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1062B -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1062B
CN113641062B CN202110937530.9A CN202110937530A CN113641062B CN 113641062 B CN113641062 B CN 113641062B CN 202110937530 A CN202110937530 A CN 202110937530A CN 113641062 B CN113641062 B CN 1136410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layer
opposite
along
diffus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375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41062A (zh
Inventor
欧阳剑
徐旭升
张聪
胡震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3753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10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41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106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5283 priority patent/WO202302016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41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10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phase of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48Laser speckle op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该扩散片组件沿光束穿设方向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扩散片、固定层以及第二扩散片;第一扩散片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于固定层,且第一弹性件能够沿平行于第一扩散片的方向发生变形,以能够使得第一扩散片相对于固定层移动;固定层设置有供光束穿设的第一透光部,且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与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第二扩散片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于固定层,且第二弹性件能够沿平行于第二扩散片的方向发生变形,以能够使得第二扩散片相对于固定层移动;驱动部用于驱动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沿不同的方向相对于固定层移动。该光束扩散片组件能够增加单位时间内扩散片的随机相位数量,消散斑效果好。

Description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投影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光束投影显示技术,能够最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丰富、绚丽的色彩,提供震撼的表现力,其中,消除散斑是光束投影技术中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其原理主要通过降低光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相干性。
现有消除光束散斑结构多采用旋转型的扩散轮形式,其原理为单位时间内多个独立散斑图案的叠加,在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单位时间内扩散片的随机相位数量,即可获得更好的消斑效果。靠近光束光源的扩散片用于消除更小的光斑,所需要的扩散片的尺寸更小,但是针对旋转型的扩散轮,小尺寸扩散片提供的随机相位少,消斑效果差。另外,增大扩散轮的尺寸需要配合尺寸更大的旋转轮,实际应用到的面积有限,无法实现扩散片应用面积的最大化,消散斑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该扩散片组件能够增加单位时间内扩散片的随机相位数量,消散斑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扩散片组件,所述扩散片组件用于供光束穿设且沿光束穿设方向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扩散片、固定层以及第二扩散片;
所述第一扩散片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层,且所述第一弹性件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扩散片的方向发生变形,以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扩散片相对于所述固定层移动;
所述固定层设置有供光束穿设的第一透光部,且所述第一扩散片和所述第二扩散片均沿光束穿设方向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扩散片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层,且所述第二弹性件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扩散片的方向发生变形,以能够使得所述第二扩散片相对于所述固定层移动;
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扩散片和所述第二扩散片沿不同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移动。
可选地,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层沿光束穿设方向两侧并与该固定间隔设置的第一移动层和第二移动层;
所述第一移动层上设置有供光束穿设且沿光束穿设方向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的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扩散片连接于所述第二透光部处,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所述固定层,且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使所述第一移动层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扩散片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移动;
所述第二移动层上设置有供光束穿设且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的第三透光部,所述第二扩散片连接于所述第三透光部处,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移动层和所述固定层,且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使得所述第二移动层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扩散片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移动;
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所述第二移动层沿不同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光部构造为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透光部构造为第二开口,所述第三透光部构造为第三开口,所述第三扩散片封堵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扩散片封堵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二扩散片封堵设置于所述第三开口处。
可选地,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或所述第二移动层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和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所述固定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侧面;
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一U形簧片和第二U形簧片,所述第一U形簧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所述第二U形簧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段、第五段以及第六段;
未驱动时,所述第一段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段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侧面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段与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面相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端部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侧面;
所述第四段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面并与所述第三段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段与另一个所述第二侧面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第六段与所述第一段相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六段远离所述第五段的端部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三侧面;
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往复移动,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往复移动。
可选地,其中一个所述第三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另一个所述第三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
所述第三段构造为第一L形结构,所述第一L形结构包括第一悬浮段和第一固定段,所述第一悬浮段与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段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的第三卡接部;
和/或,所述第六段构造为第二L形结构,所述第二L形结构包括第二悬浮段和第二固定段,所述第二悬浮段与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段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的第四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所述第二移动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同步且反向地往复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和所述第二移动层沿所述第二方向同步且反向地往复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磁铁、第一通电导体以及第二通电导体,所述第一驱动磁铁设置于所述固定层,所述第一通电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层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通电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层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通电导体和所述第二通电导体在所述第一驱动磁铁产生的磁场内受到的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和/或,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驱动磁铁、第三通电导体以及第四通电导体,所述第二驱动磁铁设置于所述固定层,所述第三通电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层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相对设置,所述第四通电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层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通电导体和所述第四通电导体在所述第二驱动磁铁产生的磁场内受到的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所述第一通电导体以及所述第二通电导体均设置为两个,所述第二驱动磁铁,所述第三通电导体以及所述第四通电导体均设置为两个;
