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8969A - 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8969A
CN113348969A CN202110488518.4A CN202110488518A CN113348969A CN 113348969 A CN113348969 A CN 113348969A CN 202110488518 A CN202110488518 A CN 202110488518A CN 113348969 A CN113348969 A CN 1133489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test tube
culture medium
telescopic pip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85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盛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an Marriott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an Marriott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an Marriott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an Marriott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885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489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48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89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20Culture media, e.g. compost
    • A01G18/22Apparatu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ulture media, e.g. bott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包括工作台,工作台底部设有进料管,进料管与工作台的顶部连通,工作台顶部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末端上设有横板;横板的底部还设有第一伸缩管,第一伸缩管的底端面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伸缩管的底端还设有气囊,气囊内设有连接管,连接管的外壁上设有出气孔和进气孔;第一伸缩管内还设有第二伸缩管,第二伸缩管底部设有封堵杆,连接管上还设有封堵件,第二伸缩管内还设有排液软管。能够快速将试管自动提升至待分装的高度,减小人员与试管的接触,同时在将培养基分装至试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培养基飞溅至试管内壁,造成试管口内壁的污染,从而减小培养基受污染的概率。

Description

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香菇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香菇又名冬菇、香蕈、北菇、厚菇、薄菇、花菇、椎茸,是一种食用真菌。一般食用的部份为香菇子实体,鲜香菇脱水即成干香菇,便于运输保存,是一宗重要的南北货。干鲜香菇在中国菜中广泛使用,烹饪时需将干香菇先行泡水发制,在斋食中,香菇为重要原料之一。富硒香菇粉,即含有丰富硒元素的香菇粉,硒能提高人体免疫,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培养基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不同培养基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一些自身无法合成的化合物,即生长因子。有些微生物,如自养型微生物,不需要碳源,所以上述物质只具有一般性。目前,香菇在种植前需要对香菇菌种进行培养,在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现有的方式是在漏斗下连接输液管,将培养基倒入漏斗,再通过连接的输液管将培养基逐个导入试管中,为了避免在分装的过程中培养基附着在输液管外壁上,通常都是将输液管固定安装于漏斗下,且未伸入至试管内,这样使得培养基在流入至试管的过程中容易飞溅至试管内壁上,增加了受污染的概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能够快速将试管自动提升至待分装的高度,减小人员与试管的接触,同时在将培养基分装至试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培养基飞溅至试管内壁,造成试管口内壁的污染,从而减小培养基受污染的概率。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将清洗、消毒后的试管放置在传输装置上;
2)利用气泵向第一伸缩管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一伸缩管沿竖直方向膨胀拉伸,将气囊移动至位于传输装置上的试管内;
3)随着第一伸缩管产生的推力迫使气囊上的连接管与第一伸缩管连通,第一伸缩管内的气体进入至气囊,迫使气囊发生膨胀,对试管进行内夹持;
4)利用气泵向第二伸缩管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二伸缩管在第一伸缩管内膨胀拉伸,推动封堵杆进入至连接管内,对连接管进行封堵,避免气囊内的气体发现泄漏;
5)将通入至第一伸缩管内的气体排出,使得第一伸缩管朝上回缩,在气囊的作用下拉动试管移动至支撑组件上;
6)将第二伸缩管内的气体排出,使得第二伸缩管朝上回缩,并且将气囊内的气体通过排液软管排出至外界,移除气囊对试管内壁的作用力;
7)继续向第二伸缩管内通入气体,使得第二伸缩管沿竖直方向发生膨胀拉伸,带动封堵杆从连接管内伸出;
8)向漏斗内倒入适量的培养基,培养基通过排液软管流入至试管内;
9)继续将第一伸缩管和第二伸缩管内的气体匀速排出,迫使排液软管在试管随着培养基液面的高度升高而上升,保证排液软管的下端面与试管内的液面维持在稳定的距离内;
10)完成对试管的分装后,将装有培养基的试管取出,重复上述步骤2)至步骤9)。
