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2473A - 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 Google Patents

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2473A
CN113422473A CN202110527899.2A CN202110527899A CN113422473A CN 113422473 A CN113422473 A CN 113422473A CN 202110527899 A CN202110527899 A CN 202110527899A CN 113422473 A CN113422473 A CN 113422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fuel injection
oil injection
outer ring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278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丹丰
薛家宁
刘佳佳
丁佐蓬
常昆鹏
李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052789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224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22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24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该外圈喷油结构用于对定子绕组外圈进行冷却,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置有沿周向方向延伸的通道,所述本体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二喷油孔,所述第二喷油孔与该第二喷油孔所对应的所述通道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喷油孔沿所述本体的内壁面周向排布。根据本申请的外圈喷油结构,能够保证绕组冷却均匀,避免绕组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电机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新能源车领域快速发展,行业内竞争也 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厂商着力于油冷技术在乘用车主驱电机上的应用,以从 技术角度出发提升主驱动系统的功率密度。
现阶段各厂家产品,为了减小体积节约成本,采用的方案主要是提高电机转速和改善冷却条件以提高功率密度。提高电机转速受轴承、油封和配套减速器速比等因素限制,往往产生较多的负作用。改善冷却条件方面,水冷冷却效果有限,而采用填充导热材料提高传热效率一般受材料成本,或工艺复杂度等因素制约,不适宜批量生产。因此现阶段,最有效的方案是使用油冷技术,但现有的油冷冷却方案多是油路结构复杂,增加了加工工艺成本,或油路结构不合理,冷却效果有限,尤其对定子的冷却,多存在冷却不均的情况。
当前,新能源汽车主驱电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当处于低速大扭矩时,主驱电机的定子及转子会发出大量的热,当前新能源汽车主驱电机的散热方式多为在电机机壳内部开设螺旋水流道,通过水在机壳内的循环流动,进而实现电机的冷却效果,这种冷却方式存在电机绕组、轴承无法得到直接冷却和润滑,主驱电机的主要发热源得不到有效冷却的问题,因此电机热负荷受限,进而导致电机体积受限。
若采用油冷式冷却,冷却油可直接与电机各发热源接触,并在结构上做到针对性冷却,主驱电机各发热源得到有效冷却,在相同性能要求下,油冷电机相比传统的水冷电机,热负荷得到提高,电机体积可以减小,功率密度进而得到提高,冷却油可同时润滑冷却电机轴承,进而电机寿命也得到提高。
当前电机油冷方式是将冷却油直接冷却定子绕组,单现有油冷方式存在绕组冷却不均匀,导致绕组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容易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能够保证绕组冷却均匀,避免绕组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电机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外圈喷油结构,用于对定子绕组外圈进行冷却,包括本体,本体内置有沿周向方向延伸的通道,本体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二喷油孔,第二喷油孔与该第二喷油孔所对应的通道连通,多个第二喷油孔沿本体的内壁面周向排布。
优选地,第二喷油孔包括主喷油孔和辅助喷油孔,主喷油孔在本体的内壁面的展开结构上沿直线方向周向排布,至少部分辅助喷油孔设置在位于本体顶部的主喷油孔周侧。
优选地,主喷油孔沿轴向设置在内壁面的中间位置。
优选地,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的周向至少一侧设置有辅助喷油孔。
优选地,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的周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喷油孔。
优选地,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的周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辅助喷油孔,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和相邻主喷油孔之间的辅助喷油孔中,靠近相邻主喷油孔的辅助喷油孔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和相邻主喷油孔的中间位置。
优选地,与顶部的主喷油孔相邻的主喷油孔在远离顶部的主喷油孔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喷油孔。
优选地,设置在远离顶部的主喷油孔一侧的辅助喷油孔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主喷油孔的中心连线的两侧。
优选地,本体上设置有外环入油口,外环入油口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的周向一侧,外环入油口所在侧的辅助喷油孔数量少于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的周向另一侧的辅助喷油孔的数量。
优选地,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的轴向一侧设置有辅助喷油孔;或,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喷油孔。
优选地,外圈喷油结构为整环或半环结构。
优选地,外圈喷油结构为整环时,相邻的通道沿周向连通,形成周向贯通的第二环形通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机,包括定子绕组,还包括上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外圈喷油结构设置在定子绕组的外周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上述的外圈喷油结构或上述的驱动电机。
本申请提供的外圈喷油结构,用于对定子绕组外圈进行冷却,包括本体,本体内置有沿周向方向延伸的通道,本体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二喷油孔,第二喷油孔与该第二喷油孔所对应的通道连通,多个第二喷油孔沿本体的内壁面周向排布。该外圈喷油结构的第二喷油孔沿着本体的内壁面周向排布,能够沿周向方向对定子绕组外圈进行冷却,因此可以使得定子绕组的冷却均匀,避免绕组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电机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驱动电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L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M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定子冷却结构流道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外圈喷油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内圈喷油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驱动电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外圈喷油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内圈喷油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前轴承冷却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机壳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前端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前端盖与前内圈喷油结构的装配结构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后外圈喷油结构与机壳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T型连通管的剖视结构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外圈喷油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1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前外圈喷油结构的喷孔位置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后外圈喷油结构的喷孔位置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机的冷却流道油路循环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电机主轴;2、轴承;3、轴承钢套;4、后轴承流道;5、第一轴向流道;6、后内圈喷油结构;7、第一轴向喷油孔;8、第一径向流道;9、电机入油口;10、第一喷油孔;11、后端盖;12、后T型连通管;13、第二轴向流道; 