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44349A -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44349A
CN113444349A CN202110663035.3A CN202110663035A CN113444349A CN 113444349 A CN113444349 A CN 113444349A CN 202110663035 A CN202110663035 A CN 202110663035A CN 113444349 A CN113444349 A CN 1134443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aging bag
parts
mixing
green
phosph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630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e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e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e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e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630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443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443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4434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4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e.g. lact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4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 carboxylic acids, e.g. lact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4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J2423/06Poly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6Biodegradab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08L2205/03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containing four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低密度聚乙烯50‑100份;聚乳酸150‑200份;聚乙烯醇15‑30份;增塑剂5‑8份;偶联剂5‑10份;改性纤维50‑100份;所述改性纤维的制备步骤如下:a、预处理:将棉纤维在pH为9‑11的碱性条件下,升温至50‑60℃,加热10‑20min后,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混合,制得混合物A;b、改性处理:将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升温60‑80℃,加热混合,制得改性纤维;所述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组成。本申请的绿色无毒包装袋具有降解速率快,可明显降低对土地负荷和毒害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塑料薄膜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袋,由于其廉价、重量轻、容量大、便于收纳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
相关技术中的塑料袋多是以聚乙烯为主要原料聚合而成的。通过聚乙烯材料本身的结构特性,赋予了塑料袋很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但正是由于聚乙烯的稳定性较强,在自然环境条件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给环境带来了难以收拾的后患,即“白色污染”。
上述技术中制得的塑料袋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一般只能通过填埋法缓慢降解,但其降解过程往往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而且随着废弃塑料袋数量的逐年增加,其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也会逐年递增,继而给本来就缺乏的可耕种土地带来更大的压力,环保效益较低。
发明内容
为使得塑料袋可以快速降解,减少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本申请提供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低密度聚乙烯 50-100份;
聚乳酸 150-200份;
聚乙烯醇 15-30份;
增塑剂 5-8份;
偶联剂 5-10份;
改性纤维 50-100份;
所述改性纤维的制备步骤如下:
a、预处理:将纤维素在pH为9-11的碱性条件下,升温至50-60℃,加热10-20min后,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混合,制得混合物A;
b、改性处理:将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升温至60-80℃,加热混合,制得改性纤维;
所述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棉纤维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其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处理后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混合时,部分纤维素被碱化,纤维素上的含碳基团结合力大大增强,少量的纤维素被水解,并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发生酯化,纤维素间彼此共聚形成纤维素共聚物。该纤维素共聚物在与磷酸盐、混合胶体和淀粉加热混合时,其淀粉组分经加热糊化后,可通过磷酸基团的酯化促进,与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配合,并交联填充形成复合网状的共聚物,该共聚物可与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乳酸相互填充配合,共同构成环保型塑料薄膜。
上述塑料薄膜在填埋处理时,其复合网状共聚物与聚乳酸最先发生裂解,并在塑料薄膜上形成大量的空隙和裂缝,塑料薄膜表面的稳定性和结构被快速破坏,其裂解、碎片化的进程大幅度提升,继而降低了对土壤的负荷和毒害,且整体降解效果更好,更为绿色环保。
