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2479A -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2479A
CN113472479A CN202010246128.1A CN202010246128A CN113472479A CN 113472479 A CN113472479 A CN 113472479A CN 202010246128 A CN202010246128 A CN 202010246128A CN 113472479 A CN113472479 A CN 113472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ing
decoding
network
physical layer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461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2479B (zh
Inventor
孙鹏
邬华明
秦飞
吴昱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461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2479B/zh
Priority to EP21779441.1A priority patent/EP4080772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3896 priority patent/WO202119730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2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2479A/zh
Priority to US17/869,976 priority patent/US20220360477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2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24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L25/4917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multileve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7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 H03M13/3707Adaptive decoding and hybrid decoding, e.g. 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providing more than one decoding algorithm for one cod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08Flexibility, adaptability, parametrability and configura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sourc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9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ransmit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91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receivers, e.g.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1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data compre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包括: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编码或译码;其中,所述编码或译码采用多级结构。本发明的方案用于解决现有的传输中编译码处理耗时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香农通过分离定理指出,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可以在不牺牲系统整体性能的前提下分别进行最优化。目前的信息系统设计均基于该原则进行,例如一个通过5G(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进行的视频服务中,视频服务器负责信源编码,而5G网络负责将信源编码后的比特按照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需求传输至终端侧,5G网络中在不同的节点间进行传输时,分别采用不同的信道编码适配不同的信道条件(例如有线、无线等)。
然而,香农分离定理证明的前提是单发射机、单接收机的点对点系统,平稳信道,以及无限包长,但是实际系统中上述三个前提假设均不满足。如此,目前的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分离处理的方式,往往会增加处理的时间,造成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以解决现有的传输中编译码处理耗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设备,包括:
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编码或译码;其中,所述编码或译码采用多级结构。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为第一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编码或译码;其中,所述编码或译码采用多级结构。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传输处理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传输处理方法的步骤。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采用多级结构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采用多级结构的编码或译码,以有效减少传输中编译码处理的耗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处理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2为具体场景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具体场景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设备,包括:
步骤101,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编码或译码;其中,所述编码或译码采用多级结构。
其中,多级结构包括两级结构或更多级结构。按照步骤101,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的第一通信设备,可采用多级结构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采用多级结构的编码或译码,以有效减少传输中编译码处理的耗时。
其中,第二通信设备为本次传输的对端设备。
该实施例中,编码或译码是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
应该知道的是,通信设备可以是用户侧设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用户侧设备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网络侧设备可以指基站、网络服务器、信源(内容)服务器等。
其中,所述多级结构的总体目标是在较少的空口资源开销下尽可能减少信源损失,如尽可能复用现有协议栈结构。
可选地,所述多级结构至少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编码输出比特数大于或等于编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二部分的编码输出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编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一部分的译码输出比特数小于译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二部分的译码输出比特数大于译码输入比特数。
这里,第一部分的目标是减少在传输网络传输和交互的比特数;第二部分的目标是提高空口传输时比特的可靠性。这样,编码或译码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训练时,需要同时兼顾所述多级结构的总体目标、第一部分的目标及第二部分的目标。
可选地,若所述多级结构为两级结构,第一部分对应两级结构的第一级结构,第二部分对应两级结构的第二级结构。
对于用户侧设备,编码或译码采用的多级结构可均在物理层进行。
对于网络侧设备,考虑到传输中,网络侧设备包括多个设备,如基站、网络服务器和信源(内容)服务器,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多级结构对应的不同部分在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不同网元或模块处理。
例如,如图2所示场景,内容服务器位于网络边缘,网络侧设备的编码或译码采用两级结构,由基站实现第二部分,内容服务器实现第二部分。若用户侧设备进行编码,网络侧设备进行译码,因基站由第二部分只做一级的译码,会导致无法识别包头,从而无法进一步将对应的数据包packet转至其对应的服务器,也影响到媒体访问控制MAC层的复用和分包;因此,包头信息在控制信息中携带:可以直接在下行控制信息DCI或上行控制信息UCI中携带,也可以在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MAC CE中携带,又或者,考虑包头信息可能较大,可以采用类似2级DCI/UCI的方式携带。其中,如果在MAC CE中携带,需要使用单独的网络,并定义与数据复用的方式。网络服务器与内容服务器良好的交互能够实时适配相应的信道变化。
