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6928A - 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6928A
CN113366928A CN202180001584.2A CN202180001584A CN113366928A CN 113366928 A CN113366928 A CN 113366928A CN 202180001584 A CN202180001584 A CN 202180001584A CN 113366928 A CN113366928 A CN 1133669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conversion
conversion device
photovoltaic power
accommodating cavit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15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承琛
陈张锐
张明元
陈东
张彦忠
曹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20550793.X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5345318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66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69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6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2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DC/AC inverter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itself, e.g. AC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04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forming a closed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47Electrical details of casings, e.g. terminals, passages for cables or wir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3Co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6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 H05K5/069Other details of the casing, e.g. wall structure, passage for a connector, a cable, a shaf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50Charging of 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ultra-capacitors or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0)、功率器件(40)、至少一个第二壳体(20)及至少一个接线端子(30);第一壳体(10)形成第一容纳腔;功率器件(40)固定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至少一个第二壳体(20)形成第二容纳腔;至少一个第二壳体(20)通过安装壁(2021)设置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014)的连接区域的外侧;接线端子(30)密封贯穿第一侧壁(1014)的连接区域中的部分区域,且接线端子(3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二端位于第二容纳腔内。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能形成各自符合密封防护要求的腔体,使得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的器件均能受到独立的防护。

Description

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背景技术
功率变换装置包括集成有直流变换器的汇流箱以及逆变设备,用于将某种电压/电流转换为其他类型电压/电流。功率变换装置通常由外壳及设置在由所述外壳所形成容纳腔内的电路器件构成,通过密封的容纳腔对电路器件进行防护,避免因雨水或湿气渗透至容纳腔内导致功率器件出现短路失效。
设置在容纳腔内的电路器件既包括直流变换器、逆变器和控制器等电路器件,也包括接线端子等连接器件。由于功率变换装置的电路器件都设置在容纳腔内,因此当需要使用连接器件进行接线或其他操作时,就需要打开功率变换装置容纳腔的腔盖,在接线操作完成后,还需要将腔盖安装复位,以实现容纳腔的密封。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腔盖安装不到位或因腔盖反复安装导致密封结构失效等情况,导致容纳腔无法做到密封防护,令容纳腔内的功率变换装置的功率器件出现短路失效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功率变换装置以降低外部水汽进入到设备容纳腔内导致设备内部的功率器件出现短路失效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功率器件、至少一个第二壳体及至少一个接线端子;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本体和第一盖板,并且所述第一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一盖板通过第一密封连接件密封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其中,所述第一壳体本体包括第一顶壁、第一底壁、背板壁、与两个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容纳腔为密封容纳腔;所述功率器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壳体本体和第二盖板,并且所述第二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二盖板形成第二容纳腔;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本体包括第二顶壁、第二底壁、安装壁、与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底壁上设置有线缆出入口,用于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功率线缆提供出口;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安装壁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的连接区域的外侧;所述接线端子密封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连接区域中的部分区域,且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与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所述功率器件耦合;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用于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功率线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区域为所述第一侧壁的部分区域。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螺母结构,所述第二壳体通过密封螺钉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二盖板通过第二密封连接件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容纳腔为密封容纳腔。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线端子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相邻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绝缘挡墙,所述绝缘挡墙有向所述第二底壁方向延伸的挡墙延伸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线端子密封贯穿所述连接区域中的开孔区域,所述开孔区域为所述连接区域中靠近第一顶壁的部分区域。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通信端子,所述通信端子密封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连接区域的部分区域,且所述通信端子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通信端子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用于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线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线缆出入口由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壁上的出线开孔及设置在所述出线开孔的出线结构构成,所述出线结构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线缆出入口。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用于固定备用出线结构的固定结构,或设有用于容纳备用出线结构的容纳结构。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出线结构为密封出线结构,并且所述线缆出入口密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备用出线结构为密封出线结构。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功率器件为Si器件或SiC器件。