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87413B - 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87413B
CN113687413B CN202010423031.3A CN202010423031A CN113687413B CN 113687413 B CN113687413 B CN 113687413B CN 202010423031 A CN202010423031 A CN 202010423031A CN 113687413 B CN113687413 B CN 1136874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tandard
reservoir
prediction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30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87413A (zh
Inventor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陈彬滔
王磊
史江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2303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874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87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87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87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874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4Reservoir parameters
    • G01V2210/6244Poros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6Subsurface mode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选取研究区内垂直主要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断层与地质层位;建立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将地震剖面转化为地质剖面;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根据该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该油气成藏模式可反映出烃源岩、储层、盖层及油气充注程度等油气地质信息,进而可为勘探部署提供很好的依据。

Description

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属于地质研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气成藏模式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勘探决策以及钻探成功率等方面,对于尚未钻探的地区而言,能否准确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对于提高油气勘探效益来说十分重要。
目前油气成藏模式的建立方法主要是在地质格架内定性的描述可能发育的油藏类型,并进行模式化加工,很少能在油气成藏模式中反映出烃源岩、储层、盖层及油气充注等油气地质信息,这就导致在勘探评价时决策者很难通过油气成藏模式这一成果图件进行勘探部署。因此通过常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的方法并不能满足“钻探成功率高、探井产量高”等油气勘探的需求。
因此,提供一种新型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已经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所建立的油气成藏模式可以反映出烃源岩、储层、盖层及油气充注程度等油气地质信息,进而可为勘探部署提供很好的依据。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其中,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包括:
选取研究区内垂直主要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断层与地质层位;
建立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将地震剖面转化为地质剖面;
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
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
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包括:根据地震相特征、单井相特征及相似沉积区域的沉积模式类比,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包括:
结合地质剖面中的断裂与沉积相剖面中的储盖组合特征,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圈闭类型包括断层圈闭、断层-岩性圈闭、岩性圈闭。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包括: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1)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R预测/R标准 公式1);
公式1)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包括: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2)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50%+DS标准/DS预测×50%)×R预测/R标准 公式2);
公式2)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S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DS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包括:
若DF预测<DF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为100%;
若DF预测>DF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包括: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则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为100%;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同时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1,若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在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优选地,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包括:
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所述圈闭类型,绘制出相应的油藏类型,并在沉积相剖面中标注开始排烃深度及不同圈闭油气充注信息。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装置,其中,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装置包括:
地震剖面获取及断层与地质层位解释模块,用于选取研究区内垂直主要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断层与地质层位;
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建立及剖面转化模块,用于建立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将地震剖面转化为地质剖面;
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确定模块,用于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
圈闭类型确定模块,用于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计算模块,用于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排烃深度的开始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
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模块,用于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
在以上所述的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确定模块具有用于根据地震相特征、单井相特征及相似沉积区域的沉积模式类比,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
在以上所述的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圈闭类型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结合地质剖面中的断裂与沉积相剖面中的储盖组合特征,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在以上所述的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圈闭类型包括断层圈闭、断层-岩性圈闭、岩性圈闭。
在以上所述的装置中,优选地,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所述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建立模块具体用于: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1)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R预测/R标准 公式1);
公式1)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在以上所述的装置中,优选地,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所述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建立模块还具体用于: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2)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50%+DS标准/DS预测×50%)×R预测/R标准 公式2);
公式2)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S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DS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在以上所述的装置中,优选地,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所述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若DF预测<DF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为100%;
若DF预测>DF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在以上所述的装置中,优选地,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所述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计算模块还具体用于: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则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为100%;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同时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1,若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在以上所述的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所述圈闭类型,绘制出相应的油藏类型,并在沉积相剖面中标注开始排烃深度及不同圈闭油气充注信息。
