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3252B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3252B
CN113573252B CN202110771672.2A CN202110771672A CN113573252B CN 113573252 B CN113573252 B CN 113573252B CN 202110771672 A CN202110771672 A CN 202110771672A CN 113573252 B CN113573252 B CN 1135732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tted
bluetooth
bluetooth end
recei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16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3252A (zh
Inventor
练丁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167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732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73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3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3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3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3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e.g. by encry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由第一蓝牙端执行的方法包括: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异步无连接ACL链路连接,向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其中,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至少用于供所述第二蓝牙端接收所述待传输数据;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大幅提高第一蓝牙端传输数据的效率,降低了第一蓝牙端的功耗,同时提升了数据传输过程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蓝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简称:BLE)技术支持两种传输方式,一种是基于连接的传输,比如异步无连接(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 Link,简称:ACL)链路连接,这种传输方式需要第一蓝牙端与第二蓝牙端之间先建立连接,然后基于二者建立的连接在各自时隙上进行数据收发;另一种是基于广播的方式进行数据收发,比如第一蓝牙端建立广播同步组(Broadcast Isochronous Groups,简称:BIG),向外界发送BIG数据流,第二蓝牙端只要能与第一蓝牙端进行同步,就可以收到第一蓝牙端广播的数据包。
然而,基于连接的传输方式,第一蓝牙端需要保证数据包一定传输到第二蓝牙端,否则就需要一直重传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需要收到第二蓝牙端回复的确认收到的信息后,才可以进行下一个数据包的传输,当数据量比较大且第二蓝牙端非常多时,这种传输方式的效率非常低,耗费的时间会非常长,第一蓝牙端的功耗非常大,而基于广播的方式进行数据收发,第一蓝牙端无法收到第二蓝牙端的反馈,数据传输过程的可靠性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可以在提高第一蓝牙端传输数据的效率的同时提升数据传输过程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蓝牙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异步无连接ACL链路连接,向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其中,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至少用于供所述第二蓝牙端接收所述待传输数据;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蓝牙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收到第一蓝牙端通过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异步无连接ACL链路连接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且扫描到所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后,根据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从所述广播中获取所述待传输数据。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蓝牙端和第二蓝牙端;所述第一蓝牙端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异步无连接ACL链路连接,向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所述第二蓝牙端用于在收到所述第一蓝牙端通过所述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的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且扫描到所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后,根据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从所述广播中获取所述待传输数据。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包括: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模块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模块执行,以使所述处理模块能够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芯片为第一蓝牙端或第二蓝牙端。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芯片和蓝牙天线,所述蓝牙天线与所述芯片连接。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应用于第一蓝牙端的数据传输方法,或实现上述应用于第二蓝牙端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蓝牙端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向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再根据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以面对所有第二蓝牙端的广播的形式,向所有第二蓝牙端发送待传输数据,也就是通过先连接、再广播的方式,考虑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占用带宽很小,而待传输数据相对来说占用带宽较大,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一蓝牙端以广播形式发送发送一遍占用带宽非常大的待传输数据,多个第二蓝牙端就可以收到待传输数据,无需对每个第二蓝牙端都发送一遍占用带宽较大的待传输数据,可以大幅提高第一蓝牙端传输数据的效率,降低了第一蓝牙端的功耗,同时,由于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是通过第一蓝牙端与第二蓝牙端之间的连接传输的,可以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具体实现示意图一;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一种获取时间偏移量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具体实现示意图二;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具体实现示意图三;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一种数据传输的具体实现示意图四;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传输参数约定数据包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三;
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四;
