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80860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80860A
CN113380860A CN202110567438.8A CN202110567438A CN113380860A CN 113380860 A CN113380860 A CN 113380860A CN 202110567438 A CN202110567438 A CN 202110567438A CN 113380860 A CN113380860 A CN 113380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display
light sources
light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74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80860B (zh
Inventor
郑财
丁立薇
马一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6743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808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80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0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80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08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相背设置的显示面和非显示面;且所述显示面板内设置有多个光源;至少一组中空的环形反射件和感光单元;所述环形反射件位于所述非显示面一侧,且在远离所述非显示面方向上,所述环形反射件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感光单元与最远离所述非显示面的所述环形反射件的第一端面邻近设置;其中,所述环形反射件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多个光源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的内部,且所述感光单元的感光面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端面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的内部。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增大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手机的屏占比越来越大,屏下指纹识别技术顺势成为潮流。
目前常见的屏下指纹识别技术中,光源以及感光单元通常为一体式设计。屏下指纹识别的位置较为固定且识别区域有限,用户只能在特定区域进行指纹识别。当手指因各种原因无法准确按压特定区域时,则无法成功解锁,影响用户体验。因此,目前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显示装置,以增大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增大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相背设置的显示面和非显示面;且所述显示面板内设置有多个光源;至少一组中空的环形反射件和感光单元;所述环形反射件位于所述非显示面一侧,且在远离所述非显示面方向上,所述环形反射件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感光单元与最远离所述非显示面的所述环形反射件的第一端面邻近设置;其中,所述环形反射件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多个光源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的内部,且所述感光单元的感光面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端面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的内部。
其中,还包括:承载件,位于所述感光单元背离所述非显示面一侧,且所述承载件的外边缘超出所述感光单元的外边缘;其中,所述感光单元位于所述环形反射件内,所述第一端面与位于所述感光单元外围的所述承载件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屏体,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显示区、弯折区和延伸区,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延伸区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显示区背离所述延伸区的表面为所述显示面,所述延伸区背离所述显示区的表面所在的平面为所述非显示面;支撑层,层叠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延伸区之间,所述支撑层包括中间区域和位于所述中间区域外围的边缘区域;其中,所述中间区域透明,且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支撑层在所述显示区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显示区;所述多个光源间隔设置于所述边缘区域上,且所述多个光源的出射方向朝向所述显示区。
其中,所述边缘区域呈环形,所述多个光源环形设置于所述边缘区域上;且所述多个光源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在所述显示区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显示区。
其中,所述边缘区域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包括与所述显示区相对设置的第一台阶面,所述多个光源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
其中,所述多个光源背离所述第一台阶面的表面与所述中间区域齐平或者低于所述中间区域。
其中,所述支撑层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台阶部连接的环形的第二台阶部,且所述第二台阶部相对所述第一台阶部靠近所述显示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粘性层,覆盖所述第二台阶部。
其中,还包括:缓冲层,层叠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延伸区之间,且所述多个光源位于所述缓冲层的外围;在层叠方向上,所述缓冲层设置有贯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环形反射件在所述显示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面的正投影。
其中,所述支撑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缓冲层背离所述显示区一侧。
其中,还包括:第一驱动电路载体,与所述延伸区邦定连接,且与所述显示区相对并间隔设置;在层叠方向上,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载体设置有贯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环形反射件在所述显示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面的正投影;优选地,远离所述弯折区的所述边缘区域设置有电源走线邦定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载体,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载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源走线邦定区和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载体电连接。
