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5577A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5577A
CN113645577A CN202110981475.3A CN202110981475A CN113645577A CN 113645577 A CN113645577 A CN 113645577A CN 202110981475 A CN202110981475 A CN 202110981475A CN 113645577 A CN113645577 A CN 113645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citation source
burst transmission
passive no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t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814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澍
赵广智
龚伟
袁晓露
陈铁义
缪宁杰
谢知寒
魏文力
田梁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Huaxia Beepower Technology Co lt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Original Assignee
Wuxi Huaxia Beepower Technology Co lt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Huaxia Beepower Technology Co lt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filed Critical Wuxi Huaxia Bee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8147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55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45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55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在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本申请能够有效提高突发传输的整体吞吐量,能够满足无源节点的数据传输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微型超低功率的无源节点设备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城市建筑间和室内等区域。具体的,这些无源节点可以部署在日常物品上,例如书籍、家具、墙壁、农产品等。使用者可以利用这些无源节点跟踪、检测目标物体。这些无源节点设备能够利用环境中的光或射频信号来获取能量,并使用反向散射通信与激励源进行数据传输。
这种无源节点设备在激励源附近移动时,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出现两种通信状态:连接和断开。当无源节点穿越其环境时,它们会执行一系列的感应和计算操作。当远离激励源时,无源节点会断开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无源节点设备在断开的状态期间会缓存一些数据。当它们会再次遇到激励源时,从而产生可变的连接间隔,进而进行突发传输。由于无源节点需捕获能量并有效距离内才能通信,导致无源节点与激励源的连接间隔往往存在时间有限的问题,因而要求突发传输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数据传输。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提高无源节点突发传输的整体吞吐量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以提高突发传输的传输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包括:
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
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所述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
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
在发送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所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优选地,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包括:
获取可用时隙;
利用所述可用时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所述数据信息。
优选地,所述获取可用时隙,包括:
获取基于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发起的各个可用时隙。
优选地,利用所述可用时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所述数据信息,包括:
在一个突发传输时段,利用所述可用时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所述数据信息。
优选地,还包括:
在用完一个所述突发传输时段,在指定时长后,再执行所述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的步骤。
优选地,在发送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还包括:
若从所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或在指定数量的时隙后未接收到所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则执行所述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的步骤。
优选地,向所述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包括:
向所述激励源发送自身以数据形式表示的突发传输标识。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应用于无源节点设备,包括:
消息检测模块,用于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
突发传输标识检测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所述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
突发传输标识发送模块,用于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
突发传输模块,用于在发送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所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在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送的消息,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便可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在没有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的情况下,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并在后续的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便可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发起突发传输的过程,无源节点无需主动询问激励源,而是被动的进行消息检测即可进入突发传输,可以节省大量能量消耗。与此同时,采用消息机制来确定进行突发传输,由于消息传递本身具备固定字节长度的特点,能够有效提升通信协商效率,能够为突发传输争取更多的传输时长,从而提高突发传输的传输量,以保障无源节点设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数据信息传递给激励源。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与上述无线通信方法相对应的无线通信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流程图;
图2为不同通信交互过程比对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状态机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
