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9675A - 油墨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墨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59675A CN113459675A CN202110250775.4A CN202110250775A CN113459675A CN 113459675 A CN113459675 A CN 113459675A CN 202110250775 A CN202110250775 A CN 202110250775A CN 113459675 A CN113459675 A CN 1134596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supply
- circulation
- manifold
- dischar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3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a head having a heater in the manifol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在通过一个油墨循环回路向多个油墨循环型喷头供给油墨的情况下,可靠地使供给至多个油墨循环型喷头的油墨的温度和流量保持均匀。在一个油墨循环装置中,在喷头(HD1)~(HD5)的IN侧和OUT侧分别设置IN歧管(111)和OUT歧管(112),并设置从IN歧管(111)分别经由喷头(HD1)~(HD5)至OUT歧管(113)的五个流路。该五个流路配置为其配管的长度以及配管阻力彼此相同。在IN歧管(111)中,通过包括加热器(HE13)的调温器(TR13),将油墨调整为希望的温度,并且,通过分别设置在IN侧的单独块(121)、(123)、(125)、(127)、(129)上的包括加热器(HEi)的调温器(Tri),调节油墨温度并保持均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墨循环装置,用于向喷出如阻焊油墨这样的粘度较高的油墨的多个油墨循环头供给油墨。
背景技术
在印刷电路板上,为了覆盖其表面并保护电路图案而形成阻焊图案。为了形成该阻焊图案,已知有作为阻焊图案形成装置的喷墨装置,所述喷墨装置从多个喷墨头向印刷电路板喷出阻焊油墨。这种喷墨装置可能具有向多个喷墨头供给阻焊油墨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所使用的阻焊油墨具有热固化性和UV固化性,且粘度较高。因此,考虑到这一点,将该油墨循环装置配置为使分别供给至多个喷墨头的油墨的流量保持均匀,另外,具有用于对应供给至该多个喷墨头的阻焊油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与本申请所公开的油墨循环装置相关联地,日本特开2019-1000号公报记载了一种液体循环装置,其从多个直流(through-flow)型喷头供给应喷出的液体(第[0036]段~第[0048]段,图5)。该液体循环装置具有循环回路,该循环回路为从加压辅助罐220经第一歧管230、多个喷头100、第二歧管240、减压辅助罐210返回至加压辅助罐220。在该循环回路中,从第一歧管230到各喷头100的供给路径231上设置有电磁阀232,从各喷头100到第二歧管的排出路径241上设置有电磁阀242。
另外,日本特开2009-233589号公报记载了一种油墨供给装置,其对多个油墨循环型喷头进行油墨供给和循环(权利要求1、第[0016]段~第[0018]段)。该油墨供给装置具有由油墨供给部、循环泵部4和供给歧管18等组成的供给歧管部、由回收歧管17等组成的回收歧管部、以及油墨喷出部5,为了将喷头内油墨温度保持在适当的温度,在供给歧管/回收歧管之间设置有调温器27。
在喷出阻焊油墨及UV油墨的喷墨装置中,如果用一个油墨循环装置(一个油墨循环回路)向多个喷墨头供给油墨,因为油墨的粘度较高,使油墨以45℃以上的高温循环。所以,需要一个用于降低分别供给至多个喷墨头的油墨的温度及流量的偏差的结构。
对此,在日本特开2019-1000号公报所记载的液体循环装置中,通过液体从第一歧管经由多个供给路径231分别向多个喷头100进行供给,并从多个喷头100分别经由多个排出路径241排出,从而,使供给至多个喷头100的液体的流量保持均匀。但是,在日本特开2019-1000号公报中,没有任何关于用于对供给至多个喷头100的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结构的记载。
在日本特开2009-233589号公报所记载的油墨供给装置中,为了将喷头内油墨温度保持为适当温度,在供给歧管/回收歧管间设置有调温器27。但是,在从供给歧管向多个油墨循环型喷头供给油墨的过程中,可能会因油墨温度产生偏差而无法使多个油墨循环型喷头的油墨温度保持均匀。
因此,在通过一个油墨循环回路向喷出如阻焊油墨这样粘度较高的油墨的多个油墨循环型喷头供给油墨的情况下,希望可靠地使供给至多个油墨循环型喷头的油墨的温度及流量保持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油墨循环装置,使油墨在经由油墨循环型的多个喷墨头的一个循环回路中循环,并向多个所述喷墨头供给油墨,其中,
所述油墨循环装置具有:
供给侧歧管和排出侧歧管,在所述循环回路中,分别配置多个所述喷墨头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多个供给侧分支路,构成所述循环回路的一部分,并用于分别向多个所述喷墨头供给所述供给侧歧管中的油墨;
多个排出侧分支路,构成所述循环回路的一部分,并用于分别将多个所述喷墨头中的油墨向所述排出侧歧管排出;
共用调温器,包括加热所述供给侧歧管内的油墨的加热器,并调节该油墨的温度;
多个单独调温器,分别包括对经由多个所述供给侧分支路被分别供给至多个所述喷墨头的油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并将该油墨的温度分别调节至相同的目标温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述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
从所述供给侧歧管分别经由多个所述供给侧分支路和多个所述排出侧分支路并至所述排出侧歧管的多个分支路构成为,配管的长度以及配管阻力相同。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
还具有:多个单独阀,分别开闭多个所述分支路。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单独阀能够调整流量。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
