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3329A - 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3329A
CN113573329A CN202010352126.0A CN202010352126A CN113573329A CN 113573329 A CN113573329 A CN 113573329A CN 202010352126 A CN202010352126 A CN 202010352126A CN 113573329 A CN113573329 A CN 113573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working mode
central system
standby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21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辉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5212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73329A/zh
Priority to EP21797439.3A priority patent/EP4132065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7365 priority patent/WO202121864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573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3329A/zh
Priority to US17/974,911 priority patent/US20230039817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8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by dynamic selection of recovery network elements, e.g. replacement by the most appropriate element afte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0Active monitoring, e.g. heartbeat, ping or trace-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8Association of rou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2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the monitoring system or the monitored elements being virtualised, abstracted or software-defined entities, e.g. SDN or NFV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Hardware Redundanc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该方法应用于节点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中心系统,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位于边缘系统、且均与中心系统连接,第一节点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第二节点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方法包括:第一节点监视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与中心系统的连接状态为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中心系统监视与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与第一节点的连接状态为中断时,向第二节点发送升主命令;第二节点根据升主命令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基于本申请,通过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通性检测,判断主节点是否降备;通过中心系统的指示,判断备节点是否升主,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和无主问题。

Description

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背景技术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曾提出一种基于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演进架构的移动边缘计算(mobileedge computing,MEC)技术。一方面,该MEC技术可以改善用户体验,节省带宽资源;另一方面,该MEC技术通过将计算能力下沉到移动边缘节点,提供第三方应用集成,为移动边缘入口的服务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MEC技术离不开虚拟化网元管理(visual network function manager,VNFM)的编排能力。例如,MEC技术也需要考虑VNFM“双主”和“无主”的问题。
“双主”问题表示,处于主、备关系的两台机器或两个节点,在某种条件触发下,均将自身变为主节点的现象。在该现象发生时,由于两个节点均以主节点身份在处理相同的业务,从而可能出现两个节点上的业务处理结果不一致的问题,主备模式双机需要尽量避免该情况的出现。类似地,“无主”问题表示,处于主、备关系的两台机器或两个节点,在某种条件触发下,均将自身变为备用节点的现象。在该现象发生时,由于两个节点均为备用节点身份,故会导致业务中断。
因此,VNFM“双主”问题和“无主”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不仅能够用较低成本解决双主问题,还可以避免无主问题的出现。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应用于节点控制系统,所述节点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中心系统,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位于边缘系统,且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均与所述中心系统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监视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所述中心系统监视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在所述中心系统与所述第一节点的连接中断时,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升主命令,所述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升主命令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示例地,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或者,所述中心系统与所述第一节点的连接中断,均表示所述中心系统与所述第一节点的连接状态处于中断的状态。
应理解,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仅是一种示例,其用于表示:在某个时间,在边缘系统中的多个节点中(如两个节点,或者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节点),一个节点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另外的节点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检测到自身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进行降备操作;对于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接收到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后,进行升主操作。具体地,一方面,通过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通性检测,来判断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是否要降备(即原来的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双主的出现,还可以避免倒换以后才发现网络无法使用的情况,减少了无效的倒换时间消耗。又一方面,通过将仲裁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无主问题。例如,中心系统可以向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下发升主命令,使得原来的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工作模式。从而,不需要增加新的仲裁节点,而是通过将倒换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不仅可以减少额外的资源浪费,还可以避免出现无主问题。此外,中心系统可以根据与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之间的连接情况来决策是否下发升主命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倒换,节省倒换时间。示例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用于MEC技术中,从而可以解决MEC技术中可能出现的双主问题和无主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监视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和/或,所述第二节点监视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时,均维持所述第一节点和/或所述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节点之间的检测,如心跳检测,结合节点与中心系统之间的检测,共同来确定处于主节点状态的节点是否要进行降备操作(即降为备用节点),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双主问题。此外,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根据自身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来确定是否要降备,所以即使出现硬件故障(如物理主机网卡故障或者物理主机故障或者网络设备故障等),或者出现,主节点或者备用节点因为内部软件故障(非网卡、网络等因素引起的故障)无法检测到对端心跳,也不会出现误判使得出现双主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监视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监视与网关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网关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根据节点与网关之间的连通性来确定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是否要降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网关位于所述边缘系统内。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应用于边缘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连接,所述方法包括:在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监视自身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在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监听来自所述中心系统的命令,在接收到所述中心系统发送的升主命令时,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其中,所述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示例地,所述升主命令可以是在当前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第二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接收到的,所述边缘系统还包含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连接。
示例地,在确定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在检测到自身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也就是说,如果第一节点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那么第一节点在检测到自身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可以理解,对于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检测到自身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进行降备操作。
示例地,在确定自身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在检测到自身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时,保持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示例地,在确定自身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监听来自中心系统的命令,并在接收到来自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时,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也就是说,如果第一节点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那么第一节点在接收到来自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时,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可以理解,对于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接收到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后,进行升主操作。
示例地,监听来自中心系统的命令,即表示处于监听状态或者处于接收状态。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检测到自身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进行降备操作;对于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接收到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后,进行升主操作。具体地,一方面,通过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通性检测,来判断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是否要降备(即原来的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双主的出现,还可以避免倒换以后才发现网络无法使用的情况,减少了无效的倒换时间消耗。又一方面,通过将仲裁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无主问题。例如,中心系统可以向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下发升主命令,使得原来的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工作模式。从而,不需要增加新的仲裁节点,而是通过将倒换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不仅可以减少额外的资源浪费,还可以避免出现无主问题。此外,中心系统可以根据与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之间的连接情况来决策是否下发升主命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倒换,节省倒换时间。示例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用于MEC技术中,从而可以解决MEC技术中可能出现的双主问题和无主问题。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边缘系统还包含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监视自身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在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时,均维持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示例地,如果检测到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且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若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则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若自身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则保持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如果检测到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且未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则无论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还是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均不作处理。
