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6120A -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56120A
CN113556120A CN202110806306.6A CN202110806306A CN113556120A CN 113556120 A CN113556120 A CN 113556120A CN 202110806306 A CN202110806306 A CN 202110806306A CN 113556120 A CN113556120 A CN 113556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ode
switch
triode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063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知静
舒德兵
余贵龙
裴雨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Space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Space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Space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Space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0630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561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56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61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2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using specified components
    • H03K19/14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using specified components us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s, i.e. light-emitting and photoelectric devices electrically- or optically-coup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包括管壳和内瓷片和驱动电路,驱动电路设置发光二极管D1、光伏V1组成驱动控制电路,且通过光隔离;三极管Q1、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D5组成放大充电电路;开关二极管D3、光伏V1组成泄放电路;MOS芯片V2、V3组成开关电路,各元器件为贴片状结构并采用键合工艺互联,管壳和内瓷片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电极焊盘,发光二极管D1和开关二极管D2分别固定贴合在内瓷片的电极焊盘上,其余元器件分别固定贴合在管壳的各电极焊盘上,内瓷片扣合在管壳上,且发光二极管D1对准光伏V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通过设计快速充泄放电路,在减小产品体积的同时,提高继电器驱动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对于继电器来说,继电器就是一种具输入和输出隔离的开关。一般来说,体积小,负载能力是继电器不断追求的目标。而现在,体积最小的继电器类型为陶瓷封装的光MOS继电器,要提高其负载能力,必须要提高其驱动能力,只有驱动能力提高,才能为大负载提供保障。而现如今,常规的光MOS继电器都是通过光伏来驱动MOS芯片,如公开号为CN103516343A的中国专利提供的一种固体继电器,由于光伏的驱动能力较弱,很难驱动大负载的MOS芯片,因为大负载的MOS芯片,其结电容较大,而光伏的驱动电流较小。如果要提高其驱动能力,一般需要通过驱动电路来提高其驱动能力,如公开号为CN101872761A的中国专利提供的一种光耦合装置,其通过并联多路受光元件(光伏),来达到提高驱动能力的目的,但是这种并联很有限,因为受光元件的驱动电流一般在几微安至几十微安,如果要驱动大负载时,无法满足要求,而且多路并联后,其体积势必增大,不能满足小型化大负载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通过设计快速充泄放电路,在减小产品体积的同时,提高继电器驱动能力。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包括管壳、内瓷片和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开关二极管D4、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接入输入电源为光伏V1提供光驱动信号,光伏V1输出正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连接,MOS芯片V2的漏极与开关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光伏V1输出负极连接,MOS芯片V2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电阻R1均为贴片状结构并通过键合接触进行电性连接,且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MOS芯片V2、三极管Q1均为裸芯片,管壳和内瓷片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电极焊盘,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MOS芯片V2、三极管Q1、电容C1、电阻R1分别固定贴合在管壳的各电极焊盘上,发光二极管D1固定在内瓷片的电极焊盘上,内瓷片扣合在管壳上,且发光二极管D1对准光伏V1。接通时,三极管Q1、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组成放大充电电路,在光信号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MOS芯片V2的输出负载,同时采用贴片状裸芯片,从而使产品小型化,同时具有较大的驱动能力。
优选地,所述光伏V1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的正负极均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电阻R1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的键合面设置在正面,集电极的键合面设置在背面;MOS芯片V2的正面设置为源极的键合面,且在正面划分一个小区域设置为栅极的键合面,背面为漏极的键合面。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串联有开关二极管D2,二极管开关D2固定在内瓷片上与发光二极管D1间隔的电极焊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有开关二极管D3,开关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为贴片状结构并固定在管壳的电极焊盘上。开关二极管D3和光伏V1组成泄放电路,关断时,由开关二极管D3、光伏V1组成泄放电路,快速消耗MOS芯片V2结电容上的电荷将被很快泄放掉,从而使产品快速关断。
优选地,所述二极管开关D3的正负极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C1为瓷介电容,且电容C1的电容值比MOS芯片V2的结电容大一个数量级。
优选地,所述电阻R1为芯片电阻。
