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5382B - 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5382B
CN113645382B CN202110861886.9A CN202110861886A CN113645382B CN 113645382 B CN113645382 B CN 113645382B CN 202110861886 A CN202110861886 A CN 202110861886A CN 113645382 B CN113645382 B CN 1136453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flexible belt
camera module
receiving member
t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18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45382A (zh
Inventor
李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6188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53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45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5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45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53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摄像模组遮挡装置,用于电子设备,其至少包括:支架,包括避让通道,避让通道被配置为避让摄像模组的光接收部;遮挡器,设置于支架,遮挡器包括柔性带和牵引单元,柔性带包括遮光区和透光区,牵引单元被配置为牵引柔性带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在第一状态,遮光区与避让通道对应,以用于遮挡光接收部,在第二状态,透光区与避让通道对应,以用于使光线透过透光区进入光接收部。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可解决摄像模组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视频或者图像,造成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

Description

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portable equipment,PAD)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的爆发式增长,这些电子书设备日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从而在现代生活、工作联络等各种场景下作用愈来愈重要。摄像模组为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配置的常见部件之一。通过摄像模组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视频聊天或视频监控等图像采集功能。摄像模组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的隐私带来了潜在的危险,例如黑客或者病毒入侵电子设备后,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视频或者图像,造成用户隐私泄露,影响使用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可解决摄像模组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视频或者图像,造成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模组遮挡装置,用于电子设备,其至少包括:
支架,包括避让通道,避让通道被配置为避让摄像模组的光接收部;
遮挡器,设置于支架,遮挡器包括柔性带和牵引单元,柔性带包括遮光区和透光区,牵引单元被配置为牵引柔性带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在第一状态,遮光区与避让通道对应,以用于遮挡光接收部,在第二状态,透光区与避让通道对应,以用于使光线透过透光区进入光接收部。
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内部,并通过支架连接于电子设备,从而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可以不显露于电子设备的外部表面,不易被用户察觉,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美观度。由于通过支架连接于电子设备,提高了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因此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不易从电子设备上脱落而导致遮挡功能失效的可能性。遮挡器中的牵引单元可以牵引柔性带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柔性带在第一状态时,遮光区可以阻挡光线从电子设备上的摄像孔入射到摄像模组的光接收部,从而摄像模组不能通过摄像孔获取电子设备的外部环境的图像,以此可以防止恶意地或有目的地远程访问或控制摄像模组录制视频或拍摄照片,有效降低用户隐私遭受恶意侵犯的可能性,提升电子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性。柔性带在第二状态时,光线可以经过摄像孔和透光区到达摄像模组的光接收部,从而摄像模组可以通过摄像孔获取电子设备的外部环境的图像,便于用户使用摄像模组完成远程视频或人脸识别等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牵引单元包括第一牵引组件和第二牵引组件,第一牵引组件和第二牵引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避让通道设置于第一牵引组件和第二牵引组件之间,第一牵引组件和第二牵引组件中的一者拉动柔性带时,另一者释放柔性带,以牵引柔性带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牵引组件包括第一施力部件和第一受力部件,第一施力部件被配置为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以使第一受力部件拉动或释放柔性带,第二牵引组件包括第二施力部件和第二受力部件,第二施力部件被配置为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以使第二受力部件拉动或释放柔性带,第一受力部件拉动柔性带时,第二受力部件释放柔性带,第一受力部件释放柔性带时,第二受力部件拉动柔性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部件和第一受力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施力部件位于第一受力部件背向避让通道的一侧;
柔性带从第一施力部件和第一受力部件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相连,第一受力部件抵压于柔性带背向第一施力部件的表面;或者,
柔性带连接于第一受力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第一受力部件可滑动连接于支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部件和第一受力部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牵引单元还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与支架相连,第一支撑柱设置于第一受力部件面向避让通道的一侧,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柔性带从第一支撑柱和第一受力部件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相连,第一支撑柱抵压于柔性带面向第一施力部件的表面,第一受力部件抵压于柔性带背向第一施力部件的表面;或者,
i个第一支撑柱和j个第一牵引组件沿第一方向交替设置,柔性带从第i-1个第一支撑柱、第j-1个第一受力部件以及第i个第一支撑柱之间穿过,并且柔性带与最外侧的第j个第一牵引组件的第一受力部件相连,i个第一支撑柱均抵压于柔性带面向第一施力部件的表面,第1个至第j-1个第一牵引组件的第一受力部件均抵压于柔性带背向第一施力部件的表面,其中,i大于等于2,j大于等于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第一受力部件可滑动连接于支架;或者,第一支撑柱可转动连接于支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部件为电磁铁,第一受力部件为磁性件,第一施力部件通过磁吸力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牵引组件还包括第一丝杆,第一施力部件被配置为驱动第一丝杆转动,第一受力部件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一施力部件通过第一丝杆正转或反转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力部件可转动连接于支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施力部件和第二受力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施力部件位于第二受力部件背向避让通道的一侧;
柔性带从第二施力部件和第二受力部件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相连,第二受力部件抵压于柔性带背向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或者,
柔性带连接于第二受力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第二受力部件可滑动连接于支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施力部件和第二受力部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牵引单元还包括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与支架相连,第二支撑柱设置于第二受力部件面向避让通道的一侧,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柔性带从第二支撑柱和第二受力部件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相连,第二支撑柱抵压于柔性带面向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第二受力部件抵压于柔性带背向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或者,
