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85913B -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85913B CN113685913B CN202110881448.9A CN202110881448A CN113685913B CN 113685913 B CN113685913 B CN 113685913B CN 202110881448 A CN202110881448 A CN 202110881448A CN 113685913 B CN113685913 B CN 1136859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temperature
- preset
- humidity
- opening degre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21 acetate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20 nano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3 slow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6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refrigerant piping outside the heat exchanger within the unit ca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新风空调不能调节室外新风的温度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的新风空调的新风管道内设置有冷媒盘管,冷媒盘管的一端通过第一支管与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二支管与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支管和/或第二支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控制方法包括:新风空调在制冷模式下运行后,计算预设温度与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基于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电磁阀的开度。本发明通过基于第一温度差值来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电磁阀的开度,从而能够降低新风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同时,为了确保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目前的空调器通常还配置有新风系统,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风机,通过该新风风机能够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空间,以达到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的目的。
不过,室外新风的温度和湿度往往不能够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夏季时,室外新风的温度高。目前的新风系统通常只设置有净化单元,而净化单元通常仅能够去除室外新风中的杂质,不能调整室外新风的温度和湿度。如果将室外新风直接引入到室内空间,会改变室内空间的温度,尤其是在夏季时会导致室内空间温度升高,这必然会导致用户体验变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即,解决现有的新风空调不能调节室外新风的温度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所述新风空调包括通过冷媒管道连接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室外换热器,所述新风空调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内设置有冷媒盘管,所述冷媒盘管的一端通过第一支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盘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支管和/或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新风空调在制冷模式下运行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计算所述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初始新风温度;在“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并运行第一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新风温度;计算所述第一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二新风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如果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如果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第二预设频率。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初始新风温度;在“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第二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新风温度;计算所述第二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三新风温度的第三温度差值;如果所述第三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按照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如果所述第三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三预设频率。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并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初始新风温度;在“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第三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新风温度;计算所述第三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四新风温度的第四温度差值;如果所述第四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一预设开度;如果所述第四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控制所述电磁阀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初始新风温度;在“控制所述电磁阀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并运行第四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五新风温度;计算所述第四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五新风温度的第五温度差值;如果所述第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三预设开度;如果所述第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四预设开度;其中,所述第四预设开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开度。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五初始新风温度;在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并运行第五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六新风温度;计算所述第六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五初始新风温度的第六温度差值;如果所述第六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减小第四预设频率,并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增大至最大开度。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空调还配置有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与所述新风管道相连通,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湿度和第七新风温度;计算预设湿度与所述新风湿度的第一湿度差值、所述第七新风温度与所述预设温度的第七温度差值;如果所述第一湿度差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且所述第七温度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加湿模块启动。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控制所述加湿模块启动之后,比较当前新风湿度与所述预设湿度的大小;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或者关闭所述加湿模块。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功率或者关闭所述加湿模块”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小于所述预设湿度,则计算所述预设湿度与当前新风湿度的第二湿度差值,并根据所述第二湿度差值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湿度,则关闭所述加湿模块。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第三湿度差值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功率”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第二湿度差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湿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加湿模块以第一档位运行;如果所述第二湿度差值大于所述第三湿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加湿模块以第二档位运行;其中,所述第二湿度阈值小于第三湿度阈值,所述加湿模块的第一档位对应的功率小于第二档位对应的功率。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新风空调包括通过冷媒管道连接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室外换热器,冷媒通过冷媒管道在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室外换热器之间循环。在制冷模式下,冷媒在室内换热器与室内空间的空气换热吸收热量,从而能够降低室内空间的空气的温度,达到制冷的目的。新风空调包括新风模块,通过该新风模块能够将室外环境的新风引入到室内空间,从而达到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的目的。该新风模块包括新风管道,室外环境的新风经由该新风管道进入到室内空间。新风管道内设置有冷媒盘管,冷媒盘管的一端通过第一支管与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二支管与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支管和/或第二支管上设置有电磁阀。这样,在制冷情形下,尤其是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空间的温度相差较大时,打开电磁阀,经由新风管道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就能够先与冷媒盘管内的冷媒进行换热。冷媒管道内的冷媒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之前有部分冷媒能够经第一支管进入到冷媒盘管内,这部分冷媒通过冷媒盘管与新风换热、吸收热量,从而能够降低新风的温度,避免由于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温度过高而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升高,降低用户体验。在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空间的温度相差不大时,无需降低新风的温度,关闭电磁阀即可。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进入到室内的新风的温度,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新风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时,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计算该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基于该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电磁阀的开度。通过这样的控制方式,当新风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时,即新风空调在制冷模式下运行稳定后,基于第一温度差值来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电磁阀的开度,从而调整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的流量,进而调整冷媒盘管中的冷媒与新风的换热量,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降低新风的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而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升高,影响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说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较大,即经由冷媒盘管降低温度后的新风的温度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新风的温度,此时,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之后,也就提高了冷媒管道内的冷媒流量,从而也就提高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流量,与新风换热的冷媒量变多了,从而也就能够进一步降低新风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
