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20290B -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20290B
CN113520290B CN202110914934.6A CN202110914934A CN113520290B CN 113520290 B CN113520290 B CN 113520290B CN 202110914934 A CN202110914934 A CN 202110914934A CN 113520290 B CN113520290 B CN 1135202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ath
bronchoscope
adjusting rod
disposable
mirr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149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20290A (zh
Inventor
谢丽华
金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91493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202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20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202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202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202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267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for the respiratory tract, e.g. laryngoscopes, bronchoscopes
    • A61B1/2676Bronch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所述硬镜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端和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所述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的镜鞘与操作端之间连通;所述硬镜包括调节杆和管状的镜鞘;所述镜鞘外壁套设有薄膜,镜鞘内贯穿设有调节杆;镜鞘的远端部的管壁上具有螺旋缺口;所述调节杆用于驱动所述镜鞘的远端部的管径增大或缩小。本发明可以根据需要收缩或扩张,同时配合薄膜保护气道,成本低,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涉及医疗内窥镜领域。
背景技术
内窥镜,经人体的天然孔道,或者是经手术做的小切口进入人体内,可直接窥视有关部位的变化。支气管镜是将气管镜经鼻、口腔咽喉部、人工气道插入气管、支气管直接观察其中病变,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硬质支气管镜(硬镜)是临床气道肿瘤消融、气管支架尤其是硅酮支架置入、气管异物取出术等治疗的主要手术器械,在存在严重气道狭窄及出血风险高的患者中,硬镜能保持气道通畅,并且在操作端有侧孔与呼吸机相连,故硬镜亦称"通气支气管镜"。
硬质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硬镜为一空心不锈钢管,管径均一,有不同型号,远端是斜面,以便通过声门和气道狭窄区域,同时也利于铲切除去气道壁上的肿瘤,远端1/3镜体的管壁上带有侧孔,便于镜体进入一侧主支气管时对侧气道保持通气。操作端有多个接口,包括呼吸机接口、光源接口、吸引管和激光纤维接口。可以允许纤支镜和其它设备进入到管腔中,在纤支镜进入后,可以通过直视下进行支架释放,球囊扩张、冷冻、激光治疗等操作,是介入呼吸病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
近40年来,随着可弯曲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硬镜的应用已明显减少。与硬镜相比,纤维支气管镜易操作,局麻下可进行,在操作过程中需占据较少的气道空间,对健康成年人而言一般不会引起通气功能障碍,但对于严重气道狭窄者则可能影响其通气功能,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且一些镜下介入治疗如硅酮支架置入,气道肿瘤镜下治疗等在纤维支气管镜下难以开展或风险较高。
硬镜的现代价值在于作为介入通道允许纤支镜及其他器械进入气道内,经纤支镜的目镜观察定位,在直视下进行支架释放、激光消融、取异物和冷冻、电切等操作,保持气道通气。现代介入性气道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给硬质支气管镜带来了新的生命,硬质支气管镜这一古老的技术又将开始新的历史进程。
