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08184B - 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08184B
CN113408184B CN202110431947.8A CN202110431947A CN113408184B CN 113408184 B CN113408184 B CN 113408184B CN 202110431947 A CN202110431947 A CN 202110431947A CN 113408184 B CN113408184 B CN 1134081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pe
rock
anchoring
creep
analy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319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08184A (zh
Inventor
夏鹏
胡新丽
吴爽爽
段杭
陈浩
李岚星
刘畅
应春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11043194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081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081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81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081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81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7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e.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or training a mod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5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particle-based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12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using genetic models
    • G06N3/126Evolutionary algorithms, e.g. genetic algorithms or genetic programm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6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 e.g. Pareto optimisation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SA], ant colony algorithms or genetic algorithms [G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8Probabilistic or stochastic CA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基于现场勘察和仪器监测收集岩质锚固边坡的基础数据;基于离散元分析软件3DEC构建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根据岩体蠕变试验确定蠕变本构模型及蠕变参数范围;基于遗传算法和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响应确定岩质锚固边坡蠕变本构模型的最优参数;基于设定的分析时间,提取岩质锚固边坡的特征变量。根据特征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岩质锚固边坡长期安全性评价。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提高岩质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的准确性和评价效率,该方法可以为岩质锚固边坡滑坡的演化机理研究与动态安全性评价提供有利条件。

Description

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具体涉及水电站岩质锚固边坡的动态长期安全性的评价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自一系列国家水电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兴建了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随着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开展了大量的岩质高边坡治理工程,锚固结构作为边坡治理工程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被大量应用。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岩质锚固边坡,这些边坡的长期安全性不仅关系着整个水电工程的运行,还严重关系着库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目前评价滑坡稳定性最常用的规范中仅仅是将锚固结构等效为均匀分布的一个力进行平衡计算,难以考虑到锚固结构和边坡的动态相互作用,同时目前规范对于边坡稳定性评价是一种静态的评价方法,对岩质锚固边坡的长期安全状态难以作出准确判断。
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是一种对存在结构面和节理的岩体进行应力分析的数值方法,在1971年Cundall率先提出。可模拟非连续岩体的大位移,接触面滑移、分离等现象,同时可以更加真实的反应出结构面和节理岩体内部变形以及应力分布情况。该方法以牛顿第二定律作为理论基础。可运用于刚体(Rigid Block)和可变形体(Deforma bleblock)的分析研究。3DEC是三维离散元程序(3Dimension distinct elementCode)的简称,是由美国ITASCA公司开发研究的成熟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不仅可以模拟存在不连续情况的工程案例,还可以模拟岩体在动态或静态荷载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主要适用于大变形和转动的分析计算,不但可以自动判别块体间各接触点还能分析动态或静态荷载下介质受力以及变形情况。目前应用在了边坡评价、地下工程和层理、节理或断层等结构对岩石地基的影响等领域。然而,目前大多数分析均采用Mohr模型,没能考虑到岩体材料蠕变特性导致的其临界应变应变状态改变和强度劣化;同时对于蠕变参数的选择也是通过试算和试验导致确定参数效率低下,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响应与实际监测数据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两个不足导致了目前对岩质锚固边坡的演化机理和长期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存在偏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现场勘察和仪器监测收集岩质锚固边坡的基础数据;