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上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的步骤。
再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上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所提供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为一种基于沉积相及油气充注程度分析的油气成藏模式预测方法及装置,可在未勘探区建立合理准确的油气成藏模式,为勘探决策及探井部署提供依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对于待部署探井的未知勘探区而言,在沉积相分析基础上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结合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的函数关系,确定不同类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可对待勘探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沉积相剖面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标准油藏平面分布图。
图4B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油气运移距离相对大小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油气运移距离相对大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油气成藏模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的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包括:
S1:选取研究区内垂直主要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断层与地质层位;
S2:建立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将地震剖面转化为地质剖面;
S3: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
S4: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S5: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S6: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
S7: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
对于待部署探井的未知勘探区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在沉积相分析基础上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结合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的函数关系,确定不同类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可对待勘探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包括:根据地震相特征、单井相特征及相似沉积区域的沉积模式类比,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包括:
结合地质剖面中的断裂与沉积相剖面中的储盖组合特征,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圈闭类型包括断层圈闭、断层-岩性圈闭、岩性圈闭。
在一实施例中,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包括: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1)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R预测/R标准 公式1);
公式1)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在一实施例中,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包括: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2)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50%+DS标准/DS预测×50%)×R预测/R标准 公式2);
公式2)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S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DS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在一实施例中,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包括:
若DF预测<DF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为100%;
若DF预测>DF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在一实施例中,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包括: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则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为100%;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同时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1,若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在一实施例中,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包括:
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所述圈闭类型,绘制出相应的油藏类型,并在沉积相剖面中标注开始排烃深度及不同圈闭油气充注信息。
下面将结合图2-图5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中所包含的步骤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
针对含油气盆地M地区,选取垂直主要构造的地震剖面,该剖面中包含主要的构造断裂及已发现油藏,解释油气成藏相关的烃源岩顶面K1-R,主要的油气储集层顶面K1-G、K2-G、E1+2-S,主要区域盖层顶面E3-A以及油气运移输导层顶面K2-M。
建立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地震剖面的纵坐标为时间深度,利用已钻井A-1井的时深关系,将时间坐标转化为深度坐标,同时清绘地震剖面中的断层与地质层位,形成地质剖面,如图2所示。
根据地震相特征、单井相特征及相似沉积区域的沉积模式类比,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如图3所示,由此确定的E1+2-S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上覆滨浅湖泥岩形成的范围(见图3中A-A'),K2-G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为辫状河三角洲形前缘砂泥互层区域(见图3中B-B'),K1-G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上覆深湖-半深湖泥岩形成的范围(见图3中C-C')。
结合地质剖面发现,剖面中断层发育,在断层控制下,易于形成与断层相关的圈闭;结合储盖组合分析结果,E1+2-S的A-A'区域高部位砂体及盖层发育,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是断块圈闭,低部位砂泥互层,可能发育断层-岩性圈闭。K2-G的B-B'区域高部位砂泥互层,可能发育断层-岩性圈闭,而低部位断层对油气的成藏没有控制作用,可能发育岩性圈闭。K1-G的C-C'区域高部位砂泥互层,可能发育断层-岩性圈闭。
根据实验室分析测定研究区烃源岩排烃门限深度值在4000m左右,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垂向运移距离为2.2km,油气运移距离确定的方法见图4B所示)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A-1井区E1+2-S的块状底水油藏(标准油藏平面分布见图4A所示)作为标准(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标准油藏孔隙度为25%),按照以上公式1)建立如下公式3)所示的待预测油藏油气运移距离D及圈闭储层孔隙度R与油藏油气充注程度C的函数关系:
C=2.2/DF预测×R预测/25% 公式3);
同时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垂向运移距离为2.2km,横向砂体运移距离为4.2km,油气运移距离确定的方法见图4C所示)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B-1井区E1+2-S的块状底水油藏作为标准(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标准油藏孔隙度为25%),按照以上公式2)建立如下公式4)所示的待预测油藏油气运移距离D及圈闭储层孔隙度R与油藏充注程度C的函数关系:
C=(2.2/DF预测×50%+4.2/DS预测×50%)×R预测/25% 公式4)。
同时,测量29个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当控制待预测圈闭油气运移的断裂下倾方向烃源岩顶面在开始排烃深度之下,则计算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的油气运移距离;当控制待预测圈闭油气运移的断裂下倾方向烃源岩顶面在开始排烃深度之上,则计算待预测圈闭与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图4B)。同时估算待预测29个圈闭储层孔隙度,所得数据见如下表1所示,再根据以上公式2)及公式4)按照以下规则具体计算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如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则利用公式1)及公式3)按照以下规则具体计算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如果DF预测≤2.2km,则DF标准/DF预测为100%,如果DF预测>2.2km,则DF标准/DF预测比值等于实际运移距离比;如果R预测>25%,则R预测/R标准为1,如果R预测<25%,则R预测/R标准二者比值等于实际孔隙度比;
如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则利用公式2)及公式4)按照以下规则具体计算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如果DF预测+DS预测≤2.2km+4.2km,则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C=100%;
如果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同时DF预测≤2.2km或DS预测≤4.2km,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1,如果DF预测>2.2km或DS预测>4.2km,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如果R预测>25%,则R预测/R标准为1,如果R预测<25%,则二者比值等于实际孔隙度比。
本具体实施例中以上两种油气运移模式的油气运移距离相对大小测量示意图如图4A-图4C所示。利用上述公式及方法,计算得到的1-29号预测油藏的油气充注程度见表1所示,如1号圈闭预测油气充注程度为56%,29号圈闭预测油气充注程度为52%。
表1
