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3758A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23758A
CN113623758A CN202110859236.0A CN202110859236A CN113623758A CN 113623758 A CN113623758 A CN 113623758A CN 202110859236 A CN202110859236 A CN 202110859236A CN 113623758 A CN113623758 A CN 113623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ty
air
moisture absorption
absorption structur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592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锡韶
毛虎
杨文军
潘亚前
梁彦德
丁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085923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237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23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37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和吸湿结构,吸湿结构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且能运动,当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时,吸湿结构能够运动至第一位置,吸湿结构在第一位置时不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进风形成阻挡;当空调系统需要对室内除湿时,吸湿结构能够运动至第二位置,吸湿结构在第二位置时能够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进风形成至少部分阻挡。根据本公开相对于传统的制冷除湿的空调而言,有效解决其除湿时送风温度降低,造成人体体验温度较低的不适的问题;能够解决制热时不好除湿的问题,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均能实现有效的除湿效果;并且湿度控制范围更广。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一般通过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及空气洁净度三方面满足人体舒适性需求。空调器一般通过降低空气湿度来满足舒适性需求。在现有方案中,一般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除湿:
1.开启空调的除湿功能。现有空调的除湿功能,主要是通过对室内进行制冷除湿。当带有水蒸气的空气进入室内机时,水蒸气与换热器接触,水蒸气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水蒸气冷凝从换热器滴落到排水槽,最后排到室外。但是通过冷凝方法除湿是有限度的,达到一定湿度值后就无法进行除湿了;遇上梅雨时节时,温度较低,空调进行制冷除湿容易对人体产生不舒适感。
2.使用除湿机。除湿机可以在不对室内温度进行降温的情况下进行除湿。但是在一般家庭中,除湿机的使用频率不高,容易闲置。
3.安装温湿双控空调,可以通过空调特殊结构,达到除湿不降温的效果。但是这类空调一般成本较高,而且制热除湿时效果不佳。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存在除湿时送风温度降低,如没有制冷需求时会造成人体体验温度较低,造成不适的问题;除湿局限于冷凝除湿的传统方法;以及制热不好除湿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内容
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存在除湿时送风温度降低,如没有制冷需求时会造成人体体验温度较低,造成不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
室内热交换器和吸湿结构,所述吸湿结构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且能运动,当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时,所述吸湿结构能够运动至第一位置,所述吸湿结构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不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进风形成阻挡;当所述空调系统需要对室内除湿时,所述吸湿结构能够运动至第二位置,所述吸湿结构在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进风形成至少部分阻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吸湿结构需要进行排湿时,所述吸湿结构还能运动至第三位置且空调系统运行至制热模式,所述吸湿结构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吸湿结构位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出风侧,气流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后再经过所述吸湿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室内的湿度,且当检测的室内湿度小于预设湿度n时,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当检测的室内湿度大于预设湿度n时,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其中n为预设湿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回风风道,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位于所述回风风道中,所述回风风道上设置有回风口和送风口,室内气流能够经由所述回风口进入所述回风风道中,并经由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换热后通过所述送风口送回至室内;且所述回风口上设置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吸湿结构还能运动至第三位置时:
所述送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湿度为第二湿度,令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湿度为第一湿度,当所述空调系统在对室内进行除湿时,且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时,判断所述吸湿结构需要进行排湿,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回风风道内,当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或除湿模式下时,所述第一风机正转,此时能够将气流从所述回风口吸入所述回风风道内并从所述送风口送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新风风道和第二风机,所述新风风道一端能够与所述回风风道连通、另一端能够连通室外,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中,所述新风风道正转时能够通过所述新风风道以吸入室外的新风进入所述回风风道中;
当所述吸湿结构需要排湿时,所述第一风机反转,所述第二风机也反转,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接通,所述回风口关闭,所述送风口打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轴流风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湿结构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吸湿结构的板面与来流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吸湿结构的板面方向与来流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吸湿结构的板面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一换热面贴合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湿结构包括第一吸湿结构和第二吸湿结构,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一吸湿结构与所述第二吸湿结构分别转动至二者互相平行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一吸湿结构与所述第二吸湿结构分别转动至所述第一吸湿结构与所述第二吸湿结构相接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在其横截面内的形状为“V”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吸湿结构的一端设置在所述“V”字形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吸湿结构的一端设置在所述“V”字形结构的另一端;
