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3635B - 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3635B
CN113573635B CN202080021680.9A CN202080021680A CN113573635B CN 113573635 B CN113573635 B CN 113573635B CN 202080021680 A CN202080021680 A CN 202080021680A CN 113573635 B CN113573635 B CN 1135736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portion
portions
detection device
fingerprint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16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3635A (zh
Inventor
宫坂光一
今关佳克
上条阳一
大泽修一
渡边义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573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3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3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3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06Sensors therefor non-optical, e.g. ultrasonic or capacitive sens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17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171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based on the shapes or appearances of their bodies or parts thereof
    • A61B5/1172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based on the shapes or appearances of their bodies or parts thereof using fingerprin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10Image acquisition
    • G06V10/12Details of acquisition arrangemen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G06V10/14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ice performing the acquisition or on the 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 G06V10/147Details of sensors, e.g. sensor len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Surge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的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指纹检测装置具有多个驱动电极和多个检测电极。检测电极具有多个第一直线部、在与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直线部、以及连接第一直线部和第二直线部的弯曲部。驱动电极具有:多个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相互分开配置;连接部,将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电极部彼此连接;以及虚拟电极部,在两个检测电极之间,并且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两个电极部之间,处于浮置状态。

Description

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在具备液晶面板等的显示装置设置指纹传感器的情况。指纹传感器通过检测与指纹的凹凸相应的电容变化来检测与显示装置接触的手指的指纹的形状(例如,专利文献1)。指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例如用于个人认证等。在指纹传感器的表面设置有盖玻璃。在手指与盖玻璃的表面接触或者接近时,指纹传感器能够检测指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1-521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指纹检测区域的电极反射从盖玻璃侧入射进来的光。在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重叠的位置配置指纹检测区域时,由于指纹检测区域的电极反射光,所以在指纹检测区域中存在视觉识别非预期的图案(例如,莫尔条纹、反射光的图案)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的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形态所涉及的指纹检测装置具备:基板;多个驱动电极,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侧,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以及多个之字状的检测电极,其设置于所述一个表面侧,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所述检测电极具有:多个第一直线部;多个第二直线部,其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弯曲部,其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所述驱动电极具有:多个电极部,其在俯视观察下相互分开配置;连接部,其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电极部彼此连接;以及虚拟电极部,其配置于两个所述检测电极之间,并且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的两个所述电极部之间,处于浮置状态。
第二形态所涉及的指纹检测装置具备:基板;多个驱动电极,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侧,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以及多个之字状的检测电极,其设置于所述一个表面侧,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所述检测电极具有:多个第一直线部;多个第二直线部,其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弯曲部,其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所述驱动电极具有多个电极部,所述多个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具有包括平行的两边的形状,并相互分开配置,将相互对置的所述电极部的边的中心线沿着所述电极部的边延长,直至所述中心线到达所述电极部和连接部中的任意一者为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所述弯曲部的配置间隔的1倍且小于3倍。
其它形态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以及上述第一形态或者第二形态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A11-A12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指纹检测装置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指纹检测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显示面板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电极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电极和检测电极的俯视图。
图9是在图8中省略了电极部和检测电极的图示的图。
