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6955A - 基于移动边端节点的城市视网膜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移动边端节点的城市视网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6955A
CN113596955A CN202110684078.XA CN202110684078A CN113596955A CN 113596955 A CN113596955 A CN 113596955A CN 202110684078 A CN202110684078 A CN 202110684078A CN 113596955 A CN113596955 A CN 1135969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edge
nodes
neuron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840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梦寒
吴熔冰
徐君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ucheng Intelligent System Integ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ucheng Intelligent System Integ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ucheng Intelligent System Integ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ucheng Intelligent System Integ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8407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69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6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695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04N7/181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for receiving images from a plurality of remote 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模拟视神经网络的多层次边缘节点摄像分析平台,用于市域范围的图像解析与泛在监控。系统利用路灯网络设置主相机、边缘计算机与通讯组件,把路灯变成神经元节点,构筑覆盖市域的视觉专网。继而在行人、车辆及无人机设置分相机与边缘算力,形成可移动的边端感知节点。本发明搭建了可拓展的城市视网膜系统,共同组成点线面结合的视觉网络,具备全面感知与事前预测能力,既能快速响应多层次的视频分析需求,又满足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感知的需要。

Description

基于移动边端节点的城市视网膜系统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模拟视神经网络的多层次边缘节点摄像分析平台,用于市域范围的图像解析与泛在监控。系统利用路灯网络设置主相机、边缘计算机与通讯组件,把路灯变成神经元节点,构筑覆盖市域的视觉专网。继而在行人、车辆及无人机设置分相机与边缘算力,形成可移动的边端感知节点。进一步,边端感知融合到神经元组成的视觉专网中,神经元通过手机信号连接城市大脑,建立基于多层次边缘计算的视网膜系统,完成图像分类识别的体系架构,实现多维度的边端感知,充分发掘泛在传感器的潜力,为智慧城市的视觉识别与网格监控奠定技术基础。
(二)背景技术
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用摄像头拍摄视频,经数据压缩后上传服务器,存储在硬盘中,然后通过各种算法对存储数据进行解析,获得有效结果后形成控制指令,再发到控制器实施管理。这一模式一直面临数据量大、检索不易及计算困难等挑战,归纳成三个问题:难存储、难检索、难识别。
首先是存储成本高,而且存的越久成本就越高;其次不能实时反馈,服务器把数据提出来做处理,实时性和准确性都差;再次无法协作识别,A摄像头录的信息,不见得在B摄像头上能对得上,识别准确率很低。这种“1-1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智慧城市的管理要求。
注意到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模拟视神经网络的多层次边缘节点感知平台,在路灯上设置主相机与边缘计算机,形成独立完成计算和存储的神经元节点,每个节点设定合理的服务半径,确保连接服务区内的边端相机,构成覆盖城市区域的视觉专网。本发明充分利用可移动的边端相机,模拟无所不在的视觉细胞,这些视觉细胞通过中继节点或其他边端相机,以数据中继方式连接神经元节点,如果不在中继范围,计算结果在进入某个服务区联网后再上传。本发明建立分布式的边缘节点感知网络,形成整体识别的视网膜架构,多维感知,协调解析,高效汇总,是全新的数字城市管理的基础设施。
(三)发明内容
在视网膜系统中,视觉细胞是基本单元,组成特定的边端感知区,负责接收视觉数据与组合形体。初步处理结果汇聚到视网膜中的神经元细胞,进行视觉矫正与最终成像,计算结果传输到大脑的功能区,最终形成包含明暗、色彩及体积的视觉感知。简而言之,视网膜是一套分级计算的体系,从初成像、结果矫正直到最终成像,每一步都有边端化计算处理,体系成员并不简单的收发数据,依赖于某个处理核心,而是分类识别,分步计算,总体协调,体现出边缘计算的特点。
