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3912B - 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 Google Patents

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3912B
CN113473912B CN202080014957.5A CN202080014957A CN113473912B CN 113473912 B CN113473912 B CN 113473912B CN 202080014957 A CN202080014957 A CN 202080014957A CN 113473912 B CN113473912 B CN 1134739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moving
sensor
shape
medical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49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3912A (zh
Inventor
秋山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73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39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3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39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68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for implanting or removing devices, e.g. prostheses, implants, seeds,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86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enzyme electrodes, e.g. with immobilised oxida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03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invasive, e.g. introduced into the body by a catheter or needle or using implanted sen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32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for measuring glucose, e.g. by tissue impedance measure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39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for measuring p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46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for measuring analyt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ons, cytochro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68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chemical or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e.g. by polarographic means
    • A61B5/1473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chemical or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e.g. by polarographic means invasive, e.g. introduced into the body by a cathet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86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enzyme electrodes, e.g. with immobilised oxidase
    • A61B5/1486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enzyme electrodes, e.g. with immobilised oxidase invasive, e.g. introduced into the body by a catheter or needle or using implanted sen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Accessories for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 A61B2560/06Accessories for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 A61B2560/06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livering implantable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本发明的插入装置将医疗器具插入于生物体内,具备:针部,其在内部划分能够收容所述医疗器具的收容空间,并与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一起插入于生物体内;以及移动部,其在所述针部的插入方向上能够在所述收容空间内相对于所述针部相对地移动,所述针部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能够在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一形态、与不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化,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针部向所述插入方向移动,由此与所述夹持部卡合,使所述夹持部从所述第一形态进行形态变化而成为所述第二形态。

Description

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有时将管部件、传感器等医疗器具埋入患者等被测定者的生物体内。作为一个例子,在被测定者的生物体内埋入传感器,检测被测定者的血液中或者体液中的检测物(例如葡萄糖、pH、胆固醇、蛋白质等)。在该情况下,为了贯通被测定者的皮肤而将传感器迅速且容易地埋入生物体内而使用插入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插入装置中,与针部一起将传感器插入生物体内,将传感器留置并仅将针部向生物体外拔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9-507613号公报
若针部与收容于该针部内的医疗器具之间的间隙小,则在将医疗器具留在生物体内并将针部向生物体外拔出时,医疗器具容易卡挂针部的内表面。因此,存在医疗器具的留置位置比生物体内的所希望的深度浅的情况。另外,若针部与收容于该针部内的医疗器具之间的间隙大,则在将医疗器具以及针部一起插入生物体内时,存在医疗器具因冲击等会在针部内移动的情况。因此,存在无法将医疗器具插入到生物体内所希望的深度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容易将医疗器具留置在生物体内所希望的深度的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插入装置,是将医疗器具插入于生物体内的插入装置,其具备:针部,其在内部划分能够收容所述医疗器具的收容空间,并与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一起插入于生物体内;以及移动部,其在所述针部的插入方向上能够在所述收容空间内相对于所述针部相对地移动,所述针部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能够在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一形态、与不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化,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针部向所述插入方向移动,由此与所述夹持部卡合,使所述夹持部从所述第一形态进行形态变化而成为所述第二形态。