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16279A -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16279A
CN113416279A CN202110646565.7A CN202110646565A CN113416279A CN 113416279 A CN113416279 A CN 113416279A CN 202110646565 A CN202110646565 A CN 202110646565A CN 113416279 A CN113416279 A CN 1134162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ulsion
layer pre
emulsifier
acrylate
silicone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465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16279B (zh
Inventor
陈志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aig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aig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aig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aig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4656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162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16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6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16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6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6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mono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20/00
    • C08F265/0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mono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20/00 on to polymers of esters
    • C08F265/06Polymerisation of acrylate or methacrylate esters on to polymer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08F283/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ethers, polyoxymethylenes or polyacetals
    • C08F283/065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ethers, polyoxymethylenes or polyacetals on to unsaturated polyethers, polyoxymethylenes or polyac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08F283/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siloxanes
    • C08F283/12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siloxanes on to polysilox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S2、壳层预乳液制备;S3、底料制备;S4、合成;其中,乳化剂为乙氧基化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30%~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03%~0.17%、丙烯酰胺1.1%~4.2%、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1%~5%、丙烯酸酯封端硅油1%~5%、乳化剂1%~7%和过硫酸铵0.15%~0.4%,余量为丙烯酸丁酯。通过加入丙烯酸酯封端硅油在高分子骨架上引入长链疏水基团,提高增稠剂的增稠效果和耐电解质性能;采用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法,采用特定的乳化剂,增强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稳定性,避免增稠剂的增稠效果以及耐电解质性能受到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稠乳液,尤其涉及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增稠剂又称胶凝剂,是一种既能提高被增稠体系黏度,又能提高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的流变助剂。因其用量少、增稠快、使用简单,在涂料、印染、粘合剂、化妆品及食品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常见的合成增稠剂主要有聚酰胺类、聚丙烯酸类及聚氨酯类。聚丙烯酸类增稠剂生产成本低、用量少且增稠性能优异,受到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
国外对聚丙烯酸类增稠剂的研究较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国外的学者对聚丙烯酸类增稠剂(尤其是缔合型)的研究,多在聚合物结构、其流变行为及影响其流变性能的因素等方面,对增稠剂的成分、聚合方法的研究较少。而国内对聚丙烯酸类增稠剂研究起步较晚,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对其的研究才陆续开始。丙烯酸类增稠剂聚合物骨架上含有较多的-COO-等基团,耐电解质性能差。张玉芳(耐电解质增稠剂的合成与性能[D].苏州大学,2014.) 以丙烯酸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对比使用非离子马来酸酐改性壳聚糖与使用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性能差别,得出引入马来酸酐改性壳聚糖的产物增稠性能不佳,但其耐电解性能比引入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增稠剂好。因此如何保证增稠剂的增稠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其耐电解质性能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研究难点之一。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电解质性能和增稠性能较好的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1.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至反应温度;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反应温度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乙氧基化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30%~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0.03%~0.17%、丙烯酰胺1.1%~4.2%、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1%~5%、丙烯酸酯封端硅油1%~5%、乳化剂1%~7%和过硫酸铵0.15%~0.4%,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优选的,步骤S4的反应温度为80~85℃。
优选的,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3~4h。
优选的,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
优选的,乳化剂为十二烷基醇硫酸钠。
优选的,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的质量分数为3%。
优选的,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5。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加入丙烯酸酯封端硅油在高分子骨架上引入长链疏水基团,提高增稠剂的增稠效果和耐电解质性能;采用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法,采用乙氧基化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醇硫酸钠作为乳化剂,增强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稳定性,便于反应的平稳顺利进行,防止反应过程中预乳液分层导致反应转化率低和凝胶率高,避免增稠剂的增稠效果以及耐电解质性能受到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至85℃;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85℃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17%、丙烯酰胺4.2%、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5%、丙烯酸酯封端硅油5%、乳化剂7%和过硫酸铵0.4%,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4h。
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HY-2900。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