现代硬镜为一空心不锈钢管,管壁厚2 mm,与100年前Jackson医生设计的硬镜类似。成人硬镜有不同型号,直径多在8-14mm,长度33-43cm。硬镜的操作端有多个接口,开口的近端可被封闭或开放,以利于观察目镜和其他设施通过。观察目镜长50cm,外径4.5mm,接光源后可通过硬镜管腔作窥视检查。
现代硬镜的光导系统是通过管壁引导并反射的远端照明,因此为操作者提供了较清晰的观察视野,可以直接通过管腔观察咽喉乃至气道,以便于插管、吸引和处理异物。但是最佳的视野则需用观察目镜通过硬镜来获得。观察目镜使光源的利用和视野的清晰度大大提高,同时目镜也可连接到电视系统便于集体观察和录像。其他设施如活检钳、吸引管也可通过镜体工作。
观察目镜可由纤维支气管镜(软镜)代替,但进行激光消融等易损坏软镜的操作时,最好使用硬直不易被激光等损坏的光学镜。
病人准备。硬镜的操作通常以全身麻醉为主,有必要进行标准的术前评估和麻醉评估。麻醉师在术前应与患者谈话,告知有关的技术要点和麻醉危险性。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现病史及医院的要求选择相关的检查,并仔细检查口腔、牙齿、颌骨及颈的活动度。
硬镜操作要求全身麻醉接呼吸机的标准程序,还需配合使用肌松剂及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等进行气道内局部麻醉以及镇静。
通过硬镜的侧孔可以提供患者高流量的空气或氧气,因此有多种通气方式可供操作者选择。
硬镜的插入方法有多种,主要根据操作者的经验、病人的状况以及麻醉师的要求来选择。患者经术前用药、充足供氧后仰卧于手术台上,全麻并给予牙垫、眼睛保护,方法如下:
1.传统方法:硬镜镜体先用石蜡油润滑,操作者右手持镜的近端,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放于下颌和上下牙齿之间,以保护牙齿和打开上下腭,镜体末端的斜面面向操作者,镜体垂直进入口腔,见到悬雍垂后右手下压硬镜的近端,镜体远端使舌根部缓慢抬高,暴露会厌,用硬镜的斜面挑起会厌后可见声门开口,将镜体旋转90度并缓慢推过声门;进入气管后,将镜体回旋90度使斜面保持原位,用左手指以旋转推进的方式将气管镜推进到更深的气道。进入气道后,通常先接上呼吸机机械通气,以保持患者在全麻状态下有足够的氧供。然后进一步观察左、右总支气管,若需进入右总支气管,则将患者头向左转,硬镜镜体缓慢旋转推进通过隆突,多数情况下可将镜远端推进中间支气管;如进入左总支气管,则患者的头向右转,多数情况下可观察到上下叶支气管。完成操作后硬镜的移出也在直视下、旋转移动中进行。多数患者在停止静脉应用麻醉剂10~20分钟内苏醒。此后观察生命体征数小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待麻醉剂的作用完全消失。根据我院的情况和经验,观察时间最少需2小时。
2.直接喉镜引导法:操作者左手持喉镜,当观察到会厌时,即用喉镜的压板抬高舌根并轻微带起会厌;右手操作硬镜,使镜体的尖部在会厌下部通过会厌。此时,操作者转由硬镜观察并将镜体插入声门深处,同时移出喉镜。以后的操作同传统方法。
现代硬镜的优势:
1)硬镜有多个工作通道,能够同时进行多种操作,便于保持视野干净,利于观察操作过程。
2)硬镜有较大的通道,允许较大的活检钳通过硬镜钳出坏死组织。
3)与纤支镜相比,硬镜不易被激光损伤。
4)在处理过程中,硬镜可维持一定的气体通道,给操作者提供较大的观察视野。
基于上述优点,应用硬镜进行激光等治疗是高效和安全的,明显优于单用纤支镜。
现代硬镜的缺点:
1)为空心不锈钢管镜鞘,材质坚硬,管径较粗——插入困难。且插入及手术过程中易损伤声带,口腔及气道狭窄部位组织等。
2)管径大小均匀固定,不可调节——手术中需根据气道的大小和手术的要求,换用管径不同的支撑镜鞘,耗材浪费,患者多次插入,损伤局部组织。
3)镜鞘管径虽有不同的规格,且可重复利用,但是避免不了繁琐耗时的消毒灭菌,以及反复使用及消毒导致的器械老化。
4)麻醉要求高,需深度麻醉与肌松剂配合。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08319182U公开了一种硬质支气管镜,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08573713U 公开了一种具有气道内扩管的硬质支气管镜,两项专利均采用气道内扩管来实现引导硬镜置入,但这种双层管结构成本偏高,主要功能是引导置入,其余结构同传统硬质支气管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该硬镜操作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收缩或扩张镜鞘,同时配合薄膜保护气道,成本低,操作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结构特点是,包括操作端和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所述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的镜鞘与操作端之间连通;
所述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包括调节杆和管状的镜鞘;
所述镜鞘外壁套设有薄膜,镜鞘内贯穿设有所述调节杆;