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针部具备:划分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部、和从所述侧壁部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突出的突起部,所述夹持部由所述侧壁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起部构成,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针部向所述插入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突起部卡合,使所述突起部变形,从而使所述夹持部从所述第一形态进行形态变化而成为所述第二形态。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移动部划分出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能够收容所述医疗器具的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延伸的槽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具备限制机构,其限制所述针部和所述移动部的在所述针部的长度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相对的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针部件,具备针部,该针部在内部划分能够收容医疗器具的收容空间,并与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一起插入于生物体内,所述针部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位于所述收容空间,能够在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一形态、与不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容易将医疗器具留置在生物体内所希望的深度的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的图,且是表示针部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入装置的针部从待机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入装置的针部位于插入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入装置的针部被从插入位置向生物体外拔出的状态的图。
图5A是表示图1所示的状态的插入装置的针部、移动部以及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5B是放大表示图5A中的针部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6A是从与图5A不同的视点观察图1所示的状态的插入装置的针部、移动部以及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6B是放大表示图6A中的针部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5A的I-I线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入装置的针部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针部、移动部以及传感器的图。
图8B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入装置的针部从待机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的中途的状态下的针部、移动部以及传感器的图。
图8C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入装置的针部位于插入位置的状态下的针部、移动部以及传感器的图。
图8D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入装置的针部在插入位置留置传感器之后返回壳体内的中途的状态下的针部、移动部以及传感器的图。
图9是表示作为图7所示的针部的变形例的针部的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入装置的针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概要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针部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共同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插入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的图。另外,虽然详见后述,但图1~图4分别示出使用插入装置1将传感器100插入以及留置在生物体内时的插入装置1的动作的概要。图1~图4所示的插入装置1能够将作为医疗器具的传感器100插入生物体内。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虽例示说明将传感器100插入生物体内的插入装置1,但通过插入装置1插入于生物体内的医疗器具并不限于传感器100。因此,也可以是使传感器以外的插管等管部件插入的插入装置。
如图1~图4所示,插入装置1具备针部件2、移动部件3、壳体4、施力部件5、控制装置6以及传感器100。虽然详见后述,但本实施方式的针部件2具备针部11。另外,虽然详见后述,但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件3具备移动部21。
首先,参照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如上述的那样能够用于将传感器100插入、留置于生物体内所使用。插入装置1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配置于生物体表面BS上。即、图1示出针部件2的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被插入生物体内之前的状态。然后,医疗从业者等操作者操作插入装置1,由此将针部件2的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插入生物体内(参照图2、图3)。图2是表示通过插入装置1将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插入生物体内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使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到达能够通过插入装置1插入的生物体内的最深的位置的状态的图。接下来,如图4所示,在将传感器100留在生物体内的状态下,将针部件2的针部11向生物体外拔出。由此,能够通过插入装置1将传感器100插入以及留置在生物体内。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针部11收容于壳体4内的图1的针部11的位置记载为“针部11的待机位置”。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针部11从壳体4最突出的图3的针部11的位置记载为“针部11的插入位置”。
留置在生物体内的传感器100检测被计测物质(检测物),并将检测结果的信息向控制装置6发送。控制装置6与传感器100连接,并且与传感器100一起留置在生物体表面BS上。控制装置6由处理器、存储器、电池、通信部等构成。图1~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0将检测结果的信息向控制装置6发送。将传感器100与控制装置6一起使用,从而能够根据被计测物质的浓度检测信号。检测信号通过控制装置6进行信号处理,并向被测定者的智能手机、专用终端发送。被测定者、使用者能够随时间确认在智能手机、专用终端的画面显示的被测定物质的测定结果。传感器100佩戴于被测定者的期间,例如数小时、数天、一周、一个月等根据医师等的判断而适当地决定。被计测物质虽未特别限定,但通过传感器100的检测部的选择,能够测定血液中或者间质液中的葡萄糖、氧、pH、乳酸等。另外,控制装置6也可以在传感器100的插入结束后,与作为分体设置的发送器(未图示)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不是控制装置6而是发送器具有存储器、电池等的结构。另外,发送器也可以是比传感器100长时间使用的结构。
