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6758A - 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6758A
CN113596758A CN202110665960.XA CN202110665960A CN113596758A CN 113596758 A CN113596758 A CN 113596758A CN 202110665960 A CN202110665960 A CN 202110665960A CN 113596758 A CN113596758 A CN 113596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system
data volume
micro
energy source
micro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659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6758B (zh
Inventor
王莉
李涛
孙磊
黎洪光
陈文炜
周仕杰
王维
李锦煊
张国翊
洪丹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Group Guangdong Co Ltd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Group Guangdong Co Ltd,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Group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6596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67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6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6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6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6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5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ods or merchandis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根据所述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所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所述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采用本方法能够基于5G技术进行微能源网系统与基站的通信,且能够对各微能源网系统对应卸载到边缘计算服务器的任务数据量进行监测,重新调整分配给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子信道数量,优化信道资源分配,能够满足多微能源网系统的高密集接入需求和时延要求。

Description

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新能源技术构成的微能源网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控。
目前在电力系统中,通常是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光热功能等微能源网系统通过网线等有线方式接入微网控制器,微网控制器与主站采用4G无线公网通信方式进行通信,进而实现主站对各新能源网系统的监控。
然而,由于当前微网控制器与主站采用4G无线公网通信方式进行通信,存在无法满足多微能源网系统的高密集接入需求和时延要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满足多微能源网系统的高密集接入需求和时延要求的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道资源分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
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设数据量条件包括:预设数据量阈值;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包括:
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数据量阈值为预设任务量阈值;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包括:
将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任务量阈值进行比较;
若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大于预设任务量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一能源网系统;
若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不大于预设任务量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二能源网系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设数据量阈值包括:预设比值阈值;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包括:
将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上一监测周期对应的历史处理任务数据量的比值与预设比值阈值进行比较;
若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一能源网系统;
若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不大于预设比值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二能源网系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包括:
根据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对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求和,得到信道总数量;
根据信道总数量、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包括:
将各第一微能源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求和,得到第一处理任务数据量;
将所各第二微能源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求和,得到第二处理任务数据量;
根据第一处理任务数据量、第二处理任务数据量、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各微能源网系统中的终端数量、接入到基站内的微能源网系统中的终端数量以及各边缘计算服务器的系统配置子信道数量,并确定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道资源分配装置,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分配模块,用于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中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中方法的步骤。
上述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能够基于5G技术进行微能源网系统与基站的通信,且能够对各微能源网系统对应卸载到边缘计算服务器的任务数据量进行监测,重新调整分配给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子信道数量,优化信道资源分配,能够满足多微能源网系统的高密集接入需求和时延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信道资源分配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信道资源分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信道资源分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信道资源分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信道资源分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信道资源分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信道资源分配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信道资源分配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目前光伏监控、微风发电、光热功能等微能源网系统通过网线等有线方式接入微网控制器,微网控制器与主站采用4G无线公网通信方式。然而当前4G无线公网的网络接入能力无法满足多微能源网系统的高密集接入需求和时延要求。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对移动通信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提升。并且,在未来信息生态系统占据核心地位,5G移动网络需要具备多项严格的特性,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大规模连接(Massive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mMTC),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其中,对于满足低时延要求的一个有效技术就是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通过把云计算平台从核心网络内部拓展到边缘的移动接入网,从而使计算资源更接近于用户,移动边缘计算能够有效降低在传统网络中用户与数据中心进行长距离通信所需的时间,达到降低时延的目的。
本申请提供的信道资源分配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该应用环境中包括多个微能源网系统11、基站12;其中各个微电网系统中包括多个终端111;基站中包括多个边缘计算服务器121。其中,终端111通过网络与边缘计算服务器121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基站获取微电网系统中终端卸载到接入基站内的各个边缘计算服务器处理的数据量,根据该数据量对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实时的调整。其中,终端102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其中,各个微能源网系统可以分别与一个边缘计算服务器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微能源网系统与一个边缘计算服务器连接,在此不加以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信道资源分配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基站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S202,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