M个第二支撑柱和N个第二牵引组件沿第一方向交替设置,柔性带从第M-1个第二支撑柱、第N-1个第二受力部件以及第M个第二支撑柱之间穿过,并且与最外侧的第N个第二牵引组件的第二受力部件相连,M个第二支撑柱均抵压于柔性带面向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第1个至第N-1个第二牵引组件的第二受力部件均抵压于柔性带背向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其中,M大于等于2,N大于等于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第二受力部件可滑动连接于支架;或者,第二支撑柱可转动连接于支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施力部件为永磁铁,第二受力部件为磁性件,第二施力部件通过磁吸力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牵引组件还包括第二丝杆,第二施力部件被配置为驱动第二丝杆转动,第二受力部件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第二施力部件通过第二丝杆正转或反转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施力部件包括弹性件,第二施力部件通过弹性件的伸缩变化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受力部件可转动连接于支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架包括容纳腔室,牵引单元设置于容纳腔室内。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外壳,包括摄像孔;
摄像模组,摄像模组设置于外壳内,摄像模组包括与摄像孔对应的光接收部;
如上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摄像模组遮挡装置设置于外壳内,光接收部与避让通道对应设置,柔性带位于摄像孔和光接收部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与摄像模组配合使用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中柔性带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中柔性带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中柔性带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中柔性带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中柔性带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中柔性带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与摄像模组配合使用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沿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中柔性带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与摄像模组配合使用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与摄像模组配合使用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C处放大图;
图1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与摄像模组配合使用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与摄像模组配合使用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5中D处放大图;
图2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与摄像模组配合使用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与摄像模组配合使用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子设备;11、显示屏;111、显示面板;112、外壳;1121、背壳;1122、盖板;12、主机本体;13、摄像孔;
20、摄像模组;21、光接收部;
30、摄像模组遮挡装置;
40、支架;41、避让通道;42、基座;43、滑槽;44、连接柱;45、容纳空间;
50、遮挡器;
60、柔性带;61、遮光区;62、透光区;
70、牵引单元;71、第一牵引组件;711、第一施力部件;712、第一受力部件;713、第一丝杆;72、第二牵引组件;721、第二施力部件;722、第二受力部件;723、第二丝杆;73、第一支撑柱;731、第一限位凸缘;74、第二支撑柱;741、第二限位凸缘;
80、印制电路板;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的结构。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该电子设备10可以为监控器、手持式无线通信设备、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laptop)、平板电脑(Table)、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对讲机、上网本、POS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移动终端、固定终端或可折叠设备。电子设备10包括摄像模组20,以便于用户可以获取相应场景下的视频或图像,提升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0的便利性,拓展了使用场景。摄像模组20可以是电子设备10的后置摄像,即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0且电子设备10的屏幕朝向用户时,摄像模组20位于电子设备10背向用户的一侧。摄像模组20也可以是电子设备10的前置摄像,即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0且电子设备10的屏幕朝向用户时,摄像模组20位于电子设备10面向用户的一侧。摄像模组20通常尺寸较小,且开启或关闭时往往没有提示,例如灯光提示或声音提示。因此,摄像模组20在为用户提供影像捕获便利性的同时,也存在不期望地、不知情地开启摄像模组20捕获影像的风险,例如通过远程恶意地或有目的地控制摄像模组20开启。由于用户无法辨别摄像模组20目前所处于的状态,因此远程恶意地或有目的地控制摄像模组20开启捕获影像存在侵犯隐私的可能性。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用户可以采用物理遮光的方式对摄像模组20的光接收部21进行遮挡。例如,在电子设备10的外部表面上对应摄像模组20的位置额外配备光线遮挡板,用户可以手动推动光线遮挡板往复滑移,以此遮挡摄像模组20或打开摄像模组20。用户还可以利用其他物品对摄像模组20进行遮挡,例如在摄像模组20的光接收部21前方粘贴不透明的胶带或纸张。然而,光线遮挡板、胶带或纸张都位于电子设备10的外部表面,容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脱落,从而导致用户自身或周围环境暴露于摄像模组20的视野中而被拍摄。光线遮挡板、胶带或纸张使用过程也存在不便利的问题,使得用户没有意愿去遮挡摄像模组20。光线遮挡板、胶带或纸张都位于电子设备10的外部表面,也影响了电子设备10的美观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电子设备10为具有摄像模组20的笔记本电脑为例进行说明。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显示屏11和主机本体12。显示屏11与主机本体12之间可以转动相连。例如,显示屏11与主机本体12之间可以通过转轴相连;或者,显示屏11与主机本体12之间可以通过铰链结构转动相连;或者,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屏11和主机本体12可以是相互独立的设备,例如,显示屏11和主机本体12之间是可拆卸的,使用时,显示屏11放置在主机本体12上,而使用结束后,显示屏11与主机本体12可以相互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显示屏11的显示效果,显示屏11与主机本体12之间电连接,例如,显示屏11与主机本体12之间可以通过触点实现电连接,或者,显示屏11与主机本体12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电连接,或者,显示屏11与主机本体12之间通过导线电连接,此外显示屏11与主机本体12之间还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无线连接。
显示屏11包括显示面板111和外壳112。显示面板111设置于外壳112内。外壳112包括背壳1121和盖板1122。显示面板111设置于背壳1121,而盖板1122在显示面板111的前方覆盖显示面板111,以防护显示面板111。显示屏11上环绕显示面板111的边框上设置摄像模组20,例如摄像孔13设置于上部边框的中间区域,并且在边框内侧对应摄像孔13的位置设置摄像模组20。在摄像模组20的光接收部21通过摄像孔13露出时,外部的光线可以通过摄像孔13进入电子设备10的内部,再进入光接收部21,从而使得摄像模组20可以录制视频或拍摄照片。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的局部结构。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与摄像模组20配合使用状态时的俯视结构。参见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的内部,从电子设备10的外部不易察觉到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从而提升电子设备10的美观性。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通过支架40安装于电子设备10内部,有利于降低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意外脱落的可能性。通过遮挡器50遮挡或打开摄像模组20的光接收部21,其连接稳定性良好,操作便捷,具有良好的使用便利性。
摄像模组20通常电连接于印制电路板80(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印制电路板80距离设置摄像孔13的部位的内表面的垂直距离在2毫米至3毫米。摄像孔13为圆孔时,摄像孔13的直径在3.5毫米至4毫米。但摄像孔13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或椭圆形。摄像孔13的尺寸设计需要保证不遮挡摄像模组20的视野。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的实现方式进行阐述。
