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2572A - 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2572A
CN113572572A CN202010358205.2A CN202010358205A CN113572572A CN 113572572 A CN113572572 A CN 113572572A CN 202010358205 A CN202010358205 A CN 202010358205A CN 113572572 A CN113572572 A CN 1135725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dcch
candidate
current
candidate pdc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82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2572B (zh
Inventor
刘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ku Technology Beij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Zeku Technology Beij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ku Technology Beij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Zeku Technology Beij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5820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725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725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25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25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25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2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pipelining or use of look-up tables
    • H04L1/0053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pipelining or use of look-up tab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s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目标候选PDCCH与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若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按照数据复用模式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PDCCH)上传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终端会通过盲检测,在搜索空间中检测是否有来自网络的PDCCH。具体地,盲检过程中,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根据搜索空间参数,确定该搜索空间对应的一组PDCCH候选者,以及每个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控制信道元素(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索引、聚合度,然后对每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将所有的PDCCH候选者进行解码之后,UE便可以得知哪个候选承载了PDCCH。
在基于所有的PDCCH候选者进行盲检时,由于不同的PDCCH候选者对应的起始CCE索引位置可能相同,因此,不同PDCCH候选者可能存在部分数据重叠的情况,进而会造成冗余操作的缺陷,使得终端译码延迟时间长,导致终端处理功耗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减少了盲检过程中因数据重叠导致的冗余操作,提高译码速率,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功耗。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目标候选PDCCH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
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若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
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设备,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判断单元,第三确定单元以及第一解码单元,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目标候选PDCCH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用于若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
所述第一解码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运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应用于信息处理设备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目标候选PDCCH与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若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按照数据复用模式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如果判定已完成解码处理的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便可以利用该解扰后数据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从而可以减少盲检过程中因数据重叠导致的冗余操作,提高译码速率,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处理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相关技术中PDCCH接收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相关技术中解速率匹配处理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三;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四;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五;
图10A至图10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全部复用时,不同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六;
图12A至图1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部分复用时,不同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七;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PDCCH接收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终端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申请相关的部分。
控制信道负责物理层各种关键控制信息的传递,根据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协议规定,NR标准仅定义了一种控制信道,即PDCCH,下行控制信道PDCCH用于承载基站发送给UE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其中,控制信息可以包括:承载上下行数据传输相关的控制信息,如数据传输的资源分配信息、时隙内上/下行资源的格式信息,以及上行数据信道和信号的功率控制信息等等;动态时隙配置的信息;资源抢占信息等。UE在检测到控制信息后,会根据控制信息进行数据的发送与接收,或是执行相应的操作。
进一步地,3GPP NR标准也规定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处理过程,即包括在发送端对下行控制信道PDCCH进行相应的信道编码与调制,具体的,每个下行控制信道PDCCH独立处理。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处理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PDCCH上承载的原始净荷DCI为A比特,首先通过添加24bit的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Check,CRC)校验码来帮助检测传输错误并帮助接收机解码,在加上CRC之后,输出K比特即A+24比特;然后对CRC编码后的码字通过比特交织进行重新排列,得到新的排列后的K比特;为了支持NR控制消息灵活的码长和码率的需求,NR确定了控制信息采用Polar码,即PDCCH信道编码基于极化码这种编码方式,具体地,根据码块长度K和速率匹配后的码块长度E,确定Polar码对应的母码长度为N=2的n次幂,其中,速率匹配后的码块长度由PDCCH的聚合等级确定,也就是E为基站侧确定的发送PDCCH的长度;Polar编码后的码字N经过比特收集和比特选择,比特收集即把编码得到的母码比特流经过子块交织,并将子块交织后的E比特流送入长度为N的循环缓存;然后根据速率匹配的类型,确定循环缓存的起始读取位置,并从循环缓存中的N比特挑选E比特;最终经过编码和速率匹配的比特会被加扰,如:基于Gold序列,产生与输入比特流长度相同的E比特的扰码比特序列,将码块输出的编码比特E比特和扰码比特序列进行比特级乘法(逐比特的异或操作)后得到加扰后的E比特,然后进行调制,例如:采用调制符号为2个比特的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调制模式,将加扰后的E比特转换为一组复数表示的E/2个符号,并进一步映射到PDCCH的资源单元上,完成PDCCH的编码和调制处理。
具体地,由于经Polar编码得到的母码码长为N=2的n次幂,需要通过速率匹配实现码长的调整,以适配实际的传输需求,即将编码N比特匹配到基站确定的PDCCH传输可用资源E上。具体的,根据母码码长N和基站确定的发送PDCCH的长度E决定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包括:如果E大于或者等于N,也就是说,基站挑选的发送PDCCH的长度E大于母码比特流N,则确定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Repetition),即基站发送的E比特长度的PDCCH中存在重复的信息,继而比特选择时需从头(序号0)顺序循环读取E比特。如果E小于N且K/N≤7/16,则确定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Puncturing),继而比特选择时,跳过头上(N-E)个比特,从(N-E)顺序读取到(N-1)共E个比特。如果E小于N且K/N>7/16,则确定速率匹配模式为缩短模式(Shortening),继而比特选择时,从头顺序读取E个比特,最后(N-E)个比特不传输。
进一步地,编码和调制后的DCI到资源单元的映射是通过控制信道单元CCE和资源单元组REG来完成的。NR中一个PDCCH可以使用1、2、4、8、16个连续的CCE,即包含从每个起始CCE索引代表的CCE开始,连续若干个CCE(可以是1、2、4、8、16个),其中使用的CCE的个数又可以称为聚合等级。一个CCE可以包括6个REG,每一个REG可以包括一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上的一个资源块。具体的,由于NR中PDCCH并不是利用整个载波带宽来传输,因此NR下行控制信令引入了控制资源集合(Control Resource Set,CORESET),配置定义了一个PDCCH传输的时频资源,即控制信道可用的时频资源。该CORESET的大小和时频位置是网络半静态配置的,在频域上是有可能小于载波带宽的,并且该CORESET的配置决定了绑定的资源元素组(Resource Element GroupBundle,REG Bundle)的时频结构,使得每个REG Bundle可以配置为L=2、3或6个REG,继而每个CCE可以包括6/L个REG Bundle。
更具体地,CCE到REG的映射是根据CCE索引与REG Bundle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对应的物理资源,将调制符号以频域优先的方式映射在可用的物理资源(ResourceElement,RE)上,其中,根据CCE索引和REG Bundle索引之间的不同的对应关系,资源映射进一步分为交织映射和非交织映射。其中,CCE索引与REG Bundle索引的对应关系可以由函数f(.)表示,即CCEj对应的REG Bundle索引为{f(6j/L),f(6j/L+1),...,f(6j/L+6/L-1)}。
表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控制信道资源映射参数。其中,R为矩形交织器的行数,取值集合为{2,3,6},nshift为移位值,取值集合为{0,1,…,274}都是CORESET的配置参数,用于实现小区间干扰随机化,
Figure BDA0002474160700000032
表示CORESET中包含的REG的总数,且C为整数(基站通过高层配置参数保证C为整数)。
表1
Figure BDA0002474160700000031
根据表1可得,非交织映射下,REG Bundle大小固定为6,且f(x)=x,则每个CCE包括一个REG捆绑,连续的6个REG形成一个CCE,在非交织映射模式下,CCE包含的REG在频域上是连续分布的。而交织映射下,REG Bundle的大小有两种可能,一种REG Bundle大小为6,对各种CORESET的持续时长都适用,另外一种REG Bundle大小为依赖于CORESET的持续时长,如果CORESET持续一个或者2个OFDM符号,则REG Bundle大小可以为2或者6;如果CORESET持续3个OFDM符号,则REG Bundle大小可以为3或者6;在交织映射模式下,由于CCE包含的REGBundle在频域上经过交织函数f(.)后已经打散,所以CCE包含的REG在频域上可能是不连续分布的。进一步地,根据上述过程得知每个CCE对应的REG并组成REG集合,然后把经QPSK调制后输出E/2符号按照先频域后时域的顺序完成映射。
进一步地,终端需要接收基站下发的控制信息DCI。由于基站实际发送的PDCCH的聚合等级随时间而变,而且由于没有相关指令告知UE,UE需在配置的CORESET里监听所有可能的聚合等级,即不同的聚合等级情况下去盲检测每个CCE,进一步盲检可能的PDCCH。为了降低盲检的复杂度,需要限制盲检测CCE的集合,NR引入搜索空间。具体地,搜索空间是某个聚合等级下候选PDCCH的集合,一个搜索空间是一组具有相同聚合等级的由CCE构成的候选控制信道,一个终端、一个终端对应的CORESET可以有多个搜索空间,且一个终端可以配置多个CORESET。
