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4096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44096B CN113644096B CN202110829812.7A CN202110829812A CN113644096B CN 113644096 B CN113644096 B CN 113644096B CN 202110829812 A CN202110829812 A CN 202110829812A CN 113644096 B CN113644096 B CN 1136440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light blocking
- layer
- plane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0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06010070834 Sensitisation Disease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313 sensitiz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055 blue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623 enhanc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43 active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2 cross lin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16 photochemical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52 polymer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感光区,显示面板还包括基板、发光层以及光阻挡层。基板一侧设有半导体层,半导体层包括多个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元件包括位于感光区的第一半导体元件。发光层位于半导体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光阻挡层位于半导体层远离发光层的一侧,光阻挡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光阻挡部,第一光阻挡部与第一半导体元件对应设置。第一光阻挡部在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半导体元件在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半导体元件远离发光层的一侧设置第一光阻挡部,有效地减小了照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上的光强度,降低显示面板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屏下指纹识别(FOD,Finger on Dispaly)技术应用在显示面板中时,既能够实现正面触控显示面板,又能够实现对显示面板的安全解锁功能,既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又提升了显示面板外观的美观性,因而在手机、平板等显示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常通过在显示面板设置感光区,并在感光区内设置感光元件,通过感光元件进行指纹识别,以实现显示装置的解锁,而在屏幕解锁完成后,感光区能够进行正常的触控操作。然而,用户在使用手机、平板等显示装置的过程中发现,显示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显示不均的问题,造成感光区会有白团的现象,影响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提高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位的稳定性,改善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感光区,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层和光阻挡层,基板一侧设有半导体层,半导体层包括多个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元件包括第一半导体元件,第一半导体元件位于感光区。发光层位于半导体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光阻挡层位于半导体层远离发光层的一侧。光阻挡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光阻挡部,第一光阻挡部与第一半导体元件对应设置。第一光阻挡部在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半导体元件在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感光元件。感光元件至少设置于感光区,且感光元件位于基板远离发光层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一半导体元件远离发光层的一侧设置第一光阻挡部,可以有效地减小照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上的光的强度,降低显示面板的显示差异,降低显示面板显示不均的现象,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图1沿A-A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图1沿A-A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又一实施例中图1沿A-A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图5沿B-B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图5沿B-B截面的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又一实施例中图5沿B-B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又一实施例中图5中B-B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半导体层与光阻挡层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光阻挡层和半导体层的分布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光阻挡层和半导体层的分布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光阻挡层和半导体层的分布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光阻挡层和半导体层的分布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显示面板;10a、感光区;10b、显示区;
11、基板;111、缓冲层;12、光阻挡层;121、第一光阻挡部;1211、第一部分;1212、第二部分;122、第二光阻挡部;1221、第三部分;1222、第四部分;123、蓝色色阻;
13、发光层;131、像素定义层;132、发光部件;132a、第三电极;132b、发光结构;132c、第四电极;133、封装层;
14、遮光层;
15、TFT元件;151、半导体层;1511、第一半导体元件;1512、第二半导体元件;152、栅极层;153、源漏极层;1531、第一电极;1532、第二电极;154、绝缘层;1541、第一绝缘层;1542、第二绝缘层;1543、第三绝缘层;155、平坦化层;
20、感光元件;X、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申请,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显示面板的基板中通常设置有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元件,研究发现,光线入射到基板中后,在基板远离发光层的一侧会发生全反射,而在感光区,反射光强度增加,反射光照射到感光区内TFT元件的半导体元件时,引起显示面板的显示差异,造成显示面板显示不均的问题。
有鉴于此,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如图1至图9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感光区10a、基板11、发光层13和光阻挡层12。基板11一侧设有半导体层151,半导体层151包括多个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元件包括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位于感光区10a。发光层13位于半导体层151远离基板11的一侧,光阻挡层12位于半导体层151远离发光层13的一侧。光阻挡层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光阻挡部121,第一光阻挡部121与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对应设置。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地,感应区内的第一光阻挡部121可以与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一一对应,第一光阻挡部121的数量也可以大于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数量,第一光阻挡部121的数量还可以小于第一半导体元件1151的数量,这里均不作限制,只要存在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通过在第一半导体元件1151远离发光层13的一侧设置第一光阻挡部121,可以有效地减少由基板11反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上的光量,降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TFT元件15,TFT元件15包括栅极层152、源漏极层153以及绝缘层154。栅极层15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栅极,源漏极层153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1531和第二电极1532,第一电极1531和第二电极1532其中的一者构成TFT元件15的源极,其中的另一者构成TFT元件15的漏极,半导体层151构成TFT元件15的有源层,第一电极1531和第二电极1532分别连接于半导体层151的两端。如此,基板11上形成有多个TFT元件15。栅极层152和源漏极层153分别由导电材料如金属制成,且栅极层152、源漏极层153以及半导体层151相互之间分别设置有绝缘层154。基板11靠近发光层13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化层155。