示例地,第一节点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例如,在系统启动后,第一节点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示例地,第一节点通过ping网关IP地址的方式,或者,发送消息(如心跳信号),检测与第二节点连接是否正常。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监视自身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监视自身与网关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网关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
示例地,第一节点周期性地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例如,在系统启动后,第一节点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网关在所述边缘系统内。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处于活跃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处于非活跃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上的业务应用处于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上的业务应用处于停止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上不存在状态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上存在状态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示例地,活跃状态,例如可以表示是否能够对外提供服务。也就是说,主节点对外提供服务。例如,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对外提供服务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不能对外提供服务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节点的状态、或者节点上业务应用的状态、或者标识等,均可以确定自身是主节点还是备用节点。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方法包括:中心系统监视与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在所述中心系统与所述第一节点的连接中断时,向第二节点发送升主命令,所述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所述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仲裁能力可以集成到中心系统提供。例如,中心系统可以根据业务通道的故障情况来决策备用节点是否要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而不是根据新增的仲裁节点与边缘设备的连通性来检测。从而,通过将倒换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可以减少额外的资源浪费。此外,根据业务通道故障情况来决策主备节点是否倒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倒换,节省倒换时间。示例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用于MEC技术中,从而可以解决MEC技术中可能出现的“双主”问题和“无主”问题。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中心系统监视与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包括:中心系统通过安全外壳协议SSH命令远程登录节点方式,检测与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应用于边缘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连接,方法包括:所述第一节点检测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在确定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在检测到自身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在确定自身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在检测到自身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时,保持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通性检测,来判断节点是否要降备(即原来的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例如,节点进行中心系统连通性检测,在中心系统连通检测故障的情况下,如果节点为主节点,则该主节点可以主动降为备用节点。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双主的出现,还可以避免倒换以后才发现网络无法使用的情况,减少了无效的倒换时间消耗。示例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用于MEC技术中,从而可以解决MEC技术中可能出现的“双主”问题。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边缘系统还包括第二节点,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检测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在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无论第一节点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还是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均不作处理。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检测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包括:所述第一节点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所述网关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网关位于所述边缘系统内。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应用于边缘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方法包括:接收来自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其中,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在确定自身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示例地,在确定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例如,在软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原来的主备节点需要倒换,即中心系统能够连接到两个节点,且中心系统向两个节点下发升主命令(或者也可以称为升主命令),使得原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原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接收到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后,进行升主操作。也就是说,可以进行业务联动检测,仲裁能力可以集成到中心系统提供。例如,中心系统可以根据业务通道的故障情况来决策原来的备用节点是否要切换到主节点,而不是根据仲裁与边缘设备的连通性来检测。从而,通过将倒换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可以减少额外的资源浪费。此外,根据业务通道故障情况来决策主备节点是否倒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倒换,节省倒换时间。示例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用于MEC技术中,从而可以解决MEC技术中可能出现的“双主”问题和“无主”问题。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节点控制系统,所述节点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中心系统,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位于边缘系统,且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均与所述中心系统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所述第一节点,用于监视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所述中心系统,用于监视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在所述中心系统与所述第一节点的连接中断时,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升主命令,所述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节点,用于根据所述升主命令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监视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均维持所述第一节点和/或所述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具体用于监视与网关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网关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网关位于所述边缘系统内。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节点控制的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节点控制的设备,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设备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设备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输入和/或输出信息。所述信息包括指令和数据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设备为节点,或者,该设备为中心系统。当该设备为节点或中心系统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设备为芯片或芯片系统。当该设备为芯片或芯片系统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可以是该芯片或芯片系统上的输入/输出接口、接口电路、输出电路、输入电路、管脚或相关电路等。所述处理器也可以体现为处理电路或逻辑电路。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设备为配置于节点中的芯片或芯片系统,或者,该设备为配置于中心系统中的芯片或芯片系统。
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用于通过所述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所述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输入接口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输出接口并由输出接口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可通过输入接口接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发射信号,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其中,输出接口和输入接口可以统称为通信接口。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存储器可以与所述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上述第十方面中的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该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通信装置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装置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控制系统,包括前述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或者,包括前述的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中心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架构的一示意图;
图2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的一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控制的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图4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控制的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图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控制的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控制的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图7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节点控制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节点控制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节点控制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等。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结合图1和图2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架构。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架构的一示意图。如1图所示,该网络架构可以属于二层架构。其中,上层为位于中心区域的中心系统,下层为位于各个地市的边缘系统。中心系统可作为中心控制者,业务的创建和删除可以由中心系统发起。且中心系统可以将业务的创建和删除的请求下发到各个边缘系统,由边缘系统创建或者删除该业务。此外,边缘系统也具有一定的业务处理能力,如查询业务、故障处理等。
其中,边缘系统还包括边缘节点(edge node)。边缘节点,即表示在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侧构建的业务平台,提供存储、计算、网络等资源,将部分关键业务应用下沉到接入网络边缘,以减少网络传输和多级转发带来的宽度和时延损耗。
边缘节点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节点(node),节点,是虚拟机,包含了虚拟机里面所运行的系统、应用、数据库等。如图1所示,边缘节点,例如可以包括节点1和节点2。节点1和节点2可以是处于主、备关系的两个节点。节点1和节点2通常都会部署在不同的物理主机、不同的存储上,任何一个节点故障均不影响另外一个节点,另外一个节点仍然可继续运行。大部分情况下每台物理主机只有2个物理网卡,一个用于硬件管理(即网卡0,图中未标识),一个提供给运行在物理主机上的虚拟机使用(即网卡1)。例如图1中的网卡1-1和网卡1-2,其中,网卡1-1表示该节点1所在的物理主机1上的网卡1,网卡1-2表示该节点2所在的物理主机2上的网卡1。在节点1和节点2之间可以配置心跳通道,如图1中的心跳1,节点1和节点2可以通过检测之间的心跳通道,如心跳1,确定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中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缘节点和中心系统之间存在业务连接通道,从而中心系统可以通过管理通道来对边缘节点下发指令。如图1或图2,中心系统可以通过网关、交换机等对边缘节点下发指令。
图2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的一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场景中。例如,如图1所示的架构可以应用到MEC场景中。如图2所示,中心系统即中心虚拟化网元管理(visual network function manager,VNFM)设备,边缘系统即边缘VNFM设备。
中心VNFM设备和边缘VNFM设备可以协同创建虚拟化网元(visual networkfunction,VNF)。同时该VNF可以从边缘VNFM设备获取虚拟资源的信息,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虚拟机信息、网络等。如果该VNF存在故障,VNF可以与边缘VNFM设备协同对VNF进行修复。示例地,如图2所示,该VNF可以包括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