视觉是人类的主要感知器,大脑约70%的外界数据来自视觉。与城市管理类比,视频监控设备就是城市的视觉。现代城市广泛安装视频设备,每天记录海量的图像信息,这些信息基本反映了城市运行的概况,也是精细管理的主要数据源。现有的视频记录模式,摄像机存储图像,然后发送到云中心,出了事才会回溯图像,还原事件原貌,以事后处理为主,缺乏事前预警,完全没有体现出视觉的提前预测的优点,离真正的视网膜系统差的很远。
本发明依据边缘计算的原理,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引入一系列边端计算节点,包括边视觉节点与端视觉节点,构成分级识别与分步计算的架构,再把这些节点融合到无线的视觉专网中,协调计算,整体成像,计算结果通过手机信号发送云中心,由城市大脑形成最终结果。
进一步,边视觉节点是固定设备,拍摄位置好,计算能力强,存储空间大,且设置上行与下行两个通讯链路,上行链路以专用信号连接其他节点,构成视觉主网,下行链路以公共频段信号(WIFI/Bluetoot h/Zigbee…)连接服务区的边端相机,构成视觉分网。该类节点可以看作神经元,设有高品质相机与边缘计算机,具备全景拍摄与综合解析的能力,是本发明的主视觉设备。
路灯是沿街道均匀分布的基础设施,其间距在20~50米,其高度在9~12米,视野良好,供电可靠,是神经元节点最好的安装位置。本发明中,路灯上设置主相机、处理器、存储器及无线模块组成的边缘节点,主相机是带云台的全景相机,可360°旋转,处理器用于图片要素的识别计算,且处理其他节点的中继数据,存储器用于数据存储,包括本地数据与中继数据两部分,无线模块建立上行与下行两个通讯链路,神经元节点由上行链路互相连接,其间距为40~400米,下行链路的服务半径为20~200米,连接服务区内的的所有边端相机,同时兼顾主相机的拍摄效果。神经元节点可以与灯具一体化,也可以在灯具外独立安装。
进一步,路灯上的神经元节点形成线状监控网络,但由于建筑或树木的遮挡,不能实现对远离街道的面区域的监控,特别是人群聚集的广场、公园及绿道,存在视觉盲点。本发明设置多个可移动的端视觉节点,为自组网的边端相机,机内设有专项优化的图片分类算法,针对性的解析图片的特定要素,并通过下行链路与神经元节点通讯,行人、汽车或无人机都是边端相机的载体,可将视觉识别拓展到城市的任何角落。
识别的专项优化后,端视觉节点不需要很强的算力与带宽,电池供电且携带方便。管理员可以每天携带数字相机做巡查,志愿者可以用安装应用的手机担任视觉细胞,汽车可以安装摄像头弥补主相机的不足,无人机可以定期扫描特定区域采集相关视频。城市中无所不在的移动载体,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视觉专网的有效性与全面性。该类节点可以看作视觉细胞,具备专门特征的图片解析能力,是本发明的分视觉设备。
进一步,系统设有多层次数据中继模式,首先设立与神经元节点通讯的中继节点,负责连接其服务区的边端相机,其次每个边端相机都可互为中继,没有中继节点的地方,依靠行人或无人机充当中继路由,再者边端相机的计算结果在本地暂存,进入某个服务区完成联网后,发送给神经元节点。上述中继模式解决了远离街区的边端相机的联网问题,确保视觉专网的协调工作。
综上所述,本发明搭建了可拓展的城市视网膜系统,主网与分网形成整体,分工协作,共同组成点线面结合的视觉网络,依赖多层次边端节点的分布式算力,具备全面感知与事前预测能力,既能快速响应多层次的视频分析需求,又满足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感知的需要。
(四)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路灯安装神经元节点,建立城市级的视觉主网,并充分利用移动载体设置边端相机,形成边端化的视觉分网,由此组成多层次边缘计算体系,模拟出视神经网络。系统实现多维感知,协调解析,高效汇总,具有很高的计算效率与感知水平,充分发掘泛在传感器的潜力,为智慧城市的视觉识别与网格监控奠定技术基础。
(五)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神经元节点的结构与通讯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视网膜构成图和固定中继的实施例,图3是本发明的视觉专网示意图和边端相机专门化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说明神经元节点的构成。节点与灯具一体化,包含主相机1、处理器2、存储器3及无线模块4,主相机1是带云台的全景相机,可360°旋转,处理器2用于图片要素的识别计算,且处理其他节点的中继数据,存储器3用于数据存储,包括本地数据与中继数据两部分,无线模块4建立上行与下行两个通讯链路,神经元节点由上行链路互相连接,其间距为40~400米,下行链路的服务半径为20~200米,连接服务区内的所有边端相机5,同时兼顾主相机1的拍摄效果。该类节点也可在灯具外独立安装。
图2说明神经元节点与边端相机如何搭建视网膜系统。神经元节点6形成下行服务区8,中继节点7只有通讯功能,同样形成下行服务区,边端相机5散布在各下行服务区中,分别与对应的节点建立连接。下行服务区外的边端相机,可以连接服务区中的某个边端相机,以中继路由的方式与神经元节点或中继节点通讯。适当范围的专网中,其中一个神经元节点设置5G模块,通过电信基站连接云中心9,专网的计算结果以手机信号发送到城市大脑,构成完整的城市视网膜系统。
图2也是通过固定节点实施中继的实施例。中继节点7设在公园中,两者的间距同样为40~400米,与神经元的间距要求一致。中继节点7负责连接边端相机A与B,相机A在中继节点的服务区中,可以直连,相机B不在服务区内,它先连接相机A,通过相机A的接力,与中继节点7完成连接。根据区域感知需求,可以用神经元节点代替中继节点,既增加主视觉分析能力,又起到数据中继的作用。
图3说明视觉专网的数据交换模式。神经元节点6设置在路灯上,覆盖街区范围,边端相机5以行人、汽车或无人机为载体,可拓展到街区外任何地方。下行服务区内的边端相机与神经元6直接通讯,区外的边端相机,可以先连接区内的某个相机,通过中继方式连接神经元。某个神经元节点设置5G模块,通过电信基站连接云中心9。
图3也是边端相机如何专项优化的实施例。管理员负责花草维护,边端相机提取人视线范围内的游客形态,监控破坏行为;汽车在道路中开行,边端相机提取道路中的行车状态,拍摄事故现场,边缘计算会忽略其他图片要素。这样的单项优化识别,对算力和通讯的要求都较低。图3还说明,管理员的相机不在神经元节点的服务区中,但可以先连接无人机,通过无人机的接力,与神经元节点完成连接。