S2:根据所述基础数据,基于离散元分析软件3DEC构建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
S3:基于岩体蠕变试验确定蠕变本构模型和蠕变参数范围;
S4:在3DEC软件中将步骤S3确定的蠕变本构模型赋值给步骤S2中构建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将步骤S2确定的蠕变参数范围作为遗传算法的输入参数,将遗传算法和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响应相结合,进行联合的迭代计算来确定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中蠕变本构模型的最优参数;
S5:将步骤S3中得到的蠕变本构模型和步骤S4中得到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中蠕变本构模型的最优参数带入步骤S2中构建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基于设定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时间,提取岩质锚固边坡的特征变量;
S6:根据特征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岩质锚固边坡长期安全性评价。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数据包括由现场勘察得到的形态数据以及仪器监测得到的锚固边坡的变形数据和锚固结构的受力数据,所述形态数据包括锚固边坡的高程、滑坡边界、结构面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和边坡的变形特征。
进一步地,基于岩体蠕变试验确定蠕变本构模型和蠕变参数范围的过程如下:
首先,整理岩体的三轴蠕变试验数据,得到不同围压下轴向应变-时间关系曲线,然后根据该轴向应变-时间关系曲线特点,确定元件模型所包含的元件类型,最后选择包含所述元件类型的元件模型,将该元件模型的典型应变-时间曲线与三轴蠕变试验的试验结果进行对照,确定蠕变本构模型;
基于三轴蠕变试验数据,估算蠕变本构模型的参数范围。
进一步地,确定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中蠕变本构模型的最优参数的过程如下:
S4-1:通过python编写遗传算法将3DEC软件中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响应和遗传算法的目标函数相结合;
S4-2:将步骤S1收集的仪器监测数据,导入步骤S4-1所述的python中作为上述目标函数的一部分;
S4-3:借助3DEC软件内置的ipython编写环境,导入遗传算法,设置对应参数,该对应参数包括:目标函数func、目标维数ndim、群体规模size_pop、最大迭代次数max_liter、变异概率prob_mut、参数下限lb、参数上限ub和精准度precision,基于S4-2中确定的目标函数,进行遗传算法的迭代计算和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分析计算,结合现场监测数据,不断获取适应度值,最终获得最符合实际监测数据的最优本构模型参数。
进一步地,提取岩质锚固边坡的特征变量的过程如下:
S5-1:将步骤S3和步骤S4中确定的蠕变本构模型以及最优参数赋值给在步骤S2中构建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
S5-2:依据步骤S1收集到的数据,基于现场监测仪器布置情况,设置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特征位置进行变形监测,同时监测锚索的轴力变化情况;
S5-3:向3DEC软件内输入设定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时间,将特征位置的监测变量和锚索的轴力值作为特征变量进行提取。
进一步地,进行岩质锚固边坡长期安全性评价的过程如下:
S6-1:基于步骤S5提取的特征变量,构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的位移变化曲线,以及锚索轴力随时间的变化的轴力变化曲线;
S6-2:基于位移变化曲线和锚索的轴力变化曲线以及锚索轴力的最大变化幅度,进行岩质锚固边坡的长期安全性评价,当位移变化曲线和锚索轴力变化曲线均呈现收敛时且锚索轴力的最大变化幅度小于等于10%时,该边坡评价为安全,否则为不安全。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提高岩质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的准确性和评价效率,该方法可以为岩质锚固边坡滑坡的演化机理研究与动态安全性评价提供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边坡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实现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常用的元件模型。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交叉算子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变异算子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遗传算法实现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3DEC软件计算分析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3DEC数值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围压为200kpa时岩体的应变-时间曲线。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Burgers模型的典型应变-时间曲线。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Burgers-mohr模型。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遗传算法目标函数值随迭代次数变化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坡表监测位置及锚索位置。