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68534B - 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68534B
CN113668534B CN202111014292.0A CN202111014292A CN113668534B CN 113668534 B CN113668534 B CN 113668534B CN 202111014292 A CN202111014292 A CN 202111014292A CN 113668534 B CN113668534 B CN 1136685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nnel
lifting rope
concrete
small
main lif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142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68534A (zh
Inventor
李伟
王希岗
徐淑亮
李超
王广松
王旭华
张永江
李红铃
王佳旗
李雨浓
姚志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14th Bureau Group Co Ltd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4th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14th Bureau Group Co Ltd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4th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14th Bureau Group Co Ltd, Thir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4th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14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1429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685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68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8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68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8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3/00Accessories for placing or removing piles or bulkheads, e.g. noise attenuating chambers
    • E02D13/08Removing obstac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34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31/00Fishing for or freeing objects in boreholes or wells
    • E21B31/08Fishing for or freeing objects in boreholes or wells using junk baskets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31/00Fishing for or freeing objects in boreholes or wells
    • E21B31/12Grappling tools, e.g. tongs or grab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31/00Fishing for or freeing objects in boreholes or wells
    • E21B31/12Grappling tools, e.g. tongs or grabs
    • E21B31/125Grappling tools, e.g. tongs or grab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ed wire line or ro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vetment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均设置有开口的大漏斗和小漏斗,小漏斗设置在大漏斗内,大漏斗内壁和小漏斗外壁之间留有供物料通过的间隙,小漏斗开口部分可拆卸连接有连接板;大漏斗开口部分连接有第一主吊绳,小漏斗开口部分连接有第二主吊绳。本发明操作方便,既可以保证准确的测到混凝土上升面高程,控制桩顶标高,精确计算补方量,同时又可保证桩头质量,能节约混凝土用量,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路桥梁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桥梁工程若出现质量事故,则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安全。其中,桥梁桩基施工的隐蔽性要求在桥梁桩基的施工中,不仅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施工,还要根据丰富的施工经验对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而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是通过桩机在泥浆护壁条件下慢速钻进,将钻渣利用泥浆带出,并保护孔壁不致坍塌,成孔后再使用水下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将泥浆置换出来而成的桩。由于桥梁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是隐蔽工程,大部分工作在水下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困难重重。所以,桥梁工程中钻孔桩施工技术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桩基在灌注混凝土施工中通过浇筑方量及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可检验桩是否缩颈,到灌注即将结束时,同样保证桩头质量也十分重要。按规范要求需超灌0.5m。但由于是水下灌注混凝土,桩头在泥浆里,单纯靠眼睛看是无法确定混凝土究竟上升到什么位置。
最初技术员在施工过程中会使用一根钢筋或者钢管去伸入水面去感知,这样做只能感觉到混凝土的位置,却无法确认混凝土质量如何。后来经改进使用长度确定的一根钢筋在其头上焊接一个用小钢筋组成的小漏斗,能够从桩头捞到石子,但在上升的过程中,获取的渣样又会被泥浆或者从孔口掉下来的混凝土冲走,无法确定捞上来的渣样是否一定是桩头处准确的混凝土概况,而且,此方法只能用在地面距离桩顶标高高差不大的情况下能粗略估计,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此时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包括均设置有开口的大漏斗和小漏斗,所述小漏斗设置在所述大漏斗内,所述大漏斗内壁和所述小漏斗外壁之间留有供物料通过的间隙,所述小漏斗开口部分可拆卸连接有连接板;所述大漏斗开口部分连接有第一主吊绳,所述小漏斗开口部分连接有第二主吊绳。
优选的,所述大漏斗和所述小漏斗均为棱锥和/或圆锥。
优选的,所述大漏斗为正四棱锥,所述大漏斗由四个尺寸相同的大固定板相互拼接形成,所述大固定板为等腰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小漏斗为正四棱锥,所述小漏斗由四个尺寸相同的小固定板相互拼接形成,所述小固定板为等腰三角形,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小固定板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大漏斗上端固定连接正四棱柱,所述四棱柱上端四个顶点连接有独立的第一次吊绳,所述第一次吊绳另一端连接于同一根第一主吊绳;所述小漏斗上端连接有四根均匀间隔设置的第二次吊绳,所述第二次吊绳另一端连接于同一根第二主吊绳。
优选的,,所述大漏斗上端中点或靠近该中点位置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竖向圆钢,所述竖向圆钢之间固定连接有横向圆钢,所述横向圆钢两端连接分别连接有第一次吊绳,所述第一次吊绳另一端连接于同一根第一主吊绳;所述第二主吊绳与所述连接板中点或靠近该中点位置相连。
优选的,所述大漏斗和所述小漏斗均采用花纹钢,所述第一主吊绳和所述第二主吊绳均标注有刻度。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捞渣器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小漏斗放置在大漏斗内,然后将大漏斗下放到混凝土面,同时小漏斗跟随大漏斗同时下放,在此过程中,第二主吊绳不持力,从而使小漏斗自然放置在大漏斗内;
S2:随时第一主吊绳的持续下放,当下放到合适深度时,通过上下提动大漏斗感知当前位置的渣样是否是混凝土;
若未感受到混凝土存在,则继续下放大漏斗合适的距离,直至感受到混凝土存在为止;
