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7509A - 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7509A
CN113347509A CN202010099882.7A CN202010099882A CN113347509A CN 113347509 A CN113347509 A CN 113347509A CN 202010099882 A CN202010099882 A CN 202010099882A CN 113347509 A CN113347509 A CN 113347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box
mobile terminal
wireless
wireless earphon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98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沛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9988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475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47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75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5/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wherein two or more subscriber stations are connected by the same line to the exchange
    • H04Q5/24Selecting arrangements wherein two or more subscriber stations are connected by the same line to the exchange for two-party-line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83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atteries or battery charg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25Accumulators or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including speech amplifiers
    • H04M1/6033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including speech amplifiers for providing handsfree use or a loudspeaker mode in telephone sets
    • H04M1/6041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 H04M1/6058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involving the use of a headset accessory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portable telephone
    • H04M1/6066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involving the use of a headset accessory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portable telephone including a wireless conn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其中,该对讲系统包括: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一无线耳机、第一无线耳机的第一充电盒和第一移动终端;第一无线耳机分别与第一充电盒和第一移动终端连接,第一充电盒与第一移动终端连接;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二无线耳机、第二无线耳机的第二充电盒和第二移动终端;第二无线耳机分别与第二充电盒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第二充电盒与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调至相同的通信频道;第一充电盒和第二充电盒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本发明解决了由于传统对讲机体积大调频难导致的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对讲机应用中,对讲机的主体体积相比手机更大,并且,传统的对讲机需要手动调节旋钮以使得将多部对讲机调至相同频道。
针对上述由于传统对讲机体积大调频难导致的使用不便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以至少解决由于传统对讲机体积大调频难导致的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对讲系统,其中,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其中,发送端设备包括: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一无线耳机、第一无线耳机的第一充电盒和第一移动终端;第一无线耳机分别与第一充电盒和第一移动终端连接,第一充电盒与第一移动终端连接;接收端设备包括: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二无线耳机、第二无线耳机的第二充电盒和第二移动终端;第二无线耳机分别与第二充电盒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第二充电盒与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调至相同的通信频道;第一充电盒和第二充电盒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
可选的,第一充电盒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其中,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发送至第二充电盒,以使得第二充电盒将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
进一步地,可选的,第一通信模块包括:第一对讲模块和第一蓝牙传输模块,其中,第一蓝牙传输模块分别与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一对讲模块连接,用于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通过第一对讲模块发送至第二充电盒。
可选的,第一移动终端,用于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识别处理,通过第一充电盒中的第一蓝牙传输模块将识别处理后的信息发送至第一对讲模块,由第一对讲模块进行调制发送至第二充电盒。
可选的,第二充电盒包括:第二通信模块,其中,第二通信模块,用于接收将第一充电盒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
进一步地,可选的,第二通信模块包括:第二对讲模块和第二蓝牙传输模块,其中,第二对讲模块分别与第二蓝牙传输模块和第二无线耳机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充电盒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通过第二蓝牙传输模块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
可选的,第一移动终端,还用于显示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一充电盒的连接状态,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的连接状态,和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一充电盒的电量状态。
可选的,第二移动终端,用于显示第二无线耳机和第二充电盒的连接状态,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的连接状态,和第二无线耳机和第二充电盒的电量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其中,包括: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向第二充电盒转发信息,其中,第二充电盒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第二无线耳机通过第二充电盒接收信息。