无源节点设备可以为任意一个自身无能量源(如电源、电池等)的设备,下文简称为无源节点。
该无源节点设备可以通过捕获光能或激励源散发的射频信号来捕获能量。
当无源接收设备捕获到能量后,便可对激励源发出的消息进行检测。
为便于理解,下面对本实施例中采用消息机制进行通信协商进行解释说明。
实现从无源节点到激励源的大量数据传输的通信协商,有两种可能的选择。第一种选择是使用读命令,该命令允许将可变数量的数据从无源节点传输到激励源,但是存在低效性的问题。第二种方法是使用通信消息。
首先利用下表所示的一组参考值来查看读命令和消息的能耗情况。
操作名称 比特数量 有效时长(us) 空闲时长(us) 消耗的能量(nJ)
初始询问(RX) 22 983 52 648
重复询问(RX) 1 273 50 210
调整询问(RX) 9 415 51 319
读命令(RX) 52 2100 50 1615
随机数应答(TX) 16 641 2390 422
应答回复(RX) 18 660 36 508
读状态令令(RX) 40 1616 51 1241
结点标识码(TX) 128 2450 2360 1615
循环校验码 - 452 - 307
在表中,RX标识激励源执行的操作,TX标识无源节点执行的操作。读命令的能耗随着读命令请求所发送的数据长度变化而变化,而消息总是12字节的长度。
通过实验参考值,可以计算数据传输时每个字节所消耗的能量。在读取数据之前,每个读命令都会产生图2中步骤1至8的功耗开销。
假设无源节点与激励源的一个通信回合有4个时隙,当使用消息通信的方式时,这将使每个时隙有12个字节的数据从无源节点到激励源,总共有48个字节的数据,此过程需要39.77μs(微秒)。
假设使用读命令的方式时,意味着从无源节点设备的内存中请求数据。由于必须为后续的读命令指定无源节点,因此需要比单个读命令更多的能量来补偿此方法额外的能量开销。当基于相同的假设下(无源节点与激励源的一个通信回合有4个时隙),先前计算的时间延迟和图2中的步骤5-8都将成为读命令方式的额外开销。为了匹配等同基于消息通信方式的吞吐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至少116个字节的读命令请求而基于消息的方式仅需要48个字节。
结果表明,对于快速、高吞吐量的无源网络,从无源节点到激励源的通信来说,读命令方式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选择消息作为批量传输协议的基础模块。
S102、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激励源与无源节点设备之间采用消息方式进行通信协商。具体的,如图2所示,通信协商过程由激励源发起,即激励源向无源节点发送初始询问,无源节点进行随机数应答,然后激励源针对随机数应答进行应发回复,进而无源节点基于应答回复反馈节点标识码(即突发传输标识)。
也就是说,无源节点想要进行突发传输,则需要在能够检出有效消息的情况下,对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以明确当前是否可以与激励源进行突发传输。
S103、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
若从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中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表明当前没有其他无源节点设备需与激励源进行数据传输,因而可以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
优选地,可以向激励源发送自身以数据形式表示的突发传输标识。以数据形式表征突发传输标识,可以为更多无源节点设备分配突发传输表示,从而容纳更多的无源节点设备。
S104、在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在向激励源发送了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激励源若能够正常接收该突发传输标识,则会根据实际通信情况,反馈相应的应答回复。例如,当前信道被分配给哪个无源节点设备,则反馈携带了哪个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
因而,若能够从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表明当前可以与激励源进行突发传输。即,可以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在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时,在一个通信回合内可以随机选择一个时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优选地,还可以在一个通信回合内从可用时隙中选择若干个时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以提高通信吞吐量,提升通信效率。具体的步骤S104中的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包括:
步骤一、获取可用时隙;
步骤二、利用可用时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其中,步骤一可以具体包括:获取基于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发起的各个可用时隙。
也就是说,如果遵循相关协议,数据传输将需要超过几十或数百通信回合,而在每个回合中只接收一个时隙的数据。由于通信回合中时隙的数量依赖于Q值的选择(时隙的数量=2Q-1),而糟糕的Q值必将使得通信效率很低。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突发传输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心思想是忽略相关协议中通信回合的方式,只是将协议简单地视为未分配的请求/响应的时隙序列。每个时隙都可以由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发起,而不是只能由初始询问发起。
其中,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均为相关协议中的消息,初始询问表示发起一个通信回合并指定一些参数,例如Q值等;重复询问指定这个通信回合中初始询问后面的连续时隙;调整询问除指定这个通信回合中初始询问后面的连续时隙外,并额外改变当前Q值。
在本实施例中,无源节点可以在能够它能够获得每个时隙中突发式地传输自己的数据,并且在连续获得的时隙中连续传输数据。突发传输的方式对于单个无源节点的关键好处:不再受激励源对Q值的选择糟糕限制,即,本实施例能够把缺点变成了优点。为了完全获得突发传输的收益,希望激励源选择一个大的Q值。在相关协议中1个通信回合只能由初始询问发起,其他的(2Q-1)个时隙是由重复询问决定,还有一些时隙是由调整询问处理,其目的是调整一个通信回合中的Q值。与初始询问相比,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的一个微妙的优点是它们的长度比较短。根据协议规格,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长度分别为22位比特、4位比特和9位比特。随着Q值的增加,在通信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由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决定。吞吐量和功耗与Q值的关系如下面的公式所示:
Eround=Equery+(2Q+A-1)·Erep+n·Eadjust (1)
Figure BDA0003229140830000071
其中,公式(1)显示了一个通信回合总的功耗,包括监听和回复由初始询问发起的第一个时隙的功耗,以及监听和回复后续重复询问决定的时隙的功耗和n个调整询问的功耗。公式(1)中Q值是初始的Q值,A是通信过程中的调整参数。公式(2)显示了三种消息(即初始询问query、重复询问rep和调整询问adj)和吞吐量的关系。使用上文表中的测量值进行计算,可以发现Q=15比Q=0在功耗和吞吐量两个指标上能获得10%的收益。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突发传输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考虑到在部署多个无源节点的场景下,突发传输方式的通信方法可能会受到彼此之间通信碰撞的影响,从而减少能源利用率和吞吐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为每一次突发传输设置固定长度的突发传输时段,即上述步骤二可以具体包括:在一个突发传输时段,利用可用时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而在用完一个突发传输时段,在指定时长后,再执行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的步骤。具体的,可以选择1秒作为突发传输的长度,因为它足够长,可以获得突发传输的实质性好处(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其他时长作为一个突发传输时段)。在用完一个突发传输后,一个无源节点在试图捕获另一个突发传输的信道之前暂停指定时长(如250ms)。这个指定时长可以为其他无源节点提供了一个窗口来捕获通道。
