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7092A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7092A
CN113497092A CN202010250784.9A CN202010250784A CN113497092A CN 113497092 A CN113497092 A CN 113497092A CN 202010250784 A CN202010250784 A CN 202010250784A CN 113497092 A CN113497092 A CN 1134970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display panel
reg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07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会敏
刘力铭
刘宇
高志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5078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970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97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70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3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该显示面板为层状结构,层状结构至少包括基板层、第一电极层、发光层、第二电极层以及封装层,第一电极层为阳极层或阴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对应的第二电极层为阴极层或阳极层,在层状结构中还包括有导线,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可以定义为包括有多个第一区域和多个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透光性高于第二区域的透光性,其中,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具有非规则性。通过改变显示面板上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的排布规则或显示特性,使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具有非规则性,这种非规则性能够降低光线透过显示面板时出现衍射现象的强度,有助于改善显示面板下光学传感元件的采光效果,提高屏下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降低衍射强度的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在屏下设置摄像头等光学元件的显示面板的研究及应用越来越多,即,显示面板既能够用于图像显示、又允许摄像头等光学元件透过显示面板进行图像采集。其中,一个广泛应用的场景即为用户手机终端的全面屏。现有的手机终端设计中,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观感,将手机终端的屏幕设计为全面屏,已成为手机屏幕的发展趋势。全面屏,即整个显示屏都可以显示画面或文字,而不需要刘海或挖孔等无显示功能的结构,技术要求在手机的部分显示屏下可以隐藏摄像头、光学传感器等光学元器件。
在显示屏下隐藏光学传感器的技术,已经在近几年的显示屏产品上得到应用,如屏下指纹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等。然而,摄像头、光学传感器等光学元器件透过显示屏进行采光时,摄像头等光学元器件对显示屏的光学特性要求较高,在屏下隐藏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光线透过显示屏时存在的衍射现象,导致拍摄重影等。
基于此,对于用于在屏下设置摄像头等光学元件的显示面板,例如手机全面屏中摄像头区域的显示屏,如何减少或者避免光学元件采光时出现衍射重影的现象,成为显示屏设计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衍射强度的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终端设备,该显示面板能够减少衍射重影的现象,从而提高屏下摄像头的拍摄效果。
上述目标和其它目标将通过独立权利要求中的特征来达成,进一步的实现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中体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层状结构,所述层状结构至少包括基板层、第一电极层、发光层、第二电极层以及封装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阳极层或阴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对应的第二电极层为阴极层或阳极层,在所述层状结构中还包括有导线,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可以定位为包括有多个第一区域和多个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透光率高于第二区域的透光率,其中,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具有非规则性。
基于上述结构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第一区域和/或者第二区域具有非规则性,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构上的周期性,能够减少光线透过显示面板时的出现的衍射现象,提高显示面板下摄像头的成像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为高透光区,所述高透光区包括无电极区和/或透明电极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低透光区,所述低透光区包括像素发光区域,所述高透光区和所述低透光区交替排布。
通过将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定义为多个低透光区和多个高透光区,通过改变显示面板的内部结构,使高透光区和/或低透光区呈现非规则性,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结构上的周期性,减少光线透过显示面板时出现的衍射现象。
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非规则性具体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内分布有至少一个遮光区块,其中所述遮光区块具有不透光或低透光的特性。
通过在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中增加遮光区块,能够简单、有效的实现显示面板结构上的周期性。具体的,遮光区块形成在显示面板的层状结构内,可以在第一电极层或第二电极层制造电极片时一起形成遮光区块,也可以在基材层、封装层上单独形成遮光区块,使遮光区块分散在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内。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中包含的遮光区块的数量为多个,至少存在两个遮光区块的形状和/或面积不同。
