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81847B -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 Google Patents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81847B
CN113381847B CN202110610122.2A CN202110610122A CN113381847B CN 113381847 B CN113381847 B CN 113381847B CN 202110610122 A CN202110610122 A CN 202110610122A CN 113381847 B CN113381847 B CN 1133818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ement
measured
frequency point
frequency
frequency poi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101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81847A (zh
Inventor
袁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1012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818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81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184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2237 priority patent/WO202225294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81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1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04W36/0088Scheduling hand-off measur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所述方法包括: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判断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根据判断结果对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Description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测量调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背景技术
为了获取无线链路的质量,以保证驻留在信号质量最好的小区,终端(UserEquipment,UE)常常需要测量服务小区和邻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Receiving Power,RSRP)和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小区参考信号(Cell ReferenceSignal,CRS)是持续进行发送的,因此UE可以直接通过CRS进行邻区测量。但是,在新空口(New Radio,NR)中取消了CRS,需要使用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PBCHblock,SSB)进行测量,此时,如果继续使用原有的测量方法,会存在测量间隙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进而导致UE测量性能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实现了测量间隙的合理化分配,从而提高了UE测量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判断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
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确定单元,判断单元,调度单元,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
所述调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测量调度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接口获取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程序指令,以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测量调度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终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判断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根据判断结果对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可以根据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的判定结果进行测量间隙的调度,还可以进一步引入测量因子在多个待测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最终使得分配至测量间隙的频点能够同时满足测量间隙和频点的配置要求,进而实现了测量间隙的合理化分配,从而提高了UE测量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循环调度方法的示意图一;
图2为循环调度方法的示意图二;
图3为参考SMTC配置的调度方法的示意图;
图4测量调度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
图5测量调度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二;
图6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一;
图7测量调度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三;
图8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二;
图9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三;
图10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四;
图11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五;
图12测量调度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四;
图13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六;
图14为测量间隙分配比例示意图;
图15为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16为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申请相关的部分。
常见的UE的状态包括两种: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空闲态和RRC连接态(RRC_CONNETED)。其中,RRC_IDLE和RRC_CONNETED两种状态是RRC层的概念,只要RRC连接存在,RRC就处于RRC_CONNECTED。
UE在链接状态,即RRC_CONNECTED下需要支持:同频测量(Intra-frequencymeasurements),异频测量(Inter-frequency measurements)以及异系统测量(Inter-RATmeasurements)。
其中,同频测量为测量与当前服务小区下行频点相同的邻小区下行频点,包括同频小区识别和小区测量;异频测量为测量与当前服务小区下行频点不同的、同小区或邻小区的下行频点,包括异频小区识别和小区测量;异系统测量包括异系统小区识别和小区测量。
为了支持上述测量,NR系统定义了以下信息的配置:
SSB测量配置(SSB measurement timing configurations,SMTC),具体包括SSB测量的时间位置,长度和周期。其中,SSB测量配置的周期可配置为5ms、10ms、20ms、40ms、80ms、160ms。
测量间隙(Measurement Gap,MG)配置,具体包括测量间隙的时间位置,长度和周期。其中,测量间隙的周期可配置为20ms、40ms、80ms、160ms。
频点时间因子(Carrier Specific Scaling Factor,CSSF),用于拉长测量周期。
测量间隙共享(measGapSharingScheme,MGSS),用于不同测量频点共享测量间隙,由网络进行配置。其中,MGSS配置为00时,表示所有的频点平分测量间隙;MGSS配置为01时,表示同频测量分配25%的测量间隙;异频和异系统测量分配75%的测量间隙;MGSS配置为10时,表示同频测量分配50%的测量间隙;异频和异系统测量分配50%的测量间隙;MGSS配置为11时,表示同频测量分配75%的测量间隙;异频和异系统测量分配25%的测量间隙。
对于NR同频测量,如果测量的SSB在UE的激活带宽(active BWP)内,UE不需要测量间隙就可以完成同频测量任务;如果测量的SSB在UE的激活带宽(active BWP)外,UE需要在测量间隙来完成同频测量任务。
对于NR异频测量,如果测量的SSB在UE的激活带宽(active BWP)内,UE不需要测量间隙就可以完成异频测量任务;如果测量的SSB在UE的激活带宽(active BWP)外,UE需要在测量间隙来完成异频测量任务
对于异系统测量,UE需要在测量间隙中完成测量任务。
目前,一种常见的测量调度方法为循环调度分配测量间隙,图1为循环调度方法的示意图一,如图1所示,在LTE链接状态下,配置了3个异频频点(即cc1、cc2以及cc3均标识为Inter),LTE测量没有SMTC时域位置限制,cc1、cc2以及cc3的SMTC标识均为N/A,测量间隙重复周期MGRP为40ms,因此,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处开始,可以通过简单的循环调度方式按照MGRP将测量间隙依次分配给cc1、cc2和cc3,便可满足测量需求。
然而,循环调度分配方案在有配置NR异系统测量时会出现问题。图2为循环调度方法的示意图二,如图2所示,在LTE链接状态下,配置了2个异频频点(即cc1、cc2标识为Inter)和1个异系统测量(即cc3标识为Irat-nr)。LTE测量没有SMTC时域位置限制,cc1、cc2的SMTC标识均为N/A,cc3对应的SMTC周期配置为80ms,测量间隙重复周期MGRP为40ms。此时,如果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处开始,通过简单的循环调度方式按照MGRP将测量间隙依次分配给cc1、cc2和cc3,其中第二个分配给cc3(NR异系统)的测量间隙并不能用于NR测量,这是因为NR的SMTC时间位置并不在这个测量间隙内,因此会造成测量间隙的浪费,导致测量性能的降低。
另一种常见的测量调度方法是按NR SMTC配置分配测量间隙,图3为参考SMTC配置的调度方法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NR链接状态下,配置了7个异频频点(即cc1、cc2、cc3、cc4、cc5、cc6以及cc7均标识为Inter),cc1、cc2、cc3、cc4、cc5、cc6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40ms,cc7的SMTC周期配置为160ms,测量间隙重复周期MGRP为40ms,因此,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处开始,可以按照SMTC配置来分配测量间隙,考虑到cc7的SMTC周期最大,为160ms,可以选择将包含cc7 SMTC的测量间隙优先分配给cc7,其余的测量间隙循环调度分配给其它cc(其他cc的SMTC配置相同)。然而,这种按照SMTC配置进行测量间隙分配的方案会导致每个cc分配的测量间隙不平均,例如,cc7比其它6个cc获得了更多的测量间隙。
可见,目前常见的测量带调度方法,均存在测量间隙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进而导致UE测量性能的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可以根据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的判定结果进行测量间隙的调度,还可以进一步引入测量因子在多个待测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最终使得分配至测量间隙的频点能够同时满足测量间隙和频点的配置要求,进而实现了测量间隙的合理化分配,从而提高了UE测量性能。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图4测量调度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进行测量调度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先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具体地,在本申请中,终端可以根据用于配置测量间隙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用于配置频点的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出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前测量间隙可以为至少一个测量间隙中的、与当前时刻对应的一个测量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待测频点可以为网络下发给终端的测量对象包括的全部频点中的、可以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的至少一个频点。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用于对测量间隙进行配置,具体可以用于对测量间隙的时间位置、时间长度以及周期进行配置。其中,测量周间隙的周期可以配置为20ms或40ms或80ms或160ms等。
相应地,在本申请中,第二配置信息可以用于对频点进行配置,具体可以为同步信号块(SSB)测量配置,用于对SSB的测量位置、时间长度以及周期进行配置。其中,任意一个SSB测量配置的周期可以配置为5ms或10ms或20ms或40ms或80ms或160ms等。
其中,同步信号块SSB即为同步信号和广播物理信道(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PBCH)块,它由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PSS)、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S)、PBCH三部分共同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于网络下发给终端的测量对象包括的全部频点,每一个频点均对应有一个第二配置信息,即不同的频点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也相应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可以为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平板电脑(PAD)、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车载电子设备(例如车载导航电子设备)等等的移动电子设备以及诸如数字电视(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电子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可以扩展应用到多模(2G、3G、4G、5G)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不局限于终端产品,也适用于其它接入设备。
