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1127A - 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1127A
CN113361127A CN202110703894.0A CN202110703894A CN113361127A CN 113361127 A CN113361127 A CN 113361127A CN 202110703894 A CN202110703894 A CN 202110703894A CN 113361127 A CN113361127 A CN 113361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ging agent
temporary plugging
equation
phase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038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61127B (zh
Inventor
汪道兵
郑臣
秦浩
董永存
韩东旭
宇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70389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611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61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1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61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11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8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luid dynamics, e.g. us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10Numerical model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8Flu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该方法对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的运移过程进行研究,构建了粗糙裂隙物理模型,将流体视作连续相,将暂堵剂看作离散相,既考虑流体流动对暂堵剂运动的影响,又考虑暂堵剂运动对流体的影响,还考虑温度变化和裂隙粗糙表面对暂堵剂力学封堵性能的影响,从而实现连续相和离散相的双向耦合计算,达到同时考虑连续相和离散相相互作用,准确求解流‑固双向耦合问题的目的。单个暂堵剂的运动遵循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求解其运动方程,得到不同时刻暂堵剂的位置、速度和受力情况等信息,从而克服了欧拉‑欧拉描述方法的缺陷,真实地反映了暂堵剂在流场中的运动过程。

Description

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值模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人们长期所依赖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一次性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在利用这些常规能源时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因此,学者们都在积极寻找其他清洁的、可再生的新型替代能源。
干热岩是一种清洁、可再生,其内部没有或极少量含有水或蒸汽的热岩体能源,主要由各种变质岩或结晶类岩体组成,较常见的岩石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其埋深较浅、温度较高、有开发经济价值,保守估计地壳中干热岩(3-10km深处)所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蕴藏能量的30倍。
水力压裂技术是提取干热岩资源地热能的一项重要技术,常规水力压裂形成的缝网结构较为单一,因此干热岩采热效率往往不够理想。暂堵转向压裂是提高干热岩缝网复杂程度的一项新技术手段,通过向人工裂隙内加入暂堵剂,提升缝内净压力,迫使人工裂隙发生转向,以增加人工缝网复杂程度。因此,需要对暂堵剂在裂隙内的输运过程有着精准的认识。
目前,针对暂堵剂在干热岩裂隙内输运过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两种。
现阶段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影响暂堵剂在裂隙内输运过程的相关参数,如暂堵剂浓度、注入速度等,对暂堵剂对人工裂隙封堵情况进行研究,然而实验过程中无法观察到暂堵剂缝内运移过程。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相关学者开发了配有高速摄像机的暂堵实验装置,但该装置无法模拟地层中的高压阻力,难以复现真实工况下暂堵剂在干热岩裂隙内的流动状态。因此,实验研究难以对暂堵剂在裂隙内的运移过程进行精准刻画。
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将暂堵剂在裂隙内的输运过程抽象为流体-颗粒两相流在光滑平行板裂隙模型内输运过程的问题进行分析,通常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主要为欧拉-欧拉描述方法。欧拉-欧拉描述方法的数学方程中暂堵剂(固体)和流体的运动方程均采用欧拉描述进行计算。该方法中,流体相被处理为连续介质,固体相则被处理为拟流体,使其动力学特性与液相类似,流体相和拟流体相控制方程组表达形式一致,这种方法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但是该方法对暂堵剂的连续性假设削弱了固-液两相流动的真实性,暂堵剂的材料属性及暂堵剂间相互作用等信息无法得到体现,模拟结果无法展示暂堵剂的复杂运动过程,从而无法准确、真实地揭示暂堵剂的运移机理。因此,现阶段对暂堵剂在干热岩缝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现有的暂堵剂运移数学模型未考虑高温作用下暂堵剂力学封堵性能的影响,无法准确刻画干热岩流动换热过程中裂隙内温度变化对封堵效率的影响;其次,现阶段数值模拟研究所用的物理模型通常为光滑平行板模型,未考虑裂隙粗糙表面对暂堵剂输运过程的影响;最后,基于欧拉-欧拉描述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难以准确揭示暂堵剂缝内运移机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数值模拟无法真实反映暂堵剂运动状态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包括:
步骤S1、构建裂隙几何模型,确定所述裂隙几何模型的粗糙度;
步骤S2、确定所需数学模型,包括:连续相数学模型、离散相数学模型和交叉耦合方程;将计算区域内的流体介质视为连续相,通过连续相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将暂堵剂视为离散相,通过离散相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连续相与连续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SIMPLE算法进行求解;连续相与离散相之间相互作用,通过交叉耦合方程进行求解;
步骤S3、对所述数学模型进行离散,给出相应边界条件和初始化数值,通过预设的双向耦合计算流程,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
步骤S4、输出模拟结果。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确定所述裂隙几何模型的粗糙度,通过以下项中的任一种方法确定,包括:
节理粗糙度直接对比方法、节理粗糙度经验公式计算方法、分形维数方法和人工设计粗糙形状。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连续相数学模型通过以下方法确定,包括:
流体运动采用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进行求解,其中,质量守恒方程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31
其中,Sm表示源项,为离散相添加到连续相中的质量,或其他任何需要考虑到连续相中的相;ρ表示流体密度;t表示时间;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32
表示拉普拉斯算子;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33
表示流体速度;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34
表示偏导数;
动量守恒方程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35