进一步地,还包括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MOS芯片V3的源极与光伏V1输出正极连接,MOS芯片V3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2,MOS芯片V3的漏极与与开关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均为贴片状结构并通过键合接触进行电性连接,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分别固定贴合在管壳的各电极焊盘上。
优选地,所述二极管开关D5的正负极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电阻R2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MOS芯片V3的正面设置为源极的键合面,且在正面划分一个小区域设置为栅极的键合面,背面为漏极的键合面。
优选地,所述电阻R2为芯片电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全裸芯装配,以及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使固态继电器整体体积小型化;通过设计快速充泄放电路,在减小产品体积的同时,提高继电器驱动能力,从而实现小体积大负载固态继电器,满足装备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固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管壳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管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管壳组合的装配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中二极管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内瓷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二极管组合的装配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包括管壳、内瓷片和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开关二极管D4、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接入输入电源为光伏V1提供光驱动信号,光伏V1输出正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连接,MOS芯片V2的漏极与开关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光伏V1输出负极连接,MOS芯片V2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电阻R1均为贴片状结构并通过键合接触进行电性连接,且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MOS芯片V2、三极管Q1均为裸芯片,管壳和内瓷片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电极焊盘,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MOS芯片V2、三极管Q1、电容C1、电阻R1分别固定贴合在管壳的各电极焊盘上,发光二极管D1固定在内瓷片的电极焊盘上,内瓷片扣合在管壳上,且发光二极管D1对准光伏V1。
所述光伏V1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的正负极均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电阻R1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的键合面设置在正面,集电极的键合面设置在背面;MOS芯片V2的正面设置为源极的键合面,且在正面划分一个小区域设置为栅极的键合面,背面为漏极的键合面。
所述发光二极管D1串联有开关二极管D2,二极管开关D2固定在内瓷片上与发光二极管D1间隔的电极焊盘上。
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有开关二极管D3,开关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为贴片状结构并固定在管壳的电极焊盘上。
所述二极管开关D3的正负极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
所述电容C1为瓷介电容,且电容C1的电容值比MOS芯片V2的结电容大一个数量级。
所述电阻R1为芯片电阻。
还包括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MOS芯片V3的源极与光伏V1输出正极连接,MOS芯片V3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2,MOS芯片V3的漏极与与开关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均为贴片状结构并通过键合接触进行电性连接,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分别固定贴合在管壳的各电极焊盘上。
所述二极管开关D5的正负极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电阻R2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MOS芯片V3的正面设置为源极的键合面,且在正面划分一个小区域设置为栅极的键合面,背面为漏极的键合面。
所述电阻R2为芯片电阻。
实施例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为了实现快速通断及提高驱动能力,其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由发光二极管D1、开关二极管D2、D3、D4和D5、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电阻R1、R2、MOS芯片V2、V3组成,发光二极管D1接入输入电源为光伏V1提供光驱动信号,光伏V1输出正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连接,MOS芯片V2的漏极与开关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光伏V1输出负极连接,MOS芯片V2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MOS芯片V3的源极与光伏V1输出正极连接,MOS芯片V3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2,MOS芯片V3的漏极与与开关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有开关二极管D3,开关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发光二极管D1、光伏V1组成驱动控制电路,且通过光隔离;三极管Q1、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D5组成放大充电电路;开关二极管D3、光伏V1组成泄放电路;MOS芯片V2、V3组成开关电路。
其中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2、D3、D4和D5、光伏V1、MOS芯片V2和V3、三极管Q1均为裸芯片。
所述电容C1为瓷介电容,且电容C1的电容值比MOS芯片V2的结电容大一个数量级。
所述电阻R1、R2为芯片电阻。
所述发光二极管D1串联有开关二极管D2。
为了实现电路结构布局,减小体积,实现小型化,固态继电器的内部封装如图2、图3、图6所示,还包括管壳、内瓷片,驱动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2、D3、D4和D5、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和V3、电阻R1和R2均为贴片状结构并通过键合接触进行电性连接,二极管开关D3、D4和D5、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和V3、电阻R1和R2固定贴合在管壳的各电极焊盘上,发光二极管D1和二极管开关D2固定在内瓷片的各电极焊盘上,内瓷片扣合在管壳上,且发光二极管D1对准光伏V1。
