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9655B - 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9655B
CN113659655B CN202110846781.6A CN202110846781A CN113659655B CN 113659655 B CN113659655 B CN 113659655B CN 202110846781 A CN202110846781 A CN 202110846781A CN 113659655 B CN113659655 B CN 1136596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time
user
habit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467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59655A (zh
Inventor
张祝宾
王锦辉
苏友情
赵跃
彭理
巢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084678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596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59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9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59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9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02J7/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disconnection of loads if battery is not under charge, e.g. in vehicle if engine is not runn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02J7/0049Detection of fully charged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用户使用习惯;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在智能充电模式,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当达到所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采用本方法能够在不影响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避免电子设备的电池长期处于充电状态,从而能够延长电池寿命。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充电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诸多便捷。目前,基于锂电池的电子设备的充电方式通常为直冲式,即先用大功率的电流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满,再转为微电流充电维持。电子设备通常具有用户使用时长短与电量消耗快等特征,若用户没有拔电源的习惯,经常使电子设备处于长时间充电状态,会对电池寿命造成影响,缩短电池寿命。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延长电池寿命的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使用习惯;
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智能充电模式,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当达到所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用户充电习惯;
当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和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户使用习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包括所述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充电的充电时长;所述当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和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包括:
若所述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天数,且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天数,则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用户使用习惯,包括:
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用户每次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
根据各所述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各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用户每次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包括:
从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中,提取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的使用记录,以及目标运行模式下的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的使用记录;
根据所提取的使用记录确定每次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包括: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充电重启时间,包括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起始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结束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内的最早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内的最晚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监测所述电子设备的电量;
当监测到的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三目标电量时,重新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重新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与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关闭条件时,退出所述智能充电模式,按照常规充电模式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使用习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第一充电模块,用于在智能充电模式,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第二充电模块,用于当达到所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用户使用习惯;
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智能充电模式,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当达到所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用户使用习惯;
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智能充电模式,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当达到所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上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动态确定智能充电模式下的充电重启时间,在智能充电模式下,通过控制对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而在达到动态确定的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这样,在智能充电模式下对电子设备进行预充电,并在达到基于用户使用习惯动态确定的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对电子设备充电,由此,在不影响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电子设备的电池长期处于充电状态,从而能够延长电池寿命,还能节约用电,助力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电子设备包括本体、控制器与电池组件,控制器与电池组件设置于本体上,电池组件包括电池与充电管理单元,其中,控制器与充电管理单元连接,充电管理单元与电池连接,充电管理单元用于监测电池的电量,将所监测的电量发送至控制器,并基于控制器的充电控制指令对电池充电或停止充电,控制器用于获取电子设备对应的用户使用习惯,根据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在智能充电模式下,控制对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以及在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并在达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具体可以是健身电子设备,比如筋膜枪。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控制器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获取用户使用习惯。
