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7842B -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7842B
CN113497842B CN202010271134.2A CN202010271134A CN113497842B CN 113497842 B CN113497842 B CN 113497842B CN 202010271134 A CN202010271134 A CN 202010271134A CN 113497842 B CN113497842 B CN 1134978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base
locking mechanism
slider
engag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711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97842A (zh
Inventor
贾玉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7113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978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97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7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97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7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7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包括基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滑块和弹性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分别位于基座的相对两侧,并与基座活动连接,滑块位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一侧,并与基座活动连接,弹性件的一端与基座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滑块连接,以使得滑块远离弹性件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抵接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锁紧机构能够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基座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通过滑块使得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基座呈锁紧状态,也即是实现锁紧机构的“自锁”,进而在锁紧机构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时,锁紧机构能够维持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合并状态。

Description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已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全面屏,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折叠屏,以期手机能够为用户提供别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锁紧机构,其中,该锁紧机构包括基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滑块和弹性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分别位于基座的相对两侧,并与基座活动连接,滑块位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一侧,并与基座活动连接,弹性件的一端与基座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滑块连接,以使得滑块远离弹性件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抵接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并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基座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滑块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基座呈锁紧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中,该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包括基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滑块和弹性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分别位于基座的相对两侧,并与基座活动连接,滑块位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一侧,并与基座活动连接,弹性件的一端与基座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滑块连接,以使得滑块远离弹性件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抵接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柔性显示屏连接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在柔性显示屏折叠的过程中带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基座转动,并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基座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滑块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基座呈锁紧状态。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锁紧机构能够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基座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通过滑块使得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基座呈锁紧状态,也即是实现锁紧机构的“自锁”,进而在锁紧机构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时,锁紧机构能够维持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合并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半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至合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锁紧机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锁紧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锁紧机构处于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第三卡合部卡置于第一卡合部、第四卡合部卡置于第二卡合部的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中锁紧机构沿着IX-I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锁紧机构沿着X-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按键的行程与滑块的行程之间的关系结构图;
