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4137A - 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54137A
CN113554137A CN202111105347.9A CN202111105347A CN113554137A CN 113554137 A CN113554137 A CN 113554137A CN 202111105347 A CN202111105347 A CN 202111105347A CN 113554137 A CN113554137 A CN 1135541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ding
inventory
epc
result
t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053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54137B (zh
Inventor
邹建军
王伟
汪洋
田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ui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0534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541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54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4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54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541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在当前盘存周期内,读写器可以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并得到识读结果,接着根据该第一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来判断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若满足,则退出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根据当前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来更新上一退出条件参数,使得退出条件参数的变化趋势收敛至与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并可以根据该退出条件参数来动态调整当前盘存周期的识读次数和盘存持续时间,从而有效提升盘存效率。

Description

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利用射频信号及空间耦合和传输特性进行双向通信,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物体的自动识别,并进行信息交换的、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RFID技术的RFID系统通常包括一台RFID读写器和多个电子标签,当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的通信范围内时,RFID读写器向电子标签发送读取命令,以读取电子标签中的电子产品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号,并根据EPC号来获取电子标签对应的物品的信息,例如物品的品类、放置位置等。
在RFID系统识别过程中,由于读写器和标签通过无线空间信道进行通信,当多个读写器或多个标签同时向信道发送信号时,信号将会在无线信道中相互干扰,产生碰撞问题,从而造成了标签数据读取的不可靠和不正确。为了实现多个标签的正确识别,RFID系统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防碰撞机制用来协调多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过程。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RFID防碰撞算法,均基于TDMA技术,并可细分为ALOHA防碰撞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ALOHA防碰撞算法,采取的是“标签主动”策略,即标签进入读写器能量场范围并获取到能量之后,自行向读写器发送自身ID。二进制搜索算法,采取的是“读写器主动”策略,即多个标签进入读写器工作场后,读写器发送带限制条件的询问命令,满足限制条件的标签回答。
但是,随着RFID技术在物流、零售、制造业、服装业、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场景环境中标签数量不断增多、标签分布愈加复杂,标签识读业务对于防碰撞算法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盘存效率,盘存效率指的是读写器识别标签的效率。以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为代表的传统RFID防碰撞算法在盘存效率方面,已很难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能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之一,特别是现有技术中以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为代表的传统RFID防碰撞算法在盘存效率方面,已很难满足使用需求的技术缺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标签盘存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
根据所述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若满足,则退出所述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并返回执行对所述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的过程。
可选地,所述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的步骤,包括:
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向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发送Query指令,所述Query指令包含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
接收所述参与盘存的标签返回的与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对应的RN16,并统计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
向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发送ACK指令,并接收所述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发送的EPC号;
统计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
将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作为识读结果。
可选地,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为动态调整的值;
所述Q值的动态调整过程包括:
在所述当前盘存周期开始时,设置决定时隙数量的Q初始值;
基于预设动态调整条件、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所述退出条件参数,对所述Q初始值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当前盘存周期内,获取设定调整次数内的多个Q值;
确定每一次调整后的Q值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多个Q值的总和;
根据每一次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多个Q值的总和,确定是否将最后一次调整后的Q值恢复至所述Q初始值。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变化趋势,对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进行更新。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变化趋势,对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进行更新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是否大于上一盘存周期的Q值;
若是,则在所述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不小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时,将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上调;