以上的方法基于以下装置进行实现: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底部设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与工作台的顶部连通,所述工作台顶部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末端上设有横板,所述横板顶部设有漏斗和气泵;所述横板的底部还设有第一伸缩管,所述气泵与第一伸缩管连通,且位于进料管的正上方,所述第一伸缩管的底端面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伸缩管内还设有用于对第一通孔进行封堵的封堵块,封堵块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伸缩管的底端还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气囊,所述气囊内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通过第一通孔能够插入至第一伸缩管内,另一端贯穿气囊,连接管的外壁上设有出气孔和进气孔,进气孔靠近于第一通孔,出气孔位于进气孔的下方;所述第一伸缩管内还设有第二伸缩管,所述第二伸缩管与气泵连通,第二伸缩管底部设有外径与连接孔内径匹配的封堵杆,所述封堵杆能够对连接孔进行封堵,所述连接管上还设有用于对连接管进行封堵的封堵件,封堵件位于气囊的下方,所述封堵杆能够经过封堵件伸出至连接管外,所述第二伸缩管内还设有排液软管,所述排液软管一端与漏斗连通,另一端贯穿封堵杆;还包括设置在进料管下方的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能够将试管传输至进料管的下方。
针对现有技术中在对培养基进行分装时,通常采用将培养基倒入至漏斗中,利用漏斗下设置的输液管将培养基输送至试管内,但是由于现有的输液管的长度都是固定的,为了避免分装培养基的过程中,培养基附着在输液管外壁上,通常设置的输液管都是未伸入至试管内或者伸入一小段至试管内,保证将培养基装入至试管规定的液面高度时,输液管与液面高度还具有一定的距离,造成最后流入至试管内的培养基容易飞溅至试管内壁上,由于该段处的试管内壁处于靠近试管端口,而试管端口又与外界环境接触,外界的杂质容易附着在此处,造成飞溅至该内壁上的培养基被污染,从而增大了培养基污染的概率,同时由于试管口内壁容易沾染培养基,使得后续塞入至试管口的棉塞也容易被污染,为此,本技术方案在设置了第一伸缩管,第一伸缩管采用波纹管,当气泵向其内通入高压状态的气体时,第一伸缩管能够沿着竖直方向上发生膨胀拉伸,改变第一伸缩管的长度,使得第一伸缩管能够伸入至位于进料管内的试管内,在将漏斗内的培养基输送至试管内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试管内培养基的液面高度实时改变第一伸缩管的长度,保证排液管与试管内液面高度的距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避免了排液管与试管液面高度距离较大时造成培养基飞溅至试管内壁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降低了培养基被污染的概率。
同时,本技术方案为了避免手动拿取试管的过程中造成试管的污染,故在第一伸缩管的底部还是设置有气囊,当向气囊内充气使其发生膨胀时,气囊作用于试管的内壁上,迫使气囊能够对试管内壁产生内撑力,从而当第一伸缩管朝上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位于传输装置上的试管提升至预定的分装高度,同时,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的气囊未发生膨胀时的横截面直径与试管内径一致,这样使得气囊未发生膨胀,在第一伸缩管的作用下推动气囊在试管内移动的过程中,气囊与试管内壁接触,能够将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杂质清理掉,进一步提降低了培养基感染的概率,本技术方案为了保证第一伸缩管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同时保证气囊能够正常膨胀,故还设置有封堵块和连接管,当气囊未发生膨胀时,封堵块能够对第一伸缩管上的连接孔进行封堵,使得第一伸缩管处于封闭状态,当气泵向第一伸缩管内通入高压气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第一伸缩管能够顺利沿着竖直方向发生膨胀移动,从而将第一伸缩管下端的气囊伸入至位于传输装置上的试管内,随着第一伸缩管的继续移动,推动气囊在试管内壁上移动,能够有效清理掉试管内壁上的杂质,当第一伸缩管推动气囊移动至试管内底上时,此时气囊内的连接管与试管内底接触,随着气泵继续向第一伸缩管内通入气体,第一伸缩管产生竖直方向的推动迫使连接管在气囊内回移,使得连接管推动封堵块移动,将连接孔打开,进而使得连接管的进气孔移动至第一伸缩管内,利用进气孔和出气孔将第一伸缩管与气囊连通,使得后续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伸缩管进入至气囊内,迫使气囊沿试管的径向发生膨胀,利用气囊对试管进行内撑,当需要将传输装置上的试管朝上提升时,利用气泵向第二伸缩管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二伸缩管在第一伸缩管内沿竖直移动,将第二伸缩管穿过封堵块进入至连接管内,并且将第二伸缩管上的封堵杆对进气孔进行封堵,保证气囊内的气体不会通过该进气孔进入至第一伸缩管内,然后再将通入至第一伸缩管内的气体排出,使得第一伸缩管沿竖直方向朝上缩回,由于此时的气囊还处于膨胀状态,因此第一伸缩管在沿竖直方向朝上缩回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气囊内撑着的试管朝上移动,将试管提升至分装高度。
当试管提升至分装高度,需要对试管进行培养基分装时,将通入至第二伸缩管内的气体排出,第二伸缩管朝上回缩,使得被封堵这的进气孔打开,气囊内的气体通过进气孔回流至第一伸缩管内,移除气囊对试管内壁的支撑力,接着继续向第二伸缩管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二伸缩杆上的封堵杆从连接管处伸出,最后向漏斗内倒入培养基,培养基通过第二伸缩管内的排液软管流入至试管内,同时继续将通入第一伸缩管内的气体排出,迫使第一伸缩管带动排液软管一起朝上移动,从而使得试管内培养基液面逐渐升高的过程中,排液软管最低点的高度也跟着改变,保证排液软管与试管内培养基的液面高度始终保持在固定的范围内,从而避免了排液软管与培养基液面高度之间的距离较大时,造成培养基飞溅至试管管口内壁的情况发生,进而降低了培养基感染的概率。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内壁两侧均设有若干滚珠,所述滚珠均沿进料管的轴向方向分布,且同一高度上的两个滚珠之间的间距与试管的外径相同。