14、后外圈喷油结构;15、第二径向流道;16、定子绕组;17、定子铁芯;18、机壳流道;19、机壳;20、转子铁芯;21、第三轴向流道;22、第三径向流道;23、前外圈喷油结构;24、前T型连通管;25、第四径向流道;26、前端盖; 27、转子挡板;28、第四轴向流道;29、前内圈喷油结构;30、油封盖板;31、油封;32、第二轴向喷油孔;33、内环入油口;34、外环入油口;35、密封圈; 36、前轴承流道;37、外环安装凸台;38、内环安装凸台;39、外环安装座; 40、机壳集油槽;41、入水口;42、出水口;43、内环安装座;44、端盖集油槽;45、第二喷油孔;46、主喷油孔;47、辅助喷油孔;48、凸起;49、第一环形通道;50、第二环形通道;51、公端;52、母端;53、第一插接结构;54、第二插接结构;55、导油板;56、导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定子冷却结构用于对定子绕组16进行冷却,定子冷却结构包括电机入油口9、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内圈喷油结构设置在定子绕组16的内周侧,外圈喷油结构设置在定子绕组16的外周侧,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均与电机入油口9连通,内圈喷油结构包括第一喷油孔10,外圈喷油结构包括第二喷油孔45,第一喷油孔10的开口朝向定子绕组16的内周壁,第二喷油孔45的开口朝向定子绕组16的外周壁。
该定子冷却结构在定子绕组16的内外侧均设置喷油结构,因此能够利用喷油结构同时从定子绕组16的内外两侧进行喷油冷却,使得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内外冷却均匀,保证了定子绕组16冷却的均匀性,可以有效避免定子绕组16冷却不均匀所导致的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减小电机内部热岛效应,从而提高电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的定子冷却结构在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16与机壳19、以及定子绕组16与电机主轴1之间的空间中增加了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因此能够充分利用电机的内部空间来布置定子绕组16的冷却结构,从而避免额外增大电机体积的同时,实现对定子绕组16的有效冷却,提高电机的内部冷却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喷油孔10设置在内圈喷油结构的外周壁,并沿内圈喷油结构的径向延伸,由于定子绕组16位于内圈喷油结构的外周侧,因此,使得第一喷油孔10沿内圈喷油结构的径向延伸,可以保证在沿内圈喷油结构的外周壁周向设置多个第一喷油孔10时,每个第一喷油孔10在定子绕组16 内周壁上的喷射位置更加精确,更加方便进行冷却油的精确分配,提高油冷却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从其他喷射角度对第一喷油孔10的设置进行考虑,例如从冷却油在定子绕组16上的喷射面积考虑,可以使得第一喷油孔10 相对于定子铁芯17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使得第一喷油孔10的冷却油喷射在定子绕组16的内表面时,可以形成一定的侧向分力,从而使得冷却油能够沿轴向方向铺开一定面积,增加冷却油与定子绕组16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冷却油对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率。多个第一喷油孔10沿内圈喷油结构的周向间隔排布时,第一喷油孔10分成两组,一组第一喷油孔10向着内圈喷油结构的第一端倾斜,另一组第一喷油孔10向着内圈喷油结构的第二端倾斜,两组第一喷油孔10沿周向交替排布,从而使得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沿整个轴向方向都能够与冷却油充分接触,从而最大化冷却油与定子绕组16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油对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作为对上一个实施例的变形,还可以增加一组沿径向延伸且垂直于定子铁芯17的中心轴线的第一喷油孔10,从而形成三组第一喷油孔10,三组第一喷油孔10沿周向方向交替排布,从而能够使得冷却油更加全面地覆盖定子绕组16。
内圈喷油结构可以为环形结构,也可以为半环结构,当内圈喷油结构为半环结构时,内圈喷油结构设置在电机主轴1的上方,内圈喷油结构喷出的冷却油在到达定子绕组16的内壁面时,会沿着定子绕组16的内壁面向下流动,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遍布整个定子绕组16的内壁面,对定子绕组16形成全面的冷却效果。因此,不管是环形结构的内圈喷油结构,还是半环结构的内圈喷油结构,均能够实现对定子绕组16内圈的有效冷却,且半环结构的内圈喷油结构,所用材料更少,成本也会更低。
此外,由于冷却油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定子绕组16的内壁面向下流动,在顶部的停留时间较短,因此,当内圈喷油结构上的第一喷油孔10沿周向均匀排布时,会使得定子绕组16的底部冷却油富集,顶部冷却油量会略显不足,而在采用半环结构的内圈喷油结构之后,在相同的冷却油量下,冷却油会更加集中地流向定子绕组16内圈顶部位置,使得定子绕组16的内圈顶部可以有更多的冷却油进行冷却,从而提高定子绕组16的顶部绕组冷却效果,同时,冷却油沿着定子绕组16顶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又能够对下部的定子绕组16进行有效冷却,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冷却油对于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喷油孔45设置在外圈喷油结构的内周壁,并沿外圈喷油结构的径向延伸,由于定子绕组16位于外圈喷油结构的内周侧,因此,使得第二喷油孔45沿外圈喷油结构的径向延伸,可以保证在沿外圈喷油结构的内周壁周向设置多个第二喷油孔45时,每个第二喷油孔45在定子绕组16 外周壁上的喷射位置更加精确,更加方便进行冷却油的精确分配,提高油冷却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从其他喷射角度对第二喷油孔45的设置进行考虑,例如从冷却油在定子绕组16上的喷射面积考虑,可以将第二喷油孔45相对于定子铁芯17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使得第二喷油孔45的冷却油喷射在定子绕组16的外表面时,可以形成一定的侧向分力,从而使得冷却油能够沿轴向方向铺开一定面积,增加冷却油与定子绕组16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冷却油对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率。多个第二喷油孔45沿外圈喷油结构的周向间隔排布时,第二喷油孔45分成两组,一组第二喷油孔45向着外圈喷油结构的第一端倾斜,另一组第二喷油孔45向着外圈喷油结构的第二端倾斜,两组第二喷油孔45沿周向交替排布,从而使得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沿整个轴向方向都能够与冷却油充分接触,从而最大化冷却油与定子绕组16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油对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作为对上一个实施例的变形,还可以增加一组沿径向延伸且垂直于定子铁芯17的中心轴线的第二喷油孔45,从而形成三组第二喷油孔45,三组第二喷油孔45沿周向方向交替排布,从而能够使得冷却油更加全面地覆盖定子绕组16。
外圈喷油结构可以为环形结构,也可以为半环结构,当外圈喷油结构为半环结构时,外圈喷油结构设置在电机主轴1的上方,外圈喷油结构喷出的冷却油在到达定子绕组16的外壁面时,会沿着定子绕组16的外壁面向下流动,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遍布整个定子绕组16的外壁面,对定子绕组16形成全面的冷却效果。因此,不管是环形结构的外圈喷油结构,还是半环结构的外圈喷油结构,均能够实现对定子绕组16外圈的有效冷却,且半环结构的外圈喷油结构,所用材料更少,成本也会更少。
此外,由于冷却油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定子绕组16的外壁面向下流动,在顶部停留时间较短,因此,当外圈喷油结构上的第二喷油孔45沿周向均匀排布时,会使得定子绕组16的底部冷却油富集,顶部冷却油量会略显不足,而在采用半环结构的外圈喷油结构之后,在相同的冷却油量下,冷却油会更加集中地流向定子绕组16外圈顶部位置,使得定子绕组16外圈顶部可以有更多的冷却油进行冷却,从而提高定子绕组16的顶部绕组冷却效果,同时,冷却油沿着定子绕组16顶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又能够对下部的定子绕组16进行有效冷却,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冷却油对于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喷油孔10为多个,多个第一喷油孔10沿内圈喷油结构的外周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可以提高第一喷油孔10在定子绕组16上的喷油分布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喷油孔45为多个,多个第二喷油孔45沿外圈喷油结构的内周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可以提高第二喷油孔45在定子绕组16上的喷油分布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成组设置形成喷油环组件,同一喷油环组件的内圈喷油结构位于外圈喷油结构的径向内侧。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之间形成喷油冷却空间,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设置在该喷油冷却空间内,因此会同时受到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的喷油冷却,不仅能够从周向方向上形成冷却油冷却,还能够从内外两侧形成冷却油冷却,可以使得冷却油的冷却目标更加明确,冷却区域更加集中,冷却油的冷却效率更高,形成对定子绕组16的集中冷却,实现对电机内部大发热源的集中冷却,冷却油的利用效率更高。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是指定子绕组16伸出定子铁芯17两端的绕组部分。
