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06731B - 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06731B
CN113606731B CN202110879337.4A CN202110879337A CN113606731B CN 113606731 B CN113606731 B CN 113606731B CN 202110879337 A CN202110879337 A CN 202110879337A CN 113606731 B CN113606731 B CN 1136067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sleep
gear
time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793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06731A (zh
Inventor
尚彬
武晨
俞旭
朱勇强
田振
陈伟
张玉忠
林盖
商竹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7933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067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06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6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06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67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6Sleep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40Damper positions, e.g. open or clos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接收到新风睡眠信号;S2:进入新风睡眠模式;S3:在新风睡眠模式下,新风调节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或修正执行,其中新风睡眠曲线是指:结合人体在睡眠时其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的睡眠需求,在满足首要睡眠需求的前提下,继而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所拟合得出的一条对于新风需求量的拟合曲线。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使得用户处于睡眠状态下时,在不依赖甚至取消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前提下,不仅提高用户在睡眠状态下的舒适度,还能全程保障用户睡眠质量。

Description

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尤其是室内空气质量的日益重视,新风机组作为一种保障室内空气质量的空气调节设备,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在面临一些极端恶劣天气或是在夏、冬季节时,室内房间通常会被迫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此时新风机组的运行,至少可以保证为室内房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从而实现室内房间的及时换气以提高用户舒适度。
现有技术中,对于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要么是人工通过遥控器或手机APP等,手动调控新风转速来调节新风量大小;要么就是必须在新风机组中搭载有二氧化碳传感器,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由此来自动调控新风转速,进而自动调节新风量大小;再或就是对上述两种新风调节模式进行结合,以实现手动调节与自动调节的自由切换。
手动调节模式下,由于不能通过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来及时调节新风量,会造成用户的新风体验感较差。例如,当新风量过小时,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会越来越高,达不到及时换气目的进而影响用户舒适度;而当新风量过大时,又可能会对当前室内温度造成影响,进而同样会影响到用户舒适度。尤其是当用户处于睡眠状态下时,由于新风调节得不到及时纠正,进而其还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睡眠质量。而相比于手动调节模式,自动调节模式对于新风量的调节会智能上许多,但同样也会存在检测不准、反应滞后等问题,同时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成本也较高。尤其是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时,其对于睡眠需求的侧重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在用户即将入睡之际,其对于噪音的容忍度会比较低,而建立于二氧化碳传感器搭载基础上的自动调节模式并不能首要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也即用户睡眠质量仍无法得到充足保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使得用户处于睡眠状态下时,可以在不依赖甚至取消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前提下,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睡眠阶段的有机契合,进而不仅提高用户在睡眠状态下的舒适度,还能全程保障用户睡眠质量。
为解决上述第一方面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接收到新风睡眠信号;
S2:进入新风睡眠模式;
S3:在新风睡眠模式下,新风调节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或修正执行,其中新风睡眠曲线是指:结合人体在睡眠时其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的睡眠需求,在满足首要睡眠需求的前提下,继而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所拟合得出的一条对于新风需求量的拟合曲线。
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使得用户处于睡眠状态下时,可以在不依赖甚至取消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前提下,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睡眠阶段的有机契合,例如在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时,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与室内噪音的有机契合,进而不仅提高用户在睡眠状态下的舒适度,还能全程保障用户睡眠质量。此外,修正执行相比于响应执行,在全程保障用户睡眠质量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提高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时的舒适度。另与传统新风调节逻辑不同,本发明通过引入新风睡眠曲线,进而实现了一种全新的新风调节逻辑,由此会增加新风机组的产品卖点,此外当新风机组取消对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时,也会明显降低新风机组的硬件成本。
优选地,步骤S3中的响应执行包括如下具体响应执行步骤:
S31:开启或切换至第一新风档位;
S32:新风调节按照“第一新风档位—第二新风档位—第三新风档位—第一新风档位—新风睡眠模式自动退出”的切换时序依次进行自动切换,其中自动切换的间隔时长T依次为第一间隔时长T1、第二间隔时长T2、第三间隔时长T3、第四间隔时长T4