由于进料管内同一高度上的两个滚珠之间的间距与试管的外径相同,从而使得设置的滚珠能够对进入至进料管内的试管进行限制,保证试管能够稳定在进料管内沿竖直方向移动,避免试管在进料管内发生偏斜,同时,设置的滚珠能够在进料管内自转,有效减小了滚珠与试管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试管易于在进料管内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内壁上还设有用于对试管支撑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和若干支撑件,所述支撑板与进料管的内壁连接,且位于其中两个滚珠之间,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有直径大于试管外径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壁两侧均设有盲孔,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支撑块,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与盲孔连接,另一端与支撑块连接,所述支撑块一端位于盲孔内,另一端上设有两个第三斜面,并且两个第三斜面分别与支撑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连接。
当利用第一伸缩管和气囊将试管从传输装置上提升至进料管内时,为了保证在进行培养基分装时,试管能够稳定于进料管内,因此设置了支撑组件,第一伸缩管在带动气囊移动至传输装置的过程中,当气囊移动至位于支撑板第二通孔内的支撑块处时,气囊作用于支撑块上表面的第三斜面,迫使支撑块压缩第一弹性件,且缩回至支撑板的盲孔内,使得气囊能够顺利穿过支撑组件到达传输装置处;当气囊夹持着试管朝上移动的过程中,试管端口作用于支撑块下表面的第三斜面,迫使支撑块继续回缩至盲孔内,保证试管能够顺利通过支撑板,当试管通过支撑板后,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迫使支撑块恢复至初始状态,利用两个支撑块对试管进行支撑,保证试管稳定放置于进料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传输带,所述传输带位于进料管的下方,所述传输带上还设有若干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一端与传输带连接,另一端上均设有承载块,所述承载块上均设有直径与试管外径相同的放置口。
设置的驱动装置用于将待分装的试管自动传输至进料管下方,减小了人员与试管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人员对试管造成感染的概率。
进一步地,所述封堵块朝向气囊方向的端面上还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伸缩管内还设有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还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一端与第一凹槽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凹槽连接。
为了保证封堵块能够稳定对第一伸缩管的第一通孔进行封堵,故设置了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利用第三弹性件产生的弹力拉动封堵块对第二伸缩管的第一通孔进行封堵,保证第一伸缩管处于密封的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封堵块的连接孔内壁两侧均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与第三凹槽连接,另一端上设有限位球;所述封堵杆的外壁两侧均设有与限位球匹配的限位槽,所述第二弹性件产生的弹力能够推动限位球插入至限位槽内,将封堵杆固定在封堵块的连接孔内。
在向第一伸缩管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一伸缩管发生拉伸时,为了避免第一伸缩管内的气体从封堵块的连接孔处泄露,故设置了限位球和第二弹性件,利用设置第二弹性件能够将限位球插入至封堵杆的限位槽内,实现将封堵杆固定在封堵块的连接孔内;由于限位球为球形结构,当向第二伸缩管内通气的过程中,第二伸缩管发生拉伸产生的推力,易于将限位槽内的限位球推入至第三凹槽内,使得封堵杆易于在封堵块内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封堵块的连接孔内壁两侧还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内设有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一端与第四凹槽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封堵板,所述第一封堵板的端部还设有第一斜面,当两个第一封堵板靠拢时,能够对封堵块的连接孔进行封堵,且两个第一斜面能够形成V型槽。
由于在向气囊内充气的过程中,连接管顶动封堵块朝着移动一段距离,使得连接管上的进气孔与第一伸缩管连通,但是此时的连接管也与封堵块的连接孔连通着,为了避免第一伸缩管内的气体通过连接管进入至连接孔,进而流入至第二伸缩管内,故设置了第一封堵板,利用第四弹性件产生的弹力迫使两根第一封堵板靠拢在一起,对封堵块的连接孔进行封堵;当第二伸缩管需要在连接孔内穿过时,由于第一封堵板上均设置有第一斜面,使得封堵杆在移动的过程中作用于第一斜面,迫使第一封堵板压缩第四弹性件,将第一封堵板缩回至第四凹槽内,保证封堵杆能够顺利通过此处。
进一步地,所述封堵件包括两个第二封堵板和两个第五弹性件,所述连接管的两侧均设有固定块,固定块位于气囊的下方,所述固定块内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弹性件一端分别与第五凹槽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封堵板连接,所述第二封堵板伸入至连接管内,所述第二封堵板位于连接管内的端面上设有第二斜面,当两个第二封堵板靠拢时,能够对连接管进行封堵,且两个第二斜面也能够形成V型槽。
设置的封堵件用于对连接管的底端处进行封堵,保证从第一伸缩管内进入至连接管的气体不会通过连接管底端泄露,同时,又保证第二伸缩管推动的封堵杆能够顺利经过封堵件,伸出至连接管外,故在第二封堵板上设置了第二斜面,当封堵杆移动至第二封堵板处时,作用于第二封堵板的第二斜面,迫使第二封堵板缩回至第五凹槽内,从而使得封堵杆能够顺利从连接管内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伸缩管朝向横板方向的端面上还设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一端与横板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一伸缩管后与第二伸缩管连接,所述排液软管贯穿固定管与漏斗连通;所述连接管上还套设有固定筒,且固定筒与气囊连接,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上还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固定筒的上方。