应理解,图2中所示的VNF(UPF网元)可以为独立的设备,也可以集成于同一设备中实现不同的功能,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上述命名仅为用于区分不同的功能,并不代表这些网元分别为独立的物理设备,本申请对于上述网元的具体形态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集成在同一个物理设备中,也可以分别是不同的物理设备。此外,上述命名仅为便于区分不同的功能,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5G网络以及未来其它的网络中采用其他命名的可能。例如,在6G网络中,上述各个网元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沿用5G中的术语,也可能采用其他名称等。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上述图1和图2仅是示例性说明,适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架构并不局限于此,任何能够实现上述各个网元的功能的网络架构都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例如,上述边缘系统中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备用节点。
还应理解,图1和图2以网关包含于边缘系统中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对此不作限定。例如,网关也可以包含于中心系统中。
为避免移动承载网络被管道化,与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业务深度融合,进而提升移动网络带宽的价值,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Institute,ETSI)提出了基于5G演进架构的MEC技术。一方面,MEC技术可以改善用户体验,节省带宽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将计算能力下沉到移动边缘节点,提供第三方应用集成,为移动边缘入口的服务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将计算能力下沉到移动边缘节点后,可以创造出一个具备高性能、低延迟与高带宽的电信级服务环境,加速网络中各项内容、服务及应用的分发和下载,让消费者享有更高质量网络体验。
不论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mobile phone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的MEC,还是5G的MEC,都离不开VNFM的编排能力;VNFM也需要适应MEC的业务需求。
以VNFM“双主”问题为例。“双主”问题表示,处于主、备关系的两台机器或两个节点,在某种条件触发下,均将自身变为主节点的现象。在该现象发生时,由于两个节点均以主节点身份在处理相同的业务,从而可能出现两个节点上的业务处理结果不一致的问题,主备模式双机需要尽量避免该情况的出现。可以理解,“无主”问题,即表示处于主、备关系的两台机器或两个节点,在某种条件触发下,均将自身变为备用节点的现象。
以图1或图2中的节点1和节点2为例,主备模式双机中的节点1和节点2通常都会部署在不同的物理主机、不同的存储上,任何一个节点故障均不影响另外一个节点,另外一个节点仍然可继续运行。
现有技术中,解决“双主”问题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通过检测节点之间的心跳通道,来避免出现“双主”问题。以图2所示的架构为例,在节点1和节点2之间配置多条心跳通道。具体地,只要有一条心跳通道还能连通,就不会出现双主现象,即主节点还是主节点,备用节点还是备用节点;当没有心跳通道能够连通的情况下,备用节点升为主节点。
通过该方式,硬件故障或软件故障,均将引起“双主”问题。例如,硬件故障将引起“双主”问题:虚拟化场景中同一个节点的多条心跳通道所通过的虚拟网卡实际会对应物理主机中同一个物理网卡(如图2的网卡1)。假设节点1为主节点、节点2为备用节点,物理主机网卡故障或者物理主机故障或者网络设备故障等,均会导致节点2无法检测到节点1的心跳,节点2将自身升为主节点,从而出现“双主”现象。又如,软件故障将引起“双主”问题:当主节点或者备用节点因为内部软件故障(非网卡、网络等因素引起的故障)无法检测到对端心跳,则会出现“双主”情况;即使增加多条心跳通道配置,也不能解决该场景下的双主问题。
又一种方式,通过增加仲裁节点,来避免出现“双主”问题。有两种方式增加仲裁节点:一种在是每个边缘系统增加仲裁节点,就近进行裁决,即每个边缘系统中增加的仲裁节点决策该边缘系统哪个节点为主机;另外一种是在与中心VNFM相等位置增加仲裁节点,由该增加的仲裁节点决策每个边缘系统内哪个节点为主机。
通过该方式,不仅增加额外的资源,如计算、存储、网络都增加额外的资源;而且如果某仲裁节点与某个节点在相同的物理单板上,那么物理单板的单点故障导致仲裁节点和该节点同时故障,剩余一个节点因为缺少仲裁,不能进行升主,形成“无主”现象,最终整体业务不可用。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方式,不仅可以使用较低的成本解决“双主”问题,还可以避免“无主”问题的产生。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300的示意性框图。方法300可以应用于节点控制系统,节点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中心系统,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位于边缘系统,且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均与中心系统连接。
其中,中心系统,即表示可以控制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所处的边缘系统的设备。如该中心系统可作为中心控制者,发起业务的创建和删除。且该中心系统可以将业务的创建和删除的请求下发到各个边缘系统,由边缘系统创建或者删除该业务。
示例地,该中心系统例如可以为如图1所述的中心系统,或者,该中心系统也可以为如图2所述的中心VNFM设备。对于中心系统的具体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应理解,中心系统仅是为区分不同功能做的命名,其命名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在未来协议中,用于表示相同功能的命名,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假设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方法3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310,第一节点监视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320,中心系统监视与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在中心系统与第一节点的连接中断时,向第二节点发送升主命令,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330,第二节点根据升主命令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检测到自身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进行降备操作;对于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接收到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后,进行升主操作。具体地,一方面,通过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通性检测,来判断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是否要降备(即原来的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双主的出现,还可以避免倒换以后才发现网络无法使用的情况,减少了无效的倒换时间消耗。又一方面,通过将仲裁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无主问题。例如,中心系统可以向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下发升主命令,使得原来的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工作模式。从而,不需要增加新的仲裁节点,而是通过将倒换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不仅可以减少额外的资源浪费,还可以避免出现无主问题。此外,中心系统可以根据与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之间的连接情况来决策是否下发升主命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倒换,节省倒换时间。
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属于边缘设备或者说边缘系统中的节点,该边缘设备或者说边缘系统中可以包括多个节点。如边缘设备或者说边缘系统中可以包括两个节点,例如记作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或者,边缘设备或者说边缘系统中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节点,例如一个节点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另外多个节点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对此不作限定。方法300主要以假设第一节点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第二节点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应理解,关于节点的具体形式,如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例如,节点可以为虚拟机,其包含了虚拟机里面所运行的系统、应用、数据库等。其中,应用例如可以由管理应用和业务应用组成。
应理解,备用节点,是相对于主节点来说的,备用节点也可以称为备节点或者非主节点,其命名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在未来协议中,用于表示相同功能的命名,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节点的状态不作限定。以第一节点为例,该第一节点在当前处于主节点状态,在某个时段可能处于备用节点状态,并不限定该第一节点只能为主节点。
关于主节点,或者说,某个节点为主节点,或者说某个节点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其均用于表示相同的含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其含义。关于备用节点,或者说,某个节点为备用节点,或者说某个节点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其均用于表示相同的含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其含义。下文统一用主节点和备用节点表述。
一示例,可以根据节点所处的状态,确定节点是主节点还是备用节点。例如,主节点表示处于活跃状态的节点,备用节点表示处于非活跃状态的节点。可以理解,如果节点处于活跃状态,则确定该节点为主节点;如果节点处于非活跃状态,则确定该节点为备用节点。
其中,活跃状态,例如可以表示是否能够对外提供服务。也就是说,主节点对外提供服务。例如,边缘系统安装时可以默认设置一节点为主节点,另一节点为备用节点,由主节点对外提供服务。
又一示例,可以根据节点上业务应用的状态,确定节点是主节点还是备用节点。例如,主节点中的系统、管理应用、业务应用、数据库等都可以处于运行状态;备用节点的系统、管理应用、数据库等可以处于运行状态,业务应用是停止状态。可以理解,如果节点上的业务应用处于运行状态,则确定该节点为主节点;如果节点上的业务应用处于不运行状态或者说停止状态,则确定该节点为备用节点。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并未限定备用节点上的业务应用一定处于停止状态,例如,在热备模式下,主节点和备用节点上的系统、管理应用、业务应用、数据库等都可以处于运行状态。
又一示例,可以根据标识确定节点是主节点还是备用节点。可以采用记录标志位的方式来识别主备节点。例如,边缘系统安装过程中,可以在某一节点上预设存储路径下创建标识文件(即包含备用状态标志位,如standby_flag,的文件),以标识该节点为备用节点,而无该标识文件的节点则为主节点。可以理解,以标志位为standby_flag为例,如果节点上存在包含standby_flag标志位的文件,则确定该节点为备用节点;如果节点上不存在包含该标志位的文件,则确定该节点为主节点。应理解,关于通过标识识别主节点还是备用节点的方式很多,此处不再赘述,任何其他通过标识的方式识别主节点还是备用节点的方式,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应理解,上述示例仅是示例性说明,任何可以实现判断自身是主节点还是备节点的方式,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次提及“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或者“从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或者“降备”,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其含义。其均用于表示,某节点从原先的主节点模式切换为备用节点模式;或者说,某节点开始以备用节点身份处理业务;或者可以理解为,在边缘系统中,某节点开始作为备用节点存在,如该节点暂时不再处理业务(如该节点停止该节点上的全部应用)。对此,下文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次提及“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从备用节点升为备用节点”或者“升主”,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其含义。其均用于表示,某节点从原先的备用节点模式切换为主节点模式;或者说,某节点开始以主节点身份处理业务;或者可以理解为,在边缘系统中,某节点开始作为主节点存在,如该主点开始处理业务。对此,下文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各个节点管理应用控制外部访问边缘系统的通信通道,并可以记录主备模式,当进行升主或者降备等操作时会更新主备模式。
可选地,第一节点可以检测与网关的连接,以便确定与中心系统的连接状态。
例如,第一节点检测与网关的连接为中断时,确定与中心系统的连接状态为中断;第一节点检测与网关的连接为连通时,确定与中心系统的连接状态为连通。下文主要以检测与网关的连接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应理解,任何可以确定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通性的方式,都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
示例地,网关可以位于边缘系统中,例如图1或图2所示;或者,网关也可以位于中心系统,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关于网关的具体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例如,网关可以为交换机中的网间连接器或者说网络设备。或者,网关也可以为路由设备中的网间连接器或者说网络设备。网关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即可以表示节点通过连接网关,以便节点可以运行。如节点通过连接到网关,以便可以运行程序或数据库等应用。
可选地,关于节点与中心系统(如网关)之间检测的时机,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节点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或者说,第一节点可以定期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例如,在系统启动后,第一节点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
示例地,第一节点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周期性地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
其中,第一预设时间,例如可以是配置的时长;或者,第一预设时间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时长,如协议预先定义或者中心系统预先规定的时长;或者,第一预设时间也可以根据历史检测情况确定的时长。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该第一预设时间可以是一分钟。即第一节点可以每隔一分钟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
应理解,第一节点也可以不定期地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可选地,关于节点与中心系统(如网关)之间检测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节点可以通过发送消息的方式,确定该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连接是否正常。例如,第一节点向中心系统发送消息(如心跳消息或者心跳信号等),如果第一节点接收到中心系统回复的消息(如确认(acknowledge,ACK)消息),则可以确定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正常;如果第一节点未接收到中心系统回复的消息,则可以确定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不正常。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节点可以通过ping网关IP地址的方式,检测与中心系统(如网关)连接是否正常。
例如,如果ping命令结果返回0,则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如网关)之间连接正常;如果ping命令结果返回了其他数值,则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如网关)之间连接故障(或者说连接中断)。
示例地,ping命令的相关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指定连续执行次数、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执行超时时间。