若感受到混凝土存在,则通过第二主吊绳提起小漏斗,让大漏斗采集当前所处位置处渣样,采集完成后,记录当前第一主吊绳上刻度的读数,然后将小漏斗再次放回大漏斗内,保持第二主吊绳不受力,再通过第一主吊绳,一起上提大漏斗和小漏斗,从而带动待测渣样上升,完成捞揸工作。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将连接板打开,在小漏斗内放置合适的重物,然后将连接板关闭,小漏斗自然放置在大漏斗内,在重物的作用下,带动大漏斗下放。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
若大漏斗内的渣样成分为水泥浆,此时继续多次下放大漏斗进行捞揸工作,同时增加捞揸点数量,逐渐缩短测量范围,直到准确确定混凝土面标高,具体步骤如下:在前一次检测的标高处,再下放距离M,重复步骤S1-S2进行检测,如果捞到石子,则直接计算补方数量,如果仍未捞到,再继续下放距离M,如此多次检测,来确认混凝土面标高,从而确定最终混凝土补方量;
若大漏斗内的渣样成分有石子,则证明当前位置混凝土质量已满足要求,则下一步只需确认补方数量即可,此时在第一次检测的位置处再向上提取距离M来检测当前位置的渣样,如果没有石子,则以第一次检测为准确定补方量;如果仍有石子,可再向上提取距离M,直到测取渣样没有石子后,以上一次检测为准来确认混凝土面标高,从而确定最终混凝土补方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设置有可拆卸连接板的小漏斗,通过打开连接板向小漏斗内放入合适的重物,解决捞渣器不易下沉的问题,同时还不会影响捞渣器的正常工作,而在传统检测方法中,通过在漏斗上连接钢筋,来实现捞渣器的正常下沉,而当桩顶标高距离地面较大时,钢筋较重不方便操作,而如果不采用钢筋,直接采用测绳悬挂的方式,又会在下方过程中因为浮力过大,因此本发明中所提出的小漏斗和大漏斗相互配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又不影响漏斗的正常下沉,利于捞揸工作的进行,有效防止二次劳动等情况的发生。
2.本发明中无论是漏斗的下放还是上升,因为大小漏斗嵌套,提取渣样均不易受周边泥浆或别的杂物污染,渣样观察较准确,且用带有刻度的绳子能够较快较准确的确定混凝土面位置,从而精准确定补方量,控制混凝土用量,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桩顶混凝土的质量。
3.本发明中设置的大小漏斗均采用花纹钢制作,花纹钢板能增强漏斗对混凝土与浮浆、泥层的触感,更精确判断漏斗是否进入混凝土层,花纹也可以增加大小漏斗的连接,阻止泥浆进入漏斗,而传统漏斗则是用钢筋头做的空心漏斗,摩擦力较小,感知较深处的混凝土面手感较差,不易察觉漏斗已达混凝土层,也不易捞出石子。
4.本发明中采用的带有刻度的吊绳的方式,不光可起到方便操作的目的,又可适用于桩顶标高距离地面较大时,同时通过观察吊绳对应的刻度,可较为方便的确认混凝土面具体的深度,无需二次测量,极大的提高了操作的便利程度,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中实施例一中捞渣器整体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中大漏斗结构展开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小漏斗结构展开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实施例二 中捞渣器整体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大漏斗;11大固定板;2小漏斗;21小固定板;22连接板;3第一主吊绳;31第一次吊绳;4第二主吊绳;41第二次吊绳;5竖向圆钢;6横向圆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包括均设置有开口的大漏斗1和小漏斗2,小漏斗2设置在大漏斗1内,大漏斗1内壁和小漏斗2外壁之间留有供物料通过的间隙,小漏斗2开口部分可拆卸连接有连接板22;大漏斗1开口部分连接有第一主吊绳3,小漏斗2开口部分连接有第二主吊绳4。
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板22,一方面连接板22可使小漏斗内形成密闭空间,防止混凝土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打开连接板22,可在小漏斗1内放入合适的重物,解决捞渣器不易下沉的问题,同时还不会影响捞渣器的正常工作。
而在传统检测方法中,通过在漏斗上连接钢筋,来实现捞渣器的正常下沉,而当桩顶标高距离地面较大时,钢筋较重不方便操作,而如果不采用钢筋,直接采用测绳悬挂的方式,又会在下方过程中因为浮力过大。
因此本发明中所提出的小漏斗2和大漏斗1相互配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又不影响漏斗的正常下沉,利于捞揸工作的进行,有效防止二次劳动等情况的发生。
大漏斗1和小漏斗2均为棱锥和/或圆锥。
大漏斗1为正四棱锥,大漏斗1由四个尺寸相同的大固定板11相互拼接形成,大固定板11为等腰三角形。
其中大固定板11的尺寸为:三角形腰的长度为22.64cm,底边长度为15cm。该尺寸从而使得,大漏斗1的顶点到大漏斗1的底边长度为20cm。
小漏斗2为正四棱锥,小漏斗2由四个尺寸相同的小固定板21相互拼接形成,小固定板21为等腰三角形,连接板22与小固定板21可拆卸连接。
其中小固定板21的尺寸为:三角形腰的长度为19.62cm,底边长度为13cm,连接板22为正方形,边长为13cm。
