所述抽引组件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之间的一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接收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输入的一背压,提供所述节能模块感测所述背压,所述节能模块依据所述背压的感测结果调节所述驱动气压力;以及
一压力调整分配模块,其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及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相连接,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从所述驱动气导引组件接收所述驱动气,且将所述驱动气的压力调节至一调节压力后提供给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经由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将所述驱动气导引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抽引组件依据所述驱动气所提供的一与压力生成相对应的一真空压,且所述抽引组件利用所述真空压将相对应的所述气体吸入所述抽引组件,使得所述气体与所述驱动气混合后输出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中,还包括:
一安全阀排放端,其与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所述安全阀排放端与所述导气组件之间设有一安全排放阀,当所述安全排放阀内的所述气体的一气体压力值大于一排放门坎值时,所述安全排放阀开放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安全排放阀,使得所述气体经由所述安全阀排放端排放出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安全排放阀与所述导气组件之间设有一稳流补气阀,且所述稳流补气阀进一步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相连接,使得所述稳流补气阀从所述导气组件接收所述气体或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接收所述驱动气,当所述稳流补气阀因压力过高接收该气体时,所述稳流补气阀将所述气体输出至所述安全排放阀,而当所述稳流补气阀接收所述驱动气时,所述稳流补气阀则将所述驱动气调整至一补偿压力,将所述驱动气输出至所述导气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中,所述节能模块增压从所述节能模块输出的所述驱动气,使得输入至所述节能模块的所述驱动气的气压小于从所述节能模块输出的所述驱动气的气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中,还包括:
一压力感测组件,其设于所述导气组件上感测所述气体的一气体压力值,且判断压力讯号所记录的所述气体压力值是否大于所述压力感测组件所设定的一压力门坎值,依据感测结果生成一讯号;
一排放控制组件,其与所述压力感测组件相连接接收所述压力讯号;以及
一安全阀排放端,其与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所述安全阀排放端与所述导气组件之间设有一安全排放阀,当所述排放控制组件接收压力感测组件判断所述气体压力值大于所述压力门坎值时,所述排放控制组件开放所述安全排放阀,使得所述导气组件内的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安全排放阀,经由所述安全阀排放端排放出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中,还包括:
一稳流补气阀,所述稳流补气阀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及所述导气组件相连接,所述稳流补气阀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接收所述驱动气,将所述驱动气调整至一补偿压力后输出至所述导气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中,还包括:
一节能压力补偿模块,其设于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上,所述节能压力补偿模块具有一微管限流装置,用于从所述压力调整分配模块接收所述驱动气,稳定所述驱动气的气压,所述微管限流装置与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之间设置有一止回阀,用于将所述驱动气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管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其中,还包括:
一真空压力微调模块,其一端连接至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上,其另一端则连接至所述流量稳定模块与所述抽引组件之间,所述真空压力微调模块从所述节能压力控制回路接收到部分的所述驱动气或所述背压,将所述驱动气或所述背压与所述流量稳定模块输出的所述气体连通至所述抽引组件,使得所述抽引组件将所述气体或所述背压输出至所述尾气排放系统出气端。
CN202010428701.0A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Active CN1137010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8701.0A CN113701054B (zh)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8701.0A CN113701054B (zh)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1054A CN113701054A (zh) 2021-11-26
CN113701054B true CN113701054B (zh) 2023-05-09

Family

ID=78645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8701.0A Active CN113701054B (zh)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010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9122A (zh) * 2022-06-15 2022-07-15 北京凯隆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分析尾气回收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184320U (zh) * 2013-04-19 2013-09-11 眉山麦克在线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回收系统
CN106370780A (zh) * 2016-08-16 2017-02-01 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研究所 在线分析样气零排放回收装置
CN108226268A (zh) * 2016-12-14 2018-06-29 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 气体分析装置、气体取样装置和气体分析方法
CN109442223A (zh) * 2018-09-21 2019-03-0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应用于循环管路流动安全的注入与排放回收系统
CN109882734A (zh) * 2019-03-27 2019-06-14 苏州祖宁自动化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一种恒压排放系统
CN212430459U (zh) * 2020-05-20 2021-01-29 睿普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6176A1 (en) * 2002-01-23 2003-07-24 Frank Ruiz Gas pressure/flow control and recover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184320U (zh) * 2013-04-19 2013-09-11 眉山麦克在线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回收系统
CN106370780A (zh) * 2016-08-16 2017-02-01 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研究所 在线分析样气零排放回收装置
CN108226268A (zh) * 2016-12-14 2018-06-29 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 气体分析装置、气体取样装置和气体分析方法
CN109442223A (zh) * 2018-09-21 2019-03-0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应用于循环管路流动安全的注入与排放回收系统
CN109882734A (zh) * 2019-03-27 2019-06-14 苏州祖宁自动化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一种恒压排放系统
CN212430459U (zh) * 2020-05-20 2021-01-29 睿普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1054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01054B (zh) 一种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系统
US7638218B2 (en) Operation control of fuel cell system
US10794044B2 (en) Work machine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CN212430459U (zh) 尾气排放回收稳压控制装置
EP3057685B1 (en) Oxygen concentrator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US20190348696A1 (en) Fuel supply arrangement for a fuel cell system and fuel cell system
CN104081057A (zh) 压缩机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压缩机系统
TWI789578B (zh) 尾氣排放回收穩壓控制系統
EP3021397A1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fuel cell system
JP3340085B2 (ja) 材料試験機
US20240018956A1 (en) Fluid control device and output adjustment method
US11639727B2 (en) Tail gas exhausting pressure stabilization control system
TWM598886U (zh) 尾氣排放回收穩壓控制裝置
CN210065982U (zh) 一种新型高压腔进气出气装置
JPH10129997A (ja) 荷役装備のマスト傾斜安定化装置及び方法
US20230120094A1 (en) Tail gas exhausting pressure stabilization control system
US7851099B2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fuel cell
JP3436679B2 (ja) 油圧駆動装置の駆動方法
CN212718305U (zh) 一种带有放空阀的鼓风机
CN111805908A (zh) 家用小型3dp设备墨盒用正负压生成与稳压装置
CN111140667B (zh) 一种电控比例阀的二段式进气与二段式排气结构
KR20170127627A (ko) 공기압축기의 통합 제어 장치
JPH11183347A (ja) 材料試験機
CN210222530U (zh) 一种自适应腔体气密性的负压控制系统
KR100530185B1 (ko) 산소공급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