S33:新风机组按照步骤S1前的新风档位继续运行;
其中,T1+T2+T3+T4=T,T为新风睡眠模式的覆盖时长。
用户处于四个睡眠阶段下的差异化睡眠需求均得到了首要满足,并在该前提下还同时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即实现了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睡眠阶段的有机契合;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新风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并有利于降低新风机组的硬件成本及运行成本。
优选地,步骤S32包括如下具体运行步骤:
S321:新风调节按照第一新风档位运行第一间隔时长T1
S322:新风调节切换至第二新风档位,并运行第二间隔时长T2
S323:新风调节切换至第三新风档位,并运行第三间隔时长T3
S324:新风调节切换至第一新风档位,并运行第四间隔时长T4
S325:新风睡眠模式自动退出;
其中,T1、T2、T3、T4至少均为T的整数倍,或还均大于等于2*T,T为新风睡眠曲线中所人为规定的,拟容许每档新风档位在进行下步切换时的最短运行时长。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风机组运行的稳定性,进而当新风调节还需要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进行修正执行时,基于当前睡眠时段下,其对于下一睡眠时段新风需求量的提前预判会更为准确,进而修正执行的技术效果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优选地,在步骤S32的运行过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运行步骤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S326:判断在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中,是否有接收到新风调节的手动增减信号,若是,当前步骤按照接收到的手动增减信号执行,直至当前步骤下的间隔时长T运行完毕并自动切换至下一步骤,再按照下一步骤执行;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S327:判断在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中,是否有接收到新风睡眠模式的手动退出信号,若是,直接执行步骤S325;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进一步丰富了新风睡眠模式在应对多场景化应用时的适用范围。
优选地,步骤S3中的修正执行包括如下具体修正执行步骤:
S301:室内感温包开启对于室内温度的实时监测,记录基于开启时刻下监测到的基准室温A,并依次运行步骤S31—S33;
S302: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计算并判断当前运行步骤的有效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其中,对有效室内温度A'的计算为以下计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1)基于当前运行步骤中T时刻下的室内温度;
2)基于当前运行步骤中T时刻下的室内温度;
3)基于当前运行步骤中(T-T)时间段内的平均室内温度;
S303:若是,保持当前运行步骤的运行,并判断在当前运行步骤的下一步骤中,新风档位是否为第一新风档位;若否,保持当前运行步骤的运行;
S304:若是,新风风机在依次运行至下一步骤后停止运行T时长,进而转步骤S305;若否,新风风机在依次运行至下一步骤后,在新风睡眠曲线的基础上以“降低一个新风档位”的运行方式继续保持运行;
S305:持续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06: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其中当前运行时刻是指本次新风睡眠模式的已运行时长;若否,返回步骤S305;
S307:循环执行步骤S302—S306,直至步骤S324运行完毕后自动切换至步骤S325。
在新风睡眠模式下进行新风调节的修正执行时,当室内空气质量的范围还包含室内温度,可以在综合考虑不同用户间、以及同一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时,其对于室内温度的优先级需求差异的基础上,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包含室内温度始终与用户睡眠阶段有机契合;进而在上述基础上,由于本发明在预判时机选择上,还引入了建立于T基础上的有效室内温度A',此将更有利于提高预判的准确性,进而会进一步提升修正执行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在步骤S301之后、步骤S302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具体运行步骤:
S308: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计算并判断基于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差值ΔA2,其中ΔA2>ΔA1
S309:若是,新风风机立即停止运行T时长后,转步骤S310;若否,执行步骤S302;
S310:持续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11: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若否,返回步骤S310;
S312:循环执行步骤S308—S311,直至步骤S307运行完毕。
进一步拓宽了新风机组适应于极端使用场景下的适用范围,弥补了“自动切换时序或是预判修正间隔有可能会存在跨度较大,无法快速适应极端使用场景”的缺陷。
优选地,步骤S3中的修正执行还包括如下具体修正执行步骤:
S301:室内感温包开启对于室内温度的实时监测,记录基于开启时刻下监测到的基准室温A,并依次运行步骤S31—S33;
S302':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在每运行T时长后,计算并判断基于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03':若是,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并判断在当前时刻下继续再运行T时长后,新风档位是否为第一新风档位;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S304':若是,新风风机在继续运行T时长后停止运行,并保持第一轮停止运行时长T=T后,进而转步骤S305;若否,新风风机在继续运行T时长后,在新风睡眠曲线的基础上以“降低一个新风档位”的运行方式继续保持运行;
S305: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06':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其中当前运行时刻是指本次新风睡眠模式的已运行时长;若否,继续保持新一轮停止运行时长T=T后,进而返回步骤S305;
S307':循环执行步骤S302'—S306',直至步骤S324运行完毕后自动切换至步骤S325。
对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的提前预判时机及修正时机均进行固化,即将每个睡眠阶段进一步进行细分式预判及修正,从而在整个夜间睡眠时段,修正执行的修正频率得以进一步提高,且修正周期被均等化,由此修正执行的技术效果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新风机组在设置较少新风档位的基础上,将第一预设标准设置得更为严格。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装置,和/或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新风机组,和/或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使得用户处于睡眠状态下时,可以在不依赖甚至取消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前提下,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睡眠阶段的有机契合,进而不仅提高用户在睡眠状态下的舒适度,还能全程保障用户睡眠质量。