具有:
多个供给侧单独阀,分别开闭多个所述供给侧分支路;
多个排出侧单独阀,分别开闭多个所述排出侧分支路。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
还具有:
旁通流路,从所述供给侧歧管至所述排出侧歧管;
旁通阀,开闭所述旁通流路。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
还具有:
供给罐,贮存应经由所述供给侧歧管向多个所述喷墨头供给的油墨;
循环罐,贮存从多个所述喷墨头经由所述排出侧歧管排出的油墨;
用于从所述排出侧歧管向所述循环罐排出油墨的流路;
用于从所述循环罐向所述供给罐输送油墨的流路;
用于从所述供给罐向所述供给侧歧管供给油墨的流路;
加压调整装置,将所述供给罐的气压设定为正压;
减压调整装置,将所述循环罐的气压设定为负压;
控制部,控制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所述旁通阀、所述加压调整装置和所述减压调整装置,
若使该油墨循环装置工作,
则在规定的待机期间内,所述控制部控制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和所述旁通阀,以使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和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成为关闭状态,所述旁通阀成为打开状态,并且
在所述待机期间内,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加压调整装置和所述减压调整装置,以使被设定为所述供给罐的气压的正压与大气压的差大于在该油墨循环装置的稳定工作状态下被设定为所述供给罐的气压的正压即稳定正压与大气压的差,并且,被设定为所述循环罐的气压的负压与大气压的差大于在该油墨循环装置的稳定工作状态下被设定为所述循环罐的气压的负压即稳定负压与大气压的差;
若经过所述待机时间,
则所述控制部控制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和所述旁通阀,以使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和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成为打开状态,所述旁通阀成为关闭状态,
并且,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加压调整装置和所述减压调整装置,以使所述供给罐的气压成为所述稳定正压,所述循环罐的气压成为所述稳定负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在利用一个循环回路向多个喷墨头供给油墨的结构中,不仅加热供给侧歧管内的油墨并调节该油墨的温度,还对从供给侧歧管经由多个供给侧分支路分别供给至多个喷墨头的油墨进行加热,并将该油墨的温度分别调节至相同的目标温度。由此,能够可靠地使通过一个油墨循环回路供给油墨的多个喷墨头中的油墨温度保持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因为从供给侧歧管至排出侧歧管的多个分支路的配管的长度以及配管阻力相同,所以,能够使该多个分支路中的油墨的流量保持均匀,并抑制多个喷墨头的油墨供给量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能够利用多个单独阀分别开闭从供给侧歧管到排出侧歧管的多个分支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利用设置在从供给侧歧管到排出侧歧管的多个分支路上的多个单独阀,能够分别调整该多个分支路中的油墨的流量。因此,能够构成为该多个分支路的配管的长度以及配管阻力相同,在此基础上,能够可靠地使该多个分支路中的油墨的流量保持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能够利用多个供给侧单独阀分别开闭多个供给侧分支路,并利用多个排出侧单独阀分别开闭多个排出侧分支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通过打开旁通阀,能够将供给至供给侧歧管的油墨在不供给至喷墨头侧的状态下,通过旁通流路输送给排出侧歧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使油墨循环装置工作时的待机时间内,上述多个供给侧单独阀和上述多个排出侧单独阀成为关闭状态,上述旁通阀成为打开状态。另外,设置供给罐的气压即正压与大气压的差大于该供给罐的稳定正压与大气压的差,并设置循环罐的气压即负压与大气压的差大于该循环罐的稳定负压与大气压的差。进行改变以使供给罐的负压与循环罐的正压的差变大,从而,与稳定循环时相比油墨的流量增多。在工作时的待机时间内,在油墨循环装置停止工作过程中混入的气泡向喷墨头一侧的流动被阻止的状态下,该混入的气泡以比以往更短的时间排出罐外,另外,油墨及构成流路的配管部的温度加速上升,达到稳定油墨温度的时间与以往相比缩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的阻焊喷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中的流路结构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中的罐压力调整的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中的控制部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用于控制上述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中的油墨的流动及温度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执行启动程序到开始稳定调温序列期间的油墨循环系统中的油墨流动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油墨循环系统的稳定工作状态下的油墨的流动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50 控制部
102 循环罐
103 供给罐
111 IN侧共用歧管(IN歧管)
112 OUT侧共用歧管(OUT歧管)
121~130 喷头单独块
152 减压调整装置
153 加压调整装置
211~214 共用流路
215 旁通流路
201~205 IN侧的单独流路(用于供给油墨的单独流路)
206~210 OUT侧的单独流路(用于排出油墨的单独流路)
SV11、SV12 共用流路电磁阀
SV13 旁通电磁阀(旁通阀)
SV1~SV5 (IN侧的)单独流路电磁阀(供给侧单独阀)
SV6~SV10 (OUT侧的)单独流路电磁阀(排出侧单独阀)
CV1~CV10 耦合器
