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29441B - 蜂窝电信网络 - Google Patents

蜂窝电信网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29441B
CN113329441B CN202110054983.7A CN202110054983A CN113329441B CN 113329441 B CN113329441 B CN 113329441B CN 202110054983 A CN202110054983 A CN 202110054983A CN 113329441 B CN113329441 B CN 1133294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unit
station unit
data
data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549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29441A (zh
Inventor
R·麦肯齐
F·迈赫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LC
Original Assignee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GB200284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GB2592429A/en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LC filed Critical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LC
Publication of CN113329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9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29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94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14Channel dividing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a single bit stream is divided between several baseband channels and reassembled at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6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04L27/362Modulation using more than one carrier, e.g. with quadrature carriers, separately amplitude modulated
    • H04L27/364Arrangements for overcoming imperfections in the modulator, e.g. quadrature error or unbalanced I and Q lev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4Protocols for data compression, e.g. ROH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2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bearers o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6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 H04W28/0861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between base stations
    • H04W28/0862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between base stations of same hierarchy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04W28/0967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蜂窝电信网络。操作第一基站单元以处理同相和正交IQ数据以供向第二基站单元发送的方法,第一、第二基站单元均为蜂窝电信网络中的分散基站的一部分,方法包括:基于IQ数据准备第一数据分组以供向第二基站单元发送;确定IQ数据与第一数据分组之间的第一误差值;致使向第二基站单元发送第一数据分组;确定第一误差值超过第一误差阈值;响应于该确定:基于数据分组IQ数据准备第二数据分组以供向第二基站单元发送,IQ数据与第一和第二数据分组的组合之间的第二误差值小于第一误差值,以及致使向第二基站单元发送第二数据分组。操作第二基站单元以处理经第一基站处理的第一和第二数据分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组合第一和第二数据分组的步骤。

Description

蜂窝电信网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蜂窝电信网络。
背景技术
蜂窝电信网络可以包括核心网络、无线电接入网络和多个用户设备(UE)。各个UE可以经由无线电接入网络接入核心网络(以及从核心网络到因特网的任何向前连接)。基站是无线电接入网络节点的示例。基站实现称为基带处理的几个功能。在示例中,基带处理包括物理层(PHY)层功能、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功能、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层功能,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功能和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功能。
在实现集中式无线电接入网络(C-RAN)的现代蜂窝电信网络中,基站功能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单元(如果在硬件中实现则在物理上,或者如果在软件定义的网络中实现则在逻辑上)。这些基站被称为“分散(disaggregated)”基站。在C-RAN的双单元示例中,分散基站被分成中央单元(CU)和分布式单元(DU),尽管可以使用其它术语(例如基带单元(BBU)和远程无线电单元(RRU))。CU和DU由前传(fronthaul)链路连接,该前传链路可以是无线或有线(通常是光纤)连接。DU实现至少一组射频(RF)功能(例如,模拟到数字和数字到模拟转换)和可选的一个或更多个基带处理功能。其余的基带处理功能在CU中实现。
在C-RAN的三单元示例中,分散基站被分成CU、DU和无线电单元(RU)。CU和DU由“中传(midhaul)”链路连接,该链路也可以是无线或有线(通常是光纤)连接,并且DU和RU通过前传链路连接。在该实现方式中,RU实现RF功能和可选的一个或更多个基带处理功能(例如,较低PHY),DU实现一些基带功能(例如,较高PHY、MAC和RLC),而CU实现所有剩余的功能(例如,PDCP和RRC)。
CU和DU(以及可选的RU)之间的功能的划分被称为“功能划分”。在多种功能划分中,例如PHY层内划分或RF-PHY层划分,基站单元之间(例如CU和DU之间或DU和RU之间)的通信利用同相和正交(IQ)数据。对于PHY层内划分,基站单元使用频域IQ数据通信,而对于RF-PHY层划分,基站单元使用时域IQ数据通信。