在进行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的设计时,需要合理设计内圈喷油结构的外径以及外圈喷油结构的内径,以保证喷油孔喷出的冷却油能够达到定子绕组16的表面,对定子绕组16进行冷却,由于定子绕组16是位于外圈喷油结构的内侧,且位于内圈喷油结构的外侧,因此,外圈喷油结构顶部的冷却油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定子绕组16的表面,而内圈喷油结构喷出的冷却油如果距离定子绕组16过远,或者喷射压力不足,就会导致内圈喷油结构的冷却油无法到达定子绕组16对定子绕组16进行冷却,因此,在相同的冷却油压力下,内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16之间的间距小于外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 16之间的间距,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内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16之间的间距为L1,外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16之间的间距为L2,其中L1≤0.9L2,从而能够在合理设计喷油冷却空间的同时,实现外圈喷油结构和内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16之间间距的合理分配,保证内圈喷油结构内的冷却油能够被喷射到定子绕组16的表面,对定子绕组16形成有效冷却。
为了进一步保证内圈喷油结构对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果,需要进一步根据冷却油压力设计内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16之间的间距,使得内圈喷油结构顶部的第一喷油孔10喷射出的冷却油可以在定子绕组16表面形成溅射效果,进一步加大冷却油到达定子绕组16表面后的分布面积,提高冷却油与定子绕组16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定子绕组16包括位于前端的端部绕组和位于后端的端部绕组,因此喷油环组件为至少两个,定子绕组16的第一端即后端端部绕组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油环组件,定子绕组16的第二端即前端端部绕组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油环组件,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位于喷油环组件的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之间,这样一来,在定子绕组16的前端端部绕组和后端端部绕组处均有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进行喷油冷却,因此能够同时对定子绕组16的两端进行内外以及周向冷却,可以进一步提高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定子绕组16两端的喷油环组件均与电机入油口9 连通,因此只需要一个电机入油口9就能够实现定子绕组16两端的喷油环组件的供油,结构更加简单,实现更加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并联设置两个电机入油口9,其中一个电机入油口9与电机后端的喷油环组件连通,另一个电机入油口9与电机前端的喷油环组件连通,可以通过两个电机入油口9直接对各喷油环组件进行供油,能够保证各个喷油环组件的供油量和供油压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圈喷油结构用于对定子绕组16的外圈进行冷却,外圈喷油结构包括本体,本体内置有沿周向方向延伸的通道,本体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二喷油孔45,第二喷油孔45与该第二喷油孔45所对应的通道连通,多个第二喷油孔45沿本体的内壁面周向排布。多个通道可以沿着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沿周向方向连通。
该外圈喷油结构的第二喷油孔45沿着本体的内壁面周向排布,能够沿周向方向对定子绕组16外圈进行冷却,因此可以使得定子绕组16的冷却均匀,避免定子绕组16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电机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喷油孔45包括主喷油孔46和辅助喷油孔47,主喷油孔46在本体的内壁面的展开结构上沿直线方向周向排布,至少部分辅助喷油孔47设置在位于本体顶部的主喷油孔46周侧,主喷油孔46沿轴向设置在内壁面的中间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主喷油孔46为设置在本体的轴向方向中间位置的基本喷油孔,辅助喷油孔47依据定子绕组16的发热位置以及定子绕组16的形状结构围绕主喷油孔46进行设计,可以利用主喷油孔46满足定子绕组16的基本供油需求,利用辅助喷油孔47根据定子绕组16特点进行针对性供油,从而使得定子绕组16的供油能够与定子绕组16自身结构以及发热特点相匹配,实现定子绕组16的均匀冷却,提高对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喷油孔46沿本体的内壁面周向均匀排布,由于主喷油孔46只是为了满足定子绕组16各个位置的基本供油需求,因此主喷油孔46 的排布更多地需要实现在定子绕组16的各个位置均能够进行均匀供油,对于定子绕组16重点区域的供油需要通过辅助喷油孔47来实现,如此一来,对喷油孔的功能进行划分之后,喷油孔的结构设计和位置设计都更加分明,设计难度也大幅度降低,可以在主喷油孔46满足设计要求之后,根据定子绕组16的自身特点以及发热位置来进行辅助喷油孔47的精确化设计,利用辅助喷油孔47实现针对性冷却。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圈喷油结构根据设置位置的不同分为前外圈喷油结构 23和后外圈喷油结构14,电机入油口9同时对两个外圈喷油结构进行供油,且电机入油口9设置在电机后端,此种情况下,由于前外圈喷油结构23距离电机入油口9更远,因此压力损失更大,相对于后外圈喷油结构14而言,在喷油孔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前外圈喷油结构23的供油压力和供油量都小于后外圈喷油结构14,因此,为了保证前外圈喷油结构23和后外圈喷油结构14 的供油量的一致性,前外圈喷油结构23的第二喷油孔45的总面积大于后外圈喷油结构14的第二喷油孔45的总面积,从而利用喷油面积来补偿油量不足的问题,实现前后两端外圈喷油结构的供油一致性。
下面分别对后外圈喷油结构14和前外圈喷油结构23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后外圈喷油结构14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周向至少一侧设置有辅助喷油孔47。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 的周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喷油孔47。
对于后外圈喷油结构14而言,由于定子绕组16的顶部发热量在整个定子绕组16中最大,且冷却油在定子绕组16顶部停留时间较短,如果油量不足,就会导致定子绕组16发热量最大的顶部位置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冷却,使得定子绕组16的顶部仍然容易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后外圈喷油结构14上对应定子绕组16的位置进行改造,增加该区域的第二喷油孔 45的数量,从而使得冷却油能够大量且连续不断对对定子绕组16的外圈顶部位置进行冷却,通过加大定子绕组16的顶部线圈的供油量的方式,实现对定子绕组16的顶部大发热部位的冷却。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周向方向的两侧均增加辅助喷油孔47的方式,加大后外圈喷油结构14顶部的喷油孔面积,加大对定子绕组16顶部的供油量,利用在顶部主喷油孔46周侧针对性增加多个辅助喷油孔47的方式,实现对定子绕组16顶部的重点集中冷却,保证对定子绕组16顶部的冷却效果。
