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2567B -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2567B
CN113692567B CN202080000317.9A CN202080000317A CN113692567B CN 113692567 B CN113692567 B CN 113692567B CN 202080000317 A CN202080000317 A CN 202080000317A CN 113692567 B CN113692567 B CN 1136925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ouch
sub
electrodes
touch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03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2567A (zh
Inventor
牛文骁
龚庆
廖维
穆世恒
梁恒镇
王新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692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2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2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2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该触控传感器包括第一开口区域、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被第一开口区域间隔为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开口区域;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分别与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电连接;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的线宽小于至少一个的第一导电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至少经由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和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彼此电连接。

Description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件具有视角宽、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色域广、屏占比高、自发光、轻薄等特点。并且,相比于无机发光显示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具有更高的发光亮度、更低的驱动电压等优势。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可以适用于手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数码相机、仪器仪表、柔性可穿戴装置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随着显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全面屏的显示装置成为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传感器,其包括第一开口区域、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中心和所述触控传感器的中心不重合;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分别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排布,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排布;所述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开口区域;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被所述第一开口区域间隔为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所述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开口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分别与所述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的电连接;所述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的线宽小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宽度;以及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至少经由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和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电连接。
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任一触控传感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A示出了一种采用在显示屏内打孔的技术方案的显示装置;
图1B示出了图1A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围绕开口区域的转接触控电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一个平面示意图;
图3A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B-图3E示出了图3A所述的显示装置工艺流程;
图4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另一个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包括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示意图;
图6A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一个示意图;
图6B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传感器01的平面示意图;
图6C是沿图6B所示HH’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6D是沿图6B所示II’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7A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7B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再一个平面示意图;
图8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又再一个示意图;
图10A是图8所示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示意图;
图10B是图5所示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位于图10B左上角的虚拟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12A是沿图10A所示的BB’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2B是图5所示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2C是沿图12B所示的CC’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2D是沿图12B所示的DD’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的触控传感器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14A是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又再一个示意图;
图14B是用于示出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触控电极被开口区域间隔的两个电极部分经由跨接导线电连接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A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17是图14A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7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20A是图14A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20B是沿图20A的FF’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20C是沿图20A的FF’线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1是图8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22A示出了图21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转接触控电极的放大后的图形;
图22B示出了图21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转接触控电极的另一个放大后的图形;
图23是图9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24是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又再一个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转接触控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26A是图24所示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26B是沿图26A所示的GG’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27是图24所示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28是图24所示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29A是图28所示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29B是沿图29A所示的EE’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0是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区域的又再一个示意图;
图31A是图30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一个平面示意图;
图31B是图30所示的部分区域REG_R的放大后的图形;
图32是图30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另一个平面示意图;
图33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裂纹阻挡环27的部分的平面示意图;
图34是图30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一个平面示意图;
图35是图30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另一个平面示意图;以及
图36是图35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注意到,在全面屏技术发展的早期,为了实现全面屏,研发和设计人员将屏下摄像头及各种传感器(感光元件)放置在显示装置(例如,手机的显示屏)的刘海区(Notch区),此种显示屏被称为“刘海屏”。然而,“刘海屏”并不是真正的全面屏,这是因为刘海区依然占据了显示屏的较大的显示面积,由此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还注意到,随着全面屏技术发展,为了解决显示装置的图像传感器(例如,前置摄像头)及诸多传感器(例如,红外传感器)放置的问题,还可以采用在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内打孔的技术方案,此种情况下,可以将图像传感器(例如,前置摄像头)及诸多传感器设置在对应于显示屏内的孔的位置处。由于上述显示屏内的孔位于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因此,上述显示屏内的孔也被称为位于显示区域的孔(AA Hole)或显示区域的开口区域(此后称之为开口区域)。
图1A示出了一种采用了显示屏内打孔技术方案的显示装置。例如,如图1A所示,该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具有显示区域910,显示区域910包括无效显示区域914和围绕无效显示区域914的有效显示区域。例如,无效显示区域914不用于形成显示图像。
例如,如图1A所示,开口区域(图1A未示出,参见图1B)位于无效显示区域914中。例如,显示装置的图像传感器(例如,前置摄像头)与无效显示区域914在垂直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方向(或者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例如,如图1A所示,无效显示区域914(开口区域)的位置位于显示区域910的靠近显示区域910的上边缘的位置,并且无效显示区域914(开口区域)将显示区域910划分为在显示装置的列方向上并列布置的第一区域911、第二区域912和第三区域913;无效显示区域914(开口区域)位于第二区域912,且无效显示区域914(开口区域)将第一区域911和第三区域913彼此间隔。例如,如图1A所示,第一区域911在显示装置的列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例如,远小于)第三区域913在显示装置的列方向上的尺寸。
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注意到,在需要对显示装置进行横屏操作的应用场合(例如,手机游戏),用户对第一区域911(例如,显示屏的左下角)的触控性能的要求较高。因此,第一区域911不仅需要具有显示功能,还需要具有触控功能。然而,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又注意到,由于第一区域911在显示装置的列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因此,显示装置的触控传感器的位于第一区域911的部分提供的信号量较小,由此限制了第一区域911的触控性能。
例如,图1A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的触控传感器包括多个在显示装置的列方向上并列布置的第一触控电极以及多个在显示装置的行方向上并列布置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每个包括在显示装置的行方向上顺次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每个包括在显示装置的列方向上顺次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例如,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数据线和栅线,数据线沿显示装置的列方向延伸,栅线沿显示装置的行方向延伸。
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又注意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被开口区域间隔为两个部分,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被无效显示区域914(开口区域)间隔为两个部分,此种情况下,触控驱动信号和触控感应信号无法在被间隔为两个部分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上正常传输,由此导致了触控传感器的部分第一触控电极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所在的区域存在触控不良,并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又注意到,显示屏内可以具有多个开口区域,相邻的开口区域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因此,在相邻的开口区域之间的区域通常不设置触控图案,由此使得显示装置包括的触控传感器的对应于相邻的开口区域之间的区域为触控盲区,由此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又注意到,由于相邻的开口区域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即使在相邻的开口区域之间的区域设置了触控图案,位于相邻的开口区域之间的触控图案提供的触控感应信号的信噪比通常较小,此种情况下,触控传感器的对应于相邻的开口区域之间的区域的部分的触控性能较差。
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又注意到,显示装置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的触控图案的宽度较窄(也即,在显示装置的行方向上的尺寸较小),通道阻抗(例如,电阻)较大,由此增加了电信号通过上述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的触控图案的难度以及上述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的触控图案的尺寸较窄区域存在因静电释放(例如,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不良的风险。此外,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的触控图案还存在信赖性风险(例如,断路风险)。下面结合图1B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1B示出了图1A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的触控传感器包括的部分围绕开口区域925的转接触控电极920的示意图。例如,如图1B所示,开口区域925具有与转接触控电极920相邻的弧形边缘部分,转接触控电极920的靠近开口的一侧具有与开口区域925的弧形边缘部分平行的弧形边缘部分。例如,如图1B所示,转接触控电极920包括在显示装置的列方向上并列布置的转接触控子电极921(也即,使用标示①的子电极)和转接触控子电极922(也即,使用②标示的子电极)。例如,如图1B所示,转接触控电极920在显示装置的行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尤其是在转接触控电极920的与连接子电极923交叠的区域924。例如,由于转接触控电极920的与连接子电极923交叠的区域924在显示装置的行方向上的宽度较窄,因此,转接触控电极920的与连接子电极923交叠的区域924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较大,电荷导通性较差;此种情况下,电信号通过转接触控电极920的与连接子电极923交叠的区域924的难度较大,转接触控电极920的与连接子电极923交叠的区域924存在因静电释放(例如,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不良的风险;此外,转接触控电极920的与连接子电极923交叠的区域924还存在信赖性风险(例如,断路风险)。
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注意到,可以使用激光切割的方式在无效显示区域914形成开口区域。然而,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又注意到,由于用于形成触控电极的材料比较脆,在使用激光切割的方式在无效显示区域914形成开口区域时,可能会形成裂纹;并且,后续的贴合工序可能会造成裂纹的进一步扩展。例如,在裂纹扩展进入触控传感器的有效触控区域(或者触控传感器的触控功能区)的情况下,裂纹可能导致触控不良。此外,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又注意到,裂纹还可能为静电荷传导提供了通道,使得静电荷进入触控传感器的有效触控区域(例如,位于开口区域周围的有效触控区域)并在触控传感器的有效触控区域累积,累积的静电荷可能在开口区域周围的有效触控区域引起静电击穿,进而导致触控功能不良。本公开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又注意到,显示装置包括的显示面板发射的光线在从显示装置的出光侧出射之前,需经过多个膜层;相邻的膜层之间的界面将显示面板发射的光线的部分光线反射至开口区域中。例如,在显示装置的图像传感器的集光面与开口区域至少部分重叠的情况下,反射至开口区域中的光线入射至图像传感器的集光面,并因此导致图像传感器输出图像的信噪比降低。
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下面通过几个示例或实施例对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结构、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进行非限制性的说明,如下面所描述的,在不相互抵触的情况下这些具体示例或实施例中不同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从而得到新的示例或实施例,这些新的示例或实施例也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图2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一个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显示装置03包括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任一触控传感器01。
图3A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截面示意图,图3A所示的截面示意图对应于图2所示的AA’线。例如,如图3A所示,该显示装置03还包括成像传感器511和显示面板512。
例如,成像传感器511可以是图像传感器,并可以用于采集成像传感器511的集光面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图像,例如,成像传感器511可以为CMOS图像传感器或CCD图像传感器。例如,在该显示装置03为诸如手机、笔记本的移动终端的情况下,该成像传感器511可用于实现诸如手机、笔记本的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并且,该显示装置03根据需要还可以包括例如透镜、反射镜或光波导等光学器件,以对相关光路进行调制。例如,该成像传感器511可以包括阵列排布感光像素。例如,每个感光像素可以包括光敏探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和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晶体管)。例如,光电二极管可以将照射到其上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开关晶体管可以与光电二极管电连接,以控制光电二极管是否处于采集光信号的状态以及采集光信号的时间。
例如,该显示面板512包括彼此相反的显示侧和非显示侧,显示面板512被配置为在显示面板512的显示侧执行显示操作,也即,显示面板512的显示侧为显示面板512的出光侧,朝向用户。显示侧和非显示侧在显示面板512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对置。例如,该显示面板51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显示面板或其它适用的显示面板,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显示面板的具体种类不做限定。
例如,如图3A所示,触控传感器01、显示面板512和成像传感器511在显示装置03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例如,垂直于显示面板512的方向上)顺次设置,且成像传感器511位于显示面板512的非显示侧。
例如,如图3A所示,触控传感器01具有开口区域518,显示面板512具有开口区域519;成像传感器511被配置为接收并处理穿过触控传感器01的开口区域518和显示面板512的开口区域519的光信号。例如,该光信号可以为可见光、红外光等。
例如,如图3A所示,触控传感器01的开口区域518和显示面板512的开口区域519在显示装置03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例如,完全重叠)。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装置03还包括诸如透镜、反射镜或光波导等用于对相关光路进行调制的光学器件的情况下,触控传感器01的开口区域518和显示面板512的开口区域519在显示装置03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可以不重叠。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传感器01和显示面板512可以分别具有多个开口区域(也即,显示装置03具有多个开口区域),且显示装置03还可以包括其它适用的传感器(例如,红外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成像传感器511经由显示装置03的多个开口区域的第一个接收信号,其它的传感器分别经由显示装置03的多个开口区域的其它开口区域接收相关信号。
例如,如图3A所示,该显示装置03还可以包括偏光片513。例如,如图3A所示,该偏光片513设置在触控传感器01的远离显示面板512的一侧。例如,该偏光片513(例如,圆偏光片)可以缓解反射光(源于显示面板512对环境光线的反射)引起的对比度变差、显示质量降低的问题。例如,偏光片513和触控传感器01可以直接接触。
例如,如图3A所示,该显示装置03还可以包括散热层516。例如,如图3A所示,该散热层516设置在显示面板512的远离触控传感器01的一侧。
例如,如图3A所示,该显示装置03还可以包括防护层517(例如,盖板)。例如,如图3A所示,该防护层517位于偏光片513的远离触控传感器01的一侧。例如,该防护层517可用于防护该显示装置的相关膜层不被划伤。例如,防护层517为透明基板。例如,透明基板可以是玻璃基板、石英基板、塑料基板(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板)或者由其它适用的材料制成的基板。
例如,如图3A所示,该显示装置03还可以包括第一黏合层514和第二黏合层515。例如,如图3A所示,第一黏合层514设置在显示面板512和触控传感器01之间,且用于黏合显示面板512和触控传感器01。例如,第二黏合层515设置在防护层517和偏光片513之间且用于黏合防护层517和偏光片513。例如,第一黏合层514和第二黏合层515可以为光学胶。
例如,如图3A所示,偏光片513、散热层516、第一黏合层514和第二黏合层515分别具有开口区域;触控传感器01的开口区域518、显示面板512的开口区域519、偏光片513的开口区域、散热层516的开口区域、第一黏合层514的开口区域和第二黏合层515的开口区域在显示装置03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完全重叠)。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 尽管图3A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显示面板512、偏光片513、散热层516、第一黏合层514和第二黏合层515均具有开口区域,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显示面板512、偏光片513、散热层516、第一黏合层514和第二黏合层515的部分(例如,触控传感器01、第一黏合层514和第二黏合层515的至少一个)可以不设置开口区域。
(2) 尽管图3A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的开口区域518、显示面板512的开口区域519、偏光片513的开口区域、散热层516的开口区域、第一黏合层514的开口区域和第二黏合层515的开口区域均为孔,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触控传感器01的开口区域518、显示面板512的开口区域519、偏光片513的开口区域、散热层516的开口区域、第一黏合层514的开口区域和第二黏合层515的开口区域的至少部分可以不是孔,而是透光区域。
(3) 对于该显示装置03的其它组成部分(例如,薄膜晶体管、控制装置、图像数据编码/解码装置、行扫描驱动器、列扫描驱动器、时钟电路等)可以采用适用的部件,这些均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应该理解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例如,图3A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制作方法可以包括如下的步骤S101-步骤S107。
步骤S101:形成触控传感器01和偏光片513的叠层结构。例如,可以将触控传感器01直接形成在偏光片513上,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步骤S102:将第一黏合层514贴合在触控传感器01的远离偏光片513的表面上(参见图3B)。
步骤S103:将显示面板512贴合在第一黏合层514的远离触控传感器01的表面上(参见图3C)。