参见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用于电子设备10,其至少包括支架40和遮挡器50。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通过支架40可以固定于其他部件上,以此固定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自身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其他部件可以是连接摄像模组20的印制电路板80,也可以是显示屏11的盖板1122或背壳1121。支架40可以与其他部件可拆卸连接,例如使用紧固件、粘接件或卡接件实现连接。支架40也可以与其他部件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焊接或铆接实现连接。支架40为具有刚性的结构,保证自身具有较高强度,受外力不易发生变形。支架4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铝、铝合金、钢或铁,也可以是非金属,例如塑料或硬橡胶。通过支架40可以容易地将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连接于电子设备10,降低组装难度。
支架40包括避让通道41。避让通道41被配置为避让摄像模组20的光接收部21。支架40可以为一整体结构,而支架40上可以通过开孔的方式形成避让通道41,即避让通道41自身是一个完整的贯穿孔。可以采用钻削或冲压方式在支架40上形成避让通道41。支架40也可以包括分离开的两个部件。两个部件各自独立、间隔设置,从而在两个部件之间形成避让通道41。避让通道41是一个可以透过光线的空间。外部光线可以通过避让通道41进入光接收部21。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应用于电子设备10时,避让通道41对应摄像孔13设置,而摄像模组20的光接收部21对应避让通道41设置,避免支架40在光接收部21的前方遮挡光线。摄像模组20整体可以位于支架40的一侧,即摄像模组20整体位于支架40的外侧,而光接收部21对准避让通道41。或者,摄像模组20的至少部分可以容纳于避让通道41内,有利于减小摄像模组20在显示屏11的厚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以此期望减小显示屏11的厚度。
遮挡器50设置于支架40。在支架40安装于其他部件上后,遮挡器50的位置被固定。遮挡器50用于在光接收部21的光路上遮挡或打开摄像模组20的光接收部21。在用户不需要使用摄像模组20时,遮挡器50遮挡光接收部21,以使外部的光线被遮挡器50阻挡而不能到达光接收部21,从而即使摄像模组20被恶意地或有目的地开启,摄像模组20也无法对周围环境远程录制视频或拍摄照片。在用户需要人脸识别、远程视频聊天或远程视频会议时,遮挡器50打开光接收部21,外部的光线可以到达光接收部21而被光接收部21接收,从而摄像模组20可以获取用户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图像。
遮挡器50的控制方式可以为手动操作。用户可以在不使用电子设备10或者不使用摄像模组20的场景下,有意识地手动操作遮挡器50,以将遮挡器50置于遮挡光接收部21的状态,而用户可以在需要使用摄像模组20获取图像的场景下,有意识地手动操作遮挡器50,以将遮挡器50置于打开光接收部21的状态。遮挡器50的控制方式也可以为自动操作。电子设备10可以监测用户打开相关软件并触发开启摄像功能时,自动将遮挡器50置于打开光接收部21的状态,而在电子设备10监测用户离开电子设备10或未触发开启摄像功能时,自动将遮挡器50置于遮挡光接收部21的状态。
参见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遮挡器50包括柔性带60和牵引单元70。柔性带60可以是具有良好变形能力和抗拉伸的柔性结构。柔性带60为具有预定的长度和宽度的条形结构。柔性带60可以是片状或板状。柔性带60在自身长度方向上受到拉伸应力作用时,柔性带60不易出现被拉长的情况,从而降低柔性带60两端发生移动而中间区域未发生移动的可能性,保证柔性带60在长度方向上移动时,整体移动精度符合要求。柔性带60的材料可以是塑料或橡胶。柔性带60包括遮光区61和透光区62。遮光区61和透光区62沿柔性带60自身的长度方向分布。柔性带60整体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时,可以带动遮光区61和透光区62移动。
柔性带60的遮光区61可以是非透光区62域,以此可以阻挡光线从柔性带60的一侧入射并透过柔性带60再从柔性带60的另一侧出射,从而在柔性带60的一侧观察时,遮光区61呈现暗色。柔性带60的预定位置粘贴黑色或灰色等不透明的胶带或片材而形成遮光区61,或者,柔性带60的预定位置涂覆不透明的材料而形成遮光区61。柔性带60的遮光区61背向避让通道41的一侧可以设为明亮颜色,例如红色或黄色,从而在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应用于电子设备10中,且遮光区61与避让通道41对应时,用户可以通过摄像孔13观察到红色或黄色,以此容易地判断目前遮光区61以处于遮挡光接收部21的位置,从而降低因用户心理负担或顾虑而多次反复通过摄像孔13查看并确认是否遮挡光接收部21的可能性。
柔性带60的透光区62可以使得光线从柔性带60的一侧入射并透过柔性带60再从柔性带60的另一侧出射,从而在柔性带60的一侧观察时,透光区62呈明亮通透区域。柔性带60的透光区62具有高透光性,可以保证摄像模组20的视野明亮通透,降低透光区62造成光强衰减的可能性。在加工制造柔性带60时,可以在柔性带60的预定位置预留透光的区域以形成透光区62。或者,柔性带60的预定位置可以进行开孔以形成透光区62,而开孔的尺寸设计需要保证不遮挡摄像模组20的视野。
除遮光区61和透光区62之外,柔性带60上的其他部分可以为非透光区62域。
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中柔性带60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俯视结构。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中柔性带60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俯视结构。参见图5和图6所示,牵引单元70被配置为牵引柔性带6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牵引单元70可以对柔性带60施加牵引力,以使柔性带60沿预定方向移动,例如沿柔性带60的长度方向移动。牵引单元70和柔性带60连接后,牵引单元70施加于柔性带60上的作用力可以使得柔性带60始终保持于张紧状态,从而可以保证柔性带60整体移动精准度。
柔性带60在第一状态时,遮光区61与避让通道41对应,以用于遮挡光接收部21,从而遮光区61位于光接收部21的前方,使得光线受到遮光区61阻挡而不能到达光接收部21。遮光区61与避让通道41对应可以指的是遮光区61位于避让通道41的前方,两者的位置相互对应。遮光区61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避让通道41面向遮光区61的开口尺寸,以使遮光区61与避让通道41对应时,遮光区61可以遮挡避让通道41的开口,从而遮挡光接收部21。但在光接收部21的尺寸小于避让通道41的尺寸时,遮光区61的尺寸也可以小于避让通道41面向遮光区61的开口尺寸,而遮光区61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光接收部21的尺寸,从而遮光区61与避让通道41对应时,遮光区61也可以遮挡住光接收部21。
柔性带60在第二状态时,透光区62与避让通道41对应,以用于使光线透过透光区62进入光接收部21。透光区62与避让通道41对应可以指的是透光区62位于避让通道41的前方,两者的位置相互对应。透光区62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避让通道41面向透光区62的开口尺寸,以使透光区62与避让通道41对应时,透光区62可以完全露出避让通道41的开口,从而露出光接收部21。但在光接收部21的尺寸小于避让通道41的尺寸时,透光区62的尺寸也可以小于避让通道41面向透光区62的开口尺寸,而透光区62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光接收部21的尺寸,从而透光区62与避让通道41对应时,透光区62也可以露出光接收部21。
在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应用于电子设备10时,可以将柔性带60的第一状态设置为默认状态,即遮光区61处于遮挡光接收部21的状态。在用户需要使用摄像模组20时,通过牵引单元70牵引柔性带60移动以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的内部,并通过支架40连接于电子设备10,从而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可以不显露于电子设备10的外部表面,不易被用户察觉,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10的美观度。由于通过支架40连接于电子设备10,提高了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因此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不易从电子设备10上脱落而导致遮挡功能失效的可能性。遮挡器50中的牵引单元70可以牵引柔性带6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柔性带60在第一状态时,遮光区61可以阻挡光线从电子设备10上的摄像孔13入射到摄像模组20的光接收部21,从而摄像模组20不能通过摄像孔13获取电子设备10的外部环境的图像,以此可以防止恶意地或有目的地远程访问或控制摄像模组20录制视频或拍摄照片,有效降低用户隐私遭受恶意侵犯的可能性,提升电子设备10使用过程的安全性。柔性带60在第二状态时,光线可以经过摄像孔13和透光区62到达摄像模组20的光接收部21,从而摄像模组20可以通过摄像孔13获取电子设备10的外部环境的图像,便于用户使用摄像模组20完成远程视频或人脸识别等工作。
参见图4所示,牵引单元70包括第一牵引组件71和第二牵引组件72。第一牵引组件71和第二牵引组件7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柔性带60为条形结构,而第一方向X指的是柔性带60的长度方向。避让通道41设置于第一牵引组件71和第二牵引组件72之间。第一牵引组件71在避让通道41的一侧对柔性带60施加作用力,而第二牵引组件72在避让通道41的另一侧对柔性带60施加作用力,以使柔性带60保持张紧状态。柔性带60上的遮光区61和透光区62位于第一牵引组件71和第二牵引组件72之间。第一牵引组件71和第二牵引组件72中的一者拉动柔性带60时,另一者释放柔性带60,以牵引柔性带6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第一牵引组件71拉动柔性带60移动的长度等于第二牵引组件72释放柔性带60的长度,同样地,第二牵引组件72拉动柔性带60移动的长度等于第一牵引组件71释放柔性带60的长度。第一牵引组件71和第二牵引组件72分别从避让通道41的两侧对柔性带60施加作用力的方式,有利于保证柔性带60整体受力均匀且始终保持于张紧状态,保证柔性带60的移动精准度,降低柔性带60出现松垮、褶皱而导致遮光区61或透光区62未能移动至预定位置而使得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发生失效的可能性。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支架40包括两个基座42。两个基座4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从而在两个基座42之间形成避让通道41。第一牵引组件71和第二牵引组件72分别设置于两个基座42上。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牵引组件71包括第一电机。柔性带6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一电机转动时,输出轴可以卷绕拉动或者释放柔性带60。第二牵引组件72包括第二电机。柔性带6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二电机转动时,输出轴可以卷绕拉动或者释放柔性带60。以初始状态为遮光区61遮挡避让通道41状态为例,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卷绕柔性带60时,第二电机的输出轴释放柔性带60,从而柔性带60的遮光区61逐渐从当前区域移走,而透光区62逐渐进入,直至透光区62与避让通道41对应,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同时停止,此时摄像模组20处于可以获取外界环境图像信息的状态。当摄像模组20完成使用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释放柔性带60,而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卷绕柔性带60,从而柔性带60的透光区62逐渐从当前区域移走,而遮光区61逐渐进入,直至遮光区61与避让通道41对应,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同时停止,此时摄像模组20处于被遮挡状态,不可获取外界环境图像信息。
