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73886B - 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73886B
CN113673886B CN202110983323.7A CN202110983323A CN113673886B CN 113673886 B CN113673886 B CN 113673886B CN 202110983323 A CN202110983323 A CN 202110983323A CN 113673886 B CN113673886 B CN 1136738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ll
business
model
servic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833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73886A (zh
Inventor
彭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itiao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itiao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itiao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itiao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8332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738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73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3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73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3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5Integrating or interfacing systems involving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 G06F16/258Data format conversion from or to a databas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3Workflow collaboration or project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arket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基于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根据关联单据集合以及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本公开通过对所有业务系统的单据进行获取和整理,根据当前业务入口单据,自动生成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单据的模型,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快速生成,并覆盖所有相关联的业务系统,保证业务系统之间关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达到更好的关联效果。

Description

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业务系统被应用至生活和工作中,并且通过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交互完成各项功能。目前在进行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时,通常通过各系统的负责人进行线下沟通汇总,形成业务之间的串联方案,或者通过预先配置一个或多个固定的字段作为各个业务系统均需要遵守的数据模型,来实现业务串联。
在业务达到一定量级时,上述串联方式无法保证所有业务系统之间均可以被正确的关联,同时人为设定的规范在后期同步和变更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数据或系统的改造,导致业务之间关联关系混乱、准确率低、关联效果差等情况出现。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业务之间关联关系混乱、准确率低、关联效果差的题。
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包括: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所述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所述单号原始数据用于表征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与单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单号关联数据用于表征任意一个单号与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所述单号的单据的对应关系;基于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根据所述关联单据集合以及所述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
进一步,所述业务入口单据为用户通过业务入口所产生的业务单据,所述业务入口为用户感知并进行操作的业务方。
进一步,所述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所述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号关联数据,包括:获取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将所述单据的单号作为第一键值,对应存储所述单据的单据内容以及生成所述单据的业务方名称,形成单据原始数据;根据所述单据原始数据,将每个所述单号作为第二键值,对应存储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所述单号的单据,形成所述单号关联数据。
进一步,所述基于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包括:步骤201:根据所述单据原始数据,确定所述业务入口单据对应的第一类单号,所述第一类单号为所述业务入口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步骤202:根据所述单号关联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类单号对应的第一类单据,将所述第一类单据置于所述单据关联集合中,其中,所述第一类单据为单据内容中包括所述第一类单号中的至少一个单号的单据;步骤203:根据所述单据原始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类单据对应的第二类单号,所述第二类单号为所述第一类单据中所有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中,去除所有步骤201和步骤202中已经出现的重复单号后剩余的单号;步骤204,检测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输出当前单据关联集合;在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执行步骤205;步骤205:将所述第二类单号作为新的第一类单号,并重复执行步骤202至步骤204。
进一步,所述业务串联模型至少包括树状模型。
进一步,所述根据所述关联单据集合以及所述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之后,还包括:确定所述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其中,所述基线模型为当前已经存在并且经管理人员确认合理的业务串联模型;在所述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的情况下,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
进一步,所述确定所述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包括:将所述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与所述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进行对比,确定所有所述基线模型中是否存在数据结构与所述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在所有所述基线模型中存在数据结构与所述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业务串联模型为基线模型;在所有所述基线模型中不存在数据结构与所述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