图12是图2中锁紧机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对于搭载有折叠屏的手机而言,其在展开状态下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尺寸的显示屏幕,而在折叠至合并状态下又能够方便用户携带,从而使得手机能够兼顾大屏幕与便携性。虽然如此,但是在手机折叠至合并状态之后,折叠屏由于存在内应力而很难维持上述的合并状态。为此,相关技术在手机的两端设置极性相反的永磁体,以在手机折叠至合并状态之后,极性相反的永磁体相互吸引(以克服折叠屏的内应力)而维持上述的合并状态。如此设置,至少存在两个问题:1)永磁体容易吸引铁磁类金属异物,影响用户体验;2)一般地,折叠屏的表面硬度较低;如果永磁体吸引的铁磁类金属异物掉落或聚集在折叠屏,在手机折叠的过程中,这些金属异物容易挤压或磨损折叠屏。为此,本申请提供了如下实施例。
共同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半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至合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结构可以对应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进一步地,图3所示的半折叠状态是介于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与图4所示的合并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以可折叠电子设备10为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如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柔性显示屏11、锁紧机构12和壳体组件13。其中,锁紧机构12可以与壳体组件13配合以支撑柔性显示屏11,并使得柔性显示屏11能够进行如图3及图4所示的折叠。例如:壳体组件13相对于锁紧机构12转动,柔性显示屏11则通过卡接、胶接、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与壳体组件13连接,以使得柔性显示屏11与壳体组件13能够一起相对于锁紧机构12转动,从而实现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进一步地,锁紧机构12还可以在柔性显示屏11折叠至如图4所示的合并状态时“自锁”,以便于维持柔性显示屏11的合并状态,从而便于用户收纳、携带可折叠电子设备10。其中,锁紧机构12的具体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的描述。
柔性显示屏11可以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这类屏幕,也可以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这类屏幕,还可以是Mini-LED、Micro-LED这类屏幕。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以柔性显示屏11为OLED屏幕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一般地,如图2所示,柔性显示屏11可以包括透明盖板111、显示面板112和驱动电路113。其中,透明盖板111主要是用于保护显示面板112;并可以作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滑动、按压等触控操作。透明盖板111可以由聚酰亚胺(Polyimide,PI)、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这类材料制得,也可以由超薄柔性玻璃(Ultra Thin Glass,UTG)这类材料制得,以使得柔性显示屏11能够实现弯曲、折叠等使用需求。进一步地,显示面板112主要是用于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在透明盖板111上进行上述的触控操作。其中,显示面板112可以借助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等胶体贴设于透明盖板111。进一步地,驱动电路113一般设置在显示面板112远离透明盖板111的一侧,并可以与显示面板112及处理器(图2中未示出)电连接,以使得显示面板112能够显示画面。
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也即是透明盖板111远离显示面板112的一面)还可以设置其它诸如钢化膜、磨砂膜、装饰膜、防窥膜、水凝膜等功能膜层中的任意一种。如此设置,既便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使用效果;又能够保护柔性显示屏11,以增加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可靠性。
基于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线114,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简单地将柔性显示屏11划分为第一显示部115和第二显示部116。换句话说,柔性显示屏11可以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显示部115和第二显示部116,它们均可以作为柔性显示屏11的显示区域。其中,第一显示部115与第二显示部116可以相对于折叠线114呈对称结构,也即是它们的大小、形状等参数可以相同或相似。
进一步地,第一显示部115与第二显示部116能够折叠形成的折叠角度为θ;其中,0≤θ≤180°。当上述的折叠角度θ等于0°时,可以认为柔性显示屏11处于如图4所示的合并状态。当上述的折叠角度θ等于180°时,可以认为柔性显示屏11处于如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当上述的折叠角θ度介于0°与180°之间时,则可以认为柔性显示屏11处于如图3所示的半折叠状态。基于此,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而折叠柔性显示屏11,以使得第一显示部115与第二显示部116呈相应的折叠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折叠线114主要是为了示意出柔性显示屏11的第一显示部115与第二显示部116能够相对于两者之间的一个区域(如图3中虚线框所示的折叠区117)进行折叠,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主要是发生在折叠区117。因此,上述折叠线114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法,不应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线条。一般地,上述折叠区117会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以使得柔性显示屏11在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折叠之后依旧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性能及显示性能,从而保证柔性显示屏11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体成型结构是指产品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简单地进行割裂或划分。
进一步地,柔性显示屏11相对的两个边缘区域(如图1中虚线框所示的边缘区域118、119)可以呈弯曲状,具体可以为朝向壳体组件13弯曲的结构,以使得柔性显示屏11显示的画面能够以类似于“瀑布”的形态从柔性显示屏11的正面延伸至其侧面。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减小甚至是隐藏柔性显示屏11的黑边,以使得可折叠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还能够使得柔性显示屏11营造一种环绕显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可折叠电子设备10给用户带来一种不同于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升降式摄像头、滑盖式摄像头等平板式全面屏的视觉体验,进而增加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竞争力。