若如图3所示场景中,内容服务器单独部署,用户侧设备和网络侧设备的传输,可采用多次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进行传输:
基站与用户侧设备之间采用信源信道联合编码A,该联合编码方式只需要在基站和用户侧设备之间align即可;
基站或网络服务器与内容服务器之间采用信源信道联合编码B,该部分还可以采用传统的信源、信道编码结构,不一定需要联合编码。
在如图3所示场景中,包头信息在控制信息中携带。如此,包头和业务流混合在一起可能会影响联合编码的效率;如果能提前建立IP五元组和对应承载的关系,用户侧设备可以省略IP层处理,减少处理复杂度,同时不受1500byte限制。
另外,该实施例中,用户侧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之间需要对多级结构的编码或译码有相同的理解。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或接收编译码指示信息,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包括指示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是否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一类码率大于1的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不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在非物理层使用信道编码或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信道编码是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
是否物理层信道编码由至少如下两部分组成,CRC部分和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的部分。
如此,该第一通信设备可在接收编译码指示信息后,基于指示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编译码指示信息,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编码或译码。
其中,码率是指编码输入比特数比输出比特数。而至少由CRC部分和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的部分组成的物理层信道编码,CRC可为16比特或者24比特的奇偶校验码parity check bits,用于判断接收的比特是否正确。
可选地,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还包括至少如下一项:
所述多级结构中每一级的输入和输出比特数;
所述多级结构编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使用的网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译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译码的总输出比特数;
所述多级结构的译码处理信息;
所述多级结构译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这里,多级结构编码的总输入比特数,将作为第二通信设备总的译码输出比特数;多级结构的译码处理信息,可为译码的总输入比特数。而第二通信设备使用的网络的指示信息,则能够指示适用的网络至少为两级结构。
可选地,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通过指示调制与编码策略MCS表的方式指示,其中MCS表用于指示码率和调制方式中的至少一项。
如此,第一通信设备即可通过指示的MCS表来确定传输的编码或译码实现,也可通过向第二通信设备指示MCS表,使第二通信设备进行对应的编码或译码处理。
而为了了解第二通信设备的能力,进行更适用的编码或译码,该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编译码能力信息,所述编译码能力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是否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一类码率大于1的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不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在非物理层使用信道编码或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信道编码是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
是否物理层信道编码由至少如下两部分组成,CRC部分和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的部分。
当然,第一通信设备也可将自身的编译码能力信息告知给第二通信设备。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还包括:
获取编译码参数,所述编译码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物理层相关参数;
计算资源相关参数;
业务相关参数;
网络相关参数;
参数指示信息。
这样,第一通信设备就能够基于编译码参数进行编码或译码。当然,编译码参数可是由第二通信设备发送告知的,或者,是预先配置中激活的。
而若预先配置包含物理层相关参数、计算资源相关参数、业务相关参数和网络相关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参数集合,参数指示信息与参数集合对应,则通过该参数指示信息,由其对应参数集合获知到具体参数。
当然,编译码参数也可由第一通信设备告知于第二通信设备。
可选地,所述物理层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可用的物理资源;
信道类型。
该信道类型至少包括:信噪比,多普勒扩展Doppler spread和延时扩展Delayspread中的一项。
可选地,所述计算资源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可处理的网络大小;
可处理的网络深度;
可处理的网络类型。
可选地,所述业务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待传输比特数量;
服务质量目标;
业务类型。
其中,服务质量QOS目标可包括用户体验参数,如可能影响用户体验的亮度、质量等。业务类型至少包括业务特征,如图像、视频、语音、文本中的内容。历史体验则可根据预先定义的准则所生成的,如根据预先配置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生成对应的历史体验。该历史体验可能隐含对第二通信设备信号满意度评价。
可选地,所述网络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网络类型;
网络系数;
激活函数类型。
这里,网络类型、网络系数、激活函数类型可为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所使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对应内容。当然,网络相关参数还可通过标识网络类型、网络系数和激活函数类型中至少一者的指示信息来实现,由该指示信息即可确定标识对应的网络类型、网络系数和激活函数类型中的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所述编译码参数是通过预先配置,或者,通过以下至少一目标源指示的:
用户侧设备的物理层;
用户侧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层;
用户侧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
用户侧设备的应用层;
网络侧设备的物理层;
网络侧设备的MAC层;
网络侧设备的RRC;
控制节点。
而设备间的编译码参数交互,除编译码参数的直接交互外,还可为编译码参数的指示信息的交互。该编译码参数的指示信息可以显式指示,也可隐式指示(例如,包含在数据中)。具体地,预先配置包含物理层相关参数、计算资源相关参数、业务相关参数、网络相关参数、发端编码需要的算法参数、总体评价参数、参数指示信息中一个或多个的参数集合,该编译码参数的指示信息可对应其中一参数集合。
当然,如果没有编译码参数的指示信息,可采用预先配置参数。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若第一通信设备进行传输数据的编码,为便于第二通信设备的译码,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控制信息携带第一信息和/或第二信息;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是用于进行联合译码的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是用于转发译码后数据包的信息。
具体地,该第一信息和/或第二信息可通过物理层控制信息(DCI/UCI)携带,也可通过MAC CE携带。并且,该第一信息和/或第二信息可采用单独的编码处理。
该实施例中,考虑到不同业务类型数据的传输需求不同,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用户侧设备上报的一种或多种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与每种业务类型对应的待传输数据状态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用户侧设备的情况下,上报一种或多种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与每种业务类型对应的待传输数据状态信息。
如此,网络侧设备在接收到用户侧设备上报的一种或多种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与每种业务类型对应的待传输数据状态信息,能够针对业务类型、以及数据的状态进行合理的编码或译码。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采用多级结构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采用多级结构的编码或译码,以有效减少传输中编译码处理的耗时。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框图。图4所示的通信设备400为第一通信设备,包括处理模块410。
处理模块410用于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编码或译码;其中,所述编码或译码采用多级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多级结构对应的不同部分在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不同网元或模块处理。