具体地,在一个地理范围内可以包括多个微能源网系统,可以接入至同一基站,该基站可以实时获取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其中,当前数据量为当前监测周期内各个微能源网系统中的终端卸载待接入基站内的各个边缘计算服务器处理的数据量。微能源网系统可以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光热功能的为能源网系统,在此不加以限制。
S204,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具体地,可以将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进行比较大小,确定各个微能源网系统当前任务数据量是否超出预设数据量条件,若超出,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一微能源网系统;若未超出预设数据量条件,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二微能源网系统。还可以将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进行做商,确定商值是否大于1,若大于1,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一微能源网系统;若小于等于1,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二微能源网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做差,确定差值是否大于0,若大于0,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一微能源网系统;若小于等于0,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在此不加以限制。
S206,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
具体地,可以根据获取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信道数量,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上述信道资源分配方法中,通过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能够基于5G技术进行微能源网系统与基站的通信,且能够对各微能源网系统对应卸载到边缘计算服务器的任务数据量进行监测,重新调整分配给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子信道数量,优化信道资源分配,能够满足多微能源网系统的高密集接入需求和时延要求。
上述实施例对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进行了说明,现以一个实施例对如何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进一步说明,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数据量条件包括:预设数据量阈值;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包括:
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其中,预设数据量阈值可以包括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的最大极限值,也可以包括当前周期的任务数据量和上一周期的任务数据量比值的最大值,在此不加以限制。
具体地,可以将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进行比较大小,确定各个微能源网系统当前任务数据量是否超出预设数据量阈值,若超出,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一微能源网系统;若未超出预设数据量阈值,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二微能源网系统。还可以将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进行做商,确定商值是否大于1,若大于1,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一微能源网系统;若小于等于1,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二微能源网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做差,确定差值是否大于0,若大于0,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一微能源网系统;若小于等于0,则认为该微能源网系统为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在此不加以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预设数据量阈值为预设任务量阈值;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包括:
S302,将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任务量阈值进行比较。
其中,预设任务量阈值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可以将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数据量与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相乘得到的极限数据量。
具体地,将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任务量阈值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比较大小实现,也可以通过将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任务量阈值做差与0进行比较实现,还可以通过将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任务量阈值做商与1进行比较实现,在此不加以限制。
S304,若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大于预设任务量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一能源网系统。
具体地,当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大于预设任务量阈值时,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一能源网系统,即该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不能够满足微能源网系统接入需求。
S306,若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不大于预设任务量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二能源网系统。
具体地,当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小于等于预设任务量阈值时,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二能源网系统,即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信道数量部能够满足微能源网系统接入需求。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预设数据量阈值包括:预设比值阈值;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包括:
S402,将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上一监测周期对应的历史处理任务数据量的比值与预设比值阈值进行比较。
具体地,将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上一监测周期对应的历史处理任务数据量的比值与预设比值阈值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比较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上一监测周期对应的历史处理任务数据量的比值与预设比值阈值的大小实现,也可以通过对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上一监测周期对应的历史处理任务数据量的比值与预设比值阈值做差,比较差值和0的关系实现,还可以通过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上一监测周期对应的历史处理任务数据量的比值与预设比值阈值做商,比较商值和1的关系实现,在此不加以限制。
S404,若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一能源网系统。
具体地,若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一能源网系统,即该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不能够满足微能源网系统接入需求。
S406,若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不大于预设比值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二能源网系统。
具体地,若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不大于预设比值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二能源网系统,即该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能够满足微能源网系统接入需求。
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能够确定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信道数量是否满足接入的需求,若不满足必然会导致延时,在满足的接入需求时,也可对满足接入需求的微能源网系统进行微调,确保信道数量的合理利用。
上述实施例对如何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进行了说明,现以一个实施例对如何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进一步说明,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包括:
S502,根据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具体地,根据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得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可选地,初始子信道数量为当前监测周期分配给各个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可以通过获取各微能源网系统中的终端数量、接入到基站内的微能源网系统中的终端数量以及各边缘计算服务器的系统配置子信道数量,并确定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
具体地,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3116818500000091