步骤S104:将第二黏合层515贴合在偏光片513的远离触控传感器01的表面上(参见图3D)。
步骤S105:在第二黏合层515、偏光片513、触控传感器01、第一黏合层514和显示面板512的叠层结构的对应于显示装置03的开口区域的区域进行打孔,以形成显示装置03的开口区域521(参见图3E)。
例如,触控传感器01的开口区域518和显示面板512的开口区域519对应于显示装置03的开口区域521。例如,在步骤S105中,可以使用激光器520对上述叠层结构的对应于显示装置03的开口区域的区域进行打孔,以形成显示装置03的开口区域521。
步骤S106:将防护层517形成在第二黏合层515的远离偏光片513的一侧。
步骤S107:使得成像传感器511的集光面与显示装置03的开口区域521在显示装置03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
在一些示例中,图3A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制作方法还包括如下的步骤S108。
步骤S108:在显示面板512的远离第一黏合层514的表面形成散热层516。例如,步骤S108可以在执行步骤S103之后、执行步骤S105之前执行。例如,在显示装置03的制作方法还包括步骤S108的情况下,步骤S105包括:在第二黏合层515、偏光片513、触控传感器01、第一黏合层514、显示面板512和散热层516的叠层结构的对应于显示装置03的开口区域的区域进行打孔,以形成显示装置03的开口区域521。
例如,如图2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的触控传感器01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顺次布置的第一区域411、第二区域412和第三区域413。例如,第三区域413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大于(例如,远大于)第一区域411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区域411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个边分别与触控传感器01的上边界以及第二区域412的上边界重合;第三区域413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个边分别与第二区域412的下边界和触控传感器01的下边界重合。
例如,触控传感器01的开口区域位于第二区域412中,也即,触控传感器01的开口区域将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间隔为在在第二方向D2上并列布置且彼此间隔的第一区域411和第三区域413。
例如,显示装置03的显示面板512还包括数据线和栅线,数据线沿第二方向D2延伸,栅线沿与第二方向D2交叉(例如,垂直)的第一方向D1延伸。
图4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另一个平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显示装置03包括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区域REG1和区域REG2。
图5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03包括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2的示意图。例如,触控传感器01的除区域REG1以及与区域REG1在第一方向D1并列的区域之外的区域的结构与部分区域REG2示出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例如,如图5所示,在部分区域REG2中,该触控传感器0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例如,第一触控电极11可以为触控感应电极Rx,第二触控电极12可以为触控驱动电极Tx,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触控电极11可以为触控驱动电极Tx,第二触控电极12可以为触控感应电极Rx。例如,该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电路(例如,触控芯片)和多条触控信号线。例如,该触控电路经由多条触控信号线与多个触控驱动电极Tx和触控感应电极Rx电连接,并且配置为经由多条触控信号线向多个触控驱动电极Tx提供触控驱动信号,并从多个触控感应电极Rx接收触控感应信号。
例如,如图5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分别沿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例如,如图5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例如,每个)包括沿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例如,每个)包括沿第二方向D2顺次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例如,该触控传感器01为电容式触控传感器。例如,该触控传感器01可以基于互电容原理和自电容原理的至少一种对触控位置进行检测。
图6A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1的一个示意图。例如,如图6A所示,在部分区域REG1中,该触控传感器0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分别沿第二方向D2延伸;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每个包括沿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每个包括沿第二方向D2顺次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
例如,如图5和图6A所示,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除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边缘处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具有平行四边形(例如,菱形)的整体轮廓。需要说明的是,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边缘(例如,触控传感器01的下边缘)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的整体轮廓为平行四边形的至少部分(例如,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或者四边形。
图6B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传感器01的平面示意图。例如,如图6B所示,该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中间区域171,至少部分围绕中间区域171的周边区域172,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173和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174,为方便描述,图6B还示出了触控电路175。
例如,如图6B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均位于中间区域171中。
例如,如图6B所示,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173(例如,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的第一端)分别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例如,位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在第一方向D1上最边缘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电连接,且从中间区域171的在第一方向D1上的边缘延伸至周边区域172中。
例如,如图6B所示,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174(例如,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174的第一端)分别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例如,位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在第二方向D2上最边缘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电连接,且从中间区域171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边缘延伸至周边区域172中。
例如,如图6B所示,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173(例如,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的第二端)分别与触控电路175电连接,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174(例如,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174的第一端)分别与触控电路175电连接,经使得触控传感器01从触控电路175接收触控驱动信号,向触控电路175提供触控感应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图6B用于说明第一触控信号线173与第一触控电极11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触控信号线174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连接方式;图6B所示的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的数目和结构以及中间区域171和周边区域172的形状仅为示例;并且,为清楚起见图6B并未示出位于第一区域411和第二区域412的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位于第一区域411和第二区域412的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结构可以参见例如图6A。
图6C是沿图6B所示HH’线的截面示意图;图6D是沿图6B所示II’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C和图6D所示,该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基材36和防护层176;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位于基材36和防护层176之间;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173和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174位于防护层176远离基材36的一侧;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173经由位于防护层176中的对应的过孔分别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例如,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包括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电连接;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174经由位于防护层176中的对应的过孔分别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例如,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包括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电连接。例如,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173和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174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防护层176可以由透明绝缘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方向上,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每个可以包括多个膜层,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方向上的结构可见参见下面的图12A、图12C和图12D等,在此不再赘述。
图7A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1的另一个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A以及下面的图8-图9、图14A、图24和图30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1与图6A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1具有相同的结构,不同的附图用于更清楚的说明触控传感器01不同部件的结构。
例如,如图7A所示,该触控传感器01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顺次布置的第一区域411、第二区域412和第三区域413。例如,如图7A所示,第二区域412包括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例如,如图7A所示,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间隔布置。例如,如图7A所示,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在第一方向D1上并列布置。例如,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也位于前述的中间区域171中。
图7B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再一个平面示意图。例如,如图7B所示,开口区域421的中心012和触控传感器01的中心011不重合(例如,彼此间隔)。例如,如图7B所示,开口区域422的中心013和触控传感器01的中心011不重合(例如,彼此间隔)。
例如,触控传感器01的中心011是指触控传感器01的整体轮廓(例如,触控传感器01的平行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的表面的外轮廓)的中心。例如,触控传感器01的整体轮廓是中心对称结构(例如,具有四个圆角的矩形),对应地,触控传感器01的中心和触控传感器01的整体轮廓的中心是该中心对称结构(例如,具有四个圆角的矩形)的对称中心。
例如,开口区域421为中心对称结构(例如,圆形),对应地,开口区域421的中心012是该中心对称结构(例如,圆形)的对称中心(例如,圆心)。
例如,开口区域422为中心对称结构(例如,跑道型),对应地,开口区域422的中心013是该中心对称结构(例如,跑道型)的对称中心。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传感器01的整体轮廓、开口区域421和开口区域422中的至少一个为非中心对称结构;此种情况下,非中心对称结构的中心包围该非中心对称结构的尺寸最小的圆形的圆心。
例如,如图6A和图7A所示,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2。
例如,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是指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组合结构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2是指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组合结构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2。
图8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1的再一个示意图;图9是图4所示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1的又再一个示意图。
例如,如图8和图9所示,该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转接触控电极14、转接触控电极15和转接触控电极16。例如,如图7A和图8所示,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转接触控电极15和转接触控电极16均位于第二区域412。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4的至少部分(例如,全部)位于第二区域412。
例如,如图8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被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间隔为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在第一方向D1上位于开口区域421的两侧;转接触控电极15位于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之间,且上述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至少经由跨接导线21和转接触控电极15电连接;对应地,上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5。
例如,如图9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被第二区域412间隔为两个电极部分,上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的两个部分经由跨接导线和转接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例如,如图9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例如,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12)被第二区域412(例如,位于第二区域412中的开口区域422)间隔为电极部分126和电极部分127,电极部分126和电极部分127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上述电极部分126和电极部分127经由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2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9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例如,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12)被第二区域412(例如,位于第二区域412中的开口区域421)间隔为电极部分124和电极部分125;电极部分124和电极部分125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转接触控电极16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电极部分124和电极部分125之间,且上述电极部分124和电极部分125经由转接触控电极16彼此电连接;对应地,上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的每个还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6。
例如,如图9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例如,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12)被第二区域412间隔为电极部分122和电极部分123;电极部分122和电极部分123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电极部分122和电极部分123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第二区域412(例如,位于第二区域412中的开口区域421)的两侧;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电极部分122和电极部分123之间,且上述电极部分122和电极部分123经由转接触控电极14彼此电连接;对应地,上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的每个还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4。
为清楚起见,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的具体结构,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转接触控电极14、转接触控电极15和转接触控电极16的具体结构,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的具体连接方式,电极部分126和电极部分127的具体连接方式,电极部分124和电极部分125的具体连接方式以及电极部分122和电极部分123的具体连接方式将在阐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的具体结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连接方式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连接方式之后再详细阐述。
下面结合图6A-图10B对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的具体结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连接方式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连接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10A是图8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3(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示意图;图10B是图5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4(位于第三区域413)的一个示意图。
例如,如图6A、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面积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面积。例如,如图6A、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
例如,如图6A、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d1(参见图10A)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参见图10B)。例如,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是指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相邻的两个边的间距d2。例如,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将在图10A和图10B所示的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通过使得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可以提升触控传感器01的第一区域411的触控信号量。
例如,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与表达式εS/d成正比,此处,ε是常数,S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电容极板的正对面积,d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电容极板的距离。例如,由上述表达式可知,电容C与面积S成正比,与间距d成反比。因此,在降低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的情况下,可以提升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电容,并对应地可以提升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一触控电极11的触控信号量以及提升第二触控电极12的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电极部分的触控信号量。
例如,通过降低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可以在没有增加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的情况下提升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一触控电极11的触控信号量以及提升第二触控电极12的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电极部分的触控信号量,由此可以在不降低触控传感器01的位于第一区域411的部分的触控分辨率的情况下提升触控传感器01的位于第一区域411的部分提供的触控信号的信噪比。
例如,如图7A和图9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被第二区域412间隔为两个电极部分。例如,如图7A和图9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被第二区域412间隔为电极部分124和电极部分125;又例如,如图7A和图9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被第二区域412间隔为电极部分126和电极部分127。
例如,如图7A和图9所示,电极部分124和电极部分126位于第一区域411;电极部分125和电极部分127位于第三区域413。例如,如图7A和图9所示,电极部分124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小于电极部分125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电极部分126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小于电极部分127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
例如,电极部分124包括具有上述电极部分124的第二触控电极12的位于第一区域411的所有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电极部分125包括具有电极部分125的第二触控电极12的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所有第二触控子电极121。
例如,电极部分126包括具有电极部分126的第二触控电极12的位于第一区域411的所有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且第一区域411的下边缘对应于电极部分126包括的位于最下方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下边缘;电极部分127包括具有电极部分127的第二触控电极12的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所有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且第三区域413的上边缘对应于电极部分127包括的位于最上方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上边缘。
例如,电极部分124和电极部分126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例如,长度)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尺寸最大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也即,整体轮廓为平行四边形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例如,长度);此种情况下,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面积(例如,平行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的表面的面积)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大多数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面积;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大多数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例如,面积最大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