具体地,基站会给终端半静态地配置搜索空间,在搜索空间里规定了UE需要监测PDCCH的时隙位置,各种可能的聚合等级以及每种聚合等级的PDCCH候选者(PDCCHcandidate)个数。在终端侧,在需要监测PDCCH的时隙,根据配置的搜索空间参数,终端需要对所有可能的候选PDCCH计算出起始CCE索引以及PDCCH长度,然后在对应的CORESET内,按照上述的映射过程,抽取出各个REG拼成可能的PDCCH数据进行解码尝试。并且由于终端解码前并不知道基站发送的PDCCH具体映射到了具体哪些CCE和REG,需要在搜索空间内逐个尝试,完成PDCCH盲检。
更具体地,实施上述的盲检具体过程为,根据搜索空间参数计算一组待检的候选PDCCH,包括每个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和聚合等级,然后在对应的CORESET内对每个候选PDCCH做抽取,解扰码,解速率匹配,子块解交织及随后的译码操作,完成该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相关技术中PDCCH接收处理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PDCCH接收处理过程具体为:终端进行QPSK解调(步骤201),即将复数表示的调制符号转换为比特,并根据搜索参数,计算一组待检的候选PDCCH,以及每个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和聚合等级(步骤202);在依次对所有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判断当前候选PDCCH是否为最后一个候选PDCCH(步骤203);如果是,则结束PDCCH的接收处理过程(步骤204);如果不是,则继续进行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也就是,先抽取当前候选PDCCH的所有的REG对应的时频位置的数据(步骤205),即E比特;然后产生长度为E的伪随机比特序列对E比特进行解扰,得到解扰后E比特(步骤206),并将解扰后的E比特根据速率匹配模式按地址写入具备N个地址的缓冲区,即解速率匹配(步骤207),进一步对N个比特流进行子块解交织(步骤208),以及译码(步骤209),完成每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从而得到A比特的DCI。
进一步地,如果进行解码时,CRC校验正确,那么终端会认为这个控制信道信息是有效的,继而处理相应信息(例如调度分配、调度授权);如果校验错误,那么终端认为这个控制信息要么传输过程中产生了无法恢复的错误,要么认为这个控制信息是发送给其他终端的,终端将忽略该PDCCH,继续盲检自己需要的PDCCH。
具体地,为了实现如图2中的解速率匹配处理,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相关技术中解速率匹配处理过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根据当前候选PDCCH的数据长度即聚合等级E,对应的N即缓冲区大小可能为128,256或者512,通常设置解速率匹配的缓冲区大小为最大可能的Nmax=512。如果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或者缩短模式,由于打孔模式和缩短模式都是通过删除(不传输)原始编码中的部分比特,以达到调整码长的目的,但是基于打孔模式的编码比特对于接收端是未知的,因此解速率匹配时,缓冲区中对应的删除位置要预先填上0即初始化为0;而基于缩短模式的编码比特是固定值(如全0),接收端已知,因此解速率匹配时,缓冲区中对应的删除位置要根据固定值填充,如:初始化为maxLLR。
进一步地,解扰后长度为E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速率匹配模式,写入到缓冲区中的不同位置以及对应不同的读取处理,如图3所示,设解扰后数据为e[0],e[1],…,e[E-1],若为Puncturing打孔模式:解扰后数据写入到地址N-E~N-1,而地址0~N-E-1初始化为0,继而读读取时从地址0到N-1顺次读出。若为Shortening缩短模式:解扰后数据写入到地址0~E-1,而地址E~N-1初始化为固定值,继而读出时从地址0到N-1顺次读出。若为Repetition重复模式:由于重复模式时存在基站挑选的发送PDCCH的长度E大于母码比特流N的情况,在解速率匹配的时候,E比特的解扰后数据写入大小为N的缓冲区时,先依次从地址0写至地址N-1,直到N-1,然后再绕回地址0,与地址0的数据进行合并后写入地址0,即:e[0]+e[N]合并后写入地址0,e[1]+e[N+1]合并后写入地址1,以此类推,直到将E比特解扰后数据全部写入大小为N的缓冲区,读取序列时,从地址0到N-1顺次读出。进一步的,对读取的N个比特进一步进行解子块交织以及译码处理。
然而,在基于所有的PDCCH候选者进行盲检时,由于不同的PDCCH候选者对应的起始CCE索引位置可能相同,进而不同PDCCH候选者可能存在部分数据重叠的情况,相关技术中针对每个候选者都进行数据重新抽取、解扰、解速率匹配等过程的方案,存在冗余操作的缺陷,使得终端译码延迟时间长,继而导致处理功耗浪费。
为了解决现有的解码处理所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具体地,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如果判定已完成解码处理的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便可以利用该解扰后数据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从而可以减少盲检过程中因数据重叠导致的冗余操作,提高译码速率,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功耗。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th-Generation,5G)系统。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基站10,基站10可以与信息处理设备20、以及其他终端30进行通信。基站1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信息处理设备20进行通信。可选地,该基站10可以为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等,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基站10可以为移动交换中心、中继站、接入点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出候选PDCCH,和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执行信息处理方法的信息处理设备20可以指接入终端设备、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移动设备、用户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Public Land Mobile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接收来自基站的无限资源控制RRC消息、媒体访问控制消息或者物理层消息,这些消息中携带了预设配置参数。具体地,该预设配置参数可以包括基站以半静态方式配置的搜索空间集合的配置信息,包括:搜索空间集合索引、控制资源集合索引即搜索空间集合关联的CORESET、搜索空间集合类型(公共搜索空间和UE专用搜索空间)、聚合等级大小、候选控制信道数量、检测周期等等一系列搜索空间参数,从而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这些搜索空间参数进一步进行盲检测PDCCH。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根据预设配置参数进一步实现盲检测PDCCH时,信息处理设备需要先根据这些配置信息进行搜索空间的确定,即从哪检测PDCCH。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搜索空间参数,在确定需要监测PDCCH的时隙位置确定出一组待检测候选PDCCH,由于NR标准规定了服务小区内每个时隙UE盲检测能力与子载波宽度的对应关系,因此待检测候选PDCCH的数量可以根据信息处理设备的盲检测能力确定。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搜索空间参数确定出这些候选PDCCH中每个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即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即PDCCH聚合等级,每个候选PDCCH对应一个起始CCE索引以及数据长度。由于NR系统中,PDCCH的聚合等级随着时间是可变的,该一组候选PDCCH可以是具有相同聚合等级的候选PDCCH,也可以是具备不同聚合等级的候选PDCCH;同时,起始CCE索引为PDCCH聚合等级的整数倍,这些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进一步地,该预设配置参数也可以包括基站发送的指示消息,信息处理设备通过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信息,确定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等等这些PDCCH编码处理过程中的发送端信息,进一步使得在信息处理设备与基站之间PDCCH对应的处理过程是透明的。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PDCCH,和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之后,可以基于这些信息进一步进行PDCCH的接收处理。
步骤102、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目标候选PDCCH与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PDCCH,和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之后,信息处理设备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可以先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出与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的目标候选PDCCH。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盲检PDCCH时,不同的盲检次数可能对应于同样的起始CCE索引,只是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不相同;同时,由于PDCCH还可以承载格式不同但长度相同的DCI,因此,信息处理设备在盲检过程中不同的盲检次数也可能对应于同样的起始CCE索引,且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也相同。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不同的盲检次数对应于相同起始CCE索引时,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认为不同的盲检次数可能存在数据重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PDCCH接收处理过程中存在冗余操作的缺陷,节省信息处理设备功耗,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获取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并将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相同的一个候选PDCCH,确定为目标候选PDCCH。
示例性地,如果当前使用的CORESET内,第一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为{startCCE_0,E0},第二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为{startCCE_1,E1},如果startCCE_0=startCCE_1,那么认为第一候选PDCCH与第二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如果startCCE_0≠startCCE_1,那么认为第一候选PDCCH与第二候选PDCCH不存在重叠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对当前CORESET内的候选PDCCH进行排序处理时,当前CORESET的CCE到REG映射方式可以是是交织的,也可以是非交织的。
具体地,如果当前映射方式为交织映射,由于交织映射CCE包含的REG在频域上可能是不连续分布的,则可能存在两个具有相同起始CCE索引的候选PDCCH不一定有重叠的数据长度,或者有重叠的数据长度但是重叠的数据长度不满足预设长度阈值,因此交织映射是否有重叠数据或者重叠数据部分的数据长度为多少难以统计,那么在交织映射情况下,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对候选PDCCH逐个去进行数据抽取、解扰以及解速率匹配等过程,在完成每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时存储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抽取后数据,以及在进行当前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时,将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抽取后数据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抽取后数据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重叠数据,以便进一步可以实现数据复用。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出与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的目标候选PDCCH之后,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进一步确定该重叠数据能否被复用。
步骤103、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出与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的目标候选PDCCH之后,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进一步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也就是确定重叠数据能否被复用。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先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判断是否满足第一预设复用条件;若判定满足第一预设复用条件,则根据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第二速率匹配模式继续判断是否满足第二预设复用条件。
具体地,如果目标候选PDCCH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重叠长度满足预设长度阈值,那么可以判定满足第一预设复用条件,由于存在数据重叠,并不一定重叠部分对应的数据可以进行复用。一种情况是存在数据重叠,但重叠部分的数据并不可以复用;另外一种情况是存在数据重叠,且重叠部分对应的数据可以复用。因此,信息处理设备需要在判定满足第一预设复用条件之后,继续根据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目标候选PDCCH的解扰数据能否被复用。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之后,就可以确定出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或者不能够被复用。