其中,p表示缝内流体压力;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36
表示流体重力加速度;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37
表示外部力,例如,与离散相相互作用产生的力;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41
表示切应力张量,其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42
其中,μ表示流体粘度;I表示单位张量;上标T表示流体速度向量的转置;
能量守恒方程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43
keff=k+kt (5)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44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45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46
其中,T为流体温度;p为出口压力;E为能量常数;keff为有效导热率;k为流体材料导热率;kt为流体湍流导热率;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47
为流体扩散通量;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48
为有效切应力张量;Sh为体积热源;h为不可压缩流体的焓;Yj为流体质量分数;hj为流体质量分数为j时的焓;Tref为298.15k;cf,j为流体定压比热容;∫表示积分。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离散相数学模型通过以下方法确定,包括: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对离散相暂堵剂进行力平衡积分,计算暂堵剂的运动轨迹,其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49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1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2
其中,mp为暂堵剂质量;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3
为暂堵剂速度;ρp为暂堵剂密度;dp为暂堵剂直径;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4
为流体速度;μ为流体粘度;ρ为流体密度;τr为暂堵剂弛豫时间;Re为雷诺数;Cd为常数,取0.5;d表示导数;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5
为附加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暂堵剂旋转通过求解暂堵剂角动量的附加常微分方程: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6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7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8
其中,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9
为力矩;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10
为流体与暂堵剂之间的相对角速度;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11
为流体与暂堵剂之间相对角速度的绝对值;Ip为惯性矩;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512
为暂堵剂角速度;Cω为旋转阻力系数。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确定交叉耦合方程,包括:
考虑连续相对离散相的影响,构建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方程;
考虑离散相对连续相的影响,构建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考虑连续相内部的相互影响,通过SIMPLE算法获得速度、压力和温度耦合的连续相场。
优选地,所述考虑连续相对离散相的影响,构建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方程,包括:
流体和暂堵剂之间的质量交换公式: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61
其中,M表示暂堵剂质量变化值;Δmp表示控制体内暂堵剂的质量变化;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62
表示跟踪暂堵剂的初始质量流率;mp,0表示控制体内暂堵剂初始质量。
流体和暂堵剂之间的动量交换公式: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63
其中,F表示暂堵剂动量变化值;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64
表示暂堵剂质量流率;Δt表示时间步长;Fother表示其它相间作用力;
流体和暂堵剂之间的能量交换公式: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65
其中,Q表示暂堵剂热量变化值;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66
表示控制体内的暂堵剂平均质量;cp表示暂堵剂比热容;ΔTp表示控制体内暂堵剂温度变化;hfg表示暂堵剂挥发或者析出时的热量;hpyrol表示暂堵剂分解时所需热量;Tp表示离开控制体时暂堵剂的温度;Tref表示暂堵剂在发生相变时对应的参考温度;cp,i表示暂堵剂挥发或者析出时的比热。
优选地,所述考虑离散相对连续相的影响,构建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包括:
通过将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改写,添加离散相相关信息,完成离散相对连续相影响过程,具体为:
连续性方程改写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67
其中,αp表示离散相体积分数;mlp表示连续相到离散相的质量传递;mpl表示离散相到连续相的质量传递;
动量方程改写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1
其中,Klp表示动量交换系数;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2
表示连续相相对于离散相的速度;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3
表示离散相相对于连续相的速度,当mlp>0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4
当mlp<0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5
当mpl>0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6
当mpl<0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7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8
表示离散相切应力张量,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9
其中,I表示单位张量;上标T表示离散相速度向量的转置;
能量方程改写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10
其中,hp表示离散相的焓;Pp表示离散相受到的压力;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11
表示离散相的热通量;Sp表示离散相的热源项;Qlp表示连续相与离散相之间的热交换;hlp表示连续相的相变焓;hpl表示离散相的相变焓;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0712
为离散相扩散通量;hj,p为离散相质量分数为j时的焓。
优选地,所述考虑连续相内部的相互影响,通过SIMPLE算法获得速度、压力和温度耦合的连续相场,包括:
通过SIMPLE算法,计算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获得压力场和速度场;
利用速度场的相关参数去计算能量方程,得到能量场,从而得到完整的连续相场;所述连续相场包括速度场、压力场和能量场。
优选地,所述预设的双向耦合计算流程,包括:
步骤S31、设定输入模块,给出连续相和离散相相关参数,进行预设步数的连续相计算,得到一个连续相场;
步骤S32、将当前连续相场相关参数应用到对离散相的计算中,计算离散相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公式,得到连续相场对离散相的影响参数;
