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29596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29596B
CN113329596B CN202110604044.5A CN202110604044A CN113329596B CN 113329596 B CN113329596 B CN 113329596B CN 202110604044 A CN202110604044 A CN 202110604044A CN 113329596 B CN113329596 B CN 1133295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uction
heat
battery
layer
direc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040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29596A (zh
Inventor
张明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0404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295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29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9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29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95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电池,热源器件,均温组件,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定向导热组件,定向导热组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面和第二导热面,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电池贴合,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面和第二导热面,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电池贴合,所述第一导热面朝向所述第二导热面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导热面朝向所述第一导热面的导热能力。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对电池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电子设备内部的发热器件诸如CPU的发热也越来越高。
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内部设计散热结构诸如热铜管、石墨片作为散热板材来对电子设备内部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对电池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电池;
热源器件;
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以及
定向导热组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面和第二导热面,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电池贴合;
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面和第二导热面,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电池贴合,所述第一导热面朝向所述第二导热面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导热面朝向所述第一导热面的导热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电池;
热源器件;
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以及
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均温组件之间,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能够在隔热状态和散热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在所述散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在所述隔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
在所述散热状态下,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能够把所述电池所散发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均温组件;
在所述隔热状态下,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能够阻止所述热源器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均温组件传递到所述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在电池表面能够贴合定向导热组件,定向第一定向导热组件能够在电池需要散热时对电池进行散热。定向第一定向导热组件还能够在电池外界温度过高时减少外界温度朝向电池传导,对电池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以下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导热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和驱动组件配合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具体结构主视图。
图18为图17所示电子设备的侧视图。
图19为图17所示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20为图17所示电子设备的仰视图。
图21为图17所示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22为图17所示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23为图17所示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电路板110、电池120、第一均温组件130、载体140和第二均温组件150。该电子设备100可以是具有电路板110和电池120的设备,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110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器件,诸如设置于电路板110一面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热源器件111以及设置于电路板110另一面的一个或多个第二热源器件11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电池120可为电子设备100的器件供电,诸如为电路板110的器件供电。电池120与电路板110电性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所限定的“电性连接”可以理解为两个器件之间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以实现通电或通信。其中有线连接可以理解为两个器件之间通过信号线诸如铜线连接或者两个器件之间直接通过焊点或焊盘焊接在一起。其中无线连接可以理解为两个器件通过无线的方式通信或通电。本申请实施例电池120和电路板110相互间隔设置,即电池120和电路板110不接触。本申请实施例电池120和电路板110电性连接通过信号线连接。
载体140承载电路板110和电池120,电路板110和电池120并排排列于载体140的同一面。载体140可以采用导热金属载体。为了提升载体140的散热性能,还可以在载体140上设置其他散热结构,诸如载体140包括金属材质结构、设置于金属材质结构的一个均温组件诸如第二均温组件150,该第二均温组件150可以设置于载体140靠近所述电池120及电路板110的一面,也可以设置于载体140远离电池及电路板110的一面,还可以内嵌于载体140内。该第二均温组件150可以称为均热板(Vapor Chamber,VC)。
其中电路板110的一部分热源器件诸如一个或多个第一热源器件111与载体140的一面贴合,或者说接触,还可以理解为抵接。电池120的一面与载体140的一面贴合,或者说接触,还可以理解为抵接。
第一均温组件130与电路板110上的一部分热源器件诸如一个或多个第二热源器件112贴合,以及第一均温组件130与电池120远离载体140的一面贴合。第一均温组件130位于电路板110和电池120的同一侧。该第一均温组件130可以称为均热板。
第一均温组件130和第二均温组件150均可以为电池120及电路板110上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一热源器件111和第二热源器件散热。
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外壳170,外壳170盖设住第一均温组件130。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外壳160,外壳160盖设住第二均温组件150。
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屏160,显示屏160盖设住第二均温组件150。显示屏160可以与电池120及电路板110电性连接,显示屏160可以显示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100中第一均温组件130外侧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外壳170,也可以设置其他结构比如显示屏。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中的第二均温组件150外侧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外壳160,也可以设置其他结构比如显示屏。
本申请实施例相比采用单散热板结构可以提升散热效果。
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散热路径大致为:
电路板110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一热源器件111的热量传递至载体140,热量向上经过第二均温组件150及显示屏或者说外壳160,将热量散失到环境中。电路板110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二热源器件112的热量向下依次经过电池120、第一均温组件130和外壳170,将热量散失到环境中。
由于电子设备100对外部结构诸如显示屏160和外壳170的表面温度要求高,以避免产生低温烫伤的风险,产品内部功耗限制在较低的范围内,内部整体温度较低。在该条件下,电池120可以直接和载体140接触,并成为散热路径上重要的一部分。当电池120处于充电状态下(电池120自身发热功耗较大),由于载体140的均温作用,电池120得到较好的散热,使其维持在较低的工作温度下。对于电子设备100(如手机)的散热方案中,电池120非散热瓶颈点,显示屏160和外壳170是产品的散热瓶颈点,因此在该散热方案中努力的主要方向为提升载体140、第一均温组件130及第二均温组件150的均温能力。
以上散热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子设备100的散热性能。然而电子设备100在散热过程中,电池120是散热过程中导热的一部分。实际应用中电池120无法承受过高的热量。由此本申请图1所示实施例所界定的散热方案适用于电子设备100的整机功耗处于较低的条件状态,或者理解为不会额外对电池120造成损害的条件。对于具有更高整机功耗的电子设备,或者说温度可能超过电池120承受的条件,如5G Mi-Fi(Mobile WIFI)设备,其表面温升更高,在该条件下,上述散热方案将无法满足具有更高整机功耗的电子设备中的电池散热要求。主要原因是功耗较高时,电子器件的温度也会显著提升,温度值较高,若电池通过载体直接和电路板的器件相连接,并作为散热路径上重要的一部分,电池会被加热至较高的温度,从实践结果来看,该方案会导致5G Mi-Fi设备内部电池超过60℃,易引发电池鼓包,寿命缩短甚至爆炸的风险。