可选地,所述不同网元或模块之间存在接口,且通过所述接口交互所述多级结构不同部分之间的所需编码信息或所需译码信息。
可选地,所述多级结构至少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编码输出比特数大于或等于编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二部分的编码输出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编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一部分的译码输出比特数小于译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二部分的译码输出比特数大于译码输入比特数。
可选地,所述设备还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或接收编译码指示信息,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是否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一类码率大于1的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不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在非物理层使用信道编码或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信道编码是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
是否物理层信道编码由至少如下两部分组成,CRC部分和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设备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编译码能力信息,所述编译码能力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是否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一类码率大于1的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不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在非物理层使用信道编码或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信道编码是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
是否物理层信道编码由至少如下两部分组成,CRC部分和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还包括至少如下一项:
所述多级结构中每一级的输入和输出比特数;
所述多级结构编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使用的网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译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译码的总输出比特数;所述多级结构的译码处理信息;
所述多级结构译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可选地,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通过指示调制与编码策略MCS表的方式指示,其中MCS表用于指示码率和调制方式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所述设备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编译码参数,所述编译码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物理层相关参数;
计算资源相关参数;
业务相关参数;
网络相关参数;
参数指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物理层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可用的物理资源;
信道类型。
可选地,所述计算资源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可处理的网络大小;
可处理的网络深度;
可处理的网络类型。
可选地,所述业务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待传输比特数量;
服务质量目标;
业务类型。
可选地,所述网络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网络类型;
网络系数;
激活函数类型。
可选地,所述编译码参数是通过预先配置,或者,通过以下至少一目标源指示的:
用户侧设备的物理层;
用户侧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层;
用户侧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
用户侧设备的应用层;
网络侧设备的物理层;
网络侧设备的MAC层;
网络侧设备的RRC;
控制节点。
可选地,所述设备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用户侧设备上报的一种或多种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与每种业务类型对应的待传输数据状态信息。
可选地,所述设备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用户侧设备的情况下,上报一种或多种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与每种业务类型对应的待传输数据状态信息。
通信设备400能够实现图1至图3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设备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可采用多级结构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采用多级结构的编码或译码,以有效减少传输中编译码处理的耗时。
图5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500为第一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501、网络模块502、音频输出单元503、输入单元504、传感器505、显示单元506、用户输入单元507、接口单元508、存储器509、处理器510、以及电源511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通信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通信设备的限定,通信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其中,处理器510,用于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编码或译码;其中,所述编码或译码采用多级结构。
可见,该通信设备可采用多级结构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采用多级结构的编码或译码,以有效减少传输中编译码处理的耗时。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射频单元5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具体的,将来自基站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5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射频单元5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单元5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
通信设备通过网络模块502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音频输出单元503可以将射频单元501或网络模块502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509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单元503还可以提供与通信设备5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单元503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504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5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5041和麦克风5042,图形处理器5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506上。经图形处理器504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509(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501或网络模块502进行发送。麦克风5042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501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
通信设备50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5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506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通信设备5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506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通信设备姿态(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传感器505还可以包括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单元506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506可包括显示面板5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5061。
