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9852B - 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89852B
CN113589852B CN202110752664.3A CN202110752664A CN113589852B CN 113589852 B CN113589852 B CN 113589852B CN 202110752664 A CN202110752664 A CN 202110752664A CN 113589852 B CN113589852 B CN 1135898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oke
air supply
smoke prevention
door
pressurize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526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89852A (zh
Inventor
田洪建
王军民
陈京龙
彭永森
刘超
张利斌
黄志勇
胡彬
江楚遥
孙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Shenzhen China Guangdong Nuclear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Shenzhen China Guangdong Nuclear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Shenzhen China Guangdong Nuclear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7526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898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89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9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89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98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7/00Control of flow
    • G05D7/06Control of flow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7/0617Control of flow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luid materials
    • G05D7/0629Control of flow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l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egulator means
    • G05D7/0635Control of flow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l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egulator means by action on throttl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楼层包括依次分布的楼梯间、通道以及房间;楼梯间与通道之间设有楼梯间门,通道与房间之间设有通道门,楼梯间与外界之间设有疏散门;楼梯间设有与之连通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道设有与之连通的防烟释放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接收房间的火警信号,楼梯间门、通道门和疏散门开启;S2:根据火警信号来联锁启动加压送风防烟系统;S3:根据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启动防烟释放系统;S4:通过防烟释放系统将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内的防烟风量排出,从而有效解决火灾事故期间着火区域的风量平衡问题,有效防止烟气侵入楼梯间,有利于生命救援和消防扑救。

Description

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厂防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生命安全一直是先进核电厂设计和安全局审查的重点关注项,防排烟设计是火灾事故期间维持生命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逃生楼梯间加压送风防烟系统是人员逃生和实施消防救援的重要保障。
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核电项目核岛厂房非控制区域防排烟设计方案为:楼梯间1采用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配置楼梯间1超压泄压措施。并且为房间3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例如为厂房内部分高火灾载荷区域和电气、仪控设备间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楼梯间1防烟系统和厂房排烟系统联合为核岛厂房非控制区域提供烟气控制功能。
根据核电厂总体消防策略,当火灾探测系统探测到某厂房内发生火灾时,会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并启动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防止烟气侵入楼梯间1,以利于人员逃生和实施消防救援。如发生火灾区域设有排烟系统时,需手动启动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并需要手动打开联通楼梯间1至着火区域路径上的门以及厂房地面层的疏散门12,如图1所示。
但现有技术方案中,多数核电厂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设计时没有考虑着火层楼梯间门11、通道门21和疏散门12打开的情形,人员逃生和消防救援期间由于楼梯间门11被打开,导致楼梯间1加压送风量不足,不能有效防止烟气侵入楼梯间1,尤其是当着厂房内设有排烟系统时,大量的加压送风量被用于排烟系统补风,存在楼梯间1相对正压无法维持的风险。
现有技术方案在发生火灾时,着火区域内风量平衡存在困难。如图1所示,部分楼层设有排烟口,该区域发生火灾时,由于楼梯间门11开启而引入到厂房内的加压送风量可以作为排烟系统的补风而被排烟系统排放至外界大气,但若排烟量较大时,存在加压送风量不足以满足排烟补风要求的问题。另外,如图2所示,部分楼层未设有排烟口,该区域发生火灾时,加压风量将由于楼梯间门11开启而被引入到厂房内,破坏了厂房原有的风量平衡,导致厂房内压力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所述楼层包括依次分布的楼梯间、通道以及房间;所述楼梯间与所述通道之间设有楼梯间门,所述通道与所述房间之间设有通道门,所述楼梯间和外界之间设有疏散门;
所述楼梯间设有与之连通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所述通道设有与之连通的防烟释放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接收所述房间的火警信号,所述楼梯间门、所述通道门和所述疏散门开启;
S2:根据所述火警信号来联锁启动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
S3:根据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启动所述防烟释放系统;
S4:通过所述防烟释放系统将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内的防烟风量排出。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4包括:
S41:获取所述楼梯间门的门面风速以及门洞面积;
S42:根据所述门面风速和所述门洞面积来计算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内的防烟风量;其中,Q2=S*F1;Q2为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内的防烟风量,F1为所述楼梯间门的门洞面积,S为所述门面风速;
S43:根据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内的防烟风量来调节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其中,Q3=Q2;Q3为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
所述步骤S41还包括:获取所述通道内的高温烟气密度和室外空气密度;