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功率电感;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功率电感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功率器件单板,所述功率器件单板与功率器件直接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功率器件单板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功能单板,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功能单板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可控开关;所述可控开关固定设置于所述功能单板上,用于保持或者断开所述接线端子第一端与所述功率器件之间的耦合;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可控开关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残余电流检测单元;所述残余电流检测单元固定设置于所述功能单板上,用于检测流经所述接线端子的残余电流;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残余电流检测单元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滤波电容,所述滤波电容固定设置于功率器件单板上,并且与所述功率器件连接;或者,固定设置于功能单板上,并且与所述功率电感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浪涌保护器,所述浪涌保护器固定设置于功率器件单板或功能单板,用于在出现浪涌电压的情况下保护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电解电容单板和电解电容,所述电解电容固定设置于所述电解电容单板上,用于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提供能量存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电磁兼容电容,和/或电磁兼容电感,和/或电磁兼容单板;所述电磁兼容电容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电磁兼容单板上,所述电磁兼容电感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电磁兼容单板上;所述电磁兼容电容和所述电磁兼容电感用于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提供电磁兼容滤波。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为直流变换器、逆变器、MPPT汇流箱或直流汇流箱。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为至少两个,包括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上的第一外接壳体,及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上的第二外接壳体,所述第一外接壳体与第二外接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成对称分布或非对称分布。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包括第一接线端子组与第二接线端子组,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组与第二接线端子组均包含至少一个所述接线端子,第一接线端子组中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接线端子组中接线端子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第二接线端子组中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二接线端子组中接线端子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线缆;位于所述第二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线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对输入端子,所述输入端子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底壁的部分区域,且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端与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所述功率器件耦合,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光伏组串;其中,光伏组串由光伏组件串联、并联或者串并联组合形成。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直流开关,所述直流开关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底壁的部分区域,且所述直流开关的操作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的外侧;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直流开关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直流开关为可脱扣直流开关。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输出线缆;或者,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输出线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组串的总功率与所述直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的比值大于1.2;其中,所述直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为其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的乘积;或者,所述光伏组串的总功率与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的比值大于1.2;其中,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为其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的乘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线缆;位于所述第二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输出线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直流线缆用于连接储能系统。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组串的总功率与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的比值大于1.2;其中,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为其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的乘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功能端子,所述功能端子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底壁的部分区域,或密封贯穿空闲侧壁的部分区域,所述空闲侧壁是指所述未设置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所述功能端子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功能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供电线缆,或者用于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线缆。
采用前述各个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能形成各自符合密封防护要的腔体,使得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的器件均能受到独立的防护。即使在现场施工不良、接线腔上盖未安装到位等原因导致第二容纳腔内进水,第二容纳腔内的进水也无法进入第一容纳腔中;相应的,第一容纳腔的故障也不会扩散至第二容纳腔中,从而可以实现两个容纳腔中的器件的故障隔离。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去除掉第二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去除掉第一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D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E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另一个实施例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F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另一个实施例再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去除掉第二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C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3D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一侧接线端子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3E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另一个实施例中另一侧接线端子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4A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输入端子设置方式的一个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输入端子设置方式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4C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输入端子设置方式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4D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输入端子设置方式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4E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功能端子设置方式的一个示意图;
图5A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单板设置方式的一个示意图;
图5B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单板设置方式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5C是本申请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单板设置方式的又一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功率变换装置结构进行说明。