以下,对插入装置1的各部件、各部位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图5A、图6A是表示图1所示的状态的插入装置1的针部件2的针部11、移动部件3的移动部21以及传感器100的立体图。另外,图5A、图6A是视点不同的立体图。图5B是放大表示图5A中的针部11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6B是放大表示图6A中的针部11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针部件2的针部11的插入生物体内的一侧的端部记载为“针部11的前端”。另外,将针部件2的与针部11的前端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记载为“针部11的基端”。此外,将针部件2的针部11的长度方向A上的从基端朝向前端的方向记载为“插入方向A1”或者“前端侧”。进而,将针部件2的针部11的长度方向A上的从前端朝向基端的方向记载为“拔出方向A2”或者“基端侧”。针部11的径向B是指在与针部11的长度方向A正交的平面中,定义了以针部11为中心的绕针部11的圆的情况下该圆的径向。将从针部件2的针部11的中心轴朝向外侧的方向记载为“径向B的外侧”。将定义了绕针部件2的针部11的圆的情况下的从该圆的圆周朝向针部11的中心轴的方向记载为“径向B的内侧”。在针部11的短轴方向的剖面中,该圆的中心距后述的第三侧板部15c的一端部(与第一侧板部15a的连接部)和另一端部(第二侧板部15b连接部)的距离相等。
如图1~图4所示,针部件2具备针部11和保持部12。
如图1~图6所示,针部11在其内部具有能够收容传感器100的收容空间13。针部11与收容于收容空间13的传感器100一起被插入生物体内。
如图5A、图5B、图6A、图6B所示,针部11具备能够夹持收容于收容空间13的传感器100的夹持部31。夹持部31在收容空间13中,在夹持收容于收容空间13的传感器100的第一形态、与不夹持收容于收容空间13的传感器100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化。另外,夹持部31与后述的移动部21卡合,从而从第一形态向上述第二形态进行形态变化。这样,能够实现容易将传感器100留置在生物体内所希望的深度的针部11。本实施方式的夹持部31的形态变化的详细内容详见后述(参照图8A~图8D)。
如图5A、图5B、图6A、图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针部11形成有沿长度方向A延伸的间隙14。间隙14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遍布针部11的长度方向A整个区域形成。另外,间隙14也可以仅形成于针部11的长度方向A的一部分。但在间隙14仅形成于针部11的长度方向A的一部分的情况下,间隙14至少从针部11的长度方向A的中途延伸到针部11的前端。换言之,间隙14在针部11的前端向外部开放。间隙14的长度方向A的长度未特别限定。根据后述的传感器100的长度等适当地设计。
如图5A、图5B、图6A、图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针部11具备:划分收容空间13的侧壁部15、和从该侧壁部15朝向收容空间13突出的突起部16。
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15具备:对置配置的第一侧板部15a和第二侧板部15b、以及与上述第一侧板部15a和第二侧板部15b各自的一侧的端部连续的第三侧板部15c。由第一侧板部15a、第二侧板部15b以及第三侧板部15c划分出收容空间13。上述间隙14形成在隔着收容空间13而与第三侧板部15c对置的位置。即、在针部11的第三侧板部15c的上侧,被第一侧板部15a和第二侧板部15b夹持的空间是收容空间13。
侧壁部15沿长度方向A延伸。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板部15a、第二侧板部15b以及第三侧板部15c分别由沿长度方向A延伸的长条的平板部构成。即、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15而言,三个平板状的第一侧板部15a、第二侧板部15b以及第三侧板部15c成为一体而形成矩形槽。但侧壁部15的与长度方向A正交的横剖面外形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矩形槽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具有U字形状、C字形状等横剖面外形的侧壁部。在该情况下,第一侧板部15a以及第二侧板部15b是平板状,第三侧板部15c是剖面形状为半圆状或者大致半圆弧状的半管状体。这样,针部11在与第三侧板部15c对置的位置具有间隙14,该间隙14沿针部11的长度方向A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0与控制装置6有线连接,因此虽成为具有间隙14的侧壁部15,但例如在与控制装置6无线连接的传感器等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不具有间隙14的管状的侧壁部。
然而,虽然详见后述,但利用侧壁部15的一部分形成翼部41,在将该翼部41作为突起部16的情况下(参照图6B等),优选为在供翼部41形成的侧壁部15的至少一部分具备平板状的部位。这样,能够提高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的弹性变形性能。
如图5A、图5B、图6A、图6B所示,在侧壁部15的前端形成有刀尖。在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15中,第三侧板部15c比第一侧板部15a以及第二侧板部15b的前端部更朝向插入方向A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15中,仅在该第三侧板部15c的前端形成有刀尖。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平板状的第三侧板部15c的前端部以朝向前端变细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锥部。由此,第三侧板部15c的前端尖锐化而形成侧壁部15的刀尖。在第三侧板部15c的前端部中,第一侧板部15a以及第二侧板部15b的插入方向A1的前端面以第一侧板部15a以及第二侧板部15b的沿着间隙14的端面随着朝向插入方向A1而与第三侧板部15c接近的方式,相对于长度方向A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虽使第三侧板部15c的前端尖锐而形成侧壁部15的刀尖,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侧壁部例如也可以是具备前端面相对于长度方向A倾斜的一个以上刃面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15的第一侧板部15a以及第二侧板部15b的外表面彼此的对置宽度,例如能够设为0.2mm~0.6mm。侧壁部15中的插入生物体内的长度例如能够设为1mm~10mm,优选设为3~6mm。另外,第一侧板部15a、第二侧板部15b以及第三侧板部15c的厚度例如从0.02mm~0.15mm的范围来设定。
如图5A、图5B、图6A、图6B所示,突起部16如上述的那样,从侧壁部15朝向收容空间13突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从侧壁部15的第一侧板部15a朝向收容空间13突出。但突起部16也可以从第二侧板部15b或者第三侧板部15c朝向收容空间13突出。
另外,如图5A、图5B、图6A、图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由形成于侧壁部15的一部分的翼部41构成。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的翼部41,朝向收容空间13压入,从而翼部前端侧朝向收容空间13突出。更具体而言,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的翼部41通过在第一侧板部15a形成狭缝并向收容空间13侧压入而形成。若这样,则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突起部16。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的翼部41由第一外缘部41a、第二外缘部41b以及第三外缘部41c构成。第一外缘部41a在第一侧板部15a中,沿与长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第二外缘部41b从第一外缘部41a的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针部11的间隙14侧)朝向长度方向A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拔出方向A2)以直线状或者曲线状延伸。第三外缘部41c从第一外缘部41a的另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三侧板部15c侧)朝向长度方向A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拔出方向A2)以直线状或者曲线状延伸。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的翼部41由第一外缘部41a、第二外缘部41b以及第三外缘部41c构成。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翼部41的拔出方向A2的端部与侧壁部15的第一侧板部15a连续。