区别于现有技术情况,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包括显示面板、中空的环形反射件和感光单元。其中,显示面板内设置有多个光源,中空的环形反射件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一侧,且在远离非显示面方向上,环形反射件的内径逐渐降低,环形反射件具有最远离非显示面的第一端面以及最靠近非显示面的第二端面;感光单元与第一端面靠近设置。一方面,环形反射件在非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光源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在非显示面上的正投影的内部;一般而言,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位于多个光源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内,上述设计方式可以确保位于指纹识别有效区域内的经手指反射的光线能够进入环形反射件内部。另一方面,感光单元的感光面在非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端面在非显示面上的正投影的内部。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进入环形反射件内部的光线或经环形反射件内壁反射的光线能够全部进入感光单元的感光面。在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得环形反射件内径最大的第二端面范围、甚至是超过第二端面的范围均为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该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的面积明显大于感光单元的感光面的面积,即通过上述设计方式可以增大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提高指纹识别效果。
在某些场合,当多个光源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在显示区上的正投影覆盖整个显示区时,通过设置多组环形反射件以及对应的感光单元可以实现全屏指纹识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环形反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支撑层和多个光源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单独的支撑层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支撑层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显示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可以为OLED显示装置等,其具体包括显示面板10、至少一组中空的环形反射件12和感光单元14。
具体地,显示面板10可以为OLED显示面板等,其包括相背设置的显示面100和非显示面102;且显示面板10内设置有多个光源104;具体显示面板10的结构将在后续进行详细说明。该光源104可以为显示面板10内部本身显示发光时所需的发光单元;或者,该光源104可以为与显示面板10本身显示发光无关的非可见光光源,例如,红外光源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此外,当该光源104为非可见光光源时,该光源104可为大角度光源,例如,其发光角度可以为120°等。
中空的环形反射件12位于非显示面102背离显示面100一侧,且在远离非显示面102方向上,环形反射件12的内径逐渐减小,该环形反射件12包括最远离非显示面102的第一端面120以及最靠近非显示面102的第二端面122,第二端面122围设的面积大于第一端面120围设的面积;且上述中空的含义是指在第一端面120至第二端面122方向上,环形反射件12内部设置有贯通第一端面120和第二端面122的通道。请一并参阅图2,图2为图1中环形反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环形反射件12相当于一个中空的喇叭状结构,且可选地,该环形反射件12由高反射材料形成。如图2中虚线所示,环形反射件12的内壁光滑,入射进环形反射件12内部的光线经过高反射的内壁时,绝大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少量光线甚至没有光线发生透射。
感光单元14与最远离非显示面102的环形反射件12的第一端面120邻近设置;其中,一方面,环形反射件12在显示面100上的正投影位于多个光源104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图未示)在显示面100上的正投影的内部;一般而言,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位于多个光源104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内,上述设计方式可以确保位于指纹识别有效区域内的经手指反射的光线能够进入环形反射件12内部。另一方面,感光单元14的感光面140在显示面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端面120在显示面100上的正投影的内部,即感光面140的位置与第一端面120的位置相互对应,且感光面140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端面120所围设的面积。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进入环形反射件12内部的光线或经环形反射件12内壁反射的光线能够全部进入感光单元14的感光面。在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得环形反射件12内径最大的第二端面122范围、甚至是超过第二端面122的范围均为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该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的面积明显大于感光单元14的感光面的面积,即通过上述设计方式可以增大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的有效区域,提高指纹识别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承载件16;承载件16位于感光单元14背离非显示面102一侧,且承载件16的外边缘超出感光单元14的外边缘;其中,感光单元14位于环形反射件12内部,环形反射件12的第一端面120与位于感光单元14外围的承载件16固定连接;环形反射件12的第二端面122可以与位于其上方的膜层固定连接。上述引入承载件16的方式可以使得环形反射件12的固定方式较为简单,且易于实现。
请继续参阅图1,上述显示面板10具体包括屏体106和支撑层108。其中,屏体106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显示区1060、弯折区1062和延伸区1064,显示区1060和延伸区1064相对且间隔设置;显示区1060背离延伸区1064的表面为显示面100,延伸区1064背离显示区1060的表面所在的平面为非显示面102。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区1060和延伸区1064相互平行设置,延伸区1064沿平行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显示区1060沿平行方向延伸的长度;且显示区1060和弯折区1062之间的分界线可以为弯折区1062的弯折起点(即弯曲曲率由0变为非零的位置)或者靠近弯折区1062的弯折起点的位置,延伸区1064和弯折区1062的分界线可以为弯折区1062的弯折终端(即弯曲曲率由非零重新变为0的位置)。
支撑层108层叠设置于显示区1060和延伸区1064之间,支撑层108包括中间区域1080和位于中间区域1080外围的边缘区域1082;其中,中间区域1080透明,且中间区域1080的支撑层108在显示区1060上的正投影覆盖显示区1060。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支撑层108的引入不会阻挡光线的传播。对于边缘区域1082,其也可透明,且边缘区域1082和中间区域1080的材质相同,边缘区域1082和中间区域1080可以一体成型,以降低支撑层108的制备工艺难度。进一步,多个光源104间隔设置于边缘区域1082上,且多个光源104的出射方向朝向显示区1060。上述支撑层108的引入可以在制备显示装置之前,将支撑层108与多个光源104预先集成到一起,便于后续组装过程。
进一步,请参阅图3,图3为图1中支撑层和多个光源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支撑层108的边缘区域1082呈环形,多个光源104环形设置于边缘区域1082上;且多个光源104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在显示区1060上的正投影覆盖整个显示区1060。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多个光源104形成面光源,为实现全屏指纹识别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可以设置有多组上述环形反射件12和感光单元14,且多个环形反射件12的第二端面122在显示区1060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绝大部分甚至是整个显示区1060,进而实现全屏指纹识别。
