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88500A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88500A
CN113488500A CN202110738439.4A CN202110738439A CN113488500A CN 113488500 A CN113488500 A CN 113488500A CN 202110738439 A CN202110738439 A CN 202110738439A CN 113488500 A CN113488500 A CN 113488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emitting unit
light emitting
light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384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88500B (zh
Inventor
李亚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3843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88500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73843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34885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88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8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88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8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4Encapsulatio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在第一像素定义层上设置多个与发光单元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开口,使一个第一开口仅仅只能容纳一个发光单元,解决了发光单元在像素定义层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以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在第二像素定义层上设置多个第二开口,使发光单元可以在第二开口的区域内进行全方位的旋转配向,以实现发光单元电极与相对应驱动电极的匹配。该第二开口还实现了对发光单元配向区域的限定,即在发光单元的配向过程中不会出现发光单元乱漂移的现象,保证在发光单元配向完成后,可以回落至各自对应的第一开口内,进一步解决了发光单元在像素定义层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以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显示面板是电子设备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件,基于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而言,其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中。
基于目前主力研究的QNED发光单元(Quantum Nano Emitting Diodes,量子纳米发光二极管)而言,在采用溶液法旋涂时,由于QNED发光单元在溶液中本身分布就不均匀,导致在像素定义层上旋涂完成后同样会出现分布不均的情况,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多个发光单元,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任意方向上,所述发光单元的最大长度为L1;
第一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包括第一开口;一个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容纳一个所述发光单元;
第二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包括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任意方向上,所述第二开口的最小宽度为L2;其中,L1≤L2。
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显示面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一像素定义层上设置多个与发光单元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开口,使一个第一开口仅仅只能容纳一个发光单元,那么在采用溶液法旋涂完含有发光单元的溶液后,每个第一开口内仅仅只能容纳一个发光单元,避免出现一个第一开口内容纳多个发光单元的情况发生,进而解决了发光单元在像素定义层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以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在第二像素定义层上设置多个第二开口,并限定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任意方向上,该第二开口的最小宽度大于或等于发光单元的最大长度,使发光单元可以在第二开口的区域内进行全方位的旋转配向,以实现发光单元电极与相对应驱动电极的匹配。
并且,由于第二开口的存在,实现了对发光单元配向区域的限定,即在发光单元的配向过程中不会出现发光单元乱漂移的现象,保证在发光单元配向完成后,可以回落至各自对应的第一开口内,进一步解决了发光单元在像素定义层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以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单元与容纳该发光单元的第一开口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单元与容纳该发光单元的第一开口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开口与位于该第一开口内发光单元之间的尺寸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开口与位于该第一开口内发光单元之间的尺寸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开口与位于该第一开口内发光单元之间的尺寸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位于该第一开口内发光单元之间的尺寸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单元的排布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单元的排布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23所示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11;
多个发光单元12,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任意方向上,所述发光单元12的最大长度为L1;
第一像素定义层13,位于所述衬底11一侧,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包括第一开口131;一个所述第一开口131用于容纳一个所述发光单元12;
第二像素定义层14,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远离所述衬底11的一侧,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包括第二开口141;所述第二开口141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口131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
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任意方向上,所述第二开口141的最小宽度为L2;其中,L1≤L2。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第二开口141的最小宽度L2、以及发光单元12的最大长度L1,仅仅以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一个方向上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中仅仅以一个第一开口131、一个第二开口141、一个发光单元12为例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12包括但不限定于QNED发光单元,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QNED发光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衬底11包括但不限定于玻璃衬底、石英衬底、蓝宝石衬底、塑料衬底和可弯曲的柔性聚合物膜中的任一种。
如图1所示,以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两层像素定义层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和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的材料不同;或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和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的材料相同。
在第一像素定义层13和第二像素定义层14分别制作完成后,首先,在第二像素定义层14的预设区域形成预设形状、预设尺寸的第二开口141,该第二开口141的数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作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该第二开口141贯穿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为例进行说明。
基于所述第二开口141所限定的区域,在第一像素定义层13上形成预设形状、预设尺寸的第一开口131,该第一开口131的数量与第二开口141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在位置关系上一一对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该第一开口131贯穿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开口131未贯穿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31内的发光单元12可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的通孔,实现与对应该发光单元的驱动电极的电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131的形状和尺寸等参数,是基于发光单元12的形状和尺寸等参数相对应设计的,保证在第一像素定义层13上设置的多个与发光单元12相匹配的第一开口131仅仅只能容纳一个发光单元12。