再次参阅图1至图4,壳体组件13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主要是用于与透明盖板111一同保护可折叠电子设备10。其中,壳体组件13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硬质塑料等,也可以由其它电致变色材料制成。进一步地,由于壳体组件13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壳体组件13的材质可以优选地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或者,在壳体组件13的外表面(也即是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柔性显示屏11相对于其折叠线114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对称设置的第一显示部115和第二显示部116。因此,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组件13而言,也可以具有两个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例如图2所示的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其中,第一壳体131、第二壳体132分别位于锁紧机构12的相对两侧,并与锁紧机构12连接,以使得第一壳体131与第二壳体132能够相对于锁紧机构12转动。进一步地,柔性显示屏11可以通过胶接的方式连接于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具体地,第一壳体131可以对应于第一显示部115,第二壳体132可以对应于第二显示部116,以使得柔性显示屏11不仅能够得到壳体组件13及锁紧机构12的支撑,还能够实现折叠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壳体组件13还可以包括第三壳体133,第三壳体133位于第一壳体131与第二壳体132之间。其中,第三壳体133可以沿着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线114设置,例如第三壳体13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折叠线114所在的方向,以使得柔性显示屏11在与锁紧机构12、壳体组件13等结构件组装之前能够沿着其折叠线114进行折叠,而在与上述结构件组装之后能够沿着折叠线114相对于第三壳体133及锁紧机构12进行折叠。换句话说,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始终都可以发生在上述的折叠区117,从而保证柔性显示屏11的可靠性。本申请实施例中,锁紧机构12可以固定于第三壳体133,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壳体组件13一般为腔体结构,使得第一壳体131与第二壳体132在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下能够对合形成一个收容空间(图1中未示出)。如此设置,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处于如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时,第三壳体133及锁紧机构12可以藏匿于上述的收容空间,也即是第三壳体133及锁紧机构12位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内部,而在图1中不可见。进一步地,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处于如图3所示的半折叠状态或如图4所示的合并状态时,第三壳体133能够外显,并可以与第一壳体131、第二壳体132拼接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壳体。如此设置,既能够遮挡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内部结构,又能够增加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及握持手感。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13还可以包括第一装饰件134和第二装饰件135。其中,第一装饰件134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与第一壳体131连接,以便于“压住”第一显示部115的边缘。相应地,第二装饰件135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与第二壳体132连接,以便于“压住”第二显示部116的边缘。如此设置,既能够增加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及握持手感,又能够增加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防水防尘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可折叠电子设备10处于合并状态时,既可以是柔性显示屏11位于第一壳体131、第二壳体132之间,也即是柔性显示屏11能够内藏,俗称“内折叠”;也可以是柔性显示屏11包覆于第一壳体131、第二壳体132,也即是柔性显示屏11能够外显,俗称“外折叠”。
下面就锁紧机构12的具体结构及其与柔性显示屏11、壳体组件13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的示例性说明:
共同参阅图5至图7,图5是图2中锁紧机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锁紧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锁紧机构处于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锁紧机构中各个结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对应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也即是对应于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角度等于180°),图7所示的锁紧机构中各个结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对应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合并状态(也即是对应于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角度等于0°)。进一步地,图5及图6中示意出第三壳体,主要是为了示意出锁紧机构与第三壳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便于隐式地示意出锁紧机构与第三壳体之间一种可能的组装关系。图5及图7中并未示意出图6中的盖板,主要是为了示意出滑块、弹性件及其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便于进行相应的描述。
如图6所示,锁紧机构12可以包括基座121、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滑块124和弹性件125。其中,基座121可以为腔体结构,一方面便于设置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另一方面便于收容滑块124和弹性件125。
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分别位于基座121的相对两侧,三者可以形成类似于鸟类的翼展结构。其中,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与基座121活动连接,以使得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能够相对于基座121转动。此时,基座121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与第三壳体133连接,第一壳体131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与第一连接件122连接,第二壳体132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与第二连接件123连接,以使得第一壳体131、第二壳体132能够通过锁紧机构12的作用相对于第三壳体133转动。
