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7812A -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7812A
CN113517812A CN202110461044.4A CN202110461044A CN113517812A CN 113517812 A CN113517812 A CN 113517812A CN 202110461044 A CN202110461044 A CN 202110461044A CN 113517812 A CN113517812 A CN 1135178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voltage
energy storage
storage module
ser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610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锐
李毅
黄飞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6104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178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17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78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2Buck-boost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其包括电压输入模块、电压输出模块、输入端稳压元件、输出端稳压元件、第一储能模块、第二储能模块以及开关模块,所述输入端稳压元件并联在电压输入模块上,所述输出端稳压元件并联在电压输出模块上,所述第一储能模块与第二储能模块相串联、且同时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之间,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组与第二开关组,所述第一开关组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第一储能模块、第二储能模块以及电压输出模块所形成的串联回路上,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对称设置的开关件,所述开关模块工作于PWM驱动。本申请具有满足恒压输出宽压输入或恒压输入宽压输出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UPS电源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背景技术
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通过对电力电子器件的通断控制,将直流电压断续地加到负载上,通过改变占空比D改变输出电压平均值。DC-DC分为BUCK、BUOOST、BUCK-BOOST三类DC-DC。其中BUCK型DC-DC只能降压,降压公式:Vo=Vi*D。BOOST型DC-DC只能升压,升压公式:Vo= Vi/(1-D)。BUCK-BOOST型DC-DC,即可升压也可降压,公式:Vo=(-Vi)* D/(1-D)D为充电占空比,既MOSFET导通时间。
现有的,一些直流-直流(DC-DC)转换电路只能同时完成一种转换,即要么工作在升压状态,要么工作在降压状态,对于更宽输入输出的电压范围就起不到作用。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存在有输入输出的电压范围较为局限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输入输出的电压范围,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本申请的上述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包括电压输入模块、电压输出模块、输入端稳压元件、输出端稳压元件、第一储能模块、第二储能模块以及开关模块,所述输入端稳压元件并联在电压输入模块上,所述输出端稳压元件并联在电压输出模块上,所述第一储能模块与第二储能模块相串联、且同时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之间,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组与第二开关组,所述第一开关组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第一储能模块、第二储能模块以及电压输出模块所形成的串联回路上,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对称设置的开关件,其中一所述开关件并联在、串联的输入端稳压元件与第一储能模块的两端,另一所述开关件并联在、串联的第二储能模块与输出端稳压元件的两端,所述开关模块工作于PWM驱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在降压模式下时,使第一开关组工作,此时,第一开关组导通,电压输入模块给第一储能模块以及电压输出模块充电;在第一开关组不工作第二开关组工作时,第二储能模块对电压输出模块放电,此时,电压输出模块的电压逐渐变小、并低于电压输入模块的电压,即电路处于降压模式。同理,由于电路自身的对称性,可将电压输出模块作为电压输入方,电压输入模块作为电压输出方,此时,再次使得第一开关组导通,以使电压输出模块的电压加载到电压输入模块上,通过此方式,便能使输入、输出的电压范围值变大,从而能提高适用性。
另外,当需要实现升压模式时,使得第二开关组工作,此时,电压输入模块对第一储能模块充电,当第二开关组不工作第一开关组工作时,电压输入模块、第一储能模块、第二储能模块对电压输出模块充电,此时,电压输出模块的电压高于电压输入模块的电压,即电路处于升压模式。同理,由于电路自身的对称性,可将电压输出模块作为电压输入方,电压输入模块作为电压输出方,达到升压模式的目的。
通过此方式,便能通过改变驱动方式实现BUCK/BOOST任意切换从而实现双向电压的升压降压功能,解决多个储能装置之间能量的相互转换、流动。