其中5G Mi-Fi是一个便携式宽带无线装置,可以集调制解调器、路由器和接入点三者功能。内置调制解调器可接入一个无线信号,内部路由器可在多个用户和无线设备间共享这一连接。
因此,该散热方案在更高功耗时,对电池的散热存在伤害。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在散热过程中可以对电池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过高温度对电池造成损害。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电池220和导热组件诸如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该电子设备200可以是具有电池220和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设备,诸如手机、平板电脑、5G Mi-Fi设备等。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可以对电池220进行散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也可以对电池220进行保护以防止外部热量过多的传导至电池220,而保持电池220不会达到过高温度,对电池220起到保护作用。即本申请实施例在电池220需要进行散热时,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能够对电池220进行散热,以将电池220的热量传导至外界。电池220外部周围的温度过高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能够防止电池220周围的温度传导至电池220,以对电池220起到保护作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能够同时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1)在电池220放电状态下,电池220自身功耗低,需满足隔热要求,以保证电池220不会被功耗器件加热而升温严重。从而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可以满足电池220的隔热要求,以保证电池220不会被功耗器件加热而升温严重,对电池220起到保护作用。需要隔热时,电池模块周围温度低,器件和相应的均温材料温度高。
(2)在电池充电状态下,由于此时电池220内部功耗较高,需要电池220具有较好散热条件,确保充电时产生的热量可以及时散失,避免电池220温升过高。需要散热时,电池220温度高,外部器件和均温材料温度相对低。因此考虑以上特点,本申请实施例设计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使电池220在不同的状态下满足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下面对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实现上述功能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导热面281和第二导热面282,第一导热面281可以与电池220的一面贴合,第二导热面282远离电池220。第一导热面281朝向第二导热面282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二导热面282朝向第一导热面281的导热能力。即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面281朝向第二导热面282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面282朝向第一导热面281的导热能力。
在电池220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或者在电池220处于充电状态下,因第一导热面281朝向第二导热面282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二导热面282朝向第一导热面281的导热能力,从而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第一导热面281朝向第二导热面282能够加快散热,以确保电池220的温度不会过高。
在电池220的温度不高于该预设温度时,或者在电池220处于放电状态下,因第一导热面281朝向第二导热面282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二导热面282朝向第一导热面281的导热能力,从而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第二导热面282朝向第一导热面281传导热量的能力较低,以防止电池220外部的温度过多传导至电池220,进而可以防止电池220的温度过高,可以对电池220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电池220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或者在电池220处于充电状态下,因第一导热面281朝向第二导热面282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二导热面282朝向第一导热面281的导热能力,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第二导热面282朝向第一导热面281传导热量的能力较低,同样可以防止电池220外部的温度过多传导至电池220,进而可以防止电池220的温度过高,可以对电池220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其中该预设温度可以为50摄氏度、51摄氏度、55摄氏度、57摄氏度、59摄氏度、60摄氏度等。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温度可以跟随不同电池的耐热程度进行设定。若电池的耐热程度较差,该预设温度的数值可以设置相对较小,比如48摄氏度、52摄氏度等。若电池的耐热程度较好,该预设温度的数值可以设置相对较大,比如56摄氏度、58摄氏度、59摄氏度、59.5摄氏度、60摄氏度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预设温度不高于60摄氏度。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可以应用于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中,以减少其他器件诸如热源器件或者说功耗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电池220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可以理解为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一种实现方式。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导热面281A和第二导热面282A,第一导热面281A可以与电池220的一面贴合,第二导热面282A远离电池220。第一导热面281A朝向第二导热面282A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二导热面282A朝向第一导热面281A的导热能力。即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面281A朝向第二导热面282A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面282A朝向第一导热面281A的导热能力。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包括负温度系数材料,诸如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采用负温度系数材料制作成型。负温度导热系数材料是指该材料的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导热系数为单位长度和温差条件下通过材料的热量大小,恒量材料传热性能的物理量。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的材料包括硅、铋、蓝宝石以及石英等负温度系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导热面281A的面积小于第二导热面282A的面积,从而确保第一导热面281A朝向第二导热面282A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二导热面282A朝向第一导热面281A的导热能力。
第一导热面281A的面积至第二导热面282A的面积逐渐增加,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导热面281A朝向第二导热面282A传导热量均匀。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热面281A的面积至第二导热面282A的面积也可以不逐渐增加,诸如第一导热面281A和第二导热面282A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台阶结构,再比如第一导热面281A和第二导热面282A之间具有多个凹槽结构。
当电池220处于放电状态或者温度不高于预设温度时,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面281A温度相对较低,而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面282A温度相对较高,由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具有一定的温度梯度,其大部分材料处于温度相对较高的状态,此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的导热系数较低,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当电池220处于充电状态或者电池220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面281A温度相对较高,而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面282A温度相对较低,其大部分材料处于温度相对较低的状态,此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的导热系数较高,可以对电池220进行散热。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B可以应用于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中,以减少其他器件诸如热源器件或者说功耗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电池220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B可以理解为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一种实现方式。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B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导热面281B和第二导热面282B,第一导热面281B可以与电池220的一面贴合,第二导热面282B远离电池220。第一导热面281B朝向第二导热面282B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二导热面282B朝向第一导热面281B的导热能力。即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B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面281B朝向第二导热面282B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B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面282B朝向第一导热面281B的导热能力。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B包括正温度系数材料,诸如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B采用正温度系数材料制作成型。正温度系数导热材料是指该材料的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B的材料包括石墨材料、碳纳米管等材料正温度系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导热面281B的面积大于第二导热面282B的面积,从而确保第一导热面281B朝向第二导热面282B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二导热面282B朝向第一导热面281B的导热能力。