频域IQ数据流中的各个IQ样本表示调制方案的星座点。ORAN前传工作组技术规范“Control,User and Synchronisation Plane Specification”v02.00(在附录D中)规定了各种频域IQ样本结构,其中,在各个频域IQ样本中使用的比特数是变化的。频域IQ样本中的比特数被称为“比特宽度”,并且可以在6到16(包括端值)比特的范围内。这些不同的频域IQ样本比特宽度可使用不同的压缩技术来实现。具有相对较高压缩比的压缩技术导致各个样本相对较少比特(即较低比特宽度),而具有相对较低压缩比的压缩技术导致各个样本相对较多比特(即较高比特宽度)。上述ORAN规范的附录A定义了可以使用的不同压缩技术。导致较低比特宽度的频域IQ样本的压缩技术减少了对于给定频域IQ数据流的前传链路的容量利用,并因此实现较高的数据吞吐量。然而,由于这些压缩技术是有损的(即,它们不是无损的),因此它们也降低了频域IQ数据流的准确性。
时域IQ数据流中的各个IQ样本代表针对单个无线电载波的单个天线的时间样本。CPRI规范V 7.0描述了样本宽度和格式,其能够允许时域IQ样本比特宽度范围在下行中在8到20(包括端值)比特之间的范围而在上行中在4到20(包括端值)比特之间的范围。Alcatel-Lucent会议论文“CPRI compression transport for LTE and LTE-A signal toC-RAN”公开了可用于实现这些不同时域IQ样本比特宽度的示例压缩技术。
IQ数据流的准确性可以被测量为下行链路中误差向量大小(EVM)的减小,或上行链路中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的减小。IQ数据流的误差向量的平均大小被归一化为峰值信号幅度,是EVM。3GPP技术规范36.104“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Base Station(BS)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在部分6.5.2中,将针对E-UTRA载波的多个EVM要求定义为:
调制和编码方案 所要求的最大EVM[%]
QPSK 17.5%
16QAM 12.5%
64QAM 8%
256QAM 3.5%
1024QAM 2.5%
表1:针对最大E-UTRA载波的EVM要求
表1例示了较高阶调制和编码方案(MCS)需要改进的EVM性能,并且对于各个MCS存在最大EVM要求。基站单元因此必须选择MCS和压缩技术的适当组合,使得通信的EVM在最大EVM要求内。如果EVM增加,则基站单元可通过将压缩技术改变为使用较大比特宽度的压缩技术或将MCS改变为具有较大的最大EVM要求的MCS来作出响应。增加比特宽度的响应导致对于给定IQ数据流的前传链路的容量利用的增加(并因此导致可实现的数据吞吐量的降低)。将MCS改变为具有较大的最大EVM要求的MCS的响应限制了频谱效率,并因此降低了整体无线电链路容量(这可以通过在整体无线电链路的前传或另一部分中降低容量来实现)。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操作第一基站单元以处理同相和正交IQ数据以供向第二基站单元发送的方法,所述第一基站单元和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均为蜂窝电信网络中的分散基站的一部分,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IQ数据准备第一数据分组以供向第二基站单元发送;确定IQ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分组之间的第一误差值;致使向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分组;确定所述第一误差值超过第一误差阈值;并且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误差值超过所述第一误差阈值:基于所述IQ数据准备第二数据分组以供向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发送,其中,所述IQ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分组和所述第二数据分组的组合之间的第二误差值小于所述第一误差值,并且致使向所述第二基站单元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分组。
所述第一基站单元和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可以能够通过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连接,致使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分组的步骤可以通过所述第一通信链路进行,并且致使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分组的步骤可以通过所述第二通信链路进行。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可以基于所述第一基站单元与所述第二基站单元之间的单独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可以是逻辑的并且可以基于所述第一基站单元和所述第二基站单元之间的相同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或所述第二通信链路的资源组可以在多个网络运营商间共享。
所述方法可以还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所述第一通信链路还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应当用于发送第一数据分组。
确定所述第一通信链路还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应当用于发送第一数据分组可以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链路的一个或更多个性能度量的比较。
所述第一数据分组和所述第二数据分组可以被压缩。
所述方法可以还包括以下步骤:确定使所述第二误差值小于第二误差阈值的、所述第二数据分组的压缩比。第二误差阈值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误差阈值。
所述分散基站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中央基站单元和至少一个分布式基站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单元为中央基站单元之一或分布式基站单元之一;至少一个中央基站单元、至少一个分布式基站单元和至少一个无线电基站单元,所述第一基站单元为分布式基站单元之一或无线电基站单元之一;或者至少一个中央基站单元、至少一个分布式基站单元、至少一个前传网关FHGW和至少一个无线电基站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单元是分布式基站单元之一或无线电基站单元之一。