所述镜鞘的近端部为完整圆管,镜鞘的远端部的管壁上具有螺旋缺口;
所述调节杆具有近端固定端(可拆卸)和远端固定端,所述近端固定端与所述镜鞘近端固定在一起,所述远端固定端与所述镜鞘和薄膜的远端固定在一起;
所述调节杆用于驱动所述镜鞘的远端部的管径增大或缩小。
镜鞘管壁螺旋缺口处圆钝,远端固定端圆钝。
由此,调节杆近端未固定时,操作者可双手分持镜鞘远近两端,通过旋转调整镜鞘远端部的直径,插入气道前将镜鞘从13-15mm初始管径收缩至约7.5mm大小后,固定调节杆近端部,以维持镜鞘管径大小不变,于目镜引导下置入气道,至手术位置后解除调节杆近端固定,镜鞘远端部自动扩张,操作者一手持近端管状镜鞘,一手持调节杆近端部,于目镜视野下,通过不断顺或逆时针旋转调节杆近端带动与其远端部固定在一起的镜鞘远端旋转,扩张或收缩镜鞘管径,调整镜鞘管径以及位置,使其完全贴合气道,调整后重新固定调节杆近端部。最终管径可契合不同气道变化。镜鞘可支撑狭窄气道,扩大操作空间,易置入,同时配合薄膜完善镜鞘管道完整性,并减少对声带、口腔及气道的损伤,操作方便,使用可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镜鞘的近端开口处与操作端之间螺纹连接。
为了防止调节杆的弯折部从固定插孔中脱落,所述操作端的内壁面设有挡板;优选所述挡板为凸出的环形挡板。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操作端上设有操作口和目镜口;所述镜鞘的近端开口处设有通气口和吸引口;除通气口外分别设有封闭塞,各封闭塞连接于套环上。
为了方便实现调节杆近端固定端与所述镜鞘近端固定在一起,并实现可拆卸。所述镜鞘的近端开口处管壁加厚,开口端面上设有固定插孔,所述调节杆的近端具有与所述固定插孔配合的弯折部。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薄膜近端与镜鞘近端完整管壁固定在一起,远端与固定杆及镜鞘固定在一起,靠近远端处开设有侧孔。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镜鞘的管壁小于2mm,直径约为10-13mm,管径为13-15mm。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为硬质合金杆或聚乙烯杆,和/或所述镜鞘为空心聚乙烯管。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薄膜为柔性膜。材质可以是聚乙烯或其它具有拉伸性能的膜。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的操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目镜先后通过操作端和镜鞘,于近端旋转调节杆及镜鞘,镜鞘收缩管壁至目镜大小后,将近端固定端与所述镜鞘的近端固定在一起;
S2、连接镜鞘和操作端,固定调节杆;
S3、在目镜视野的引导下,将镜鞘通过口腔、声门,插入气道;
S4、镜鞘到达手术部位后,松开操作端,解除调节杆固定,镜鞘自动恢复,在目镜视野下,通过旋转调节杆,使镜鞘进一步契合气道大小;
S5、调整后,再次固定调节杆,连接镜鞘和操作端,建立气道通气,进行后续手术操作。
S6、操作完毕,再次松开操作端,旋转调节杆收缩镜鞘,退出镜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镜鞘为一次性可收缩/扩张镜鞘,如聚乙烯材料,材质偏硬,但有聚乙烯软膜包裹,插入前管径可收缩,且材质为一次性,耗材便宜。镜鞘可支撑狭窄气道,扩大操作空间,同时配合薄膜减少对声带、口腔及气道的损伤。整个镜鞘插入前可缩小管径,易置入。
2)插入后,镜鞘管径可自动扩张,契合不同气道直径变化,镜鞘管径可扩张至气道的最大直径,充分扩张气道,同时完全贴合气道,减少漏气。由此,不用如现有技术一样需要根据操作位置远端气道大小选择不一定完全契合气道最大直径的镜鞘,本发明的镜鞘可以尽可能的契合气道大小,扩张气道。插入后再扩张,螺旋缺口处均圆顿,同时有薄膜的保护,显著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及刺激。
3)一次性使用,耗材便宜,使用方便,无须繁琐消毒重复使用。
4)本发明的硬镜操作系统有多个工作通道,能够同时进行多种操作。各通道口均设有防漏气的封闭塞,且各封闭塞连接于套环上,套环可从吸引口套入,方便随时封闭或拔出封闭塞。同时设有较大的通道,允许不同介入手术的要求。
5)在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保障患者术中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图1的上部配合原理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第一视角体面图;c)为第二视角立面图;
图3是封闭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镜鞘近端部的放大图;
图5是镜鞘远端部的放大图;
图6是镜鞘收缩时的示意图;
图7是调节杆的示意图。
在图中
1-操作端;11-操作口;12-目镜口;13-挡板;14-第一内螺纹;
2-封闭塞;21-操作口封闭塞;22-目镜口封闭塞;23-吸引口封闭塞;24-连接带;25-套环
3-镜鞘;31-固定插孔;32-薄膜;33-通气口; 34-螺旋缺口;35-吸引口;36-第一外螺纹;37-第二外螺纹;