本实施方式的翼部41以与第一侧板部15a连续的拔出方向A2的端部为支点,插入方向A1的端部侧被向收容空间13侧压入。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翼部41具备以从与拔出方向A2的第一侧板部15a连续的端部随着朝向插入方向A1的自由端而远离第一侧板部15a并朝向收容空间13内的方式相对于长度方向A倾斜的倾斜部42。换言之,倾斜部42随着朝向插入方向A1的自由端,从第一侧板部15a朝向第二侧板部15b方向倾斜。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翼部41除了上述倾斜部42之外还具备与倾斜部42连续的翼部前端部43。本实施方式的翼部前端部43与倾斜部42相比相对于长度方向A的倾斜角度小。本实施方式的翼部前端部43与长度方向A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上述的那样,第一外缘部41a、第二外缘部41b以及第三外缘部41c均以直线状延伸。即、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的翼部41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然而,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翼部41例如也可以具有U字形状、C字形状、三角形状等其他外形。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的翼部41虽其拔出方向A2的端部与侧壁部15连续,但与侧壁部15连续的位置不特别限定。因此,翼部41的插入方向A1的端部也可以与侧壁部15连续。另外,翼部41的与长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的任一个端部也可以与侧壁部15连续。虽然详见后述,但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的翼部41与侧壁部15的内表面之间夹持传感器100。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翼部41与在收容空间13内向插入方向A1移动的移动部21卡合而变形,解除传感器100的夹持状态。据此,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成为拔出方向A2的端部与侧壁部15连续的结构。若设为这样的翼部41,则容易以简单的形状实现上述传感器100的夹持以及由与向插入方向A1移动的移动部21的卡合引起的变形的双方。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针部11的夹持部31由侧壁部15的内表面和突起部16构成。即、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的针部11在侧壁部15的内表面与突起部16之间夹持收容于收容空间13的传感器100。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的针部11在侧壁部15的第二侧板部15b的收容空间13侧的内表面、与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的翼部前端部43之间夹持收容于收容空间13的传感器100。后述的移动部件3的移动部21在收容空间13向插入方向A1移动,从而与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的倾斜部42卡合。更详细而言,移动部21的前端与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接触,移动部21进一步向插入方向A1移动,从而移动部21的前端部推开翼部41。由此,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从收容空间13内以接近第一侧板部15a的方式弹性变形而退避。换言之,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以从一起夹持传感器100的侧壁部15的第二侧板部15b的内表面分离的方式退避。因此,由侧壁部15的第二侧板部15b的内表面、与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进行的传感器100的夹持状态被解除。其结果,传感器100成为相对于针部11能够沿长度方向A移动的状态。该详细内容见后述(参照图8A~图8D)。
图7是沿着图5A的I-I线的剖面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针部11的内表面具备朝向收容空间13突出的肋44。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针部11的侧壁部15的第三侧板部15c的内表面形成有朝向收容空间13突出并沿长度方向A延伸的肋44。肋44与后述的移动部件3的移动部21的接收槽25嵌合,与接收槽25一起构成限制机构80的一部分。肋44只要设置于针部11的长度方向A的至少一部分即可。限制机构80是指限制长度方向A以外的方向上针部11以及移动部21相对的移动的机构。
作为针部11的材料使用适合于塑性加工的金属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不锈钢、铝、铝合金、钛、钛合金、镁合金等金属材料。
保持部12保持针部11的基端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2具备主体部51和卡止爪部52。主体部51具备在长度方向A上贯通的保持开口51a。针部11的基端部在内插于保持开口51a的状态下固定于主体部51。卡止爪部52从主体部51朝向拔出方向A2突出。卡止爪部52在针部11的径向B上位于针部11的外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针部件2中,在针部11的径向B外侧,以包围针部11周围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卡止爪部52。卡止爪部52具备从主体部51突出设置的延伸部53、和设置于该延伸部53的拔出方向A2的端部的卡合凸部54。延伸部53能够以与主体部51连续的位置为支点,沿与长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弹性变形。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延伸部53能够以与主体部51连续的位置为支点,沿针部11的径向B弹性变形。卡合凸部54从延伸部53的端部向与长度方向A正交的方向突出。卡合凸部54的位于拔出方向A2的上表面54a,以随着朝向插入方向A1而向径向B内侧延伸的方式相对于长度方向A倾斜。该卡合凸部54的上表面54a通过与移动部件3的后述的主体部22卡合而向径向B的外侧按压。该详细内容见后述。
作为保持部12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树脂材料。作为该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ABS树脂、A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亚苯基氧化物、热塑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氧乙烯、氟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缩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在注射模塑成型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等热固性树脂等。
移动部件3具备移动部21和主体部22。
移动部21在针部11的插入方向A1上,能够在收容空间13内相对于针部11相对地移动。另外,移动部21相对于针部11向插入方向A1移动,从而与针部11的夹持部31卡合。由此,移动部21使针部11的夹持部31从第一形态变为第二形态。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相对于针部11向插入方向A1移动,与针部11的夹持部31的突起部16卡合。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使突起部16变形,针部11的夹持部31从第一形态变为第二形态。如上所述,夹持部31的第一形态是指夹持收容于收容空间13的传感器100的形态。另外,如上所述,夹持部31的第二形态是指不夹持收容于收容空间13的传感器100的形态。