所述固定层上形成有沿光束穿设方向贯通的两个第一安装槽和两个第二安装槽,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以用于安装两个所述第一驱动磁铁,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以用于安装两个所述第二驱动磁铁;
所述第一移动层的第一内表面围绕所述第二透光部并朝向远离所述固定层的方向凹陷出第一环形凹槽,两个所述第一通电导体均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并位于所述第二透光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三通电导体均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并位于所述第二透光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
所述第二移动层的第二内侧面围绕所述第三透光部并朝向远离所述固定层的方向凹陷出第二环形凹槽,两个所述第二通电导体均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并位于所述第三透光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第四通电导体均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并位于所述第三透光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和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内底壁,两个所述第一通电导体和两个所述第三通电导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内底壁,两个所述第二通电导体和两个所述第四通电导体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
优选地,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元件以及第二检测元件,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移动层的第一运动信息,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移动层的第二运动信息,所述第一检测元件、所述第二检测元件、所述第一通电导体、所述第二通电导体、所述第三通电导体以及所述第四通电导体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元件检测的所述第一运动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通电导体和所述第三通电导体工作,且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检测元件检测的所述第二运动信息控制所述第二通电导体和所述第四通电导体工作。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磁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单体磁铁和第二单体磁铁,所述第一单体磁铁和所述第二单体磁铁的N极和S极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单体磁铁和所述第二单体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通电导体构造为第一通电线圈,所述第二通电导体构造为第二通电线圈,所述第一通电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所述第一直线段,所述第二通电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段;两个所述第一直线段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和所述第二单体磁铁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段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和所述第二单体磁铁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相对的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的电流方向相反,与所述第二单体磁铁相对的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的电流方向相反;
和/或,所述第二驱动磁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三单体磁铁和第四单体磁铁,所述第三单体磁铁和所述第四单体磁铁的N极和S极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三单体磁铁和所述第四单体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反;
所述第三通电导体构造为第三通电线圈,所述第四通电导体构造为第四通电线圈,所述第三通电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所述第三直线段,所述第四通电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所述第四直线段,两个所述第三直线段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和所述第四单体磁铁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四直线段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和所述第四单体磁铁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相对的所述第三直线段和所述第四直线段的电流方向相反,与所述第四单体磁铁相对的所述第三直线段和所述第四直线段的电流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磁铁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和第二单体磁铁之间的第一中性层,且所述第一中性层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通电线圈和所述第二通电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沿所述第一方向同步且相离地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得与第一单体磁铁相对的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不会与所述第二单体磁铁相对,并能够使得与所述第二单体磁铁相对的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不会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相对;
和/或,所述第二驱动磁铁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和第四单体磁铁之间的第二中性层,且所述第二中性层配置为:在所述第三通电线圈和所述第四通电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沿所述第二方向同步且相离地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得与第三单体磁铁相对的所述第三直线段和所述第四直线段不会与所述第四单体磁铁相对,并能够使得与所述第四单体磁铁相对的所述第三直线段和所述第四直线段不会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相对。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构造为一体成型的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沿光束穿设方向将所述第一移动层、所述固定层以及所述第二移动层相互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层、所述固定层以及所述第二移动层均构造为方形板结构,每个所述方形板结构包括方形板本体以及设置在方形板本体的四个拐角处的连接片,且三个所述方形板结构沿光束穿设方向的投影重合;
每个所述连接片上均形成有U形开口,且沿光束穿设方向的投影重合的每三个所述连接片上的三个所述U形开口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四个钢丝弹簧,每个所述钢丝弹簧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延伸并依次贯穿连接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设置的三个所述U形开口。
可选地,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三扩散片,所述第三扩散片连接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处,且所述第一扩散片、所述第二扩散片以及所述第三扩散片两两相互平行。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光束消散斑装置,包括光束发射器、缩束组件、匀光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缩束组件和所述匀光组件之间的散射件,所述散射件包括所述的扩散片组件。
本公开另外还提供一种投影仪,所述投影仪包括所述的光束消散斑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第一扩散片、固定层以及第二扩散片,且第一扩散片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于固定层,第二扩散片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于固定层,并且,固定层上设置有沿光束穿设方向与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相对的第一透光部,保证穿过第一扩散片的光束能够透过该第一透光部传递至第二扩散片上。此外,该第一弹性件能够沿平行于第一扩散片的方向发生变形,第二弹性件能够沿平行于第二扩散片的方向发生变形,该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位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移动的稳定性。
由于动态消散斑的原理为单位时间内多个独立散斑图案的叠加,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扩散片的随机相位数量即可获得更好的消散斑效果,而移动式的扩散片对比传统的旋转式的扩散片,充分地利用了扩散片上所有位置的不同相位发散角,能够更好地减弱光束的相干性,在相同尺寸下能够提供更好的消散斑效果。单层的扩散片即可产生大量的随机相位,实现良好的散斑抑制效果,而通过驱动部驱动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沿不同的方向相对于固定层移动的过程中,随机相位数量呈指数级增加,提高扩散片的面积利用率,更好地减弱光束的相干性,提高消散斑效果。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扩散片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扩散片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沿第一方向剖得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扩散片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构造为一体成型的弹性支撑件;
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扩散片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构造为一体成型的弹性支撑件;
图7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光束消散斑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固定层 11 第一透光部
12 第三侧面 121 第一卡接部
2 第一弹性件 3 第二弹性件
103 第一U形簧片 1031 第一段
1032 第二段 1033 第三段
10331 第一悬浮段 10332 第一固定段
10330 第三卡接部
104 第二U形簧片 1041 第四段
1042 第五段 1043 第六段
10431 第二悬浮段 10432 第二固定段
10430 第四卡接部
4 驱动部 411 第一驱动磁铁