为了避免多无源节点冲突,在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还可以若从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或在指定数量的时隙后未接收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则执行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的步骤。
也就是说,在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的突发传输标识,则表明当前无法与激励源进行通信;若在指定数量的时隙后无法接收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则表明当前与激励源之间的距离过远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应答回复无法接收,或突发传输标识未成功发送给激励源,此时可以恢复为初始状态,即再次执行步骤S101。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在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送的消息,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便可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在没有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的情况下,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并在后续的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便可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发起突发传输的过程,无源节点无需主动询问激励源,而是被动的进行消息检测即可进入突发传输,可以节省大量能量消耗。与此同时,采用消息机制来确定进行突发传输,由于消息传递本身具备固定字节长度的特点,能够有效提升通信协商效率,能够为突发传输争取更多的传输时长,从而提高突发传输的传输量,以保障无源节点设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数据信息传递给激励源。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法,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相关技术进行解释说明。
一般来说,在主动式的无源网络通常采用RTS/CTS的控制消息或者CSMA等监听方法去协调节点避免碰撞。然而,这些方法都不适用反向散射通的无源网络。因为无源节点之间并不能互相解码消息信息。另外一种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激励源利用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在一个时隙中选择一个无源节点进行通信,而在这个时隙中忽略其他的无源节点的通信请求。然而,重复询问只有4位比特的长度,没有足够的地址空间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励源不被允许修改初始询问,因此这个方法也是不能使用的。
通过仔细观察无源节点和激励源的通信交互过程,发现这是一个双向的握手过程,这给解决这个碰撞问题带了可能。如图2步骤3所示,激励源回复随机数应答(即16位随机数构成的应答回复消息)给无源节点,从而选择占用一个时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拓展随机数应答字段从而表明该无源节点正在突发的通信。将随机数应答的空间划分0<n<2^16,n是无源节点的部署数量,小于n的值被认为是确认突发通信的标识。考虑到实际的应用需求,n是编译时静态选择的,并根据理想的最大部署数量决定。值得注意的是,无源节点要进行突发传输的话是从可用的随机数应答突发通知标识范围中静态选择,而不是随机选择。另外,每个无源节点在每个通信回合中只选择一次随机数应答突发通知标识而不是一个时隙选择一次。
其中,随机数应答突发通知标识将按照这样的流程使用:在初始化突发通信之前,无源节点监听信道并解码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消息。如果它检测到的通知标识的值处于已用的随机数应答突发通知标识的范围,它将保持沉默并继续监听以避免碰撞。如果观测到范围超出了随机数应答突发通知标识,那么可以选择自己的突发通知标识并在这个时隙进行自己的突发传输。当然,也存在检测到的值刚好在另一个无源节点准备突发传输过程的中途或者由于信道错误等原因没有收到突发通知标识。这两种情况将会使无源节点误认为当前时隙空闲,可以进行自己突发传输,从而导致碰撞。而激励源通常会接收到传输碰撞中较强的那个无源节点信号。因此,激励源会回复较强信号的无源节点,该无源节点能够继续突发传输。当然,激励源也可能没有收到任何信号。这种情况下,让激励源回复一个随机回退的应答。为了防止单个无源节点无限期地持有信道,突发传输将在一个小的、固定的时间后终止,这个时间足够大到协调开销,但又足够小到允许具有有限通信机会的无源节点有机会将突发数据传输到激励源。
图3显示了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对应的批量传输协议的状态机。当无源节点捕获到足够的能量时,将进入准备传输数据的初始状态。然后,无源节点激活其比较器1并进入消息的帧检测。当无源节点接收有效的消息时(如检测到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中的任意一个),将进入随机数的检测状态同时初始化计时器1,激活比较器2。
如果无源节点没有检测到随机数应答的有效值,那么将在计时器超时后返回初始状态;如果至少监听过激励源的一帧空白后,而且该无源节点没有监听到其他无源节点突发传输标识(可从随机数应答范围中的可用空间里静态选择)消息时,它将发送自己的突发传输标识消息以响应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如果该无源节点监听到自己的突发传输标识,它将进入突发传输状态,同时初始化计时器2。如果在一个空闲时隙后监听到其他无源节点的突发传输标识消息,或者计时器2超时后,或者超过4个时隙没有响应后,它将返回初始状态。
在状态机中,超时值被用作MSP430微控制器上计时器A1的比较值。在考虑硬件约束和初始化开销时,还须选择一组超时值,以免产生过多的中断,从而影响无源节点及时响应激励源消息的能力。在实践中,超时>2ms(毫秒)给无源节点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来侦听消息,同时也提供了需要的时间来进行计时器初始化。选择1秒作为突发传输的长度,因为它足够长,可以获得突发传输的实质性好处。在用完一个突发传输后,一个无源节点在试图捕获另一个突发传输的信道之前暂停250ms。这个持续时间为其他无源节点提供了一个窗口来捕获通道。
相应于上面的方法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无源节点设备的无线通信装置,下文描述的无线通信装置与上文描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参见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以下模块:
消息检测模块101,用于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
突发传输标识检测模块102,用于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
突发传输标识发送模块103,用于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
突发传输模块104,用于在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在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送的消息,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便可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在没有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的情况下,向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并在后续的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便可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发起突发传输的过程,无源节点无需主动询问激励源,而是被动的进行消息检测即可进入突发传输,可以节省大量能量消耗。与此同时,采用消息机制来确定进行突发传输,由于消息传递本身具备固定字节长度的特点,能够有效提升通信协商效率,能够为突发传输争取更多的传输时长,从而提高突发传输的传输量,以保障无源节点设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数据信息传递给激励源。