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16974B - 数据帧的聚合 - Google Patents

数据帧的聚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16974B
CN113316974B CN201980088608.5A CN201980088608A CN113316974B CN 113316974 B CN113316974 B CN 113316974B CN 201980088608 A CN201980088608 A CN 201980088608A CN 113316974 B CN113316974 B CN 1133169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frame
data frames
aggregated
ngv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86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16974A (zh
Inventor
S·麦卡恩
M·P·蒙特莫罗
J·R·W·莱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t Patent Trusteeshi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lackBer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lackBerry Ltd filed Critical BlackBer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16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6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169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69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85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in response to a specific request, e.g. to a poll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7Bus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 H04L12/413Bus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with random access, e.g. carrier-sense multiple-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22Layer-2 addresses, e.g.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一些示例中,一种设备将数据帧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以用于在基本服务集的上下文外(OCB)模式下通信。

Description

数据帧的聚合
背景
本申请根据35U.S.C.§119(e)要求于2019年1月1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2/791,171的权益,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背景
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通信。无线网络可以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其包括设备能够无线连接到的无线接入点(AP)。其他类型的无线网络包括蜂窝网络,其包括设备能够无线连接到的无线接入网络节点。
为了提高吞吐量,通过网络发送的帧可以被聚合。然而,帧的聚合在一些场景中可能无法使用。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一些实现是参考以下附图描述的。
图1A和图1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现的示例通信布置的框图。