进一步地,通过计算确定的新风管道出口处第一初始新风温度与第二新风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来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的变化趋势,根据该变化趋势进一步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从而更好地降低新风的温度。具体地,如果该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为明显,可以继续保持当前的降温速率,此时,则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进行就可以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如果该第二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慢,需要提高降温速率,此时,则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第二预设频率,通过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来进一步提高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增加与新风换热的冷媒量,从而提升新风的降温速率,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说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仍然高于预设温度,但差距不是很大,此时,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无需改变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以当前的冷媒量就可以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从而避免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
进一步地,通过计算确定的新风管道出口处第二初始新风温度与第三新风温度的第三温度差值来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的变化趋势,根据该变化趋势进一步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从而更好地降低新风的温度。具体地,如果该第三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为明显,可以继续保持当前的降温速率,此时,则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按照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进行就可以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如果该第三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慢,需要提高降温速率,此时,则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三预设频率,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之后,提高了冷媒管道内的冷媒流量,从而提高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增加了与新风换热的冷媒量,从而提升新风的降温速率,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说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虽然仍高于预设温度,但差距已经比较小了,此时,则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并控制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不改变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以当前的冷媒量就可以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从而避免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
进一步地,通过计算确定的新风管道出口处第三初始新风温度与第四新风温度的第四温度差值来确定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的变化趋势,根据该变化趋势进一步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电磁阀的开度,从而更好地降低新风的温度。具体地,如果该第四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为明显,而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已经比较靠近预设温度了,如果降低过快,可能会导致第一新风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以下,温度过低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会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降低,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此时,需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一预设开度。电磁阀的开度减小之后,也就减少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降低新风的降温速度,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调整至预设温度。如果该第四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慢,由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已经比较靠近预设温度了,因此,以当前较慢的降温速度来降低新风的温度即可,即控制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将新风的温度平缓地降低至预设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说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已经较低了,靠近预设温度甚至可能已经低于预设温度,当前的降温速度可能过快,如果新风的温度继续快速降低,则会造成新风的温度过低,同样会影响用户体验。此时,则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电磁阀的开度减小后,也就减小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降低新风的降温速度,将新风的温度控制在预设温度左右,避免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温度过低,影响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通过计算确定的新风管道出口处第四初始新风温度与第五新风温度的第五温度差值来确定在第四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的变化趋势,根据该变化趋势进一步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从而更好地降低新风的温度。具体地,如果该第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说明在第四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为明显,而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已经比较低了,如果以较快的速度降温,可能会导致第一新风温度过低,温度过低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会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降低,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此时,需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三预设开度,也就进一步减少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进一步降低了新风的降温速度,从而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控制在预设温度左右。如果该第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温度阈值,说明在第四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仍在缓慢降低,而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足够低了,不需要继续降低了。因此,此时,需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四预设开度,该第四预设开度小于第三预设开度,即适当减少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从而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控制在预设温度左右。
进一步地,在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时,通过计算确定的新风管道出口处第五初始新风温度与第六新风温度的第五温度差值来确定在第五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的变化趋势,如果第六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度阈值,说明在电磁阀的开度为最小开度时新风的温度仍然以较快的温度降低,由于此时新风的温度已经很低了,这样的降温方式显然会导致新风的温度过低,温度过低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会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降低,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此时,需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减小第四预设频率,并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增大至最大开度,通过减小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来减少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同时通过增大电磁阀的开度避免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过低,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控制在预设温度左右。
进一步地,新风空调还配置有加湿模块,该加湿模块与新风管道相连通,这样就能够通过加湿模块提高经由新风管道进入室内空间的新风湿度,进而提高室内空间的空气湿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预设湿度与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湿度的第一湿度差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且第七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七温度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加湿模块的启动。也就是说,在新风的新风湿度与预设湿度的差距较大、且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温度已经比较接近预设温度时,就可以启动加湿模块,通过加湿模块提高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湿度,从而将室内空间的空气湿度调整至舒适范围,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在控制加湿模块启动之后,比较当前新风湿度与预设湿度的大小,然后基于该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或者关闭加湿模块,从而能够更加精准地将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湿度控制在预设湿度左右,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具体地,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小于预设湿度,说明当前新风的湿度偏低,需要适当提高新风的湿度,此时,则计算预设湿度与当前新风湿度的第二湿度差值,根据该第二湿度差值控制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通过调整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适当地提高新风的湿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新风的湿度提高至预设湿度。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大于预设湿度,说明当前新风的湿度较高,无需继续提高新风的湿度,此时,则关闭加湿模块。