大固定板11、小固定板21和连接板22均采用花纹钢制作而成,第一主吊绳3和第二主吊绳4均标注有刻度。
无论是漏斗的下放还是上升,因为大小漏斗嵌套,提取渣样均不易受周边泥浆或别的杂物污染,渣样观察较准确,且用带有刻度的第一主吊绳3和第二主吊绳4能够较快较准确的确定混凝土面位置,从而精准确定补方量,控制混凝土用量,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桩顶混凝土的质量。
大小漏斗均采用花纹钢制作,花纹钢板能增强漏斗对混凝土与浮浆、泥层的触感,更精确判断漏斗是否进入混凝土层,花纹也可以增加大小漏斗的连接,阻止泥浆进入漏斗,而传统漏斗则是用钢筋头做的空心漏斗,摩擦力较小,感知较深处的混凝土面手感较差,不易察觉漏斗已达混凝土层,也不易捞出石子。
采用的带有刻度的第一主吊绳3和第二主吊绳4的方式,不光可起到方便操作的目的,又可适用于桩顶标高距离地面较大时,同时通过观察吊绳对应的刻度,可较为方便的确认混凝土面具体的深度,无需二次测量,极大的提高了操作的便利程度,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大漏斗1上端固定连接正四棱柱,四棱柱上端四个顶点连接有独立的第一次吊绳31,第一次吊绳31另一端连接于同一根第一主吊绳3;小漏斗2上端连接有四根均匀间隔设置的第二次吊绳41,第二次吊绳41另一端连接于同一根第二主吊绳4。
正四棱柱由4个竖向圆钢5和4个横向圆钢5组成,竖向圆钢5的底端与大漏斗1底面的4个顶点固定连接,竖向圆钢5之间固定连接有横向圆钢6。
其中的竖向圆钢5为四根长度20cm的φ10圆钢。横向圆钢4为四根长度15cm的φ10圆钢,横向圆钢4的长度与大固定板11底边长度相同。
实施例二
如图2-4所示,其它结构同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吊绳和第二主吊绳连接方式为:
大漏斗1上端中点或靠近该中点位置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竖向圆钢5,竖向圆钢5之间固定连接有横向圆钢6,横向圆钢6两端连接分别连接有第一次吊绳31,第一次吊绳31另一端连接于同一根第一主吊绳3;第二主吊绳4与连接板22中点或靠近该中点位置相连。
其中的竖向圆钢5为两根长度20cm的φ10圆钢。横向圆钢4为一根长度15cm的φ10圆钢,横向圆钢4的长度与大固定板11底边长度相同。
桩基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用测绳不断的去量取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为了控制最后的桩顶混凝土质量,传统的方法是利用测绳检测到混凝土面标高快达到设计标高时,再用钢筋直接伸进去探混凝土面或者用钢筋头焊接成小漏斗,连接一定长度的钢筋或者小漏斗直接连接测绳,当混凝土灌注施工达到设计方量后,下放此装置去感知混凝土面的位置,捞取该处的渣样,根据捞上来的渣样成分及钢筋下放的深度,以此来确定该标高处混凝土质量,再计算后续需要灌注多少混凝土能完成这根桩基的施工。
这些方法在桩顶标高距离地面高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而当桩顶标高距离地面高差较大时,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人所站立的钢平台处标高距离设计桩顶标高有十几米距离,而且,护筒内充满了泥浆,泥浆有一定深度,这样捞渣的过程中,渣样也极其容易被泥浆冲走,或者渣样被污染,使得检测结果不再准确 ,所以此时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现场施工要求,而本发明中的捞渣器正是基于解决该问题所提出。
传统方法存在的缺点主要有:
1.漏斗不易下沉。因为有的桩头距离地面高差太大,传统方法检测,需要在漏斗上连接钢筋,距离大时钢筋较重,不方便操作,而如果使用测绳挂漏斗下放,下放过程会因为浮力太大,漏斗不易下沉,只能通过上下提漏斗大概感知混凝土的位置,而且漏斗穿过泥层及浮浆再去捞渣样,这样阻力较大,不易捞到石子。
2.渣样获取不准确。当泥浆及浮浆较深时,很有可能捞渣在上升的过程中泥浆将捞上来的混凝土冲走或者渣样及其容易被泥浆或者掉落的混凝土污染,也有可能捞取上来的渣样是从上部灌注时掉落进孔内的混凝土,这样检验结果就很不准确,就需要浇筑更多的混凝土来保证桩头质量。所以就需要采取措施,保证混凝土在捞上来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保护,确保我们最终能准确判断混凝土面上升高度。
3.触感较差。传统漏斗是用钢筋头做的空心漏斗,摩擦力较小,感知较深处的混凝土面手感较差,不易察觉漏斗已达混凝土层,也不易捞出石子。
4.获取数据不直观。传统用钢筋下放,探知到混凝土面,需要去量取未下放钢筋长度,才能确认混凝土面具体多深,需要二次测量,方能确定补方量,较为繁琐。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捞渣器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的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小漏斗放置在大漏斗内,然后将大漏斗下放到混凝土面,同时小漏斗跟随大漏斗同时下放,在此过程中,第二主吊绳不持力,从而使小漏斗自然放置在大漏斗内;