进一步地,柔性显示屏11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22和第二连接件123。具体地,第一显示部115可以通过胶接的方式与第一壳体131及第一连接件122连接,第二显示部115可以通过胶接的方式与第二壳体132及第二连接件123连接。如此设置,锁紧机构12能够与壳体组件13配合以支撑柔性显示屏11,柔性显示屏11也能够通过锁紧机构12、壳体组件13进行折叠。此时,在柔性显示屏11折叠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11能够带动第一连接件122(及第一壳体131)、第二连接件123(及第二壳体132)相对于基座121(及第三壳体133)转动。
如图5所示,滑块124位于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的一侧,并与基座121活动连接。弹性件125的一端与基座121连接,弹性件125的另一端与滑块124连接,以使得滑块124远离弹性件125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抵接于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如此设置,以在柔性显示屏11折叠并带动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转动的过程中,滑块124在弹性件125的作用下能够一直抵接于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从而增加锁紧机构12在结构上的紧凑性。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在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滑块124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呈锁紧状态。其中,在上述的折叠角θ等于0°时,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位于如图7所示的第一位置。换句话说,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转动至如图7所示的第一位置对应于柔性显示屏11折叠至如图4所示的合并状态。如此设置,以使得锁紧机构12在柔性显示屏11折叠至如图4所示的合并状态时“自锁”,也即是第一显示部115与第二显示部116呈锁紧状态,以便于维持柔性显示屏11的合并状态,从而便于用户收纳、携带可折叠电子设备1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方向(如图5至7所示的实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可以与(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线114所在的方向一致。进一步地,弹性件125可以为弹簧或橡胶,并可以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另外,在柔性显示屏11折叠并带动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125可以处于压缩状态,以便于提供沿着第一方向的弹力而使得滑块124抵接于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
再次参阅图6,基座121可以开设有第一转动槽1211、第二转动槽1212和滑槽1213。其中,第一转动槽1211用于收容第一连接件122的部分结构,第一连接件122通过第一转动槽1211与基座121滑动配合,以使得第一连接件122能够相对于基座121转动。第二转动槽1212用于收容第二连接件123的部分结构,第二连接件123通过第二转动槽1212与基座121滑动配合,以使得第二连接件123能够相对于基座121转动。此时,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可以各自单独地相对于基座121转动。进一步地,滑槽1213用于收容滑块124的部分结构,滑块124通过滑槽1213与基座121滑动配合,以使得滑块124能够相对于基座121移动。其中,滑槽1213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也即是滑槽1213的延伸方向与折叠线114所在的方向一致。如此设置,以在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转动的过程中,滑块124在弹性件125的作用下能够抵接于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
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122与第二连接件123还可以相互啮合(或通过中间齿轮而间接啮合)。此时,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中任意一者相对于基座121转动,均会带动另一者也相对于基座121转动。如此设置,在柔性显示屏11、壳体组件13与锁紧机构12组装之后,不仅可以使得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具有对称性和同步性,还可以便于柔性显示屏11维持其折叠之后的角度。当然,在其它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额外地设置啮合机构,啮合机构与锁紧机构12配合使用,前者用于实现上述的对称性和同步性。此时,在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滑块124只要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中任意一者相对于基座121呈锁紧状态,即可使得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均相对于基座121呈锁紧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122靠近滑块124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221,第二连接件123靠近滑块124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卡合部1231,滑块124靠近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的一面设置有第三卡合部1241、第四卡合部1242。如此设置,以在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转动至如图7所示的第一位置时,滑块124在弹性件125的作用下能够沿着滑槽1213进一步朝向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滑动,以使得第三卡合部1241能够卡置于第一卡合部1221,第四卡合部1242能够卡置于第二卡合部1231,进而使得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能够呈锁紧状态。其中,第一卡合部1221可以为凹槽或凸起,则第三卡合部1241对应为凸起或凹槽;第二卡合部1231可以为凹槽或凸起,则第四卡合部1242对应为凸起或凹槽。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卡合部1221、第二卡合部1231为凹槽,第三卡合部1241、第四卡合部1242为凸起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卡合部1241卡置于第一卡合部1221的深度为L1,第四卡合部1242卡置于第二卡合部1231的深度为L2。其中,0.2mm≤L1≤1.0mm,0.2mm≤L2≤1.0mm。优选地,0.5mm≤L1≤0.8mm,0.5mm≤L2≤0.8mm。如此设置,以在第三卡合部1241卡置于第一卡合部1221,第四卡合部1242卡置于第二卡合部1231时,滑块124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呈锁紧状态。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卡合部1241卡置于第一卡合部1221的深度可以与第四卡合部1242卡置于第二卡合部1231的深度相等。如此设置,可以增加滑块124作用于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的同步性。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在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转动至如图7所示的第一位置时,滑块124能够在弹性件125的作用下而使得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呈锁紧状态。也即是锁紧机构12能够在柔性显示屏11折叠至如图4所示的合并状态时“自锁”,以便于维持柔性显示屏11的合并状态,从而便于用户收纳、携带可折叠电子设备10。但是,在用户使用可折叠电子设备10时,柔性显示屏11还要能够展开以呈现如图3所示的半折叠状态或如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此时,就需要锁紧机构12能够解除其“自锁”,也即是“解锁”,以使得第一显示部115与第二显示部116的锁紧状态能够得以解除,从而使得柔性显示屏11能够展开。