步骤102、判断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之后,可以进一步判断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从而可以获得判断结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获得的判断结果可以为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新添加频点,或者为多个待测频点中不存在新添加频点。
步骤103、根据判断结果对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判断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之后,便可以根据判断结果对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的判定结果,从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然后将该目标频点调度在所述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3a、若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新添加频点,则将所述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步骤103b、将所述目标频点调度在所述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时,如果判断结果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便可以直接将所述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然后将所述目标频点调度在所述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
可见,在本申请中,终端在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时,可以优先选择多个待测频点中的新添加频点,从而可以先对没有被测量过的频点进行测量,以了解新添加频点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多个新添加频点,那么在从该多个新添加频点选择一个目标频点时,终端可以先确定所述新添加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然后将所述多个测量周期中的、最大周期对应的新添加频点确定为所述目标频点。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之后,如果多个待测频点中包括有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直接将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对于新添加频点,终端可以优先进行测量的调度,即只要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就可以直接将新添加频点调度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处理,从而可以先对没有被测量过的频点进行测量,以了解新添加频点的情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多个新添加频点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先确定多个新添加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然后再将多个测量周期中的、最大周期对应的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多个待测频点中有多个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依据每一个新添加频点对应的测量周期在多个新添加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对于多个新添加频点,终端可以基于每一个新添加频点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出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出多个新添加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之后,可以在多个测量周期中确定出最大周期,然后将最大周期对应的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中,由于测量周期越大,每一次被分配至测量间隙进行测量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终端可以将测量周期最大的新添加频点优先选择为目标频点进行测量,从而使得测量间隙能被合理有效地分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多个新添加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中存在至少两个最大周期,那么终端便可以在至少两个最大周期对应的至少两个新添加频点中随机选择一个新添加频点作为目标频点。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3c、若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不存在新添加频点,则确定所述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间隔。
步骤103d、根据所述多个测量间隔在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
步骤103b、将所述目标频点调度在所述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时,如果判断结果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不存在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先确定所述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间隔;然后再根据所述多个测量间隔在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最终便可以将所述目标频点调度在所述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终端在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之后,如果多个待测频点中不包括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直接确定出每一个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然后再根据测量间隔在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出配置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的目标频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所述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间隔时,对于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的任一个待测频点,可以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历史测量时刻;然后根据所述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和所述历史测量时刻,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
具体地,在本申请中,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即为该待测频点上一次被配置在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时所对应的时间,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即为当前测量间隙的时间位置。相应地,测量间隔可以结合测量因子,对一个频点最近一次测量的时间与当前测量间隙的时间之间的间隔进行衡量。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在根据所述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和所述历史测量时刻,确定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时,终端可以先确定所述时间参数与所述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然后将所述差值结果确定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时,可以选择直接根据待测频点对应的历史测量时刻与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计算测量间隔,即可以直接将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确定为对应的测量间隔。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假设待测频点a的历史测量时刻为t1,待测频点c的历史测量时刻为t2,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t3。对于待测频点a,可以确定其对应的测量间隔为(t3-t1),对于待测频点c,可以确定其对应的测量间隔为(t3-t2)。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在根据所述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和所述历史测量时刻,确定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时,终端还可以先确定所述时间参数与所述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然后再根据所述差值结果和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确定所述测量间隔。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时,也可以先计算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然后再结合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以及多个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进一步计算对应的测量间隔。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量因子可以用于对待测频点的测量概率进行确定。因此,终端可以引入测量因子来对最终在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的目标频点进行进一步选择。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测量因子的取值大小可以与测量概率成反比,即测量因子越大,对应的待测频点被测量的测量概率越小;测量因子越小,对应的待测频点被测量的测量概率越大。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根据差值结果和测量因子,确定测量间隔时,可以将差值结果与测量因子之间的比值作为对应的测量间隔。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假设待测频点a的历史测量时刻为t1,测量因子为b1,待测频点c的历史测量时刻为t2,测量因子为b2,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t3。对于待测频点a,可以确定其对应的测量间隔为(t3-t1)/b1,对于待测频点c,可以确定其对应的测量间隔为(t3-t2)/b2。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差值结果和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确定所述测量间隔之前,终端还可以先根据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和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设置所述测量因子。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进行测量因子的确定时,可以利用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和待测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设置测量因子。相应地,在结合测量因子进行测量间隔的确定时,终端可以先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然后可以直接将差值结果与测量因子之间的比值作为对应的测量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接收网络下发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接收网络下发的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和测量对象中的全部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量间隙共享模式用于对不同测量频点共享测量间隙的方式进行确定。例如,测量间隙需要分配给同频测量、异频测量以及异系统测量,那么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便可以对同频测量、异频测量以及异系统测量的频点进行测量间隙的分配。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可以包括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以及第四模式。具体地,当MGSS配置为00时,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为第一模式,表示所有的频点平分测量间隙;MGSS配置为01时,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为第二模式,表示同频测量分配25%的测量间隙;异频和异系统测量分配75%的测量间隙;MGSS配置为10时,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为第三模式,表示同频测量分配50%的测量间隙;异频和异系统测量分配50%的测量间隙;MGSS配置为11时,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为第四模式,表示同频测量分配75%的测量间隙;异频和异系统测量分配25%的测量间隙。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频点时间因子可以用于进行测量周期的拉长,不同的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也可能不同。