用户输入单元507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通信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507包括触控面板5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5072。触控面板507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5071上或在触控面板5071附近的操作)。触控面板5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510,接收处理器51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5071。除了触控面板5071,用户输入单元507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507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5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5071可覆盖在显示面板5061上,当触控面板507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51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51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506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5中,触控面板5071与显示面板506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通信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5071与显示面板5061集成而实现通信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口单元508为外部装置与通信设备50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508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通信设备5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通信设备50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5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5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5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510是通信设备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通信设备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09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9内的数据,执行通信设备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通信设备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5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5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10中。
通信设备5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511(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511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5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另外,通信设备500包括一些未示出的功能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传输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传输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34)

1.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编码或译码;其中,所述编码或译码采用多级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多级结构对应的不同部分在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不同网元或模块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网元或模块之间存在接口,且通过所述接口交互所述多级结构不同部分之间的所需编码信息或所需译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结构至少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编码输出比特数大于或等于编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二部分的编码输出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编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一部分的译码输出比特数小于译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二部分的译码输出比特数大于译码输入比特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送或接收编译码指示信息,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包括指示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是否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一类码率大于1的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不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在非物理层使用信道编码或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信道编码是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
是否物理层信道编码由至少如下两部分组成,CRC部分和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编译码能力信息,所述编译码能力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是否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一类码率大于1的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不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在非物理层使用信道编码或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信道编码是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
是否物理层信道编码由至少如下两部分组成,CRC部分和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还包括至少如下一项:
所述多级结构中每一级的输入和输出比特数;
所述多级结构编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使用的网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译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译码的总输出比特数;
所述多级结构的译码处理信息;
所述多级结构译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通过指示调制与编码策略MCS表的方式指示,其中MCS表用于指示码率和调制方式中的至少一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编译码参数,所述编译码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物理层相关参数;
计算资源相关参数;
业务相关参数;
网络相关参数;
参数指示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可用的物理资源;
信道类型。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资源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可处理的网络大小;
可处理的网络深度;
可处理的网络类型。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待传输比特数量;
服务质量目标;
业务类型。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网络类型;
网络系数;
激活函数类型。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译码参数是通过预先配置,或者,通过以下至少一目标源指示的:
用户侧设备的物理层;
用户侧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层;
用户侧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
用户侧设备的应用层;
网络侧设备的物理层;
网络侧设备的MAC层;
网络侧设备的RRC;