在所述第一基站单元与所述第二基站单元之间划分的蜂窝电信协议可以是较高物理层到较低物理层划分或较低物理层到射频层划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操作第二基站单元来处理经第一基站单元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方法处理的第一数据分组和第二数据分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组合所述第一数据分组和第二数据分组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或第二个方面的方法可以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基站单元或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发送在第二基站单元处使用的解压缩操作的指示符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由计算机执行该程序时,该指令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各方面的第一个方面或第二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步骤。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载体介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分散基站的第一基站单元,所述第一基站单元具有被配置成执行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步骤的处理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分散基站的第二基站单元,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具有被配置成执行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的步骤的处理器。
附图说明
为了可以较好地理解本发明,现在将参照附图仅通过示例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集中式无线电接入网络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网络的中央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网络的分布式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由发送节点实现的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5是示例星座图;
图6是例示由接收节点实现的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并且
图7是在对图4的方法的实施方式的增强中由发送节点实现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到图3描述本发明的蜂窝电信网络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包括中央单元(CU)10、分布式单元(DU)20的分散基站1和用户设备(UE)30的集中式无线电接入网络(C-RAN)。CU 10和DU 20由第一前传链路40和第二前传链路50连接。
CU 10在图2中较详细地示出。CU 10包括:第一通信接口11,其用于将CU 10经由第一前传链路40连接于DU 20;第二通信接口12,其用于将CU 10经由第二前传链路50连接于DU 20;处理器13;存储器15;以及第三通信接口17,其用于将CU 10经由回传链路连接于核心网络,所有这些部件都经由总线19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接口11和第二通信接口12是用于将CU 10连接于光纤前传链路的光纤接口,第三通信接口17也是用于将CU 10连接于光纤回传链路的光纤接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其它形式的回传和前传链路是可能的,例如其他形式的有线连接(例如xDSL)或某种形式的无线连接(例如根据蜂窝电信协议工作)。
DU 20在图3中较详细地示出。DU 20包括:第一通信接口21,其用于将DU 20经由第一前传链路40连接于CU 10;第二通信接口22,其用于将DU 20经由第二前传链路50连接于CU 10;处理器23;存储器25;以及第三通信接口27,其用于将DU 20经由接入链路连接于UE30,所有这些部件都经由总线29连接。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三通信接口27是到用于与UE 30的无线通信的天线的接口。
回到图1,示出了CU 10和DU 20执行蜂窝电信协议的不同功能。在该实施方式中,蜂窝电信协议的RF功能由连接于DU 20的第三通信接口27的天线(图1中未示出)执行,DU20执行较低物理(PHY)层功能,而CU 10执行所有较高层功能,包括较高PHY层功能、媒体访问控制(MAC)功能、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功能、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功能和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功能。这被称为PHY内功能分离。在这种结构中,CU 10和DU 20使用在在前传链路40上发送的频域同相和正交(IQ)样本通信。在各个IQ样本中使用的比特数可以变化并且被称为“比特宽度”。这些IQ样本比特宽度的范围从6到16比特(包括端值)。这些不同的IQ样本比特宽度可以使用不同的压缩技术来实现,例如在ORAN前传工作组技术规范“Control,User and Synchronization Plane Specification”v 02.00的附录A中所定义的那些。CU10和DU 20的相应的处理器13、23能够实现这些压缩技术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接收器或发射器的性能可以由其误差向量大小(EVM)来定义。IQ数据流中的各个IQ样本可以按照在原始IQ样本和表示原始IQ样本的信号之间引入误差的方式来处理(例如通过量化)。这可以作为误差向量来测量。对于IQ数据流中的多个IQ样本,归一化到峰值信号幅度的误差向量的平均幅度为EVM。CU 10和DU 20的相应的处理器13、23被配置为计算其发送的各个IQ样本的误差向量,并且还计算EVM。
以下描述涉及发射器EVM。然而,注意,接收器EVM也是可测量的,并且有助于降低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即,用于上行业务流的比特宽度的影响也可以被认为是量化影响,其中减小的比特宽度会降低接收信号的有效SINR。
现在将参照图4到图6描述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其涉及从CU 10向DU 20的下行数据流,使得CU 10从核心网络(未示出)接收IP数据分组,并处理该IP数据分组(即,经由RRC、PDCP、RLC、MAC和较高层的功能)以产生频域IQ数据。因此,在如图4的流程图所例示的第一步骤(步骤S101)中,CU 10生成一组12个IQ样本以供向DU 20发送。该组IQ样本在下文中被称为“原始”IQ样本组。该原始IQ样本组是未经压缩的,并且包括24比特I值和24比特Q值。因此,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总大小是576个比特(2*24*12)。
在步骤S103中,CU 10根据特定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并通过使用特定的压缩技术来处理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在该实施方式中,压缩技术将各个I值和Q值压缩为10比特值。CU 10还生成针对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群组的指数值,其为4比特值。因此,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总大小是244比特((2*12*10)+4)。因此,向DU 20发送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而不是为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将需要较少的带宽,这转而意味着可以在CU 10和DU 20之间实现较大的数据吞吐量。