通过设置多个遮光区块,可以提高显示面板降低衍射现象的效果。进一步的,其中的多个遮光区块,可以设置为形状互不相同或者面积彼此不相等;通过设置遮光区块,牺牲了5%左右的透光区面积,但可实现衍射强度降低30-40%。的良好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为非导线排布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导线排布区域。
由于显示面板中排布有多条导线,导线大部分采用透光性较弱的材料形成,基于此,根据导线分布情况,可以将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定义为非导线排布区和导线排布区,非导线排布区的透光性高于导线排布区的透光性。通过将非导线排布区和/或者导线排布区设置为具有非规则性,也能够提高显示面板降低衍射现象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非规则性具体为有一个或多个导线为非规则排布的。
通过将一个或多个导线布置为非规则排布,能够简单的实现非导线排布区和/或者导线排布区的非规则性,通过试验验证,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显示面板取得更好的降衍射的性能。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非规则排布包括:导线由多段弯折线段构成或者导线呈曲线排布。
在具体实现方式上,通过在一定周期范围内(一个像素发光区或多个像素发光区)设置导线的形状和/或位置,可以实现显示面板的衍射强度降低10-30%。
根据第一方面,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为透光区,所述第二区域为像素显示区,所述透光区和所述像素显示区交替排布;其中,每个所述像素显示区包括多个子像素。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存在两个像素显示区的子像素存在不同。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存在两个像素显示区的子像素存在不同,具体为子像素电极的形状不同,和/或面积不同,和/或位置不同。
通过改变各像素显示区之间的子像素电极的形状或位置,可以打破子像素的周期性排布,从而实现像素显示区短程或长程上的无序排布。通过改变子像素电极的尺寸、形状或位置,可以实现显示面板衍射强度降低20%-50%。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第一显示区包括第一方面或以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第二显示区邻接第一显示区,且第二显示区与第一显示区的像素排布不同。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第二方面提供的显示屏,显示屏的屏下放置光学传感器设备,包括屏下摄像头、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屏下指纹传感器,接近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终端设备,通过改变透光区和/或不透光区的排布规则,能够使得显示面板的排布在短程和长程上的无序化,降低了衍射现象的强度,有助于改善显示面板下光学传感单元的采光效果,提高屏下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屏幕衍射现象原理示意图;
图2A、2B为一种衍射现象的实例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4A-4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基板层和与其邻接的电极层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6C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未添加不透光或低透光区块的显示面板微结构示意图;
图7A-7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微结构示意图;
图8A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另一种分布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微结构示意图;
图1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电极的工艺实现原理图;
图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终端设备上的显示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左”、“右”、“上”以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显示面板示意放置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显示面板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衍射(diffraction)现象,又称为绕射现象,是指光波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光学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中,波在穿过狭缝、小孔或圆盘之类的障碍物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散传播。假设将一个障碍物置放在光源和观察屏之间,则会有光亮区域与阴暗区域出现于观察屏,而且这些区域的边界并不锐利,是一种明暗相间的复杂图样,这种现象就属于衍射现象。当光波在其传播路径上遇到障碍物时,都有可能发生这种现象。除此之外,当光波穿过折射率不均匀的介质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效应。然而,不同情况中光波发生衍射的程度有所不同。如果障碍物具有多个密集分布的孔隙,就会造成较为复杂的衍射强度分布图样。这是因为波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路径传播到观察者的位置,发生波叠加而形成的现象。
接下来,通过图1,示意性地对衍射现象进行说明。在一种场景中,激光器发出一束准直激光、准直激光穿过微结构膜片(或具有微孔/缝结构的障碍物),光线会出现弯散传播、发生衍射现象,透过图1中具有3×3排列孔的微结构膜片后,光线发散的投射在屏幕上,形成3×3光斑点阵(T0、T1、T2、T3等),如图所示,投射在投影屏幕上的3×3光斑点阵存在有明显的重影、虚化的现象。
进一步的,根据图1,对衍射强度这一定义作出说明。根据投影屏幕主视图上的光斑点阵能够看出,水平方向上的光斑强度为T1,竖直方向上的光斑强度为T2,斜向45度方向上的光斑强度为T3;其中,各方向上的光斑强度与中心亮斑T0的光斑强度所获得的百分比,即为各个方向上的衍射强度。即,水平方向上的衍射强度为T1/T0*100%,竖直方向上的衍射强度为T2/T0*100%,斜向45度方向上的衍射强度为T3/T0*100%。
对于设置在显示面板下的光学元器件(例如摄像头、光学传感器等),在进行采光时,由于显示面板的物理结构(显示面板内分布有导线、阳极材料、阴极材料等遮光区域),外部光线在透过显示面板时,就会发生上述衍射现象,造成光学元器件所获得的外部图像信息存在重影的现象。例如图2所示,图2A为外部图像,光学元器件在进行采光时,光线经过显示面板发生衍射现象,就会造成光学元器件所采集到的图像为图2B所示的重影或者虚化图像。