步骤104、若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之后,如果确定出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那么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进一步确定出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复用模式可以分为全部复用和部分复用。具体地,全部复用表示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全部复用;部分复用表示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部分被复用。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确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并确定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之后,可以进一步按照数据复用模式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步骤105、按照数据复用模式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确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并确定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之后,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进一步按照数据复用模式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具体地,如果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全部复用,也就是数据复用模式为全部复用时,信息处理设备仅需从当前候选PDCCH中提取数据未重叠长度对应的REG的时频位置的数据作为第一待解码数据,并仅需进一步进行该第一待解码数据的解扰、解速率匹配,也就是说,信息处理设备配置伪随机生成序列的初始状态跳过重叠部分数据,仅生成未重叠部分数据对应的伪随机序列进行第一待解码数据的解扰处理。此时,将保留的目标候选PDCCH写入缓冲区N的解扰后数据作为第一复用数据,并将得到的第一待解码数据对应的第一解扰后数据顺延目标候选PDCCH写入缓冲区的位置,依次写入剩余的缓冲区。
具体地,如果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全部解扰后数据仅可以部分被复用时,信息处理设备从目标候选PDCCH中提取数据重叠长度部分对应的解扰后数据作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待复用数据,即当前候选PDCCH无需进行数据抽取、解扰以及解速率匹配等处理,此时,将保留的目标候选PDCCH写入缓冲区的部分解扰后数据作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即第二待复用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完成当前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之后,可以存储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CCE索引、数据长度、速率匹配模式以及解扰后数据,其中,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以供在进行下一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时,判断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否被复用,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用于当确定能够被复用时,利用该解扰后数据对下一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之后,若判定出不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则表示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不可以被复用。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二,如图6所示,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之后,如果判定不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则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起始索引参数和第二数据长度确定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待解码数据(步骤106),并对第二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处理,获得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解扰后数据(步骤107),进而基于第二解扰后数据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步骤108)。可以理解的是,在判定不满足预设复用条件时,信息处理设备需要根据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起始索引参数和第二数据长度,抽取当前候选PDCCH的所有的REG对应的时频位置的数据作为第二待解码数据,并进一步对第二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解速率匹配等处理,以完成当前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如果已完成解码处理的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那么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利用该解扰后数据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简化了解码处理过程,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候选PDCCH存在数据重叠时的冗余操作,减少信息处理设备译码延迟,进一步降低了信息处理设备接收PDCCH时的处理计算量和功耗。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三,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3a、当第一数据长度小于第二数据长度时,若第一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且第二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或者缩短模式,则判定不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否则,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步骤103b、当第一数据长度大于第二数据长度时,若第一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或者第二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则判定不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否则,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步骤103c、当第一数据长度等于第二数据长度时,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确定出与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的目标候选PDCCH之后,可以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使得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进一步确定出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否被复用。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的比较结果,以及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判断重叠部分数据是否可以复用。可选地,可以根据数据长度的比较结果和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从预设信号处理规则表中匹配出当前候选PDCCH的信号处理规则,即可以复用或者不可以复用。示例性地,表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预设信息处理规则表。
表2
Figure BDA0002474160700000081
如表2所示,不同的数据长度比较结果和不同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对应不同的数据复用判定结果。其中E0表示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E1表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前)速率匹配模式为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后)速率匹配模式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速率匹配模式。
具体地,由表2可知,当E0<E1,且目标候选PDCCH为打孔模式时,无论当前当前候选PDCCH为何种模式(打孔/缩短/重复),重叠部分数据均可以被复用;当E0<E1,且目标候选PDCCH为缩短模式时,无论当前当前候选PDCCH为何种模式(打孔/缩短/重复),重叠部分数据也均可以被复用;进一步地,当E0<E1,且目标候选PDCCH候选PDCCH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时,也就是基站选择发送PDCCH的长度大于缓冲区长度,根据3GPP协议规定,如果目标候选PDCCH候选PDCCH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那么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只能是重复模式,因此,当E0<E1,且目标候选PDCCH候选PDCCH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时,如果当前候选PDCCH为打孔/缩短模式,这种速率匹配模式组合是非法的,数据根据不可能被复用;只有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才可被复用。
具体地,由表2可知,当E0>E1,且目标候选PDCCH为打孔模式时,只有在当前当前候选PDCCH为打孔/缩短模式,重叠部分数据才可以被复用;当E0>E1,且目标候选PDCCH为缩短模式时,也是只有在当前当前候选PDCCH为打孔/缩短模式,重叠部分数据才可以被复用;进一步地,当E0>E1,且目标候选PDCCH候选PDCCH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时,也就是基站选择发送目标PDCCH的长度大于缓冲区长度,根据3GPP协议规定,如果目标候选PDCCH候选PDCCH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那么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只能是重复模式PDCCH,同时由于E0>E1,在目标候选PDCCH和当前候选PDCCH都是重复模式的情况下,由于缓冲区大小相同,目标候选PDCCH的数据在缓冲区里已经做了重传合并,不再是原始的解扰数据,因此当前候选PDCCH需要重新做解扰,即当前候选PDCCH按照普通模式进行解码处理过程,抽取该当前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所有REG地时频位置的数据即待解码数据,并进一步完成所有数据的解扰、解速率匹配等解码处理,不能复用之前的数据。
具体地,由表2可知,当E0=E1,无论目标候选PDCCH为何种模式(打孔/缩短/重复)以及无论当前当前候选PDCCH为何种模式(打孔/缩短/重复),目标候选PDCCH的数据均可以被复用。由于PDCCH可以承载格式不同,但长度相同的DCI,因此盲检过程中,不同的盲检次数可能对应于同样的起始CCE索引,且对应于同样的数据长度,即E0=E1的情况。这种时候当前当前候选PDCCH可以完全跳过数据抽取,解扰码和解速率匹配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预设复用条件,也就是确定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或者是不能够被复用,从而进一步简化解码处理过程。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四,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确定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4a、当第一数据长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数据长度时,确定数据复用模式为全部复用。
步骤104b、当第一数据长度大于第二数据长度时,确定数据复用模式为部分复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之后,需要进一步确定数据复用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也就是,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候选PDCCH序列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信息处理设备需进一步根据E0和E1的比较结果确定数据复用模式。可选的,数据复用模式可以分为全部复用和部分复用。具体地,全部复用表示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全部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部分复用表示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部分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
具体地,如果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且第一数据长度小于第二数据长度,那么可以确定数据复用模式为全部复用;也就是说,如果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小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即E0<E1,那么可以确定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全部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
