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02157B - 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02157B
CN113402157B CN202110875481.0A CN202110875481A CN113402157B CN 113402157 B CN113402157 B CN 113402157B CN 202110875481 A CN202110875481 A CN 202110875481A CN 113402157 B CN113402157 B CN 1134021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oler
space
valve
tin b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754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02157A (zh
Inventor
田普强
霍富
陈�峰
石中全
姜宏
胡伟
谈宝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Aureavia Hi Tech Gla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Aureavia Hi Tech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Aureavia Hi Tech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Aureavia Hi Tech Glas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7548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021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02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2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02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21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8/00Shaping glass in contact with the surface of a liquid
    • C03B18/02Forming sheets
    • C03B18/18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loat bath; Composition or purification of the float ba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本发明的冷却控制方法为在锡槽上配置能够与顶罩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控制器与冷却器电连接以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冷却器上设置有阀门,通过对阀门的开度调节来实现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以使得罩内空间的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本发明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器和控制器,所述冷却器设置在锡槽的顶罩上并能够与顶罩进行热交换,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本发明能对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从而提高锡槽生产的安全性,有利于玻璃成型。

Description

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超薄玻璃或超薄电子玻璃浮法生产线上,锡槽是将玻璃液成型为超薄玻璃的核心装置,在锡槽上方设有顶罩,在锡槽内设置有顶盖砖,顶盖砖将锡槽的内部空间分为罩内空间和槽内空间,玻璃带漂浮在槽内空间的锡液面上,在玻璃带上方的槽内空间内往往还设有电加热元件,电加热元件一般采用碳硅棒,这些硅碳棒电加热元件的接线端穿过锡槽内的顶盖砖并进入到锡槽的罩内空间进行接线,在罩内空间设有罩内母排,电加热元件的接线端通过罩内线缆与罩内母排进行连接,罩内母排再进一步连接在接线柱上,接线柱向上伸出顶罩与电加热元件的供电电源进行连接,以实现对电加热元件的供电,位于槽内空间的碳硅棒电加热元件的加热端将给玻璃带进行加热,使玻璃带具有成型的最佳粘度,再通过拉边机拉薄。
在玻璃液的成型过程中,槽内空间各电加热元件的电加热功率开度将达到80%到90%,大量密集电加热元件高负荷运行,将造成锡槽罩内空间温度的升高,尤其是夏季环境温度高时,罩内空间的温度将会急剧上升,进而达到罩内空间母排和线缆所能承受的极限温度,这对锡槽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罩内空间温度的失控,也不利于对超薄玻璃的成型控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对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从而提高锡槽生产的安全性,有利于玻璃成型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以及相应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锡槽上配置有能够与顶罩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控制器与所述冷却器电连接并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所述冷却器上设置有阀门,通过对所述阀门的开度调节来实现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以使得罩内空间的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本发明的冷却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是:本发明利用冷却器与锡槽的顶罩进行热交换,以将罩内空间产生的热量及时带走,当槽内空间的电加热元件大量密集高负荷运行造成罩内空间温度的升高时,罩内空间的部分热量将通过热辐射传递到锡槽的顶罩,此时传递到顶罩的热量再进一步传递给冷却器,利用冷却器对该热量进行吸收,由此,罩内空间的部分热量将通过冷却器与顶罩之间的热交换最终被冷却器进行吸收,这样就减小了罩内空间的部分热量散发不及时导致的温度达到罩内空间母排和线缆所不能承受的极限温度的概率。
同时,本发明在对罩内空间温度进行控制时,利用的是罩内空间温度的变化率来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来进行控制,当罩内空间的温度在一定时间内的具有较大的波动时,罩内空间温度的变化率也较大,此时罩内空间的温度存在温度快速上升和温度快速下降两种情况,当罩内空间的温度处于快速上升时,此时需要增大阀门开度以增加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来加大对罩内空间热量的散发,以避免罩内空间温度的快速上升,并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若是罩内空间的温度处于快速下降时,此时需要减小阀门开度以减小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来减少对罩内空间热量的散发,以避免罩内空间温度的快速下降,并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另外,当罩内空间温度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较小时,此时罩内空间温度的变化率也较小,代表此时罩内空间温度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故此时冷却器中冷却介质较小的流量变化率就能够满足罩内空间热量的散发需求,由此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本方法根据温度变化率对冷却介质流量进行调节的控制方式与单独根据温度对冷却介质流量进行调节的控制方式相比,能够大大减小罩内空间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的波动幅度,进而能更好的保证罩内温度的稳定性。
综上,本方案通过设置能够与顶罩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同时利用罩内空间温度的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并通过对阀门的开度调节来实现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从而能够实现对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从而提高锡槽生产的安全性,有利于玻璃成型。
优选的,锡槽的罩内空间设有多个对罩内空间不同位置进行温度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所述阀门的开度与锡槽罩内空间温度的关系式为: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021
式中:
λ1、λ2、λ3、λ4、λ5、λ6、λ7、和λ8均为拟合系数;
a为冷却器阀门的开度,单位%;
T0为温度单位基数,单位为℃;
T3为冷却器中冷却介质进入端的温度,单位℃;
T4为锡槽所在的环境温度,单位℃;
t为用于检测与阀门对应处的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检测装置测量得到的温度,单位℃;
S为锡槽罩内空间的压力,单位Pa;
S0为压力单位基数,单位为Pa;
P为温度检测装置所检测区域的电加热元件的电加热功率,单位Kw/h;
P0为功率单位基数,单位为Kw/h;
K1为锡槽内玻璃液成型前的温度,单位℃,对应测量位置为第一对拉边机中心线与锡槽中心线交点沿拉引相反方向0-1.5m处的玻璃液的温度;
K2为锡槽内玻璃液成型后的温度,单位℃,对应测量位置为末对拉边机中心线与锡槽中心线交点沿拉引方向0-1.5m处的玻璃液的温度;
λ1的取值范围为:-15~15;
λ2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3的取值范围为:0.001~0.03;
λ4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5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6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7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8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这样,通过以上关系式,可以得到至少95%置信区间的冷却器阀门开度与锡槽罩内空间温度的关系式,将上述关系式写入到控制器中,控制器根据上述关系式就可以根据罩内空间的温度数据对冷却器的阀门开度进行调节。
优选的,还包括对所述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的步骤,所述阀门加权调整的数值范围为-20%到20%。
这样,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冷却器阀门开度与罩内空间温度的对应关系的准确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冷却器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来控制罩内温度的稳定性。
优选的,对所述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且所述阀门加权调整的逻辑关系式为:
A=a+n (2)
式中:
A为冷却器阀门进行加权调整后的开度,单位%;
a为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冷却器阀门开度,单位%;
n为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确定的冷却器阀门开度的加权值,单位%,且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041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042
温度变化率T=(T1-T2)/t0
t0为设定时间段;
T1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
T2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二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043
为向上取整运算符;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044
为向下取整运算符;
设定时间段为1-60min;作为优选,设定时间段为5-30min;更为优选,设定时间段为5-15min。
这样,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冷却器阀门开度与罩内空间温度的对应关系的准确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冷却器阀门开度来控制罩内温度的稳定性,此时控制器中需要再写入阀门加权调整的逻辑关系式作为补充,两者协同作用,就能使罩内空间的温度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同时,冷却器阀门开度的加权值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进行确定,由此就可以实现对罩内空间温度的稳定性控制。