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一种数据传输接收反馈的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接收应答数据包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到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BLE技术支持基于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即点对点的数据传输,这种传输方式需要第一蓝牙端与第二蓝牙端之间先建立连接,然后基于双方之间建立的连接,在各自时隙上进行数据收发。连接建立后,双方约定好周期性连接事件开始的时间,在每一个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第一蓝牙端先向第二蓝牙端发送数据,第二蓝牙端不管收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数据,还是没有收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数据,都会在预设时间后向第一蓝牙端发送数据,以告知第一蓝牙端是否有收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数据。如果第二蓝牙端确认有收到数据包,则第一蓝牙端就继续向第二蓝牙端发送后面的数据包,否则就向第二蓝牙端重传之前的数据包。
BLE技术还支持基于广播的数据传输方式,第一蓝牙端首先发送周期广播,周期广播中包含时钟同步信息,以告知周围的第二蓝牙端在预设时间、预设信道可以接收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数据包,然后第一蓝牙端会在预设时间、预设信道以广播的形式发送数据包。第二蓝牙端只要能与第一蓝牙端同步,就可以收到第一蓝牙端广播的数据包。这种传输方式第二蓝牙端无法向第一蓝牙端传送数据包。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对于第一蓝牙端通过广播的方式向周围传输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再通过第一蓝牙端与第二蓝牙端建立连接的方式,向第二蓝牙端传输待传输数据的技术方案来说,传输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的过程,第二蓝牙端只要能同步上包含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的广播,就能获取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容易被不法分子获取,导致整个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比较差,可靠性比较低,而传输待传输数据的过程是基于连接的点对点传输,第一蓝牙端对于每个数据包都需要收到第二蓝牙端回复的确认收到的信息后才可以进行下一个传输,当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比较大且第二蓝牙端非常多时,传输的效率非常低,耗费的时间会非常长,第一蓝牙端的功耗非常大。
为了解决上述方案的数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低、耗时长、功耗高的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蓝牙端,包括: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向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蓝牙端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向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再根据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以面对所有第二蓝牙端的广播的形式,向所有第二蓝牙端发送待传输数据,也就是通过先连接、再广播的方式。若先通过广播发送参数、再通过连接发送待传输数据,则任何窃听设备都能够扫描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因而也可以获取到待传输数据。采用本方案,窃听设备无法与第一蓝牙端建立连接,也就无法获取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也就难以窃取待传输数据,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能够保证,同时,考虑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占用带宽很小,而待传输数据占用带宽较大,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一蓝牙端以广播形式发送发送一遍占用带宽非常大的待传输数据,多个第二蓝牙端就可以收到待传输数据,无需对每个第二蓝牙端都发送一遍占用带宽较大的待传输数据,可以大幅提高第一蓝牙端传输数据的效率,降低了第一蓝牙端的功耗,另外,由于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是通过第一蓝牙端与第二蓝牙端之间的连接传输的,可以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可以参考图1,包括:
步骤101,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向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
步骤102,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蓝牙端将数据传输过程拆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输参数约定阶段,第一蓝牙端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即通过连接的方式,向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第二阶段为数据传输阶段,第一蓝牙端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蓝牙端在首次向所有第二蓝牙端发送某一批待传输数据时,可以先与第二蓝牙端建立ACL链路连接。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2所示,第一蓝牙端首次需要向第二蓝牙端甲、第二蓝牙端乙和第二蓝牙端丙传输数据,第一蓝牙端可以先与第二蓝牙端甲建立ACL链路连接,记作ACL1,再向第二蓝牙端甲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发送完成后,第一蓝牙端再与第二蓝牙端乙建立ACL链路连接,记作ACL2,再向第二蓝牙端乙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发送完成后,第一蓝牙端再与第二蓝牙端丙建立ACL链路连接,记作ACL3,再向第二蓝牙端丙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01中第一蓝牙端向第二蓝牙端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至少用于供第二蓝牙端接收待传输数据。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蓝牙端需要向6个第二蓝牙端发送待传输数据,如果采用通过链接的方式发送待传输数据,第一蓝牙端发送一个251bytes的包需要用时1.632ms,然后等传输间隔150us后,第二蓝牙端向第一蓝牙端发送反馈信息,第二蓝牙端向第一蓝牙端发送反馈信息的过程需要用时43.5us,第一蓝牙端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反馈信息后,再等150us进行下一次传输,传输一个数据包总共需要用时1.976ms,在不需要重传的情况下,第一蓝牙端向6个第二蓝牙端发送数据包为10包的待传输数据总共需要6×10×1.976=118.56ms。而采用先连接、再广播的方式,在不需要重传的情况下,第一蓝牙端向6个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时,不需要传输大数据包,只需要传输两个小数据包,每个数据包用时43.5us,再加上传输间隔150us,第一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的过程只需要(43.5+150+43.5+150)×6=2.322ms,数据传输阶段传输251bytes BIS数据包每包耗时1.632ms+150us(TIFS)=1.782ms,而在以广播形式发送数据包为10包的待传输数据时只需要17.82ms,总过程用时17.82+2.322=20.142ms。由此可见,采用先连接、再广播的方式在传输相同数据量的情况下,占用的带宽仅为采用通过链接的方式发送待传输数据的方式的17%,即使考虑到传输过程中有一定的重传,先连接、再广播的方式依然具有更高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蓝牙端在向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之前,可以先获取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其中,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可以包括时间偏移量(time offset),time offset可以由第一蓝牙端通过如图3所示的各步骤得到,具体包括:
步骤201,获取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
步骤202,确定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