可选的,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电压输出模块均为直流电源,所述电压输入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的正极端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压输入模块、电压输出模块均采用直流电源,便于实现直流电源之间的能量转换与流动,间接便于实现双向电压的降压模式与升压模式。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组包括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第一MOSQ1以及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第二MOS管Q2,所述第一MOSQ1串联在第一储能模块与第二储能模块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的正极之间,所述第二MOS管Q2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的负极之间,所述反向二极管用于在电压反向时,电流可以在反向二极管流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MOSQ1与第二MOS管Q2的存在,受控于PWM驱动,即控制方式比较方便。另外,MOS管具备低功耗、性能稳定的特点,能够有效延长电路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组包括含有体二极管的第一IGBTQ1与含有体二极管的第二IGBTQ2,所述第一IGBTQ1串联在第一储能模块与第二储能模块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的正极之间,所述第二IGBTQ2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的负极之间,所述体二极管用于在电压反向时,电流可以在体二极管流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IGBTQ1与第二IGBTQ2的设置,具有噪声小、功耗低、动态范围大、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电路的稳定程度。
可选的,所述开关件包括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MOS管或含有体二极管的IGBT,所述反向二极管与体二极管用于在电压反向时,电流可以在反向二极管或体二极管流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关件的存在,也便于PWM进行驱动,其次,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所需要的开关件。
可选的,所述开关件包括第三MOS管Q3与第四MOS管Q4,所述第三MOS管Q3并联在、串联的输入端稳压元件与第一储能模块的两端,所述第四MOS管Q4并联在、串联的第二储能模块与输出端稳压元件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三MOS管Q3与第四MOS管Q4配合其余元件,能够使电路形成对称构造,针对此,便于通过改变驱动方式实现BUCK/BOOST任意切换,从而实现双向电压的升压降压功能。
可选的,所述输入端稳压元件、输出端稳压元件分别为第一电容器C1与第二电容器C2,所述第一电容器C1并联在电压输入模块上,所述第二电容器C2并联在电压输出模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储能模块对第一电容器C1充电,或者第二储能模块给第二电容器C2充电,第一电容器C1或第二电容器C2两端电压升高,此时电压已经高于输入电压了,针对此,便于达到升压模式。另外,升压过程中,电容要足够大,这样在输出端就可以在放电过程中保持一个持续的电流,从而能在输出两端就得到高于输入电压的电压。
可选的,所述第一储能模块、第二储能模块分别为第一电感L1与第二电感L2,所述第一电感L1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与第一MOSQ1之间,所述第二电感L2串联在第一MOSQ1与电压输出模块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感L1与第二电感L2能够存储电能。充电时,电感吸收能量,放电时电感放出能量。升压过程就是一个电感的能量传递过程。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 本申请专利通过对称结构设计,通过改变驱动方式实现BUCK/BOOST任意切换,从而实现双向电压的升压降压功能,解决多个储能装置之间能量的相互转换、流动;
2.通过4种工作模式,可以实现电压输入模块、电压输出模块的电压任意升降,能量相互转换;
3. 第一MOS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以及第四MOS管Q4的存在,受控于PWM驱动,即控制方式比较方便。另外,MOS管具备低功耗、性能稳定的特点,能够有效延长电路的使用寿命。同时,能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降压模式下第一开关组工作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降压模式下第二储能模块放电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升压模式下第一储能模块被充电的电路原理图;
图5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升压模式下电压输出模块被充电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1、电压输入模块;2、电压输出模块;3、输入端稳压元件;4、输出端稳压元件;5、第一开关组;6、第二开关组;7、第一储能模块;8、第二储能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参照图1,其包括电压输入模块1、电压输出模块2、输入端稳压元件3、输出端稳压元件4、第一储能模块7、第二储能模块8以及开关模块。输入端稳压元件3并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上,输出端稳压元件4并联在电压输出模块2上。第一储能模块7与第二储能模块8相串联,且第一储能模块7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之间,第二储能模块8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负极之间。开关模块对称设置在电压输入模块1以及电压输出模块2之间,并与电压输入模块1以及电压输出模块2电连接,开关模块受控于PWM驱动,用于实现BUCK/BOOST任意切换,且能实现双向电压的升压降压功能,解决多个储能装置之间能量的相互转换、流动。
参照图1,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均为直流电源,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端相对设置。设定电压输入模块1为DC1,电压输出模块2为DC2。通过对开关模块的通断控制,能将电压输入模块1的直流电压断续地加到电压输出模块2上。或者将电压输出模块2的直流电压断续地加载到电压输入模块1上。通过改变占空比能改变输出电压的平均值。
参照图1,输入端稳压元件3、输出端稳压元件4分别为第一电容器C1与第二电容器C2,第一电容器C1并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上,第二电容器C2并联在电压输出模块2上。