具体地,如果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且第一数据长度大于第二数据长度,那么确定数据复用模式为部分复用;也就是说,如果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大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即E0>E1,那么可以确定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全部解扰后数据中只有部分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
具体地,当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且第一数据长度等于第二数据长度时,可以确定数据复用模式也为全部复用;也就是说,如果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等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即E0等于E1,那么可以确定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全部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完全复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已完成解码处理的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和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确定出数据复用模式,从而进一步根据复用模式去进行相应的解码处理。简化了解码处理过程,从而降低信息处理设备接收PDCCH时的处理计算量和功耗。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五,如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按照数据复用模式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5a1、当第一数据长度小于第二数据长度时,根据第一数据长度和第二数据长度,确定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待解码数据。
步骤105a2、对第一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处理,获得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解扰后数据,并将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确定为第一待复用数据。
步骤105a3、基于第一解扰后数据和第一待复用数据,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在确定出第一数据长度小于第二数据长度时,即数据复用模式为全部复用情况下,进一步按照数据全部复用模式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先计算第一数据长度和第二数据长度的数据未重叠长度,以及根据数据未重叠长度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调后数据中提取第一待解码数据。也就是说,数据模式为全部复用时,目标候选PDCCH与当前候选PDCCH数据重叠长度部分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全部复用,仅需从当前候选PDCCH中的解调后数据中提取数据未重叠长度对应的REG的时频位置的数据作为第一待解码数据。
进一步地,信息处理设备对第一待解码数据即提取的后(E1-E0)未重叠数据长度部分的数据进行解扰处理时,信息处理设备配置伪随机生成序列的初始状态不再是0比特状态,不再需要生成E1长度的伪随机序列,而是配置伪随机生成序列的初始状态跳过E0个比特的状态,进而生成(E1-E0)长度的伪随机序列。进而信息处理设备通过生成的(E1-E0)长度的伪随机序列对第一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处理,获得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解扰后数据,简化了解扰处理,减少了信息处理设备计算功耗。与此同时,将保留的目标候选PDCCH写入缓冲区的解扰后数据确定为第一待复用数据。
进一步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基于第一解扰后数据和第一待复用数据,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也就是说,信息处理设备将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新的解扰数据即第一解扰后数据顺延目标候选PDCCH写入缓冲区的位置,依次写入剩余的缓冲区,并进一步根据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从缓冲区中以不同的方式读取序列,进行解子块交织、译码等处理,继而完成当前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如果进行解码时,CRC校验正确,那么信息处理设备会认为这个控制信道信息是有效的,继而处理相应信息(例如调度分配、调度授权);如果校验错误,那么信息处理设备认为这个控制信息要么传输过程中产生了无法恢复的错误,要么认为这个控制信息是发送给其他信息处理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将忽略该PDCCH,继续盲检自己需要的PDCCH。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确定出数据复用模式为全部复用即比较结果为E0<E1之后,在进行当前当前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时,不同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分别执行不同的解速率匹配处理。
示例性地,图10A至图10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全部复用时,不同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其中,图10A为(前)打孔模式+(后)打孔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10B为(前)打孔模式+(后)缩短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10C为(前)打孔模式+(后)重复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10D为(前)缩短模式+(后)打孔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10E为(前)缩短模式+(后)缩短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10F为(前)缩短模式+(后)重复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10G为(前)重复模式+(后)重复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
其中,左斜线填充的的数据块为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即旧数据,右斜线填充的数据块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解扰后数据即新数据,并且由于基于打孔模式的编码比特对于接收端是未知的,因此解速率匹配时,缓冲区中对应的删除位置要预先填上0,即初始化为0;而基于缩短模式的编码比特是固定值,接收端已知,因此解速率匹配时,缓冲区中对应的删除位置要根据固定值填充,即初始化为max LLR,进一步地,当前候选PDCCH需要按顺序将第一解扰后数据依次写入缓冲区,并且为了进一步完成当前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需要根据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从缓冲区中读取序列,同时,由于存在重复模式,写入缓冲区中的数据可能需要进行合并,即交叉线填充的的数据块表示合并后的数据(新+旧)。
具体地,如图10A所示,在全部复用且(前)打孔模式+(后)打孔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数据不变。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新的扰码数据顺序往下写到缓冲区中N0~(N0-E0+E1-1)的地址,这样新旧数据一共组成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E1个比特数据。另外,由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因此,其余地址包括从N0-E0+E1~N1-1的地址,以及上次处理时地址0~N0-E0-1的地址全部初始化为全0,一共合成N1-E1个0。进一步地,读数时从地址N0-E0+E1开始读到N1-1,接着返回到0,然后再读到N0-E0+E1-1,这样就构成了前N1-E1个数为0,后E1个数为解扰数据,恢复了正确的当前候选PDCCH解速率匹配的数据顺序0+E1解扰数据。
具体地,如图10B所示,在全部复用且(前)打孔模式+(后)缩短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数据不变。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新的扰码数据顺序往下写到缓冲区中N0~(N0-E0+E1-1)的地址,这样新旧数据一共组成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E1个比特数据。另外,由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缩短模式,因此,其余地址包括从N0-E0+E1~N1-1的地址,以及上次处理时地址0~N0-E0-1的地址全部初始化为全max LLR,一共合成N1-E1个max LLR。另外读数时从地址N0-E0开始读到N0-E0+E1-1,然后再读剩余的地址,这样就构成了前E1个数为解扰数据,N1-E1个数为max LLR,恢复了正确的当前候选PDCCH解速率匹配的数据顺序E1个解扰数据+max LLR。
具体地,如图10C所示,在全部复用且(前)打孔模式+(后)重复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数据不变。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新的扰码数据顺序往下写到缓冲区中Nmax-1的地址,其中Nmax为缓冲区的大小。然后再绕回到地址0,一直写到旧的解扰数据位置时,开始做数据合并。如此一来,与普通模式相比,复用模式时数据在缓冲区的起始地址不再是0,而是偏移到N0-E0,另外读数时从地址N0-E0开始读,循环读Nmax个数据。
具体地,如图10D所示,在全部复用且(前)缩短模式+(后)打孔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数据不变。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新的扰码数据顺序往下写到缓冲区中E0~E1-1的地址,这样新旧数据一共组成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E1个比特数据。另外,由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因此,其余地址包括从E1-1~N1-1的地址全部初始化为全0,一共合成N1-E1个0。进一步地,读数时从地址0开始读到E1-1,然后再读到N1-1,这样就构成了前E1个数为解扰数据,后N1-E1个数为0,恢复了正确的当前候选PDCCH解速率匹配的数据顺序0+E1个解扰数据。
具体地,如图10E所示,在全部复用且(前)缩短模式+(后)缩短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数据不变。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新的扰码数据顺序往下写到缓冲区中E0~E1-1的地址,这样新旧数据一共组成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E1个比特数据。另外,由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缩短模式,因此,其余地址包括从E1-1~N1-1的地址全部初始化为全maxLLR,一共合成N1-E1个max LLR。进一步地,读数时从地址0开始读到E1-1,然后再读到N1-1,这样就构成了前E1个数为解扰数据,后N1-E1个数为max LLR,恢复了正确的当前候选PDCCH解速率匹配的数据顺序E1个解扰数据+maxLLR。
具体地,如图10F所示,在全部复用且(前)缩短模式+(后)重复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数据不变。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新的扰码数据顺序往下写到缓冲区中Nmax-1的地址,其中Nmax为缓冲区的大小。然后再绕回到地址0与旧的解扰数据开始做数据合并。另外读数时从地址0开始读,循环读Nmax个数据。
具体地,如图10G所示,在全部复用且(前)重复模式+(后)重复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数据不变,数据合并也不变。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新的扰码数据顺序往下数据合并到缓冲区中Nmax-1的地址,其中Nmax为缓冲区的大小。然后再绕回到地址0与旧的解扰合并数据开始做新的数据合并。另外读数时从地址0开始读,循环读Nmax个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E0=E1时,无论前一个候选PDCCH和当前候选PDCCH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为任意组合,前一个候选PDCCH对应的全部解扰后数据即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全部解扰后数据。只需在解速率匹配时,按照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从缓冲区以不同的顺序读取数据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在确定数据复用模式为全部复用时,信息处理设备可以简化数据提取和数据解扰处理,信息处理设备只需进行未重叠数据的提取和解扰处理,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完全复用,简化了解码处理过程,减少了相关技术中PDCCH接收处理过程的冗余操作,进而降低了信息处理设备接收PDCCH时的处理计算量和功耗。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六,如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按照数据复用模式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5b1、当第一数据长度大于第二数据长度时,计算第一数据长度和第二数据长度的数据重叠长度。
步骤105b2、根据数据重叠长度从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中提取第二待复用数据。