控制节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用户侧设备上报的一种或多种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与每种业务类型对应的待传输数据状态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用户侧设备的情况下,上报一种或多种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与每种业务类型对应的待传输数据状态信息。
17.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为第一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进行编码或译码,或者,指示第二通信设备进行编码或译码;其中,所述编码或译码采用多级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多级结构对应的不同部分在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不同网元或模块处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网元或模块之间存在接口,且通过所述接口交互所述多级结构不同部分之间的所需编码信息或所需译码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结构至少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编码输出比特数大于或等于编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二部分的编码输出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编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一部分的译码输出比特数小于译码输入比特数,所述第二部分的译码输出比特数大于译码输入比特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或接收编译码指示信息,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是否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一类码率大于1的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不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在非物理层使用信道编码或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信道编码是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
是否物理层信道编码由至少如下两部分组成,CRC部分和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的部分。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编译码能力信息,所述编译码能力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是否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使用一类码率大于1的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不使用信道编码;
是否在非物理层使用信道编码或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是否在物理层信道编码是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
是否物理层信道编码由至少如下两部分组成,CRC部分和直接将输入比特作为输出比特的部分。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还包括至少如下一项:
所述多级结构中每一级的输入和输出比特数;
所述多级结构编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使用的网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译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译码的总输出比特数;所述多级结构的译码处理信息;
所述多级结构译码的总输入比特数。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译码指示信息通过指示调制与编码策略MCS表的方式指示,其中MCS表用于指示码率和调制方式中的至少一项。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编译码参数,所述编译码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物理层相关参数;
计算资源相关参数;
业务相关参数;
网络相关参数;
参数指示信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可用的物理资源;
信道类型。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资源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可处理的网络大小;
可处理的网络深度;
可处理的网络类型。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待传输比特数量;
服务质量目标;
业务类型。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相关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网络类型;
网络系数;
激活函数类型。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译码参数是通过预先配置,或者,通过以下至少一目标源指示的:
用户侧设备的物理层;
用户侧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层;
用户侧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
用户侧设备的应用层;
网络侧设备的物理层;
网络侧设备的MAC层;
网络侧设备的RRC;
控制节点。
3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用户侧设备上报的一种或多种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与每种业务类型对应的待传输数据状态信息。
3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用户侧设备的情况下,上报一种或多种待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以及与每种业务类型对应的待传输数据状态信息。
33.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处理方法的步骤。
3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处理方法的步骤。
CN202010246128.1A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134724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6128.1A CN113472479B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EP21779441.1A EP4080772A4 (en) 2020-03-31 2021-03-30 TRANSFER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21/083896 WO2021197309A1 (zh) 2020-03-31 2021-03-30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US17/869,976 US20220360477A1 (en) 2020-03-31 2022-07-21 Transmiss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6128.1A CN113472479B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2479A true CN113472479A (zh) 2021-10-01
CN113472479B CN113472479B (zh) 2022-11-22

Family

ID=77865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6128.1A Active CN113472479B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60477A1 (zh)
EP (1) EP4080772A4 (zh)
CN (1) CN113472479B (zh)
WO (1) WO20211973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0467B (zh) * 2021-10-12 2022-09-30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面向深度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信源加密隐私保护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33742A1 (en) * 2010-08-06 2012-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wo-stage entropy decoding
CN107241762A (zh) * 2016-03-29 2017-10-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编码方式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7800508A (zh) * 2016-08-31 2018-03-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编码指示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631990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的指示方法、装置和通信节点