参照图1,开关模块工作于PWM驱动,开关模块包括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第一开关组5与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第二开关组6,第一开关组5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第一储能模块7、第二储能模块8以及电压输出模块2所形成的串联回路上。具体的,参照图2,第一开关组5包括第一MOSQ1与第二MOS管Q2,第一MOSQ1串联在第一储能模块7与第二储能模块8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之间,与第一MOS管Q1并联的反向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反向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第二MOS管Q2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负极之间,与第二MOSQ2并联的反向二极管的阴极与电压输入模块1的负极相连接,反向二极管的阳极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负极相连接。
参照图1,第二开关组6包括对称设置的开关件,开关件包括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MOS管或含有体二极管的IGBT,反向二极管与体二极管用于在电压反向时,电流可以在反向二极管或体二极管流过。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件包括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第三MOS管Q3与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第四MOS管Q4,第三MOS管Q3并联在串联的第一电容器C1与第一储能模块7的两端,与第三MOS管Q3并联的反向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电压输入模块1的正极,反向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电压输入模块1的负极。第四MOS管Q4并联在串联的第二储能模块8与第二电容器C2的两端,与第四MOS管Q4并联的反向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反向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电压输出模块2的负极。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开关件的类型不做限制,但凡所设置的开关件类型能够达到通过PWM驱动工作的效果即可。同时,第一MOSQ1、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以及第四MOS管Q4均为N沟道MOS管。
参照图1,第一储能模块7、第二储能模块8分别为第一电感L1与第二电感L2,第一电感L1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与第一MOSQ1之间,第二电感L2串联在第一MOSQ1与电压输出模块2之间。
[A1] 参照图2,设定DC1为输入,DC2为输出,则当工作在降压模式时,使PWM驱动第一MOSQ1与相对应的反向二极管工作,此时,第二MOS管Q2、第三MOS管Q3与第四MOS管Q4驱动电压为零。电压输入模块1通过第一MOSQ1的体二极管以及第二MOS管Q2的体二极管与电压输出模块2形成回路,此时,电压输入模块1给第二储能模块8以及电压输出模块2充电。
参照图3,当第一MOSQ1关断时,第二储能模块8对电压输出模块2放电,此时,电压输出模块2的电压逐渐变小、并低于电压输入模块1的电压,即电路处于降压模式。
参照图3,由于电路自身的对称性,可将电压输出模块2作为电压输入方,电压输入模块1作为电压输出方,即,设定DC2为输入,DC1为输出。当DC2为输入、且电路处于降压模式下时,第二MOS管Q2与相对应的反向二极管工作于PWM驱动,此时,第一MOSQ1、第三MOS管Q3与第四MOS管Q4的驱动为零,电压输出模块2给第一储能模块7以及电压输入模块1充电。当第二MOS管Q2关断时,第一储能模块7对电压输入模块1放电。
参照图4,设定DC1为输入,DC2为输出,当需要实现升压模式时,第三MOS管Q3与相对应的反向二极管工作于PWM驱动。并使第一MOSQ1导通,使第二MOS管Q2与第四MOS管Q4处于截止状态时,此时,电压输入模块1对第一储能模块7充电,第二储能模块8也在储能。
参照图5,当第三MOS管Q3关断时,电压输入模块1、第一储能模块7、第二储能模块8对电压输出模块2充电,此时,电压输出模块2的电压高于电压输入模块1的电压,即电路处于升压模式。
同理,由于电路自身的对称性,可将电压输出模块2作为电压输入方,电压输入模块1作为电压输出方,达到升压模式的目的。
通过此方式,便能通过改变驱动方式实现BUCK/BOOST任意切换,并实现双向电压的升压降压功能,解决多个储能装置之间能量的相互转换、流动。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开关组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组5(图中未标记)包括含有体二极管的第一IGBTQ1与含有体二极管的第二IGBTQ2,第一IGBTQ1串联在第一储能模块7与第二储能模块8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之间,第二IGBTQ2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负极之间。当电压反向,电流可以通过第一IGBTQ1以及第二IGBTQ2的体二极管流过。
本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控制第一IGBTQ1或第二IGBTQ2导通或截止,此驱动方式简单,便于操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输入模块(1)、电压输出模块(2)、输入端稳压元件(3)、输出端稳压元件(4)、第一储能模块(7)、第二储能模块(8)以及开关模块,所述输入端稳压元件(3)并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上,所述输出端稳压元件(4)并联在电压输出模块(2)上,所述第一储能模块(7)与第二储能模块(8)相串联、且同时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之间,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组(5)与第二开关组(6),所述第一开关组(5)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第一储能模块(7)、第二储能模块(8)以及电压输出模块(2)所形成的串联回路上,所述第二开关组(6)包括对称设置的开关件,其中一所述开关件并联在、串联的输入端稳压元件(3)与第一储能模块(7)的两端,另一所述开关件并联在、串联的第二储能模块(8)与输出端稳压元件(4)的两端,所述开关模块工作于PWM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输入模块(1)、电压输出模块(2)均为直流电源,所述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端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组(5)包括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第一MOSQ1以及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第二MOS管Q2,所述第一MOSQ1串联在第一储能模块(7)与第二储能模块(8)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