为提高显示面板下光学元器件的采光效果,现有技术中,存在有技术方案对摄像头所在区域的显示屏部分,通过降低像素密度排布的方式进行设计。例如已有专利CN208271493U中,如图3所示,显示屏包括第一像素区域100和第二像素区域200,其中第一像素区域100中的圆形区域的位置用于在屏幕下方安装摄像头等光学传感单元,第二像素区域200用于常规的屏幕显示功能。其中,第一像素区域100具有相对于第二像素区域200低的像素单元密度、并且只包括白像素单元,摄像头对应的区域内没有电路走线,电路走线300在第一像素区域100内避开圆形区域布置,从而降低摄像头采光时光线所产生的衍射强度、以及提高光线透过率。然而,这种解决方案的第一像素区域100的显示功能很受限制,显示效果不佳,影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视觉体验;同时,在第一像素区域100内的中心圆形区域,由于没有布设导线,其显示功能被进一步弱化,在显示屏显示图像时,该中心圆形区域形成一“色点”,影响显示屏的整体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衍射强度的显示面板,用以提高显示面板下光学传感单元的采光效果,同时能够兼顾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显示面板主要形式为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缩写为OLED),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以蒸镀型OLED透明显示屏为例作出说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还适用于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Diode,缩写为Mini LED)、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缩写为Micr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缩写为QLED)等各种显示器。
本申请本实施例所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其层状结构可以如图4A所示,自底层起、分别包括基板层、电极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极层以及封装层。其中,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并不是必需的;显示面板只需要依次布置的基材层、电极层、发光层、电极层、封装层,即可实现发光的功能。
接下来,结合图4A,对OLED显示面板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其中,对于最底层的基板层,材料可选为透明塑料、玻璃或金属箔等,用来支撑整个OLED。叠加在基板层上的电极层可以是阳极层;其中阳极层可以是金属层,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层,其中,形成阳极的材料通常选用ITO(ITO是一种N型氧化物半导体-氧化铟锡)。从透光性角度而言,电极层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非透明的。其工作原理为,阳极层在电流流过时消除电子、即增加电子“空穴”。叠加在阳极层上的空穴传输层由有机材料分子构成,这些分子传输由阳极过来的“空穴”。叠加在空穴传输层上的发光层由有机材料分子构成,发光过程在这一层进行。叠加在发光层上的电子传输层由有机材料分子构成,该层中的有机材料分子传输由阴极过来的“电子”。叠加在电子传输层上的阴极层(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不透明,视OLED类型而定),当阴极层有电流流通时,阴极会将“电子”注入电路,即,“电子”进入电子传输层,电子传输层中的“电子”和空穴传输层中的“空穴”会在发光层中进行结合、被消除,这一过程就形成发光的过程。具体的OLED显示面板受电流激发时,各层间结构形成电流通路的示意图,参见图4B所示。
对于OLED的类型而言,按照驱动方式以及元件的堆叠方式分为无源驱动OLED类型(Pass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PMOLED)和有源驱动OLED类型(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AMOLED);按照OLED的制造工艺,OLED器件分为真空沉积和印刷OLED两种;按基材和封装方式分为硬性OLED(Rigid OLED)和柔性OLED(flexible OLED);按照器件的堆叠方式,OLED还可以分为红绿蓝堆叠在一起形成白光、或者是红绿蓝分散开的类型。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用于上述所有类型的OLED中。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OLED另一种可选的层状结构还可以如图4C所示,自底层起、分别层叠有金属阳极(ITO)层、空穴注入层、缓冲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层以及封装层。其工作原理与对图4B所描述的工作原理是一致的。在图4C所提供的OLED层状结构中,相对于图4A,其增加了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和缓冲层。其中,电子注入层和空穴注入层设置的功能在于,能够分别降低从阴极注入电子的势垒、从阳极注入空穴的势垒,从而使得电子和空穴能够更有效的进入发光层中进行结合、被消除,从而提高发光效率。
能够理解的是,图4A-4C只是对OLED的层状结构作出示意性的说明,OLED根据其具体不同的类型,还可以包括有其它类型的层状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OLED,其基板层和与其邻接的电极层之间的结构,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层状设计结构。其中,基板层包括基材层和绝缘层。基材层为整个OLED提供基体支撑,基材层上设置一层绝缘层,其中绝缘层内分布有导线。绝缘层上叠置有底电极以及功能膜,其中功能膜将底电极进行间隔开,功能膜能够为底电极提供容置空间;功能膜和底电极处于同一层,该层构成了OLED的电极层。绝缘层内分布的导线与电极层的底电极连接(导线的另一端连接至其它层上的电极,如图4B所示,底电极和其它层的电极之间形成有电流,对OLED形成驱动,从而OLED进行发光)。
基于上述对OLED层间结构和类型的介绍,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在显示屏的透光区添加不透光或低透光区块的技术方案,通过打破显示屏透光区在某个方向上的周期性排布规则,能够降低该方向上的衍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OLED结构,通过对该OLED结构增加不透光或低透光区块,形成一种低衍射强度的OLED显示屏。该OLED结构在未添加不透光或低透光区块前,如图6A所示,OLED封装层的外层为OLED的显示面,图6B对显示面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在图6B中,显示面包括有多个高透光区1和多个低透光区2(图6B中的虚线在实际结构中并不存在、只是用于图示说明、将面板区域进行划分),其中,低透光区2对应的OLED中包括有红(R)、绿(G)、蓝(B)三个子像素区域3。显示面的微结构如图6C所示。