其中,指定连续执行次数,例如可以表示连续执行的次数,如连续执行通过ping网关IP地址的方式检测的次数。指定连续执行次数,可以是配置的,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可以设置连续执行次数为A,其中,A为大于1或等于1的整数。例如A为5,即连续执行次数为5次。
其中,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例如可以表示相邻两次执行ping的时间间隔,如相邻两次执行通过ping网关IP地址的方式检测的时间间隔。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可以是配置的,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默认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为T1,其中,T1为大于0的数。例如T1为1秒,即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为1秒。
其中,执行超时时间,例如可以表示执行ping的超时时间。执行超时时间,可以是配置的,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默认执行超时时间为T2,其中,T2为大于0的数。例如T2为4秒,即执行超时时间为4秒。
应理解,上述方式仅是示例性说明,任何可以使得节点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的方式,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如前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心系统也可以检测与第一节点的连接状态。关于中心系统与节点之间检测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心系统可以通过安全外壳协议(secure shell,SSH)命令远程登录节点方式检测与边缘节点(如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如果SSH命令结果返回0,则表示中心系统与边缘节点(如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正常;如果SSH命令返回了其他数字,则表示中心系统与边缘节点(如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故障。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中心系统检测与边缘节点(如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的方式,不作限定,任何可以实现中心系统检测与边缘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的方式,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例如,中心系统可以采用如上文所述的ping方式检测与边缘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又如,也可以通过向边缘节点发送消息的方式确定连接是否正常。
关于中心系统与边缘节点(如第一节点)之间检测的时机,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例如,当中心系统收到“unavailable”的错误码后,中心系统可以检测与边缘节点(如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一种可能的情况,当边缘设备出现“无主状态”时,所有的节点上面的程序都被停止,会导致中心系统和边缘设备已建立的通道,如已建立的基于谷歌(google)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s,RPC)(gRPC)框架开发的通道被迫中断,从而中心系统会收到“unavailable”的错误码。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次提及“无主状态”,其表示多个节点均为备用节点或者说均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没有主节点。或者说,边缘系统中的节点均为备用节点或者说均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没有主节点,例如,边缘系统中所有的节点上面的程序都被停止。
其中,gRPC通道,表示中心系统和边缘设备之间通信采用了gRPC框架,协议为HTTP/2(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中心系统和边缘设备建立通信以后,该通信通道一直存在。应理解,gRPC通道仅是一种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并未限定中心系统和边缘设备之间只能使用gRPC通道通信。
中心系统检测到与第一节点所处的边缘设备(或者说边缘系统)的业务连接通道中断的情况下,则中心系统可以对边缘设备下发升主命令。相应地,第二节点接收该升主命令。
应理解,当边缘系统中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有多个时,中心系统可以向其中任一节点发送升主命令。
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即升主命令用于指示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说,升主命令用于指示原来的备用节点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应理解,升主命令仅是为区分不同功能做的命名,其命名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升主命令例如也可以称为倒换指令或者强制升主命令或者强制命令,或者对于主节点来说,升主命令也可以替换为降备命令。在未来协议中,用于表示相同功能的命名,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下文为统一,用升主命令表述。
中心系统下发升主命令到第二节点,或者说,中心系统向该第二节点下发:将自身由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命令。第二节点接收到该升主命令后,根据该升主命令,从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示例地,应用启动以后,边缘设备可以主动建立与中心系统的gRPC连接,gRPC通道建立成功后,升主过程结束。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节点之间也可以进行检测。
例如,第一节点监视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确定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时,均维持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又如,第二节点监视与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确定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时,均维持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应理解,不管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发生故障,无论是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第一节点,还是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第二节点,均不作处理,或者说均保持当前的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节点之间的检测,如心跳检测,结合节点与中心系统(如网关)之间的检测,共同来确定主节点是否要进行降备操作,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双主问题。此外,节点根据节点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来确定是否要降备,所以即使出现硬件故障(如物理主机网卡故障或者物理主机故障或者网络设备故障等),或者出现,主节点或者备用节点因为内部软件故障(非网卡、网络等因素引起的故障)无法检测到对端心跳,也不会出现误判使得出现双主问题。
相反地,如果节点检测到节点之间的连接发生故障,从而备用节点升为主节点,那么可能会出现双主问题。例如,硬件故障(如物理主机网卡故障或者物理主机故障或者网络设备故障等)或者,软件故障(如非网卡、网络等因素引起的内部软件故障),均可能导致节点检测到节点之间的连接发生故障,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备用节点升为主节点,那么可能出现两个主节点(即双主问题):即本身处于主节点状态的节点、以及从备用节点升为主节点的节点。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节点检测到节点之间的连接发生故障后,无论节点为主节点还是备用节点,均不作动作,以避免出现双主问题。
可选地,关于节点之间检测的时机,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下面主要以第一节点检测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节点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或者说,第一节点可以定期检测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例如,在系统启动后,第一节点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示例地,第一节点按照第二预设时间,周期性地检测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其中,第二预设时间,例如可以是配置的时长;或者,第二预设时间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时长,如协议预先定义或者中心系统预先规定的时长;或者,第二预设时间也可以根据历史检测情况确定的时长。对此,不作限定。其中,第二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者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该第二预设时间可以是一分钟。即第一节点可以每隔一分钟检测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应理解,第一节点也可以不定期地检测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可选地,关于节点之间检测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通过发送消息(如心跳信号)的方式来检测节点之间的连接。例如,只要第一节点可以检测到第二节点的心跳,就可以认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正常,当没有心跳通道能够连通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不正常。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节点可以通过ping网关IP地址的方式,检测与第二节点连接是否正常。
例如,如果ping命令结果返回0,则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连接正常;如果ping命令结果返回了其他数值,则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连接故障(或者说连接中断)。
示例地,ping命令的相关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指定连续执行次数、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执行超时时间。
其中,指定连续执行次数,例如可以表示连续执行的次数,如连续执行通过ping网关IP地址的方式检测的次数。指定连续执行次数,可以是配置的,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可以设置连续执行次数为B,其中,B为大于1或等于1的整数。例如B为5,即连续执行次数为5次。其中,B和A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者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例如可以表示相邻两次执行ping的时间间隔,如相邻两次执行通过ping网关IP地址的方式检测的时间间隔。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可以是配置的,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默认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为t1,其中,t1为大于0的数。例如t1为1秒,即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为1秒。其中,t1和T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者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执行超时时间,例如可以表示执行ping的超时时间。执行超时时间,可以是配置的,也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默认执行超时时间为t2,其中,t2为大于0的数。例如t2为4秒,即执行超时时间为4秒。其中,t2和T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者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上述方式仅是示例性说明,任何可以使得节点检测与节点之间的连接的方式,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例如,节点之间也可以通过检测节点之间的心跳通道来确定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如可以通过发送心跳信号来检测节点之间的心跳通道。
还应理解,各个步骤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例如,步骤320和步骤330在步骤310之前,即第二节点可以先接收来自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并根据该升主命令进行相应的处理。或者,步骤310在步骤320和步骤330之前,即第一节点也可以先根据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上文方法300中,假设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当前的工作模式。为不失一般性,下文以节点#1为例进行说明。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400的示意性框图。方法4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410,节点#1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
示例地,节点#1可以为主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节点#1可以为备用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应理解,在节点#1为备用节点时,节点#1也可以不用检测与中心系统的连接,对此不作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节点#1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具体地,可以参考上文方法300中第一节点检测与网关的连接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420,节点#1确定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在检测到自身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一种情况,节点#1为主节点。如果节点#1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故障,或者说,节点#1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那么节点#1从主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或者说节点#1切换为备用节点。例如,节点#1可以停止节点#1上面的程序、数据库等应用。
又一种情况,节点#1为备用节点。如果节点#1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故障,或者说,节点#1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那么节点#1保持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或者说节点#1保持备用节点不变。
430,节点#1确定自身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监听来自中心系统的命令,并在接收到来自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时,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在节点#1未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故障的情况下,或者说,在节点#1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没有断开的情况下,节点#1可能会收到中心系统下发的升主命令。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心系统检测到与节点#1所处的边缘设备(或者说边缘系统)的业务连接通道中断的情况下,则中心系统可以通过管理通道对边缘设备下发升主命令。
可以理解,中心系统可以根据业务情况确定是否要发送升主命令。
示例地,中心系统可以检测与边缘设备的节点(如当前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在中心系统检测到与当前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中心系统可以向当前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下发升主命令。
关于中心系统与节点之间检测的方式,可以参考方法300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中心系统检测到与节点#1所处的边缘设备(或者说边缘系统)的业务连接通道中断的情况下,则中心系统可以对边缘设备下发升主命令。相应地,边缘设备的节点接收该升主命令。