第一导热面281B的面积至第二导热面282B的面积逐渐减小,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导热面281B朝向第二导热面282B传导热量均匀。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热面281B的面积至第二导热面282B的面积也可以不逐渐减小,诸如第一导热面281B和第二导热面282B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台阶结构,再比如第一导热面281B和第二导热面282B之间具有多个凹槽结构。
当电池220放电或者温度不高于预设温度时,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面281A温度相对较低,而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面282A温度相对较高,由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具有一定的温度梯度,其小部分材料处于温度相对较高的状态,此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的导热系数较低,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当电池220充电或者电池220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面281A温度相对较高,而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面282A温度相对较低,其大部分材料处于温度相对较高的状态,此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A的导热系数较高,可以对电池220进行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单层结构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可以实现对电池220的散热或者保护。下面从多层结构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能够实现对电池220的散热或者保护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C可以应用于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中,以减少其他器件诸如热源器件或者说功耗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电池220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C可以理解为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一种实现方式。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C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导热面281C和第二导热面282C,第一导热面281C可以与电池220的一面贴合,第二导热面282C远离电池220。第一导热面281C朝向第二导热面282C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二导热面282C朝向第一导热面281C的导热能力。即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C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面281C朝向第二导热面282C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C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面282C朝向第一导热面281C的导热能力。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C可以包括第一导热层283C、第二导热层284C和连接层285C,连接层285C连接第一导热层283C和第二导热层284C。第一导热面281C位于第一导热层283C远离连接层285C的一面,第二导热面282C位于第二导热层284C远离连接层285C的一面。
第一导热层283C包括正温度系数材料,第二导热层284C采用负温度系数材料,连接层285C采用导热材料。当电池220处于放电状态或者温度不高于预设温度时,电池220的温度相对较低,电池220外部的温度相对较高。因电池220外部的温度相对较高,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层284C温度会随之较高,该状态下第二导热层284C导热系数较低。因电池220的温度相对较低,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层283C温度相对较低,该状态下第一导热层283C同样也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因此,当电池220处于放电状态或者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C整体上处于低导热系数状态,可以对电池220起到隔热作用。
当电池220处于充电状态或者电池220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电池220的温度相对较高,电池220外部的温度相对较低。因电池220外部的温度相对较低,远离电池220的第二导热层284C温度会相对较低,该状态下第二导热层284C导热系数较高。因电池220的温度相对较高,贴合电池220的第一导热层283C温度随之较高,该状态下第一导热层283C同样也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因此,当电池220处于充电状态或者电池220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或电池220温度等于预设温度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C整体上处于高导热系数状态,可以对电池220起到有效的散热作用。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导热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示意图。由图6可知,正温度系数导热材料是指该材料的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负温度导热系数材料是指该材料的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D可以应用于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中,以减少其他器件诸如热源器件或者说功耗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电池220中。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D可以理解为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D包括第一导热层283D和第二导热层284D。
第一导热层283D包括第一基层283D1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热块,第一基层283D1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热块能够根据温度的变化沿平行于第一基层方向伸展或收缩。第一基层283D1远离第一导热块的一面可与电池220贴合,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基层283D1与电池220贴合的一面定义为第一导热面281D。
第二导热层284D包括第二基层284D1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块,第二基层284D1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块能够根据温度的变化沿平行于第一基层283D1方向伸展或收缩。第二导热层284D远离第二导热块的一面与第一导热面281D相反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二导热层284D远离第二导热块的一面定义为第二导热面282D,第二导热面282D远离电池220。
第一基层283D1和第二基层284D1相互间隔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热块和第二基层284D1相互间隔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块和第一基层283D1相互间隔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热块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块位于第一基层283D1和第二基层284D1之间。
其中第一导热块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第二导热块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导热块为两个、以及第二导热块为两个为例进行说明。两个第一导热块诸如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导热块283D2和第一导热快283D3,两个第二导热快诸如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二导热快284D2和第二导热快284D3。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导热块283D2和第一导热快283D3位于第二导热快284D2和第二导热快284D3之间。即第二导热快284D2和第二导热快284D3均位于第一导热块283D2和第一导热快283D3外侧。
当第一基层283D1远离第一导热块283D2或第一导热快283D3的一面的温度大于第二基层284D1远离第二导热快284D2或第二导热快284D3的温度时,第一基层283D1、第一导热块283D2及第一导热快283D3能够沿平行于第一导基层283D1方向伸展,第二基层284D1、第二导热快284D2及第二导热快284D3能够沿平行于第一基层283D1方向收缩,使得一个第一导热块和一个第二导热块相互贴合。诸如第一导热块283D2和第二导热快284D2贴合,以及第一导热快283D3和第二导热快284D3贴合。可以对电池220起到有效的散热作用。
当第一基层283D1远离第一导热块283D2或第一导热快283D3的一面的温度不大于第二基层284D1远离第二导热快284D2或第二导热快284D3的温度时,第一基层283D1、第一导热块283D2及第一导热块283D3能够沿平行于第一导基层283D1方向收缩,第二基层284D1、第二导热快284D2及第二导热快284D3能够沿平行于第一基层283D1方向伸展,使得所有第一导热块和所有第二导热块相互间隔。诸如第一导热块283D2和第二导热快284D2相互间隔,以及第一导热快283D3和第二导热快284D3相互间隔。可以对电池220起到隔热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D能够采用材料热膨胀原理实现对电池220的导热和隔热状态,从而实现智能热保护。第一基层283D1、第一导热块283D2、第一导热块283D3、第二基层284D1、第二导热快284D2及第二导热快284D3可热膨胀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如铝、聚乙烯、有机玻璃等材料。
当电池220放电时,第一导热层283D的第一导热面281D温度相对较低,第二导热层284D的第二导热面282D温度相对较高,低温处的材料进行收缩形变,高温处的材料进行热膨胀,使得第一导热块283D2及第一导热块283D3与第二导热快284D2及第二导热快284D3产生间隙。因此热面(第二导热面282D)向冷面(第一导热面281D)传热受阻,对电池220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