步骤203,计算时间偏移量,时间偏移量为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之间的差值。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蓝牙端可以确定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并确定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即待传输数据的第一个数据包对应的时间锚点,计算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之间的差值,将这个差值作为时间偏移量,第二蓝牙端收到时间偏移量后,可以在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的基础上,根据时间偏移量,确定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并在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从广播中接收待传输数据。由于第一蓝牙端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只有连接双方知道,基于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发送广播的时间锚点获得的时间偏移量也只有第二蓝牙端能够使用,可以有效提升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并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4所示,第一蓝牙端需要向第二蓝牙端甲、第二蓝牙端乙和第二蓝牙端丙传输数据,第一蓝牙端与第二蓝牙端甲建立的ACL链路连接为ACL1,第一蓝牙端发送给第二蓝牙端甲的时间偏移量为timeoffset1,第二蓝牙端甲根据ACL1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time offset1,在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从广播中接收待传输数据;第一蓝牙端与第二蓝牙端乙建立的ACL链路连接为ACL2,第一蓝牙端发送给第二蓝牙端乙的时间偏移量为time offset 2,第二蓝牙端乙根据ACL2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time offset2,在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从广播中接收待传输数据;第一蓝牙端与第二蓝牙端丙建立的ACL链路连接为ACL3,第一蓝牙端发送给第二蓝牙端甲的时间偏移量为time offset 3,第二蓝牙端丙根据ACL3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time offset3,在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从广播中接收待传输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01中第一蓝牙端向第二蓝牙端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待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的ID,待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的ID用于供第二蓝牙端获取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01中第一蓝牙端向第二蓝牙端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total packets)和各数据包的ID,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用于供第二蓝牙端判断是否有未收到的数据包,待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的ID用于供第二蓝牙端获取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第一蓝牙端向第二蓝牙端既发送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又发送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的ID,第二蓝牙端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和自身收到的数据包的数目,判断自身是否有未收到的数据包,若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和第二蓝牙端收到的数据包的数目相同,则第二蓝牙端确定自身没有未收到的数据包;若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大于第二蓝牙端收到的数据包的数目,则第二蓝牙端确定自身有未收到的数据包,第二蓝牙端再根据待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的ID,获取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蓝牙端在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之后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可以参考图5,包括:
步骤301,判断在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之后的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是否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如果是,执行步骤302,否则,执行步骤303。
步骤302,在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或者,以广播形式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蓝牙端若在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之后的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可以进入数据包重传流程,根据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找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并在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或者,以广播形式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第一蓝牙端在收到在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即向第二蓝牙端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可以保证本次数据包重传的及时性,使得第二蓝牙端快速收到未收到的数据包,大幅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另外,以广播形式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降低第一蓝牙端的功耗。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2所示,第一蓝牙端需要向第二蓝牙端甲、第二蓝牙端乙和第二蓝牙端丙传输数据,待传输数据包括四个数据包,这四个数据包的id分别为:1、2、3和4。第一蓝牙端在发送包含待传输数据的广播后,收到第二蓝牙端甲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为2、第二蓝牙端甲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为3、第二蓝牙端丙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为2和3,则第一蓝牙端通过与第二蓝牙端甲建立的连接向第二蓝牙端甲重新发送数据包2,通过与第二蓝牙端乙建立的连接向第二蓝牙端乙重新发送数据包3,通过与第二蓝牙端丙建立的连接向第二蓝牙端丙重新发送数据包2和数据包3。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2所示,第一蓝牙端需要向第二蓝牙端甲、第二蓝牙端乙和第二蓝牙端丙传输数据,待传输数据包括四个数据包,这四个数据包的id分别为:1、2、3和4。第一蓝牙端在发送包含待传输数据的广播后,收到第二蓝牙端甲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为2、第二蓝牙端甲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为3、第二蓝牙端丙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为2和3,则如图6所示,第一蓝牙端确定数据包2和数据包3为需要重传的数据包,以广播形式发送数据包2和数据包3。