为解决上述第二方面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新风睡眠信号;
模式配置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新风睡眠信号后,将所述新风机组配置为新风睡眠模式;
调节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新风睡眠模式下,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或修正执行;
其中,所述新风睡眠曲线是指:结合人体在睡眠时其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的睡眠需求,在满足首要睡眠需求的前提下,继而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所拟合得出的一条对于新风需求量的拟合曲线。
为解决上述第三方面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第四方面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所述的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得用户处于睡眠状态下时,可以在不依赖甚至取消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前提下,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睡眠阶段的有机契合,进而不仅提高用户在睡眠状态下的舒适度,还能全程保障用户睡眠质量;
2)与传统新风调节逻辑不同,本发明通过引入新风睡眠曲线,进而实现了一种全新的新风调节逻辑,由此会增加新风机组的产品卖点;
3)当新风机组取消对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时,也会明显降低新风机组的硬件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新风睡眠曲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新风机组中新风系统与空调系统切换控制)的逻辑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所述的另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新风睡眠曲线温控修正)的逻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在此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构成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其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方便描述,本发明在此拟将对于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通过设定第一档位、第二档位、第三档位三个新风档位来实现,以求通过对不同档位的调节设定,实现新风机组的新风量大小与其当前时刻所处的新风档位相匹配。还应当理解的是,上述设定的意图,其仅用以可以更好地向本领域技术人员解释本发明,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例如,新风机组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更多的档位,而不仅限于上述三个档位的设定,或者新风机组也可以不设置档位,而是直接通过无极调速来满足新风调节需要。以下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将主要围绕新风机组设定有第一档位、第二档位、第三档位三个新风档位来进行展开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接收到新风睡眠信号;
S2:进入新风睡眠模式;
S3:在新风睡眠模式下,新风调节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或修正执行,其中新风睡眠曲线是指:结合人体在睡眠时其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的睡眠需求,在满足首要睡眠需求的前提下,继而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所拟合得出的一条对于新风需求量的拟合曲线。
具体的,新风睡眠曲线可以在新风机组出厂时即进行默认设置,由此新风睡眠曲线可以是一条基于大众群体的普适性曲线,所述的普适性,例如可以基于:大众群体的通用性卧室面积、通用性睡眠习惯、通用性地区昼夜温差等;当然该默认设置下的新风睡眠曲线也可以有多条,以供用户再根据特定因素中的一项和/或多项继续进行细分式选择,所述的特定因素,例如可以是:卧室面积、睡眠习惯、所在地区、当前季节等。进一步的,新风睡眠曲线也可以是在新风机组中植入拟合模型,通过在用户端引导用户输入拟合因素后再拟合得出,所述的拟合因素,例如可以是:卧室面积、卧室人数、年龄层次、睡眠习惯、所在城市、当前季节等。更进一步的,新风睡眠曲线还可由用户直接进行自定义式的DIY拟合,所述的DIY拟合,例如可以是:用户基于其设定的睡眠时长,在用户端上所自行绘制的与睡眠时长相适配的新风需求量的DIY曲线。还更进一步的,新风睡眠曲线还可以是新风机组中的自学习模块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习而自行拟合得出,所述的自学习,例如可以是:自学习模块对单体用户近段时间以来的睡眠习惯及其所在城市的昼夜温差等进行采样学习,由此步骤S1中接收到的新风睡眠信号,其也可以是经由新风机组的自学习模块自动发出。
继而,步骤S2中的新风睡眠模式和/或步骤S3中的新风睡眠曲线,其设置形式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默认设置、选择设置、拟合设置、DIY设置、自学习设置,或者说至少包括上述设置形式中的其中两种。进而,在步骤S1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0:接收到新风睡眠模式的设置生效信号。由此,可进一步丰富对于新风睡眠曲线的多样性选择,同时丰富新风机组的产品类型。而第一预设标准可以在结合上述五种设置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人为设置,本发明在此并不做特别限定,其仅需要保证在第一预设标准下,不会因室内空气质量而对人体造成不适即可,其中,空气质量的范围至少包含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或还同时包含室内温度,当然其还可以包含例如室内湿度、室内PM2.5浓度等。
更为具体的,在用户打算进行睡眠时,用户仅需手动或由自学习模块自动向新风机组发出新风睡眠信号,新风机组即会按照预设好的新风睡眠曲线进入新风睡眠模式。在新风睡眠模式下,新风调节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或修正执行。由此,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使得用户处于睡眠状态下时,可以在不依赖甚至取消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前提下,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睡眠阶段的有机契合,例如在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时,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与室内噪音的有机契合,进而不仅提高用户在睡眠状态下的舒适度,还能全程保障用户睡眠质量。
