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02150B - 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02150B
CN113602150B CN202111013899.7A CN202111013899A CN113602150B CN 113602150 B CN113602150 B CN 113602150B CN 202111013899 A CN202111013899 A CN 202111013899A CN 113602150 B CN113602150 B CN 1136021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power battery
difference
difference value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138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02150A (zh
Inventor
高斌
李德伟
信嘉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1389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021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02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2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02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21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4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batteries
    • B60L2240/545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对动力电池加热时,检测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计算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若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大于第一差值,则开启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对最高温度的单体电池或者与最低温度的温差大于第二差值的单体电池进行降温,直至实际温差小于均衡差值。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加热时不同区域散热差异较大,易出现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输出功率受温度影响显著,在动力电池整体温度较低时,动力电池输出功率降低,为此,目前车辆的动力电池系统通常具有加热功能,以提高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输出功率。
然而,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动力电池边缘区域与环境热交换明显,电池箱边缘位置温度偏低,动力电池中部区域温度显著偏高,导致动力电池不同区域温差过大,且一旦温差过大,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会主动降低输出功率以减小对动力电池性能影响,从而无法满足车辆的输出功率需求,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加热时不同区域散热差异较大,易出现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对动力电池加热时,检测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计算所述最高温度与所述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若所述最高温度与所述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大于第一差值,则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对所述最高温度的单体电池或者与所述最低温度的温差大于第二差值的单体电池进行降温,直至所述实际温差小于均衡差值。
进一步地,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循环水泵,在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之前,还包括:检测所述循环水泵的入水口冷却液温度;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在所述冷却液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
进一步地,还包括:在所述冷却液温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判断所述实际温差是否大于第三差值、且所述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所述第三差值大于所述第一差值;如果所述实际温差是大于所述第三差值、且所述最低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一预设时长后,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直至所述实际温差小于所述均衡差值。
进一步地,还包括:判断所述最高温度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如果所述最高温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最低温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温度,则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
进一步地,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时,还包括:判断所述实际温差是否小于所述均衡差值;如果大于或等于所述均衡差值,则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所述降温组件。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包括: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在对动力电池加热时,检测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最高温度与所述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降温模块,用于在所述最高温度与所述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大于第一差值时,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对所述最高温度的单体电池或者与所述最低温度的温差大于第二差值的单体电池进行降温,直至所述实际温差小于均衡差值。
进一步地,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循环水泵,还包括:第二检测模块,用于在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之前,检测所述循环水泵的入水口冷却液温度;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所述降温组件还用于在所述冷却液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冷却液温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判断所述实际温差是否大于第三差值、且所述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所述第三差值大于所述第一差值;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实际温差是大于所述第三差值、且所述最低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所述降温组件还用于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一预设时长后,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直至所述实际温差小于所述均衡差值。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最高温度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最高温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最低温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四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时,判断所述实际温差是否小于所述均衡差值;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实际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均衡差值,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所述降温组件。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
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动力电池温差较大时对温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降温,以均衡动力电池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有效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差,有效避免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满足车辆的输出功率以及可用电量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加热时不同区域散热差异较大,易出现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用户体验较差等技术问题。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加热控制电路结构;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和发现做出的:
动力电池输出功率高低受温度影响显著,在动力电池整体温度较低时,动力电池输出功率降低,甚至无法满足纯电动车型行驶功率需求,需要启动行车加热升高电池温度。如图1所示,加热过程如下:
BMS监控到动力电池温度较低时(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Tmin≤10℃且最高温度Tmax≤25℃,参数可标),BMS控制加热继器闭合启动行车加热,动力电池温度升高至Tmin≥15℃或Tmax≥30℃(参数可标),BMS断开加热继电器,关闭加热功能。
由于成本及加热速率等因素影响,因此动力电池通常采用电加热膜加热或陶瓷PTC加热,但这两种加热方式干烧温度较高,加热过程中易造成动力电池温差过大的情况,尤其是多电池标准箱串并联使用的纯电动商用车型,以及在寒区环境使用过程中更为明显。动力电池温度差异影响电池一致性,直接降低电池可用容量,甚至影响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能,因此在动力电池温差过大时,BMS会主动降低输出功率以减小对动力电池性能影响。
