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6886A - 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96886A CN113696886A CN202111091042.7A CN202111091042A CN113696886A CN 113696886 A CN113696886 A CN 113696886A CN 202111091042 A CN202111091042 A CN 202111091042A CN 113696886 A CN113696886 A CN 1136968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king
- steering angle
- vehicle
- determining
- circle cen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609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3 computer appl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20 mounting medi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06—Automatic manoeuvring for park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1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vehicle mo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720/00—Output or targe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verall vehicle 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根据车辆初始位置、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根据第一终止点和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执行本申请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泊车轨迹计算效率、缩短泊车距离、提高泊车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停车位数量难以适配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使得泊车环境越来越复杂,泊车空间越来越狭窄。复杂、狭窄泊车环境,无疑增加了驾驶员泊车难度。
针对于“泊车难”问题,目前有许多自动泊车轨迹确定方法,但是这些自动泊车轨迹确定方法,在面对狭窄、垂直泊车位,规划车辆的泊车路径时,往往存在泊车轨迹计算效率不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在向狭窄垂直的泊车位泊车的场景下,可以实现自动确定泊车轨迹,达到了提高泊车轨迹计算效率、缩短泊车距离、提高泊车安全性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其中,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为与最大前轴等效转角对应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转弯半径;所述车辆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
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泊车转向角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第一终止点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其中,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为与最大前轴等效转角对应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转弯半径;所述车辆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
泊车转向角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
泊车轨迹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于向与车辆初始位姿垂直的狭窄泊车位泊车问题,充分考虑汽车运动学约束特点,将泊车轨迹分解为三个泊车轨迹段,根据车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置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基于第一泊车轨迹段,根据第一泊车轨迹段终止位置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再基于第二泊车轨迹段确定第三泊车轨迹段,最后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整个泊车轨迹。提高了泊车轨迹的计算效率,缩短了泊车距离,同时提高了泊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1B为阿克曼转向几何原理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在车辆尾部可以完全进入泊车位入车口工况下泊车轨迹确定过程的示意图;
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车辆尾部可以部分进入泊车位入车口工况下泊车轨迹确定过程的示意图;
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车辆尾部不能进入泊车位入车口工况下泊车轨迹确定过程的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又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B为本申请中车辆起始位置纵向坐标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角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步骤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步骤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实施例一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向与车辆初始位姿垂直的狭窄泊车位泊车的过程中,自动确定泊车轨迹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装置执行,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并可集成于运行此系统的电子设备中。
如图1A所示,所述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包括:
S110、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在复杂、狭窄的泊车环境下向泊车位泊车时,需要驾驶员能够在有限的视野范围内凭借驾驶经验和感觉判断汽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娴熟的控制汽车行驶速度和方向盘转角,给经验不足的驾驶员带来了极大的泊车难度,为了简化泊车难度使得驾驶员在复杂狭窄泊车环境也可以快速、安全地完成泊车操作,本申请将泊车轨迹分解为泊车轨迹段,其中,每一泊车轨迹段均包括一段以最小转弯半径为半径的圆弧。其中,最小转弯半径为与最大前轴等效转角对应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转弯半径。也就是,驾驶员将方向盘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到底的情况下车辆所走过的圆弧。
具体的,图1B为阿克曼转向几何原理示意图,基于阿克曼转向几何原理确定车辆后轴转弯半径R,车辆前轴等效转角δf与左前车轮转向角δfl、右前车轮转向角δfr的几何关系式。
2cotδf=cotδfl+cotδfr
由于,车辆方向盘转角与左前车轮转向角δfl、右前车轮转向角δfr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建立车辆方向盘转角与前轴等效转角之间的关系,由此车辆方向盘转角及转速的约束可以映射成前轴等效转角及转速的约束。进一步地,如图1B所示,对应于车辆后轴中点转弯半径R与前轴等效转角有关系式:tanδf=L/R,其中,L为轴距。进一步地,在前轴等效转角达到最大值时,对应于车辆后轴中点转弯半径最小,称该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