步骤S33、将当前连续相对离散相的相关影响参数应用到对离散相的计算中,对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相关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离散相运动轨迹、运动速度等相关参数;
步骤S34、将当前离散相相关参数应用到对连续相的计算中,通过计算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得到修正后的连续相场,从而完成一次双向耦合计算;
步骤S35、判定是否达到步骤S31中设置的计算步数,如不满足条件,返回步骤S32继续进行计算;如果满足条件,结束计算。
优选地,所述步骤S31,包括:
给定初始假设的速度和压力条件,利用SIMPLE算法对流体运动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进行求解,得到连续相场的真实压力和速度相关信息,通过能量方程中速度梯度项,将连续相场真实速度相关信息引入能量方程,通过对能量方程进行求解,得到连续相场的真实能量相关信息,进一步得到完整的连续相场,完成连续相部分求解;和/或,
所述步骤S32,包括:
当暂堵剂穿过控制体时,流体和暂堵剂之间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过程通过计算暂堵剂的质量交换公式、动量交换公式和热量交换公式来求解连续相传递给离散相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值;和/或,
所述步骤S33,包括:
将所述质量、动量和能量值代入离散相数学模型,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对离散相暂堵剂进行力平衡积分,计算离散相暂堵剂的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和受力情况等相关信息,描绘出暂堵剂在当前连续相场内的运动状态;和/或,
所述步骤S34,包括:
对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将当前计算所得质量变化值、动量变化值、能量变化值和离散相运动轨迹、运动速度等信息引入,重新计算连续相场,得到修正后的连续相场,完成一次双向耦合;和/或,
所述步骤S35,包括:
将当前计算步数与步骤S31中设定的计算步数进行比较,如果当前步数小于设定步数,则返回步骤S32,继续进行计算;若果当前步数等于设定步数,则判定计算完成,结束计算。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描述方法对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的运移过程进行研究,构建了干热岩粗糙裂隙物理模型,将流体视作连续相,将暂堵剂看作离散相,既考虑流体流动对暂堵剂运动的影响,又考虑暂堵剂运动对流体的影响,还考虑温度变化(通过能量方程实现)和裂隙粗糙表面对暂堵剂力学封堵性能的影响,从而实现连续相和离散相的双向耦合计算,达到同时考虑连续相和离散相相互作用,准确求解流-固双向耦合问题的目的。
进一步地,单个暂堵剂的运动遵循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求解其运动方程,得到不同时刻暂堵剂的位置、速度和受力情况等信息,从而克服了欧拉-欧拉描述方法的缺陷,真实地反映了暂堵剂在流场中的运动过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理粗糙度(JRC)直接对比方法确定的标准JRC粗糙程度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人工设计粗糙形状构建的裂隙几何模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耦合计算流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包括:
步骤S1、构建裂隙几何模型,确定所述裂隙几何模型的粗糙度;
步骤S2、确定所需数学模型,包括:连续相数学模型、离散相数学模型和交叉耦合方程;将计算区域内的流体介质视为连续相,通过连续相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将暂堵剂视为离散相,通过离散相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连续相与连续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SIMPLE算法进行求解;连续相与离散相之间相互作用,通过交叉耦合方程进行求解;
步骤S3、对所述数学模型进行离散,给出相应边界条件和初始化数值,通过预设的双向耦合计算流程,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
步骤S4、输出模拟结果。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确定所述裂隙几何模型的粗糙度,通过以下项中的任一种方法确定,包括:
节理粗糙度(JRC)直接对比方法、节理粗糙度(JRC)经验公式计算方法、分形维数(Df)方法和人工设计粗糙形状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节理粗糙度(JRC)直接对比方法:
将岩石裂隙表面节理粗糙度划分为10个标准,JRC的范围从0-2,2-4等,一直到16-18和18-20对应10个标准JRC粗糙程度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为10个标准JRC粗糙程度示意图,通过将裂隙粗糙表面轮廓直接与标准等级进行对比的方法,确定干热岩粗糙裂隙表面节理粗糙度,JRC数值越大,则相应裂隙表面粗糙度越大。
第二种方法:节理粗糙度(JRC)经验公式计算方法:
首先,通过CT扫描技术可以获得干热岩人工裂隙粗糙表面的详细数据信息;接着,利用公式(22)计算裂隙剖面无量纲高度Z2,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11
式中Z2表示裂隙剖面无量纲高度;n表示计算用数据点个数;Δx表示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zi表示某一数据点高度;zi+1表示与zi数据点相邻数据点高度;∑表示求和。
将裂隙剖面无量纲高度Z2带入公式(23)可以计算得到干热岩粗糙裂隙表面节理粗糙度。
JRC=32.2+32.47logZ2 (23)
式中JRC表示裂隙表面节理粗糙度;log表示以10底的对数。
第三种方法:分形维数(Df)方法:
通过CT扫描技术可以获得干热岩裂隙粗糙表面的详细数据信息,利用公式(24)计算裂隙轮廓相对高度波动σs,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21
式中σs表示裂隙轮廓相对高度波动;M表示所有数据点的数量;S表示两个数据点之间间隔数据点的数量;yi表示数据点的高度;yi+s表示与yi相邻数据点的高度。
裂隙轮廓相对高度波动σs与亨斯特指数H之间的关系如公式(25)所示。
σs∝sH (25)
将公式中σs与S对应数据点绘制为双对数曲线图形式,对图中线性较好部分进行拟合,得到一条拟合直线,读取直线上的数据点,求出该直线的斜率,该斜率作为亨斯特指数H。将其带入公式(26)计算可得由分形维数表示的干热岩裂隙表面粗糙度。
Df=2-H (26)
式中Df表示干热岩裂隙粗糙表面分形维数;H表示亨斯特指数。
第四种方法:人工设计粗糙形状生成,如矩形、三角形或者正弦曲线形状,其粗糙度由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22
式中C表示干热岩裂隙表面粗糙度;hc表示粗糙峰值高度;h表示平滑裂隙宽度。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确定所需数学模型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连续相数学模型、离散相数学模型和交叉耦合方程。计算区域内的流体介质视为连续相,通过连续相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暂堵剂视为离散相,通过离散相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连续相与连续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SIMPLE算法进行求解;连续相与离散相之间相互作用,如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通过耦合方程进行求解。
所述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为:入口处采用速度边界条件,出口处采用压力边界条件,裂隙壁面采用第一类温度边界条件,即壁面温度恒定不变。
值得说明的是,温度边界条件可以为第一类边界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和第三类边界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值得说明的是,初始条件数值可根据需要设置。
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预设的双向耦合计算流程,包括:
步骤S31、设定输入模块,给出连续相和离散相相关参数,进行预设步数的连续相计算,得到一个连续相场;