图10是示出电极部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传感器部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7的狭缝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并非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来限定本发明。另外,以下记载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实质上相同的内容。而且,以下记载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公开终究只是一个例子,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关于保护发明主旨的适当变更而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当然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附图是为了更明确地进行说明,与实际的形态相比,存在示意性地表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的情况,但只是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附图中,对于已有的附图中与前述的附图中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将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A11-A12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是带有指纹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其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指纹检测区域FA、以及设置在显示区域AA和指纹检测区域FA的外侧的边框区域GA。指纹检测区域FA是用于检测与盖部件80接触或者接近的手指等的表面的凹凸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中,显示区域AA与指纹检测区域FA一致或者大致一致,能够在显示区域AA的整个表面中检测指纹。显示区域AA和指纹检测区域FA的形状例如是矩形。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具备显示面板30和指纹检测装置100。另外,指纹检测装置100具有传感器部10和盖部件80。盖部件80是具有第一表面80a和在第一表面80a相反侧的第二表面80b的板状的部件。盖部件80的第一表面80a是用于检测接触或者接近的手指等的表面的凹凸的检测表面,并且是用于观察者视觉识别显示面板30的图像的显示表面。在盖部件80的第二表面80b侧设置传感器部10和显示面板30。盖部件80是用于保护传感器部10和显示面板30的部件,覆盖传感器部10和显示面板30。盖部件80例如是玻璃基板或者树脂基板。
需要说明的是,盖部件80、传感器部10以及显示面板30在俯视观察下不限于长方形状的构成,也可以是圆形状、椭圆形状、或者使这些外形形状的一部分缺失的异形状的构成。另外,盖部件80不限于平板状。例如在显示区域AA和指纹检测区域FA由曲面构成或者边框区域GA由向显示面板30侧弯折的曲面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具有盖部件80的曲面。在这种情况下,显示装置成为具有指纹检测功能的曲面显示器,在曲面显示器的曲面也能够检测指纹。需要说明的是,“俯视观察”是指示出从与后述的图3所示的基板101的一个表面101a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情况。与一个表面101a垂直的方向是“基板101的法线方向Dz”。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边框区域GA中,在盖部件80的第二表面80b设置有装饰层81。装饰层81是比盖部件80的光的透射率小的着色层。装饰层81能够抑制与边框区域GA重叠设置的配线或电路等被观察者视觉识别。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装饰层81设置于第二表面80b,但也可以设置于第一表面80a。另外,装饰层81不限于单层,也可以是将多个层层叠后的构成。
传感器部10是用于检测与盖部件80的第一表面80a接触或者接近的手指Fin等的表面的凹凸的检测部。如图2所示,传感器部10设置在盖部件80与显示面板30之间。在从相对于第一表面80a垂直的方向(法线方向)观察时,传感器部10与指纹检测区域FA和边框区域GA的一部分重叠。传感器部10在边框区域GA中连接着柔性基板76。在柔性基板76安装用于控制传感器部10的检测动作的检测用IC(未图示)。
传感器部10的一个表面隔着粘接层71与盖部件80的第二表面80b贴合,另一个表面隔着粘接层72与显示面板30的偏振板35贴合。粘接层71和粘接层72是具有透光性的粘接剂或树脂,使可见光透射过。
显示面板30具有像素基板30A、对置基板30B、设置于像素基板30A的下侧的偏振板34、以及设置于对置基板30B的上侧的偏振板35。用于控制显示面板30的显示动作的显示用IC(未图示)经由柔性基板75连接到像素基板30A。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30是液晶显示元件被用作显示功能层的液晶面板。不限于此,显示面板30例如也可以是有机EL显示面板。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检测用IC和显示用IC也可以由模块外部的控制基板具备。或者,检测用IC也可以由传感器部10的基板101(参照图3、图11)具备。显示用IC也可以由像素基板30A的第一基板31(参照图5)具备。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指纹检测装置的构成例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指纹检测装置100具备基板101和设置于基板101的一个表面101a侧的传感器部10。传感器部10包括驱动电极Tx和设置于基板101的一个表面101a侧的检测电极Rx。基板101是具有能够透射可见光的透光性的玻璃基板。或者,基板101也可以是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的透光性的树脂基板或者树脂膜。传感器部10是具有透光性的传感器。驱动电极Tx由ITO(Indium TinOxide:铟锡氧化物)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构成。
驱动电极Tx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配置。驱动电极Tx在第二方向Dy上延伸。检测电极Rx在第二方向Dy上排列配置。检测电极Rx在第一方向Dx上延伸。这样,检测电极Rx在与驱动电极Tx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各检测电极Rx经由边框配线(未图示)连接到在基板101的边框区域GA的短边侧设置的柔性基板75。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极Tx使用例如ITO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性材料。如图3所示,驱动电极Tx和检测电极Rx设置于指纹检测区域FA。
在检测电极Rx与驱动电极Tx的交叉部分分别形成静电电容。传感器部10根据在检测电极Rx与驱动电极Tx之间产生的静电电容变化来进行触摸检测和指纹检测。在传感器部10中,在进行互静电电容方式的指纹检测动作时,驱动电极驱动器15分时地依次选择驱动电极Tx,对已选择的驱动电极Tx供给驱动信号Vs。并且,与由接触或者接近的手指等的表面的凹凸引起的电容变化相应的检测信号Vdet被从检测电极Rx输出,从而进行指纹检测。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极驱动器15按包括多个驱动电极Tx的每一驱动电极块依次选择并驱动来进行触摸检测。
在图3中,示出了检测电极选择电路14、驱动电极驱动器15等各种电路设置于基板101的边框区域GA的情况,但其只是一个例子。各种电路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包括于在柔性基板76上安装的检测用IC。
接着,关于指纹检测装置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包括传感器部的指纹检测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如图4所示,指纹检测装置100具备传感器部10、检测控制部11、驱动电极驱动器15、检测电极选择电路14以及检测部40。
检测控制部11是控制传感器部10的检测动作的电路。驱动电极驱动器15是基于被从检测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将检测用的驱动信号Vs供给至传感器部10的驱动电极Tx的电路。检测电极选择电路14基于被从检测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来选择传感器部10的检测电极Rx,并将其连接到检测部40。
检测部40是基于被从检测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和被从检测电极Rx输出的检测信号Vdet来检测与盖部件80的第一表面80a接触或者接近的手指等的表面的凹凸并检测指纹的形状的电路。检测部40具备检测信号放大部42、A/D转换部43、信号处理部44、坐标提取部45、合成部46以及检测定时控制部47。检测定时控制部47基于被从检测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以使检测信号放大部42、A/D转换部43、信号处理部44、坐标提取部45以及合成部46同步而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
检测信号Vdet从传感器部10被供给至检测部40的检测信号放大部42。检测信号放大部42放大检测信号Vdet。A/D转换部43将从检测信号放大部42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信号处理部44是基于A/D转换部43的输出信号来检测手指对传感器部10的接触或者接近的有无的逻辑电路。信号处理部44进行取出基于手指的检测信号的差值的信号(绝对值|ΔV|)的处理。信号处理部44将绝对值|ΔV|与规定的阈值电压进行比较,若该绝对值|ΔV|低于阈值电压,则判断为手指是非接触状态。另一方面,若绝对值|ΔV|是阈值电压以上,则信号处理部44判断为手指是接触或者接近状态。这样,检测部40能够检测手指的接触或者接近。