步骤105b3、基于第二待复用数据,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在确定出第一数据长度大于第二数据长度时,即数据复用模式为全部复用情况下,进一步按照数据部分复用模式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先计算第一数据长度和第二数据长度的数据重叠长度,以及根据数据重叠长度从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调后数据中提取第二待复用数据。也就是说,数据模式若为部分复用,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候选PDCCH序列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目标候选PDCCH与当前候选PDCCH数据重叠长度部分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信息处理设备只需将目标候选PDCCH中的部分解扰后数据直接作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无需进行任何数据提取、解扰、解速率匹配的任何处理。
进一步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直接基于第二待复用数据,根据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从缓冲区中以不同的方式读取序列,进行解子块交织、译码等处理,继而完成当前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确定出数据复用模式为部分复用之后,即比较结果为E0>E1,在进行当前当前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时,不同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分别执行解速率匹配处理。
示例性地,图12A至图1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部分复用时,不同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其中,图12A为(前)打孔模式+(后)打孔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12B为(前)打孔模式+(后)缩短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12C为(前)缩短模式+(后)打孔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12D为(前)缩短模式+(后)缩短模式对应的数据处理示意图;图中,具体参数示意参考图10A至10G,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12A所示,在部分复用且(前)打孔模式+(后)打孔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直接将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地址N0-E0~N0-E0+E1-1的解扰后数据作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另外,由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因此,其余地址全部初始化为全0,一共合成N0-E1个0。进一步地,读数时从地址N0-E0+E1开始读到N0-1,接着返回到0,然后再读到N0-E0-1,这样就构成了前N0-E1个数为0,后E1个数为解扰数据,恢复了正确的当前候选PDCCH解速率匹配的数据顺序0+E1解扰数据。
具体地,如图12B所示,在部分复用且(前)打孔模式+(后)缩短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直接将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地址N0-E0~N0-E0+E1-1的解扰后数据作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另外,由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缩短模式,因此,其余地址全部初始化为全max LLR,一共合成N0-E1个max LLR。另外读数时从地址N0-E0开始读到N0-E0+E1-1,然后再读剩余的地址,这样就构成了前E1个数为解扰数据,N0-E1个数为max LLR,恢复了正确的当前候选PDCCH解速率匹配的数据顺序E1个解扰数据+max LLR。
具体地,如图12C所示,在部分复用且(前)缩短模式+(后)打孔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直接将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地址0~E1-1的解扰后数据作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另外,由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因此,其余地址全部初始化为全0,一共合成N0-E1个0。进一步地,读数时从地址E0-1开始读到N0-1,然后再读0~E1-1,这样就构成了前0~N0-E1-1个数为0,后N0-E1个数为解扰数据,恢复了正确的当前候选PDCCH解速率匹配的数据顺序0+E1个解扰数据。
具体地,如图12D所示,在部分复用且(前)缩短模式+(后)缩短模式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下,直接将前一个候选PDCCH在缓冲区中的地址0~E1-1的解扰后数据作为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另外,由于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缩短模式,因此,其余地址全部初始化为全maxLLR,一共合成N0-E1个max LLR。进一步地,读数时从地址0开始读到E1-1,然后再读到N0-1,这样就构成了前E1个数为解扰数据,后N0-E1个数为maxLLR,恢复了正确的当前候选PDCCH解速率匹配的数据顺序E1个解扰数据+max LLR。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在确定数据复用模式为部分复用时,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无需进行数据提取和数据解扰处理,目标候选PDCCH解扰后存在缓冲区中的部分数据可以被完全复用,进而简化了解码处理过程,减少了相关技术中PDCCH接收处理过程的冗余操作,降低了信息处理设备接收PDCCH时的处理计算量和功耗。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七,如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出候选PDCCH,和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根据预设配置参数进一步实现盲检测PDCCH时,信息处理设备需要先根据这些配置信息进行搜索空间的确定,即从哪检测PDCCH。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搜索空间参数,在确定需要监测PDCCH的时隙位置确定出一组待检测候选PDCCH,以及这些候选PDCCH中每个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即PDCCH聚合等级。进一步地,该预设配置参数也可以包括基站发送的指示消息,信息处理设备通过接收来自基站的指示信息,确定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PDCCH,和候选PDCCH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之后,可以进一步获取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进一步根据起始索引参数对候选PDCCH进行排序处理。
步骤302、获取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并将起始索引参数相同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以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PDCCH,和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之后,可以进一步获取起始索引参数,并根据起始索引参数对候选PDCCH进行排序处理,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将起始索引参数相同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以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从而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不同的盲检次数对应于相同起始CCE索引时,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认为不同的盲检次数可能存在数据重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PDCCH接收处理过程中存在冗余操作的缺陷,节省信息处理设备功耗,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先对所有候选PDCCH进行新的排序处理,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将起始CCE索引相同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进而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也就是说,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先通过判断起始CCE索引是否相同来确定是否存在数据重叠,并将起始CCE索引相同,也就是可能存在数据重叠的候选PDCCH放置在相邻位置,以便进一步可以实现数据复用。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也可以在确定出所有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之后,根据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更进一步的对候选PDCCH进行排序处理,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具体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将起始CCE索引相同,且数据重叠长度满足预设长度阈值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进而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
示例性地,如果当前使用的CORESET内,第一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为{startCCE_0,E0},第二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为{startCCE_1,E1},如果startCCE_0=startCCE_1,先将相同的起始CCE索引startCCE_0和startCCE_1设置为统一起始位置startCCE,那么两个候选PDCCH在[startCCE,startCCE+min(E0,E1)]部分数据是重叠的,由此可见,第一候选PDCCH与第二候选PDCCH的数据重叠长度为min(E0,E1),如果数据重叠长度min(E0,E1)大于预设长度阈值,那么信息处理设备认为第一候选PDCCH和第二候选PDCCH存在数据重叠。因此,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将第一候选PDCCH和第二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的顺序,可选的,可以将第一候选PDCCH排列在第二候选PDCCH的前面,也可以将第一PDCCH候选排列在第二候选PDCCH的后面,其他候选PDCCH以同样的排序方法进行排序处理。进一步的,在排序处理之后可以使前后候选PDCCH即第一候选PDCCH和第二候选PDCCH共享解扰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之后,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对候选PDCCH列表里的每个候选PDCCH依次进行解码处理,具体地,可以在根据候选PDCCH序列表进行第n个候选PDCCH解码处理时,先判断第n个候选PDCCH与第n-1个候选PDCCHPDCCH的起始CCE索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按照图2所示的相关技术中PDCCH的接收处理过程进行第n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将起始索引参数相同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以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之后,如果判定第n个候选PDCCH与第n-1个候选PDCCH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相同,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进一步判断起始CCE索引相同的候选PDCCH对应的重叠部分数据是否可以进行数据复用。