进一步,所述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之后,还包括:在接收到所述管理人员发送的确认指示的情况下,将所述业务串联模型作为所述基线模型进行保存。
进一步,还包括:根据预定时间段内生成的多个业务入口单据确定多个业务串联模型;检测当前所有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是否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的任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将当前所有基线模型中数据结构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均不相同的基线模型删除。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装置,包括: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所述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号关联数据,所述单号关联数据用于表征任意一个单号与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所述单号的单据的对应关系;数据关联模块,用于基于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关联单据集合以及所述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上述的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对所有业务系统的单据进行获取和整理,根据当前业务入口单据,自动生成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单据的模型,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快速生成,并覆盖所有相关联的业务系统,保证业务系统之间关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达到更好的关联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形成关联单据集合的流程图;
图3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
图4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中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中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中业务模型生成系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中单据串联模型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公开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业务系统被应用至生活和工作中,并且通过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交互完成各项功能。目前在进行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时,通常通过各系统的负责人进行线下沟通汇总,形成业务之间的串联方案,或者通过预先配置一个或多个固定的字段作为各个业务系统均需要遵守的数据模型,来实现业务串联。在业务达到一定量级时,上述串联方式无法保证所有业务系统之间均可以被正确的关联,同时人为设定的规范在后期同步和变更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数据或系统的改造,导致业务之间关联关系混乱、准确率低、关联效果差等情况出现。
例如,企业内部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可以包括多个业务系统,如采购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仓储系统、财务系统等。从采购原材料、原材料仓储、生产成品、成品仓储、再到成品货物销售,这之间的商品流转过程中,每个业务系统都会存储自己的订单、凭证等单据。当需要快速查出某笔交易的订单或凭证时(如客诉需要、审计需要)时,或者需要快速查找某个成品货物的原材料来源时,如何实现基于用户感知的各种单号快速的获取与其相关的关联单号或关联单据,是企业分布式系统中必备的一种能力。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其主要应用于企业内的大型分布式系统中,其可以安装于分布式系统中任意一个设备内,只要保证其可以与分布式系统中的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即可。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其主要公开了步骤S100至S300:
S100,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
业务方即分布式系统中各个业务系统,其在工作时会根据上游系统指示或用户指示生成相应订单或凭证等单据存储在自身数据库中,并且每个单据都具有在分布式系统内唯一的单号。具体地,单据的单据内容主要包括与当前单据相关联的单号,例如当前业务系统的上下游系统所生成的单据的单号等,其单据内容中还可以包括单据生成时间、请求用户的ID或者其他与单据相关的标识等,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基于各个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将其转化成一定格式后存入数据库,例如key-value数据库。具体地,各个业务方所生成的原始单据主要被转化为两种不同数据进行存储,一个是单号原始数据,用于表征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与单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个是单号关联数据,用于表征任意一个单号与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单号的单据的对应关系。本实施例通过上述两种数据整理出了各个业务方的单据与其上下游业务方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情况,便于进行业务方之间整体关联关系的串联处理。
具体地,在形成单据原始数据时,首先获取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将各个单据唯一的单号作为第一键值(key),并将该单据的单据内容以及生成该单据的业务方名称作为value与第一键值对应进行存储,形成单据原始数据。需要注意的是,单据内容中包含有与当前单据相关联的其他单据的单号,在通过key值进行查找时,即可对应确定当前单号所关联的其他单号。
在形成单据原始数据后,将分布式系统中所有单号中的每个单号作为第二键值(key),并根据单据原始数据中所记载的当前单号与其他单号的关联关系,确定出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当前单号的所有单据,并将上述确定出的所有单据的单号作为value与当前单号的第二键值进行对应存储,形成单号关联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key值所对应的value值可以通过json格式的文件进行表示,便于进行后期调用和分析。另外,在获取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时,可以通过读取各个业务方的业务系统单据表(binlog)来实现业务方生成单据的获取,以实现无侵入式的数据请求,避免影响业务方的正常功能。
S200,基于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
业务入口是指用户可以感知并进行操作的功能或业务方,其通常情况下不具有上游系统,即在用户的指令下进行操作,并在形成单据后将单号发送至下游系统作为下游系统产生单据的凭证。业务入口单据则为用户通过业务入口所产生的业务单据,通过对业务入口单据的相关联单据的追溯,即可获得从当前业务开始一直到该业务流程结束时,所有相关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对应确定业务流程结束时所经过的所有业务方。
下面将结合图2对关联单据集合的确定进行详细说明。
S201,根据单据原始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对应的第一类单号。
业务入口同样为分布式系统中的一个业务系统,其在接收到用户指令后同样会对应生成一个单据,并在对应的单据内容中记录与其相关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的单号,即第一类单号。根据业务入口单据的单号,即可在单据原始数据中查找到与之对应的第一类单号,第一类单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根据业务入口所相关联的其他业务方的数量确定。