其中,修正执行的逻辑在于:新风睡眠曲线毕竟仅是一理论曲线,现实生活中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提前对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做出预判并修正。更为具体地讲,在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时,在满足首要睡眠需求的前提下,例如当这种首要睡眠需求还包括用户对于新风机组其运行噪音的容忍度时,继而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例如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与室内温度均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可以在当前睡眠时段即提前对下一睡眠时段的新风需求量做出预判,以对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做出最为契合下一睡眠时段的适当修正,进而在进入下一睡眠时段后,新风调节会自动按照这种修正后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由此在全程保障用户睡眠质量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提高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时的舒适度。另与传统新风调节逻辑不同,本发明通过引入新风睡眠曲线,进而实现了一种全新的新风调节逻辑,由此会增加新风机组的产品卖点,此外当新风机组取消对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搭载时,也会明显降低新风机组的硬件成本。
优选地,步骤S3中的响应执行包括如下具体响应执行步骤:
S31:开启或切换至第一新风档位;
S32:新风调节按照“第一新风档位—第二新风档位—第三新风档位—第一新风档位—新风睡眠模式自动退出”的切换时序依次进行自动切换,其中自动切换的间隔时长T依次为第一间隔时长T1、第二间隔时长T2、第三间隔时长T3、第四间隔时长T4
S33:新风机组按照步骤S1前的新风档位继续运行;
其中,T1+T2+T3+T4=T,T为新风睡眠模式的覆盖时长。
具体的,第一新风档位在此可以理解为低档位,第二新风档位在此可以理解为高档位,第三新风档位在此可以理解为中档位,T1、T2、T3、T4例如可以分别设定为1小时、1小时、5小时、3小时,此时T=10小时,10个小时足以有效覆盖到绝大多数用户的夜间睡眠时段。即当用户处于晚间的临睡之际,新风机组仅需接收到新风睡眠信号,其即会自动按照步骤S31—S33的运行时序响应执行,进而在第二天凌晨,新风睡眠模式在执行完毕步骤S32后自动退出,在自动退出后,假如新风机组在接收到本次新风睡眠信号之前,也即在本次步骤S1之前,新风机组是以第二新风档位运行,则在本次新风睡眠模式自动退出后,新风机组仍将保持原第二新风档位继续运行。
从新风睡眠模式的开启到自动退出,在覆盖时长总计达10个小时的新风睡眠模式下,新风调节总计将历经“原档位-开启(低)-高-中-低-退出(原档位)”三个档位的五次自动调节切换(在此将开启与退出均记为一次)。上述设定的目的,一来是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影响用户在睡眠状态下的舒适度乃至睡眠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空气质量,还可以包含室内噪音,例如新风机组的运行噪音;二来用户对于空气质量的感知度是较为迟钝的,第一预设标准由此可以设置成一相对较为宽松的区间段,进而仅通过有限几次的档位自动调节切换,即可满足新风调节需要,如此既兼顾到了新风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又可以适度降低新风机组对于敏感元器件的依赖及运行成本。
更为具体的,在此将用户的整个夜间睡眠时段分为四个睡眠阶段。在第一阶段,在用户即将入睡之际,其对于噪音的容忍度会比较低,即使逐渐入睡进入初睡状态,也易被外界噪音所唤醒,此阶段下用户体征虽表现出呼吸逐渐变慢,但相对来说,仍会呼出较为大量的二氧化碳,但为了首要满足该睡眠阶段下的噪音容忍度需求,此阶段下仍宜采用噪音相对最小的第一新风档位运行;继而在第二阶段,用户对于噪音的容忍度已大幅提高,虽然此阶段下用户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会较为明显地下降,但仍宜采用进风量最大的第二新风档位运行,以首要消除因第一阶段下室内空气换气不及时所遗留下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全力确保空气质量始终处于第一预设标准。进而在第三阶段,用户对于噪音的容忍度进一步提高,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也进一步下降,此时采用进风量适宜的第三新风档位运行,可以确保新风换气量与二氧化碳的产出量是相适配的,其中相适配也可以是指:此阶段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呈现出一种稳中下降的态势。最后在第四阶段,用户对于噪音的容忍度又会缓慢降低,而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会缓慢抬升,此阶段下用户对于噪音容忍度的优先级又会上升至首要睡眠需求,故而仍宜采用噪音相对最小的第一新风档位运行。
即在上述设定逻辑下,用户处于四个睡眠阶段下的差异化睡眠需求均得到了首要满足,并在该前提下还同时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即实现了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睡眠阶段的有机契合;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新风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并有利于降低新风机组的硬件成本及运行成本。
优选地,步骤S32包括如下具体运行步骤:
S321:新风调节按照第一新风档位运行第一间隔时长T1
S322:新风调节切换至第二新风档位,并运行第二间隔时长T2
S323:新风调节切换至第三新风档位,并运行第三间隔时长T3
S324:新风调节切换至第一新风档位,并运行第四间隔时长T4
S325:新风睡眠模式自动退出;
其中,T1、T2、T3、T4至少均为T的整数倍,或还均大于等于2*T,T为新风睡眠曲线中所人为规定的,拟容许每档新风档位在进行下步切换时的最短运行时长。
具体的,T例如可以设定为1小时或半小时,T的上述设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风机组运行的稳定性,进而在新风机组运行平稳的基础上,当新风调节还需要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进行修正执行时,至少新风档位在每次自动切换并运行T时长后,并直至下一次自动切换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新风量大小的改变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已趋于稳定,或者进一步讲,最新一档新风档位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趋势(在此也可以理解为斜率)也已趋于明朗。进而在上述基础上,基于当前睡眠时段下,其对于下一睡眠时段新风需求量的提前预判会更为准确,进而修正执行的技术效果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优选地,所述新风机组为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新风系统和空调系统,且至少新风系统可单独开启。
具体的,当新风机组为新风空调时,新风空调中的新风系统和空调系统既可以集成设置形式安置于房间中,也可以通讯连接的非集成设置形式安置于房间中,以在当空调系统运行时,例如在夏、冬季节,新风系统至少可同步辅助空调系统进行室内空气尤其是室内温度的新风调节。当然,新风机组还可以类似如空气净化器的独立设置形式安置于房间中,以在当有需要时,可以随时为室内房间单独提供经净化处理后的更高品质新鲜空气,这种更高品质例如可以仅体现在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与室内湿度上,而无需必然体现室内温度,例如在春、秋季节,室内温度本身即是适宜的,或者对于用户来说,其整个夜间睡眠时段的温度无需调节即可满足舒适度要求。