步骤S32、将当前连续相场相关参数应用到对离散相的计算中,计算离散相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公式,得到连续相场对离散相的影响参数;
步骤S33、将当前连续相对离散相的相关影响参数应用到对离散相的计算中,对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相关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离散相运动轨迹、运动速度等相关参数;
步骤S34、将当前离散相相关参数应用到对连续相的计算中,通过计算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得到修正后的连续相场,从而完成一次双向耦合计算;
步骤S35、判定是否达到步骤S31中设置的计算步数,如不满足条件,返回步骤S32继续进行计算;如果满足条件,结束计算。
优选地,所述步骤S4、输出模拟结果,具体为:
为帮助分析干热岩粗糙裂隙内暂堵剂输运过程,可以在计算结束后查看所需计算结果,包括裂隙区域内的流体速度云图和裂隙区域内压力云图,当前时刻、当前区域内每个暂堵剂的速度和受力情况,以及暂堵剂输运过程动态图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精准刻画了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的瞬态运移过程,通过交替求解连续相数学模型、离散相数学模型和交叉耦合方程,达到同时考虑连续相和离散相相互作用的目的,进而准确求解了流-固双向耦合的问题。
实施例二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包括如下五个部分:输入模块初始化、裂隙几何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构建、双向耦合计算流程和输出计算结果。
1、输入模块初始化:
开始计算前,需要进行初始化设置,首先给定流体的初始速度为0.5m/s、流体粘度为3mPa·s和流体密度为1000kg/m3;其次给定暂堵剂注入速度为0.5m/s、暂堵剂直径为0.003m、暂堵剂密度为2500kg/m3等信息;接着需要设置边界参数,包括入口速度为0.5m/s、湍流强度为5%和水力直径0.012m;出口边界条件包括出口压力为30MPa、湍流强度为5%和水力直径为0.012m;壁面粗糙,采用第一类边界条件,给定温度500K,当暂堵剂与壁面发生接触时,暂堵剂被反射;最后,给定流体和暂堵剂的时间步长都为Δt=0.001s,计算步数为10000步。流体、暂堵剂和边界条件的有关输入参数见表1-表5。
表1流体参数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41
表2暂堵剂参数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42
表3入口边界条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43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51
表4出口边界条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52
表5壁面边界条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53
2、裂隙几何模型构建
通过第四种方法,即通过人工设计粗糙形状生成,设计干热岩裂隙粗糙表面为矩形方波形状,通过粗糙度计算公式(27)计算得到裂隙表面粗糙度,具体如下: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54
式中,hc表示粗糙峰值高度,给定初始值为0.9mm;h表示平滑裂隙宽度,给定初始值为6mm;C表示干热岩裂隙表面粗糙度,计算可得干热岩裂隙表面粗糙度为0.15。
参见图3,图3表示通过人工设计粗糙形状方法生成的裂隙表面粗糙度为0.15的物理模型,计算区域长400mm,高200mm,宽6mm,裂隙粗糙位置由矩形方波表示,分布在裂隙左右表面。
3、数学模型构建
计算所需数学模型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连续相数学模型、离散相数学模型和交叉耦合方程。
(1)连续相数学模型
计算区域内的流体介质视为连续相,通过连续相数学模型公式(1)~(8)进行求解,具体如下:
流体运动采用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进行求解,质量守恒方程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1
式中Sm表示源项,为暂堵剂添加到流体中的质量;ρ表示流体密度;t表示时间;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2
表示拉普拉斯算子;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3
表示流体速度;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4
表示偏导数。
动量守恒方程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5
式中p表示缝内流体压力;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6
表示流体重力加速度;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7
表示暂堵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8
表示切应力张量,其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9
式中μ表示流体粘度;I表示单位张量;上标T表示流体速度向量的转置。
能量守恒方程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10
keff=k+kt (5)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11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12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613
式中T为流体温度;p为出口压力;E为能量常数;keff为有效导热率;k为流体材料导热率;kt为流体湍流导热率;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1
为流体扩散通量;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2
为有效切应力张量;Sh为体积热源;h为不可压缩流体的焓;Yj为流体质量分数;hj为流体质量分数为j时的焓;Tref为298.15k;cf,j为流体定压比热容;∫表示积分。
(2)离散相数学模型
暂堵剂视为离散相,通过离散相数学模型公式(9)~(15)进行求解,具体如下: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对暂堵剂进行力平衡积分,计算暂堵剂的运动轨迹,其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3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4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5
式中mp为暂堵剂质量;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6
为暂堵剂速度;ρp为暂堵剂密度;dp为暂堵剂直径;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7
为流体速度;μ为流体粘度;ρ为流体密度;τr为暂堵剂弛豫时间;Re为雷诺数;Cd为常数,取0.5;d表示导数;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8
为暂堵剂与壁面间相互碰撞产生的力。
暂堵剂旋转通过求解暂堵剂角动量的附加常微分方程: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9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710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1
式中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2
为力矩;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3
为流体与暂堵剂之间的相对角速度;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4
为流体与暂堵剂之间相对角速度的绝对值;Ip为惯性矩;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5
为暂堵剂角速度;Cω为旋转阻力系数。
(3)交叉耦合方程
流体对暂堵剂的影响通过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公式(15)~(17)进行求解,具体如下:
质量交换公式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6
式中,M表示暂堵剂质量变化值;Δmp表示控制体内暂堵剂的质量变化;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7