图2和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现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的设备的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的接收设备程序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的发送设备程序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的帧和信息元素的格式的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的无线设备的框图。
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特指类似但不一定相同的元素。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一些部分的大小可能被夸大以更清晰地图示所示出的示例。而且,附图提供了与描述一致的示例和/或实现;然而,描述并不被限于在附图中提供的示例和/或实现。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中,术语“一”、“一个”或“该”的使用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晰地指示。而且,当在本公开中被使用时,术语“包括(includes)”、“包括(including)”、“包括(comprises)”、“包括(comprising)”、“具有(have)”或“具有(having)”指明存在所声明的元素,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其他元素。
下面的表1陈述了本描述中使用的首字母缩略词或缩写的描述。
表1
在一些示例中,诸如WLAN等网络中的通信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或Wi-Fi联盟标准管制。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些IEEE标准包括:IEEE 802.11ax(IEEE 802.11项目内的高效WLAN任务组)、IEEE 802.11bd(IEEE 802.11项目内的下一代V2X(车辆到所有)任务组)、IEEE 802.11md或IEEE 802.11REVmd(IEEE 802.11项目内的修订和维护任务组)。
在其他示例中,通信可以由其他标准(其他或附加的IEEE标准或其他类型的标准)管制。
在根据IEEE 802.11的通信中,帧聚合可以被执行,其中数据帧被聚合在一起成为单次传输。帧聚合(有时称为“巨型(Jumbo)帧”)是IEEE 802.11-2016WLAN标准的特征,它通过在单次传输中发送两个或更多个数据帧来提高吞吐量。该特征由IEEE 802.11ax(高效WLAN)修正案和IEEE 802.11REVmd(维护)修订增强。
由IEEE 802.11设备(根据IEEE 802.11标准进行通信的设备)传输的每个帧都具有大量开销,包括无线电级头部、介质访问控制(MAC)帧字段、帧间间距和传输帧的确认。在最高数据速率下,并且取决于帧的长度,这种开销可能比有效载荷数据帧消耗更多的带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EEE 802.11-2016标准定义了两种类型的帧聚合:经聚合的MAC服务数据单元(A-MSDU)聚合和经聚合的MAC协议数据单元(A-MPDU)聚合。两种类型的帧聚合都将多个数据帧分组为一个更大的帧。由于每帧仅指明一次管理信息,因此有效载荷数据与总数据量的比率更高,从而允许更高的通信吞吐量。
将多个帧打包为单次传输导致更长的传输(与仅包括单个数据帧的传输相反),但是减少了帧间时间间隙和其他开销。
MSDU聚合依赖于许多无线接入点(AP)和许多移动客户端协议栈使用以太网作为它们的“本地(native)”帧格式的事实。MSDU聚合收集要被传输给一个目的地或组寻址目的地的以太网帧,并且将以太网帧包裹在单个IEEE 802.11帧中。这是有效的,因为以太网头部比IEEE 802.11头部短得多。A-MSDU仅包含这样的MSDU:其目的地地址(DA)和发送者地址(SA)参数值映射到相同的接收者地址(RA)和传输者地址(TA)值,即,所有MSDU都旨在由单个接收者接收,并且所有MSDU都由相同的传输者传输。
要注意的是,可以在相同A-MSDU的A-MSDU子帧头部中具有不同的DA和SA参数值,只要它们都映射到相同的地址1和地址2参数值即可。
MPDU聚合(A-MPDU)还收集要被传输给单个目的地的以太网帧,但是每个帧在所包裹的A-MPDU内仍包含它自己的IEEE 802.11MAC头部。通常这比MSDU聚合效率低,但是实际上在具有高误差率的环境中效率更高,因为一种被称为选择性块确认的机制。选择性块确认机制允许经聚合的数据帧中的每个数据帧在受到误差影响时被单独确认或重传。