否则,保持所述退出条件参数不变。
可选地,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还包括:
根据RFID频段区域以及频率范围,设置频率信道间隔;
根据所述频率信道间隔建立多个频率矩阵,并对每个频率矩阵中的频点元素进行随机排序;
针对每个频率矩阵,建立与所述频率矩阵中的频点元素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
按照预设的抽取策略在各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中抽取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并确定与抽取的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选择其中一个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
可选地,所述确定与抽取的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选择其中一个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的步骤,包括:
将抽取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确定多个与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矩阵;
按照预设的选择策略选择所述频点矩阵中的一个频点,将所述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
可选地,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
根据所述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与所述上一次识读的休眠持续时间之间的比值,确定统计时间;
在所述统计时间内,对识读到的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统计结果;
将所述统计结果与预设标签数量阈值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当前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读写器,包括:
标签识读模块,用于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
确定退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标签盘存模块,用于若满足,则退出所述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并返回执行对所述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的过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标签盘存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标签盘存方法的步骤。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在当前盘存周期内,读写器可以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并得到识读结果,接着根据该第一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来判断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若满足,则退出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根据当前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来更新上一退出条件参数,使得退出条件参数的变化趋势收敛至与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并可以根据该退出条件参数来动态调整当前盘存周期的识读次数和盘存持续时间,从而有效提升盘存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盘存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当前盘存周期的退出条件参数的变化趋势与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变化趋势的运行结果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快速模式下识读持续时间与休眠持续时间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慢速模式下识读持续时间与休眠持续时间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读写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RFID系统识别过程中,由于读写器和标签通过无线空间信道进行通信,当多个读写器或多个标签同时向信道发送信号时,信号将会在无线信道中相互干扰,产生碰撞问题,从而造成了标签数据读取的不可靠和不正确。为了实现多个标签的正确识别,RFID系统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防碰撞机制用来协调多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过程。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RFID防碰撞算法,均基于TDMA技术,并可细分为ALOHA防碰撞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ALOHA防碰撞算法,采取的是“标签主动”策略,即标签进入读写器能量场范围并获取到能量之后,自行向读写器发送自身ID。二进制搜索算法,采取的是“读写器主动”策略,即多个标签进入读写器工作场后,读写器发送带限制条件的询问命令,满足限制条件的标签回答。
但是,随着RFID技术在物流、零售、制造业、服装业、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场景环境中标签数量不断增多、标签分布愈加复杂,标签识读业务对于防碰撞算法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盘存效率,盘存效率指的是读写器识别标签的效率。以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为代表的传统RFID防碰撞算法在盘存效率方面,已很难满足使用需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以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为代表的传统RFID防碰撞算法在盘存效率方面,已很难满足使用需求的技术问题,并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下面将站在读写器的角度对本发明的标签盘存方法进行描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盘存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标签盘存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0: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
本步骤中,读写器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标签进行识读时,可以分多个识读次数进行,并在每一次识读时,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进而得到识读结果。
其中,本申请中的读写器可以是RFID读写器,该RFID读写器可以工作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不同频点,当RFID读写器工作在不同频率时,RFID读写器所适用的场景也有所不同;当RFID读写器工作在不同频点时,RFID读写器所能读取的标签的距离也有所不同。
例如,RFID读写器根据频率可以分为125K、13.56M、900M、2.4G等频段的读写器。125K的读写器一般叫做LF,做为畜牧业管理使用;13.56M的读写器一般叫做HF,用于驾校通、考勤等人员管理,也可以做资产防伪管理;900M的读写器一般叫做UHF,通信距离远,防冲突性能好,一般用在停车场和物流方面;2.4G的读写器微波段RFID读卡器,穿透性强,是自动智能设备的首选;5.8G一般为微波段RFID读卡器,通常在高速公路ETC电子收费系统中使用。
当RFID读写器在制造业使用中,可以在生产环节代替条码扫描,实现自动采集数据;物料拉动环节配合AGV小车运输;仓库环节管理货物进出、盘点等。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标签可以是RFID系统中的电子标签。具体的,标签可以是无源标签(Passive tags)或者有源标签(Active tags)。其中,无源标签通过RFID读写器发送的命令和载波为其提供工作的能量;有源标签其内部自带能量源,无需RFID读写器为其提供工作能量。
而本申请中的识读结果指的是读写器对标签进行识读的过程所产生的识读结果,该识读结果可以包括标签应答读写器所反向散射的RN16的第一散射结果,以及读写器根据标签的应答结果向对应标签发送有效ACK指令,以使标签立刻转换到确认状态,并向读写器反向散射其PC、EPC和CRC-16的第二散射结果。