优选地,在步骤S32的运行过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运行步骤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S326:判断在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中,是否有接收到新风调节的手动增减信号,若是,当前步骤按照接收到的手动增减信号执行,直至当前步骤下的间隔时长T运行完毕并自动切换至下一步骤,再按照下一步骤执行;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S327:判断在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中,是否有接收到新风睡眠模式的手动退出信号,若是,直接执行步骤S325;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S328:判断在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中,是否有接收到空调系统的开启或关闭信号,若是,开启或关闭空调系统,并仍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具体的,在新风睡眠模式的自动运行过程中,新风机组仍有可能接收到来自用户的手动调节信号,这种手动调节信号可以是针对新风调节的手动增减信号,也可以是针对新风睡眠模式的手动退出信号,还可以是针对新风空调中的空调系统的开启与关闭信号。由此,进一步丰富了新风睡眠模式在应对多场景化应用时的适用范围。其中,新风睡眠模式的手动退出信号可以是指:在新风机组进入新风睡眠模式并保持持续运行的过程中,用户又按下“睡眠”、“模式”、“关机”键中的任意一个。
作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S3中的修正执行包括如下具体修正执行步骤:
S301:室内感温包开启对于室内温度的实时监测,记录基于开启时刻下监测到的基准室温A,并依次运行步骤S31—S33;
S302: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计算并判断当前运行步骤的有效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其中,对有效室内温度A'的计算为以下计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1)基于当前运行步骤中T时刻下的室内温度;
2)基于当前运行步骤中T时刻下的室内温度;
3)基于当前运行步骤中(T-T)时间段内的平均室内温度;
S303:若是,保持当前运行步骤的运行,并判断在当前运行步骤的下一步骤中,新风档位是否为第一新风档位;若否,保持当前运行步骤的运行;
S304:若是,新风风机在依次运行至下一步骤后停止运行T时长,进而转步骤S305;若否,新风风机在依次运行至下一步骤后,在新风睡眠曲线的基础上以“降低一个新风档位”的运行方式继续保持运行;
S305:持续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06: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其中当前运行时刻是指本次新风睡眠模式的已运行时长;若否,返回步骤S305;
S307:循环执行步骤S302—S306,直至步骤S324运行完毕后自动切换至步骤S325。
具体的,在新风睡眠模式下,当室内空气质量的范围还包含室内温度,在用户手动或由自学习模块自动向新风机组发出新风睡眠信号时,此时刻下的当前室内温度通常可以被认为是对用户最为适宜的,进而将其标记为基准室温A,继而随着室内外换气的持续进行,当新风档位过大而无法得到及时纠正时,当前室内温度A或有效室内温度A'与A之间的偏离值就会越大,也即ΔA或ΔA'越大。由于不同用户间的睡眠喜好不同,其对于室内温度的优先级需求会存在差异,且同一用户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时,其对于室内温度的优先级需求也会存在差异,故ΔA1也是一个人为设定值,本发明在此将其设定为例如2℃。当ΔA'≥2℃时,即代表在当前睡眠阶段下,室内温度已经发生较大偏离,且偏离值ΔA'会存在继续攀升风险,直至到下一睡眠阶段后,偏离值ΔA'会继续攀升到一定程度,进而在该下一睡眠阶段中,如不选择降低新风档位甚至是停止新风风机运行,是不能确保室内空气质量中的室内温度会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的,因此有必要在当前睡眠阶段中的例如T时刻或T时刻,即必须提前对下一睡眠阶段中的新风需求量做出预判,以对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做出最为契合下一睡眠阶段的适当修正。其中,预判修正结果可以有两种:其一为ΔA'<2℃,预判结果即为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仍适宜于下一睡眠阶段,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在下一睡眠阶段无需做出修正;其二为ΔA'≥2℃,预判结果即为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不适宜于下一睡眠阶段,对于下一睡眠阶段而言,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是过大的,需做调降一档处理,也即需对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在下一睡眠阶段做出“降低一个新风档位”乃至“新风风机停止运行T时长”的修正,以确保在下一睡眠阶段中,室内空气质量包含室内温度会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由此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始终与用户睡眠阶段有机契合。
此外,本发明的新风调节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修正执行时,由于在预判时机选择上,引入了建立于T基础上的有效室内温度A',有利于提高预判的准确性,进而会进一步提升修正执行的技术效果。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306中,在空调系统持续运行且新风风机已经暂停运行T时长的情况下,通常来说步骤S305中的判定条件ΔA<ΔA1将很快被满足,假定新风风机在暂停运行T时长后,又需T时长才能满足上述判断条件,则T很有可能为0,也有可能为T的整数倍或非整数倍。虽然本发明在步骤S306中明确限定了新风风机在恢复运行时的档位选择,即需满足与“本次新风睡眠模式的已运行时长”相对应,但该满足条件也是包含了极端情况的,其包含了如下两层含义:1)恢复运行时未跨越两个睡眠阶段,将此如果跨越的两个睡眠阶段例如分别称之为第二跨越阶段、第三跨越阶段(将新风风机停止运行前的所在睡眠阶段称之为第一跨越阶段,下同),则在恢复时将处于第二跨越阶段,也即T+T<T(此处的T限指第二跨越阶段),则恢复运行后,其新风档位仍将保持第二跨越阶段的新风档位,也即是第一新风档位。例如即使是0<T-T-T<T,新风风机在第一新风档位下保持运行(T-T-T)时长后,仍会继续自动切换至步骤S321—S324中的下一步骤;2)恢复运行时跨越两个睡眠阶段,则在恢复时将处于第三跨越阶段,即直接将第二跨越阶段跳过,由此在第二跨越阶段中是无法对第三跨越阶段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做出提前预判并修正的,也即新风风机在恢复运行时的档位选择需按照第三跨越阶段的原始新风睡眠曲线响应执行。上述两层含义,其中,前者包含了对于T的一种例外,后者代表了一种极端情况,但对上述两层含义的处理均是满足步骤S306中“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其中当前运行时刻是指本次新风睡眠模式的已运行时长”的这一设定逻辑的。
优选地,在步骤S301之后、步骤S302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具体运行步骤:
S308: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计算并判断基于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差值ΔA2,其中ΔA2>ΔA1
S309:若是,新风风机立即停止运行T时长后,转步骤S310;若否,执行步骤S302;
S310:持续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11: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若否,返回步骤S310;
S312:循环执行步骤S308—S311,直至步骤S307运行完毕。