IEEE 802.11p修正案(IEEE 802.11-2012的一部分)指明了5.9千兆赫(GHz)频带中5、10和20兆赫(MHz)宽信道的使用,以用于车辆环境(其中通信在车辆之间、车辆与路边单元(RSU)之间或车辆与其他设备之间发生)。IEEE 802.11p是IEEE 802.11a的扩展,其中帧以未关联状态传输。
符合IEEE 802.11p的设备可以使用被称为在BSS的上下文外(OCB)的特殊操作模式。在设备可以通过网络与另一设备进行通信之前,没有认证/关联必须被执行。要被配置的唯一参数是用于在其上通信的信道(中心频率和带宽)。信道是先验已知的。信道是在“ocb join”操作期间设置的(例如经由来自用户空间的netlink消息发送)。
IEEE 802.11bd(下一代V2X)是IEEE 802.11内的任务组,其将考虑对IEEE802.11p(增强OCB)修正案的未来扩展。在本公开的上下文内,对IEEE 802.11p的扩展被称为NGV(下一代车辆或下一代V2X)模式。
1.问题
经聚合的IEEE 802.11数据帧当前无法被用于OCB操作模式(例如IEEE 802.11p车辆通信)。在单次传输中指示、协商支持和传输多个帧的现有方法依赖于STA之间的“关联”。IEEE 802.11p直接通信模式不支持关联。
因此,使用IEEE 802.11p-OCB(例如专用短程通信(DSRC))的车辆系统无法利用使更长消息能够在设备之间有效地传输的经聚合的数据帧。
经聚合的数据帧已经针对IEEE 802.11中更新的物理层修正案而被指明,诸如IEEE 802.11n、IEEE 802.11ac、IEEE 802.11ad和IEEE802.11ax,但是仅用于单播通信并且仅在成功的BlockACK协定协商之后。利用聚合数据帧的OCB操作尚未被考虑,并且实际上先前的IEEE 802.11标准不支持这一点。
当使用OCB模式时,通过网络(例如通过空中)的广播和单播业务被允许,但广播业务未被确认。附加地,由于OCB模式没有关联步骤(其中希望通过网络通信的设备首先与网络的接入点(AP)相关联),通常被发现/指示/交换/协商为关联过程的部分的参数和能力中的一些参数和能力不可用。
在IEEE 802.11层处聚合帧的副作用是,必须通知上层网络层(诸如IEEE 1609.3标准中定义的设备内的WAVE短消息协议(WSMP)层)该能力(使用设备内的层间通信),并且有时与邻近设备协商该能力。
2.根据一些示例的实现
图1A是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100中的设备的示例通信布置的框图。
WLAN可以根据IEEE 802.11或Wi-Fi联盟规范进行操作。在其他示例中,其他类型的无线网络可以被采用,诸如蓝牙链路、ZigBee网络等。附加地,一些无线网络可以启用物联网(IoT),诸如根据用于机器类通信的高级LTE(LTE-MTC)、窄带IoT(NB-IoT)、使用PC5模式3或4的LTE-V2X、WLAN、蓝牙、ZigBee、5G、未许可5G等的无线接入网络。
其他类型的无线网络可以在其他示例中采用。例如,无线网络可以包括蜂窝网络。示例蜂窝网络可以根据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提供的长期演进(LTE)标准进行操作。LTE标准也被称为演进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标准。在其他示例中,其他类型的蜂窝网络可以被采用,诸如第二代(2G)或第三代(3G)蜂窝网络,例如全球移动系统(GSM)蜂窝网络、用于GSM演进蜂窝网络的增强数据速率(EDGE)、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UTRAN)、码分多址(CDMA)2000蜂窝网络等。在其他示例中,蜂窝网络可以是第五代(5G)新无线电(NR)或超越蜂窝网络。
在图1A中,处于WLAN 100中的设备包括AP 102和无线设备104。虽然仅一个AP 102和一个无线设备104在图1中被示出,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其他示例中,可以有多于一个AP102和/或多于一个无线设备104。
无线设备104可以包括可以进行无线通信的任何类型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示例包括以下中的任何或某个组合:车辆、车辆中的电子控制单元、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游戏设备、IoT设备(例如相机、传感器、车辆组件等)、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头戴式设备等)、服务器计算机、存储设备、路边单元(RSU)等。
AP 102可以指任何类型的无线接入网络节点,其支持由AP 102的覆盖区域内的无线设备进行无线通信。AP 102可以包括WLAN AP或蜂窝接入网络节点,诸如基站、演进型节点B(eNB)等。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现,AP 102包括帧聚合引擎106,并且无线设备104包括帧聚合引擎108。