第一泊车轨迹段即为泊车过程中以车辆初始位置为起点,车辆走过的第一个圆弧,相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即为第一泊车轨迹段所在圆弧对应的圆心角。第一泊车转向角还包括方向盘旋转方向,其中,方向盘旋转方向是指方向盘的旋转方向,具体的是方向盘以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本申请为了简化驾驶员操作,泊车轨迹的规划过程均是在车辆的方向盘转到底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仅需确定方向盘的旋转方向即可,无需关心方向盘的旋转角度。
其中,车辆初始位置是指车辆在向目标泊车位泊车时的起始位置。车辆位置是指车辆的后轴中点的位置。目标泊车位是指可供车辆停放的区域,目标泊车位可以是由车位划线在地面上框定的区域。在目标泊车位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车辆泊入目标泊车位是可行的,对车辆初始位置进行限定,只有在车辆初始位置落入泊车可行区域内车辆才能泊入目标泊车位。其中,泊车可行区域与目标泊车位相关,泊车可行区域是由相关技术人员预先确定的。
本申请中车辆位姿是与目标泊车位的纵向相互垂直的,也就是车辆的轴向与目标泊车位的纵向相垂直。为了保证车辆能够以车头在前,车身平行于泊车位纵向的最终位姿停入泊车位,需要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对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点。
在第一泊车轨迹段的对应半径和起始位置确定的情况下,仅需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角和方向盘的旋转方向即可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从而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包括:根据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和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由于泊车环境复杂、狭窄,为了避免车辆与泊车位周边障碍物产生碰撞。本申请充分考虑车辆尾部边缘与目标泊车位入车口边缘角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一般而言,目标泊车位为矩形,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即为矩形中泊车位入车口所在边的两个顶点。根据车辆尾部边缘与目标泊车位入车口边缘角的相对位置确定车辆的整个尾部是否能够驶入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并针对于车辆尾部可以完全驶入泊车位的入车口、车辆尾部可以部分驶入泊车位的入车口和车辆尾部不能驶入泊车位入车口的三种工况,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
S120、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
其中,车辆初始位置为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第一泊车转向角确定的情况下,方向盘的旋转方向以及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角也是确定的。方向盘的旋转方向决定了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运动方向。由于,第一泊车轨迹段是以最小转弯半径为半径确定的圆弧,在起始位置、运动方向、圆心角和运动半径均确定的情况下,第一泊车轨迹段也是确定的。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
S130、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
在第一泊车轨迹段确定以后,根据第一终止点和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再次确定车辆尾部是否可以顺利驶入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并针对车辆尾部是否可以驶入目标泊车位的情况,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其中,第二泊车转向角为第二泊车轨迹段对应的角度,可选的,第二泊车转向角还包括车辆方向盘的旋转方向;第三泊车转向角为第三泊车轨迹段对应的角度第三泊车转向角包括在第三泊车轨迹段中车辆方向盘的旋转方向。
S140、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
其中,第一终止点为第二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在第二泊车转向角确定的情况下,方向盘的旋转方向以及第二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角也是确定的。方向盘的旋转方向决定了第二泊车轨迹段的运动方向。在起始位置、运动方向、圆心角和运动半径均确定的情况下,第二泊车轨迹段也是确定的。在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的情况下,方向盘的旋转方向以及第三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角也是确定的。方向盘的旋转方向决定了第三泊车轨迹段的运动方向。根据第三泊车转向角可以确定第三泊车轨迹段。根据第一泊车轨迹段、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可以确定最终的泊车轨迹。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于向与车辆初始位姿垂直的狭窄泊车位泊车问题,充分考虑汽车运动学约束特点,将泊车轨迹分解为三个泊车轨迹段,根据车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置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基于第一泊车轨迹段,根据第一泊车轨迹段终止位置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再基于第二泊车轨迹段确定第三泊车轨迹段,最后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整个泊车轨迹。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可以将初始位姿垂直于泊车位纵向的车辆,以平行于泊车位纵向的最终位姿停入泊车位,便于出库的同时提高了泊车轨迹的计算效率,缩短了泊车距离,同时提高了泊车安全性。
实施例二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优化。具体的,对操作“根据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和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进行进一步细化。
如图2A所示,所述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包括:
S210、根据车辆初始位置、车辆初始位姿、车辆目标位姿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与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作为第一圆心。
由于本申请中泊车过程中的初始状态车辆的轴向是与目标泊车位的纵向相垂直,为了便于计算泊车轨迹,在确定泊车轨迹之前,以靠近车辆初始位置的目标泊车位入车口边缘角为坐标原点,以目标泊车位的纵向为竖直方向,以目标泊车位的横向为水平方向建立泊车直角坐标系。在泊车直角坐标系下规划泊车轨迹。
其中,第一圆心为第一泊车轨迹段所在圆的圆心,由第一圆心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的圆即为车辆在以车辆初始位置为起点,在方向盘打到底的情况下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运动轨迹。以第一圆心为参考确定车辆尾部内、外边缘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确定车辆尾部能否进入目标泊车位。在泊车直角坐标系下,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的坐标为(-Wd,0),其中Wd为目标泊车位入车口的宽度。
其中,车辆初始位姿可以根据车辆的轴向确定,如前述,车辆初始位姿与目标泊车位的纵向垂直。车辆目标位姿为车辆停入目标泊车位以后车辆的最终位姿,本申请所提供的泊车轨迹确定方法用于将初始位姿垂直于泊车位纵向的车辆,以平行于泊车位纵向的目标位姿停入泊车位。故车辆的目标位姿与目标泊车位的纵平行。车辆初始位姿与车辆目标位姿垂直,二者之间呈90度夹角。车辆初始位置是以最小转弯半径为半径的圆上的一点,若在泊车直角坐标系下,车辆初始位置坐标为则可以确定第一圆心的坐标
S220、分别计算所述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圆心之间的距离,分别作为入车口边缘距离、车尾外边缘距离和车尾内边缘距离。