所述步骤S43还包括:根据所述高温烟气密度和所述室外空气密度来调节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其中,Q3*ρ1=Q2*ρ2;ρ1为所述室外空气密度;ρ2为所述高温烟气密度。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监测所述通道与外界的相对压差;
判断所述相对压差是否低于预设值,若是,则控制停运所述防烟释放系统;若否,则维持所述防烟释放系统启动或控制所述防烟释放系统重新启动。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可联锁启动或联锁停运所述防烟释放系统。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房间设有与之连通的排烟系统;
S5:所述排烟系统启动,根据所述排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关闭所述防烟释放系统;
S6:将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房间内的防烟风量用于为所述排烟系统补风。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步骤S6包括:
S61:获取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
S62:判断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是否小于等于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
S63:若是,则取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为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并根据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对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进行调节;其中,Q4’=Q3;Q4’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Q3为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
S64:若否,则取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为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并根据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调节;其中,Q3’=Q4;Q3’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Q4为修正前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61包括:
S611:获取所述排烟系统的换气次数和所述房间的体积;
S612:根据所述换气次数和所述房间的体积计算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其中,Q5=N*V;Q5为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N为所述换气次数,V为所述房间的体积;
S613:设定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为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的预设百分比;其中,Q4=Q5*A%;Q4为修正前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Q5为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A%为预设百分比。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63中,根据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对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进行调节,包括:
取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除以预设百分比;其中,Q5’=Q4’/A%;Q5’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Q4’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A%为预设百分比。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64中,根据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调节,包括:
S641: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S642:根据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和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641包括:
S6411:获取所述疏散门的门洞面积和所述通道门的门洞面积;
S6412:根据所述疏散门的门洞面积、所述通道门的门洞面积以及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其中,Q7’=(Q3’/F1)*F2;Q7’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Q3’为所述修正后的释放风量,F1为所述楼梯间门的门洞面积,F2为所述疏散门的门洞面积。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642包括:
S6421:获取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以及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S6422:根据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以及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其中,Q1’=Q1+Q3’-Q3+Q7’-Q7;Q1为修正前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Q3’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Q3为修正前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Q1’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Q7’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Q7为修正前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6421中,获取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包括:
获取所述疏散门的门面风速以及门洞面积;
根据所述门面风速和所述门洞面积计算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其中,Q7=S*F2;Q7为修正前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S为门面风速,F2为所述疏散门的门洞面积。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6421中,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包括:
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泄漏风量、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内的防烟风量以及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计算得到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其中,Q1=Q2+Q6+Q7;其中,Q1为修正前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Q2为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内的防烟风量,Q6为所述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泄漏风量,Q7为修正前的所述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打开的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通过实施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房间内未设有排烟系统时,可通过防烟释放系统将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内的防烟风量排出。或者当房间内设有排烟系统时,可将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房间内的防烟风量用于为排烟系统补风,从而有效解决火灾事故期间着火区域的风量平衡问题,有效防止烟气侵入楼梯间,有利于生命救援和消防扑救。