坐标提取部45是在信号处理部44检测出手指的接触或者接近时求出其检测坐标的逻辑电路。坐标提取部45将检测坐标输出到合成部46。合成部46将从传感器部10输出的检测信号Vdet组合,生成示出接触或者接近的手指的形状的二维信息。合成部46将二维信息作为检测部40的输出Vout进行输出。或者,合成部46也可以生成基于二维信息的图像,并将图像信息作为输出Vout。
上述的检测用IC作为图4所示的检测部40发挥功能。检测部40的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在上述的显示用IC中,也可以设为外部的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的功能。
图6是示出显示面板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像素基板30A包括第一基板31、像素电极32以及共用电极33。共用电极33设置于第一基板31之上。像素电极32隔着绝缘层38设置于共用电极33的上侧,在俯视观察下以矩阵状配置多个。像素电极32与构成显示面板30的各像素Pix的子像素对应设置,供给用于进行显示动作的像素信号。另外,共用电极33供给直流的显示用驱动信号,作为相对于多个像素电极32的共用电极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基板31,共用电极33、绝缘层38、像素电极32按该顺序层叠。在第一基板31的下侧隔着粘接层设置偏振板34。在第一基板31配置显示用的开关元件亦即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未图示)。像素电极32和共用电极33例如使用ITO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性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像素电极32的排列不仅可以采用沿着第一方向和与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排列的矩阵状的排列,也可以采用相邻的像素电极32彼此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错位配置的构成。另外,由于相邻的像素电极32的大小不同,也可以采用相对于构成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像素列的一个像素电极32而在该像素电极的一侧排列两个或三个的多个像素电极32的构成。
对置基板30B包括第二基板36和形成于该第二基板36的一个表面的彩色滤光片37。彩色滤光片37在与第一基板31垂直的方向上与液晶层6对置。而且,在第二基板36之上隔着粘接层设置有偏振板35。需要说明的是,彩色滤光片37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基板3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6例如是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
在第一基板31与第二基板36之间设置液晶层6。液晶层6根据电场的状态来调制经过其的光,例如,使用包括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的IPS(In-PlaneSwitching:平面内开关)等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图8所示的液晶层6与像素基板30A之间以及液晶层6与对置基板30B之间分别配设有取向膜。
在第一基板31的下方设置未图示的照明部(背光源)。照明部具有例如LED等光源,将来自光源的光向第一基板31射出。来自照明部的光通过像素基板30A并根据该位置的液晶的状态来切换光被遮挡而不射出的部分和光射出的部分,从而在显示表面(第一表面80a)显示图像。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30在显示区域AA隔着设置于偏振板35之上的粘接层72与传感器部10贴合。传感器部10在与盖部件80的第二表面80b垂直的方向上,配置于比显示面板30更靠近盖部件80的位置。这样传感器部10设置于盖部件80侧,因此例如和与显示面板30一体地设置有指纹检测用的检测电极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检测电极Rx与作为检测表面的第一表面80a的距离。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能够提高检测性能。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检测电极的构成例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检测电极Rx与多个驱动电极Tx交叉。在从法线方向Dz观察时,检测电极Rx的形状是之字状(锯齿状)的线。检测电极Rx一边以之字形一边在第一方向Dx上延伸。例如,检测电极Rx具有多个第一直线部RxL1、多个第二直线部RxL2以及多个弯曲部RxB。第二直线部RxL2在与第一直线部RxL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另外,弯曲部RxB连接第一直线部RxL1和第二直线部RxL2。
若举出一个例子,则第一直线部RxL1在与第一方向Dx和第二方向Dy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二直线部RxL2也在与第一方向Dx和第二方向Dy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一直线部RxL1和第二直线部RxL2配置成以与第一方向Dx平行的假想线(未图示)为轴的左右对称。
在多个检测电极Rx中的每一检测电极中,将第一方向Dx上的弯曲部RxB的配置间隔设为Prx。另外,在相邻的检测电极Rx之间,将第二方向Dy上的弯曲部RxB的配置间隔设为Pry。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成为Pry<Prx。
另外,将第一方向Dx上的驱动电极Tx的配置间隔设为Pt。另外,关于与指纹检测装置100贴合的显示面板30的像素电极32,将第一方向Dx上的配置间隔(像素电极32在第一方向Dx上的长度)设为Ppix。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驱动电极Tx的配置间隔Pt与像素电极32的配置间隔Ppix满足以下的式(1)的关系。在式(1)中,n是大于1的整数。由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在指纹检测区域FA产生非预期的图案(例如,莫尔条纹、反射光的图案)。
0.6×(n-1)×Ppix≤Pt≤0.4×n×Ppix…(1)
接着,关于驱动电极Tx的形状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电极的构成例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多个驱动电极Tx中的每一驱动电极Tx(例如,Tx-1、Tx-2、Tx-3、Tx-4)分别具有多个电极部130和多个连接部127。在多个驱动电极Tx中的每一驱动电极Tx中,多个电极部130在第二方向Dy上排列,并相互分开配置。另外,在多个驱动电极Tx中的每一驱动电极Tx中,连接部127将多个电极部130中的相邻的电极部彼此连接。另外,如图7所示,在从基板101(参照图3)的法线方向Dz观察时,一根检测电极Rx通过相邻的电极部130之间与连接部127交叉。
另外,多个连接部127的长边方向在一个方向上统一。连接部127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在实施方式1中,在一个连接部127的延长线上,其它连接部127重叠。例如,一个驱动电极Tx所具有的连接部127的长边方向全部成为第二方向。由此,与检测电极Rx交叉的连接部127的形状统一,因此,驱动电极Tx与连接部127之间的电容易于统一。
在图7所示的传感器部10中,驱动电极Tx的形状与检测电极Rx的形状、位置关系在电极之间统一,因此,驱动电极Tx的电容的偏差、检测电极Rx的电容的偏差小。另外,还有易于执行传感器部10中的坐标算出的校正等优点。
另外,如图7所示,在从法线方向Dz观察时,电极部130的形状存在多个。例如,电极部130包括第一电极部130A、以及电极部主体131(参照图10)的形状与第一电极部130A不同的第二电极部130B。在从法线方向Dz观察时,第一电极部130A的电极部主体131的形状和第二电极部130B的电极部主体131的形状分别是平行四边形。在从法线方向Dz观察时,使第一电极部130A的电极部主体131上下反相的形状成为第二电极部130B的电极部主体131的形状。由此,第一电极部130A的电极部主体131的面积和第二电极部130B的电极部主体131的面积相同。
例如,与检测电极Rx的第一直线部RxL1(参照图6)交叉的驱动电极Tx-1、Tx-2具备具有与第一直线部RxL1平行的两边的第一电极部130A。另外,与检测电极Rx的第二直线部RxL2(参照图6)交叉的驱动电极Tx-3、Tx-4具备具有与第二直线部RxL2平行的两边的第二电极部130B。由此,在从法线方向Dz观察时,能够沿着之字状的检测电极Rx配置电极部主体131,能够将之字状的检测电极Rx与电极部主体131的间隔距离d3设为固定的长度。
在两个检测电极Rx之间并且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第一电极部130A之间存在虚拟电极部130C。在两个检测电极Rx之间并且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第二电极部130B之间存在虚拟电极部130D。在两个检测电极Rx之间并且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第一电极部130A与第二电极部130B之间存在虚拟电极部130E。在两个检测电极Rx之间并且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第二电极部130B与第一电极部130A之间存在虚拟电极部130F。在此,虚拟电极部是指不与其它导电部连接、处于电位未被固定的浮置状态的电极。