其中,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是指远离车辆初始位置的边缘角。具体的,可以在泊车直角坐标系下,分别计算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P3坐标、车辆尾部外边缘角P1初始位置坐标、车辆尾部内边缘角P2初始位置坐标和第一圆心O1坐标之间的欧式距离。
S230、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一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跳转执行步骤S260。
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即|O1P3|≥|O1P1|,表明车辆尾部可以完全进入泊车位入车口,这种工况下用第一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车辆尾部可以完全进入泊车位入车口工况下泊车轨迹确定过程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一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xO1为第一圆心横坐标,Wd为目标泊车位入车口的宽度,O1是指第一圆心,P1是指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O1P1表示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Lr表示车辆后悬。
S240、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且小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二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跳转执行步骤S260。
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O1P2|≤|O1P3|<|O1P1|,表明仅部分车辆尾部可以进入泊车位入车口,这种情况下用第二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车辆尾部可以部分进入泊车位入车口工况下泊车轨迹确定过程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且小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二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yO1为第一圆心O1的纵坐标,P3是指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O1P3表示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Lr表示车辆后悬。
S250、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小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基于第三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其中,所述第一方式、所述第二方式和所述第三方式互不相同。继续执行步骤S260。
入车口边缘距离小于车尾内边缘距离|O1P2|>|O1P3|,表明车辆尾部不可以进入泊车位入车口,这种情况下用第三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车辆尾部不能进入泊车位入车口工况下泊车轨迹确定过程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小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基于第三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yO1为第一圆心O1的纵坐标,P2是指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O1P2表示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Lr表示车辆后悬。
S260、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
其中,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为与最大前轴等效转角对应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转弯半径;所述车辆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终止点:
第一圆心O1、车辆初始位置G1和第一终止点G2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O1 G1 G2,θ1为三角形O1 G1 G2中边O1 G1和边O1 G2之间的夹角,在第一圆心和车辆初始位置以及θ1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数学定理可以确定第一终止点G2在泊车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
S270、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
S280、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根据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和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车辆尾部是否可以完全驶入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并针对于车辆尾部可以完全驶入泊车位的入车口、车辆尾部可以部分驶入泊车位的入车口和车辆尾部不能驶入泊车位入车口的三种工况,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的方式,使得车辆可以顺利停入目标泊车位。再根据第一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基于第一泊车轨迹段,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进而确定整个泊车轨迹。提高了泊车轨迹的计算效率、同时提高了泊车安全性,避免与泊车位周围障碍物产生碰撞。
实施例三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又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优化。具体优化为,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包括:确定平行于车辆后轴且过所述第一终止点的直线,在所述直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为第二圆心,使得所述第一终止点到所述第一圆心和所述第二圆心的距离均等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则根据第四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否则,以第五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其中,所述第四方式不同于所述第五方式。
如图3A所示,所述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包括:
S310、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S320、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
其中,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为与最大前轴等效转角对应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转弯半径;所述车辆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
S330、确定平行于车辆后轴且过所述第一终止点的直线,在所述直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为第二圆心,使得所述第一终止点到所述第一圆心和所述第二圆心的距离均等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
为使车辆能够以平行于目标泊车位纵向的目标位姿停入目标泊车位中间位置,需要保证车辆初始位姿和目标位姿呈90度角,也就是在考虑3段泊车轨迹的对应角度及角度形成方向的情况下,要保证第一泊车转向角、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之和等于90度。