如图5A、图5B、图6A、图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由在收容空间13中沿着针部11的长度方向A延伸的棒状部构成。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的棒状部的横剖面形状为凹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中划分出沿着长度方向A延伸的能够收容传感器100的槽空间23。即、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由槽形棒状部构成。沿着长度方向A延伸的槽空间23与外部相连的开口部24遍布移动部21的长度方向A整个区域形成。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的槽形棒状部具备:对置配置的第一槽壁部21a以及第二槽壁部21b、以及与上述第一槽壁部21a以及第二槽壁部21b各自的一侧的端部连续的槽底部21c。由第一槽壁部21a、第二槽壁部21b以及槽底部21c划分出槽空间23。上述开口部24隔着槽空间23而形成于与槽底部21c对置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槽壁部21a、第二槽壁部21b以及槽底部21c分别由沿长度方向A延伸的长条的平板构成。即、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的槽形棒状部,由三个平板状的第一槽壁部21a、第二槽壁部21b以及槽底部21c形成矩形状的槽空间23。但移动部21的与长度方向A正交的横剖面外形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矩形槽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具有U字形状、C字形状等横剖面外形的移动部。
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的槽形棒状部中,第一槽壁部21a在插入方向A1上比第二槽壁部21b长地延伸。即、第一槽壁部21a比第二槽壁部21b更朝向插入方向A1突出。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槽底部21c虽越过第一槽壁部21a的插入方向A1的端部而进一步向插入方向A1延伸,但槽底部21c的插入方向A1的位置不特别限定。因此,槽底部21c的插入方向A1的端部的位置也可以位于比第一槽壁部21a靠拔出方向A2。另外,槽底部21c的插入方向A1的端部的位置也可以位于比第二槽壁部21b靠拔出方向A2。
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24虽遍布移动部21的长度方向A的整个区域形成,但也可以仅形成于移动部21的长度方向A的一部分。反言之,移动部21也可以在长度方向A的一部分具有管状的部分。但在开口部24仅形成于长度方向A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开口部24至少延伸到移动部21的插入方向A1的端面。换言之,开口部24至少在移动部21的插入方向A1的端面向外部开放。开口部24的长度方向A的长度不特别限定。根据后述的传感器100的长度等适当地设计。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0与控制装置6有线连接。因此,移动部21具有至少延伸到插入方向A1的端面的开口部24。然而,例如在与控制装置6无线连接的传感器等的情况下,移动部21也可以是不具有开口部24的整体为管状的结构。
此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的外表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A延伸的接收槽25。更具体而言,在移动部21的槽底部21c的外表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A延伸的接收槽25。移动部21在使肋44嵌合于接收槽25的状态下配置于针部11内。能够通过该接收槽25以及肋44,限制长度方向A以外的方向上针部11和移动部21相对的移动。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槽25以及肋44构成限制针部11与移动部21在长度方向A以外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限制机构80。
作为移动部21的材料使用能够塑性加工的金属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不锈钢、铝、铝合金、钛、钛合金、镁合金等金属材料。
主体部22保持移动部21的拔出方向A2的端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2以能够沿长度方向A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内。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2的拔出方向A2的上表面从壳体4向外部露出。因此,插入装置1的操作者将从壳体4露出的主体部22向插入方向A1按压,从而能够使主体部22向插入方向A1移动。由此,也能够使安装于主体部22的移动部21在针部11的收容空间13内向插入方向A1移动。即、主体部22兼作插入装置1的操作部。
主体部22具备将针部件2的保持部12的卡止爪部52向针部11的径向B的外侧按压的卡合部61。另外,主体部22在拔出方向A2与卡合部61相邻的位置,划分出卡止爪部52的卡合凸部54能够嵌合的卡合凹部62。卡合凹部62比卡合部61更向径向B的内侧凹陷。如图1~图4所示,卡合部61例如由圆盘部构成。另外如图1~图4所示,卡合凹部62例如由在拔出方向A2上与作为卡合部61的圆盘部相邻,并比圆盘部的外缘更朝向径向B的内侧凹陷的环状槽构成。但卡合部61以及卡合凹部62的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形状、位置。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通过将主体部22向插入方向A1压入,由此能够将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插入生物体内。此时,主体部22的卡合部61与卡止爪部52的卡合凸部54的位于拔出方向A2的上表面54a卡合,将卡合凸部54向径向B的外侧按压。由此,如图2所示,卡止爪部52的延伸部53向径向B的外侧弹性变形。即、针部11的位于径向B的外侧的周围的多个卡止爪部52,以向径向B的外侧离开的方式弹性变形。因此如图3所示,主体部22的卡合部61能够一边与卡合凸部54的上表面54a滑动、一边在插入方向A1上越过卡合凸部54。
如图3所示,若主体部22的卡合部61越过针部件2的卡合凸部54,则该卡合凸部54与主体部22的卡合凹部62嵌合。由此,移动部件3的主体部22与针部件2的保持部12在长度方向A上干涉。即、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能够在长度方向A上一体地移动。具体而言,若使移动部件3向拔出方向A2移动,则移动部件3的主体部22的卡合凹部62的插入方向A1的内表面与针部件2的保持部12的卡合凸部54的插入方向A1的外表面抵接。由此,使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一体化,能够使两者一起向拔出方向A2移动。因此如图4所示,在将针部11向生物体外拔出时,能够将针部11内的移动部21与针部11一起向生物体外拔出。
作为主体部22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树脂材料。作为该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ABS树脂、A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亚苯基氧化物、热塑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氧乙烯、氟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缩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注射模塑成型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等热固性树脂等。
壳体4是覆盖针部件2、移动部件3、施力部件5、控制装置6以及后述的传感器100的外装部件。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具备:在针部11处于待机位置(参照图1)的状态下,覆盖针部件2、移动部件3、施力部件5、控制装置6以及后述的传感器100的径向B的周围的筒状部件71;以及覆盖该筒状部件71的插入方向A1的端面的底板72。底板72能够相对于筒状部件71装卸。
底板72中的插入方向A1的面构成在将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插入生物体内时与生物体表面BS抵接的抵接面72a。在底板72形成有沿长度方向A贯通的贯通孔74。在处于待机位置(参照图1)的针部11向插入位置(参照图3)移动时,针部11通过贯通孔74沿插入方向A1从抵接面72a突出。
壳体4的结构不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以能够沿长度方向A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但也可以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与壳体4不同的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虽具备壳体4,但也可以是不具备壳体4的结构。但如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那样,插入装置1为了抑制医疗从业者、患者等误触碰针部件2,优选具备至少覆盖处于待机位置的针部11的径向B的外侧的周围的部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是筒状部件71以及底板72能够装卸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两者也可以一体地形成。但通过将两者设为能够装卸,从而容易减小留置在生物体表面BS上的部分的大小,能够减轻被测定者的负担。