TR12 加热管调温器
TR13 IN侧共用歧管调温器
TS1~TS5 喷头热敏电阻
TS6 IN歧管液温传感器
TR1、TR3、TR5、TR7、TR9 喷头单独块调温器
HD1~HD5 喷墨头(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的阻焊喷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以下,如图1所示那样来定义XYZ直角坐标系,其中,将相互垂直的水平的两个方向设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将铅垂方向的向上方向设为Z轴方向。该阻焊喷墨装置具有基部2和固定在其上的支撑结构物6,基部2上设置有Y轴方向移动机构4,支撑结构物6的侧面设置有X轴方向移动机构3。X轴方向移动机构3包括使作为喷墨移动体的滑动托架30沿着导轨41移动的线性马达等(未图示)。Y轴方向移动机构4包括沿Y轴方向延伸的两条导轨21、21,在所述导轨21、21上以由导轨引导并能够在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有工作台10。Y轴方向移动机构4包括使工作台10沿着导轨21移动的线性马达等(未图示)。
如上所述,喷墨移动体30通过升降机构5以能够在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导轨41、41上,升降机构5作为Z轴方向移动机构发挥作用。因此,喷墨移动体30不仅能够在X轴方向移动还能够在Z轴方向移动。该喷墨移动体30包括喷出阻焊油墨的头部31和用于向头部31供给阻焊油墨的循环机构主体部33。
工作台10是用于载置应通过从上述头部31喷出阻焊油墨来形成阻焊图案的印刷电路板的构件,具备将所载置的印刷电路板固定在工作台上的机构(未图示)。
另外,该阻焊喷墨装置具备控制部50,控制部50控制X轴方向移动机构3、Y轴方向移动机构4和升降机构5,从而,能够在规定范围内任意变更喷墨移动体30的头部31与载置于工作台10的上表面的印刷电路板的相对位置关系。此外,如后述般,该控制部50用于控制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中的阻焊油墨的流动和温度,作为该油墨循环装置的组件即控制部发挥作用。
<2.油墨循环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该油墨循环装置具备:相当于图1所示的喷墨移动体30中的头部31和循环机构主体部33等、构成阻焊油墨的循环回路的部分(以下,称作“油墨循环系统”或“油墨循环回路”);用于控制该油墨循环系统中的阻焊油墨(以下,仅称作“油墨”)的流动和温度的控制部50。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系统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系统由循环BOX油墨循环部、循环托架配管部和喷头部构成。其中,喷头部包含于图1所示头部31,循环BOX油墨循环部和循环托架配管部包含于图1所示循环机构主体部33。
如图2所示,循环BOX油墨循环部包括:补充罐101、循环罐102及供给罐103;第一和第二共用流路电磁阀SV11、SV12;第一和第二送液泵EP1、EP2;用于除尘等的过滤器FL;用于检测到达各罐101~103中油墨量的上限或下限等的若干液位传感器(LV)。通过流路200从外部供给至该油墨循环装置的油墨首先贮存于补充罐101。在补充罐101与循环罐102之间设置流路211,补充罐101内的油墨通过设置在该流路(以下,称作“第一共用流路”)211的第一送液泵EP1,经第一共用流路电磁阀SV11被输送至循环罐102。在循环罐102与供给罐103之间设置流路212,循环罐102内的油墨通过设置在该流路(以下,称作“第二共用流路”)212的第二送液泵EP2,经第二共用流路电磁阀SV12和过滤器FL被输送至供给罐103。需要说明的是,补充罐101、循环罐102以及供给罐103等高(铅垂方向的相同位置)配置,在图2所示的油墨循环系统中,将循环罐102内的气压调整为负压Pn并将供给罐103内的气压调整为正压Pp以使油墨适当流动(详情见后述)。用于调整本实施方式的各加热部的油墨温度的调温器TR12、TR13、TR1~TR9包括加热器HE12、HE13、HE1~HE9和温度传感器恒温器,控制部50控制各加热器以成为设定的温度。
如图2所示,循环托架配管部包括:作为供给侧歧管的IN侧共用歧管111;作为排出侧歧管的OUT侧共用歧管112;包括加热管加热器HE12的调温器(以下,称作“加热管调温器”)TR12;检测IN侧共用歧管111内的油墨温度的IN歧管液温传感器TS6;作为喷头单独阀的第一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第一至第十耦合器CV1~CV10。第一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可以是能够连续调整流经对应流路的油墨的流量的阀。进而,循环托架配管部包括由第一单独块121、第二单独块122、……第十单独块130组成的十个喷头单独块。喷头部包括由第一喷头HD1、第二喷头HD2、……第五喷头HD5组成的五个喷墨头(以下仅称作“喷头”)。IN侧共用歧管111具备包括IN侧共用歧管加热器HE13的调温器(以下,称作“IN侧共用歧管调温器”)TR13。IN侧的单独块即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和第九单独块121、123、125、127、129是用于供给油墨的喷头单独块,分别具备分别包括喷头单独块加热器HE1、HE3、HE5、HE7、HE9的调温器(以下,称作“喷头单独块调温器”)TR1、TR3、TR5、TR7、TR9。另外,喷头HD1~HD5上分别安装有喷头热敏电阻TS1~TS5。喷头热敏电阻TS1~TS5输出相当于对应的喷头HD1、HD2、HD3、HD4、HD5的(与喷头HD1、HD2、HD3、HD4、HD5内的油墨的液温大致相等)温度的喷头热敏电阻温度TSt1~TSt5。
此外,IN侧共用歧管111和OUT侧共用歧管112均具有油墨缓冲功能。
如图2所示,在该油墨循环系统中,设置有从供给罐103到IN侧共用歧管(以下,称作“IN歧管”)111的油墨供给用流路213,该流路(以下,称作“第三共用流路”)213上设置有加热管加热器HE12。该第三共用流路213通过IN歧管111分支成由第一单独流路201、第二单独流路202、……第五单独流路205组成的五个油墨供给用流路,作为这些供给侧分支路的第一至第五单独流路201~205分别与五个油墨供给用的喷头单独块即第一单独块121、第三单独块123、……第九单独块129连通。另外,该第一至第五单独流路201~20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至第五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5,并且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三、第五、第七以及第九耦合器CV1、CV3、CV5、CV7、CV9。第一至第五单独流路201~205在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和第九单独块121、123、125、127、129分别分支成两个流路,与第一至第五喷头HD1~HD5的供给口分别连通。此外,各喷头HDi(i=1~5)具有用于接收油墨的两个供给口和用于排出油墨的两个排出口。