在另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牵引组件71包括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第一施力部件711被配置为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以使第一受力部件712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示例性地,第一施力部件711设置于支架40。
参见图5和图6所示,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第一施力部件711位于第一受力部件712背向避让通道41的一侧。第一受力部件712可以沿第一方向X移动,以靠近或远离第一施力部件711。第一施力部件711对第一受力部件712施加外力,以使第一受力部件712靠近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时,第一受力部件712可以拉动柔性带60,此时第二牵引组件72释放柔性带60。第一施力部件711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而第一受力部件712远离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时,第一受力部件712可以释放柔性带60,此时第二牵引组件72拉动柔性带60。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5所示,第一施力部件711可以为电磁铁。第一受力部件712为磁性体。第一受力部件712的材料可以是铁、钴或镍。在第一施力部件711通电时,第一施力部件711可以产生磁吸力,以对第一受力部件712施加磁吸力而拉动第一受力部件712靠近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在第一施力部件711断电时,第一施力部件711的磁力消失,从而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第一受力部件712在柔性带60的拉动下远离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
示例性地,第一受力部件712可滑动地连接于支架40,有利于降低第一受力部件712的移动阻力,保证第一受力部件712移动过程的平稳性。支架40可以对第一受力部件712形成限位,从而在第一施力部件711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且第一受力部件712远离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预定距离后,第一受力部件712受到支架40的限位而停止移动。示例性地,支架40上设置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滑槽43,而第一受力部件712的一部分位于滑槽43内以与支架40可滑动连接。滑槽43远离第一施力部件711的壁部可以对第一受力部件712形成限位。
第一施力部件711通电或断电状态可以是手动控制,例如在电子设备10上设置电源开关,通过手动操作电源开关实现第一施力部件711通电或断电。第一施力部件711通电或断电状态也可以是自动控制,例如监测用户打开相关软件并触发开启摄像功能时,自动使第一施力部件711通电,而在监测用户离开电子设备10或未触发开启摄像功能时,自动使第一施力部件711断电。
采用第一施力部件711为电磁铁,而第一受力部件712为磁性体的设计,便于在电子设备10内狭小的空间内设置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之间不需要使用结构件来传递作用力,因此可以有利于减少零部件使用数量,提高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的结构紧凑性,减少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对电子设备1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从而有利于降低因将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设置于电子设备10内而导致电子设备10需要增加厚度来容纳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的可能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受力部件712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第一受力部件712为圆形轴,有利于降低第一受力部件712在柔性带60上形成应力集中而导致柔性带60损坏的可能性。第一受力部件712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上。例如,第一受力部件712的两端设置轴承,以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或者,支架40上设置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滑槽43,而第一受力部件712的端部位于滑槽43内并且可以相对滑槽43转动。或者,第一受力部件712包括第一芯轴(图中未示出)和套设于第一芯轴外部的第一套筒(图中未示出),并且第一套筒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芯轴。例如,第一套筒和第一芯轴之间可以通过轴承实现可转动连接。第一芯轴可以滑动连接于支架40。柔性带60连接于第一套筒。第一受力部件712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的方式,可以有利于降低第一受力部件712移动过程中对柔性带60造成不良冲击力的可能性。
参见图6所示,柔性带60连接于第一受力部件712。柔性带60的端部可以通过粘接方式连接于第一受力部件712,例如,可以在第一受力部件712的外周表面涂覆胶水或者粘贴胶带,然后将柔性带60的端部粘接于第一受力部件712上。
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中柔性带60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视结构。图8示意性地显示了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中柔性带60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结构。参见图7和图8所示,柔性带60从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40相连。柔性带60从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之间穿过指的是柔性带60需要从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之间形成的空隙穿过。柔性带60的端部可以粘接于支架40,例如,在支架40上涂覆胶水或者粘贴胶带,再将柔性带60的端部粘接于支架40。示例性地,支架40具有连接柱44。柔性带60的端部绕接于连接柱44的外周表面并且与连接柱44粘接。第一受力部件712抵压于柔性带60背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第一施力部件711拉动第一受力部件712靠近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时,第一受力部件712拉动柔性带60移动。第一受力部件712远离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时,第一受力部件712释放柔性带60。柔性带60的端部与支架40连接的连接区域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一受力部件712对应设置。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示例性地,第一方向X可以与第二方向Y垂直。或者,在第一方向X上,柔性带60的端部与支架40连接的连接区域位于第一受力部件712面向避让通道41的一侧,即相对于第一受力部件712,柔性带60的端部与支架40连接的连接区域更加靠近避让通道41。第一受力部件712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的实施例中,第一受力部件712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转动可以降低第一受力部件712和柔性带60背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第一受力部件712与柔性带60长期摩擦而导致柔性带60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或者,第一受力部件712包括第一芯轴和套设于第一芯轴外部的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芯轴。第一受力部件712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一套筒自身转动也可以降低第一受力部件712和柔性带60背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的摩擦力,降低第一受力部件712与柔性带60长期摩擦而导致柔性带60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图9示意性地显示了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中柔性带60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俯视结构。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中柔性带60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第一牵引组件71还包括第一丝杆713。第一施力部件711被配置为驱动第一丝杆713转动。第一受力部件712与第一丝杆713螺纹连接。第一施力部件711通过第一丝杆713正转或反转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支架40可以对第一受力部件712形成限位约束,以防止第一受力部件712跟随第一丝杆713发生转动。第一丝杆713和第一受力部件712通过螺纹传动的方式实现动力传递,可以提高第一受力部件712移动过程的平稳性,降低柔性带60受到不良冲击而导致柔性带60因承载瞬时冲击发生变形或断裂的可能性。