例如,本实施例中规定单号1为单据1的单号,单号2为单据2的单号,以此类推;当前业务入口单据为单据1,则根据单号1在单据原始数据中确定出单据1的单据内容中记录有单号2和单号3,则单号2和单号3统一称为第一类单号,生成单号2和单号3的业务方则作为业务入口直接关联的业务方。
S202,根据单号关联数据,确定第一类单号对应的第一类单据,将第一类单据置于单据关联集合中。
第一类单号所对应的单据的业务方即与业务入口有直接关联关系的业务方,此时以第一类单号中的每一个单号作为key,对应在单号关联数据中进行查找相应的value值,即可确定出单据内容中包括第一类单号中至少一个单号的所有单据,并作为第一类单据置于当前业务入口单据对应的单据关联集合中。当一个单据的单据内容中包括第一类单号中的至少一个单号时,说明该单据与第一类单号对应的单据之间具有关联关系,与此同时,第一类单号对应的单据与业务入口单据之间也具有关联关系,那么该单据也应当与业务入口单据之间也具有关联关系,因此,将其作为第一类单据置于单据关联集合中。
例如,第一类单号包括单号2和单号3,则以单号2为key,在单号关联数据中确定单据4和单据5的单据内容中均包括单号2,再以单号3为key,在单号关联数据中确定单据5和单据6的单据内容中均包括单号3,则将单据4、单据5和单据6作为第一类单据,并将其置于单据关联集合中。本实施例中虽然强调的是第一类单据,但实际进行确定或者处理的内容均为单据对应的单号。
S203,根据单据原始数据,确定第一类单据对应的第二类单号。
与步骤S201同理地,根据第一类单据的单号,即可通过单据原始数据确定出与第一类单据具有直接关联关系的单据的单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单据原始数据所确定的与第一类单据具有直接关联关系的单据可能包括业务入口单或者第一类单据中已经出现过的单号,即与第一类单据具有直接关联关系的单据中存在已经确定与业务入口单具有关联关系的单据,此时,将上述已经出现过的重复单据从当前确定的单据中进行删除,以保证与第一类单据具有直接关联关系的单据均为前序步骤中未发现的关联单据。
例如,第一类单据包括单据4、单据5和单据6。以单据4为例,通过单据原始数据,确定出与单据4相关联的单号包括单号2、单号6以及单号7,但是在前序步骤中已经确定单号2对应的单据3以及单号6对应的单据6与当前业务入口单据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则在确定第二类单号时确定单号7为第二类单号。根据单据5和单据6确定第二类单号的流程与单据4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204,检测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输出当前单据关联集合;在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执行步骤205。
S205,将第二类单号作为新的第一类单号,并重复执行步骤202和至步骤204。
本实施例的目的为确定与业务入口单据具有关联关系的所有单据,因此在确定关联关系时,通过循环迭代式进行级联关联,在没有达到循环停止条件(即第一预设条件)时,将第二类单号作为新的第一类单号,并循环执行步骤S202至S204,实现对所有业务方所形成单据的遍历,确定出所有与业务入口单据具有关联关系的单据,形成单据关联集合。根据新的第一类单号重复执行步骤S202至S204的过程本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条件可以为迭代次数超过预设阈值时,也相当于重复执行步骤S202至S204的次数超过预设阈值时,此时可认为所单据关联集合中所包括的单据基本覆盖了与业务入口单据相关联的所有单据,对应停止循环。或者,第一预设条件还可以为在步骤S203所确定出的第二类单号为空时,此时基于第一类单据所确定的所有关联单据均在前序步骤中已经确定与业务入口单据关联,可以认定当前与业务入口单据相关联的所有单据均已经处于单据关联集合中,此时停止循环。
循环停止后所输出的单据关联集合中所包括的所有单据,即为当前与业务入口单据相关联的单据。
S300,根据关联单据集合以及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
通过步骤S200所确定出的单据关联集合只是由业务入口单据所关联出的一个单据集合,无法表示单据之间的串联方案,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单据关联集合中各个单据与其他单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形成单据之间的串联模型,最后结合每个单据所记录的生成该单据的业务方名称,将单据的串联模型转化为业务串联模型,实现业务方之间关联关系的结构化输出,便于用户根据通用的业务串联模型进行使用。
为了便于体现单据之间的串联情况,在一些实施例中,单据串联模型可以使用树状模型进行表示,将业务入口单据作为树状模型第一层的根节点,然后根据单据间的关联关系,将第一次循环中确定的第一类单据作为第二层节点,第二次循环中确定的第一类单据作为第三层节点,直至将所有单据均置于串联模型中,形成树状的单据串联模型。将单据串联模型中每个节点转化为生成该节点单据的业务方,即可得到树状的业务串联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树状的串联模型中,每个子节点单据的单据内容与其对应的根节点单据的单据内容中至少包括一个相同的单号,每个根节点可以具有多个子节点,每个子节点也可以具有多个根节点。在实际使用时,也可以选用其他数据结构进行串联模型的表示,本实施例不限制其只使用树状模型。
本公开通过对所有业务系统的单据进行获取和整理,根据当前业务入口单据,自动生成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单据的模型,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快速生成,并覆盖所有相关联的业务系统,保证业务系统之间关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达到更好的关联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单据的数量,业务方之间的串联链路的数量较少,在实际使用时可能存在大量的单据基于同一个业务串联模型进行流转调用,因此,在进行关联数据的生成和业务串联模型的确定时,只要从大量的业务入口单据中随机抽样出一定量的业务入口单据,即可保证上述抽样出的业务入口单据所关联的所有业务方覆盖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业务方。并且,对于业务系统中可能存在的业务方数量调整、或者链路发生变更的情况,可以通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执行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而可根据业务系统内的变化情况,自动生成符合当前关联情况的新的业务串联模型,无需进行人为调整,大大提升了分布式系统内业务串联模型自动更新的能力。
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业务模型生成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后续业务对串联模型的使用,同时考虑业务方之间关联关系的变更,在步骤S300之后还执行如下操作:
S400,确定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
S500,在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的情况下,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
基线模型是指当前已经存在并且经管理人员确认合理的业务串联模型。在每间隔一段时间生成新的业务串联模型后,将对应生成的业务串联模型与已经存在的基线模型进行对比,若业务串联模型与任意一个基线模型相同,则说明当前业务串联模型为合理的串联模型且依然处于正常使用中;在链路或业务系统发生变化时,则会自动生成与所有基线模型均不相同的新的业务串联模型,此时,可以向分布式系统的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以告知管理人员当前有新的业务链路产生,业务方数量或各个业务方之间的关联关系可能发生变更,需要人为进行新生成的业务串联模型的合理性的判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时,可以根据二者的数据结构进行判断。具体地,可以将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与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进行对比,确定所有基线模型中是否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若在所有基线模型中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则可确定业务串联模型为基线模型;若在所有基线模型中不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则确定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
进一步地,S500之后还可以包括:
S600,在接收到管理人员发送的确认指示的情况下,将业务串联模型作为基线模型进行保存。
管理人员通过对新生成的业务串联模型进行合理性判断后,若认定其串联关系合理,则可发出确认指示;分布式系统在接收到确认指示的情况下,可以将当前新生成的业务串联模型作为基线模型进行保存,便于进行后续的使用。