下面就锁紧机构12的“解锁”进行详细的示例性说明:
再次参阅图6,基座121与滑块124相对的一面开设有通孔1214。外力能够经由通孔1214而作用于滑块124,以使得滑块124能够克服弹性件125的弹力而在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如图6中虚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与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分离,进而使得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呈解锁状态。也即是实现锁紧机构12的“解锁”,以便于展开柔性显示屏11。此时,第三卡合部1241不再卡置于第一卡合部1221,第四卡合部1242也不再卡置于第二卡合部123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锁紧机构12主要是用于克服柔性显示屏11的内应力而使之保持合并状态,因此在锁紧机构12实现上述的“解锁”之后,柔性显示屏11可以在其内应力的作用下而自动展开。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壳体组件13可以包括第三壳体133,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处于如图4所示的合并状态时,虽然第三壳体133能够外显,但是锁紧机构12依旧内藏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此时,第三壳体133可以开设对应于通孔1214的配合孔1331,以使得外力能够经由配合孔1331、通孔1214而作用于滑块,进而实现上述的“解锁”。其中,配合孔1331可以与通孔1214同轴设置,且配合孔1331的孔径可以小于或等于通孔1214的通孔,以增加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观。
参阅图9及图10,图9是图5中锁紧机构沿着IX-I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7中锁紧机构沿着X-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5所示的锁紧机构中各个结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对应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图7所示的锁紧机构中各个结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对应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合并状态。因此,图9所示的滑块与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对应于上述的解锁状态,图10所示的滑块与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对应于上述的锁紧状态。进一步地,图9及图10中并未示意出图6中的盖板,主要是为了示意出滑块、弹性件及其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便于进行相应的描述。
如图6所示,锁紧机构12还包括按键126。如图9及图10所示,滑块124具有第一斜面1243;按键126穿设于通孔1214,并具有第二斜面1261。其中,第二斜面1261与第一斜面1243配合,以使得按键126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推动滑块124。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按键126,外力的方向可以垂直于第一方向。
进一步地,锁紧机构12还可以包括盖板127。其中,盖板127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与基座121连接。此时,滑块124位于盖板127与基座121之间。如此设置,在用户按压按键126的过程中,盖板127能够起到止挡滑块124的作用,并“迫使”滑块124沿着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滑动。
滑块124靠近按键126的一面还可以开设有避让槽1244,按键126在推动滑块124的过程中能够部分收容于避让槽1244。其中,避让槽1244也可以为贯穿滑块124的通孔。如此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按键126在结构上与滑块124产生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弹性件125的弹力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得滑块124一直抵接于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滑块124一直抵接于按键126。如此设置,既能够增加锁紧机构12在结构上的紧凑性,又能够增加按键126的灵敏度。进一步地,由于壳体组件13可以包括第三壳体133,为了便于用户对按键126施加外力,按键126不仅穿设于通孔1214,还可以进一步穿设于配合孔1331而外露于第三壳体133,如图4所示。其中,第三壳体133背离锁紧机构12的一面还可以开设沉槽1332,按键126则可以部分置于沉槽1332;按键126远离滑块124的一面还可以与第三壳体133背离锁紧机构12的一面平齐。如此设置,既能够通过沉槽1332示意出按键126的位置,以便于用户快速摸到按键126,又能够避免126凸出于第三壳体133,从而有效地避免用户误触按键126。
参阅图11,图11是图10中按键的行程与滑块的行程之间的关系结构图。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如图8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卡合部1241卡置于第一卡合部1221的深度为L1,第四卡合部1242卡置于第二卡合部1231的深度为L2。此时,滑块124使得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对于基座121呈锁紧状态。显然,为了解除该锁紧状态,滑块124沿着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如图11中虚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滑动的行程L需要大于或等于L1与L2中的较大者,也即是三者需要满足关系式:L≥max{L1,L2}。
进一步地,由于用户可以通过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按键126,外力的方向(如图11中实线箭头B所示的方向)可以垂直于第一方向。此时,为了便于按键126解除上述的锁紧状态(也即是实现上述的“解锁”),按键126的行程M与滑块124的行程L之间需要满足关系式:M≥L*tanδ。
其中,δ可以为第一斜面1243的法线方向(如图11中点划线箭头F所示的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δ的取值范围满足:30°≤δ≤60°,能够较佳地平衡按键126的“解锁”需求与按键126的防误触需求。因为在滑块124的行程L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第一斜面1243“很陡峭”(也即是δ很小)时,那么按键126产生很小的行程M即可实现上述的“解锁”,此时容易造成按键126误触的问题;而如果第一斜面1243“很平坦”(也即是δ很大)时,那么按键126需要产生很大的行程M才可以实现上述的“解锁”,此时容易造成按键126“解锁”不易的问题。