虚拟电极部130C的形状和虚拟电极部130D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虚拟电极部130C的形状包括与第一电极部130A的两边平行的两边。虚拟电极部130D的形状包括与第二电极部130B的两边平行的两边。在从法线方向Dz观察时,将虚拟电极部130C的形状上下反相后的形状成为虚拟电极部130D的形状。由此,虚拟电极部130C的面积与虚拟电极部130D的面积相同。
在两个检测电极Rx之间并且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第一电极部130A与第二电极部130B之间,存在虚拟电极部130E和虚拟电极部130F。虚拟电极部130E的形状与虚拟电极部130C、虚拟电极部130D以及虚拟电极部130F的形状不同。虚拟电极部130F的形状是与以规定的点为基准将电极部130E的形状旋转180度对称的。或者,也可以说虚拟电极部130F是与虚拟电极部130E相同的形状,在第一方向Dx上配置于与虚拟电极部130F线对称的位置。虚拟电极部130E的形状和虚拟电极部130F的形状包括与第一电极部130A的一边平行的一边和与第二电极部130B的一边平行的一边。在第二方向Dy上排列的虚拟电极部130E位于夹着检测电极Rx的弯曲部RxB的位置。由此,在第二方向Dy上观察时,成为虚拟电极部130E与弯曲部RxB交替地排列。在第二方向Dy上排列的虚拟电极部130F位于夹着检测电极Rx的弯曲部RxB的位置。由此,在第二方向Dy上观察时,成为虚拟电极部130F与弯曲部RxB交替地排列。将第一电极部130A、第二电极部130B、虚拟电极部130C以及虚拟电极部130D设为平行四边形的结果是,能够将在第二方向Dy上排列的弯曲部RxB之间形成的非平行四边形的异形状用虚拟电极部130E和虚拟电极部130F的导电体填充。并且,在第二方向Dy上排列的弯曲部RxB之间的介电常数与其它部分同等地形成,因此能够抑制每一位置的驱动电极Tx的电容的偏差、每一位置的检测电极Rx的电容的偏差。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电极和检测电极的俯视图。图9是在图8中将电极部和检测电极的图示省略后的图。如图8所示,在连接部127与检测电极Rx之间配置有绝缘膜129。绝缘膜129例如是树脂绝缘膜。绝缘膜129具有第一绝缘膜129A和比第一绝缘膜129A的厚度薄的第二绝缘膜129B。另外,在第二绝缘膜129B设置有接触孔129H。如图9所示,在接触孔129H的底部,连接部127露出。
图10是示出电极部的构成例的俯视图。如图10所示,电极部130具有电极部主体131、以及从电极部主体131向相邻的电极部130侧突出的、俯视观察下的凸部132。在凸部132与连接部127之间配置有第二绝缘膜129B。凸部132埋入设置于第二绝缘膜129B的接触孔129H(参照图8)。由此,凸部132经由接触孔129H连接到连接部127(参照图8)。并且,多个电极部130经由连接部127在第二方向Dy上被连接。
在第二方向Dy上,在将相邻的电极部主体131之间的距离设为d1、将相邻的凸部132之间的距离设为d2时,成为d1>d2。在从法线方向Dz观察时,以与凸部132重叠的方式配置有检测电极Rx,因此与电极部主体131和检测电极Rx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电极部130与检测电极Rx之间产生的电容。
接着,关于传感器部的层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传感器部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在图9中,指纹检测区域FA的剖面是将图7所示的俯视图沿A13-A14线剖切的剖面。另外,在图9中,边框区域GA的剖面是将驱动电极驱动器15(参照图3)的包括薄膜晶体管Tr的部分剖切的剖面。在图9中,为了示出指纹检测区域FA的层结构与边框区域GA的层结构的关系,将指纹检测区域FA的沿着A13-A14线的剖面与边框区域GA的包括薄膜晶体管Tr的部分的剖面示意性地相连并示出。
如图14所示,传感器部10具有基板101、设置在基板101上的栅极电极103、以及设置在基板101上并覆盖栅极电极103的第一层间绝缘膜111。栅极电极103设置于边框区域GA。作为栅极电极103的材料,能够使用铝(Al)、铜(Cu)、银(Ag)、钼(Mo)或者它们的合金。作为第一层间绝缘膜111的材料,能够使用氧化硅膜(SiO)、氮化硅膜(SiN)或者氧化氮化硅膜(SiON)。另外,第一层间绝缘膜111不限于单层,也可以是层叠结构的膜。例如,第一层间绝缘膜可以是在氧化硅膜上形成有氮化硅膜的层叠结构的膜。
另外,传感器部10具有形成于第一层间绝缘膜111上的半导体层113、以及形成于第一层间绝缘膜111上并覆盖半导体层113的第二层间绝缘膜121。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21分别设置有接触孔121H1、121H2。在接触孔121H1、121H2的底部,半导体层113露出。作为半导体层113的材料,能够使用多晶硅或氧化物半导体。作为第二层间绝缘膜121的材料,能够使用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氧化氮化硅膜。另外,第二层间绝缘膜121不限于单层,也可以是层叠结构的膜。例如,第二层间绝缘膜121可以是在氧化硅膜上形成有氮化硅膜的层叠结构的膜。
另外,传感器部10具有设置于第二层间绝缘膜121上的源电极123、漏电极125以及连接部127。源电极123埋入接触孔121H1。漏电极125埋入接触孔121H2。由此,源电极123经由接触孔121H1连接到半导体层113。漏电极125经由接触孔121H2连接到半导体层113。作为源电极123、漏电极125以及连接部127的材料,能够使用作为钛与铝的合金的钛铝(TiAl)。
上述的栅极电极103、半导体层113、源电极123以及漏电极125设置于边框区域GA。由栅极电极103、半导体层113、源电极123以及漏电极125构成边框区域GA的薄膜晶体管Tr。
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21上设置有绝缘膜129。如上所述,绝缘膜129具有第一绝缘膜129A和比第一绝缘膜129A的膜薄的第二绝缘膜129B。设置于边框区域GA的第一绝缘膜129A覆盖源电极123和漏电极125。另外,在设置于边框区域GA的第一绝缘膜129A设置有接触孔129H。另一方面,设置于指纹检测区域FA的第一绝缘膜129A在连接部127覆盖位于检测电极Rx的正下方的部位。另外,设置于指纹检测区域FA的第二绝缘膜129B在连接部127覆盖位于电极部130的正下方的部位。如上所述,在第二绝缘膜129B设置有接触孔129H。
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21上还设置有电极部130。在指纹检测区域FA中,电极部130的周边部(例如,图10所示的凸部132)埋入接触孔129H。由此,电极部130经由接触孔129H连接到连接部127。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电极部130与第二层间绝缘膜121相接。
在指纹检测区域FA中,在第一绝缘膜129A上设置有检测电极Rx。检测电极Rx与驱动电极Tx之间被第一绝缘膜129A绝缘。检测电极Rx例如具有第一金属层141、第二金属层142以及第三金属层143。在第三金属层143上设置有第二金属层142,在第二金属层142上设置有第一金属层141。例如,第一金属层141、第三金属层143的材料使用钼或钼合金。第二金属层142的材料使用铝或铝合金。构成第一金属层141的钼或钼合金比构成第二金属层142的铝或铝合金的可见光的反射率低。
在绝缘膜129、电极部130以及检测电极Rx上设置有绝缘膜150。检测电极Rx的上表面和侧面被绝缘膜150覆盖。绝缘膜150使用氮化硅膜等折射率高且反射率低的膜。或者,绝缘膜150也可以是遮光性树脂膜(例如,黑色的树脂膜)。
如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传感器部10具备设置于基板101的一个表面101a侧的多个驱动电极Tx、以及设置于一个表面101a侧的多个检测电极Rx。多个驱动电极Tx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配置。多个检测电极Rx在与第一方向Dx正交的第二方向Dy上排列配置。在从法线方向Dz观察时,检测电极Rx的形状是之字状的线。检测电极Rx一边为之字形一边在第一方向Dx上延伸。即,检测电极Rx具有多个第一直线部RxL1、多个第二直线部RxL2以及多个弯曲部RxB。第二直线部RxL2在与第一直线部RxL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另外,弯曲部RxB连接第一直线部RxL1和第二直线部RxL2。
另外,驱动电极Tx具有相互分开配置的多个电极部130、以及将多个电极部130中的相邻的电极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127。在从基板101的法线方向Dz观察时,检测电极Rx通过相邻的电极部130之间与连接部127交叉。由此,能够沿着检测电极Rx配置驱动电极Tx的电极部130。
另外,多个电极部130包括第一电极部130A、以及从法线方向Dz观察与第一电极部130A的形状不同的第二电极部130B。由此,能够将第一电极部130A沿着第一直线部RxL1配置,并且能够将第二电极部130B沿着第二直线部RxL2配置。并且,能够将电极部主体131与检测电极Rx的间隔距离d3设为固定的长度。由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检测电极Rx的电容由于间隔距离d3的原因而产生偏差。