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坡表特征点X方向位移随时间变化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锚索轴力随时间变化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岩质锚固边坡位移场及锚索应力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如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和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所述目前岩质锚固边坡的设计和常用的评价方法如简单条分法、毕肖普法和瑞典条分法等都是基于是静态分析只是把锚索的作用等效为一个均匀分布的力,计算整个边坡的静态稳定性。而且都没有考虑到岩体的蠕变效应。而本方法有两个创新:第一,可以充分利用离散元分析法考虑到锚索和岩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岩质边坡结构面(不连续面)的作用。第二,可以考虑岩石蠕变对于岩质锚固边坡长期安全性的影响。将安全性和时间挂钩进行动态分析,充分考虑了随着岩石蠕变边坡安全性的变化。第三,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和现场动态的监测数据,将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软件相结合,实现了自动准确的确认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参数。使得整个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计算响应更加符合实际工程情况,进而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该方法的实施不是简单各自计算后仅在结果进行结合寻优,而是基于python语言编程将遗传算法的每一代计算都与离散元分析计算过程相结合,动态的结合离散元分析法进行遗传算法的寻优计算,该结合方法首次提出。
请参考图1-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边坡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实现流程图,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基于现场勘察和仪器监测收集岩质锚固边坡的基础数据。
根据锚固岩质边坡现场勘察收集滑坡的形态数据例如:锚固边坡的高程、滑坡边界、结构面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边坡的变形特征等。根据现场的监测仪器收集锚固边坡的变形数据和锚固结构的受力数据等。例如:基于GPS监测墩收集坡表位移数据和基于锚索测力计收集锚索锚固力的变化情况。
S2:基于离散元分析软件3DEC构建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
基于步骤S1收集到的数据,在3DEC离散元分析软件中构建岩质锚固边坡的概化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忽略次要的影响因素,考虑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软件的计算效率。
S3:根据岩体蠕变试验确定蠕变本构模型和蠕变参数范围,步骤S3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S3-1:确定蠕变本构模型。目前岩土进行蠕变分析最常用的蠕变本构模型分为两类,分别是基于试验和数据拟合形成的经验模型和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的元件模型。但是经验模型缺乏理论依据,只是试验数据的拟合。而元件模型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岩土体本身力学性质,同时简单易用,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使用的更加广泛。最常被使用的原件模型如图3所示,图3中,a为Maxwell元件模型,b 为Kelvin元件模型,c为Burgers元件模型,d为Poynting-Thomson元件模型;
本方法采用三轴蠕变试验和元件模型曲线类比的方法,确定蠕变本构模型的基本种类。具体过程为首先整理岩体的三轴蠕变试验数据,得到不同围压下轴向应变-时间关系曲线。然后根据曲线特点,确定模型所应该包含的元件类型,如弹性元件、粘性元件等;最后从上述模型中选择包含这些元件的模型,将其典型应变-时间曲线与试验结果进行对照,确定蠕变本构的基本类型。
S3-2:基于三轴蠕变试验数据,估算本构模型的参数范围。
Maxwell本构模型如图3中a所示,其应力应变关系式: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61
式中k为弹性模量,η为粘滞系数,σ为应力,ε为应变。
Kelvin本构模型如图3中b所示,其应力应变关系式: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62
式中k为弹性模量,η为粘滞系数,σ为应力,ε为应变。
Burgers本构如图3中c所示,其应力应变关系式: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63
式中k为弹性模量,其中k1为元件模型中Kelvin体的弹性模量,k2为元件模型中Maxwell体的弹性模量,η为粘滞系数,其中η1为元件模型中Kelvin体的粘滞系数,η2为元件模型中Maxwell体的粘滞系数,σ为应力,ε为应变。
Poynting-Thomson本构模型如图3中d所示,其应力应变关系式: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64
式中k1为元件模型中Maxwell体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k2为元件模型中弹簧的弹性模量,η为粘滞系数,σ为应力,ε为应变。
S4:在3DEC软件中将步骤S3确定的蠕变本构模型赋值给步骤S2中构建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将步骤S2确定的蠕变参数范围作为遗传算法的输入参数,将遗传算法和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响应相结合,进行联合的迭代计算来确定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中蠕变本构模型的最优参数;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S4-1:通过python编写遗传算法将3DEC软件中的锚固边坡的模型模拟计算响应和遗传算法的目标函数相结合。同时借助锚固边坡的现场监测数据确定蠕变本构的最优参数。
遗传算法实现过程:
(1)确定被优化的目标参数。本方法选择岩体蠕变本构的参数作为目标参数;
(2)对目标参数进行二进制编码;
(3)适宜度函数选择
适宜度值决定了种群中个体的优劣情况,决定了当前的一代中的优秀的个体是否会被选择继承到下一代。适宜度函数值非负,而且值越大表示该个体越优秀。
(4)遗传算子
包括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