参阅图12,图12是图2中锁紧机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示的锁紧机构中各个结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对应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合并状态(也即是对应于柔性显示屏11的折叠角度等于0°)。
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按键126与滑块124合二为一,两者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相应地,上述的“解锁”也会发生改变,具体如下:
如图12所示,滑块124可以包括主体部1245和连接于主体部1245的操作部1246。其中,主体部1245的一端与弹性件125连接,主体部1245的另一端在弹性件125的作用下而在第一方向(如图12中实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抵接于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相应地,主体部1245靠近第一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3的一面可以设置有对应于第一卡合部1221的第三卡合部1241、对应于第二卡合部1231的第四卡合部1242,以便于实现上述的“自锁”。进一步地,操作部1246穿设于通孔1214,以接收外力的作用。其中,由于滑块124需要沿着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如图12中虚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滑动以实现上述的“解锁”,使得操作部124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通孔1214在第一方向的尺寸。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拨动的方式作用于操作部1246,且外力的方向可以沿着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壳体组件13可以包括第三壳体133,为了便于用户对操作部1246施加外力,操作部1246不仅穿设于通孔1214,还可以进一步穿设于配合孔1331而外露于第三壳体133。其中,第三壳体133背离锁紧机构12的一面还可以开设沉槽1332,操作部1246则可以部分置于沉槽1332;操作部1246远离滑块124的一面还可以与第三壳体133背离锁紧机构12的一面平齐。如此设置,既能够通过沉槽1332示意出操作部1246的位置,以便于用户快速摸到操作部1246,又能够避免126凸出于第三壳体133,从而有效地避免用户误触操作部1246。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相同或相似,可以参照上述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基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滑块、弹性件以及按键,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侧,并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块连接,以使得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并在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滑块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基座呈锁紧状态;
所述基座与所述滑块相对的一面开设有通孔,所述按键穿设于所述通孔并抵接所述滑块,以使得所述滑块能够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而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分离,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基座呈解锁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滑块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连接件靠近所述滑块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卡合部,所述滑块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面设置有第三卡合部、第四卡合部,并在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卡合部能够卡置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第四卡合部能够卡置于所述第二卡合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基座呈锁紧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卡合部卡置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深度为L1,所述第四卡合部卡置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深度为L2;其中,0.2mm≤L1≤1.0mm,0.2mm≤L2≤1.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卡合部卡置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深度与所述第四卡合部卡置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深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为凹槽,所述第三卡合部、所述第四卡合部为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具有第一斜面,所述按键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所述按键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推动所述滑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δ;其中,30°≤δ≤6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靠近所述按键的一面还开设有避让槽,所述按键在推动所述滑块的过程中能够部分收容于所述避让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操作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操作部穿设于所述通孔,以接收外力的作用,且所述操作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块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基座滑动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基座之间。
12.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基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滑块、弹性件以及按键,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侧,并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块连接,以使得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柔性显示屏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在所述柔性显示屏折叠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并在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滑块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基座呈锁紧状态;