更进一步地,本申请中读写器在对标签进行识读之前,还可以选择标签群,以便于建立标签盘存和访问的过程。选择标签群时,读写器可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Select命令来选择特定的标签群。
此外,本申请中的盘存指的是读写器识别标签的过程。读写器在四个通话的其中一个通话中传输Query命令,开始一个盘存周期,在该盘存周期中,读写器可以多次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标签可以应答。读写器检查到某个标签应答后,可以请求该标签发出PC、EPC和CRC-16。当获取到各标签发出PC、EPC和CRC-16后,读写器即可与各标签进行交易,该交易过程包括读取或写入标签。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设定识别范围指的是与读写器的磁场范围对应的识别范围。
S120:根据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并在满足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30,在不满足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40。
本步骤中,通过步骤S110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并得到识读结果后,读写器还可以根据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上一退出条件参数指的是读写器在本次识读之前的识读过程中所确定的退出条件参数。该退出条件参数可以参与当前盘存周期的预设退出条件的计算过程,并且,该退出条件参数可以在读写器进行当前盘存周期之前设置相应的初始值,该初始值可以依据上一盘存周期的退出条件参数来进行设置,也可以依据上一盘存周期的Q值来进行设置。
当设置好当前盘存周期的退出条件参数的初始值后,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当前盘存周期的盘存次序,和/或上一盘存周期的Q值与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来确定该初始值是否为可变值,若为可变值,则可以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该退出条件参数进行不断更新。
当确定上一退出条件参数后,即可根据本次识读的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来确定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具体地,在确定上一退出条件参数后,可以将本次识读的识读结果与上一退出条件参数输入至预设退出条件中,以此来判断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预设退出条件可以通过大量测试数据进行算法分析而得出,具体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验场景以及测试数据的类型进行设置。
S130:退出当前盘存周期。
S140:基于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退出条件参数,并返回执行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的过程。
本步骤中,通过步骤S120确定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后,若当前盘存周期满足预设退出条件,则退出当前盘存周期,并开始下一盘存周期,若当前盘存周期不满足预设退出条件,则表示本次识读结束后还有剩余的盘存持续时间,读写器还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次识读操作。
当读写器进行下一次识读操作之前,可以根据当前的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来更新上一退出条件参数,以此来得到当前的退出条件参数,由此可使得退出条件参数的变化趋势收敛至与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并可以根据该退出条件参数来动态调整当前盘存周期的识读次数和盘存持续时间,从而有效提升盘存效率。
具体地,在判断当前的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时,可以根据当前识读结果以及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进行判断。例如,若当前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不小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则表示当前的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为上升状态,此时,可以将退出条件参数进行上调,以便与当前的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吻合;若当前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小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则表示当前的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为下降状态,此时,可以将退出条件参数进行下调或不变,以便与当前的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相适应。
上述实施例中,在当前盘存周期内,读写器可以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并得到识读结果,接着根据该第一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来判断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若满足,则退出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根据当前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来更新上一退出条件参数,使得退出条件参数的变化趋势收敛至与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并可以根据该退出条件参数来动态调整当前盘存周期的识读次数和盘存持续时间,从而有效提升盘存效率。
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标签盘存方法进行展开描述,下面将对本申请中如何得到识读结果的过程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10中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的步骤,可以包括:
S111: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向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发送Query指令,所述Query指令包含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
S112:接收所述参与盘存的标签返回的与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对应的RN16,并统计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
S113:向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发送ACK指令,并接收所述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发送的EPC号。
S114:统计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
S115:将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作为识读结果。
本实施例中,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时,可以先向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发送Query指令,该Query指令中包含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该Q值表明当前盘存周期设置的时隙数量,参与盘存的标签在收到Query指令后,可以在区间[0,
Figure 984971DEST_PATH_IMAGE002
]内随机选择一个整数,并将该整数加载到标签内部的时隙计数器(Slot Counter,SC)中,时隙计数器选到零数值的标签可以瞬间转换成应答状态,并立即应答。标签内部的时隙计数器选择的数值不是零的标签需要转换成仲裁状态,并且等待读写器发出QueryAdjust命令或者QueryRep命令。
当标签内部的时隙计数器减到0时,标签则可以转换到应答状态,并同时向读写器反向散射RN16,读写器接收各个标签返回的RN16后,可以根据返回的RN16的返回时间,以及RN16对应的值,来确定每一个标签返回的RN16是否正确,以及返回时间是否超时,进而统计得到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