表示跟踪暂堵剂的初始质量流率;mp,0表示控制体内暂堵剂初始质量。
动量交换公式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8
式中,F表示暂堵剂动量变化值;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9
表示暂堵剂质量流率;Δt表示时间步长;Fother表示暂堵剂间相互作用力。
能量交换公式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10
式中,Q表示暂堵剂热量变化值;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811
表示控制体内的暂堵剂平均质量;cp表示暂堵剂比热容;ΔTp表示控制体内暂堵剂温度变化;hfg表示暂堵剂析出时的热量;hpyrol表示暂堵剂分解时所需热量;Tp表示离开控制体时暂堵剂的温度;Tref表示暂堵剂在发生相变时对应的参考温度;cp,i表示暂堵剂析出时的比热。
考虑暂堵剂对流体的影响,通过将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改写,添加暂堵剂相关信息,完成暂堵剂对流体影响过程,暂堵剂对流体的影响通过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18)~(21)进行求解,具体如下:
连续性方程改写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1
式中,αp表示暂堵剂体积分数;mlp表示流体到暂堵剂的质量传递;mpl表示暂堵剂到流体的质量传递。
动量方程改写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2
式中,Klp表示动量交换系数;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3
表示流体相对于暂堵剂的速度;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4
表示暂堵剂相对于流体的速度;当mlp>0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5
当mlp<0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6
当mpl>0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7
当mpl<0时,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8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9
表示暂堵剂切应力张量,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10
能量方程改写为: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11
式中,hp表示暂堵剂的焓;Pp表示暂堵剂受到的压力;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1912
表示暂堵剂的热通量;Sp表示暂堵剂的热源项;Qlp表示流体与暂堵剂之间的热交换;hlp表示流体的相变焓;hpl表示暂堵剂的相变焓;
Figure BDA0003130425310000201
为暂堵剂扩散通量;hj,p为暂堵剂质量分数为j时的焓。
4、双向耦合计算流程
参见图4,通过交替求解连续相数学模型、离散相数学模型和交叉耦合方程完成双向耦合过程,具体过程包括:
给定初始假设的速度和压力条件,利用SIMPLE算法(即速度-压力耦合算法)对流体运动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进行求解,得到流体场的真实压力和速度相关信息,并通过能量方程中的速度梯度项将速度场相关信息代入能量方程,对能量方程进行离散,速度场相关信息被处理为离散后的能量方程中的系数项,完成动量方程与能量方程的耦合,求解离散后的能量方程,得到流体场的真实能量相关信息,进一步得到完成的流体场,完成流体部分求解。
当暂堵剂穿过控制体时,流体和暂堵剂之间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过程通过计算暂堵剂的质量交换公式、动量交换公式和热量交换公式求解流体传递给暂堵剂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值,这些物理量可作用于随后的暂堵剂计算中去。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对暂堵剂进行力平衡积分,计算暂堵剂的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和受力情况等相关信息,准确刻画出暂堵剂在当前流体场内的运动状态,至此,完成考虑到流体相关参数对暂堵剂的作用。
对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将当前计算所得质量变化值、动量变化值、能量变化值和暂堵剂运动轨迹、运动速度等信息引入,重新计算流体场,得到修正后的流体场,完成双向耦合计算。
判定是否达到设定计算步数,若没有达到设定计算步数,则继续计算;若达到设定计算步数,则结束计算。
5、输出计算结果
为帮助分析干热岩粗糙裂隙内暂堵剂输运过程,可以在计算结束后查看所需计算结果,包括裂隙区域内的流体速度云图和裂隙区域内压力云图,当前时刻、当前区域内每个暂堵剂的速度和受力情况,以及暂堵剂输运过程动态图等。
流体初始输入参数如表1所示,暂堵剂相关参数如表2所示,边界条件相关参数如表3-表5所示。使用相同的网格尺寸与模拟参数,按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干热岩粗糙裂隙内暂堵剂流动模拟方法,以暂堵剂直径为自变量,模拟了暂堵剂直径分别为1mm、2mm、3mm、4mm和5mm情况下暂堵剂受力变化趋势,将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如图5所示。
由图5分析可知,对于干热岩粗糙裂隙模型而言,随着暂堵剂直径的增大,其所受平均作用力逐渐增大,但受力增量不同,整体相差近40倍;粗糙裂缝内,暂堵剂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颗粒受力主要由颗粒在不同速度下与粗糙壁面的矩形部分碰撞产生。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描述方法对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的运移过程进行研究,构建了干热岩粗糙裂隙物理模型,将流体视作连续相,将暂堵剂看作离散相,既考虑流体流动对暂堵剂运动的影响,又考虑暂堵剂运动对流体的影响,还考虑温度变化(通过能量方程实现)和裂隙粗糙表面对暂堵剂力学封堵性能的影响,从而实现连续相和离散相的双向耦合计算,达到同时考虑连续相和离散相相互作用,准确求解流-固双向耦合问题的目的。
进一步地,单个暂堵剂的运动遵循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求解其运动方程,得到不同时刻暂堵剂的位置、速度和受力情况等信息,从而克服了欧拉-欧拉描述方法的缺陷,真实地反映了暂堵剂在流场中的运动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构建裂隙几何模型,确定所述裂隙几何模型的粗糙度;
步骤S2、确定所需数学模型,包括:连续相数学模型、离散相数学模型和交叉耦合方程;将计算区域内的流体介质视为连续相,通过连续相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将暂堵剂视为离散相,通过离散相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连续相与连续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SIMPLE算法进行求解;连续相与离散相之间相互作用,通过交叉耦合方程进行求解;
步骤S3、对所述数学模型进行离散,给出相应边界条件和初始化数值,通过预设的双向耦合计算流程,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
步骤S4、输出模拟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确定所述裂隙几何模型的粗糙度,通过以下项中的任一种方法确定,包括:
节理粗糙度直接对比方法、节理粗糙度经验公式计算方法、分形维数方法和人工设计粗糙形状;
其中,所述人工设计粗糙形状,其粗糙度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11
其中,C表示干热岩裂隙表面粗糙度;hc表示粗糙峰值高度;h表示平滑裂隙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连续相数学模型通过以下方法确定,包括:
流体运动采用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进行求解,其中,质量守恒方程表示为: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1
其中,Sm表示源项,为离散相添加到连续相中的质量,或其他任何需要考虑到连续相中的相;ρ表示流体密度;t表示时间;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2