各喷头HDi(i=1~5)是油墨循环型喷墨头,从该两个供给口供给的油墨中的未从该喷头HDi的喷嘴喷出的油墨经对应的喷嘴从该两个排出口排出。
第一至第五喷头HD1~HD5的排出口上各连接两个分别与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和第十单独块122、124、126、128、130连通的流路。由此,从第一至第五喷头HD1~HD5排出的油墨分别经由两个流路分别被输送至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和第十单独块122、124、126、128、130,该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和第十单独块122、124、126、128、130的每一个连接有一个用于排出油墨的流路。即,该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和第十单独块122、124、126、128、130上分别连接有作为用于排出油墨的流路的第六单独流路206、第七单独流路207、……第十单独流路210,作为该排出侧分支路的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206~210与OUT侧共用歧管(以下,称作“OUT歧管”)112连通。该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206~210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和第十耦合器CV2、CV4、CV6、CV8、CV10,并分别设置有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6~SV10。
在OUT歧管112与循环罐102之间设置有用于排出油墨的第四共用流路214,该共用流路214用于将经上述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排出的油墨输送至循环罐102。
另外,在该油墨循环系统中,设置有从IN歧管111到OUT歧管的旁通流路215,该旁通流路215上设置有旁通电磁阀SV13。该旁通电磁阀(以下,称作“IN-OUT共用歧管阀”)SV13在后述启动调温序列中打开,但在之后的稳定调温序列中关闭(参见后述图5的步骤S102、S122)。
在如上述般构成的油墨循环系统中,稳定工作时(执行后述启动调温序列和稳定调温序列后的稳定工作状态时),为了使供给至第一至第五喷头HD1~HD5的油墨量保持均匀,将从IN歧管111经第一至第五单独流路201~205、第一至第五喷头HD1~HD5以及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206~210至OUT歧管112的五个流路配置为:各个配管的长度以及各个配管阻力彼此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构中,优选将供给侧的第一至第五单独流路201~205的配管的长度以及配管阻力设置为彼此相同,并将排出侧的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206~210的配管的长度以及配管阻力设置为彼此相同。另外,分别设置在与IN歧管111相连接的油墨供给用的第一单独流路201、第二单独流路202、……第五单独流路205上的第一至第五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5配置为能够手动调整流量。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供给至第一至第五喷头HD1~HD5的油墨量保持均匀。此外,分别设置在与OUT歧管112相连接的用于排出油墨的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206~210上的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6~SV10也配置为能够调整流量。
如已述般,在上述油墨循环系统中,循环罐102内的气压被调整为负压Pn,并且供给罐103内的气压被调整为正压Pp。因此,如图3所示,在循环罐102中,为了将其内部的气压调整为负压(低于大气压的低压)Pn,而连接减压调整装置152;在供给罐103中,为了将其内部的气压调整为正压(高于大气压的高压)Pp而连接加压调整装置153。减压调整装置152例如由真空泵、减压缓冲罐、压力调整机构(调压阀)等构成,加压调整装置153例如由压缩机、加压缓冲罐、压力调整机构(调压阀)等构成。如后述般,该减压调整装置152和加压调整装置153的动作能够由控制部50控制。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50的硬件结构的框图。该控制部5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51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512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513,并且,作为用于控制图2所示油墨循环系统中的油墨的流动和温度的接口,具有流路阀控制接口521、喷头控制接口522、压力控制接口523、加热器控制接口525、目标温度设定接口527和温度监测接口529,该控制部50的各组件511、512、513、521、522、523、525、527、529通过系统总线相互连接。ROM512中存储有油墨循环控制处理程序,CPU511将RAM513用作工作用存储器,并执行该油墨循环控制处理程序,从而,控制上述油墨循环系统中的油墨的流动和温度。另外,根据图案形成数据对喷头HD1~HD5的油墨液滴的喷出进行控制。