其中,用户使用习惯用于表征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习惯,是基于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的,具体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
具体地,控制器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对该用户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用户使用习惯。
步骤204,根据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其中,充电重启时间是指在智能充电模式下,将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停止充电后,重新对该电子设备充电,以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的开始时间。
具体地,控制器根据所获取到的用户使用习惯确定用户对应的预估开始使用时间,并获取预设的充电维持时长,以及将电子设备从第一目标电量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所需的充电所需时长。进一步地,控制器根据预估开始使用时间、充电维持时长与充电所需时长,确定智能充电模式下的充电重启时间。控制器将预估开始使用时间减去充电维持时长及充电所需时长得到充电重启时间。
预估开始使用时间是基于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习惯分析得到的、用户在一天内最有可能开始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充电所需时长是指将电子设备从第一目标电量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所需耗费的时长。充电维持时长是指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后,通过微电流进行充电维持,以将电子设备的电量维持在第二目标电量的时长,具体可以是指相对于预估开始时间而言,提前结束大功率充电的时长,也即是指在智能充电模式下,从将电子设备重新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时起至预估开始时间止的时间长度。
举例说明,假设基于用户使用习惯判定用户对应的预估开始使用时间为21点,充电维持时长与充电所需时长分别为1小时与30分钟,则基于预估开始使用时间与充电维持时长,能够确定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的时间为20点,也即是能够确定重新充电流程的充电结束时间为20点,基于该充电结束时间与充电所需时长,能够确定充电重启时间为19点30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维持时长基于经验值或大数据分析结果确定。电子设备的充电维持时长可动态调整。充电所需时长由电子设备自身的充电参数确定,也可基于经验值确定。
步骤206,在智能充电模式,控制对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其中,智能充电模式与常规充电模式相对应,智能充电模式是指首先将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并在达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的充电模式,该种充电模式,能够避免电子设备的电池长期处于充电状态。第一目标电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自定义,比如电子设备的总电量/最大电量的80%。
具体地,控制器在智能充电模式下,控制充电电源对电子设备充电,并动态监测电子设备的电量。当监测到电子设备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一目标电量时,控制器则判定已通过预充电方式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控制充电电源停止对电子设备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智能充电模式下,控制器向充电管理单元下发充电控制指令,以指示充电管理单元建立充电电源与电子设备的电池之间的连接,以通过充电电源对电池充电,并动态监测电池的电量。充电管理单元可在监测到电池已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时,可直接断开充电电源与电池之间的连接,以停止对电池充电。充电管理单元也可向控制器反馈动态监测的电量,并基于控制器在判定电池已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时下发的充电控制指令,断开充电电源与电池之间的连接,以停止对电池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通过预充电方式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触发充电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当前已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已停止充电,还可提示用户将会在充电重启时间继续对电子设备充电,还可提示用户将会在何时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至第二目标电量。充电提示信息具体可通过网络发送至用户的终端或运行于该终端上的特定应用程序。充电提示信息比如“您的设备电量已达80%,充电已暂停,预计在20点充满”。
步骤208,当达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其中,第二目标电量具体可以是指电子设备的最大电量/总电量,比如最大电量/总电量的100%。第二目标电量大于第一目标电量。当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表明已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满。具体地,控制器动态监测当前时间,并将所监测的当前时间与动态确定的充电重启时间比较。当判定当前时间大于或等于充电重启时间时,控制器判定达到充电重启时间,则重新充电电源继续对电子设备充电,以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判定达到充电重启时间时,控制器再次向充电管理单元下发充电控制指令,以指示充电管理单元重新建立充电电源与电子设备的电池之间的连接,以通过充电电源继续对电池充电,并动态监测电池的电量,直至将电池的电量充满。
上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动态确定智能充电模式下的充电重启时间,在智能充电模式下,通过控制对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而在达到动态确定的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这样,在智能充电模式下对电子设备进行预充电,并在达到基于用户使用习惯动态确定的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对电子设备充电,由此,在不影响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电子设备的电池长期处于充电状态,从而能够延长电池寿命,还能节约用电,助力环保。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还包括:获取用户充电习惯;当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和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其中,用户充电习惯用于表征用户对电子设备充电的习惯,是基于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充电数据确定的,具体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充电的充电时长。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是用于判断是否启动智能充电模式的条件或依据,具体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天数,且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天数。
具体地,控制器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充电数据,对该用户充电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用户充电习惯,并基于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充电习惯与用户使用习惯,判断是否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当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控制器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充电数据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中每次对电子设备充电的开始充电时间与结束充电时间,还可包括持续充电时长。可以理解,若一天内,用户多次对电子设备充电,控制器可将该天内每次充电的持续充电时长求和得到该天的充电时长,也可筛选最大的持续充电时长作为该天的充电时长。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在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充电习惯与用户使用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可立即启动智能充电模式,也可在第二天或下一次的充电流程开始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这样,当用户使用完毕电子设备,并将该电子设备放入充电座后,立即进入智能充电模式,首先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且在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并在当天或第二天内达到充电重启时间时,再次启动充电流程,以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采集并学习用户充电习惯与用户使用习惯,并基于用户充电习惯与用户使用习惯动态判断是否到达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以在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以根据用户习惯准确确定充电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使用习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用户充电习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充电的充电时长;当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和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包括:若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天数,且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天数,则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其中,第一预设天数与第二预设天数,具体可基于当前检测周期的天数动态确定,比如当前检测周期的天数为7天时,第一预设天数与第二预设天数均设定为4天。预设时长可自定义,比如10小时。