步骤303、在完成候选PDCCH序列表中的前n-1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之后,若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起始索引参数和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起始索引参数相同,则根据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将起始索引参数相同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以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之后,在对第n个候选PDCCH,也就是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如果第n个候选PDCCH的起始索引参数和前一个PDCCH的起始索引参数相同,即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起始索引参数和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起始索引参数相同,那么信息处理设备可以确定第n-1个候选PDCCH即为目标候选PDCCH,进一步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否被第n个候选PDCCH复用,即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n为大于1的整数。也就是说,信息处理设备在按照候选PDCCH序列表对所有候选PDCCH依次进行解码处理时,可以按照如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PDCCH接收处理流程进行第一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而在根据候选PDCCH序列表对第一个候选PDCCH以后的其他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需要先判断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前一个候选PDCCH的解扰后数据是否能够被复用。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依次对候选PDCCH序列表中的每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对于第一个候选PDCCH,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个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和数据长度确定第一个候选PDCCH对应的待解码数据;以及对该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处理,获得第一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并进一步基于该解扰后数据对第一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信息处理设备在进行第一个PDCCH的解码处理时,可以先根据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计算并抽取该第一个候选PDCCH的所有REG的时频位置的数据,并进行所有数据的解扰,然后根据速率匹配模式(打孔、缩短、重复)完成所有解扰后数据的解速率匹配,并进一步完成该第一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进一步地,在完成第一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之后,信息处理设备存储第一个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数据长度、解扰后数据以及第一个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其中,第一个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以供在进行下一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时,判断第一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否被复用,而第一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用于当确定能够被复用时,利以供下一个候选PDCCH判断数据复用。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完成候选PDCCH序列表中的前n-1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之后,在进行第n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时,可以先根据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起始CCE索引、第一数据长度与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起始CCE索引、第二数据长度判断是否满足第一预设复用条件;若判定满足第一预设复用条件,则根据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第二预设复用条件。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判断是否满足第二预设复用条件时,可以根据第n个候选PDCCH与第n-1个候选PDCCH的数据长度比较结果和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判断是否满足第二预设复用条件,即判断在根据候选PDCCH序列表对第n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数据能否被复用。
可选的,比较结果可以是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大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或者也可以是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小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的数据长度,或者还可以是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等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
可选的,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可以是打孔模式、缩短模式或者重复模式,从而速率匹配模式组合可以是前打孔模式+后缩短模式,即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缩短模式;或者,前重复模式+后打孔模式,即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模式,等两两不同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也可以前打孔模式+后打孔模式或者前缩短模式+后缩短模式,等两两相同的速率匹配模式组合。本申请对速率匹配模式组合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之后,可以进一步确定出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或者不能够被复用。
步骤304、若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并按照数据复用模式对第n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之后,可以进一步确定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或者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不可以被复用。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若判定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则表示在根据候选PDCCH序列表对第n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也就是第n个候选PDCCH和第n-1个候选PDCCH重叠部分数据可以复用。例如第n-1个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为{startCCE_0,E0},第n个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和数据长度为{startCCE_1,E1},且startCCE_0=startCCE_1,两个候选PDCCH在[startCCE,startCCE+min(E0,E1)]部分数据是重叠的,当判定当前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即表明第n-1个候选PDCCH在重叠长度[startCCE,startCCE+min(E0,E1)]的重叠部分数据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第n个候选PDCCH复用。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确定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第n个候选PDCCH复用之后,可以进一步确定数据复用模式。可选的,数据复用模式可以分为全部复用和部分复用。具体地,全部复用表示在根据候选PDCCH序列表对第n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全部复用;部分复用表示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部分被复用。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按照确定出的数据复用模式进行第n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具体地,如果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全部复用,信息处理设备仅需从第n个候选PDCCH中提取数据未重叠长度对应的REG的时频位置的数据作为待解码数据,并仅需进一步进行该待解码数据的解扰、解速率匹配等处理,如果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全部解扰后数据仅可以部分被复用时,信息处理设备从第n-1个候选PDCCH中提取数据重叠长度部分对应的解扰后数据作为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待复用数据,即第n个候选PDCCH无需进行数据抽取、解扰以及解速率匹配等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通过将存在数据重叠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使得对第n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的过程中,在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时,只需根据第n-1个候选PDCCH和第n个候选PDCCH的相关参数进行判断,若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那么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利用该解扰后数据对第n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不仅简化了解码处理过程,同时也减少了相关技术中候选PDCCH存在数据重叠时的冗余操作,减少信息处理设备的处理开销以及译码延迟,进一步降低了信息处理设备接收PDCCH时的处理计算量和功耗。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PDCCH接收处理处理流程示意图,如图14所示,信息处理设备进行QPSK解调,即将复数表示的调制符号转换为比特;进一步地,信息处理设备盲检可能的PDCCH,具体的,终端进行QPSK解调(步骤401),即将复数表示的调制符号转换为比特,在NR PDCCH盲检过程中,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根据搜索空间参数,计算一组待检候选PDCCH,以及得到每个候选PDCCH的起始CCE索引以及聚合等级,随即在CORESET内,根据多个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CCE索引,确定出存在数据重叠的候选PDCCH,并将存在数据重叠的这些候选PDCCH放置相邻位置,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步骤402),进而实现按照候选PDCCH序列表依次进行PDCCH的解码处理。在依次对所有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判断当前候选PDCCH是否为最后一个候选PDCCH(步骤403);如果是,则结束PDCCH的接收处理过程(步骤404);如果不是,则继续进行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
由于存在数据重叠时,重叠部分的数据并不一定可以进行复用,因此信息处理设备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步骤405),即根据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如果不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即确定数据不可以被复用,则基于图2所示的相关技术中PDCCH接收处理流程进行解码处理,即原有的REG抽取、原有的数据解扰以及原有的解速率匹配等处理过程;如果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即确定数据可以被复用,也就是确定信息处理设备在根据候选PDCCH序列表对第n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信息处理设备会进行简化的REG提取(步骤406),可以包括:全部复用则可以简化提取后(E1-E0)未重叠长度部分的数据,部分复用则0提取;随后进行简化的解扰码处理(步骤407),包括:对后(E1-E0)未重叠长度部分的数据进行解扰码处理,或者不需要进行解扰码处理,然后进行简化的解速率匹配(步骤408),进一步地,将经过抽取、解扰以及解速率匹配后的数据,进行子块解交织(步骤409),以及译码、比特解交织和CRC校验(步骤410),完成当前候选PDCCH的接收处理。
进一步地,进行解码处理时,如果CRC校验正确,那么信息处理设备会认为这个控制信道信息是有效的,继而处理相应信息(例如调度分配、调度授权);如果校验错误,那么信息处理设备认为这个控制信息要么传输过程中产生了无法恢复的错误,要么认为这个控制信息是发送给其他信息处理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将忽略该PDCCH,继续盲检自己需要的PDCCH。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通过将存在数据重叠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使得对第n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的过程中,在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时,只需根据第n-1个候选PDCCH和第n个候选PDCCH的相关参数进行判断,若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可以被复用,那么信息处理设备可以利用该解扰后数据对第n个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不仅简化了解码处理过程,同时也减少了盲检过程中因数据重叠导致的冗余操作,提高了译码速率,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功耗。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设备20可以包括解调模块21、配置模块22、处理模块23、抽取模块24、解扰模块25、解速率匹配模块26以及解交织模块27和译码模块28。
所述解调模块21,用于进行QPSK解调,即将复数表示的调制符号转换为比特;所述配置模块22,用于在CORESET内,根据多个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CCE索引,判断是否有多个候选PDCCH存在数据重叠,如果有数据重叠,配置模块22将这些候选PDCCH放置相邻位置,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并配置给处理模块23;所述处理模块23用于当信息处理设备按照候选PDCCH序列表依次进行PDCCH的接收处理时,判断前一个候选PDCCH的解扰后数据能否被当前候选PDCCH复用,如果确定数据可以复用,则抽取模块24和解扰模块25以及解速率匹配模块26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复用模式执行不同的数据抽取、数据解扰以及速率解匹配处理,并进一步通过解交织模块27和译码模块28完成解码处理。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二,如图16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处理设备20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单元29,第二确定单元210,判断单元211,第三确定单元212,第一解码单元213,第四确定单元214,解扰单元215以及第二解码单元216,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29,用于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210,用于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目标候选PDCCH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