为了保证第一伸缩管与第二伸缩管之间的端部能够具有较好的气密性,故设置了固定管,利用固定管保证第一伸缩管与第二伸缩管之间能够稳定连接;同时,设置的固定筒也能保证气囊与连接管之间具有较好的气密性;设置的限位块用于对连接管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连接管从第一伸缩管的第一通孔内脱离。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设置的第一伸缩管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将气囊移动位于传输装置上的试管内,同时利用第一伸缩管下压连接管能够将第一伸缩管内的气体流入至气囊内,迫使气囊沿试管径向方向膨胀,从而使得气囊能够对试管进行夹持,最终将试管快速自动提升至培养基分装高度,实现了自动对试管进行抓取的目的;
2、本发明当需要对试管进行培养基分装时,利用设置的第二伸缩管将气囊内的气体排出,移除气囊对试管内壁的作用力,然后再利用第二伸缩管将预埋有排液软管的封堵杆从连接管内伸出,保证装在漏斗内的培养基能够通过排液软管流入至试管内底,同时利用第一伸缩管使得排液软管的下端部跟随第一伸缩管在试管内移动,根据试管内培养基的液面高度来改变排液软管的高度,保证排液软管与试管内液面之间的间距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进而避免滴入至试管内的培养基落差较大造成污染试管管口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伸缩管与气囊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2中B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伸缩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漏斗,2-横板,3-气泵,4-支撑杆,6-工作台,10-第一伸缩管,11-进料管,12-支撑组件,13-滚珠,14-传输带,15-试管,16-承载块,17-固定管,18-第二伸缩管,19-气囊,20-连接管,21-出气孔,24-限位槽,25-封堵杆,26-排液软管,28-支撑板,29-支撑块,30-第一弹性件,32-第二弹性件,33-限位球,34-封堵块,35-第一封堵板,36-进气孔,37-第三弹性件,39-限位块,40-固定筒,41-第五弹性件,42-第二封堵板,43-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清洗、消毒后的试管15放置在传输装置上;
2)利用气泵3向第一伸缩管10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一伸缩管10沿竖直方向膨胀拉伸,将气囊19移动至位于传输装置上的试管15内;
3)随着第一伸缩管10产生的推力迫使气囊19上的连接管20与第一伸缩管10连通,第一伸缩管10内的气体进入至气囊19,迫使气囊19发生膨胀,对试管15进行内夹持;
4)利用气泵3向第二伸缩管18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二伸缩管18在第一伸缩管10内膨胀拉伸,推动封堵杆25进入至连接管20内,对连接管20进行封堵,避免气囊19内的气体发现泄漏;
5)将通入至第一伸缩管10内的气体排出,使得第一伸缩管10朝上回缩,在气囊19的作用下拉动试管15移动至支撑组件12上;
6)将第二伸缩管18内的气体排出,使得第二伸缩管18朝上回缩,并且将气囊19内的气体通过排液软管26排出至外界,移除气囊19对试管15内壁的作用力;
7)继续向第二伸缩管18内通入气体,使得第二伸缩管18沿竖直方向发生膨胀拉伸,带动封堵杆25从连接管21内伸出;
8)向漏斗内倒入适量的培养基,培养基通过排液软管26流入至试管15内;
9)继续将第一伸缩管10和第二伸缩管18内的气体匀速排出,迫使排液软管26在试管(15)随着培养基液面的高度升高而上升,保证排液软管26的下端面与试管15内的液面维持在稳定的距离内;
10)完成对试管15的分装后,将装有培养基的试管15取出,重复上述步骤2)至步骤9)。
其中,上述制备步骤基于以下装置:包括工作台6,所述工作台6底部设有进料管11,所述进料管10与工作台6的顶部连通,所述工作台6顶部设有支撑杆4,支撑杆4的末端上设有横板2,所述横板2顶部设有漏斗1和气泵3;所述横板2的底部还设有第一伸缩管10,所述气泵3与第一伸缩管10连通,且位于进料管11的正上方,所述第一伸缩管10的底端面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伸缩管10内还设有用于对第一通孔进行封堵的封堵块34,封堵块34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伸缩管10的底端还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气囊19,所述气囊19内设有连接管20,所述连接管20一端通过第一通孔能够插入至第一伸缩管10内,另一端贯穿气囊19,连接管20的外壁上设有出气孔21和进气孔36,进气孔36靠近于第一通孔,出气孔21位于进气孔36的下方;所述第一伸缩管10内还设有第二伸缩管18,所述第二伸缩管18与气泵3连通,第二伸缩管18底部设有外径与连接孔内径匹配的封堵杆25,所述封堵杆25能够对连接孔进行封堵,所述连接管20上还设有用于对连接管20进行封堵的封堵件,封堵件位于气囊19的下方,所述封堵杆25能够经过封堵件伸出至连接管20外,所述第二伸缩管18内还设有排液软管26,所述排液软管26一端与漏斗1连通,另一端贯穿封堵杆25;还包括设置在进料管11下方的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能够将试管传输至进料管11的下方。
针对现有技术中在对培养基进行分装时,通常采用将培养基倒入至漏斗中,利用漏斗下设置的输液管将培养基输送至试管内,但是由于现有的输液管的长度都是固定的,为了避免分装培养基的过程中,培养基附着在输液管外壁上,通常设置的输液管都是未伸入至试管内或者伸入一小段至试管内,保证将培养基装入至试管规定的液面高度时,输液管与液面高度还具有一定的距离,造成最后流入至试管内的培养基容易飞溅至试管内壁上,由于该段处的试管内壁处于靠近试管端口,而试管端口又与外界环境接触,外界的杂质容易附着在此处,造成飞溅至该内壁上的培养基被污染,从而增大了培养基污染的概率,同时由于试管口内壁容易沾染培养基,使得后续塞入至试管口的棉塞也容易被污染,为此,本技术方案在设置了第一伸缩管10,第一伸缩管10采用波纹管,当气泵3向其内通入高压状态的气体时,第一伸缩管10能够沿着竖直方向上发生膨胀拉伸,改变第一伸缩管10的长度,使得第一伸缩管10能够伸入至位于进料管11内的试管内,在将漏斗内的培养基输送至试管内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试管内培养基的液面高度实时改变第一伸缩管的长度,保证排液管与试管内液面高度的距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避免了排液管与试管液面高度距离较大时造成培养基飞溅至试管内壁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降低了培养基被污染的概率。