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火灾楼层具有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火灾楼层具有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防烟释放系统和排烟系统未启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楼梯间设有加压送风防烟系统以及通道设有防烟释放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楼梯间设有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道设有防烟释放系统以及房间设有排烟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排烟系统兼作防烟释放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楼层防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该楼层包括依次分布的楼梯间1、通道2以及房间3。楼梯间1与通道2之间设有楼梯间门11,通道2与房间3之间设有通道门21,楼梯间1和外界之间设有疏散门1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楼层可以为核电厂核岛厂房非控制区域,其房间3为厂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该楼层也可以为设有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具有高气密性维护结构的工业场所,核电厂核岛厂房控制区域、其他常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可以参考使用。
鉴于核电厂核岛厂房高气密性特征和有效保证楼梯间1防烟效果,有效辅助人员逃生和消防救援,有必要在通道2处增设防烟释放系统,从而有效控制烟气侵入楼梯间1和保证楼梯间1加压风量释放至外界。需要说明的是,该防烟释放系统是指将因逃生楼梯间1、消防竖井等加压送风设计而引入到厂房内的空气量经由核电厂内非加压区域释放至外界的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楼梯间1设有与之连通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道2设有与之连通的防烟释放系统,房间3未设有排烟系统。具体地,该楼梯间1还设有泄压阀54。该加压送风系统包括与多个楼层的楼梯间1和外部空气4相连通的送风管道51、以及设于送风管道51上的第一电动隔离阀52和加压送风机53。该防烟释放系统包括与多个楼层的通道2和外部空气4相连通的释放管道61、以及设于释放管道61上的变频防烟释放风机62和第二电动隔离阀63。如图3所示,并不是每个楼层的楼梯间1均设有与送风管道51相连通的送气口,以及并不是每个楼层的通道2均设有与释放管道61相连通的排气口。
在楼梯间1设有与之连通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道2设有与之连通的防烟释放系统时,该楼层防烟控制方法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接收房间3的火警信号,楼梯间门11、通道门21和疏散门12开启;;
步骤S2:根据火警信号来联锁启动加压送风防烟系统;
步骤S3:根据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启动防烟释放系统;
步骤S4:通过防烟释放系统将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排出。
具体地,如图4所示,当未设排烟系统的房间3发生火灾时,触发火警信号并接收,进行人员逃生和消防救援时,着火楼层的楼梯间门11、通道门21、地面层对外疏散门12由逃生人员手动开启,且着火区域正常的送排风系统被隔离,例如通过防火阀自动隔离着火区域的正常送排风管道,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正常的送排风系统与排烟系统并不相同,是现有为避免烟气扩散才对正常的送排风系统进行隔离。此时,根据火警信号来联锁启动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并根据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启动防烟释放系统,打开通道2的排气口。优选地,该防烟释放系统为延时开启。其中,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可联锁启动或联锁停运防烟释放系统。此时,因着火楼层的楼梯间门11和通道门21打开而被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由防烟释放系统排出,从而实现防止烟气侵入楼梯间1及维持火灾期间着火区域内风量平衡的功能,该风量平衡系指送入通道2内的风量基本等于排出通道2的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当楼梯间门11开启后,需要维持楼梯间门11一定的门面风速,以防止烟气侵入楼梯间1,因此该步骤S4包括:
步骤S41:获取楼梯间门11的门面风速以及门洞面积;
步骤S42:根据门面风速和门洞面积来计算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其中,Q2=S*F1;Q2为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F1为楼梯间门11的门洞面积,S为门面风速;
步骤S43:根据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来调节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其中,Q3=Q2;Q3为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烟释放风量包括通过着火楼层打开的楼梯间门11被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以及在上述基础上考虑一定的设计裕量。
本实施例考虑了维持楼梯间门11一定的门面风速,解决了火灾期间由于楼梯间门11开启而无法维持其相对正压的问题,可有效的防止烟气侵入楼梯间1。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防烟释放风量时需要考虑排出的空气4可能为高温烟气,按照高温烟气密度进行风量计算。因为不同温度下空气4的密度是不同的,按照实际释放空气密度计算风量可以达到进一步优化。
因此步骤S41还包括:获取通道2内的高温烟气密度和室外空气密度;
步骤S43还包括:根据高温烟气密度和室外空气密度来调节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其中,Q3*ρ1=Q2*ρ2;ρ1为室外空气密度;ρ2为高温烟气密度。
完整地,步骤S41包括:获取楼梯间门11的门面风速、门洞面积、通道2内的高温烟气密度以及室外空气密度;
步骤S42:根据门面风速和门洞面积来计算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其中,Q2=S*F1;Q2为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F1为楼梯间门11的门洞面积,S为门面风速;
步骤S43:根据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高温烟气密度和室外空气密度来调节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其中,Q3*ρ1=Q2*ρ2;ρ1为室外空气密度;ρ2为高温烟气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通过监测通道2与外界的相对压差来控制防烟释放系统的停运,因此该方法还包括:
监测通道2与外界的相对压差;
判断相对压差是否低于预设值,若是,则控制停运防烟释放系统;若否,则维持防烟释放系统启动或控制防烟释放系统重新启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排烟系统包括与多个楼层的房间3和外部空气4相连通的排风管道71、以及设于排风管道71上的第三电动隔离阀73和排烟风机72。并且,如图5所示,并不是每个楼层的房间3均设有与排风管道71相连通的排气口。
当房间3设有与之连通的排烟系统时,如图7所示,该楼层防烟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5:排烟系统启动,根据排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关闭防烟释放系统;
步骤S6:将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房间3内的防烟风量用于为排烟系统补风。