当电池220充电时,第一导热层283D的第一导热面281D温度相对较高产生膨胀,第二导热层284D的第二导热面282D温度相对较低产生收缩,使得第一导热块283D2及第一导热块283D3与第二导热快284D2及第二导热快284D3贴合,即第一导热块283D2和第二导热快284D2贴合,以及第一导热快283D3和第二导热快284D3贴合。热量可以有效地从热面(第一导热面281D)传递至冷面(第二导热面282D),可以对电池220进行有效地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220放电可以理解为电池220处于放电状态,电池220充电可以理解为电池220处于充电状态。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驱动组件201。驱动组件201可以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在散热状态和隔热状态之间切换,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在散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在隔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导热面281和第二导热面282,第一导热面281可以与电池220的一面贴合,第二导热面282远离电池220。
当第一导热面281的温度高于第二导热面282的温度,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散热状态,可以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散热。当第一导热面281的温度不高于第二导热面282的温度,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隔热状态,起到隔热作用,能够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保护。
当电池220处于充电状态,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散热状态,可以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散热。当电池220处于非充电状态,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隔热状态,起到隔热作用,能够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保护。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200还包括处理器202,处理器202和驱动组件201电性连接,处理器202可以控制驱动组件201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状态。诸如处理器202被配置为:当第一导热面281的温度高于第二导热面282的温度,控制驱动组件201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散热状态,可以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散热。当第一导热面281的温度不高于第二导热面282的温度,控制驱动组件201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隔热状态,起到隔热作用,能够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保护。
处理器202还被配置为:当电池220处于充电状态,控制驱动组件201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散热状态,可以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散热。当电池220处于非充电状态,控制驱动组件201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隔热状态,起到隔热作用,能够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是电子设备200的处理器202直接获知到电池220的当前状态,比如处于充电状态、放电状态,此时处理器202可以直接根据电池220的状态来控制驱动组件201控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状态。
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检测器检测当前电池220一侧的温度高低,处理器202根据该检测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再确定是否控制驱动组件201来控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状态。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检测器203,该检测器203可以是温度检测器。检测器203和处理器202电性连接,检测器203可以检测电池220侧的温度值,处理器202可以获取该检测器203所检测到的温度值,并根据该温度值确定是否控制驱动组件201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状态。比如处理器202确定检测器203所检测到的温度值大于预设温度,则处理器202控制驱动组件201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散热状态,可以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散热。比如处理器202确定检测器203所检测到的温度值不大于预设温度,则处理器202控制驱动组件201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处于隔热状态,起到隔热作用,能够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保护。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和驱动组件配合的第一种示意图。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可以应用于图2、图8-图10所示电子设备200中,以减少其他器件诸如热源器件或者说功耗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电池220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可以理解为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一种实现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可以是单层结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包括铁电聚合物聚偏乙烯材料。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导热面281E和第二导热面282E,第一导热面281E可以与电池220的一面贴合,第二导热面282E远离电池220。
驱动组件201可以包括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第一电极结构2011的极性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的极性相反,第一电极结构2011设置于第一导热面281E,第二电极结构2012设置于第二导热面282E。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能够产生电场,诸如通过处理器202控制产生电场。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产生的电场能够转换采用铁电聚合物聚偏乙烯材料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的内部电场方向。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由电致变导热系数构成,电场对内部分子键起到定向极化作用,降低声子散射,提升导热效率。从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产生的电场能够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在散热状态和隔热状态之间切换。
本申请实施例在电池220放电时,处理器202可以控制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去除或减弱电场,使得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对电池220起到保温作用。在电池220充电时,处理器202可以控制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施加或增强电场,使得处理器202可以控制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获得较高的导热系数,对电池220起到良好的散热作用。可以将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去除或减弱电场理解为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产生的电场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为散热状态。
当第一导热面281的温度高于第二导热面282的温度,处理器202可以控制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施加或增强电场,使得处理器202可以控制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获得较高的导热系数,对电池220起到良好的散热作用。处理器202可以控制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去除或减弱电场,使得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对电池220起到保温作用,能够对电池220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将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施加或增强电场理解为第一电极结构2011和第二电极结构2012产生的电场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E为隔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还可以是多层结构。诸如第一定向导热组件采用至少两层结构,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至少两层结构连接在一起或者相互间隔开。其中,散热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至少两层结构连接在一起,还可以理解为所有层结构连接在一起。隔热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至少两层结构间隔开,还可以理解为任意两层结构间隔开。
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向导热组件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的另一状态示意图。该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F可以应用于图2、图8-图11所示电子设备200中,以减少其他器件诸如热源器件或者说功耗器件的热量传递至电池220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F可以理解为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一种实现方式。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F包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导热面281F和第二导热面282F,第一导热面281F可以与电池220的一面贴合,第二导热面282F远离电池220。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F可以是多层结构,比如三层结构,包括第一导热层283F、第二导热层284F和形变层285F。第一导热层283F位于形变层284F的一侧,第二导热层284F位于形变层284F的另一侧,即形变层285F设置于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之间。第一导热面281F位于第一导热层283F远离形变层285F的一面,第二导热面282F位于第二导热层284F远离形变层285F的一面。