选择算子,根据不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度,给出被选择或者被淘汰的概率,在根据一定的规则对个体进行选择,常用的方法有轮盘赌选择、排序选择和联赛选择。本评价方法使用轮盘赌选择。
假设种群中包含n个个体分别为x1,x2···,xn,每个个体的适应度为f(xi),由于个体都有一定被选择的概率,因此适应度应满足式(1):
1≥f(xi)≥0 (1)
定义pi为分布概率,表示个体的生存概率,根据式(2)进行求解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71
分布律应满足式(3)和(4),
pi≥0 (3)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72
当个体的适应度值高时,其分布概率也高,因此优良个体被选择的可能性就好加大。同时表现低劣的个体也有一定的概率被选择,可以保证后代种群个体的多样性。
交叉算子,是指指定基因交换规则使得父代基因互相交换从而生成全新的子代,该算子有一定的概率获得优于父代的个体。常见的交叉算子有单点交叉、双点交叉、多点交叉、部分映射交叉、顺序交叉等。
本方法使用的是单点交叉,首先选择一个交叉点,将两个个体自交叉点之后的二进制编码进行互换操作,如图4所示。变异算子,变异算子可以使得遗传算法中的种群保持一种良好的多样性,仿照了生物进化中的基因变异。实现过程如下:第一步按照设定的变异概率从种群中选择某些个体,对选中个体中的随机一位进行0-1的变换,具体过程如图5所示,整个遗传算法的实现过程如图6所示。
S4-2:将步骤S1收集的工程实例监测数据,导入python中作为目标函数的一部分;
S4-3:进行遗传算法的迭代计算和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分析计算,结合现场的监测数据,不断获取适应度值,最终获得最符合实际监测数据的最优的本构模型参数。
Python编写遗传算法所需参数说明:
目标函数func:目标函数。
目标维数ndim:目标函数的维度,一般为参数的数量。
群体规模size_pop:种群规模表示进行计算时需要的染色体个数,染色体越多,染色体间交流的信息也就越多,因此优化性能就越好,但是当染色体个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在增加数目对于算法的提升就很小啦,并且还会影响到遗传算法的效率。
最大迭代次数max_liter:求解最优值过程的最大迭代次数。
变异概率prob_mut:遗传算法进行变异算子操作时发生变异的概率。
参数范围lb和ub:是指参数的上下限,一般将优化问题的参数范围设置为该范围。
精准度precision:进行参数寻优时求解所得参数的精度。
S5:基于设定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时间,提取岩质锚固边坡的特征变量;
步骤S5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S5-1:将步骤S3和步骤S4中确定的蠕变本构模型以及最优参数赋值给步骤S2中构建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
3DEC软件计算分析基本原理:
离散单元法只要满足平衡方程即可,对于变形体还须符合本构方程即可。
(1)物理方程
在离散元分析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块体需要满足如下的物理本构方程:
ΔFn=KnΔUn
ΔFs=KsΔUs
Fn=Fn1+KnΔUn
Fs=Fs1+KsΔUs
式中Kn、Ks为节理面的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ΔFn、ΔFs为块体间法向作用力增量和切向作用力增量,ΔUn、ΔUs为块体间法向位移增量和切向位移增量, Fn、Fs为块体间法向作用力和切向作用力,Fn1、Fs1为块体间法向力和切向力的初值或上次迭代的终值。
(2)运动方程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式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在离散块体上的力会使块体产生运动,块体形心上应该满足以下方程: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91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92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93
a=F/m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094
式中,Fxi、Fyi为块体受到其他块体的作用力,Fx、Fy为块体所受的水平和竖向合力。M为块体所受的合力矩,xi、yi为作用点坐标,x、y为块体形心的坐标,a为加速度,m为岩块质量,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01
为角加速度,I为转动惯量。
(3)采用向前差分格式进行数值积分,求得块体沿合力方向的速度和位移以及块体的转动量。
V(t1)=V(t0)+aΔt
U(t1)=U(t0)+V(t1)Δt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02
式中,t0为初始时间,Δt为计算时步,U(t1)、V(t1)分别为块体在t1时间的位移和速度,θ(t1)是t1时间的位移和速度,θ(t1)是t1时间的转动惯量。
3DEC软件计算分析过程如图7所示。
步骤S5-2:依据步骤S1收集到的数据,基于现场监测仪器布置情况,设置岩质锚固边坡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特征位置进行变形监测,同时监测锚索的轴力变化情况。
步骤S5-3:基于设定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时间,将特征位置的监测变量和锚索的轴力值作为特征变量进行提取。
S6:根据特征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岩质锚固边坡长期安全性评价。
S6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S6-1:基于步骤S5提取的特征变量,构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锚索轴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锚索轴力的最大变化幅度;
S6-2:基于位移变化曲线和锚索的轴力变化曲线以及锚索轴力的最大变化幅度,进行岩质锚固边坡的长期安全性评价,当位移变化曲线和锚索轴力变化曲线均呈现收敛时且锚索轴力的最大变化幅度小于等于10%时,该边坡评价为安全,否则为不安全。
本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在3DEC软件中构建岩质锚固边坡蠕变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结合现场监测数据确定蠕变本构模型的最优参数,通过python编写程序将将两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提高了评价的准确率和效率的同时,揭示了蠕变条件下岩质锚固边坡长期变形特征与演化机理,实现了对岩质锚固边坡的长期安全性的动态评价,为同类型边坡的预测预警与防治提供了基础。