同时,通过取相邻两个t0设定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的差值与该设定时间段t0的比值作为温度变化率,通过该温度变化率就可以看出罩内空间在相邻两个时间段内的温度变化情况,以此来根据该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
另外,设定时间段的范围越小,则得到的温度变化率更加的准确,从而使得控制更加的精确,但设定时间段的范围过小,将造成控制器运算量的大大增加,故上述设定时间段的选择是综合考虑控制精度和控制运算量的基础上得到的较为优选的范围值。
优选的,对所述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且所述阀门加权调整的逻辑关系式为:
A=a+n (3)
式中:
A为冷却器阀门进行加权调整后的开度,单位%;
a为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冷却器阀门开度,单位%;
n为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确定的冷却器阀门开度的加权值,单位%,且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051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052
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T=(T1-Ta)/t0
t0为设定时间段;
T1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
Ta为罩内空间温度的设定值;
设定时间段为1-60min;作为优选,设定时间段为5-30min;更为优选,设定时间段为5-15min
这样,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冷却器阀门开度与罩内空间温度的对应关系的准确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冷却器阀门开度来控制罩内温度的稳定性,此时控制器中需要再写入阀门加权调整的逻辑关系式作为补充,两者协同作用,就能使罩内空间的温度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同时,冷却器阀门开度的加权值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进行确定,由此就可以实现对罩内空间温度的稳定性控制。
同时,将罩内空间在t0设定时间内的平均温度值和罩内空间温度的设定值的差值与设定时间段t0的比值作为温度变化率,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设定时间内的平均温度与设定值之间的波动幅度,以此来根据该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
另外,设定时间段的范围越小,则得到的温度变化率更加的准确,从而使得控制更加的精确,但设定时间段的范围过小,将造成控制器运算量的大大增加,故上述设定时间段的选择是综合考虑控制精度和控制运算量的基础上得到的较为优选的范围值。
优选的,设置冬季模式和夏季模式,对温度检测装置设计设定值选项,且冬季模式下温度检测装置的设定值小于夏季模式下温度检测装置的设定值,所述冬季模式设定值的设置范围为所述阀门的开度为35%-75%时罩内空间的温度区间,所述夏季模式设定值的设置范围为所述阀门的开度为50%-95%时罩内空间的温度区间。
这样,由于冬季和夏季外部环境温度的差别很大,而这一环境温度的差异也会对冷却器对罩内空间的散热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本方案中设置冬季模式和夏季模式,并在不同模式下对温度检测装置设定不同的设定值选项。
优选的,在锡槽的顶罩上沿玻璃液在锡槽内的流动方向设有多个冷却器,每个所述冷却器对应的罩内空间内均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控制器根据各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对对应位置的所述冷却器的阀门开度进行单独控制。
这样,由于锡槽罩内空间在沿玻璃液流动方向上的温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故为了使得罩内空间温度都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内,故不同位置罩内空间对应的冷却器的开度也将不同,通过控制器对每个冷却器的阀门开度进行单独控制,可以使得每个冷却器均能根据对应位置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由此达到各个位置罩内空间温度均在设定温度范围内的目的。
优选的,在锡槽的顶罩上沿玻璃液在锡槽内的流动方向设有多个冷却器,每个所述冷却器对应的罩内空间内均设有温度检测装置,相邻两个所述冷却器为一组,控制器根据同组两个所述冷却器的温度检测装置的平均数据对同组两个所述冷却器的阀门开度同时进行控制。
这样,由于锡槽罩内空间在沿玻璃液流动方向上的温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故为了使得罩内空间温度都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内,故不同位置罩内空间对应的冷却器的开度也将不同,通过将相邻两个冷却器设置为一组,并通过两个冷却器所在位置的温度检测装置的平均数据对两个冷却器的阀门开度同时进行控制,以此可以实现更好的对不同位置罩内空间温度的控制。
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器和控制器,所述冷却器设置在锡槽的顶罩上并能够与顶罩进行热交换,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罩内空间的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本发明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本发明通过在锡槽的顶罩上设置冷却器,且冷却器能够与顶罩之间进行热交换,当槽内空间的电加热元件大量密集高负荷运行造成罩内空间温度的升高时,罩内空间的部分热量将通过热辐射传递到锡槽的顶罩,此时传递到顶罩的热量再进一步传递给冷却器,利用冷却器对该热量进行吸收,同时,控制器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控制依据的是罩内空间温度的变化率,当罩内空间的温度在一定时间内的具有较大的波动时,此时罩内空间温度的变化率也较大,代表此时罩内空间温度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故此时需要冷却器中冷却介质较大的流量变化率来加大对罩内空间热量的散发,以避免罩内空间温度的快速上升,并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当罩内空间温度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较小时,此时罩内空间温度的变化率也较小,代表此时罩内空间温度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故此时只需要冷却器中冷却介质较小的流量变化率就能够满足罩内空间热量的散发需求,由此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综上,本方案通过设置能够与顶罩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同时利用罩内空间温度的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这样就减小了罩内空间的部分热量散发不及时导致的温度达到罩内空间母排和线缆所能承受的极限温度的概率,实现了对锡槽罩内空间温度的有效控制和改善,从而达到了提高锡槽生产的安全性,有利于玻璃成型的目的,同时能够实现对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从而提高锡槽生产的安全性,有利于玻璃成型。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对对应位置的所述阀门的开度和所述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调节。
这样,通过在冷却器上设置阀门,利用对阀门开度的控制就可以实现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作用。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冷却器的冷却介质进口前设有冷却器的第一前气动阀,所述冷却器的冷却介质出口后设有冷却器的第一后气动阀,在所述第一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一后气动阀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一截止阀,且在所述第一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一后气动阀处均设有第一旁通截止阀。
这样,在冷却介质进口前设置冷却器的第一前气动阀,冷却器的冷却介质进口后设置冷却器的第一后气动阀,在向冷却器内通入冷却介质对顶罩进行冷却时,通过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的控制,可以实现对冷却介质流量的控制,当罩内空间温度较高导致顶罩温度较高时,通过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的控制使得冷却介质的流量加大,以此提高冷却器对顶罩的冷却效果,进而保证罩内空间温度始终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同时,通过在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截止阀,且在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处均设置第一旁通截止阀,这样可以方便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进行检修,当需要对第一前气动阀或第一后气动阀进行检修时,关断对应气动阀的两侧的第一截止阀,同时打开对应的旁通管路上的第一旁通截止阀,此时冷却介质从第一旁通截止阀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或冷却介质出口处,此时在不影响冷却器的正常工作下即可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进行检测,当检测完成后,打开相应气动阀两侧的第一截止阀,同时关闭旁通管路上的第一旁通截止阀,冷却介质从气动阀管路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或冷却介质出口处。由此,本方案即保证了冷却器的正常工作,同时也实现了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的检测功能。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的冷却介质进口前还设有冷却器的第二前气动阀,所述冷却器的冷却介质出口后还设有冷却器的第二后气动阀,在所述第二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二后气动阀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二截止阀,且在所述第二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二后气动阀处均设有第二旁通截止阀。
这样,当需要对第二前气动阀或第二后气动阀进行检修时,关断对应气动阀的两侧的第二截止阀,同时打开对应的旁通管路上的第二旁通截止阀,此时冷却介质从第二旁通截止阀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或冷却介质出口处,此时在不影响冷却器的正常工作下即可对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进行检测,当检测完成后,打开相应气动阀两侧的第二截止阀,同时关闭旁通管路上的第二旁通截止阀,冷却介质从气动阀管路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或冷却介质出口处。由此,本方案即保证了冷却器的正常工作,同时也实现了对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的检测功能。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同时与所述第一前气动阀、所述第一后气动阀、所述第二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二后气动阀电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罩内空间的温度数据来分别对所述第一前气动阀、所述第一后气动阀、所述第二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二后气动阀的开度以及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控制,并使得罩内空间的温度稳定在设定值内。