驱动组件201可以驱动第一导热层283F、第二导热层284F和形变层285F三者之间产生状态的变化,比如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第一导热层283F、第二导热层284F和形变层285F三者贴合在一起,再比如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第一导热层283F、第二导热层284F和形变层285F三者中的至少两者相互间隔开。
本申请实施例形变层285F可产生形变,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形变层285F在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之间产生形变,以连接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形变层285F在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之间产生形变,以将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间隔开。
散热状态为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通过形变层285F连接,隔热状态为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通过形变层285F间隔开。即在散热状态下,形变层285F能够与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连接,或者说形变层285F能够与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贴合。在隔热状态下,形变层285F能够与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中的一者连接,诸如形变层285F与第一导热层283F连接,形变层285F与第二导热层284F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在隔热状态下,形变层285F也可以与第一导热层283F间隔,形变层285F与第二导热层284F连接。还需要说明的是,在隔热状态下,形变层285F能够与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两者均间隔。
下面以其中一种方式为例进行说明,诸如在隔热状态下,形变层285F与第一导热层283F连接,形变层285F与第二导热层284F间隔。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1包括设置于形变层285F的第一电极层,以及设置于第二导热层284F的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的极性和第二电极层的极性相反,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能够产生电位差,使得形变层285F产生形变,以连接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或者将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间隔开。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1包括设置于形变层285F的第一磁性件,以及设置于第二导热层284F的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能够产生电磁场,使得形变层285F产生形变,以连接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或者将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间隔开。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形变层285F采用压电材料,驱动组件201包括设置于形变层285F不同位置的第一电极结构和第二电极结构,第一电极结构和第二电极结构能够产生电磁场,使得形变层285F产生形变,以连接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或者将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间隔开。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01包括设置于形变层285F的传动件和用于驱动传动件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能够在通电状态下驱动形变层285F产生形变,以连接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或者将第一导热层283F和第二导热层284F间隔开。
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F也可以采用两层结构,诸如可以将第一导热层283F和形变层285F设计成一层结构。再比如将第二导热层284F和形变层285F设计成一层结构。驱动组件201能够驱动该两层结构在不同状态之间切换。应理解,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F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层结构,比如四层结构等。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能够在隔热状态和散热状态之间切换,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在散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大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在隔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在所述散热状态下,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能够把电池120所散发的热量传递到第一均温组件130。在所述隔热状态下,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能够阻止热源器件如第一热源器件111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均温组件130传递到电池120。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隔热状态和散热状态的切换可以是由驱动组件实现,也可以是由外界环境因素改变比如温度改变。
请继续参阅图2,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210和第一均温板230。电路板210和电池220电性连接,电路板210与电池220以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并排设置,且电路板210与电池220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间隔设置。
第一均温组件230与电路板210上的一部分热源器件诸如一个或多个第二热源器件212贴合,以及第一均温组件230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远离电池220的一面贴合,即第一均温组件230与电路板210上的一部分热源器件诸如一个或多个第二热源器件212贴合,以及与第二导热面282贴合。第一均温组件230位于电路板210和电池220的同一侧,或者理解为第一均温组件230位于电路板210和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的同一侧。
电路板210上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二热源器件212直接与第一均温组件230贴合,可以直接将热量传递至第一均温组件230,第一均温组件230能够将第二热源器件212所传导过来的热量扩散开,同时将热量传递至外界,实现散热。实际散热过程中,第二热源器件212的热量传递到第一均温组件230,第一均温组件230将热量扩散开会扩散到第一均温组件230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贴合的位置处。
当第一均温组件230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贴合的位置的热量升高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能够减少第一均温组件230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贴合位置的热量朝向电池220的一面传递,能够对电池220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防止电池220因电路板210上热源器件的热量传递而导致升温过高。
当第一均温组件230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贴合的位置的温度高于电池温度时,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能够减少第一均温组件230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贴合位置的热量朝向电池220的一面传递,能够对电池220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防止电池220因电路板210上热源器件的热量传递而导致升温过高。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在电池220表面贴合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能够在电池220需要散热时对电池220进行散热。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还能够在电池220外界温度过高时减少外界温度朝向电池220传导,诸如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还能够在第一均温组件230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贴合的位置的温度过高时减少第一均温组件230温度朝向电池220传导,对电池220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请继续参阅图2,电子设备200还包括载体240,载体240承载电路板210和电池220,电路板210和电池220并排排列于载体140的同一面。载体240可以采用导热金属载体。电路板210的一部分热源器件诸如一个或多个第一热源器件211与载体240的一面贴合,电路板210位于第一均温组件230和载体240之间。电池220的一面与载体240的一面贴合,电池220位于载体240和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设置于载体240和电池220之间也是可以的。
请继续参阅图2,电子设备200还包括第二均温组件250,第二均温组件250设置于载体240远离电池220以及电路板210的一面。第二均温组件250可以将电池220、电路板210传动到载体240的热量传导至外界。
请继续参阅图2,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外壳270,外壳270盖设住第一均温组件230。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包括外壳260,外壳260盖设住第二均温组件250。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屏260,显示屏260盖设住第二均温组件250。显示屏260可以与电池220及电路板210电性连接,显示屏260可以显示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200中第一均温组件230外侧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外壳270,也可以设置其他结构比如显示屏。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中的第二均温组件250外侧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外壳260,也可以设置其他结构比如显示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载体240同时与电池220及电路板210贴合,电路板210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一热源器件211可以通过第二均温组件250以及载体240传导至电池220。其可以应用于电路板210的热源器件的功耗在W1。为了提升电子设备200的整体散热性能,以应用于更高功耗的热源器件,本申请其他实施例可以设置两个不同的载体结构。