一种情况,节点#1为主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在该情况下,由于节点#1所处的边缘设备(或者说边缘系统)的业务连接通道已中断,即节点#1上面的程序都被停止或者可以理解为节点#1已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故节点#1不会接收到升主命令。
又一种情况,节点#1为备用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在该情况下,中心系统下发升主命令到该节点#1,或者说,中心系统向该节点#1下发:将自身由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命令。节点#1接收到该升主命令后,根据该升主命令,从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示例地,应用启动以后,边缘设备可以主动建立与中心系统的gRPC连接,gRPC通道建立成功后,升主过程结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方面,可以进行连通性检测。通过节点与中心系统(如网关)的连通性检测,来判断节点是否要降备(即原来的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双主的出现,还可以避免倒换以后才发现网络无法使用的情况,减少了无效的倒换时间消耗。又一方面,可以进行业务联动检测。通过将仲裁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无主问题。例如,中心系统可以向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下发升主命令,使得原来的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工作模式。从而,不需要增加新的仲裁节点,而是通过将倒换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不仅可以减少额外的资源浪费,还可以避免出现无主问题。
应理解,上述各个步骤仅是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并未限定于此。例如,在节点#1当前的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时,可以仅执行步骤430。又如,在节点#1当前的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时,可以仅执行步骤410和420。
还应理解,节点#1判断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还是备用节点工作模式,与节点#1检测与中心系统的连接是否中断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例如,节点#1可以先判断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还是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然后再检测与中心系统的连接是否中断;或者,节点#1也可以先检测与中心系统的连接是否中断,然后再判断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还是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可选地,方法400还可以包括步骤401。
401,节点#1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
示例地,节点#1为主节点、节点#2为备用节点;或者,节点#1为备用节点、节点#2为主节点。
应理解,不管节点#1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是否发生故障,节点#1与节点#2均不作处理,或者说均保持当前的模式。
关于节点之间的检测,可以参考上文方法300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步骤401和步骤410之间没有先后顺序的关系。例如,在系统启动后,节点#1可以定期地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节点#1可以定期地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
上文结合方法300和方法400,介绍了连通性检测(如步骤410和步骤420)结合业务联动检测(如步骤430)的方案,通过该方案既可以解决无主问题,也可以解决双主问题。下面结合图5和图6分别介绍连通性检测的方案和业务联动检测的方案。应理解,方法500和方法600所述的方案可以结合使用(如方法300或方法400所述),也可以各自单独使用,对此不作限定。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500的示意性框图。方法5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510,节点#1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
示例地,节点#1可以为主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节点#1可以为备用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节点与中心系统之间检测的时机以及方式,均可以参考方法300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520,在节点#1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确定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确定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时,保持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节点#1可以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也就是说,在节点#1检测到与网关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判断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判断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保持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关于节点与网关之间检测的方案,可以参考方法300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一种情况,节点#1为主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如果节点#1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故障,或者说,节点#1检测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那么节点#1从主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或者说节点#1切换为备用节点。例如,节点#1可以停止节点#1上面的程序、数据库等应用。
又一种情况,节点#1为备用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如果节点#1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故障,或者说,节点#1检测到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断,那么节点#1保持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或者说节点#1保持备用节点不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节点与中心系统(如网关)的连通性检测,来判断节点是否要降备(即原来的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例如,在连通检测故障的情况下,即主节点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出现故障或者说中断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对节点进行降备操作,即主节点可以主动降为备用节点。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双主的出现,还可以避免倒换以后才发现网络无法使用的情况,减少了无效的倒换时间消耗。
可选地,方法500还可以包括步骤501。
501,节点#1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
应理解,不管节点#1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是否发生故障,节点#1与节点#2均不作动作,或者说均保持当前的模式。
关于节点之间检测的方案,可以参考方法300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步骤501和步骤510之间没有先后顺序的关系。例如,在系统启动后,节点#1可以定期地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节点#1可以定期地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
还应理解,在方法500中,关于升主的触发条件,如备用节点何时升为主节点,不作限定。任何可以使得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后、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主节点(如备用节点升为主节点)的方案,均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通性检测,来判断节点是否要降备(即原来的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或者,结合节点之间的检测与节点和中心系统之间的检测,共同来判断节点是否要降备,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例如,在中心系统连通检测故障的情况下,即主节点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出现故障或者说中断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对节点进行降备操作,即主节点可以主动降为备用节点。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双主的出现,还可以避免倒换以后才发现网络无法使用的情况,减少了无效的倒换时间消耗。示例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用于MEC技术中,从而可以解决MEC技术中可能出现的“双主”问题。
上文结合方法500介绍了连通性检测机制,即节点与中心系统之间连通性的检测,下文结合方法600介绍业务联动检测。应理解,方法500和方法600所述的方案可以结合使用,也可以各自单独使用,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600的示意性框图。方法6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610,节点#1接收来自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示例地,节点#1可以为主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节点#1可以为备用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关于中心系统和升主命令可以参考方法300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心系统检测到与节点#1所处的边缘设备(或者说边缘系统)的业务连接通道中断的情况下,则中心系统可以通过管理通道对边缘设备下发升主命令。
可以理解,中心系统可以根据业务情况确定是否要发送升主命令。
示例地,中心系统可以检测与边缘设备的节点(如节点#1)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
关于中心系统与节点之间检测的时机以及方式,均可以参考方法300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620,节点#1确定自身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示例地,节点#1判断自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可以理解,在某些情况下,中心系统可以决定边缘系统中的主备节点倒换。例如,在软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原来的主备节点需要倒换,即中心系统能够连接到两个节点,且中心系统向两个节点下发升主命令(或者也可以称为升主命令),使得原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原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心系统只能连接到某个节点(如节点#1,且该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在该情况下,中心系统下发升主命令到该节点,或者说,中心系统向该节点下发:将自身由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命令。示例地,应用启动以后,边缘设备可以主动建立与中心系统的gRPC连接,gRPC通道建立成功后,升主过程结束。
又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心系统能连接到两个节点(如节点#1和节点#2)。在该情况下,中心系统下发升主命令(或者称为倒换命令)到两个节点,或者说,中心系统向该两个节点下发:将原有主节点切换为备用节点、原有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命令。节点上的双机监控可以根据自身主备情况进行操作,例如,如果本节点是主节点,则本节点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如果本节点是备用节点,则本节点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示例地,边缘设备强制倒换成功后,边缘设备可以主动建立与中心系统的gRPC连接,gRPC通道建立成功后,强制倒换结束。关于该情况,一种可能的场景是,软件发生故障,原来的主备节点需要倒换,即中心系统能够连接到两个节点,且中心系统向两个节点下发升主命令,使得原有的主节点切换为备用节点,原有的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仲裁能力可以集成到中心系统提供。例如,中心系统可以根据业务通道的故障情况来决策是否进行倒换(即原来的主节点切换为备用节点,原来的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而不是根据仲裁与边缘设备的连通性来检测。从而,通过将倒换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可以减少额外的资源浪费。此外,根据业务通道故障情况来决策主备节点是否倒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倒换,节省倒换时间。示例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用于MEC技术中,从而可以解决MEC技术中可能出现的“双主”问题和“无主”问题。
可选地,方法600还可以包括步骤601。
601,节点#1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
关于节点之间检测的时机和方式,可以参考方法300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进行业务联动检测,即节点之间心跳中断,节点互相之间无法感知对端状态,那么可以根据中心系统下发的升主命令确定进行倒换(即原来的主节点切换为备用节点,原来的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也就是说,节点之间心跳中断,节点互相之间无法感知对端状态,如果中心系统与边缘设备的业务连接通道中断,则中心系统可以通过管理通道对边缘设备下发升主命令。
上文结合方法300和400,介绍了连通性检测结合业务联动检测的方案,结合方法500介绍了单独使用连通性检测的方案,结合方法600介绍了单独使用业务联动检测的方案。为便于理解,下文结合图7,以中心系统为中心VNFM设备、边缘设备为边缘VNFM设备、节点检测与网关的连接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应理解,方法700中未详细描述的,可以参考方法300至方法600中的描述。
图7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节点控制的方法700的示意图。假设边缘VNFM设备包括节点#1和节点#2,其中,节点#1和节点#2中,一个为主节点或者说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另一个为备用节点或者说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方法7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710,节点#1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
节点#1可以检测与网关的连接,以便确定与中心系统的连接是否正常。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节点#1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或者说,节点#1可以定期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例如,在系统启动后,节点#1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
示例地,节点#1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周期性地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
应理解,节点#1也可以不定期地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关于第一预设时间,可以参考方法300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节点#1可以通过ping网关IP地址的方式,检测与网关连接是否正常。
例如,如果ping命令结果返回0,则节点#1与网关之间连接正常;如果ping命令结果返回了其他数值,则节点#1与网关之间连接故障(或者说连接中断)。