方案1.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包括通过冷媒管道连接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室外换热器,
所述新风空调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内设置有冷媒盘管,所述冷媒盘管的一端通过第一支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盘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支管和/或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新风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
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初始新风温度;
在“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并运行第一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一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二新风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
如果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第二预设频率。
方案4.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初始新风温度;
在“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第二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二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三新风温度的第三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三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按照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
如果所述第三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三预设频率。
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并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初始新风温度;
在“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第三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三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四新风温度的第四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四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一预设开度;
如果所述第四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
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电磁阀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初始新风温度;
在“控制所述电磁阀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并运行第四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五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四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五新风温度的第五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三预设开度;
如果所述第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四预设开度;
其中,所述第四预设开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开度。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五初始新风温度;
在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并运行第五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六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五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六新风温度的第六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六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减小第四预设频率,并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增大至最大开度。
方案11.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还配置有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与所述新风管道相连通,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湿度和第七新风温度;
计算预设湿度与所述新风湿度的第一湿度差值、所述第七新风温度与所述预设温度的第七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一湿度差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且所述第七温度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加湿模块启动。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控制所述加湿模块启动之后,比较当前新风湿度与所述预设湿度的大小;
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或者关闭所述加湿模块。
方案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功率或者关闭所述加湿模块”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小于所述预设湿度,则计算所述预设湿度与当前新风湿度的第二湿度差值,并根据所述第二湿度差值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
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湿度,则关闭所述加湿模块。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三湿度差值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功率”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湿度差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湿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加湿模块以第一档位运行;
如果所述第二湿度差值大于所述第三湿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加湿模块以第二档位运行;
其中,所述第二湿度阈值小于第三湿度阈值,所述加湿模块的第一档位对应的功率小于第二档位对应的功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调整新风温度的控制方法的主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调整新风湿度的控制方法的主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在启动加湿模块后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基于当前新风湿度控制加湿模块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四通阀;2、压缩机;3、室内换热器;4、节流元件;5、室外换热器;6、冷媒管道;7、新风管道;8、冷媒盘管;9、第一支管;10、第二支管;11、电磁阀;12、加湿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为了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通常通过新风系统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空间。不过,目前的新风系统都仅能够去除新风中的杂质,不能调整新风的温度和湿度。这样的新风直接进入到室内空间,可能会改变室内空间的温度和湿度,特别在夏季,室外非常炎热,会提高室内空间的温度,从而导致用户体验较差。为此,本发明基于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来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电磁阀的开度,从而降低新风的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而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升高,降低用户体验。
首先参照图1来阐述本发明的新风空调的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新风空调包括压缩机2、四通阀1、室内换热器3、节流元件4以及室外换热器5,这些部件通过冷媒管道6彼此连接,冷媒在压缩机2、室内换热器3、节流元件4以及室外换热器5之间循环。在制冷模式下,通过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与室内空间的空气换热吸收热量,从而能够降低室内空间的空气的温度,达到制冷的目的。
新风空调包括新风模块,该新风模块包括新风管道7,新风管道7内设置有冷媒盘管8,冷媒盘管8的一端通过第一支管9与室内换热器3的一端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二支管10与室内换热器3的另一端连通,在第一支管9上设置有电磁阀11。这样,在制冷情形下,尤其是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空间的温度相差较大时,室外环境的新风在通过新风管道7进入到室内空间之前,打开电磁阀11,经由新风管道7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就能够先与冷媒盘管8内的冷媒进行换热。冷媒管道6内的冷媒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3之前有部分冷媒能够经第二支管10进入到冷媒盘管8内,这部分冷媒通过冷媒盘管8与新风换热、吸收热量,从而能够降低新风的温度,避免由于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温度过高而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升高,影响用户体验。在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空间的温度相差不大时,无需降低新风的温度,关闭电磁阀11即可。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进入到室内的新风的温度,提升用户体验。
显然,也可以是在第二支管10上设置上述电磁阀11,或者是第一支管9和第二支管10上均设置有上述电磁阀1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电磁阀11在第一支管9和/或第二支管10上的设置方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为了阐述方便,本实施例中以仅在第一支管9上设置电磁阀11为例来阐述本发明的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下面参照图2来阐述本发明的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其中,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调整新风温度的控制方法的主流程图。
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0:在新风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时,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