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执行步骤103d时,即在根据所述多个测量间隔在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时,可以将所述多个测量间隔中的、最大间隔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确定为所述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多个频点的多个测量间隔进行比较,测量间隔越大,可以认为对应的频点上一次被配置在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的时间越久,因此可以优先测量该频点,从而使得测量间隙能被合理有效地分配。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执行步骤103d时,即在根据所述多个测量间隔在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时,如果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多个测量间隔最大的频点,那么可以先将所述多个测量间隔最大的频点确定为多个候选频点;然后再确定所述多个候选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最终便可以将所述多个测量周期中的、最大周期对应的候选频点确定为所述目标频点。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中存在多个最大间隔,那么终端在根据测量间隔在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时,可以先将测量间隔中的、多个最大间隔对应的多个频点确定为候选频点;然后再确定候选频点对应的测量周期;进而可以将测量周期中的、最大周期对应的候选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多个频点的测量间隔均为最大间隔,那么终端可以依据该多个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在多个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终端可以根据每一个待测频点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出该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周期,因此,对于测量间隔最大的多个频点,终端也可以基于每一个频点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出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出多个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之后,可以在多个测量周期中确定出最大周期,然后将最大周期对应的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中,由于测量周期越大,每一次被分配至测量间隙进行测量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终端可以将测量周期最大的频点优先选择为目标频点进行测量,从而使得测量间隙能被合理有效地分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测量间隔最大的多个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中存在至少两个最大周期,那么终端便可以在至少两个最大周期对应的至少两个频点中随机选择一个频点作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对于任意一个待测频点,该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周期可以为SMTC周期。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之前,即步骤101之前,终端进行测量调度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4、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先获取网络下发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其中,第二配置信息为网络下发至终端的测量对象的配置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网络下发至终端的测量对象是以频点为基本单位的,也就是说,每一个被第二配置信息进行配置的测量对象为一个单独的频点。其中,测量对象中的全部频点均对应有标识信息。
相应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a、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
步骤101b、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在全部频点中确定出多个待测频点。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获取网络下发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之后,便可以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出当前时刻对应的当前测量间隙,进而可以继续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在全部频点中确定出能够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的多个待测频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对测量间隙的时间位置、时间长度以及周期进行配置,因此终端可以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出一段时间上的、每一个测量间隙的时间位置、时间长度以及相邻两个测量间隙之间的时间差值,即测量周期,进而可以进一步确定出与当前时刻对应的当前测量间隙。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获取到全部频点对应的全部第二配置信息之后,便可以先根据全部第二配置信息对全部频点分别进行测量配置,从而确定出一段时间上的、每一个频点点对应的测量位置、时间长度以及周期等测量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出每一个频点对应的测量信息之后,便可以将每一个频点的测量位置分别与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位置进行比较,如果一个频点的测量位置与当前测量间隙的时间位置重合,那么可以认为该频点可以在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因此可以将该频点确定为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和调度时,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包括SSB测量配置、测量间隙、频点时间因子、测量间隙共享配置等所有测量配置的影响,从可以能够合理有效地分配测量间隙,最终提高了UE测量性能。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步骤101至步骤104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一方面,能够满足协议要求,合理的将测量间隙分配给同频测量、异频测量以及异系统测量,保证每个测量频点的性能,提高UE整体移动性;另一方面,能够优先测量新配置频点,尽快获得新频点上的小区信息;再一方面,能够灵活的调整测量间隙分配方案,保证在特殊场景下某类频点的测量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终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判断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根据判断结果对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可以根据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的判定结果进行测量间隙的调度,还可以进一步引入测量因子在多个待测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最终使得分配至测量间隙的频点能够同时满足测量间隙和频点的配置要求,进而实现了测量间隙的合理化分配,从而提高了UE测量性能。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该测量调度方法可以基于测量间隔进行测量间隙的分配。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图5测量调度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二,如图5所示,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可以先基于网络下发的、用于对测量间隙进行配置的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出当前测量间隙(步骤201);然后再基于网络下发的、用于对频点进行配置的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出能够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的待测频点(步骤202);接着,终端可以计算获得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步骤203);然后确定测量间隔中的最大间隔是否有多个(步骤204);如果是,便需要进一步确定最大间隔对应的多个频点的多个测量周期(步骤205);并将多个测量周期中、最大周期对应的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步骤206);相应地,如果不是,便可以直接把测量间隔中的最大间隔对应的一个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步骤207);最终终端便可以将目标频点调度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即将当前测量间隙分配给该目标频点(步骤208)。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对于当前测量间隙,可以先识别出能够在当前测量间隙内进行测量的多个待测频点;接着,对于每个待测频点,终端可以计算出每个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其中,一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可以等于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刻减去该多个待测频点上次测量的时刻,即直接将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多个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确定为对应的测量间隔;然后对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进行比较,确定出其中的最大间隔,进而可以将当前测量间隙分配给该最大间隔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如果多个待测频点中有多个频点的测量间隔最大且相等,那么终端可以进一步确定出该多个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即SMTC周期,然后对多个测量周期进行比较,确定出其中的最大周期,进而可以将当前测量间隙分配给该最大周期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如果多个待测频点中有多个频点的测量间隔最大且相等,且该多个频点的多个周期中也存在多个周期最大且相等,即测量间隔最大的多个频点中,存在多个频点的周期最大且相等,那么终端可以将当前测量间隙随机的分配给周期最大且相等的多个频点中的任意一个频点。
示例性的,图6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一,如图6所示,在NR链接状态下,配置了2个同频频点和5个异频频点,即cc1和cc2均标识为Intra,cc3、cc4、cc5、cc6以及cc7均标识为Inter。cc1、cc2、cc3、cc4、cc5、cc6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40ms,cc7的SMTC周期配置为160ms,测量间隙重复周期MGRP为20ms。假设这7个频点都是10个slot前(slot=-10)配置的,那么在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处,cc1到cc7都可以在该第一个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对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可以确定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cc5、cc6以及cc7。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终端可以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出该7个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均为0-(-10)=10(历史测量时刻均为slot=-1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0)。由于这7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相同,第一个测量间隙将分配给其中SMTC周期最大的频点。具体地,cc7的SMTC周期最大,为160ms,因此cc7获得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对于第二个测量间隙(slot=40),cc1到cc6这6个频点都可以在此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cc5、cc6,且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确定这6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均为40-(-10)=50(历史测量时刻均为slot=-1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40),同时,这6个待测频点的SMTC周期也相同,均为40ms,进而终端可以将第二个测量间隙随机分配给其中的任意一个待测频点,例如将第二个测量间隙(slot=40)分配给了cc1。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对于第三个测量间隙(slot=80),cc1到cc6这6个频点都可以在此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cc5、cc6,其中,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cc1的测量间隔为80-40=40(cc1在slot=4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4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cc2、cc3、cc4、cc5、cc6这5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都均为80-(-10)=90(历史测量时刻均为slot=-1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因此终端需要从这5个待测频点中进行选择。