另外,驱动电极Tx具有虚拟电极部130C,其配置在两个检测电极Rx之间并且配置于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两个第一电极部130A之间并处于浮置状态。另外,驱动电极Tx具有虚拟电极部130D,其配置在两个检测电极Rx之间并且配置于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两个第二电极部130B之间并处于浮置状态。由此,能够使两个第一电极部130A之间和两个第二电极部130B之间不可视化,能够抑制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换言之,通过具有虚拟电极部130C和虚拟电极部130D,从而图7所示的狭缝ST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方向Dx上的驱动电极Tx的配置间隔Pt,由于与像素电极32的配置间隔Ppix的关系,所以能够使狭缝ST不可视化,能够抑制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第一电极部130A在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两个第一电极部130A是包括平行的两边的形状,第一电极部130A侧的虚拟电极部130C的边与该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平行。由此,两个第一电极部130A的面积易于变得相同。其结果是,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驱动电极Tx的电容统一,检测精度提高。
第二电极部130B在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与第一电极部130A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两个第二电极部130B是包括平行的两边的形状,第二电极部130B侧的虚拟电极部130D的边与该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平行。由此,两个第二电极部130B的面积易于变得相同。其结果是,在第一方向Dx上排列的驱动电极Tx的电容统一,检测精度提高。
图12是用于说明图7的狭缝的俯视图。如图12所示,两个狭缝ST有时跨过检测电极Rx而连续。若三个狭缝ST跨过两个检测电极Rx而连续,则狭缝ST有可能实现可视化。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将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和与第一电极部130A对置的虚拟电极部130C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第一电极部130A为止的最大宽度STW1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RxB的配置间隔的1倍且小于3倍。另外,将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和与第一电极部130A对置的虚拟电极部130C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第一电极部130A为止的最大宽度STW1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RxB的配置间隔的1倍且小于3倍。换言之,三个狭缝ST不跨过两个检测电极Rx而连续。由此,能够使狭缝ST不可视化,能够抑制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和与第一电极部130A对置的虚拟电极部130C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延长后中心线到达虚拟电极部130C的情况下,只要将中心线所到达的虚拟电极部130C之间的宽度设为最大宽度STW1即可。
在将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和与第一电极部130A对置的虚拟电极部130C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延长,前述的中心线与检测电极Rx所呈的第一角度θ1是90度时,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因此,优选第一角度θ1是90度。同样地,将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和与第二电极部130B对置的虚拟电极部130D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延长,前述的中心线与检测电极Rx所呈的第一角度θ1也优选是90度。
另外,传感器部10还具备第一绝缘膜129A和第二绝缘膜129B,所述第一绝缘膜129A配置在连接部127与检测电极Rx之间,所述第二绝缘膜129B配置在连接部127与电极部130之间。第二绝缘膜129B与第一绝缘膜129A相比厚度较薄。由此,与在第一绝缘膜129A上配置电极部130的情况相比,传感器部10能够减小电极部130的高度差。由此,传感器部10能够减少在电极部130产生断线的可能性。另外,配置在连接部127与检测电极Rx之间的第一绝缘膜129A是比第二绝缘膜129B厚的膜,因此能够减小检测电极Rx的电容。
另外,电极部130是透光性电极,检测电极Rx是金属细线。由此,能够使检测电极Rx低电阻化、低电容化。另外,检测电极Rx是金属细线,因此电极宽幅小。由此,能够减小被检测电极Rx覆盖的面积。因此,传感器部10能够使指纹检测区域FA高开口化,能够提高指纹检测区域FA的透光性。
另外,优选在第一方向Dx上,弯曲部RxB的配置间隔Prx相对于驱动电极Tx的配置间隔Pt的比例是2以下。由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变形例1)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13所示,两个狭缝ST不跨过检测电极Rx而连续。
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将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与和第一电极部130A对置的虚拟电极部130C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第一电极部130A为止的最大宽度STW2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RxB的配置间隔的1倍且小于2倍。另外,将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与和第二电极部130B对置的虚拟电极部130D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第二电极部130B为止的最大宽度STW2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ry的1倍且小于2倍。由此,能够使狭缝ST不可视化,能够抑制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变形例2)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略。连接部127A和连接部127B具有与上述的连接部127相同的层叠结构,但与俯视观察下的电极部130的连接位置不同。
在各驱动电极Tx中,优选连接部127A与连接部127B在第二方向Dy上平行且夹着通过电极部130的面积重心AG的假想线Lcent交替地配置于一侧和另一侧。由此,光的透射率比电极部130低的连接部127不按一条直线状排列,因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实施方式2)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实施方式1中的虚拟电极部130C、虚拟电极部130D、虚拟电极部130E以及虚拟电极部130F。
如图15所示,将相互对置的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第一电极部130A为止的宽度STW3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ry的1倍且小于2倍。另外,将相互对置的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第二电极部130B为止的宽度STW3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ry的1倍且小于2倍。换言之,两个狭缝ST不跨过一个检测电极Rx而连续。由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在将相互对置的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延长,前述的中心线与检测电极Rx所呈的第二角度θ2是90度时,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因此,优选第二角度θ2是90度。将相互对置的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延长,前述的中心线与检测电极Rx所呈的第二角度θ2也优选是90度。
如图15所示,即使是狭缝SW夹着检测电极而相连的最大宽度,也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ry的1倍且小于3倍。由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实施方式1中所具有的虚拟电极部130C、虚拟电极部130D、虚拟电极部130E以及虚拟电极部130F。