具体的,ΔA2例如可以设定为4℃,也即当ΔA≥4℃时,即代表在当前时刻,ΔA已经攀升到一定程度且存在继续攀升的风险,若不立即采取措施,很快将不能确保室内空气质量中的室内温度会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因此有必要立即将新风风机停止运行,直至ΔA<2℃后,新风风机才能恢复运行,并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在此期间,新风风机的T时长取决于ΔA<2℃这一条件的满足,也即停止运行时间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将跨越四个睡眠阶段中的其中两个。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此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期间新风风机的停止运行,相当于是在ΔA≥4℃时刻,即直接对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做出了“新风风机立即停止运行”的修正,其中新风风机的停止运行时间待定,并由ΔA<2℃这一条件决定。由此,进一步拓宽了新风机组适应于极端使用场景下的适用范围,例如当骤遇极端天气,外界气温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变化时,新风调节如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或修正执行时,自动切换时序或是预判修正间隔有可能会存在跨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增设ΔA是否大于等于ΔA2这一实时判定条件,弥补了“自动切换时序或是预判修正间隔有可能会存在跨度较大,无法快速适应极端使用场景”的缺陷。该设定可以看做是对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有益补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311中,新风风机恢复运行时的新风档位,仍参见上文对于其包含的两层含义的解释说明,只是与上述两层含义所不同的是,此处所跨越的两个睡眠阶段将会被限定为“第一跨越阶段和第二跨越阶段”,不再有第三跨越阶段。进而上述第二层含义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如下两种情况:2.1)恢复运行时跨越两个睡眠阶段,则在恢复运行时将处于第二跨越阶段,但第二跨越阶段,在新风风机停机前的第一跨越阶段中,已经对该第二跨越阶段下的新风睡眠曲线是否修正做出了确认,则以这种经确认后的新风睡眠曲线的新风档位运行;2.2)恢复运行时跨越两个睡眠阶段,则在恢复运行时将处于第二跨越阶段,但第二跨越阶段,在新风风机停机前的第一跨越阶段中,还未来得及对该第二跨越阶段下的新风睡眠曲线是否需要修正做出确认,则仍以原未经确认的新风睡眠曲线的新风档位运行。当然对于上述进一步细分情况下的档位处理,还可以有其他的可选处理方式,本发明在步骤S311中的概括性处理仅是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处理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S3中的修正执行还可以包括如下具体修正执行步骤:
S301:室内感温包开启对于室内温度的实时监测,记录基于开启时刻下监测到的基准室温A,并依次运行步骤S31—S33;
S302':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在每运行T时长后,计算并判断基于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03':若是,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并判断在当前时刻下继续再运行T时长后,新风档位是否为第一新风档位;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S304':若是,新风风机在继续运行T时长后停止运行,并保持第一轮停止运行时长T=T后,进而转步骤S305;若否,新风风机在继续运行T时长后,在新风睡眠曲线的基础上以“降低一个新风档位”的运行方式继续保持运行;
S305: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06':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其中当前运行时刻是指本次新风睡眠模式的已运行时长;若否,继续保持新一轮停止运行时长T=T后,进而返回步骤S305;
S307':循环执行步骤S302'—S306',直至步骤S324运行完毕后自动切换至步骤S325。
具体的,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是在前述优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对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的提前预判时机及修正时机均进行固化,即将每个睡眠阶段进一步进行细分式预判及修正,从而在整个夜间睡眠时段,经修正确认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均取决于T时刻前ΔA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也即,修正执行的修正频率将远高于前述优选实施方式,且修正周期被均等化,由此修正执行的技术效果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新风机组在设置较少新风档位的基础上,将第一预设标准设置得更为严格。其中,对于步骤S306'中“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其中当前运行时刻是指本次新风睡眠模式的已运行时长”这一设定逻辑的理解,可以参见前述对于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解释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在前述解释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此第二种优选实施方式做出相适应性的理解,本发明在此不再做进一步性的赘述说明。
优选地,在步骤S301之后、步骤S302'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具体运行步骤:
S308: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计算并判断基于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差值ΔA2,其中ΔA2>ΔA1
S309':若是,新风风机立即停止运行T时长后,转步骤S310;若否,执行步骤S302';
S310':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11':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若否,每保持一轮停止运行时长T=T后,进而返回步骤S310';
S312':循环执行步骤S308—S311',直至步骤S307'运行完毕。
具体的,上述设定同样可以看做是对本发明这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有益补充,其所取得的技术效果同上文所述,仍是进一步拓宽了新风机组适应于极端使用场景下的适用范围,弥补了“自动切换时序或是修正间隔有可能会存在跨度较大,无法快速适应极端使用场景”的缺陷,在此不再展开具体赘述。同时,对于步骤S311'中“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这一设定逻辑的理解,仍参见前述对于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解释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在前述解释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此第二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有益补充做出相适应性的理解,本发明在此不再做进一步性的赘述说明。
实施例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新风睡眠信号;
模式配置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新风睡眠信号后,将所述新风机组配置为新风睡眠模式;