在步骤S105中,CU 10准备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以供在第一前传链路40上发送。另外,CU 10确定是否应向DU 20发送附加数据以改进DU 20处的IQ数据的准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点,在步骤S107中,并且与步骤105并行地,CU 10通过使用要由DU 20使用的解压缩技术解压缩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来最初确定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是否满足准确性阈值。在CU 10确定要由DU 10使用的解压缩技术(例如,基于在步骤S103中使用的压缩技术)的部署中,CU 10可以将针对要由DU20使用的解压缩技术的标识符添加到分组报头或控制消息。另选地,在DU 20确定其自身解压缩技术的部署中,可从DU 20向CU 10发送控制消息以通知CU 10正使用的解压缩技术(或其对于给定的一组准则确定将使用什么解压缩技术的逻辑)。在另外示例中,管理系统可以确定合适的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并将其传递给CU 10和DU 20。
在步骤S109中,CU 10将经解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与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进行比较。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各个IQ样本表示特定的星座点(如图5的星座图所示)。虽然图5示出了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IQ样本与星座点之间的精确映射,但是由于发送之前的修改(例如,由于预编码而对振幅和/或相位的修改),可能存在小的差异。尽管如此,由于在步骤S103中使用的有损压缩技术,在经解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各个IQ样本与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相应IQ样本之间存在误差。该误差由误差向量来表示。评估经解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中的各个IQ样本的误差向量的平均幅度,以计算EVM值。
返回到图4,在步骤S111,CU 10将计算出的EVM值与误差阈值进行比较。该误差阈值可以基于相关MCS的最大EVM要求,连同附加限制(例如5%、10%、15%等)以容纳在发送期间可能发生的任何进一步的损害。如果计算出的EVM值低于误差阈值,则子处理结束,使得仅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通过第一前传链路40发送(如上面的步骤S105中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计算出的EVM值超过误差阈值,因此,在步骤S113中,CU 10确定可减小误差值是否。在步骤S115到S125的讨论之后,下面说明针对该确定的示例处理。
如果步骤S113的确定是否定的,使得无法减小误差值,那么CU 10通过触发切换到具有较大EVM要求的MCS使得以该新MCS处理将来的IQ样本组来作出响应。这具有交换将比通常的链路自适应处理发生得快的优点,因为切换是基于监测单个IQ样本组来触发的(与监测长得多的时间段的业务流的现有链路自适应技术相比)。对于当前的IQ样本组,在步骤S105中仅发送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并且处理结束。
在该实施方式中,CU 10确定可减小误差值,因此在步骤S115中生成附加IQ样本组,其中该附加IQ样本组中的各个IQ样本表示经解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IQ样本与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相应IQ样本之间的误差向量(如图5所示)。在此示例中,附加IQ样本群组的各个IQ样本是24比特值。
在步骤S117中,附加IQ样本组的各个IQ样本被压缩(使用任何适当的压缩技术)成Z比特值。在这个示例中,Z最初被设置为6。在步骤S119中,CU 10将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的各个Z比特IQ样本解压缩(按照与上述步骤S107相同的方式),并且在步骤S121中,通过将经解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的各个IQ样本与经解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相应IQ样本组合来创建组合的IQ样本组。在步骤S123中,CU 10确定组合IQ样本组中的各个IQ样本与其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相应IQ样本之间的新的误差向量,为这些新的误差向量计算新EVM,并将该新EVM与误差阈值(在步骤S111中使用)比较。如果新EVM低于误差阈值,则接受Z的值,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25。如果新EVM超过误差阈值,则处理循环回到步骤S117,并且利用新的(较大的)Z的值再次压缩该附加IQ样本组。Z的值可以在各次迭代中增加1比特,直到找到合适的值。
在步骤S125中,CU 10准备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以供经由第二前传链路50向DU20发送。CU 10然后可以通过循环回到步骤S101来处理新IQ样本组。
返回到步骤S113,其中CU 10确定是否可减小误差值,(在该实施方式中)CU 10通过对Z的最大可能值执行步骤S115到S123来实现该确定。如果EVM超过了针对Z的该最大可能值的误差阈值,则该确定是否定的。如果EVM低于误差阈值,则处理继续到如上所述的步骤S115至S123,以确定使EVM低于误差阈值的Z的最低可能值。
DU 20实现图6所例示的处理。在步骤S201中,DU 20经由第一前传链路40接收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并将其存储在缓冲器中等待向前发送。在步骤S203中,DU 20在将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存储在DU的缓冲器中的同时,确定在第二前传链路50上是否接收到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DU 20确定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对应于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即,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表示针对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误差向量),因为其相应分组报头均包括相同的帧标识符、相同的时隙标识符、相同的起始物理资源块(PRB)标识符和相同数目的PRB。如果DU 20在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从缓冲器排出之前没有经由第二前传链路50接收到相应的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05,其中DU 20对经由第一前传链路40接收的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执行解压缩操作,并且DU 20进一步处理经解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如果DU 20经由第二前传链路40接收到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07。