对于基线模型来说,在实际使用时,管理人员可以将其分类并与相应的业务需求入口进行关联,例如,与财务或支付相关的基线模型与财务系统进行关联对接,与物流或仓储相关的基线模型与物流系统进行关联对接等,本实施例不限制基线模型之间的具体分类以及与业务需求入口之间的关联方式,具体可以实际需求为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已经存在的基线模型,若其业务链路发生改变,后续业务不再按照已经存在的基线模型对应的关联关系进行流转,则可认定该基线模型失效,并对应进行失效基线模型的删除操作。具体地,可间隔一定时间,通过上述间隔的时间段内新生成的业务入口单据确定多个业务串联模型,并检测当前所有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是否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的任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若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与当前新生成的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则说明当前基线模型对应的业务链路还在正常使用中,若所有基线模型中存在数据结构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均不相同的基线模型,则说明该基线模型对应的链路结构可能已经发生变更,并且不再使用,此时可对应删除该基线模型以节省存储空间。在实际使用时,若确定出一个或多个基线模型失效,还可以向管理人员发出告警信息,并由管理人员进行人为判断后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基线模型的删除,避免出现误删除的情况发生。
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装置,其主要应用于企业内的大型分布式系统中,其可以安装于分布式系统中任意一个设备内,只要保证其可以与分布式系统中的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即可。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数据处理模块10、数据关联模块20以及模型生成模块30,其中,数据处理模块10用于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号关联数据,单号关联数据用于表征任意一个单号与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单号的单据的对应关系;数据关联模块20用于基于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模型生成模块30用于根据关联单据集合以及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入口单据为用户通过业务入口所产生的业务单据,业务入口为用户感知并进行操作的业务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模块10具体用于获取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将单据的单号作为第一键值,对应存储单据的单据内容以及生成单据的业务方名称,形成单据原始数据;根据单据原始数据,将每个单号作为第二键值,对应存储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单号的单据,形成单号关联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关联模块20具体通过如下步骤形成关联单据集合:步骤201:根据单据原始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对应的第一类单号,第一类单号为业务入口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步骤202:根据单号关联数据,确定第一类单号对应的第一类单据,将第一类单据置于单据关联集合中,其中,第一类单据为单据内容中包括第一类单号中的至少一个单号的单据;步骤203:根据单据原始数据,确定第一类单据对应的第二类单号,第二类单号为第一类单据中所有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中,去除所有步骤201和步骤202中已经出现的重复单号后剩余的单号;步骤204,检测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输出当前单据关联集合;在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执行步骤205;步骤205:将第二类单号作为新的第一类单号,并重复执行步骤202和至步骤204,直至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串联模型至少包括树状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生成装置还包括:确定模块40,其主要用于确定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其中,基线模型为当前已经存在并且经管理人员确认合理的业务串联模型;在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的情况下,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具体用于将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与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进行对比,确定所有基线模型中是否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在所有基线模型中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业务串联模型为基线模型;在所有基线模型中不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还用于在接收到管理人员发送的确认指示的情况下,将业务串联模型作为基线模型进行保存。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模块10、数据关联模块20以及模型生成模块30根据预定时间段内生成的多个业务入口单据确定多个业务串联模型;确定模块40还用于检测当前所有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是否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的任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将当前所有基线模型中数据结构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均不相同的基线模型删除。
本公开通过对所有业务系统的单据进行获取和整理,根据当前业务入口单据,自动生成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单据的模型,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快速生成,并覆盖所有相关联的业务系统,保证业务系统之间关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达到更好的关联效果。并且,对于业务系统中可能存在的业务方数量调整、或者链路发生变更的情况,可以通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执行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而可根据业务系统内的变化情况,自动生成符合当前关联情况的新的业务串联模型,无需进行人为调整,大大提升了分布式系统内业务串联模型自动更新的能力。
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可安装于分布式系统的任意一个业务系统中,其具体为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31至S33:
S31,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单号原始数据用于表征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与单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单号关联数据用于表征任意一个单号与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单号的单据的对应关系;
S32,基于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
S33,根据关联单据集合以及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