同时,本技术方案为了避免手动拿取试管的过程中造成试管的污染,故在第一伸缩管10的底部还是设置有气囊19,当向气囊19内充气使其发生膨胀时,气囊作用于试管的内壁上,迫使气囊19能够对试管内壁产生内撑力,从而当第一伸缩管10朝上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位于传输装置上的试管提升至预定的分装高度,同时,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的气囊未发生膨胀时的横截面直径与试管内径一致,这样使得气囊19未发生膨胀,在第一伸缩管10的作用下推动气囊19在试管15内移动的过程中,气囊19与试管内壁接触,能够将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杂质清理掉,进一步提降低了培养基感染的概率,本技术方案为了保证第一伸缩管10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同时保证气囊19能够正常膨胀,故还设置有封堵块34和连接管20,当气囊19未发生膨胀时,封堵块34能够对第一伸缩管10上的连接孔进行封堵,使得第一伸缩管10处于封闭状态,当气泵3向第一伸缩管10内通入高压气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第一伸缩管10能够顺利沿着竖直方向发生膨胀移动,从而将第一伸缩管10下端的气囊10伸入至位于传输装置上的试管内,随着第一伸缩管10的继续移动,推动气囊10在试管内壁上移动,能够有效清理掉试管内壁上的杂质,当第一伸缩管10推动气囊10移动至试管内底上时,此时气囊10内的连接管20与试管内底接触,随着气泵继续向第一伸缩管10内通入气体,第一伸缩管10产生竖直方向的推动迫使连接管20在气囊10内回移,使得连接管20推动封堵块移动,将连接孔打开,进而使得连接管20的进气孔36移动至第一伸缩管10内,利用进气孔36和出气孔21将第一伸缩管10与气囊19连通,使得后续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伸缩管10进入至气囊19内,迫使气囊19沿试管的径向发生膨胀,利用气囊19对试管进行内撑,当需要将传输装置上的试管朝上提升时,利用气泵向第二伸缩管18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二伸缩管18在第一伸缩管10内沿竖直移动,将第二伸缩管18穿过封堵块34进入至连接管20内,并且将第二伸缩管18上的封堵杆25对进气孔36进行封堵,保证气囊19内的气体不会通过该进气孔36进入至第一伸缩管10内,然后再将通入至第一伸缩管10内的气体排出,使得第一伸缩管10沿竖直方向朝上缩回,由于此时的气囊19还处于膨胀状态,因此第一伸缩管10在沿竖直方向朝上缩回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气囊19内撑着的试管15朝上移动,将试管15提升至分装高度。
当试管15提升至分装高度,需要对试管进行培养基分装时,将通入至第二伸缩管18内的气体排出,第二伸缩管18朝上回缩,使得被封堵这的进气孔36打开,气囊19内的气体通过进气孔36回流至第一伸缩管10内,移除气囊19对试管10内壁的支撑力,接着继续向第二伸缩管18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二伸缩杆18上的封堵杆25从连接管20处伸出,最后向漏斗1内倒入培养基,培养基通过第二伸缩管18内的排液软管26流入至试管15内,同时继续将通入第一伸缩管10和第二伸缩管18内的气体排出,迫使第一伸缩管10带动排液软管26一起朝上移动,从而使得试管内培养基液面逐渐升高的过程中,排液软管26最低点的高度也跟着改变,保证排液软管26与试管内培养基的液面高度始终保持在固定的范围内,从而避免了排液软管26与培养基液面高度之间的距离较大时,造成培养基飞溅至试管管口内壁的情况发生,进而降低了培养基感染的概率。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进料管11内壁两侧均设有若干滚珠13,所述滚珠13均沿进料管11的轴向方向分布,且同一高度上的两个滚珠13之间的间距与试管的外径相同。
由于进料管11内同一高度上的两个滚珠13之间的间距与试管的外径相同,从而使得设置的滚珠13能够对进入至进料管11内的试管进行限制,保证试管能够稳定在进料管11内沿竖直方向移动,避免试管在进料管11内发生偏斜,同时,设置的滚珠13能够在进料管11内自转,有效减小了滚珠13与试管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试管易于在进料管11内移动。
所述进料管11内壁上还设有用于对试管支撑的支撑组件12,所述支撑组件12包括支撑板28和若干支撑件,所述支撑板28与进料管11的内壁连接,且位于其中两个滚珠13之间,所述支撑板28的顶部设有直径大于试管外径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壁两侧均设有盲孔,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弹性件30和支撑块29,所述第一弹性件30一端与盲孔连接,另一端与支撑块29连接,所述支撑块29一端位于盲孔内,另一端上设有两个第三斜面,并且两个第三斜面分别与支撑块2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连接。
当利用第一伸缩管10和气囊19将试管从传输装置上提升至进料管11内时,为了保证在进行培养基分装时,试管能够稳定于进料管11内,因此设置了支撑组件12,第一伸缩管10在带动气囊19移动至传输装置的过程中,当气囊19移动至位于支撑板28第二通孔内的支撑块29处时,气囊作用于支撑块29上表面的第三斜面,迫使支撑块29压缩第一弹性件30,且缩回至支撑板28的盲孔内,使得气囊18能够顺利穿过支撑组件到达传输装置处;当气囊18夹持着试管朝上移动的过程中,试管端口作用于支撑块29下表面的第三斜面,迫使支撑块29继续回缩至盲孔内,保证试管能够顺利通过支撑板28,当试管通过支撑板28后,在第一弹性件30的作用下,能够迫使支撑块28恢复至初始状态,利用两个支撑块28对试管进行支撑,保证试管稳定放置于进料管内。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传输带14,所述传输带14位于进料管11的下方,所述传输带14上还设有若干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一端与传输带14连接,另一端上均设有承载块16,所述承载块16上均设有直径与试管外径相同的放置口。
设置的驱动装置用于将待分装的试管自动传输至进料管11下方,减小了人员与试管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人员对试管造成感染的概率。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封堵块34朝向气囊19方向的端面上还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伸缩管10内还设有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还设有第三弹性件37,所述第三弹性件37一端与第一凹槽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凹槽连接。