如图2B、图2C和图2D所示,第二泊车轨迹段在与第一泊车轨迹段G1G2所在圆相切的圆上,第一终止点G2即为两圆切点。具体的,在车辆处于第一终止点位置的情况下,过第一终止点作与车辆后轴平行的直线,在该直线上选取第二圆心O2,使得第一终止点G2到第一圆心O1和第二圆心O2的距离均等于最小转弯半径。第二圆心为第二泊车轨迹段G2G3所在圆的圆心。由第二圆心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的圆即为车辆在以第一终止点G2为起点,在方向盘打到底的情况下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运动轨迹。
S340、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则根据第四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并跳转执行步骤S360。
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则表明在车辆当前的第一终止点向目标泊车位泊车,车辆尾部可以全部或者部分驶入目标泊车位,根据第四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则根据第四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xO2为第二圆心O2的横坐标,Wd为目标泊车位入车口的宽度;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
相应的,按照如下公式确定的所述的第三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θ2表示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θ3表示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
具体的,如图2B和图2C所示,以第二圆心O2半径为2Rmin做圆,将该圆与直线BB1的两个交点中纵坐标值较小一个,作为第三泊车轨迹段G3G4对应的第三圆心O3。其中,点B为泊车可行区域的边缘点,过点B作平行与泊车直角坐标系的直线,在该直线的B点下方的选取B1使得BB1的长度与最小转弯半径相等。
确定第三圆心O3在泊车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具体的,过第三圆心O3作平行于泊车直角坐标系水平方向的直线,过第二圆心作平行于泊车直角坐标系竖直方向的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记作O23,O2 O3 O23构成仲裁三角形。
第一终止点G2为第二泊车轨迹段G2G3的起始位置。在第二泊车转向角确定的情况下,方向盘的旋转方向以及第二泊车轨迹段G2G3对应的圆心角也是确定的。方向盘的旋转方向决定了第二泊车轨迹段G2G3的运动方向。由于,第二泊车轨迹段G2G3是以最小转弯半径为半径确定的圆弧,在起始位置、运动方向、圆心角和运动半径均确定的情况下,第二泊车轨迹段G2G3也是确定的。
第二泊车轨迹段G2G3的终止位置为第二终止点G3。在泊车过程中,车辆到第二终止点时停止运动。其中,第二终止点G3为第三泊车轨迹段G3G4的起始位置。在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的情况下,方向盘的旋转方向以及第三泊车轨迹段G3G4中对应的圆心角也是确定的。方向盘的旋转方向决定了第三泊车轨迹段G3G4的运动方向。由于,第三泊车轨迹段G3G4是以最小转弯半径为半径确定的圆弧,在起始位置、运动方向、圆心角和运动半径均确定的情况下,第三泊车轨迹段G3G4也是确定的。按照3段泊车轨迹的运动,可使车辆由开始的垂直于目标泊车位纵向的初始位姿变换为与目标泊车位纵向平行的目标位姿,此时,仅需使车辆保持当前位姿,以直线段G4G5驶入目标泊车位。G4的坐标为其中,yO3为第三圆心的纵坐标。
G5为整个泊车轨迹的终止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泊车轨迹是指在向目标泊车位泊车的过程中车辆后轴中点的轨迹。为保证安全性,便于出库,车辆的最终停在目标停车位的中间位置,在泊车直角坐标系下,G5的坐标为(-Wd/2,-Lf-L),其中,Lf表示车辆前悬,L表示轴距。
根据第一泊车轨迹段、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可以确定泊车轨迹。具体的,第一泊车轨迹段G1G2、第二泊车轨迹段G2G3、第三泊车轨迹段G3G4和直线段G4G5按照先后顺序连接确定的泊车轨迹曲线G1G2G3G4G5。
S350、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以第五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继续执行步骤S360。
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大于最小转弯半径,则表明在车辆当前的第一终止点向目标泊车位泊车,车辆尾部不能驶入目标泊车位,根据第五方式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其中,所述第四方式不同于所述第五方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则以第五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包括:
按照如下公式确定与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为第三圆心:
其中,(xO3,yO3)为第三圆心O3位置,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d为目标泊车位入车口的宽度,W为车辆的宽度;
其中,第三圆心为第三泊车轨迹段所在圆的圆心。由第三圆心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的圆即为车辆在以第二终止点为起点,在方向盘打到底的情况下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运动轨迹。
并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xO2,x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横坐标,yO2,y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纵坐标;
其中,xO2,x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横坐标,yO2,y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纵坐标。
如图2D所示,当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大于最小转弯半径时,车辆当前的第一终止点向目标泊车位泊车,车辆尾部不能驶入目标泊车位,为了使得车辆在这种工况下,依然可以安全地驶入目标泊车位,在车辆位于第二泊车轨迹段终止位置G3时,需要对车辆位置进行调整,此时将方向盘回正,保持方向盘不动行驶直线G3 G4是车辆到达G4位置,G4为第三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具体的,G3和G4在泊车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分别为
在第三泊车转向角θ3和第三泊车轨迹段起始位置G4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第三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G5的坐标:当车辆处于G5位置时,车辆已由开始的垂直于目标泊车位纵向的初始位姿变换为与目标泊车位纵向平行的目标位姿,此时,仅需使车辆保持当前位姿,以直线段G5G6驶入目标泊车位。G6的坐标为(-Wd/2,-Lf-L),其中,其中,Lf表示车辆前悬,L表示轴距。
进一步地,由第一泊车轨迹段G1G2、第二泊车轨迹段圆弧G2G3、直线段G3G4、第三泊车轨迹段G4G5和直线段G5G6按照先后顺序连接接成的三步垂向泊车轨迹曲线G1G2G3G4G5G6。
S360、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根据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即第一终止点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即第二圆心,并根据第二圆心与泊车位入车口中点的位置关系,确定车辆在第一终止点向目标泊车位泊车的情况下,车辆尾部是否可以驶入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并针对于车辆尾部可以驶入泊车位的入车口和车辆尾部不能驶入泊车位入车口的两种工况,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从而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进而确定整个泊车轨迹使得车辆可以顺利停入目标泊车位,提高了泊车轨迹的计算效率、同时提高了泊车安全性,避免与泊车位周围障碍物产生碰撞。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大于等于最小可行泊车转向角。