将表1中计算得到的油气充注程度结果标注在待建立的油气成藏模式图(如图5所示)中,由于在以上步骤中已确定了圈闭类型,因此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圈闭类型,绘制出相应的油藏类型,如4号油藏为块状底水油藏,29号油藏为构造-岩性油藏。并在剖面中标注开始排烃深度,则该剖面可反映出烃源岩、储层、盖层及油气充注等油气地质信息,为勘探部署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据此部署的D-1井及G-1井在钻后也证实了该油藏油气充注度与钻前预测相一致。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装置,由于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为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硬件来实现,但是软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装置包括:
地震剖面获取及断层与地质层位解释模块1,用于选取研究区内垂直主要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断层与地质层位;
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建立及剖面转化模块2,用于建立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将地震剖面转化为地质剖面;
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确定模块3,用于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
圈闭类型确定模块4,用于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建立模块5,用于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计算模块6,用于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
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模块7,用于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确定模块具有用于根据地震相特征、单井相特征及相似沉积区域的沉积模式类比,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圈闭类型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结合地质剖面中的断裂与沉积相剖面中的储盖组合特征,确定研究区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圈闭类型包括断层圈闭、断层-岩性圈闭、岩性圈闭。
在一实施例中,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所述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建立模块具体用于: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1)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R预测/R标准 公式1);
公式1)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在一实施例中,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所述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建立模块还具体用于: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2)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50%+DS标准/DS预测×50%)×R预测/R标准 公式2);
公式2)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S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DS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在一实施例中,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所述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若DF预测<DF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为100%;
若DF预测>DF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在一实施例中,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所述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计算模块还具体用于: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则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为100%;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同时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1,若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所述圈闭类型,绘制出相应的油藏类型,并在沉积相剖面中标注开始排烃深度及不同圈闭油气充注信息。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为一种基于沉积相及油气充注程度分析的油气成藏模式预测方法及装置,可在未勘探区建立合理准确的油气成藏模式,为勘探决策及探井部署提供依据。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对于待部署探井的未知勘探区而言,在沉积相分析基础上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结合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的函数关系,确定不同类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可对待勘探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发明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发明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发明之间、技术发明与技术发明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Claims (10)

1.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包括:
选取研究区内垂直主要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断层与地质层位;
建立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将地震剖面转化为地质剖面;
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
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发育的圈闭类型;所述圈闭类型包括断层圈闭、断层-岩性圈闭、岩性圈闭;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包括: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1)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R预测/R标准 公式1);
公式1)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包括: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2)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50%+DS标准/DS预测×50%)×R预测/R标准 公式2);
公式2)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S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DS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
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包括:
若DF预测<DF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为100%;
若DF预测>DF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包括: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则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为100%;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同时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1,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同时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包括:根据地震相特征、单井相特征及相似沉积区域的沉积模式类比,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发育的圈闭类型,包括:
结合地质剖面中的断裂与沉积相剖面中的储盖组合特征,确定研究区发育的圈闭类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包括:
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所述圈闭类型,绘制出相应的油藏类型,并在沉积相剖面中标注开始排烃深度及不同圈闭油气充注信息。
5.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装置包括:
地震剖面获取及断层与地质层位解释模块,用于选取研究区内垂直主要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断层与地质层位;
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建立及剖面转化模块,用于建立时间与深度函数关系,将地震剖面转化为地质剖面;
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确定模块,用于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确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
圈闭类型确定模块,用于结合地质剖面及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发育的圈闭类型;所述圈闭类型包括断层圈闭、断层-岩性圈闭、岩性圈闭;
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所述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建立模块具体用于: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1)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R预测/R标准公式1);
公式1)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所述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建立模块还具体用于:
分析研究区内烃源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值,选取油气运移距离最远且油气充注程度为100%的油藏作为标准,按照以下公式2)建立油藏油气充注程度与油气运移距离及储层孔隙度差异的函数关系:
C=(DF标准/DF预测×50%+DS标准/DS预测×50%)×R预测/R标准公式2);
公式2)中,C为油藏油气充注程度,%;
DF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F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断裂中运移的距离,km;