具体地,控制器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以及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充电数据,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充电的充电时长,并根据各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的最大开始使用天数,以及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充电的充电时长,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若当前检测周期内的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天数、且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天数,控制器则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举例说明,假设7天的当前检测周期内有4天的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10小时、且7天内有4天的开始使用时间均处于同一时间分区内,则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
上述实施例中,基于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以及各时间分区内的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共同判断是否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能够保证智能充电模式的启动准确性,从而能够在延迟电池寿命的同时,提高用户体验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02,包括: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用户每次使用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根据各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各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
其中,当前检测周期是指当前所处的检测周期,每个检测周期对应的时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自定义,比如7天。用户使用数据是指用户在当前检测周期内使用电子设备时采集并记录的使用数据,用于表征用户在当前检测周期内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情况。用户使用数据包括用户在当前检测周期内每次使用电子设备时对应采集并记录的使用记录,用户使用数据中的每条使用记录包括开始使用时间与结束使用时间,还可包括所处的运行模式和/或持续使用时长。时间分区也可理解为时间段、时间区间或时间范围。将每天内的时间划分为多个时间分区,各时间分区对应的时长一致,比如各时间分区对应的时长均为30分钟,由此,能够将每天内的24小时划分为48个时间分区,比如9点到9点30分为一个时间分区,9点30分到10点为一个时间分区,依此类推。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是指当前检测周期内开始使用时间处于该时间分区的天数。
具体地,控制器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对该用户使用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用户每次使用电子设备时的开始使用时间,并将所确定的各个开始使用时间与预设的各时间分区进行比较,以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每个开始使用时间所处的时间分区,并根据各开始使用时间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对应的开始使用天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用户在一天之内多次使用电子设备,控制器则获取该天内各次使用电子设备时的开始使用时间,并分别确定该天内的各开始使用时间所处的时间分区,类似地,针对当前检测周期内的每天,控制器分别确定该天内每次使用电子设备时的开始使用时间,以及各开始使用时间所处的时间分区。进一步地,控制器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各开始使用时间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各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可以理解,若同一天内,用户多次使用电子设备时的开始使用时间均处于同一时间分区,则在该时间分区内针对该天仅计数一次。
举例说明,假设当前检测周期为周一至周日共计7天,还假设9点到9点30分为一个时间分区,9点30分到10点为一个时间分区,若用户在周六的9点至9点5分、9点15分至9点21分、9点40分至9点50分均使用了电子设备,由此,在周六内能够获取到三个开始使用时间,分别为9点、9点15分与9点40分,其中,开始使用时间9点与9点15分均处于9点到9点30分的时间分区内,由此,仅在该时间分区内对周六计数一次,也即是仅将该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加一,而由于开始使用时间9点40分处于9点30分到10点的时间分区内,由此,还将9点30分到10点这一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加一。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在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各开始使用时间所处的时间分区后,分别统计各时间分区内开始使用时间一致的数量,并将每个时间分区内开始使用时间一致的最大数量,作为该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以时间分区9点到9点30分为例,假设当前检测周期内处于该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时间分别为9点、9点、9点、9点15分、9点15分与9点20分,由于该时间分区内,开始使用时间9点、9点15分与9点20分各自对应的数量分别为3、2与1,由此,将最大数量3确定为该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采集与分析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对应的开始使用天数,以便于基于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准确判断是否由当前充电模式切换至智能充电模式或常规充电模式,以避免电池长期处于充电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用户每次使用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包括:从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中,提取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的使用记录,以及目标运行模式下的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的使用记录;根据所提取的使用记录确定每次使用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
其中,持续使用时长是指用户单次使用电子设备的持续时长,也可理解为电子设备的持续运行时长,也即是指电子设备单次运行的持续时长。目标运行模式下的持续运行时长,是指用户在电子设备的目标运行模式下单次使用该电子设备的持续时长,也可理解为目标运行模式下的持续运行时长,也即是指电子设备在目标运行模式下单次运行的持续时长。电子设备有多种运行模式,目标运行模式为其中一种相对特殊的运行模式,以电子设备为筋膜枪为例,目标运行模式比如快速冲击模式。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是基于电子设备的特征参数和/或经验值确定的,第一时长大于第二时长,比如第一时长为3分钟,第二时长为20秒。
具体地,控制器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遍历该用户使用数据中的各条使用记录,确定当前遍历的使用记录对应的持续使用时长与运行模式,并将所确定的运行模式与目标运行模式进行匹配,以及将所确定的持续使用时长与第一时长、第二时长进行匹配。当根据匹配结果判定当前遍历的使用记录对应的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或者,该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且当前遍历的使用记录对应的运行模式为目标运行模式时,表征该条使用记录是在用户实际正常使用电子设备时采集并记录的,由此,提取该条使用记录,并根据所提取的使用记录确定用户该次使用电子设备时的开始使用时间。由此,通过遍历用户使用数据中的每天使用记录,能够确定用户每次实际正常使用电子设备时的开始使用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使用数据中的各条使用记录,均是在用户实际正常使用电子设备时对应采集并记录的。控制器动态监测电子设备的使用情况,并按照上述判断逻辑判断用户是否正在正常使用电子设备,若是,则采集相应的使用数据,并在判定用户结束使用电子设备时,将所采集的使用数据作为使用记录存储在本地/记忆单元中。