其中,流路阀控制接口521是CPU511用于控制第一和第二共用流路电磁阀SV11、SV12与旁通电磁阀SV13的开闭、以及第一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的开闭的接口。喷头控制接口522是用于向喷头HD1~HD5发送图案形成数据,使液滴(油墨滴)从喷头HD1~HD5喷出,从而,根据喷头HD1~HD5的图案形成数据来形成图案的接口。向喷头HD1~HD5发送不同内容的图案形成数据时,从喷头HD1~HD5喷出的油墨喷出量可能不均匀。压力控制接口523是用于控制减压调整装置152和加压调整装置153的接口,所述减压调整装置152和加压调整装置153分别用于调整循环罐102和供给罐103的气压。加热器控制接口525是用于控制加热管加热器HE12、IN侧共用歧管加热器HE13以及喷头单独块加热器HE1、HE3、HE5、HE7、HE9的开闭(ON·OFF)的接口。目标温度设定接口527是用于对加热管调温器TR12的目标温度Tk1,IN侧共用歧管调温器TR13的目标温度Ti1,以及喷头单独块调温器TR1、TR3、TR5、TR7、TR9的目标温度Th1进行设定的接口。温度监测接口529是用于获取分别从喷头热敏电阻TS1~TS5输出的喷头热敏电阻温度TSt1~TSt5、以及从IN歧管液温传感器TS6输出的IN侧共用歧管液温TSt6的接口。
此外,控制部50中的系统总线还连接有用于控制图1所示X轴方向移动机构3、Y轴方向移动机构4、升降机构5并控制喷头HD1~HD5的油墨的喷出量的接口。另外,ROM512中还存储有阻焊图案形成处理程序,CPU511将RAM513用作工作用存储器并执行该阻焊图案形成处理程序,从而,经由这些接口,控制X轴方向移动机构3、Y轴方向移动机构4及升降机构5,并控制从喷头HD1~HD5的油墨的喷出,从而,在载置于工作台10的印刷电路板上形成阻焊图案。因为这些结构及动作的详细内容与现有技术相同,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无直接联系,所以省略其说明。
<3.油墨循环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在参考图2和图3的同时参考图5,对基于上述油墨循环控制处理程序的控制处理进行说明,从而,对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用于控制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中的油墨的流动和温度的控制处理(以下,称作“油墨循环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使油墨循环装置工作,则开始图5的油墨循环控制处理,在该油墨循环控制处理中,控制部50的CPU511根据上述油墨循环控制处理程序通过上述接口521~529如下述般控制油墨循环装置中的各个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该油墨循环装置构成为:若使其工作,则第一和第二送液泵EP1、EP2开始动作,之后,根据各罐101~103中的液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和第二送液泵EP1、EP2的动作。该结构的详细内容与现有技术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循环控制处理中,首先,执行用于除去油墨循环系统的气泡并缩短启动时间的启动调温序列(S100)。在该启动执行程序中,进行流路阀的初始设定(S102)、罐压力的初始设定(S104)以及调温器的初始设定(S106)。
在流路阀的初始设定(S102)中,关闭作为喷头单独阀的第一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打开作为IN-OUT共用歧管阀的旁通电磁阀SV13。
在罐压力的初始设定(S104)中,将供给罐103内的气压Pp设定为高正压值PpH,将循环罐102内的气压Pn设定为高负压值PnH。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供给罐103内的气压(正压)Pp的设定值,至少准备与大气压的差较大的规定正压值即高正压值PpH和与大气压的差较小的规定正压值即低正压值PpL;作为循环罐102内的气压(负压)Pn的设定值,至少准备与大气压的差较大的规定负压值即高负压值PnH和与大气压的差较小的规定负压值即低负压值PnL。
在调温器的初始设定(S106)中,打开(ON)加热管加热器HE12和IN侧共用歧管加热器HE13。另外,由IN歧管液温传感器TS6获取IN歧管111内的油墨温度作为IN侧共用歧管液温TSt6,根据该IN侧共用歧管液温TSt6,在加热管调温器TR12中设定加热管加热器HE12的目标温度Tk1,并且,在IN侧共用歧管调温器TR13中设定IN侧共用歧管加热器HE13的目标温度Ti1。由此,将加热管加热器HE12加热至对应的目标温度Tk1,将IN侧共用歧管加热器HE13加热至对应的目标温度Ti1。并且,打开(ON)喷头单独块加热器HE1、HE3、HE5、HE7、HE9。另外,根据喷头热敏电阻温度TSt1~TSt5,对喷头单独块调温器TR1、TR3、TR5、TR7、TR9,将规定温度Th1设定为目标温度。由此,将单独块121、123、125、127、129内的油墨温度加热至该温度Th1。
若如上所述的启动调温序列(由S102~S106构成S100)结束,则待机直至IN侧共用歧管液温TSt6达到规定温度T1(S110)。
图6是表示在该待机时间的油墨循环系统中的油墨的流动,即,从执行启动调温程序(S100)到开始稳定调温序列(S120)期间的油墨循环系统中的油墨流动的图。在该待机时间,关闭作为喷头单独阀的第一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打开作为IN-OUT共用歧管阀的旁通电磁阀SV13,所以,如图6所示,第一至第十单独流路201~210中无油墨流动,油墨在供给罐103→IN歧管111→旁通流路215→OUT歧管112→第四共用流路214→循环罐102→第二共用流路212→供给罐103这一路径中循环。此时,供给罐103的气压Pp为高正压值PpH,循环罐102的气压Pn为高负压值PnH,所以,与后述稳定调温序列后的稳定工作状态相比,油墨的流量(循环量)多。
若IN侧共用歧管液温TSt6达到规定温度T1,则开始稳定调温序列(S120)。在该稳定调温序列中,执行流路阀的稳定设定(S122)、罐压力的稳定设定(S124)以及调温器的稳定设定(S126)。
在流路阀的稳定设定(S122)中,打开作为喷头单独阀的第一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关闭作为IN-OUT共用歧管阀的旁通电磁阀SV13。
在罐压力的稳定设定(S124)中,将供给罐103内的气压Pp设定为低正压值PpL,将循环罐102内的气压Pn设定为低负压值PnL。
在调温器的稳定设定(S126)中,将加热管加热器HE12持续设定为打开(ON)状态,将IN侧共用歧管加热器HE13也持续设定为打开(ON)状态。另外,由IN歧管液温传感器TS6获取IN侧共用歧管液温TSt6,根据该IN侧共用歧管液温TSt6,在加热管调温器TR12中设定加热管加热器HE12的目标温度Tk2,并且,在IN侧共用歧管调温器TR13中设定IN侧共用歧管加热器HE13的目标温度Ti2。其中,这些设定值Tk2、Ti2均选定为大于启动调温序列中的上述设定值Tk1、Ti1。
并且,将喷头单独块加热器HE1、HE3、HE5、HE7、HE9持续设定为打开(ON)状态,对喷头单独块调温器TR1、TR3、TR5、TR7、TR9,根据喷头热敏电阻温度TSt1~TSt5,将规定温度Th2设定为目标温度,从而,将单独块121、123、125、127、129内的油墨温度加热至该温度Th2。其中,该规定温度Th2选定为高于启动调温序列中的上述规定温度Th1(Th2>Th1)。