那么在采用溶液法旋涂完含有发光单元12的溶液后,每个第一开口131内仅仅只能容纳一个发光单元12,避免出现一个第一开口131内容纳多个发光单元12的情况发生,进而解决了发光单元12在像素定义层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以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在保证每个第一开口131内均容纳有一个发光单元12之后,清除位于第二开口141内以及第二像素定义层14背离第一像素定义层13一侧表面上的其它发光单元12。可以理解的是,多余的发光单元12可以回收再利用,提高了发光单元12的利用率。
由于在溶液法旋涂过程中,无法保证发光单元12中第一极和第二极在第一开口131内的位置,仅仅只能保证一个第一开口131内容纳有一个发光单元12;那么为了保证每个第一开口131内的发光单元12均能正常工作,则需要使发光单元12的第一极与其对应的驱动电极对应电连接,第二极与其对应的另一驱动电极对应电连接。
具体的,在清除完位于第二开口141内以及第二像素定义层14背离第一像素定义层13一侧表面上的其它发光单元12之后,包括但不限定于通过滴加发光单元分散剂,使发光单元12漂离出第一开口131,位于第二开口141的区域内。
由于,第二像素定义层14上的第二开口141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任意方向上,该第二开口141的最小宽度L2大于或等于发光单元12的最大长度L1,进而保证发光单元12在第二开口141的区域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旋转配向,以实现发光单元12电极与相对应驱动电极的匹配,在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后,蒸干该发光单元分散剂,发光单元12基于自身重力或其它外部驱动力使其回落至各自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
进一步的,由于第二开口141的存在,实现了对发光单元12配向区域的限定,即在发光单元141的配向过程中不会出现发光单元12乱漂移的现象,保证在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后,可以回落至各自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进一步解决了发光单元12在像素定义层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以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和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同材料时,可以通过同一个工艺形成(即图3和图4中所示的像素定义层15),但是做两个不同大小的开口,即第一开口131和第二开口141。
定义包括第一开口131的为第一像素定义层13;定义包括第二开口141的为第二像素定义层14。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设置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131和所述第二开口141可以采用半色调掩膜法(halftone mask)一次成型。
也就是说,在该显示面板中形成的第一开口131和第二开口141是构成了一种类似“深浅孔”的结构,比如将第一开口131作为“深孔”,第二开口141作为“浅孔”,通过设计该“深浅孔”结构的参数,实现了发光单元12的均匀分布,并且提供并限定了发光单元12的配向区域,进而全方面的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所述发光单元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121和第二极122,定义第一极121指向第二极12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
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单元与容纳该发光单元的第一开口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多个所述发光单元12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2A和第二发光单元12B;
多个所述第一开口131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第一甲开口131A,以及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第一乙开口131B;
在所述第一极121指向所述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即第一方向X),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L3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长度L4,且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长度L5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长度L6;并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长度L6;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极121指向所述第二极122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宽度K2,且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宽度K3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并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
在该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极121指向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即在第一方向X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L3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长度L4,且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长度L5大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长度L6,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L3小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长度L5,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长度L4小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长度L6;并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长度L6。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极121指向所述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即在第二方向Y上,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且第二方向Y与衬底11所在平面平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宽度K2,且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宽度K3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宽度K2小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小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宽度K3;并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
进而,保证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仅仅只能容纳第一发光单元12A,第一乙开口131B仅仅只能容纳第二发光单元12B。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甲开口131A容纳第一发光单元12A,K4≥K2,且L5≥L3,相应的第一乙开口131B容纳第二发光单元12B,K3≥K1,且L6≥L4。
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发光单元的宽长比差异,选择性的设计第一开口131,在实现一个第一开口131容纳一个发光单元12的前提下,实现不同第一开口容纳一个不同发光单元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发光颜色不同。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单元与容纳该发光单元的第一开口的示意图。
多个所述发光单元12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12C;
多个所述第一开口131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第一丙开口131C;
在所述第一极121指向所述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即第一方向X),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L3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长度L7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长度L4,且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长度L5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长度L8大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长度L6;并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L3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长度L8,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长度L7大于所述第一乙开口31B的长度L6;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极121指向所述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即第二方向Y),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宽度K5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宽度K2,且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宽度K3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宽度K6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并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宽度K6,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宽度K5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