所述判断单元211,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212,用于若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
所述第一解码单元213,用于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210,具体用于获取所述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以及将所述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相同的一个候选PDCCH,确定为所述目标候选PDCCH。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判断单元211,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若所述第一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或者缩短模式,且第二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则判定不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否则,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以及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若所述第一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或者所述第二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则判定不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否则,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以及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确定单元212,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确定所述数据复用模式为全部复用;以及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确定所述数据复用模式为部分复用。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码单元213,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和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待解码数据;以及对所述第一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处理,获得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解扰后数据,并将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确定为第一待复用数据;以及基于所述第一解扰后数据和所述第一待复用数据,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码单元213,还具体用于计算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和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的数据未重叠长度;以及根据所述数据未重叠长度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调后数据中提取所述第一待解码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码单元213,还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待解码数据对应的伪随机序列;以及基于所述伪随机序列对所述第一待解码数据进行所述解扰处理,获得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解扰后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码单元213,还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计算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和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的数据重叠长度;以及根据所述数据重叠长度从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中提取第二待复用数据;以及基于所述第二待复用数据,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码单元213,还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基于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210,还具体用于获取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并将所述起始索引参数相同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以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以及在完成所述候选PDCCH序列表中的前n-1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之后,若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起始索引参数和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起始索引参数相同,则确定所述第n-1个候选PDCCH为所述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第n个候选PDCCH为所述当前候选PDCCH。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确定单元214,用于在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之后,若判定不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根据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起始索引参数和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待解码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解扰单元215,用于对所述第二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处理,获得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解扰后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解码单元216,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解扰后数据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如果判定已完成解码处理的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便可以利用该解扰后数据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从而可以减少盲检过程中因数据重叠导致的冗余操作,提高译码速率,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功耗。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图17为本申请提出的终端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7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终端30还可以包括处理器31、存储有处理器31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32,进一步地,终端3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33,和用于连接处理器31、存储器32以及通信接口33的总线34。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31可以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功能的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终端3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32,该存储器32可以与处理器31连接,其中,存储器32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32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两个磁盘存储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总线34用于连接通信接口33、处理器31以及存储器32以及这些器件之间的相互通信。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存储器32,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31,用于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目标候选PDCCH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若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存储器3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或者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并向处理器31提供指令和数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非作为独立的产品进行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processor(处理器)执行本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如果判定已完成解码处理的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能够被复用,便可以利用该解扰后数据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从而可以减少盲检过程中因数据重叠导致的冗余操作,提高译码速率,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功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具体来讲,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可以被存储在光盘,硬盘,U盘等存储介质上,当存储介质中的与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被一电子设备读取或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目标候选PDCCH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
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若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
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其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芯片运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具体地,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目标候选PDCCH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
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若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
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目标候选PDCCH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
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若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
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包括:
获取所述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
将所述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相同的一个候选PDCCH,确定为所述目标候选PDCC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若所述第一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且第二速率匹配模式为打孔模式或者缩短模式,则判定不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否则,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
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若所述第一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或者所述第二速率匹配模式为重复模式,则判定不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否则,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
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确定所述数据复用模式为全部复用;