产品驱动电路体积非常小,且驱动能力较强。继电器采用微组装工艺生产。元器件采用环氧导电胶粘接,各元器件采用键合工艺互联,最后采用平行封焊工艺封装。
其装配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管壳和内瓷片均按驱动电路分区设置电极,各电极进行金属化形成焊盘,管壳结构如图4所示、内瓷片结构如图7所示;光伏V1、MOS芯片V2和V3、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2、D3、D4和D5、三极管Q1、电阻R1和R2、电容C1加工为贴片状,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2、D3、D4和D5、光伏V1、MOS芯片V2和V3、三极管Q1均为裸芯片,电阻R1和R2为芯片电阻;
光伏V1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2、D3、D4和D5的正负极均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电阻R1和R2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的键合面设置在正面,集电极的键合面设置在背面;MOS芯片V2和V3的正面设置为源极的键合面,且在正面划分一个小区域设置为栅极的键合面,背面为漏极的键合面;
步骤二:采用微组装工艺进行装配,将光伏V1、MOS芯片V2和V3、二极管开关D3、D4和D5、三极管Q1、电阻R1和R2、电容C1放置到管壳的各个焊盘上,通过键合接触方式按驱动电路连接关系连接各元器件,并通过环氧导电胶固定,获得管壳组件,如图4所示;
步骤三:将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2放置到内瓷片的各个焊盘上,通过键合接触方式按驱动电路连接关系连接发光二极管D1和二极管开关D2,并通过环氧导电胶固定,获得二极管组件,如图6所示;
步骤四:将内瓷片扣合在管壳上,使发光二极管D1的发光部对准光伏V1,最后进行平行封焊工艺封装成一个整体。
工作原理如下:
接通时,通过发光二极管发光D1,将光信号传递给光伏V1,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驱动三极管Q1,将小信号放大,从而提高MOS芯片V2、V3的栅极的注入电流,以提高其驱动能力,该电流可以达到几毫安,甚至上百毫安。当MOS芯片V2、V3接通后,电流由电容C1提供,电容C1的电容值比MOS芯片V2、V3的结电容大一个数量级。
关断时,发光二极管D1失去电流,光伏V1即失去电信号,导致三极管Q1关断,这时,MOS芯片V2、V3的栅极,通过开关二极管D3、光伏V1、回到MOS芯片V2、V3的源极,形成回路,由于V1具有快放功能,所以,MOS芯片V2、V3结电容上的电荷将被很快泄放掉,从而使产品快速关断。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采用全裸芯装配,以及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使固态继电器整体体积小型化;通过设计快速充泄放电路,在减小产品体积的同时,提高继电器驱动能力,从而实现小体积大负载固态继电器,满足装备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需求。

Claims (10)

1.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壳、内瓷片和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开关二极管D4、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接入输入电源为光伏V1提供光驱动信号,光伏V1输出正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连接,MOS芯片V2的漏极与开关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光伏V1输出负极连接,MOS芯片V2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电阻R1均为贴片状结构并通过键合接触进行电性连接,且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MOS芯片V2、三极管Q1均为裸芯片,管壳和内瓷片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电极焊盘,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MOS芯片V2、三极管Q1、电容C1、电阻R1分别固定贴合在管壳的各电极焊盘上,发光二极管D1固定贴合在内瓷片的电极焊盘上,内瓷片扣合在管壳上,且发光二极管D1对准光伏V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V1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的正负极均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电阻R1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的键合面设置在正面,集电极的键合面设置在背面;MOS芯片V2的正面设置为源极的键合面,且在正面划分一个小区域设置为栅极的键合面,背面为漏极的键合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D1串联有开关二极管D2,二极管开关D2固定在内瓷片上与发光二极管D1间隔的电极焊盘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有开关二极管D3,开关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为贴片状结构并固定在管壳的电极焊盘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开关D3的正负极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为瓷介电容,且电容C1的电容值比MOS芯片V2的结电容大一个数量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为芯片电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MOS芯片V3的源极与光伏V1输出正极连接,MOS芯片V3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2,MOS芯片V3的漏极与与开关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均为贴片状结构并通过键合接触进行电性连接,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分别固定贴合在管壳的各电极焊盘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开关D5的正负极分别设置在正反两面;电阻R2的正极和负极的键合面设置在同侧面;MOS芯片V3的正面设置为源极的键合面,且在正面划分一个小区域设置为栅极的键合面,背面为漏极的键合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2为芯片电阻。
CN202110806306.6A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 Pending CN1135561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06306.6A CN113556120A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06306.6A CN113556120A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6120A true CN113556120A (zh) 2021-10-26

Family