4111 第一单体磁铁 4112 第一中性层
4113 第二单体磁铁 412 第一通电导体
4121 第一直线段 413 第二通电导体
4131 第二直线段 421 第二驱动磁铁
4211 第三单体磁铁 4212 第二中性层
4213 第四单体磁铁 422 第三通电导体
4221 第三直线段 423 第四通电导体
4231 第四直线段
5 第一移动层 51 第二透光部
52 第一环形凹槽 6 第二移动层
61 第三透光部 62 第二环形凹槽
101 第一侧面 102 第二侧面
105 方形板本体 106 连接片
1061 U形开口
7 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 8 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
10 第一扩散片 20 第二扩散片
30 第三扩散片 100 第一检测元件
200 第二检测元件 300 光束发射器
400 缩束组件 500 匀光组件
600 散射件 700 准直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指的是具体结构轮廓的内和外,使用的方位词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具体可以参照图1所示,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扩散片组件,该扩散片组件用于供光束穿设且沿光束穿设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扩散片10、固定层1以及第二扩散片20。第一扩散片10通过第一弹性件2连接于固定层1,且第一弹性件2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第一扩散片10的方向发生变形,以能够使得第一扩散片10相对于固定层1移动;固定层1设置有供光束穿设的第一透光部11,且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均沿光束穿设方向与第一透光部11相对设置;第二扩散片20通过第二弹性件3连接于固定层1,且第二弹性件3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第二扩散片20的方向发生变形,以能够使得第二扩散片20相对于固定层1移动;扩散片组件还包括驱动部4,驱动部4用于驱动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沿不同的方向相对于固定层1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第一扩散片10、固定层1以及第二扩散片20,且第一扩散片10通过第一弹性件2连接于固定层1,第二扩散片20通过第二弹性件3连接于固定层1,并且,固定层1上设置有沿光束穿设方向与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相对的第一透光部11,保证穿过第一扩散片10的光束能够透过该第一透光部11传递至第二扩散片20上。此外,该第一弹性件2能够沿平行于第一扩散片10的方向发生变形,第二弹性件3能够沿平行于第二扩散片20的方向发生变形,该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位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移动的稳定性。
由于动态消散斑的原理为单位时间内多个独立散斑图案的叠加,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扩散片的随机相位数量即可获得更好的消散斑效果,而移动式的扩散片20对比传统的旋转式的扩散片,充分地利用了扩散片上所有位置的不同相位发散角,能够更好地减弱光束的相干性,在相同尺寸下能够提供更好的消散斑效果。而单层的扩散片即可产生大量的随机相位,实现良好的散斑抑制效果,而通过驱动部4驱动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沿不同的方向相对于固定层1移动的过程中,随机相位数量呈指数级增加,提高扩散片的面积利用率,更好地减弱光束的相干性,提高消散斑效果。
参照图1所示,扩散片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三扩散片30,第三扩散片30连接于第一透光部11处,且第一扩散片10、第二扩散片20以及第三扩散片30两两相互平行。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固定层1的第一透光部11处设置第三扩散片30,光束依次穿设第一扩散片10、该第三扩散片30以及第二扩散片20,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消散斑的效果,此外,通过将第一扩散片10、第二扩散片20以及第三扩散片30两两相互平行设置,能够提高成像的质量。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扩散片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于固定层1沿光束穿设方向两侧并与该固定层1间隔设置的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第一移动层5上设置有供光束穿设且沿光束穿设方向与第一透光部11相对的第二透光部51,第一扩散片10连接于第二透光部51处,第一弹性件2连接第一移动层5和固定层1,且第一弹性件2能够使第一移动层5沿平行于第一扩散片10的方向相对于固定层1移动;第二移动层6上设置有供光束穿设且与第一透光部11相对的第三透光部61,第二扩散片20连接于第三透光部61处,第二弹性件3连接第二移动层5和固定层1,且第二弹性件3能够使得第二移动层6沿平行于第二扩散片20的方向相对于固定层1移动;驱动部4用于驱动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沿不同的方向相对于固定层1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分别作为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的安装基础,便于实现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的安装;且该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设置于固定层1沿光束穿设方向的两侧并与该固定层1间隔设置,有利于实现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相对于固定层1的移动,减小摩擦;此外,通过在第一移动层5上设置与第一透光部11相对的第二透光部51、在第二移动层6上设置与第一透光部11相对的第三透光部61,且第一扩散片10设置于第二透光部51处,第二扩散片20设置于第三透光部61处,保证该扩散片组件在光束穿设方向的透光性,保证该扩散片组件的正常工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所示,第一透光部11构造为第一开口,第二透光部51构造为第二开口,第三透光部61构造为第三开口,第三扩散片30封堵设置于第一开口处,第一扩散片10封堵设置于第二开口处,第二扩散片20封堵设置于第三开口处。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透光部11、第二透光部51以及第三透光部61均设置为开口的形式,保证透光性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对该扩散片组件良好的减重效果,便于扩散片组件的轻量化设计。
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第一透光部11、第二透光部51以及第三透光部61具体的结构形式作限定,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透光部11、第二透光部51以及第三透光部61也可以由能够供光束穿设的透明材质制成,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1至图3所示,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包括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101和沿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102,方形固定板包括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侧面12。
第一弹性件2和/或第二弹性件3包括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第一U形簧片10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1031、第二段1032以及第三段1033,第二U形簧片10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段1041、第五段1042以及第六段1043。
未驱动时,第一段1031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一侧面101,第二段1032与其中一个第二侧面102沿第二方向B相对并间隔设置,第三段1033与另一个第一侧面101沿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且第三段1033远离第二段1032的端部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三侧面12;部分第四段1041连接于另一个第一侧面101并与第三段1033沿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第五段1042与另一个第二侧面102沿第二方向B相对并间隔设置,第六段1043与第一段1031沿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且第六段1043远离第五段1042的端部连接于另一个第三侧面12;驱动部4用于驱动第一移动层5沿第一方向A和/或沿第二方向B相对于固定层1往复移动,并用于驱动第二移动层6沿第一方向A和/或第二方向B相对于固定层1往复移动。
首先,第一弹性件2和/或第二弹性件3包括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第一U形簧片103的第一段1031连接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的其中一个第一侧面101上,第二段1032与其中一个第二侧面102沿第二方向相对并间隔设置,第三段1033与另一个第一侧面101沿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且该第三段1033远离第二段1032的端部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三侧面12上。第二U形簧片104的第四段1041连接于另一个第一侧面101并与第三段1033沿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第五段1042与另一个第二侧面102沿第二方向B相对并间隔设置,且第六段1043远离第五段1042的端部连接于另一个第三侧面12上。
从扩散片组件的厚度(即光束穿设方向)设计的角度来说,通过将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均设置为包括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的形式,该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呈双U形耦合设置在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以及固定层1的侧部外周,避免因弹性件的设置而在扩散件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尺寸的增加,提高扩散片组件在厚度方向上的集成度,便于扩散片组件轻薄化的设计。
因第一U形簧片103的第三段1033构造为簧片并与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的第一侧面101沿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且该第三段1033远离第二段1032的端部连接于第三侧面12上,又因,第二U形簧片104的第六段1043与第一段1031沿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且第六段1043远离第五段1042的端部连接于另一个第三侧面12,则当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在驱动部4的驱动作用下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的情况下,第三段1033以其端部与第三侧面12的连接点为圆心产生摆动形变;且第六段1043以其端部与另一个第三侧面12的连接点为圆心产生摆动形变。
简言之,在驱动部4驱动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的情况下,第一U形簧片103的第三段1033和第二U形簧片104的第六段1043也在第一方向A上产生变形,保证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在该第一方向A上往复运动的平稳性且便于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的复位。