其中,所述功率变换装置可以是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例如直流变换器、逆变器或汇流箱,也可以是其它具有输入输出端子的供电设备。所述汇流箱可以包括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汇流箱、直流汇流箱或其他类型的汇流箱。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描述,以下实施例主要以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为例,对功率变换装置进行说明,但是其并不表示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仅限于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如图1A至图1C所示,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接线端子30及功率器件40。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0可以仅为一个,而所述第二壳体20、所述接线端子30及所述功率器件40则均可以为一个或一个以上,例如如1D至图1F所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壳体。第一壳体10又可被称为主壳体,第二壳体20又可被称为外接壳体。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0可以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功率器件40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壳体2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上,且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20上还可以设置有线缆出入口2025;所述接线端子30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0,使得所述接线端子3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与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的功率器件40耦合,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则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用于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功率线缆。
所述第一容纳腔可以为符合预定防尘防水标准或其他防护要求标准的密封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可以密封容纳腔,也可以为非密封容纳腔。当所述第二壳体20为多个时,每一个第二壳体20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第二容纳腔。当所述第二容纳腔为密封容纳腔时,第二容纳腔的密封标准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密封标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所述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可以为分别符合不同的IP(ingress protection)防护等级的密封容纳腔,通常情况下,第一容纳腔的IP防护等级不低于第二容纳腔的IP防护等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第一壳体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形状及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根据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应用环境的空间大小确定。第一壳体可以为规则形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为便于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安装,并降低安装光伏功率变换装置所需占用的空间,所述第一壳体10可以为长方体或具有圆角结构的长方体。
为便于设置或更换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中的功率器件40,如图2A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本体101和第一盖板102,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与所述第一盖板102密封连接,从而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率器件40。所述第一容纳腔可以为一个独立腔体,也可以包括相互连通或相互隔离的多个腔体。
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与所述第一盖板102可以通过密封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在实现密封连接的基础上,方便实现功率器件40的放入或取出。或者,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与所述第一盖板102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与所述第一盖板102之间结构或材质的配合实现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2B所示,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可以为一体结构或由多个壳体壁连接而成。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可以具有背板壁1011、第一顶壁1012、第一底壁1013与两个第一侧壁1014。如图2B所示,所述背板壁1011、第一顶壁1012、第一底壁1013与两个第一侧壁1014构成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凹腔。所述第一盖板102可以密封所述凹腔,从而形成第一容纳腔。
其中,所述第一顶壁1012、第一底壁1013与两个第一侧壁1014均可以为独立部件,各个部件之间可以通过密封连接件或密封连接材料连接在所述背板壁1011,采用此种结构,可以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结构比较复杂时,便于第一壳体10加工。或者,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也可以是具有背板壁1011、第一顶壁1012、第一底壁1013及两个第一侧壁1014的一体结构,采用此种结构,则可以减少密封连接件的使用,更好实现第一容纳腔的密闭。第一壳体10的材质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密封方式可以根据预定密封标准确定,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背板壁1011、第一顶壁1012、第一底壁1013与两个第一侧壁1014均是为便于方案表述的示意性的说明,并不代表对本申请中第一壳体10结构的限定,也并不限定其绝对方位。例如,所述背板壁1011可以是指所述第一壳体10的多个壳体壁中用于安装或固定功率器件40的一个,或者是指所述多个壳体壁中与所述第一盖板102相对的一个。所述第一侧壁1014是则指多个壳体壁中,在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安装固定后,与地面垂直的两个壁,或者是指所述多个壳体壁中被接线端子30贯穿的壳体壁;为便于表述,第一侧壁1014其中一个可以被称为左侧壁,而其中另一个则可以被称为右侧壁。所述第一顶壁1012和第一底壁1013是指多个壳体壁中,在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安装固定后,与地面平行的两个壁,其中,相对远离地面的壁为第一顶壁1012,相对靠近地面的壁为第一底壁1013。所述第一盖板102则分别与第一顶壁1012、第一底壁1013及两个第一侧壁1014密封连接,从而形成所述第一容纳腔。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以上实现方式中仅以第一壳体10为长方体进行示例说明,但是并不表示第一壳体10只能为长方体,在不同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10也可以为圆柱、半圆柱、梯台等形状,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例如,当所述第一壳体10为半柱状结构时,第一壳体本体101可以具有弧状的背板壁及第一顶壁与第一底壁。其他形状的第一壳体10在此就不再一一进行说明,相关之处参见上述实现方式即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10也包括更多或更少的壳体壁,各个壳体壁的名称和指代也可以均与前述实施例有所不同,在此也不再一一进行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二壳体2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各个第二壳体20的形状和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下仅以一个长方体的第二壳体20为例,对第二壳体20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所述第二壳体20可以包括第二盖板201和第二壳体本体202。
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可以形成用于构成第二容纳腔的凹腔;或者,第二壳体本体202也可以与其他部件(例如所述第一侧壁1014)共同形成用于构成第二容纳腔的所述凹腔,所述第二盖板201用于覆盖第二容纳腔的所述凹腔,从而形成第二容纳腔。对第二容纳腔的形成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定。
所述第二盖板201与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或者通过密封连接件密封连接。或者,所述第二盖板201与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盖板201与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之间结构或材质的配合实现连接或者密封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B所示,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可以具有安装壁2021、第二顶壁2022、第二底壁2023、与两个第二侧壁2024。安装壁2021、第二顶壁2022、第二底壁2023、与两个第二侧壁2024形成用于构成第二容纳腔的所述凹腔。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与所述第二盖板201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从而形成第二容纳腔。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可以包括第二顶壁2022、第二底壁2023、与两个第二侧壁2024。第二顶壁2022、第二底壁2023、与两个第二侧壁2024形成筒状结构,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分别与第二盖板201及第一壳体10的一个第一侧壁1014连接,从而形成的第二容纳腔。
根据第二壳体本体202的结构不同,第二容纳腔的形成方式也各不相同。