步骤303,若没有需要向第二蓝牙端传输的新的待传输数据,则断开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蓝牙端若在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之后的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没有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说明第二蓝牙端已经收到待传输数据的全部数据包,数据传输成功,此时,若第一蓝牙端没有需要向第二蓝牙端传输的新的待传输数据,第一蓝牙端可以通知第二蓝牙端数据传输完成,断开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能够节约通信资源,并进一步降低第一蓝牙端的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蓝牙端若在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之后的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可以进入数据包重传流程,根据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找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并在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的连接事件之后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或者,以广播形式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蓝牙端在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或者,以广播形式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之前,可以先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向第二蓝牙端发送与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相关的参数,与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相关的参数至少用于供第二蓝牙端接收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与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相关的参数包括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包总数和各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第二蓝牙端在收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后,可以根据收到的数据包述目和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包总数,判断第二蓝牙端自身是否还有未收到的数据包,若第二蓝牙端确定自身还有未收到的数据包,则可以向第一蓝牙端发送还未收到的数据包,第一蓝牙端继续进行重传,直到第二蓝牙端收到待传输数据的全部数据包,保证第二蓝牙端收到待传输数据的所有数据包,大幅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考虑到在某些情况下,数据传输的过程不允许丢包,任何一个数据包的丢失都会导致数据传输失去意义,比如有多个第二蓝牙端需要升级相同固件,任何一个升级数据包的丢失都会导致第二蓝牙端升级失败,因此,相较于普通的广播技术,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保证第二蓝牙端收到待传输数据的全部数据包,保证数据传输的成功率,大幅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蓝牙端若在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之后的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接收完成信息,则可以判断第一蓝牙端是否存在新的待传输数据,若没有需要向第二蓝牙端传输的新的待传输数据,则断开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其中,接收完成信息用于表征第二蓝牙端没有未收到的数据包。及时断开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可以节约通信资源,并进一步降低第一蓝牙端的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之后,若第一蓝牙端需要向第二蓝牙端传输新的待传输数据,第一蓝牙端可以在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后,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新的待传输数据。
在具体实现中,考虑到数据包的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待传输数据的内容和作用,第一蓝牙端可以先确保上一轮待传输数据传输成功,即先确保第二蓝牙端收到上一轮待传输数据的全部数据包,因此第一蓝牙端可以先完成数据重传,即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后,再以广播形式发送新的待传输数据,防止第二蓝牙端因数据包顺序混乱而无法使用待传输数据,提升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及时性,特别是在传输音频或者视频资料的时候,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对用户的体验感尤为重要,如果一部分数据来得太晚,可能导致语音或者视频的延迟。
在一个例子中,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和新的待传输数据可以放在同一个广播中发送,但要保证先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再发送新的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如图7所示,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为数据包3,新的待传输数据包括数据包5、数据包6和数据包7,第一蓝牙端保证先发送数据包3,再发送数据包5、数据包6和数据包7。
在一个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为经过预设密钥加密的待传输数据,步骤101中第一蓝牙端向第二蓝牙端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可以包括该预设密钥,密钥用于供第二蓝牙端对从广播中获取的经过预设密钥加密的待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可以有效提升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01中第一蓝牙端向第二蓝牙端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timeoffset;access address;total packets;首包id(startpacket id),start packet id用于告知第二蓝牙端待传输数据的首个数据包的ID,指示第二蓝牙端从首个数据包开始处理本次的待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避免第二蓝牙端从错误的数据包开始处理待传输数据;可用信道(channel map),channel map用于告知第二蓝牙端可以使用的信道;传输的物理类型(phy),phy用于告知待传输数据的传输的物理类型,包括1M、2M或codedphy等;重传数据包标识(re-trans num),re-trans num用于告知第二蓝牙端本轮传输中前多少数据包为重传的数据包。以上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可以封装在如图8所示的传输参数约定数据包里。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可以参考图9,包括:
步骤401,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向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
步骤402,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
步骤403,判断在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之后的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是否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如果是,执行步骤404,否则,执行步骤406。
步骤404,在收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或者,以广播形式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
步骤405,若第一蓝牙端需要向第二蓝牙端传输新的待传输数据,则在发送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后,以广播形式发送新的待传输数据。
步骤406,若没有需要向第二蓝牙端传输的新的待传输数据,则断开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蓝牙端,包括:在收到第一蓝牙端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且扫描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后,根据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从广播中获取待传输数据。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蓝牙端通过与第一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接收第一蓝牙端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再从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中接收待传输数据,当第二蓝牙端的数量很多时,各第二蓝牙端无需排队等待第一蓝牙端来依次传输待传输数据,大幅提高传输数据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方法的流程图可以参考图10,包括:
步骤501,在收到第一蓝牙端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且扫描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后,根据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从广播中获取待传输数据。
在具体实现中,第二蓝牙端在收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且扫描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后,可以根据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调整第二蓝牙端自身的参数,确定在什么时间和什么信道可以从广播中,获取到待传输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501中收到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包括时间偏移量,第一蓝牙端先获取与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并确定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再计算时间偏移量,时间偏移量为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之间的差值,第二蓝牙端可以根据时间偏移量,在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从广播中获取待传输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501中收到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包括待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的ID,第二蓝牙端在从广播中获取到待传输数据之后,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的ID,获取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并在扫描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之后的与第一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向第一蓝牙端发送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501中收到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和各数据包的ID,第二蓝牙端在从广播中获取到待传输数据之后,可以进行传输数据接收反馈,如图11所示,具体包括:
步骤601,根据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判断是否有未收到的数据包,如果是,执行步骤602,负责执行步骤604。
步骤602,根据各数据包的ID,获取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
步骤603,在扫描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之后的与第一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向第一蓝牙端发送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
在具体实现中,第二蓝牙端在从广播中获取到待传输数据之后,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判断是否有未收到的数据包,若第二蓝牙端有未收到的数据包,可以根据各数据包的ID和已收到的数据包的ID,确定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并在扫描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之后的与第一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向第一蓝牙端发送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考虑到普通广播技术第二蓝牙端无法向第一蓝牙端发送数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一蓝牙端和第二蓝牙端保持着周期性的ACL链路连接,第二蓝牙端若有未收到的数据包,可以及时告知第一蓝牙端,要求第一蓝牙端重传这些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提升数据传输过程的可靠性。同时,相较于点对点的数据传输,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蓝牙端可以一次对多笔数据进行回应,节约了回应事件,提升了回应效率。
在一个例子中,第二蓝牙端可以将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以如图12所示的接收应答数据包的形式发送给第一蓝牙端,接收应答数据包中包括未收到的数据包的个数(un-received packet num)和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un-received packet id)。
步骤604,在扫描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之后的与第一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向第一蓝牙端发送接收完成信息。
在具体实现中,第二蓝牙端根据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判断没有未收到的数据包,则可以向第一蓝牙端发送接收完成信息,告知第一蓝牙端接收完成,其中,接收完成信息用于表征第二蓝牙端没有未收到的数据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蓝牙端在向第一蓝牙端发送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之后,可以接收第一蓝牙端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的未收到的数据包,或者,接收第一蓝牙端以广播形式发送的未收到的数据包。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蓝牙端需要向第二蓝牙端甲、第二蓝牙端乙和第二蓝牙端丙传输数据,待传输数据包括四个数据包,这四个数据包的id分别为:1、2、3和4。第二蓝牙端甲未收到的数据包为数据包2和数据包3;第二蓝牙端乙未收到的数据包为数据包2,第二蓝牙端丙没有未收到的数据包,第一蓝牙端发送包含数据包2和数据包3的广播后,第二蓝牙端乙从包含数据包2和数据包3的广播中获取到数据包2和数据包3,可以只保留自己之前未收到的数据包2,丢弃数据包3,第二蓝牙端丙可以将数据包2和数据包3全部丢弃。
在一个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为经过预设密钥加密的待传输数据,步骤501中第二蓝牙端收到的第一蓝牙端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可以包括该预设密钥,第二蓝牙端可以根据该密钥对从广播中获取的经过预设密钥加密的待传输数据进行解密。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系统,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例的必须,图13是本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示意图,包括:第一蓝牙端701和第二蓝牙端702。
第一蓝牙端701用于通过与第二蓝牙端702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向第二蓝牙端702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以广播形式发送待传输数据;
第二蓝牙端702用于在收到第一蓝牙端701通过与第二蓝牙端702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且扫描到第一蓝牙端701发送的广播后,根据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从第一蓝牙端701发送的广播中获取待传输数据。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芯片,如图14所示,包括处理模块801和与所述处理模块801连接的存储模块802,所述存储模块802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模块801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模块801执行,以使所述处理模块801能够执行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图14所示的芯片和蓝牙天线,蓝牙天线与芯片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
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1)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蓝牙端,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与第二蓝牙端建立的异步无连接ACL链路连接,向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其中,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至少用于供所述第二蓝牙端接收所述待传输数据;