因第一U形簧片103的第二段1032与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的其中一个第二侧面102沿第二方向B相对并间隔设置;又因,第二U形簧片104的第五段1042与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的另一个第二侧面102沿第二方向B相对并间隔设置,则当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在驱动部4的驱动作用下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段1032以与第三段1033连接的端部为圆心产生摆动形变,且第五段1042以与第六段1043连接的端部为圆心产生摆动形变。
简言之,在驱动部4驱动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的情况下,第一U形簧片103的第二段1032和第二U形簧片104的第五段1042也在第二方向B上产生变形,保证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在该第二方向B上往复运动的平稳性且便于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的复位。
另外,因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在扩散片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均具备一定的刚性,因而可以对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避免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在扩散片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发生晃动,提高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在厚度方向的往复移动的稳定性。
关于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往复移动方式的选择,例如可以是:
1)、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均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但是不同的是,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同步相离地往复移动;
2)、第一移动层5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第二移动层6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
3)、第一移动层5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第二移动层6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
4)、在一个往复移动周期内包括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一移动层5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且第二移动层6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在第二时间段内,第一移动层5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第二移动层6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
以上仅是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往复移动的几种实施方式,并不起限定作用。
还有一点需要作出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段1031可以与其中一个第一侧面101相对并通过点胶连接的方式贴合在该第一侧面101上;第四段1041与另外一个第一侧面101相对并通过点胶连接的方式贴合在该第一侧面101上,从而实现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与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的稳固连接。
可选地,参照图1所示,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均构造为方形移动板,固定层1构造为方形固定板,方形移动板和方形固定板相互平行,且第一扩散片10与方形移动板相互平行。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设置为方形移动板,将固定层1设置为方形固定板,且该方形移动板包括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101和沿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102;换句话说,该方形移动板相邻的两个侧面的延伸方向分别为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结构简单的同时能够保证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上相对于固定层1往复移动的流畅性,避免在移动过程中方形移动板和方形固定板之间产生结构干涉。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中一个第三侧面12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21,另一个第三侧面12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三段1033构造为第一L形结构,第一L形结构包括第一悬浮段10331和第一固定段10332,第一悬浮段10331与另一个第一侧面101沿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且第一固定段10332上形成有与第一卡接部121卡接的第三卡接部10330;和/或,第六段1043构造为第二L形结构,第二L形结构包括第二悬浮段10431和第二固定段10432,第二悬浮段10431与第一段1031沿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且第二固定段10432上形成有与第二卡接部卡接的第四卡接部10430。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U形簧片103的第三段1033和第二U形簧片104的第六段1043均设置包括悬浮段和固定段的L形结构,固定段起固定连接的作用,悬浮段起在第一方向A上的弹性变形的作用;另外,通过在固定段上设置第三卡接部10330和第四卡接部10430,在第三侧面12上设置第一卡接部121和第二卡接部,通过卡接的配合实现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与固定层1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与拆卸。
例如,上述的第一卡接部121和第二卡接部可以构造为卡块,第三卡接部10330和第四卡接部10430可以构造为卡槽,或者,第一卡接部121和第二卡接部可以构造为卡槽,第三卡接部10330和第四卡接部10430可以构造为卡块,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第一U形簧片103的第三段1033和第二U形簧片104的第六段1043与固定层1的具体连接方式作限定,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等方式。
另外,在材料的选择上,该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可以由SUS301等高弹性材料制成。
可选地,驱动部4可以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沿第一方向A同步且反向地往复移动;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沿第二方向B同步且反向地往复移动。从而使第一移动层5上的第一扩散片10以及第二移动层6上的第二扩散片20产生更多的随机相位数量,减弱光束的相干性,实现良好的散斑抑制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以周期性变化的形式进行往复的移动。在一个周期内,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第一驱动单元驱动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沿第一方向A同步且反向地移动;第二时段:第二驱动单元驱动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沿第二方向B同步且反向地移动。但是,本公开并不对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往复移动的方式作限定。
此外,该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可以构造为任意适当的驱动结构,能够驱动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同步且相离地往复运动即可。例如,该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均可以构造为直线电机、驱动气缸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和图4所示,第一驱动单元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磁铁411、第一通电导体412以及第二通电导体413,第一驱动磁铁411设置于固定层1,第一通电导体412设置于第一移动层5并与第一驱动磁铁411相对设置,第二通电导体413设置于第二移动层6并与第一驱动磁铁411相对设置,第一通电导体412和第二通电导体413在第一驱动磁铁411产生的磁场内受到的在第一方向A的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和/或,
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驱动磁铁421、第三通电导体422以及第四通电导体423,第二驱动磁铁421设置于固定层1,第三通电导体422设置于第一移动层5并与第二驱动磁铁421相对设置,第四通电导体423设置于第二移动层6并与第二驱动磁铁421相对设置,第三通电导体422和第四通电导体423在第二驱动磁铁421产生的磁场内受到的在第二方向B的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通电导体412设置于第一移动层5上,第二通电导体413设置于第二移动层6上,且两个通电导体受到的在第一方向A的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则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在两个安培力的作用下同步且反向地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而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又是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上的,则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同步且反向地沿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同理,构造为第二驱动磁铁421、第三通电导体422以及第四通电导体423的第二驱动单元能够驱动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同步且反向地沿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
而通过将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设置为驱动磁铁和通电导体的形式,除了驱动稳定之外,还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噪音的分贝,提高该扩散片组件在具体产品应用中的用户体验。
参照图1和图4所示,第一驱动磁铁411、第一通电导体412以及第二通电导体413均设置为两个,第二驱动磁铁421,第三通电导体422以及第四通电导体423均设置为两个;固定层1上形成有沿光束穿设方向贯通的两个第一安装槽和两个第二安装槽,两个第一安装槽位于第一透光部11沿第一方向A的两侧以用于安装两个第一驱动磁铁411,两个第二安装槽位于第一透光部11沿第二方向B的两侧以用于安装两个第二驱动磁铁421;第一移动层5的第一内表面围绕第二透光部51并朝向远离固定层1的方向凹陷出第一环形凹槽52,两个第一通电导体412均连接于第一环形凹槽52内并位于第二透光部51沿第一方向A的两侧,两个第三通电导体422均连接于第一环形凹槽52内并位于第二透光部51沿第二方向B的两侧;第二移动层6的第二内侧面围绕第三透光部61并朝向远离固定层的方向凹陷出第二环形凹槽62,两个第二通电导体413均连接于第二环形凹槽62内并位于第三透光部61沿第一方向A的两侧,两个第四通电导体423均连接于第二环形凹槽62内并位于第三透光部61沿第二方向B的两侧。
在该实施方式中,首先,将第一驱动磁铁411、第一通电导体412以及第二通电导体413均设置为两个,将第二驱动磁铁421、第三通电导体422以及第四通电导体423均设置为两个,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力。