为容纳接线端子30,第二壳体本体202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的深度可以大于所述接线端子30与接线端子接线所需高度之和,所述第二盖板201可以为板状结构、拱状结构或其他结构,以确保所述第二容纳腔有足够的空间高度以容纳接线端子,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由多个组件或壳体壁连接而成,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再一一进行说明。以上第二顶壁2022、第二底壁2023、与两个第二侧壁2024也均是为便于方案表述的示意性的说明,并不代表对本申请中第二壳体20结构的限定,也并不限定其绝对方位。在不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可以为长方体、圆柱、半圆柱、梯台等形状,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所述第二壳体20可以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一个壳体壁的连接区域的外侧。根据第二壳体结构的不同,所述第二壳体20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0上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将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的安装壁202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的一个壳体壁上,从而实现第二壳体20与第一壳体10的连接;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的第二顶壁2022、第二底壁2023、与两个第二侧壁2024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的一个壳体壁上,从而实现第二壳体20与第一壳体10的连接,在此情况下第二壳体本体202可以不具有安装壁2021,由所述第二盖板201,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的第二顶壁2022、第二底壁2023、与两个第二侧壁2024以及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01的一个壳体壁的连接区域形成第二容纳腔。其中,所述壳体壁可以是所述第一侧壁1014中的任一个,所述壳体壁的连接区域是指第二壳体2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014后,第一侧壁1014与安装壁2021相接触的区域,或者是指第二壳体2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014后,第一侧壁1014上成为第二容纳腔内壁的区域。
根据实际使用场景的不同,第二壳体20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0的不同壳体壁或壳体壁上的不同位置。以下如无特殊说明,第二壳体2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上,均是指所述第二壳体2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014的外侧,即第二壳体20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外。
根据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形状或体积需求不同,所述连接区域的面积和位置也可以各不相同,例如,所述连接区域的面积可以小于安装壁2021的面积,即所述安装壁2021仅部分区域贴合或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上,另外一部分区域则处于悬空状态。所述连接区域的面积也可以小于所述第一侧壁1014外表面的面积,所述安装壁2021的全部区域均贴合或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上,且所述安装壁2021的全部区域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侧壁1014外表面的面积。当所述第二壳体20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不同第二壳体20所对应的连接区域形状与面积可以各不相同,例如图1F所示,一个第二壳体20的安装壁2021仅部分区域贴合在所述第一侧壁1014上,而另一个第二壳体20的安装壁2021则完全贴合在所述第一侧壁1014上。
当所述连接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侧壁1014外表面的面积时,所述连接区域则可以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014外表面的中心区域,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014外表面靠近第一顶壁1012、第一底壁1013或背板壁1011的位置,或者所述连接区域也可以为所述第一侧壁1014全部外表面,甚至包含所述第一顶壁1012、第一底壁1013或背板壁1011的部分区域,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不同,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外,所述连接结构可以是独立的连接件,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壳体10或所述第二壳体20的一部分。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二壳体20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垫或密封胶等密封件,以实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密封连接;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第一壳体10或第二壳体20的结构或材质的配合实现密封连接,对此本申请也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C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014上可以设置有多个螺母结构,所述第二壳体20通过贯穿所述安装壁2021的密封螺钉2028固定在所述第一侧壁1014上;或者,所述第一侧壁1014上可以设置有卡接结构,所述第二壳体20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结构相对应的结构,从而通过卡接结构将所述第二壳体20固定在所述第一侧壁1014上;或者,所述第二壳体20也可以直接粘接在所述第一侧壁1014上;或者,所述第二壳体20也可以通过接线端子30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014上,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
为便于实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出线,如图3B所示,第二壳体20上还可以设置有线缆出入口2025。所述线缆出入口2025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20上的出线开孔或出线缺口,用于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功率线缆提供出口或入口。例如,当所述第二壳体20包含第二盖板201和第二壳体本体202时,所述线缆出入口2025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02上。所述线缆出入口2025的出线方向可以与所述连接区域平行或垂直,通常情况下,在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被安装固定后,所述出线方向可以垂直于地面,以方便走线。
所述线缆出入口2025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所述线缆出入口2025的数量为多个时,各个线缆出入口2025的形状可以各不相同,以便于实现不同类型线缆的出线;所述线缆出入口2025中也可以包含至少一个备用线缆出入口,即实际用于出线的线缆出入口数量可以小于线缆出入口的总数量。
为实现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密封,如图3B所示,所述线缆出入口2025可以以设置密封出线结构2026的方式形成密封线缆出入口。所述密封出线结构2026可以为密封胶圈等,密封出线结构2026可以在线缆出入口2025实现出线的时候或不用于出线的时候,仍能实现第二容纳腔内的密闭,使得第二密封满足预定的密封标准。为满足不同类型线缆密封出线的需要,所述密封出线结构2026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缆出入口2025,从而可以根据出线时线缆类型的不同,进行密封出线结构2026的替换。
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固定或容纳备用器件的固定/容纳结构2027,例如挂钩或容纳腔,使得包含密封出线结构的备用器件(例如备用的密封胶圈等)可以方便的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电磁兼容单板701,和/或电磁兼容电容702,和/或电磁兼容电感703。其中,所述电磁兼容电容702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电磁兼容单板701上;所述电磁兼容电感703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电磁兼容单板701上;所述电磁兼容单板701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例如固定设置在安装壁2021上;所述电磁兼容电容702和所述电磁兼容电感703用于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提供电磁兼容滤波,例如图3C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不同,所述第二壳体20可以仅为一个,例如图1A所示,也可以为多个,例如图1D所示;当所述第二壳体20为多个时,各个第二壳体20可以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不同位置,例如,有至少一个第二壳体20设置在第一壳体10的一个第一侧壁1014上,其他第二壳体20则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其他位置。各个第二壳体20的形状及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各个第二壳体20与第一壳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就不再一一详述。
例如,如图1D、1E所示,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本体101的两个第一侧壁1014可以分别被称为左侧壁与右侧壁,可以有一个第二壳体20设置在所述左侧壁,而另一个第二壳体20则设置在所述右侧壁,设置于左侧壁的第二壳体可以称为左壳体或第一外接壳体,设置于右侧壁的第二壳体则可以称为右壳体或第二外接壳体,左壳体与右壳体可以相对于第一壳体10成对称设置或非对称设置;而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有一个第二壳体20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一个第一侧壁1014,而另一个第二壳体20则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一顶壁1012或第一底壁1013;而在再一种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的第二壳体20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同一个第一侧壁1014。第二壳体20的具体设置位置本申请不做限定,通常情况下,所述第一壳体10上除所述背板壁1011及所述第一盖板102之外的区域,均可用于设置所述第二壳体20;同一个壳体壁上可以设有一个第二壳体20,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壳体2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接线端子设置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C、3C所示,所述接线端子30可以同时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014与第二壳体20的安装壁2021,使得所述接线端子3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其第二端则位于第二容纳腔内。当所述第二壳体20不包含安装壁2021,也即第二壳体20与第一侧壁1014共同构成第二容纳腔时,所述接线端子30也可以仅密封贯穿所述第一侧壁1014,使得所述接线端子3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其第二端则位于第二容纳腔内。