当读写器收到正确返回的RNl6时,可以以对应标签的RNl6为参数向该标签发送ACK指令,处于应答状态的标签收到ACK指令后,可以向读写器反向散射PC、EPC和CRC16,并且转换到确认状态,此时,读写器可以接收到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发送的EPC号,并根据各个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返回的EPC号的返回时间,以及EPC号对应的值,来确定每一个标签返回的EPC号是否正确,以及返回时间是否超时,进而统计得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
最后,在得到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后,可以将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作为读写器当前识读的识读结果。
上述实施例对本申请中如何得到识读结果的过程进行说明的过程进行说明,下面将对本申请中Q值的动态调整过程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为动态调整的值;所述Q值的动态调整过程可以包括:
A11:在所述当前盘存周期开始时,设置决定时隙数量的Q初始值。
A12:基于预设动态调整条件、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所述退出条件参数,对所述Q初始值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读写器在识读之前,还可以设置Q初始值,该Q初始值决定了当前盘存周期的时隙数量,并且可以依据当前识读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例如,读写器在一次识读过程中,接收并统计得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后,可以依据读写器对当前识读过程的统计结果来对Q初始值进行动态调整,以此提升识读效率并降低碰撞概率。
具体来说,本申请可以将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记为
Figure 405588DEST_PATH_IMAGE003
,将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记为
Figure 940474DEST_PATH_IMAGE004
,将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记为
Figure 617706DEST_PATH_IMAGE005
。若各项叠加值满足
Figure 605253DEST_PATH_IMAGE007
,则Q初始值执行
Figure 829561DEST_PATH_IMAGE008
;若各项叠加值满足
Figure 953375DEST_PATH_IMAGE010
,此时Q初始值执行
Figure 237726DEST_PATH_IMAGE011
;若各项叠加值满足
Figure 712570DEST_PATH_IMAGE013
,则Q初始值执行
Figure 740568DEST_PATH_IMAGE014
,其中,
Figure 485933DEST_PATH_IMAGE015
Figure 737923DEST_PATH_IMAGE016
Figure 637745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266173DEST_PATH_IMAGE018
均为实数,
Figure 567841DEST_PATH_IMAGE019
为调整后的
Figure 990732DEST_PATH_IMAGE020
初始值,
Figure 377851DEST_PATH_IMAGE021
为退出条件参数。
进一步地,当读写器中的Q初始值发生动态调整后,读写器可以通过QueryAdjust指令将调整后的Q初始值发送至未盘存的标签,例如处于仲裁状态或应答状态的标签,使得处于仲裁状态或应答状态的标签在区间[0,
Figure 311435DEST_PATH_IMAGE022
]内随机选择一个整数,并将该整数加载到标签内部的时隙计数器(Slot Counter,SC)中,时隙计数器选到零数值的标签可以瞬间转换成应答状态,并立即应答。
当处于仲裁状态下的标签收到读写器发送的QueryRep指令后,可以让内部的时隙计数器进行减1,当时隙计数器减到零时标签则把自己的状态转换到应答状态,并且向读写器反向散射随机数RN16。
可以理解的是,读写器采用Query指令开始一个盘存周期后,读写器一般情况下要对标签发出一个或多个的QueryAdjust指令和QueryRep指令。QueryAdjust指令仅改变Q值,让标签重新在一个帧长度内产生一个新的随机数,不改变读写器之前对标签设定的任何参数,也不将新的标签引入到盘存标签内。而读写器发送的QueryRep指令也不会改变之前读写器在标签内设置的参数,以及不会将新的标签引入该盘存周期,只是使标签内部的时隙计数器的值减1。
当然,一个盘存周期可以包含有限多个QueryAdjust命令或者QueryRep命令,或者同时含有两种命令。并且,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读写器可以发出新的Query命令,以此来开始新的盘存周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还可以包括:
A13:在所述当前盘存周期内,获取设定调整次数内的多个Q值。
A14:确定每一次调整后的Q值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多个Q值的总和。
A15:根据每一次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多个Q值的总和,确定是否将最后一次调整后的Q值恢复至所述Q初始值。
本实施例中,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Q初始值进行调整后,可以得到调整后的Q值,接着,为了保证读写器的识读效率并降低碰撞概率,本申请可以获取设定调整次数内的多个Q值,然后确定每一次动态调整后的Q值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多个Q值的总和,并根据每一次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多个Q值的总和,确定是否将最后一次调整后的Q值恢复至Q初始值。
例如,本申请可以获取连续四次动态调整后的Q值,如
Figure 264347DEST_PATH_IMAGE023
Figure 61402DEST_PATH_IMAGE024
Figure 732554DEST_PATH_IMAGE025
Figure 906047DEST_PATH_IMAGE026
,接着判断是否满足(
Figure 979045DEST_PATH_IMAGE023
+
Figure 947001DEST_PATH_IMAGE024
+
Figure 606915DEST_PATH_IMAGE025
+
Figure 318519DEST_PATH_IMAGE026
Figure 246024DEST_PATH_IMAGE028
[-1,1],然后确定每一次动态调整后的Q值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如
Figure 447198DEST_PATH_IMAGE023
Figure 30626DEST_PATH_IMAGE024
Figure 342659DEST_PATH_IMAGE025
Figure 891714DEST_PATH_IMAGE026
分别对应
Figure 263789DEST_PATH_IMAGE029
Figure 334513DEST_PATH_IMAGE030
Figure 450237DEST_PATH_IMAGE031
Figure 352334DEST_PATH_IMAGE032
,若每一次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均小于等于C,C为正整数,则可以将动态调整后的Q值恢复至Q初始值,并重新对该Q初始值进行动态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设定调整次数可以是连续多次的调整次数,该调整次数的确定可以依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大量测试和分析得出,并且在设置调整次数还可以考虑识读过程前后是否连续、内存大小,运算速度等。
上述实施例对本申请中Q值的动态调整过程进行说明,下面将对本申请中如何确定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的过程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20中根据所述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的步骤,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本实施例中,当确定上一退出条件参数后,可以将本次识读的识读结果与上一退出条件参数输入至预设退出条件中,以此来判断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其中,本次识读的识读结果可以是标签应答读写器所反向散射的RN16的第一散射结果,该第一散射结果可以包括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以及读写器根据标签的应答结果向对应标签发送有效ACK指令,以使标签立刻转换到确认状态,并向读写器反向散射其PC、EPC和CRC-16的第二散射结果,该第二散射结果可以包括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
例如,本申请可以将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记为
Figure 832994DEST_PATH_IMAGE003
,将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记为
Figure 689217DEST_PATH_IMAGE004
,将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记为