作为壳体4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树脂材料。作为该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ABS树脂、AS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亚苯基氧化物、热塑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氧乙烯、氟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缩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注射模塑成型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等热固性树脂等。
本实施方式的施力部件5能够在长度方向A上弹性变形。本实施方式的施力部件5是在长度方向A上弹性变形的螺旋弹簧。作为施力部件5的螺旋弹簧,配置于针部件2的保持部12与壳体4的底板72之间。因此,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施力部件5的螺旋弹簧通过针部11从待机位置(参照图1)向插入位置(参照图3)移动而进行压缩变形。另外,在针部11处于插入位置(参照图3)的状态下,释放作为施力部件5的螺旋弹簧的复原力,从而能够使针部11从插入位置(参照图3)向拔出方向A2移动。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中,在将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插入生物体内时,使上述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克服作为施力部件5的螺旋弹簧的复原力而向插入方向A1移动。由此如图2、图3所示,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向插入方向A1移动,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被插入生物体内。然后,在将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插入生物体内之后,解除施加于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的插入方向A1的按压力,从而利用作为施力部件5的螺旋弹簧的复原力,使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向拔出方向A2移动。由此,在将传感器100留在生物体内的状态下,能够将针部11向生物体外拔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作为施力部件5的螺旋弹簧的复原力,针部11从插入位置(参照图3)再次返回到收容于壳体4内的位置(例如与图1相同的待机位置)(参照图4)。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施力部件5虽由螺旋弹簧构成,但例如也可以使用其他弹性部件,并不限于螺旋弹簧。另外,插入装置1也可以是不具备施力部件5的结构。
控制装置6与传感器100电连接或者光学地连接。因此,控制装置6能够从留置在生物体内的传感器100接收检测信息。另外,如上所述,控制装置6解析从传感器100接收到的检测信号,根据需要将解析结果向显示装置等外部装置发送。控制装置6由处理器、存储器、电池等构成。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6在将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插入生物体内时,与针部11以及传感器100一起向插入方向A1移动。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6在针部11处于待机位置(参照图1)的状态下,被针部件2保持。在针部11从待机位置(参照图1)向插入位置(参照图3)移动时,控制装置6与针部件2一起向插入方向A1移动。若针部11到达插入位置(参照图3),则控制装置6与壳体4的底板72卡合,解除被针部件2保持的状态。由此,控制装置6成为保持在底板72上的状态。因此,在将针部11向生物体外拔出时,即在使针部11从插入位置向待机位置返回时,虽然针部件2向拔出方向A2移动,但控制装置6不向拔出方向A2移动,而是留在壳体4的底板72上。
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00是收容于针部11的收容空间13的线状部件。作为传感器100能够使用检测与被计测物质的量或者浓度对应的电信号的部件。传感器100在收容空间13内沿着针部11的长度方向A延伸。
传感器100例如也可以设为横剖面形状是圆形的线电极。将线电极收容于针部11的收容空间13。线电极的外径例如能够设为0.02mm~0.2mm。例如也可以将作用电极以及参照电极的两根线电极收容于收容空间13。作用电极也可以将具有导电性表面的芯材为基础构成,成为具备构成为在芯材的外壁上检测被计测物质的检测部101、以及在芯材的外壁上用绝缘性的材料涂敷而成的保护部的结构。能够通过检测部101检测电特性相对于被计测物质的变化。检测部101使用浸渍、电解聚合、溅射等薄膜形成方法而形成于芯材表面。在作用电极的表面涂敷与被计测物质特异性反应的试剂。在被计测物质是葡萄糖的情况下,使用含有葡萄糖氧化酶、苯基硼酸化合物的试剂。参照电极作为针对上述作用电极的参照电极来使用。也可以将参照电极、对极以螺旋状卷绕在作用电极的周围而作为一根线电极。或者也可以在收容空间13内配置三根线电极。也可以分别通过该三根线电极构成作用电极、参照电极以及对极。另外,作为参照电极或者对极,也可以利用针部11本身。由作用电极的检测部101检测出的被计测物质的信息,向控制装置发送。
接下来,对使用插入装置1将传感器100插入以及留置在生物体内时的针部11、移动部21以及传感器100的动作的详情进行说明。图8A是表示针部11处于待机位置(参照图1)的状态下的针部11、移动部21以及传感器100的图。图8B是表示针部11从待机位置(参照图1)向插入位置(参照图3)移动的中途的状态下的针部11、移动部21以及传感器100的图。图8C是表示针部11处于插入位置(参照图3)的状态下的针部11、移动部21以及传感器100的图。图8D是表示针部11在插入位置(参照图3)将传感器100留置之后向壳体4内返回的中途的状态下的针部11、移动部21以及传感器100的图。
如图8A所示,在针部11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传感器100被针部11的夹持部31夹持。具体而言,通过构成夹持部31的侧壁部15的内表面和突起部16夹住传感器100。即、图8A所示的夹持部31在收容空间13中处于夹持传感器100的第一形态。更具体而言,传感器100在比检测部101靠拔出方向A2的位置,被夹持在侧壁部15的第二侧板部15b的内表面与作为突起部16的翼部41的翼部前端部43之间。在该状态下,移动部21的插入方向A1的端部相对于夹持部31位于拔出方向A2。
本实施方式的夹持部31在位于比检测部101靠拔出方向A2的规定位置夹持传感器100,但只要是检测部101以外的位置则不特别限定。然而为了更可靠地将检测部101插入到生物体内的所希望的深度,优选夹持部31夹持传感器100的插入方向A1的前端部。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夹持部31在位于比检测部101靠拔出方向A2的规定位置夹持传感器100。由此,能够抑制向插入方向A1移动而与夹持部31卡合的移动部21与检测部101滑动的情况,能够抑制检测部101的损伤。
如图1~图3所示,在针部11从待机位置(参照图1)向插入位置(参照图3)移动的中途,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均向插入方向A1移动。此外,如图1~图3所示,在针部11从待机位置(参照图1)向插入位置(参照图3)移动的中途,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在长度方向A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变动。即、在针部11从待机位置(参照图1)向插入位置(参照图3)移动的中途,针部件2以及移动部件3均向插入方向A1移动,并且移动部件3还相对于针部件2以与插入方向A1接近的方式相对地移动。因此,如图8B所示,在针部11从待机位置(参照图1)向插入位置(参照图3)移动的中途,移动部件3的移动部21相对于针部件2的针部11向插入方向A1移动。由此,移动部21移动到与针部11的夹持部31卡合的位置。在图8B中示出移动部21的第一槽壁部21a的插入方向A1的端部与作为针部11的构成夹持部31的突起部16的翼部41卡合的状态。