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多个虚拟(dummy)电极132;多个虚拟电极132的每个设置在与多个虚拟电极132的每个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与虚拟电极132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表示与上述虚拟电极132最邻近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此种情况下,虚拟电极132和最邻近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没有设置其它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或其它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虚拟电极132和最邻近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没有设置其它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或其它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然而,虚拟电极132和最邻近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之间或者虚拟电极132和最邻近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可能设置其它的虚拟电极132。
例如,通过在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设置虚拟电极132,可以避免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间距过小以及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电容(例如,基础电容)过大,由此可以使得触控传感器01能够提供所需的信噪比。例如,在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电容过大的情况下,因触控操作引起的电容变化量与基础电容的比值过小,由此导致因触控引起的触控信号的信噪比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表示上述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没有设置其它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或其它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但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可以设置虚拟电极132。
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132的数目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132的数目。
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132的宽度小于等于(例如,等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132的宽度;此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小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132的数目来降低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间距。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通过减小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132的数目来降低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间距,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通过降低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132的宽度来降低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间距。
例如,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132的数目为一,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132的数目为二,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虚拟电极132包括顺次相接的多个的电极条。例如,虚拟电极132包括顺次相接的多个的电极条的宽度彼此相等,也即,虚拟电极132具有均匀的宽度。下面结合图11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11示出了位于图10B左上角的虚拟电极132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虚拟电极132包括顺次相接的四个的电极条;上述四个的电极条的宽度(例如,在垂直基于电极条延伸方向上的宽度)分别为W1、W2、W3和W4。例如,W1=W2=W3=W4。
例如,虚拟电极132的宽度是指虚拟电极132包括的电极条在垂直该电极条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例如,在虚拟电极132包括的多个的电极条的宽度不完全相等的情况下,虚拟电极132的宽度是指多个的电极条的宽度平均值。
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相邻的边在任一位置具有一致(例如,相同)的延伸方向。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是指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相邻的边在垂直于上述一致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间距。
例如,如图10A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为d1;如图10B所示,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为d2;如图10A和图10B所示,d1小于d2,也即,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d1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d2。例如,通过降低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d1,可以缓解因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降低导致的电容值和触控信号量降低的问题。
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该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多个环状子电极(例如,也可以被称为导通环)134、多个中间子电极(例如,也可以被称为桥接岛)133、多个连接子电极31和多个连接子电极32。
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位于(例如,仅位于)第二区域412和第三区域413。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多个连接子电极31位于第二区域412和第三区域413。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多个连接子电极32位于第一区域411和第三区域413。
例如,如图8和图10A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包括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为一体结构且直接电性连接。例如,位于第一区域411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包括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在同一个图案化工艺中使用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位于第一区域411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包括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之间没有界面。
图12A是沿图10A所示的BB’线的截面示意图。例如,如图8和图10A和图12A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电连接,也即,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2彼此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表示上述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没有设置其它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或其它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
例如,如图10A和图12A所示,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连接子电极32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层且部分交叠;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连接子电极32之间具有绝缘层35,连接子电极32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与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电连接,也即,触控传感器01为具有导电桥结构的传感器。
例如,如图5和图10B所示,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一一对应。例如,多个中间子电极13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环状子电极134所围绕的空间中,也即,多个环状子电极134的每个环绕对应的一个中间子电极133。
例如,如图5和图10B所示,在第一方向D1上,多个环状子电极134的每个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之间,对应地,多个中间子电极133的每个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之间;在第二方向D2上,多个环状子电极134的每个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对应地,多个中间子电极133的每个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表示上述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之间没有设置其它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或其它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12。
图12B是图5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4的另一个示意图;图12C是沿图12B所示的CC’线的截面示意图;图12D是沿图12B所示的DD’线的截面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2B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4的结构与图10B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4的结构相同,图12B用于更清楚的示出CC’线和DD’线的位置。
例如,如图5、图10B、图12B和图12C所示,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对应的一个中间子电极133电连接;对应地,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经由中间子电极133(例如,一个中间子电极133)和连接子电极32(例如,至少两个连接子电极32)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12B和图12C所示,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2(例如,连接子电极32的第一端)与对应的中间子电极133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部分交叠;连接子电极32(例如,连接子电极32的第二端)与对应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部分交叠;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连接子电极32与中间子电极133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所在的电极层之间具有绝缘层35,连接子电极32(例如,连接子电极32的第一端)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与对应的中间子电极133电连接,连接子电极32(例如,连接子电极32的第二端)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与对应的中间子电极133电连接。
例如,如图5、图10B、图12B和图12D所示,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1与对应的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对应的一个环状子电极134电连接;对应地,位于第三区域413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每个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经由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之间的环状子电极134(例如,一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例如,至少两个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12B和图12D所示,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1(例如,连接子电极31的第一端)与对应的中间子电极133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部分交叠;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连接子电极31与对应的中间子电极133之间具有绝缘层35,连接子电极31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与对应的中间子电极133电连接。例如,如图12B和图12D所示,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1(例如,连接子电极31的第二端)与对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并且,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连接子电极31与对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之间具有绝缘层35,连接子电极31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与对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电连接。
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通过使得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直接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2彼此电连接,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可以不设置环状子电极134和中间子电极133,由此可以降低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相比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间距)。
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是指: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虚拟直线与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二方向D2上相邻的两条边的两个交点的虚拟连线之间的间距。例如,如图10A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为d3;如图10B所示,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为d4,并且d3小于d4。
例如,通过减小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间距,可以使得第一区域411的更多空间用于设置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第一触控子电极111,此种情况下,可以在不降低触控传感器01的位于第一区域411的部分的触控分辨率的情况下提升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面积(例如,有效电极面积),由此可以进一步的提升触控传感器01的位于第一区域411的部分提供的触控信号的信噪比。
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经由对应的第一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2电连接;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经由对应的第二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2电连接。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第一数目小于第二数目。例如,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经由对应的第三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1电连接。例如,第二数目等于第三数目,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第一数目为二,第二数目和第三数目为四(也即,第一区域411采用了两桥式触控桥方案,第三区域413采用了八桥式触控桥方案),由此可以提升触控传感器01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数目不限于为二,第二数目不限于为四,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第一数目和第二数目还可以分别设置为一和二或者设置为其它适用的数目,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如图10A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经由对应的两个、在第一方向D1上并列布置(例如,彼此平行)的连接子电极32电连接,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0B所示,位于第三区域413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经由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之间的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三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第三数目等于四;对应的第三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1排布为两行两列;对应的第三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1中位于同一列的两个连接子电极32用于电连接对应的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对应的一个环状子电极134;对应的第三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1中位于同一列的两个连接子电极32的延伸方向彼此交叉;对应的第三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1中位于同一行的两个连接子电极32的延伸方向彼此交叉。例如,如图9和图10B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每个包括适用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1。
例如,如图10B所示,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经由对应的四个连接子电极32电连接;对应的四个连接子电极32排布为两行两列;对应的四个连接子电极32中位于同一行的两个连接子电极32电连接对应的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对应的一个中间子电极133;对应的四个连接子电极32中位于同一列的两个连接子电极32的延伸方向彼此交叉;对应的四个连接子电极32中位于同一行的两个连接子电极32的延伸方向彼此交叉。
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2的面积大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2的面积。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2的长度大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2的长度。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位于第一区域411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2的宽度大于等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每个连接子电极32的宽度。
例如,如图9、图10A和图10B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每个包括适用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2。
图13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03包括的触控传感器01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触控传感器01包括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例如,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顺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10、绝缘层35和连接电极层20。
例如,如图12A、图12C、图12D和图13所示,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均位于同一电极层(例如,第一电极层10),且与同一膜层(例如,绝缘层35)接触;多个连接子电极31和多个连接子电极32均位于同一电极层(例如,连接电极层20),且与同一膜层(例如,绝缘层35)接触。
例如,第一电极层10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透明导电材料可以选自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透明金属氧化物。例如,连接电极层20由透明导电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材料可以选自银(Ag)、铝(Al)、钼(Mo)、钛(Ti)、铝合金或者其它适合的材料。例如,绝缘层35可以包括无机绝缘材料或者有机绝缘材料。例如,无机绝缘材料可以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的一种或任意组合;有机绝缘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聚酞亚胺、聚酞胺、丙烯酸树脂、苯并环丁烯或酚醛树脂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例如,如图13所示,触控传感器01还可以包括第二电极层30。例如,第二电极层30包括上述的跨接导线21和跨接导线22(参见下面的图20B)。例如,如图13所示,第二电极层30例如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0和绝缘层35之间。例如,第二电极层30(例如,第二电极层30的表面)和第一电极层10(例如,第一电极层10的表面)直接接触,由此可以简化触控传感器01的制造工艺。例如,第二电极层30由金属材料制成。
例如,如图13所示,触控传感器01还可以包括透明基材36。例如,该透明基材36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0的远离连接电极层20的一侧。例如,透明基材36可以由环烯烃聚合物(Cyclo Olefin Polymer,COP)或其它适用的材料制成。
在一些示例中,图13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还可以包括图6C和图6D所示的防护层176(图13未示出),防护层176位于连接电极层20的远离透明基材36的一侧(例如,连接电极层20的远离透明基材36的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均位于多个电极层,在此不做赘述。
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边缘分别具有对应的弯折结构131;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彼此交叉且具有第一交叉深度;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彼此交叉且具有第二交叉深度;第一交叉深度大于第二交叉深度。
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边缘与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边缘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在任意位置处)。例如,如图5、图8、图10A和图10B所示,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边缘包括多个顺次相接的第一线段L1(例如,直线线段),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边缘包括多个顺次相接的第二线段L2(例如,直线线段);多条第一线段L1和多条第二线段L2一一对应且彼此对置;多条第一线段L1的每个与对应的第二线段L2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两个相邻(例如,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线段L1彼此相交,两个相邻(例如,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线段L2彼此相交;相邻(例如,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线段L1和第二线段L2彼此平行。
例如,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交叉深度是指:在相邻的两条第一线段中,两条第一线段的交点到第一条第一线段的不与第二条第一线段接触的端点与第二条第一线段的不与第一条第一线段接触的端点之间的虚拟连线之间的距离;第一交叉深度cd1是指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交叉深度的最大值;第二交叉深度cd2是指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交叉深度的最大值;如图10A和图10B所示,cd1小于cd2。