可选的,在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配对指令;依据配对指令与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其中,与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包括:通过无线连接与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并与第二充电盒配对连接。
可选的,向第二充电盒转发信息包括:通过第一充电盒中的第一蓝牙传输模块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将信息通过第一充电盒中的第一对讲模块发送至第二充电盒。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其中,包括:接收第一充电盒发送的信息;将信息转发至第二无线耳机。
可选的,在接收第一充电盒发送的信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配对指令;依据配对指令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其中,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包括:通过无线连接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并与第一充电盒配对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其中,包括:第一充电盒通过近距离通信与第二充电盒确定通信频道;第一充电盒将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信息转发值第二充电盒,以使得第二移动终端通过第二充电盒接收信息。
可选的,第一充电盒和第二充电盒设置旋钮和/或近距离通信模块,旋钮和/或近距离通信模块用于确定通信频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对耳机和耳机的充电盒添加对讲功能器件的方式,通过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一无线耳机、第一无线耳机的第一充电盒和第一移动终端;第一无线耳机分别与第一充电盒和第一移动终端连接,第一充电盒与第一移动终端连接;接收端设备包括: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二无线耳机、第二无线耳机的第二充电盒和第二移动终端;第二无线耳机分别与第二充电盒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第二充电盒与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调至相同的通信频道;第一充电盒和第二充电盒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达到了实现无线对讲机应用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实现智能耳机超长距离对话传输,解放双手的同时,提升应用便捷性,拓展智能耳机应用场景,增加耳机功能应用范围)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传统对讲机体积大调频难导致的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对讲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对讲系统中发送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对讲系统中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交互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的计算机终端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涉及的技术名词:
SPI:串行外设接口总线,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
I2C:双向二线制同步串行总线,Inter-integrated Circuit;
BLE:蓝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
BAT:电池,Battery。
实施例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对讲系统,其中,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对讲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
发送端设备12和接收端设备14,其中,发送端设备12包括: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一无线耳机121、第一无线耳机121的第一充电盒122和第一移动终端123;第一无线耳机121分别与第一充电盒122和第一移动终端123连接,第一充电盒122与第一移动终端123连接;接收端设备14包括: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二无线耳机141、第二无线耳机141的第二充电盒142和第二移动终端143;第二无线耳机141分别与第二充电盒142和第二移动终端143连接,第二充电盒142与第二移动终端143连接;第一移动终端123和第二移动终143端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121和第二无线耳机141调至相同的通信频道;第一充电盒122和第二充电盒122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121发送的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14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对耳机和耳机的充电盒添加对讲功能器件的方式,通过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一无线耳机121、第一无线耳机121的第一充电盒122和第一移动终端123;第一无线耳机121分别与第一充电盒122和第一移动终端123连接,第一充电盒122与第一移动终端123连接;接收端设备包括: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二无线耳机141、第二无线耳机141的第二充电盒142和第二移动终端143;第二无线耳机141分别与第二充电盒142和第二移动终端143连接,第二充电盒142与第二移动终端143连接;第一移动终端123和第二移动终端143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121和第二无线耳机141调至相同的通信频道;第一充电盒122和第二充电盒142连接,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121发送的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141,达到了实现无线对讲机应用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实现智能耳机超长距离对话传输,解放双手的同时,提升应用便捷性,拓展智能耳机应用场景,增加耳机功能应用范围)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传统对讲机体积大调频难导致的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可选的,第一充电盒122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其中,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将第一无线耳机121发送的信息发送至第二充电盒142,以使得第二充电盒142将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141。
进一步地,可选的,第一通信模块包括:第一对讲模块和第一蓝牙传输模块,其中,第一蓝牙传输模块分别与第一无线耳机121和第一对讲模块连接,用于接收第一无线耳机121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通过第一对讲模块发送至第二充电盒142。
可选的,第一移动终端123,用于接收第一无线耳机121发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识别处理,通过第一充电盒122中的第一蓝牙传输模块将识别处理后的信息发送至第一对讲模块,由第一对讲模块进行调制发送至第二充电盒142。
可选的,第二充电盒142包括:第二通信模块,其中,第二通信模块,用于接收将第一充电盒122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141。
进一步地,可选的,第二通信模块包括:第二对讲模块和第二蓝牙传输模块,其中,第二对讲模块分别与第二蓝牙传输模块和第二无线耳机141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充电盒122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通过第二蓝牙传输模块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141。