其次,在固定层1上形成有沿光束穿设方向贯通的安装槽以用于安装第一驱动磁铁411和第二驱动磁铁421,该安装槽的设计至少能够实现以下的作用:第一、减轻固定层1的重量,便于扩散片组件的轻量化设计;第二、给第一驱动磁铁411和第二驱动磁铁421提供布置空间,并有效地减小扩散片组件厚度方向尺寸的设计;在第一移动层5的第一内表面设置有内凹的第一环形凹槽52,在第二移动层6的第二内表面设置有内凹的第二环形凹槽62,第一通电导体412和第三通电导体422设置于第一环形凹槽52内,第二通电导体413和第四通电导体423设置于第二环形凹槽62内。该第一环形凹槽52和第二环形凹槽62的设计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减重作用;而环形凹槽在向通电导体提供布置空间之外,也能够避免通电导体在厚度方向的布置,减小扩散片组件厚度方向尺寸的设计。
此外,将两个第一安装槽设置于位于第一透光部11沿第一方向A的两侧以用于安装两个第一驱动磁铁411,将两个第一通电导体412设置在第一环形凹槽52内并位于第二透光部51沿第一方向A的两侧,将两个第二通电导体413设置于第二环形凹槽62内并位于第三透光部61沿第一方向A的两侧;从而实现该第一驱动单元的合理布局,有效地利用第一移动层5、固定层1以及第二移动层6的布置空间;同理,可知的是,本公开的第二驱动单元也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一移动层5、固定层1以及第二移动层6的布置空间以进行合理的布局。
可选地,第一透光部11构造为第一开口,第二透光部51构造为第二开口,第三透光部61构造为第三开口,第三扩散片30封堵设置于第一开口处,第一扩散片10封堵设置于第二开口处,第二扩散片20封堵设置于第三开口处。在保证良好的透光性的同时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减重作用。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4所示,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7和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8,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7连接于第一环形凹槽52的内底壁,两个第一通电导体412和两个第三通电导体422连接于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7;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8连接于第二环形凹槽62的内底壁,两个第二通电导体413和两个第四通电导体423连接于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8。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电导体可以利用环形柔性电路板上现有的电连接线缠绕而形成,不会占用扩散片组件在厚度方向上的高度,通电导体直接布置在柔性电路板上,成为环形柔性电路板的一部分,还能够省去传统绕线、焊接、点胶固定等线圈组装流程,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因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7和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8会分别跟随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发生轻微的振动,故在材料的选择上,该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7和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8可以为柔性抗弯折材料。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和图4所示,扩散片组件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未图示)、第一检测元件100以及第二检测元件200,第一检测元件100用于检测第一移动层5的第一运动信息,第二检测元件200用于检测第二移动层6的第二运动信息,第一检测元件100、第二检测元件200、第一通电导体412、第二通电导体413、第三通电导体422以及第四通电导体423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检测元件100检测的第一运动信息控制第一通电导体412和第三通电导体422工作,且用于根据第二检测元件200检测的第二运动信息控制第二通电导体413和第四通电导体423工作。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用于检测第一移动层5的第一运动信息的第一检测元件100和用于检测第二移动层6的第二运动信息的第二检测元件200,从而可以实时地对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测,也即能够对第一移动层5上的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移动层6上的第二扩散片20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与检测元件和通电导体电连接的控制器,则当检测元件检测到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的运动状态发生异常并需要对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的运动状态进行调整时,控制器通过对设置于第一移动层5上的通电导体的电流大小和方向进行调整,和/或,对设置于第二移动层6上的通电导体的电流大小和方向进行调整,进而调整第一移动层5和/或第二移动层6所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而对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的运动状态进行调整,也即实现对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运动状态的调整。
另外,当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的弹性模量不一致或者长期使用产生疲劳导致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的往复移动的振幅偏离设计值时,可以通过第一检测元件100和第二检测元件200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调节通电导体的电流大小,以对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的振幅进行调节,满足扩散片组件的正常使用;且使得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具备更宽容的生产和组装公差以节省成本,同时可增加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上述的第一检测元件100和第二检测元件200均可以构造为隧道磁阻传感器(TMR,Tunnel Magneto Resistance),通电导体构造为环形铜线圈,隧道磁阻传感器设置于环形铜线圈的内部以对磁场的强弱进行检测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磁场的强弱变化可判断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的运动状况并进行控制。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第一检测元件100和第二检测元件200的具体类型作限定。
可选地,参照图1和图4所示,第一驱动磁铁411包括沿第一方向A依次布置的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的N极和S极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且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的磁极方向相反;
第一通电导体412构造为第一通电线圈,第二通电导体413构造为第二通电线圈,第一通电线圈包括沿第二方向B延伸并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一直线段4121,第二通电线圈包括沿第一方向A延伸并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二直线段4131;两个第一直线段4121分别用于与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设置,两个第二直线段4131分别用于与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设置,且与第一单体磁铁4111相对的第一直线段4121和第二直线段4131的电流方向相反,与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的第一直线段4121和第二直线段4131的电流方向相反;
和/或,第二驱动磁铁421包括沿第二方向B依次布置的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的N极和S极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且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的磁极方向相反;
第三通电导体422构造为第三通电线圈,第四通电导体423构造为第四通电线圈,第三通电线圈包括沿第一方向A延伸并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三直线段4221,第四通电线圈包括沿第一方向A延伸并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四直线段4231,两个第三直线段4221分别用于与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设置,两个第四直线段4231分别用于与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设置,且与第三单体磁铁4211相对的第三直线段4221和第四直线段4231的电流方向相反,与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的第三直线段4221和第四直线段4231的电流方向相反。
可选地,第一驱动磁铁41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之间的第一中性层4112,该第一中性层4112配置为:在第一通电线圈和第二通电线圈相对于第一驱动磁铁411沿第一方向A同步且相离地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得与第一单体磁铁4111相对的第一直线段4121和第二直线段4131不会与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并能够使得与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的第一直线段4121和第二直线段4131不会与第一单体磁铁4111相对。
和/或,第二驱动磁铁421还包括设置于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之间的第二中性层4212,该第二中性层4212配置为:在第三通电线圈和第四通电线圈相对于第二驱动磁铁421沿第二方向B同步且相离地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得与第三单体磁铁4211相对的第三直线段4221和第四直线段4231不会与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并能够使得与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的第三直线段4221和第四直线段4231不会与第三单体磁铁4211相对。
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的作用下,第一通电线圈的两个第一直线段4121均受到安培力,且两个第一直线段4121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均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同向,第二通电线圈的两个第二直线段4131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均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同向,并且该第二直线段4131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与第一直线段4121所受安培力的方向相反。则第一通电线圈和第二通电线圈在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A方向地移动,又因第一通电线圈和第二通电线圈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上,则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沿第一方向A反向地移动,也即,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沿第一方向A反向地移动。