步骤S200:计算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
步骤S300:基于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电磁阀的开度。
本实施例中,在新风管道的出口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通过该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经由新风管道的出口出来的新风的温度。温度传感器按照传感器材料及电子元件特性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其中,热电阻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其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热电偶是由在一端连接的两个不同金属线构成,当热电偶一端受热时,热电偶电路中就有电势差,然后通过电压-温度变换获得热偶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不限制温度传感器的具体类型,只要能够检测到由新风管道的出口出来的新风的温度即可。
步骤S100中,在新风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得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
步骤S200中,基于步骤S100中获取得到的第一新风温度,计算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如,预设温度为24℃,第一新风温度为30℃,那么,就能够计算得到第一温度差值为6℃。
步骤S300中,基于步骤S200中计算得到的第一温度差值,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电磁阀的开度,从而调整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的流量,进而调整冷媒盘管中的冷媒与新风的换热量,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降低新风的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而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升高,影响用户体验。
根据第一温度差值的不同,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电磁阀的开度的方式也不同。下面参照图3至图7来阐述本发明的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的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一),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二)。
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300进一步包括:
步骤S3101:如果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增加第一预设频率;
步骤S3102:在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增加第一预设频率的同时,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初始新风温度;
步骤S3103:在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增加第一预设频率并运行第一预设时长后,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新风温度;
步骤S3104:计算第一初始新风温度与第二新风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
步骤S3105:判断第二温度差值是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3106;若否,则执行步骤S3107;
步骤S3106: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
步骤S3107: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第二预设频率。
步骤S3101中,基于上述步骤S200中计算得到的第一温度差值,比较该第一温度差值与第一预设值的大小,如果该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如,预设温度为24℃,第一新风温度为30℃,第一预设值为5℃,那么,第一温度差值为6℃,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说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较大,即经由冷媒盘管加热后的新风的温度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新风的温度,此时,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即执行步骤S3101。如,压缩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为80Hz,第一预设频率为3Hz,因此,调整后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为83Hz。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之后,也就提高了冷媒管道内的冷媒流量,从而也就提高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流量,与新风换热的冷媒量变多了,从而也就能够进一步降低新风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
步骤S3102中,在执行步骤S3101的同时,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得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初始新风温度。
步骤S3103中,在执行步骤S3101并运行第一预设时长之后,如,第一预设时长为1min,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得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新风温度。
步骤S3104中,基于上述步骤S3102和步骤S3103中获取得到的第一初始新风温度和第二新风温度,计算第一初始新风温度与第二新风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如,第一初始新风温度为30℃,第二新风温度为27℃,那么,计算得到的第二温度差值为3℃。
步骤S3105中,基于上述步骤S3104中计算得到的第二温度差值,判断该第二温度差值是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如果该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为明显。如,第二温度差值为3℃,第一温度阈值为2℃,第一预设时长为1min,即在1min之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了3℃,降温速度较快。此时,则可以继续保持当前的降低速率,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进行就可以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即执行步骤S3106。
如果该第二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慢。如,第二温度差值为0.5℃,第一温度阈值为2℃,第一预设时长为1min,即在1min之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仅降低了0.5℃,降温速度较慢。这种情形下,需要提高降温速率,此时,则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第二预设频率,即执行步骤S3107。也就是说,在步骤S3101中已经增加了第一预设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第二预设频率,如,压缩机的初始运行频率为80Hz,第一预设频率为3Hz,第二预设频率为3Hz,提高后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为86Hz。通过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进一步提高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增加了与新风换热的冷媒量,从而提升新风的降温速率,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频率与第一预设频率的具体取值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步骤S3101之后,即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增加第一预设频率之后,也可以不再根据第二温度差值来进一步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即可以不再执行步骤S3102-步骤S3107。也就是说,在将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增加第一预设频率之后,不管新风管道出口的新风的温度的降温速度快还是慢,不再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而是使新风的温度按照当前的降温速度继续降低,这样运行预定时间后,也能够使新风的温度到达预设温度。
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300进一步包括:
步骤S3201:如果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
步骤S3202:在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的同时,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初始新风温度;
步骤S3203:在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第二预设时长后,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新风温度;
步骤S3204:计算第二初始新风温度与第三新风温度的第三温度差值;
步骤S3205:判断第三温度差值是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3206;若否,则执行步骤S3207;
步骤S3206: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
步骤S3207: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三预设频率。
步骤S3201中,基于上述步骤S200中计算得到的第一温度差值,比较该第一温度差值与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的大小,如果该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如,预设温度为24℃,第一新风温度为27℃,第一预设值为5℃,第二预设值为2℃,那么,第一温度差值为3℃,即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第一预设值。说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仍然高于预设温度,但差距不是很大,此时,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即执行步骤S3201。如,压缩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为80Hz,那么就控制压缩机以80Hz的运行频率运行。也就是说,无需改变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以当前的冷媒量就可以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从而避免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
步骤S3202中,在执行步骤S3201的同时,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得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初始新风温度。
步骤S3203中,在执行步骤S3201并运行第二预设时长之后,如,第二预设时长为1min,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得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新风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时长也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长不同,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步骤S3204中,基于上述步骤S3202和步骤S3203中获取得到的第二初始新风温度和第三新风温度,计算第二初始新风温度与第三新风温度的第三温度差值。如,第二初始新风温度为28℃,第三新风温度为25℃,那么,计算得到的第三温度差值为3℃。
步骤S3205中,基于上述步骤S3204中计算得到的第三温度差值,判断该第三温度差值是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如果该第三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为明显。如,第三温度差值为3℃,第二温度阈值为2℃,第二预设时长为1min,即在1min之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了3℃,降温速度过快。此时,则可以继续保持当前的降温速率,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进行就可以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即执行步骤S3206。