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周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辅助喷油孔47,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和相邻主喷油孔46之间的辅助喷油孔47中,靠近相邻主喷油孔46的辅助喷油孔47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和相邻主喷油孔46的中间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和两侧的相邻主喷油孔46 之间的辅助喷油孔47各为两个,因此相当于顶部在主喷油孔46的周侧设置有四个辅助喷油孔47,从而大大加大了对应于定子绕组16顶部区域的喷油孔面积,加大了喷油量,可以实现对定子绕组16顶部的有效冷却。靠近相邻主喷油孔46的辅助喷油孔47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和相邻主喷油孔46的中间位置,且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一侧的两个辅助喷油孔47均匀间隔设置,可以实现辅助喷油孔47在顶部的主喷油孔46两侧的均匀分布,实现定子绕组16 顶部不同区域的均匀供油。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相邻的主喷油孔46在远离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喷油孔47。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设置在远离顶部的主喷油孔46一侧的辅助喷油孔47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主喷油孔46的中心连线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相邻的主喷油孔46为第一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与该第一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相邻的主喷油孔46为第二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在第一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和第二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两个辅助喷油孔47,两个辅助喷油孔47沿轴向排布,且分别位于与第一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和第二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的中心连线的两侧,主要作用为实现该区域的补油。由于定子绕组16缠绕形状的影响,以及定子绕组16本身呈圆柱形结构的特点,当冷却油从定子绕组16顶部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时,可能会出现冷却油向轴向中间位置集中的问题,导致定子绕组16 后端端部绕组两端位置冷却油无法到达,因此也就无法对端部绕组两端进行冷却,因此,在冷却油向下流动的中间区域增加辅助喷油孔47,并使得辅助喷油孔47分别对应于端部绕组的两端位置设置,可以实现对端部绕组的补油,使得冷却油在此处能够再次分配到端部绕组的两端区域,进而从该区域向下流动,达到对定子绕组16端部各个区域进行有效冷却的目的。
对于定子绕组16后端的端部绕组而言,由于其发热量大,且发热量体现在整个轴向方向,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定子绕组16的降温冷却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喷油孔47。在本实施例中,同时在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轴向两侧设置辅助喷油孔47,结合之前在周向两侧设置的四个喷油孔,在顶部的主喷油孔46周侧共设置有六个辅助喷油孔47,能够对定子绕组16顶部的轴向和周向均进行补油,使得顶部区域的喷油孔能够均匀分配到线圈发热源,冷却效果达到最优。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上设置有外环入油口34,外环入油口34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周向一侧,外环入油口34所在侧的辅助喷油孔47数量少于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周向另一侧的辅助喷油孔47的数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顶部的主喷油孔46设置外环入油口34的一侧,至少部分相邻的主喷油孔46之间设置有辅助喷油孔47,辅助喷油孔47设置在主喷油孔46远离定子绕组16外缘的一侧。
外圈喷油结构为整环或半环结构。
外圈喷油结构为整环时,相邻的通道沿周向连通,形成周向贯通的第二环形通道50。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外圈喷油结构23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周向至少一侧设置有辅助喷油孔47。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 的周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喷油孔47。
前外圈喷油结构23的结构与后外圈喷油结构14的结构基本上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第二喷油孔45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有所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外圈喷油结构23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轴向一侧设置有辅助喷油孔47。对于前外圈喷油结构23而言,由于定子绕组16前端端部绕组的发热量小于后端端部绕组的发热量,因此可以相比于后外圈喷油结构 14在顶部的主喷油孔46周侧设置更少的辅助喷油孔47,从而使得前外圈喷油结构23的辅助喷油孔47的数量和位置分布与定子绕组16前端端部绕组的发热量更加匹配,提高定子绕组16前端端部绕组冷却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3066647670000121
从表中可以看出,相比于整环结构,半环结构除了材料更少,成本更低之外,对于线圈绕组的最高温度也进行了有效控制,线圈绕组的最高温度降低至少7℃,降低百分比至少7%,有效提高了线圈绕组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尤其是对于前外圈喷油环结构而言,在采用半环结构之后,最高温度降低了28.6%,平均温度降低了17.0%,使得前外圈喷油环所对应的线圈绕组的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均大幅下降,对于线圈绕组起到了更加有效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上设置有外环入油口34,外环入油口34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周向一侧,外环入油口34所在侧的辅助喷油孔47数量少于位于顶部的主喷油孔46的周向另一侧的辅助喷油孔47的数量。由于外环入油口34的存在,位于外环入油口34同侧的主喷油孔46和辅助喷油孔47能够具有更大的喷射压力和喷射流量,因此,为了使顶部的主喷油孔46周向两侧的冷却油分配更加均匀,可以通过调整顶部的主喷油孔46周向两侧的辅助喷油孔47数量的方式,实现顶部的主喷油孔46周向两侧的冷却油量供应一致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顶部的主喷油孔46设置外环入油口34的一侧,至少部分相邻的主喷油孔46之间设置有辅助喷油孔47,辅助喷油孔47设置在主喷油孔46远离定子绕组16外缘的一侧。对于定子绕组16而言,在顶部位置位于端部绕组外缘的线圈高度是高于端部绕组内缘的线圈高度的,因此,位于中间位置以下区域的端部绕组外缘的线圈高度是低于端部绕组内缘的线圈高度的,将辅助喷油孔47设置在主喷油孔46远离定子绕组16外缘的一侧,使得其靠近端部绕组内缘,当冷却油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时,会从位置较高的端部绕组内缘向位置较低的端部绕组外缘流动,从而只需要在定子绕组16轴向单侧进行补油,就能够实现整个定子绕组16端部绕组的冷却,辅助喷油孔47 的设计与电机绕组的结构更加匹配,对于定子绕组16的冷却效果也更好,冷却油的利用效率也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在顶部的主喷油孔46远离外环入油口34的一侧,第一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和第二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两个辅助喷油孔47,两个辅助喷油孔47沿轴向排布,且分别位于第一个相邻的主喷油孔 46和第二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的中心连线的两侧,主要作用为实现该区域的补油。在第二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和第三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两个辅助喷油孔47,两个辅助喷油孔47沿轴向排布,且分别位于第二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和第三个相邻的主喷油孔46的中心连线的两侧,主要作用为实现该区域的补油。对于该侧而言,由于距离外环入油口34较远,因此供油量较少,需要通过更多的辅助喷油孔47来补充供油量,实现顶部的主喷油孔46两侧的供油量一致,满足定子绕组16前端端部绕组的均匀冷却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顶部的主喷油孔46周向两侧的第二喷油孔45结构也可以采用对称结构,也是能够实现对定子绕组16前端端部绕组的冷却效果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圈喷油结构采用塑性材料制成,例如PA、PP、ABS 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圈喷油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分体结构,至少两个第一分体结构沿周向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内圈喷油结构。内圈喷油结构采用分体结构,能够降低内圈喷油结构的成形难度,便于进行内圈喷油结构内部油路结构的设计和加工,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
第一分体结构包括位于第一端的公端51和位于第二端的母端52,相邻的第一分体结构的公端51与母端52配合固定连接,第一分体结构组合后,在内圈喷油结构形成沿周向贯通的第一环形通道49,第一喷油孔10与第一环形通道49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分体结构之间通过公端51和母端52实现连接,为了保证密封效果,相邻的两个第一分体结构之间设置有密封圈35,所有的第一分体结构沿周向依次排布并首尾连接,组合一体形成环形的内圈喷油结构。内圈喷油结构内部通过第一环形通道49形成环形贯穿式流体域,内圈喷油结构外圈开设有多个第一喷油孔10,各第一喷油孔10均与第一环形通道49连通,并通过第一环形通道49进行冷却油分配,当冷却油从内环入油口33进入到内圈喷油结构内部后,冷却油可以从第一喷油孔10径向喷出至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内侧,对定子绕组16端部绕组进行冷却。