如本文使用的,“引擎”可以指硬件处理电路,其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任何或某个组合:微处理器、多核微处理器的核心、微控制器、可编程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另一硬件处理电路。备选地,“引擎”可以指代硬件处理电路和在硬件处理电路上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软件和/或固件)的组合。
帧聚合引擎106能够将来自AP 102内的实体(或来自无线地或通过有线连接而被连接至AP 102的另一节点)的多个数据帧110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类似地,无线设备104中的帧聚合引擎108可以将来自无线设备104内的实体(或来自无线地或通过有线连接而被连接至无线设备104的另一节点)的数据帧112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
“数据帧”可以指代任何数据单元,其可以被单独传送或可单独地可标识。例如,数据帧可以包括MPDU或MSDU。
经聚合的数据帧114可以由帧聚合引擎106或帧聚合引擎108产生,并且可以通过AP 102和无线设备104之间的无线链路103从AP102发送给无线设备104,反之亦然。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现,将多个数据帧(110或112)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例如114),这种聚合用于在OCB模式下通过通信链路进行通信。
还要注意的是,每个帧聚合引擎106或108可以将接收到的经聚合的数据帧(例如114)分解为已经被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的单独数据帧。
图1B图示了包括OCB系统120的另一示例通信布置,其中STA122能够在OCB模式下与另一STA 124进行通信。STA 122和STA124可以分别包括帧聚合引擎106和帧聚合引擎108,以用于以上面讨论的方式分别聚合数据帧110和数据帧112。在图1B中,将多个数据帧(110或112)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例如114),这种聚合用于在OCB模式下通过STA 122和STA 124之间的通信链路进行通信
2.1实现1:A-MPDU和A-MSDU数据帧
通用实现是启用用于IEEE 802.11bd(即,扩展的IEEE 802.11p)操作的经聚合的IEEE 802.11数据帧,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A-MPDU和A-MSDU将被用于被称为NGV模式的扩展OCB模式。支持NGV模式的实现可以包括用于扩展OCB模式的新IEEE802.11NGV物理层。在这种示例中,帧聚合引擎106或108可以分别在AP 102或无线设备104中包括IEEE802.11NGV物理层。
在一些示例中,聚合多个数据帧可以包括:移除多个数据帧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头部,并且将不具有MAC头部的多个数据帧的剩余部分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这种聚合产生A-MSDU。
在另外的示例中,聚合多个数据帧可以包括聚合具有MAC头部的多个数据帧。这种聚合产生A-MPDU。
尽管在该讨论中参照“NGV模式”,但要注意的是,在其他示例中,扩展OCB模式可以用另一名称来特指。更一般地,NGV模式(或扩展OCB模式)是以下模式:设备能够在OCB操作模式下通过无线链路传递经聚合的数据帧(即,关联和认证不必被首先执行)。
IEEE 802.11系统中的帧聚合可以提高效率。例如,随着物理(PHY)层数据速率的提高,在介质的单次访问中聚合更多数据提供了通信资源的更有效使用,并且支持介质上快速和慢速数据速率的更有效共存。
章节2.1.1和2.1.2描述了可以被用于A-MPDU帧的IEEE802.11bd操作的两种新模式,因为A-MSDU帧没有块确认:
2.1.1未关联的无确认(UNACK)模式
现有的IEEE 802.11p(OCB)以未关联状态(例如,在设备已经与AP相关联之前,设备传输数据帧)和在未确认模式下(没有数据帧的接收确认被由接收者提供)广播数据帧。为了提供与IEEE802.11p架构的向后兼容性,NGV模式经聚合的帧(A-MPDU)可以被创建,以在新的UNACK帧中使用,以向接收设备(AP 102或无线设备104)提供以下指示:接收设备不必确认由发送设备(无线设备104或AP 102)发送的A-MPDU。