具体地,栅极层152的材料可以包括钼,源漏极层153的材料可以包括钛、铝或者二者的组合。
可以理解的是,绝缘层154由透明的绝缘材料制成,其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或者氮化硅,或者二者的结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绝缘层154包括沿垂直于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绝缘层1541、第二绝缘层1542和第三绝缘层1543,其中,第一绝缘层1541的材料包括氧化硅,第二绝缘层1542的材料包括氮化硅,第三绝缘层1543的材料包括氮化硅和氧化硅。第一绝缘层1541位于半导体层151和栅极层152之间,相邻半导体元件被第一绝缘层1541阻隔,第二绝缘层1542位于栅极层152与电容金属层之间,电容金属层(图中未示意)一般用于形成电容的一个极板,,相邻的栅极被第二绝缘层1542阻隔,第三绝缘层1543位于电容金属层与源漏极层153之间,作为绝缘层防止电容金属层与源漏极层153之间的短路。源漏极层153穿过第一绝缘层1541、第二绝缘层1542以及第三绝缘层1543与半导体层151连接,并设置于平坦化层155。
发光层13与基板11的平坦化层116邻接,具体地,发光层13可以是LCD(LiquidCrystal Display)元件,也可以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元件,还可以是其它发光器件结构,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发光层13包括像素定义层131、多个发光部件132以及封装层133。像素定义层131具有多个开口。发光部件132位于开口内。发光部件132可以为有机发光部件。发光部件132可以包括第三电极132a、第四电极132c以及位于第三电极132a和第四电极132c之间的发光结构132b,其中第三电极132a和第四电极132c的极性相反。分别对第三电极132a和第四电极132c施加电压后,发光结构132b发光。发光结构132b可以包括红色发光部件、绿色发光部件和蓝色发光部件,从而实现彩色显示。但本申请对发光结构132b的颜色不作限定。封装层133位于发光部件132上并覆盖发光部件132,用以隔绝外界水氧,可以起到封装效果,保证发光部件132免受水氧侵蚀,可以正常工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9所示,沿垂直于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光阻挡层12位于基板11靠近半导体层151的一侧。即可以将光阻挡层12做在基板11上,做完光阻挡层12再做缓冲层111。可以理解的是,在显示面板10受到冲击或者振动时,光阻挡层12可以吸收一部分显示面板10受到的振动和冲击,从而降低对显示面板10的损伤,有效地保护显示面板10。可选地,缓冲层111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或者二者的结合。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缓冲层111包括层叠设置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三缓冲层,第一缓冲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其厚度为5500埃,第二缓冲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其厚度为1200埃,第三缓冲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其厚度为3000埃,半导体层151的厚度为450埃,第一绝缘层1541的厚度为1200埃,栅极层152的厚度为3000埃,第二绝缘层1542的厚度为1400埃,第三绝缘层1543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第一子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其厚度为3000埃,第二子层的材料为氮化硅,其厚度为2000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遮光层14,遮光层14位于基板11远离发光层13的一侧;遮光层14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光区10a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隔。
可以理解的是,遮光层14的材料不做限制,只要具有遮光效果即可。示例性地,遮光层14的材料包括黑色泡棉,黑色泡棉具有良好的散色效果,有效地减小基板11与遮光层14界面处的反射光强度。另外,黑色泡棉具有一定的缓冲效果,在显示面板10受到冲击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对显示面板10的损伤。
具体地,遮光层14避空显示面板10的感光区10a设置,即在显示面板10的感光区10a内不设置遮光层14,即可以保证感光区10a的透光率,感光区10a可以是屏下摄像头区或者指纹识别区,因此可以保证拍照效果或者指纹识别的可靠性。基板11远离发光层13的一侧设置遮光层14,那么显示面板10在设置有遮光层14的区域可以减少光在基板11上的反射,避免从基板11远离发光层13的一侧的反射光强度过强,减少反射光照射到半导体层151上,降低对应晶体管的特性因为光照而发生偏移的风险。
光阻挡层12可以设置在半导体元件远离发光层13一侧的基板11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基板11的外部,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光阻挡层12位于基板11与遮光层14之间。如此设置,入射光在照射到基板11远离发光层13一侧的界面处时,在感光区10a内由于第一光阻挡部121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反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上的光的强度,进而使得感光区10a的晶体管的半导体元件15受到的光照量与设置有遮光层14的正常区的晶体管的半导体元件15受到的光照量趋向一致,有效地降低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光阻挡部121在感光区10a只对应晶体管的沟道设计,因此可以保证感光区的透光率。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光阻挡层12与遮光层14同层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光阻挡层12的材料与遮光层14的材料可以相同,当遮光层14为复合胶带的时候,光阻挡层12中的第一光阻挡部121可以为复合胶带,因此第一光阻挡部121可以贴附在基板11远离发光层13的一侧,工艺简单,降低工艺成本。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均可设置感光区10a,即整面都可以是感光区10a,如图5所示,图6为图5的B-B截面,光阻挡层12位于半导体层151远离发光层13的一侧,且光阻挡层12位于基板11的内部。如此设置,基板11位于感光区10a内的远离发光层13一侧的较强的反射光至少有部分会照射在第一光阻挡部121,从而降低照射在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上的光的强度,减小显示面板10的感光区10a内的显示差异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光阻挡部121的形状不限,第一光阻挡部121的表面可以为平面,或者第一光阻挡部121的表面具有一定凸起的块状,只要能够减小入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光的强度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光阻挡部121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部分1211和第二部分1212,第二部分1212至少部分围绕第一部分1211设置。第二部分1212相对第一部分1211朝向半导体层151凸出第一预设高度h1。第一部分12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二部分121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设置第二部分1212相对第一部分1211朝向对应的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凸出第一预设高度h1,并设置第二部分121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即设置第一光阻挡部121的第二部分1212对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至少部分侧面进行遮挡,可以降低高强度的反射光从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侧部照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而造成显示面板10显示差异的可能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预设高度h1的具体数值不限制,第二部分1212朝向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正投影可以完全覆盖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侧面,也可以覆盖第一体元件的部分侧面,两种设置方式都能够降低反射光照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强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半导体层151的厚度在450埃左右,第一预设高度h1满足:500埃≤h1≤800埃。