在一个实施例中,公端51和母端52均设置在第一分体结构的内周侧,公端51与母端52插接配合,形成内环安装凸台38,内环安装凸台38上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第一连接孔。在电机的前端盖26和后端盖11上分别设置有与内圈喷油结构相配合的安装结构,在安装结构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第一连接孔与安装孔对应设置,内圈喷油结构通过内环安装凸台38上的第一连接孔与安装结构上的安装孔配合,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实现内圈喷油结构在前端盖26和后端盖11上的安装固定。内环安装凸台38的高度可以控制内圈喷油结构相对于定子绕组16端部绕组的相对位置,从而达到最佳冷却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母端52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凸板,两个凸板之间形成插槽,公端51结构包括凸块,凸块对应于两个凸板之间的插槽设置,当将凸块插入插槽之后,公端51和母端52上的第一连接孔对齐,可以与安装结构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实现内圈喷油结构的固定组装,同时可以实现内圈喷油结构在前端盖26和后端盖11上的安装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分体结构的公端51所在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53,第一分体结构的母端52所在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插接结构54,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插接配合,形成密封连接。通过在第一分体结构的一个端面上设置第一插接结构53,另一个端面上设置第二插接结构 54,可以实现相邻的两个第一分体结构之间的插接配合,能够利用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之间的插接配合提高相邻的第一分体结构在连接位置处的密封性能。为了提高相邻的第一分体结构连接时的密封可靠性,在两个插接结构的配合位置处可以设置密封圈35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插接结构53为插槽,插槽例如为圆柱型槽,第二插接结构54为插头,插头例如为与圆柱型槽相适配的圆柱形头,第一环形通道49沿周向贯穿插头,插头与插槽插接配合时,相邻的第一分体结构的第一环形通道49相互连通。由于圆柱型槽与圆柱形头之间具有较长的配合长度,因此更加方便在圆柱型槽的槽壁与圆柱形头的外壁之间设置密封圈35来形成密封。在利用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的插接配合形成密封之后,相当于将相邻的第一分体结构之间的固定连接和密封功能分开设置,利用公端 51和母端52实现固定连接,利用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的插接配合实现密封,因此,公端51和母端52的连接无需考虑密封问题,同样的,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的插接配合也无需考虑连接问题,使得各自的功能更加简单化,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同时由于不同结构专门实现相应的功能,因此也能够进一步强化该结构所要实现功能的效果,使得相邻的第一分体结构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及密封性能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其中一个第一分体结构上设置有内环入油口33,电机入油口9连通至内环入油口33,内环入油口33与第一环形通道49连通。电机入油口9的供油通过内环入油口33进入到第一环形通道49内,然后经第一环形通道49从各个第一喷油孔10喷出至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上,对定子绕组16进行冷却降温。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环入油口33处设置有第一入油接头,第一入油接头设置在内圈喷油结构的轴向端面上。通过增加该第一入油接头,能够方便实现内圈喷油结构与电机内部输油管道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入油接头设置在内圈喷油结构的轴向端面上,该轴向端面朝向电机外侧,由于内圈喷油结构安装在定子绕组16内侧,内圈喷油结构的轴向位置对应的为转子组件,径向外侧对应的为定子绕组16,径向内侧对应的为电机主轴1,因此在进行内圈喷油结构的安装固定时,只能够将内圈喷油结构固定在位于内圈喷油结构外侧的端盖上,并与端盖实现固定连接,而输油管道也相应地设置在端盖上,并在与内圈喷油结构的第一入油接头对应的位置实现密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圈喷油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由于内圈喷油结构可以采用注塑方式进行成型,因此,可以直接将内圈喷油结构通过注塑方式成型为一体式结构,从而提高内圈喷油结构的结构整体性,提高内圈喷油结构的密封性能,减少安装工序,提高安装效率。
内圈喷油结构的外缘设置有沿内圈喷油结构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环形凸边,环形凸边的外周壁与内圈喷油结构的外周壁齐平。该环形凸边朝着端盖所在侧向外侧延伸,可以延长内圈喷油结构的外周壁轴向长度,增加内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16之间的配合面积,使得内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16之间能够形成更大面积的接触油膜进行换热,提高定子绕组16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圈喷油结构采用塑性材料制成,例如PA、PP、ABS 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圈喷油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分体结构,第二分体结构沿周向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外圈喷油结构。外圈喷油结构采用分体结构,能够降低外圈喷油结构的成形难度,便于进行外圈喷油结构内部油路结构的设计和加工,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
第二分体结构包括位于第一端的公端51和位于第二端的母端52,相邻的第二分体结构的公端51与母端52配合固定连接,第二分体结构组合后,在外圈喷油结构形成沿周向贯通的第二环形通道50,第二喷油孔45与第二环形通道50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二分体结构之间通过公端51和母端52实现连接,为了保证密封效果,相邻的两个第二分体结构之间设置有密封圈35,所有的第二分体结构沿周向依次排布并首尾连接,组合一体形成环形的外圈喷油结构。外圈喷油结构内部通过第二环形通道50形成环形贯穿式流体域,外圈喷油结构外圈开设有多个第二喷油孔45,各第二喷油孔45均与第二环形通道50连通,并通过第二环形通道50进行冷却油分配,当冷却油从内环入油口33进入到外圈喷油结构内部后,冷却油可以从第二喷油孔45径向喷出至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内侧,对定子绕组16端部绕组进行冷却。
在一个实施例中,公端51和母端52均设置在第二分体结构的外周侧,公端51与母端52插接配合,形成外环安装凸台37,外环安装凸台37上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第二连接孔。在机壳19上对应于外环安装凸台37的位置设置有外环安装座39,外环安装座39包括安装凹槽,在安装凹槽底部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第二连接孔与安装孔对应设置,外圈喷油结构沿轴向方向安装,使得外环安装凸台37进入到外环安装座39的安装凹槽内,并沿安装凹槽滑动至安装位置,使得外环安装凸台37止挡在安装凹槽的底部,此时外环安装凸台37上的第二连接孔与安装结构上的安装孔配合,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实现外圈喷油结构在机壳19的安装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母端52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凸板,两个凸板之间形成插槽,公端51结构包括凸块,凸块对应于两个凸板之间的插槽设置,当将凸块插入插槽之后,公端51和母端52上的第二连接孔对齐,可以与安装结构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实现外圈喷油结构的固定组装,同时可以实现外圈喷油结构在前端盖26和后端盖11上的安装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分体结构的公端51所在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53,第二分体结构的母端52所在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插接结构54,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插接配合,形成密封连接。通过在第二分体结构的一个端面上设置第一插接结构53,另一个端面上设置第二插接结构 54,可以实现相邻的两个第二分体结构之间的插接配合,能够利用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之间的插接配合提高相邻的第二分体结构在连接位置处的密封性能。为了提高相邻的第二分体结构连接时的密封可靠性,在两个插接结构的配合位置处可以设置密封圈35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插接结构53为插槽,插槽例如为圆柱型槽,第二插接结构54为插头,插头例如为与圆柱型槽相适配的圆柱形头,第二环形通道50沿周向贯穿插头,插头与插槽插接配合时,相邻的第二分体结构的第二环形通道50相互连通。