在步骤S207,DU 20对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和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执行解压缩操作。在步骤S209中,经解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各个IQ样本与经解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的相应IQ样本组合,以创建组合IQ样本组,然后由DU 20进一步处理。
上述实施方式提供了以下技术优点:针对IQ数据流的EVM保持在误差阈值以下,使得接收器可以成功地解压缩和解码IQ数据。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减轻了必须切换到具有较大EVM要求的较鲁棒的MCS(增加对于给定IQ数据流的整个无线电链路的容量要求,因为将需要较多的无线电资源来维持相同的数据速率)或切换到具有较大比特宽度的压缩技术(增加对于给定IQ数据流的前传的容量要求)。然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评估各个原始IQ样本组以预测接收器处的EVM是否在误差阈值内,并且如果EVM超过误差阈值,则发送附加IQ样本组。通过将原始IQ样本与附加IQ样本组合,将接收器处的EVM降低到误差阈值以下。因此,发射器可以保持否则(在没有附加IQ样本的情况下)将超过误差阈值的、相同的MCS和压缩技术。
上述实施方式的另一优点可通过利用否则将超过误差阈值的MCS和/或压缩技术来实现。也就是说,CU 10可使用MCS和/或压缩技术来准备具有超过错误阈值EVM但具有其它较为有利的发送特性(例如,由于与MCS/压缩技术相关联的较低处理时间而得到的较低的延迟时间)的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然后利用附加IQ样本组来将EVM减小到错误阈值以下。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使得发射器能够使用否则(即,在没有附加IQ样本的情况下)不能被使用的、具有有利的发送特性的MCS和/或压缩技术。因此,与现有技术方法相比,上述实施方式改善了IQ数据流的无线电性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散基站被分成两个基站单元CU 10和DU 20。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基站可以被分成任意数量的基站单元。这包括三个单元的示例,其中基站被分为CU、DU和无线电单元(RU),并且DU与RU之间的通信利用IQ数据。这还包括四单元的示例,其中基站被划分为CU、DU、前传网关(FHGW)和RU,并且DU与RU之间的通信(经由FHGW)利用IQ数据。此外,技术人员将理解,CU可以连接于多个DU,该(或各个)DU可以连接于多个RU,该(或各个)DU可以连接到多个FHGW,并且该(或各个)FHGW可以连接到多个RU。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理解,在这些基站单元间传递的IQ数据是频域IQ数据是不重要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CU和DU利用了PHY层内划分,因而使用了频域IQ数据。然而,基站单元可以利用PHY/RF层划分,在这种情况下,将在相关的基站单元之间(例如,在CU与DU之间或在DU与RU之间)传递时域IQ数据。在一个基站单元连接于多个其它基站单元(例如,CU连接于多个DU)的情况下,该基站单元与多个其它基站单元中的各个基站单元之间的通信可以利用任一功能划分并且因此利用频域IQ数据或时域IQ数据。在DU与多个RU之间的通信经由一个或更多个FHGW的四单元示例中,FHGW可以在频域IQ数据和时域IQ数据之间转换,使得FHGW可以使用频域IQ数据与DU通信,而各个RU可以使用频域IQ数据或时域IQ数据与FHGW通信。在传递多个IQ数据流的这些情况下,这些流的处理有可能是次优的,导致EVM增加到相关阈值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实施方式可以用于减少这些误差并最大化前传链路的数据吞吐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前传链路40和第二前传链路50是不同的物理连接。然而,这是不重要的,因为其可以是在公共物理连接上提供的逻辑上不同的前传链路,例如当CU10和DU 20由多个网络运营商以中性主机结构操作时。在这种结构中,各个运营商可以利用物理连接上的专用资源作为第一前传链路,并且还利用该物理连接上的共享资源作为第二前传链路。第一前传链路40和/或第二前传链路50还可以在连接于公共基站单元的多个基站单元(例如,连接于同一DU的多个RU,或连接于同一CU的多个DU)(部分或全部)间共享。此外,基站单元与多个其它基站单元之间的业务流可以被区分优先次序,使得第一对基站单元之间的IQ数据流优先于第二对基站单元之间的IQ数据流被发送。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CU 10和DU 20经由第一前传链路和第二前传链路(物理地或逻辑地)连接。这提供了以下优点:第一前传链路可以被利用达到其最大(或接近最大)容量来发送原始IQ样本组,第二前传链路可以被利用来在需要时发送附加IQ样本组。但是,这不是重要的。CU 10和DU 20可以经由单个前传链路连接(因此原始IQ样本组和附加IQ样本组两者都通过同一前传链路发送),并且通过针对超过误差阈值的各个原始IQ样本组发送附加IQ样本组,实现了减少带宽需求和增加数据的吞吐量的优点(通过对IQ数据流保持相同的MCS和压缩技术,而不管一个或更多个原始IQ样本组超过误差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按照前传链路的总容量的特定比例(例如,80%、90%、95%)来发送原始IQ样本组,以提供用于附加IQ样本组的带宽。
在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增强中,CU 10可以实现监测第一前传链路40和第二前传链路50的附加处理。现在将参照图7对此进行描述。最初,使用第一前传链路40发送原始IQ样本组(因此是“主”前传链路),使用第二前传链路50发送附加IQ样本组(因此是“次”前传链路)。
在第一步骤S301中,CU 10执行监测操作以确定是否正在生成附加IQ样本组。如果是,则处理进行到下面描述的步骤S307。如果不是,则CU 10确定(步骤S303)第二前传链路50当前是否可用(即,被配置用于CU 10与DU 20之间的通信)。如果第二前传链路50当前不可用,则该处理对于该监测周期结束。如果当前可用,则在步骤S305中,CU 10确定第二前传链路50是否仍然需要(对于CU 10与DU 20之间的任何未来数据流,在也利用相同的第二前传链路50的任何其它CU/DU之间的任何未来数据流,或者任何其它不与分散基站1相关联的业务流)。如果不是仍然需要第二前传链路50,则(在步骤S306)CU 10或者禁用第二前传链路50,或者启动第二前传链路50的重新配置,使得其可以被另一实体(独占地或者以其它方式)使用(例如,共享的物理连接的资源可以被逻辑地重新分配给另一实体)。如果CU 10确定仍然需要第二前传链路50,则该处理对于该监测周期结束。