可选的,第一移动终端123,还用于显示第一无线耳机121和第一充电盒122的连接状态,第一无线耳机121和第二无线耳机141的连接状态,和第一无线耳机121和第一充电盒122的电量状态。
可选的,第二移动终端143,用于显示第二无线耳机141和第二充电盒142的连接状态,第一无线耳机121和第二无线耳机141的连接状态,和第二无线耳机141和第二充电盒142的电量状态。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12和接收端设备14可以表现为由无线耳机、无线耳机的充电盒子和移动终端组成的收发设备,其中,无线耳机的充电盒子用于为无线耳机进行充电,以及收纳该无线耳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12和接收端设备14可以为相同类型的设备,即,相同类型的设备可以互为发送端设备12和接收端设备14,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讲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对讲系统为实现对讲功能,对充电盒子进行改造,增加了对讲功能,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对讲系统中发送端设备12或接收端设备14的示意图。
其中,如图2所示,在发送端设备12中,充电盒子包括:对讲模块、蓝牙模块、电池以及充电和保护部分,其中,对讲模块包括对讲天线,用于将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转发至接收端设备14;蓝牙模块包括蓝牙天线,用于与无线耳机和接收端设备14的充电盒子建立连接。同理,接收端设备14中的充电盒子与发送端设备12中的充电盒子结构一致。
发送端设备12和接收端设备14中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手环、AR设备或VR设备)。其中,以智能手机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客户端,对第一无线耳机121、第一充电盒122、第二无线耳机141和第二充电盒142进行配对连接,并将第一无线耳机121、第一充电盒122、第二无线耳机141和第二充电盒142的通信频段调至同一频段,以使得保障第一无线耳机121和第二无线耳机141能够通过第一充电盒122和第二充电盒142实现实时对讲。
移动终端的功能可以包括:增加或剔除接入的发送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设置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权限,更改通信频道,开启或关闭配对连接。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对讲系统中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交互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讲系统具体如下:
Step1,第一移动终端123和第二移动终端143对第一无线耳机121、第一充电盒122、第二无线耳机141和第二充电盒142进行配对连接;以使得第一无线耳机121通过第一充电盒122可以与第二充电盒142连接的第二无线耳机141进行对讲通信。
Step2,第一用户使用第一无线耳机121进行讲话,第一无线耳机121将讲话内容发送至第一充电盒122;
Step3,第一充电盒122将该讲话内容转发至第二充电盒142;
Step4,第二充电盒142将该讲话内容转发至第二无线耳机141;
Step5,第二用户使用第二无线耳机141进行反馈,第二无线耳机141将该反馈发送至第二充电盒142;
Step6,第二充电盒142将该反馈转发至第一充电盒122;
Step7,第一充电盒122将该反馈转发至第一无线耳机121。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盒122和第二充电盒142实现通信中继的过程包括:对讲机模块通过SPI/UART/I2C与蓝牙模块做控制和交互处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耳机可以为智能无线立体声耳机(TRUE WirelessStereo,简称TWS),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无线耳机的充电盒实现通信中继功能,避免了长时间占用智能手机的通信功能,从而实现降低智能手机功耗的技术效果;此外,由于使用的是无线耳机,在隐蔽和私密性上更优于现有的传统对讲机。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可以在移动终端、计算机终端或者类似的运算装置中执行。以运行在计算机终端上为例,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的计算机终端的硬件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计算机终端4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402(处理器4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MCU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等的处理装置)、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404、以及用于通信功能的传输装置406。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上述电子装置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计算机终端40还可包括比图4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4所示不同的配置。
存储器404可用于存储应用软件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402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04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应用程序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存储器404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404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402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计算机终端4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传输装置406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计算机终端40的通信供应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406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NIC),其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网络设备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406可以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在上述运行环境下,本申请提供了如图5所示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的流程图。在第一充电盒侧,该方法步骤具体如下:
步骤S502,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
步骤S504,向第二充电盒转发信息,其中,第二充电盒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第二无线耳机通过第二充电盒接收信息。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可以适用于实施例1中第一充电盒子,第一充电盒子通过增加对讲功能,将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转发至第二充电盒,由第二充电盒转发该信息至第二无线耳机,从而实现通过无线耳机实现对讲的功能。
可选的,在步骤S502中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配对指令;依据配对指令与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其中,与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包括:通过无线连接与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并与第二充电盒配对连接。
具体的,根据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配对指令,与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充电盒连接,以使得,在第一无线耳机发送信息时,通过第二充电盒将该信息转发至第二无线耳机。