本方法选取的实例为西南地区某水电工程岩质锚固边坡。该边坡位于水电站坝址上游约11.5km的江右岸,滑坡纵长约700m,宽约320~400m,面积约0.25km2,总方量约1300万m3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基于现场勘察、施工资料、设计资料、试验资料和仪器监测收集岩质锚固边坡的基础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滑坡岩体相关参数取值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11
其中ρ为岩体的密度,G是岩体的剪切模量,K是岩体的体积模量,C是岩体的粘聚力,dip是岩层的倾角,dip-direction是岩层的倾向,spaceing是岩层间隙,num是岩层的数量,stiffness-normal是岩层的法向刚度,stiffness-shear是岩层的切向刚度。
锚索的相关参数如下表2所示:
表2锚索相关参数取值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12
其中area为锚索的横截面积,e为锚索的弹性模量,grout_stiff_为注浆体刚度,cable_yield为锚索轴向屈服强度,cable_strain_limit_为锚索轴向应变极限, dowel_stiffness_为锚索剪切变形刚度,dowel_yield_为锚索剪切屈服强度, dowel_strain_limit_为锚索剪切应变极限。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基于离散元分析软件3DEC构建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基于步骤S1中收集到的数据构建数值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长为 700m,高为400m,倾角约55°。因为需要开展锚固岩质边坡剖面的二维计算分析,因此宽度即Y方向仅取5m。节理模型取倾角为70°倾向270°锚索长度取50m 间隔20m和安装角度约35°。在3DEC中计算所需要的其余计算参数按表3和表 4所示的值赋予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建立的数值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如图8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根据岩体蠕变试验确定蠕变本构模型和蠕变参数范围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S2-1:根据开展的岩石样品蠕变试验,得到的试验数据,如图9是围压为 200kPa时得到的试验曲线。曲线呈现出较2个较为明显的特点:1.在荷载施加后的较短时间内,试样会产生明显的瞬时弹性变形,所以该模型应该包含弹性元件; 2.随着试验进行,试样呈现了明显的减速蠕变现象,经过一定时间的减速蠕变,蠕变速率保持不变,呈现出粘弹性的特征,所以该模型应包含粘性元件。经过与常用的蠕变本构模型对比分析,发现Burgers模型的典型应变-时间曲线(图10) 和该曲线最相似。因此初步确定该岩体的本构模型定为Burgers模型。由于在进行长期安全性评价中需要考虑到岩质边坡的破坏情况,因此串联一个M-C元件,十使得其复合摩尔库伦破坏准则。进而该模型变为Burgers-mohr模型(图11)。
S2-2:Burgers-mohr模型共包含6个参数,c、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21
EM、ηM、EK、ηK,分别是粘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马克斯韦尔粘性系数、粘弹性模量和开尔文粘性系数。C和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22
为常规强度参数已经通过试验确定。因此还需确定四个参数。则Burgers-mohr模型的应力-时间关系可简化为: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23
式中,σ为应力;ε为应变。
依据试验曲线(图10),可知模型的初始应变ε0和稳定蠕变时的斜率m。当 t=0,基于式(5)可得ε0=σ/EM;当t取较大数值时,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24
的值趋近于0,所以 m=1/ηM;基于最小二乘法就可以确定参数EM、ηM。最终岩体本构模型的拟合参数如表3所示。
表3岩体蠕变参数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25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31
依据表3确定的取值范围如下表4所示:
表4岩体本构模型参数范围
Figure GDA0003339000860000132
由图12可知随着遗传算法的进行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坡表位移响应与现场监测数据越来越接近,而且55代左右目标函数基本趋于稳定,收敛很快,参数值很快逼近最优值。
计算结果显示当EM=19958.7661MPa、ηM=1.35E+07MPa·h、 EK=41200.39718MPa、ηK=254000.3466MPa·h时,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特征位置特征变量的响应与监测值接近,选取该组参数作为岩质边坡本构模型的参数。
本实例中,如所述步骤S5基于设定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时间,提取岩质锚固边坡的特征变量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将步骤S3中确定的蠕变本构模型和步骤S4中确定的最优参数带入步骤S2 中构建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输入设定的蠕变分析时间,本案例设置 120天为如蠕变分析时间,提取了坡表4个特征位置的水平方向的位移和锚索荷载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坡表特征位置和锚索位置如图13所示,提取的特征变量和锚索的数据如图14和图15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6根据特征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岩质锚固边坡长期安全性评价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由图14和图15可知坡表特征点X方向位移随时间呈现出一开始波动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锚索轴力一开始由于刚安装锚索,随着坡表变形锚索轴力呈现出急速增加,随后由于锚索和岩体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锚索轴力呈现出增速减慢随后下降的现象,最终锚索轴力呈现出稳定的趋势。而且趋于稳定后锚索轴力的变化率小于10%,基于《岩土锚固工程的长期性能与安全评价》一文所述的判断阈值即锚索轴力的变化幅度小于10%锚固结构判断为安全。结合特征变量以及锚索轴力的变化趋势分析,判断该锚固边坡的长期安全性为:安全。