Figure 546314DEST_PATH_IMAGE005
。本申请中的预设退出条件可以是
Figure 302918DEST_PATH_IMAGE034
,其中,
Figure 16796DEST_PATH_IMAGE015
Figure 62112DEST_PATH_IMAGE016
Figure 519638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620494DEST_PATH_IMAGE018
均为实数,
Figure 708536DEST_PATH_IMAGE036
为当前盘存周期的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
Figure 37886DEST_PATH_IMAGE021
上述实施例对本申请中如何确定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的过程进行说明,下面将对本申请中如何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过程进行描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识别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变化趋势,对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进行更新。
本实施例中,当读写器进行下一次识读操作之前,可以根据当前的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来更新上一退出条件参数,以此来得到当前的退出条件参数。优选地,本申请可以根据当前识读结果以及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进行判断。
例如,若当前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不小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则表示当前的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为上升状态,此时,可以将退出条件参数进行上调,以便与当前的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吻合;若当前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小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则表示当前的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为下降状态,此时,可以将退出条件参数进行下调或不变,以便与当前的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相适应。
进一步地,在进行当前盘存周期之前,读写器还可以判断当前盘存周期的退出条件参数是否为可变值,若为可变值的话,还可以根据读写器的每一次识读结果来对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进行更新。
例如,在确定当前盘存周期的退出条件参数是否为可变值时,可以依据当前盘存周期是否为首次盘存周期,以及当前盘存周期与上一盘存周期之间的时隙数量的比对结果,或者其他影响当前盘存效率的因素,如读写器识读到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等来确定当前盘存周期的退出条件参数是否需要更新。若需要更新的话,则可以依据当前的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来对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进行变更。
示意性地,如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当前盘存周期的退出条件参数的变化趋势与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变化趋势的运行结果示意图;图2中,当前盘存周期内,在读写器多次识读过程中,当前盘存周期的退出条件参数的变化趋势收敛至与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使得读写器能够有效追随场景内的标签数量变化,从而提升识读效率,并降低碰撞概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识别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变化趋势,对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进行更新的步骤,可以包括:
B11:判断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是否大于上一盘存周期的Q值,若是,则执行步骤B12,否则执行步骤B13。
B11:在所述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不小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时,将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上调。
B11:保持所述退出条件参数不变。
本实施例中,在对退出条件参数进行更新时,可以先判断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是否大于上一盘存周期的Q值,以此来确定当前盘存周期中的退出条件参数是否为可变值。
进一步地,若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大于上一盘存周期的Q值,则可以在当前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不小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时,将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上调;若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不大于上一盘存周期的Q值,则可以保持退出条件参数不变。
在确定当前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是否小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时,可以将当前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与预先构建的和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相关的数值进行比对,进而确定最终的结果。
举例来说,若本申请中的预设退出条件为
Figure 236786DEST_PATH_IMAGE037
时,本申请中的退出条件参数可变的话,则可以在当前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
Figure 702403DEST_PATH_IMAGE005
满足
Figure 961346DEST_PATH_IMAGE038
时,退出条件参数执行
Figure 777992DEST_PATH_IMAGE040
,其中,
Figure 78786DEST_PATH_IMAGE041
为实数,
Figure 602171DEST_PATH_IMAGE042
为更新后的退出条件参数;若退出条件参数不可变,或者是当前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
Figure 94332DEST_PATH_IMAGE005
满足
Figure DEST_PATH_IMAGE044
时,保持退出条件参数不变。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可以是动态调整后的Q值,也可以是Q初始值,上一盘存周期的Q值可以是动态调整后的Q值,也可以是Q初始值。
上述实施例对本申请中如何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过程进行描述,下面将对本申请中如何确定读写器的识读频率的过程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还可以包括:
C11:根据RFID频段区域以及频率范围,设置频率信道间隔。
C12:根据所述频率信道间隔建立多个频率矩阵,并对每个频率矩阵中的频点元素进行随机排序。
C13:针对每个频率矩阵,建立与所述频率矩阵中的频点元素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
C14:按照预设的抽取策略在每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中抽取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并确定与抽取的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选择其中一个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碰撞概率,提升识读成功率,可以在读写器的识读过程中,持续筛选出识读成功率高、碰撞概率低的频点集合,并形成多个频率矩阵,接着针对每个频率矩阵,可以建立与该频率矩阵中的频点元素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然后按照预设的抽取策略在各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中抽取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并确定与抽取的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选择其中一个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