若上述这样的稳定调温序列(由S122~S126组成的S120)结束,则成为将各喷头HD1~HD5的油墨维持于目标温度(相当于上述规定温度Th2的温度)的稳定工作状态。
图7是表示该稳定工作状态下的油墨循环系统中的油墨的流动的图。在该稳定工作状态下,打开作为喷头单独阀的第一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关闭作为IN-OUT共用歧管阀的旁通电磁阀SV13,所以,如图7所示,旁通流路215中无油墨流动,油墨在供给罐103→IN歧管111→第一至第五单独流路201~205→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及第九单独块121、123、125、127、129→第一至第五喷头HD1~HD5→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及第十单独块122、124、126、128、130→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206~210→OUT歧管112→第四共用流路214→循环罐102→第二共用流路212→供给罐103这一路径中循环。此时,供给罐103的气压Pp为低正压值PpL,循环罐102的气压Pn为低负压值PnL,油墨以少于上述待机期间(S110)的流量的稳定工作时的流量循环。
维持以上稳定工作状态,并且,喷头HD1~HD5对载置于工作台的印刷电路板实施图案形成。即,喷头HD1~HD5根据图案形成数据喷出油墨。通常,发送至喷头HD1~HD5的图案形成数据是不同内容的,所以,喷头HD1~HD5喷出不同量的油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单独流路201~205中安装有调温器TR1、TR3、TR5、TR7、TR9,并且,调温器TR1、TR3、TR5、TR7、TR9进行温度控制以使流经单独流路201~205的油墨的温度保持均匀。因此,即使在喷头HD1~HD5喷出不同量的油墨的情况下,也能够向喷头HD1~HD5供给温度均匀的油墨。由此,能够确保印刷电路板的图案形成的高品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温器TR1、TR3、TR5、TR7、TR9配置在接近喷头HD1~HD5的位置上。即,将从调温器TR1、TR3、TR5、TR7、TR9到喷头HD1~HD5的单独流路201~205的配管长度设置为比从IN侧共用歧管111到调温器TR1、TR3、TR5、TR7、TR9的单独流路201~205的配管长度短。由此,能够将调温器TR1、TR3、TR5、TR7、TR9调整后的温度均匀性高的油墨以大致该温度直接供给至喷头HD1~HD5。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电路板的图案形成的品质。
另外,即使假设在单独流路201~205的配管长度、配管阻力存在偏差的情况下,通过安装于单独流路201~205的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5(由此,能够对每个喷头HD1~HD5分别调整油墨流量)和调温器TR1、TR3、TR5、TR7、TR9(由此,能够对每个喷头HD1~HD5分别调整油墨温度)的作用,也能够向喷头HD1~HD5供给温度均匀的油墨。即,能够通过调温器TR1、TR3、TR5、TR7、TR9来修正位于IN侧共用歧管111与喷头HD1~HD5之间的单独流路201~205中可能产生的油墨温度的偏差,从而供给至喷头HD1~HD5。
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既具备能够加热整个油墨循环回路的调温器TR13又具备分别加热喷头HD1~HD5的调温器TR1、TR3、TR5、TR7、TR9这两者。因此,能够如启动调温序列S100(参见图5)那样,在需要短时间内使油墨升温的情况下使用调温器TR13;在需要精密地调整供给至喷头HD1~HD5的油墨温度的稳定调温序列S120(参见图5)中,并用调温器TR13与调温器TR1、TR3、TR5、TR7、TR9。由此,能够有效地运用调温器。
<4.效果>
在上述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一个油墨循环系统中,向五个喷头HD1~HD5供给油墨,在这些喷头HD1~HD5的IN侧(上游侧)和OUT侧(下游侧)分别设置有IN歧管111和OUT歧管,在稳定工作状态下,油墨在从IN歧管111经由第一至第五单独流路201~205、第一至第五喷头HD1~HD5以及第六至第十单独流路206~210至OUT歧管112这五条流路中循环,从而,向五个喷头HD1~HD5分别供给油墨。另外,如已述般,该五条流路配置为各个配管的长度以及各个配管阻力彼此相同。由此,能够使用于向该五个喷头HD1~HD5供给油墨的五个流路中的油墨流量保持均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在五个喷头HD1~HD5的IN侧的单独流路201~205上的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5均能够调整流量。因此,在通过上述结构仍不能使五个流路中的油墨流量保持均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这些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5来调整流量,从而可靠地使上述五条流路中的油墨流量保持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共用路径213中,通过包括加热器HE12的调温器TR12来加热油墨并将其调整至希望的温度,并且,在IN歧管111中,通过包括IN侧共用歧管加热器HE13的调温器(IN侧共用歧管调温器)TR13来加热油墨并将其调整至希望的温度,除此之外,通过分别设置在单独块121~130中的IN侧的单独块121、123、125、127、129上的包括喷头单独块加热器HEi的调温器(喷头单独块调温器)TRi(i=1~5),在IN侧的单独块121、123、125、127、129中也能够调节油墨温度使其保持均匀。由此,能够通过一个油墨循环系统可靠地使供给油墨的五个喷头HD1~HD5中的油墨的温度保持均匀。在油墨循环装置中,在使用如阻焊油墨这样粘度较高的油墨的情况下,这样的温度的均匀化有效地实现了从五个喷头HD1~HD5喷出的油墨喷出量的均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使油墨循环装置工作时执行启动调温序列(参见图5),从而,在关闭第一至第十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并将供给罐103的气压Pp设置为高正压值PpH、将循环罐102的气压Pn设置为高负压值PnH的状态下,油墨在供给罐103→IN歧管111→旁通流路215→OUT歧管112→循环罐102→供给罐103这一路径中循环(参见图6)。