进一步地,针对于图2B和图2C示出的工况,即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图2B和图2C中圆心O3为直线BB1与以O2为圆心,2Rmin为半径的圆交点中纵坐标较小的一个。若圆心O3位于点B1的下方,则在泊车过程中发生碰撞。因此,要求圆心O3位于点B1的上方。针对车辆初始位置G1位于泊车可行区域边界AB上的情况,将圆心O3位于点B1的上方这一约束条件转化为对第一泊车转向角θ1的约束条件,即要求θ1满足:θ1≥θmin,其中,θmin为圆弧G1G2的最小角度。
进一步地,B1坐标为:
进一步地,G1G2对应的θ1越大,上述不等式的左边越大。泊车位入车口宽度Wd越大,θ1越大。因此,Wd越大,上述不等式的左边越大。Wd越大,点B1的横坐标值越小,纵坐标值越大,进而上述不等式的右边越小。综上所述,可通过设置泊车位宽度Wd不小于最小泊车位宽度,使泊车可行区域边界AB上的任意车辆起始位置满足上述不等式描述的约束条件。反之,可以通过使泊车可行区域边界AB上的任意车辆起始位置满足上述不等式描述的约束条件来求解最小泊车位宽度。
因此,若泊车可行区域边界AB上的车辆起始位置满足上述不等式描述的约束条件,则在泊车可行区域内的点均满足上述不等式描述的约束条件。进一步地,车辆后悬Lr越大,θ1越小。因此,车辆后悬Lr越大,所需的最小泊车位宽度越大。
图3B为本申请中车辆起始位置纵向坐标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角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三种典型工况的车辆起始位置与目标泊车位入车口所在边的垂向距离满足y3>y2>y1,则以Rmin为转弯半径时第一泊车转向角满足即在转弯半径为Rmin的情况下,增加车辆起始位置与目标泊车位入车口所在边的垂向距离,第一泊车转向角不会减小。图3B中,P1和P2分别表示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和车辆尾部内边缘角,P31、P32和P33分别为车辆起始位置与目标泊车位入车口所在边的垂向距离为y1、y2和y3的情况下,泊车位入车口边缘角的位置。
本申请针对向与车辆初始位姿垂直的狭窄泊车位泊车的过程中出现的车辆尾部完全进入泊车位、车辆尾部部分进入泊车位和车辆尾部未进入泊车位三种工况,采用圆弧与直线组合方式规划可行垂直泊车轨迹,并对车辆起始位置与第一泊车轨迹对应角度之间关系和对泊车位宽度的要求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提高了泊车轨迹的计算效率并缩短了泊车轨迹,有效的解决了向与车辆初始位姿垂直的狭窄泊车位泊车过程的泊车轨迹规划问题。
实施例四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装置,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向与车辆初始位姿垂直的狭窄泊车位泊车的过程中,自动确定泊车轨迹情况。所述装置可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可集成于智能终端等电子设备中。
如图4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泊车转向角确定模块410、第一终止点确定模块420、泊车转向角确定模块430和泊车轨迹确定模块440。
第一泊车转向角确定模块410,用于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第一终止点确定模块420,用于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其中,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为与最大前轴等效转角对应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转弯半径;所述车辆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
泊车转向角确定模块43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
泊车轨迹确定模块440,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于向与车辆初始位姿垂直的狭窄泊车位泊车问题,充分考虑汽车运动学约束特点,将泊车轨迹分解为三个泊车轨迹段,根据车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置确定第一泊车轨迹段;基于第一泊车轨迹段,根据第一泊车轨迹段终止位置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再基于第二泊车轨迹段确定第三泊车轨迹段,最后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整个泊车轨迹。提高了泊车轨迹的计算效率,缩短了泊车距离,同时提高了泊车安全性。
可选的,第一泊车转向角确定模块410,包括:第一泊车转向角确定子模块。其中,第一泊车转向角确定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和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可选的,第一泊车转向角确定子模块,包括:第一圆心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车辆初始位置、车辆初始位姿、车辆目标位姿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与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作为第一圆心;距离计算单元,用于分别计算所述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圆心之间的距离,分别作为入车口边缘距离、车尾外边缘距离和车尾内边缘距离;第一泊车转向角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一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第一泊车转向角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且小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二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第一泊车转向角第三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小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基于第三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其中,所述第一方式、所述第二方式和所述第三方式互不相同。
可选的,第一泊车转向角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xO1为第一圆心横坐标,Wd为目标泊车位入车口的宽度,O1P1表示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Lr表示车辆后悬;
相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yO1为第一圆心O1的纵坐标,O1P3表示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Lr表示车辆后悬;
相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yO1为第一圆心O1的纵坐标,O1P2表示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Lr表示车辆后悬。
可选的,第一终止点确定模块420,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终止点:
可选的,泊车转向角确定模块430,包括:第二圆心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平行于车辆后轴且过所述第一终止点的直线,在所述直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为第二圆心,使得所述第一终止点到所述第一圆心和所述第二圆心的距离均等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泊车角确定第一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则根据第四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泊车角确定第一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以第五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其中,所述第四方式不同于所述第五方式。
可选的,泊车角确定第一子模块,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xO2为第二圆心O2的横坐标,Wd为目标泊车位入车口的宽度;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