S2:随时第一主吊绳的持续下放,当下放到合适深度时,通过上下提动大漏斗感知当前位置的渣样是否是混凝土;
若未感受到混凝土存在,则继续下放大漏斗合适的距离,直至感受到混凝土存在为止;
若感受到混凝土存在,则通过第二主吊绳提起小漏斗,让大漏斗采集当前所处位置处渣样,采集完成后,记录当前第一主吊绳上刻度的读数,然后将小漏斗再次放回大漏斗内,保持第二主吊绳不受力,再通过第一主吊绳,一起上提大漏斗和小漏斗,从而带动待测渣样上升,完成捞揸工作。
步骤S1中,将连接板打开,在小漏斗内放置合适的重物,然后将连接板关闭,小漏斗自然放置在大漏斗内,在重物的作用下,带动大漏斗下放。该重物可以为小钢筋和铁屑等用于增加小漏斗重量。
步骤S2中:
若大漏斗内的渣样成分为水泥浆,此时继续多次下放大漏斗进行捞揸工作,同时增加捞揸点数量,逐渐缩短测量范围,直到准确确定混凝土面标高,具体步骤如下:在前一次检测的标高处,再下放距离M,重复步骤S1-S2进行检测,如果捞到石子,则直接计算补方数量,如果仍未捞到,再继续下放距离M,如此多次检测,来确认混凝土面标高,从而确定最终混凝土补方量;
若大漏斗内的渣样成分有石子,则证明当前位置混凝土质量已满足要求,则下一步只需确认补方数量即可,此时在第一次检测的位置处再向上提取距离M来检测当前位置的渣样,如果没有石子,则以第一次检测为准确定补方量;如果仍有石子,可再向上提取距离M,直到测取渣样没有石子后,以上一次检测为准来确认混凝土面标高,从而确定最终混凝土补方量。
距离M为0.2cm。
大漏斗1制作方法包括:用花纹钢板截取四块底边宽度为15cm,腰22.64cm的大固定板11,将四块大固定板11焊接在一起,拼成一个开口的花纹朝外的四棱锥作为大漏斗1。
小漏斗2制作方法包括:用花纹钢板截取四块底边宽度为13cm,腰19.62cm的小固定板21,再截取一块边长为13cm的连接板22,将五块钢板焊接在一起,拼成一个花纹朝外且封闭四棱锥作为小漏斗2,其中连接板22和其中一个小固定板21为可拆卸连接,连接板22与该小固定板21对称的小固定板21为转动连接,从而方便连接板22的打开或关闭。
实施例二中第一主吊绳3和第二主吊绳4悬挂点制作:在大漏斗1的开口底两边中点分别垂直焊接一根20cm长φ10竖向圆钢5,再用一根15cm的φ10横向圆钢6将上部连接起来,再在15cm的φ10横向圆钢6中点处可以悬挂第一主吊绳3用来吊起大漏斗1。小漏斗2在连接板22中心焊接一个螺母,然后第二主吊绳4穿过该螺母,从而能够起吊小漏斗2。
需要说明的是,灌注混凝土过程中,会不停的用测绳检测混凝土面标高,以此来确认混凝土导管的埋深及混凝土面上升高度,通常通过多次测量得出的混凝土面标高可以推算出后续还需要灌注多少方混凝土能达到设计要求,结合灌注记录表记录的混凝土灌注方量及测绳检测的标高综合计算,当灌注方量与计算的混凝土方量相差不多时,大概标准控制在罐车一车能拉的方量以内,可以考虑此时来使用捞渣器检测混凝土面标高准确位置,来确认最后补方量。其中测绳即为第一主吊绳3和第二主吊绳4。
使用捞渣器捞取渣样,可多次捞取来确定桩顶混凝土面确切位置及当前混凝土的质量如何。使用时,先将小漏斗2放在大漏斗1内,然后一起下放。下放过程中,小漏斗1的第二主吊绳4不持力,自然放在大漏斗1内,随着大漏斗1一起下沉,当到达测绳量取的混凝土面深度时,可以通过上下提动漏斗感知当前位置的渣样是否是混凝土,如果感受到混凝土存在,则提起小漏斗2,让大漏斗1采集当前所处位置处渣样,采集完成后,记录当前第一主吊绳3的读数,然后将小漏斗2再次放回大漏斗1内,保持小漏斗2的第二主吊绳4不受力,再一起上提,这样可以防止上提过程中渣样被污染,取样较准确,根据取渣样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提上来看捞渣器内的渣样成分如果只是水泥浆,则证明当前标高处的混凝土只是浮浆,还不能保证桩头质量,则需要多次测量,确认准确的混凝土面。此时测量可通过继续下放,增加测点数量,逐渐缩短测量范围,直到准确确定混凝土面标高。具体工作过程为:可以在前一次检测的标高处,再下放0.2m,重复同样的步骤再测一次,如果捞到石子,则直接计算补方数量。如果仍未捞到,再继续下放0.2m检测,如此多次检测,来确认混凝土面标高,从而确定最终需要多少混凝土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如果当前位置捞出来的渣样有石子,则证明当前位置混凝土质量已满足要求,则下一步只需确认补方数量即可,此时可以在第一次检测的位置处再向上提取0.2m来检测当前位置的渣样,如果没有石子,则以第一次检测为准确定补方量;如果仍有石子,可再向上提取0.2m检测,直到测取渣样没有石子,则以上一次检测为准来确认混凝土面标高,决定最终补方量。补方方量以设计桩顶标高超灌0.5m的标准来考虑。
这样综合多次检测,未完全灌注完就提前确定混凝土面标高及其混凝土质量,推算补方量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浪费,也可以避免多次补方,缩短灌注时间。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组合式捞渣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合式捞渣器包括均设置有开口的大漏斗和小漏斗,所述小漏斗设置在所述大漏斗内,所述大漏斗内壁和所述小漏斗外壁之间留有供物料通过的间隙,所述小漏斗开口部分可拆卸连接有连接板;所述大漏斗开口部分连接有第一主吊绳,所述小漏斗开口部分连接有第二主吊绳;