优选的,所述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按重量比1:(0.2-0.3):(0.1-0.2)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配比的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其与纤维素共聚物的结合填充效果较好,且淀粉加热糊化后,可为淀粉提供大量的磷酸结合基团,促进了淀粉的酯化和交联填充,继而形成的复合网状共聚物,结构更为致密复杂。填埋过程中,当复合网状共聚物降解后,塑料薄膜可以快速被裂解为大量的细小碎片,保障了其降解效果,更为绿色环保。
优选的,a中所述纤维素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重量比1:(0.3-0.5)混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配比2-辛烯基琥珀酸酐与纤维素的交联改性效果较好,纤维素被水解后,可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酯化,并共聚形成支化程度较高的纤维素共聚物,其结构更为致密复杂,且与混合胶体、聚乙烯、聚乳酸的填充效果更好,继而填埋过程中,塑料薄膜碎片化的进程可以大幅提升,并快速降解,降低了对土壤的负荷和毒害。
优选的,b中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按重量比1:(0.1-0.2):(0.3-0.5)混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配比的磷酸盐和混合胶体,其与纤维素共聚物在加热混合后的交联填充效果最好,淀粉在经加热糊化后,可通过磷酸基团的作用,快速酯化,并增强酯化基团的结合力,继而能与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充分结合填充,并交联形成结构较为致密的复合网状的共聚物,该共聚物可与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乳酸共同构成环保型塑料薄膜。填埋过程中,通过共聚物与聚乳酸的优先降解,使得塑料薄膜得以被快速碎片化,降低了对土壤的负荷和毒害。
优选的,所述磷酸盐由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按重量比1:(0.8-1.2)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配比的正磷酸盐与偏磷酸盐,其复配效果较好,所产生的磷酸基团,促进效果和活性均较高,且部分偏磷酸盐可溶解释放少量的磷酸盐离子,促进糊化后淀粉与环氧脂肪酸甲酯和三甲基磷酸酯的交联填充,继而填埋过程中,降解较为迅速,且绿色环保,无毒无害。
优选的,所述增塑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柠檬酸三丁酯按重量比1:(0.5-0.8)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配比的增塑剂,能通过两者的混合使用,显著改善各组分间的流动性和分散性,继而赋予塑料薄膜更好的拉伸强度和柔韧性,且土埋过程中,当复合网状共聚物和聚乳酸优先降解后,塑料薄膜可以快速裂解成小分子,从而减少了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
优选的,所述偶联剂由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2-3)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配比的偶联剂,能通过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复配使用,增强各组分间的交联性,继而复合网状共聚物和聚乳酸的分散性更高,结构更为复杂致密,且填埋过程中,能够快速降解。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将低密度聚乙烯、聚乳酸、聚乙烯醇和改性纤维按对应重量份数混合,制得混合料;
S2、再将S1中的混合料与增塑剂和偶联剂按对应重量份数混合,制得预制料,预制料经挤出制粒,制得塑料颗粒;
S3、将S2中制得的塑料颗粒干燥并吹塑成薄膜,经裁切、定型后,即可制得绿色无毒包装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制备方法较为简易,原料易于获得,且较为绿色环保的同时,各项参数条件易于控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适用于产业化生产制得大批量性能稳定的绿色无毒包装袋。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通过改性纤维与聚乳酸和低密度聚乙烯的交联填充,赋予了塑料薄膜较优的性能,且填埋过程中,可通过复合网状共聚物和聚乳酸的优先降解,快速破坏塑料薄膜的稳定性和表面结构,塑料薄膜可以快速降解,继而减少了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
2、本申请通过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的复配使用,提高了磷酸基团的结合活性,且能释放少量的磷酸根离子,协同促进糊化后淀粉与环氧脂肪酸甲酯和三甲基磷酸酯的交联,继而填埋过程中,通过复合网状共聚物的优先降,可以实现塑料薄膜的快速降解;
3、本申请中的制备步骤较为简易的同时,原料绿色环保、易于获得,且各项参数条件易于控制和达到,因而有利于大批量产业化生产,且所制得绿色无毒包装袋性能稳定,均能在填埋过程中快速裂解,有效缓解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所用的原料,除下述特殊说明之外,其他均为市售:
低密度聚乙烯,牌号2426K,采购自茂名市业祥塑胶有限公司;
聚乳酸,牌号PLA全降解原料,采购自东莞市嘉嘉塑胶原料有限公司;
聚乙烯醇,CAS 9002-89-5,采购自济南万得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棉纤维,为纤维长度在5-10mm的短切棉纤维;
2-辛烯基琥珀酸酐,CAS号26680-54-6,采购自武汉克米克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环氧脂肪酸甲酯,CAS 6084-76-0,采购自南通润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三甲基磷酸酯,CAS 64249-01-0,采购自山东力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甲基丙烯酸甲酯,CAS 80-62-6,采购自山东国化化学有限公司;
柠檬酸三丁酯,CAS号77-94-1,采购自济南晶昊化工有限公司;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CAS号919-30-2,采购自南京能德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CAS号2768-02-7,采购自上海凯赛化工有限公司。
制备例
制备例1
一种改性纤维,其制备步骤如下:
a、预处理:将10kg棉纤维在pH为9的碱性条件下,升温至50℃,加热10min后,将其与 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重量比1:0.2混合,以3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制得混合物A;
b、改性处理:将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按重量比1:0.05:0.2混合,升温至60- 80℃,并以500r/min的转速搅拌30min,制得改性纤维;
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按重量比1:0.1:0.05组成;
磷酸盐为正磷酸盐,磷酸二氢钠。
制备例2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a中棉纤维在pH为10的碱性条件下,升温至55℃,加热15min后,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混合。