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确定所述数据复用模式为部分复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和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待解码数据;
对所述第一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处理,获得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解扰后数据,并将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确定为第一待复用数据;
基于所述第一解扰后数据和所述第一待复用数据,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和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待解码数据,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和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的数据未重叠长度;
根据所述数据未重叠长度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解调后数据中提取所述第一待解码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处理,获得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解扰后数据,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待解码数据对应的伪随机序列;
基于所述伪随机序列对所述第一待解码数据进行所述解扰处理,获得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解扰后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计算所述第一数据长度和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的数据重叠长度;
根据所述数据重叠长度从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中提取第二待复用数据;
基于所述第二待复用数据,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数据长度时,基于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解扰后数据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包括:
获取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起始索引参数,并将所述起始索引参数相同的候选PDCCH排列在相邻位置,以生成候选PDCCH序列表;
在完成所述候选PDCCH序列表中的前n-1个候选PDCCH的解码处理之后,若第n-1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起始索引参数和第n个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起始索引参数相同,则确定所述第n-1个候选PDCCH为所述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第n个候选PDCCH为所述当前候选PDCCH。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判定不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根据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起始索引参数和所述第二数据长度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待解码数据;
对所述第二待解码数据进行解扰处理,获得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解扰后数据;
基于所述第二解扰后数据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12.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判断单元,第三确定单元以及第一解码单元,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预设配置参数确定候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所述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长度以及速率匹配模式;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对当前候选PDCCH进行解码处理时,从已完成解码处理的候选PDCCH中确定目标候选PDCCH;其中,所述目标候选PDCCH与所述当前候选PDCCH存在重叠数据;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候选PDCCH对应的第一数据长度、第一速率匹配模式,和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第二数据长度、第二速率匹配模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复用条件;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用于若判定满足所述预设复用条件,则确定所述当前候选PDCCH对应的数据复用模式;
所述第一解码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数据复用模式对所述当前候选PDCCH进行所述解码处理。
1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358205.2A 2020-04-29 2020-04-29 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5725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8205.2A CN113572572B (zh) 2020-04-29 2020-04-29 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8205.2A CN113572572B (zh) 2020-04-29 2020-04-29 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2572A true CN113572572A (zh) 2021-10-29
CN113572572B CN113572572B (zh) 2024-01-30

Family

ID=78158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8205.2A Active CN113572572B (zh) 2020-04-29 2020-04-29 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725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0309A (zh) * 2022-01-28 2022-05-03 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窄带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盲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0847A (zh) * 2012-06-12 2014-01-01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40092830A1 (en) * 2012-09-28 2014-04-03 Xiaogang Chen Blind decoding for an 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epdcch)
CN106301728A (zh) * 2015-06-08 2017-01-04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型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566102A (zh) * 2016-07-01 2018-01-09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控制信道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10351041A (zh) * 2018-04-04 2019-10-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映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0847A (zh) * 2012-06-12 2014-01-01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40092830A1 (en) * 2012-09-28 2014-04-03 Xiaogang Chen Blind decoding for an 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epdcch)
CN106301728A (zh) * 2015-06-08 2017-01-04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型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566102A (zh) * 2016-07-01 2018-01-09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控制信道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10351041A (zh) * 2018-04-04 2019-10-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映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1804394"", 3GPP TSG_RAN\\WG2_RL2 *
吴宽: ""eMTC系统MPDCCH盲检及ASIC设计与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0309A (zh) * 2022-01-28 2022-05-03 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窄带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盲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430309B (zh) * 2022-01-28 2023-09-19 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窄带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盲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2572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13893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인터리빙 방법 및 장치
US8958330B2 (en) De-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downlink traffic channel in long term evolution
US8726121B2 (en) Circular buffer based rate matching
RU2754433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US1063761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0150512A1 (ja)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制御チャネル送信方法および制御チャネル受信方法
US11374687B2 (en) Data sending method, data receiv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US2015026382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leaving dat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96867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13328828B (zh) 信息处理方法、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JP2020534746A (ja) 極性符号化のための方法及び機器
CN111567074B (zh) 一种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90364578A1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for dynamic scheduling
CN113572572B (zh) 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终端,芯片及存储介质
CN110519018B (zh) 一种被用于信道编码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11800221B (zh) sidelink速率匹配及资源映射的方法和设备
CN108631977B (zh) 一种广播信息指示的发送方法和发送设备
CN108966349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9964427B (zh) 一种被用于信道编码的终端、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KR101665914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인터리빙 방법 및 장치
KR102663683B1 (ko) sidelink 레이트 매칭 및 자원 매핑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비
RU2792113C1 (ru) Способ согласования скорости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вязки ресурса прям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9600197B (zh) 极性码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WO2023213560A1 (en) Transmission and decoding of synchronization signal data blocks
CN111052820B (zh) 一种系统消息传输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