表示拉普拉斯算子;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3
表示流体速度;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4
表示偏导数;
动量守恒方程表示为: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5
其中,p表示缝内流体压力;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6
表示流体重力加速度;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7
表示外部力,例如,与离散相相互作用产生的力;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8
表示切应力张量,其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9
其中,μ表示流体粘度;I表示单位张量;上标T表示流体速度向量的转置;
能量守恒方程表示为: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10
keff=k+kt (5)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11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12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13
其中,T为流体温度;p为出口压力;E为能量常数;keff为有效导热率;k为流体材料导热率;kt为流体湍流导热率;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14
为流体扩散通量;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215
为有效切应力张量;Sh为体积热源;h为不可压缩流体的焓;Yj为流体质量分数;hj为流体质量分数为j时的焓;Tref为298.15k;cf,j为流体定压比热容;∫表示积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离散相数学模型通过以下方法确定,包括: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对离散相暂堵剂进行力平衡积分,计算暂堵剂的运动轨迹,其表达式为: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1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2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3
其中,mp为暂堵剂质量;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4
为暂堵剂速度;ρp为暂堵剂密度;dp为暂堵剂直径;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5
为流体速度;μ为流体粘度;ρ为流体密度;τr为暂堵剂弛豫时间;Re为雷诺数;Cd为常数,取0.5;d表示导数;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6
为附加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暂堵剂旋转通过求解暂堵剂角动量的附加常微分方程: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7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8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9
其中,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10
为力矩;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11
为流体与暂堵剂之间的相对角速度;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312
为流体与暂堵剂之间相对角速度的绝对值;Ip为惯性矩;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41
为暂堵剂角速度;Cω为旋转阻力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确定交叉耦合方程,包括:
考虑连续相对离散相的影响,构建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方程;
考虑离散相对连续相的影响,构建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考虑连续相内部的相互影响,通过SIMPLE算法获得速度、压力和温度耦合的连续相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考虑连续相对离散相的影响,构建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方程,包括:
流体和暂堵剂之间的质量交换公式: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42
其中,M表示暂堵剂质量变化值;Δmp表示控制体内暂堵剂的质量变化;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43
表示跟踪暂堵剂的初始质量流率;mp,0表示控制体内暂堵剂初始质量;
流体和暂堵剂之间的动量交换公式: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44
其中,F表示暂堵剂动量变化值;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45
表示暂堵剂质量流率;Δt表示时间步长;Fother表示其它相间作用力;
流体和暂堵剂之间的能量交换公式: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46
其中,Q表示暂堵剂热量变化值;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47
表示控制体内的暂堵剂平均质量;cp表示暂堵剂比热容;ΔTp表示控制体内暂堵剂温度变化;hfg表示暂堵剂挥发或者析出时的热量;hpyrol表示暂堵剂分解时所需热量;Tp表示离开控制体时暂堵剂的温度;Tref表示暂堵剂在发生相变时对应的参考温度;cp,i表示暂堵剂挥发或者析出时的比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考虑离散相对连续相的影响,构建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包括:
通过将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改写,添加离散相相关信息,完成离散相对连续相影响过程,具体为:
连续性方程改写为: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1
其中,αp表示离散相体积分数;mlp表示连续相到离散相的质量传递;mpl表示离散相到连续相的质量传递;
动量方程改写为: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2
其中,Klp表示动量交换系数;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3
表示连续相相对于离散相的速度;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4
表示离散相相对于连续相的速度,当mlp>0时,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5
当mlp<0时,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6
当mpl>0时,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7
当mpl<0时,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8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9
表示离散相切应力张量,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510
其中,I表示单位张量;上标T表示离散相速度向量的转置;
能量方程改写为: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61
其中,hp表示离散相的焓;Pp表示离散相受到的压力;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62
表示离散相的热通量;Sp表示离散相的热源项;Qlp表示连续相与离散相之间的热交换;hlp表示连续相的相变焓;hpl表示离散相的相变焓;
Figure FDA0003130425300000063
为离散相扩散通量;hj,p为离散相质量分数为j时的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考虑连续相内部的相互影响,通过SIMPLE算法获得速度、压力和温度耦合的连续相场,包括:
通过SIMPLE算法,计算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获得压力场和速度场;
利用速度场的相关参数去计算能量方程,得到能量场,从而得到完整的连续相场;所述连续相场包括速度场、压力场和能量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双向耦合计算流程,包括:
步骤S31、设定输入模块,给出连续相和离散相相关参数,进行预设步数的连续相计算,得到一个连续相场;
步骤S32、将当前连续相场相关参数应用到对离散相的计算中,计算离散相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公式,得到连续相场对离散相的影响参数;
步骤S33、将当前连续相对离散相的相关影响参数应用到对离散相的计算中,对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相关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离散相运动轨迹、运动速度等相关参数;
步骤S34、将当前离散相相关参数应用到对连续相的计算中,通过计算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得到修正后的连续相场,从而完成一次双向耦合计算;
步骤S35、判定是否达到步骤S31中设置的计算步数,如不满足条件,返回步骤S32继续进行计算;如果满足条件,结束计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1,包括:
给定初始假设的速度和压力条件,利用SIMPLE算法对流体运动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进行求解,得到连续相场的真实压力和速度相关信息,通过能量方程中速度梯度项,将连续相场真实速度相关信息引入能量方程,通过对能量方程进行求解,得到连续相场的真实能量相关信息,进一步得到完整的连续相场,完成连续相部分求解;和/或,
所述步骤S32,包括:
当暂堵剂穿过控制体时,流体和暂堵剂之间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过程通过计算暂堵剂的质量交换公式、动量交换公式和热量交换公式来求解连续相传递给离散相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值;和/或,
所述步骤S33,包括:
将所述质量、动量和能量值代入离散相数学模型,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对离散相暂堵剂进行力平衡积分,计算离散相暂堵剂的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和受力情况等相关信息,描绘出暂堵剂在当前连续相场内的运动状态;和/或,
所述步骤S34,包括:
对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将当前计算所得质量变化值、动量变化值、能量变化值和离散相运动轨迹、运动速度等信息引入,重新计算连续相场,得到修正后的连续相场,完成一次双向耦合;和/或,
所述步骤S35,包括:
将当前计算步数与步骤S31中设定的计算步数进行比较,如果当前步数小于设定步数,则返回步骤S32,继续进行计算;若果当前步数等于设定步数,则判定计算完成,结束计算。
CN202110703894.0A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 Active CN1133611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3894.0A CN113361127B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3894.0A CN113361127B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1127A true CN113361127A (zh) 2021-09-07
CN113361127B CN113361127B (zh) 2022-02-18

Family

ID=77536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03894.0A Active CN113361127B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6112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06596A (zh) * 2022-11-18 2023-04-04 上海索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壁面油膜计算方法
CN117291060A (zh) * 2023-11-23 2023-12-26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考虑动力碎裂效应的岩崩运动过程三维模拟预测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8797A (zh) * 2013-07-16 2015-01-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缝洞型油藏高导流通道圈闭剩余油的方法
WO2017078984A1 (en) * 2015-11-03 2017-05-11 Weatherford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valuating and optimizing stimulation efficiency using diverters
US20190040305A1 (en) * 2017-08-01 2019-02-07 Weatherford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Fracturing method using a low-viscosity fluid with low proppant settling rate
US20190277123A1 (en) * 2016-05-16 2019-09-12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reating fractured subterranean formations with controlled solids setting in wellbore
CN112100941A (zh) * 2020-09-18 2020-12-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高温缝洞型储层热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CN112818611A (zh) * 2021-01-28 2021-05-18 南京大学 一种单裂隙岩石水力压裂过程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8797A (zh) * 2013-07-16 2015-01-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缝洞型油藏高导流通道圈闭剩余油的方法
WO2017078984A1 (en) * 2015-11-03 2017-05-11 Weatherford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valuating and optimizing stimulation efficiency using diverters
US20190277123A1 (en) * 2016-05-16 2019-09-12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reating fractured subterranean formations with controlled solids setting in wellbore
US20190040305A1 (en) * 2017-08-01 2019-02-07 Weatherford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Fracturing method using a low-viscosity fluid with low proppant settling rate
CN112100941A (zh) * 2020-09-18 2020-12-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高温缝洞型储层热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CN112818611A (zh) * 2021-01-28 2021-05-18 南京大学 一种单裂隙岩石水力压裂过程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ADI WAHYUDI 等: "Three-dimensional particle scale modeling of heat transfer in fluidized beds",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HESIS》 *
L.M. YAO 等: "An optimized CFD-DEM method for fluid-particle coupling dynamics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