所述接线端子30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的第一端,即接线端子30的第一端,与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所述功率器件耦合;位于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端,即接线端子30的第二端,则用于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功率线缆,其中,所述功率线缆既可以包括交流线缆,也可以包括直流线缆,或者既可以包括输出线缆,也可以包括输入线缆。
为实现所述接线端子30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在所述连接区域中的部分区域设置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0及所述第二壳体20的端子开孔。根据具体使用场合不同,所述接线端子30的数量也可以有所不同,接线端子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接线端子30为多个时,可以每个接线端子30使用一个对应的端子开孔,也可以至少两个接线端子30共用一个端子开孔,或者所有接线端子30共用一个端子开孔。根据使用场景不同,所述端子开孔可以为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端子开孔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均不做限定。
为实现第一容纳腔的密封,还可以在所述接线端子或所述端子开孔上设置相应的结构或组件。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子开孔上可以设置有密封结构,例如密封圈或密封胶,以实现在接线端子30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0情况下端子开孔处的密封,使得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相互分离,在空间上互不连通,从而使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分别实现各自所需满足的密封防护标准。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线端子30上可以设置有安装结构或固定结构,所述安装结构或固定结构封堵在所述端子开孔,从而实现接线端子30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0的情况下所述端子开孔处的密封,即通过所述安装结构或固定结构同时实现接线端子30的固定和端子开孔的密封。
当接线端子30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述端子开孔可以按行排列,使得接线端子30可以如图3C所示按行排列,以方便实现接线和出线。为方便功率线缆的走线,所述接线端子的排布行数通常不超两行。相邻接线端子3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绝缘挡墙301,所述绝缘挡墙301可以设置在所述接线端子30的固定装置上,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014上。为实现更好的间隔效果,所述绝缘挡墙301还可以向所述线缆出入口2025方向延伸,形成挡墙延伸部302。或者所述绝缘挡墙301还可以设置有延伸结构的连接部,以便于根据实际需要对绝缘挡墙301进行延伸。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子开孔所在区域可以被称为开孔区域,所述开孔区域为所述连接区域中靠近第一顶壁1012的一部分,即所述第一侧壁1014的上半部分。也就是说,所述端子开孔可以分布在开孔区域内,所述开孔区域为所述连接区域中靠近第一顶壁1012的一部分区域,使得在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安装固定后,所述接线端子30能尽量远离地面,从而为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实现接线和出线留下充足空间。
所述第二壳体为多个时,每一个所述第二壳体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第二容纳腔,所述接线端子也可以为多组,并且各组接线端子的第一端均位于第一容纳腔内,而不同组接线端子的第二端分别位于不同的第二容纳腔内。也即,对于每一个第二壳体,都可以有一组接线端子,该组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二端位于该第二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例如,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左壳体(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外接壳体)与右壳体(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外接壳体)时,所述接线端子可以为至少两组;所述至少两组接线端子中的第一组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二端位于左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所述至少两组接线端子中的第二组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也位于第一容纳腔内,而第二端则位于右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当所述接线端子为多组时,每一组接线端子中均可以包含至少一个接线端子,不同组的接线端子可以分别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所述第一组接线端子的第二端所连接的功率线缆为直流线缆;而第二组接线端子的第二端所连接的功率线缆为交流线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D至图3E所示,第一接线端子组31中的各个接线端子(以下称为第一组接线端子),可以密封贯穿所述左侧壁10141,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二端则位于所述左壳体21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第二接线端子组32中的各个接线端子(以下称为第二组接线端子),则可以密封贯穿所述右侧壁10142,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二端则位于所述右壳体22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第一组接线端子中相邻的接线端子之间,以及第二组接线端子中相邻的接线端子之间均可以分别设置绝缘挡墙301,各个绝缘挡墙301均可以具有挡墙延伸部302。其中,位于左壳体21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端可以用于连接直流线缆,而于右壳体22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端则用于连接直流线缆或者交流线缆。或者,位于左壳体21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端可以用于连接直流线缆或者交流线缆,而于右壳体22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端则用于连接直流线缆。
在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上,除设置有所述接线端子之外,还可以设置其他类型的组件、端子或元器件。所述组件、端子或元器件的类型、数量及设置位置等也可以根据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不同或应用场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4A至图4D所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一对输入端子501。所述输入端子501可以是直流输入端子。所述输入端子501可以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底壁1013,即,所述输入端子501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输入端子501的第二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输入端子501的第二端可以不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所述输入端子501的所述第一端可以与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所述功率器件耦合,第二端则用于连接光伏组串。其中,所述光伏组串则可以为光伏组件的串联或者并联或者串并联组合,即,所述光伏组串可以由光伏组件串联构成,或者由光伏组件并联构成,或者由光伏组件串联与并联相结合组成。
除此之外,如图4A至图4B所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直流开关502,所述直流开关502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底壁的部分区域,且所述直流开关502的操作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的外侧。当设置有直流开关502时,所述输入端子501的第一端可以通过所述直流开关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通过控制所述直流开关可以控制所述输入端子501与功率器件40之间的耦合或断开,也即,所述直流开关可以用于控制所述输入端子的直流输入通断。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为每一组输入端子设置一个直流开关,其中,每一组输入端子中可以包括至少一对输入端子,所述直流开关可以为可脱扣直流开关。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至少一个功能端子。
如图4E所示,所述功能端子503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底壁的部分区域,或封贯穿第一侧壁中未设置第二壳体的部分区域。所述功能端子503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功能端子503的第二端根据功能端子503所要实现功能的不同,连接不同类型的线缆。例如,所述功能端子503可以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供电线缆,或者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线缆。