之间,所述第二MOS管Q2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负极之间,所述反向二极管用于在电压反向时,电流可以在反向二极管流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组(5)包括含有体二极管的第一IGBTQ1与含有体二极管的第二IGBTQ2,所述第一IGBTQ1串联在第一储能模块(7)与第二储能模块(8)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正极之间,所述第二IGBTQ2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之间、并处于电压输入模块(1)与电压输出模块(2)的负极之间,所述体二极管用于在电压反向时,电流可以在体二极管流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件包括并联有反向二极管的MOS管或含有体二极管的IGBT,所述反向二极管与体二极管用于在电压反向时,电流可以在反向二极管或体二极管流过。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件包括第三MOS管Q3与第四MOS管Q4,所述第三MOS管Q3并联在、串联的输入端稳压元件(3)与第一储能模块(7)的两端,所述第四MOS管Q4并联在、串联的第二储能模块(8)与输出端稳压元件(4)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稳压元件(3)、输出端稳压元件(4)分别为第一电容器C1与第二电容器C2,所述第一电容器C1并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上,所述第二电容器C2并联在电压输出模块(2)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模块(7)、第二储能模块(8)分别为第一电感L1与第二电感L2,所述第一电感L1串联在电压输入模块(1)与第一MOSQ1之间,所述第二电感L2串联在第一MOSQ1与电压输出模块(2)之间。
CN202110461044.4A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Pending CN1135178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61044.4A CN113517812A (zh)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61044.4A CN113517812A (zh)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7812A true CN113517812A (zh) 2021-10-19

Family

ID=78063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61044.4A Pending CN113517812A (zh)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1781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8536B (zh) 外置控制模式的开关稳压器集成电路、应用该集成电路的电源系统及该集成电路的控制方法
US7486055B2 (en) DC-DC converter having a diode module with a first series circuit and a second series with a flywheel diode
US20030111982A1 (en) DC-DC convert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8988634B (zh) 一种三相交错式双向大变比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178878U (zh) 一种含倍压单元的单开关高增益变换器
US20150097507A1 (en) Motor driving apparatus
CN203368326U (zh) 升压电路和led驱动电源
CN1925290B (zh) 正负电压转换电路
Erickson et al. High efficiency DC-DC converters for battery-operated systems with energy management
CN111211688A (zh) Dc-dc变换器和双向dc-dc变换器及包括其的不间断电源
CN211296564U (zh) 一种输入输出电流均连续的升压型dc-dc变换器
CN109217671B (zh) 一种浮地稳压供电电路
CN214544121U (zh)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CN113285596B (zh) 一种升降压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JPH0787731A (ja) Dc−dcコンバ−タ
CN113872437B (zh) 一种脉冲负载电源及其电压滞环控制方法
CN113517812A (zh) 一种双向升降压转换电路
CN210111853U (zh) 含电阻的电容串并联切换工作模式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
CN211296566U (zh) 一种升压型dc-dc变换器
CN210985942U (zh) 一种高压降压型开关电源系统
CN114285281A (zh) 一种准开关电容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211296563U (zh) 输入输出电流均连续的升压型dc-dc变换器
US8508205B2 (en) Buck DC-to-DC converter and method
CN218958797U (zh) 一种双向Buck-Boost变换器及太阳能路灯控制电路
CN211791269U (zh) 升压型dc-dc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B3, Dormitory Building 101, Lant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Dayang Industrial Zone, Lougang Community, Songga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ne photo multi site enterprise)

Applicant after: Shangyu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401, building 1, Sen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est part of Guangming high tech park, Tianliao community, Yuta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HANG Y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