上述实施例中,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用户每次实际正常使用电子设备时的开始使用时间,以便于按照所确定的开始使用时间能够准确确定各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04,包括: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具体地,控制器基于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对应的开始使用天数,将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进行比较,以根据比较结果筛选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并根据该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充电维持时长与充电所需时长,动态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多于一个,控制器则按照时序从该多个时间分区中选取时间最早的时间分区,并基于所选取的时间分区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估开始使用时间与充电重启时间,以及重新充电流程的充电结束时间,均可由用户通过终端或运行于终端的特定应用程序设置。该种情况下,控制器按照智能充电模式对电子设备充电,且基于用户设定的各时间控制智能充电模式下的各充电流程。控制器还可将基于本申请提供的智能学习结果推送给用户作为设置参考。可以理解,在该种情况下,控制器也可仅基于用户充电习惯判断是否达到智能充电启动模式,具体可以是,在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天数时,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并在智能充电模式下,按照用户设置的各时间控制各充电流程。
上述实施例中,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越大,表明用户在当前周期内在该时间分区内开始使用电子设备的频次越高,由此,基于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智能充电模式下的充电重启时间,以便于在智能充电模式下,按照该充电重启时间重启充电流程,并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能够在保证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延迟电池寿命,节约用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充电重启时间,包括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起始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结束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内的最早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内的最晚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具体地,控制器基于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出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后,按照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确定预估开始使用时间,并基于预估开始使用时间、充电维持时长与充电所需时长,动态确定充电重启时间。其中,预估开始使用时间的确定方式包括:将当前检测周期内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起始时间确定为预估开始使用时间,或者,将该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结束时间确定为预估开始使用时间,或者,从当前检测周期内筛选处于该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且最早的开始使用时间,作为预估开始使用时间,或者,从当前检测周期内筛选处于该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且最晚的开始使用时间,作为预估开始使用时间。
上述实施例中,基于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起始时间或结束时间,或者,该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内最早或最晚的开始使用时间,动态确定充电重启时间,以便于按照该充电重启时间准确控制智能充电模式下的充电重启流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还包括:监测电子设备的电量;当监测到的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三目标电量时,重新控制对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重新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其中,第三目标电量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自定义,比如最大电量/总电量的60%。第三目标电量小于第一目标电量。
具体地,控制器动态监测电子设备的电量,并将所监测的电量与第三目标电量进行比较。当判定所监测的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三目标电量时,重新控制充电电源继续对电子设备充电,以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将电子设备的电量重新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直至监测到电子设备的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三目标电量,或者,达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充电电源对电子设备充电。
上述实施例中,在智能充电模式下,在预充电停止后、且尚未达到充电重启时间之前,若电子设备的电量因自然流失或短暂使用下降到第三目标电量以下,则重新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直至达到充电重启时间,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这样,能够在保证不影响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延迟电池寿命,节省用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还包括:当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与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关闭条件时,退出智能充电模式,按照常规充电模式对电子设备充电。
其中,智能充电模式关闭条件是用于判断是否退出智能充电模式的条件或依据,具体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小于第一预设天数,和/或,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小于第二预设天数。常规充电模式是指控制对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并在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后转为微电流充电维持。
具体地,控制器动态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习惯与用户充电习惯,并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习惯与用户充电习惯,判断是否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关闭条件。当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关闭条件时,若当前处于智能充电模式,则退出智能充电模式,并按照常规充电模式对电子设备充电,若当前处于常规充电模式,则维持常规充电模式不变,继续按照常规充电模式对电子设备充电。可以理解,在按照常规充电模式对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控制器仍然动态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习惯与用户充电习惯,并基于所获取到的用户使用习惯与用户充电习惯,判断是否满足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以便于基于判断结果执行相应操作。
举例说明,在智能充电模式下,若7天的当前检测周期内,用户有4天提前拔出充电电源,在退出智能充电模式。