进一步地,在形成多个频率矩阵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根据RFID频段区域以及频率范围,设置频率信道间隔,然后按照频率信道间隔来建立多个多个频率矩阵,并对每个频率矩阵中的频点元素进行随机排序。不同区域的频率矩阵如下所示:
Figure 132695DEST_PATH_IMAGE045
其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46
为频段区域的数量,
Figure 735715DEST_PATH_IMAGE047
为每个频段区域具备的频点数量,当频点数量不足
Figure 379186DEST_PATH_IMAGE047
时,以0补齐。
当多个频率矩阵,接着针对每个频率矩阵,使用该频率矩阵中的频点进行盘存时,可以获得该频点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接着将所有频点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集合在一起,即可建立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
Figure DEST_PATH_IMAGE048
,如下图所示:
Figure 340451DEST_PATH_IMAGE049
接着,本申请中按照预设的抽取策略在每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中抽取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过程,可以通过统计每个频点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原则,抽取各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中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并确定与抽取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选择其中一个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C14中确定与抽取的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选择其中一个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的步骤,可以包括:
C141:将抽取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确定多个与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矩阵。
C142:按照预设的选择策略选择所述频点矩阵中的一个频点,将所述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统计每个频点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原则,抽取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排序位于第一梯队的对应频点组成频点矩阵
Figure 69372DEST_PATH_IMAGE050
,抽取识读成功数量排序位于第二梯队的对应频点组成频点矩阵
Figure 210504DEST_PATH_IMAGE051
,抽取识读成功数量排序位于第三梯队的对应频点组成频点矩阵
Figure 708481DEST_PATH_IMAGE052
,接着依据各个频点矩阵中的频点数量之间比值,作为基准比例的随机选择,并交替选择各频点矩阵中的频点作为读写器的识读频率。
例如,假设共有50个频点,则三个频点矩阵分别对应的频点数量之比
Figure 276866DEST_PATH_IMAGE053
的基准比例为25:15:10;然后通过随机选择选取频点矩阵中的一个频点,避免反复出现相同频率并造成多径效应,无法对场内不同位置标签的均匀阅读。
通过伪随机数生成器,分别生成
Figure 493084DEST_PATH_IMAGE054
个属于
Figure 939371DEST_PATH_IMAGE050
的频点编号,
Figure 354171DEST_PATH_IMAGE055
个属于
Figure 296720DEST_PATH_IMAGE051
的频点编号,
Figure 796971DEST_PATH_IMAGE056
个属于
Figure 217588DEST_PATH_IMAGE052
的频点编号,并给上述生成的频点编号,赋予新的不重复编号,编号范围为[0,
Figure 752475DEST_PATH_IMAGE057
],反复通过伪随机数生成器生成属于[0,
Figure 164127DEST_PATH_IMAGE057
]范围内的随机编号,通过此编号查找到对应的频点编号,并使用此频点作为识读频率(如果编号已被删除则向后顺延选择最近的编号),使用完成后将编号删除。
通过各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的动态变化,以及比较关系原则,持续更新频点矩阵中的频点信息,比较关系原则如下所示:
Figure 89357DEST_PATH_IMAGE059
其中,对应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排序在前30%的频点构成频点矩阵
Figure 375982DEST_PATH_IMAGE050
;对应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排序在30%~70%的频点构成频点矩阵
Figure 703058DEST_PATH_IMAGE051
;对应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排序在后30%的频点构成频点矩阵
Figure 49726DEST_PATH_IMAGE052
上述实施例中对本申请中如何确定读写器的识读频率的过程进行说明,下面将对本申请中读写器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10中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D11:获取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
D12:根据所述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与所述上一次识读的休眠持续时间之间的比值,确定统计时间。
D13:在所述统计时间内,对识读到的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统计结果。
D14:将所述统计结果与预设标签数量阈值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当前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当前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以及休眠持续时间时,可以获取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然后根据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与上一次识读的休眠持续时间之间的比值,确定统计时间,并在统计时间内,对识读到的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统计结果,最后将统计结果与预设标签数量阈值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当前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
例如,本申请在获取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后,若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为慢速模式/快速模式下的比值的话,则读写器可以依据慢速模式/快速模式下的统计时间对应的统计时刻,来发布开始统计命令和结束统计命令。
当接收到开始统计命令后,清空哈希表,将识读到的标签与哈希表中已存储的所有标签进行比对,如果无重复情况,则将此标签存储至哈希表中;当接收到结束统计命令后,停止存储识读到的标签。
快速模式下,接收到结束统计命令后,如果哈希表中的标签数量大于等于预设标签数量阈值,则读写器保持快速模式,如果哈希表中的标签数量小于预设标签数量阈值,则读写器切换为慢速模式;慢速模式下,接收到结束统计命令后,如果哈希表中的标签数量小于等于预设标签数量阈值,则读写器保持慢速模式,如果哈希表中的标签数量大于预设标签数量阈值,则读写器切换为快速模式。
示意性地,如图3、4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快速模式下识读持续时间与休眠持续时间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慢速模式下识读持续时间与休眠持续时间的示意图。
图3中,快速模式下,识读持续时间设置为
Figure 462253DEST_PATH_IMAGE060
,休眠持续时间设置为
Figure 286989DEST_PATH_IMAGE061
,并且有
Figure 32354DEST_PATH_IMAGE062
,其中
Figure 487606DEST_PATH_IMAGE063
。当计时到达
Figure 449746DEST_PATH_IMAGE064
时刻发布开始统计命令,当计时到达
Figure 15856DEST_PATH_IMAGE065
时刻发布结束统计命令.