在一些示例中,UNACK帧是具有指示无确认模式的UNACK指示符的新IEEE 802.11动作帧。例如,UNACK指示符可以是A-MPDU的头部中的特殊值。在其他示例中,UNACK指示符可以包括管理或控制帧(例如动作帧),其具有未确认模式的指示符,以导致在未确认模式下的操作。
图2示出了没有确认的NGV操作模式的示例。假设图2中所示的通信先于无线设备与AP的关联。
发送设备202(无线设备或AP)(在206处)将数据帧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诸如A-MPDU。
作为没有确认的A-MPDU的NGV模式通信的一部分,发送设备202向接收设备204(AP或无线设备)(在208处)发送包括UNACK指示符的A-MPDU。当A-MPDU由接收设备204解码时,UNACK指示符指示A-MPDU的确认不会被发送给发送设备202。
2.1.2未关联的确认(UACK)模式
在其他示例中,为NGV模式创建未关联的确认模式可能是有益的。在这种示例中,接收到的A-MPDU由接收设备用单播或广播确认帧来确认。
NGV模式经聚合的帧(A-MPDU)可以被创建,以在新的UACK帧中使用,该UACK帧具有UACK指示符以指示A-MPDU将用由接收设备发送给发送设备的确认帧来确认。在其他示例中,UACK指示符可以包括管理或控制帧(例如动作帧),其具有确认模式的指示符,以引起在确认模式下的操作。
如果UACK帧由接收NGV模式设备(在NGV模式下操作的设备)接收,则UACK帧可以被向上传递给设备的上层。由于大多数NGV模式经聚合的帧是广播并且未被确认,UACK帧被设计为不经常被传输,因此由IEEE 802.11堆栈(包括支持IEEE 802.11通信的协议层)之外的上层更有效地处理。
UACK帧是具有UACK指示符的新IEEE 802.11动作帧。
图3示出了具有确认的NGV操作模式的示例。假设图3中所示的通信先于无线设备与AP的关联。
发送设备202(无线设备或AP)(在302处)将数据帧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诸如A-MPDU。
作为具有确认的A-MPDU的NGV模式通信的一部分,发送设备202向接收设备204(AP或无线设备)(在304处)发送A-MPDU(具有UNACK指示符)。
如果接收设备204基于对A-MPDU进行解码确定A-MPDU的确认要被执行,则接收设备204通过向发送设备202(在306处)发送确认帧来确认A-MPDU的接收。
在一些示例中,UACK模式的使用将有益于时间相关数据。确认可以被提供给时间相关数据的发送设备,使得发送设备知道接收设备(可能是多个接收设备中的一个接收设备)是否在指定的时间限制内接收到A-MPDU。如果指定的时间限制未被满足(即,发送设备未从一个或多个接收设备接收到A-MPDU的确认),则发送设备可以决定采取另一动作来重新发送或重复A-MPDU的传输。
IEEE 802.11ac已经描述了在时间(速率*长度)方面的最大聚合长度,而不是在以比特的针对长度的硬数目。这可以阻止用于较慢速率通信的帧聚合,并且可以允许在较快速率通信上进行帧聚合,并且还可以被应用于在NGV模式下操作的设备。
2.1.3对标准的改变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示例,一些标准可以被修改,以支持所讨论的以扩展OCB模式(NGV模式)的数据帧聚合。
可以对当前的IEEE 802.11修正案(例如IEEE 802.11bd、IEEE802.11ax和IEEE802.11md)进行一些添加和改变,以确保经聚合的IEEE 802.11帧(例如A-MPDU和A-MSDU)可用于IEEE 802.11设备。
2.1.3.1 IEEE 802.11bd变化
该IEEE 802.11bd修正案被修正,以引入NGV模式机制,可能作为设备中的新物理层。在IEEE 802.11bd修正案内,这可以通过复制另一物理层(诸如TV白色空间–TVWS)并且改变针对NGV模式的各种参数来实现。例如,新的TXVECTOR FORMAT参数“NGV”(或类似参数)被引入,以允许NGV模式的特定规则。
关于经聚合的IEEE 802.11帧(例如A-MPDU和A-MSDU),A-MSDU通常不具有块确认(block-ack)。作为结果,本公开的实现可以扩展当前的A-MSDU行为,以允许在NGV模式设备内操作。换言之,A-MSDU块确认和未确认不必被利用于NGV模式。
针对A-MPDU,本公开的实现可以添加新的UNACK操作,如上面在章节2.1.1中提及的。该UNACK操作被采用,因为A-MPDU的现有IEEE 802.11块确认和未确认模式是用于当设备被关联时。在NGV模式下,设备未被关联,因此新的A-MPDU UNACK操作被采用。
新的经聚合的IEEE 802.11帧确认帧(例如未关联的确认模式-UACK)也可以被添加。在这种示例中,接收到的经聚合的帧由单播或广播帧而被确认。这将有益于时间相关数据(例如部分长消息已经丢失)。
下面的章节A.1根据一些示例提供了对IEEE 802.11bd的改变的其他示例。
2.1.3.2IEEE 802.11ax和IEEE 802.11md的变化