在各驱动电极Tx中,优选连接部127A与连接部127B在第二方向Dy上平行且夹着通过电极部130的面积重心AG的假想线Lcen交替地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由此,光的透射率比电极部130低的连接部127没有按一条直线状排列,因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如图16所示,将相互对置的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连接部127A或连接部127B为止的宽度STW4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ry的1倍且小于2倍。另外,将相互对置的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连接部127A或连接部127B为止的宽度STW4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ry的1倍且小于2倍。由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第三电极部130G的形状与第一电极部130A和第二电极部130B的形状不同。第三电极部130G的形状包括与第一电极部130A的一边平行的一边和与第二电极部130B的一边平行的一边。在第二方向Dy上排列的第三电极部130G位于夹着检测电极Rx的弯曲部RxB的位置。由此,在第二方向Dy上观察时,第三电极部130G与弯曲部RxB交替地排列。将第一电极部130A、第二电极部130B设为平行四边形的结果是,能够将在第二方向Dy上排列的弯曲部RxB之间形成的非平行四边形的异形状用第三电极部130G的导电体填充。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中说明的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实施方式1中所具有的虚拟电极部130C、虚拟电极部130D、虚拟电极部130E以及虚拟电极部130F。连接部127C和连接部127D具有与上述的连接部127相同的层叠结构,但在俯视观察下的与电极部130的连接位置和延伸的方向不同。
在各驱动电极Tx中,连接部127C在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的方向上延伸。连接部127D在沿着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的方向上延伸。连接部127C所延伸的方向与连接部127D方向不同。连接部127C所延伸的方向和连接部127D的方向均与第一方向Dx和第二方向Dy不平行。由此,由于光的透射率比电极部130低的连接部127在第一方向Dx和第二方向Dy上不按一条直线状排列,因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如图17所示,将相互对置的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一电极部130A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第一电极部130A为止的宽度STW5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ry的1倍且小于2倍。另外,将相互对置的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第二电极部130B的边延长,直至中心线到达第二电极部130B为止的宽度STW5大于第二方向Dy上的两个弯曲部的配置间隔Pry的1倍且小于2倍。由此,传感器部10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等非预期的图案的产生。
(实施方式3)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在实施方式3中,驱动电极驱动器15和驱动电极Tx在驱动电极Tx所延伸的第二方向Dy上排列。多个检测电极选择电路14配置成在第一方向Dx上夹着多个驱动电极Tx。上述的多个驱动电极Tx在第二方向Dy上排列配置。多个检测电极Rx在与第二方向Dy正交的第一方向Dx上排列配置。若更换为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第一方向Dx和第二方向Dy而说明,则能够说明实施方式3,因此省略传感器部10的详细说明。
驱动电极驱动器15包括移位寄存器电路151和缓冲电路152。移位寄存器电路151分时地依次选择驱动电极Tx。缓冲电路152将驱动信号Vs放大供给到已被选择的驱动电极Tx。多个供电线PL从外部向缓冲电路152供电。供电线PL例如向第二方向Dy的两端和中央部分供电。由此,能够不从上供电而从驱动电极驱动器15之外直接供电,因此,能够抑制供电中途的负荷。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在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公开的内容终究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显示装置1示出了能够彩色显示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支持彩色显示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是支持黑白显示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关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适当的变更,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例如,本方式的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能够采用以下的方式。
(1)
一种指纹检测装置,其中,具备:
基板;
多个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侧,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以及
多个之字状的检测电极,设置于所述一个表面侧,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检测电极具有:
多个第一直线部;
多个第二直线部,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
所述驱动电极具有:
多个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相互分开配置;
连接部,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电极部彼此连接;以及
虚拟电极部,配置在两个所述检测电极之间,并且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两个所述电极部之间,处于浮置状态。
(2)
根据上述(1)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部是包括平行的两边的形状,
与所述电极部对置的所述虚拟电极部的边与该电极部的边平行。
(3)
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将所述电极部的边和与所述电极部对置的虚拟电极部的边的中心线沿着所述电极部的边延长,直至所述中心线到达所述电极部、所述虚拟电极部以及连接部中的任意一者为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所述弯曲部的配置间隔的1倍且小于3倍。
(4)
根据上述(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将所述电极部的边和与所述电极部对置的虚拟电极部的边的中心线沿着所述电极部的边延长,所述中心线与所述检测电极所呈的角度是90度。
(5)
一种指纹检测装置,其中,具备:
基板;
多个驱动电极,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侧,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以及
多个之字状的检测电极,其设置于所述一个表面侧,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检测电极具有:
多个第一直线部;
多个第二直线部,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
所述驱动电极具有:
多个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具有包括平行的两边的形状,并相互分开配置,
将相互对置的所述电极部的边的中心线沿着所述电极部的边延长,直至所述中心线到达所述电极部和连接部中的任意一者为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所述弯曲部的配置间隔的1倍且小于3倍。
(6)
根据上述(5)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将相互对置的电极部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电极部的边延长,所述中心线与所述检测电极所呈的角度是90度。
(7)
根据上述(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部包括:
第一电极部;以及
第二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形状不同。
(8)
根据上述(7)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具有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两边的平行四边形,
所述第二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具有与所述第二直线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两边、并且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9)
根据上述(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是透光性电极,
所述检测电极是金属细线。
(10)
根据上述(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弯曲部的配置间隔相对于所述驱动电极的配置间隔的比例是2以下。
(11)