为了示意清楚,请一并参阅图1、图3和图4,图4为图1中单独的支撑层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支撑层108的边缘区域1082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台阶部10820,第一台阶部10820包括与显示区1060相对设置的第一台阶面A,多个光源104固定设置于第一台阶面A上。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04面向第一台阶面A的一侧可以设置有走线,光源104可以通过粘性胶等材料与第一台阶面A固定。上述第一台阶面A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光源104背离支撑层108的表面不会超出支撑层108很多,降低所引入的支撑层108和光源104对显示装置厚度的影响。
可选地,如图1中所示,多个光源104背离第一台阶面A的表面与中间区域1080齐平或者低于中间区域1080。该设计方式可以降低引入的支撑层108和光源104对显示装置厚度的影响;且当多个光源104发光时所构成的总的发光面的面积一定时,上述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光源104与显示区1060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增大光线传播的传播空间,降低所需使用的光源104的数量。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图1中支撑层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使得光源104的位置更加固定,图4中环形的第一台阶部10820也可替换为图5中环形的凹槽10820a。多个光源104可以固定设置于凹槽10820a的底部(未标示)上。该环形的凹槽10820a可以对光源104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降低其在水平方向的外力作用下与支撑层108a脱离的概率。
进一步,请再次参阅图4,支撑层108还设置有与第一台阶部10820连接的环形的第二台阶部10822,且第二台阶部10822相对第一台阶部10820靠近显示区1060。如图1中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粘性层101,该粘性层101覆盖第二台阶部10822。通过该粘性层101可以将支撑层108与其上方的膜层固定连接。且由于上述第二台阶部10822的作用,可以使得粘性层101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不会增大显示装置的厚度。
此外,请再次参阅图1,上述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缓冲层103,该缓冲层103可以为俗称的复合胶带,缓冲层103可以包括泡棉等。缓冲层103层叠设置于显示区1060和延伸区1064之间,且多个光源104位于缓冲层103的外围;在层叠方向上,缓冲层103设置有贯通的第一开口1030,环形反射件12在显示面100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开口1030在显示面100上的正投影。即第一开口1030的位置与环形反射件12的位置对应,且第一开口1030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端面120所围设的面积,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端面122所围设的面积。由于缓冲层103的透光率不是很高,故缓冲层103在对应环形反射件12的位置进行避让(即形成第一开口1030),且多个光源104是位于缓冲层103的外围,以避免缓冲层103阻挡光线传播。
可选地,如图1中所示,支撑层108层叠设置于缓冲层103背离显示区1060一侧。当多个光源104发光时所构成的总的发光面的面积一定时,上述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光源104与显示区1060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增大光线传播的传播空间,降低所需使用的光源104的数量。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如图1中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膜105和垫高块107。支撑膜105层叠设置于显示区1060与缓冲层103之间,用于保护显示区1060;垫高块107层叠设置于延伸区1064与支撑层108之间,用于固定弯折区1062的形状。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10的结构也可为其他,显示面板10中支撑层108的位置可以更换。例如,将图1中支撑层108挪动至显示区1060和支撑膜105之间。或者,将图1中支撑层108挪动至支撑膜105和缓冲层103之间。
在某些情况下,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显示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当支撑层108b的厚度较厚,且支撑层108b位于缓冲层103b与显示区1060b之间时,图1中的支撑膜105可以省去,以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
此外,请再次参阅图1,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图1中的第一驱动电路载体18(例如,柔性电路板FPC等),与延伸区1064邦定连接,且与显示区1060相对并间隔设置;在层叠方向上,第一驱动电路载体18设置有贯通的第二开口180,环形反射件12在显示面100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开口180在显示面100的正投影;即第二开口180的位置与环形反射件12的位置对应,且第二开口180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端面120所围设的面积,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端面122所围设的面积。由于第一驱动电路载体18的透光率不是很高,故第一驱动电路载体18在对应环形反射件12的位置进行避让(即形成第二开口180),以避免第一驱动电路载体18阻挡光线传播。
优选地,如图1中所示,远离弯折区1062的边缘区域1082设置有电源走线邦定区(未标示);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载体11(例如,柔性电路板等),第二驱动电路载体11的两端分别与电源走线邦定区和第一驱动电路载体18电连接。
又例如,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偏光片13和盖板15,依次层叠设置于显示区1060背离延伸区1064一侧。驱动芯片17,邦定连接于延伸区1064背离显示区1060一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相背设置的显示面和非显示面;且所述显示面板内设置有多个光源;
至少一组中空的环形反射件和感光单元;所述环形反射件位于所述非显示面一侧,且在远离所述非显示面方向上,所述环形反射件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感光单元与最远离所述非显示面的所述环形反射件的第一端面邻近设置;
其中,所述环形反射件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多个光源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的内部,且所述感光单元的感光面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端面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正投影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承载件,位于所述感光单元背离所述非显示面一侧,且所述承载件的外边缘超出所述感光单元的外边缘;
其中,所述感光单元位于所述环形反射件内,所述第一端面与位于所述感光单元外围的所述承载件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屏体,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显示区、弯折区和延伸区,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延伸区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显示区背离所述延伸区的表面为所述显示面,所述延伸区背离所述显示区的表面所在的平面为所述非显示面;