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预设高度h1为500埃;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预设高度h1为800埃。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二部分1212朝向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侧面,且保证平坦化层155能够完全覆盖第一光阻挡部121,避免反射光照射到第一半导体的侧面而引起的显示差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与对应的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的比值为a,其中a满足:20%≤a≤70%,比如,a可以为20%、50%、60%或者70%等,第一方向X为阵列方向,即行方向或者列方向,列方向可以理解为显示面板10内数据线的延伸方向,行方向可以理解为显示面板10内扫描线的延伸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在非感光区设置有遮光层14,但是遮光效果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因此在非感光区即使有遮光层14的存在,也无法避免部分光从基板11反射到对应区域的晶体管的沟道,因此非感光区的晶体管得特性也会因光照而偏移。而本方案中,将感光区10a的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与对应的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的比值在20%≤a≤70%之间,即第一光阻挡部121并不能完全遮挡住对应晶体管的沟道,因此保证感光区10a的晶体管接受到的光照量与设置有遮光层14的正常显示区的晶体管接受到的光照量接近一致,进而保证显示的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阻挡部121和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呈阵列分布的矩形,设置第一光阻挡部121和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阵列方向的长度的比值a满足20%≤a≤70%;或者第一光阻挡部121和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面积比s满足:4%≤s≤49%。
可以理解的是,同一显示面板10的不同第一光阻挡部12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相同;或者多个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投影的面积相同。如此设置可以降低工艺难度,同时保证感光区10a的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与对应的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的比值为a,第一方向X为阵列方向。沿感光区10a的周边指向中心的方向,其中,a由65%≤a≤80%逐渐变化为20%≤a≤35%。即沿感光区10a的周边的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的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最大,而位于感光区10a的中心的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的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最小。由感光区10a的周边指向中心的方向,第一光阻挡部12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逐渐变小,在感光区10a的中心,感光区10a在第一方向X上被第一阻挡部遮挡的面积最小,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感光区10a尤其是感光区10a中心区域的透光率,同时,由于第一光阻挡部12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时逐渐变化的,从而照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反射光强度也是逐渐变化的,不会出现光强度的突变,不容易被人眼识别。如此设置在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感光区10a的透光率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光阻挡部121和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为呈阵列分布的矩形,沿感光区10a的周边指向中心的方向,设置a由65%≤a≤80%逐渐变化为20%≤a≤35%,则沿感光区10a的周边到中心,第一光阻挡部121和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面积比s由42.25%≤s≤64%逐渐变化为4%≤s≤12.25%,如此,依然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感光区10a尤其是感光区10a的中心区域的透光率。
可以理解的是,沿感光区10a的周边指向中心的方向,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可以逐渐减小,也可以部分相邻第一光阻挡部12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相同,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沿感光区10a的周边指向中心的方向,多个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逐渐减小。从而在第一方向X,从感光区10a的周边指向中心,第一光阻挡部121遮挡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长度变化幅度更小,反射光照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上的光的强度的变化的幅度更小,显示面板10的显示差异更不容易被人眼识别,在提高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的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性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光阻挡层12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或者黑色树脂。可以理解的是,金属和黑色树脂具有较好的挡光效果。具体地,光阻挡层12可以只包括金属,也可以只包括黑色树脂,还可以既包括金属由包括黑色树脂,这里不做限制。示例性低,光阻挡层12的材料包括铬和黑色树脂,如此,光阻挡层1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构成黑矩阵,黑矩阵具有较好的挡光效果。
研究发现,基板11内的光在入射到基板11远离发光层13一侧的界面时,随着入射光角度的增大,最先开始发生全反射的是黄光和红光,而蓝光基本重叠无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反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光强的主要是红光部分和黄光部分,而蓝光基本不会影响反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光的强度。
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光阻挡部121为蓝色色阻123,即此时第一光阻挡部121只会阻挡入射光中的红光和黄光经过,而不会阻止蓝光经过,如此既提高了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又降低了照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反射光的强度。
具体地,蓝色色阻123可以包括蓝色颜料、粘合物、光固化树脂、光引发剂、添加剂以及溶剂,其中,蓝色颜料使蓝色色阻123显示蓝色。粘合剂可以包括高分子材料树脂和酚醛树脂等,为蓝色色阻123提供附着性、显影性以及解析能力。光引发剂在250mm~420mm的紫外光照射下可以使光固化树脂发生交联反应。而添加剂可以包括截面活性剂、增感剂或者粘附性增强剂等,增感剂可以提稿蓝色色阻123的光阻感度,而粘附性增强剂在显影刻蚀时增强蓝色色阻123与基板11的粘附性。