图4中,慢速模式下,识读持续时间设置为
Figure 114262DEST_PATH_IMAGE066
,休眠持续时间设置为
Figure 740416DEST_PATH_IMAGE067
,并且有
Figure 189852DEST_PATH_IMAGE068
,当计时到达0时刻发布开始统计命令,当计时到达
Figure 294074DEST_PATH_IMAGE066
时刻发布结束统计命令。
可以理解的是,快速模式下识读持续时间较长,将统计时刻放置在尾部,经过较长时间的识读,未读标签已经较少,此时切换为慢速模式既保证了效率,又能够在标签较少时尽快切换为慢速模式来节约功耗;慢速模式下识读持续时间较短,将统计时刻放置在头部,有利于增加统计时间,避免新增标签漏统计,造成切换至快速模式不及时,造成识读效率下降。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读写器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读写器与上文描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读写器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读写器,包括标签识读模块210、确定退出模块220、标签盘存模块230,具体包括如下:
标签识读模块210,用于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
确定退出模块220,用于根据所述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标签盘存模块230,用于若满足,则退出所述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并返回执行对所述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的过程。
上述实施例中,在当前盘存周期内,读写器可以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并得到识读结果,接着根据该第一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来判断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若满足,则退出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根据当前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来更新上一退出条件参数,使得退出条件参数的变化趋势收敛至与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并可以根据该退出条件参数来动态调整当前盘存周期的识读次数和盘存持续时间,从而有效提升盘存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标签盘存方法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标签盘存方法的步骤。
示意性地,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300可以被提供为一服务器。参照图6,计算机设备300包括处理组件302,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由存储器301所代表的存储器资源,用于存储可由处理组件302的执行的指令,例如应用程序。存储器301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组件302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标签盘存方法。
计算机设备300还可以包括一个电源组件303被配置为执行计算机设备300的电源管理,一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304被配置为将计算机设备300连接到网络,和一个输入输出(I/O)接口305。计算机设备3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301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Server TM、Mac OS XTM、Unix TM、Linux TM、Free BSDTM或类似。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且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
根据所述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若满足,则退出所述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并返回执行对所述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的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的步骤,包括:
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向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发送Query指令,所述Query指令包含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
接收所述参与盘存的标签返回的与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对应的RN16,并统计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
向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发送ACK指令,并接收所述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发送的EPC号;
统计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
将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作为识读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为动态调整的值;
所述Q值的动态调整过程包括:
在所述当前盘存周期开始时,设置决定时隙数量的Q初始值;
基于预设动态调整条件、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所述退出条件参数,对所述Q初始值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当前盘存周期内,获取设定调整次数内的多个Q值;
确定每一次调整后的Q值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多个Q值的总和;
根据每一次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多个Q值的总和,确定是否将最后一次调整后的Q值恢复至所述Q初始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所述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变化趋势,对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进行更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的变化趋势,对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进行更新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是否大于上一盘存周期的Q值;
若是,则在所述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不小于上一识读结果中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时,将所述退出条件参数的参数值上调;
否则,保持所述退出条件参数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RFID频段区域以及频率范围,设置频率信道间隔;
根据所述频率信道间隔建立多个频率矩阵,并对每个频率矩阵中的频点元素进行随机排序;
针对每个频率矩阵,建立与所述频率矩阵中的频点元素对应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
按照预设的抽取策略在各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矩阵中抽取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并确定与抽取的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选择其中一个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与抽取的多个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选择其中一个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的步骤,包括:
将抽取的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确定多个与所述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对应的频点矩阵;
按照预设的选择策略选择所述频点矩阵中的一个频点,将所述频点作为下一次识读的识读频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盘存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
根据所述上一次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与所述上一次识读的休眠持续时间之间的比值,确定统计时间;
在所述统计时间内,对识读到的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统计结果;
将所述统计结果与预设标签数量阈值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当前识读的识读持续时间和休眠持续时间。
11.一种读写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标签识读模块,用于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
确定退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标签盘存模块,用于若满足,则退出所述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并返回执行对所述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的过程。
12.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标签盘存方法的步骤。
13.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标签盘存方法的步骤。