SANTIAGO LAÍN 等: "Euler/Lagrange computations of pneumatic conveying in a horizontal channel with different wall roughness", 《POWDER TECHNOLOGY》 *
SIAMAK AKHSHIK 等: "Simulation of proppant transport at intersec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e and natural fracture of wellbores using CFD-DEM", 《PARTICUOLOGY》 *
WANG DAOBING 等: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with degradable diverting materials via CZM-based FEM",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
XIANYU YANG 等: "CFD and DEM modelling of particles plugging in shale pores", 《ENERGY》 *
汪道兵 等: "多裂缝"应力阴影"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
韩琦: "超低密度支撑剂在裂缝中输送的CFD-DEM模拟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辑》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06596A (zh) * 2022-11-18 2023-04-04 上海索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壁面油膜计算方法
CN115906596B (zh) * 2022-11-18 2024-03-22 上海索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壁面油膜计算方法
CN117291060A (zh) * 2023-11-23 2023-12-26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考虑动力碎裂效应的岩崩运动过程三维模拟预测方法
CN117291060B (zh) * 2023-11-23 2024-02-27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考虑动力碎裂效应的岩崩运动过程三维模拟预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1127B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wormhole formation during acidization of fractured carbonate rocks
Wang et al. A three-dimensional thermo-hydro-mechanical coupled model for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EGS) embedded with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s
Li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deep-buried U-bend pipe to supply heat in buildings with geothermal energy
CN113361127B (zh) 一种模拟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隙内输运过程的数值方法
Al‐Khoury et al. Efficient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for geothermal heating systems. Part I: Steady state
Bitog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n array of fences in Saemangeum reclaimed land
CN109063383A (zh) 基于微尺度重建模型的热-流-固多场耦合模拟方法
Bouhacina et al. Analysis of thermal and dynamic comportment of a geothermal vertical U-tube heat exchanger
Deng et al. Simulation of grouting process in rock masses under a dam found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3D fracture network
Ghoreishi-Madiseh et al. A transient natura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model for geothermal borehole heat exchangers
Luo et al. Proposing stratified segmented finite line source (SS-FLS) method for dynamic simulation of medium-deep coaxial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in multiple ground layers
Kuyper et al. Laminar natural convection flow in trapezoidal enclosures
Gong et al.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Fan et al. MRT-LBM-base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epage flow through fractal fracture networks
Tan et al. Flow model of a multi-stage hydraulic 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 based on tree-shaped fractal fracture networks
CN113343603B (zh) 一种干热岩复杂缝网内暂堵剂流动模拟方法
Xu et al. Core-scale investigation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of supercritical pressure CO2 in hot rock fracture with various inclinations
Nabi et al. An efficient finite volume model for shallow geothermal systems. Part I: Model formulation
Zheng et al. The migration mechanism of temporary plugging agents in rough fractures of hot dry rock: A numerical study
Zhou et al. Evaluation of immiscible two-phase quasi-static displacement flow in rough fractures using LBM simulation: Effects of roughness and wettability
Liu et al. A pore scale modeling of fluid flow in porous medium based on navier-stokes equation
Coirier et al. CFD modeling for urban area contaminant transport and dispersion: Model description and data requirements
Abdi et al. Simulations of high-pressure fluid flow in a pre-cracked rock specimen composed of densely packed bonded spheres using a 3D CFD model and simplified 2D coupled CFD-DEM approach
Liu et al. Thermal-hydro coupling model of immiscible two-phase flow in heterogeneous porous structures at high temperatures
Jiao et al. The enriched-embedded discrete fracture model (nEDFM) for fluid flow in fractured porous med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