为了保证封堵块34能够稳定对第一伸缩管10的第一通孔进行封堵,故设置了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利用第三弹性件37产生的弹力拉动封堵块34对第二伸缩管10的第一通孔进行封堵,保证第一伸缩管10处于密封的状态。
所述封堵块34的连接孔内壁两侧均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二弹性件32,所述第二弹性件32一端与第三凹槽连接,另一端上设有限位球33;所述封堵杆25的外壁两侧均设有与限位球33匹配的限位槽24,所述第二弹性件32产生的弹力能够推动限位球33插入至限位槽24内,将封堵杆25固定在封堵块34的连接孔内。
在向第一伸缩管10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一伸缩管10发生拉伸时,为了避免第一伸缩管10内的气体从封堵块34的连接孔处泄露,故设置了限位球33和第二弹性件32,利用设置第二弹性件32能够将限位球33插入至封堵杆25的限位槽24内,实现将封堵杆25固定在封堵块34的连接孔内;由于限位球33为球形结构,当向第二伸缩管内通气的过程中,第二伸缩管18发生拉伸产生的推力,易于将限位槽24内的限位球33推入至第三凹槽内,使得封堵杆25易于在封堵块34内移动。
所述封堵块34的连接孔内壁两侧还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内设有第四弹性件37,所述第四弹性件37一端与第四凹槽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封堵板35,所述第一封堵板35的端部还设有第一斜面,当两个第一封堵板35靠拢时,能够对封堵块34的连接孔进行封堵,且两个第一斜面能够形成V型槽。
由于在向气囊19内充气的过程中,连接管20顶动封堵块34朝着移动一段距离,使得连接管20上的进气孔36与第一伸缩管10连通,但是此时的连接管20也与封堵块的连接孔连通着,为了避免第一伸缩管10内的气体通过连接管进入至连接孔,进而流入至第二伸缩管内,故设置了第一封堵板35,利用第四弹性件产生的弹力迫使两根第一封堵板35靠拢在一起,对封堵块34的连接孔进行封堵;当第二伸缩管需要在连接孔内穿过时,由于第一封堵板35上均设置有第一斜面,使得封堵杆25在移动的过程中作用于第一斜面,迫使第一封堵板35压缩第四弹性件37,将第一封堵板35缩回至第四凹槽内,保证封堵杆25能够顺利通过此处。
实施例5
在实施时1的基础上,所述封堵件包括两个第二封堵板42和两个第五弹性件41,所述连接管20的两侧均设有固定块43,固定块43位于气囊19的下方,所述固定块43内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弹性件41一端分别与第五凹槽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封堵板42连接,所述第二封堵板42伸入至连接管20内,所述第二封堵板42位于连接管20内的端面上设有第二斜面,当两个第二封堵板42靠拢时,能够对连接管20进行封堵,且两个第二斜面也能够形成V型槽。
设置的封堵件用于对连接管20的底端处进行封堵,保证从第一伸缩管10内进入至连接管20的气体不会通过连接管20底端泄露,同时,又保证第二伸缩管18推动的封堵杆25能够顺利经过封堵件,伸出至连接管20外,故在第二封堵板42上设置了第二斜面,当封堵杆25移动至第二封堵板42处时,作用于第二封堵板42的第二斜面,迫使第二封堵板42缩回至第五凹槽内,从而使得封堵杆25能够顺利从连接管内伸出。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伸缩管10朝向横板2方向的端面上还设有固定管17,所述固定管17一端与横板2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一伸缩管10后与第二伸缩管18连接,所述排液软管26贯穿固定管17与漏斗1连通;所述连接管20上还套设有固定筒40,且固定筒40与气囊19连接,所述连接管20的侧壁上还设有限位块39,所述限位块39位于固定筒40的上方。
为了保证第一伸缩管10与第二伸缩管18之间的端部能够具有较好的气密性,故设置了固定管17,利用固定管17保证第一伸缩管10与第二伸缩管18之间能够稳定连接;同时,设置的固定筒40也能保证气囊19与连接管20之间具有较好的气密性;设置的限位块39用于对连接管20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连接管20从第一伸缩管10的第一通孔内脱离。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清洗、消毒后的试管(15)放置在传输装置上;
2)利用气泵(3)向第一伸缩管(10)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一伸缩管(10)沿竖直方向膨胀拉伸,将气囊(19)移动至位于传输装置上的试管(15)内;
3)随着第一伸缩管(10)产生的推力迫使气囊(19)上的连接管(20)与第一伸缩管(10)连通,第一伸缩管(10)内的气体进入至气囊(19),迫使气囊(19)发生膨胀,对试管(15)进行内夹持;
4)利用气泵(3)向第二伸缩管(18)内通入气体,迫使第二伸缩管(18)在第一伸缩管(10)内膨胀拉伸,推动封堵杆(25)进入至连接管(20)内,对连接管(20)进行封堵,避免气囊(19)内的气体发现泄漏;
5)将通入至第一伸缩管(10)内的气体排出,使得第一伸缩管(10)朝上回缩,在气囊(19)的作用下拉动试管(15)移动至支撑组件(12)上;
6)将第二伸缩管(18)内的气体排出,使得第二伸缩管(18)朝上回缩,并且将气囊(19)内的气体通过排液软管(26)排出至外界,移除气囊(19)对试管(15)内壁的作用力;
7)继续向第二伸缩管(18)内通入气体,使得第二伸缩管(18)沿竖直方向发生膨胀拉伸,带动封堵杆(25)从连接管(21)内伸出;
8)向漏斗内倒入适量的培养基,培养基通过排液软管(26)流入至试管(15)内;
9)继续将第一伸缩管(10)和第二伸缩管(18)内的气体匀速排出,迫使排液软管(26)在试管(15)随着培养基液面的高度升高而上升,保证排液软管(26)的下端面与试管(15)内的液面维持在稳定的距离内;
10)完成对试管(15)的分装后,将装有培养基的试管(15)取出,重复上述步骤2)至步骤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6),所述工作台(6)底部设有进料管(11),所述进料管(10)与工作台(6)的顶部连通,所述工作台(6)顶部设有支撑杆(4),支撑杆(4)的末端上设有横板(2),所述横板(2)顶部设有漏斗(1)和气泵(3);所述横板(2)的底部还设有第一伸缩管(10),所述气泵(3)与第一伸缩管(10)连通,且位于进料管(11)的正上方,所述第一伸缩管(10)的底端面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伸缩管(10)内还设有用于对第一通孔进行封堵的封堵块(34),封堵块(34)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伸缩管(10)的底端还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气囊(19),所述气囊(19)内设有连接管(20),所述连接管(20)一端通过第一通孔能够插入至第一伸缩管(10)内,另一端贯穿气囊(19),连接管(20)的外壁上设有出气孔(21)和进气孔(36),进气孔(36)靠近于第一通孔,出气孔(21)位于进气孔(36)的下方;