制备例3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a中棉纤维在pH为11的碱性条件下,升温至 60℃,加热20min后,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混合。
制备例4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a中棉纤维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重量比1: 0.3混合。
制备例5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a中棉纤维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重量比1: 0.4混合。
制备例6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a中棉纤维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重量比1: 0.5混合。
制备例7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a中棉纤维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重量比1: 0.6混合。
制备例8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b中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按重量比 1:0.1:0.3混合。
制备例9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b中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按重量比 1:0.15:0.4混合。
制备例10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b中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按重量比1:0.2:0.5混合。
制备例11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b中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按重量比 1:0.25:0.6混合。
制备例12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按重量比1:0.2:0.1组成。
制备例13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按重量比1:0.3:0.15组成。
制备例14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按重量比1:0.4:0.2组成。
制备例15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按重量比1:0.5:0.25组成。
制备例16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磷酸盐为偏磷酸盐,六偏磷酸钠。
制备例17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磷酸盐由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按重量比1:0.6 组成;
正磷酸盐为磷酸二氢钠;
偏磷酸盐为六偏磷酸钠。
制备例18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磷酸盐由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按重量比1:0.8 组成;
正磷酸盐为磷酸二氢钠;
偏磷酸盐为六偏磷酸钠。
制备例19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磷酸盐由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按重量比1:1 组成;
正磷酸盐为磷酸二氢钠;
偏磷酸盐为六偏磷酸钠。
制备例20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磷酸盐由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按重量比1:1.2 组成;
正磷酸盐为磷酸二氢钠;
偏磷酸盐为六偏磷酸钠。
制备例21
一种改性纤维,与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磷酸盐由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按重量比1:1.4 组成;
正磷酸盐为磷酸二氢钠;
偏磷酸盐为六偏磷酸钠。
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如表1所示,并通过如下步骤制备获得:
S1、先将低密度聚乙烯、聚乳酸、聚乙烯醇和改性纤维按对应重量加热至150℃,以150r/min混合30min,制得混合料;
S2、再将S1中的混合料与增塑剂和偶联剂按对应重量加热至130℃,以100r/min混合 30min,制得预制料,预制料经挤出制粒,得到塑料颗粒,挤出温度为120℃,挤出时长为1.5s;
S3、将S2中制得的塑料颗粒干燥处理,再吹塑成薄膜,经裁切、定型后,即可制得绿色无毒包装袋;
增塑剂为甲基丙烯酸甲酯;
偶联剂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实施例2-6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6中各组分及其重量(kg)
Figure BDA0003115862140000081
实施例7-26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用改性纤维的使用情况不同,具体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7-26中改性纤维使用情况对照表
Figure BDA0003115862140000082
Figure BDA0003115862140000091
实施例27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丁酯。
实施例28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塑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柠檬酸三丁酯按重量比1:0.3组成。
实施例29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塑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柠檬酸三丁酯按重量比1:0.5组成。
实施例30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塑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柠檬酸三丁酯按重量比1:0.65组成。
实施例31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塑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柠檬酸三丁酯按重量比1:0.8组成。
实施例32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塑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柠檬酸三丁酯按重量比1:1组成。
