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5183A -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5183A
CN113655183A CN202111060104.8A CN202111060104A CN113655183A CN 113655183 A CN113655183 A CN 113655183A CN 202111060104 A CN202111060104 A CN 202111060104A CN 113655183 A CN113655183 A CN 1136551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arbon dioxide
sensor
flow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601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55183B (zh
Inventor
钱永军
赵启军
潘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06010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551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55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5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55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51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0004Gaseous mixtures, e.g. polluted air
    • G01N33/0009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 G01N33/0027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concerning the detector
    • G01N33/0031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concerning the detector comprising two or more sensors, e.g. a sensor arra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0004Gaseous mixtures, e.g. polluted air
    • G01N33/0009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 G01N33/006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concerning the measuring method, e.g. intermittent, or the display, e.g. digital
    • G01N33/0063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concerning the measuring method, e.g. intermittent, or the display, e.g. digital using a threshold to release an alarm or displaying means
    • G01N33/0065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concerning the measuring method, e.g. intermittent, or the display, e.g. digital using a threshold to release an alarm or displaying means using more than one threshol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0004Gaseous mixtures, e.g. polluted air
    • G01N33/0009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 G01N33/006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concerning the measuring method, e.g. intermittent, or the display, e.g. digital
    • G01N33/0067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concerning the measuring method, e.g. intermittent, or the display, e.g. digital by measuring the rate of vari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第一传感器检测第一浓度数据;第二传感器检测第二浓度数据;第三传感器检测第三浓度数据;第二传感器设置于第一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之间;控制单元获取第一距离数据和第二距离数据;控制单元将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本发明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通过设置多个传感器对不同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梯度进行检测,保证了手术内各重要区域的二氧化碳浓度,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环境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尽管介入手术数量日益增长,心内直视手术仍然是心脏外科的主要手术方式。当今,心脏外科、心血管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均飞速发展,日趋成熟,但心内直视手术的许多并发症仍然无法杜绝,困扰着临床医生。气体栓塞是心内直视手术较为常见又危害巨大的并发症之一。体外循环建立后,随着心腔打开,会有大量空气进入心脏及大血管内,尽管外科医生在关闭心脏切口前会尽力排净进入心内的气体,但往往还是会有或多或少的残存气体无法排出,这部分气体可能在主动脉阻断解除后随血流进入循环,嵌塞在脑、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引发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
气体栓塞是心内直视手术较为常见又危害巨大的并发症之一,手术过程中随着体外循环的建立,心腔打开,会有大量空气进入心脏及大血管内,残余的气体可能在主动脉阻断解除后随血流进入循环,嵌塞在脑、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引发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
二氧化碳充溢技术于1958年首次运用于临床,并沿用至今。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机物,常温下为气态,无色无味。使用二氧化碳辅助排气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分子量为44,密度比空气大,可依靠重力效应置换出心腔内的空气,从而减少空气(主要是难溶于水的氮气)微栓子进入血流;二氧化碳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溶解度为空气的25倍以上,即使产生二氧化碳气栓,也较容易被吸收。
虽然二氧化碳充溢技术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并且日趋成熟,但是在实践中发明人发现,在直视手术过程中,心包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往往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溢散出的二氧化碳会提高手术室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心脏手术本身时长往往超过两个小时,在两个小时过程中手术人员处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环境下,非常容易出现缺氧等症状,尤其是影响到主刀医师和麻醉师时,会对手术造成不可预知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二氧化碳充溢多基于医生经验进行控制,无法保证手术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安全范围,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传感器,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心包腔内,其中:
第一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一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浓度数据;
第二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二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二浓度数据;
还包括:
第三传感器,被配置于主刀医生处,并检测第三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三浓度数据;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三传感器之间;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获取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一距离数据、获取第二传感器与第三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二距离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浓度数据、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一距离数据计算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根据所述第二浓度数据、第三浓度数据和第二距离数据计算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现有技术中,进行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时,灌注流量多依赖于经验进行判断,在多篇现有技术中曾指出,采用10L/min的流量在心包处或在心包腔右下方进行二氧化碳的吹入,具体吹入时长和流量变化调整都是根据医师经验进行判断,在这些现有技术中,都没有考虑到医护人员在手术室中受到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影响。
本实施例实施时,设备主要布设有三个传感器,在时间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由于二氧化碳的溢散是个持续的过程,同时由于二氧化碳的质量相比空气较大,二氧化碳会从手术室底层积累形成重气云,当手术医师处的二氧化碳还未超过预警时,手术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其实已经增高到了需要进行处理的程度,即使此时减小或关闭二氧化碳的吹入量,二氧化碳还是会扩散到手术室上层,增加手术医师处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时关闭二氧化碳吹入还会影响患者胸腔中的空气排出,造成不良的手术效果,所以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科学的监控方式来对二氧化碳的吹入量进行监控和控制。