由此,能够阻止在油墨循环装置停止工作过程中混入的气泡流向喷头一侧(喷头HD1~HD5),并以比以往更短的时间将该混入的气泡排出罐外。另外,因为油墨的流量增多,所以,油墨、构成流路的配管部的温度加速上升,达到稳定油墨温度的时间比以往缩短。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循环罐102的气压Pn和供给罐103的气压Pp能够变更,所以,利用该功能,还能够提供轻度净化油墨或改变弯月面压力进行清洁的功能。另外,通过独立控制分别设置在喷头HD1~HD5的IN侧和OUT侧的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的开闭,从而,能够对每个喷头进行油墨净化或清洁。进而,另外,通过使用常闭型电磁阀作为这些单独流路电磁阀SV1~SV10,能够在油墨循环装置或者具有该油墨循环装置的装置不具备保持电源(待机用电源)的情况下,也防止从喷头HD1~HD流出油墨。
<5.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个油墨循环系统向五个喷头HD1~HD5供给油墨(参见图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一个油墨循环系统向四个以下或者六个以上的多个喷头供给油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油墨循环装置是一种构成阻焊喷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装置,虽然使用阻焊油墨,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使用其他种类油墨的油墨循环装置。并且,在使用如阻焊油墨这样粘度较高的油墨的情况下,本发明尤其有效。
Claims (7)
1.一种油墨循环装置,使油墨在经由油墨循环型的多个喷墨头的一个循环回路中循环,并向多个所述喷墨头供给油墨,其中,
所述油墨循环装置具有:
供给侧歧管和排出侧歧管,在所述循环回路中,分别配置多个所述喷墨头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多个供给侧分支路,构成所述循环回路的一部分,并用于分别向多个所述喷墨头供给所述供给侧歧管中的油墨;
多个排出侧分支路,构成所述循环回路的一部分,并用于分别将多个所述喷墨头中的油墨向所述排出侧歧管排出;
共用调温器,包括加热所述供给侧歧管内的油墨的加热器,并调节该油墨的温度;
多个单独调温器,分别包括对经由多个所述供给侧分支路被分别供给至多个所述喷墨头的油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并将该油墨的温度分别调节至相同的目标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
从所述供给侧歧管分别经由多个所述供给侧分支路和多个所述排出侧分支路并至所述排出侧歧管的多个分支路构成为,配管的长度以及配管阻力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还具有:
多个单独阀,分别开闭多个所述分支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单独阀能够调整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还具有:
多个供给侧单独阀,分别开闭多个所述供给侧分支路;
多个排出侧单独阀,分别开闭多个所述排出侧分支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还具有:
旁通流路,从所述供给侧歧管至所述排出侧歧管;
旁通阀,开闭所述旁通流路。
7.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墨循环装置,其中,还具有:
供给罐,贮存应经由所述供给侧歧管向多个所述喷墨头供给的油墨;
循环罐,贮存从多个所述喷墨头经由所述排出侧歧管排出的油墨;
用于从所述排出侧歧管向所述循环罐排出油墨的流路;
用于从所述循环罐向所述供给罐输送油墨的流路;
用于从所述供给罐向所述供给侧歧管供给油墨的流路;
加压调整装置,将所述供给罐的气压设定为正压;
减压调整装置,将所述循环罐的气压设定为负压;
控制部,控制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所述旁通阀、所述加压调整装置和所述减压调整装置,
若使该油墨循环装置工作,
则在规定的待机期间内,所述控制部控制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和所述旁通阀,以使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和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成为关闭状态,所述旁通阀成为打开状态,并且
在所述待机期间内,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加压调整装置和所述减压调整装置,以使被设定为所述供给罐的气压的正压与大气压的差大于在该油墨循环装置的稳定工作状态下被设定为所述供给罐的气压的正压即稳定正压与大气压的差,并且,被设定为所述循环罐的气压的负压与大气压的差大于在该油墨循环装置的稳定工作状态下被设定为所述循环罐的气压的负压即稳定负压与大气压的差;
若经过所述待机时间,
则所述控制部控制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和所述旁通阀,以使多个所述供给侧单独阀和多个所述排出侧单独阀成为打开状态,所述旁通阀成为关闭状态,并且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加压调整装置和所述减压调整装置,以使所述供给罐的气压成为所述稳定正压,且所述循环罐的气压成为所述稳定负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59961 | 2020-03-30 | ||
JP2020059961A JP2021154697A (ja) | 2020-03-30 | 2020-03-30 | インク循環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59675A true CN113459675A (zh) | 2021-10-01 |
Family
ID=77868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50775.4A Pending CN113459675A (zh) | 2020-03-30 | 2021-03-08 | 油墨循环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1154697A (zh) |