可选的,步骤S504中向第二充电盒转发信息包括:通过第一充电盒中的第一蓝牙传输模块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将信息通过第一充电盒中的第一对讲模块发送至第二充电盒。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蓝牙模块可以为具有蓝牙功能的芯片,第一对讲模块通过SPI/UART/I2C与第一蓝牙模块做控制和交互处理,将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发送至第二充电盒,以使得由第二充电盒将该信息转发至第二无线耳机。
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的流程图。在第二充电盒侧,如图6所示,包括:
步骤S602,接收第一充电盒发送的信息;
步骤S604,将信息转发至第二无线耳机。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可以适用于实施例1中第二充电盒子,第二充电盒子通过增加对讲功能,将第一充电盒发送的信息转发至第二无线耳机,从而实现通过无线耳机实现对讲的功能。
可选的,在步骤S602中接收第一充电盒发送的信息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配对指令;依据配对指令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其中,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包括:通过无线连接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并与第一充电盒配对连接。
具体的,根据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配对指令,与第二无线耳机和第一充电盒连接,以使得,在第一无线耳机发送信息时,通过第二充电盒转发该信息至第二无线耳机。
实施例4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其中,包括:第一充电盒通过近距离通信与第二充电盒确定通信频道;第一充电盒将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信息转发值第二充电盒,以使得第二移动终端通过第二充电盒接收信息。
可选的,第一充电盒和第二充电盒设置旋钮和/或近距离通信模块,旋钮和/或近距离通信模块用于确定通信频道。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中在第一充电盒侧,第一充电盒和第二充电盒以近距离通信的方式确定通信频道,例如,近场通讯(Near FieldCommunication,简称NFC),当第一充电盒和第二充电盒通过触碰实现设备识别、认证,进而确定预设的通信频道;或,通过蓝牙或红外的方式实现第一充电盒与第二充电盒的匹配、识别,确定预设的通信频道;
当用户A使用第一移动终端讲话时,第一移动终端的麦克进行拾音,经由第一移动终端的通信编码处理,将该用户A的语音发送至第一充电盒,第一充电盒通过与第二充电盒之间建立的通信频道,转发该用户A的语音至第二充电盒,第二充电盒将该用户A的语音转发值第二移动终端,从而实现第一移动终端通过第一充电盒和第二充电盒与第二移动终端进行通信对讲。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手环、AR设备或VR设备);此外,还可以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例如,自动贩售机、车载应用设备;
例如,以车载应用设备为例,用户A和用户B此时使用的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可以为用户A和用户B所使用的车载通信装置,用户A将第一充电盒与用户B的第二充电盒进行“触碰”,以近场通讯的方式实现设备的识别、配对和确定通信频道,进而用户A通过当前所在车辆的车载通信装置,获取用户A的语音,经由第一充电盒转发至第二充电盒,并由第二充电盒将用户A的语音通过用户B所在车辆的车载通信装置进行播放。其中,车载通信装置可以为车辆自带的麦克、数据处理器和通信模组组成。
同理,在自动贩售机应用中,用户A可以通过当前使用的自动贩售机与距离最近的该自动贩售机所属门店的进行对讲通信,原理同上,区别在于在门店侧,门店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为收银机,或线上采买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实施例5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2和3中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实施例6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2和3中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实施例7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用于保存上述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所执行的程序代码。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位于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终端群中的任意一个计算机终端中,或者位于移动终端群中的任意一个移动终端中。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存储介质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向第二充电盒转发信息,其中,第二充电盒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第二无线耳机通过第二充电盒接收信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存储介质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在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之前,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配对指令;依据配对指令与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其中,与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包括:通过无线连接与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并与第二充电盒配对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存储介质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向第二充电盒转发信息包括:通过第一充电盒中的第一蓝牙传输模块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将信息通过第一充电盒中的第一对讲模块发送至第二充电盒。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对讲系统,其中,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其中,
所述发送端设备包括: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一无线耳机的第一充电盒和第一移动终端;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盒和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盒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连接;
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具备对讲功能的第二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第二充电盒和第二移动终端;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分别与所述第二充电盒和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盒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连接;
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和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调至相同的通信频道;