调节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新风睡眠模式下,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或修正执行;
其中,所述新风睡眠曲线是指:结合人体在睡眠时其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的睡眠需求,在满足首要睡眠需求的前提下,继而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所拟合得出的一条对于新风需求量的拟合曲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法。
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此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2中所提供的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装置、新风机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均可以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法,上述调节装置、新风机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的任意一个,其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均可参见实施例1中对于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的叙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接收到新风睡眠信号;
S2:进入新风睡眠模式;
S3:在新风睡眠模式下,新风调节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或修正执行,其中新风睡眠曲线是指:结合人体在睡眠时其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的睡眠需求,在满足首要睡眠需求的前提下,继而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所拟合得出的一条对于新风需求量的拟合曲线;
当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通过设定第一新风档位、第二新风档位、第三新风档位三个新风档位来实现时,步骤S3中的响应执行包括如下具体响应执行步骤:
S31:开启或切换至第一新风档位;
S32:新风调节按照“第一新风档位—第二新风档位—第三新风档位—第一新风档位—新风睡眠模式自动退出”的切换时序依次进行自动切换,其中自动切换的间隔时长T依次为第一间隔时长T1、第二间隔时长T2、第三间隔时长T3、第四间隔时长T4
S33:新风机组按照步骤S1前的新风档位继续运行;
其中,第一新风档位为低档位,第二新风档位为高档位,第三新风档位为中档位,T1+ T2+ T3+ T4= T,T为新风睡眠模式的覆盖时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2包括如下具体运行步骤:
S321:新风调节按照第一新风档位运行第一间隔时长T1
S322:新风调节切换至第二新风档位,并运行第二间隔时长T2
S323:新风调节切换至第三新风档位,并运行第三间隔时长T3
S324:新风调节切换至第一新风档位,并运行第四间隔时长T4
S325:新风睡眠模式自动退出;
其中,T1、T2、T3、T4至少均为T的整数倍,或还均大于等于2*T,T为新风睡眠曲线中所人为规定的,拟容许每档新风档位在进行下步切换时的最短运行时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2的运行过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运行步骤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S326:判断在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中,是否有接收到新风调节的手动增减信号,若是,当前步骤按照接收到的手动增减信号执行,直至当前步骤下的间隔时长T运行完毕并自动切换至下一步骤,再按照下一步骤执行;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S327:判断在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中,是否有接收到新风睡眠模式的手动退出信号,若是,直接执行步骤S325;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的修正执行包括如下具体修正执行步骤:
S301:室内感温包开启对于室内温度的实时监测,记录基于开启时刻下监测到的基准室温A,并依次运行步骤S31—S33;
S302: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计算并判断当前运行步骤的有效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 =|A' –A|,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其中,对有效室内温度A'的计算为以下计算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1)基于当前运行步骤中T时刻下的室内温度;
2)基于当前运行步骤中T时刻下的室内温度;
3)基于当前运行步骤中(T-T)时间段内的平均室内温度;
S303:若是,保持当前运行步骤的运行,并判断在当前运行步骤的下一步骤中,新风档位是否为第一新风档位;若否,保持当前运行步骤的运行;
S304:若是,新风风机在依次运行至下一步骤后停止运行T时长,进而转步骤S305;若否,新风风机在依次运行至下一步骤后,在新风睡眠曲线的基础上以“降低一个新风档位”的运行方式继续保持运行;
S305:持续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 –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06: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其中当前运行时刻是指本次新风睡眠模式的已运行时长;若否,返回步骤S305;
S307:循环执行步骤S302—S306,直至步骤S324运行完毕后自动切换至步骤S3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01之后、步骤S302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具体运行步骤:
S308: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计算并判断基于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 –A|,是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差值ΔA2,其中ΔA2> ΔA1
S309:若是,新风风机立即停止运行T时长后,转步骤S310;若否,执行步骤S302;
S310:持续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 –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11: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若否,返回步骤S310;
S312:循环执行步骤S308—S311,直至步骤S307运行完毕。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的修正执行还包括如下具体修正执行步骤:
S301:室内感温包开启对于室内温度的实时监测,记录基于开启时刻下监测到的基准室温A,并依次运行步骤S31—S33;
S302':在依次运行步骤S321—S324中的任意一个步骤时,在每运行T时长后,计算并判断基于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 –A|,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03':若是,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并判断在当前时刻下继续再运行T时长后,新风档位是否为第一新风档位;若否,保持当前步骤的运行;