例如,针对多电池标准箱串并联使用的纯电动商用车型,电池箱在整车Z向布置位置最大相差接近2m,X向布置位置最大相差1.5mm,电池箱布置位置的差异,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与环境热交换效果差异明显,电池箱温差更为明显;尤其在-30℃低温环境中,行车加热过程中,电池箱间温差达到20℃,导致动力电池功率输出受到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心提到的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加热时不同区域散热差异较大,易出现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在该方法中,在动力电池温差较大时对温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降温,以均衡动力电池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有效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差,有效避免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满足车辆的输出功率以及可用电量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加热时不同区域散热差异较大,易出现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用户体验较差等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01中,在对动力电池加热时,检测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见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温度,比如利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对动力电池加热之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检测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如果最高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标定温度、且最低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标定温度,则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从而可以在电池温度较低时启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有效提高动力电池的输出功率。其中,第一标定温度和第二标定温度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比如,第一标定温度可以为25℃,第二标定温度可以为10℃,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加热装置可以为电加热膜加热或陶瓷PTC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S102中,计算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
在步骤S103中,若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大于第一差值,则开启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对最高温度的单体电池或者与最低温度的温差大于第二差值的单体电池进行降温,直至实际温差小于均衡差值。
其中,第一差值大于第二差值,第一差值和第二差值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比如,第一差值可以设置为15℃,第二差值可以设置为10℃等。第一差值可以用于确定是否开启降温组件,第二差值可以用于确定需要降温的单体电池。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动力电池的温差较大时对最高温度的单体电池进行降温,以降低温差;或者,也可以对与最低温度的温差较大的所有单体电池同时进行降温;从而可以在动力电池加热的过程中同时启动降温组件,均衡动力电池的温度,以优化动力电池的加热控制,减少对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温组件可以包括散热风扇,可以在每个单体电池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散热风扇,从而可以在动力电池的温差较大时,控制动力电池中温度较高的单体电池对应的散热风扇开启,以实现降温,衡动力电池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温组件也可以包括循环水泵,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每个单体电池上均设置一套循环水泵,可以在动力电池的温差较大时,控制动力电池中温度较高的单体电池对应的循环水泵开启,以实现降温,衡动力电池的温度;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在动力电池上设置一套循环水泵,利用热交换降低温度较高的单体电池的温度、提升温度较低的单体电池的温度。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对降温组件的具体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在以下实施例中,以动力电池上设置一套循环水泵为例进行阐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开启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之前,还包括:检测循环水泵的入水口冷却液温度;判断冷却液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在冷却液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开启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
其中,第一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比如,可以设置为0℃,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预设温度以0℃为例,由于入水口冷却液温度<0℃条件下,同时启动加热及冷却液循环易造成电池箱内结露产生短路安全隐患,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允许同时启动加热及冷却液循环,以避免电池箱内结露产生短路安全隐患,从而通过实际温差、入水口冷却液温度综合判断是否启动冷却液循环,可以有效降低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差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动力电池加热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在冷却液温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判断实际温差是否大于第三差值、且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第三差值大于第一差值;如果实际温差是大于第三差值、且最低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则动力电池停止加热;在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一预设时长后,开启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直至实际温差小于均衡差值。
其中,第三差值、第二预设温度和第一预设时长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不做具体限定;以第三差值可以设置为20℃,第二预设温度可以设置为-5℃,第一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20min等。
以第三差值为20℃、第二预设温度为-5℃、第一预设时长为20min为例,入水口冷却液温度<0℃条件下,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判断实际温差是否大于20℃、且最低温度是否大于-5℃;其中,第三差值为功率限制故障阈值,当实际温差大于20℃时,确定动力电池温差过大,存在严重温差故障,此时限制动力电池的输出功率;最低温度大于-5℃表示动力电池当前温度范围内,输出功率的能力依然较好。因此,当实际温差大于20℃与最低温度大于-5℃同时满足时,本申请实施例需要优先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差,以断开加热继电器并延时20min后,启动冷却液循环水泵,从而可以有效均衡动力电池温差,避免电池功率输出能力降低。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在判断动力电池存在严重温差故障,影响电池输出功率能力时,关闭停止电池加热,优先启动冷却液循环,降低电池温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判断最高温度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如果最高温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最低温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则动力电池停止加热。
其中,第三预设温度和第四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比如,第三预设温度可以设置为30℃、第四预设温度可以设置为15℃,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动力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满足设置的温度范围时,停止加热,以避免过度加热降低动力电池的输出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动力电池停止加热时,还包括:判断实际温差是否小于均衡差值;如果大于或等于均衡差值,则在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降温组件。
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比如,第二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30min。
可要理解的是,当动力电池停止加热时,如果动力电池的温差依然较大,为了避免较大温差对动力电池输出功率能力的影响,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停止加热后,控制循环水泵继续工作第二预设时长,以通过循环水泵延时工作,避免动力电池温差过大,提高温差均衡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动力电池加热时,本申请实施例不仅可以根据实际温差自动触发温差均衡功能,还可以还可以利用设置的主动热均衡控制开关主动控制加热时的温差均衡功能,主动热均衡控制开关设置方式可以如图3所示,通过主动热均衡控制开关控制温差均衡功能如下:
当主动热均衡控制开关闭合时,启动上述步骤S101至S103的均衡控制过程,且BMS收到该开关信号后允许启动循环水泵工作。由于动力电池加热中的温差故障通常出现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区域,因此车辆在非低温环境区域运行时,可以选择关闭温差均衡功能,从而可以避免温度传感器故障时异常启动冷却液水循环增加额外的能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在动力电池温差较大时对温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降温,以均衡动力电池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有效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差,有效避免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满足车辆的输出功率以及可用电量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进行进一步阐述,动力电池的加热控制电路结构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设计主动热均衡控制开关,且增加进水口温度监测,用于监测冷却液温度,同时增加循环水冷唤醒信号,用于控制冷却液循环的启动。在图3的设计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优化了动力电池加热控制,可以在动力电池加热的过程中,针对电池温差过大的情况进行电池温度均衡,降低温差,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上电完成后,BMS发送Ready信号;
步骤S2:BMS判断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Tmin≤10℃且最高温度Tmax≤25℃是否同时成立,如果是,则继续执行步骤S1;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
步骤S3:如果动力电池的最低温度Tmin≤10℃且最高温度Tmax≤25℃时,表示动力电池温度较低时,BMS控制加热继电器闭合启动加热;
步骤S4:BMS检测是否收到主动热均衡开关闭合信号,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5;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3;
步骤S5:BMS监控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差△T>15℃、且入水口冷却液温度>0℃是否同时成立,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6;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0;
步骤S6:BMS发送电平信号启动循环水泵,以启动冷却液循环降低温差,并监控电池温度是否加热至Tmin≥15℃或Tmax≥30℃,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7;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
步骤S7:BMS断开加热继电器停止加热,并监控实际温差△T<10℃是否成立,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8;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9;
步骤S8:BMS关闭循环水泵;
步骤S9:循环水泵延时工作30min后关闭;
步骤S10:电池加热过程中,BMS收到主动热均衡开关闭合信号后,监控入水口冷却液温度≤0℃,不允许同时启动行车加热及冷却液循环,以避免造成电池箱内结露,产生短路安全隐患。此时,BMS继续判断动力电池是否存在严重温差故障:BMS监控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差△T>20℃、且电动力电池的温度Tmin>-5℃是否同时成立,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1;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4;
步骤S11:BMS断开加热继电器并延时20min后,启动冷却液循环水泵,优先保证降低电池温差,以不影响动力电池功率输出能力;
步骤S12:BMS监控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差△T<10℃是否成立,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3;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1;
步骤S13:BMS关闭循环水泵;
步骤S14:电池加热过程中,BMS收到主动热均衡开关闭合信号后,若BMS监控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差△T≤15℃;或者,BMS未收到主动热均衡开关闭合信号,则正常进行动力电池行车加热,不启动冷却液循环水泵;并监控电池温度是否加热至Tmin≥15℃或Tmax≥30℃,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4;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
步骤S15:BMS断开加热继电器,以停止动力电池的加热。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加热过程中启动冷却液循环以降低电池温差的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设计“主动热均衡控制开关”,BMS收到该开关信号后才允许启动冷却液水泵工作,并可以选择关闭降低温差功能,避免温度传感器故障时异常启动冷却液水循环,增加额外的能耗。2)BMS通过监控电池实际温差、入水口冷却液温度综合判断是否启动冷却液循环,可以在降低电池温差的同时,有效避免温差故障阈值导致的输出功率限制及电池可用电量降低。3)入水口冷却液温度<0℃条件下,BMS控制不允许同时启动行车加热、冷却液循环,避免电池箱内结露产生短路安全隐患,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比如动力锂电池在温度较低区域的输出功率、可用电量输出,降低动力电池循环寿命衰减,提高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其次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10包括:第一检测模块100、计算模块200和降温模块300。
其中,第一检测模块100用于在对动力电池加热时,检测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计算模块200用于计算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降温模块300用于在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大于第一差值时,开启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对最高温度的单体电池或者与最低温度的温差大于第二差值的单体电池进行降温,直至实际温差小于均衡差值。
进一步地,降温组件包括循环水泵,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10还包括:第二检测模块和第一判断模块。其中,第二检测模块,用于在开启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之前,检测循环水泵的入水口冷却液温度;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冷却液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降温组件还用于在冷却液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开启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10还包括:第二判断模块和第一控制模块。其中,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冷却液温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判断实际温差是否大于第三差值、且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第三差值大于第一差值;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实际温差是大于第三差值、且最低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动力电池停止加热;降温组件还用于在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一预设时长后,开启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直至实际温差小于均衡差值。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10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四判断模块和第三控制模块。其中,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最高温度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最高温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最低温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时,控制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四判断模块,用于在动力电池停止加热时,判断实际温差是否小于均衡差值;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在实际温差大于或等于均衡差值,在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降温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在动力电池温差较大时对温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降温,以均衡动力电池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有效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差,有效避免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满足车辆的输出功率以及可用电量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该车辆可以在动力电池温差较大时对温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降温,以均衡动力电池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有效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差,有效避免温差较大输出功率受限的情况,满足车辆的输出功率以及可用电量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N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N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N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N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Claims (6)

1.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对动力电池加热时,检测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
计算所述最高温度与所述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以及
若所述最高温度与所述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大于第一差值,则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对所述最高温度的单体电池或者与所述最低温度的温差大于第二差值的单体电池进行降温,直至所述实际温差小于均衡差值;
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循环水泵,在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之前,还包括:
检测所述循环水泵的入水口冷却液温度;
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
在所述冷却液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
还包括:
在所述冷却液温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判断所述实际温差是否大于第三差值、且所述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所述第三差值大于所述第一差值;
如果所述实际温差是大于所述第三差值、且所述最低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
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一预设时长后,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直至所述实际温差小于所述均衡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所述最高温度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
如果所述最高温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最低温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温度,则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时,还包括:
判断所述实际温差是否小于所述均衡差值;
如果大于或等于所述均衡差值,则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所述降温组件。
4.一种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在对动力电池加热时,检测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
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最高温度与所述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以及
降温模块,用于在所述最高温度与所述最低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大于第一差值时,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对所述最高温度的单体电池或者与所述最低温度的温差大于第二差值的单体电池进行降温,直至所述实际温差小于均衡差值;
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循环水泵,还包括:
第二检测模块,用于在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之前,检测所述循环水泵的入水口冷却液温度;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
所述降温组件还用于在所述冷却液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
还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冷却液温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判断所述实际温差是否大于第三差值、且所述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所述第三差值大于所述第一差值;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实际温差是大于所述第三差值、且所述最低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
所述降温组件还用于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一预设时长后,开启所述动力电池的降温组件,直至所述实际温差小于所述均衡差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最高温度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最低温度是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最高温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或者所述最低温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
第四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时,判断所述实际温差是否小于所述均衡差值;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实际温差大于或等于所述均衡差值,在所述动力电池停止加热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所述降温组件。
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4-5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加热装置。
CN202111013899.7A 2021-08-31 2021-08-31 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1136021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3899.7A CN113602150B (zh) 2021-08-31 2021-08-31 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3899.7A CN113602150B (zh) 2021-08-31 2021-08-31 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2150A CN113602150A (zh) 2021-11-05
CN113602150B true CN113602150B (zh) 2023-03-24

Family

ID=78342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13899.7A Active CN113602150B (zh) 2021-08-31 2021-08-31 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021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2913B (zh) * 2023-12-05 2024-04-19 承德神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的管理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602152U (zh) * 2017-03-10 2017-10-31 上海鼎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8615953A (zh) * 2018-04-08 2018-10-02 江西优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2038731A (zh) * 2020-07-30 2020-12-04 东风时代(武汉)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电池温度控制方法、电池管理控制器、系统及汽车
CN112467247B (zh) * 2020-11-25 2022-03-2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热均衡方法、装置、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2652840A (zh) * 2020-12-22 2021-04-13 芜湖奇达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温度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2150A (zh)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94308B (zh) 车辆电池充电冷却的系统及方法
US10044080B2 (en) Battery temperature rais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096134B2 (en) Enhanced HV pre-charge heater diagnostic detection system for liquid cooled HV battery packs
JP4707346B2 (ja)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US1008671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battery pack
CN108963379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温度一致性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KR101736201B1 (ko) 저온 배터리를 가열할 수 있는 전기자동차용 에너지저장장치 및 제어방법
WO2012124478A1 (ja) バッテリ温度制御装置
CN108808161B (zh) 一种电动大巴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管理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12124151B (zh) 基于四通阀的热管理方法、装置、控制器和电动车辆
CN112895978B (zh) 动力电池插枪驻车保温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CN111391716A (zh) 车辆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CN113602150B (zh) 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CN114335792B (zh) 电池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N113036261A (zh)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电池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11969280A (zh) 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6130842A (zh) 储能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CN21009229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2977157A (zh)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方法、装置、整车控制器及电动车辆
KR20190073071A (ko) 배터리 온도 관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140001848A1 (en) Charging-rate equalizing apparatus and battery system
CN113193260A (zh) 车辆热管理方法及装置、系统
CN210296574U (zh) 用于动力电池组的温度控制系统、电池箱及电动汽车
CN113745586A (zh) 汽车电池冷启动装置及控制方法
JP6948270B2 (ja) 産業車両用の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