所述基座与所述滑块相对的一面开设有通孔,所述按键穿设于所述通孔并抵接所述滑块,以使得所述滑块能够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而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分离,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基座呈解锁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显示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且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能够折叠形成的折叠角度为θ;其中,0°≤θ≤180°,且在θ等于0°时,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壳体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部,所述第二壳体对应于所述第二显示部。
CN202010271134.2A 2020-04-08 2020-04-08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 Active CN113497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71134.2A CN113497842B (zh) 2020-04-08 2020-04-08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71134.2A CN113497842B (zh) 2020-04-08 2020-04-08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7842A CN113497842A (zh) 2021-10-12
CN113497842B true CN113497842B (zh) 2023-10-10

Family

ID=77994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71134.2A Active CN113497842B (zh) 2020-04-08 2020-04-08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978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850B (zh) * 2021-12-22 2022-11-2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釋放結構及折疊設備
CN114203049B (zh) * 2021-12-23 2023-11-2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弯折支撑机构、柔性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CN114845493B (zh) * 2022-03-30 2023-07-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212686D0 (en) * 1992-06-15 1992-07-29 Ko James Folding rail connecting device
CN105812509A (zh) * 2016-03-31 2016-07-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移动终端
EP3407158A1 (de) * 2017-05-24 2018-11-28 Maximilian Aschenbrenner Schutzhülle für bildschirmgeräte und mobiltelefon mit einer solchen schutzhülle
CN110594279A (zh) * 2019-08-26 2019-12-20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变距装置及折叠显示装置
CN110725855A (zh) * 2019-11-18 2020-01-24 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屏运动支撑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212686D0 (en) * 1992-06-15 1992-07-29 Ko James Folding rail connecting device
CN105812509A (zh) * 2016-03-31 2016-07-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移动终端
EP3407158A1 (de) * 2017-05-24 2018-11-28 Maximilian Aschenbrenner Schutzhülle für bildschirmgeräte und mobiltelefon mit einer solchen schutzhülle
CN110594279A (zh) * 2019-08-26 2019-12-20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变距装置及折叠显示装置
CN110725855A (zh) * 2019-11-18 2020-01-24 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屏运动支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7842A (zh) 202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97842B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其锁紧机构
CN108520701B (zh) 一种可折叠屏的支撑保护机构及移动终端
EP3364635B1 (en) Foldable mobile terminal
US6832100B2 (en) Magnetic hinge apparatus
JP6255113B2 (ja) 表示装置
US10146259B1 (en) Dual-screen electronic device
CN210694021U (zh)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0694023U (zh)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0694025U (zh)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0120182B (zh) 柔性显示装置
CN21007534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TWI432990B (zh) 隱藏式輸出入介面裝置
EP3093730B1 (en) Sep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8649165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display panel module
CN113141427A (zh)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0137422U (zh) 一种电子设备
US8831212B2 (en) Guid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1349999A (zh) 電子裝置
CN210491417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0694022U (zh)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US2013016318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H0463494A (ja) 手帳型電子機器
US814957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0413045B (zh) 电子组件
CN114598760A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