KR (1) | KR20210122080A (zh) |
CN (1) | CN113459675A (zh) |
TW (1) | TW202135947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079511A1 (en) * | 2006-06-16 | 2010-04-01 | Fuji Xerox Co., Ltd. |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device |
JP2011183689A (ja) * | 2010-03-09 | 2011-09-22 | Fujifilm Corp | 温度センサの校正方法、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20140247313A1 (en) * | 2009-09-02 | 2014-09-0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Supply Method |
JP2016182725A (ja) * | 2015-03-26 | 2016-10-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ク加熱方法 |
CN206938200U (zh) * | 2017-06-12 | 2018-01-30 | 贵州大学 | 一种具有预热功能的压电撞针打印喷头 |
-
2020
- 2020-03-30 JP JP2020059961A patent/JP2021154697A/ja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3-08 KR KR1020210030156A patent/KR20210122080A/ko unknown
- 2021-03-08 CN CN202110250775.4A patent/CN113459675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3-19 TW TW110109866A patent/TW202135947A/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079511A1 (en) * | 2006-06-16 | 2010-04-01 | Fuji Xerox Co., Ltd. |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device |
US20140247313A1 (en) * | 2009-09-02 | 2014-09-0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Supply Method |
JP2011183689A (ja) * | 2010-03-09 | 2011-09-22 | Fujifilm Corp | 温度センサの校正方法、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6182725A (ja) * | 2015-03-26 | 2016-10-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ク加熱方法 |
CN206938200U (zh) * | 2017-06-12 | 2018-01-30 | 贵州大学 | 一种具有预热功能的压电撞针打印喷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10122080A (ko) | 2021-10-08 |
JP2021154697A (ja) | 2021-10-07 |
TW202135947A (zh) | 2021-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55943B1 (ko) | 액처리 장치 | |
KR102574136B1 (ko) | 액적 토출 장치 및 액적 토출 방법 | |
JP2008513245A (ja) | 流体供給方法及び装置 | |
JP2008162284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供給機構及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 |
JP2010158878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TW201702084A (zh) | 油墨噴射裝置及油墨噴射方法 | |
CN116483144A (zh) | 循环装置 | |
JP719862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CN113459675A (zh) | 油墨循环装置 | |
CN114571867B (zh) | 液体循环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 | |
US20190308223A1 (en) | Cleaning liquid supplying system,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system | |
JP7318158B2 (ja) | 印刷モジュール用の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を供給するための方法 | |
KR20200093440A (ko) | 잉크 토출 장치 및 잉크 토출 방법 | |
KR20150106323A (ko) | 액상의 막재료의 토출장치 | |
EP3708377B1 (en) | Ink-jet printer | |
JPH11114474A (ja) | 基板処理装置 | |
WO2023190167A1 (ja) | 塗装装置及び塗装方法 | |
KR102722736B1 (ko) | 인쇄 모듈을 위한 잉크 전달 시스템 및 잉크 전달 방법 | |
CN114496837A (zh) | 基板处理装置和基板处理方法 | |
CN107215101B (zh) | 用于给至少一个印刷头以循环方式供应油墨的设备 | |
WO2021183108A1 (en) | Valve control based on print data | |
JP2023071230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15692172A (zh) | 基板处理方法和基板处理装置 | |
JP2012161753A (ja) | 塗布液の塗布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