可以理解的是,感光区10a在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上所占的比例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的整个显示面都是感光区10a,即整个显示面板10既具有指纹识别的功能,又具有显示的功能。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感光区10a占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的一部分。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3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显示区10b,显示区10b至少部分围绕感光区10a。光阻挡层12还包括第二光阻挡部122,第二光阻挡部122位于显示区10b,半导体元件还包括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第二光阻挡部122与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对应设置。第二光阻挡部12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在感光区10a占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的一部分的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10的非感光区10a内的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对应设置第二光阻挡部122,第二光阻挡部122依然能够降低反射到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光的强度,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差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光阻挡层12由导电材料制成,第一光阻挡部121和第二光阻挡部122分别构成TFT元件15的栅极层152,即设置TFT元件15为底栅结构,光阻挡层12既能作为TFT元件15的栅极,又能够降低反射到半导体层151的光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同第一光阻挡部121的结构,第二光阻挡部122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三部分1221和第四部分1222,第四部分1222至少部分围绕第三部分1221设置。第四部分1222相对第三部分1221朝向半导体层151凸出第二预设高度h2。第三部分12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子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四部分122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围绕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同第一阻挡部包括第一部分1211和第二部分1212的实施方式,设置第二阻挡部的第四部分1222相对第三部分1221朝向对应的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凸出第二预设高度h2,并设置第四部分122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围绕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即设置第二光阻挡部122的第四部分1222对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至少部分侧面进行遮挡,可以降低高强度的反射光从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侧部照射到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而造成显示面板10显示差异的可能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预设高度h2的具体数值不限制,第四部分1222朝向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正投影可以完全覆盖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侧面,也可以覆盖第二体元件的部分侧面,两种设置方式都能够降低反射光照射到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强度,降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差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半导体层151的厚度在450埃左右,第二预设高度h2满足:500埃≤h2≤800埃,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预设高度h2为500埃;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预设高度h2为800埃。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四部分1222朝向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侧面,且保证平坦化层155能够完全覆盖第二光阻挡部122,避免反射光照射到第二半导体的侧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光阻挡部121和第二光阻挡部122均为蓝色色阻123。设置第一光阻挡部121和第二光阻挡部122均为蓝色色阻123,可以同时有效地降低照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和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反射光的强度,降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差异。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设置一个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和对应的第一阻挡部各自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也可以设置其中一者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延伸至另一者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部,还可以设置二者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部分相互交叠,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光阻挡部12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如此设置,进一步保证第一光阻挡部121对基板11远离发光层13一侧的反射光的阻挡作用,降低其照射到第一半导体元件1511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差异。
同理,可以设置一个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和对应的第二光阻挡部122各自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也可以设置其中一者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延伸至另一者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部,还可以设置二者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部分相互交叠,这里也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光阻挡部12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在基板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如此设置,进一步保证第二光阻挡部122对基板11远离发光层13一侧的反射光的阻挡作用,降低其照射到第二半导体元件1512的可能性。
第二方面,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和感光元件20。感光元件20至少设置于感光区10a,且感光元件20位于基板11远离发光层13的一侧。具体地,当感光元件20识别到对应的指纹信息时,控制显示装置解锁,可以对显示装置进行操作。感光元件20可以为诸如光学指纹识别传感器、图像采集元件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能够降低显示装置的显示差,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如液晶面板、电子书、OLED面板、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兼具指纹识别功能和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区;
基板,所述基板一侧设有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包括多个半导体元件,所述半导体元件包括第一半导体元件,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位于所述感光区;
发光层,位于所述半导体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光阻挡层,位于所述半导体层远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所述光阻挡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光阻挡部,所述第一光阻挡部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光阻挡部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基板远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光区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隔;或者,
所述第一光阻挡部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部分设置;所述第二部分相对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半导体层凸出第一预设高度h1;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或者,
所述第一光阻挡部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a,其中a满足:20%≤a≤70%;所述第一方向为阵列方向;或者,