如果该第三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减低较慢。如,第三温度差值为0.5℃,第二温度阈值为2℃,第二预设时长为1min,即在1min之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仅降低了0.5℃,降温速度较慢。这种情形下,需要提高降温速率,此时,则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三预设频率,即执行步骤S3207。也就是说,在压缩机的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三预设频率,如,压缩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为80Hz,第三预设频率为3Hz,提高后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为83Hz。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之后,提高了冷媒管道内的冷媒流量,从而提高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增加了与新风换热的冷媒量,从而提升新风的降温速率,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温度阈值与第一温度阈值的具体取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三预设频率与第二预设频率和第一预设频率的具体取值也可以不同,如,第三预设频率低于第一预设频率和第二频率等,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步骤S3201之后,即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之后,也可以不再根据第三温度差值来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即可以不再执行步骤S3202-步骤S3207。也就是说,在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之后,不管新风管道出口的新风的温度的降温速度快还是慢,不再提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而是使新风的温度按照当前的降温速度继续降低,这样运行预定时间后,也能够使新风的温度到达预设温度。
如图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300进一步包括:
步骤S3310:如果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则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并控制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
步骤S3320:在控制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的同时,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初始新风温度;
步骤S3303:在控制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第三预设时长后,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新风温度;
步骤S3304:计算第三初始新风温度与第四新风温度的第四温度差值;
步骤S3305:判断第四温度差值是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3306;若否,则执行步骤S3307;
步骤S3306: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一预设开度;
步骤S3307:控制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
步骤S3310中,基于上述步骤S200中计算得到的第一温度差值,比较该第一温度差值与第二预设值和第三预设值的大小,如果该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如,预设温度为24℃,第一新风温度为25.5℃,第二预设值为2℃,第三预设值为0℃,那么,第一温度差值为1.5℃,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值。说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虽然仍高于预设温度,但差距已经比较小了,此时,则控制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并控制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级执行步骤S3310。如,压缩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为80Hz,电磁阀的开度为总开度的95%,那么就控制压缩机以80Hz的运行频率、电磁阀以95%的开度运行。这样,不改变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以当前的冷媒量就可以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从而避免温度偏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
步骤S3320中,在执行步骤S3310的同时,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得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初始新风温度。
步骤S3303中,在执行步骤S3310并运行第三预设时长之后,如,第三预设时长为1min,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得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新风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预设时长也可以与第二预设时长和第一预设时长不同,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步骤S3304中,基于上述步骤S3320和步骤S3303中获取得到的第三初始新风温度和第四新风温度,计算第三初始新风温度与第四新风温度的第四温度差值。如,第三初始新风温度为27℃,第四新风温度为25.5℃,那么,计算得到的第四温度差值为1.5℃。
步骤S3305中,基于上述步骤S3304中计算得到的第四温度差值,判断该第四温度差值是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如果该第四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为明显。如,第四温度差值为1.5℃,第三温度阈值为1℃,第三预设时长为1min,即在1min之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了1.5℃,降温速度较快。而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已经比较靠近预设温度了,如果降温过快,可能会导致第一新风温度快速降低至预设温度以下,温度过低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会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降低,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此时,需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一预设开度,即执行步骤S3306。如,电磁阀的当前开度为95%,第一预设开度为10%,那么,减小后的电磁阀的开度为85%。电磁阀的开度减小之后,也就减少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降低新风的降温速度,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
如果该第四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说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以较慢的速度降低。如,第三初始新风温度为25.5℃,第四新风温度为25.0℃,第三温度阈值为1℃,第三预设时长为1min,即在1min之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仅降低了0.5℃,降温速度较慢。不过,由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已经比较靠近预设温度了,因此,以当前较慢的降温速度来降低新风的温度即可,即控制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及执行步骤S3307。如电磁阀的当前开度为95%,那么则控制电磁阀以95%的开度运行,将新风的温度平缓地降低至预设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种情形下,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已经较为靠近,无需大幅度降低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反而需要控制新风的温度的降温速度不要过快,因此,可以使第三温度阈值低于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一温度阈值的具体取值。当然,该第三温度阈值也可以与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一温度阈值的具体取值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选择。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300进一步包括:
步骤S3401:如果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则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
步骤S3402:在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的同时,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初始新风温度;
步骤S3403:在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并运行第四预设时长后,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五新风温度;
步骤S3404:计算第四初始新风温度与第五新风温度的第五温度差值;
步骤S3405:判断第五温度差值是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3406;若否,则执行步骤S3407;
步骤S3406: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三预设开度;
步骤S3407: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四预设开度;
步骤S3401中,基于上述步骤S200中计算得到的第一温度差值,比较该第一温度差值与第三预设值的大小,如果该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如,预设温度为24℃,第一新风温度为24.5℃,第三预设值为0℃,那么,第一温度差值为-0.5℃,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说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较低,已经低于了预设温度,如果新风的温度继续快速降低,则会造成新风的温度过低,同样会影响用户体验。也就是说,这种情形下需将新风的温度尽量维持在当前温度,那么,则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即执行步骤S3401。如,电磁阀的开度为总开度的95%,第二预设开度为20%,那么,减小后的电磁阀的开度为75%,控制电磁阀以75%的开度运行。电磁阀的开度减小后,也就减小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降低了新风的降温速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控制在预设温度左右,避免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温度过低,影响用户体验。
步骤S3402中,在执行步骤S3401的同时,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得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初始新风温度。
步骤S3403中,在执行步骤S3401并运行第四预设时长之后,如,第四预设时长为1min,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获取得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五新风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预设时长也可以与第三预设时长、第二预设时长和第一预设时长不同,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步骤S3404中,基于上述步骤S3402和步骤S3403中获取得到的第四初始新风温度和第五新风温度,计算第四初始新风温度与第五新风温度的第五温度差值。如,第四初始新风温度为26℃,第五新风温度为25℃,那么,计算得到的第五温度差值为1℃。