示例地,ping命令的相关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指定连续执行次数、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执行超时时间。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节点#1可以通过发送消息的方式,检测与网关连接是否正常。
关于节点与网关之间的检测,可以参考方法300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720,如果节点#1与网关之间的连接故障,则对节点#1进行降备操作。
假设节点#1检测到节点与网关的连接故障(或者说连接中断)。
一种可能的情况,节点#1本身为备用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在该情况下,节点#1检测到节点与网关的连接故障,则节点#1保持备用节点工作模式不变。
又一种可能的情况,节点#1本身为主节点,或者说,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在该情况下,节点#1检测到节点与网关的连接故障,节点#1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例如节点#1停止节点#1上面的程序、数据库等应用全部停止。示例地,在该情况下,节点#1和节点#2均为备用节点,此时边缘VNFM设备形成“无主”状态,在该情况下,可以由中心VNFM设备根据业务情况进行强制升主,进而将节点#2升为主节点。
730,节点#1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节点#1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或者说,节点#1可以定期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例如,在系统启动后,节点#1可以周期性地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
示例地,节点#1按照第二预设时间,周期性地检测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
关于第二预设时间,可以参考方法300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节点#1可以通过ping网关IP地址的方式,检测与节点#2连接是否正常。
例如,如果ping命令结果返回0,则节点#1与节点#2之间连接正常;如果ping命令结果返回了其他数值,则节点#1与节点#2之间连接故障。
示例地,ping命令的相关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指定连续执行次数、每次执行ping的间隔时间、执行超时时间。
关于ping命令的相关参数,可以参考方法300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740,节点#1检测到节点#1与节点#2的连接故障,节点#1保持不变。
不管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还是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均不作处理。相反地,假设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如果节点#1根据节点#1与节点#2之间的连接故障,则从备用节点升为主节点,那么可能会出现双主问题。例如,硬件故障(如物理主机网卡故障或者物理主机故障或者网络设备故障等)或者,软件故障(如非网卡、网络等因素引起的内部软件故障),均可能导致节点#1检测到节点#1与节点#2的连接故障,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节点#1从备用节点升为主节点,那么可能出现两个主节点(即双主问题):即本身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2、以及从备用节点升为主节点的节点#1。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节点#1检测到节点#1与节点#2的连接故障后,无论节点#1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还是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均不作处理,以避免出现双主问题。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中心VNFM设备的指示,避免出现无主问题。
示例地,在方法700中所述的情况下,节点#1和节点#2均为备用节点,此时边缘VNFM设备形成“无主”状态,在该情况下,可以由中心VNFM设备根据业务情况进行强制升主,进而将节点#2升为主节点。
750,中心VNFM设备检测与边缘VNFM设备的业务通道连接是否正常。
当边缘VNFM设备出现“无主状态”时,例如步骤720或步骤740中所述的“无主状态”,所有的节点上面的程序都被停止,会导致中心VNFM设备和边缘VNFM设备已建立的gRPC通道被迫中断,中心VNFM设备会收到“unavailable”的错误码。
当中心VNFM设备收到“unavailable”的错误码后,中心VNFM设备可以检测与边缘VNFM设备的业务通道连接是否正常。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心VNFM设备通过SSH命令远程登录节点方式检测与节点#1或者节点#2连接是否正常。如果SSH命令结果返回0,则表示中心VNFM设备与边缘VNFM设备用节点之间的连接正常;如果SSH命令返回了其他数字,则表示中心VNFM设备与边缘VNFM设备用节点连接故障。
应理解,任何可以实现中心VNFM设备检测与节点连接是否正常的方式,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例如,中心VNFM设备还可以通过ping方式或者其它方式,检测与节点#1或者节点#2连接是否正常。
中心VNFM设备检测与边缘VNFM设备的业务通道连接故障的情况下,中心VNFM设备还可以下发升主命令。
760,中心VNFM设备检测与边缘VNFM设备的业务通道连接故障的情况下,下发升主命令。
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心VNFM设备只能连接到某个节点(如节点#1,且该节点#1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在该情况下,中心VNFM设备下发升主命令到该节点,或者说,中心VNFM设备向该节点下发:将自身由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命令。示例地,应用启动以后,边缘VNFM设备可以主动建立与中心VNFM设备的gRPC连接,gRPC通道建立成功后,升主过程结束。
又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心VNFM设备能连接到两个节点(如节点#1和节点#2)。在该情况下,中心VNFM设备下发升主命令(或者称为强制命令)到两个节点,或者说,中心VNFM设备向该两个节点下发:将原有主节点切换为备用节点、原有备用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命令。节点上的双机监控可以根据自身主备情况进行操作,例如,如果本节点是主节点,则本节点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如果本节点是备用节点,则本节点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示例地,边缘VNFM设备强制倒换成功后,边缘VNFM设备可以主动建立与中心VNFM设备的gRPC连接,gRPC通道建立成功后,强制倒换结束。
应理解,方法700中的各个步骤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一示例,步骤710和步骤720,与步骤730和步骤740之间并未先后顺序关系。例如,在系统启动后,节点#1定期的执行与网关之间的检测,节点#1定期的执行与节点#2之间的检测。又一示例,步骤710和步骤720,与步骤750和步骤760之间并没有先后顺序关系。
还应理解,方法700主要以节点#1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节点#2也可以执行如方法700所述的步骤。换句话说,边缘设备中的各个节点均可以执行如方法700的步骤。
还应理解,方法700以中心VNFM设备、边缘VNFM设备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并未限定于此。例如,在实际通信中,中心系统和边缘系统均不限于VNFM设备。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以边缘系统包括两个节点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并未限定于此。例如,边缘系统中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节点。此外,边缘系统中包括多个备节点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备节点发送升主命令。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以节点检测与网关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以确定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接是否正常为例进行了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并未限定于此。例如,任何可以使得确定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接是否正常的方式都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检测到自身与中心系统(如网关)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进行降备操作。也就是说,通过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通性检测,来判断节点是否要降备(即原来的主节点降为备用节点),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或者,在心跳检测之外增加了连通性检测,如果连通性检测不通,则主动进行降备操作,从而避免出现双主问题。例如,在连通检测故障的情况下,即主节点检测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出现故障或者说中断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对节点进行降备操作,即主节点可以主动降为备用节点。通过该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双主的出现,还可以避免倒换以后才发现网络无法使用的情况,减少了无效的倒换时间消耗。
此外,基于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来说,在接收到中心系统的升主命令后,进行升主操作。也就是说,可以进行业务联动检测,仲裁能力可以集成到中心系统提供。例如,中心系统可以根据业务通道的故障情况来决策原来的备用节点是否要切换到主节点,而不是根据仲裁与边缘设备的连通性来检测。从而,通过将倒换能力集成到中心系统,可以减少额外的资源浪费。此外,根据业务通道故障情况来决策主备节点是否倒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倒换,节省倒换时间。
本文中描述的各个实施例可以为独立的方案,也可以根据内在逻辑进行组合,这些方案都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例如,方法500所述的方案和方法600所述的方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对此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边缘设备(或者节点)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可用于边缘设备(或者节点)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由中心系统(如中心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可用于中心系统(如中心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
以上,结合图3至图7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以下,结合图8和图9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应理解,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见上文方法实施例,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边缘设备(或者节点)或者中心系统(如中心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下面以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节点控制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800包括收发单元810和处理单元820。收发单元810可以实现相应的通信功能,处理单元820用于进行数据处理。收发单元810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或通信单元。
可选地,该装置8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用于存储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单元820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指令和/或数据,以使得通信装置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
该装置800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所执行的动作,这时,该装置800可以为节点或者可配置于节点的部件。收发单元81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侧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82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处于主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侧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或者,该装置800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所执行的动作,这时,该装置800可以为节点或者可配置于节点的部件。收发单元81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侧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82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处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节点侧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或者,该装置800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处于中心系统所执行的动作,这时,该装置800可以为中心系统或者可配置于中心系统的部件。收发单元81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中心系统侧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82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中心系统侧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作为一种设计,该装置800用于执行上文实施例中节点所执行的动作。处理单元820,用于在确定装置800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监视装置800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确定装置800与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收发单元810,用于在确定装置800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监听来自中心系统的命令,在接收到中心系统发送的升主命令时,处理单元820还用于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其中,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作为一示例,边缘系统还包括第二节点,处理单元820,还用于监视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在确定装置800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时,均维持装置800的当前工作模式。
作为又一示例,处理单元820,具体用于监视装置800与网关之间的连接状态,网关在装置800与中心系统之间。
作为又一示例,网关在边缘系统内。
作为又一示例,处理单元820,还用于检测到装置800处于活跃状态时,确定装置800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装置800处于非活跃状态时,确定装置800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装置800上的业务应用处于运行状态时,确定装置800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装置800上的业务应用处于停止状态时,确定装置800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装置800上不存在状态标识时,确定装置800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装置800上存在状态标识时,确定装置800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该装置800可实现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300至方法700中的节点执行的步骤或者流程,该装置8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中的节点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装置8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的相应流程。