CN110071779A (zh) * 2018-01-22 2019-07-30 东南大学 一种低复杂度的极化码多级编码调制方法
CN110460402A (zh) * 2019-07-15 2019-11-1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通信系统建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0112386D1 (de) * 2001-05-08 2007-05-31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atenübertragung in einem multiträgersystem mit paralleler concatenierter kodierung und modulation
US20030002582A1 (en) * 2001-06-13 2003-01-02 Pere Obrador Multi-resolution boundary encoding applied to region based still image and video encoding
FR2936926B1 (fr) * 2008-10-06 2010-11-26 Thales Sa Systeme et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e parametres de codage
EP2518925B1 (en) * 2008-10-27 2014-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s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high-order modulation
CN101783940A (zh) * 2009-05-11 2010-07-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小波框架变换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方法
US8675577B2 (en) * 2010-12-20 2014-03-18 Intel Corporation Signaling techniques for a multimedia-aware radio and network adaptation
WO2013157196A1 (ja) * 2012-04-19 2013-10-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多値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KR101977593B1 (ko) * 2012-06-25 2019-08-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안테나들을 이용한 mimo 다중화에 기반하여 전송단에서 시크릿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수신단에서 시크릿 정보를 수신하는 방법
EP3127377B1 (en) * 2014-05-08 2018-07-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 method to save energy for mobile terminals in wireless network
CN107046453B (zh) * 2016-02-05 2021-0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共享信道的传输参数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2511374B1 (ko) * 2016-05-12 2023-03-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인티저 포싱 기법을 이용하는 통신 기법
KR102534044B1 (ko) * 2016-08-12 2023-05-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디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GB2576499A (en) * 2018-08-15 2020-02-26 Imperial College Sci Tech & Medicine Joint source channel coding for noisy channels using neural networks
CN110493603B (zh) * 2019-07-25 2021-09-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联合信源信道的率失真优化的多视点视频传输差错控制方法
KR20220103792A (ko) * 2019-11-25 2022-07-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3472480B (zh) * 2020-03-31 2022-09-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33742A1 (en) * 2010-08-06 2012-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wo-stage entropy decoding
CN107241762A (zh) * 2016-03-29 2017-10-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编码方式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7800508A (zh) * 2016-08-31 2018-03-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编码指示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631990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的指示方法、装置和通信节点
CN110071779A (zh) * 2018-01-22 2019-07-30 东南大学 一种低复杂度的极化码多级编码调制方法
CN110460402A (zh) * 2019-07-15 2019-11-1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通信系统建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倩: "基于级联Polar码的多级编码调制系统的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信息科技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2479B (zh) 2022-11-22
US20220360477A1 (en) 2022-11-10
WO2021197309A1 (zh) 2021-10-07
EP4080772A1 (en) 2022-10-26
EP4080772A4 (en) 2023-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58041B2 (ja) サイドリンクの伝送方法及び端末
CN113472480B (zh)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1835480B (zh) 一种uci传输方法、接收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10324859B (zh) 副链路的传输资源选择方法、配置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10166206B (zh) 一种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和终端
CN111836310B (zh) Uci传输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21228131A1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472487B (zh) Harq-ack反馈方法及设备
CN110856219B (zh) 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182124A1 (zh) 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WO2021228132A1 (zh) 信息发送方法、资源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290277B (zh) 天线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11615198B (zh) 资源确定方法、资源指示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7682360B (zh) 一种语音通话的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3472479B (zh)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0149185B (zh) Csi资源类型的确定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CN111050108A (zh) 多路视频通话的实现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517487B (zh) 通话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970668B (zh) 一种蓝牙音频控制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62738B (zh)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971357B (zh) 信息指示方法、指示接收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0365454B (zh) 一种载波选择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3473601A (zh) 一种资源选择方法及设备
CN110149131B (zh) 一种天线确定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800177B (zh) 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