相应的,按照如下公式确定的所述的第三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θ2表示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θ3表示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
可选的,泊车角确定第一子模块,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确定与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为第三圆心:
其中,(xO3,yO3)为第三圆心O3位置,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d为目标泊车位入车口的宽度,W为车辆的宽度;
并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xO2,x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横坐标,yO2,y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纵坐标;
相应的,按照如下公式确定的所述的第三泊车转向角,
其中,xO2,x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横坐标,yO2,y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纵坐标。
可选的,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大于等于最小可行泊车转向角。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装置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具备执行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相应的性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实施例五
本申请实施例五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其中,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为与最大前轴等效转角对应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转弯半径;所述车辆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
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
存储介质是指任何的各种类型的存储器电子设备或存储电子设备。术语“存储介质”旨在包括:安装介质,例如CD-ROM、软盘或磁带装置;计算机系统存储器或随机存取存储器,诸如DRAM、DDR RAM、SRAM、EDO RAM,兰巴斯(Rambus)RA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闪存、磁介质(例如硬盘或光存储);寄存器或其它相似类型的存储器元件等。存储介质可以还包括其它类型的存储器或其组合。另外,存储介质可以位于程序在其中被执行的计算机系统中,或者可以位于不同的第二计算机系统中,第二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诸如因特网)连接到计算机系统。第二计算机系统可以提供程序指令给计算机用于执行。术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可以驻留在不同未知中(例如在通过网络连接的不同计算机系统中)的两个或更多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可以存储可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例如具体实现为计算机程序)。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操作,还可以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中的相关操作。
实施例六
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中可集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装置,该电子设备可以是配置于系统内的,也可以是执行系统内的部分或者全部性能的设备。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500,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20;存储装置510,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20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20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其中,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为与最大前轴等效转角对应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转弯半径;所述车辆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
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处理器520还实现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的技术方案。
图5显示的电子设备5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500包括处理器520、存储装置510、输入装置530和输出装置540;电子设备中处理器5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5中以一个处理器520为例;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520、存储装置510、输入装置530和输出装置540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5中以通过总线550连接为例。
存储装置51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单元,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
存储装置51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性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装置51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装置51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52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5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字符信息或语音信息,以及产生与电子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性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540可包括显示屏、扬声器等电子设备。
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可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具备执行该方法相应的性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上述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
注意,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申请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申请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根据所述车辆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终止位置为第一终止点;其中,所述最小转弯半径为与最大前轴等效转角对应的车辆后轴中点的转弯半径;所述车辆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的起始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
根据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确定第二泊车轨迹段和第三泊车轨迹段,并根据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和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确定泊车轨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车辆初始位置和目标泊车位位置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包括:
根据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和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和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与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第一泊车转向角,包括
根据车辆初始位置、车辆初始位姿、车辆目标位姿和最小转弯半径确定与所述第一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作为第一圆心;
分别计算所述目标泊车位的入车口边缘角、车辆尾部外边缘角初始位置、车辆尾部内边缘角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圆心之间的距离,分别作为入车口边缘距离、车尾外边缘距离和车尾内边缘距离;
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一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
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且小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二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
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小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基于第三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其中,所述第一方式、所述第二方式和所述第三方式互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一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xO1为第一圆心横坐标,Wd为目标泊车位入车口的宽度,O1P1表示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Lr表示车辆后悬;
相应的,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且小于所述车尾外边缘距离,则基于第二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yO1为第一圆心O1的纵坐标,O1P3表示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Lr表示车辆后悬;
相应的,若所述入车口边缘距离小于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基于第三方式确定第一泊车转向角,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yO1为第一圆心O1的纵坐标,O1P2表示所述车尾内边缘距离;Lr表示车辆后悬。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终止点和所述目标泊车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泊车转向角和第三泊车转向角,包括:
确定平行于车辆后轴且过所述第一终止点的直线,在所述直线上确定与所述第二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为第二圆心,使得所述第一终止点到所述第一圆心和所述第二圆心的距离均等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
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则根据第四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
否则,以第五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其中,所述第四方式不同于所述第五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圆心与目标泊车位的入车中点的水平距离大于等于所述最小转弯半径,则以第五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和所述第三泊车转向角,包括:
按照如下公式确定与所述第三泊车轨迹段对应的圆心为第三圆心:
其中,(xO3,yO3)为第三圆心O3位置,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d为目标泊车位入车口的宽度,W为车辆的宽度;
并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泊车转向角:
其中,θ1表示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xO2,x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横坐标,yO2,y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纵坐标;
相应的,按照如下公式确定的所述的第三泊车转向角,
其中,xO2,x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横坐标,yO2,yO3分别为第二圆心O2和第三圆心O3的纵坐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泊车转向角大于等于最小可行泊车转向角。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91042.7A CN113696886B (zh) | 2021-09-17 | 2021-09-17 | 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PCT/CN2022/118156 WO2023040774A1 (zh) | 2021-09-17 | 2022-09-09 | 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91042.7A CN113696886B (zh) | 2021-09-17 | 2021-09-17 | 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96886A true CN113696886A (zh) | 2021-11-26 |
CN113696886B CN113696886B (zh) | 2023-04-25 |
Family
ID=78661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91042.7A Active CN113696886B (zh) | 2021-09-17 | 2021-09-17 | 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96886B (zh) |
WO (1) | WO2023040774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65266A (zh) * | 2022-11-10 | 2022-12-13 | 集度科技有限公司 | 泊车路径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3040774A1 (zh) * | 2021-09-17 | 2023-03-23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5973196A (zh) * | 2023-03-16 | 2023-04-18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无人驾驶车辆的异形圈防碰撞方法、装置及系统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077376A (ja) * | 2017-10-26 | 2019-05-23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駐車支援装置 |
CN110466505A (zh) * | 2019-07-15 | 2019-11-19 | 厦门金龙汽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自动垂直泊车方法、介质、设备及装置 |
CN111572536A (zh) * | 2020-05-25 | 2020-08-25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多段化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 |
CN112277931A (zh) * | 2020-10-20 | 2021-01-29 | 上海欧菲智能车联科技有限公司 | 垂直泊车轨迹生成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