在该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极121指向所述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即在第一方向X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L3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长度L7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长度L4,且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长度L5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长度L8大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长度L6,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L3小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长度L5,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长度L4小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长度L6,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长度L7小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长度L8;并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L3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长度L8,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长度L7大于所述第一乙开口31B的长度L6。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极121指向所述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即在第二方向Y上,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宽度K5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宽度K2,且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宽度K3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宽度K6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宽度K2小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小于所述第一乙开口131B的宽度K3,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宽度K5小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宽度K6;并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的宽度K1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131C的宽度K6,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宽度K5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宽度K4。
进而,保证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仅仅只能容纳第一发光单元12A,第一乙开口131B仅仅只能容纳第二发光单元12B,第一丙开口131C仅仅只能容纳第三发光单元12C。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甲开口131A容纳第一发光单元12A,K4≥K2,且L5≥L3;相应的第一乙开口131B容纳第二发光单元12B,K3≥K1,且L6≥L4;相应的第一丙开口131C容纳第三发光单元12C,K6≥K5,且L8≥L7。
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发光单元12的宽长比差异,选择性的设计第一开口131,在实现一个第一开口131容纳一个发光单元12的前提下,实现不同第一开口容纳一个不同发光单元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设定第一甲开口131A、第一乙开口131B和第一丙开口131B的排布规律,实现了对第一发光单元12A、第二发光单元12B和第三发光单元12C的排布,即可实现显示面板的全彩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的发光颜色不同。
例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为红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12B为绿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12C为蓝色发光单元。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发光单元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121和第二极122,定义第一极121指向第二极12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
参考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开口与位于该第一开口内发光单元之间的尺寸示意图。
在所述第一极121指向所述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即在第一方向X上,
所述第一开口131的长度L9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长度L10,且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长度L10的两倍;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即在第三方向Z上,
所述第一开口131的高度H1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高度H2。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131的长度L9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长度L10,且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长度L10的两倍,表示的是:第一开口131的长度L9大于位于该第一开口131内的发光单元12的长度L10,且小于位于该第一开口131内的发光单元12的长度L10的两倍。
同理,所述第一开口131的高度H1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高度H2,表示的是:第一开口131的高度H1小于位于该第一开口131内的发光单元12的高度H2。
例如,在第一方向X上,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长度L5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长度L3,且小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长度L3的两倍。
在第三方向Z上,所述第一甲开口131A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2A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限定在第一方向X上,所述第一开口131的长度L9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长度L10,且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长度L10的两倍,是为了保证在第一方向X上一个第一开口131内仅仅只能容纳一个发光单元12,不会出现在第一方向X上一个第一开口131容纳两个发光单元12或更多发光单元12的情况出现。
限定在第三方向Z上,所述第一开口131的高度H1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高度H2,是为了保证在第三方向Z上一个第一开口131内仅仅只能容纳一个发光单元12,不会出现在第三方向Z上一个第一开口131容纳两个发光单元12或更多发光单元12的情况出现。
可选的,参考图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开口与位于该第一开口内发光单元之间的尺寸示意图。
在第二方向Y上,所述第一开口131的宽度K7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宽度K8,且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宽度K8的两倍;进而保证在第二方向Y上一个第一开口131内仅仅只能容纳一个发光单元12,不会出现在第二方向Y上一个第一开口131容纳两个发光单元12或更多发光单元12的情况出现。
也就是说,通过从各个方向设计第一开口131的尺寸,保证一个第一开口131仅仅只能容纳一个与该第一开口131相对应的发光单元12,以此提高显示面板中发光单元排布的均匀度。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开口与位于该第一开口内发光单元之间的尺寸示意图。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即在第三方向Z上,
所述第一开口131的高度H1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高度H2的一半。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在第三方向Z上,所述第一开口131的高度H1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高度H1,是为了保证在第三方向Z上一个第一开口131内仅仅只能容纳一个发光单元12。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在第三方向Z上由于第一开口131的高度H1相比较相对应发光单元12的高度H2过于低时,导致发光单元12容易移位出对应的第一开口131的问题发生,通过限定在第三方向Z上,所述第一开口131的高度H1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高度H2的一半,以提高发光单元12的位置稳定性。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1,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位于该第一开口内发光单元之间的尺寸示意图。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即在第三方向Z上,