这样,温度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罩内空间的温度数据实时输出给控制器,控制器将获取的温度数据与目标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的结果发出控制信号,对第一前气动阀、第一后气动阀、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开度及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调节,当罩内空间的实时温度数据大于目标温度数据较大值时,此时控制器可以加大各气动阀的开度并降低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使得冷却介质的流量加大温度降低,以此来更多的吸收罩内空间的热量,以使得罩内空间温度降低到目标温度数据内;当罩内空间的实时温度数据大于目标温度数据较小值时,此时控制器可以适当的减小各气动阀的开度,进而减小冷却介质的流量,此时较小流量的冷却介质就可以吸收罩内空间的热量并使得罩内空间的温度降低到目标温度数据内,因此,本方案控制器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罩内空间实时的温度数据对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温度进行控制,以此来使得罩内空间温度始终保证在目标温度数据范围内的目的,从而避免罩内温度过高带来的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冷却介质为水冷介质或气冷介质。
这样,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水冷介质或气冷介质。其中,水冷介质可以是纯水,或者酒精型、甘油型、乙二醇型等类型的冷却液;气冷介质可以是空气、氮气、氨气等工业常用的冷却气体。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贴合安装在顶罩表面。
这样,冷却器贴合安装在顶罩表面,使得冷却器与顶罩表面之间通过接触式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交换,以此达到提高热交换效率,进而达到对罩内空间良好的降温效果的目的。
优选的,在所述冷却器与顶罩贴合的位置还设有能够提高所述冷却器与顶罩之间热交换效率的导热物质。
这样,通过在冷却器与顶罩贴合的位置设置导热物质,导热物质能够将顶罩上的热量更好的传递给冷却器,从而进一步加强冷却器与顶罩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对罩内空间的降温效果。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盘绕安装在顶罩上。
这样,冷却器盘绕安装在顶罩上,这种盘绕安装方式可以是螺旋围绕或弯折回绕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冷却器的盘绕布置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对顶罩进行更加均匀的冷却。
优选的,所述冷却器沿锡槽顶罩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宽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
这样,冷却器沿锡槽顶罩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宽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冷却器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顶罩表面,从而使得冷却器能够对顶罩表面的各个位置进行更加均匀有效的冷却,由此就避免了罩内空间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情况,使得罩内空间的温度整体都保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方案通过在顶罩上安装冷却器,可以对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降温和控温,且装置安装方便,可通过控制冷却介质的流速或流量,或介质温度的方式进行温度控制,形式多样,操作简单。
2、本方案可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检测装置对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同时,控制器能够根据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自动的对冷却介质的流速或流量,或介质温度进行调节,以更好的满足罩内空间的降温和控温需求。
3、当生产超薄玻璃需要提高槽内空间温度或增开电加热元件的功率时,可不用担心槽内温度过高而造成罩内温度过高并超过罩内线缆的安全使用温度,尤其是在夏季环境温度也高时;通过顶罩安装的冷却器对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控制,保证罩内空间的温度在罩内母排和罩内线缆使用的安全温度以内,这样对超薄玻璃生产具有积极作用,增加对玻璃成型控制手段,保证设备运行安全。
4、在保证锡槽槽压及锡槽换气率的条件下,可以降低罩内空间依赖氮气降温的不足,可减少氮气和氢气用量,至少可降低氮气和氢气混合气体10%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锡槽结构及其结合本发明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局部结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锡槽结构结合本发明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中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中冷却器处的管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的系统控制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启用冷却器时的罩内空间温度及环境温度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停用冷却器时的罩内空间温度及环境温度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启用与停用冷却器时罩内空间的温度对比图。
附图标记说明:锡槽1、顶罩2、罩内空间3、罩内母排301、罩内线缆302、槽内空间4、锡槽底砖401、玻璃带5、电加热元件6、顶盖砖7、冷却器8、冷却介质进口801、冷却介质出口802、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水冷前截止阀804、水冷前旁通截止阀805、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水冷后截止阀807、水冷后旁通截止阀808、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气冷前截止阀810、气冷前旁通截止阀811、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气冷后截止阀813、气冷后旁通截止阀814、保护气体管9、导热物质10、接线柱11、防护罩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示出了一种锡槽结构及其结合本发明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的结构剖视图,附图2为附图1中局部结构A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3示出了锡槽结构结合本发明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的锡槽结构,在锡槽1的上方设有顶罩2,在锡槽1内设置有顶盖砖7,顶盖砖7将锡槽1的内部空间分为罩内空间3和槽内空间4,罩内空间3是顶罩2与顶盖砖7组成的密封空间,槽内空间4是由锡槽底砖401与顶盖砖7及活动边封组成,锡液盛放在锡槽底砖401里,而玻璃带5则漂浮在锡液上,在玻璃带5上方的槽内空间4内往往还设有电加热元件6,电加热元件6一般采用碳硅棒,这些硅碳棒电加热元件6的接线端穿过锡槽1内的顶盖砖7并进入到锡槽1的罩内空间3进行接线,在罩内空间3设有罩内母排301,电加热元件6的接线端通过罩内线缆302与罩内母排301进行连接,罩内母排301再进一步连接在接线柱11上,接线柱11向上伸出顶罩2与电加热元件6的供电电源进行连接,以实现对电加热元件6的供电,而碳硅棒电加热元件6的加热端则位于槽内空间4并用于给玻璃液加热,在接线柱11还还套设有用于对接线柱11进行保护的防护罩12,同时,在顶罩2上还设有保护气体管9,保护气体管9穿过锡槽1的顶罩2将保护气体通入锡槽1的罩内空间3用于保护罩内线缆302,同时保护气再进一步通过顶盖砖7砖缝进入槽内空间4,以保护锡液不被氧化。
如附图2所示,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锡槽1上配置有能够与顶罩2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8,控制器与冷却器8电连接并根据锡槽1罩内空间3的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冷却器8上设置有阀门,通过对阀门的开度调节来实现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以使得罩内空间3的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本发明利用冷却器8与锡槽1的顶罩2进行热交换,以将罩内空间3产生的热量及时带走,当槽内空间的电加热元件大量密集高负荷运行造成罩内空间3温度的升高时,罩内空间3的部分热量将通过热辐射传递到锡槽1的顶罩2,此时传递到顶罩2的热量再进一步传递给冷却器8,利用冷却器8对该热量进行吸收,由此,罩内空间3的部分热量将通过冷却器8与顶罩2之间的热交换最终被冷却器8进行吸收,这样就减小了罩内空间3的部分热量散发不及时导致的温度达到罩内空间3母排和线缆所不能承受的极限温度的概率。
同时,本发明在对罩内空间3温度进行控制时,利用的是罩内空间3温度的变化率来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来进行控制,当罩内空间3的温度在一定时间内的具有较大的波动时,罩内空间3温度的变化率也较大,此时罩内空间3的温度存在温度快速上升和温度快速下降两种情况,当罩内空间3的温度处于快速上升时,此时需要增大阀门开度以增加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来加大对罩内空间3热量的散发,以避免罩内空间3温度的快速上升,并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若是罩内空间3的温度处于快速下降时,此时需要减小阀门开度以减小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来减少对罩内空间3热量的散发,以避免罩内空间3温度的快速下降,并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
另外,当罩内空间3温度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较小时,此时罩内空间3温度的变化率也较小,代表此时罩内空间3温度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故此时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较小的流量变化率就能够满足罩内空间3热量的散发需求,由此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因此,本方法根据温度变化率对冷却介质流量进行调节的控制方式与单独根据温度对冷却介质流量进行调节的控制方式相比,能够大大减小罩内空间3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的波动幅度,进而能更好的保证罩内温度的稳定性。
综上,本方案通过设置能够与顶罩2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8,同时利用罩内空间3温度的变化率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并通过对阀门的开度调节来实现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从而能够实现对锡槽1罩内空间3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从而提高锡槽1生产的安全性,有利于玻璃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锡槽1的罩内空间3设有多个对罩内空间3不同位置进行温度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阀门的开度与锡槽1罩内空间3温度的关系式为: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21
式中:
λ1、λ2、λ3、λ4、λ5、λ6、λ7、和λ8均为拟合系数;其中,上述拟合系数根据锡槽结构和控制器结构的不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采用的锡槽结构和控制器结构对上述拟合系数进行选择;
a为冷却器8阀门的开度,单位%;
T3为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进入端的温度,单位℃;具体的,冷却器中冷却介质进入端的温度可以通过在冷却器冷却介质进入管路上安装热电阻,利用热电阻来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进入端的温度进行测量,当具有多个冷却器时,在每个冷却器冷却介质进入管道上均安装一个热电阻,用于对每个冷却器冷却介质进入端的温度分别进行测量;
T4为锡槽1所在的环境温度,单位℃;具体的,锡槽所在的环境温度一般是通过常用的温湿度计进行测量,其安装位置一般为锡槽两侧厂房的墙面上;
t为用于检测与阀门对应处的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检测装置测量得到的温度,单位℃;具体的,温度检测装置可以采用热电偶,利用热电偶对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测量;
S为锡槽1罩内空间3的压力,单位Pa;具体的,锡槽罩内空间的压力是通过压力变送器进行测量的,取压点是罩内空间;如果罩内空间用隔板分隔了多个分区,则每个分区设计一个取压点,且对应安装一只压力变送器,上述公式中压力值S取冷却器对应罩内空间压力变送器测量得到的压力值;
S0为压力单位基数,单位为Pa;具体的S0的取值为1Pa,则公式(1)中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22