第一通电线圈和第二通电线圈能够充分地利用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在厚度方向两侧产生的磁场,且第一通电线圈和第二通电线圈之间无相互干扰,可独立运作。第一驱动磁铁411的设计采用两个极性相反的单体磁铁可以获得极高的磁场利用率,第一通电线圈和第二通电线圈可以采用跑道形设计,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在第二方向B上的尺寸可以与上述的第一直线段4121和第二直线段4131长度相等,以将第一通电线圈和第二通电线圈的无效圆弧段压缩至最短,提高第一通电线圈和第二通电线圈的利用率。且该第一驱动磁铁411、第一通电线圈以及第二通电线圈的设计也可以尽可能地压缩在扩散片组件厚度方向上的设计,便于扩散片组件的轻薄化设计。
类似地,在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的作用下,第三通电线圈和第四通电线圈沿第二方向B反向地移动,又因第三通电线圈和第四通电线圈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则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沿第二方向B反向地移动,也即,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沿第二方向B反向地移动,具体的驱动过程和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类似参照上文,在此不作赘述。
另外,通过在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之间设置第一中性层4112,可以使得第一单体磁铁4111相对的第一直线段4121和第二直线段4131不会与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并能够使得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的第一直线段4121与第二直线段4131不会与第一单体磁铁4111相对,避免产生与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移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提高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在第一方向A往复移动的流畅性。
同样地,在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之间设置第二中性层4212,也能够避免产生与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移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提高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在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的流畅性。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构造为一体成型的弹性支撑件23,弹性支撑件23沿光束穿设方向将第一移动层5、固定层1以及第二移动层6相互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撑件23一方面可以将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支撑设置在固定层1上,且在驱动部4的驱动作用下,该弹性支撑件23还能够保证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移动的平稳性,同时在弹性支撑件23恢复其形变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对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的驱动作用,减轻驱动部4的驱动载荷。
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一移动层5、固定层1以及第二移动层6均构造为方形板结构,每个方形板结构包括方形板本体105以及设置在方形板本体的四个拐角处的连接片106,且三个方形板结构沿光束穿设方向的投影重合;每个连接片106上均形成有U形开口1061,且沿光束穿设方向的投影重合的每三个连接片106上的三个U形开口1061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设置;弹性支撑件23包括四个钢丝弹簧,每个钢丝弹簧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延伸并依次贯穿连接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设置的三个U形开口1061。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移动层5、固定层1以及第二移动层6的四个拐角均设置连接片106,且连接片106上形成有U形开口1061,构造为钢丝弹簧的弹性支撑件23沿光束穿设方向将相对设置的三个U形开口1061贯穿连接,从而实现第一移动层5、固定层1以及第二移动层6的连接,组装简单的同时连接稳固。
但是,本公开并不对弹性支撑件23的结构形式作限定,该弹性支撑件23也可以设置为细钢丝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总的说来,本公开的扩散片组件具有极高的空间利用率并具有极小的体积,可以灵活适配于各类光学结构设计中,特别是对空间大小具有严格限制的光学结构中。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如图7所示,还提供一种光束消散斑装置,该光束消散斑装置包括光束发射器300、缩束组件400、匀光组件500以及设置在缩束组件400和匀光组件500之间的散射件600,其中,散射件600包括上文介绍的扩散片组件。
可选地,缩束组件400可以为一组伽利略架构望远镜,物镜为弯月正透镜,次镜为双凹负透镜,匀光组件500可采用复眼透镜或匀光棒。
另外,如图7所示,散射件600和匀光组件500之间还可以设置准直件700,准直件700可以采用一片或一组聚光透镜,该光束消散斑装置能够充分利用第一扩散片10和第二扩散片20上所有位置的不同的相位发散角,在相同的尺寸下提供更好的消散斑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投影仪,该投影仪包括上述的光束消散斑装置,该投影仪具有上述扩散片组件和光束消散斑装置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组件用于供光束穿设且沿光束穿设方向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扩散片(10)、固定层(1)以及第二扩散片(20);
所述第一扩散片(10)通过第一弹性件(2)连接于所述固定层(1),且所述第一弹性件(2)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扩散片(10)的方向发生变形,以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扩散片(10)相对于所述固定层(1)移动;
所述固定层(1)设置有供光束穿设的第一透光部(11),且所述第一扩散片(10)和所述第二扩散片(20)均沿光束穿设方向与所述第一透光部(11)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扩散片(20)通过第二弹性件(3)连接于所述固定层(1),且所述第二弹性件(3)配置为:能够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扩散片(20)的方向发生变形,以能够使得所述第二扩散片(20)相对于所述固定层(1)移动;
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驱动部(4),所述驱动部(4)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扩散片(10)和所述第二扩散片(20)沿不同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1)移动;
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层(1)沿光束穿设方向两侧并与该固定层(1)间隔设置的第一移动层(5)和第二移动层(6);
所述第一移动层(5)上设置有供光束穿设且沿光束穿设方向与所述第一透光部(11)相对的第二透光部(51),所述第一扩散片(10)连接于所述第二透光部(51)处,所述第一弹性件(2)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层(5)和所述固定层(1),且所述第一弹性件(2)能够使所述第一移动层(5)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扩散片(10)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1)移动;
所述第二移动层(6)上设置有供光束穿设且与所述第一透光部(11)相对的第三透光部(61),所述第二扩散片(20)连接于所述第三透光部(61)处,所述第二弹性件(3)连接所述第二移动层(6)和所述固定层(1),且所述第二弹性件(3)能够使得所述第二移动层(6)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扩散片(20)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1)移动;
所述驱动部(4)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5)和所述第二移动层(6)沿不同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层(1)移动;
所述第一移动层(5)和/或所述第二移动层(6)包括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101)和沿第二方向(B)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102),所述固定层(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侧面(12);
所述第一弹性件(2)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件(3)包括第一U形簧片(103)和第二U形簧片(104),所述第一U形簧片(10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1031)、第二段(1032)以及第三段(1033),所述第二U形簧片(10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段(1041)、第五段(1042)以及第六段(1043);
未驱动时,所述第一段(1031)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面(101),所述第二段(1032)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侧面(102)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段(1033)与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面(101)相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段(1033)远离所述第二段(1032)的端部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侧面(12);
所述第四段(1041)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面(101)并与所述第三段(1033)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段(1042)与另一个所述第二侧面(102)相对并间隔设置,所述第六段(1043)与所述第一段(1031)相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六段(1043)远离所述第五段(1042)的端部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三侧面(12);
所述驱动部(4)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5)沿所述第一方向(A)和/或沿所述第二方向(B)相对于所述固定层(1)往复移动,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层(6)沿所述第一方向(A)和/或所述第二方向(B)相对于所述固定层(1)往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部(51)构造为第二开口,所述第三透光部(61)构造为第三开口,所述第一扩散片(10)封堵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二扩散片(20)封堵设置于所述第三开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侧面(12)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21),另一个所述第三侧面(12)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
所述第三段(1033)构造为第一L形结构,所述第一L形结构包括第一悬浮段(10331)和第一固定段(10332),所述第一悬浮段(10331)与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面(101)沿所述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段(10332)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121)卡接的第三卡接部(10330);