实施例33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偶联剂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
实施例34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偶联剂由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1组成。
实施例35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偶联剂由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2组成。
实施例36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偶联剂由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2.5组成。
实施例37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偶联剂由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3组成。
实施例38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偶联剂由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4组成。
对比例
对比例1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棉纤维没有进行改性处理。
对比例2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a中棉纤维在pH为8的碱性条件下,升温至30℃,加热10min后,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混合。
对比例3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a中棉纤维在pH为12的碱条件下,升温至80℃,加热30min后,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混合。
对比例4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混合胶体中不含环氧脂肪酸甲酯。
对比例5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混合胶体中不含三甲基磷酸酯。
对比例6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混合胶体中不含淀粉。
对比例7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混合胶体中不含环氧脂肪酸甲酯和三甲基磷酸酯。
对比例8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混合胶体中不含环氧脂肪酸甲酯和淀粉。
对比例9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混合胶体中不含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
对比例10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b中不含磷酸盐。
性能检测试验
分别称取实施例1-38和对比例1-10中制得的绿色无毒包装袋作为测试对象,将其填埋到到土壤中进行降解试验,具体检测步骤和检测标准参照GB/T 20197-2006《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识和降解性能要求》的标准进行,固定天数后,记录其残余重量,并计算得到失重率,结果记入表3中。
表3填埋降解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115862140000111
Figure BDA0003115862140000121
Figure BDA0003115862140000131
Figure BDA0003115862140000141
结合实施例1-6、对比例1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6在填埋30d时,其失重率就均已高于21%,降解初期就能快速高效的进行降解,继而缓解了带给可耕种土地的压力。
实施例3为最优实施例,在填埋30d后,失重率为23.1%,在填埋120d后,失重率最高可达82.8%,可见该组分配比下制得的塑料薄膜,其在降解时整体降解速度较快,且降解率较高,继而能有效减少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具有较高的环保效益。
对比例1中由于未采用改性纤维,其在填埋30d时,失重率仅为10.3%,120d时失重率也仅为50.2%。
由此可见改性纤维的加入,使得塑料薄膜的结构和性能可以被快速破坏,继而包装袋的裂解、碎片化的进程大幅度提升,且较为绿色,环保,可有效缓解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
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7-8、对比例2-3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7-8在填埋30d时,其失重率就均已高于21.5%。其中实施例7为最优实施例,即制备例2为最优工艺,在填埋30d后,失重率为22.0%,在填埋120d后,失重率最高可达67.5%。由此可见该pH和温度下制得的改性纤维,其对塑料薄膜的降解速度和降解率的提升效果较好,且该塑料薄膜在初期的降解较为迅猛,可有效缓解带给可耕种土地的压力,具有较高的环保效益。
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9-12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9-12在填埋30d时,其失重率就均已高于22.0%,其中实施例10为最优实施例,即制备例5为最优配比,在填埋30d 后,失重率为23.5%,在填埋120d后,失重率最高可达85.0%。
由此可见该配比下共聚形成的纤维素共聚物支化程度较高,与混合胶体、聚乙烯、聚乳酸的交联填充效果更好,因此在填埋过程中,可通过复合网状共聚物的优先降解,使得塑料薄膜碎片化的进程大幅提升,继而达到降低对土壤的负荷和毒害的目的。
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13-16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3-16在填埋30d时,其失重率就均已高于22.0%,其中实施例14为最优实施例,即制备例9为最优配比,在填埋 30d后,失重率为23.2%,在填埋120d后,失重率最高可达82.3%。
由此可见该配比下的磷酸盐和混合胶体,其与纤维素共聚物的交联填充效果最好,淀粉在经糊化、酯化后,与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充分结合填充形成的复合网状的共聚物结构最为致密。填埋过程中,通过共聚物与聚乳酸的优先降解,塑料薄膜的降解进程大幅提升,缓解了塑料薄膜对土壤的负荷和毒害。
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17-20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7-20在填埋30d时,其失重率就均已高于23.0%,其中实施例18为最优实施例,即制备例13中混合胶体为最优配比,在填埋30d后,失重率为24.3%,在填埋120d后,失重率最高可达84.4%。
对比例4-9中由于未同时采用三种组分,其在填埋30d时,失重率均低于20%,在填埋120d后,最大失重率也仅为52.3%。