计算得到的就是去除压力单位后的S的数值。
P为温度检测装置所检测区域的电加热元件的电加热功率,单位Kw/h;具体的,电加热元件可以采用热电偶,当检测区域具有多个热电偶时,需要将多个热电偶的电加热功率求和以得到检测区域的总的电加热功率;
P0为功率单位基数,单位为Kw/h;具体的P0的取值为1Kw/h,则公式(1)中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31
计算得到的就是去除功率单位后的P的数值。
K1为锡槽1内玻璃液成型前的温度,单位℃,对应测量位置为第一对拉边机中心线与锡槽1中心线交点沿拉引相反方向0-1.5m处的玻璃液的温度;具体的,锡槽内玻璃液成型前的温度是通过安装在对应测量位置正上方的红外仪进行测量得到的,且测量位置可以为第一对拉边机中心线与锡槽1中心线交点沿拉引相反方向0m或0.5m或1m或1.5m等处的玻璃液的温度;
K2为锡槽1内玻璃液成型后的温度,单位℃,对应测量位置为末对拉边机中心线与锡槽1中心线交点沿拉引方向0-1.5m处的玻璃液的温度;具体的,锡槽内玻璃液成型后的温度是通过安装在对应测量位置正上方的红外仪进行测量得到的,且测量位置可以为末对拉边机中心线与锡槽1中心线交点沿拉引方向0m或0.5m或1m或1.5m等处的玻璃液的温度;
T0为温度单位基数,单位为℃;具体的T0的取值为1℃,则公式(1)中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32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33
计算得到的分别就是去除温度单位后的T3、T4、t、K1、K2的数值;
λ1的取值范围为:-15~15;具体的,λ1的取值可以为-15、-10、-5、0、5、10、15等;
λ2的取值范围为:-0.01~0.01;具体的,λ2的取值可以为-0.01、-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等;
λ3的取值范围为:0.001~0.03;具体的,λ3的取值可以为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0.02、0.03等;
λ4的取值范围为:-0.01~0.01;具体的,λ4的取值可以为-0.01、-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等;
λ5的取值范围为:-0.01~0.01;具体的,λ5的取值可以为-0.01、-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等;
λ6的取值范围为:-0.01~0.01;λ6的取值可以为-0.01、-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等;
λ7的取值范围为:-0.01~0.01;λ7的取值可以为-0.01、-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等;
λ8的取值范围为:-0.01~0.01,λ8的取值可以为-0.01、-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等。
这样,通过以上关系式,可以得到至少95%置信区间的冷却器8阀门开度与锡槽1罩内空间3温度的关系式,将上述关系式写入到控制器中,控制器根据上述关系式就可以根据罩内空间3的温度数据对冷却器8的阀门开度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阀门的开度与锡槽1罩内空间3温度的关系式各拟合系数的取值为:
λ1的取值为:-5.67;
λ2的取值为:0.00219;
λ3的取值为:0.00404;
λ4的取值为:0.00612;
λ5的取值为:0.00638;
λ6的取值为:0.00619;
λ7的取值为:0.00133;
λ8的取值为:0.00125。
将上述拟合系数取值带入公式(1)中得到的阀门的开度与锡槽1罩内空间3温度的具体关系式为:
a=-5.67+0.00219*T3+0.00404*T4-0.00612*t+0.00638*S+0.00619*K1+0.00133*K2-0.00125*P。
这样,该关系式通过实际使用发现可以满足大部分锡槽结构和控制器结构的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对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的步骤,阀门加权调整的数值范围为-20%到20%。
这样,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冷却器8阀门开度与罩内空间3温度的对应关系的准确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冷却器8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来控制罩内温度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锡槽1罩内空间3的温度变化率对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且阀门加权调整的逻辑关系式为:
A=a+n (2)
式中:
A为冷却器8阀门进行加权调整后的开度,单位%;
a为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冷却器8阀门开度,单位%;
n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确定的冷却器8阀门开度的加权值(具体如表1所示),单位%,且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51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52
温度变化率T=(T1-T2)/t0
t0为设定时间段;
T1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T1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当前时刻前存在很多个t0设定时间段,而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是指最邻近当前时刻的时间段。具体的,该平均温度值T1在计算时,是将各个温度检测装置在当前时刻之前的第一个t0时间段内各不同时间点所检测的温度数据全部求和后,再除以此求和温度数据的总个数,即得到该平均温度值T1。例如,若设有三个温度检测装置,t0时间段设为10min,每个温度检测装置每间隔1min采集一次温度数据,当前时刻为10:00,则三个温度检测装置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9:50到10:00的10分钟内一共采集30个温度数据,将该30个温度数据全部求和后除以温度数据总个数30,即得到该平均温度值T1。温度检测装置采集温度数据的间隔时间可以根据当前需要自行设置,如间隔1min、2min、3min、4min等,但间隔时间的长度应该小于设定时间段的长度值。
T2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二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T1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当前时刻前存在很多个t0设定时间段,而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是指最邻近当前时刻的时间段。T2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二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当前时刻前存在很多个t0设定时间段,而当前时刻之前第二个t0时间段是指最邻近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的时间段。具体的,该平均温度值T2在计算时,是将各个温度检测装置在当前时刻之前的第二个t0时间段内各不同时间点所检测的温度数据全部求和后,再除以此求和温度数据的总个数,即得到该平均温度值T1。例如,若设有三个温度检测装置,t0时间段设为10min,每个温度检测装置每间隔1min采集一次温度数据,当前时刻为10:00,则三个温度检测装置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二个t0时间段9:40到9:50的10分钟内一共采集30个温度数据,将该30个温度数据全部求和后除以温度数据总个数30,即得到该平均温度值T2。温度检测装置采集温度数据的间隔时间可以根据当前需要自行设置,如间隔1min、2min、3min、4min等,但间隔时间的长度应该小于设定时间段的长度值。
设定时间段为1-60min;作为优选,设定时间段为5-30min;更为优选,设定时间段为5-15min。具体的,设定时间段用“t0”表示,该设定时间段可以为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12min、13min、14min、15min。
表1: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与冷却器阀门开度的加权值关系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61
这样,根据上表可知,锡槽罩内空间不同的温度变化率对应不同的冷却器8阀门开度的加权值,这是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冷却器8阀门开度与罩内空间3温度的对应关系的准确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冷却器8阀门开度来控制罩内温度的稳定性,此时控制器中需要再写入阀门加权调整的逻辑关系式作为补充,两者协同作用,就能使罩内空间3的温度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同时,冷却器8阀门开度的加权值根据锡槽1罩内空间3的温度变化率进行确定,由此就可以实现对罩内空间3温度的稳定性控制。如当计算出的阀门开度的加权值大于0时,则此时需要控制器控制增大阀门的开度,以增加冷却介质的流量,且该阀门开度的加权值越大,则表示阀门开度增大的值也越大;而当计算出的阀门开度的加权值小于0时,则此时需要控制器控制减小阀门的开度,以减小冷却介质的流量,且该阀门开度的加权值越小,则表示阀门开度减小的值越大;而当计算出的阀门开度的加权值等于0时,此时阀门的开度保持不变。
同时,通过取相邻两个t0设定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的差值与该设定时间段t0的比值作为温度变化率,通过该温度变化率就可以看出罩内空间3在相邻两个时间段内的温度变化情况,以此来根据该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
另外,设定时间段的范围越小,则得到的温度变化率更加的准确,从而使得控制更加的精确,但设定时间段的范围过小,将造成控制器运算量的大大增加,故上述设定时间段的选择是综合考虑控制精度和控制运算量的基础上得到的较为在本实施例中范围值。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锡槽1罩内空间3的温度变化率对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且阀门加权调整的逻辑关系式为:
A=a+n (3)
式中:
A为冷却器8阀门进行加权调整后的开度,单位%;
a为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冷却器8阀门开度,单位%;
n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确定的冷却器8阀门开度的加权值(具体如表1所示),单位%,且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71
Figure GDA0003610570780000172
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T=(T1-Ta)/t0
t0为设定时间段;
T1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当前时刻前存在很多个to设定时间段,而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是指最邻近当前时刻的时间段。具体的,该平均温度值T1在计算时,是将各个温度检测装置在当前时刻之前的第一个t0时间段内各不同时间点所检测的温度数据全部求和后,再除以此求和温度数据的总个数,即得到该平均温度值T1。例如,若设有三个温度检测装置,t0时间段设为10min,每个温度检测装置每间隔1min采集一次温度数据,当前时刻为10:00,则三个温度检测装置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9:50到10:00的10分钟内一共采集30个温度数据,将该30个温度数据全部求和后除以温度数据总个数30,即得到该平均温度值T1;温度检测装置采集温度数据的间隔时间可以根据当前需要自行设置,如间隔1min、2min、3min、4min等,但间隔时间的长度应该小于设定时间段的长度值。
Ta为罩内空间温度的设定值,温度的设定范围为120℃到280℃,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进行设置,以满足罩内空间母排和线缆所能承受的极限温度即可。
t0设定时间段为1-60min;作为优选,设定时间段t0为5-30min;更为优选,设定时间段t0为5-15min。该设定时间段t0可以为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12min、13min、14min、15min。