根据上述(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夹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通过所述电极部的面积重心的假想线交替地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
(12)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具备:
显示面板;以及
上述(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显示装置
10 传感器部
30 显示面板
30A 像素基板
30B 对置基板
40 检测部
71、72 粘接层
75、76 柔性基板
80 盖部件
81 装饰层
100 指纹检测装置
101 基板
101a 一个表面
103 栅极电极
111 第一层间绝缘膜
121 第二层间绝缘膜
113 半导体层
121H1、121H2、129H 接触孔
123 源电极
125 漏电极
127、127A、127B、127C、127D 连接部
129 绝缘膜
129A 第一绝缘膜
129B 第二绝缘膜
130 电极部
130A 第一电极部
130B 第二电极部
130C 虚拟电极部
130D 虚拟电极部
130E 虚拟电极部
131 电极部主体
132 凸部
141 第一金属层
142 第二金属层
143 第三金属层
150 绝缘膜
AG 面积重心
Dx 第一方向
Dy 第二方向
Dz 法线方向
FA 指纹检测区域
GA 边框区域
Lcent 假想线
Ppix、Prx、Pt 配置间隔
Pix 各像素
Rx 检测电极
RxB 弯曲部
RxL1 第一直线部
RxL2 第二直线部
ST 狭缝
Tr 薄膜晶体管
Tx 驱动电极。

Claims (17)

1.一种指纹检测装置,具备:
基板;
多个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侧,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以及
多个之字状的检测电极,设置于所述一个表面侧,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检测电极具有:
多个第一直线部;
多个第二直线部,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
所述驱动电极具有:
多个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相互分开配置;
连接部,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电极部彼此连接;以及
虚拟电极部,配置在两个所述检测电极之间,并且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的两个所述电极部之间,处于浮置状态,
将所述电极部的边和与所述电极部对置的虚拟电极部的边的中心线沿着所述电极部的边延长,直至所述中心线到达所述电极部、所述虚拟电极部以及连接部中的任意一者为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所述弯曲部的配置间隔的1倍且小于3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部是包括平行的两边的形状,
与所述电极部对置的所述虚拟电极部的边与该电极部的边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将所述电极部的边和与所述电极部对置的虚拟电极部的边的中心线沿着所述电极部的边延长,所述中心线与所述检测电极所呈的角度是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部包括:
第一电极部;以及
第二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形状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具有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两边的平行四边形,
所述第二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具有与所述第二直线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两边、并且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是透光性电极,
所述检测电极是金属细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弯曲部的配置间隔相对于所述驱动电极的配置间隔的比例是2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夹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通过所述电极部的面积重心的假想线交替地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
9. 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以及
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配置。
10.一种指纹检测装置,具备:
基板;
多个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侧,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以及
多个之字状的检测电极,设置于所述一个表面侧,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检测电极具有:
多个第一直线部;
多个第二直线部,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
所述驱动电极具有:
多个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具有包括平行的两边的形状,并相互分开配置,
将相互对置的所述电极部的边的中心线沿着所述电极部的边延长,直至所述中心线到达所述电极部和连接部中的任意一者为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个所述弯曲部的配置间隔的1倍且小于3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将相互对置的电极部的边的中心线沿着电极部的边延长,所述中心线与所述检测电极所呈的角度是90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部包括:
第一电极部;以及
第二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形状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具有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边的平行四边形,
所述第二电极部在俯视观察下的形状是具有与所述第二直线部的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边、并且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是透光性电极,
所述检测电极是金属细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弯曲部的配置间隔相对于所述驱动电极的配置间隔的比例是2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夹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通过所述电极部的面积重心的假想线交替地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
17. 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以及
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指纹检测装置,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配置。
CN202080021680.9A 2019-03-28 2020-03-10 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573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2440 2019-03-28
JP2019062440A JP2020160380A (ja) 2019-03-28 2019-03-28 指紋検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CT/JP2020/010370 WO2020195802A1 (ja) 2019-03-28 2020-03-10 指紋検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3635A CN113573635A (zh) 2021-10-29
CN113573635B true CN113573635B (zh) 2024-06-11

Family

ID=72611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1680.9A Active CN113573635B (zh) 2019-03-28 2020-03-10 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710336B2 (zh)
JP (1) JP2020160380A (zh)
CN (1) CN113573635B (zh)
DE (1) DE112020000995T5 (zh)