上述实施例中,在基于用户使用习惯与用户充电习惯,判定不满足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则按照常规充电模式对电子设备充电,以保证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可自由选择开启或关闭智能充电模式。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的原理示意图。参照图3,动态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与用户充电数据,基于用户使用数据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基于用户充电数据确定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充电的充电时长,并判断是否满足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天数,且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天数,若否,则启动常规充电模式,若是,则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在智能充电模式下,启动充电流程后,将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并触发充电提示信息,在达到充电重启时间之前,若监测到电子设备的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三目标电量,则重新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在达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并在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时,提醒用户电量已充满。其中,充电重启时间可以是基于当前检测周期内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也可由用户自定义。
在常规充电模式下,启动充电流程后,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后转为微电流充电维持。在常规充电模式或智能充电模式下,均动态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与用户充电数据,以便于基于所获取的用户使用数据与用户充电数据执行相应操作。
举例说明,假设常规充电模式,通过2.5小时将电子设备的电量由0%充电至100%,而在智能充电模式下,先将电子设备的电量充电至80%,再在达到充电重启时间时,通过0.5小时将电子设备的电量由80%充电至100%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采集、记忆与学习用户充电习惯与用户使用习惯,并基于用户充电习惯与用户使用习惯,确定采用智能充电模式还是常规充电模式对电子设备充电,也即是根据用户习惯会选择进入不同的充电模式,在智能充电模式下,在不常用的时间段内,将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在临近常用时间段时,再将电子设备继续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这样,用户无需每天插拔充电电源也可避免电池长期处在充电状态,延长电池寿命,节约用电,助力环保。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还包括充电控制单元、检测单元与记忆单元,用于协同实现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中的相关流程。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与图3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与图3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400,包括:获取模块401、确定模块402、第一充电模块403和第二充电模块404,其中:
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用户使用习惯;
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第一充电模块403,用于在智能充电模式,控制对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第二充电模块404,用于当达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模块401,还用于获取用户充电习惯;第一充电模块403,还用于当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和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使用习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用户充电习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充电的充电时长;第一充电模块403,还用于若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天数,且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天数,则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模块401,还用于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用户每次使用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根据各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各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模块401,还用于从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中,提取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的使用记录,以及目标运行模式下的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的使用记录;根据所提取的使用记录确定每次使用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2,还用于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模块402,还用于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起始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结束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内的最早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内的最晚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充电模块403,还用于监测电子设备的电量;当监测到的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三目标电量时,重新控制对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重新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充电模块404,还用于当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与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关闭条件时,退出智能充电模式,按照常规充电模式对电子设备充电。
关于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使用习惯;
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在智能充电模式,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当达到所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用户充电习惯;当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和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其中,所述用户使用习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包括所述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充电的充电时长;所述当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和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包括:
若所述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天数,且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天数,则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用户使用习惯,包括:
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用户每次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
根据各所述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各时间分区内的开始使用天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确定用户每次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包括:
从当前检测周期内的用户使用数据中,提取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的使用记录,以及目标运行模式下的持续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的使用记录;
根据所提取的使用记录确定每次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开始使用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包括: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确定充电重启时间,包括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起始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的结束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内的最早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或,
根据最大开始使用天数所处的时间分区内的最晚开始使用时间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监测所述电子设备的电量;