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电路板310、电池320、第一均温组件330、第一载体341、第二载体342、第二均温组件350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380。电路板310和电池320并排排列、且相互间隔设置,第一定向导热组件380贴合于电池320的一面,第一均温组件330与电路板310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二热源器件312贴合,以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380远离电池320的一面贴合。即第一定向导热组件380位于电池320和第一均温组件330之间。
第一载体341承载电路板310,第一载体341可以与电路板310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一热源器件311贴合,电路板310位于第一载体341和第一均温组件330之间。第二载体342承载电池320,第二载体342可以与电池320的一面贴合,电池320位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380和第二载体342之间。第二均温组件350与第一载体341远离电路板310的一面贴合,以及与第二载体342远离电池320的一面贴合,第一载体341位于电路板310和第二均温组件350之间,第二载体342位于电池320和第二均温组件350之间,第一载体341和第二载体342可以并排排列。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380可以参阅以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在此不再赘述。
电子设备300与电子设备200的区别在于:电子设备300的载体340包括第一载体341和第二载体342,而电子设备200的载体240为一个整体结构,比如金属材质采用一体加工成型的方式成型。第一载体341和第二载体342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通过纳米注塑工艺、机械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第一载体341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材料,比如金属材质,其具有良好的散热作用。第二载体342可以采用具有隔热作用的材料,比如PC塑料、隔热气凝胶,能够减少第二载体342外侧的热量过多传导至电池320,对电池320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使得电路板310的热源器件能够具有更高的功耗,比如W2,W2大于W1。
可以理解的是,只要第二载体342的导热能力小于第一载体341的导热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第二载体342外部尤其是电路板310的热源器件的热量过多传导至电池320。
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比如盖设于第二均温组件350外侧的第一结构360和盖设于第一均温组件330外侧的第二结构370,第一结构360可以为外壳结构,也可以为显示屏结构。第二结构370可以为外壳结构,也可以为显示屏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升电子设备内部的器件具有更好的功耗的方式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在电池的两面均设置定向导热组件。诸如定向导热组件包括第一定向导热组件和第二定向导热组件。
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电路板410、电池420、第一均温组件430、第一载体441、第二载体442、第二均温组件450、第一定向导热组件480及第二定向导热组件490。电路板410和电池420并排排列、且相互间隔设置,第一定向导热组件480贴合于电池420的一面,第一均温组件430与电路板410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二热源器件412贴合,以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480远离电池420的一面贴合。即第一定向导热组件480位于电池420和第一均温组件430之间。
第一载体441承载电路板410,第一载体441可以与电路板410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一热源器件411贴合,电路板410位于第一载体441和第一均温组件430之间。第二载体442承载电池420,第二载体442可以与电池420的一面贴合,电池420位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480和第二载体442之间。第二均温组件450与第一载体441远离电路板410的一面贴合,以及与第二定向导热组件490贴合,第二定向导热组件490远离第二均温组件450的一面与第二载体442远离电池420的一面贴合,第一载体441位于电路板410和第二均温组件450之间,第二定向导热组件490位于第二均温组件450和第二载体442之间,第二载体442位于电池420和第二定向导热组件490之间,第一载体441和第二载体442可以并排排列。
电子设备400与电子设备200的区别在于:电子设备400的载体440包括第一载体441和第二载体442,而电子设备200的载体240为一个整体结构,比如金属材质采用一体加工成型的方式成型。第一载体441和第二载体442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通过纳米注塑工艺、机械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当然,第一载体441和第二载体442也可以采用相同材质加工成型。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480及第二定向导热组件490均可以参阅以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定向导热组件490设置于电池420和第二载体442之间也是可以的。
第一载体441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材料,比如金属材质,其具有良好的散热作用。第一载体442可以采用具有隔热作用的材料,比如PC塑料、隔热气凝胶,能够减少第二载体442外侧的热量过多传导至电池420,对电池420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电子设备4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比如盖设于第二均温组件450外侧的第一结构460和盖设于第一均温组件430外侧的第二结构470,第一结构460可以为外壳结构,也可以为显示屏结构。第二结构470可以为外壳结构,也可以为显示屏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定向导热组件490以及第二载体442均可以减少外侧热量过多传导至电池420,使得电路板410的热源器件能够具有更高的功耗,比如W3,W3大于W2。
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500可以包括电路板510、电池520、第一均温组件530、载体540、第二均温组件550、第一定向导热组件580及第二定向导热组件590。电路板510和电池520并排排列、且相互间隔设置,第一定向导热组件580贴合于电池520的一面,第一均温组件530与电路板510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二热源器件512贴合,以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580远离电池520的一面贴合。即第一定向导热组件580位于电池520和第一均温组件530之间。
载体540承载电路板510和电池520,载体540可以与电路板510的热源器件诸如第一热源器件511贴合,电路板510位于载体540和第一均温组件530之间。载体540可以与电池520的一面贴合,电池520位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580和载体540之间。第二均温组件550与载体540远离电路板510的一面贴合,以及与第二定向导热组件590贴合,第二定向导热组件590远离第二均温组件550的一面与载体540远离电池520的一面贴合,载体540位于电路板510和第二均温组件550之间,第二定向导热组件590位于第二均温组件550和载体540之间,载体540还位于电池520和第二定向导热组件590之间。
电子设备500与电子设备200的区别在于:电子设备500的还包括第二定向导热组件590。第一定向导热组件580及第二定向导热组件590均可以参阅以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定向导热组件590设置于电池520和载体540之间也是可以的。
电子设备5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比如盖设于第二均温组件550外侧的第一结构560和盖设于第一均温组件530外侧的第二结构570,第一结构560可以为外壳结构,也可以为显示屏结构。第二结构570可以为外壳结构,也可以为显示屏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定向导热组件590可以减少外侧热量过多传导至电池520,使得电路板510的热源器件能够具有更高的功耗,比如W4,W4大于W1。W4与W2大致相等,W4小于W3。
其中,W1比如为4.5瓦特、4.8瓦特、5瓦特,W2比如为5.2瓦特、5.3瓦特、5.4瓦特、5.5瓦特等,W4比如为5.2瓦特、5.3瓦特、5.4瓦特、5.5瓦特等,W3比如为6瓦特、6.2瓦特、6.3瓦特、6.4瓦特、6.5瓦特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以上各实施方式中,电池320的一面贴合有第一定向导热组件380,以及电池320的另一面采用一相应设计的载体结构诸如第二载体342,第二载体34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池320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在对电池320起到有效散热、有效保护的情况下,还不会增加载体340的厚度,有利于电子设备300轻薄化设计。
下面从具体产品的角度进行举例说明。
请参阅图17-图23,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电路板610、电池620、第一均温组件630、载体640、第二均温组件650以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680。电路板610和电池620并排排列、且相互间隔设置,第一定向导热组件680贴合于电池620的一面,第一均温组件630与电路板610贴合诸如与电路板610的热源器件611贴合,以及第一均温组件630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680远离电池620的一面贴合。即第一定向导热组件680位于电池620和第一均温组件630之间。
载体640承载电路板610和电池620,载体640可以与电路板610贴合,电路板610位于载体640和第一均温组件630之间。载体640可以与电池620的一面贴合,电池620位于第一定向导热组件680和载体640之间。第二均温组件650与载体640远离电路板610及电池620的一面贴合,载体640位于电路板610和第二均温组件650之间,以及载体640位于第二均温组件650和载体640之间。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680可以参阅以上第一定向导热组件280,在此不再赘述。
电子设备6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比如盖设于第二均温组件650外侧的第一结构660和盖设于第一均温组件630外侧的第二结构670,第一结构660可以为外壳结构,也可以为显示屏结构。第二结构670可以为外壳结构,也可以为显示屏结构。
电子设备600还可以包括连接器604,连接器604能够通过充电器为该电子设备600的电池620充电。连接器604也可以通过信号线将电池620与其他设备连通,以为其他设备充电。连接器604还可以通过信号线实现电子设备600与其他设备的通信。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
热源器件;
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以及