例如,通过使得第一交叉深度cd1大于第二交叉深度cd2,可以提升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交叉面积,并因此可以提升第一区域411的触控信号量。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6A-图11、图12A-图12D以及其它相关附图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的触控子电极111和触控子电极121均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尽管图6A-图11、图12A-图12D以及其它相关附图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的触控子电极111和触控子电极121的至少一个还可以由金属网格线(Metal Mesh)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6A-图11、图12A-图12D以及其它相关附图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的第一区域411同时采用以下三种设计来提升第一区域411的触控信号量:两桥设计,增加相邻的触控子电极111和触控子电极121的交叉深度,以及降低相邻的触控子电极111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间距(例如,降低相邻的触控子电极111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数目),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图6A-图11、图12A-图12D以及其它相关附图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的第一区域411还可以采用上述三种设计的任意一种或者任意两种。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仅通过采用两桥设计来提升第一区域411的触控信号量。在上述示例中,触控传感器包括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和多个连接子电极32。开口区域421的中心和触控传感器的中心不重合;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分别沿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二方向D2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触控传感器01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顺次布置的第一区域411、第二区域412和第三区域413;开口区域421位于第二区域412;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经由对应的第一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2电连接;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经由对应的第二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2电连接,第二数目大于第一数目。
在另一个示例中,可以仅通过降低相邻的触控子电极111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间距(例如,降低相邻的触控子电极111和触控子电极121之间的虚拟电极数目)来提升第一区域411的触控信号量。在上述另一个示例中,该触控传感器包括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开口区域421的中心和触控传感器的中心不重合;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分别沿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二方向D2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触控传感器01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顺次布置的第一区域411、第二区域412和第三区域413;开口区域421位于第二区域412;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间距。
在再一个示例中,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传感器01还可以不采用提升第一区域411的触控信号量的技术方案,而仅使得位于开口区域421两侧的第一区域411和第三区域413均包括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上述再一个示例中,该触控传感器包括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开口区域421的中心012和触控传感器的中心011不重合;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分别沿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二方向D2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触控传感器01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顺次布置的第一区域411、第二区域412和第三区域413;开口区域421位于第二区域412;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面积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面积或者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例如,通过使得位于开口区域421两侧的第一区域411和第三区域413均包括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可以提升触控传感器的有效触控面积,由此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该触控传感器01包括开口区域42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211。开口区域422的中心和触控传感器01的中心不重合;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分别沿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二方向D2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被开口区域422间隔为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在第一方向D1上位于开口区域422的两侧;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2;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211分别与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的靠近电极部分112的端部直接相连;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的至少一根的线宽小于与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的至少一根相连的第一导电电极211的与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的至少一根相连的边的边长;以及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至少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和对应的跨接导线21彼此电连接。
例如,通过设置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21,可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11的被开口区域间隔的两个部分彼此电连接,由此可以避免因开口区域导致的部分第一触控电极11所在的区域的触控不良。
例如,通过设置第一导电电极211,并使得第一导电电极211的尺寸(边长)大于比跨接导线21的线宽,可以使得电极部分112和跨接导线21更好的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22。例如,通过设置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22,可以使得第二触控电极12的被开口区域间隔的两个部分彼此电连接,由此可以避免因开口区域导致的部分第二触控电极12所在的区域的触控不良。
下面结合图14A-图19对被开口区域422间隔为两个部分(例如,电极部分126和电极部分127)的第二触控电极12连接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在此之后,将对被开口区域422间隔为两个部分(例如,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的第一触控电极11连接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14A是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1的又再一个示意图;图14B是用于示出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触控电极11的被开口区域422间隔的两个电极部分经由跨接导线电连接的示意图。图15是图14A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L1的平面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L3的平面示意图;图17是图14A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L2的平面示意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L4的平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7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L5的平面示意图。
例如,如图14A-图19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个被开口区域422间隔为电极部分126_1和电极部分127_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另一个被开口区域422间隔为电极部分126_2和电极部分127_2;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2包括并列布置的多根跨接导线22(例如,跨接导线22_1和跨接导线22_2);电极部分126_1和电极部分127_1经由跨接导线22_1彼此电连接;多电极部分126_2和电极部分127_2经由跨接导线22_2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14A-图19所示,跨接导线22_1的两端分别与电极部分126_1(例如,电极部分126_1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电极部分127_1(例如,电极部分127_1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直接接触,由此电极部分126_1上的信号可以经由跨接导线22_1传递到电极部分127_1上。
例如,如图14A-图19所示,跨接导线22_2的两端分别与电极部分126_2(例如,电极部分126_2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电极部分127_2(例如,电极部分127_2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直接接触,由此电极部分126_2上的信号可以经由跨接导线22_2传递到电极部分127_2上。
例如,如图14A-图19所示,电极部分126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对应的跨接导线22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对应的跨接导线22靠近电极部分126的端部与电极部分126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表面直接接触;电极部分127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和对应的跨接导线22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对应的跨接导线22靠近电极部分127的端部与电极部分127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表面直接接触。
例如,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2(例如,跨接导线22_1和跨接导线22_2)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此种情况下,可以降低电极部分126和电极部分127之间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由此可以使得电信号可以更容易的通过上述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2,并因此可以提升触控性能。
例如,如图14A-图19所示,跨接导线22_2的长度(例如,物理长度)大于跨接导线22_1的长度。例如,如图14A-图16所示,跨接导线22_2的部分区域与跨接导线22_1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重合;相比于跨接导线22_1,跨接导线22_2的与跨接导线22_1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重合的部分在第二方向D2上更靠近开口区域422的中心,也即,跨接导线22的长度与跨接导线22与开口区域422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距离负相关;跨接导线22的长度与跨接导线22与开口区域422在第一方向D1上的中心在第一方向D1上的距离负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的示出用于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1的被开口区域422间隔的两个电极部分的跨接导线,图14B夸大了部分结构(例如,夸大了跨接导线的线宽),因此,图14B仅用于示出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1的被开口区域422间隔的两个电极部分的跨接导线22以及多根跨接导线22的排布方式,而不作为对于跨接导线22的形状,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形状等的限制。
例如,如图14A、图10A和图10B所示,电极部分126包括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电极部分127包括的相邻两个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分别至少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2彼此电连接。
下面结合图14A、图20A和图20B对被开口区域422间隔为两个电极部分(例如,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的第一触控电极11的连接方式做示例性说明。
图20A是图14A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L6的平面示意图;图20B是沿图20A的FF’线的截面示意图;图20C是沿图20A的FF’线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例如,如图14A和图20A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被开口区域422间隔为两个电极部分(例如,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至少部分围绕(例如,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2;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经由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和转接触控电极15彼此电连接。
例如,通过设置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21和转接触控电极15,可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11的被开口区域间隔的两个电极部分彼此电连接,由此可以避免因开口区域导致的部分第一触控电极11所在的区域的触控不良。
例如,如图14A和图20A所示,转接触控电极15的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且包括在第一方向D1上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5还包括用于电连接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连接子电极31。
例如,如图14A和图20A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2,转接触控子电极152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例如,如图14A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设置在开口区域422的中心的靠近开口区域421的一侧,且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2。
例如,如图14A和图20A所示,电极部分112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至少经由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之间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电极部分113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图20A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还可以包括如图36所示的裂纹阻挡环29和裂纹阻挡环292(图20A未示出),此种情况下,沿图20A的FF’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0B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14A、图20A和图20B对电极部分112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电连接方式做示例性说明。
例如,如图20A和图20B所示,触控传感器还包括第一导电电极211,第一导电电极211与跨接导线21的靠近电极部分112的端部直接相连。例如,第一导电电极211(例如,导电块)与跨接导线21由相同材料制成且位于同一电极层(例如,第二电极层30),且与同一膜层(例如,绝缘层35)接触;例如,第一导电电极211与跨接导线21为一体结构。例如,第一导电电极211与跨接导线21一体成型,也即,第一导电电极211和跨接导线21在同一图案化工艺中形成,且两者之间不存在界面。
例如,如图20A所示,第一导电电极21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对置的两个边中的一个边(也即,靠近跨接导线21的边)和与第一导电电极211相连的跨接导线21的端部(也即,靠近第一导电电极211的端部)与直接相连。
例如,第一导电电极21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对置的两个边的边长和与第一导电电极211相连的跨接导线21的线宽的比值为16-400。
例如,如图20A和图20B所示,电极部分112和第一导电电极211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和环状子电极134彼此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将环状子电极134作为电极部分112的一部分。此处,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信号的传递过程,将环状子电极134和电极部分112作为两个部件进行描述,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20A和图20B所示,环状子电极134与电极部分112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经由与电极部分112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环状子电极134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电连接;环状子电极134与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也即,与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电连接。
例如,如图20A和图20B所示,第一导电电极211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部分交叠;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第一导电电极211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之间具有绝缘层35,第一导电电极211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的第一端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彼此电连接。例如,如图20A所示,第一导电电极211和两个在第二方向D2上并列布置的连接子电极31电连接。
例如,如图20A和图20B所示,上述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的第二端与对应的环状子电极134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彼此电连接。例如,如图20A和图20B所示,与第一导电电极211电连接的环状子电极134与电极部分112(例如,电极部分112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和绝缘层35中的过孔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14A、图20A和图20B所示,电极部分112(例如,电极部分112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上的信号可以顺次经由连接子电极31、环状子电极134、连接子电极31、第一导电电极211、跨接导线21传递到转接触控子电极151上。
例如,如图20A和图20B所示,与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也即,用于电连接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的连接子电极31)的数目大于等于2;与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在第二方向D2上并列布置;与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连接子电极31的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远离的两个边之间的间距小于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对置的两个边的间距。
例如,与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的至少一个在第二方向D2上的对置的两个边的间距(也即,连接子电极3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为20微米-200微米。例如,与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中相邻的两个连接子电极31在第二方向D2上相邻的边的间距为5微米-100微米。例如,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21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对置的两个边的间距为0.08毫米-2.0毫米;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21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对置的两个边的间距为0.08毫米-2.0毫米。
例如,如图20A和图20B所示,跨接导线22与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也即,用于电连接环状子电极134和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211的连接子电极31)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部分重叠。
例如,如图20B所示,触控传感器的第一电极层10还包括彼此间隔的多个虚拟电极137。
例如,如图14A和图20A所示,跨接导线21的远离电极部分112的端部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直接相连。例如,跨接导线21的远离电极部分112的端部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直接接触。例如,跨接导线21的远离电极部分112的端部与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跨接导线21的远离电极部分112的端部与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表面直接接触。
例如,如图14A和图20A所示,相比于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更远离开口区域422的边缘,此种情况下,跨接导线21和跨接导线22可以位于同一电极层,且与同一膜层(例如,绝缘层35)接触,而不会导致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短接,由此可以简化触控传感器01的结构和制造工艺。
例如,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此种情况下,可以降低电极部分112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之间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由此可以使得电信号可以更容易的通过上述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并因此可以提升触控性能。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20B所示,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和第一导电电极211位于同一电极层,由此可以简化触控传感器01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另一个示例中,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和第一导电电极211还可以分别位于多个电极层。
下面结合图14A、图29A和图29B对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电连接方式做示例性说明。
例如,如图14A、图29A和图29B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电连接;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部分交叠;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之间具有绝缘层35,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的第一端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彼此电连接。例如,如图14A、图29A和图29B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部分交叠;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之间具有绝缘层35,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的第二端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29B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位于同一电极层,且与同一膜层(例如,绝缘层35)接触,由此可以简化触控传感器01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还可以分别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例如,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均位于第一电极层10。例如,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多个中间子电极133均位于同一电极层。
例如,如图14A、图29A和图29B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上的信号可以经由连接子电极31传递到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上。
例如,如图14A、图29A和图29B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电极16之间设置了虚拟电极135,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转接触控电极16之间设置了虚拟电极136,也即,触控传感器还包括虚拟电极135和虚拟电极136。例如,通过设置虚拟电极135和虚拟电极136,可以更好的控制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电极16之间的间距以及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转接触控电极16之间的间距,由此可以更好的控制转接触控电极15和转接触控电极16提供的触控感应信号的信噪比。
例如,如图29所示,虚拟电极135包括多个弯折结构1351,多个第一凸起部161设置在对应的弯折结构1351中;虚拟电极136包括多个弯折结构1361,多个第二凸起部162设置在对应的弯折结构1361中。
下面结合图14A、图26A和图26B对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电极部分113的电连接方式做示例性说明。