具体地,由于这5个待测频点的SMTC周期相同,均为40ms,进而终端可以将第三个测量间隙随机分配给其中的任意一个待测频点,例如将第三个测量间隙(slot=80)分配给了cc2。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对于第四个测量间隙(slot=120),cc1到cc6这6个频点都可以在此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cc5、cc6,其中,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cc1的测量间隔是120-40=80(cc1在slot=4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4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120),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cc2的测量间隔是120-80=40(cc2在slot=8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8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120),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cc3、cc4、cc5、cc6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均为120-(-10)=130(历史测量时刻均为slot=-1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120),因此终端需要从这4个待测频点中进行选择。具体地,由于这4个待测频点的SMTC周期相同,均为40ms,进而终端可以将第四个测量间隙随机分配给其中的任意一个待测频点,例如将第四个测量间隙(slot=120)分配给了cc3。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对于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160),cc1到cc7这7个频点都可以在此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cc5、cc6以及cc7。其中,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确定cc1的测量间隔是160-40=120(cc1在slot=4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4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160),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cc2的测量间隔是160-80=80(cc2在slot=8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8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160),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cc3的测量间隔是160-120=40(cc3在slot=12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12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160),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cc7的测量间隔是160(cc7在slot=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160),而cc4到cc6这3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均为160-(-10)=170(历史测量时刻均为slot=-1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160),因此终端需要从这3个待测频点中进行选择。具体地,由于这3个待测频点的SMTC周期相同,均为40ms,进而终端可以将第五个测量间隙随机分配给其中的任意一个待测频点,例如将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160)分配给了cc4。
基于上述图3,相比之下,采用本申请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在依次分配测量间隙时,每个频点获得测量间隙是均等,保证每个频点都有相同的测量机会,不存在某个或某些频点获得更多的测量间隙(测量机会),保证了测量调度的合理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可以根据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的判定结果进行测量间隙的调度,还可以进一步引入测量因子在多个待测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最终使得分配至测量间隙的频点能够同时满足测量间隙和频点的配置要求,进而实现了测量间隙的合理化分配,从而提高了UE测量性能。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该测量调度方法可以基于测量间隔进行测量间隙的分配。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由于网络可以灵活的调整测量频点和配置,因此,对于任意一个测量间隙,可以测量的待测频点中可能会有新添加的频点,即待测频点中存在新添加频点。相应地,对于新添加的频点,终端可以优先安排测量,即新添加频点被配置测量的优先级高于已测频点被配置测量的优先级;其中,如果有多个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优先调度测量周期最大的新添加频点,当存在测量周期最大的多个新添加频点时,可以随机选择其中一个新添加频点优先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终端在进行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的计算时,还可以引入测量因子(Measurement factor),其中,每个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可以由该待测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和测量间隙共享配置计算获得。相应地,在确定测量间隔时,终端可以先计算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该待测频点上一次测量的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然后将该差值结果与对应的测量因子之间的比值确定为该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图7测量调度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三,如图7所示,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可以先基于网络下发的、用于对测量间隙进行配置的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出当前测量间隙(步骤301);然后再基于网络下发的、用于对频点进行配置的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出能够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的待测频点(步骤302);进一步,终端可以先确定待测频点中是否有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步骤303);如果有新添加频点,则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多个新添加频点(步骤304);如果不存在多个新添加频点,则直接将该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步骤305);如果存在多个新添加频点,则需要先确定出多个新添加频点的多个测量周期(步骤306);并将多个测量周期中、最大周期对应的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步骤307)。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在步骤303之后,如果没有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计算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步骤308);然后在利用测量因子进一步计算获得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步骤309);接着确定测量间隔中的最大间隔是否有多个(步骤310);如果是,便需要进一步确定最大间隔对应的多个频点的多个测量周期(步骤311);并将多个测量周期中、最大周期对应的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步骤312);相应地,如果不是,便可以直接把测量间隔中的最大间隔对应的一个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步骤313)。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终端最终便可以将目标频点调度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即将当前测量间隙分配给该目标频点(步骤314)。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对于当前测量间隙,可以先识别出能够在当前测量间隙内进行测量的待测频点;如果待测频点中有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将当前测量间隙优先分配给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其中,如果只有一个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优先测量该新添加频点,如果有多个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选择优先测量SMTC周期最大的新添加频点,如果存在SMTC周期相同的多个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随机选择一个新添加频点优先测量。相应地,如果待测频点中没有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对于每个待测频点,终端可以依据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和测量间隙共享模式,计算出每个待测测量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然后,终端可以再利用测量因子计算出每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其中,可以先计算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待测频点上一次测量的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然后将该差值结果与对应的测量因子之间的比值确定为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在确定出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之后,终端可以对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进行比较,确定出其中的最大间隔,进而可以将当前测量间隙分配给该最大间隔对应的待测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如果待测频点中有多个频点的测量间隔最大且相等,那么终端可以进一步确定出该多个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即SMTC周期,然后对多个测量周期进行比较,确定出其中的最大周期,进而可以将当前测量间隙分配给该最大周期对应的待测频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如果待测频点中有多个频点的测量间隔最大且相等,且该多个频点的多个周期中也存在多个周期最大且相等,即测量间隔最大的多个频点中,存在多个频点的周期最大且相等,那么终端可以将当前测量间隙随机的分配给周期最大且相等的多个频点中的任意一个频点。
示例性的,图8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二,如图8所示,在NR链接状态下,配置了1个同频频点和3个异频频点,即cc1标识为Intra,cc2、cc3以及cc4均标识为Inter,其中,cc1、cc2、cc3以及cc4均为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网络配置测量间隙共享配置为00,即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为所有的频点平分测量间隙。终端依据频点时间因子和测量间隙共享模式计算得到每个频点的测量因子(标识为factor)均为1。cc1和cc2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20ms,cc3和cc4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40ms。测量间隙重复周期MGRP为20ms。
对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cc1到cc4都可以在该第一个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对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可以确定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此时,终端可以将第一个测量间隙分配给其中SMTC周期最大的频点。具体地,cc3和cc4的SMTC周期最大,为40ms,进而终端可以将第一个测量间隙随机分配给其中的任意一个待测频点,例如将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分配给了cc3。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可以依次将第二个测量间隙(slot=20)、第三个测量间隙(slot=40)、第四个测量间隙(slot=60)分别分配给cc1、cc4以及cc2,从而可以保证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都能优先测量。