本实施例中,设置了由低到高依次设置的三个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其中第一传感器设置在心包腔内,而第三传感器设置在手术医师处;在本实施例实施时,根据第一浓度数据、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一距离数据计算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由于距离已知,浓度数据已知,所以根据现有技术可很容易得出用于表征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之间二氧化碳浓度梯度的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应当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浓度差与第一距离数据的比值获取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也可以根据二氧化碳的溢散原理对该比值进行修正。同理,可以获取用于表征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之间二氧化碳浓度梯度的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基于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就可以大致估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扩散状况,以此进行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控制就可以很好的保障手术医生的手术环境。应当理解的是,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一般会小于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所以比值一般会小于1。示例的,当所述比值较大时,说明二氧化碳已经充分的扩散,这时候可以在保证手术需求的情况下对二氧化碳的输入量进行降低。同样示例的,当所述比值较小时,说明二氧化碳还没有充分扩散,这时候可以优先考虑患者手术的需求,不需要对二氧化碳的输入量进行降低。应当理解的是,虽然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手术环境当中,但是本实施例并不属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仅仅是对手术环境中的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并以此为依据对二氧化碳的吹入量进行控制。本发明实施例实施时,通过设置多个传感器对不同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梯度进行检测,保证了手术内各重要区域的二氧化碳浓度,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环境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启动模式和维持模式;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低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开启启动模式;
在所述启动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一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所述第一流量数据为3~8L/min;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达到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开启维持模式;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第一比值、第二比值、第二流量数据和第三流量数据;所述第二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一比值,所述第三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二比值;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在所述第一比值和所述第二比值之间的位置对所述第二流量数据和第三流量数据进行插值获取第四流量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四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还设置有吸引控制模式;
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心外吸引设备的流量数据作为吸引流量数据;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大于零时,所述控制单元开启吸引控制模式;
在所述吸引控制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吸引流量数据进行加权后叠加至所述第四流量数据后生成第五流量数据;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五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等于零时,所述控制单元进入所述维持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浓度数据和第二浓度数据的差值作为第一差值,并将所述第一差值与所述第一距离数据的比值作为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三浓度数据的差值作为第二差值,并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第二距离数据的比值作为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进一步的,还包括:
第四传感器,被配置于麻醉师处,并检测第四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四浓度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第四浓度数据超过阈值时发出警报信号。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所述检测设备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传感器,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心包腔内,其中:
第一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一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浓度数据;
第二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二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二浓度数据;
还包括:
第三传感器,被配置于主刀医生处,并检测第三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三浓度数据;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三传感器之间;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一距离数据、获取第二传感器与第三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二距离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浓度数据、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一距离数据计算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根据所述第二浓度数据、第三浓度数据和第二距离数据计算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启动模式和维持模式;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低于第一阈值时,开启启动模式;
在所述启动模式下,采用第一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所述第一流量数据为3~8L/min;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达到所述第一阈值时,开启维持模式;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包括: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在第一比值和第二比值之间的位置对第二流量数据和第三流量数据进行插值获取第四流量数据;所述第二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一比值,所述第三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二比值;
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四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吸引控制模式;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接收心外吸引设备的流量数据作为吸引流量数据;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大于零时,开启吸引控制模式;
在所述吸引控制模式下,对所述吸引流量数据进行加权后叠加至所述第四流量数据后生成第五流量数据;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五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等于零时,进入所述维持模式。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通过设置多个传感器对不同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梯度进行检测,保证了手术内各重要区域的二氧化碳浓度,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环境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为了便于对上述的检测设备进行阐述,请结合参考图1,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的通信架构示意图。其中,所述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均通信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可以是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或者其他能够实现数据处理以及数据通信的设备,在此不作过多限定。
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传感器,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心包腔内;
第一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一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浓度数据;
第二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二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二浓度数据;