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第一吸湿结构转动至与所述“V”字形结构的一条臂相贴合,同时所述第二吸湿结构转动至与所述“V”字形结构的另一条臂相贴合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吸湿结构转动,所述第二电机能够驱动所述第二吸湿结构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湿结构为吸水滤网的结构。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检测步骤,检测室内湿度;
判断步骤,判断室内湿度与预设湿度n之间的关系;
控制步骤,当室内湿度小于预设湿度n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当室内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n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送风口,且所述送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且所述吸湿结构还能运动至第三位置时:
所述检测步骤,当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还能够检测空调的运行模式和所述送风口处的第二湿度;同时所述室内湿度为第一湿度;
所述判断步骤,判断第一湿度—第二湿度与预设值X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且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且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控制运行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的同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新风风道、回风口、送风口和回风风道时:
所述控制步骤,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时,还能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反转,并且控制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接通,控制所述回风口关闭,控制送风口打开;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正转,控制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均打开,控制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不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以及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接通持续预设时间y分钟后,控制所述吸湿结构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同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正转,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停机,控制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均打开,控制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不连通。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通过设置能够运动的吸湿结构,使用吸附除湿的方法进行除湿,并且空调不需要除湿时运动至不对室内热交换器进行遮挡,而在需要除湿时运动至对室内热交换器进行遮挡,能够在需要除湿时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进气进行有效的吸湿除湿作用,使得进入室内热交换器中进行换热的空气为干燥空气,相对于传统的制冷除湿的空调而言,有效解决其除湿时送风温度降低,如没有制冷需求时造成人体体验温度较低,造成不适的问题;并且本公开的除湿方法不局限于冷凝除湿的传统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空调室内除湿方法,结构简单,除湿系统成本更低,并且对于传统的空调制热模式下无法有效除湿的结构而言,能够解决制热时不好除湿的问题,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均能实现有效的除湿效果;并且可以在空调制冷冷凝除湿的基础上通过吸湿结构进行二次干燥,使湿度控制范围更广;本公开通过吸湿结构运动的方式进行除湿的方案,能够与空调制冷/制热控制有效结合,使用冷媒加热烘干的方法排除水汽,配合新风系统将水汽排出室外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的空调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公开的制热除湿时的控制流程图;
图3为本公开的制冷除湿时的控制流程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送风口;2、第二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b);3、室内热交换器;4、第一电机;100、吸湿结构;5、第一吸湿结构;7、第二吸湿结构;6、第二电机;8、第一风机;9、回风口;10、第一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a);11、新风风道;12、第二风机;200、回风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
室内热交换器3和吸湿结构100,所述吸湿结构100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且能运动,当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能够运动至第一位置(图中①位置),所述吸湿结构100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不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的进风形成阻挡;当所述空调系统需要对室内除湿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能够运动至第二位置(图中②位置),所述吸湿结构10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的进风形成至少部分阻挡。
本公开通过设置能够运动的吸湿结构,使用吸附除湿的方法进行除湿,并且空调不需要除湿时运动至不对室内热交换器进行遮挡,而在需要除湿时运动至对室内热交换器进行遮挡,能够在需要除湿时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进气进行有效的吸湿除湿作用,使得进入室内热交换器中进行换热的空气为干燥空气,相对于传统的制冷除湿的空调而言,有效解决其除湿时送风温度降低,如没有制冷需求时造成人体体验温度较低,造成不适的问题;并且本公开的除湿方法不局限于冷凝除湿的传统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空调室内除湿方法,结构简单,除湿系统成本更低,并且对于传统的空调制热模式下无法有效除湿的结构而言,能够解决制热时不好除湿的问题,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均能实现有效的除湿效果;并且可以在空调制冷冷凝除湿的基础上通过吸湿结构进行二次干燥,使湿度控制范围更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吸湿结构100需要进行排湿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还能运动至第三位置(图中③位置)且空调系统运行至制热模式,所述吸湿结构100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吸湿结构100位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的出风侧,气流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后再经过所述吸湿结构100。