在再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至少一个通信端子。
与所述接线端子类似,所述通信端子也可以密封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连接区域的部分区域,使得所述通信端子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通信端子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或者,所述通信端子的也可以与所述功能端子的设置位置相类似,在此就不再赘述。其中,所述通信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线缆。
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所述功率器件40是指用于实现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功能的全部或部分电路器件,例如直流变换器、逆变器等,根据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不同,所述功率器件40所包含的电路元件也可以各不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功率器件40的种类、结构或所包含的电路原件进行限定。例如,所述功率器件40可以包括Si器件或对湿度变化敏感的SiC器件或其他器件。
所述功率器件40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所形成的第一容纳腔内。根据功率器件40的种类或结构的不同,其在第一容纳腔内的设置方式也不相同。例如,所述功率器件40可以直接或间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背板壁1011上,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第一顶壁1012、第一底壁1013或第一侧壁1014,对此不申请也不做限定。
除所述功率器件40外,所述第一容纳腔中还可以设置或形成有其它结构、器件、电路或装置,以实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所要实现的各类功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可以固定设置有功率电感603;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可以通过所述功率电感603与所述功率器件40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单板。所述单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一个以上,各个单板均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10的各个壳体壁上,例如均可以跟固定在所述背板壁1011上。同一个单板及单板上所设置的器件可以仅用于实现同一功能,或者也可以分别用于实现不同功能;相应的,不同的单板可以分别用于实现不同功能,也可以用于实现同一功能。根据所要实现功能的不同,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设置的单板可以包括功率器件单板、功能单板或电解电容单板其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5A所示,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可以设置有功率器件单板601,所述功率器件40可以与所述功率器件单板601直接连接,例如所述功率器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所述功率器件单板601上,或者,所述功率器件单板601可以直接由基板及基板上所设置的所述功率器件40构成。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可以通过所述功率器件单板实现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滤波电容604,所述滤波电容604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功率器件单板601上,并且与所述功率器件40连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浪涌保护器605,所述浪涌保护器605也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功率器件单板601上,用于在浪涌电压情况下保护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5B所示,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可以设置有功能单板602,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则可以通过所述功能单板602与所述功率器件40耦合。
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功率电感603,所述功率电感603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功能单板602上;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还可以通过所述功率电感603与所述功率器件40耦合。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滤波电容604;所述滤波电容604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功能单板上,并且与所述功率电感603连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浪涌保护器605,所述浪涌保护器605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功能单板602上,用于在浪涌电压情况下保护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可控开关606,所述可控开关606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功能单板602上。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可以通过所述可控开关606与所述功率器件40耦合,所述可控开关606可以用于保持或者断开所述接线端子第一端与所述功率器件40之间的耦合。
所述第一容纳腔内还可以设置有残余电流检测单元607,所述残余电流检测单元607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功能单板602上。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残余电流检测单元607与所述功率器件40耦合;所述残余电流检测单元607用于检测流经所述接线端子的残余电流。
在再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5C所示,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可以设置有电解电容单板608和电解电容609。所述电解电容609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电解电容单板608上,用于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提供能量存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根据实际产品需求不同,所述第一壳体10上所述设置的第二壳体20及各类端子的数量可以各不相同。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几个示例结构进行说明。
当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为单级逆变器、或直流变换器时,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壳体,并且可以不包括输入端子。也即,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壳体及两组接线端子,并且不设置输入端子。所述两个第二壳体中的一个(即左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左侧壁,另一个(即右壳体)则设置在右侧壁。位于左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输入线缆,而于右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端则用于连接交流输出线缆,或者用于连接直流输出线缆。或者,位于左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输出线缆,或者用于连接直流输出线缆,而位于右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接线端子的第二端则用于连接直流输入线缆。此时,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外部结构可以如图1D至图1F所示,第二壳体的结构则可以如图3D至图3E所示,接线端子的是设置方式可以如图3C所示,在此就不再赘述。
当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为逆变器、或直流汇流箱、或MPPT汇流箱时,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可以包括一个第二壳体及至少一组输入端子。也即,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一个第二壳体及一组接线端子,并设置有至少一组输入端子。所述第二壳体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任一个第一侧壁上,所述输入端子则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底壁上,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端可以与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功率器件耦合,第二端则用于连接光伏组串。位于第二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接线端子的第二端可以用于连接交流输出线缆或直流输出线缆。所述光伏组串的总功率与所述直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的比值大于1.2;其中,所述直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为其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的乘积;或者,所述光伏组串的总功率与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的比值大于1.2;其中,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为其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的乘积。第二壳体的结构则可以如图3B至图3C所示,在此就不再赘述。