定向导热组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面和第二导热面,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电池贴合;
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面和第二导热面,所述第一导热面与所述电池贴合,所述第一导热面朝向所述第二导热面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导热面朝向所述第一导热面的导热能力;
其中,所述导热组件包括正温度系数材料,所述第一导热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导热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导热面的面积至所述第二导热面的面积逐渐减小,或者所述导热组件包括负温度系数材料,所述第一导热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导热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导热面的面积至所述第二导热面的面积逐渐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包括:
第一导热层,包括正温度系数材料;
第二导热层,包括负温度系数材料;以及
连接层,连接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面位于所述第一导热层远离所述连接层的一面,所述第二导热面位于所述第二导热层远离所述连接层的一面。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载体,用于承载所述电池;以及
第二载体,用于承载所述热源器件;
所述均温组件包括:
第一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且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贴合;
第二均温组件,与所述第一载体及所述第二载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载体位于所述第二均温组件和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第二载体位于所述第二均温组件和所述热源器件之间;
所述第一载体能够将所述电池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二均温组件,所述第一载体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载体的导热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包括: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均温组件之间;以及
第二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电池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均温组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载体,用于承载所述热源器件和所述电池,所述电池位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和所述载体之间;
所述均温组件包括:
第一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且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贴合;以及
第二均温组件,设置于所述载体远离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热源器件的一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包括: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均温组件之间;以及
第二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载体和所述电池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载体和所述第二均温组件之间。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
热源器件;
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以及
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均温组件之间,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能够在隔热状态和散热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在所述散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在所述隔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
在所述散热状态下,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能够把所述电池所散发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均温组件;
在所述隔热状态下,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能够阻止所述热源器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均温组件传递到所述电池;
其中,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包括第一导热层和第二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包括第一基层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热块,所述第一基层及所述第一导热块能够根据温度的变化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基层方向伸展或收缩;和所述第二导热层包括第二基层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块,所述第一基层及所述第一导热块能够根据温度的变化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基层方向伸展或收缩;
所述第一基层和所述第二基层相互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热块和所述第二基层相互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块和所述第一基层相互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热块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块位于所述第一基层和所述第二基层之间;
所述第一基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热块的一面用于与所述电池贴合;
当所述第一基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热块的一面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基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热块的温度时,所述第一基层及所述第一导热块平行于所述第一基层方向伸展,所述第二基层及所述第二导热块平行于所述第二基层方向收缩,使得所述第一导热块和所述第二导热块相互贴合;
当所述第一基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热块的一面的温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基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热块的温度时,所述第一基层及所述第一导热块平行于所述第一基层方向收缩,所述第二基层及所述第二导热块平行于所述第二基层方向伸展,使得所述第一导热块和所述第二导热块相互间隔。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
热源器件;
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以及
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均温组件之间,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能够在隔热状态和散热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在所述散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在所述隔热状态下的导热能力;
在所述散热状态下,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能够把所述电池所散发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均温组件;
在所述隔热状态下,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能够阻止所述热源器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均温组件传递到所述电池;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在所述隔热状态和所述散热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当所述定向导热组件采用单层结构时,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包括铁电聚合物聚偏乙烯材料;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结构和第二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结构的极性和所述第二电极结构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电极结构设置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靠近所述电池的一面,所述第二电极结构设置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远离所述电池的一面;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在电场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隔热状态和所述散热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定向导热组件采用至少两层结构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定向导热组件的至少两层结构相互连接或相互间隔开;所述散热状态为所述定向导热组件的至少两层结构相互连接,所述隔热状态为所述定向导热组件的至少两层结构相互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包括:
第一导热层;
第二导热层;和
形变层,可产生形变;
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形变层在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之间产生形变,以连接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或者将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间隔开;