图11示意性地显示了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与摄像模组20配合使用状态时的俯视结构。图12示意性地显示了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中柔性带60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视结构。图13示意性地显示了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中柔性带60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结构。参见图11至图13所示,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示例性地,显示屏11包括盖板1122以及背壳1121,而从盖板1122指向背壳1121的方向为厚度方向,在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应用于电子设备10时,第二方向Y与显示屏11的厚度方向相同。牵引单元70还包括第一支撑柱73。第一支撑柱73与支架40相连。沿第一方向X,第一支撑柱73设置于第一受力部件712面向避让通道41的一侧,即相对于第一受力部件712,第一支撑柱73更靠近避让通道41。柔性带60经过第一支撑柱73,而第一支撑柱73抵压于柔性带60面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第一支撑柱73用于为柔性带60提供支撑力。第一施力部件711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时,第一受力部件712可以在第二方向Y上靠近或远离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第一受力部件712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时,柔性带60可以相对第一支撑柱73移动。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柔性带60从第一支撑柱73和第一受力部件712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40相连。第一支撑柱73抵压于柔性带60面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而第一受力部件712抵压于柔性带60背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在第一受力部件712处于距离第一施力部件711最远的位置时,第一受力部件712面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凸出于第一支撑柱73背向柔性带60的表面,以使第一受力部件712下压柔性带60,从而柔性带60上位于第一受力部件712两侧的部分呈V形,以此保证柔性带60处于张紧状态。在第一施力部件711对第一受力部件712施加动力而使第一受力部件712靠近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时,第一受力部件712下压柔性带60,以带动柔性带60移动,而柔性带60上位于第一受力部件712两侧的部分之间的夹角变小。在第一施力部件711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第一受力部件712远离第一施力部件711移动时,第一受力部件712释放柔性带60,而柔性带60上位于第一受力部件712两侧的部分之间的夹角变大。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3所示,牵引单元70包括i个第一支撑柱73和j个第一牵引组件71。i个第一支撑柱73和j个第一牵引组件71沿第一方向X交替设置。柔性带60从相邻的第一支撑柱73和第一受力部件712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40相连。i个第一支撑柱73均抵压于柔性带60面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j个第一牵引组件71的第一受力部件712均抵压于柔性带60背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其中,i大于等于2,j大于等于2。
或者,图14示意性地显示了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与摄像模组20配合使用状态的剖视结构。参见图14所示,牵引单元70包括i个第一支撑柱73和j个第一牵引组件71。i个第一支撑柱73和j个第一牵引组件71沿第一方向X交替设置。柔性带60从第i-1个第一支撑柱73、第j-1个第一受力部件712以及第i个第一支撑柱73之间穿过,并且柔性带60与最外侧的第j个第一牵引组件71的第一受力部件712相连。i个第一支撑柱73均抵压于柔性带60面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第1个至第j-1个第一牵引组件71的第一受力部件712均抵压于柔性带60背向第一施力部件711的表面。其中,i大于等于2,j大于等于2。
j个第一牵引组件71中的所有第一受力部件712可以同步移动,以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从而各个第一受力部件712同时工作时,累积拉动或释放的柔性带60的移动量之和为柔性带60的遮光区61沿第一方向X的移动量。在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沿第二方向Y的间距设计为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柔性带60具有足够的移动量,以实现遮光区61和透光区62的位置变换,从而有利于在第二方向Y上减小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的整体厚度,使得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整体更加扁平,以适应电子设备10内部更加狭小的空间。
示例性地,牵引单元70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柱73和两个第一牵引组件71。两个第一支撑柱73和两个第一牵引组件71交替设置。
示例性地,第一施力部件711为电磁铁,而第一受力部件712为磁性体。
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柱73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例如,支架40上设置安装孔,而第一支撑柱73的端部插入支架40的安装孔,并且第一支撑柱73的端部在安装孔内可以转动。或者,第一支撑柱73的端部和支架40之间设置轴承。柔性带60相对第一支撑柱73移动时,第一支撑柱73通过自身转动可以降低第一支撑柱73和柔性带60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第一支撑柱73与柔性带60长期摩擦而导致柔性带60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示例性地,图15示意性地显示了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与摄像模组20配合使用状态的整体结构。参见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支撑柱73包括第一限位凸缘731。第一限位凸缘731被配置为限制第一支撑柱73沿自身轴向相对支架40发生窜动,从而降低第一支撑柱73窜动而使得柔性带60沿轴向偏移,导致柔性带60受力不稳定、不平衡而发生撕裂或损坏的可能性。第一支撑柱73上设置两个第一限位凸缘731。两个第一限位凸缘731沿第一支撑柱73自身轴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柱73位于两个第一限位凸缘731之间的部分抵压于柔性带60。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牵引组件72包括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第二施力部件721被配置为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以使第二受力部件722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示例性地,第二施力部件721设置于支架40。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图17示意性地显示了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与摄像模组20配合使用状态时的剖视结构。参见图17所示,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第二施力部件721位于第二受力部件722背向避让通道41的一侧。第二受力部件722可以沿第一方向X移动,以靠近或远离第二施力部件721。第二施力部件721对第二受力部件722施加外力以使第二受力部件722靠近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时,第二受力部件722可以拉动柔性带60,此时第二施力部件721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而第二受力部件722释放柔性带60。第二施力部件721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而第二受力部件722远离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时,第二受力部件722可以释放柔性带60,此时第二施力部件721拉动第二受力部件722,而第二受力部件722拉动柔性带60。
参见图17所示,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而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地,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且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3或图14所示,第二施力部件721可以为永磁铁。第二受力部件722为磁性体。第二受力部件722的材料可以是铁、钴或镍。第二施力部件721始终对第二受力部件722施加磁吸力。第一受力部件712拉动柔性带60时,第二受力部件722克服磁吸力而远离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以释放柔性带60。在第一受力部件712释放柔性带60时,第二受力部件722在磁吸力的作用下靠近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以拉动柔性带60。
示例性地,第二受力部件722可滑动地连接于支架40,有利于降低第二受力部件722的移动阻力,保证第二受力部件722移动过程的平稳性。支架40可以对第二受力部件722形成限位,从而在第二施力部件721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且第二受力部件722远离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预定距离后,第二受力部件722受到支架40的限位而停止移动。示例性地,支架40上设置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滑槽43,而第二受力部件722的一部分位于滑槽43内以与支架40可滑动连接。滑槽43远离第二施力部件721的壁部可以对第二受力部件722形成限位。