实施例2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80℃;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80℃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乙氧基化烷基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03%、丙烯酰胺1.1%、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1%、丙烯酸酯封端硅油1%、乳化剂1%和过硫酸铵0.15%,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3h。
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HY-2900。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5。
实施例3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85℃;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85℃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1%、丙烯酰胺2.5%、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封端硅油3%、乳化剂5%和过硫酸铵0.25%,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3.5h。
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HY-2900。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
对比例1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85℃;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85℃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1%、丙烯酰胺2.5%、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封端硅油3%、乳化剂5%和过硫酸铵0.25%,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2h。
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HY-2900。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
对比例2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85℃;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85℃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63.3%、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1%、丙烯酰胺2.5%、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封端硅油3%、乳化剂5%和过硫酸铵0.25%,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3.5h。
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HY-2900。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
对比例3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85℃;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85℃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23%、丙烯酰胺2.5%、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封端硅油3%、乳化剂5%和过硫酸铵0.25%,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3.5h。
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HY-2900。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
对比例4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85℃;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85℃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1%、丙烯酰胺2.5%、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封端硅油3%、乳化剂5%和过硫酸铵0.25%,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3.5h。
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HY-2900。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2。
对比例5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85℃;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85℃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1%、丙烯酰胺2.5%、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3%、乳化剂5%和过硫酸铵0.25%,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3.5h。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
对比例6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85℃;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85℃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EF400乳化剂,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1%、丙烯酰胺2.5%、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封端硅油3%、乳化剂5%和过硫酸铵0.25%,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3.5h。
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HY-2900。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
将实施例1-3和对比例1-6反应后的乳液和预乳液分别进行以下性能测试,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性能测试
1.乳液凝胶率的测定
聚合完成后,将乳液用200目过滤袋过滤后得到的滤渣洗净并放入80℃恒温烘箱烘干至恒重。
Figure RE-GDA0003196371060000141
式中:滤渣烘干的后重量为m;
所有聚合单体重量为M。
固含量的测定及转化率的计算
理论固含量:
Figure RE-GDA0003196371060000151
式中:M1为单体总重量,g;
M0为反应体系总重量,g。
实际固含量:称取1.00g~2.00g的乳液,放入水分测定仪,160℃烘干至恒重后,记录测得的实际固含量。
转化率:
Figure RE-GDA0003196371060000152
2.预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保持预乳液的水相300r/min搅拌15分钟,加入反应单体后 500r/min搅拌30分钟。将刚搅拌完成的预乳液常温静置,记录预乳液出现分层的时间。
3.黏度的测定
将刚分散完毕的增稠体系放入SNB-3数字式粘度计上,使用3号转子,在5rpm转速、室温的条件下测得的黏度记为η0
4.黏度保留率及耐电解质性能的测定
根据需求添加合适的量的质量浓度为0.1%的CaCl2溶液进入增稠体系中,分散20分钟后,使用SNB-3数字式粘度计上,使用3号转子,在5rpm转速、室温的条件下测得的黏度记为η【盐】
黏度保留率:
Figure RE-GDA0003196371060000161
表1实施例1-3和对比例1-6性能测试
Figure RE-GDA0003196371060000162
由上表可知:
1、通过实施例3和对比例1对比,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和预乳液滴加速度过快,容易导致局部反应过快,凝胶率较高,从而影响增稠剂的黏度(增稠效果)和黏度保留率(耐电解质性能)。
2、通过实施例3与对比例2对比,甲基丙烯酸的含量过高,容易使预乳液分层,反应无法稳定进行,局部反应过快且副产物较多,虽然形成的聚合物的黏度越大,但是黏度保留率较低,耐电解质性能较弱。
3、通过实施例3与对比例3对比,交联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用量过大,交联度过大,聚合物中的交联点对分子链伸展存在回弹力,导致黏度下降;受到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聚合物分子链的交联点加大回缩程度,耐电解质性能较差。
4、通过实施例3与对比例4对比,水油比对半乳液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不稳定的半乳液在后续合成的过程中,严重影响合成的进行,导致转化率低,增稠剂的增稠效果以及耐电解质性能较差。
5、通过实施例3与对比例5对比,通过丙烯酸酯封端硅油在聚合物分子链引入疏水长链基团,提高了增稠剂的增稠效果以及耐电解质性能。
6、通过实施例3与对比例6对比,选用十二烷基醇硫酸钠作为乳化剂,得到的增稠剂的增稠效果以及耐电解质性能较好。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部分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制得:
S1、核层预乳液及种子乳液的制备:将适量去离子水与第一部分乳化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使用量的50%丙烯酸丁酯、使用量的50%甲基丙烯酸以及一部分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混合均匀,得到预乳液;取一部分搅拌完成的预乳液作为种子乳液;剩余的预乳液的作为核层预乳液;
S2、壳层预乳液制备:将适量水和第二部分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剩余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丙烯酰胺、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封端硅油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壳层预乳液;
S3、底料制备:将适量水和剩余的乳化剂于反应容器中混合均匀,并加热反应容器至反应温度;
S4、合成:往反应容器内加入种子乳液,待温度重新达到反应温度时加入一部分的过硫酸铵溶液发生反应;至反应容器内的乳液泛蓝光,保温30分钟;将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同时滴加;滴加完毕后保温1小时后,冷却降温、过滤、出料;
其中,乳化剂为乙氧基化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醇硫酸钠,各原料的质量分数为:甲基丙烯酸30%~50%、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0.03%~0.17%、丙烯酰胺1.1%~4.2%、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1%~5%、丙烯酸酯封端硅油1%~5%、乳化剂1%~7%和过硫酸铵0.15%~0.4%,余量为丙烯酸丁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的反应温度为80~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剩余的过硫酸铵溶液、核层预乳液和壳层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3~4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丙烯酸酯封端硅油为单端丙烯酸酯硅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乳化剂为十二烷基醇硫酸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的质量分数为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1和S2中的水相和油相的质量比均为1:(1~1.5)。
CN202110646565.7A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34162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46565.7A CN113416279B (zh)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46565.7A CN113416279B (zh)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16279A true CN113416279A (zh) 2021-09-21
CN113416279B CN113416279B (zh) 2022-09-06

Family

ID=77788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46565.7A Active CN113416279B (zh) 2021-06-10 2021-06-10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162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0409B (zh) * 2022-08-22 2024-04-23 辽宁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染料用环保柔软性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83702A (zh) * 2019-07-09 2019-11-22 广东德美精细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涂料印花增稠剂的合成方法及增稠剂
CN110591018A (zh) * 2019-01-28 2019-12-20 四川益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v型聚二甲基硅氧烷疏水缔合乳液聚合印花增稠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2794961A (zh) * 2020-12-31 2021-05-14 湖南林特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反相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1018A (zh) * 2019-01-28 2019-12-20 四川益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v型聚二甲基硅氧烷疏水缔合乳液聚合印花增稠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0483702A (zh) * 2019-07-09 2019-11-22 广东德美精细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涂料印花增稠剂的合成方法及增稠剂
CN112794961A (zh) * 2020-12-31 2021-05-14 湖南林特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反相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0409B (zh) * 2022-08-22 2024-04-23 辽宁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染料用环保柔软性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16279B (zh)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7322B (zh) 内外双重交联核壳结构丙烯酸乳液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6758392B (zh) 一种新型染料印花用合成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0951015B (zh) 一种以改性凹土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91018B (zh) 一种v型聚二甲基硅氧烷疏水缔合乳液聚合印花增稠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1314920B (zh) 用于活性染料的复合印花糊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16279B (zh) 一种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CN111303344B (zh) 一种改性海藻酸钠/聚丙烯酸类复合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CN103059216B (zh) 一种分散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分散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CN108690171A (zh) 一种水包水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936941A (zh) 用于纺织品涂料印花的双亲性核壳乳液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94961B (zh) 一种反相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22244B (zh) 一种耐盐增稠剂的制备方法
CN104497211A (zh) 高效混凝土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08698B (zh) 原位氧化还原引发制备聚丙烯酰胺水包水分散液
CN112321764A (zh) 耐温抗盐粘弹性颗粒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390560A (zh) 一种低敏感混凝土和易性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06243B (zh) 一种低粘度、低单体残留量干强剂的制备方法
CN112538142B (zh) 一种增稠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4044852B (zh) 一种可聚合低共熔溶剂、导电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5612032A (zh) 一种丙烯酸类增稠剂的合成方法
CN106749863B (zh) 一种仿活性涂料印花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方法
CN111100231A (zh) 一种分子量及分布可控、规整度高的聚丙烯腈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48647B (zh) 一种混凝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
CN1068612C (zh) 医用交联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CN101386655A (zh) 新型聚氯乙烯合成用高分子分散剂、高分子分散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Thickener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906

Pledgee: Guangdong Lianzhou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Ltd.

Pledgor: GUANGDONG CAIGLE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46482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