其中,当该装置800用于执行图3中的方法300时,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20,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10、330。
当该装置800用于执行图4中的方法400时,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方法400中的步骤430,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方法400中的步骤410、420、401。
当该装置800用于执行图5中的方法500时,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方法500中的步骤510、520、501。
当该通信装置800用于执行图6中的方法600时,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方法600中的步骤610,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方法600中的步骤620、601。
当该通信装置800用于执行图7中的方法700时,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方法700中的步骤760,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方法700中的步骤710、720、730、740。
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又一种设计,该装置800用于执行上文实施例中心系统所执行的动作。处理单元820,用于检测边缘系统的业务通道,边缘系统包括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收发单元810,用于在边缘系统的业务通道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向第一节点和/或第二节点发送升主命令,其中,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作为一示例,处理单元820,具体用于:检测与第一节点或者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在检测与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的情况下,确定边缘系统的业务通道发生故障。
作为又一示例,处理单元820,具体用于:通过安全外壳协议SSH命令远程登录节点方式,检测与第一节点或者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
该装置800可实现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300至方法700中的中心系统执行的步骤或者流程,该装置8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中的中心系统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装置8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的相应流程。
其中,当该装置800用于执行图3中的方法300时,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20,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20。
当该装置800用于执行图4中的方法400时,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方法400中的步骤430,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方法400中的步骤410。
当该装置800用于执行图6中的方法600时,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方法600中的步骤610。
当该装置800用于执行图7中的方法700时,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方法700中的步骤760,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方法700中的步骤750。
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另一种设计,该装置800用于执行上文实施例节点控制系统所执行的动作。节点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中心系统,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位于边缘系统,且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均与中心系统连接,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处理单元820,用于监视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使得第一节点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收发单元810,用于在中心系统与第一节点的连接中断时,向第二节点发送升主命令,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处理单元820,还用于使得第二节点根据升主命令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作为一示例,处理单元820,还用于监视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确定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时,均维持第一节点和/或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作为又一示例,处理单元820,具体用于监视第一节点与网关之间的连接状态,网关在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之间。
作为又一示例,网关位于边缘系统内。
该装置800可实现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300至方法700中的节点控制系统执行的步骤或者流程,该装置8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中的节点控制系统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装置8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的相应流程。
上文实施例中的处理单元820可以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实现。收发单元810可以由收发器或收发器相关电路实现。收发单元810还可称为通信单元或通信接口。存储单元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存储器实现。
应理解,该装置800中的收发单元810可对应于图9中示出的设备900中的收发器930,该装置800中的处理单元820可对应于图9中示出的设备900中的处理器910。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节点控制的设备9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所示,该设备900包括处理器910,处理器910与存储器920耦合,存储器92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器910用于执行存储器9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和/或数据,使得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被执行。
可选地,该设备900包括的处理器910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如图9所示,该通信装置9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920。
可选地,该设备900包括的存储器92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存储器920可以与该处理器910集成在一起,或者分离设置。也就是说,上述处理器910和存储器920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910用于执行存储器92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920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910中,或者独立于处理器910。
可选地,如图9所示,该设备9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930,收发器930用于信号的接收和/或发送。例如,处理器910用于控制收发器930进行信号的接收和/或发送。收发器930可以包括输入接口(或者称,接收机)和输出接口(或者称,发射机)。收发器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收发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天线,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作为一种方案,该设备90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节点执行的操作。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设备900可以是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节点,也可以是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节点的功能的芯片。
例如,处理器91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节点执行的处理相关的操作,收发器93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节点执行的收发相关的操作。
具体地,该设备9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3至图7中的节点,该设备9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中的节点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设备9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的相应流程。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另一种方案,该通信装置90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中心系统执行的操作。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设备900可以是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中心系统,也可以是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中心系统的功能的芯片。
例如,处理器91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中心系统执行的处理相关的操作,收发器93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中心系统执行的收发相关的操作。
具体地,该设备9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3至图7中的中心系统(或者说中心设备),该设备9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中的中心系统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设备9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的相应流程。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另一种方案,该通信装置90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节点控制系统执行的操作。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设备900可以是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节点控制系统,也可以是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节点控制系统的功能的芯片。
例如,处理器91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节点控制系统执行的处理相关的操作,收发器93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节点控制系统执行的收发相关的操作。
具体地,该设备9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3至图7中的节点控制系统(如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中心系统),该设备9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中的节点控制系统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设备9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3中的方法300至图7中的方法700的相应流程。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节点执行的方法,或由中心系统执行的方法的计算机指令。
例如,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节点执行的方法,或由中心系统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节点执行的方法,或由中心系统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边缘系统,该边缘系统包括上文实施例中的节点,如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或者节点#1和节点#2)。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节点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上文实施例中的节点(如第一节点和/或第二节点)和中心系统。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方便和简洁,上述提供的任一种通信装置中相关内容的解释及有益效果均可参考上文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其中,硬件层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操作系统层的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应用层可以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
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进行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制品”可以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或者说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性介质或磁存储器件(例如,软盘、硬盘(如移动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光盘、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U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例如,RAM可以用作外部高速缓存。作为示例而非限定,RAM可以包括如下多种形式: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此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实现本申请提供的方案。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
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例如,计算机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关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参考上文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节点控制系统,所述节点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中心系统,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位于边缘系统,且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均与所述中心系统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监视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所述中心系统监视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在所述中心系统与所述第一节点的连接中断时,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升主命令,所述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升主命令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监视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和/或,所述第二节点监视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