返回到步骤S301,CU 10可以确定需要第二前传链路50,因此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307,其中CU 10确定第二前传链路当前是否可用。如果否定,则在步骤S309中,第二前传链路50被启用并被配置用于CU 10与DU 20之间的通信。在步骤S307和S309的任一个之后,CU10确定是否应切换主前传链路和次前传链路的当前指定(步骤S311)。该确定可以基于以下度量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比较:容量、延迟、抖动、可靠性、干扰和吞吐量。该确定还可以基于这些度量的加权组合,并且还可以针对所提供的服务来定制,使得根据服务的优先级来调整度量和/或权重。如果该确定是肯定的,则(在步骤S313)切换主前传链路/次前传链路的指定,使得第二前传链路50成为主前传链路并因此用于发送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并且第一前传链路40成为次前传链路并因此用于发送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该切换可在CU的缓冲器中的所有IQ数据已被发送之后发生,或者,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可被重新处理以针对次前传链路50使用适当的MCS和压缩技术(其还可针对CU的缓冲器中的任何其它原始IQ样本组执行,所述任何其它原始IQ样本组可在不超过相关发送窗口的情况下被重新处理),并且使得与已经由CU 10处理并且准备好发送的原始IQ样本组有关的任何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17到S125被重新处理。
如果在步骤S311的确定是否定的,则维持主链路和次链路的指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以12为一组来处理IQ样本是不重要的。即,可以以上述方式处理单个IQ样本或IQ样本的任何大小的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子处理来确定Z的值(用于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中的各个IQ样本的比特数),其中Z的值从最小值增加直到EVM大于误差阈值。Z的值可以在每次迭代中增加1比特,或者增加其他增量值(因此在准确性与该子处理引入的任何延迟之间取得平衡)。此外,该子处理不是重要的,相反,Z的值可以是固定的,基于无线电性能反馈而调节,或者基于次前传链路的可用带宽来调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Z的最大值通过评估步骤S115到S123确定比特宽度的增加是否将减小误差值。然而,这也不是重要的。另选地,其可以基于设备的已知硬件限制(例如,基于校准阶段)或通过评估例如有效比特数(ENOB)来进行。
技术人员还将理解,可以针对下行(CU向DU)和上行(DU向CU)业务流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附加IQ样本组的各个IQ样本表示经解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IQ样本和未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的相应IQ样本之间的误差向量。但是,这不是重要的。在另一实现方式中,经压缩的原始IQ样本组中的各个IQ样本可以表示原始IQ样本的最高有效位,并且经压缩的附加IQ样本组中的各个IQ样本可以表示原始IQ样本的次最高有效位的一些或全部。附加IQ样本还可以包括缩放组合值的新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在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特征的任何组合均为可能的。

Claims (16)

1.一种操作第一基站单元以处理同相和正交IQ数据以供向第二基站单元发送的方法,所述第一基站单元和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均为蜂窝电信网络中的分散基站的一部分,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IQ数据准备(S105)第一数据分组以供通过第一前传链路(40)向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发送;
确定(S109)所述IQ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分组之间的第一误差值;
致使向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分组;
确定(S111)所述第一误差值超过第一误差阈值;并且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误差值超过所述第一误差阈值:
基于所述IQ数据准备(S125)第二数据分组以供通过第二前传链路(50)向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发送,其中,所述IQ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分组和所述第二数据分组的组合之间的第二误差值小于所述第一误差值,并且
致使向所述第二基站单元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分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单元和所述第二基站单元能够通过第一前传链路(40)和第二前传链路(50)连接,致使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分组的步骤通过所述第一前传链路(40)进行,并且致使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分组的步骤通过所述第二前传链路(50)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前传链路和所述第二前传链路基于所述第一基站单元与所述第二基站单元之间的单独物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前传链路和所述第二前传链路是逻辑的并且基于所述第一基站单元和所述第二基站单元之间的相同物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前传链路或所述第二前传链路的资源组在多个网络运营商间共享。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第一前传链路还是所述第二前传链路应当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分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第一前传链路还是所述第二前传链路应当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分组基于所述第一前传链路和所述第二前传链路的一个或更多个性能度量的比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分组和所述第二数据分组被压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使得所述第二误差值小于第二误差阈值的、所述第二数据分组的压缩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所述分散基站包括至少一个中央基站单元和至少一个分布式基站单元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基站单元为中央基站单元或分布式基站单元;或者
在所述分散基站包括至少一个中央基站单元、至少一个分布式基站单元和至少一个无线电基站单元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基站单元为分布式基站单元或无线电基站单元;或者
在所述分散基站包括至少一个中央基站单元、至少一个分布式基站单元、至少一个前传网关FHGW和至少一个无线电基站单元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基站单元是分布式基站单元或无线电基站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基站单元与所述第二基站单元之间划分的蜂窝电信协议是较高物理层到较低物理层划分或较低物理层到射频层划分。