所述大漏斗和所述小漏斗均为棱锥和/或圆锥;
所述小漏斗为正四棱锥,所述小漏斗由四个尺寸相同的小固定板相互拼接形成,所述小固定板为等腰三角形,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小固定板可拆卸连接;
所述大漏斗和所述小漏斗均采用花纹钢,所述第一主吊绳和所述第二主吊绳均标注有刻度;
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小漏斗放置在大漏斗内,然后将大漏斗下放到混凝土面,同时小漏斗跟随大漏斗同时下放,在此过程中,第二主吊绳不持力,从而使小漏斗自然放置在大漏斗内;
S2:随着第一主吊绳的持续下放,当下放到合适深度时,通过上下提动大漏斗感知当前位置的渣样是否是混凝土;
若未感受到混凝土存在,则继续下放大漏斗合适的距离,直至感受到混凝土存在为止;
若感受到混凝土存在,则通过第二主吊绳提起小漏斗,让大漏斗采集当前所处位置处渣样,采集完成后,记录当前第一主吊绳上刻度的读数,然后将小漏斗再次放回大漏斗内,保持第二主吊绳不受力,再通过第一主吊绳,一起上提大漏斗和小漏斗,从而带动待测渣样上升,完成捞揸工作;
所述步骤S1中,将连接板打开,在小漏斗内放置合适的重物,然后将连接板关闭,小漏斗自然放置在大漏斗内,在重物的作用下,带动大漏斗下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捞渣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漏斗为正四棱锥,所述大漏斗由四个尺寸相同的大固定板相互拼接形成,所述大固定板为等腰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捞渣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漏斗上端固定连接正四棱柱,所述四棱柱上端四个顶点连接有独立的第一次吊绳,所述第一次吊绳另一端连接于同一根第一主吊绳;所述小漏斗上端连接有四根均匀间隔设置的第二次吊绳,所述第二次吊绳另一端连接于同一根第二主吊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捞渣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漏斗上端中点或靠近该中点位置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竖向圆钢,所述竖向圆钢之间固定连接有横向圆钢,所述横向圆钢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次吊绳,所述第一次吊绳另一端连接于同一根第一主吊绳;所述第二主吊绳与所述连接板中点或靠近该中点位置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捞渣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
若大漏斗内的渣样成分为水泥浆,此时继续多次下放大漏斗进行捞揸工作,同时增加捞揸点数量,逐渐缩短测量范围,直到准确确定混凝土面标高,具体步骤如下:在前一次检测的标高处,再下放距离M,重复步骤S1-S2进行检测,如果捞到石子,则直接计算补方数量,如果仍未捞到,再继续下放距离M,如此多次检测,来确认混凝土面标高,从而确定最终混凝土补方量;
若大漏斗内的渣样成分有石子,则证明当前位置混凝土质量已满足要求,则下一步只需确认补方数量即可,此时在第一次检测的位置处再向上提取距离M来检测当前位置的渣样,如果没有石子,则以第一次检测为准确定补方量;如果仍有石子,可再向上提取距离M,直到测取渣样没有石子后,以上一次检测为准来确认混凝土面标高,从而确定最终混凝土补方量。
CN202111014292.0A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Active CN1136685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4292.0A CN113668534B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4292.0A CN113668534B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8534A CN113668534A (zh) 2021-11-19
CN113668534B true CN113668534B (zh) 2022-11-25

Family

ID=78547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14292.0A Active CN113668534B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6853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8800B2 (ja) * 1997-12-18 2006-01-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高さ測定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202081437U (zh) * 2011-05-19 2011-12-21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杯型线锤