所述第一伸缩管(10)内还设有第二伸缩管(18),所述第二伸缩管(18)与气泵(3)连通,第二伸缩管(18)底部设有外径与连接孔内径匹配的封堵杆(25),所述封堵杆(25)能够对连接孔进行封堵,所述连接管(20)上还设有用于对连接管(20)进行封堵的封堵件,封堵件位于气囊(19)的下方,所述封堵杆(25)能够经过封堵件伸出至连接管(20)外,所述第二伸缩管(18)内还设有排液软管(26),所述排液软管(26)一端与漏斗(1)连通,另一端贯穿封堵杆(25);
还包括设置在进料管(11)下方的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能够将试管传输至进料管(11)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11)内壁两侧均设有若干滚珠(13),所述滚珠(13)均沿进料管(11)的轴向方向分布,且同一高度上的两个滚珠(13)之间的间距与试管的外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11)内壁上还设有用于对试管支撑的支撑组件(12),所述支撑组件(12)包括支撑板(28)和若干支撑件,所述支撑板(28)与进料管(11)的内壁连接,且位于其中两个滚珠(13)之间,所述支撑板(28)的顶部设有直径大于试管外径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壁两侧均设有盲孔,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弹性件(30)和支撑块(29),所述第一弹性件(30)一端与盲孔连接,另一端与支撑块(29)连接,所述支撑块(29)一端位于盲孔内,另一端上设有两个第三斜面,并且两个第三斜面分别与支撑块(2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传输带(14),所述传输带(14)位于进料管(11)的下方,所述传输带(14)上还设有若干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一端与传输带(14)连接,另一端上均设有承载块(16),所述承载块(16)上均设有直径与试管外径相同的放置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块(34)朝向气囊(19)方向的端面上还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伸缩管(10)内还设有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还设有第三弹性件(37),所述第三弹性件(37)一端与第一凹槽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凹槽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块(34)的连接孔内壁两侧均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二弹性件(32),所述第二弹性件(32)一端与第三凹槽连接,另一端上设有限位球(33);
所述封堵杆(25)的外壁两侧均设有与限位球(33)匹配的限位槽(24),所述第二弹性件(32)产生的弹力能够推动限位球(33)插入至限位槽(24)内,将封堵杆(25)固定在封堵块(34)的连接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块(34)的连接孔内壁两侧还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内设有第四弹性件(37),所述第四弹性件(37)一端与第四凹槽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封堵板(35),所述第一封堵板(35)的端部还设有第一斜面,当两个第一封堵板(35)靠拢时,能够对封堵块(34)的连接孔进行封堵,且两个第一斜面能够形成V型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包括两个第二封堵板(42)和两个第五弹性件(41),所述连接管(20)的两侧均设有固定块(43),固定块(43)位于气囊(19)的下方,所述固定块(43)内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弹性件(41)一端分别与第五凹槽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封堵板(42)连接,所述第二封堵板(42)伸入至连接管(20)内,所述第二封堵板(42)位于连接管(20)内的端面上设有第二斜面,当两个第二封堵板(42)靠拢时,能够对连接管(20)进行封堵,且两个第二斜面也能够形成V型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管(10)朝向横板(2)方向的端面上还设有固定管(17),所述固定管(17)一端与横板(2)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一伸缩管(10)后与第二伸缩管(18)连接,所述排液软管(26)贯穿固定管(17)与漏斗(1)连通;
所述连接管(20)上还套设有固定筒(40),且固定筒(40)与气囊(19)连接,所述连接管(20)的侧壁上还设有限位块(39),所述限位块(39)位于固定筒(40)的上方。
CN202110488518.4A 2021-05-06 2021-05-06 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33489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8518.4A CN113348969A (zh) 2021-05-06 2021-05-06 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8518.4A CN113348969A (zh) 2021-05-06 2021-05-06 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8969A true CN113348969A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26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8518.4A Pending CN113348969A (zh) 2021-05-06 2021-05-06 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4896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4486A (zh) * 2021-11-12 2021-12-14 四川省安道速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ads-b信号收发装置