所述第二开口141的高度H3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高度H2。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发光单元12在第二开口141的区域内进行全方位的旋转配向,以实现发光单元12电极与相对应驱动电极的匹配,那么为了防止发光单元12在配向过程中漂移出第二开口141的区域,限定在第三方向Z上所述第二开口141的高度H3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的高度H2,保证发光单元12在配向过程中不会出现发光单元12乱漂移的现象,在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后,可以回落至各自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进一步解决了发光单元12在像素定义层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以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2,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即在第三方向Z上,
所述第二开口141的几何中心A与相对应所述第一开口131的几何中心B重合。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开口131的开口区域设置在第二开口141底部的中心区域,在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后,可以更容易的回落到自身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防止发光单元12回落在第二开口141底部的其它区域的问题发生。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3,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所述第二开口141在第一截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
其中,所述第一截面为垂直于所述衬底11所在平面且经过所述第二开口141的截面。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开口141设置为类似“漏斗”的形状,在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后,可以辅助发光单元12更容易的回落到自身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4,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所述第一开口131包括第一侧壁131A,所述第二开口141包括第二侧壁141A;
所述第一侧壁131A和所述第二侧壁141A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31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侧壁131A的侧壁坡度与所述第二侧壁141A的侧壁坡度相同;
且所述第一开口131包括至少一个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141的至少一个侧壁的侧壁坡度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131A和所述第二侧壁141A位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侧壁131A的侧壁坡度与所述第二侧壁141A的侧壁坡度相同,也就是说第一开口131和第二开口141共用一部分侧壁,即将第一开口131设置在第二开口141底部的一侧,那么在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后,发光单元12会向第一开口131所在的一侧滚落至自身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131和第二开口141的侧壁坡度可以为0°~90°,本申请不对此做具体的限定,在图14中,以第一侧壁131A和第二侧壁141A的侧壁坡度不等于90°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其它说明书附图中第一开口131和第二开口141的图示形状而言,其仅仅是为了说明二者的位置关系,对其具体形状以及其侧壁坡度等参数并不进行限定。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5,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所述第一开口131的侧壁坡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口141的侧壁坡度。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141的侧壁坡度α是为了辅助发光单元12回落至自身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其中侧壁坡度α的范围为0°-90°;所述第一开口131的侧壁坡度β主要是为了限定发光单元12的位置,即在发光单元12落位之后,防止发光单元12再移位出该第一开口131,因此,该第一开口131的侧壁坡度β可以无限接近90°。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6,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单元的排布示意图;参考图17,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单元的排布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6和图17中以同色的发光单元同列排布进行示意说明。
所述发光单元12包括第四发光单元12D和第五发光单元12E;
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
容纳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的第一开口131的数量大于容纳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的第一开口131的数量。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理解为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的发光面积;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的发光面积。
即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的发光面积小于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的发光面积,由此可知,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的工作寿命相比较第五发光单元12E的工作寿命而言,其工作寿命较低。
为了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可以适当性的增加第四发光单元12D的数量,即调整容纳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的第一开口131在总的第一开口131中的配比,以实现增加第四发光单元12D数量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和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的发光颜色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发光单元12还包括:第六发光单元12F;
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六发光单元12F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
容纳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的第一开口131的数量大于容纳所述第六发光单元12F的第一开口131的数量大于容纳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的第一开口131的数量。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六发光单元12F在所述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理解为所述第六发光单元12F的发光面积。
即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的发光面积小于所述第六发光单元12F的发光面积小于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的发光面积,由此可知,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的工作寿命相比较第五发光单元12E的工作寿命而言,其工作寿命较低;所述第六发光单元12F的工作寿命相比较第五发光单元12E的工作寿命而言,其工作寿命较低。
为了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可以适当性的增加第四发光单元12D和第六发光单元12F的数量,即调整容纳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和/或第六发光单元12F的第一开口131在总的第一开口131中的配比,以实现增加第四发光单元12D和/或第六发光单元12F数量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六发光单元12F为绿色发光单元或红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四发光单元12D、所述第五发光单元12E和所述第六发光单元12F的发光颜色不同。
如图16所示,同列同色的发光单元之间距离相同,即M1=M2。
如图17所示,同列同色的发光单元之间距离不同,即M1≠M2。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8,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所述发光单元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121和第二极122;
如图18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靠近所述衬底11一侧的平坦化层15;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15上的第一电极16和第二电极17,所述第一电极16与所述第一极121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17与所述第二极122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连接可以是直接接触电连接或通过其它导电材料实现的电连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作限定。
在该实施例中,在所述发光单元12的配向过程中,所述第一电极16和所述第二电极17可以起到提供配向电场的作用,实现对发光单元12的配向。
并且,在所述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之后,回落至各自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之后,该第一电极16与发光单元12的第一极121电连接,该第二电极17与发光单元12的第二极122电连接;此时,所述第一电极16和所述第二电极17作为所述发光单元12的驱动电极,驱动所述发光单元12进行工作;此时,在第一极121指向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发光单元12的长度等于第一电极16和所述第二电极17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19,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所述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之后,回落至各自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之后,发光单元12的两个电极(即第一极121和第二极122)直接落在各自对应的第一电极16和第二电极17上。