对于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80),cc1到cc4都可以在该第五个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对于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80),可以确定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此时,由于已经不存在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因此终端可以先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然后结合测量因子、第五个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进一步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然后依据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进行测量调度。其中,已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均为1,进一步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后可以确定cc3的测量间隔80-0=80(cc3在slot=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确定cc1的测量间隔80-20=60(cc1在slot=2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2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确定cc2的测量间隔80-60=20(cc2在slot=6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6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确定cc4的测量间隔80-40=40(cc4在slot=4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4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从而可以确定cc3的测量间隔最大,因此终端可以将第五个测量间隙分配给cc3。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可以继续依据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依次分配每个测量间隙,如图8所示,每4个测量间隙依次分配给cc1、cc2、cc3、cc4这4个频点,从而保证了所有的频点平分测量间隙,即符合测量间隙共享模式的要求。
示例性的,图9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三,如图9所示,在NR链接状态下,配置了1个同频频点和3个异频频点,即cc1标识为Intra,cc2、cc3以及cc4均标识为Inter,其中,cc1、cc2、cc3以及cc4均为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网络配置测量间隙共享配置为01,即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为同频测量分配25%的测量间隙,异频测量分配75%的测量间隙。终端依据频点时间因子和测量间隙共享模式计算得到每个频点的测量因子(标识为factor)均为1。cc1和cc2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20ms,cc3和cc4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40ms。测量间隙重复周期MGRP为20ms。
对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cc1到cc4都可以在该第一个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对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可以确定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此时,终端可以将第一个测量间隙分配给其中SMTC周期最大的频点。具体地,cc3和cc4的SMTC周期最大,为40ms,进而终端可以将第一个测量间隙随机分配给其中的任意一个待测频点,例如将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分配给了cc3。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可以依次将第二个测量间隙(slot=20)、第三个测量间隙(slot=40)、第四个测量间隙(slot=60)分别分配给cc1、cc4以及cc2,从而可以保证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都能优先测量。
对于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80),cc1到cc4都可以在该第五个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对于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80),可以确定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此时,由于已经不存在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因此终端可以先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然后结合测量因子、第五个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进一步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然后依据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进行测量调度。其中,已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均为1,进一步按照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的差值计算后可以确定cc3的测量间隔80-0=80(cc3在slot=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确定cc1的测量间隔80-20=60(cc1在slot=2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2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确定cc2的测量间隔80-60=20(cc2在slot=6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6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确定cc4的测量间隔80-40=40(cc4在slot=4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4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从而可以确定cc3的测量间隔最大,因此终端可以将第五个测量间隙分配给cc3。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可以继续依据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依次分配每个测量间隙,如图9所示,每4个测量间隙中,1个测量间隙分配给了同频cc1,3个测量间隙分配给了异频cc2、cc3以及cc4,从而保证了同频测量分配25%的测量间隙,异频测量分配75%的测量间隙,即符合测量间隙共享模式的要求。
示例性的,图10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四,如图10所示,在NR链接状态下,配置了1个同频频点和3个异频频点,即cc1标识为Intra,cc2、cc3以及cc4均标识为Inter,其中,cc1、cc2、cc3以及cc4均为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网络配置测量间隙共享配置为11,即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为同频测量分配75%的测量间隙,异频测量分配25%的测量间隙。终端依据频点时间因子和测量间隙共享模式计算得到同频频点的测量因子为1,异频频点的测量因子为3,即cc1的测量因子为1,cc2、cc3以及cc4的测量因子均为3。cc1和cc2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20ms,cc3和cc4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40ms。测量间隙重复周期MGRP为20ms。
对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cc1到cc4都可以在该第一个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对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可以确定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此时,终端可以将第一个测量间隙分配给其中SMTC周期最大的频点。具体地,cc3和cc4的SMTC周期最大,为40ms,进而终端可以将第一个测量间隙随机分配给其中的任意一个待测频点,例如将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分配给了cc3。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可以依次将第二个测量间隙(slot=20)、第三个测量间隙(slot=40)、第四个测量间隙(slot=60)分别分配给cc1、cc4以及cc2,从而可以保证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都能优先测量。
对于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80),cc1到cc4都可以在该第五个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对于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80),可以确定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此时,由于已经不存在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因此终端可以先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然后结合测量因子、第五个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进一步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然后依据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进行测量调度。其中,已确定cc1的测量因子为1,cc2、cc3以及cc4的测量因子均为3,进一步进行测量间隔的计算,cc1的测量间隔为(80-20)/1=60(cc1在slot=2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2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cc2的测量间隔为(80-60)/3=6.7(cc2在slot=6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6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cc3的测量间隔为(80-0)/3=27(cc3在slot=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cc4的测量间隔为(80-40)/3=13(cc4在slot=4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4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由于cc1的测量间隔最大,为60,因此终端可以将第五个测量间隙分配给cc1。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可以继续依据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依次分配每个测量间隙,如图10所示,第六个测量间隙(slot=100)分配给同频测量cc1、第七个测量间隙(slot=120)分配给异频测量cc3、第八个测量间隙(slot=140)分配给同频测量cc1、第九个测量间隙(slot=160)分配给异频测量cc4等。可见,终端按照本申请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对测量间隙进行依次分配,保证了同频测量分配50%的测量间隙,异频测量分配50%的测量间隙,即符合测量间隙共享模式的要求。
示例性的,图11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五,如图11所示,在NR链接状态下,配置了1个同频频点和3个异频频点,即cc1标识为Intra,cc2、cc3以及cc4均标识为Inter,其中,cc1、cc2、cc3以及cc4均为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网络配置测量间隙共享配置为10,即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为同频测量分配50%的测量间隙,异频测量分配50%的测量间隙。终端依据频点时间因子和测量间隙共享模式计算得到同频频点的测量因子为1,异频频点的测量因子为9,即cc1的测量因子为1,cc2、cc3以及cc4的测量因子均为9。cc1和cc2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20ms,cc3和cc4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40ms。测量间隙重复周期MGRP为20ms。
对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cc1到cc4都可以在该第一个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对于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可以确定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此时,终端可以将第一个测量间隙分配给其中SMTC周期最大的频点。具体地,cc3和cc4的SMTC周期最大,为40ms,进而终端可以将第一个测量间隙随机分配给其中的任意一个待测频点,例如将第一个测量间隙(slot=0)分配给了cc3。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可以依次将第二个测量间隙(slot=20)、第三个测量间隙(slot=40)、第四个测量间隙(slot=60)分别分配给cc1、cc4以及cc2,从而可以保证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都能优先测量。