本公开通过吸湿结构运动的方式进行除湿的方案,能够在吸湿结构内部水分过于饱和时通过将其运动至第三位置的排湿位置,并且能够与空调制冷/制热控制有效结合,将空调系统运行至制热模式下,使用冷媒加热烘干的方法排除水汽(即空气先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制热后再经过吸湿结构,利用温度较高的热空气加热吸湿结构以将吸湿结构中的水排出,此时气流流动方向与吸湿时的流动方向相反),实现对吸湿结构自动且有效的排湿作用。进一步优选配合新风系统将水汽排出室外环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湿度传感器10,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10能够检测室内的湿度,且当检测的室内湿度小于预设湿度n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当检测的室内湿度大于预设湿度n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其中n为预设湿度。这是本公开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一湿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室内的湿度,且当室内湿度大于预设湿度n时,说明室内湿度过大此时需要进行除湿了,因此需将吸湿结构运动至第二位置以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进气端进行吸湿作用,吸收完水分后再使得空气进入室内热交换器中进行换热;而当室内湿度小于预设湿度n时说明此时不需除湿,则控制吸湿结构在第一位置以不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进气进行遮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回风风道200,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位于所述回风风道200中,所述回风风道200上设置有回风口9和送风口1,室内气流能够经由所述回风口9进入所述回风风道200中,并经由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换热后通过所述送风口1送回至室内;且所述回风口9上设置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10。本公开通过回风风道能够容置室内热交换器于其中,且回风口与室内连通以从室内吸入空气,送风口与室内连通以将回风风道内经过换热后的空气通过送风口排至室内,第一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回风口处,即检测回风口处的空气湿度以能够有效获得室内的湿度大小情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吸湿结构100还能运动至第三位置时:
所述送风口1处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2,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2检测的湿度为第二湿度,令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10检测的湿度为第一湿度,当所述空调系统在对室内进行除湿时,且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时,判断所述吸湿结构100需要进行排湿,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本公开通过在送风口处设置的第二湿度传感器能够检测送风的空气湿度,检测该位置处的空气湿度的目的是为了与回风口处的空气湿度相比较,以判断吸湿结构的吸湿作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时说明回风风道的进出口的湿度变化不大,吸湿结构所产生的吸湿作用并不明显,这种情况来源于吸湿结构内部的水分过于饱和,因此需要对吸湿结构进行排湿作用,控制其运动至第三位置,风机反转,利用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将吸湿结构中的水分加热并排出。而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说明吸湿结构的作用较为明显,此时维持吸湿结构在第二位置,即对进入室内热交换器前的空气进行吸湿除湿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风机8,所述第一风机8位于所述回风风道200内,当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或除湿模式下时,所述第一风机8正转,此时能够将气流从所述回风口9吸入所述回风风道200内并从所述送风口1送出。本公开还通过设置第一风机能够对回风风道内的风进行驱动流动,正转时将气流从回风口吸入并从送风口吹出,反转时使得气流从送风口进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新风风道11和第二风机12,所述新风风道11一端能够与所述回风风道200连通、另一端能够连通室外,所述第二风机12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11中,所述新风风道11正转时能够通过所述新风风道11以吸入室外的新风进入所述回风风道200中;
当所述吸湿结构100需要排湿时,所述第一风机8反转,所述第二风机12也反转,所述新风风道11与所述回风风道200接通,所述回风口9关闭,所述送风口1打开。
本公开还通过设置新风风道和第二风机能够从室外引入新风至回风风道并到达室内,并且新风风道、第二风机和回风风道、第一风机相配合作用,使得在需要对吸湿结构进行排湿时,控制两个风机均反转,将室内空气从送风口吸入,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制热后经过吸湿结构将吸湿结构中的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并随着空气气流从新风风道排出至室外,实现对吸湿结构的有效除湿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机8为离心风机,所述第二风机12为轴流风机。这是本公开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优选结构形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湿结构100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吸湿结构100的板面与来流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吸湿结构100的板面方向与来流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吸湿结构100的板面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的一换热面贴合的位置。这是本公开的吸湿结构的优选结构以及三个位置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板状结构的吸湿结构能够起到对空气来流方向有效阻挡的作用,以起到最大程度的吸湿作用;第一位置为板面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能够尽可能不对气流造成阻挡;第二位置为板面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能够形成最大程度的阻挡,以增大吸湿面积,提高除湿效果;第三位置为板面与室内热交换器贴合,能够使得吸湿结构最大面积地与室内热交换器进行换热作用,利用室内热交换器的热量和热空气的热量对吸湿结构进行制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湿结构100包括第一吸湿结构5和第二吸湿结构7,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与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分别转动至二者互相平行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与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分别转动至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与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相接的位置。这是本公开的吸湿结构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两个吸湿结构能够相互作用,当两个吸湿结构相接时能够对空气来流方向进行最大程度的阻挡,以提高吸湿面积,增强除湿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在其横截面内的形状为“V”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的一端设置在所述“V”字形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的一端设置在所述“V”字形结构的另一端;