4- 调节杆;41-近端固定端;42-远端固定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一种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主要由镜体(支撑镜鞘3),操作端1和观察目镜三个部分组成。
(一)设备
支撑镜鞘3为一空心聚乙烯管,聚乙烯管的管壁厚度在能支撑气道的前提下,尽可能薄(最好是<2mm)。聚乙烯管的管壁远端呈螺旋状缺损,即具有螺旋缺口34,螺旋缺口34的各螺距相等,使旋转时受力均匀,聚乙烯管的近端为管径13-15mm的完整管壁。操作者通过双手分持镜鞘远近两端,或一手持近端管状镜鞘,一手持调节杆近端,通过顺或逆时针旋转收缩/扩张管径,镜鞘3管径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最小可满足各种规格的目镜通过,最大可达气道最大直径13-15mm,充分扩张气道,满足治疗需要条件。镜鞘3插入后,声门位于近端完整管壁处,声门以下为管径可调节的螺旋状缺损管壁。可根据手术操作部位距声门的距离,选择合适长度的支撑镜鞘3。
镜鞘3内壁最远端紧密连接一扁弧形细长硬直的调节杆4,材料为聚乙烯或合金。调节杆4贯穿整个镜鞘3,用于调节螺旋缺口镜鞘管径。调节完毕后,可固定于镜鞘3近端开口处固定插孔31,以维持镜鞘的形态与管径大小。插入前,将镜鞘3旋转调节至所需最小管径(能容纳目镜通过),方便镜鞘3插入。插入至手术位置时,解除近端调节杆4的固定,镜鞘3远端部自动扩张,操作者一手持近端管状镜鞘,一手持调节杆近端,于目镜视野下,通过旋转调节杆近端带动与其远端部固定在一起的镜鞘远端旋转,从而扩张或收缩管径,进一步调整镜鞘管径以及位置,调整后重新固定调节杆近端部,维持调整后镜鞘的形态和管径大小。最终管径可契合不同气道变化,最大可≥初始管径13-15mm。从而支撑气道,扩大操作空间。
镜鞘3外壁全包裹聚乙烯薄膜32,聚乙烯薄膜32上至管壁近端近通气口处,下至管壁最远端。薄膜32用于保护气道及声带组织,维持鞘管完整性。薄膜32固定于鞘管远近两端,并随调节杆4及镜鞘3旋转调节。远端1/3镜体的管壁薄膜上设有侧孔,便于镜体进入一侧主支气管时与对侧气道保持通气。
操作端1为硬质聚乙烯材料,设有操作口11(大)和目镜口12(小)。镜鞘3近端开口处设有通气口34和吸引口35。除通气口外分别设有封闭塞2,封闭塞可为一次性聚乙烯或橡胶等材料。各封闭塞通过聚乙烯可弯曲条带连接于套环上,方便无器械插入时用封闭塞封闭各通道口,如操作口封闭塞21根据需要插入操作口11内,目镜口封闭塞22根据需要插入目镜口12内,吸引口封闭塞23根据需要插入吸引口35内,各封闭塞和套环25之间通过连接带24相连。各封闭塞的材质可以为橡胶或聚乙烯材料。连接带24的材质最好是聚乙烯条带,方便弯曲。套环25可以随时套入吸引口35上,方便随时使用各封闭塞。通气口33的接口处设有第二外螺纹37。
镜鞘3与操作端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镜鞘3近端开口处管壁增厚,外设第一外螺纹36,操作端1底端内设第一内螺纹14,同时操作端1内壁设有一凸出的环形挡板13,其宽度同镜鞘3近端开口处的管壁厚度,防止操作过程中调节杆4从固定插孔31中滑脱(具体如图)。
观察目镜可为各种不同规格的可弯曲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或电子支气管镜)。行激光等治疗时,为防止软镜损伤,可选用硬直的光学镜。但同时要注意激光等对聚乙烯镜鞘3的损伤,并防止挤压损坏光学镜。
(二)病人准备
同传统硬镜的操作,通常以全身麻醉为主,有必要进行标准的术前评估和麻醉评估。麻醉师在术前应与患者谈话,告知有关的技术要点和麻醉危险性。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现病史及医院的要求选择相关的检查,并仔细检查口腔、牙齿、颌骨及颈的活动度。
(三)麻醉
同传统硬镜操作,要求全身麻醉接呼吸机的标准程序,还需配合使用肌松剂和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等进行气道内局部麻醉以及镇静药物。
(四)通气
通过操作端的通气口接高频通气或呼吸机,因此有多种通气方式可供操作者选择。
(五)操作
插入方法有多种,主要根据操作者的经验、病人的状况以及麻醉师的要求来选择。患者经术前用药、充足供氧后仰卧于手术台上,全麻并给予牙垫、眼睛保护,方法如下:
1. 插入前准备:镜体状态1(图1所示)时,目镜先后通过操作端1和镜鞘3,操作者通过双手分持镜鞘远近两端,或一手持近端管状镜鞘,一手持调节杆近端,通过顺或逆时针旋转收缩/扩张管径,收缩管壁至目镜大小后,将调节杆4近端插入固定插孔31,连接镜鞘3和操作端1,通过螺纹旋转至挡板处,固定调节杆4。此时镜体呈状态2(图6所示)。石蜡油润滑镜鞘,可预先连接好呼吸机与操作端通气口。
2. 插入:同硬镜插入的传统方法或直接喉镜引导法。在目镜视野的引导下,通过口腔,声门,插入气道。
3. 插入后:到达手术部位后,松开操作端1,解除调节杆4固定,状态2(图1所示)(图)的镜鞘3自动向状态1(图6所示)恢复,在目镜视野下,通过手动旋转调节杆4,使镜鞘3进一步契合气道大小。远端气道径小,镜鞘3扩张到小气道的最大直径后,旋转调节杆4不再进一步扩张远端镜鞘3,旋转调节杆4产生的扩张力不断向近端传导,不断向近端扩张镜鞘3管径至大气道的最大直径。从而远端小气道处镜鞘3扩张后管径近似为小气道直径,近端偏大气道处扩张后管径近似为大气道直径。最终实现气道的最大扩张,并通过两端固定的调节杆4维持镜鞘形态,支撑气道,维持通气及操作空间。