这样,将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设定时间内的平均温度值T1和罩内空间温度的设定值Ta的差值与设定时间段t0的比值作为温度变化率,这样就可以得到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设定时间内的平均温度与设定值之间的波动幅度,以此来根据该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例如,设定时间段t0取值为10min,当前时刻为10:00,此时,当前时刻之前的第一个设定时间段为9:50到10:00的10分钟,因此平均温度值T1取9:50到10:00这10分钟内各个温度检测装置所采集的所有温度数据的平均温度值,该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T1再与罩内空间温度Ta计算差值后,再与时间段t0(取值为10min)求比值,即为罩内空间温度的温度变化率。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冬季模式和夏季模式,对温度检测装置设计设定值选项,且冬季模式下温度检测装置的设定值小于夏季模式下温度检测装置的设定值,冬季模式设定值的设置范围为阀门的开度为35%-75%时罩内空间3的温度区间,夏季模式设定值的设置范围为阀门的开度为50%-95%时罩内空间3的温度区间。
这样,由于冬季和夏季外部环境温度的差别很大,而这一环境温度的差异也会对冷却器8对罩内空间3的散热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本方案中设置冬季模式和夏季模式,并在不同模式下对温度检测装置设定不同的设定值选项,同时将冬季模式设定值的设置范围为阀门的开度为35%-75%时罩内空间3的温度区间,将夏季模式设定值的设置范围为阀门的开度为50%-95%时罩内空间3的温度区间。具体的,冬季模式设定值的取值可以是阀门的开度为35%、40%、45%、50%、55%、60%、65%、70%或75%时对应的罩内空间的温度值;夏季模式设定值的取值可以是阀门的开度为50%、55%、60%、65%、70%、75%、80%、85%或90%时对应的罩内空间的温度值。
如附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锡槽1的顶罩2上沿玻璃液在锡槽1内的流动方向设有多个冷却器8,每个冷却器8对应的罩内空间3内均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控制器根据各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对对应位置的冷却器8的阀门开度进行单独控制。
这样,由于锡槽1罩内空间3在沿玻璃液流动方向上的温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故为了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都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内,故不同位置罩内空间3对应的冷却器8的开度也将不同,通过控制器对每个冷却器8的阀门开度进行单独控制,可以使得每个冷却器8均能根据对应位置罩内空间3的温度进行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由此达到各个位置罩内空间3温度均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内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在锡槽1的顶罩2上沿玻璃液在锡槽1内的流动方向设有多个冷却器8,每个冷却器8对应的罩内空间3内均设有温度检测装置,相邻两个冷却器8为一组,控制器根据同组两个冷却器8的温度检测装置的平均数据对同组两个冷却器8的阀门开度同时进行控制。
这样,由于锡槽1罩内空间3在沿玻璃液流动方向上的温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故为了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都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内,故不同位置罩内空间3对应的冷却器8的开度也将不同,通过将相邻两个冷却器8设置为一组,并通过两个冷却器8所在位置的温度检测装置的平均数据对两个冷却器8的阀门开度同时进行控制,以此可以实现更好的对不同位置罩内空间3温度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使用时,罩内空间温度的控制可以分为自动控制模式和手动控制模式,当为自动控制模式时,将阀门开度和罩内空间温度的关系写入到控制器内,控制器即可实现对罩内空间温度的自动控制;而当选择为手动控制模式时,可以通过手动输入冷却器中阀门的开度来实现手动控制效果。
又如附图2和图3所示,一种实现上述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器8和控制器,冷却器8设置在锡槽1的顶罩2上并能够与顶罩2进行热交换,控制器能够根据锡槽1罩内空间3的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罩内空间3的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这样,本发明通过在锡槽1的顶罩2上设置冷却器8,且冷却器8能够与顶罩2之间进行热交换,当槽内空间4的电加热元件6大量密集高负荷运行造成罩内空间3温度的升高时,罩内空间3的部分热量将通过热辐射传递到锡槽1的顶罩2,此时传递到顶罩2的热量再进一步传递给冷却器8,利用冷却器8对该热量进行吸收,同时,控制器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控制依据的是罩内空间3温度的变化率,当罩内空间3的温度在一定时间内的具有较大的波动时,此时罩内空间3温度的变化率也较大,代表此时罩内空间3温度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故此时需要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较大的流量变化率来加大对罩内空间3热量的散发,以避免罩内空间3温度的快速上升,并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当罩内空间3温度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较小时,此时罩内空间3温度的变化率也较小,代表此时罩内空间3温度是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故此时只需要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较小的流量变化率就能够满足罩内空间热量的散发需求,由此进一步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综上,本方案通过设置能够与顶罩2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8,同时利用罩内空间3温度的变化率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这样就减小了罩内空间3的部分热量散发不及时导致的温度达到罩内空间3母排和线缆所能承受的极限温度的概率,实现了对锡槽1罩内空间3温度的有效控制和改善,从而达到了提高锡槽生产的安全性,有利于玻璃成型的目的,同时能够实现对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从而提高锡槽生产的安全性,有利于玻璃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在锡槽1的顶罩2上沿玻璃液在锡槽1内的流动方向设有多个冷却器8,每个冷却器8对应的罩内空间3内均设有至少一个对该罩内空间3区域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且相邻两个冷却器8之间对应的罩内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个对该罩内空间区域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与控制器数据连接,以将检测到的罩内空间3的温度数据输出给控制器。
这样,由于锡槽1罩内空间3在沿玻璃液流动方向上的温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通过在锡槽1沿玻璃液在锡槽1内的流动方向设有多个冷却器8,并在每个冷却器8对应的罩内空间3内均设有至少一个对该罩内空间3区域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且相邻两个冷却器8之间对应的罩内空间3内设有至少一个对该罩内空间3区域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不同位置罩内空间3温度的检测,不同位置的温度检测装置再将对应位置罩内空间3的温度数据传递给控制器,以便控制器根据该温度数据对不同位置的冷却器8的冷却流量进行调节,以此更好的实现罩内空间3温度的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检测装置为热电偶。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8上均设置有阀门,阀门与控制器电连接,以使得控制器能够根据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对对应位置的阀门的开度和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调节。
这样,通过在冷却器8上设置阀门,利用对阀门开度的控制就可以实现对冷却器8中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作用。
如附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8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801和冷却介质出口802,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进口801前设有冷却器8的第一前气动阀,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进口801后设有冷却器8的第一后气动阀,在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一截止阀,且在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处均设有第一旁通截止阀。
这样,在冷却介质进口801前设置冷却器8的第一前气动阀,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出口802后设置冷却器8的第一后气动阀,在向冷却器8内通入冷却介质对顶罩2进行冷却时,通过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的控制,可以实现对冷却介质流量的控制,当罩内空间3温度较高导致顶罩2温度较高时,通过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的控制使得冷却介质的流量加大,以此提高冷却器8对顶罩2的冷却效果,进而保证罩内空间3温度始终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同时,通过在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截止阀,且在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处均设置第一旁通截止阀,这样可以方便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进行检修,当需要对第一前气动阀或第一后气动阀进行检修时,关断对应气动阀的两侧的第一截止阀,同时打开对应的旁通管路上的第一旁通截止阀,此时冷却介质从第一旁通截止阀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801或冷却介质出口802处,此时在不影响冷却器8的正常工作下即可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进行检测,当检测完成后,打开相应气动阀两侧的第一截止阀,同时关闭旁通管路上的第一旁通截止阀,冷却介质从气动阀管路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801或冷却介质出口802处。由此,本方案即保证了冷却器8的正常工作,同时也实现了对第一前气动阀和第一后气动阀的检测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进口801前还设有冷却器8的第二前气动阀,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出口802后还设有冷却器8的第二后气动阀,在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二截止阀,且在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处均设有第二旁通截止阀。
这样,当需要对第二前气动阀或第二后气动阀进行检修时,关断对应气动阀的两侧的第二截止阀,同时打开对应的旁通管路上的第二旁通截止阀,此时冷却介质从第二旁通截止阀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或冷却介质出口处,此时在不影响冷却器8的正常工作下即可对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进行检测,当检测完成后,打开相应气动阀两侧的第二截止阀,同时关闭旁通管路上的第二旁通截止阀,冷却介质从气动阀管路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或冷却介质出口处。由此,本方案即保证了冷却器8的正常工作,同时也实现了对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的检测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同时与第一前气动阀、第一后气动阀、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电连接,以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罩内空间3的温度数据来分别对第一前气动阀、第一后气动阀、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的开度以及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控制,并使得罩内空间3的温度稳定在设定值内。