具体地,如图5所示,当设有排烟系统的房间3发生火灾时,触发火警信号并接收,进行人员逃生和消防救援时,着火楼层的楼梯间门11、通道门21、地面层对外疏散门12由逃生人员手动开启,且着火区域正常的送排风系统被隔离,例如通过防火阀自动隔离着火区域的正常送排风管道,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正常的送排风系统与排烟系统并不相同,是现有为避免烟气扩散才对正常的送排风系统进行隔离。此时,根据火警来联锁启动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并根据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启动防烟释放系统,打开通道2的释放排风口。优选地,该防烟释放系统为延时开启,并且开启一段时间。其中,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可联锁启动或联锁停运防烟释放系统。此时可手动启动排烟系统进行排烟,排烟系统启动后,根据排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关闭防烟释放系统,将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房间3内的防烟风量用于为排烟系统补风,从而实现防止烟气侵入楼梯间1及维持火灾期间着火区域内风量平衡的功能,该风量平衡系指送入房间3内的风量基本等于该房间排烟系统所需的补风量。
具体地,步骤S6包括:
步骤S61:获取排烟系统的补风量;
步骤S62:判断排烟系统的补风量是否小于等于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
步骤S63:若是,则取修正后的排烟系统的补风量为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并根据修正后的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对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进行调节;其中,Q4’=Q3;Q4’为修正后的排烟系统的补风量,Q3为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其修正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是为了将进入房间3的防烟风量排出去,避免对房间加压,维持风量平衡;
步骤S64:若否,则取修正后的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为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并根据修正后的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对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调节;其中,Q3’=Q4;Q3’为修正后的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Q4为修正前的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其修正加压送风量是为了满足对排烟系统的补风要求,如果排烟系统补风不足,则影响排烟效果,甚至导致排烟系统失效。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61包括:
步骤S611:获取排烟系统的换气次数和房间3的体积;其中,换气次数的单位为次/h,体积的单位为m3;
步骤S612:根据换气次数和房间3的体积计算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其中,Q5=N*V;Q5为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N为换气次数,V为房间3的体积;
步骤S613:设定排烟系统的补风量为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的预设百分比;其中,Q4=Q5*A%;Q4为修正前的排烟系统的补风量,Q5为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A%为预设百分比。例如补风量Q4取排烟风量Q5的50%。
相应地,步骤S63中,根据修正后的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对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进行调节,包括:取修正后的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为修正后的排烟系统的补风量除以预设百分比;其中,Q5’=Q4’/A%;Q5’为修正后的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Q4’为修正后的排烟系统的补风量;A%为预设百分比。例如,修正后的排烟系统风量Q5’为两倍的修正后的补风量Q4’。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64中,根据修正后的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对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调节,包括:
步骤S641:对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步骤S642:根据修正后的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和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对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其中,步骤S641包括:
步骤S6411:获取疏散门12的门洞面积和通道门21的门洞面积;
步骤S6412:根据疏散门12的门洞面积、通道门21的门洞面积以及修正后的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对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其中,Q7’=(Q3’/F1)*F2;Q7’为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Q3’为修正后的释放风量,F1为楼梯间门11的门洞面积,F2为疏散门12的门洞面积。
其中,步骤S642包括:
步骤S6421:获取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以及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步骤S6422:根据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修正后的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以及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对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其中,Q1’=Q1+Q3’-Q3+Q7’-Q7;Q1为修正前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Q3’为修正后的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Q3为修正前的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Q1’为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Q7’为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Q7为修正前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6421中,获取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包括:
获取疏散门12的门面风速以及门洞面积;
根据门面风速和门洞面积计算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其中,Q7=S*F2;Q7为修正前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S为门面风速,F2为疏散门12的门洞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6421中,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包括:
根据获取到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泄漏风量、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以及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计算得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其中,Q1=Q2+Q6+Q7;其中,Q1为修正前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Q2为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Q6为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泄漏风量,Q7为修正前的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打开的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在一些实施例中,修正前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还可在上述基础上考虑一定的设计裕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通道没有设置防烟释放系统时,该排烟系统可以兼作防烟释放系统,其排风管道71可以延伸至通道2和/或房间3中,如图6所示。