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转动至与所述“V”字形结构的一条臂相贴合,同时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转动至与所述“V”字形结构的另一条臂相贴合的位置。
这是本公开的室内热交换器的优选结构形式以及第一吸湿结构和第二吸湿结构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三位置为第一吸湿结构运动至与“V”字形结构的一条臂相贴合,第二吸湿结构7转动至与所述“V”字形结构的另一条臂相贴合,能够分别对两个吸湿结构的制热排湿过程起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增强排湿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6,所述第一电机4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转动,所述第二电机6能够驱动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转动。本公开通过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能够分别对第一吸湿结构进行驱动转动和对第二吸湿结构进行驱动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湿结构100为吸水滤网的结构。本公开的吸湿结构优选为吸水滤网的结构,能够吸附水分。
本公开的制热除湿方法涉及的零部件有:
送风口1。此为内机的送风口,经过处理后的空气从此处送出。
第二湿度传感器2。主要用于检测送风口处的空气湿度。
室内热交换器3。制热工况下,其内部流动的高温冷媒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对室内气体加热;同时也可以对吸水滤网进行烘干处理。
第一电机4。主要用于带动第一吸湿结构5(第一吸水滤网)做旋转运动。
第一吸湿结构5(第一吸水滤网)。由可吸水的材质制作而成,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同时在加热烘干的情况下水蒸气可析出。
第二电机6。作用与第一电机4相同。
第二吸湿结构7(第二吸水滤网)。作用与第一吸水滤网相同。
第一风机8(离心风机)。可以带动空气通过吸水滤网及室内热交换器,最后从送风口送出;也可以反转将内机中的潮湿空气通过新风管带到室外。
回风口9。室内空气由此处进入。
第一湿度传感器10。用于检测回风口处的空气湿度。
新风风道11。室外空气由此管道进入室内。
第二风机12(新风风机)。该风机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也可以在制热除湿时将湿空气排出。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检测步骤,检测室内湿度;
判断步骤,判断室内湿度与预设湿度n之间的关系;
控制步骤,当室内湿度小于预设湿度n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当室内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n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这是本公开的空调系统的除湿控制方法的优选方式,当室内湿度大于预设湿度n时,说明室内湿度过大此时需要进行除湿了,因此需将吸湿结构运动至第二位置以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进气端进行吸湿作用,吸收完水分后再使得空气进入室内热交换器中进行换热;而当室内湿度小于预设湿度n时说明此时不需除湿,则控制吸湿结构在第一位置以不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进气进行遮挡。
相对于传统的制冷除湿的空调而言,有效解决其除湿时送风温度降低,如没有制冷需求时造成人体体验温度较低,造成不适的问题;并且本公开的除湿方法不局限于冷凝除湿的传统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空调室内除湿方法,结构简单,除湿系统成本更低,并且对于传统的空调制热模式下无法有效除湿的结构而言,能够解决制热时不好除湿的问题,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均能实现有效的除湿效果;并且可以在空调制冷冷凝除湿的基础上通过吸湿结构进行二次干燥,使湿度控制范围更广。
当开启制热除湿模式后,室内机中离心风机转动,室内热交换器内部流动的高温冷媒与空气热交换,吹出热风。当第一湿度传感器10检测到回风口位置的湿度小于设定值n时,不进行除湿;当第一湿度传感器10检测到回风口位置湿度大于设定值n时,开始进行除湿。此时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6分别带动两个吸水滤网由位置①转动到②,空气在离心风机的带动下先经过吸水滤网除去水分成为干燥空气,再经过室内热交换器进行加热,最后从送风口送到室内环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送风口1,且所述送风口1处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2,且所述吸湿结构100还能运动至第三位置时:
所述检测步骤,当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还能够检测空调的运行模式和所述送风口1处的第二湿度;同时所述室内湿度为第一湿度;
所述判断步骤,判断第一湿度—第二湿度与预设值X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且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且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控制运行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的同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这是本公开的吸湿结构在需要进行排湿的控制方式,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时说明回风风道的进出口的湿度变化不大,吸湿结构所产生的吸湿作用并不明显,这种情况来源于吸湿结构内部的水分过于饱和,因此需要对吸湿结构进行排湿作用,控制其运动至第三位置,风机反转,利用室内热交换器的制热将吸湿结构中的水分加热并排出。而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说明吸湿结构的作用较为明显,此时维持吸湿结构在第二位置,即对进入室内热交换器前的空气进行吸湿除湿作用。
本公开通过吸湿结构运动的方式进行除湿的方案,能够与空调制冷/制热控制有效结合,使用冷媒加热烘干的方法排除水汽,配合新风系统将水汽排出室外环境。
在第一湿度传感器10检测到回风口位置湿度高于设定值n的情况下,若进出口湿度差第一湿度传感器10(即湿度传感器a)减第二湿度传感器2(即湿度传感器b)大于设定值x,则说明除湿照常进行;若进出口湿度差第一湿度传感器10(即湿度传感器a)减第二湿度传感器2(即湿度传感器b)小于设定值x时,说明吸水滤网的吸水接近饱和,这时候需要对吸水滤网烘干处理。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6分别带动两个吸水滤网由位置②转动到③,离心风机反转,新风风机反转,新风风机的风量比离心风机的略高。当两个吸水滤网靠近室内热交换器时,高温使吸水滤网中的水分子活跃运动并析出,蒸发为水蒸气。湿度较高的空气在离心风机和新风机的作用下送出室外。在持续烘干y分钟后,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6分别带动两个吸水滤网由位置③重新转动到②,新风风机停止转动,离心风机正转,继续进行制热除湿。
在制冷除湿模式下,其控制方法与制热除湿模式类似。区别在于在检测到吸水滤网的吸水接近饱和时,空调系统会制冷转制热,对吸水滤网进行烘干处理;当持续烘干一段时间后,空调系统再由制热转制冷,继续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风机8、第二风机12和新风风道11、回风口9、送风口1和回风风道200时:
所述控制步骤,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时,还能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反转,并且控制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接通,控制所述回风口关闭,控制送风口打开;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正转,控制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均打开,控制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不连通。
通过设置新风风道和第二风机能够从室外引入新风至回风风道并到达室内,并且新风风道、第二风机和回风风道、第一风机相配合作用,使得在需要对吸湿结构进行排湿时,控制两个风机均反转,将室内空气从送风口吸入,经过室内热交换器制热后经过吸湿结构将吸湿结构中的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并随着空气气流从新风风道排出至室外,实现对吸湿结构的有效除湿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以及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接通持续预设时间y分钟后,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同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正转,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停机,控制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均打开,控制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不连通。在吸湿结构排湿超过预设时间y分钟后,判断其内部湿度已经降低到预设范围以下,此时能够利用吸湿结构再次进行吸湿除湿了,因此控制吸湿结构运动至第二位置,且第一风机正转、第二风机停机,利用第一风机从回风口吸风,进入吸湿结构继续进行除湿,最好通过送风口排出至室内,继续进行吸湿控制。
当第一湿度传感器10检测到回风口位置湿度低于设定值n后,除湿结束。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6分别带动两个吸水滤网由位置②转动到①,室内空气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经过室内换热器加热,然后送到室内环境。
本公开的设定值n、x、y都可以调节,具体数值由实际测试确定。
吸水滤网的材质应具备抑菌除菌功能,防止由于此处水汽充足而细菌滋生。
逻辑判断的时间由实际测试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热交换器(3)和吸湿结构(100),所述吸湿结构(100)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且能运动,当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能够运动至第一位置,所述吸湿结构(100)在所述第一位置时不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的进风形成阻挡;当所述空调系统需要对室内除湿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能够运动至第二位置,所述吸湿结构(10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对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的进风形成至少部分阻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吸湿结构(100)需要进行排湿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还能运动至第三位置且空调系统运行至制热模式,所述吸湿结构(100)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吸湿结构(100)位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的出风侧,气流经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后再经过所述吸湿结构(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湿度传感器(10),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10)能够检测室内的湿度,且当检测的室内湿度小于预设湿度n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当检测的室内湿度大于预设湿度n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其中n为预设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回风风道(200),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位于所述回风风道(200)中,所述回风风道(200)上设置有回风口(9)和送风口(1),室内气流能够经由所述回风口(9)进入所述回风风道(200)中,并经由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换热后通过所述送风口(1)送回至室内;且所述回风口(9)上设置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吸湿结构(100)还能运动至第三位置时:
所述送风口(1)处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2),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2)检测的湿度为第二湿度,令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10)检测的湿度为第一湿度,当所述空调系统在对室内进行除湿时,且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时,判断所述吸湿结构(100)需要进行排湿,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风机(8),所述第一风机(8)位于所述回风风道(200)内,当所述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或除湿模式下时,所述第一风机(8)正转,此时能够将气流从所述回风口(9)吸入所述回风风道(200)内并从所述送风口(1)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新风风道(11)和第二风机(12),所述新风风道(11)一端能够与所述回风风道(200)连通、另一端能够连通室外,所述第二风机(12)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11)中,所述新风风道(11)正转时能够通过所述新风风道(11)以吸入室外的新风进入所述回风风道(200)中;
当所述吸湿结构(100)需要排湿时,所述第一风机(8)反转,所述第二风机(12)也反转,所述新风风道(11)与所述回风风道(200)接通,所述回风口(9)关闭,所述送风口(1)打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机(8)为离心风机,所述第二风机(12)为轴流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湿结构(100)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吸湿结构(100)的板面与来流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吸湿结构(100)的板面方向与来流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吸湿结构(100)的板面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的一换热面贴合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湿结构(100)包括第一吸湿结构(5)和第二吸湿结构(7),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与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分别转动至二者互相平行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与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分别转动至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与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相接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在其横截面内的形状为“V”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的一端设置在所述“V”字形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的一端设置在所述“V”字形结构的另一端;