DS标准为标准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DS预测为待预测油藏中油气在砂体中运移的距离,km;
R标准为标准油藏孔隙度,%;
R预测为待预测油藏孔隙度,%;
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计算模块,用于获取待预测圈闭与烃源岩顶面或开始排烃深度的油气运移距离以及待预测圈闭储层孔隙度,根据所述距离及储层孔隙度通过所述函数关系计算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
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时,所述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若DF预测<DF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为100%;
若DF预测>DF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当油气运移通道为断裂与砂体时,所述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计算模块还具体用于: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则待预测圈闭的油气充注程度为100%;
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同时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1,若DF预测+DS预测>DF标准+DS标准,同时DF预测>DF标准或DS预测>DS标准,则DF标准/DF预测及DS标准/DS预测分别为实际运移距离比;
若R预测>R标准,则R预测/R标准为100%,若R预测<R标准,则二者之间的比值为实际孔隙度之比;
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模块,用于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油藏油气充注程度及圈闭类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确定模块具有用于根据地震相特征、单井相特征及相似沉积区域的沉积模式类比,在地质剖面上建立沉积相剖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圈闭类型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结合地质剖面中的断裂与沉积相剖面中的储盖组合特征,确定研究区发育的圈闭类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在沉积相剖面中根据所述圈闭类型,绘制出相应的油藏类型,并在沉积相剖面中标注开始排烃深度及不同圈闭油气充注信息。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的步骤。
CN202010423031.3A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36874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3031.3A CN113687413B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3031.3A CN113687413B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87413A CN113687413A (zh) 2021-11-23
CN113687413B true CN113687413B (zh) 2023-09-26

Family

ID=78575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3031.3A Active CN113687413B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874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4058A1 (en) * 2022-03-28 2023-10-05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Process-based diagenetic modeling for clastic reservoir quality predic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1274A (zh) * 2015-07-03 2015-10-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多种地质因素定量约束下的单一圈闭级的有利区优选方法
CN108680956A (zh) * 2018-01-08 2018-10-19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富油凹陷成熟探区整体勘探方法
CN108957541A (zh) * 2018-07-09 2018-1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远源岩性圈闭的方法及装置
CN109064351A (zh) * 2018-10-15 2018-12-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潜山油气充注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
CN110837117A (zh) * 2018-08-16 2020-02-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油气盆地中洼陷的综合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1274A (zh) * 2015-07-03 2015-10-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多种地质因素定量约束下的单一圈闭级的有利区优选方法
CN108680956A (zh) * 2018-01-08 2018-10-19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富油凹陷成熟探区整体勘探方法
CN108957541A (zh) * 2018-07-09 2018-1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远源岩性圈闭的方法及装置
CN110837117A (zh) * 2018-08-16 2020-02-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油气盆地中洼陷的综合评价方法
CN109064351A (zh) * 2018-10-15 2018-12-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潜山油气充注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松辽盆地南部金山气田成藏模式及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张广权;郭艳东;贾跃玮;孙兵;;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第28期);第13-18页 *
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分析;肖淑民;钟建华;夏景生;;特种油气藏(第05期);第38-42页 *
红河油田长9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模式;王翠丽;周文;李红波;邓虎成;刘岩;;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02期);第30-34、39页 *
辽东湾断陷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杨宝林;叶加仁;王子嵩;薛海琴;;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10期);第1507-152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87413A (zh) 202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ian et al. Multi-layered Ordovician paleokarst reservoir detection and spatial deline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
CN104502969B (zh) 河道砂岩性油藏的识别方法
CN104765065A (zh) 一种确定沉积地层古地貌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80053A (zh) 一种复杂礁滩储层预测方法
CN106875471A (zh) 煤系含或隔水层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
CN103643949B (zh) 一种储层含油气的定量预测方法及装置
US10724345B2 (en) Method for exploitation of a sedimentary basin by means of map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hydrogen index
White et al. Sedimentology, statistics, and flow behavior for a tide-influenced deltaic sandstone, Frontier Formation, Wyoming, United States
Wimmers et al. Integration of sedimentology, petrophysics and rock typing as key to understanding a tight gas reservoir
CN113687413B (zh) 一种油气成藏模式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12505754B (zh) 基于高精度层序格架模型的井震协同划分沉积微相的方法
CN106443772B (zh) 一种去底辟原始地层厚度恢复方法
CN116047602B (zh) 基于生烃数值模拟的ii型水合物饱和度预测方法
Koch et al. Does fluvial channel-belt clustering predict net sand to gross rock volume? Architectural metrics and point-pattern analysis of a digital outcrop model
Kolenković et al. Regional capacity estimates for CO2 geological storage in deep saline aquifers–Upper Miocene sandstones in the SW part of the Pannonian basin
Corradi et al. 3D hydrocarbon migration by percolation technique in an alternate sand–shale environment described by a seismic facies classified volume
Pyrcz et al. Representative input parameters for geostatistical simulation
CN111027780B (zh) 油势场模拟方法及装置
CN114779333A (zh) 用于确定油气藏的位置的方法和系统
RU2681250C1 (ru) Способ квазитрехмерного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 эффективных газо- и нефтенасыщенных толщин залежей углеводородов
Re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based on different data quantity
Arora et al. Improving net pay estimation by identification of producing oil water contact POWC in heterogenous carbonates
CN113341480B (zh) 分频rgb切片与多属性融合的砂质水合物储层预测方法
Bhowmik Predicting the migration of CO₂ plume in saline aquifers using probabilistic history matching approaches
Himmer et al. Reservoir porosity prediction from 3-D seismic data using neural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