ID=78131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06306.6A Pending CN113556120A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5612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22856A (zh) * 2023-06-09 2023-09-08 北京市科通电子继电器总厂有限公司 一种光隔离固体继电器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2552B1 (en) * 1997-10-17 2001-01-09 Nec Corporation FET device for use in solid-state relay
JP2005005833A (ja) * 2003-06-10 2005-01-06 Omron Corp Mosfetソリッド・ステート・リレー
CN1728553A (zh) * 2005-07-28 2006-02-01 北京市科通电子继电器总厂 高速开关常开型固体继电器
CN101872761A (zh) * 2009-04-23 2010-10-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光耦合装置
CN202172395U (zh) * 2011-04-29 2012-03-21 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 超薄无引线的光mos继电器
CN102394614A (zh) * 2011-10-28 2012-03-28 电子科技大学 固体继电器
JP2016072676A (ja) * 2014-09-26 2016-05-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半導体リレー
CN205320053U (zh) * 2016-01-08 2016-06-15 库顿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通断直流固态继电器
CN110875734A (zh) * 2018-08-30 2020-03-10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九一厂) 一种用于固态继电器的输入输出电路及固态继电器
CN210380795U (zh) * 2019-07-22 2020-04-21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九一厂) 一种大功率高压固体继电器
CN111525502A (zh) * 2020-07-06 2020-08-11 浙江航芯源集成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可重构微型磁隔离固体继电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2552B1 (en) * 1997-10-17 2001-01-09 Nec Corporation FET device for use in solid-state relay
JP2005005833A (ja) * 2003-06-10 2005-01-06 Omron Corp Mosfetソリッド・ステート・リレー
CN1728553A (zh) * 2005-07-28 2006-02-01 北京市科通电子继电器总厂 高速开关常开型固体继电器
CN101872761A (zh) * 2009-04-23 2010-10-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光耦合装置
CN202172395U (zh) * 2011-04-29 2012-03-21 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 超薄无引线的光mos继电器
CN102394614A (zh) * 2011-10-28 2012-03-28 电子科技大学 固体继电器
JP2016072676A (ja) * 2014-09-26 2016-05-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半導体リレー
CN205320053U (zh) * 2016-01-08 2016-06-15 库顿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通断直流固态继电器
CN110875734A (zh) * 2018-08-30 2020-03-10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九一厂) 一种用于固态继电器的输入输出电路及固态继电器
CN210380795U (zh) * 2019-07-22 2020-04-21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九一厂) 一种大功率高压固体继电器
CN111525502A (zh) * 2020-07-06 2020-08-11 浙江航芯源集成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可重构微型磁隔离固体继电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KSHAY KUMAR: "A Novel Feeder Protection System Using Fast Switching PhotoMOS Relay", 《2020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ICCCNT)》 *
李守明: "新型大电流直流固态继电器的设计",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22856A (zh) * 2023-06-09 2023-09-08 北京市科通电子继电器总厂有限公司 一种光隔离固体继电器
CN116722856B (zh) * 2023-06-09 2024-05-14 北京市科通电子继电器总厂有限公司 一种光隔离固体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7752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the lighting device
KR20050013992A (ko) 전원장치
CN113556120A (zh)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固态继电器
CN202172395U (zh) 超薄无引线的光mos继电器
CN113541656A (zh)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的驱动电路、固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56113A (zh)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
CN103066841A (zh) 一种基于电荷泵电容的倍压型直流变换器
CN113571380A (zh)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CN112803768A (zh) 一种三端口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CN219247796U (zh) 一种用于电池组件的功率调节电路结构
CN101430050B (zh) 一种led手电筒
CN213905350U (zh) 电源模组及其芯片封装结构
CN101465638B (zh) 一种低功耗固体继电器
CN212231152U (zh) 一种电压自举芯片、弱光采集电路及设备
CN112054672A (zh) 一种集成开关电容和y源网络的dc-dc高电压增益变换器
CN210490821U (zh) 快速开关光隔离固体继电器
CN202906868U (zh) 无引线大功率光mos固体继电器
CN211151830U (zh) 一种实现双路恒压输出的电路
CN201113487Y (zh) 一种提高电池使用效率的电路
CN102231347A (zh) 一种高分断能力的低功耗继电器
CN116722856B (zh) 一种光隔离固体继电器
CN212572385U (zh) 一种集成开关电容和y源网络的dc-dc高电压增益变换器
CN216599418U (zh) 一种融合开关电容技术的高增益耦合电感dc-dc变换器
CN219420599U (zh) 开关电源及空调器
CN111699606B (zh) 一种电压自举芯片、弱光采集电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