第三传感器,被配置于主刀医生处,并检测第三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三浓度数据;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三传感器之间;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获取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一距离数据、获取第二传感器与第三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二距离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浓度数据、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一距离数据计算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根据所述第二浓度数据、第三浓度数据和第二距离数据计算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实施时,设备主要布设有三个传感器,在时间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由于二氧化碳的溢散是个持续的过程,同时由于二氧化碳的质量相比空气较大,二氧化碳会从手术室底层积累形成重气云,当手术医师处的二氧化碳还未超过预警时,手术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其实已经增高到了需要进行处理的程度,即使此时减小或关闭二氧化碳的吹入量,二氧化碳还是会扩散到手术室上层,增加手术医师处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时关闭二氧化碳吹入还会影响患者胸腔中的空气排出,造成不良的手术效果,所以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科学的监控方式来对二氧化碳的吹入量进行监控和控制。
本实施例中,设置了由低到高依次设置的三个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其中第一传感器设置在胸腔内,而第三传感器设置在手术医师处;在本实施例实施时,根据第一浓度数据、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一距离数据计算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由于距离已知,浓度数据已知,所以根据现有技术可很容易得出用于表征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之间二氧化碳浓度梯度的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应当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浓度差与第一距离数据的比值获取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也可以根据二氧化碳的溢散原理对该比值进行修正。同理,可以获取用于表征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之间二氧化碳浓度梯度的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基于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就可以大致估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扩散状况,以此进行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控制就可以很好的保障手术医生的手术环境。应当理解的是,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一般会小于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所以比值一般会小于1。示例的,当所述比值较大时,说明二氧化碳已经充分的扩散,这时候可以在保证手术需求的情况下对二氧化碳的输入量进行降低。同样示例的,当所述比值较小时,说明二氧化碳还没有充分扩散,这时候可以优先考虑患者手术的需求,不需要对二氧化碳的输入量进行降低。应当理解的是,虽然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手术环境当中,但是本实施例并不属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仅仅是对手术环境中的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并以此为依据对二氧化碳的吹入量进行控制。本发明实施例实施时,通过设置多个传感器对不同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梯度进行检测,保证了手术内各重要区域的二氧化碳浓度,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环境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启动模式和维持模式;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低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开启启动模式;
在所述启动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一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所述第一流量数据为3~8L/min;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达到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开启维持模式;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实施,在实践中发明人发现,进行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的控制在手术开始阶段和持续阶段其实是不同的,在开始阶段下,需要持续吹入二氧化碳来保障心包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心包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往往需要保证在90%以上,但是发明人发现,由于二氧化碳本身的密度较大,所以二氧化碳在胸腔内会向下沉,而从胸腔内网外溢散的速度也会较为缓慢,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单独设置了启动模式对应初始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吹入。而在第一浓度数据达到需求值时,则可以开启维持模式进行流量的持续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第一比值、第二比值、第二流量数据和第三流量数据;所述第二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一比值,所述第三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二比值;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在所述第一比值和所述第二比值之间的位置对所述第二流量数据和第三流量数据进行插值获取第四流量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四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本实施例实施时,采用了插值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示例的,在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比值可以采用1,而第二比值可以采用0,而第二流量数据采用1L/min,第三流量数据采用5L/min,当检测到的控制参数为0.5时,通过插值,可以获得第四流量数据为3L/min。从上述示例可以看到,由于采用了插值进行第四流量数据的获取,计算过程非常简单,并且可以从所述控制参数看出二氧化碳浓度的大致分布,初步实现了二氧化碳吹入流量的自动化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设置有吸引控制模式;
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心外吸引设备的流量数据作为吸引流量数据;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大于零时,所述控制单元开启吸引控制模式;
在所述吸引控制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吸引流量数据进行加权后叠加至所述第四流量数据后生成第五流量数据;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五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等于零时,所述控制单元进入所述维持模式。
本实施例实施时,发明人发现在进行心外吸引时,由于心外吸引本身会带走大量的气体,造成空气重新进入胸腔,所以设置了吸引控制模式,该模式通过心外吸引设备的流量数据作为触发信号。吸引控制模式开启后,为了保证胸腔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本实施例对吸引流量数据进行加权后叠加至所述第四流量数据后生成第五流量数据,示例的,所述加权的权值为小于1大于0的数值,优选为0.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浓度数据和第二浓度数据的差值作为第一差值,并将所述第一差值与所述第一距离数据的比值作为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三浓度数据的差值作为第二差值,并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第二距离数据的比值作为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本实施例实施时,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通过差值与距离数据的比值获取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和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可以精简计算量,提高设备反应效率。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四传感器,被配置于麻醉师处,并检测第四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四浓度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第四浓度数据超过阈值时发出警报信号。
本实施例实施时,发明人在实践中发现,麻醉师经常会工作于手术室较低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在重力作用下的下沉,造成了麻醉师处经常会出现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所以本实施例增加了第四传感器用于发出警报。根据警报信号可以进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在上述基础上,请结合参阅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中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进一步地,所述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步骤S3所描述的内容。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所述检测设备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传感器,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心包腔内,其中:
第一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一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浓度数据;
第二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二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二浓度数据;
还包括:
第三传感器,被配置于主刀医生处,并检测第三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三浓度数据;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三传感器之间;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S1:获取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一距离数据、获取第二传感器与第三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二距离数据;
S2:根据所述第一浓度数据、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一距离数据计算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根据所述第二浓度数据、第三浓度数据和第二距离数据计算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S3: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启动模式和维持模式;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低于第一阈值时,开启启动模式;
在所述启动模式下,采用第一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所述第一流量数据为3~8L/min;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达到所述第一阈值时,开启维持模式;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包括: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在第一比值和第二比值之间的位置对第二流量数据和第三流量数据进行插值获取第四流量数据;所述第二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一比值,所述第三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二比值;
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四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吸引控制模式;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接收心外吸引设备的流量数据作为吸引流量数据;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大于零时,开启吸引控制模式;
在所述吸引控制模式下,对所述吸引流量数据进行加权后叠加至所述第四流量数据后生成第五流量数据;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五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等于零时,进入所述维持模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格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传感器,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心包腔内,其中:
第一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一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浓度数据;
第二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二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二浓度数据;
还包括:
第三传感器,被配置于主刀医生处,并检测第三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三浓度数据;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三传感器之间;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一距离数据、获取第二传感器与第三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二距离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浓度数据、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一距离数据计算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根据所述第二浓度数据、第三浓度数据和第二距离数据计算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启动模式和维持模式;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低于第一阈值时,开启启动模式;
在所述启动模式下,采用第一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所述第一流量数据为3~8L/min;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达到所述第一阈值时,开启维持模式;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包括: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在第一比值和第二比值之间的位置对第二流量数据和第三流量数据进行插值获取第四流量数据;所述第二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一比值,所述第三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二比值;
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四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吸引控制模式;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接收心外吸引设备的流量数据作为吸引流量数据;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大于零时,开启吸引控制模式;
在所述吸引控制模式下,对所述吸引流量数据进行加权后叠加至所述第四流量数据后生成第五流量数据;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五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等于零时,进入所述维持模式。
5.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传感器,且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心包腔内,其中:
第一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一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浓度数据;
第二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第二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二浓度数据;
还包括:
第三传感器,被配置于主刀医生处,并检测第三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三浓度数据;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三传感器之间;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获取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一距离数据、获取第二传感器与第三传感器的距离作为第二距离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浓度数据、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一距离数据计算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根据所述第二浓度数据、第三浓度数据和第二距离数据计算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启动模式和维持模式;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低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开启启动模式;
在所述启动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一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所述第一流量数据为3~8L/min;
当所述第一浓度数据达到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开启维持模式;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与所述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的比值作为控制参数对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进行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第一比值、第二比值、第二流量数据和第三流量数据;所述第二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一比值,所述第三流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第二比值;
在所述维持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在所述第一比值和所述第二比值之间的位置对所述第二流量数据和第三流量数据进行插值获取第四流量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四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设置有吸引控制模式;
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心外吸引设备的流量数据作为吸引流量数据;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大于零时,所述控制单元开启吸引控制模式;
在所述吸引控制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吸引流量数据进行加权后叠加至所述第四流量数据后生成第五流量数据;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第五流量数据作为二氧化碳胸腔灌注流量;
当所述吸引流量数据等于零时,所述控制单元进入所述维持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浓度数据和第二浓度数据的差值作为第一差值,并将所述第一差值与所述第一距离数据的比值作为内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二浓度数据和第三浓度数据的差值作为第二差值,并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第二距离数据的比值作为外二氧化碳扩散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传感器,被配置于麻醉师处,并检测第四传感器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四浓度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第四浓度数据超过阈值时发出警报信号。