步骤S3405中,基于上述步骤S3404中计算得到的第五温度差值,判断该第五温度差值是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如果该第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说明在第四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较为明显。如,第五温度差值为1℃,第四温度阈值为0.8℃,第四预设时长为1min,即在1min之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了1℃,降温速度较快。而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已经低于预设温度了,如果仍以较快的速度降温,可能会导致第一新风温度过低,温度过低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会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降低,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此时,需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三预设开度,即执行步骤S3406。如,电磁阀的当前开度为75%,第三预设开度为20%,那么,减小后的电磁阀的开度为55%。电磁阀的开度进一步减小之后,也就进一步减少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进一步降低了新风的降温速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控制在预设温度左右。
如果该第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温度阈值,说明在第四预设时长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仍在缓慢上升。如,第四初始新风温度为26℃,第五新风温度为25.5℃,第四温度阈值为1℃,第四预设时长为1min,即在1min之内,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降低了0.5℃,降温较为和缓。不过,由于此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比预设温度低了,不需要继续降低了。因此,此时,需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四预设开度,即执行步骤S3407。由于此时新风的温度降低的速度不是特别快,如果电磁阀的开度减少过多,电磁阀的开度过小,可能会导致冷媒盘管处与新风换热的新风量过少,进而导致新风的温度升高,因此,为了避免造成新风的温度升高,控制第四预设开度小于第三预设开度即可。如,电磁阀的当前开度为75%,第四预设开度为10%,那么,减小后的电磁阀的开度为65%。进一步适当减小电磁阀的开度,也就进一步适当减少了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进一步适当降低了新风的降温速度,从而更好地将新风的温度控制在预设温度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种情形下,第一新风温度已经比预设温度,无需再继续降低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温度,需控制第一新风温度低稳定在当前温度或者是适当提高该第一新风温度,控制该第一新风温度在预设温度左右即可。因此,可以使第四温度阈值低于第三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一温度阈值的具体取值。
步骤S3408: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时,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五初始新风温度;
步骤S3409:在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并运行第五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六新风温度;
步骤S3410:计算第五初始新风温度与第六新风温度的第六温度差值;
步骤S3411:如果第六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度阈值,则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减小第四预设频率,并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增大至最大开度。
在步骤S3406或者步骤S3407之后,即在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三预设开度或第四预设开度之后,如果电磁阀的开度已经减小到了最小开度,此时,则通过设置在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五初始新风温度,即执行步骤S3408。
在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并运行第五预设时长之后,如,第五预设时长为1min,则通过设置在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第六新风温度,即执行步骤S3409。
步骤S3410中,基于上述步骤S3408和S3409中获取得到的第五初始新风温度和第六新风温度,计算第五初始新风温度与第六新风温度的第六温度差值。
步骤S3411中,基于步骤S3410中计算得到的第六温度差值,如果该第六温度差值仍大于第五温度阈值,如,第五初始新风温度为25.6℃,第六新风温度为24.8℃,第五温度阈值为0.5℃,第六温度差值为0.8℃,该第六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度阈值。在电磁阀的开度为最小开度时新风的温度仍然以较快的温度降低,由于此时新风的温度已经很低了,这样的降温方式显然会导致新风的温度过低,温度过低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会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降低,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此时,需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减小第四预设频率。如压缩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为80Hz,第四预设频率为3Hz,降低后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为77Hz。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预设频率也可以与第一预设频率、第二预设频率、第三预设频率不同。第五温度阈值也可以与第四温度阈值相同。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新风的温度升高,在降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同时,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增大至最大开度,如,电磁阀的最小开度为3%,电磁阀的最大开度为100%。这是因为在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减小第四预设频率之后,冷媒管道内的冷媒流量减少,这也会减少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为了避免因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量过少而导致新风的温度升高,同时还需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增大至最大开度,确保流经冷媒判断的冷媒量不会减少太多。
在将电磁阀的开度增大至最大开度之后,重新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即在执行步骤S3411之后,返回至步骤S100。然后重新计算预设温度与第一新风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然后根据第一温度差值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电磁阀的开度。
在将新风引入到室内空间时,除了新风的温度与室内空间的温度存在差异,新风的湿度也与室内空间的湿度存在差异。在通过新风空调降低室内空间的温度的过程中,通常也会降低室内空间的湿度。在将室内空间的温度降低至预设内环温度时,室内空间的湿度通常较低,这会让用户感觉到不适。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新风空调还配置有加湿模块12,该加湿模块12与新风管道7相连通,加湿模块12产生的蒸汽进入到新风管道7内与新风混合,从而可以提高经由新风管道7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湿度。
需要说明的是,加湿模块12可以是加湿器、喷雾装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加湿模块12的具体设置形式。
下面结合图8至图9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其中,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调整新风湿度的控制方法的主流程图,图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在启动加湿模块后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步骤S401: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湿度和第七新风温度;
步骤S402:计算预设湿度与新风湿度的第一湿度差值、第七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七温度差值;
步骤S403:如果第一湿度差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且第七温度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则控制加湿模块启动。
本实施例中,新风管道出口处设置有湿度传感器,通过该湿度传感器能够检测从新风管道出口出来的新风的湿度。该湿度传感器包括湿敏元件,湿敏元件主要有电阻式和电容式两大类。其中,湿敏电阻是在基片上覆盖一层用感湿材料制成的膜,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吸附在感湿膜上时,元件的电阻率和电阻值都发生变化,从而测量湿度。湿敏电容是用高分子薄膜电容制成的,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聚苯乙烯、聚酰亚胺、酷酸醋酸纤维等。当环境湿度发生改变时,湿敏电容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使其电容量也发生变化,其电容变化量与相对湿度成正比。
步骤S401中,利用上述湿度传感器检测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新风湿度,利用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第七新风温度。
步骤S402中,基于上述步骤S401中检测到的新风湿度和第七新风温度,计算预设湿度与新风湿度的第一湿度差值、第七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七温度差值。
步骤S403中,基于上述步骤S402中极端得到的第一湿度差值,比较该第一湿度差值与第一湿度阈值、以及第七温度差值与第六温度阈值的大小,如果新风湿度的第一湿度差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如新风湿度为30%,预设湿度为60%,第一湿度差值为30%,第一湿度阈值为5%,第一湿度差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又如,第七新风温度为25℃,预设温度为24℃,第六温度阈值为2℃,第七温度差值为1℃,小于第六温度阈值。说明新风的新风湿度与预设湿度的差距较大、且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温度已经比较接近预设温度,此时,则可以启动加湿模块,即执行步骤S403。通过加湿模块来提高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湿度,从而将室内空间的空气湿度调整至舒适范围,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9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403之后,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步骤S404:在控制加湿模块启动之后,比较当前新风湿度与预设湿度的大小;
步骤S405: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或者关闭加湿模块。
步骤S404中,在步骤S403之后,即在启动加湿模块之后,检测新风管道出口处新风的当前新风湿度,并将该当前新风湿度与预设湿度相比较。
步骤S405中,基于步骤S404中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或者关闭加湿模块,从而能够更加精准地将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湿度控制在预设湿度左右,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下面结合图10来具体阐述本发明的新风空调控制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的新风湿度的可能的方法。其中,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基于当前新风湿度控制加湿模块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0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步骤S501: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当前新风湿度;
步骤S502:判断当前新风湿度是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若是,则执行步骤S503;若否,则执行步骤S504;