例如,如图14A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例如,通过使得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可以在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电极部分113之间没有设置额外的跨接导线的情况下使得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电极部分113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14A、图26A和图26B所示,电极部分113(例如,电极部分113包括的最靠近电极部分112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例如,两个在第二方向D2上并列布置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14A、图26A和图26B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部分交叠;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上述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之间具有绝缘层35,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上述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的第一端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彼此电连接。例如,如图14A、图26A和图26B所示,电极部分113(例如,电极部分113包括的最靠近电极部分112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上述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部分交叠;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电极部分113(例如,电极部分113包括的最靠近电极部分112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上述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之间具有绝缘层35,电极部分113(例如,电极部分113包括的最靠近电极部分112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上述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的第二端经由绝缘层35中的过孔彼此电连接。
例如,如图14A、图26A和图26B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上的信号可以经由连接子电极31传递到电极部分113上。
例如,如图14A、图20A、图20B、图26A、图26B、图29A和图29B所示,电极部分112(例如,电极部分112包括的最靠近电极部分113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上的信号可以顺次经由连接子电极31、环状子电极134、连接子电极31、第一导电电极211、跨接导线21、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连接子电极3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连接子电极31传递到电极部分113(例如,电极部分113包括的最靠近电极部分112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上。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不限于经由跨接导线21、转接触控电极15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例如,触控传感器仅包括开口区域422而不包括开口区域421或者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未设置转接触控电极15)中,电极部分112和电极部分113可以经由跨接导线21和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而不经由转接触控电极15。
例如,如图14A、图10A和图10B所示,电极部分112包括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电极部分113包括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分别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和环状子电极133彼此电连接。
尽管图14A-图19、图20A、图20B以及其它相关附图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同时设置了跨接导线21和跨接导线22,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图14A-图19、图20A、图20B以及其它相关附图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还可以仅设置跨接导线21和跨接导线22的任意一种;此种情况下,可以将被开口区域断开的第一触控电极11的两个部分电连接或者将被开口区域断开的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两个部分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触控传感器包括开口区域422、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间隔设置;开口区域422的中心013与触控传感器的中心011不重合,开口区域421的中心012与触控传感器的中心011不重合;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分别沿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二方向D2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和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5;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的每个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6;转接触控电极15的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且包括在第一方向D1上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2,转接触控子电极152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转接触控电极16的至少部分位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之间,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
例如,通过在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设置转接触控电极15和转接触控电极16,使得触控传感器01可以识别出在触控传感器01的位于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区域执行的触控操作,由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下面结合图21-图23对转接触控电极15和转接触控电极16的结构做示示例性说明。
图21是图8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5的平面示意图。例如,如图21所示,开口区域422朝向开口区域421的第一边缘具有第一形状,并且转接触控子电极151朝向第一边缘的边缘整体也具有第一形状;开口区域421朝向开口区域422的第二边缘具有第二形状,并且转接触控子电极152朝向第二边缘的边缘整体也具有第二形状。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一形状不同于第二形状,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相同。
例如,如图21所示,开口区域422的形状为跑道形,开口区域421的形状为圆形;对应地,第一形状为跑道形的部分,第二形状为圆形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开口区域422的形状和开口区域421的形状不限于分别为跑道形和圆形,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开口区域422的形状和开口区域421的形状可以均为跑道形、圆形或者其它适用的形状。
例如,如图21所示,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边缘包括朝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凸出的多个第一凸起部161;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边缘包括朝向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凸出的多个第二凸起部162;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靠近转接触控电极16的边缘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151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靠近转接触控电极16的边缘包括多个第二凹陷部1521;多个第一凸起部16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一凹陷部1511中;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二凹陷部1521中;此种情况下,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边缘包括的多个第一凸起部161被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包围,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边缘包括的多个第二凸起部162被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包围。
例如,通过使得多个第一凸起部16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一凹陷部1511中,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开口区域422的形状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区域并可以增加转接触控电极16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之间的互电容,通过使得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二凹陷部1521中,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开口区域422的形状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区域并可以增加转接触控电极16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之间的互电容;此种情况下,可以提升触控传感器01的位于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部分提供的触控感应信号的信噪比以及可以提升触控传感器01的位于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部分的触控性能。
例如,如图21所示,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在第二方向D2上顺次布置;多个第二凸起部162在第二方向D2上顺次布置;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边缘还包括多个第三凹陷部163;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边缘还包括多个第四凹陷部164。例如,如图21所示,多个第三凹陷部163和多个第四凹陷部164一一对应。例如,如图21所示,多个第三凹陷部163的每个的底部和与个第三凹陷部163的每个对应的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在第一方向D1上重叠。
例如,如图21所示,相邻的两个(例如,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起部161之间具有一个第三凹陷部163,相邻的两个(例如,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凸起部162之间具有一个第四凹陷部164。
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三凹陷部163的底部和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小于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中任一个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此种情况下,可以在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区域的面积固定的情况下增加第一凸起部161和第二凸起部16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由此可以增加转接触控电极16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之间的互电容以及转接触控电极16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之间的互电容,并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触控传感器01的位于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部分提供的触控感应信号的信噪比以及可以提升触控传感器01的位于开口区域422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部分的触控性能(例如,触控灵敏度)。
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一一对应;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每个的顶点与对应的第二凸起部162的顶点在第一方向D1上之间的距离小于开口区域422的边缘和开口区域421的边缘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小距离。
例如,开口区域422的边缘和开口区域421的边缘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小距离是指开口区域422的边缘的最接近开口区域421的点与开口区域421的边缘的最接近开口区域422的点在第一方向D1上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点在第一方向D1上的距离是指分别过两个点的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虚拟直线的距离。
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每个的顶点与对应的第二凸起部162的顶点在第一方向D1上之间的距离是指经过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每个的顶点的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虚拟直线以及经过对应的第二凸起部162的顶点的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虚拟直线之间的间距。
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每个的顶点与对应的第二凸起部162的顶点在第一方向D1上的距离小于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至少一个的在第一方向D1上相距最远的两个点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或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至少一个的在第一方向D1上相距最远的两个点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
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中任一个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大于对应的第三凹陷部163的底部和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的三倍。
例如,图22A示出了图21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转接触控电极16的放大后的图形。如图22A所示,多个第三凹陷部163的底部均位于平行于第二方向D1的第一虚拟直线1631上,多个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均位于平行于第二方向D1的第二虚拟直线1641上,第一虚拟直线1631平行于第二虚拟直线1641;此种情况下,第三凹陷部163的底部和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d_c是指第一虚拟直线1631和第二虚拟直线1641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第一凸起部16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s1是指第一凸起部161的顶部与第一虚拟直线1631(或者第一凸起部161的底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第二凸起部16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s2是指第二凸起部162的顶部与第二虚拟直线1641(或者第二凸起部162的底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
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尺寸相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的尺寸相同。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尺寸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的尺寸相同(例如,均为第一尺寸)。例如,第一尺寸为第三凹陷部163的底部和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d_c的3-12(例如,5、8、10)倍。
例如,如图21和图22A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之间经由对应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参见下面的图29B)。例如,如图21和图22A所示,用于电连接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连接子电极31与对应的第三凹陷部163的底部和对应的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交叠,此种情况下,可以缩短连接子电极3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由此可以降低连接子电极31对显示装置03显示质量的影响。
例如,如图21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之间经由多个在第二方向D2上并列布置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例如,如图21所示,转接触控电极16包括在第二方向D2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多个转接触控子电极165。例如,多个转接触控子电极165为一体结构,也即,多个转接触控子电极165在同一图案化工艺中由相同材料形成,且相邻的转接触控子电极165之间没有界面。
例如,如图21所示,用于电连接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多个连接子电极31的每个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转接触控子电极165。例如,如图21所示,多个转接触控子电极165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161和至少一个第二凸起部162;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161和至少一个第二凸起部162一一对应;任意两个相邻的转接触控子电极165直接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之间不限于经由三个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例如,用于电连接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连接子电极31的数目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多个第四凹陷部164的数目;又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之间可以经由一个、五个或其它适用数目的连接子电极31彼此电连接。
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中任一个的顶点到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中任一个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也即,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中任一个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大于第三凹陷部163的底部和对应的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的三倍。
例如,第一凸起部161的底部是指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该第一凸起部161两侧的两个第三凹陷部163底部的虚拟连线(例如,第一虚拟直线1631)。例如,第二凸起部162的底部是指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该第二凸起部162两侧的两个第四凹陷部164底部的虚拟连线(例如,第二虚拟直线1641)。
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至少一个的顶点到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至少一个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5毫米-1.0毫米,多个第二凸起部162的至少一个的顶点到多个第二凸起部162的至少一个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5毫米-1.0毫米。
例如,转接触控子电极151靠近转接触控电极16的边缘与转接触控电极16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垂直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边缘的延伸方向的间距)为40微米-90微米。
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数目为3个-12个,多个第二凸起部162的数目为3个-12个。
图22B示出了图21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转接触控电极的另一个放大后的图形。例如,如图22B所示,多个第一凸起部161的侧边(或侧表面)相对于第二方向D2的倾角α1为30°-85°,多个第二凸起部162的侧边(或侧表面)相对于第二方向D2的倾角α2为30°-85°。例如,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的侧表面包括圆锥面,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例如,开口区域422的中心013和开口区域421的中心012在第一方向D1的间距与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中面积最大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或者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面积最大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在第一方向D1上相距最远的两个点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的比值为2-3。
图23是图9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5的平面示意图。例如,如图23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具有内边缘1522和外边缘1523;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内边缘1522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
例如,如图23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内边缘1522的形状与开口区域421的形状相同。例如,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内边缘1522的形状与开口区域421的形状均为圆形。
例如,通过使得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可以增加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面积(例如,有效电极面积),由此可以提升信号量和触控传感器01的触控性能。
例如,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转接触控电极16可以位于同一电极层(例如,第一电极层10),且与同一膜层(例如,绝缘层35)接触,由此可以简化触控传感器01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转接触控电极16还可以位于两个以上的电极层。
在一个示例中,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转接触控电极16、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均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此种情况下,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转接触控电极16、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可以在同一工艺(例如,图案化工艺)制成,且与同一膜层的同一表面接触(例如,均与基材36的靠近第一电极层10的表面接触)。
在另一个示例中,由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转接触控电极16所在区域为开口区域422的形状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区域,并且,显示装置的对应于开口区域422的形状和开口区域421之间的区域的区域不用于显示,因此,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转接触控电极16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此种情况下,形成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转接触控电极16的图案化工艺与形成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的图案化工艺在不同的时刻完成。