为降低衍射强度、提高屏下摄像头成像的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一多个在高透光区1内设置分散的遮光区块4,其中,遮光区块4为非透光或低透光的区块,如图7A、7B所示,在部分高透光区1或者每个高透光区1内分布有一个遮光区块4。在每个高透光区1内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遮光区块4,本实施例对每个高透光区1所对应的遮光区块4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制。
遮光区块4可以利用电极层或其它不透光层实现。具体的,可以在电极层形成电极时,一起形成遮光区块;也可以在形成其它不透光层时,一并形成遮光区块。
进一步的,多个遮光区块4可以为形状相同或不同、面积相同或不同的图形,其作用为用于构造高透光区1和低透光区2的不规则性。
接下来,对通过布置遮挡区块4降低衍射强度的具体原理进行说明。衍射是光在经过具有周期性微结构时产生的,通过引入扰动,打破微结构的周期性,能够有效降低衍射强度。包括R、G、B三个子像素区域3的低透光区2,和低透光区2以外的高透光区1,二者在各个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对角方向)上形成了重复性的排布,这种强烈的周期性重复会使光线透过OLED时发生较强的衍射现象。为了降低水平方向的衍射强度,通过在水平方向上引入大小不一致的不透光或低透光微结构的遮光区块4,如图7A所示,可破坏水平方向上严格的周期性重复单元。类似的,通过在不同的方向上引入大小不一致的不透光或低透光微结构的遮光区块4,如图7B-7D所示,可破坏不同方向上的周期性重复单元,从而降低不同方向上的衍射强度。
遮光区块4的具体形状、尺寸以及精确摆放位置,可以根据OLED产品的实际需求进行约束,通过优化算法寻找一个系统最优值。
具体到增加遮光区块4后的OLED的降低衍射强度的效果,基于图6C所示的OLED,增加设置遮光区块4后,得到图7A所示的OLED。通过实验室数据进行对比,对于图6C对应的OLED显示屏,对于550nm波长的光,其衍射强度为7.8%;在透光区水平方向上添加遮光区块4后,对应于图7A所示的OLED,其牺牲了5%左右的透光区面积,但可实现衍射强度降低30-40%。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改变导线的走线位置和形状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变导线的走线位置和形状,打破显示屏透光区或不透光区的周期排布规则,降低衍射强度。
参见图8A,OLED的显示屏分为非导线区域1和导线区域2(即,有导线所分布的区域);其中,导线区域为不透光或者半透光区域;非导线区域1的透光性高于导线区域2的透光性。图8A所提供的OLED中导线是呈周期分布的,即OLED的每个像素区域的导线位置和形状是相同的。这种规则分布也同样会容易引起衍射问题,一般是沿导线周期排布方向的衍射强度最大。在图8A中,由于导线的排布线沿竖直方向重复,因此主要的衍射也是在竖直方向产生的,为消除该方向的衍射,将导线区域2可以设置为有角度的直线或曲线,参见图8B。在保证OLED显示屏电学连接可用的前提下,沿衍射方向,通过在一定周期范围内(一个像素或多个像素)设置导线的形状和位置,可以实现竖直方向衍射强度降低10-30%。其中,导线的形状可以是直线型、弧形、波浪线等。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改变OLED显示屏的相邻行列内高透光区1和低透光区2排序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变OLED显示屏相邻行的高透光区1和低透光区2的相对位置,打破显示屏高透光区1和低透光区2在行列两维度上的规则性,能够降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衍射强度。
具体的,在实现高透光区1与低透光区2的错位排布时,需要考虑各膜层的加工工艺公差,根据改变FMM(精细掩膜版)的图形设计或多次移动FMM,实现高透光区1与低透光区2的错位排布,如图9所示,可降低衍射强度。这种相邻行的改变可以在所有像素区域实施,也可以在部分像素区域实施,如每隔2行或2行以上插入一行或多行错位排布的像素等。相邻行透光区移动60%单元长度时,以波长为550nm的光线为例,其透过该OLED显示屏时,衍射强度可降低至2.6%。进一步而言,通过高透光区1与低透光区2错位排布,可实现OLED显示屏的衍射强度降低40%~60%。
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改变OLED显示屏内子像素电极的尺寸、位置和形状的方案。通过改变OLED显示屏子像素电极的尺寸、位置和形状,能够实现显示屏高透光区1与低透光区2排布的不规则性,从而能够降低OLED显示屏的衍射强度。如图10所示,相邻行的R、G、B子像素所对应的位置存在不同。类似的,还可以改变不同的低透光区2内的R、G、B子像素的尺寸和/或形状和/或位置,同样可以打破低透光区2排布的规则性。通过实验室试验数据,通过实施例四所提供的方案,可以实现衍射强度降低20%~50%。
具体的,在实现工艺实现上,对于OLED像素所包括的R、G、B三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的发光区域由像素定义层(PDL)决定;如图11所示,通过把PDL和像素电极的开口面积同步缩小,且PDL边缘完全覆盖像素电极边缘,相邻像素的电极位置、尺寸和形状均可发生改变。
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屏一般应用于终端设备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终端设备上的OLED显示屏。
OLED显示屏可以同时兼容多种屏下光学传感器,如近红外光接收器(LightSourcer)和发射器(TOF、结构光)、可见光摄像头(可见光Camera)、屏下指纹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等,根据不同光学传感器对透过率和衍射需求的不同这一特点(如近红外传感器只关注近红外某个波长范围、可见光摄像头关注可见光波长范围),在每个光学传感器正上方投影对应的显示区域设置不同的透光区或不透光区的无规则排布方案。如图12所示,在OLED显示屏内分别设置有A、B、C区域,例如,A区域用于屏下设置可见光摄像头、其选择可见光范围内衍射效率低的像素优化排布方案;B区域用于屏下设置近红外光接收器、其选择红外光相对应波长范围内衍射效率低的像素优化排布方案;C区域用于屏下设置环境光传感器、其选择环境光相对应波长范围内衍射效率低的像素优化排布方案。这样可以按需求使得每个屏下光学传感器的光学参数得到最大优化,实现最佳的屏下集成传感器的显示屏结构方案。
在本申请中,术语“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以上所述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上述的透明屏,还可以通过其它等效的方式实现。例如,上述结构示意图所示的透明屏,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具体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物理划分方式,如多个逻辑模块体现为一个物理模块,或一个逻辑模块拆分为多个物理模块。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都应属于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层状结构,所述层状结构至少包括基板层、第一电极层、发光层、第二电极层以及封装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阳极层或阴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对应的第二电极层为阴极层或阳极层,在所述层状结构中还包括有导线,