确定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式中,ni表示第i个微能源网系统被分配到的边缘计算服务器的子信道数量,mi表示第i个微能源网系统的终端设备的数量,M表示接入到基站的所有微能源网系统的终端设备的数量总和,N为边缘计算服务器的系统配置子信道数量。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根据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包括:
S602,将各第一微能源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求和,得到第一处理任务数据量。
具体地,满足预设任务数据量条件对应第j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对应的任务数据量的总和,即各个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对应的任务数据量进行加和,得到为Hj,j=1,...,k,即第一处理任务量,k为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个数。
S604,将所各第二微能源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求和,得到第二处理任务数据量。
具体地,不满足预设任务数据量条件对应第a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对应的任务数据量的总和,即各个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对应的任务数据量进行加和,得到Ha,a=1,...,R-k,即第二处理任务数据量,R为接入到基站的微能源网系统的数量。
S606,根据第一处理任务数据量、第二处理任务数据量、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具体地,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3116818500000101
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式中,nb(t)表示在当前周期t重新分配给第b个满足预设任务数据量条件对应的微能源网系统的子信道数量;Hb为满足预设任务数据量条件对应第b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对应的任务数据量。
S504,对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求和,得到信道总数量。
具体地,根据各个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在当前监测周期重新分配的信道数量,进行加和,得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总数量。
S506,根据信道总数量、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具体地,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3116818500000102
确定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式中,nc(t)表示在当前周期t重新分配给第c个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子信道数量,Hc为第c个微能源网系统的对应的任务数据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对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求和,得到信道总数量,根据信道总数量、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能够准确计算当前监测周期各个微能源网系统需要分配的信道数量,便于重新分配信道数量,优化信道资源,满足接入需求并降低时延。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6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6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上述实施例对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进行了说明,先以一个实施例对信道资源分配装置进行说明,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信道资源分配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
确定模块702,用于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分配模块703,用于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获取模块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确定模块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分配模块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能够基于5G技术进行微能源网系统与基站的通信,且能够对各微能源网系统对应卸载到边缘计算服务器的任务数据量进行监测,重新调整分配给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子信道数量,优化信道资源分配,能够满足多微能源网系统的高密集接入需求和时延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预设数据量条件包括: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模块702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7021,用于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单元702具体用于将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任务量阈值进行比较;若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大于预设任务量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一能源网系统;若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不大于预设任务量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二能源网系统。其中,预设任务量阈值根据当前任务数据量和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单元702具体用于将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上一监测周期对应的历史处理任务数据量的比值与预设比值阈值进行比较;若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一能源网系统;若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不大于预设比值阈值,则将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第二能源网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分配模块703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7031,用于根据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求和单元7032,用于对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求和,得到信道总数量;
第三确定单元7033,用于根据信道总数量、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确定单元7031具体用于,将各第一微能源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求和,得到第一处理任务数据量;将所各第二微能源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求和,得到第二处理任务数据量;根据第一处理任务数据量、第二处理任务数据量、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信道资源分配装置还包括:
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模块704,用于获取各微能源网系统中的终端数量、接入到基站内的微能源网系统中的终端数量以及各边缘计算服务器的系统配置子信道数量,并确定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
关于信道资源分配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信道资源分配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信道资源分配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9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运营商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信道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
根据所述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所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所述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包括:预设数据量阈值;所述根据所述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任务数据量和所述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数据量阈值为预设任务量阈值;所述根据所述当前任务数据量和所述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包括:
将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所述预设任务量阈值进行比较;
若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大于所述预设任务量阈值,则将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所述第一能源网系统;
若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不大于所述预设任务量阈值,则将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所述第二能源网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数据量阈值包括:预设比值阈值;根据所述当前任务数据量和所述预设数据量阈值,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包括:
将各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和上一监测周期对应的历史处理任务数据量的比值与预设比值阈值进行比较;
若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大于所述预设比值阈值,则将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所述第一能源网系统;