从图12中可以看出,模拟计算模型响应的准确性随着遗传算法的迭代不断增加最终趋于稳定,这表明遗传算法可以依据实际监测情况快速准确的确定岩体蠕变本构的参数。而特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4所示,这表明岩质锚固边坡的长期安全性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目前常规评价方法均是静态的,是不准确的。而本方法所提出的方法既考虑考虑到锚固结构与岩体的相互作用,也考虑到岩质边坡岩土体自身特性(蠕变、结构面等)的影响,将岩质锚固边坡的安全性与时间挂钩,实现了对岩质锚固边坡安全性的动态评价,同时还可以得到岩质锚固边坡的在指定分析时间后的位移分布情况和锚索的应力分布情况如图16所示。
遗传算法特点:
(1)自组织、自适应和智能性。在遗传算法设计中不需要提前描述出问题的全部特点并说明针对问题的各个不同特点算法应采取的措施。所以,遗传算法的鲁棒性很强,能够解决复杂的非结构化问题。
(2)在搜索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基于目标函数值的评价信息,不需要满足优化函数的连续性及可导性约束的要求。
(3)易于并行化,可降低由于使用超强计算机硬件所带来的昂贵费用。
(4)算法的基本思想非常简单,并且有着极其规范的算法运行方式及实现步骤,能够直接用以具体的使用。
(5)遗传算法同时使用多个搜索点的搜索信息。遗传算法从由很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初始群体开始最优解的搜索过程,而不是从单一的个体开始搜索。是对这个群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等运算,产生出的乃是新一代的群体。这些信息可以避免搜索一些不必要的搜索点,所以实际上相当于搜索了更多的点,这是遗传算法所持有的一种隐含并行性。
(6)遗传算法使用了概率搜索技术。遗传算法属于一种自适应搜索技术,其选择、交叉、变异等运算都是以一种概率的方式进行,从而增加了其搜索过程的灵活性。
目前离散元分析中本构模型的参数确认方式主要是通过室内试验,赋予一个确定的值。在结合一现场的监测数据进行反演分析,主要是通过人工试算看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响应是否符合现场监测和变形迹象等,效率低下且准确率低。本方法将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相结合实现了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本构参数的自动寻优,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增加了准确性。充分利用了遗传算法以下的优点:
(1)自组织、自适应和智能性。在遗传算法设计中不需要提前描述出问题的全部特点并说明针对问题的各个不同特点算法应采取的措施。所以,遗传算法的鲁棒性很强,能够解决复杂的非结构化问题。
(2)在搜索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基于目标函数值的评价信息,不需要满足优化函数的连续性及可导性约束的要求。
(3)易于并行化,可降低由于使用超强计算机硬件所带来的昂贵费用。
(4)遗传算法同时使用多个搜索点的搜索信息。遗传算法从由很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初始群体开始最优解的搜索过程,而不是从单一的个体开始搜索。是对这个群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等运算,产生出的乃是新一代的群体。这些信息可以避免搜索一些不必要的搜索点,所以实际上相当于搜索了更多的点,这是遗传算法所持有的一种隐含并行性。
(5)遗传算法使用了概率搜索技术。遗传算法属于一种自适应搜索技术,其选择、交叉、变异等运算都是以一种概率的方式进行,从而增加了其搜索过程的灵活性。
本方法使用python语言编程通过3DEC软件自带的ipython平台将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相结合。本方法提出的评价方法不是简单的将两种评价方法各自独立计算后仅在结果上进行结合。而是将每一代计算的目标函数都动态的从离散元分析中提取分析结果,每一代新的染色体的生成都动态的把新的参数值赋给离散元进行动态计算如图2所示。最终在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迭代计算后确定最符合现场监测数据的本构模型参数。目前该方法还是首次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提高岩质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的准确性和评价效率,该方法可以为岩质锚固边坡滑坡的演化机理研究与动态安全性评价提供有利条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现场勘察和仪器监测收集岩质锚固边坡的基础数据;
S2:根据所述基础数据,基于离散元分析软件3DEC构建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
S3:基于岩体蠕变试验确定蠕变本构模型和蠕变参数范围;
S4:在3DEC软件中将步骤S3确定的蠕变本构模型赋值给步骤S2中构建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将步骤S3确定的蠕变参数范围作为遗传算法的输入参数,将遗传算法和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响应相结合,进行联合的迭代计算来确定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中蠕变本构模型的最优参数;
S5:将步骤S3中得到的蠕变本构模型和步骤S4中得到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中蠕变本构模型的最优参数带入步骤S2中构建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基于设定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时间,提取岩质锚固边坡的特征变量;提取岩质锚固边坡的特征变量的过程如下:
S5-1:将步骤S3和步骤S4中确定的蠕变本构模型以及最优参数赋值给在步骤S2中构建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
S5-2:依据步骤S1收集到的数据,基于现场监测仪器布置情况,设置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特征位置进行变形监测,同时监测锚索的轴力变化情况;
S5-3:向3DEC软件内输入设定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时间,将特征位置的监测变量和锚索的轴力值作为特征变量进行提取;
S6:根据特征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岩质锚固边坡长期安全性评价;