由于圆柱型槽与圆柱形头之间具有较长的配合长度,因此更加方便在圆柱型槽的槽壁与圆柱形头的外壁之间设置密封圈35来形成密封。在利用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的插接配合形成密封之后,相当于将相邻的第二分体结构之间的固定连接和密封功能分开设置,利用公端 51和母端52实现固定连接,利用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的插接配合实现密封,因此,公端51和母端52的连接无需考虑密封问题,同样的,第一插接结构53和第二插接结构54的插接配合也无需考虑连接问题,使得各自的功能更加简单化,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同时由于不同结构专门实现相应的功能,因此也能够进一步强化该结构所要实现功能的效果,使得相邻的第二分体结构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及密封性能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其中一个第二分体结构上设置有外环入油口34,外环入油口34连通至电机入油口9,外环入油口34与第二环形通道50连通。电机入油口9的供油通过外环入油口34进入到第二环形通道50内,然后经第二环形通道50从各个第二喷油孔45喷出至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上,对定子绕组16进行冷却降温。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环入油口33处设置有第二入油接头,第二入油接头设置在外圈喷油结构的外周壁上。通过增加该第二入油接头,能够方便实现外圈喷油结构与电机内部输油管道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入油接头设置在外圈喷油结构的外周壁上,在机壳19上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避让槽,第二入油接头可以沿该避让槽滑入安装位置,实现外圈喷油结构在机壳19内的安装定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圈喷油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由于外圈喷油结构可以采用注塑方式进行成型,因此,可以直接将外圈喷油结构通过注塑方式成型为一体式结构,从而提高外圈喷油结构的结构整体性,提高外圈喷油结构的密封性能,减少安装工序,提高安装效率。
外圈喷油结构的内周壁外缘设置有沿外圈喷油结构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环形凸边,环形凸边的内周壁与外圈喷油结构的内周壁齐平。该环形凸边朝着端盖所在侧向外侧延伸,可以延长外圈喷油结构的内周壁轴向长度,增加外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16之间的配合面积,使得外圈喷油结构与定子绕组16之间能够形成更大面积的接触油膜进行换热,提高定子绕组16的换热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轴承冷却结构,包括端盖,端盖设置有轴承室,轴承室内设置有轴承2,端盖上还开设有用于对内圈喷油结构进行供油的冷却油路,轴承室通过轴承供油路与冷却油路连通,轴承室通过冷却油路进行供油。上述的连通是指轴承室与冷却油路之间的状态,并不表示轴承室、轴承供油路与冷却油路之间具有直接连通关系,间接连通和直接连通都应该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轴承冷却结构利用内圈喷油结构的供油油路对轴承室进行供油,因此可以利用系统自身油路提供轴承室冷却油路,可以利用已有冷却油路为轴承提供冷却油,无需额外增加单独的轴承冷却油路,油路结构更加简单,使得电机结构也更加简单,加工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本实施例中的端盖,包括前端盖 26和后端盖11,其中前端盖26为电机主轴1的轴伸端所在端的端盖,后端盖 11为设置在电机主轴1的另一端的端盖。在进行端盖的描述过程中,如果没有特意强调端盖为前端盖26或后端盖11,那么这个端盖所具有的特征一般理解为前端盖26和后端盖11所共有的特征。本实施例中的内圈喷油结构包括前内圈喷油结构29和后内圈喷油结构6,其中前内圈喷油结构29与前端盖26连接,后内圈喷油结构6与后端盖11连接,前内圈喷油结构29的结构与后内圈喷油结构6的结构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基本相同,只在局部位置有所不同,也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结构的内圈喷油结构。轴承2包括前轴承和后轴承,其中前轴承设置在前端盖26的轴承室内,后轴承设置在后端盖11的轴承室内。在各轴承室内还设置有轴承钢套3,由于加强轴承室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端盖设置专门的轴承润滑流道,可以将冷却油引入到电机的轴承室内,实现电机轴承的针对性润滑,节约成本,延长轴承使用寿命。
端盖上设置有电机入油口9,冷却油路包括径向流道和轴向流道,径向流道与电机入油口9连通,轴向流道设置在径向流道末端,轴向流道与内圈喷油结构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内圈喷油结构需要与端盖之间实现连接,同时还需要在位置设计上对应定子绕组16,因此需要将内圈喷油结构和端盖沿轴向依次设置,并且设置内圈喷油结构和端盖之间在轴向位置实现连接,从而增加内圈喷油结构相对于端盖的轴向凸出高度,使得内圈喷油结构安装在端盖上之后,内圈喷油结构的轴向位置与定子绕组16的端部绕组能够对应,实现内圈喷油结构对端部绕组的内圈冷却。基于上述设计,在端盖上设置轴向流动,并使得内圈喷油结构的第一入油接头沿轴向延伸,与端盖上的安装结构实现对接,端盖的安装结构上设置有轴向流道,能够与第一入油接头的轴向流道连通,从而将冷却油路内的冷却油供应至内圈喷油结构的第一环形通道49,实现对内圈喷油结构的供油。
在一个实施例中,端盖朝向内圈喷油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内圈喷油结构的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为内环安装座43,内环安装座43沿轴向向内圈喷油结构凸出,内圈喷油结构通过内环安装凸台38安装在内环安装座43上,并通过螺钉固定锁紧。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环安装座43为多个,多个内环安装座43沿端盖的周向间隔排布,各内环安装座43上分别设置有安装内圈喷油结构的安装孔,轴向流道贯穿其中一个内环安装座43。由于内环安装座43设置在端盖的内端面上,而径向流道又是位于端盖内,因此,内环安装座43整个是位于端盖的端面外的,径向流道在到达内环安装座43所在的位置时,与内环安装座43上的轴向流道相交,从而将径向流道和轴向流道连通,冷却油经径向流道进入到内环安装座43上的轴向流道,然后通过内环安装座43上的轴向流道进入到内环安装凸台38的轴向流道内,进而通过内环安装凸台38的轴向流道输送至内圈喷油结构的第一环形通道49内。
轴向流道所在的内环安装座43上,安装孔相对于轴向流道向着内环安装座43的周向方向的一侧错位设置。一般而言,内环安装座43上的安装孔是设置在内环安装座43的中间位置,这样能够保证安装孔周侧的壁厚能够得到最大加强,提高内环安装座43的结构耐用性。当设置轴向流道后,由于轴向流道也设置在内环安装座43上,因此就需要考虑内环安装座43与安装孔之间的布局问题,由于轴向流道和安装孔均设置在同一个内环安装座43上,因此,不仅需要考虑安装孔侧壁的厚度,而且还需要考虑安装孔与轴向流道之间的间壁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轴向流道和安装孔的结构强度,将轴向流道设置在内环安装座43的径向外侧位置,将安装孔设置在轴向流道与内环安装座43的径向内侧边角之间的区域内,由于轴向流道本身并不承接较大的连接作用力,因此,将轴向流道设置在内环安装座43的径向外侧位置,并不会过于影响轴向流道的结构强度,也不会对内环安装座43的整体结构强度造成过大影响,将安装孔设置在轴向流道与内环安装座43的径向内侧边角之间的区域,是由于轴向流道与内环安装座43的径向内侧边角之间的区域面积较大,具有足够的空间来设置安装孔,也能够在实现轴向流道的布置之后,使得安装孔的位置安装可以保证安装孔的壁厚在当前的结构下最大化,使得内环安装座 43的整体结构得到优化,结构强度得到保证,在实现流道的合理布置的同时,使得内环安装座43的安装支撑以及连接能力得到保证。
在一个实施例中,端盖的下部设置有端盖集油槽44。在本实施例中,前端盖26和后端盖11的下部均设置有端盖集油槽44,机壳19的底部设置有机壳集油槽40,电机装配后,端盖集油槽44和机壳集油槽40连通,从而方便冷却油的收集以及循环利用。由于前端盖26和后端盖11均设置有收集冷却油的端盖集油槽44,且前端盖26和后端盖11的端盖集油槽44均连通机壳19的机壳集油槽40,因此在前端盖26、后端盖11和机壳19装配组合后,通过增加油泵、换热器等配件,可以实现电机内部冷却油自循环。
端盖朝向内圈喷油结构的一端设置有凸起48,凸起48连接在电机入油口 9和轴向流道之间,径向流道至少部分设置在凸起48上。由于端盖本身的厚度较薄,如果直接在端盖上开设径向流道,就会导致端盖在设置径向流道的位置厚度较小,不能够满足端盖的结构强度需求,因此,在径向流道的设置位置增加条形凸起48,能够在条形凸起48所对应的位置设置径向流道,并且使得径向流道不用完全局限在端盖的盖体内,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条形凸起48内,通过增加端盖局部厚度的方式来避免设置径向流道对于端盖结构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端盖的整体结构强度,保证端盖的耐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端盖包括后端盖11,后端盖11远离内圈喷油结构的端面上开设有后轴承流道4,径向流道包括设置在后端盖11上的第一径向流道8,第一径向流道8上开设有第一轴向喷油孔7,后轴承流道4与第一轴向喷油孔 7连通,轴承室包括设置在后端盖11上的后轴承室,后轴承室依次通过后轴承流道4和第一轴向喷油孔7与第一径向流道8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入油口9开设在后端盖11上,并且连通第一径向流道8,冷却油从电机入油口9 进入到第一径向流道8之后,从第一径向流道8经第一轴向喷油孔7喷油到后轴承流道4,冷却、润滑后轴承。