当监测到的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三目标电量时,重新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重新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与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关闭条件时,退出所述智能充电模式,按照常规充电模式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8.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使用习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充电重启时间;
第一充电模块,用于在智能充电模式,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预充电至第一目标电量,并在预充电至所述第一目标电量后停止充电;
第二充电模块,用于当达到所述充电重启时间时,重新控制对所述电子设备充电至第二目标电量;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用户充电习惯;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还用于当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和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其中,所述用户使用习惯包括当前检测周期内各时间分区的开始使用天数;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包括所述当前检测周期内每天充电的充电时长;所述当根据所述用户使用习惯和所述用户充电习惯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当前检测周期内,充电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天数,且最大开始使用天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天数,则判定达到智能充电模式启动条件,启动智能充电模式。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0846781.6A 2021-07-26 2021-07-26 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6596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46781.6A CN113659655B (zh) 2021-07-26 2021-07-26 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46781.6A CN113659655B (zh) 2021-07-26 2021-07-26 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9655A CN113659655A (zh) 2021-11-16
CN113659655B true CN113659655B (zh) 2024-05-10

Family

ID=78478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46781.6A Active CN113659655B (zh) 2021-07-26 2021-07-26 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596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8253B (zh) * 2022-03-04 2023-04-25 南京早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超声电导治疗仪控制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277926A (zh) * 2022-05-18 2022-11-01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6707052A (zh) * 2022-10-31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关机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84598A1 (ja) * 2009-01-23 2010-07-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充電制御装置
CN102315670A (zh) * 2010-07-07 2012-01-11 索尼公司 充电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JP2013186967A (ja) * 2012-03-06 2013-09-19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バッテリ充電方法
CN109417300A (zh) * 2016-07-13 2019-03-01 索尼移动通信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系统和充电方法
CN110190637A (zh) * 2018-02-23 2019-08-30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充电方法以及非暂态电脑可读取记录媒体
CN112440805A (zh) * 2020-11-26 2021-03-05 郑州轻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用户习惯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84598A1 (ja) * 2009-01-23 2010-07-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充電制御装置
CN102315670A (zh) * 2010-07-07 2012-01-11 索尼公司 充电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JP2013186967A (ja) * 2012-03-06 2013-09-19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バッテリ充電方法
CN109417300A (zh) * 2016-07-13 2019-03-01 索尼移动通信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系统和充电方法
CN110190637A (zh) * 2018-02-23 2019-08-30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充电方法以及非暂态电脑可读取记录媒体
CN112440805A (zh) * 2020-11-26 2021-03-05 郑州轻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用户习惯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9655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59655B (zh) 电子设备的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917035B (zh) 电池组、电池保护处理装置及其启动控制方法
JP6926081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充電方法
US10958082B2 (en) Intelligent battery cycling for lifetime longevity
US20130169233A1 (en) Charging method and charging system
CN112448444B (zh) 充电控制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US6246890B1 (en) Portable telephone with built-in charger
CN109037810A (zh) 一种电池的充电方法、装置及电池系统
EP3706051A1 (en) Battery equalization method and system
CN107634555B (zh) 一种基于智能插座的充电保护方法、智能插座
CN107681713B (zh) 一种多模式充电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310495B (zh) 电池充电方法
CN100446014C (zh) 用于便携式电源的方法与装置
CN116160897A (zh) 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车辆、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23808B (zh) 充电停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US5399956A (en) Backup battery system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EP3824677A1 (en) Method and devices for optimizing backup power control using machine learning
CN103402026A (zh) 移动终端闲置模式的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303096B (zh) 电子设备及其调整电源管理策略的方法
LU50536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qualizing electric quantity of battery set, and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CN113964896A (zh) 一种充电器及其充电方法
JP7058620B2 (ja) 充電装置および充電方法
CN117081185A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TWI762394B (zh) 充電控制系統及其方法
CN116588368A (zh) 功耗控制方法和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