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转动至与所述“V”字形结构的一条臂相贴合,同时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转动至与所述“V”字形结构的另一条臂相贴合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6),所述第一电机(4)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吸湿结构(5)转动,所述第二电机(6)能够驱动所述第二吸湿结构(7)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湿结构(100)为吸水滤网的结构。
14.一种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步骤,检测室内湿度;
判断步骤,判断室内湿度与预设湿度n之间的关系;
控制步骤,当室内湿度小于预设湿度n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当室内湿度大于等于预设湿度n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包括送风口(1),且所述送风口(1)处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2),且所述吸湿结构(100)还能运动至第三位置时:
所述检测步骤,当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还能够检测空调的运行模式和所述送风口(1)处的第二湿度;同时所述室内湿度为第一湿度;
所述判断步骤,判断第一湿度—第二湿度与预设值X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且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且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控制运行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的同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包括第一风机(8)、第二风机(12)和新风风道(11)、回风口(9)、送风口(1)和回风风道(200)时:
所述控制步骤,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小于预设值X时,还能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反转,并且控制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接通,控制所述回风口关闭,控制送风口打开;当第一湿度—第二湿度大于预设值X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正转,控制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均打开,控制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不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三位置、以及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接通持续预设时间y分钟后,控制所述吸湿结构(100)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同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正转,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停机,控制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均打开,控制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不连通。
CN202110859236.0A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36237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59236.0A CN113623758A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59236.0A CN113623758A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3758A true CN113623758A (zh) 2021-11-09

Family

ID=78381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59236.0A Pending CN113623758A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2375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4846A (zh) * 2022-02-23 2022-05-13 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及其凝露处理方法
CN114484846B (zh) * 2022-02-23 2024-04-23 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及其凝露处理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4846A (zh) * 2022-02-23 2022-05-13 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及其凝露处理方法
CN114484846B (zh) * 2022-02-23 2024-04-23 武汉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及其凝露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8113B (zh) 冷冻转轮混合除湿装置
KR20170103133A (ko) 환기장치
WO2020085339A1 (ja) 除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9764438B (zh) 整体式新风除湿干衣机
CN202719696U (zh) 一种热泵驱动转轮除湿和再生型空气处理机组
CN102635906A (zh) 热泵再生转轮式全热回收调湿控温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2705921A (zh) 一种热泵驱动转轮除湿和再生型空气处理机组
CN107218688A (zh) 一种多功能新风交换机
CN102149976B (zh) 空调机
CN106152319A (zh) 一种热回收降温空调器
CN205191736U (zh)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CN209386479U (zh) 低温型全新风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JPH07280316A (ja) 多機能型換気装置
KR101420873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JP3980215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215412200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08758797B (zh) 天花机
CN113623758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102314183B1 (ko) 외기냉방 바이패스와 제습 및 공기청정이 가능한 올인원 열교환 환기장치
CN113465043A (zh) 一种连续制热和加湿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6420049A (zh) 换气装置及包括换气装置的空调机
CN106016517A (zh) 空调器及其换新风系统
CN215412209U (zh) 一种连续制热和加湿的空调器
KR101362664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205860280U (zh) 空调器及其换新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