和/或,所述第六段(1043)构造为第二L形结构,所述第二L形结构包括第二悬浮段(10431)和第二固定段(10432),所述第二悬浮段(10431)与所述第一段(1031)沿所述第一方向(A)相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段(10432)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的第四卡接部(104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4)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5)和所述第二移动层(6)沿所述第一方向(A)同步且反向地往复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层(5)和所述第二移动层(6)沿所述第二方向(B)同步且反向地往复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磁铁(411)、第一通电导体(412)以及第二通电导体(413),所述第一驱动磁铁(411)设置于所述固定层(1),所述第一通电导体(412)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层(5)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41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通电导体(413)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层(6)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41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通电导体(412)和所述第二通电导体(413)在所述第一驱动磁铁(411)产生的磁场内受到在所述第一方向(A)的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
和/或,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驱动磁铁(421)、第三通电导体(422)以及第四通电导体(423),所述第二驱动磁铁(421)设置于所述固定层(1)所述第三通电导体(422)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层(5)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421)相对设置,所述第四通电导体(423)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层(6)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421)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通电导体(422)和所述第四通电导体(423)在所述第二驱动磁铁(421)产生的磁场内受到的在所述第二方向(B)的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411)、所述第一通电导体(412)以及所述第二通电导体(413)均设置为两个,所述第二驱动磁铁(421),所述第三通电导体(422)以及所述第四通电导体(423)均设置为两个;
所述固定层(1)上形成有沿光束穿设方向贯通的两个第一安装槽和两个第二安装槽,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11)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两侧以用于安装两个所述第一驱动磁铁(411),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11)沿所述第二方向(B)的两侧以用于安装两个所述第二驱动磁铁(421);
所述第一移动层(5)的第一内表面围绕所述第二透光部(51)并朝向远离所述固定层(1)的方向凹陷出第一环形凹槽(52),两个所述第一通电导体(412)均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52)内并位于所述第二透光部(51)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三通电导体(422)均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52)内并位于所述第二透光部(51)沿所述第二方向(B)的两侧;
所述第二移动层(6)的第二内侧面围绕所述第三透光部(61)并朝向远离所述固定层(1)的方向凹陷出第二环形凹槽(62),两个所述第二通电导体(413)均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62)内并位于所述第三透光部(61)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两侧,两个所述第四通电导体(423)均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62)内并位于所述第三透光部(61)沿所述第二方向(B)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7)和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8),所述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7)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52)的内底壁,两个所述第一通电导体(412)和两个所述第三通电导体(422)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柔性电路板(7);所述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8)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62)的内底壁,两个所述第二通电导体(413)和两个所述第四通电导体(423)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柔性电路板(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元件(100)以及第二检测元件(200),所述第一检测元件(100)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移动层(5)的第一运动信息,所述第二检测元件(200)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移动层(6)的第二运动信息,所述第一检测元件(100)、所述第二检测元件(200)、所述第一通电导体(412)、所述第二通电导体(413)、所述第三通电导体(422)以及所述第四通电导体(423)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元件(100)检测的所述第一运动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通电导体(412)和所述第三通电导体(422)工作,且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检测元件(200)检测的所述第二运动信息控制所述第二通电导体(413)和所述第四通电导体(423)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41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依次布置的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所述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所述第二单体磁铁(4113)的N极和S极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所述第二单体磁铁(4113)的磁极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通电导体(412)构造为第一通电线圈,所述第二通电导体(413)构造为第二通电线圈,所述第一通电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B)延伸并沿所述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一直线段(4121),所述第二通电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二直线段(4131);两个所述第一直线段(4121)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所述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直线段(4131)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所述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4111)相对的所述第一直线段(4121)和所述第二直线段(4131)的电流方向相反,与所述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的所述第一直线段(4121)和所述第二直线段(4131)的电流方向相反;
和/或,所述第二驱动磁铁(421)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B)依次布置的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所述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所述第四单体磁铁(4213)的N极和S极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所述第四单体磁铁(4213)的磁极方向相反;
所述第三通电导体(422)构造为第三通电线圈,所述第四通电导体(423)构造为第四通电线圈,所述第三通电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三直线段(4221),所述第四通电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电流方向相反的两个第四直线段(4231),两个所述第三直线段(4221)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所述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四直线段(4231)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所述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4211)相对的所述第三直线段(4221)和所述第四直线段(4231)的电流方向相反,与所述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的所述第三直线段(4221)和所述第四直线段(4231)的电流方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41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4111)和第二单体磁铁(4113)之间的第一中性层(4112),且所述第一中性层(4112)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通电线圈和所述第二通电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411)沿所述第一方向(A)同步且相离地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得与第一单体磁铁(4111)相对的所述第一直线段(4121)和所述第二直线段(4131)不会与所述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并能够使得与所述第二单体磁铁(4113)相对的所述第一直线段(4121)和所述第二直线段(4131)不会与所述第一单体磁铁(4111)相对;
和/或,所述第二驱动磁铁(42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4211)和第四单体磁铁(4213)之间的第二中性层(4212),且所述第二中性层(4212)配置为:在所述第三通电线圈和所述第四通电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421)沿所述第二方向(B)同步且相离地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得与第三单体磁铁(4211)相对的所述第三直线段(4221)和所述第四直线段(4231)不会与所述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并能够使得与所述第四单体磁铁(4213)相对的所述第三直线段(4221)和所述第四直线段(4231)不会与所述第三单体磁铁(4211)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2)和所述第二弹性件(3)构造为一体成型的弹性支撑件(23),所述弹性支撑件(23)沿光束穿设方向将所述第一移动层(5)、所述固定层(1)以及所述第二移动层(6)相互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层(5)、所述固定层(1)以及所述第二移动层(6)均构造为方形板结构,每个所述方形板结构包括方形板本体(105)以及设置在方形板本体的四个拐角处的连接片(106),且三个所述方形板结构沿光束穿设方向的投影重合;