通过实施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房间内未设有排烟系统时,可通过防烟释放系统将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通道内的防烟风量排出。或者当房间内设有排烟系统时,可将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房间内的防烟风量用于为排烟系统补风,从而有效解决火灾事故期间着火区域的风量平衡问题,有效防止烟气侵入楼梯间,有利于生命救援和消防扑救。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8)

1.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所述楼层包括依次分布的楼梯间(1)、通道(2)以及房间(3);所述楼梯间(1)与所述通道(2)之间设有楼梯间门(11),所述通道(2)与所述房间(3)之间设有通道门(21),所述楼梯间(1)和外界之间设有疏散门(12);
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间(1)设有与之连通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所述通道(2)设有与之连通的防烟释放系统;所述房间(3)设有与之连通的排烟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接收所述房间(3)的火警信号,所述楼梯间门(11)、所述通道门(21)和所述疏散门(12)开启;
S2:根据所述火警信号来联锁启动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
S3:根据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启动所述防烟释放系统;
S4:通过所述防烟释放系统将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排出;
S5:所述排烟系统启动,根据所述排烟系统的启动来联锁关闭所述防烟释放系统;
S6:将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房间(3)内的防烟风量用于为所述排烟系统补风;
其中,
所述步骤S4包括:
S41:获取所述楼梯间门(11)的门面风速以及门洞面积;
S42:根据所述门面风速和所述门洞面积来计算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其中,Q2=S*F1;Q2为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F1为所述楼梯间门(11)的门洞面积,S为所述门面风速;
S43:根据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来调节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其中,Q3=Q2;Q3为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
步骤S6包括:
S61:获取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
S62:判断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是否小于等于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
S63:若是,则取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为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并根据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对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进行调节;其中,Q4’= Q3;Q4’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Q3为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
S64:若否,则取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为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并根据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调节;其中,Q3’= Q4;Q3’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Q4为修正前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
所述步骤S61包括:
S611:获取所述排烟系统的换气次数和所述房间(3)的体积;
S612:根据所述换气次数和所述房间(3)的体积计算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其中,Q5=N*V;Q5为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N为所述换气次数,V为所述房间(3)的体积;
S613:设定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为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的预设百分比;其中,Q4=Q5*A%;Q4为修正前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Q5为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A%为预设百分比;
所述步骤S63中,根据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对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进行调节,包括:
取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除以预设百分比;其中,Q5’=Q4’/A%;Q5’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Q4’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排烟系统的补风量;A%为预设百分比;
所述步骤S64中,根据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调节,包括:
S641: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S642:根据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和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41还包括:获取所述通道(2)内的高温烟气密度和室外空气密度;
所述步骤S43还包括:根据所述高温烟气密度和所述室外空气密度来调节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其中,Q3*ρ1=Q2*ρ2;ρ1为所述室外空气密度;ρ2为所述高温烟气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监测所述通道(2)与外界的相对压差;
判断所述相对压差是否低于预设值,若是,则控制停运所述防烟释放系统;若否,则维持所述防烟释放系统启动或控制所述防烟释放系统重新启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可联锁启动或联锁停运所述防烟释放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41包括:
S6411:获取所述疏散门(12)的门洞面积和所述通道门(21)的门洞面积;
S6412:根据所述疏散门(12)的门洞面积、所述通道门(21)的门洞面积以及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其中,Q7’=(Q3’/F1)*F2;Q7’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Q3’为所述修正后的释放风量,F1为所述楼梯间门(11)的门洞面积,F2为所述疏散门(12)的门洞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42包括:
S6421:获取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以及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S6422:根据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以及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对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其中,Q1’= Q1+ Q3’- Q3+ Q7’- Q7;Q1为修正前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Q3’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Q3为修正前的所述防烟释放系统的释放风量,Q1’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Q7’为所述修正后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Q7为修正前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421中,获取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包括:
获取所述疏散门(12)的门面风速以及门洞面积;
根据所述门面风速和所述门洞面积计算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其中,Q7=S*F2;Q7为修正前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S为门面风速,F2为所述疏散门(12)的门洞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楼层防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421中,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包括:
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泄漏风量、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以及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所述疏散门(12)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计算得到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
其中,Q1= Q2+Q6+Q7;其中,Q1为修正前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Q2为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入到所述通道(2)内的防烟风量,Q6为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泄漏风量,Q7为修正前的所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通过打开的疏散门排入外界的防烟风量。
CN202110752664.3A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5898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52664.3A CN113589852B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52664.3A CN113589852B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9852A CN113589852A (zh) 2021-11-02
CN113589852B true CN113589852B (zh) 2024-05-03

Family

ID=78245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52664.3A Active CN113589852B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89852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28674U (zh) * 2011-11-02 2012-07-11 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用于建筑消防的送风系统
CN105318476A (zh) * 2014-07-15 2016-02-10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风量控制系统以及风量控制方法
CN206094403U (zh) * 2016-08-19 2017-04-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送风系统
CN206669976U (zh) * 2017-04-21 2017-11-24 天津润达中科仪表有限公司 消防正压送风控制系统及消防送风仪
WO2018032498A1 (zh) * 2016-08-19 2018-02-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高层建筑楼梯间加压送风挡烟方法和系统
KR20180109269A (ko) * 2017-03-27 2018-10-08 한국토지주택공사 건축구조물의 제연장치
KR102009894B1 (ko) * 2019-03-14 2019-08-12 진병래 제연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연방법
CN211953176U (zh) * 2020-02-24 2020-11-17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暖通消防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28674U (zh) * 2011-11-02 2012-07-11 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用于建筑消防的送风系统
CN105318476A (zh) * 2014-07-15 2016-02-10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风量控制系统以及风量控制方法
CN206094403U (zh) * 2016-08-19 2017-04-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送风系统
WO2018032498A1 (zh) * 2016-08-19 2018-02-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高层建筑楼梯间加压送风挡烟方法和系统
KR20180109269A (ko) * 2017-03-27 2018-10-08 한국토지주택공사 건축구조물의 제연장치
CN206669976U (zh) * 2017-04-21 2017-11-24 天津润达中科仪表有限公司 消防正压送风控制系统及消防送风仪
KR102009894B1 (ko) * 2019-03-14 2019-08-12 진병래 제연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연방법
CN211953176U (zh) * 2020-02-24 2020-11-17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暖通消防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9852A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13241B1 (ko) 제연설비 및 그 제연설비의 제어방법
KR101610281B1 (ko) 연기제어를 위한 이중모드 급기댐퍼 및 제어방법
KR20120044795A (ko) 누설량과 보충량의 분리 공급기능을 가지는 급기댐퍼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747360B1 (ko) 공동주택의 제연기를 구비한 소방방재장치
KR101934034B1 (ko) 고층건물의 제연장치
WO2013137703A1 (ko) 산소 공급 승강기
KR101969947B1 (ko) 고층건물의 제연장치
KR20130057353A (ko) 고층건물의 화재 대피공간용 화장실 시스템 및 그 작동 방법
KR102263178B1 (ko) 노유자 거주공간의 화재대피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재대피 방법
KR100932628B1 (ko) 고층건물의 제연방법
CN113589852B (zh) 一种楼层防烟控制方法
CN205527131U (zh) 一种病房楼疏散电梯
JP3832612B2 (ja) クリーンルームにおける消火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3567397B2 (ja) 排煙制御システム
CN208011992U (zh) 一种火灾疏散防排烟集成系统
KR101523186B1 (ko) 산소 공급 승강기
KR20160131512A (ko) 엘리베이터 홀 환기 시스템
JP2003019221A (ja) 附室加圧排煙システム
KR20110082277A (ko) 급기가압 제연장치
CN209926530U (zh) 一种用于消防正压送风系统智能压差测控器
CN218722062U (zh) 一种风口风机联动防烟智控装置
KR20230124488A (ko) 제연 시스템
JP2000145176A (ja) 集合住宅建物
KR102004850B1 (ko) 공동주택에 설치되는 소방장비 제어장치
KR20220020622A (ko) 제연 제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