具体地,业务入口单据为用户通过业务入口所产生的业务单据,业务入口为用户感知并进行操作的业务方。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号关联数据时,具体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获取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将单据的单号作为第一键值,对应存储单据的单据内容以及生成单据的业务方名称,形成单据原始数据;根据单据原始数据,将每个单号作为第二键值,对应存储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单号的单据,形成单号关联数据。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基于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时,具体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步骤301:根据单据原始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对应的第一类单号,第一类单号为业务入口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步骤302:根据单号关联数据,确定第一类单号对应的第一类单据,将第一类单据置于单据关联集合中,其中,第一类单据为单据内容中包括第一类单号中的至少一个单号的单据;步骤303:根据单据原始数据,确定第一类单据对应的第二类单号,第二类单号为第一类单据中所有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中,去除所有步骤301和步骤302中已经出现的重复单号后剩余的单号;步骤304,检测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输出当前单据关联集合;在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执行步骤305;步骤305:将第二类单号作为新的第一类单号,并重复执行步骤302至步骤304。
具体地,业务串联模型至少包括树状模型。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根据关联单据集合以及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之后,还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确定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其中,基线模型为当前已经存在并且经管理人员确认合理的业务串联模型;在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的情况下,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确定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时,具体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将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与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进行对比,确定所有基线模型中是否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在所有基线模型中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业务串联模型为基线模型;在所有基线模型中不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之后,还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在接收到管理人员发送的确认指示的情况下,将业务串联模型作为基线模型进行保存。
计算机程序还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根据预定时间段内生成的多个业务入口单据确定多个业务串联模型;检测当前所有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是否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的任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将当前所有基线模型中数据结构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均不相同的基线模型删除。
本公开通过对所有业务系统的单据进行获取和整理,根据当前业务入口单据,自动生成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单据的模型,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快速生成,并覆盖所有相关联的业务系统,保证业务系统之间关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达到更好的关联效果。并且,对于业务系统中可能存在的业务方数量调整、或者链路发生变更的情况,可以通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执行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而可根据业务系统内的变化情况,自动生成符合当前关联情况的新的业务串联模型,无需进行人为调整,大大提升了分布式系统内业务串联模型自动更新的能力。
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作为分布式系统中的任意一个业务系统使用,其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至少包括存储器100和处理器200,存储器100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200在执行存储器100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示例性的,电子设备计算机程序步骤如下S41至S43:
S41,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单号原始数据用于表征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与单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单号关联数据用于表征任意一个单号与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单号的单据的对应关系;
S42,基于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
S43,根据关联单据集合以及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
具体地,业务入口单据为用户通过业务入口所产生的业务单据,业务入口为用户感知并进行操作的业务方。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号关联数据时,具体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获取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将单据的单号作为第一键值,对应存储单据的单据内容以及生成单据的业务方名称,形成单据原始数据;根据单据原始数据,将每个单号作为第二键值,对应存储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单号的单据,形成单号关联数据。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基于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时,具体执行如下步骤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步骤401:根据单据原始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对应的第一类单号,第一类单号为业务入口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步骤402:根据单号关联数据,确定第一类单号对应的第一类单据,将第一类单据置于单据关联集合中,其中,第一类单据为单据内容中包括第一类单号中的至少一个单号的单据;步骤403:根据单据原始数据,确定第一类单据对应的第二类单号,第二类单号为第一类单据中所有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中,去除所有步骤401和步骤402中已经出现的重复单号后剩余的单号;步骤404,检测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输出当前单据关联集合;在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执行步骤405;步骤405:将第二类单号作为新的第一类单号,并重复执行步骤402至步骤404。