CN204125976U (zh) * 2014-07-09 2015-01-28 中建七局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灌注桩空桩长度的测篮
CN104111105A (zh) * 2014-07-17 2014-10-22 葛洲坝集团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水下混凝土面上升高度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8534A (zh) 2021-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9433B (zh) 一种实时检测钻孔灌注桩超灌高度的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13668534B (zh) 一种组合式捞渣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3233453A (zh) 一种原位土体勘察装置及勘察方法
KR100651697B1 (ko) 수중 사석다짐 및 고르기 시공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0725163B (zh) 基于既有轨道交通路基的复合路基装置和桩柱施工方法
CN209891202U (zh) 一种抗浮锚杆
CN112456353A (zh) 动臂塔吊固定式基础施工方法及动臂式塔吊结构
CN103267464A (zh) 一种量测混凝土浇筑高度的工具
CN207943803U (zh) 高架桥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起吊装置
CN115045270A (zh) 一种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方法
CN210439338U (zh)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浇灌高度检测装置
CN210439337U (zh) 一种实时检测钻孔灌注桩超灌高度的装置
CN103981859B (zh) 重负荷下地下连续墙导墙与地面的节点构造的施工方法
CN109653213B (zh) 一种地连墙成槽施工方法
CN104153341B (zh) 一种平动式土压力测模试验装置
CN112031046A (zh) 一种灌注桩沉渣厚度的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CN112431196A (zh) 滑坡带抗滑桩施工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7338778B (zh) 一种深层载荷试验装置
CN215211046U (zh) 用于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浇灌高度的检测装置
CN203940907U (zh) 一种测量水下混凝土面上升高度的装置
CN211696202U (zh) 一种测量水下桩混凝土浇筑面层深度的装置
CN214407266U (zh) 一种简易孔底沉渣厚度测量工具
CN213143150U (zh) 一种桩基浇筑目视化测深工具
CN212772501U (zh) 一种光感桩底沉渣厚度检测装置
CN213932298U (zh) 一种伞类结构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8

Address after: 250300 14th floor, block B, Shuyu building, Ziwei Road,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Changqing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CHINA RAILWAY 14TH BUREAU GROUP 3RD ENGINEERING Co.,Ltd.

Applicant after: CHINA RAILWAY SHISIJU Group Corp.

Address before: 250300 14th floor, block B, Shuyu building, Ziwei Road,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Changqing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CHINA RAILWAY 14TH BUREAU GROUP 3RD ENGINEERING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