CN202111105347.9A 2021-09-17 2021-09-17 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Active CN1135541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05347.9A CN113554137B (zh) 2021-09-17 2021-09-17 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05347.9A CN113554137B (zh) 2021-09-17 2021-09-17 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4137A true CN113554137A (zh) 2021-10-26
CN113554137B CN113554137B (zh) 2021-12-17

Family

ID=78106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05347.9A Active CN113554137B (zh) 2021-09-17 2021-09-17 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5413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2575A (zh) * 2022-08-26 2022-09-23 北京芯联创展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封闭金属箱体的uhf rfid标签盘点跳频方法
CN115221903A (zh) * 2022-09-19 2022-10-21 东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fid识读方法和设备
CN116362271A (zh) * 2023-06-01 2023-06-30 高新兴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双标准的rfid标签识别方法
WO2023226844A1 (zh) * 2022-05-24 2023-11-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反向散射信号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9075A (zh) * 2012-09-17 2014-03-26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无源超高频rfid标签多用户移动应用随机访问方法
CN104091184A (zh) * 2014-06-16 2014-10-08 上海实甲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电子标签检测方法及系统
US20180308040A1 (en) * 2017-04-21 2018-10-25 Tyco Fire & Security Gmbh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improved tag counting process
CN109002743A (zh) * 2018-07-24 2018-12-14 深圳市成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标签盘点的防冲突方法、读写器和标签盘点系统
CN109446857A (zh) * 2018-09-30 2019-03-08 中国农业大学 基于快速动态帧时隙的标签防碰撞方法及系统
CN111860010A (zh) * 2020-06-30 2020-10-30 深圳市成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Uhf手持终端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9075A (zh) * 2012-09-17 2014-03-26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无源超高频rfid标签多用户移动应用随机访问方法
CN104091184A (zh) * 2014-06-16 2014-10-08 上海实甲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电子标签检测方法及系统
US20180308040A1 (en) * 2017-04-21 2018-10-25 Tyco Fire & Security Gmbh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improved tag counting process
CN109002743A (zh) * 2018-07-24 2018-12-14 深圳市成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标签盘点的防冲突方法、读写器和标签盘点系统
CN109446857A (zh) * 2018-09-30 2019-03-08 中国农业大学 基于快速动态帧时隙的标签防碰撞方法及系统
CN111860010A (zh) * 2020-06-30 2020-10-30 深圳市成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Uhf手持终端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干慧娜: ""基于ZYNQ-7000平台的多协议UHF RFID读写器软件设计"",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6844A1 (zh) * 2022-05-24 2023-11-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反向散射信号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102575A (zh) * 2022-08-26 2022-09-23 北京芯联创展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封闭金属箱体的uhf rfid标签盘点跳频方法
CN115102575B (zh) * 2022-08-26 2022-11-15 北京芯联创展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封闭金属箱体的uhf rfid标签盘点跳频方法
CN115221903A (zh) * 2022-09-19 2022-10-21 东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fid识读方法和设备
CN115221903B (zh) * 2022-09-19 2022-11-29 东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fid识读方法和设备
CN116362271A (zh) * 2023-06-01 2023-06-30 高新兴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双标准的rfid标签识别方法
CN116362271B (zh) * 2023-06-01 2023-08-25 高新兴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双标准的rfid标签识别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54137B (zh)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54137B (zh) 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KR100637076B1 (ko) 최적의 이진탐색트리를 이용한 태그식별자 충돌 방지 방법및 시스템
CN101359358B (zh) 标签识别系统、标签读取装置和标签位置确定方法
CN103020569B (zh) 一种射频识别多标签防碰撞方法
Deng et al. Optimal dynamic framed slotted ALOHA based anti-collision algorithm for RFID systems
CN109002743B (zh) 标签盘点的防冲突方法、读写器
CN102708341A (zh) 一种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方法
CN108491908B (zh) 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可视化智能仓储系统及方法
Chen et al. A novel time-aware frame adjustment strategy for RFID anti-collision
US20060017544A1 (en) Method for multi-reading a plurality of id's
CN105654010B (zh) 一种基于自适应搜索策略的rfid标签防碰撞方法
CN109409150B (zh) 标签读取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CN103778461A (zh) 一种应用于超高频阅读器中高效识别标签的方法
KR100693006B1 (ko) Rfid 시스템에 적용되는 자료구조를 이용한 아이디충돌방지 방법
CN107844724B (zh) 一种多标签防碰撞方法、读写器及存储装置
Shakiba et al. Fitted dynamic framed slotted ALOHA anti-collision algorithm in RFID systems
Park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RFID tags in framed-slotted ALOHA with tag estimation and binary splitting
KR100829794B1 (ko) Rfid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태그 인식방법
Fraj et al. An evaluation of UHF RFID anti-collision protocols with NS2
CN112446448B (zh) 一种dfsa和二进制算法结合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方法
CN105160373B (zh) 一种基于碰撞时隙独立识别的动态帧时隙Aloha算法
Maher Abdulzahra Novel anti-collision algorithm in RFID tag identification process
Tsao et al. Runtime optimization of framed slotted ALOHA based RFID Systems
CN102360415B (zh) 一种为射频标签排序的方法以及射频识别系统
CN113158698B (zh) 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下基于定位识别的标签防碰撞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15 Xinghuo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31

Patentee after: Dongj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5, Xinghuo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210000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