在一个实施例中,端盖包括前端盖26,前端盖26上开设有前轴承流道36,径向流道包括设置在前端盖26上的第四径向流道25,轴向流道包括设置在前端盖26上的第四轴向流道28,轴承室包括设置在前端盖26上的前轴承室,前轴承室通过前轴承流道36和第四轴向流道28与第四径向流道25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入油口9与设置在机壳19上的机壳流道18连通,然后通过机壳流道18与前端盖26上的第四径向流道25连通,之后通过第四径向流道25 流动至第四轴向流道28,经第四轴向流道28进入前轴承流道36,冷却、润滑前轴承。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轴承流道36开设在前轴承室的侧壁上,前轴承流道 36沿着由上而下的方向向着远离内圈喷油结构的方向延伸,冷却油进入到前轴承流道36后,沿着前轴承流道36流动至前轴承室内,进入前轴承室内对前轴承进行润滑。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端盖26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导油板55,两个导油板55之间形成上下延伸的导油通道56,前轴承流道36设置在导油通道56底部,并与导油通道56连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油板55,并利用导油板55形成导油通道56,能够利用导流通道对从第四轴向流道28输送过来的冷却油进行导流,使得冷却油能够被导油通道56汇聚,并在重力作用以及油压作用下沿着导油通道56进入前轴承流道36,从而提高冷却油的利用效率,使得冷却油能够更加集中地流动至前轴承室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圈喷油结构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轴向喷油孔32,第二轴向喷油孔32与内圈喷油结构的第一环形通道49连通,第二轴向喷油孔32 朝向导油通道56。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轴向流道28的冷却油先进入到第一环形通道49内,然后部分冷却油从第一喷油孔10喷出,对定子绕组16进行冷却,部分冷却油从第二轴向喷油孔32喷出至前端盖26的内壁面,并沿着前端盖26的内壁面进入到导油通道56,在导油通道56内汇集后通过前轴承流道 36输送至前轴承室内。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驱动电机包括定子绕组16,还包括上述的定子冷却结构,定子绕组16位于定子冷却结构的内圈喷油结构和外圈喷油结构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驱动电机包括定子绕组16,还包括上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外圈喷油结构设置在定子绕组16的外周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驱动电机包括轴承冷却结构,该轴承冷却结构为上述的轴承冷却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电机包括前端盖26、前内圈喷油结构29、前外圈喷油结构23、机壳19、后内圈喷油结构6、后外圈喷油结构14、后端盖11、定子组件、转子组件以及电机主轴1,其中在机壳19上开设有冷却水流道和冷却油流道,冷却水流道和冷却油流道相互间隔开,冷却水能够通过冷却水流道与冷却油流道内的冷却油进行换热,对冷却油进行降温,从而实现油冷和水冷混合。冷却油可以进入电机内部冷却定子绕组16、转子,并且能够冷却并润滑轴承,冷却水可以支架冷却定子铁芯17,并间接冷却转子铁芯20。在转子铁芯20的两端设置有转子挡板27,在前端盖26的轴向外侧设置有油封31、油封盖板30以及密封圈35等,能够提高前端盖26的端部密封性能。
机壳19采用油水混合机壳19,在机壳19上开设有进出水口和冷却油流道,冷却油流道与机壳19内部的水道相互隔离,可实现电机油冷与水冷的同时冷却,有效提高冷却效率。本申请的水冷结构可以借用现有新能源汽车上的水冷系统,不会影响新能源汽车上原本的冷却系统,同时也无需新增外部冷却油换热系统,冷却水在机壳19内冷却定子铁芯17的同时可以冷却电机内部的冷却油,可以大幅提高冷却效率。本申请无需在现有新能源汽车上新增相应的设备部件,因此还可节约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还包括前T型连通管24和后T型连通管12,其中前 T型连通管24和后T型连通管12结构相同,后T型连通管12包括第二轴向流道13和第二径向流道15,其中第二轴向流道1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后端盖 11和机壳19之间,将后端盖11上的电机入油口9与机壳19上的机壳流道18 连通,第二径向流道15连接至后外圈喷油结构14的外环入油口34,实现对后外圈喷油结构14的供油。前T型连通管24包括第三轴向流道21和第三径向流道22,其中第三轴向流道2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前端盖26和机壳19之间,将前端盖26上的第四径向流道25与机壳19上的机壳流道18连通,第三径向流道22连接至前外圈喷油结构23的外环入油口34,实现对前外圈喷油结构 23的供油。前T型连通管24和后T型连通管12在连接位置处均设置有密封圈35,从而提高密封效果,避免发生漏油现象,保证冷却油输送的油压和油量。
T型连通管采用塑性材料制成,如:PA、PP、ABS等,且机壳流道18两端的T型连通管结构相同,即T型连通管可通用。T型连通管内部为贯通式结构,在T型连通管的三个出口处均设有密封槽,装配密封圈35后,通过与电机前端盖26、后端盖11、机壳19安装位的相互装配挤压,进而实现密封,T型连通管底部出油口同时对插外圈喷油结构的外环入油口34。冷却油流入T型连通管内部后,冷却油沿着外圈喷油结构双边流动,同时随着冷却油的充满,冷却油会从外圈喷油结构的外圆周侧壁开设的第二喷油孔45喷出,实现对定子绕组16的端部外壁喷油冷却(第二喷油孔45位置可以分布在定子绕组16端部外壁任一区域,优选在定子绕组16端部外壁轴向1/2位置处)。
后端盖11上设置有电机入油口9、第一径向流道8、第一轴向流道5、第一轴向喷油孔7和后轴承流道4,机壳19上设置有机壳流道18、冷却水流道和冷却油流道,前端盖26上设置有第四径向流道25、第四轴向流道28和前轴承流道36,后内圈喷油结构6安装在后端盖11上,后内圈喷油结构6的内环入油口33与第一轴向流道5连通,后外圈喷油结构14安装在机壳19上,后外圈喷油结构14的外环入油口34与第二径向流道15连通,前内圈喷油结构 29安装在前端盖26上,前内圈喷油结构29的内环入油口33与第四轴向流道 28连通,前外圈喷油结构23安装在机壳19上,前外圈喷油结构23的外环入油口34与第三径向流道22连通。
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17和定子绕组16,转子组件包括转子铁芯20,定子组件安装在机壳19上,转子组件安装在电机主轴1上。
外圈喷油结构依据设置位置的不同与电机其它结构配合形成定子绕组16 前端外圈冷却油路和定子绕组16后端外圈冷却油路,定子绕组16前端外圈冷却油路中,冷却油从后端盖11上的电机入油口9进入,连通后T型连通管12 的第二轴向流道13,再连通机壳19的机壳流道18,再到前T型连通管24的第三轴向流道21,然后连通第三径向流道22,从前外圈喷油结构23的多个第二喷油孔45进行喷油,冷却定子绕组16前端端部绕组外侧。定子绕组16后端外圈冷却油路中,冷却油从后端盖11上的电机入油口9进入,连通后T型连通管12的第二轴向流道13,然后连通第二径向流道15,从后外圈喷油结构 14的第二喷油孔45喷油,冷却定子组件后端端部绕组外侧。
内圈喷油结构依据设置位置的不同与电机其它结构配合形成定子绕组16 前端内圈冷却油路和定子绕组16后端内圈冷却油路,定子绕组16前端内圈冷却油路中,冷却油从后端盖11上的电机入油口9进入,连通后T型连通管12 的第二轴向流道13,再连通机壳19的机壳流道18,再到前T型连通管24的第三轴向流道21,然后连通前端盖26上的第四径向流道25,之后经第四轴向流道28进入到前内圈喷油结构29,通过前内圈喷油结构29的第一喷油孔10 进行喷油,冷却定子绕组16前端端部绕组内圈。定子绕组16后端内圈冷却油路中,冷却油从后端盖11上的电机入油口9进入,连通后端盖11的第一径向流道8,然后经第一轴向流道5进入到后内圈喷油结构6,从后内圈喷油结构6 的第一喷油孔10进行喷油,冷却定子绕组16后端端部绕组内圈。
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9上设置有入水口41和出水口42,其中入水口41 和出水口42位于机壳流道18的周向两侧,且入水口41和出水口42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机壳流道18的最大直径,为了避免冷却油与冷却水的流道之间壁厚过薄导致结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入水口41和出水口42之间的间距与机壳流道18的最大直径的差值在10mm至30mm之间,既可以避免冷却水流道距离机壳流道18过远导致冷却水与冷却油换热效率降低,使得冷却水能够更加充分地充满机壳19内部,对机壳起到有效的冷却降温作用,又能够避免冷却水流道与机壳流道之间的距离过近容易导致流道连通的问题,提高油水分离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入水口41与机壳流道18之间的距离和出水口42与机壳流道18之间的距离相同。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入水口41与机壳流道18之间的距离小于出水口42与机壳流道18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入水口41处的冷却水温度更低的特点,提高冷却水与冷却油之间的换热效率。
本申请的驱动电机,冷却油路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冷却油由外部供油路通过电机入油口9进入电机内部,分成两个支路,第一支路进入第一径向流道8,第二支路进入后T型连通管12的第二轴向流道13,冷却油分别沿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开始双向流动。第一支路分为冷却、润滑后轴承油路和冷却定子绕组 16后端端部绕组内圈油路。第二支路分为冷却定子绕组16后端端部绕组外圈油路、冷却定子绕组16前端端部绕组外圈油路、冷却定子绕组16前端端部绕组内圈油路和冷却润滑前轴承油路。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新能源汽车包括上述的外圈喷油结构、轴承冷却结构、定子冷却结构或驱动电机。