CN116376698A (zh) * 2023-05-31 2023-07-04 深圳人体密码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病毒培养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418656A (fr) * 1964-12-23 1965-11-19 Hollister Inc Dispositif et procédé d'ensemencement de milieux d'essai
US5215376A (en) * 1989-09-08 1993-06-01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Method for causing vortices in a test tube
JP2008264984A (ja) * 2007-03-23 2008-11-06 Mitsubishi Materials Techno Corp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
CN110743643A (zh) * 2019-11-27 2020-02-04 庄培明 一种培养基制备机的试管架
CN211104041U (zh) * 2019-10-15 2020-07-28 常州工学院 一种内膨胀式机器人抓手
CN112066660A (zh) * 2020-09-21 2020-12-11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一种基于腔镜器械应用的干燥装置
CN212494419U (zh) * 2020-06-16 2021-02-09 卢军 一种试管培养基清洗机器人
CN112742492A (zh) * 2021-02-22 2021-05-04 绍兴市达冷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科技用试管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418656A (fr) * 1964-12-23 1965-11-19 Hollister Inc Dispositif et procédé d'ensemencement de milieux d'essai
US5215376A (en) * 1989-09-08 1993-06-01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Method for causing vortices in a test tube
JP2008264984A (ja) * 2007-03-23 2008-11-06 Mitsubishi Materials Techno Corp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
CN211104041U (zh) * 2019-10-15 2020-07-28 常州工学院 一种内膨胀式机器人抓手
CN110743643A (zh) * 2019-11-27 2020-02-04 庄培明 一种培养基制备机的试管架
CN212494419U (zh) * 2020-06-16 2021-02-09 卢军 一种试管培养基清洗机器人
CN112066660A (zh) * 2020-09-21 2020-12-11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一种基于腔镜器械应用的干燥装置
CN112742492A (zh) * 2021-02-22 2021-05-04 绍兴市达冷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科技用试管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4486A (zh) * 2021-11-12 2021-12-14 四川省安道速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ads-b信号收发装置
CN113794486B (zh) * 2021-11-12 2022-01-18 四川省安道速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ads-b信号收发装置
CN116376698A (zh) * 2023-05-31 2023-07-04 深圳人体密码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病毒培养装置
CN116376698B (zh) * 2023-05-31 2024-01-30 深圳人体密码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病毒培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48969A (zh) 富硒香菇培养基制备方法
CN208836710U (zh) 金针菇大批量采收装置
CN2600148Y (zh) 高效溶液脱气装置
CN105833585A (zh) 一种固液分离的真空抽滤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抽滤方法
CN219260046U (zh) 分区式一次性细胞培养袋
CN215224658U (zh) 一种发酵独蒜生产用自动切脐装置
JP4483388B2 (ja) 飼料圧縮装置
CN204443499U (zh) 园林用育苗喷液输送装置
CN216155675U (zh) 水循环处理装置
CN207369765U (zh) 一种用于瓶装菌类种植的机械化食用菌填充农业设备
JP4873052B2 (ja) 飼料圧縮装置
CN107926701B (zh) 一种利用液体培养技术提高白菜胚状体直接成苗比率的方法
CN217534080U (zh) 一种具有漏料收集结构环保设备
CN210367012U (zh) 湿化硫酸铵去水收集结构
CN211002879U (zh) 污泥运输装置
CN104261650A (zh) 粪便脱水太阳房及相应的高含水量粪便处理方法
CN1883419A (zh) 适于水牛的动物胚胎收集仪
CN114620835B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氮磷捕获装置及方法
CN216513017U (zh) 一种污泥污水分离循环再利用装置
CN103999696B (zh) 食用菌接种装置
CN211960039U (zh) 一种翻转气吸式精密播种装置
CN218949896U (zh) 一种兰花移栽装置
CN208113948U (zh) 一种菌菇自动烘干加工装置
CN212315491U (zh) 集成式培养基灌装超净台装置
CN219250555U (zh) 一种悬挂式抗反流胆道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