采用第二施力部件721为永磁铁,而第二受力部件722为磁性体的方式,便于在电子设备10内狭小的空间内设置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且可以通过磁吸力来满足驱动第二受力部件722移动的作用力要求。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之间不需要使用结构件来传递作用力,因此可以有利于减少零部件使用数量,提高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的结构紧凑性,减少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对电子设备1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从而有利于降低因将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设置于电子设备10内而导致电子设备10需要增加厚度来容纳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的可能性。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4所示,第一牵引组件71中,第一施力部件711为电磁铁,通过控制电磁铁的磁吸力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而第二牵引组件72中,第二施力部件721为永磁铁,通过永磁铁产生的磁吸力拉动第二受力部件722或者第二受力部件722克服磁吸力而被永磁铁释放。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9所示,第一牵引组件71中,通过第一丝杆713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而第二牵引组件72中,第二施力部件721为永磁铁,通过永磁铁产生的磁吸力拉动第二受力部件722或者第二受力部件722克服磁吸力而被永磁铁释放。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受力部件722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第二受力部件722为圆形轴,有利于降低第二受力部件722在柔性带60上形成应力集中而导致柔性带60损坏的可能性。第二受力部件722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上。例如,第二受力部件722的两端设置轴承,以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或者,支架40上设置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滑槽43,而第二受力部件722的端部位于滑槽43内并且可以相对滑槽43转动。或者,第二受力部件722包括第二芯轴(图中未示出)和套设于第二芯轴外部的第二套筒(图中未示出),并且第二套筒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芯轴。例如,第二套筒和第二芯轴之间可以通过轴承实现可转动连接。第二芯轴可以滑动连接于支架40。柔性带60连接于第二套筒。第二受力部件722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的方式,可以有利于降低第二受力部件722移动过程中对柔性带60造成不良冲击力的可能性。
参见图6所示,柔性带60连接于第二受力部件722。柔性带60的端部可以通过粘接方式连接于第二受力部件722,例如,可以在第二受力部件722的外周表面涂覆胶水或者粘贴胶带,然后将柔性带60的端部粘接于第二受力部件722上。
参见图7所示,柔性带60从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40相连。柔性带60从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之间穿过指的是柔性带60需要从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之间形成的空隙穿过。柔性带60的端部可以粘接于支架40,例如在支架40上涂覆胶水或者粘贴胶带,再将柔性带60的端部粘接于支架40。示例性地,支架40具有连接柱44。柔性带60的端部绕接于连接柱44的外周表面并且与连接柱44粘接。第二受力部件722抵压于柔性带60背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第二施力部件721拉动第二受力部件722靠近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时,第二受力部件722拉动柔性带60移动。第二受力部件722远离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时,第二受力部件722释放柔性带60。柔性带60的端部与支架40连接的连接区域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二受力部件722对应设置。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示例性地,第一方向X可以与第二方向Y垂直。或者,在第一方向X上,柔性带60的端部与支架40连接的连接区域位于第二受力部件722面向避让通道41的一侧,即相对于第二受力部件722,柔性带60的端部与支架40连接的连接区域更加靠近避让通道41。第二受力部件722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的实施例中,第二受力部件722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转动可以降低第二受力部件722和柔性带60背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第二受力部件722与柔性带60长期摩擦而导致柔性带60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或者,第二受力部件722包括第二芯轴和套设于第二芯轴外部的第二套筒。第二套筒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芯轴。第二受力部件722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二套筒自身转动也可以降低第二受力部件722和柔性带60背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的摩擦力,降低第二受力部件722与柔性带60长期摩擦而导致柔性带60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参见图17所示,第二牵引组件72还包括第二丝杆723。第二施力部件721被配置为驱动第二丝杆723转动。第二受力部件722与第二丝杆723螺纹连接。第二施力部件721通过第二丝杆723正转或反转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支架40可以对第二受力部件722形成限位约束,以防止第二受力部件722跟随第二丝杆723发生转动。第二丝杆723和第二受力部件722通过螺纹传动的方式实现动力传递,可以提高第二受力部件722移动过程的平稳性,降低柔性带60受到不良冲击而导致柔性带60因承载瞬时冲击发生变形或断裂的可能性。
在一些示例中,图18示意性地显示了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与摄像模组20配合使用状态时的俯视结构。参见图18所示,第一牵引组件71中,通过第一丝杆713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而第二牵引组件72中,通过第二丝杆723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牵引组件71中,第一施力部件711为电磁铁,通过控制电磁铁的磁吸力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而第二牵引组件72中,通过第二丝杆723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
参见图13或图14所示,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牵引单元70还包括第二支撑柱74。第二支撑柱74与支架40相连。沿第一方向X,第二支撑柱74设置于第二受力部件722面向避让通道41的一侧,即相对于第二受力部件722,第二支撑柱74更靠近避让通道41。柔性带60经过第二支撑柱74,而第二支撑柱74抵压于柔性带60面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第二支撑柱74用于为柔性带60提供支撑力。第二施力部件721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时,第二受力部件722可以在第二方向Y上靠近或远离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第二受力部件722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时,柔性带60可以相对第二支撑柱74移动。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且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地,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施力部件711和第一受力部件71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而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3所示,柔性带60从第二支撑柱74和第二受力部件722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40相连。第二支撑柱74抵压于柔性带60面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而第二受力部件722抵压于柔性带60背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在第二受力部件722处于距离第二施力部件721最远的位置时,第二受力部件722面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凸出于第二支撑柱74背向柔性带60的表面,以使第二受力部件722下压柔性带60,从而柔性带60上位于第二受力部件722两侧的部分呈V形,以此保证柔性带60处于张紧状态。在第二施力部件721对第二受力部件722施加动力而使第二受力部件722靠近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时,第二受力部件722下压柔性带60,以带动柔性带60移动,而柔性带60上位于第二受力部件722两侧的部分之间的夹角变小。在第二施力部件721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第二受力部件722远离第二施力部件721移动时,第二受力部件722释放柔性带60,而柔性带60上位于第二受力部件722两侧的部分之间的夹角变大。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3所示,牵引单元70包括M个第二支撑柱74和N个第二牵引组件72。M个第二支撑柱74和N个第二牵引组件72沿第一方向X交替设置。柔性带60从相邻的第二支撑柱74和第二受力部件722之间穿过并且与支架40相连。M个第二支撑柱74均抵压于柔性带60面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N个第二牵引组件72的第二受力部件722均抵压于柔性带60背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其中,M大于等于2,N大于等于2。