所述第一充电盒和所述第二充电盒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发送至第二无线耳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盒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充电盒,以使得所述第二充电盒将所述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耳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包括:第一对讲模块和第一蓝牙传输模块,其中,所述第一蓝牙传输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一对讲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所述信息,并将所述信息通过所述第一对讲模块发送至所述第二充电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所述信息,对所述信息进行识别处理,通过所述第一充电盒中的所述第一蓝牙传输模块将识别处理后的所述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对讲模块,由所述第一对讲模块进行调制发送至所述第二充电盒。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充电盒包括:第二通信模块,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用于接收将所述第一充电盒发送的所述信息,并将所述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耳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包括:第二对讲模块和第二蓝牙传输模块,其中,所述第二对讲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蓝牙传输模块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充电盒发送的所述信息,并将所述信息通过所述第二蓝牙传输模块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耳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还用于显示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一充电盒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连接状态,和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一充电盒的电量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用于显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充电盒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连接状态,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充电盒的电量状态。
9.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其中,包括:
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
向第二充电盒转发所述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充电盒与第二无线耳机连接,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通过所述第二充电盒接收所述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接收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配对指令;
依据所述配对指令与所述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其中,与所述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包括:通过无线连接与所述第一无线耳机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充电盒配对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向第二充电盒转发所述信息包括:
通过第一充电盒中的第一蓝牙传输模块接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所述信息;
将所述信息通过所述第一充电盒中的第一对讲模块发送至所述第二充电盒。
12.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其中,包括:
接收第一充电盒发送的信息;
将所述信息转发至第二无线耳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接收第一充电盒发送的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配对指令;
依据所述配对指令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连接,其中,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连接包括:通过无线连接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充电盒配对连接。
14.一种对讲设备交互方法,其中,包括:
第一充电盒通过近距离通信与第二充电盒确定通信频道;所述第一充电盒将第一移动终端发送的信息转发值所述第二充电盒,以使得第二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二充电盒接收所述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盒和所述第二充电盒设置旋钮和/或近距离通信模块,所述旋钮和/或所述近距离通信模块用于确定通信频道。
16.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权利要求9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17.一种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9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CN202010099882.7A 2020-02-18 2020-02-18 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Pending CN1133475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9882.7A CN113347509A (zh) 2020-02-18 2020-02-18 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9882.7A CN113347509A (zh) 2020-02-18 2020-02-18 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7509A true CN113347509A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67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9882.7A Pending CN113347509A (zh) 2020-02-18 2020-02-18 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4750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5107A (zh) * 2021-09-22 2021-12-21 南京大鱼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真无线立体声耳机的对讲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6405801A (zh) * 2023-05-31 2023-07-07 中瑞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预警播报的对讲机系统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63146U (zh) * 2009-07-15 2010-08-25 北京蓝天海燕高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式无线对讲耳机
EP2237582A1 (en) * 2009-04-01 2010-10-06 Oticon A/S A method of pairing wireless devices
CN101867845A (zh) * 2010-06-03 2010-10-20 李振刚 基于窗口对讲机的无线呼叫系统
CN106100665A (zh) * 2016-07-25 2016-11-09 泉州欧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32频道附带蓝牙数据传输对讲机
CN106230460A (zh) * 2016-08-15 2016-12-14 广东远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遥控蓝牙耳机的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头盔交互系统
KR101745866B1 (ko) * 2016-03-24 2017-06-12 주식회사 블루콤 다자간 통신 기능을 포함하는 블루투스 헤드셋
CN206422554U (zh) * 2016-02-19 2017-08-18 音来多(开曼)控股有限公司 充电系统及具有该充电系统的电子设备