具体地,业务串联模型至少包括树状模型。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根据关联单据集合以及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之后,还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确定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其中,基线模型为当前已经存在并且经管理人员确认合理的业务串联模型;在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的情况下,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确定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时,具体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将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与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进行对比,确定所有基线模型中是否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在所有基线模型中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业务串联模型为基线模型;在所有基线模型中不存在数据结构与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之后,还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在接收到管理人员发送的确认指示的情况下,将业务串联模型作为基线模型进行保存。
处理器还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如下计算机程序:根据预定时间段内生成的多个业务入口单据确定多个业务串联模型;检测当前所有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是否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的任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将当前所有基线模型中数据结构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均不相同的基线模型删除。
本公开通过对所有业务系统的单据进行获取和整理,根据当前业务入口单据,自动生成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单据的模型,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快速生成,并覆盖所有相关联的业务系统,保证业务系统之间关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达到更好的关联效果。并且,对于业务系统中可能存在的业务方数量调整、或者链路发生变更的情况,可以通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执行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而可根据业务系统内的变化情况,自动生成符合当前关联情况的新的业务串联模型,无需进行人为调整,大大提升了分布式系统内业务串联模型自动更新的能力。
下面结合图7和图8对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业务模型生成系统进行描述。
图7示出了业务模型生成系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单据受理系统:用于受理各个业务系统的单据,并将单据按照一定格式存入数据库;
(2)数据关联系统:用于将不同业务单据之间进行串联;
(3)模型生成系统:基于具有串联关系的单据形成单据串联模型;
(4)模型识别系统:根据单据串联模型形成业务串联模型,并与基线模型进行对比,判断其是否为新模型;
(5)模型应用系统:将业务串联模型与各种应用系统进行关联,便于各业务对模型进行调用。
图7中的数据库用于保存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其中,单号原始数据用于表征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与单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单号关联数据则用于表征任意一个单号与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所述单号的单据的对应关系。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的具体生成过程已经在第一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图8示出了一种单据串联模型的示意图,图中每个圆角矩形均表示一个单据,圆角矩形内的直角矩形则表示该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其中,第一层节点为业务入口单据,第二层节点则表示与第一层节点具有相同单号的单据,第三层节点则表示与第二层节点具有相同单号的单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层节点的所有上层节点中已经出现的节点所对应的单据,不会在当前层节点或者之后的节点层中出现。
以上对本公开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构思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多种变型和修改实施例,这些变型和修改都应落入本公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所述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所述单据原始数据用于表征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与单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单号关联数据用于表征任意一个单号与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所述单号的单据的对应关系;
基于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
根据所述关联单据集合以及所述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入口单据为用户通过业务入口所产生的业务单据,所述业务入口为用户感知并进行操作的业务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所述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号关联数据,包括:
获取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将所述单据的单号作为第一键值,对应存储所述单据的单据内容以及生成所述单据的业务方名称,形成单据原始数据;
根据所述单据原始数据,将每个所述单号作为第二键值,对应存储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所述单号的单据,形成所述单号关联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单据原始数据以及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包括:
步骤201:根据所述单据原始数据,确定所述业务入口单据对应的第一类单号,所述第一类单号为所述业务入口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
步骤202:根据所述单号关联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类单号对应的第一类单据,将所述第一类单据置于所述关联单据集合中,其中,所述第一类单据为单据内容中包括所述第一类单号中的至少一个单号的单据;
步骤203:根据所述单据原始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类单据对应的第二类单号,所述第二类单号为所述第一类单据中所有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单号中,去除所有步骤201和步骤202中已经出现的重复单号后剩余的单号;
步骤204,检测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输出当前关联单据集合;在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执行步骤205;
步骤205:将所述第二类单号作为新的第一类单号,并重复执行步骤202至步骤20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串联模型至少包括树状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关联单据集合以及所述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之后,还包括:
确定所述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其中,所述基线模型为当前已经存在并且经管理人员确认合理的业务串联模型;
在所述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的情况下,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业务串联模型是否为基线模型,包括:
将所述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与所述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进行对比,确定所有所述基线模型中是否存在数据结构与所述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