这样,温度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罩内空间3的温度数据实时输出给控制器,控制器将获取的温度数据与目标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的结果发出控制信号,对第一前气动阀、第一后气动阀、第二前气动阀和第二后气动阀开度及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调节,当罩内空间3的实时温度数据大于目标温度数据较大值时,此时控制器可以加大各气动阀的开度并降低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使得冷却介质的流量加大温度降低,以此来更多的吸收罩内空间3的热量,以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降低到目标温度数据内;当罩内空间3的实时温度数据大于目标温度数据较小值时,此时控制器可以适当的减小各气动阀的开度,进而减小冷却介质的流量,此时较小流量的冷却介质就可以吸收罩内空间3的热量并使得罩内空间3的温度降低到目标温度数据内,因此,本方案控制器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罩内空间3实时的温度数据对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温度进行控制,以此来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始终保证在目标温度数据范围内的目的,从而避免罩内温度过高带来的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为水冷介质或气冷介质。
这样,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水冷介质或气冷介质。其中,水冷介质可以是纯水,或者酒精型、甘油型、乙二醇型等类型的冷却液;气冷介质可以是空气、氮气、氨气等工业常用的冷却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8贴合安装在顶罩2表面。
这样,冷却器8贴合安装在顶罩2表面,使得冷却器8与顶罩2表面之间通过接触式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交换,以此达到提高热交换效率,进而达到对罩内空间3良好的降温效果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在冷却器8与顶罩2贴合的位置还设有能够提高冷却器8与顶罩2之间热交换效率的导热物质10。
这样,通过在冷却器8与顶罩2贴合的位置设置导热物质10,导热物质10能够将顶罩2上的热量更好的传递给冷却器8,从而进一步加强冷却器8与顶罩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对罩内空间3的降温效果。
又如附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8布置在顶罩2上相邻两排接线柱11之间。
这样,冷却器8布置在顶罩2上相邻两排接线柱11之间,可以避免冷却器8安装位置与接线柱11之间的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8盘绕安装在顶罩2上。
这样,冷却器8盘绕安装在顶罩2上,这种盘绕安装方式可以是螺旋围绕或弯折回绕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冷却器8的盘绕布置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对顶罩2进行更加均匀的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8沿锡槽1顶罩2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宽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
这样,冷却器8沿锡槽1顶罩2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宽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这样的布置结构可以使得冷却器8按一定的规律较为均匀的分布在顶罩2表面,从而使得冷却器8能够对顶罩2表面的各个位置进行更加均匀有效的冷却,由此就避免了罩内空间3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情况,使得罩内空间3的温度整体都保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8沿锡槽1顶罩2长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锡槽1顶罩2上相邻两排接线柱11之间的长度尺寸相适应,且冷却器8沿锡槽1顶罩2宽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锡槽1顶罩2的宽度尺寸相适应。
这样,冷却器8沿锡槽1顶罩2长度方向的延伸尺寸与锡槽1顶罩2上相邻两排接线柱11之间的长度尺寸相适应,且冷却器8沿锡槽1顶罩2宽度方向弯折盘绕的覆盖尺寸与锡槽1顶罩2的宽度尺寸相适应,使得冷却器8在顶罩2表面具有足够大的冷却面积,从而使得冷却器8能够对顶罩2表面的各个位置均进行有效的冷却,进一步提高了冷却器8对顶罩2各个位置冷却的均匀性,避免了局部高温位置的出现。
下面,以冷却介质为水冷介质,且备用冷却介质为气冷介质进行详细说明:
又如附图4和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8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801和冷却介质出口802,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进口801前设有冷却器8的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出口802后设有冷却器8的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在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水冷截止阀,且在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处均设有水冷旁通截止阀。具体的,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前后两侧为水冷前截止阀804,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前后两侧为水冷后截止阀807,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的旁通管路上设置的是水冷前旁通截止阀805,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旁通管路上设置的是水冷后旁通截止阀808。
这样,在冷却介质进口801前设置冷却器8的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出口802后设置冷却器8的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在向冷却器8内通入水冷的冷却介质对顶罩进行冷却时,通过对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控制,可以实现对冷却介质流量的控制,当罩内空间温度较高导致顶罩温度较高时,通过对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控制使得冷却介质的流量加大,以此提高冷却器8对顶罩的冷却效果,进而保证罩内空间温度始终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同时,通过在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水冷截止阀,且在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处均设置水冷旁通截止阀,这样可以方便对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进行检修,当需要对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或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进行检修时,关断对应气动阀的两侧的水冷截止阀,同时打开对应的旁通管路上的水冷旁通截止阀,此时冷却介质从水冷旁通截止阀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801或冷却介质出口802处,此时在不影响冷却器8的正常工作下即可对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进行检测,当检测完成后,打开相应气动阀两侧的水冷截止阀,同时关闭旁通管路上的水冷旁通截止阀,冷却介质从气动阀管路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801或冷却介质出口802处。由此,本方案即保证了冷却器8的正常工作,同时也实现了对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检测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还包括气冷,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进口801前还设有冷却器8的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出口802后还设有冷却器8的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在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气冷截止阀,且在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处均设有气冷旁通截止阀。具体的,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前后两侧为气冷前截止阀810,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前后两侧为气冷后截止阀813,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的旁通管路上设置的是气冷前旁通截止阀811,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的旁通管路上设置的是气冷后旁通截止阀814。
这样,本方案还设置有备用气冷,当需要对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或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进行检修时,关断对应气动阀的两侧的气冷截止阀,同时打开对应的旁通管路上的气冷旁通截止阀,此时冷却介质从气冷旁通截止阀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801或冷却介质出口802处,此时在不影响冷却器8的正常工作下即可对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进行检测,当检测完成后,打开相应气动阀两侧的气冷截止阀,同时关闭旁通管路上的气冷旁通截止阀,冷却介质从气动阀管路输送到冷却介质进口801或冷却介质出口802处。由此,本方案即保证了冷却器8的正常工作,同时也实现了对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的检测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进口801处分别连接有水冷介质进口管路和气冷介质进口管路,水冷介质进口管路和气冷介质进口管路均与冷却介质进口801相连通,具体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向冷却介质进口801处通入水冷介质或气冷介质;其中,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前截止阀804均安装在水冷介质进口管路上,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前截止阀810均安装在气冷介质进口管路上;
冷却介质出口802处分别连接有水冷介质出口管路和气冷介质出口管路,水冷介质出口管路和气冷介质出口管路均与冷却介质出口802相连通;其中,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和水冷后截止阀807均安装在水冷介质出口管路上,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和气冷后截止阀813均安装在气冷介质出口管路上;具体使用是,气冷介质可以采用空气或氮气。
这样,通过设置水冷介质进口管路和气冷介质进口管路,且水冷介质进口管路和气冷介质进口管路均与冷却介质进口801相连通,同时设置水冷介质出口管路和气冷介质出口管路,且水冷介质出口管路和气冷介质出口管路均与冷却介质出口802相连通,这样使得该冷却器8可以根据实际冷却需要通入水冷介质或气冷介质,以此可以更好的满足对顶罩2的冷却需求,同时水冷介质和气冷介质分别采用不同的管路,这样可以在其中一条管路发生故障时另一条管路可以作为备用,从而提高了对顶罩2冷却的可靠性。
如附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同时与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电连接,以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罩内空间3的温度数据来分别对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的开度以及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控制,并使得罩内空间3的温度稳定在设定值内。