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突发传输模块104,具体用于获取可用时隙;利用可用时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突发传输模块104,具体用于获取基于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发起的各个可用时隙。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突发传输模块104,具体用于在一个突发传输时段,利用可用时隙,向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突发传输获取间隔控制模块,用于在用完一个突发传输时段,在指定时长后,再执行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的步骤。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状态回滚模块,用于在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或在指定数量的时隙后未接收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则执行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的步骤。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突发传输标识发送模块103,具体用于向激励源发送自身以数据形式表示的突发传输标识。
相应于上面的方法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下文描述的一种电子设备与上文描述的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参见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33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322,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具体的,请参考图6,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322(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332,存储器332存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应用程序342或数据344。其中,存储器332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器332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数据处理设备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322可以设置为与存储器332通信,在电子设备301上执行存储器332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电子设备301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326,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3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358,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341。
上文所描述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的步骤可以由电子设备的结构实现。
相应于上面的方法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下文描述的一种可读存储介质与上文描述的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该可读存储介质具体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可读存储介质。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源节点设备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
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所述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
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
在发送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所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包括:
获取可用时隙;
利用所述可用时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所述数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可用时隙,包括:
获取基于初始询问、重复询问和调整询问发起的各个可用时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可用时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所述数据信息,包括:
在一个突发传输时段,利用所述可用时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所述数据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用完一个所述突发传输时段,在指定时长后,再执行所述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还包括:
若从所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或在指定数量的时隙后未接收到所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则执行所述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包括:
向所述激励源发送自身以数据形式表示的突发传输标识。
8.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源节点设备,包括:
消息检测模块,用于捕获能量后,检测激励源发出的消息;
突发传输标识检测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有效消息后,对所述激励源发出的应答回复进行突发传输标识检测;
突发传输标识发送模块,用于若未检测到其他无源节点设备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
突发传输模块,用于在发送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后,若从所述激励源的应答回复中检测到所述自身的突发传输标识,则向所述激励源发送数据信息。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CN202110981475.3A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6455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1475.3A CN113645577A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1475.3A CN113645577A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5577A true CN113645577A (zh) 2021-11-12

Family

ID=78423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81475.3A Pending CN113645577A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4557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7907A1 (zh) * 2022-07-04 2024-0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消息收发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8032A (zh) * 2014-07-14 2017-03-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信道使用情况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CN106559177A (zh) * 2016-09-30 2017-04-05 浙江工业大学 射频充电传感节点的帧长和编码冗余度动态调整方法
CN107040962A (zh) * 2017-04-18 2017-08-11 江苏中科羿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无线信道协商方法