若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比值不大于所述预设比值阈值,则将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确定为所述第二能源网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所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所述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包括:
根据各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所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对各所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求和,得到信道总数量;
根据所述信道总数量、各所述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所述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所述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所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包括:
将各所述第一微能源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求和,得到第一处理任务数据量;
将所各所述第二微能源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求和,得到第二处理任务数据量;
根据所述第一处理任务数据量、所述第二处理任务数据量、各所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以及各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确定各所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各所述微能源网系统中的终端数量、接入到所述基站内的所述微能源网系统中的终端数量以及各所述边缘计算服务器的系统配置子信道数量,并确定各所述微能源网系统的初始子信道数量。
8.一种信道资源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监测周期内各微能源网系统的当前任务数据量;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任务数据量和预设数据量条件,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一微能源网系统和不满足所述预设数据量条件的第二微能源网系统;
分配模块,用于根据预设信道分配规则,对所述第一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和所述第二微能源网系统的信道数量进行分配。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0665960.XA 2021-06-16 2021-06-16 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5967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5960.XA CN113596758B (zh) 2021-06-16 2021-06-16 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5960.XA CN113596758B (zh) 2021-06-16 2021-06-16 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6758A true CN113596758A (zh) 2021-11-02
CN113596758B CN113596758B (zh) 2023-11-14

Family

ID=78243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65960.XA Active CN113596758B (zh) 2021-06-16 2021-06-16 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9675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1439A (zh) * 2015-08-28 2015-11-2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的方法及终端
CN109561509A (zh) * 2017-09-25 2019-04-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讯系统反向资源分配的方法及装置
CN109862534A (zh) * 2017-11-30 2019-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10300394A (zh) * 2018-03-23 2019-10-01 浙江汉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CN110366257A (zh) * 2018-04-09 2019-10-22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配置为提供具有增强的资源分配的无线接入的网络节点
WO2020142897A1 (zh) * 2019-01-08 2020-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1439A (zh) * 2015-08-28 2015-11-2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的方法及终端
CN109561509A (zh) * 2017-09-25 2019-04-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讯系统反向资源分配的方法及装置
CN109862534A (zh) * 2017-11-30 2019-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10300394A (zh) * 2018-03-23 2019-10-01 浙江汉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CN110366257A (zh) * 2018-04-09 2019-10-22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配置为提供具有增强的资源分配的无线接入的网络节点
WO2020142897A1 (zh) * 2019-01-08 2020-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6758B (zh) 2023-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ngelakis et al. Allocation of heterogeneous resources of an IoT device to flexible services
CN108901075B (zh) 一种基于gs算法的资源分配方法
KR102382913B1 (ko)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QoS 보장을 위한 무선자원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10069579B (zh) 电子围栏分块方法和装置
CN111510959B (zh) 一种部署nRT RIC功能的方法和设备
CN111200831A (zh) 一种融合移动边缘计算的蜂窝网络计算卸载方法
US1198967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active infrastructure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multiple application clusters
Yao et al. Data-driven resource allocation with traffic load prediction
CN112332999B (zh) 带宽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615670B (zh) 一种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3596758B (zh) 信道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Nguyen et al. Let's share the resource when we’re Co-located: colocation edge computing
CN117234712A (zh) 算力资源部署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hen et al. Energy‐efficiency fog compu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yber physical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s
CN111885184A (zh) 高并发场景下热点访问关键字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19170071A1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520981A (zh) 基站小区扩容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685163A (zh)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计算卸载方法和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
CN108257077B (zh) 基于gpu的聚类数据的处理方法、系统及计算设备
CN108540984B (zh) 一种频谱分配方法、基站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7311999B (zh) 一种服务集群的资源调度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177697A (zh) 小区接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222017A (zh) 多用户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412380A (zh) 基于干扰链路的无人机通信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设备
KR20230040281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네트워크 포화를 모니터링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04

Address after: 510620, No. two, No. 2, Tianhe South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Tianhe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Ltd.

Address before: No.2, Tianhe south 2nd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INA MOBILE GROUP GUANGDO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