在所有所述基线模型中存在数据结构与所述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业务串联模型为基线模型;
在所有所述基线模型中不存在数据结构与所述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的基线模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业务串联模型不为基线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管理人员发送提示信息之后,还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管理人员发送的确认指示的情况下,将所述业务串联模型作为所述基线模型进行保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预定时间段内生成的多个业务入口单据确定多个业务串联模型;
检测当前所有基线模型的数据结构是否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的任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相同;
将当前所有基线模型中数据结构与所有业务串联模型中每一个业务串联模型的数据结构均不相同的基线模型删除。
10.一种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各业务方所生成的单据以及每个所述单据的单据内容中所包含的单号,生成单号关联数据,所述单号关联数据用于表征任意一个单号与所有单据内容中包括所述单号的单据的对应关系;
数据关联模块,用于基于单号关联数据,确定业务入口单据的所有关联单据,并形成关联单据集合;
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关联单据集合以及所述关联单据中各个单据所对应的业务方,生成业务串联模型。
11.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步骤。
12.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步骤。
CN202110983323.7A 2021-08-25 2021-08-25 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6738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3323.7A CN113673886B (zh) 2021-08-25 2021-08-25 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3323.7A CN113673886B (zh) 2021-08-25 2021-08-25 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3886A CN113673886A (zh) 2021-11-19
CN113673886B true CN113673886B (zh) 2023-06-27

Family

ID=78546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83323.7A Active CN113673886B (zh) 2021-08-25 2021-08-25 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7388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83037B2 (ja) * 2010-09-29 2015-03-11 株式会社帝国データバンク 取引関係マップ生成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751643B2 (en) * 2011-12-13 2014-06-1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rrelating event streams from independent processes in a complex business system using metadata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port interconnections
CN103426063A (zh) * 2013-08-19 2013-12-04 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内部关联业务的协同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317915B (zh) * 2014-10-28 2017-09-29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关联关系的数据抓取方法及装置
CN109241116A (zh) * 2018-09-29 2019-01-18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关联信息的展示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445875B (zh) * 2020-12-14 2024-03-01 招商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关联及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3886A (zh) 2021-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10714A1 (zh) 客户识别装置、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8930325B2 (en) Generating and utilizing a data fingerprint to enable analysis of previously available data
WO2020134213A1 (zh) 基于知识图谱查询金融异常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CA2639856A1 (en) Relationship data management
CN114331512B (zh) 一种可视化数据建模及大数据画像的方法
CN110990403A (zh) 业务数据的存储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237857A (zh) 日志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435859A (zh) 信访件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526605A (zh)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审批方法及系统
CN112559538A (zh) 关联关系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631889B (zh) 针对应用系统的画像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239511A (zh) 填充数据的方法和填充数据的装置
CN113673886B (zh) 业务串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20170270163A1 (en) Data Information Framework
CN112445514B (zh) 一种代码评审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2015916B (zh) 知识图谱的补全方法、装置、服务器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5409014A (zh) 单据模板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578170A (zh) 一种财务批量制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95955A (zh) 一种低代码平台元数据版本控制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4880387A (zh) 数据集成脚本生成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069031A (zh) 异常查询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414186B (zh) 数据资产切分校验方法以及装置
CN117609317A (zh) 一种数据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6756612A (zh) 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报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832304A (zh) 楼盘名称的查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