例如,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转接触控电极16所在的电极层与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所在的电极层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叠置。又例如,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转接触控电极16所在的电极层与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所在的电极层为同一电极层,也即,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转接触控电极16、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与同一膜层的同一表面接触(例如,均与基材36的靠近第一电极层10的表面接触),但是,制造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和转接触控电极16的材料和制造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环状子电极134和多个中间子电极133的材料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该触控传感器01包括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和导电结构23。开口区域421的中心和触控传感器01的中心不重合;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分别沿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二方向D2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中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的每个还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4;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且沿第二方向D2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经过开口区域421的中心的且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虚拟直线1451与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一方向D1对置的两个边分别相交于第一位置1452和第二位置1453,且第一位置1452和第二位置1453之间的距离小于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宽度;导电结构23位于转接触控电极14的表面上,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开口区域421的边缘,与转接触控电极14电连接。
例如,通过在转接触控电极14的表面上设置第一导电结构23,并使得第一导电结构23与转接触控电极14电连接(例如,在第二方向D2上并联),可以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4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4所在区域的电阻),提升转接触控电极14的所在区域的可靠性(例如,降低断路的可能性)。例如,通过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4的通道阻抗,可以提升转接触控电极14的电荷导通性,使得电信号(电荷)更容易的通过转接触控电极14,由此可以提升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转接触控电极14的区域的触控性能以及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4所在区域存在因静电释放(ESD)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不良的可能性。
下面结合图24-图28、图29A和图29B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24是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1的又再一个示意图;图25是图24所示的转接触控电极14的平面示意图;图26A是图24所示的部分区域REGE1的平面示意图;图26B是沿图26A所示的GG’线的截面示意图。图27是图24所示的部分区域REGE3的平面示意图。
例如,如图24-图26A所示,触控传感器01(例如,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4,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开口区域421的边缘,且沿第二方向D2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4和开口区域421的边缘在第二方向D2部分重叠。
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并不表示转接触控电极14平行于第二方向D2,而是指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二方向D2上的长度大于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
例如,如图24-图26A所示,经过开口区域421的中心的且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虚拟直线1451与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一方向D1对置的两个边分别相交于第一位置1452和第二位置1453,且第一位置1452和第二位置1453之间的距离小于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的每个)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宽度。
例如,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宽度是指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方向D1上相距最远的两个点在第一方向D1上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点在第一方向D1上的距离是指分别过两个点的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虚拟直线的距离。
例如,由于第一位置1452和第二位置1453之间的距离较小,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较小,因此,在不设置导电结构23的情况下,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转接触控电极14的部分的通道阻抗较大(相比于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通道阻抗)。
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4的电阻大于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的每个)的电阻。
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二方向D2上的最大长度大于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至少一个(例如,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的每个)在第二方向D2上的最大长度,由此进一步地增加了转接触控电极14的电阻。
例如,如图25所示,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二方向D2上的最大长度是指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二方向D2上相距最远的两个点(例如,点1461和点1462)在第二方向D2上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点(例如,点1461和点1462)在第二方向D2上的距离是指分别过两个点(例如,点1461和点1462)的垂直于第二方向D2的虚拟直线(例如,虚拟直线1463和虚拟直线1464)的距离。
例如,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至少一个在第二方向D2上的最大长度是指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至少一个在第二方向D2上相距最远的两个点)在第二方向D2上的距离。
例如,如图24-图26A所示,转接触控电极14包括转接触控子电极14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42。例如,如图24-图26A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4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42在第二方向D2上并列布置。例如,如图24-图26A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4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42直接相连。例如,转接触控子电极14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42为一体结构,也即,转接触控子电极14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42在同一图案化工艺中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且转接触控子电极14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42之间不存在界面。
例如,如图24-图26A所示,开口区域421包括与转接触控电极14相邻的弧形边缘部分;转接触控电极14的靠近开口区域421的一侧的整体轮廓为与开口区域421的弧形边缘部分平行的弧形边缘部分。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4的靠近开口区域421的一侧的整体轮廓为与开口区域421的弧形边缘部分平行的弧形边缘部分是指:转接触控电极14的靠近开口区域421的一侧的整体轮廓(例如,平滑后的轮廓)为弧形,该弧形与开口区域421的弧形边缘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延伸趋势。
例如,如图24、图26A和图26B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3设置在转接触控电极14的表面上。例如,如图26B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3和转接触控电极14直接接触,也即,第一导电结构23和转接触控电极14彼此电连接。例如,如图24、图26A和图26B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3与转接触控电极14电连接(例如,在第二方向D2上并联)。
例如,通过在转接触控电极14的表面上设置第一导电结构23,并使得第一导电结构23与转接触控电极14电连接(例如,在第二方向D2上并联),可以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4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4所在区域的电阻)以及提升转接触控电极14所在区域的电荷导通性。此种情况下,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4的第二触控电极12的远端(也即,远离触控电路或触控芯片的一端)的通道阻抗较低。
例如,第一导电结构23的方阻小于转接触控电极14的方阻,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4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4所在区域的电阻)。此外,如图24和图26A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3沿第二方向D2延伸,此种情况下,第一导电结构23可以使得电荷在第二方向D2上均匀地分布在转接触控电极14上,由此第一导电结构23可以协助电荷(电信号)通过转接触控电极14。
例如,如图24、图26A和图26B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3与连接子电极31(例如,两个连接子电极31)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部分重叠,并且第一导电结构23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连接子电极31(例如,两个连接子电极31)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此种情况下,第一导电结构23协助电荷通过转接触控电极14的与连接子电极31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重叠的区域,由此可以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4的与连接子电极31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存在触控不良的可能性。例如,第一导电结构23可以降低因静电释放(例如,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不良的可能性。
例如,第一导电结构23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转接触控电极14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由此可以使得第一导电结构23的方阻小于转接触控电极14的方阻。
例如,如图24-图27所示,转接触控电极14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区域421和第二部分113之间;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远离第二部分113的第一侧143和靠近第二部分113的第二侧144;第一导电结构23设置在转接触控电极14的位于第一侧143的边缘。例如,通过使得第一导电结构23设置在转接触控电极14的位于第一侧143的边缘(也即,转接触控电极14的远离第二部分113的边缘),可以在第一导电结构23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情况下降低第一导电结构23对显示装置的有效显示区域发出光线的遮挡,由此可以提升显示效果。
例如,如图26A和图26B所示,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第二导电结构24,第二导电结构24至少设置在转接触控电极15的至少位于开口区域421和转接触控电极14之间的部分的表面上。例如,第二导电结构24与转接触控电极15的至少位于开口区域421和转接触控电极14之间的部分直接接触,也即,第二导电结构24与转接触控电极15的至少位于开口区域421和转接触控电极14之间的部分彼此电连接。例如,如图24和图26A所示,第二导电结构24与转接触控电极15的至少位于开口区域421和转接触控电极14之间的部分电连接(例如,并联),由此可以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5的至少位于开口区域421和转接触控电极14之间的部分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
例如,如图24、图26A和图26B所示,第二导电结构24设置在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表面上,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且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电连接(例如,并联),由此第二导电结构24可以降低转接触控子电极152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提升转接触控子电极152所在区域的电荷导通性。
例如,第二导电结构24的方阻小于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方阻,由此可以进一步地转接触控子电极152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例如,第二导电结构24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由此可以使得第二导电结构24的方阻小于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方阻。
例如,如图24所示,第二导电结构24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例如,如图24-图27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包括内边缘1522和外边缘1523;相比于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内边缘1522,第二导电结构24更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外边缘1523,且沿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外边缘1523延伸。
例如,如图24、图26A和图26B所示,第二导电结构24与连接子电极31(例如,两个连接子电极31)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重叠,并且第二导电结构24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连接子电极31(例如,两个连接子电极31)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此种情况下,第二导电结构24协助电荷通过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与第二导电结构24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重叠的区域,由此可以降低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与第二导电结构24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存在触控不良的可能性。例如,第二导电结构24可以降低因静电释放(例如,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不良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电结构24不限于完全围绕开口区域421,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导电结构24可以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
例如,如图26A和图27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3和第二导电结构24的与第一导电结构23相邻的部分分别具有对应的弯折结构231。例如,如图26A和图27所示,第二导电结构24的靠近第一导电结构23的部分与第一导电结构23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例如,如图26A和图27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3包括顺次相接的多条第一导电线段(例如,直线线段),第二导电结构24包括顺次相接的多条第二导电线段(例如,直线线段);多条第一导电线段和多条第二导电线段一一对应且彼此对置;多条第一导电线段的每个与对应的第二导电线段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例如,如图26A和图27所示,两个相邻(例如,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线段彼此相交,两个相邻(例如,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线段彼此相交;相邻(例如,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线段和第二导电线段彼此平行。
例如,如图24、图26A和图27所示,顺次相接的多条第一导电线段构成第二导电结构24的部分,且在第一方向D1上位于开口区域421的中心的远离开口区域422的中心的一侧。
图28是图24所示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REGE2的平面示意图。例如,如图28所示,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第三导电结构25,第三导电结构25设置在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表面上。例如,第三导电结构25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直接接触。例如,如图28所示,第三导电结构25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电连接(例如,并联),由此可以降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提升转接触控子电极151所在区域的电荷导通性。
例如,第三导电结构25的方阻小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方阻,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降接触控子电极151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例如,第二导电结构25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接触控子电极151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由此可以使得第二导电结构25的方阻小于接触控子电极151的方阻。
例如,如图28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设置在开口区域422的中心的靠近开口区域421的一侧,且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2;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包括靠近开口区域422的第三侧1512和远离开口区域422的第四侧1513;第三导电结构25至少沿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位于第三侧1512的边缘延伸。
例如,如图24和图28所示,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第一部分112经由跨接导线21电连接。例如,第三导电结构25和跨接导线21位于同一电极层(例如,第二电极层30)且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第三导电结构25和跨接导线21在同一图案化工艺中形成,由此可以简化触控传感器01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例如,第三导电结构25和跨接导线21直接相连。例如,第三导电结构25和跨接导线21为一体化结构,也即,第三导电结构25和跨接导线21在同一图案化工艺中由相同材料形成。例如,第三导电结构25和跨接导线21之间不存在界面。
例如,第三导电结构25不限于仅沿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位于第三侧1512的边缘延伸,在一些示例中,第三导电结构25还可以沿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位于第四侧1513的边缘延伸。
图29A是图28所示触控传感器的部分区域REGE4的平面示意图;图29B是沿图29A所示的EE’线的截面示意图。
例如,如图28、图29A和图29B所示,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第四导电结构26,第四导电结构26设置在转接触控电极16的表面上。例如,第四导电结构26和转接触控电极16直接接触。
例如,如图28、图29A和图29B所示,第四导电结构26与转接触控电极16电连接(例如,并联),且沿转接触控电极16在第一方向D1上的两个对置的边缘的至少一个延伸。例如,通过将第四导电结构26设置在转接触控电极16的表面上,并使得第四导电结构26与转接触控电极16电连接(例如,并联),可以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6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提升转接触控电极16所在区域的电荷导通性。
例如,第四导电结构26的方阻小于转接触控电极16的方阻,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6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例如,电阻)。例如,第四导电结构26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转接触控电极16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由此可以使得第四导电结构26的方阻小于转接触控电极16的方阻。
例如,如图28、图29A和图29B所示,转接触控电极16在第一方向D1上包括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第五侧166和远离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第六侧167;转接触控电极16的位于第五侧166的边缘包括朝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凸出的多个第一凸起部161;转接触控电极16的位于第六侧167的边缘包括朝向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凸出的多个第二凸起部162;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位于第四侧1513的边缘(也即,靠近转接触控电极16的边缘)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151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靠近转接触控电极16的边缘包括多个第二凹陷部1521;多个第一凸起部16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一凹陷部1511中,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二凹陷部1521中。
例如,如图28、图29A和图29B所示,第四导电结构26包括第一导电子结构261和第二导电子结构262;第一导电子结构261沿转接触控电极16的位于第五侧166的边缘延伸,且包括多个第二弯折结构2611;第二导电子结构262沿转接触控电极16的位于第六侧167的边缘延伸,且包括多个第三弯折结构2621;多个第二弯折结构261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一凹陷部1511中,多个第三弯折结构262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二凹陷部1521中。
例如,如图28、图29A和图29B所示,第一导电子结构261和第二导电子结构262分别与连接子电极31(例如,两个连接子电极31)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部分重叠,第一导电子结构261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连接子电极31(例如,两个连接子电极31)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第二导电子结构262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连接子电极31(例如,两个连接子电极31)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侧;此种情况下,第一导电子结构261和第二导电子结构262协助电荷通过转接触控电极16的与第一导电子结构261和第二导电子结构262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重叠的区域,由此可以降低转接触控电极16的与第一导电子结构261和第二导电子结构262在垂直于触控传感器01的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存在触控不良的可能性。例如,第一导电子结构261和第二导电子结构262可以降低因静电释放(例如,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不良的可能性。
例如,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由相同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制成且在同一图案化工艺中形成,由此可以简化触控传感器01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例如,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位于同一电极层,且与相同的膜层直接接触。
例如,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由相同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制成且在同一图案化工艺中形成,由此可以进一步地简化触控传感器01的结构和制造工艺,避免触控传感器01的制造成本增加。例如,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均位于图13所示的第二电极层30中。例如,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均与同一膜层接触(例如,均与图13所示的绝缘层35接触)。
例如,如图24-图29A所示,跨接导线21、跨接导线22、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均实现为导线,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上述导线的线宽位于3微米-8微米(例如,5微米)。