本申请驱动电机冷却系统的混合冷却方式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水冷式驱动电机定子绕组16无法得到冷却的难题,而且可以解决现有油冷方式存在绕组冷却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减小电机内部热岛效应,从而提高电机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还可以增强电机内部主要的发热源的散热性能,提升电机功率密度,增强性能,同时简化现有传统油冷样机复杂的外部冷却结构,节约成本,实现主驱电机系统的轻量化,集成化。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外圈喷油结构,用于对定子绕组外圈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置有沿周向方向延伸的通道,所述本体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二喷油孔,所述第二喷油孔与该第二喷油孔所对应的所述通道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喷油孔沿所述本体的内壁面周向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油孔包括主喷油孔和辅助喷油孔,所述主喷油孔在所述本体的内壁面的展开结构上沿直线方向周向排布,至少部分所述辅助喷油孔设置在位于所述本体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喷油孔沿轴向设置在所述内壁面的中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的周向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辅助喷油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的周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辅助喷油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的周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辅助喷油孔,位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和相邻所述主喷油孔之间的所述辅助喷油孔中,靠近相邻所述主喷油孔的所述辅助喷油孔位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和相邻所述主喷油孔的中间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相邻的主喷油孔在远离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的一侧设置有所述辅助喷油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远离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一侧的所述辅助喷油孔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相邻的所述主喷油孔的中心连线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设置有外环入油口,所述外环入油口位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的周向一侧,所述外环入油口所在侧的所述辅助喷油孔数量少于位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的周向另一侧的所述辅助喷油孔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的轴向一侧设置有所述辅助喷油孔;或,位于顶部的所述主喷油孔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辅助喷油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喷油结构为整环或半环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喷油结构为整环时,相邻的所述通道沿周向连通,形成周向贯通的第二环形通道。
13.一种驱动电机,包括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所述外圈喷油结构设置在所述定子绕组的外周侧。
14.一种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圈喷油结构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电机。
CN202110527899.2A 2021-05-14 2021-05-14 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Pending CN1134224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27899.2A CN113422473A (zh) 2021-05-14 2021-05-14 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27899.2A CN113422473A (zh) 2021-05-14 2021-05-14 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2473A true CN113422473A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12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27899.2A Pending CN113422473A (zh) 2021-05-14 2021-05-14 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247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2004A (zh) * 2022-08-05 2022-10-25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定子、电机和车辆
WO2023221737A1 (zh) * 2022-05-19 2023-11-2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的冷却结构以及车用永磁同步电机
EP4329157A1 (en) * 2022-08-25 2024-02-28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Oil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 machine, electric drive assembly system and vehicl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737A1 (zh) * 2022-05-19 2023-11-2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的冷却结构以及车用永磁同步电机
CN115242004A (zh) * 2022-08-05 2022-10-25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定子、电机和车辆
EP4329157A1 (en) * 2022-08-25 2024-02-28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Oil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 machine, electric drive assembly system and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22475A (zh)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113422473A (zh) 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214755965U (zh)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214755963U (zh)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113422474A (zh) 轴承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US11942833B2 (en) Intelligent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CN110011458A (zh) 集成式电力驱动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11478521A (zh) 一种混合冷却电机
CN113612351A (zh) 驱动电机的冷却结构及方法、油冷型电机、汽车
CN214755964U (zh) 外圈喷油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214850866U (zh) 轴承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210123921U (zh) 电机
CN111756162A (zh) 电机端盖、电机、汽车
CN106602796A (zh) 用于伺服电机的水冷结构
CN216625417U (zh) 转子及油冷电机
CN215912004U (zh) 电驱系统和车辆
CN214799077U (zh) 一种具有并列式油冷结构的电机
CN115021437A (zh) 定子组件、电机以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13547907B (zh) 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壳体的布置结构及车辆
CN115664115A (zh) 一种电驱的油冷系统结构、电驱总成装置及汽车
CN213990366U (zh) 一种油冷电机
CN114421661A (zh) 定子铁芯、定子总成、电机、动力总成以及车辆
CN216981687U (zh) 一种用于叉车集成动力总成的电机及集成动力总成
CN112787456A (zh)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CN206471993U (zh) 用于伺服电机的水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