因此,在第一极121指向第二极122的方向上,发光单元12的长度大于第一电极16和所述第二电极17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0,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所述发光单元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121和第二极122;
如图20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和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之间的第一电极16和第二电极17,所述第一电极16与所述第一极121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17与所述第二极122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与图18所示的结构相比较,仅仅是第一电极16和第二电极17所处的位置不同,图18中所述第一电极16和所述第二电极17均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15上。而图20中第一电极16和第二电极17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和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之间。
如图8所示,由于所述发光单元12在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H2大于所述第一开口131在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H1,因此,将所述第一电极16和所述第二电极17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和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之间,也可以实现第一电极16与第一极121的电连接,以及第二电极17与第二极122的电连接。
同理,在所述发光单元12的配向过程中,所述第一电极16和所述第二电极17同样可以起到提供配向电场的作用,实现对发光单元12的配向,并且该配向电场基于第一电极16和第二电极17的位置变化,更接近第二开口141所在区域,进而可增强发光单元12配向过程中所受到的电场强度,提高配向精度以及效率。
并且,在所述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之后,回落至各自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之后,该第一电极16与发光单元12的第一极121电连接,该第二电极17与发光单元12的第二极122电连接;此时,所述第一电极16和所述第二电极17作为所述发光单元12的驱动电极,同样可以驱动所述发光单元12进行工作。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1,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背离所述衬底11一侧的第三电极18和第四电极19,所述第三电极18和所述第四电极19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开口141的两侧;
所述第三电极18与所述第一电极16电连接,所述第四电极19与所述第二电极17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配向电场的电场强度,在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背离所述衬底11一侧的额外设置第三电极18和第四电极19,通过该第三电极18和第四电极19形成发光单元12配向所需的配向电场,并且该配向电场基于第三电极18和第四电极19的位置设置,更接近第二开口141所在区域,进而可增强发光单元12配向过程中所受到的电场强度,提高配向精度以及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1所示,所述第三电极18和所述第一电极16的电连接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和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的通孔实现;所述第四电极19和所述第二电极17的电连接同样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和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13的通孔实现。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2,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第三电极18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141内侧壁的第一部分;所述第四电极19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141内侧壁的第二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像素定义层为配向电场强度的影响,将所述第三电极18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141内侧壁,以及将所述第四电极19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141内侧壁,且二者的延伸部分相对设置。
主要通过该第三电极18和第四电极19二者的延伸部分,即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发光单元12配向所需的配向电场,并且该配向电场基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位置设置,位于第二开口141的内部,其形成的配向电场之间没有其它介质存在,进而可增强发光单元12配向过程中所受到的电场强度,提高配向精度以及效率。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3,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14背离所述衬底11一侧的第一保护结构20和第二保护结构21,所述第一保护结构20和所述第二保护结构21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开口141的两侧;
所述第一保护结构20至少覆盖所述第三电极18,以及延伸覆盖所述发光单元12背离所述衬底11一侧的部分表面;
所述第二保护结构21至少覆盖所述第四电极19,以及延伸覆盖所述发光单元12背离所述衬底11一侧的部分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在所述发光单元12配向完成后,且回落至自身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之后,即发光单元12的第一极121与第一电极16电连接之后,以及发光单元12的第二极122与第二电极17电连接之后,通过所述第一保护结构20和所述第二保护结构21对所述发光单元12的位置进行进一步限定。
具体的,通过所述第一保护结构20和所述第二保护结构21延伸覆盖所述发光单元12背离所述衬底11一侧的部分表面,以将所述发光单元12限定在对应的第一开口131内,以此提高发光单元12的位置稳定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稳定性。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4,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5,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24所示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15和所述衬底11之间的开关阵列层22;
所述开关阵列层22包括多个场效应管23;
所述第一电极16和所述第三电极18均与所述场效应管23的一个电极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17和所述第四电极19均与外部电压信号端24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开关阵列层22至少包括缓冲层25、多个薄膜晶体管23、以及钝化层26。
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23包括有源层231、栅极232、源极233、漏极234。
所述开关阵列层2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有源层231和所述栅极232之间的栅极绝缘层27、设置在所述栅极232与所述源极233和所述漏极234之间的层间绝缘层28,所述钝化层26设置在所述源极233和所述漏极234背离所述层间绝缘层28的一侧,所述平坦化层15设置在所述钝化层26背离所述层间绝缘层28的一侧。
所述开关阵列层2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栅极绝缘层27和所述层间绝缘层28之间的外部电压信号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源极233和所述漏极234位于同一层。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24和25中仅仅以一个薄膜晶体管23为例说明。
可选的,所述衬底11为柔性的绝缘性材料的衬底基板,具有可伸展、可弯折或可弯曲等特性,其材料包括但不限定于聚酰亚胺材料(简称PI)或聚碳酸酯材料(简称P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简称PET)等。
可选的,所述缓冲层25包括但不限定于无机材料层或有机材料层,其中,无机材料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定于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或氮化铝等,有机材料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定于亚克力或PI等。
可选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参考图26,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显示装置29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29包括但不限定于手机、平板等显示装置,其具有上述实施例显示面板所具有的优势。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些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多个发光单元,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任意方向上,所述发光单元的最大长度为L1;
第一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包括第一开口;一个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容纳一个所述发光单元;
第二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包括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任意方向上,所述第二开口的最小宽度为L2;其中,L1≤L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