例如,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至少一个(例如,全部)可以实现为片状金属电极结构。例如,片状金属电极结构的平均宽度大于30微米(例如,50微米,100微米或200微米)。例如,通过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至少一个实现为片状金属电极结构,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进一步地提升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至少一个对应的转接触控电极所在区域的通道阻抗,进一步地提升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至少一个对应的转接触控电极所在区域的电荷导通性,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降低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至少一个对应的转接触控电极所在区域存在因静电释放(例如,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不良的可能性,提升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至少一个对应的转接触控电极所在区域的可靠性。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导电结构24可以设置在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整个表面上,且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状;第三导电结构25可以设置在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整个表面上,且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状;第四导电结构26可以设置在转接触控电极16的整个表面上,且与转接触控电极16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状。
例如,第一导电结构23可以设置在转接触控电极14的整个表面上,且与转接触控电极14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又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4包括对应于显示装置03的有效显示区域的第一部分以及对应于显示装置03的无效显示区域414(参见图24)的第二部分;第一导电结构23可以设置在转接触控电极14的第二部分的整个表面上。例如,如图24所示,显示装置03的有效显示区域围绕(例如,完全围绕)显示装置03的无效显示区域。例如,如图24所示,显示装置03的无效显示区域对应于开口区域421,开口区域422,开口区域421和开口区域422之间的区域,围绕开口区域421和开口区域422的过渡区域以及用于设置跨接导线21和22和第一导电结构23的区域。例如,显示装置03的无效显示区域不用于形成显示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24-图28、图29A和图29B以及其它附图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同时设置了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图24-图28、图29A和图29B以及其它附图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还可以设置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的任意一个、任意两个或任意三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传感器01中,第一位置1452和第二位置1453之间的距离不限于小于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传感器01包括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和导电结构23。开口区域421的中心012和触控传感器01的中心011不重合;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分别沿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二方向D2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中的一组第二触控电极12的每个还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4;转接触控电极14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且沿第二方向D2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触控传感器01包括沿第二方向D2顺次布置的第一区域411、第二区域412和第三区域413;转接触控电极14的至少部分和开口区域421位于第二区域中;转接触控电极14的电阻大于第一区域411中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电阻;以及导电结构23位于转接触控电极14的表面上,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开口区域421的边缘,与转接触控电极14电连接。
例如,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面积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1的面积或者位于第一区域411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小于位于第三区域413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面积。
例如,转接触控电极14的电阻大于第三区域413中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电阻。
在一些示例中,该触控传感器0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和裂纹阻挡环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一方向D1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分别沿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的至少一个包括在第二方向D2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二方向D2并列排布,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一方向D1并列排布;触控传感器具有开口区域421以及从开口区域421的中心向外依次布置的过渡区域424和触控功能区域423;开口区域421的中心和触控传感器的中心不重合;触控功能区域423围绕过渡区域424;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位于触控功能区域423;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121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裂纹阻挡环27位于过渡区域424且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
例如,通过在触控传感器01的过渡区域424设置裂纹阻挡环27,可以降低对显示装置打孔形成的裂纹延伸至触控传感器01的触控功能区的可能性,由此可以降低触控传感器01存在因裂纹导致的不良的可能性。下面结合图30-图36、图26A和图26B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30是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1的又再一个示意图;图31A是图30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R1的一个平面示意图;图32是图30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R1的另一个平面示意图;图33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裂纹阻挡环27的部分的平面示意图。
例如,如图30所示,触控传感器01具有开口区域421、开口区域422、过渡区域424、过渡区域425和触控功能区域423。
例如,如图30所示,过渡区域424和触控功能区域423从开口区域421的中心向外依次布置;触控功能区域423围绕过渡区域424;过渡区域424围绕开口区域421。例如,触控功能区域423和过渡区域424彼此间隔。例如,触控功能区域423和过渡区域424被位于触控功能区域423和过渡区域424之间的刻蚀槽(图30未示出,参见图26B)间隔。
例如,触控功能区域423是用于设置触控电极以及跨接导线的区域。例如,如图30所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转接触控电极14、转接触控电极15、转接触控电极16、跨接导线21和跨接导线22位于触控功能区域423。例如,在触控传感器01还设置了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分别设置在对应的转接触控电极上,因此,如图30、图31A、图26B和图29B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也设置在于触控功能区域423。
例如,如图26B和图30-图33所示,裂纹阻挡环27位于过渡区域424且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或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例如,通过在过渡区域424设置至少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1的裂纹阻挡环27,可以抑制因形成(激光切割)开口区域421导致的裂纹进入触控功能区域423,由此可以抑制因裂纹导致的触控不良。
例如,裂纹阻挡环27为金属环。例如,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特性,通过使得裂纹阻挡环27为金属环,在对显示装置03进行激光打孔(激光切割)时,可以降低激光导致的热应力,因此可以降低在对显示装置03进行激光打孔(激光切割)时在开口区域421区域周围形成裂纹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提升裂纹阻挡环27对裂纹的抑制效果。例如,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特性,通过使得裂纹阻挡环27为金属环,可以降低裂纹在后续的贴合工序中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提升裂纹阻挡环27对裂纹的抑制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30示出的裂纹阻挡环27用于示出裂纹阻挡环27的大致位置而不用于限定裂纹阻挡环27的具体位置或具体结构。例如,裂纹阻挡环27的具体位置和具体结构的示例可以参见图31A-图33。
例如,如图31A所示,裂纹阻挡环27的内边缘272围绕开口区域421的边缘4211,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2所示,裂纹阻挡环27与开口区域421的边缘4211重合。
例如,如图32所示,在形成开口区域421之前(也即,打孔之前),切割线(也即,对应于开口区域421的边缘4211)围绕用于形成裂纹阻挡环27的环的内边缘;在形成开口区域421之后(也即,打孔之后),用于形成裂纹阻挡环27的环的位于切割线之内的部分被切割掉,此种情况下,裂纹阻挡环27与开口区域421的边缘4211重合。
例如,裂纹阻挡环27为导电环,且裂纹阻挡环27具有至少一个断口271,至少一个断口271的每个具有尖端;此种情况下,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7的区域的静电荷可以经由至少一个断口271的每个包括的尖端释放,由此可以降低开口区域421周围的有效触控区域存在因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功能不良的可能性。例如,至少一个断口271呈闪电状,由此可以更好的释放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7的区域的静电荷。例如,裂纹阻挡环27的导电性能优于形成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材料的导电性能,此种情况下,可以更好的释放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7的区域的静电荷。
例如,裂纹阻挡环27具有遮光或吸光性能,此种情况下,裂纹阻挡环27还可以减少显示面板发射的且泄露至开口区域421中的光线;例如,在开口区域421设置了传感器(例如,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入射至传感器(例如,图像传感器)的集光面上的光线,由此可以提升传感器(例如,图像传感器)输出信号(例如,图像)的信噪比。
例如,裂纹阻挡环27为金属环。例如,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通过使得裂纹阻挡环27为金属环,可以更好的释放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7的区域的静电荷;由此金属具有遮光性能,通过使得裂纹阻挡环27为金属环,还可以提升图像传感器输出图像的信噪比。
例如,裂纹阻挡环27的环宽大于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导线(例如,跨接导线21和跨接导线21)的线宽的2倍(例如,6倍、10倍、20倍、30倍)。例如,裂纹阻挡环27的环宽等于30微米、50微米、100微米或150微米,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通过使得裂纹阻挡环27的环宽大于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导线(例如,跨接导线21和跨接导线21)的线宽的6倍,可以提升裂纹阻挡环27阻挡裂纹的能力。
例如,裂纹阻挡环27的环宽为0.004毫米-0.9毫米。例如,如图31A所示,裂纹阻挡环27具有至少两个断口271;至少两个断口271将裂纹阻挡环27在裂纹阻挡环27的周向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阻挡环子部273。
图31B是图30所示的部分区域REG_R的放大后的图形。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起见,图31B对图30所示的部分区域REG_R进行了旋转处理。例如,如图31B所示,至少两个阻挡环子部273的彼此靠近的端部彼此靠近的边缘在裂纹阻挡环27的周向方向上的间距Rd为0.008毫米-0.030毫米。例如,如图31B所示,至少两个阻挡环子部273的每个在裂纹阻挡环27的周向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台阶结构2731。例如,台阶结构2731的台阶面2732在裂纹阻挡环27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为0.004毫米-0.015毫米。
例如,如图31A和图32所示,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至少部分围绕述裂纹阻挡环27且与裂纹阻挡环27间隔的裂纹阻挡环28,且裂纹阻挡环28位于过渡区域424。例如,通过使得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围绕述裂纹阻挡环27且与裂纹阻挡环27间隔的裂纹阻挡环28,可以进一步降低在对显示装置进行打孔时形成的裂纹延伸至触控传感器01的触控功能区的可能性,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触控传感器01存在因裂纹导致的不良的可能性。
例如,如图31A和图32所示,裂纹阻挡环28具有至少一个断口281,且至少一个断口281包括尖端。例如,裂纹阻挡环28为导电环(例如,金属环)。例如,通过使得裂纹阻挡环28为导电环且使得裂纹阻挡环28具有至少一个断口281,可以使得累积在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8的区域的静电荷可以经由断口281包括的尖端释放,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降低开口区域421周围的有效触控区域存在因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功能不良的可能性。
例如,至少一个断口281呈闪电状,由此可以更好的释放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8的区域的静电荷。例如,裂纹阻挡环28的导电性能优于形成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材料的导电性能,此种情况下,可以更好的释放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8的区域的静电荷。
例如,如图31A和图32所示,断口271和断口281彼此错开;此种情况下,可以避免裂纹经由断口271和断口281延伸至触控传感器01的触控功能区的可能性,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降低触控传感器01存在因裂纹导致的不良的可能性。
例如,如图31A所示,裂纹阻挡环28的环宽等于裂纹阻挡环27的环宽,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又例如,如图32所示,裂纹阻挡环28的环宽小于裂纹阻挡环27的环宽。
例如,裂纹阻挡环28的环宽为0.004毫米-0.9毫米。例如,裂纹阻挡环28的内边缘与裂纹阻挡环27的外边缘在裂纹阻挡环27的径向方向上的间距为0.004毫米-0.1毫米。例如,如图31A所示,裂纹阻挡环28具有至少两个断口281;至少两个断口281将裂纹阻挡环28在裂纹阻挡环28的周向方向分隔成至少两个阻挡环子部283。例如,如图31A所示,至少两个阻挡环子部283的每个在裂纹阻挡环28的周向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台阶结构。
例如,如图31A-图33所示开口区域421的边缘4211为圆形,裂纹阻挡环27和裂纹阻挡环28整体呈圆环状,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开口区域421的边缘4211为跑道形或其它适用的形状,裂纹阻挡环27和裂纹阻挡环28还可以整体呈跑道环状或其它适用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过渡区域424不限于设置一个或两个裂纹阻挡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过渡区域424还可以设置三个或者其它适用数目的裂纹阻挡环。
图34是图30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R2的一个平面示意图;图35是图30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R2的另一个平面示意图;图36是图35所示的触控传感器01的部分区域REGR3的平面示意图。
例如,如图30、图34和图35所示,过渡区域425和触控功能区域423从开口区域422的中心向外依次布置。例如,如图30、图34和图35所示,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位于过渡区域425的裂纹阻挡环29。例如,如图30、图34和图35所示,开口区域422的边缘为跑道状;裂纹阻挡环29为跑道状环的至少部分,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开口区域422的边缘为圆形或其它适用的形状,裂纹阻挡环29还可以整体圆环状或其它适用的形状。
例如,裂纹阻挡环29为导电环(例如,金属环);如图30、图34和图35所示,裂纹阻挡环29包括至少一个断口291,且至少一个断口291具有尖端;此种情况下,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9的区域的静电荷可以经由断口291包括的尖端释放,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降低开口区域421周围的有效触控区域存在因静电击穿导致的触控功能不良的可能性。例如,至少一个断口291呈闪电状,由此可以更好的释放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9的区域的静电荷。例如,裂纹阻挡环29的导电性能优于形成第一触控子电极111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21的材料的导电性能,此种情况下,可以更好的释放位于触控传感器01的对应于裂纹阻挡环29的区域的静电荷。例如,裂纹阻挡环29可以具有遮挡或者挡光性能,此种情况下,裂纹阻挡环29还可以减少显示面板发射的且泄露至开口区域422中的光线;例如,在开口区域422设置了传感器(例如,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入射至传感器(例如,图像传感器)的集光面上的光线,由此可以提升传感器(例如,图像传感器)输出信号(例如,图像)的信噪比。
例如,如图30、图34和图35所示,裂纹阻挡环29部分围绕开口区域422,且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在第一方向D1上并列布置。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34所示,裂纹阻挡环29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在第二方向D2上不重叠。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35所示,裂纹阻挡环29的部分设置在开口区域422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之间,且裂纹阻挡环29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在第二方向D2上至少部分重叠。
例如,如图30和图34-图36所示,触控传感器01还包括位于过渡区域425的且至少部分围绕裂纹阻挡环29的裂纹阻挡环292。例如,如图30、图34和图35所示,裂纹阻挡环292的整体形状为跑道状环。例如,如图30、图34和图35所示,裂纹阻挡环292具有断口293,且断口293和断口291彼此对应。例如,裂纹阻挡环292为导电环(例如,金属环)。例如,裂纹阻挡环29和裂纹阻挡环292的环宽为0.004毫米-0.9毫米。例如,裂纹阻挡环292的内边缘与裂纹阻挡环29的外边缘的间距为0.004毫米-0.1毫米。
例如,如图30、图34-图36所示,在开口区域422的径向方向上,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位于跨接导线22和裂纹阻挡环29之间。例如,如图30、图34-图36所示,在开口区域422的径向方向上,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位于跨接导线22和裂纹阻挡环292之间。
例如,裂纹阻挡环(例如,裂纹阻挡环27、裂纹阻挡环28、裂纹阻挡环29和裂纹阻挡环292的至少一个)和跨接导线(例如,跨接导线21和跨接导线22的至少一根)位于同一电极层(例如,第二电极层30),且与相同的膜层直接接触。
例如,裂纹阻挡环(例如,裂纹阻挡环27、裂纹阻挡环28、裂纹阻挡环29和裂纹阻挡环292的至少一个)和跨接导线(例如,跨接导线21和跨接导线22的至少一根)由相同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制成且在同一图案化工艺中形成,由此可以进一步地简化触控传感器01的结构和制造工艺,避免触控传感器01的制造成本增加。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过渡区域425不限于设置一个或两个裂纹阻挡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过渡区域425还可以设置三个或者其它适用数目的裂纹阻挡环。
(2)尽管图30所示的触控传感器的过渡区域424和过渡区域425均设置的裂纹阻挡环,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过渡区域424和过渡区域425的至少一个还可以不设置的裂纹阻挡环。
(3)为清楚起见,图6A-图9、图14A和图24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的过渡区域424未示出裂纹阻挡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A-图9、图14A和图24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的过渡区域424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置适用数目和适用形状的裂纹阻挡环。
(4)尽管图30所示的显示装置03的触控传感器01包括的部分区域REG1同时设置了跨接导线(跨接导线21和22)、转接触控电极(转接触控电极15和16)、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23、第二导电结构24、第三导电结构25和第四导电结构26)和裂纹阻挡环(裂纹阻挡环27、28和29),并对触控传感器01的第一区域(两桥设计,增加交叉深度、降低虚拟电极数目)进行了优化,但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触控传感器01可以仅对触控传感器01的第一区域进行优化但不设置跨接导线、转接触控电极、导电结构和裂纹阻挡环;又例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触控传感器01可以不对触控传感器01的第一区域进行优化,但设置跨接导线、转接触控电极、导电结构和裂纹阻挡环的至少部分(例如,一种至四种)。
例如,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如图21和图22A所示,该触控结构包括:转接触控电极15和转接触控电极16。转接触控电极15包括在第一方向D1上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转接触控电极16的至少部分位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和转接触控子电极152之间;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边缘包括朝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凸出的多个第一凸起部161;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边缘包括朝向转接触控子电极152凸出的多个第二凸起部162;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靠近转接触控电极16的边缘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1511;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靠近转接触控电极16的边缘包括多个第二凹陷部1521;多个第一凸起部16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一凹陷部1511中;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二凹陷部1521中。
例如,如图21和图22A所示,开口区域422朝向开口区域421的第一边缘具有第一形状;开口区域421朝向开口区域422的第二边缘具有第二形状;转接触控子电极151朝向第一边缘的边缘整体具有第一形状;转接触控子电极152朝向第二边缘的边缘整体具有第二形状;也即,开口区域422朝向开口区域421的第一边缘的形状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1朝向第一边缘的边缘的形状相同(例如,尺寸不同);开口区域421朝向开口区域422的第二边缘的形状与转接触控子电极152朝向第二边缘的边缘的形状相同(例如,尺寸不同)。
例如,如图21和图22A所示,其中,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在第二方向D2上并列布置;多个第二凸起部162在第二方向D2上并列布置;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1的边缘还包括多个第三凹陷部163;转接触控电极16的靠近转接触控子电极152的边缘还包括多个第四凹陷部164;相邻的两个第一凸起部161之间具有一个第三凹陷部163,相邻的两个第二凸起部162之间具有一个第四凹陷部164;第三凹陷部163的底部和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彼此对应;第三凹陷部163的底部和第四凹陷部164的底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距小于多个第一凸起部161和多个第二凸起部162中任一个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可以参见图21和图22A所示的示例,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开口区域422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开口区域的一个示例;跨接导线21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跨接导线虚拟电极132的一个示例;电极部分112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电极部分的一个示例;电极部分113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电极部分的一个示例;连接子电极31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子电极的一个示例;跨接导线22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跨接导线的一个示例;电极部分126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三电极部分的一个示例;电极部分127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四电极部分的一个示例;转接触控电极15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转接触控电极的一个示例;转接触控子电极151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的一个示例;转接触控子电极152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的一个示例;连接子电极31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子电极的一个示例;连接子电极32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子电极的一个示例;虚拟电极132是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虚拟电极的一个示例。