CN112339747A (zh) * | 2020-10-30 | 2021-02-09 | 上海欧菲智能车联科技有限公司 | 自动泊车轨迹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758084A (zh) * | 2021-01-27 | 2021-05-07 |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 泊车轨迹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793563A (zh) * | 2021-02-04 | 2021-05-14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自动泊车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
CN113306549A (zh) * | 2021-06-17 | 2021-08-27 | 英博超算(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泊车轨迹规划算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9131630A1 (de) * | 2019-11-22 | 2021-05-27 |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 Bereitstellen von Optionen für Modifikationen einer automatischen Parkvorgang-Trajektorie |
CN113696886B (zh) * | 2021-09-17 | 2023-04-25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
2021
- 2021-09-17 CN CN202111091042.7A patent/CN113696886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9-09 WO PCT/CN2022/118156 patent/WO202304077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077376A (ja) * | 2017-10-26 | 2019-05-23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駐車支援装置 |
CN110466505A (zh) * | 2019-07-15 | 2019-11-19 | 厦门金龙汽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自动垂直泊车方法、介质、设备及装置 |
CN111572536A (zh) * | 2020-05-25 | 2020-08-25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多段化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 |
CN112277931A (zh) * | 2020-10-20 | 2021-01-29 | 上海欧菲智能车联科技有限公司 | 垂直泊车轨迹生成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
CN112339747A (zh) * | 2020-10-30 | 2021-02-09 | 上海欧菲智能车联科技有限公司 | 自动泊车轨迹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758084A (zh) * | 2021-01-27 | 2021-05-07 |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 泊车轨迹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793563A (zh) * | 2021-02-04 | 2021-05-14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自动泊车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
CN113306549A (zh) * | 2021-06-17 | 2021-08-27 | 英博超算(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泊车轨迹规划算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40774A1 (zh) * | 2021-09-17 | 2023-03-23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5465266A (zh) * | 2022-11-10 | 2022-12-13 | 集度科技有限公司 | 泊车路径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973196A (zh) * | 2023-03-16 | 2023-04-18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无人驾驶车辆的异形圈防碰撞方法、装置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96886B (zh) | 2023-04-25 |
WO2023040774A1 (zh) | 2023-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96886B (zh) | 一种泊车轨迹自动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09927716B (zh) | 基于高精度地图的自主垂直泊车方法 | |
CN110481551B (zh) | 一种自动换道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 | |
WO2021180035A1 (zh) | 一种泊车路径规划方法、装置、车辆和存储介质 | |
CN106945662B (zh) | 一种垂直自动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及系统 | |
CN112758084B (zh) | 泊车轨迹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494336B (zh) | 停车辅助装置 | |
US11292521B2 (en) | Autonomous driving control device and autonomous driving path computation method | |
WO2018003411A1 (ja) | 駐車支援装置 | |
CN111731275B (zh) | 空间斜向车位自动泊车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 |
CN111547049A (zh) | 车辆泊车入位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 | |
CN112339747A (zh) | 自动泊车轨迹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523958B (zh) | 一种用于车头泊入车位的路径规划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4000616A1 (zh) | 行驶路径边界确定方法及装置、车辆、存储介质、终端 | |
CN111746518A (zh) | 一种车辆泊出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3335270B (zh) | 一种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和装置 | |
CN113741463B (zh) | 一种无人地面机动平台的定点定向停车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3525509A (zh) | 一种铰接车辆转向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3799766B (zh) | 带约束的平行泊车路径规划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8269944A (zh) | 泊车控制方法、装置、车辆、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
CN114274949A (zh) | 远程遥控泊入泊出路径规划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 |
CN116946180A (zh) | 用于生成车辆的掉头路径的装置和方法 | |
CN116279433A (zh) | 一种车辆及其泊车路径规划方法、系统 | |
CN115465264A (zh) | 可动态调整感兴趣区域的泊车轨迹生成方法和系统 | |
CN114506314A (zh) | 车辆平行泊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