对于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80),cc1到cc4都可以在该第五个测量间隙内测量,即对于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80),可以确定多个待测频点为cc1、cc2、cc3、cc4。此时,由于已经不存在新添加的新添加频点,因此终端可以先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然后结合测量因子、第五个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进一步确定这4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然后依据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进行测量调度。其中,已确定cc1的测量因子为1,cc2、cc3以及cc4的测量因子均为9,进一步进行测量间隔的计算,cc1的测量间隔为(80-20)/1=60(cc1在slot=2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2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cc2的测量间隔为(80-60)/9=2.2(cc2在slot=6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6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cc3的测量间隔为(80-0)/9=8.9(cc3在slot=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cc4的测量间隔为(80-40)/9=4.4(cc4在slot=40处测量过,历史测量时刻为slot=40,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为slot=80)。由于cc1的测量间隔最大,为60,因此终端可以将第五个测量间隙分配给cc1。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可以继续依据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依次分配每个测量间隙,如图11所示,第五个测量间隙(slot=80)到第十六个测量间隙(slot=300)共12个测量间隙,其中9个测量间隙分配给了同频测量cc1、3个测量间隙分别分配给了异频测量cc3、cc4、cc2。可见,终端按照本申请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对测量间隙进行依次分配,保证了同频测量分配75%的测量间隙,异频测量分配25%的测量间隙,即符合测量间隙共享模式的要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可以根据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的判定结果进行测量间隙的调度,还可以进一步引入测量因子在多个待测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最终使得分配至测量间隙的频点能够同时满足测量间隙和频点的配置要求,进而实现了测量间隙的合理化分配,从而提高了UE测量性能。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图12测量调度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四,如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进行测量调度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待测频点;其中,第一配置信息用于对测量间隙进行配置,第二配置信息用于对频点进行配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根据用于配置测量间隙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用于配置频点的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出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待测频点。其中,当前测量间隙可以为至少一个测量间隙中的、与当前时刻对应的一个测量间隙。待测频点可以为网络下发给终端的测量对象包括的全部频点中的、可以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的至少一个频点。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用于对测量间隙进行配置,具体可以用于对测量间隙的时间位置、时间长度以及周期进行配置。第二配置信息可以用于对频点进行配置,具体可以为同步信号块(SSB)测量配置,用于对SSB的测量位置、时间长度以及周期进行配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待测频点之前,即步骤401之前,终端进行测量调度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5、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先获取网络下发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其中,第二配置信息为网络下发至终端的测量对象的配置信息。
相应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待测频点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a、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
步骤401b、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在全部频点中确定出待测频点。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获取网络下发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之后,便可以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出当前时刻对应的当前测量间隙,进而可以继续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在全部频点中确定出能够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的待测频点。
步骤402、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待测频点之后,可以依次确定出每一个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量因子可以用于对待测频点的测量概率进行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基于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的当前测量时隙对应的待测频点可以为全部频点中的一个频点,也可以为全部频点中的多个频点。如果待测频点不止一个,那么终端便需要引入测量因子来对最终在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的目标频点进行进一步选择。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测量因子的取值大小可以与测量概率成反比,即测量因子越大,对应的待测频点被测量的测量概率越小;测量因子越小,对应的待测频点被测量的测量概率越大。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待测频点,终端确定测量因子的方式也不同。具体地,终端在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时,如果待测频点为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直接按照预设数值设置测量因子;如果待测频点为已测频点,那么终端可以根据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和待测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设置测量因子。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待测频点中的新添加频点为新添加的、还没有被测量过的频点;待测频点中的已测频点即为已经在之前的测量间隙中测量过的频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接收网络下发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接收网络下发的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和测量对象中的全部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测量间隙共享模式用于对不同测量频点共享测量间隙的方式进行确定。例如,测量间隙需要分配给同频测量、异频测量以及异系统测量,那么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便可以对同频测量、异频测量以及异系统测量的频点进行测量间隙的分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于待测频点中的新添加频点,预设数值可以用于进行优先测量的指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为预设数值,那么可以优先对该待测频点进行测量。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于待测频点中的已测频点,终端可以利用测量间隙共享模式、该待测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同时结合协议的要求进一步确定出对应的测量因子。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如果测量因子的取值大小与测量概率成反比,那么新添加频点的测量因子可以远小于已测频点的测量因子。
步骤403、按照测量因子在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之后,便可以进一步按照测量因子,在待测频点中确定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不同类型的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的确定方式不同,相应地,对于不同类型的待测频点,终端在按照测量因子在待测频点中确定出实际测量的目标频点的方式也不同。
具体地,在本申请中,如果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包括预设数值,那么终端可以将测量因子为预设数值的待测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即在待测频点中存在新添加频点的情况下,终端可以优先将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一个待测频点对应一个测量因子,如果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因子中包括预设数值,那么终端便可以直接将测量因子为预设数值的待测频点选择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由于对待测频点中的新添加频点的测量因子进行了预设数值的设定,因此在基于测量因子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时,可以优先选择待测频点中的新添加频点,从而可以先对没有被测量过的频点进行测量,以了解新添加频点的情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包括预设数值的情况下,如果待测频点中存在测量因子为预设数值的多个频点,那么终端可以先确定多个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然后再将多个测量周期中的、最大周期对应的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待测频点中存在多个频点的测量因子均为预设数值,即待测频点中有多个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依据每一个频点对应的测量周期在多个新添加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
具体地,在本申请中,如果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不包括预设数值,那么终端可以先根据测量因子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然后再根据测量间隔在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即在待测频点中不存在新添加频点的情况下,终端需要进一步基于测量因子进行测量间隔的计算,从而可以利用测量间隔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一个待测频点对应一个测量因子,如果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因子中不包括预设数值,那么终端便需要确定出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间隔,然后再按照多个测量间隔从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出实际测量的目标频点。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根据测量因子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时,可以先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历史测量时刻;然后再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最后可以根据差值结果和测量因子,确定测量间隔。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不包括预设数值的情况下,终端在计算获得的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之后,如果待测频点为多个频点,那么终端可以将多个测量间隔中的、最大间隔对应的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不包括预设数值的情况下,如果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中存在多个最大间隔,那么终端在根据测量间隔在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时,可以先将测量间隔中的、多个最大间隔对应的多个频点确定为候选频点;然后再确定候选频点对应的测量周期;进而可以将测量周期中的、最大周期对应的候选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如果待测节点为测量对象中全部频点中的一个频点,那么终端可以直接将该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而不再需要进行测量因子的确定以及基于测量因子的目标频点的选择处理。
步骤404、将目标频点调度在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按照测量因子在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之后,便可以将目标频点调度在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和调度时,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包括SSB测量配置、测量间隙、频点时间因子、测量间隙共享配置等所有测量配置的影响,从可以能够合理有效地分配测量间隙,最终提高了UE测量性能。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待测频点之后,即步骤401之后,且在将目标频点调度在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之前,即步骤404之前,终端进行测量调度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6、若待测频点中包括新添加频点,则将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待测频点之后,如果待测频点中包括有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直接将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对于新添加频点,终端可以优先进行测量的调度,即只要待测频点中存在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就可以直接将新添加频点调度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处理,从而可以先对没有被测量过的频点进行测量,以了解新添加频点的情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待测频点之后,即步骤401之后,且在将目标频点调度在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之前,即步骤404之前,终端进行测量调度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7、若待测频点中不包括新添加频点,则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