步骤S503:关闭加湿模块;
步骤S504:计算预设湿度与当前新风湿度的第二湿度差值;
步骤S505:判断第二湿度差值是否大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湿度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506;若否,则执行步骤S507;
步骤S506:控制加湿模块以第一档位运行;
步骤S507:判断第二湿度差值是否大于第三湿度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508;若否,则返回至步骤S501;
步骤S508:控制加湿模块以第二档位运行。
在开启加湿模块之后,即在执行步骤S403之后,通过上述湿度传感器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当前新风湿度,即执行步骤S501。
然后判断当前新风湿度是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即执行步骤S502。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时,如当前新风湿度为70%,预设湿度为60%,当前新风湿度大于预设湿度。说明当前新风的湿度较高,无需继续提高新风的湿度,此时,则关闭加湿模块,即执行步骤S503。
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小于预设湿度,如当前新风湿度为30%,预设湿度为60%,当前新风湿度大于预设湿度。说明当前新风的湿度偏低,需要适当提高新风的湿度,此时,则需计算预设湿度与当前新风湿度的第二湿度差值,即执行步骤S504。
本实施例中,加湿模块的运行功率不同,输出的蒸汽量不同。加湿模块按照输出的蒸汽量可以分为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第一档位对应的功率小于第二档位对应的功率,加湿模块以第一档位运行时输出的蒸汽量小于加湿模块以第二档位运行时输出的蒸汽量。
需要说明的是,加湿模块按照输出的蒸汽量显然还可以分为三个或者四个或者更多的档位。当然,加湿模块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分类,如,运行功率等,只要能够根据需要输出不同的蒸汽量即可。
步骤S505中,基于步骤S504中计算得到的第二湿度差值,判断该第二湿度差值是否大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湿度阈值,若是,如,当前新风湿度为54%,预设湿度为60%,那么,第二湿度差值为6%,第二湿度阈值为5%,第三湿度阈值为10%,即第二湿度差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湿度阈值。说明当前新风湿度已经与预设湿度较为相近了,无需过多地提高新风的湿度,仅需适当地往新风补入蒸汽即可,此时,则控制加湿模块以第一档位运行,即执行步骤S506。
若否,则进一步判断该第二湿度差值是都大于第三湿度阈值,若是,如,当前新风湿度为30%,预设湿度为60%,那么,第二湿度差值为30%,第三湿度阈值为10%,即第二湿度差值大于第三湿度阈值。说明当前新风湿度降低,与预设湿度相差较多,需要快速提高新风的湿度,此时,则控制加湿模块以第二档位运行,即执行步骤S506。
若否,例如,当前新风湿度为58%,预设湿度为60%,那么,第二湿度差值为2%,第二湿度阈值为5%,即第二湿度差值小于第二湿度阈值。说明当前新风湿度与预设湿度已经非常相近了,可以不调整加湿模块的工作状态,此时,则返回步骤S501,获取新风管道出口处的当前新风湿度,并重新比较当前新风湿度和预设湿度的大小,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控制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或者关闭加湿模块。
通过这样的控制方式,根据预设湿度与当前新风湿度的第二湿度差值控制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从而通过调整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适当地提高新风的湿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新风的湿度提高至预设湿度。
由此可见,通过根据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来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电磁阀的开度,在预设湿度与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湿度的第一湿度差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且第七温度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时,启动加湿模块,然后根据预设湿度与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湿度第二湿度阈值控制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或者关闭加湿模块。通过这样的控制方式,从而能够降低新风温度,避免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同时能够将新风的湿度控制在预设湿度左右,提升了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预设温度、各新风温度、各预设值、各预设时长、各初始新风温度、各温度阈值、各预设频率、各预设开度、预设湿度、各新风湿度、各湿度差值、各湿度阈值等参数的具体取值均仅仅是示例性地描述,不能将其理解为对预设温度、各新风温度、各预设值、各预设时长、各初始新风温度、各温度阈值、各预设频率、各预设开度、预设湿度、各新风湿度、各湿度差值、各湿度阈值等参数的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实际经验等确定预设温度、各新风温度、各预设值、各预设时长、各初始新风温度、各温度阈值、各预设频率、各预设开度、预设湿度、各新风湿度、各湿度差值、各湿度阈值等参数的具体取值。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新风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时,基于第一温度差值来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电磁阀的开度,从而调整流经冷媒盘管的冷媒的流量,进而调整冷媒盘管中的冷媒与新风的换热量,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降低新风的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的新风进入到室内空间而导致室内空间的温度升高,影响用户体验。在预设湿度与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湿度的第一湿度差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且第七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七温度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加湿模块的启动。在控制加湿模块启动之后,基于当前新风湿度与预设湿度的大小选择性地控制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或者关闭加湿模块,从而能够更加精准地将进入到室内空间的新风的湿度控制在预设湿度左右,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各个步骤按照上述先后次序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不同的步骤之间不必按照这样的次序执行,其可以同时(并行)执行或以颠倒的次序执行,这些简单的变化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包括通过冷媒管道连接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室外换热器,
所述新风空调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内设置有冷媒盘管,所述冷媒盘管的一端通过第一支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盘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支管和/或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新风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一新风温度与预设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
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
其中,“基于所述第一温度差值,选择性地调整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所述电磁阀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
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
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并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
如果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
其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一初始新风温度;
在“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一预设频率”并运行第一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一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二新风温度的第二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
如果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第二预设频率;
其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二初始新风温度;
在“控制所述压缩机以当前运行频率运行”第二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二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三新风温度的第三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三温度差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按照当前运行频率继续运行;
如果所述第三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第三预设频率;
其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三初始新风温度;
在“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第三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三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四新风温度的第四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四温度差值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一预设开度;
如果所述第四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以当前开度运行;
其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控制所述电磁阀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的同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四初始新风温度;
在“控制所述电磁阀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减小第二预设开度”并运行第四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五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四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五新风温度的第五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五温度差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三预设开度;
如果所述第五温度差值小于等于第四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在当前开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四预设开度;
其中,所述第四预设开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时,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五初始新风温度;
在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减小至最小开度并运行第五预设时长之后,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第六新风温度;