WO (1) WO20201958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2053908A1 (zh) * 2020-09-11 2022-03-17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4689A (zh) * 2013-12-16 2015-06-1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附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793817A (zh) * 2014-01-17 2015-07-22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5637459A (zh) * 2013-10-15 2016-06-01 夏普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JP2016212517A (ja) * 2015-04-30 2016-12-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6371653A (zh) * 2015-07-23 2017-02-0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输入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6814925A (zh) * 2015-10-28 2017-06-09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触摸检测装置、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7037909A (zh) * 2015-11-20 2017-08-1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触摸检测装置和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7250960A (zh) * 2015-02-24 2017-10-13 夏普株式会社 具有触控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JP2017211775A (ja) * 2016-05-24 2017-11-3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7850957A (zh) * 2015-06-24 2018-03-27 夏普株式会社 触控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033556A (zh) * 2017-09-29 2020-04-1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1213174A (zh) * 2017-09-29 2020-05-29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指纹检测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3632247A (zh) * 2019-03-28 2021-11-09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带检测装置的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10115A (ja) * 1997-09-30 1999-04-23 Fujitsu General Ltd デジタイザ装置
JP4308376B2 (ja) 1999-08-09 2009-08-05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指紋読み取り装置
US6525547B2 (en) * 2001-04-17 2003-02-25 Sentronics Corporation Capacitive two dimensional sensor
JP2015109067A (ja) * 2013-10-22 2015-06-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6004183A (ja) 2014-06-18 2016-01-1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6684167B2 (ja) 2016-06-27 2020-04-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102698761B1 (ko) * 2016-08-02 2024-08-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7459A (zh) * 2013-10-15 2016-06-01 夏普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CN104714689A (zh) * 2013-12-16 2015-06-1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附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793817A (zh) * 2014-01-17 2015-07-22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7250960A (zh) * 2015-02-24 2017-10-13 夏普株式会社 具有触控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JP2016212517A (ja) * 2015-04-30 2016-12-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7850957A (zh) * 2015-06-24 2018-03-27 夏普株式会社 触控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6371653A (zh) * 2015-07-23 2017-02-0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输入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6814925A (zh) * 2015-10-28 2017-06-09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触摸检测装置、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7037909A (zh) * 2015-11-20 2017-08-1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触摸检测装置和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JP2017211775A (ja) * 2016-05-24 2017-11-3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1033556A (zh) * 2017-09-29 2020-04-17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1213174A (zh) * 2017-09-29 2020-05-29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指纹检测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3632247A (zh) * 2019-03-28 2021-11-09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带检测装置的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06777A1 (en) 2023-09-28
JP2020160380A (ja) 2020-10-01
DE112020000995T5 (de) 2021-11-11
CN113573635A (zh) 2021-10-29
US20220012450A1 (en) 2022-01-13
US11710336B2 (en) 2023-07-25
WO2020195802A1 (ja)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65110B2 (ja) 指紋検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11132079B2 (en) Sensor device and sensor-equippe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detection electrode
US11409392B2 (en) Cover member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194197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50355752A1 (en) Sensor-equipped display device
US20230004249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1033556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
US20230306777A1 (en) Fingerprint detec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9138621A1 (ja) 指紋センサ付きタッチパネル
US12038653B2 (en) Display device
US12002283B2 (en) Detec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