如图8C所示,移动部21的第一槽壁部21a的插入方向A1的端部与翼部41的倾斜部42卡合,使倾斜部42以与第一侧板部15a接近的方式弹性变形。因此如图8C所示,翼部41的翼部前端部43以从第二侧板部15b离开的方式移动。由此,能够解除由针部11的夹持部31进行的传感器100的夹持状态。这样,若针部11到达插入位置(参照图3、图8C),则传感器100由针部11的夹持部31进行的夹持被解除,成为在长度方向A上能够相对于针部11相对地移动的状态。换言之,图8C所示的夹持部31成为在收容空间13内不夹持传感器100的第二形态。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相对于针部11向插入方向A1移动,与突起部16卡合并使突起部16变形,从而能够使夹持部31从第一形态变化为第二形态。由此,在将针部11向生物体外拔出时,难以使传感器100卡挂于针部11。因此如图8D所示,在将传感器100留在生物体内的规定深度的状态下,容易将针部11以及移动部21向生物体外拔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中,在针部11从待机位置(参照图1、图8A)移动到插入位置(参照图3、图8C)的期间,针部11夹持传感器100。因此,容易将传感器100插入到生物体内的所希望的深度。而且,若针部11到达插入位置,则由针部11进行的传感器100的夹持状态被解除。因此,在将针部11向生物体外拔出时,传感器100难以卡挂在针部11。因此,在将针部11向生物体外拔出时,能够抑制传感器100向拔出方向A2移动而从所希望的深度错位的情况。因此,容易将传感器100留置在生物体内的所希望的深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具备限制机构80。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具备针部11的肋44和移动部21的接收槽25。因此,针部11以及移动部21容易向长度方向A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21的第一槽壁部21a以及第二槽壁部21b被夹在针部11的对置的第一侧板部15a与第二侧板部15b之间。因此,移动部21向针部11的第一侧板部15a以及第二侧板部15b的对置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1中,除了上述肋44以及接收槽25之外,移动部21的第一槽壁部21a和第二槽壁部21b、以及针部11的第一侧板部15a和第二侧板部15b也构成限制机构80。
图9是表示作为针部11的变形例的针部111的图。图9是针部111以及移动部21的与长度方向A正交的剖面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针部111具备与第一侧板部15a的与第三侧板部15c连续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连续的第一折回部15d。另外,针部111具备与第二侧板部15b的与第三侧板部15c连续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连续的第二折回部15e。移动部21的第一槽壁部21a中的与槽底部21c连续的一端的相反侧的端部被第一折回部15d覆盖。另外,移动部21的第二槽壁部21b中的与槽底部21c连续的一端的相反侧的端部被第二折回部15e覆盖。也可以以针部111与移动部21能够沿长度方向A滑动的方式,在第一折回部15d与第一槽壁部21a之间以及在第二折回部15e与第二槽壁部21b之间设置0.01mm~0.02mm的间隙。通过设置这样的第一折回部15d以及第二折回部15e,从而能够抑制移动部21从针部111的间隙114脱出的情况。即、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折回部15d以及第二折回部15e也构成限制针部111和移动部21的在长度方向A以外的方向上相对的移动的限制机构80。另外,在图9的针部111以及移动部21中也可以没有接收槽25以及肋44。
这样,限制机构80若是限制针部和移动部在长度方向A以外的方向上相对的移动的结构,则其结构不特别限定。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1对上述针部1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针部1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概要的图。图10所示的针部11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对成为针部11的基础的矩形板状的展开体120进行冲裁的冲裁工序S1、通过冲压成型机500对展开体120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具有矩形槽形的横剖面形状的棒状部件121的冲压工序S2、压入成为翼部41的基础的矩形片而形成翼部41的翼部压入工序S3、以及在具有矩形槽形的横剖面形状的棒状部件121的一端部形成刀尖的装刀工序S4。在图10所示的针部11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矩形板状的展开体120的冲裁工序S1时,形成制作成为翼部41的基础的矩形片的狭缝501。因此,在翼部压入工序S3中,将由狭缝501包围而形成的矩形片压入,从而形成翼部41。优选在冲压工序S2中,一并形成构成针部11的限制机构80的肋44。另外,在冲压工序S2中,依次使用多个模具,一边使其逐渐弯曲、一边形成具有矩形槽形的横剖面形状的棒状部件121。在图10所示的针部11的制造方法中,虽然在形成具有矩形槽形的横剖面形状的棒状部件121之后包括装刀工序S4,但也可以在冲裁工序S1中,在展开体120的前端部预先形成刀尖形状。
此外,图10所示的针部11的制造方法除了上述工序S1~S4之外,还可以包括针部11的研磨工序等其他工序。另外,也可以还包括形成图9所示的第一折回部15d以及第二折回部15e的工序。
针部件2通过将由图10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针部11与保持部12接合而制造。针部11以及保持部12例如通过熔接、粘接等而接合。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针部11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在图10所示的制造方法中,虽然由平板状的展开体120形成针部11,但在图12所示的制造方法中由半管部件形成针部11。具体而言,图12所示的针部11的制造方法包括:取得半管部件的半管取得工序S1、切割半管部件的一部分而形成成为翼部41的基础的矩形片的翼部切割工序S2、在半管部件的凹状的内表面形成肋44的肋形成工序S3、通过冲压成型机500对半管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具有矩形槽形的横剖面形状的棒状部件121的冲压工序S4、将成为翼部41的基础的矩形片压入而形成翼部41的翼部压入工序S5、以及在具有矩形槽形的横剖面形状的棒状部件121的一端部形成刀尖的装刀工序S6。
在翼部切割工序S2中,例如通过激光加工形成狭缝501。在翼部压入工序S5中,将由狭缝501围起而形成的矩形片压入从而形成翼部41。另外,在图12中,虽然包括与冲压工序S4不同的肋形成工序S3,但也可以在冲压工序S4中一并形成肋44。在图12所示的针部11的制造方法中,虽然在形成具有矩形槽形的横剖面形状的棒状部件121之后包括装刀工序S6,但也可以在冲压工序S4之前预先形成刀尖形状。
本发明的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的结构、工序,只要不脱离技术方案的记载,则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改变。
工业上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附图标记说明
1:插入装置;2:针部件;3:移动部件;4:壳体;5:施力部件;6:控制装置;11、111:针部;12:保持部;13:收容空间;14、114:间隙;15:侧壁部;15a:第一侧板部;15b:第二侧板部;15c:第三侧板部;15d:第一折回部;15e:第二折回部;16:突起部;21:移动部;21a:第一槽壁部;21b:第二槽壁部;21c:槽底部;22:主体部;23:槽空间;24:开口部;25:接收槽;31:夹持部;41:翼部;41a:第一外缘部;41b:第二外缘部;41c:第三外缘部;42:倾斜部;43:翼部前端部;44:肋;51:主体部;51a:保持开口;52:卡止爪部;53:延伸部;54:卡合凸部;54a:卡合凸部的上表面;61:卡合部;62:卡合凹部;71:筒状部件;72:底板;72a:抵接面;74:贯通孔;80:限制机构;100:传感器(医疗器具);101:检测部;120:展开体;121:棒状部件;500:冲压成型机;501:狭缝;A:针部的长度方向;A1:插入方向;A2:拔出方向;B:针部的径向;BS:生物体表面。

Claims (5)

1.一种插入装置,将医疗器具插入于生物体内,其特征在于,具备:
针部,其在内部划分能够收容所述医疗器具的收容空间,并与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一起插入于生物体内;以及
移动部,其在所述针部的插入方向上能够在所述收容空间内相对于所述针部相对地移动,
所述针部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能够在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一形态、与不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化,