12.一种操作第二基站单元来处理经第一基站单元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处理的第一数据分组和第二数据分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组合所述第一数据分组和第二数据分组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基站单元或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发送在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处使用的解压缩操作的指示符的步骤。
14.一种计算机可读载体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载体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当由第一基站的计算机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该计算机程序使所述第一基站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或13所述的方法,并且当由第二基站的计算机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该计算机程序使所述第二基站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
15.一种用于分散基站的第一基站单元,所述第一基站单元具有被配置成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或13所述的方法的处理器。
16.一种用于分散基站的第二基站单元,所述第二基站单元具有被配置成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的处理器。
CN202110054983.7A 2020-02-28 2021-01-15 蜂窝电信网络 Active CN1133294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2002840.3 2020-02-28
EP20160023.6 2020-02-28
EP20160023 2020-02-28
GB2002840.3A GB2592429A (en) 2020-02-28 2020-02-28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9441A CN113329441A (zh) 2021-08-31
CN113329441B true CN113329441B (zh) 2022-07-12

Family

ID=73790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54983.7A Active CN113329441B (zh) 2020-02-28 2021-01-15 蜂窝电信网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49607B2 (zh)
EP (1) EP3873167B1 (zh)
JP (1) JP6938798B2 (zh)
KR (1) KR102307576B1 (zh)
CN (1) CN113329441B (zh)
ES (1) ES2927094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84392A (ja) * 2021-06-01 2022-12-13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親局装置、子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1653283B2 (en) * 2021-09-04 2023-05-16 EdgeQ,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ront haul traffic processing on radio units and distributed baseband units
US11621752B1 (en) * 2022-03-28 2023-04-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 power violation protection mechanism in a radio unit of a disaggregated base st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23561B1 (en) * 2009-06-30 2014-09-02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In-system reconfigurable circuit for mapping data words of different lengths
CN107211435A (zh) * 2014-12-01 2017-09-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分配传输资源的方法和管理装置
WO2019051869A1 (en) * 2017-09-15 2019-03-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CPRI
CN110121854A (zh) * 2016-11-16 2019-08-1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适配前传网络上的负载的方法和设备
WO2019154507A1 (en) * 2018-02-09 2019-08-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mproved fronthaul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8808A (en) * 1996-07-12 2000-09-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PS receiver with efficient signal acquisition
EP1780929A1 (en) 2005-10-25 2007-05-02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ethod for adapting digital data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to measured repetitive noise
EP3086619A1 (en) * 2008-09-10 2016-10-26 Nextnav, LLC Wide area positioning system
EP2246992B1 (en) * 2009-04-27 2015-03-18 Alcatel Lucent A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of data from a user terminal, a base station, a coordination device, and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erefor
CN103748480B (zh) * 2011-06-28 2017-08-18 内克斯特纳夫有限公司 广域定位系统(waps)中的编码