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
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包括时间偏移量,所述时间偏移量为所述第一蓝牙端与所述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所述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之间的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之前,包括:
获取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其中,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包括所述时间偏移量;
所述时间偏移量由所述第一蓝牙端通过以下步骤得到:
获取与所述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
确定所述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
计算所述时间偏移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待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的身份标识码ID;其中,所述各数据包的ID用于供所述第二蓝牙端获取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用于供所述第二蓝牙端判断是否有未收到的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后,包括:
若在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后的与所述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收到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则在所述收到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通过所述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
或者,
在所述收到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后,包括:
若在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后的与所述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收到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则在所述收到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的连接事件之后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通过所述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
或者,
在所述收到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的连接事件之后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送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之前,包括:
通过所述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向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与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相关的参数;其中,所述与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相关的参数至少用于供所述第二蓝牙端接收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
若在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后的与所述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或者收到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接收完成信息,则判断是否有需要向所述第二蓝牙端传输的新的待传输数据;其中,所述接收完成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二蓝牙端没有未收到的数据包;
若没有需要向所述第二蓝牙端传输的新的待传输数据,则断开与所述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到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的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蓝牙端需要向所述第二蓝牙端传输新的待传输数据,则在所述发送所述第二蓝牙端未收到的数据包后,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新的待传输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传输数据为经过预设密钥加密的待传输数据,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所述密钥;其中所述密钥用于供所述第二蓝牙端对从所述广播中获取的所述经过预设密钥加密的待传输数据进行解密。
1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蓝牙端,所述方法包括:
在收到第一蓝牙端通过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异步无连接ACL链路连接发送的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且扫描到所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后,根据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从所述广播中获取所述待传输数据;
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包括时间偏移量,所述时间偏移量为所述第一蓝牙端与所述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所述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之间的差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时间偏移量由所述第一蓝牙端通过以下步骤得到:
获取与所述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
确定所述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
计算所述时间偏移量;
所述根据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从所述广播中获取所述待传输数据,包括:
根据所述时间偏移量,在所述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从所述广播中获取所述待传输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待传输数据的各数据包的身份标识码ID;
在所述从所述广播中获取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后,包括:
根据所述各数据包的ID,获取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
在扫描到所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之后的与所述第一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向所述第一蓝牙端发送所述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
所述根据所述各数据包的ID,获取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包括:
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判断是否有未收到的数据包;
若有未收到的数据包,则根据所述各数据包的ID,获取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总数,判断是否有未收到的数据包之后,还包括:
若没有未收到的数据包,则在扫描到所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之后的与所述第一蓝牙端的ACL链路的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内,向所述第一蓝牙端发送接收完成信息;其中,所述接收完成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二蓝牙端没有未收到的数据包。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所述第一蓝牙端发送所述未收到的数据包的ID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蓝牙端通过所述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的所述未收到的数据包;
或者,