支撑层,层叠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延伸区之间,所述支撑层包括中间区域和位于所述中间区域外围的边缘区域;其中,所述中间区域透明,且所述中间区域的支撑层在所述显示区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显示区;所述多个光源间隔设置于所述边缘区域上,且所述多个光源的出射方向朝向所述显示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区域呈环形,所述多个光源环形设置于所述边缘区域上;
且所述多个光源发光时所构成的出光面在所述显示区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显示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区域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包括与所述显示区相对设置的第一台阶面,所述多个光源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光源背离所述第一台阶面的表面与所述中间区域齐平或者低于所述中间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层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台阶部连接的环形的第二台阶部,且所述第二台阶部相对所述第一台阶部靠近所述显示区;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粘性层,覆盖所述第二台阶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缓冲层,层叠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延伸区之间,且所述多个光源位于所述缓冲层的外围;在层叠方向上,所述缓冲层设置有贯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环形反射件在所述显示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面的正投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缓冲层背离所述显示区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电路载体,与所述延伸区邦定连接,且与所述显示区相对并间隔设置;在层叠方向上,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载体设置有贯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环形反射件在所述显示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面的正投影;
优选地,远离所述弯折区的所述边缘区域设置有电源走线邦定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载体,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载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源走线邦定区和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载体电连接。
CN202110567438.8A 2021-05-24 2021-05-24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3808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7438.8A CN113380860B (zh) 2021-05-24 2021-05-24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7438.8A CN113380860B (zh) 2021-05-24 2021-05-24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0860A true CN113380860A (zh) 2021-09-10
CN113380860B CN113380860B (zh) 2022-09-06

Family

ID=77571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7438.8A Active CN113380860B (zh) 2021-05-24 2021-05-24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8086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4191A (zh) * 2022-08-22 2022-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654763U (zh) * 2018-07-31 2019-03-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441947A (zh) * 2019-08-19 2019-11-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654763U (zh) * 2018-07-31 2019-03-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441947A (zh) * 2019-08-19 2019-11-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4191A (zh) * 2022-08-22 2022-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394191B (zh) * 2022-08-22 2023-12-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0860B (zh)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9067B (zh) 顯示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US10318074B2 (en) Touch-sensing OLED display with tilted emitters
US9547208B2 (en) Divided backlight configuration of a display
US20210223464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9204563B2 (en) Supporting base and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US8487887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6502439B (zh) 触控显示设备
US20210157199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6772760B (zh) 一种导光板及液晶模组
CN113380860B (zh) 显示装置
CN102455531B (zh) 显示装置
JP3994413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US20180106960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150002555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field of the invention
CN105446568B (zh) 一种柔性线路板上带有反射涂层的电容式触摸屏
US20210119077A1 (en) Reflective display
US10088625B2 (en) Backlight unit
CN108458280B (zh) 背光组件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CN212229389U (zh) 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CN105468219B (zh) 一种盖板和柔性线路板上均有反射涂层的电容式触摸屏
CN216956579U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61375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92827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4545544B (zh) 显示装置及其支撑件
WO2022247124A1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