进行岩质锚固边坡长期安全性评价的过程如下:
S6-1:基于步骤S5提取的特征变量,构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的位移变化曲线,以及锚索轴力随时间的变化的轴力变化曲线;
S6-2:基于位移变化曲线和锚索的轴力变化曲线以及锚索轴力的最大变化幅度,进行岩质锚固边坡的长期安全性评价,当位移变化曲线和锚索轴力变化曲线均呈现收敛时且锚索轴力的最大变化幅度小于等于10%时,该边坡评价为安全,否则为不安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基础数据包括由现场勘察得到的形态数据以及仪器监测得到的锚固边坡的变形数据和锚固结构的受力数据,所述形态数据包括锚固边坡的高程、滑坡边界、结构面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和边坡的变形特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基于岩体蠕变试验确定蠕变本构模型和蠕变参数范围的过程如下:
首先,整理岩体的三轴蠕变试验数据,得到不同围压下轴向应变-时间关系曲线,然后根据该轴向应变-时间关系曲线特点,确定元件模型所包含的元件类型,最后选择包含所述元件类型的元件模型,将该元件模型的典型应变-时间曲线与三轴蠕变试验的试验结果进行对照,确定蠕变本构模型;
基于三轴蠕变试验数据,估算蠕变本构模型的参数范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确定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中蠕变本构模型的最优参数的过程如下:
S4-1:通过python编写遗传算法将3DEC软件中的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响应和遗传算法的目标函数相结合;
S4-2:将步骤S1收集的仪器监测数据,导入步骤S4-1所述的python中作为上述目标函数的一部分;
S4-3:借助3DEC软件内置的ipython编写环境,导入遗传算法,设置对应参数,该对应参数包括:目标函数func、目标维数ndim、群体规模size_pop、最大迭代次数max_liter、变异概率prob_mut、参数下限lb、参数上限ub和精准度precision,基于S4-2中确定的目标函数,进行遗传算法的迭代计算和岩质锚固边坡分析计算模型的分析计算,结合现场监测数据,不断获取适应度值,最终获得最符合实际监测数据的最优本构模型参数。
CN202110431947.8A 2021-04-21 2021-04-21 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Active CN1134081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31947.8A CN113408184B (zh) 2021-04-21 2021-04-21 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31947.8A CN113408184B (zh) 2021-04-21 2021-04-21 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8184A CN113408184A (zh) 2021-09-17
CN113408184B true CN113408184B (zh) 2022-01-28

Family

ID=77677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31947.8A Active CN113408184B (zh) 2021-04-21 2021-04-21 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081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6646B (zh) * 2022-05-30 2022-08-02 西南交通大学 用于边坡的智能预警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470694B (zh) * 2022-08-16 2023-09-0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考虑锚杆破坏模式的节理岩体锚杆剪切抗力预测方法
CN116629081B (zh) * 2023-07-25 2023-09-26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块石填料地基有限元瞬时变形计算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7333A (zh) * 2017-01-16 2017-08-18 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寒高海拔高陡边坡稳定性监控方法
CN107220467A (zh) * 2017-07-07 2017-09-29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蓄水期库岸岩质边坡变形的预测方法
CN108627137A (zh) * 2018-05-09 2018-10-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滑坡变形预测计算方法
CN110261573A (zh) * 2019-05-16 2019-09-20 同济大学 一种高位岩质滑坡稳定性动态数值评价方法
CN111259483A (zh) * 2020-01-23 2020-06-09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寒区边坡稳定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CN111666671A (zh) * 2020-05-29 2020-09-15 中南大学 一种围岩体蠕变参数的实时反演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41138A (zh) * 2017-01-13 2018-11-16 日商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風險判定裝置、風險判定系統、風險判定方法以及可藉由電腦讀取的記錄媒體
CN110688747B (zh) * 2019-09-19 2022-05-0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安全性和经济性多目标优化的岩质边坡锚固计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7333A (zh) * 2017-01-16 2017-08-18 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寒高海拔高陡边坡稳定性监控方法
CN107220467A (zh) * 2017-07-07 2017-09-29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蓄水期库岸岩质边坡变形的预测方法