EP3273596A1 (en) * 2016-07-21 2018-01-24 Ampleon Netherlands B.V. Integrated passive device for rf power amplifier package
CN109152100A (zh) * 2018-10-10 2019-01-04 北京交通大学 车载无源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方法及装置
CN110289938A (zh) * 2019-06-14 2019-09-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码分多址的多无源反射标签接入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545577A (zh) * 2019-09-10 2019-12-06 青岛大学 一种无源节点传输系统及其安全能效最大化方法
CN110635826A (zh) * 2019-09-09 2019-12-3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天线背向散射标签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2197888A (zh) * 2020-10-20 2021-01-08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源超高频rfid标签、配网设备非可视部位的温度监测系统和方法
CN112203246A (zh) * 2020-08-21 2021-01-0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背向散射技术的铁路监测信息收集系统及方法
CN113225734A (zh) * 2021-03-30 2021-08-06 太原理工大学 基于rfid无源传输的类基站式能量供给加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8032A (zh) * 2014-07-14 2017-03-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信道使用情况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EP3273596A1 (en) * 2016-07-21 2018-01-24 Ampleon Netherlands B.V. Integrated passive device for rf power amplifier package
CN106559177A (zh) * 2016-09-30 2017-04-05 浙江工业大学 射频充电传感节点的帧长和编码冗余度动态调整方法
CN107040962A (zh) * 2017-04-18 2017-08-11 江苏中科羿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无线信道协商方法
CN109152100A (zh) * 2018-10-10 2019-01-04 北京交通大学 车载无源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方法及装置
CN110289938A (zh) * 2019-06-14 2019-09-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码分多址的多无源反射标签接入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635826A (zh) * 2019-09-09 2019-12-3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多天线背向散射标签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0545577A (zh) * 2019-09-10 2019-12-06 青岛大学 一种无源节点传输系统及其安全能效最大化方法
CN112203246A (zh) * 2020-08-21 2021-01-0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背向散射技术的铁路监测信息收集系统及方法
CN112197888A (zh) * 2020-10-20 2021-01-08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源超高频rfid标签、配网设备非可视部位的温度监测系统和方法
CN113225734A (zh) * 2021-03-30 2021-08-06 太原理工大学 基于rfid无源传输的类基站式能量供给加密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7907A1 (zh) * 2022-07-04 2024-0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消息收发方法及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88873B2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group address in wireless local network are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esponse request frame and response frame in plurality of station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group address
CN105144641B (zh) 用于检测并解决冲突的系统和方法
JP5442639B2 (ja) 搬送波検知を用いた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アクセス
Gummeson et al. Flit: A bulk 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 RFID-scale sensors
US2019002074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Scanning And/Or Advertising
JP6774043B2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受信ビーム形成を用いるコンテンションベースのランダムアクセス
KR101238466B1 (ko) 버스티 무선 데이터 트래픽을 위한 적응형 폴링
EP3257310B1 (en) Contention-based reservations of network resources
US10020906B2 (en) Adaptive multi-client single host TDMA communications
US9445407B2 (en) Dynamic setting of transmission time in a contention based wireless system
CN104378828A (zh) 一种信道接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565349B (zh) 一种基于中央油烟机的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645577A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1828421B (zh) 协作节点的快速选择
US1027805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ith probe response
Zhang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EEE 802.15. 4 beacon-enabled association process
CN114585052A (zh) 基于LoRa的组网方法、装置、网关和存储介质
JP5252490B2 (ja)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2017526275A (ja) 露出ノード問題を軽減するためのワイヤレス通信の方法及び装置
US2023028412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of ambient backscattering based on wi-fi signals
CN115551001A (zh)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CN111818515B (zh) 无线网络组建方法及无线网络系统、节点、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4130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Steiner et al. A configurable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for IEEE 802.15. 4 networks
WO2023284544A1 (zh) 一种感知会话建立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