步骤408、根据测量间隔在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待测频点之后,如果待测频点中不包括新添加频点,那么终端可以直接确定出每一个待测拼的那对应的测量间隔,然后再根据测量间隔在待测频点中确定出配置在当前测量间隙中进行测量的目标频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时,可以选择直接根据待测频点对应的历史测量时刻与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计算测量间隔,即可以直接将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确定为对应的测量间隔。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终端在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时,也可以先计算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然后再结合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以及待测频点的历史测量时刻进一步计算对应的测量间隔。
由此可见,基于本申请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对于当前测量间隙,可以先识别出能够在当前测量间隙内进行测量的待测频点;然后,终端可以对待测频点进行测量因子的确定。具体地,对于待测频点为新添加频点,终端可以直接按照预设数值设置测量因子;如果待测频点为已测频点,终端可以根据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和待测频点待测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设置测量因子。其中,预设数值可以用于进行优先测量的指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为预设数值,那么可以优先对该待测频点进行测量。
接着,终端可以按照测量因子在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然后可以将当前测量间隙分配给目标频点。
具体地,如果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包括预设数值,那么终端可以将测量因子为预设数值的待测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如果待测频点的测量因子不包括预设数值,那么终端可以先根据测量因子确定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然后再根据测量间隔在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其中,终端可以先计算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待测频点上一次测量的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然后将该差值结果与对应的测量因子之间的比值确定为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在确定出待测频点的测量间隔之后,终端可以对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进行比较,确定出其中的最大间隔,进而可以将当前测量间隙分配给该最大间隔对应的待测频点。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测量间隙需要分配给同频测量、异频测量和异系统测量。图13为测量间隙的分配示意图六,如图13所示,在NR链接状态下,配置了2个同频频点(UE的激活带宽外)、4个异频频点(UE的激活带宽外)、2个LTE异系统测量,即cc1和cc2均标识为Intra,cc3、cc4、cc5、cc6均标识为Inter,cc7和cc8均标识为Irat-nr,这8个测量频点都需要在测量间隙内完成测量任务。网络配置测量间隙共享配置为00,即测量间隙共享模式为所有的频点平分测量间隙。终端依据频点时间因子和测量间隙共享模式计算得到cc1、cc3、cc4、cc5、cc7、cc8的测量因子为1,cc2的测量因子为0.66667,cc6的测量因子为0.83333。cc1、cc7、cc8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20ms,cc2、cc3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40ms,cc4、cc5的SMTC周期均配置为80ms,cc6的SMTC周期配置为160ms。测量间隙重复周期MGRP为20ms。
最终测量间隙的分配结果如图13所示,其中,频点cc2依据其频点时间因子和测量间隙共享配置(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应该分配最多的测量间隙;频点cc1、cc3、cc4、cc5、cc7、cc8依据其频点时间因子和测量间隙共享配置(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应该分配相近数目的测量间隙,能够符合协议的要求。
相应地,在本申请中,基于上述图13,图14为测量间隙分配比例示意图,如图14所示,频点cc2获得了21%的测量间隙;频点cc1、cc7、cc8获得了13%的测量间隙;频点cc3、cc4、cc5、cc6获得了10%的测量间隙。尽管cc1和cc3、cc4、cc5、cc6的SMTC配置不同,但利用本申请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终端进行测量间隙的分配之后的分配结果保证了它们获得相近数目的测量间隙。可见,本申请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能够合理的分配测量间隙,保证了每个测量频点的性能。
由此可见,本申请提出的测量调度方法,能够合理的分配测量间隙给同频测量、异频测量和异系统测量;同时可以优先测量新配置频点,尽快获得新频点上的小区信息,保证新频点的移动性;还可以实现针对特殊场景下测量间隙的灵活分配方案,保证某类频点的测量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可以根据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的判定结果进行测量间隙的调度,还可以进一步引入测量因子在多个待测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最终使得分配至测量间隙的频点能够同时满足测量间隙和频点的配置要求,进而实现了测量间隙的合理化分配,从而提高了UE测量性能。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图15为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5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终端10可以包括确定单元11,判断单元12,调度单元13,
所述确定单元11,用于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所述判断单元12,用于判断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
所述调度单元13,用于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图16为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如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终端10还可以包括处理器14、存储有处理器14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15,进一步地,终端1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6,和用于连接处理器14、存储器15以及通信接口16的总线17。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14可以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功能的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终端1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5,该存储器15可以与处理器14连接,其中,存储器15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15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两个磁盘存储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总线17用于连接通信接口16、处理器14以及存储器15以及这些器件之间的相互通信。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存储器15,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14,用于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判断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存储器15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或者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并向处理器14提供指令和数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非作为独立的产品进行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processor(处理器)执行本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判断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根据判断结果对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在进行测量调度时,可以根据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的判定结果进行测量间隙的调度,还可以进一步引入测量因子在多个待测频点中进行目标频点的选择,最终使得分配至测量间隙的频点能够同时满足测量间隙和频点的配置要求,进而实现了测量间隙的合理化分配,从而提高了UE测量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其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通过接口获取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程序指令,实现如上所述的测量调度方法。具体地,所述测量调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判断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
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示意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实现流程示意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测量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用于配置测量间隙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用于配置频点的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判断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
若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不存在新添加频点,则确定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的任一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历史测量时刻;
确定所述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所述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并根据所述差值结果和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确定测量间隔;
根据多个测量间隔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包括:
若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不存在新添加频点,则确定所述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间隔;
根据所述多个测量间隔在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
将所述目标频点调度在所述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间隔,包括:
对于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的任一个待测频点,确定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历史测量时刻;
根据所述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和所述历史测量时刻,确定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和所述历史测量时刻,确定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包括:
确定所述时间参数与所述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
将所述差值结果确定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和所述历史测量时刻,确定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包括:
确定所述时间参数与所述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