这样,温度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罩内空间3的温度数据实时输出给控制器,控制器将获取的温度数据与目标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的结果发出控制信号,对水冷介质前气动阀、水冷介质后气动阀、气冷介质前气动阀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的开度及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调节,当罩内空间3的实时温度数据大于目标温度数据较大值时,此时控制器可以加大各气动阀的开度并降低冷却介质的温度,从而使得冷却介质的流量加大温度降低,以此来更多的吸收罩内空间3的热量,以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降低到目标温度数据内;当罩内空间3的实时温度数据大于目标温度数据较小值时,此时控制器可以适当的减小各气动阀的开度,进而减小冷却介质的流量,此时较小流量的冷却介质就可以吸收罩内空间3的热量并使得罩内空间3的温度降低到目标温度数据内,因此,本方案控制器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罩内空间3实时的温度数据对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温度进行控制,以此来使得罩内空间3温度始终保证在目标温度数据范围内的目的,从而避免罩内温度过高带来的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
具体的,当本方案同时设置水冷系统和气冷系统时,温度检测装置将罩内空间3的温度数据进行实时检测,并通过输入电路输入到控制器,控制器一方面将该数据放入到存储器中进行储存,另一方面还将该温度数据与目标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的结果通过显示器进行显示,同时通过输出电路向水冷系统和风冷系统输出控制指令,通过对水冷系统上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控制可以实现对水冷系统水冷介质流量和温度的控制,同时通过对气冷系统上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的控制可以实现对气冷系统气冷介质流量和温度的控制,并且,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的开度数据还将进一步经输入电路传递到控制器,并通过控制器传递到显示器进行显示,以便通过显示器实时观察到各流量阀的开度情况。
综上,本方案通过在顶罩2上安装冷却器8,可以对罩内空间3的温度进行降温和控温,且装置安装方便,可通过控制冷却介质的流速或流量,或介质温度的方式进行温度控制,形式多样,操作简单。同时,本方案可根据锡槽1罩内空间3的温度检测装置对罩内空间3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同时,控制器能够根据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自动的对冷却介质的流速或流量,或介质温度进行调节,以更好的满足罩内空间3的降温和控温需求。当生产超薄玻璃需要提高槽内空间4温度或增开电加热元件6的功率时,可不用担心槽内温度过高而造成罩内温度过高并超过罩内线缆302的安全使用温度,尤其是在夏季环境温度也高时;通过顶罩2安装的冷却器8对罩内空间3的温度进行控制,保证罩内空间3的温度在罩内母排301和罩内线缆302使用的安全温度以内,这样对超薄玻璃生产具有积极作用,增加对玻璃成型控制手段,保证设备运行安全。另外,本方案在保证锡槽1槽压及锡槽1换气率的条件下,可以降低罩内空间3依赖氮气降温的不足,可减少氮气和氢气用量,至少可降低氮气和氢气混合气体10%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下面,以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冷却系统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果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锡槽1顶罩2上的冷却器8为蛇形管,以中心线对称布置在顶罩2上,冷却器8与顶罩2间抹导热泥,加强冷却器8热交换效率,冷却介质采用水冷,采用自动化系统进行控制,在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进口801前,设计冷却器8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在冷却器8冷却介质出口802后,设计冷却器8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在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前后分别设计水冷截止阀,并设置相应的水冷旁通截止阀,以方便检修各气动阀;气动阀的执行机构接入控制器的输出电路信号,罩内空间3的热电偶实时监测罩内空间3各点温度t,将罩内空间3的各点温度t经输入电路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目标数据进行对比,输出控制信号经输出电路到水冷系统的各气动阀进行冷却介质流量调节,气动阀的开度A自动反馈到上位机,中控室上位机显示器上将会显示气动阀开度A,在上位机中输入罩内温度目标数据为255±2℃,在显示器上可以看出,在夏季时,白天气动阀阀门开度A为82%,夜间气动阀阀门A最小开度为70%,如附图7所示可以看出,在顶罩2启用冷却器8时,顶罩2温度一致稳定在255±2℃,不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如附图8所示可以看出,在停用顶罩2冷却器8时,顶罩2温度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罩内温度最大温差7℃,顶罩2昼夜温度不受控。如附图9所示可以看出,在对比有无或启用停用顶罩2冷却器8时,停用顶罩2冷却器8时,顶罩2温度最高达到286℃,已达到罩内线缆302允许使用的极限温度,对设备带来潜在安全隐患,在成型调整电加热及控制槽内温度时,不得不考虑罩内温度的变化,必须保证罩内温度在安全使用温度范围内,在启用顶罩2冷却器8时,顶罩2温度稳定在255±2℃以内,且低于线缆允许使用的极限温度30℃,在成型调整电加热及控制槽内温度时,不受罩内温度过高限制,同时也保证了罩内电气绝对安全。
实施例二:
锡槽1顶罩2的冷却器8为蛇形管,以中心线对称布置在顶罩2上,冷却器8与顶罩2间抹导热泥,加强冷却器8热交换效率,冷却介质采用水冷备用气冷,采用自动化系统进行控制,在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进口801前,设计冷却器8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在冷却器8冷却介质出口802后,设计冷却器8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在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前后分别设计水冷截止阀,并设置相应的水冷旁通截止阀,以方便检修各气动阀;气动阀的执行机构接入控制器的输出电路信号,罩内热电偶实时监测罩内空间3各点温度t,将罩内各点温度t经输入电路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目标数据进行对比,输出控制信号经输出电路到水冷系统和气冷系统,当水冷系统检修时,在上位机上输入调换命令,控制器将命令转换为电信号,经输出电路传输给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气动阀执行机构根据命令,自动关闭冷却器8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同时自动打开冷却器8的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根据上位机中输入的罩内温度目标数据,在控制器输出的相关命令下,气冷介质前气动阀809和气冷介质后气动阀812通过自动调节阀门开度来调整罩内温度在目标温度以内。
实施例三:
锡槽1顶罩2的冷却器8为蛇形管,以中心线对称布置在顶罩2上,冷却器8与顶罩2间抹导热泥,加强冷却器8热交换效率,冷却介质采用水冷,备用气冷,采用自动化系统进行控制,在冷却器8的冷却介质进口801前,设计冷却器8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在冷却器8冷却介质出口802后,设计冷却器8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在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的前后分别设计水冷截止阀,并设置相应的水冷旁通截止阀,以方便检修各气动阀;气动阀的执行机构接入控制器的输出电路信号,罩内热电偶实时监测罩内空间3各点温度t,将罩内各点温度t经输入电路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目标数据进行对比,输出控制信号经输出电路到水冷系统的水冷介质前气动阀803和水冷介质后气动阀806进行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气动阀的开度A自动反馈到上位机,中控室上位机显示器上将会显示气动阀开度A;在上位机中输入罩内温度目标数据为265±2℃,在显示器上可以看出,在夏季时,白天各气动阀阀门开度A为68%,夜间各气动阀阀门A最小开度为60%。
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锡槽1保护气管中氮气与氢气总量3%,玻璃品质无任何变化,白天各气动阀阀门开度为73%,夜间各气动阀阀门最小开度为64%;再降低锡槽1氮气与氢气总量3%,玻璃品质无任何变化,白天各气动阀阀门开度为82%,夜间各气动阀阀门最小开度为73%;再降低锡槽1氮气与氢气总量5%,玻璃品质无任何变化,白天各气动阀阀门开度为92%,夜间各气动阀阀门最小开度为84%,玻璃品质无任何变化。由此,减少氮气和氢气总用量至少10%,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且玻璃品质无任何变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21)

1.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锡槽上配置有能够与顶罩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控制器与所述冷却器电连接并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所述冷却器上设置有阀门,通过对所述阀门的开度调节来实现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流量的调节,以使得罩内空间的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锡槽的罩内空间设有多个对罩内空间不同位置进行温度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所述阀门的开度与锡槽罩内空间温度的关系式为:
Figure FDA0003610570770000011
式中:
λ1、λ2、λ3、λ4、λ5、λ6、λ7、和λ8均为拟合系数;
a为冷却器阀门的开度,单位%;
T0为温度单位基数,单位为℃;
T3为冷却器中冷却介质进入端的温度,单位℃;
T4为锡槽所在的环境温度,单位℃;
t为用于检测与阀门对应处的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检测装置测量得到的温度,单位℃;
S为锡槽罩内空间的压力,单位Pa;
S0为压力单位基数,单位为Pa;
P为温度检测装置所检测区域的电加热元件的电加热功率,单位kW/h;
P0为功率单位基数,单位为kW/h;
K1为锡槽内玻璃液成型前的温度,单位℃,对应测量位置为第一对拉边机中心线与锡槽中心线交点沿拉引相反方向0-1.5m处的玻璃液的温度;
K2为锡槽内玻璃液成型后的温度,单位℃,对应测量位置为末对拉边机中心线与锡槽中心线交点沿拉引方向0-1.5m处的玻璃液的温度;
λ1的取值范围为:-15~15;
λ2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3的取值范围为:0.001~0.03;
λ4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5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6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7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λ8的取值范围为:-0.01~0.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所述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的步骤,所述阀门加权调整的数值范围为-20%到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且所述阀门加权调整的逻辑关系式为:
A=a+n (2)
式中:
A为冷却器阀门进行加权调整后的开度,单位%;
a为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冷却器阀门开度,单位%;
n为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确定的冷却器阀门开度的加权值,单位%,且
Figure FDA0003610570770000021
Figure FDA0003610570770000022
温度变化率T=(T1-T2)/t0
t0为设定时间段;
T1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
T2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二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
Figure FDA0003610570770000023
为向上取整运算符;
Figure FDA0003610570770000024
为向下取整运算符;