或者,参见图14所示,牵引单元70包括M个第二支撑柱74和N个第二牵引组件72。M个第二支撑柱74和N个第二牵引组件72沿第一方向X交替设置。柔性带60从第M-1个第二支撑柱74、第N-1个第二受力部件722以及第M个第二支撑柱74之间穿过,并且柔性带60与最外侧的第N个第二牵引组件72的第二受力部件722相连。M个第二支撑柱74均抵压于柔性带60面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第1个至第N-1个第二牵引组件72的第二受力部件722均抵压于柔性带60背向第二施力部件721的表面。其中,M大于等于2,N大于等于2。
N个第二牵引组件72中的所有第二受力部件722可以同步移动,以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从而各个第二受力部件722同时工作时,累积拉动或释放的柔性带60的移动量之和为柔性带60的透光区62沿第一方向X的移动量。在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沿第二方向Y的间距设计为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柔性带60具有足够的移动量,以实现遮光区61和透光区62的位置变换,从而有利于在第二方向Y上减小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的整体厚度,使得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整体更加扁平,以适应电子设备10内部更加狭小的空间。
示例性地,牵引单元70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柱74和两个第二牵引组件72。两个第二支撑柱74和两个第二牵引组件72交替设置。
示例性地,第二施力部件721为永磁铁,而第二受力部件722为磁性体。
示例性地,第二支撑柱74可转动连接于支架40。例如,支架40上设置安装孔,而第二支撑柱74的端部插入支架40的安装孔,并且第二支撑柱74的端部在安装孔内可以转动。或者,第二支撑柱74的端部和支架40之间设置轴承。柔性带60相对第二支撑柱74移动时,第二支撑柱74通过自身转动可以降低第二支撑柱74和柔性带60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第二支撑柱74与柔性带60长期摩擦而导致柔性带60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示例性地,参见图19所示,第二支撑柱74包括第二限位凸缘741。第二限位凸缘741被配置为限制第二支撑柱74沿自身轴向相对支架40窜动,从而降低第二支撑柱74窜动而使得柔性带60沿轴向偏移,导致柔性带60受力不稳定、不平衡而发生撕裂或损坏的可能性。第二支撑柱74上设置两个第二限位凸缘741。两个第二限位凸缘741沿第二支撑柱74自身轴向间隔设置。第二支撑柱74位于两个第二限位凸缘741之间的部分抵压于柔性带60。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图20示意性地显示了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与摄像模组20配合使用状态时的剖视结构。图21示意性地显示了又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与摄像模组20配合使用状态。参见图20或图21所示,第二施力部件721包括弹性件。第二施力部件721通过弹性件的伸缩变化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722。示例性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支架40,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受力部件722。第一受力部件712拉动柔性带60时,柔性带60带动第二受力部件722移动,以拉伸弹性件。第一受力部件712释放柔性带60时,弹性件拉动第二受力部件722,以拉动柔性带60。示例性地,弹性件可以为螺旋弹簧。
示例性地,参见图20所示,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沿第一方向X设置。第二受力部件722可以沿第一方向X可滑动连接于支架40。第二施力部件721沿第一方向X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或者,参见图21所示,第二施力部件721和第二受力部件722沿第二方向Y设置。第二受力部件722可以沿第二方向Y可滑动连接于支架40。第二施力部件721沿第二方向Y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第二施力部件721可以包括两个弹性件。两个弹性件沿第二受力部件722的轴向间隔设置,并且分别连接于第二受力部件722的两个端部。牵引单元70还包括第二支撑柱74。柔性带60经过第二支撑柱74与第二受力部件722相连,或者,柔性带60从第二支撑柱74和第二受力部件722之间穿过再与支架40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20或图21所示,第一施力部件711为电磁铁,通过控制电磁铁的磁吸力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而第二牵引组件72中,第二施力部件721包括弹性件,通过弹性件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牵引组件71中,通过第一丝杆713拉动或释放第一受力部件712,而第二牵引组件72中,第二施力部件721包括弹性件,通过弹性件拉动或释放柔性带60。
参见图19所示,支架40包括容纳腔室45,而牵引单元70设置于容纳腔室45内,从而一方面,在容纳腔室45的深度方向上,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的整体尺寸可以设计的更小,从而在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应用于电子设备10时,有利于降低因将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设置于电子设备10内而导致电子设备10需要增加厚度来容纳摄像模组遮挡装置30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支架40可以对牵引单元70和柔性带60起到防护作用,降低牵引单元70和柔性带60与其他结构件发生碰撞或刮擦而发生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示例性地,容纳腔室45的深度方向与第二方向Y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文中的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在公式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相除”的关系。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Claims (17)

1.一种摄像模组遮挡装置,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支架,包括避让通道,所述避让通道被配置为避让摄像模组的光接收部;
遮挡器,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遮挡器包括柔性带和牵引单元,所述柔性带包括遮光区和透光区,所述牵引单元被配置为牵引所述柔性带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遮光区与所述避让通道对应,以用于遮挡所述光接收部,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透光区与所述避让通道对应,以用于使光线透过所述透光区进入所述光接收部;
所述牵引单元包括第一牵引组件和第二牵引组件,所述第一牵引组件和所述第二牵引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避让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牵引组件和所述第二牵引组件之间,所述第一牵引组件和所述第二牵引组件中的一者拉动所述柔性带时,另一者释放所述柔性带,以牵引所述柔性带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柔性带的长度方向;
所述第一牵引组件包括第一施力部件和第一受力部件,所述第一施力部件被配置为拉动或释放所述第一受力部件,以使所述第一受力部件拉动或释放所述柔性带;
所述牵引单元包括i个第一支撑柱和j个所述第一牵引组件,i个所述第一支撑柱和j个所述第一牵引组件沿第一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和所述第一受力部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受力部件面向所述避让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柔性带从第i-1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第j-1个所述第一受力部件以及第i个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穿过,并且所述柔性带与最外侧的第j个所述第一牵引组件的所述第一受力部件相连,i个所述第一支撑柱均抵压于所述柔性带面向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表面,第1个至第j-1个所述第一牵引组件的所述第一受力部件均抵压于所述柔性带背向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表面,其中,i大于等于2,j大于等于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牵引组件包括第二施力部件和第二受力部件,所述第二施力部件被配置为拉动或释放第二受力部件,以使所述第二受力部件拉动或释放所述柔性带,所述第一受力部件拉动所述柔性带时,所述第二受力部件释放所述柔性带,所述第一受力部件释放所述柔性带时,所述第二受力部件拉动所述柔性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带从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和所述第一受力部件之间穿过并且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第一受力部件抵压于所述柔性带背向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表面;或者,
所述柔性带连接于所述第一受力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受力部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或者,所述第一支撑柱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部件为电磁铁,所述第一受力部件为磁性件,所述第一施力部件通过磁吸力拉动或释放所述第一受力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组件还包括第一丝杆,所述第一施力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丝杆转动,所述第一受力部件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施力部件通过所述第一丝杆正转或反转拉动或释放所述第一受力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部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和所述第二受力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施力部件位于所述第二受力部件背向所述避让通道的一侧;