多个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甲开口,以及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一乙开口;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和第二极;
在所述第一极指向所述第二极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乙开口的长度;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极指向所述第二极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
多个所述第一开口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丙开口;
在所述第一极指向所述第二极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的长度,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乙开口的长度;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极指向所述第二极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丙开口的宽度,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甲开口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和第二极;
在所述第一极指向所述第二极的方向上,
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的长度,且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长度的两倍;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一开口的高度小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一开口的高度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高度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二开口的高度大于相对应所述发光单元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二开口的几何中心与相对应所述第一开口的几何中心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第一截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
其中,所述第一截面为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且经过所述第二开口的截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坡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坡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开口包括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侧壁的侧壁坡度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侧壁坡度相同;
且所述第一开口包括至少一个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的至少一个侧壁的侧壁坡度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四发光单元和第五发光单元;
所述第四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五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面积;
容纳所述第四发光单元的第一开口的数量大于容纳所述第五发光单元的第一开口的数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靠近所述衬底一侧的平坦化层;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极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和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之间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极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两侧;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内侧壁的第一部分;所述第四电极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内侧壁的第二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相对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结构,所述第一保护结构和所述第二保护结构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两侧;
所述第一保护结构至少覆盖所述第三电极,以及延伸覆盖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部分表面;
所述第二保护结构至少覆盖所述第四电极,以及延伸覆盖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部分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和所述衬底之间的开关阵列层;
所述开关阵列层包括多个场效应管;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均与所述场效应管的一个电极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均与外部电压信号端电连接。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738439.4A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4885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8439.4A CN113488500B (zh)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8439.4A CN113488500B (zh)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8500A true CN113488500A (zh) 2021-10-08
CN113488500B CN113488500B (zh) 2024-05-17

Family

I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9293A (zh) * 2019-04-09 2020-10-20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CN112420797A (zh) * 2020-11-19 2021-02-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12838103A (zh) * 2019-11-22 2021-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9293A (zh) * 2019-04-09 2020-10-20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CN112838103A (zh) * 2019-11-22 2021-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420797A (zh) * 2020-11-19 2021-02-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52831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 장치
US9231036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US20220336539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related device
US20080088227A1 (en) Light emitting panel and light source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WI279159B (en) Organic EL display
KR102540135B1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CN108242458A (zh)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KR20120042068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191648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93024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0367170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irregularities located on a first light transmissive substrate and a second light transmissive substrate
CN102522421A (zh) 可挠性有源元件阵列基板以及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US7400089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WO2021184235A1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CN113206136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CN10908793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00161392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818883B2 (en) Metal oxide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s well as array substrate
US1010969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panel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optimized bank profile
CN11348850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8850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13074286A (ja) 発光装置
CN101872780B (zh) 显示面板及应用该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系统
CN107852796A (zh) 显示装置
US2015002873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