WO2017156912A1 (zh) * 2016-03-17 2017-09-21 深圳捷仕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对讲功能的移动通讯装置
CN108600892A (zh) * 2018-06-15 2018-09-2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升级方法、装置、无线耳机、tws耳机及充电盒
CN109525012A (zh) * 2018-11-27 2019-03-26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9600694A (zh) * 2019-01-16 2019-04-0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的配对方法、装置、终端及充电盒
CN109688506A (zh) * 2019-02-14 2019-04-26 深圳市领芯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ai功能的无线耳机充电盒及其使用方法
US10412567B1 (en) * 2018-09-29 2019-09-10 Bestechnic (Shanghai) Co., Ltd.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d on indirect transmission of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WO2019237464A1 (zh) * 2018-06-12 2019-12-1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单线连接的方法、装置、无线耳机及充电盒
CN110708615A (zh) * 2019-08-29 2020-01-17 广东思派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ws耳机实现的对讲系统及对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37582A1 (en) * 2009-04-01 2010-10-06 Oticon A/S A method of pairing wireless devices
CN201563146U (zh) * 2009-07-15 2010-08-25 北京蓝天海燕高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式无线对讲耳机
CN101867845A (zh) * 2010-06-03 2010-10-20 李振刚 基于窗口对讲机的无线呼叫系统
CN206422554U (zh) * 2016-02-19 2017-08-18 音来多(开曼)控股有限公司 充电系统及具有该充电系统的电子设备
WO2017156912A1 (zh) * 2016-03-17 2017-09-21 深圳捷仕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对讲功能的移动通讯装置
KR101745866B1 (ko) * 2016-03-24 2017-06-12 주식회사 블루콤 다자간 통신 기능을 포함하는 블루투스 헤드셋
CN106100665A (zh) * 2016-07-25 2016-11-09 泉州欧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32频道附带蓝牙数据传输对讲机
CN106230460A (zh) * 2016-08-15 2016-12-14 广东远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遥控蓝牙耳机的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头盔交互系统
WO2019237464A1 (zh) * 2018-06-12 2019-12-1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单线连接的方法、装置、无线耳机及充电盒
CN108600892A (zh) * 2018-06-15 2018-09-2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升级方法、装置、无线耳机、tws耳机及充电盒
US10412567B1 (en) * 2018-09-29 2019-09-10 Bestechnic (Shanghai) Co., Ltd.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d on indirect transmission of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CN109525012A (zh) * 2018-11-27 2019-03-26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9600694A (zh) * 2019-01-16 2019-04-0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的配对方法、装置、终端及充电盒
CN109688506A (zh) * 2019-02-14 2019-04-26 深圳市领芯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ai功能的无线耳机充电盒及其使用方法
CN110708615A (zh) * 2019-08-29 2020-01-17 广东思派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ws耳机实现的对讲系统及对讲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作晏, 甘云祥: "无线电磁听音原理", 哈尔滨学院学报, no. 05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5107A (zh) * 2021-09-22 2021-12-21 南京大鱼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真无线立体声耳机的对讲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6405801A (zh) * 2023-05-31 2023-07-07 中瑞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预警播报的对讲机系统
CN116405801B (zh) * 2023-05-31 2023-09-08 中瑞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预警播报的对讲机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90125B (zh) 经由中间设备在主机设备和附件之间传输信息
EP2605566B1 (en)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 data signal in a network, method, mobile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3825635A (zh) 一种利用蓝牙耳机共享音频的方法
CN103248434A (zh) 一种电子电器设备的通信方法
CN113347509A (zh) 对讲系统和对讲设备交互方法
CN109168101A (zh) 耳机盒、耳机套装和耳机连接方法
CN104300999A (zh) 一种通过手机实现对讲机功能的外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410950A (zh) 一种数据共享方法、装置及系统
CN205725981U (zh) 一种具备数模对讲机功能的手机
CN103686295A (zh) 一种机顶盒与移动终端共享蓝牙功能的方法及系统
CN104793587B (zh) 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设备、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12492433A (zh) 一种充电盒、无线耳机与无线耳机充电系统
CN113645573B (zh) 耳机配置数据共享方法、耳机及存储介质
CN206460413U (zh) 一种虚拟现实vr设备
CN111263343B (zh) 一种适用于hud且基于蓝牙的多端音频交互系统
KR20190047559A (ko) 블루투스 이어폰 장치를 이용한 오티피 제공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04498356U (zh) 可分离的环绕音箱系统
CN110381418B (zh) 扬声设备、中转设备以及移动终端
CN109743715B (zh) 一种处理方法和系统、电子设备
US20160219324A1 (en) Smartphone television
CN203243326U (zh) 无线级联音响及系统
CN114268896B (zh) 一种组合音箱的配置方法、音箱和电子设备
CN204616018U (zh) 一种可分享式音乐耳机
CN204721616U (zh) 一种无线通讯装置及系统
CN105812546B (zh) 一种闹钟控制方法和闹钟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5813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