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可以定义为包括有多个第一区域和多个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透光性高于第二区域的透光性,其中,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具有非规则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为高透光区,所述高透光区包括无电极区和/或透明电极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为低透光区,所述低透光区包括像素发光区域,
所述高透光区和所述低透光区交替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规则性具体为所述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内分布有至少一个遮光区块,其中所述遮光区块具有不透光或者低透光的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中包含的所述遮光区块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在多个所述遮光区块中,至少存在两个遮光区块的形状和/或面积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为非导线排布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导线排布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规则性具体为有一个或多个导线为非规则排布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规则排布包括:导线由多段弯折线段构成,或者导线呈曲线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为透光区,所述第二区域为像素显示区,所述透光区和所述像素显示区交替排布;其中,每个所述像素显示区包括多个子像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存在两个像素显示区的子像素存在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存在两个像素显示区的子像素存在不同,具体为子像素电极的形状不同,和/或面积不同,和/或位置不同。
1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显示区邻接所述第一显示区,且所述第二显示区与第一显示区的像素排布不同。
1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显示屏屏下放置摄像头、紫外线传感器、可见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3D传感器和/或指纹识别传感器。
CN202010250784.9A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34970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0784.9A CN113497092A (zh)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0784.9A CN113497092A (zh)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7092A true CN113497092A (zh) 2021-10-12

Family

ID=77993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0784.9A Pending CN113497092A (zh)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9709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8776A1 (zh) * 2021-12-14 2023-06-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8776A1 (zh) * 2021-12-14 2023-06-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63124B2 (ja) 表示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及び表示端末
KR102626540B1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767720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2910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895859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display screens, and mask plates
CN110767662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76254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5597258B2 (ja) タイル型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1831172B (zh) 触控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电子装置
US20220028900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substrates,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CN110767674B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CN104134683A (zh) 透明显示面板
CN110010664A (zh) 显示装置
WO2017049837A1 (zh) 一种光触控基板、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JP6961085B2 (ja) 表示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及び表示端末
CN11096822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817664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07703689A (zh)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83481A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05929597B (zh) 背光源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CN113497092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CN106843558A (zh) 触控面板的感测金属网格及其制法
JP5700184B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CN11704254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8113171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