CN108627137A (zh) * 2018-05-09 2018-10-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滑坡变形预测计算方法
CN110261573A (zh) * 2019-05-16 2019-09-20 同济大学 一种高位岩质滑坡稳定性动态数值评价方法
CN111259483A (zh) * 2020-01-23 2020-06-09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寒区边坡稳定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CN111666671A (zh) * 2020-05-29 2020-09-15 中南大学 一种围岩体蠕变参数的实时反演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Group Decision Theory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Peng Xia, et al.;《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201231;第31卷(第6期);第1121-1132页 *
呷爬滑坡滑带土蠕变特性及其稳定性;张晓奇等;《地质科技通报》;20201130;第39卷(第6期);第145-153页 *
高陡边坡变形及其对坝体安全稳定影响研究进展;杨杰等;《岩土力学》;20190630;第40卷(第6期);第2341-2353、236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8184A (zh) 2021-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08184B (zh) 基于遗传算法和离散元分析法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CN113431056B (zh) 基于粒子群算法和离散元分析的锚固边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CN106339528B (zh) 一种露天铁矿端帮地下开采诱发地表移动范围预测方法
Jeong et al. Proposed nonlinear 3-D analytical method for piled raft foundations
CN112012712B (zh) 一种嵌入式离散裂缝的注水生长缝数值模拟方法和装置
CN111705808B (zh) 一种适用于悬挂式深基坑工程的土体参数动态反演分析方法
CN112035937B (zh) 一种隧道施工围岩变形分析及信息化施工方法
CN107013209A (zh) 采动影响条件下工作面上覆层状岩体移动的预测方法
Zhao et al. Progressive failure processes of reinforced slopes based on general particle dynamic method
Gong et al. Modelling coastal cliff recession based on the GIM–DDD method
Wang et al. Mechanical parameter inversion in sandstone diversion tunnel and stability analysis during operation period
CN110705168A (zh) 构造应力场的模拟方法
Zhu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MsPSO in the rockfill parameter inversion of CFRD
CN109711063A (zh) 一种适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车站暗挖进尺调整方法与装置
Lu et al.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es for bearing capacity of rigid strip footing subjected to eccentric load
Soleimanian et al. Effects of constitutive soil models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n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 in clay by considering pile-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Qian et al. Calibration of soil parameters based on intelligent algorithm using efficient sampling method
Kramer et al.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factors for pile foundations.
Wu et al. In Situ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Vertical Deformation Profiles of Large-Scale Underground Caverns in Giant Hydropower Stations
Badaulet 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operation of bored injection piles to assess their bearing capacity
Su et al. The Effects of Branch Spacing and Number on the Uplift Bearing Capacity of a New Squeezed Multiple‐Branch Pile: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Tong et al. Plaxis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Soil Nailing Support For Deep Foundation Pit
Jamiolkowski et al. RESEARCH APPLIED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AMES FORREST LECTURE.
Wang et al.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piles with consideration of pile-soil interactions under a periodic wave pressure
Jiang et al. Parameters identification of tunnel jointed surrounding rock based on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optimized by difference evolution algorith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