所述针部具备:划分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部、和从所述侧壁部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夹持部由所述侧壁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起部构成,
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针部向所述插入方向移动,由此与所述夹持部卡合,使所述夹持部从所述第一形态进行形态变化而成为所述第二形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针部向所述插入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突起部卡合,使所述突起部变形,从而使所述夹持部从所述第一形态进行形态变化而成为所述第二形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划分出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能够收容所述医疗器具的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延伸的槽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限制机构,其限制所述针部和所述移动部的在所述针部的长度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相对的移动。
5.一种针部件,具备针部,该针部在内部划分能够收容医疗器具的收容空间,并与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一起插入于生物体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部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位于所述收容空间,能够在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一形态、与不夹持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医疗器具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形态变化,
所述针部具备:划分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部、和从所述侧壁部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夹持部由所述侧壁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起部构成。
CN202080014957.5A 2019-08-02 2020-06-25 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Active CN113473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2877 2019-08-02
JP2019-142877 2019-08-02
PCT/JP2020/025091 WO2021024640A1 (ja) 2019-08-02 2020-06-25 挿入装置及び針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3912A CN113473912A (zh) 2021-10-01
CN113473912B true CN113473912B (zh) 2023-09-12

Family

ID=74502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4957.5A Active CN113473912B (zh) 2019-08-02 2020-06-25 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47304A1 (zh)
EP (1) EP3977929A4 (zh)
JP (1) JP7465880B2 (zh)
CN (1) CN113473912B (zh)
WO (1) WO2021024640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5702A (zh) * 2015-03-11 2017-09-26 泰尔茂株式会社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更换件
WO2019045503A1 (ko) * 2017-09-01 2019-03-07 최규동 탄소 나노 튜브 구조의 혈당측정센서 일체형 삽입 가이드 바늘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98033A1 (en) 2009-02-05 2010-08-05 Peter Krulevitch Flexible indwelling biosensor, flexible indwelling biosensor insertion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EP2404547A1 (de) * 2010-07-10 2012-01-11 Roche Diagnostics GmbH Verfahren zum Vorbereiten eines Einstichs einer Insertionsnadel in Unterhautfettgewebe und Insertionsvorrichtung hierfür
JP2012205676A (ja) 2011-03-29 2012-10-25 Terumo Corp センサ
CN104622480B (zh) 2013-11-12 2017-12-05 上海移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针集成型人工胰腺
JP6618487B2 (ja) * 2015-01-27 2019-12-11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センサ挿入装置セット及びベースプレート
JP2017118911A (ja) 2015-12-28 2017-07-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センサー基板、分析素子、グルコース測定装置およびインスリン供給装置
US10631787B2 (en) * 2016-04-08 2020-04-28 Medtronic Minimed, Inc. Sensor and transmitter product
WO2018173467A1 (ja) 2017-03-21 2018-09-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センサ、計測装置、及び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5702A (zh) * 2015-03-11 2017-09-26 泰尔茂株式会社 传感器插入装置以及更换件
WO2019045503A1 (ko) * 2017-09-01 2019-03-07 최규동 탄소 나노 튜브 구조의 혈당측정센서 일체형 삽입 가이드 바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24640A1 (ja) 2021-02-11
EP3977929A4 (en) 2022-08-10
JP7465880B2 (ja) 2024-04-11
US20220047304A1 (en) 2022-02-17
EP3977929A1 (en) 2022-04-06
CN113473912A (zh) 2021-10-01
JPWO2021024640A1 (zh) 2021-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18486B2 (ja) センサ挿入装置及びセンサ挿入装置セット
JP6618487B2 (ja) センサ挿入装置セット及びベースプレート
US11534204B2 (en) Puncture apparatus
CN111787859A (zh) 传感器插入装置
CN113473912B (zh) 插入装置以及针部件
EP2780703B1 (en) Test strip connector with reliable insertion and ejection
JP7313228B2 (ja) 挿入装置
US20160120451A1 (en) Cartridge
CN113382681B (zh) 插入装置
KR20110105181A (ko) 일체형 혈당 측정 장치
WO2023032047A1 (ja) 穿刺針及び針組立体
WO2021039335A1 (ja) 挿入装置
JP2009171988A (ja) バイオセンサチップ
WO2019155688A1 (ja) 留置装置及びベース部材
EP2802261B1 (en) A cartridge for insertion into a meter, a meter for receiving a cartridge and a system comprising a meter and a cartridge
JP2005176938A (ja) 穿刺装置
JP2017131542A (ja) 生体情報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