根据所述差值结果和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确定所述测量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差值结果和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确定所述测量间隔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测量间隙共享模式和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频点时间因子设置所述测量因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测量间隔在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包括:
将所述多个测量间隔中的、最大间隔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确定为所述目标频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测量间隔在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确定目标频点,包括:
若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多个测量间隔最大的频点,则将所述多个测量间隔最大的频点确定为多个候选频点;
确定所述多个候选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
将所述多个测量周期中的、最大周期对应的候选频点确定为所述目标频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包括:
若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新添加频点,则将所述新添加频点确定为目标频点;
将所述目标频点调度在所述当前测量间隙进行测量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存在多个新添加频点,则确定所述新添加频点对应的多个测量周期;
将所述多个测量周期中的、最大周期对应的新添加频点确定为所述目标频点。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测量周期为SMTC周期。
12.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确定单元,判断单元,调度单元,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用于配置测量间隙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用于配置频点的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多个待测频点;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是否存在新添加频点,获得判断结果;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不存在新添加频点,则确定所述多个待测频点中的任一个待测频点对应的历史测量时刻;根据所述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和所述历史测量时刻,确定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间隔;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当前测量间隙对应的时间参数与所述历史测量时刻之间的差值结果,并根据所述差值结果和所述待测频点对应的测量因子,确定测量间隔;
所述调度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测量间隔对所述多个待测频点的测量进行调度。
1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接口获取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程序指令,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610122.2A 2021-06-01 2021-06-01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Active CN1133818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0122.2A CN113381847B (zh) 2021-06-01 2021-06-01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PCT/CN2022/092237 WO2022252944A1 (zh) 2021-06-01 2022-05-11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0122.2A CN113381847B (zh) 2021-06-01 2021-06-01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1847A CN113381847A (zh) 2021-09-10
CN113381847B true CN113381847B (zh) 2023-10-13

Family

ID=77575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0122.2A Active CN113381847B (zh) 2021-06-01 2021-06-01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81847B (zh)
WO (1) WO20222529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1847B (zh) * 2021-06-01 2023-10-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CN114040481B (zh) * 2021-11-23 2023-07-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频点调度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8394A (zh) * 2011-03-29 2014-01-15 阿尔卡特朗讯 包括多个天线的小小区基站以及通过选择天线的子集用于使用以控制接收模式的方法
CN106031218A (zh) * 2014-02-12 2016-10-12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低优先级小区的特别处理
CN106162880A (zh) * 2015-03-31 2016-11-23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6304176A (zh) * 2015-06-29 2017-01-04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从模式频点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0418383A (zh) * 2018-04-28 2019-11-0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双卡双lte终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0583039A (zh) * 2017-05-12 2019-12-17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下一代无线电(nr)和长期演进(lte)的测量设计
CN111278066A (zh) * 2020-01-16 2020-06-12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邻区测量方法、用户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36060A (zh) * 2019-03-29 2020-07-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测量配置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492691A (zh) * 2018-05-16 2020-08-04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新无线电系统中用于小区重选的方法及其装置
WO2020257997A1 (en) * 2019-06-24 2020-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Holding measurement report for unexpectedly quick hando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6521B (zh) * 2018-01-15 2022-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30156543A1 (en) * 2019-11-08 2023-05-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rat measurement gap configuration
CN113381847B (zh) * 2021-06-01 2023-10-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8394A (zh) * 2011-03-29 2014-01-15 阿尔卡特朗讯 包括多个天线的小小区基站以及通过选择天线的子集用于使用以控制接收模式的方法
CN106031218A (zh) * 2014-02-12 2016-10-12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低优先级小区的特别处理
CN106162880A (zh) * 2015-03-31 2016-11-23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6304176A (zh) * 2015-06-29 2017-01-04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从模式频点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0583039A (zh) * 2017-05-12 2019-12-17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下一代无线电(nr)和长期演进(lte)的测量设计
CN110418383A (zh) * 2018-04-28 2019-11-0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双卡双lte终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1492691A (zh) * 2018-05-16 2020-08-04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新无线电系统中用于小区重选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1436060A (zh) * 2019-03-29 2020-07-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测量配置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0257997A1 (en) * 2019-06-24 2020-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Holding measurement report for unexpectedly quick handover
CN111278066A (zh) * 2020-01-16 2020-06-12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邻区测量方法、用户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52944A1 (zh) 2022-12-08
CN113381847A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32147B2 (en) Gap-based cell measur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381847B (zh) 测量调度方法、终端及芯片
EP3731567B1 (en) 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RU2481733C2 (ru) Мобильная станция и способ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US8929882B2 (en) Measurement of cells arranged in groups of different priorities
CN110972278B (zh) 一种资源选择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JP6668559B1 (ja) 同期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CN111082909A (zh) 准共址假设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CN109495413B (zh) 同步信号块的传输、小区质量的测量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14666890A (zh) Prs处理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14125860A (zh) 频谱共享下的nr pdcch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0603838A (zh) 用于带宽受限/覆盖增强的用户设备的无间隙测量
CN106171007B (zh) 一种确定重选目标小区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8702170B (zh) 一种应用于多模终端的天线选择方法及多模终端
US20120307665A1 (en) Handling of Measurements for Selecting a Cell in a Network
US11063725B2 (en) Adaptive mobility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CN114760666B (zh) 小区重选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80279343A1 (en) Partial bandwidth radio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CN111543075B (zh) 一种频段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9587741B (zh) 一种测量频点的指示方法、频点测量方法、基站及终端
US1065277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ity management
KR102590145B1 (ko) Nprs 측정방법, 단말기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저장 매체
CN112770362B (zh) 小区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7202285A (zh) 重定向的处理方法和终端
JP7124115B2 (ja) 同期キャリアの選択方法および装置、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