调整镜鞘3后,再次将调节杆4近端插入固定插孔31,连接操作端1,固定调节杆,通气口连接呼吸机建立气道通气,继续后续手术操作。
4. 完成操作后:在目镜直视下,拧开镜鞘3与操作端1,解除调节杆4固定,操作者一手持镜鞘3,一手持调节杆4近端部,通过旋转调节杆近端带动与其远端部固定的镜鞘3旋转,从而由远至近不断旋转收缩镜鞘3,缩小镜鞘3后,固定调节杆4,缓慢旋转移动退出气道。多数患者在停止静脉应用麻醉剂10~20分钟内苏醒。此后观察生命体征数小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待麻醉剂的作用完全消失。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采用的主要材料为聚乙烯,主要是考虑到成本及其可行性,硬质的聚乙烯材料及有拉伸性的聚乙烯薄膜32,能满足本发明涉及的设施所需的条件。其他的化学材料,如能达到本发明中设施所描述的效果,也可应用。
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用硬直的调节杆及连接器挡板来实现螺旋缺损管壁的旋转以及固定,也可采用其他的方式旋转调节螺旋缺损管壁并实现管径的固定。
本实施例涉及旋转镜鞘3的聚乙烯杆,紧密连接于镜鞘3远端,“一杆一管”,其材料可更换为硬度更强,脆性更弱,韧性更强的其他化学材料,如合金。如耗材较贵,可设计为调节杆远端可拆卸,实现“一杆多管”,回收循环使用调节杆。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施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端(1)和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所述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的镜鞘(3)与操作端(1)之间连通;
所述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包括调节杆(4)和管状的镜鞘(3);
所述镜鞘(3)外壁套设有薄膜(32),镜鞘(3)内贯穿设有所述调节杆(4);
所述镜鞘(3)的近端部为完整圆管,镜鞘(3)的远端部的管壁上具有螺旋缺口(34);
所述调节杆(4)具有近端固定端(41)和远端固定端(42),所述近端固定端(41)与所述镜鞘(3)的近端固定在一起,所述远端固定端(42)与所述镜鞘(3)和薄膜(32)的远端固定在一起;
所述调节杆(4)用于驱动所述镜鞘(3)的远端部的管径增大或缩小,通过不断顺或逆时针旋转调节杆近端带动与其远端部固定在一起的镜鞘远端旋转,扩张或收缩镜鞘管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鞘(3)的近端开口处与操作端(1)之间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端(1)的内壁面设有挡板(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3)为凸出的环形挡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端(1)上设有操作口(11)和目镜口(12);所述镜鞘(3)的近端开口处设有通气口(33)和吸引口(35);除通气口外分别设有封闭塞,各封闭塞连接于套环(25)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鞘(3)的近端端面上设有固定插孔(31),所述调节杆(4)的近端具有与所述固定插孔(31)配合的弯折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32)靠近远端处开设有侧孔。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鞘(3)的管壁小于2mm。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4)为硬质合金杆或聚乙烯杆,和/或所述镜鞘(3)为空心聚乙烯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32)为柔性膜。
CN202110914934.6A 2021-08-10 2021-08-10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 Active CN1135202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4934.6A CN113520290B (zh) 2021-08-10 2021-08-10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4934.6A CN113520290B (zh) 2021-08-10 2021-08-10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20290A CN113520290A (zh) 2021-10-22
CN113520290B true CN113520290B (zh) 2023-06-06