CN202111060104.8A 2021-09-10 2021-09-10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136551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0104.8A CN113655183B (zh) 2021-09-10 2021-09-10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0104.8A CN113655183B (zh) 2021-09-10 2021-09-10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5183A true CN113655183A (zh) 2021-11-16
CN113655183B CN113655183B (zh) 2022-03-11

Family

ID=78493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60104.8A Active CN113655183B (zh) 2021-09-10 2021-09-10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5518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0008A (ja) * 1999-10-07 2001-06-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手術システム
US20120184897A1 (en) * 2010-07-19 2012-07-19 Minimally Invasive Devices, Llc Integ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an intra-abdominal gas environment dur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WO2018039239A1 (en) * 2016-08-22 2018-03-01 Poll Wayne L Continuous gas supply insufflator having exhaust line peritoneal pressure control methods
CN207654469U (zh) * 2017-05-02 2018-07-27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 一种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气腹机装置
RU2017109542A (ru) * 2017-03-21 2018-09-21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Свердловской области "Свердл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ная клиническая больница N 1" Способ профилактики воздушной эмболии при операциях на сердце в условиях искусственного кровообращения
CN110296502A (zh) * 2019-08-06 2019-10-01 胡燕 一种无菌手术室用环境参数调控装置
CN113063715A (zh) * 2021-03-29 2021-07-02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一种采空区二氧化碳调控实验系统与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0008A (ja) * 1999-10-07 2001-06-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手術システム
US20120184897A1 (en) * 2010-07-19 2012-07-19 Minimally Invasive Devices, Llc Integ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an intra-abdominal gas environment dur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WO2018039239A1 (en) * 2016-08-22 2018-03-01 Poll Wayne L Continuous gas supply insufflator having exhaust line peritoneal pressure control methods
RU2017109542A (ru) * 2017-03-21 2018-09-21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Свердловской области "Свердл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ная клиническая больница N 1" Способ профилактики воздушной эмболии при операциях на сердце в условиях искусственного кровообращения
CN207654469U (zh) * 2017-05-02 2018-07-27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 一种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气腹机装置
CN110296502A (zh) * 2019-08-06 2019-10-01 胡燕 一种无菌手术室用环境参数调控装置
CN113063715A (zh) * 2021-03-29 2021-07-02 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一种采空区二氧化碳调控实验系统与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连艳 等: "行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的管理", 《天津护理》 *
杨美玲 等: "腹腔镜CO_2气腹对洁净手术室空气质量及医护人员健康的影响", 《江苏医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5183B (zh)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35532B2 (en) Cardiovascular support control system
AU741646B2 (en) Cardiovascular support control system
Herati et al. Use of the valveless trocar system reduces 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 during laparoscopy when compared with standard trocars
CN111448600B (zh) 对肺部漏气进行建模
Roosenhoff et al. Air removal efficiency of a venous bubble trap in a 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it dur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JP2000000299A (ja) 制御機能を備えた体外循環装置
WO2002032478A1 (en) Cardiovascular support control system
JP2008093439A (ja) 外科手術段階および/または外科手術介入を検出すること
ES2736163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adaptar ventanas de valor límite, dispositivo de control, dispositivo de tratamiento médico y dispositivo de monitorización médico
CN113655183B (zh)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含量检测的方法及设备
CN114470377A (zh) 一种基于滚压式血泵的智能化ecmo救治装置及系统的控制方法
Cypel et al. Ex vivo lung perfusion
CN105749365B (zh) 一种动静脉同步换血装置及系统
WO2022219493A1 (en) Anticipation of interactive utilization of common data overlays by different users
Bošnjak et al. Circulatory effects of internal jugular vein compression: a computer simulation study
Slots et al. Irrigation fluid absorption syndrome during HoLEP: a case study
Sato et al. Successful repair of a syphilitic aortic arch aneurysm accompanied by serious cerebral infarction
Kjærgaard et al. A mobile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accidental hypothermia with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yat et al. The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n high-risk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s counterpulsation counterproductive?
Musiał et al. 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as cardiogenic shock therapy support in adult patients after heart surgery
Musa et al. Unresponsive Patient with LVAD: A Case Series
Talahma et al. Apnea testing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rain death in patients supported b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Rocchi et al. Potential of medical management to mitigate suction events in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patients
Arensman et 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Rozé et 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uring a second-lung implantation improves postoperative oxygenation after sequential double-lung transplan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