例如,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的线宽小于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211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宽度。例如,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的线宽小于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211在第二方向D2上的最大长度。例如,对于第一导电电极211,第一方向为宽度,第二方向为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的数量为一根,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211的数量为一个;第一导电电极211位于第一电极部分112和跨接导线21之间,且第一导电电极211与跨接导线21直接相连。
在另一个示例中,至少一根跨接导线21的数量为多根,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211的数量为多个;多根根跨接导线21和多个第一导电电极211一一对应连接。
例如,第一导电电极21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对置的两个边中,至少一个边和跨接导线21的端部直接相连。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公开实施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公开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公开要求保护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36)

1.一种触控传感器,包括第一开口区域、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中心和所述触控传感器的中心不重合;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
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分别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排布,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排布;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整体上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开口区域;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被所述第一开口区域间隔为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
所述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开口区域;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与所述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电连接;
所述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的线宽小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以及
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至少经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和所述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的线宽小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第一跨接导线的数量为一根,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的数量为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之间,且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直接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对置的两个边中,至少一个边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端部直接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由相同材料制成且位于同一电极层;以及
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为一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对置的两个边中,至少一个边的边长和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线宽的比值为16-400。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传感器,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子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经由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子电极彼此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传感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之间,且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的环状子电极,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子电极包括第一组第一连接子电极和第二组第一连接子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部分与所述环状子电极经由所述第一组第一连接子电极电连接;
所述环状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经由所述第二组第一连接子电极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传感器,还包括在垂直于所述触控传感器的方向上顺次设置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绝缘层和连接电极层,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所述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所述环状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
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子电极位于所述连接电极层;
所述第一跨接导线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
所述第一组第一连接子电极的每个的两端通过所述绝缘层中的过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环状子电极电连接;以及
所述第二组第一连接子电极的每个的两端通过所述绝缘层中的过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与所述环状子电极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所述第二电极层由金属材料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二组第一连接子电极的数目大于等于2;
所述第二组第一连接子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并列布置;以及
所述第二组第一连接子电极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连接子电极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远离的两个边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对置的两个边的间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二组第一连接子电极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对置的两个边的间距为20微米-200微米;以及
所述第二组第一连接子电极中相邻的两个连接子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边的间距为5微米-100微米。
14.根据权利要求3-5和8-11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对置的两个边的间距为0.08毫米-2.0毫米;以及
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对置的两个边的间距为0.08毫米-2.0毫米。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还包括至少一根第二跨接导线,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至少一个被所述第一开口区域间隔为第三电极部分和第四电极部分;
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和所述第四电极部分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
所述至少一根第二跨接导线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开口区域;以及
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和所述第四电极部分经由对应的第二跨接导线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对应的第二跨接导线在垂直于所述触控传感器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所述对应的第二跨接导线靠近所述第三电极部分的端部与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的表面直接接触;以及
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对应的第二跨接导线在垂直于所述触控传感器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且所述对应的第二跨接导线靠近所述第四电极部分的端部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的表面直接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至少一根第二跨接导线包括并列布置的多根第二跨接导线;以及
所述第二跨接导线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跨接导线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距离负相关。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相比于所述第一跨接导线,所述第二跨接导线更远离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边缘。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触控传感器还包括第二开口区域以及转接触控电极;
所述第一开口区域和所述第二开口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并列布置;
所述转接触控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和所述第二开口区域之间,且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并列布置且彼此电连接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
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远离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电连接;以及
所述第二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电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中心的靠近所述第二开口区域的一侧,且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开口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远离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直接相连。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远离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触控传感器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以及
所述第一跨接导线的远离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的表面直接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19-2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子电极,
其中,所述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完全围绕所述第二开口区域;以及
所述第二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经由对应的第一连接子电极电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对应的第一连接子电极位于不同的电极层;
所述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对应的第一连接子电极经由位于所述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对应的第一连接子电极之间的绝缘层中的过孔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对应的第一连接子电极位于不同的电极层;以及
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对应的第一连接子电极经由位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包括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和所述对应的第一连接子电极之间的绝缘层中的过孔电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和所述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经由与所述第一转接触控子电极和所述第二转接触控子电极对应的第一连接子电极彼此电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子电极,
其中,所述触控传感器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顺次布置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以及
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经由对应的第一数目的第二连接子电极电连接;以及
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至少经由对应的第二数目的第二连接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数目大于所述第一数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传感器,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子电极,
其中,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至少经由对应的第三数目的第一连接子电极彼此电连接;以及
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为一体结构且直接电性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数目为二,所述第二数目为四,所述第三数目为四。
29.根据权利要求26-2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小于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距。
30.根据权利要求26-2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一触控子电极的面积小于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一触控子电极的面积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触控子电极的面积小于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第二触控子电极的面积。
31.根据权利要求26-2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的间距小于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的间距。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还包括多个虚拟电极,
其中,所述多个虚拟电极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以及
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的虚拟电极的数目小于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的虚拟电极的数目。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的虚拟电极的宽度小于等于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的虚拟电极的宽度。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的虚拟电极的数目为一,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的虚拟电极的数目为二。
35.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34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成像传感器和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触控传感器、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成像传感器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顺次设置,且所述成像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
所述触控传感器和所述显示面板分别具有开口区域;以及
所述成像传感器被配置为接收并处理穿过所述触控传感器的开口区域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开口区域的光信号。
CN202080000317.9A 2020-03-19 2020-03-19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692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80188 WO2021184293A1 (zh) 2020-03-19 2020-03-19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2567A CN113692567A (zh) 2021-11-23
CN113692567B true CN113692567B (zh) 2024-03-12

Family

ID=77772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0317.9A Active CN113692567B (zh) 2020-03-19 2020-03-19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74987B2 (zh)
EP (1) EP4123431A4 (zh)
CN (1) CN113692567B (zh)
WO (1) WO20211842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07830A (ko) * 2020-07-10 2022-01-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회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128354A (ko) * 2014-05-09 2015-11-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CN105892738A (zh) * 2014-05-09 2016-08-24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以及具有该触摸面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09388294A (zh) * 2017-08-11 2019-0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9885200A (zh) * 2019-01-29 2019-06-1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器
CN110780500A (zh) * 2019-11-15 2020-02-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控光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3773B2 (ja) 2009-01-20 2013-01-0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表示装置
KR101944503B1 (ko) * 2012-06-21 2019-04-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센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센싱 표시 패널
CN104571666B (zh) * 2013-10-28 2017-12-01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电极结构
JP6325342B2 (ja) * 2014-05-26 2018-05-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446512B (zh) * 2014-08-08 2018-10-26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面板
CN206209663U (zh) 2016-11-07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KR101932650B1 (ko) * 2017-05-15 2018-12-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359185B (zh) 2017-07-27 2021-05-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390939B (zh) 2017-08-02 2022-07-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7885389B (zh) 2017-11-29 2021-06-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540895B1 (ko) * 2018-05-30 2023-06-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581472B1 (ko) * 2018-08-10 2023-09-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지문 복합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598230B1 (ko) 2018-08-13 2023-11-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007804B (zh) * 2019-04-16 2022-0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058746B (zh) * 2019-04-30 2023-02-0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0286797B (zh) 2019-06-27 2020-09-11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0837314A (zh) 2019-10-11 2020-02-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
KR20210037299A (ko) 2019-09-27 2021-04-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128354A (ko) * 2014-05-09 2015-11-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CN105892738A (zh) * 2014-05-09 2016-08-24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以及具有该触摸面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09388294A (zh) * 2017-08-11 2019-0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9885200A (zh) * 2019-01-29 2019-06-1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器
CN110780500A (zh) * 2019-11-15 2020-02-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控光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23431A1 (en) 2023-01-25
US20220342528A1 (en) 2022-10-27
CN113692567A (zh) 2021-11-23
US11874987B2 (en) 2024-01-16
WO2021184293A1 (zh) 2021-09-23
EP4123431A4 (en) 2023-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95922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210086142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4130945A1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4130944A1 (en) Touch-control structure, touch-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3692567B (zh)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CN113874822B (zh)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CN114556277A (zh)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3874821B (zh)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EP4131399A1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230088528A (ko) 표시패널 및 표시장치
WO2021184308A1 (zh)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WO2021184294A1 (zh) 触控传感器和显示装置
CN114497136A (zh) 显示装置
KR20230078874A (ko) 입력 센싱부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