设定时间段为1-60mi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时间段为5-30min。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时间段为5-15min。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阀门的开度进行加权调整,且所述阀门加权调整的逻辑关系式为:
A=a+n (3)
式中:
A为冷却器阀门进行加权调整后的开度,单位%;
a为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冷却器阀门开度,单位%;
n为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确定的冷却器阀门开度的加权值,单位%,且
Figure FDA0003610570770000031
Figure FDA0003610570770000032
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T=(T1-Ta)/t0
t0为设定时间段;
T1为罩内空间在当前时刻之前第一个t0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值;
Ta为罩内空间温度的设定值;
Figure FDA0003610570770000033
为向上取整运算符;
Figure FDA0003610570770000034
为向下取整运算符;
设定时间段为1-60min。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时间段为5-30min。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时间段为5-15min。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冬季模式和夏季模式,对温度检测装置设计设定值选项,且冬季模式下温度检测装置的设定值小于夏季模式下温度检测装置的设定值,所述冬季模式设定值的设置范围为所述阀门的开度为35%-75%时罩内空间的温度区间,所述夏季模式设定值的设置范围为所述阀门的开度为50%-95%时罩内空间的温度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锡槽的顶罩上沿玻璃液在锡槽内的流动方向设有多个冷却器,每个所述冷却器对应的罩内空间内均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控制器根据各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对对应位置的所述冷却器的阀门开度进行单独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锡槽的顶罩上沿玻璃液在锡槽内的流动方向设有多个冷却器,每个所述冷却器对应的罩内空间内均设有温度检测装置,相邻两个所述冷却器为一组,控制器根据同组两个所述冷却器的温度检测装置的平均数据对同组两个所述冷却器的阀门开度同时进行控制。
12.一种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器和控制器,所述冷却器设置在锡槽的顶罩上并能够与顶罩进行热交换,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锡槽罩内空间的温度变化率对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化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罩内空间的温度稳定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对对应位置的所述阀门的开度和所述冷却器中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调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冷却器的冷却介质进口前设有冷却器的第一前气动阀,所述冷却器的冷却介质出口后设有冷却器的第一后气动阀,在所述第一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一后气动阀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一截止阀,且在所述第一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一后气动阀处均设有第一旁通截止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的冷却介质进口前还设有冷却器的第二前气动阀,所述冷却器的冷却介质出口后还设有冷却器的第二后气动阀,在所述第二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二后气动阀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二截止阀,且在所述第二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二后气动阀处均设有第二旁通截止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同时与所述第一前气动阀、所述第一后气动阀、所述第二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二后气动阀电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罩内空间的温度数据来分别对所述第一前气动阀、所述第一后气动阀、所述第二前气动阀和所述第二后气动阀的开度以及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行控制,并使得罩内空间的温度稳定在设定值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为水冷介质或气冷介质。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贴合安装在顶罩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器与顶罩贴合的位置还设有能够提高所述冷却器与顶罩之间热交换效率的导热物质。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盘绕安装在顶罩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沿锡槽顶罩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在宽度方向往复波动形成平滑曲线以形成等距螺旋型结构。
CN202110875481.0A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 Active CN1134021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5481.0A CN113402157B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5481.0A CN113402157B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2157A CN113402157A (zh) 2021-09-17
CN113402157B true CN113402157B (zh) 2022-06-03

Family

ID=77688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5481.0A Active CN113402157B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0215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9543A (en) * 1971-02-19 1974-05-07 Pilkington Brothers Ltd Method of making glass ceramic materials on molten metal support
CN201704198U (zh) * 2010-07-01 2011-01-12 深圳市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锡槽保护气体导流装置
WO2012060197A1 (ja) * 2010-11-04 2012-05-10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フロート板ガラ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ロート板ガラスの製造装置
CN104291553A (zh) * 2014-10-25 2015-01-21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一种锡槽横向温差减缓装置
CN107196461A (zh) * 2017-07-24 2017-09-22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复合冷却系统
CN207581644U (zh) * 2017-08-19 2018-07-06 秦皇岛弘华特种玻璃有限公司 优化成型区温度控制的结构
CN108821546A (zh) * 2018-09-30 2018-11-16 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 带有顶盖结构的浮法成型锡槽
CN112709627A (zh) * 2021-01-08 2021-04-27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车发动机冷却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9543A (en) * 1971-02-19 1974-05-07 Pilkington Brothers Ltd Method of making glass ceramic materials on molten metal support
CN201704198U (zh) * 2010-07-01 2011-01-12 深圳市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锡槽保护气体导流装置
WO2012060197A1 (ja) * 2010-11-04 2012-05-10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フロート板ガラ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ロート板ガラスの製造装置
CN104291553A (zh) * 2014-10-25 2015-01-21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一种锡槽横向温差减缓装置
CN107196461A (zh) * 2017-07-24 2017-09-22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复合冷却系统
CN207581644U (zh) * 2017-08-19 2018-07-06 秦皇岛弘华特种玻璃有限公司 优化成型区温度控制的结构
CN108821546A (zh) * 2018-09-30 2018-11-16 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 带有顶盖结构的浮法成型锡槽
CN112709627A (zh) * 2021-01-08 2021-04-27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车发动机冷却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仁民 等.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的成型与退火工艺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7,第14卷(第30期),第92-9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2157A (zh) 2021-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11815U (zh) 一种电池箱及具有其的电池包装置和电动车辆
CN206364154U (zh) 一种电动车辆液冷电池箱的散热装置
CN111884092B (zh) 一种用于电力设备的散热装置
CN113402157B (zh) 一种浮法玻璃锡槽顶罩冷却控制方法及冷却系统
CN213694655U (zh) 冷却液分配装置
CN109649200B (zh) 一种汽车充电设备智能降耗温度调节系统
CN206611071U (zh) 一种电力调度用预装式变电站
CN111414025A (zh) 一种用于户外复杂环境的视觉传感器自主温控装置及方法
US20150177748A1 (e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ergy smart fan
CN206728481U (zh) 一种壳体封闭式充电桩
CN218569639U (zh) 一种变电站的组网控制装置
CN2144284Y (zh) 铝材退火电阻炉
CN109757085A (zh) 渐缩渐扩式强迫风冷系统
CN206131532U (zh) 壳式热交换器、水冷外挂模组及水冷系统
CN115664041A (zh) 一种储能系统智能温控送风结构
CN115158059A (zh) 一种保持换电柜恒温散热的方法
CN210625313U (zh) 一种用于隧道窑的温度调节装置
CN207349484U (zh) 一种电动锁闭阀
CN215416413U (zh) 一种多变量干扰下的高阶温控算法参数优化调节实验台
CN219913382U (zh) 中央空调系统水泵节能自动控制用的智能控制器
CN107817838A (zh) 一种电力变压器冷却器变频控制方法
CN218694747U (zh) 紫外线灯锡焊温度控制辅助装置
CN213337728U (zh) 一种可移动式发电机组测试用负载箱
CN104596174A (zh) 用于矿用电力设备的冷却循环装置
CN218957487U (zh) 一种可视干式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