KR101565570B1 (ko) * 2013-06-18 2015-11-04 (주)에프씨아이 효율적인 패턴 압축을 이용한 디인터리빙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수신 장치
WO2015049013A1 (en) 2013-10-04 2015-04-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optical network nodes
US9641373B2 (en) 2015-06-19 2017-05-0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PAPR) reduction in fronthauls
US9813944B2 (en) 2016-03-14 2017-11-07 Nec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provisioning of Wi-Fi capacity in large venues using C-RAN architecture
US20180124762A1 (en) 2016-10-31 2018-05-0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Quantization-Base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for Mobile Fronthaul
WO2018106155A1 (en) 2016-12-05 2018-06-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encoder and decoder for handling a data stream for transmission between a remote unit and a base unit of a base station system
GB2578057B (en) 2017-07-31 2022-03-23 Mavenir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fronthaul physical layer split for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23561B1 (en) * 2009-06-30 2014-09-02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In-system reconfigurable circuit for mapping data words of different lengths
CN107211435A (zh) * 2014-12-01 2017-09-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分配传输资源的方法和管理装置
CN110121854A (zh) * 2016-11-16 2019-08-1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适配前传网络上的负载的方法和设备
WO2019051869A1 (en) * 2017-09-15 2019-03-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CPRI
WO2019154507A1 (en) * 2018-02-09 2019-08-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mproved fronthaul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27094T3 (es) 2022-11-02
JP2021141574A (ja) 2021-09-16
KR20210110178A (ko) 2021-09-07
US11349607B2 (en) 2022-05-31
EP3873167B1 (en) 2022-06-22
US20210273747A1 (en) 2021-09-02
CN113329441A (zh) 2021-08-31
KR102307576B1 (ko) 2021-10-01
EP3873167A1 (en) 2021-09-01
JP6938798B2 (ja) 202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29441B (zh) 蜂窝电信网络
EP3915298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adio data over a fronthaul network
JP2015050774A (ja) 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ソフトウェア定義フロー制御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WO200803006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727577A (zh) 集成接入和回程网络中的自适应多址方案
EP3928448A1 (en) Methods and units of a base station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ver fronthaul links
US9398489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ext based data compre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993286B2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wireless apparatus, wireless contro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terminal
GB2592429A (en)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3518577B1 (en) Network access entity for providing access to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3940108B (zh) 蜂窝电信网络中的前传物理层拆分
US11683198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first network device, first network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6585183B2 (ja) データ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5515233A (zh) 一种非对称传输方法以及装置
KR20230066275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안테나 기반의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WO2020107039A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s with finite blocklength coded modulation
CN113940110B (zh) 操作蜂窝电信网络中的基站的方法和装置
WO2024020789A1 (en) Proactive packet dropping for extended reality traffic flows
CN109246755B (zh) 合作式服务集的网络主控装置与网络通信方法
GB2593122A (en)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