Claims (7)

1.一种模拟视神经网络的多层次边缘节点摄像分析平台,利用路灯网络设置神经元节点,构筑覆盖市域的视觉专网,其特征是:
路灯上设置主相机、处理器、存储器及无线模块组成的神经元节点,主相机是带云台的全景相机,可360°旋转,处理器用于图片要素的识别计算,且处理其他节点的中继数据,存储器用于数据存储,包括本地数据与中继数据两部分,无线模块建立上行与下行两个通讯链路;
设置多个可移动的端视觉节点,为自组网的边端相机,机内设有专项优化的图片分类算法,针对性的解析图片的特定要素,并通过下行链路与神经元节点通讯,行人、汽车或无人机都是边端相机的载体;
设有多层次数据中继模式,首先设立与神经元节点通讯的中继节点,负责连接其服务区的边端相机,其次每个边端相机都可互为中继,没有中继节点的地方,依靠行人或无人机充当中继路由,再者边端相机的计算结果在本地暂存,进入某个服务区完成联网后,发送给神经元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分析平台,其特征是神经元节点由上行链路互相连接,其间距为40~400米,下行链路的服务半径为20~200米,连接服务区内的所有边端相机,同时兼顾主相机的拍摄效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分析平台,其特征是神经元节点可以与灯具一体化,也可以在灯具外独立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分析平台,其特征是神经元节点形成下行服务区,中继节点只有通讯功能,同样形成下行服务区,边端相机散布在各下行服务区中,分别与对应的节点建立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分析平台,其特征是下行服务区外的边端相机,可以连接服务区中的某个边端相机,以中继路由的方式与神经元节点或中继节点通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分析平台,其特征是根据区域感知需求,可以用神经元节点代替中继节点,既增加主视觉分析能力,又起到数据中继的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分析平台,其特征是适当范围的专网中,其中一个神经元节点设置5G模块,通过电信基站连接云中心,专网的计算结果以手机信号发送到城市大脑。
CN202110684078.XA 2021-06-21 2021-06-21 基于移动边端节点的城市视网膜系统 Withdrawn CN1135969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4078.XA CN113596955A (zh) 2021-06-21 2021-06-21 基于移动边端节点的城市视网膜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4078.XA CN113596955A (zh) 2021-06-21 2021-06-21 基于移动边端节点的城市视网膜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6955A true CN113596955A (zh) 2021-11-02

Family

ID=78244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84078.XA Withdrawn CN113596955A (zh) 2021-06-21 2021-06-21 基于移动边端节点的城市视网膜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9695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301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intermediate device structure
US10605473B2 (en) Intelligent LED bulb and v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Ang et al. Deployment of IoV for smart cities: Applications, architecture, and challenges
CN108476553B (zh) 无线网格网络分布式视觉交通标记器及其方法
CN108431879B (zh) 智能分布式视觉交通标记器及其方法
CN110648528A (zh) 一种智慧公路管理系统
CN111477001A (zh) 一种基于5g和mec的交通信号采集及管理系统
CN111785030A (zh) 交通监控终端和交通监控系统
CN107395757A (zh) 基于acp方法和社会物理信息系统的平行车联网系统
CN113630436A (zh) 传感器适配的城市自学习感知网络
CN106506589A (zh) 一种机器人集群方法及系统
CN111586373A (zh) 一种地市级交通局可视化综合监管大数据平台
CN103531020B (zh) 基于车载摄像与移动定位的交通信息共享方法及系统
CN113596955A (zh) 基于移动边端节点的城市视网膜系统
CN213484906U (zh) 一种智慧塔杆及基于该智慧塔杆的光纤通讯网络
CN113835378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信息安全传输系统
CN206726449U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的道路交通违规行为分析预警系统
KR20230170225A (ko) 스마트 시티 교통정보 관리 시스템
CN113223307B (zh) 一种城市诱导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204943318U (zh) 一种太阳能供电智能照明路灯
CN103426308A (zh) 可兼容和拓展的智能交通系统
CN112333421A (zh) 一种基于5g的博物馆智能巡检系统
WO2019132852A1 (ru) Смарт-камера,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ая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выявления свободных парковочных мест в парковочных объектах с такой камерой
CN220629439U (zh) 机场全要素云观测仪
CN215987586U (zh) 一种交通信号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