Family

ID=78091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14934.6A Active CN113520290B (zh) 2021-08-10 2021-08-10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2029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99479U (zh) * 2010-09-17 2011-07-20 杨柳青 硬质多通道电子支气管镜系统
CN207970286U (zh) * 2017-09-17 2018-10-16 廖心远 一种直径可调节的负压吸引器
CN208573713U (zh) * 2017-10-18 2019-03-05 上海长海医院 一种具有气道内扩管的硬质支气管镜
CN112568945B (zh) * 2020-12-03 2022-01-1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一种管径可调型且显示管径大小的输尿管软镜导入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20290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33111B2 (ja) 気管内チューブ挿入装置
US11517186B2 (en)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devices
US7563227B2 (en) Instrument for direct laryngoscopy with a rigid blade and flexible fiberoptics
US5551946A (en) Multifunctional intubating guide stylet and laryngoscope
JP2022008399A (ja) 軟性-硬性ハイブリッド内視鏡および器具アタッチメント
US5941816A (en) Viewing system with adapter handle for medical breathing tubes
US5443058A (en) Blade for telescopic laryngoscope
US20100010307A1 (en) Intubation tube
US5263472A (en) Laryngoscope blade
JP7133110B2 (ja) 気管内チューブ挿入装置
US20050090712A1 (en) Res-Q-Scope
JPH10504733A (ja) 光ファイバによる挿管が可能なラリンゲルマスクエアウエイ
US2010022418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acilitating atraumatic intubation
CA3026680C (en)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devices
CN215874584U (zh)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及其操作系统
US5425356A (en) Telescopic laryngoscope blade
CN113520290B (zh) 一次性管径可调节气管或支气管硬镜操作系统及操作方法
JPH06217933A (ja) 内視鏡
GB2454018A (en) Introducer device for bougie tube
CN110650668B (zh) 进入中空器官且使中空器官可视化的器械
CN111514421B (zh) 喉罩及其视像装置
JP2003260022A (ja) 内視鏡装置
Kinshuck et al. History of laryngoscopy
Schuhmann In perform 1897, the a ENT surgeon Gustav Kilian from Freiburg, rigid bronchoscopy to remove a piece Germany,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of pork bone from the right main bronchus of a patient [1]. At the time, he used a Mikulicz-Rosenheim oesophagoscope combined with a rigid forceps and was able to avoid a tracheotomy for the patient. Aspiration of foreign bodies at that time meant falling ill because of atelectasis, chronic pneumonia or haemorrhage.
US20160045699A1 (en)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Intub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