所述柔性带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和所述第二受力部件之间穿过并且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第二受力部件抵压于所述柔性带背向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或者,
所述柔性带连接于所述第二受力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受力部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架。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和所述第二受力部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牵引单元还包括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于所述第二受力部件面向所述避让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柔性带从所述第二支撑柱和所述第二受力部件之间穿过并且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柱抵压于所述柔性带面向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二受力部件抵压于所述柔性带背向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或者,
M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和N个所述第二牵引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设置,所述柔性带从第M-1个所述第二支撑柱、第N-1个所述第二受力部件以及第M个所述第二支撑柱之间穿过,并且与最外侧的第N个所述第二牵引组件的所述第二受力部件相连,M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均抵压于所述柔性带面向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第1个至第N-1个所述第二牵引组件的所述第二受力部件均抵压于所述柔性带背向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表面,其中,M大于等于2,N大于等于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受力部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或者,所述第二支撑柱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为永磁铁,所述第二受力部件为磁性件,所述第二施力部件通过磁吸力拉动或释放所述第二受力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牵引组件还包括第二丝杆,所述第二施力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丝杆转动,所述第二受力部件与所述第二丝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施力部件通过所述第二丝杆正转或反转拉动或释放所述第二受力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包括弹性件,所述第二施力部件通过所述弹性件的伸缩变化拉动或释放所述第二受力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力部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容纳腔室,所述牵引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室内。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摄像孔;
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摄像模组包括与所述摄像孔对应的光接收部;
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遮挡装置,所述摄像模组遮挡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光接收部与所述避让通道对应设置,所述柔性带位于所述摄像孔和所述光接收部之间。
CN202110861886.9A 2021-07-29 2021-07-29 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6453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1886.9A CN113645382B (zh) 2021-07-29 2021-07-29 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1886.9A CN113645382B (zh) 2021-07-29 2021-07-29 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5382A CN113645382A (zh) 2021-11-12
CN113645382B true CN113645382B (zh) 2023-10-24

Family

ID=78418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1886.9A Active CN113645382B (zh) 2021-07-29 2021-07-29 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4538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2908A (zh) * 2011-02-23 2011-07-13 闵军 电磁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03273A (zh) * 2014-06-10 2014-08-27 昆山亿顺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施工升降机层门的锁紧工具
CN109128894A (zh) * 2017-06-28 2019-01-04 杨斌堂 管卡紧机构
JP2020098303A (ja) * 2018-12-19 2020-06-2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2702453A (zh) * 2020-12-22 2021-04-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3461945U (zh) * 2020-12-08 2021-06-15 联想长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2908A (zh) * 2011-02-23 2011-07-13 闵军 电磁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03273A (zh) * 2014-06-10 2014-08-27 昆山亿顺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施工升降机层门的锁紧工具
CN109128894A (zh) * 2017-06-28 2019-01-04 杨斌堂 管卡紧机构
JP2020098303A (ja) * 2018-12-19 2020-06-2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13461945U (zh) * 2020-12-08 2021-06-15 联想长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702453A (zh) * 2020-12-22 2021-04-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5382A (zh)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25581B2 (en) Compact digital zoom camera and cellular phone having the same
US2010000212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multiple camera modules
US20100166414A1 (en) Lens cover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8158639U (zh) 移动终端
CN102520565A (zh) 摄像装置
WO2022193366A1 (zh) 显示装置
CN109981937A (zh)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头组件
CN113645382B (zh) 摄像模组遮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3194179A (zh) 电子设备
US20190289182A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movable part that is movable between retracted position and projecting position
CN112514355B (zh) 一种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079229A (zh) 显示装置
CN110958383B (zh) 装配有电子取景器的摄像设备
JP2008236489A (ja) 表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13783981B (zh)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1552042A (zh) 防窥装置及防窥显示器
JP2018117330A (ja) ウェブカメラ用覗き見盗撮防止カバー
JP6238773B2 (ja) 電子機器
JP2007133014A (ja) 撮像装置
CN115914779A (zh)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US9462714B2 (en) Hinge unit capable of preventing rotation from exceeding fully-open posit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hinge unit
US10901299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1656241U (zh) 一种带有摄像元件的电子设备
CN214154657U (zh) 手动控制摄像头快门开关
CN218103266U (zh) 一种可长期显示名片的执法记录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