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时,均维持所述第一节点和/或所述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监视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监视与网关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网关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关位于所述边缘系统内。
5.一种节点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边缘系统中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中心系统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监视自身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在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监听来自所述中心系统的命令,在接收到所述中心系统发送的升主命令时,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其中,所述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系统还包含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连接,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监视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
在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时,均维持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监视自身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监视自身与网关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网关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关在所述边缘系统内。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处于活跃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处于非活跃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或者,
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上的业务应用处于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上的业务应用处于停止状态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或者,
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上不存在状态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一节点上存在状态标识时,确定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10.一种节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中心系统,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位于边缘系统,且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均与所述中心系统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所述第一节点,用于监视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所述中心系统,用于监视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在所述中心系统与所述第一节点的连接中断时,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升主命令,所述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所述第二节点,用于根据所述升主命令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节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监视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均维持所述第一节点和/或所述第二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节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点,具体用于监视与网关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网关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
13.一种节点,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边缘系统中,所述节点与中心系统连接,所述节点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监视所述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在确定所述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的连接中断时,切换到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收发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的情况下,监听来自所述中心系统的命令,在接收到所述中心系统发送的升主命令时,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其中,所述升主命令用于通知从备用节点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节点工作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系统还包含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监视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状态;
在确定所述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中断或连通时,均维持所述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监视所述节点与网关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网关在所述节点与所述中心系统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检测到所述节点处于活跃状态时,确定所述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节点处于非活跃状态时,确定所述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或者,
检测到所述节点上的业务应用处于运行状态时,确定所述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节点上的业务应用处于停止状态时,确定所述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或者,
检测到所述节点上不存在状态标识时,确定所述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主节点工作模式,或者,检测到所述节点上存在状态标识时,确定所述节点的当前工作模式为备用节点工作模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节点控制系统或所述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关在所述边缘系统内。
18.一种节点控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以使得所述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计算机实现上述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352126.0A 2020-04-28 2020-04-28 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Pending CN1135733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2126.0A CN113573329A (zh) 2020-04-28 2020-04-28 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EP21797439.3A EP4132065A4 (en) 2020-04-28 2021-04-15 NODE CONTROL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PCT/CN2021/087365 WO2021218645A1 (zh) 2020-04-28 2021-04-15 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US17/974,911 US20230039817A1 (en) 2020-04-28 2022-10-27 Node Control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2126.0A CN113573329A (zh) 2020-04-28 2020-04-28 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3329A true CN113573329A (zh) 2021-10-29

Family

ID=78158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2126.0A Pending CN113573329A (zh) 2020-04-28 2020-04-28 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9817A1 (zh)
EP (1) EP4132065A4 (zh)
CN (1) CN113573329A (zh)
WO (1) WO2021218645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4216A (zh) * 2015-06-30 2017-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vnf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05045A (zh) * 2017-06-06 2018-12-14 北京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主备服务系统及主节点故障恢复方法
US20190052520A1 (en) * 2017-08-14 2019-02-14 Nicira, Inc. Cooperative active-standby failover between network systems
CN109495938A (zh) * 2018-12-21 2019-03-1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多接入边缘计算的网络切换方法
CN109861867A (zh) * 2019-02-28 2019-06-0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ec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417600A (zh) * 2019-08-02 2019-11-05 秒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系统的节点切换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0740072A (zh) * 2018-07-20 2020-01-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和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376380A1 (en) * 2017-06-23 2018-1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xposure of capabilities of central units and distributed units in base station entities for admission control
CN108282801B (zh) * 2018-01-26 2021-03-30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切换管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4216A (zh) * 2015-06-30 2017-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vnf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05045A (zh) * 2017-06-06 2018-12-14 北京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主备服务系统及主节点故障恢复方法
US20190052520A1 (en) * 2017-08-14 2019-02-14 Nicira, Inc. Cooperative active-standby failover between network systems
CN110740072A (zh) * 2018-07-20 2020-01-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和相关设备
CN109495938A (zh) * 2018-12-21 2019-03-1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多接入边缘计算的网络切换方法
CN109861867A (zh) * 2019-02-28 2019-06-0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ec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417600A (zh) * 2019-08-02 2019-11-05 秒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系统的节点切换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39817A1 (en) 2023-02-09
EP4132065A1 (en) 2023-02-08
EP4132065A4 (en) 2023-08-30
WO2021218645A1 (zh) 202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6932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US7359339B2 (en) Smart access point
WO2016184175A1 (zh) 数据库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07068650A2 (en) Simultaneous download to multiple targets
CN108897658B (zh) 主数据库监控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7070731B (zh) 一种主从仲裁方法及系统
CN10945070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网关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11983522B2 (en) Edge-based intelligence for over the air update
US11843534B2 (en) State detection of NETCONF session
US2023026257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12333013A (zh) 自适应组网方法、装置、路由器及存储介质
CN103324554A (zh) 备用系统设备、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CN110391928B (zh) 一种使用电子开关执行主备切换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5004650B (zh) 节点配置方法、装置、分布式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872799A (zh) 管理节点的方法、节点和系统
CN113573329A (zh) 节点控制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CN111917870A (zh) 请求处理方法、系统、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89471B (zh) 跨设备链路聚合组主备配置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0491421B2 (en) Ring protection network module
US10959277B2 (en) Mobile device network performance restoration and improvement
CN111405025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传输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CN117278345B (zh) 应用于网络设备的节能方法及装置
EP4154501B1 (en) Service request handling
US1200825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chieving near zero impact during node failure in a cluster system
CN107038079B (zh) 一种通信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