计算所述第五初始新风温度与所述第六新风温度的第六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六温度差值大于第五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当前运行频率的基础上减小第四预设频率,并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度增大至最大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还配置有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与所述新风管道相连通,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新风管道出口处的新风湿度和第七新风温度;
计算预设湿度与所述新风湿度的第一湿度差值、所述第七新风温度与所述预设温度的第七温度差值;
如果所述第一湿度差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且所述第七温度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加湿模块启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控制所述加湿模块启动之后,比较当前新风湿度与所述预设湿度的大小;
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或者关闭所述加湿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功率或者关闭所述加湿模块”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小于所述预设湿度,则计算所述预设湿度与当前新风湿度的第二湿度差值,并根据所述第二湿度差值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
如果当前新风湿度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湿度,则关闭所述加湿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湿度差值控制所述加湿模块的运行档位”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湿度差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三湿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加湿模块以第一档位运行;
如果所述第二湿度差值大于所述第三湿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加湿模块以第二档位运行;
其中,所述第二湿度阈值小于第三湿度阈值,所述加湿模块的第一档位对应的功率小于第二档位对应的功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81448.9A CN113685913B (zh) | 2021-08-02 | 2021-08-02 |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81448.9A CN113685913B (zh) | 2021-08-02 | 2021-08-02 |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85913A CN113685913A (zh) | 2021-11-23 |
CN113685913B true CN113685913B (zh) | 2023-03-21 |
Family
ID=78578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81448.9A Active CN113685913B (zh) | 2021-08-02 | 2021-08-02 |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85913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89485A (ja) * | 2000-01-31 | 2001-10-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複合装置、複合装置の運転方法 |
WO2016023485A1 (zh) * | 2014-08-13 | 2016-02-18 | 戴若夫 | 新风热交换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6225116A (zh) * | 2016-09-08 | 2016-12-14 |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热泵热回收及双蒸发温度的高效新风除湿机 |
CN107914858A (zh) * | 2017-09-20 | 2018-04-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船用空调系统 |
CN109708268A (zh) * | 2019-01-06 | 2019-05-03 |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与新风机联合的多联机系统运行方法及多联机系统 |
CN110470032A (zh) * | 2019-08-05 | 2019-11-19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出风温度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536591A (zh) * | 2020-05-13 | 2020-08-1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空调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614627A (en) * | 1944-03-17 | 1948-12-20 | Sulzer Ag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of rooms and buildings |
JP2006258358A (ja) * | 2005-03-17 | 2006-09-28 | Kioi:Kk | 空調システム |
US9188369B2 (en) * | 2012-04-02 | 2015-11-17 | Whirlpool Corporation | Fin-coil design for a dual suction air conditioning unit |
CN205783335U (zh) * | 2016-05-25 | 2016-12-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和风机盘管 |
CN107202386B (zh) * | 2017-06-23 | 2022-06-14 | 华南理工大学 | 组合式恒温恒湿控制风柜及无露点控制方法 |
CN108302731A (zh) * | 2018-02-24 | 2018-07-20 | 佛山市知而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风机盘管送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9539452B (zh) * | 2018-11-26 | 2024-04-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与空调联动的新风机及其运行方法和空调系统 |
CN112781200B (zh) * | 2019-11-01 | 2022-11-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穿墙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473488B (zh) * | 2020-04-07 | 2021-08-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413733A (zh) * | 2020-10-27 | 2021-02-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新风空调运行控制方法及新风空调器 |
CN112880034A (zh) * | 2021-03-25 | 2021-06-01 | 浙江星光电科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 新风温湿度控制系统、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
-
2021
- 2021-08-02 CN CN202110881448.9A patent/CN11368591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89485A (ja) * | 2000-01-31 | 2001-10-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複合装置、複合装置の運転方法 |
WO2016023485A1 (zh) * | 2014-08-13 | 2016-02-18 | 戴若夫 | 新风热交换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6225116A (zh) * | 2016-09-08 | 2016-12-14 |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热泵热回收及双蒸发温度的高效新风除湿机 |
CN107914858A (zh) * | 2017-09-20 | 2018-04-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船用空调系统 |
CN109708268A (zh) * | 2019-01-06 | 2019-05-03 |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与新风机联合的多联机系统运行方法及多联机系统 |
CN110470032A (zh) * | 2019-08-05 | 2019-11-19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出风温度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536591A (zh) * | 2020-05-13 | 2020-08-1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空调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85913A (zh) | 2021-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85912B (zh) |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 |
US8621881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t pump oriented zone control | |
CA2010758C (en) |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uctioneering control | |
CA2246183C (en) | Radiant heating system reset control | |
US7793513B2 (en) | Configurable PTAC controller with alternate temperature sensors | |
US20070063059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t pump oriented zone control | |
US7775448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t pump oriented zone control | |
WO2021175012A1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MXPA04010234A (es) | Sistema de volumen de aire variable que incluye funcion de control btu. | |
JPH03282164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2747414B (zh) | 空调系统及空调独立回风方法、系统、终端、存储介质 | |
CN111425944B (zh) |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685913B (zh) |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 |
JP3493842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4353280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5654644B (zh) | 一种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机组 | |
EP4279823A1 (en) | Hydraulic module control system of floor heating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JP2892241B2 (ja) | 湿度検知方法 | |
CA3067752C (en) | Multi-zone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 |
US5647533A (en) | Run time criteria to control indoor blower speed | |
EP3599432A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dehumidification | |
US20230366579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packaged terminal air conditioner unit | |
US11815280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a fan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CN220338600U (zh) | 一种温控系统和空调 | |
US3185393A (en) | Integral thermostat for indoor comfort equipm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