所述散热状态为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通过所述形变层相互连接,所述隔热状态为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通过所述形变层相互间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形变层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形变层的第一电极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热层的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极性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能够产生电位差,使得所述形变层产生形变,以连接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或者将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间隔开;或者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形变层的第一磁性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热层的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能够产生电磁场,使得所述形变层产生形变,以连接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或者将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间隔开;或者
所述形变层采用压电材料,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形变层不同位置的第一电极结构和第二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结构和所述第二电极结构能够产生电磁场,使得所述形变层产生形变,以连接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或者将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间隔开;或者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形变层的传动件和用于驱动所述传动件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能够在通电状态下驱动所述形变层产生形变,以连接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或者将所述第一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导热层间隔开。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驱动组件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当所述定向导热组件靠近所述电池一面的温度高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远离所述电池一面的温度,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处于散热状态;
当所述定向导热组件靠近所述电池一面的温度不高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远离所述电池一面的温度,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处于隔热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驱动组件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当所述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处于散热状态,以将所述电池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均温组件;
当所述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处于隔热状态,以阻止远离所述电池一面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电池。
13.根据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载体,用于承载所述电池;以及
第二载体,用于承载所述热源器件;
所述均温组件包括:
第一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且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贴合;
第二均温组件,与所述第一载体及所述第二载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载体位于所述第二均温组件和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第二载体位于所述第二均温组件和所述热源器件之间;
所述第一载体能够将所述电池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二均温组件,所述第一载体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载体的导热能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包括: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均温组件之间;以及
第二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电池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均温组件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载体,用于承载所述热源器件和所述电池,所述电池位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和所述载体之间;
所述均温组件包括:
第一均温组件,与所述热源器件贴合,且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贴合;以及
第二均温组件,设置于所述载体远离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热源器件的一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导热组件包括:
第一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均温组件之间;以及
第二定向导热组件,设置于所述载体和所述电池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载体和所述第二均温组件之间。
CN202110604044.5A 2021-05-31 2021-05-31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3295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4044.5A CN113329596B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4044.5A CN113329596B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9596A CN113329596A (zh) 2021-08-31
CN113329596B true CN113329596B (zh) 2023-12-12

Family

ID=77422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04044.5A Active CN113329596B (zh) 2021-05-31 2021-05-3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2959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62696U (zh) * 2009-10-31 2010-08-25 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壳体及其电池
CN110708934A (zh) * 2019-10-31 2020-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均温部件及电子设备
CN210137565U (zh) * 2019-04-01 2020-03-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散热板、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2467272A (zh) * 2019-08-21 2021-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62696U (zh) * 2009-10-31 2010-08-25 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壳体及其电池
CN210137565U (zh) * 2019-04-01 2020-03-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散热板、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2467272A (zh) * 2019-08-21 2021-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0708934A (zh) * 2019-10-31 2020-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均温部件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9596A (zh) 202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59527A1 (ja) 複合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パック
CN111564677A (zh) 柔性显示装置
US7595468B2 (en) Passive thermal solution for hand-held devices
US10991869B2 (en) Thermoelectric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ealing materials
US2010010829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mbedded battery cells and thermal management
CN103138027A (zh) 高导热电池组件
EP1316140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enhanced battery life and cooling
WO2022111052A1 (zh) 电子设备
US11757148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20183146A1 (en) Circuit Boar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275559A (zh) 电池组装置
CN113437414A (zh) 一种具有导热缓冲结构的电池模组
CN108110381A (zh) 电池模组及电动车
KR102479967B1 (ko) 전지 모듈
CN210725770U (zh) 一种电子设备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329596B (zh) 电子设备
CN211698908U (zh) 压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3071212U (zh) 电池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13314782B (zh) 散热组件、电池包和机器人
WO2023279090A4 (en) Material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capsulating thermal barrier materials
CN116569386A (zh) 电池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CN219478277U (zh) 一种电子设备
JP2004193066A (ja) 保護素子及び電池パック
CN217064420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终端设备
JPH11145666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