每个所述连接片(106)上均形成有U形开口(1061),且沿光束穿设方向的投影重合的每三个所述连接片(106)上的三个所述U形开口(1061)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弹性支撑件(23)包括四个钢丝弹簧,每个所述钢丝弹簧均沿光束穿设方向延伸并依次贯穿连接沿光束穿设方向相对设置的三个所述U形开口(1061)。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组件还包括第三扩散片(30),所述第三扩散片(30)连接于所述第一透光部(11)处,且所述第一扩散片(10)、所述第二扩散片(20)以及所述第三扩散片(30)两两相互平行。
14.一种光束消散斑装置,包括光束发射器(300)、缩束组件(400)、匀光组件(500)以及设置在所述缩束组件(400)和所述匀光组件(500)之间的散射件(6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件(600)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扩散片组件。
15.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束消散斑装置。
CN202110937530.9A 2021-08-16 2021-08-16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Active CN1136410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7530.9A CN113641062B (zh) 2021-08-16 2021-08-16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PCT/CN2022/105283 WO2023020165A1 (zh) 2021-08-16 2022-07-12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7530.9A CN113641062B (zh) 2021-08-16 2021-08-16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1062A CN113641062A (zh) 2021-11-12
CN113641062B true CN113641062B (zh) 2023-03-14

Family

ID=78422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37530.9A Active CN113641062B (zh) 2021-08-16 2021-08-16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41062B (zh)
WO (1) WO20230201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1062B (zh) * 2021-08-16 2023-03-14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13917698A (zh) * 2021-10-21 2022-01-11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扩散片组件、光源装置及投影仪
WO2024078042A1 (zh) * 2022-10-12 2024-04-18 西安知微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面内二维平动光学致动器
CN115718399B (zh) * 2022-11-17 2023-11-07 东莞市维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式振镜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28003A (ja) * 2006-06-06 2007-12-20 Seiko Epson Corp スクリーン、プロジェク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1738695A (zh) * 2008-11-12 2010-06-16 索尼株式会社 散射器驱动装置以及投射型影像显示设备
CN105573037A (zh) * 2015-12-31 2016-05-1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CN105807485A (zh) * 2014-12-30 2016-07-27 上海冠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6444246A (zh) * 2016-09-06 2017-02-22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消散斑部件、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CN210954585U (zh) * 2019-12-23 2020-07-07 华录森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激光散斑的激光投影系统
CN212989699U (zh) * 2020-09-21 2021-04-16 江苏南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片高透过率均光处理结构
CN112764297A (zh) * 2020-12-30 2021-05-07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动态扩散片组件及控制方法、激光消散斑装置、投影仪
CN112782913A (zh) * 2020-12-30 2021-05-11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动态扩散片组件及控制方法、激光消散斑装置、投影仪
CN113126310A (zh) * 2019-12-31 2021-07-16 深圳市Tcl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匀光装置和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98216B1 (en) * 1999-06-30 2005-05-24 Lambda Physik Ag Reduction of laser speckle in photolithography by controlled disruption of spatial coherence of laser beam
JP4219631B2 (ja) * 2002-07-19 2009-0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884637A1 (en) * 2013-12-10 2015-06-17 Optotune AG Optical device for reducing speckle noise
CN207020408U (zh) * 2017-05-27 2018-02-16 西安利和智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显示系统中抑制激光散斑的装置
CN108398804B (zh) * 2018-03-28 2023-07-25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消散斑光路及激光投影光源系统
CN111381382B (zh) * 2018-12-28 2021-11-23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匀光及消散斑装置
CN109669315A (zh) * 2019-02-25 2019-04-23 上海白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投影光机系统及激光消散斑方法
CN113641062B (zh) * 2021-08-16 2023-03-14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28003A (ja) * 2006-06-06 2007-12-20 Seiko Epson Corp スクリーン、プロジェク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1738695A (zh) * 2008-11-12 2010-06-16 索尼株式会社 散射器驱动装置以及投射型影像显示设备
CN105807485A (zh) * 2014-12-30 2016-07-27 上海冠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5573037A (zh) * 2015-12-31 2016-05-1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CN105573038A (zh) * 2015-12-31 2016-05-1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CN106444246A (zh) * 2016-09-06 2017-02-22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消散斑部件、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CN210954585U (zh) * 2019-12-23 2020-07-07 华录森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激光散斑的激光投影系统
CN113126310A (zh) * 2019-12-31 2021-07-16 深圳市Tcl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匀光装置和显示设备
CN212989699U (zh) * 2020-09-21 2021-04-16 江苏南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片高透过率均光处理结构
CN112764297A (zh) * 2020-12-30 2021-05-07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动态扩散片组件及控制方法、激光消散斑装置、投影仪
CN112782913A (zh) * 2020-12-30 2021-05-11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动态扩散片组件及控制方法、激光消散斑装置、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20165A1 (zh) 2023-02-23
CN113641062A (zh)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41062B (zh)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US10763732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RU2581842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энергии
US20150137627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US10707737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105207440A (zh) 磁平衡导向线性振动马达
US10971984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JP2020022346A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2008259264A (ja) 振動発電装置
JP2011173074A (ja) 振動モータ
JP2020022350A (ja) 振動モータ
US7852182B2 (en) Pendulum drive system for personal care appliances
CN105406677A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2545526B (zh) 致动器
CN113641061B (zh) 扩散片组件、光束消散斑装置以及投影仪
JP4679902B2 (ja) 振動運動を生成するための駆動機構を備えた小型電気器具
JP3736381B2 (ja)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A3098161A1 (en) Voice coil actuator for angular movements
WO2021174560A1 (zh) 线性马达
KR20020035420A (ko) 조인트 구동 장치
CN211744312U (zh) 线性振动电机
JP2019106837A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CN113972808A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7919781B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11953169A (zh) 一种直流往复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