由此可见上述配比的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其与纤维素共聚物的结合填充效果较好,且三者具有协同效果,可通过促进淀粉的酯化交联形成结构更为致密的复合网状共聚物。继而填埋过程中,当复合网状共聚物降解后,塑料薄膜可以快速降解以缓解对土地的压力,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
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21-26、对比例10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21-26在填埋30d时,其失重率均已高于21%,其中实施例24为优选实施例,即制备例19为优选例,在填埋120d后,失重率最高可达78.3%。
对比例10中由于未加入磷酸盐,其在填埋30d时,失重率仅为18.4%,120d时失重率也仅为53.7%,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由此可见磷酸盐的加入有利于淀粉与环氧脂肪酸甲酯和三甲基磷酸酯的交联填充,且正磷酸盐与偏磷酸盐同时使用时,具有复配效果,因此在降解时塑料薄膜的降解更为迅猛,可以有效缓解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
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27-32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27-32在填埋30d时,其失重率均已高于21.5%,其中实施例30为优选实施例,在填埋120d后,失重率最高可达75.8%。
由此可见该配比下的增塑剂,能通过两者的配合使用,改善各组分间的流动性,继而复合网状共聚物与聚乳酸的分散效果更好。填埋裂解过程中,当复合网状共聚物与聚乳酸优先降解后,塑料薄膜表面结构可以快速被破坏,并裂解成细小碎片,从而减少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
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33-38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33-38在填埋30d时,其失重率均已高于21.5%,其中实施例36为优选实施例,在填埋120d后,失重率最高可达77.7%。
由此可见该配比下的偶联剂,能通过两者的复配使用,增强各组分间的交联性,继而改善复合网状共聚物和聚乳酸的分散性,填埋裂解过程中,塑料薄膜的降解速率更快,可有效降低对土地的负荷和毒害,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低密度聚乙烯50-100份;
聚乳酸150-200份;
聚乙烯醇 15-30份;
增塑剂5-8份;
偶联剂5-10份;
改性纤维50-100份;
所述改性纤维的制备步骤如下:
a、预处理:将棉纤维在pH为9-11的碱性条件下,升温至50-60℃,加热10-20min后,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混合,制得混合物A;
b、改性处理:将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升温至60-80℃,加热混合,制得改性纤维;
所述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无毒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胶体由环氧脂肪酸甲酯、三甲基磷酸酯和淀粉按重量比1:(0.2-0.3):(0.1-0.2)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无毒包装袋,其特征在于,a中所述纤维素与2-辛烯基琥珀酸酐按重量比1:(0.3-0.5)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无毒包装袋,其特征在于,b中混合物A与磷酸盐和混合胶体按重量比1:(0.1-0.2):(0.3-0.5)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无毒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盐由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按重量比1:(0.8-1.2)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无毒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塑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柠檬酸三丁酯按重量比1:(0.5-0.8)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无毒包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由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2-3)组成。
8.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绿色无毒包装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将低密度聚乙烯、聚乳酸、聚乙烯醇和改性纤维按对应重量份数混合,制得混合料;
S2、再将S1中的混合料与增塑剂和偶联剂按对应重量份数混合,制得预制料,预制料经挤出制粒,制得塑料颗粒;
S3、将S2中制得的塑料颗粒干燥并吹塑成薄膜,经裁切、定型后,即可制得绿色无毒包装袋。
CN202110663035.3A 2021-06-15 2021-06-15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134443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3035.3A CN113444349A (zh) 2021-06-15 2021-06-15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3035.3A CN113444349A (zh) 2021-06-15 2021-06-15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44349A true CN113444349A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11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63035.3A Withdrawn CN113444349A (zh) 2021-06-15 2021-06-15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4434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3023A (zh) * 2022-05-24 2022-07-15 绍兴兆丰绒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可降解绒布面料及其染色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11905A1 (en) * 2008-02-01 2010-12-09 Roquette Freres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rmoplastic compositions based on plasticized starch and resulting compositions