接收所述第一蓝牙端以广播形式发送的所述未收到的数据包。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传输数据为经过预设密钥加密的待传输数据,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所述密钥;
在所述从所述广播中获取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密钥,对从所述广播中获取的所述经过预设密钥加密的待传输数据进行解密,获取解密后的待传输数据。
18.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蓝牙端和第二蓝牙端;
所述第一蓝牙端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异步无连接ACL链路连接,向所述第二蓝牙端发送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以广播形式发送所述待传输数据;
所述第二蓝牙端用于在收到所述第一蓝牙端通过所述与所述第二蓝牙端建立的ACL链路连接发送的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并且扫描到所述第一蓝牙端发送的广播后,根据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从所述广播中获取所述待传输数据;
所述与待传输数据相关的参数包括时间偏移量,所述时间偏移量为所述第一蓝牙端与所述第二蓝牙端的ACL链路连接的当前连接事件的时间锚点和所述当前连接事件之后的最近的一个广播数据包的时间锚点之间的差值。
19.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模块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模块执行,以使所述处理模块能够执行: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芯片为所述第一蓝牙端中的芯片;或者,如权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芯片为所述第二蓝牙端中的芯片。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芯片和蓝牙天线,所述蓝牙天线与所述芯片连接。
2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110771672.2A 2021-07-08 2021-07-08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5732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1672.2A CN113573252B (zh) 2021-07-08 2021-07-08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1672.2A CN113573252B (zh) 2021-07-08 2021-07-08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3252A CN113573252A (zh) 2021-10-29
CN113573252B true CN113573252B (zh) 2022-09-06

Family

ID=78164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1672.2A Active CN113573252B (zh) 2021-07-08 2021-07-08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732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0255B (zh) * 2022-04-01 2023-06-09 广州安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蓝牙ble连接方式的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0899A (zh) * 2020-04-17 2020-08-07 昆腾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46770B1 (ko) * 2005-07-13 2007-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 모바일 단말을 이용한 인터콤 통신방법
CN104469980B (zh) * 2014-11-21 2018-09-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蓝牙连接方法及蓝牙设备
CN109788441A (zh) * 2017-11-13 2019-05-21 北京小鸟听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616818B (zh) * 2018-03-23 2023-04-21 南京中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蓝牙从设备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9495868B (zh) * 2018-11-22 2021-08-31 重庆物奇科技有限公司 蓝牙设备、蓝牙设备间的组网方法和蓝牙通信系统
CN112672335B (zh) * 2021-03-08 2022-02-15 上海逐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广播加密通信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0899A (zh) * 2020-04-17 2020-08-07 昆腾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3252A (zh) 2021-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44800B2 (en) Topology switching method based on isochronous channel, apparatus,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CN103037359A (zh) 一种实现设备到设备的通讯方法、终端及系统
RU2701523C1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обеспечения синхронизации в передачах в режиме без соединения
CN111629368B (zh) 耳机与充电盒的通信方法、充电盒、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KR102323496B1 (ko) 통신 방법,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단말
CN110808948B (zh) 远程过程调用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835529B (zh) 天基骨干网动态接入系统、节点、管理中心及方法
CN113573252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05278190A (ja) Mmsメッセージの分割伝送及び自動再伝送方法
CN101267458A (zh) 一种网络环境中储存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12073960B (zh) 译码方法、译码系统、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099413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US10349456B2 (en) Video communication system, video transmission terminal, video recep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0572440A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家电设备、存储介质
CN108270523B (zh) 带内密钥协商传输方法及传输系统
CN112087745A (zh)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626260B (zh) 区块链网络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787674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001541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产品
JP200530395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23122988A1 (zh) 一种定时器同步方法及其装置
CN111601322B (zh) 一种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重配置方法、装置以及网络设备
WO2024088140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3108642A1 (zh)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芯片、存储介质、产品及程序
EP3633900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voice signa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