当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为逆变器时,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壳体,并且包括至少一组输入端子。所述两个第二壳体中的一个(即左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左侧壁,另一个(即右壳体)则设置在右侧壁。位于左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端可以用于连接直流线缆,而于右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端则用于连接交流输出线缆。或者,位于左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输出线缆,而于右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接线端子的第二端则用于连接直流线缆。所述输入端子则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底壁上,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端可以与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功率器件耦合,第二端则用于连接光伏组串,其他结构,在此就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不同光伏功率变换装置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例如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结构;接线端子、功能端子或通信端子的设置方式等),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采用前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能形成各自符合密封防护要的腔体,使得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的器件均能受到独立的防护。即使在现场施工不良接线腔上盖未安装到位的等原因导致第二容纳腔内进水,第二容纳腔内的进水也无法进入第一容纳腔中;相应的,第一容纳腔的故障也不会扩散至第二容纳腔内中,从而可以实现两个容纳腔中的器件的故障隔离。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4)

1.一种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功率器件、至少一个第二壳体及至少一个接线端子;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本体和第一盖板,并且所述第一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一盖板通过第一密封连接件密封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其中,所述第一壳体本体包括第一顶壁、第一底壁、背板壁、与两个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容纳腔为密封容纳腔;
所述功率器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壳体本体和第二盖板,并且所述第二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二盖板形成第二容纳腔;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本体包括第二顶壁、第二底壁、安装壁、与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底壁上设置有线缆出入口;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安装壁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的连接区域的外侧;
所述接线端子密封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连接区域中的部分区域,且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与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所述功率器件耦合;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用于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的功率线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区域为所述第一侧壁的部分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螺母结构,所述第二壳体通过密封螺钉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本体与所述第二盖板通过第二密封连接件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容纳腔为密封容纳腔。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相邻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绝缘挡墙,所述绝缘挡墙有向所述第二底壁方向延伸的挡墙延伸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密封贯穿所述连接区域中的开孔区域,所述开孔区域为所述连接区域中靠近第一顶壁的部分区域。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通信端子,
所述通信端子密封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连接区域的部分区域,且所述通信端子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通信端子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用于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线缆。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缆出入口由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壁上的出线开孔及设置在所述出线开孔的出线结构构成,所述出线结构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线缆出入口。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容纳腔内设有用于固定备用出线结构的固定结构,或设有用于容纳备用出线结构的容纳结构。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线结构为密封出线结构,并且所述线缆出入口密封。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备用出线结构为密封出线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器件为Si器件或SiC器件。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功率器件单板,
所述功率器件单板与功率器件直接连接;
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功率器件单板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功能单板,
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功能单板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功率电感,
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功率电感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可控开关;
所述可控开关固定设置于所述功能单板上,用于保持或者断开所述接线端子第一端与所述功率器件之间的耦合;
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可控开关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残余电流检测单元;
所述残余电流检测单元固定设置于所述功能单板上,用于检测流经所述接线端子的残余电流;
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残余电流检测单元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18.如权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滤波电容,
所述滤波电容固定设置于功率器件单板上,并且与所述功率器件连接;或者,固定设置于功能单板上,并且与所述功率电感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浪涌保护器,
所述浪涌保护器固定设置于功率器件单板或功能单板,用于在出现浪涌电压的情况下保护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20.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电解电容单板和电解电容,
所述电解电容固定设置于所述电解电容单板上,用于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提供能量存储。
21.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电磁兼容电容,和/或电磁兼容电感,和/或电磁兼容单板,
所述电磁兼容电容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电磁兼容单板上,所述电磁兼容电感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电磁兼容单板上,所述电磁兼容电容与所述电磁兼容电感用于为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提供电磁兼容滤波。
22.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为逆变器、MPPT汇流箱、直流汇流箱或直流变换器。
23.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为至少两个,包括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上的第一外接壳体,及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上的第二外接壳体,
所述第一外接壳体与第二外接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成对称分布或非对称分布。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线端子组与第二接线端子组,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组与第二接线端子组均包含至少一个所述接线端子,
第一接线端子组中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接线端子组中接线端子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
第二接线端子组中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二接线端子组中接线端子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一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线缆;
位于所述第二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线缆或者交流线缆。
26.如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对输入端子,