S304':若是,新风风机在继续运行T时长后停止运行,并保持第一轮停止运行时长T=T后,进而转步骤S305;若否,新风风机在继续运行T时长后,在新风睡眠曲线的基础上以“降低一个新风档位”的运行方式继续保持运行;
S305:判断当前时刻下的室内温度A与A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A=|A –A|,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差值ΔA1
S306':若是,新风风机继续按照当前运行时刻所对应的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其中当前运行时刻是指本次新风睡眠模式的已运行时长;若否,继续保持新一轮停止运行时长T=T后,进而返回步骤S305;
S307':循环执行步骤S302'—S306',直至步骤S324运行完毕后自动切换至步骤S325。
7.一种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调节方法,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新风睡眠信号;
模式配置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新风睡眠信号后,将所述新风机组配置为新风睡眠模式;
调节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新风睡眠模式下,自动按照新风睡眠曲线中的新风需求量响应执行或修正执行;
其中,所述新风睡眠曲线是指:结合人体在睡眠时其处于不同睡眠阶段下的睡眠需求,在满足首要睡眠需求的前提下,继而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始终满足第一预设标准,所拟合得出的一条对于新风需求量的拟合曲线。
8.一种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879337.4A 2021-08-02 2021-08-02 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6067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9337.4A CN113606731B (zh) 2021-08-02 2021-08-02 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9337.4A CN113606731B (zh) 2021-08-02 2021-08-02 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6731A CN113606731A (zh) 2021-11-05
CN113606731B true CN113606731B (zh) 2022-07-08

Family

ID=78339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9337.4A Active CN113606731B (zh) 2021-08-02 2021-08-02 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067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1093A (zh) * 2021-11-15 2022-02-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及窗式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07835B1 (en) * 2009-09-10 2013-04-02 Medibotics Llc Configuration-changing sleeping enclosure
CN109386940B (zh) * 2018-09-30 2020-04-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睡眠舒适度的装置、方法和空调
CN110762803A (zh) * 2019-10-16 2020-02-07 广州芬迪环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机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923519A (zh) * 2019-12-05 2021-06-08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换风方法、智能通风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23528B (zh) * 2019-12-06 2022-08-26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新风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6731A (zh)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5178C (zh) 空调器的睡眠运行模式
TWI546506B (zh) 環境舒適度控制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US8141373B2 (en) Adaptive intelligent circulation control methods and systems
CN103673194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16018A (zh) 空气调节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5910224B (zh) 基于环境检测与自主学习的自适应空调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03673197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091273A (zh)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
CN113606731B (zh) 新风机组的新风调节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3673196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73195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17024949A1 (zh) 一种基于空调的智能终端物联睡眠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061051B (zh)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
CN111076351B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13531836A (zh) 空气净化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39380B (zh) 一种空调器的睡眠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WO2024007639A1 (zh) 用于空调器辅助学习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
JP2008121919A (ja)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CN112050441B (zh) 新风空调的净化控制方法
KR0177723B1 (ko) 에어콘의 취침운전 제어방법
CN202734166U (zh) 空调器
CN115479353A (zh) 一种新风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459042B (zh) 家电设备的控制方法、系统、电视机与存储介质
CN111023427B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JPWO2020045249A1 (ja) 空調制御装置、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