JP2015044948A (ja) * 2013-08-29 2015-03-12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037815A (zh) * 2015-06-25 2015-11-11 张家港市大能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手机壳的可降解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66569A (zh) * 2016-08-29 2017-02-01 芜湖众力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可降解的耐低温性佳的改性塑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06496762A (zh) * 2016-11-23 2017-03-15 广西大学 一种可降解环保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93730A (zh) * 2017-11-17 2018-03-13 梁乔保 一种易降解抗菌的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890742A (zh) * 2020-08-05 2020-11-06 杭州弘毅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基高遮光阻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200392256A1 (en) * 2018-02-22 2020-12-17 Sanwa Starch Co., Ltd. Starch with high dietary fiber content suitably usable in foods and beverage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11905A1 (en) * 2008-02-01 2010-12-09 Roquette Freres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rmoplastic compositions based on plasticized starch and resulting compositions
JP2015044948A (ja) * 2013-08-29 2015-03-12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037815A (zh) * 2015-06-25 2015-11-11 张家港市大能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手机壳的可降解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66569A (zh) * 2016-08-29 2017-02-01 芜湖众力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可降解的耐低温性佳的改性塑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06496762A (zh) * 2016-11-23 2017-03-15 广西大学 一种可降解环保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93730A (zh) * 2017-11-17 2018-03-13 梁乔保 一种易降解抗菌的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200392256A1 (en) * 2018-02-22 2020-12-17 Sanwa Starch Co., Ltd. Starch with high dietary fiber content suitably usable in foods and beverages
CN111890742A (zh) * 2020-08-05 2020-11-06 杭州弘毅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基高遮光阻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3023A (zh) * 2022-05-24 2022-07-15 绍兴兆丰绒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可降解绒布面料及其染色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64743A (zh) 一种基于多重氢键作用的植物多酚/纳米纤维素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992518B (zh) 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
CN104910440A (zh) 一种抗菌淀粉共混型全降解塑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92162A (zh) 一种ε-聚赖氨酸聚乙烯醇复合生物抗菌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09968B (zh) 基于浒苔提取物的生物可降解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242561A (zh) 一种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可降解地膜的方法
CN113444349A (zh) 一种绿色无毒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44205A (zh) 一种抗菌厚纤维素板的制备方法
CN111944176A (zh) 一种用于包装的淀粉-植物基生物塑料片材及制备方法
CN111718568A (zh) 一种环保塑料玩具制品制备方法
CN113354875B (zh) 一种低成本生物全降解一次性吸管的生产方法
CN111378261A (zh) 一次性餐盒的加工方法
CN114133712A (zh) 一种可生物全降解的农用地膜
CN112063126B (zh) 可完全生物降解的淀粉复合地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77320A (zh) 一种用于包装材料的新型pcl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69513A (zh) 植物粉的应用、聚乙烯醇薄膜增塑剂、聚乙烯醇组合物、聚乙烯醇薄膜母粒和薄膜
CN111534071A (zh) 一种秸秆/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7620A (zh) 一种由粉煤灰负载交联淀粉改性的低密度聚乙烯降解地膜及其制备方法
JP3317624B2 (ja) 生分解性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WO2019100964A1 (zh) 稻壳粉母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44341A (zh) 一种绿色环保包装袋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34637A (zh) 一种环保胶水
CN103806277B (zh) 一种植物纤维的表面改性方法
CN113024896A (zh) 一种生物可降解保鲜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7622A (zh) 一种由纳米蒙脱土负载交联淀粉改性的磁性低密度聚乙烯降解地膜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