所述第一光阻挡部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a,所述第一方向为阵列方向;沿所述感光区的周边指向中心的方向,其中,a由65%≤a≤80%逐渐变化为20%≤a≤35%;或者,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感光区,所述光阻挡层还包括第二光阻挡部,所述第二光阻挡部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半导体元件还包括第二半导体元件,所述第二光阻挡部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光阻挡部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阻挡层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遮光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光阻挡部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感光区的周边指向中心的方向,多个所述第一光阻挡部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阻挡部为蓝色色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阻挡部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四部分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三部分设置;所述第四部分相对所述第三部分朝向所述半导体层凸出第二预设高度h2;
所述第三部分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述第四部分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阻挡部和所述第二光阻挡部均为蓝色色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阻挡部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和/或,所述第二光阻挡部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阻挡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或者黑色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光阻挡层位于所述基板靠近所述半导体层的一侧。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感光元件,至少设置于所述感光区,且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基板远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29812.7A CN113644096B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29812.7A CN113644096B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44096A CN113644096A (zh) | 2021-11-12 |
CN113644096B true CN113644096B (zh) | 2023-12-19 |
Family
ID=78418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29812.7A Active CN113644096B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44096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644785U (zh) * | 2013-12-23 | 2014-06-11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Oled显示装置 |
KR20180038170A (ko) * | 2016-10-06 | 2018-04-16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차광 패턴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10400811A (zh) * | 2019-08-30 | 2019-11-01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504275A (zh) * | 2018-05-17 | 2019-11-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854173A (zh) * | 2019-11-26 | 2020-02-28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oled显示面板 |
CN111129102A (zh) * | 2019-12-31 | 2020-05-08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090250B1 (ko) * | 2004-10-15 | 2011-12-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유기 반도체를 이용한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2021
- 2021-07-22 CN CN202110829812.7A patent/CN11364409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644785U (zh) * | 2013-12-23 | 2014-06-11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Oled显示装置 |
KR20180038170A (ko) * | 2016-10-06 | 2018-04-16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차광 패턴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10504275A (zh) * | 2018-05-17 | 2019-11-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400811A (zh) * | 2019-08-30 | 2019-11-01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854173A (zh) * | 2019-11-26 | 2020-02-28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oled显示面板 |
CN111129102A (zh) * | 2019-12-31 | 2020-05-08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44096A (zh) | 2021-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19738B (zh) |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 |
US12063838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244793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10126064A1 (en) | Display device | |
WO2018145461A1 (zh) | 显示装置 | |
US10545271B2 (en) | Display panel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same | |
US20170221974A1 (en) | Display device | |
KR101353298B1 (ko) | 표시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 |
CN107579166B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 |
US20180373088A1 (en) | Touch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 |
KR20180014296A (ko) | 표시 장치 | |
US20210406501A1 (en) |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110013131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22095567A1 (zh) | 显示面板 | |
KR20210092351A (ko) | 표시 장치 | |
KR20170032958A (ko) | 커브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US10839740B2 (en) | Panel and tiled device thereof | |
CN115084409A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车载显示系统 | |
CN113128475A (zh) |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指纹识别显示装置 | |
KR101778364B1 (ko) |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 |
CN117082916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3644096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7531522B2 (ja) |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
CN115079472A (zh) |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 |
KR20220143209A (ko) | 표시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