所述输入端子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底壁的部分区域,且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端与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的所述功率器件耦合,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光伏组串;
其中,光伏组串由光伏组件串联、并联或者串并联组合形成。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直流开关,
所述直流开关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底壁的部分区域,且所述直流开关的操作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腔的外侧;
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直流开关与所述功率器件耦合。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流开关为可脱扣直流开关。
29.如权利要求26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输出线缆;或者,
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输出线缆。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伏组串的总功率与所述直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的比值大于1.2;其中,所述直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为其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的乘积;或者,
所述光伏组串的总功率与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的比值大于1.2;其中,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为其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的乘积。
31.如权利要求26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一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直流线缆;
位于所述第二外接壳体所形成的第二容纳腔内的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交流输出线缆,或者用于连接直流输出线缆。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流线缆用于连接储能系统。
33.如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伏组串的总功率与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的比值大于1.2;其中,所述交流输出线缆的额定总功率为其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的乘积。
34.如权利要求1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功率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功能端子,
所述功能端子密封贯穿所述第一底壁的部分区域,或密封贯穿空闲侧壁的部分区域,所述空闲侧壁是指所述未设置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
所述功能端子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所述功能端子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供电线缆,或者用于连接所述光伏功率变换装置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线缆。
CN202180001584.2A 2021-03-17 2021-04-21 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Pending CN1133669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50793X 2021-03-17
CN202120550793.XU CN215345318U (zh) 2021-03-17 2021-03-17 逆变器
PCT/CN2021/088724 WO2022193401A1 (zh) 2021-03-17 2021-04-21 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6928A true CN113366928A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53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1584.2A Pending CN113366928A (zh) 2021-03-17 2021-04-21 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02874A1 (zh)
EP (1) EP4087122B1 (zh)
CN (1) CN113366928A (zh)
DE (1) DE202021103872U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65664A1 (zh) * 2021-10-18 2023-04-27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Pv端子组件和电气装置
CN117651389A (zh) * 2024-01-30 2024-03-05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50720B1 (ko) * 2023-03-07 2023-07-03 주식회사 더케이코리아 태양광 멀티스트링 12채널 접속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91609A1 (en) * 2007-05-23 2008-11-27 Sma Technologie Ag Inverter
CN102422429A (zh) * 2009-05-22 2012-04-18 太阳能安吉科技有限公司 电隔离的散热接线盒
CN205755139U (zh) * 2016-05-16 2016-11-30 苏州欧姆尼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逆变器箱体结构
CN208571937U (zh) * 2018-04-02 2019-03-0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及其外接线结构
CN209217929U (zh) * 2018-11-28 2019-08-06 东莞市栢科电源有限公司 侧开式电源壳体结构及电源装置
CN211791234U (zh) * 2020-04-27 2020-10-27 菲克电气(深圳)有限公司 变频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91609A1 (en) * 2007-05-23 2008-11-27 Sma Technologie Ag Inverter
CN102422429A (zh) * 2009-05-22 2012-04-18 太阳能安吉科技有限公司 电隔离的散热接线盒
CN205755139U (zh) * 2016-05-16 2016-11-30 苏州欧姆尼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逆变器箱体结构
CN208571937U (zh) * 2018-04-02 2019-03-0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及其外接线结构
CN209217929U (zh) * 2018-11-28 2019-08-06 东莞市栢科电源有限公司 侧开式电源壳体结构及电源装置
CN211791234U (zh) * 2020-04-27 2020-10-27 菲克电气(深圳)有限公司 变频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65664A1 (zh) * 2021-10-18 2023-04-27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Pv端子组件和电气装置
CN117651389A (zh) * 2024-01-30 2024-03-05 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02874A1 (en) 2022-09-22
EP4087122A1 (en) 2022-11-09
EP4087122B1 (en) 2023-10-25
DE202021103872U1 (de)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66928A (zh) 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US10181717B2 (en) Overvoltage protection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26200B2 (en) Connection lug
US6200159B1 (en) Multi-deck electric outlet assembly
US7255596B2 (en) Modular electrical receptacle
JP7150901B2 (ja) 積層型電源キャビネット
US11251608B2 (en) Overvoltage protection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0019300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For Photovoltaic Solar Installations
EP2584615A1 (en) Combiner box
WO2022193401A1 (zh) 光伏功率变换装置
US5768081A (en) Modular primary surge protector assembly
DK167593B1 (da) Telekommunikationsteknisk monteringskasse
CN212162335U (zh) 过压放电装置
CN114678225A (zh) 超级电容模组及其组装方法、储能电源及机车
WO2005109582A1 (en) Connector for cable eyes
CN214013360U (zh) 一种通信设备的连接结构
CN216528682U (zh) 一种电隔离机构及断路器
CN101278445A (zh) 电信领域的插头、包括电信模块和插头的组件以及制造该插头的方法
CN218602350U (zh) 断路器
CN218996633U (zh) 断路器底座及配电设备
CN211556378U (zh) 一拖二结构的电力电缆组件
CN213693128U (zh) 一种自恢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CN218997273U (zh) 一种防插错电缆转接装置
CN216251386U (zh) 一种带滤波功能的玻璃封装连接器
CN220475726U (zh) 储能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5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