如果上面在章节2.1.3.1和章节A.1中提到的对IEEE 802.11bd修正案的所有改变都无法完成,那么这两个IEEE 802.11修正案(IEEE802.11ax和IEEE 802.11md)可以被更新,使得除了仅HE(高效)和DMG(方向多千兆比特)设备之外,UNACK和UACK操作还可以针对其他设备(例如IEEE 802.11bd-NGV设备)而被定义。
根据一些示例,下面的章节A.2和A.3分别提供了对IEEE802.11md和802.11ax的改变的进一步的示例。
2.2实现2:OCB能力交换
IEEE 1609提供了针对车辆环境中的无线接入(WAVE)的一系列标准。
如上面提到的,在设备的IEEE 802.11层处聚合帧的副作用是,必须通知IEEE1609.3标准中定义的上层网络层(诸如设备内的WSMP层)关于数据帧聚合能力(使用设备内的层间通信),并且有时会与邻近设备协商该能力。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现,图4示出了示例设备400(其可以包括图1的无线设备104或AP 102),其包括支持在NGV模式下的帧聚合的802.11NGV物理层402。
设备400还包括能够与802.11NGV物理层402执行层间通信的WSMP层404(其根据IEEE 1609.3操作)。要注意的是,在802.11NGV物理层402和未在图4中示出的WSMP层404之间存在中间层。例如,这种中间层可以包括MAC层和逻辑链路层。WSMP层404通过在被传送的数据分组中包括控制信息来支持车辆通信,其中这种控制信息可以包括数据分组的优先级、针对数据分组的数据速率、针对数据分组的功率等。
WSMP层404能够基于固定的IEEE 802.11p最大帧大小(例如根据1609.4-2016的2,312个八位字节)来执行数据分段(其中数据分组被分段为多个更小的片段)。在IEEE802.11bd内启用经聚合的帧将打破这种分段假设。IEEE 1609标准被更新以确定:
·当IEEE 802.11p帧被NGV模式经聚合的帧替换时
·设备支持以下任何一项或多项:
ο只有NGV模式经聚合的帧,
οNGV模式经聚合的帧和传统IEEE 802.11p帧,
ο传统IEEE 802.11p帧。
在一些示例中,802.11NGV物理层402和WSMP层404能够相互交换能力,包括用于OCB操作模式的帧聚合能力。802.11NGV物理层402和WSMP层404不必协商帧大小。例如,802.11NGV物理层402能够将层间NGV指示406传送给WSMP层404,以指示802.11NGV物理层402支持针对OCB操作模式的帧聚合。
在一些示例中,当WSMP层404接收到具有从无线电范围内的其他设备(例如汽车)支持的NGV模式经聚合的数据帧的帧时,WSMP层404开始传输NGV模式经聚合的帧。NGV模式经聚合的帧的传输由WSMP层404例如以具有更多信息的可选扩展字段的形式将大量数据发送给较低层(例如402)来完成。更大量的数据可以包括从WSMP层404到较低层的多个MSDU,以及指示将这些帧聚合在一起的偏好的标志或其他指示符。在其他这种示例中,层间NGV指示406采用包含NGV模式经聚合的数据帧的帧的形式。
在其他示例中,WSMP提供方服务标识符(PSID)可以被用于提供层间NGV指示406。一些应用(由WSMP头部中的PSID标识的应用)被特指为支持帧聚合。WSMP层404针对那些PSID使用帧聚合。
如上面提到的,在一些情况下,设备400可以与其他设备(在设备400的无线范围内)协商支持NGV帧聚合的能力。设备400可以与另一设备交换能力信息,诸如通过将比特设置为A-MSPU头部或A-MPDU头部内的特定值(或更一般地,新的信息元素(IE))(或更一般地,经聚合的数据帧头部)。该能力信息可以被称为NGV模式指示符408,其通告与在OCB模式下执行数据帧聚合相关的接收设备(诸如设备400)的能力。因此,接收具有NGV模式指示符的经聚合的数据帧的任何设备都知道其他接收设备的能力。
另外,新的寻址NGV模式和设备能力通告可以与“与传统(IEEE 802.11p)OCB设备-STA的互操作性”一起考虑。
由于该标准使用IEEE 802.11p作为承载,因此对当前的IEEE 1609修正案(例如1609.3)进行了添加和改变。对IEEE 802.11p的更新还包括对IEEE 1609.3的改变。
针对详细的规范改变建议,参见章节A.4
2.3示例程序
图5示出了用于由接收NGV模式设备(例如图4中的400)处理A-MDPU的示例程序。
NGV模式设备(在502处)接收A-MPDU。
NGV模式设备(在504处)确定接收到的A-MPDU内的任何MPDU帧是否具有NGV模式指示符(例如(多个)NGV模式比特被设置为1)。如果接收到的A-MPDU内的任何MPDU帧具有NGV模式指示符,则NGV模式设备(在506处)解码A-MPDU。
作为解码的一部分,NGV模式设备检查一个或多个规则(参见下面的章节A.2和A.3中的规则示例)是否适用于A-MPDU。
NGV模式设备(在508处)确定A-MPDU的一个或多个规则是否指明确认要针对A-MPDU而被发送,诸如基于上面在章节2.1.1和2.1.2中讨论的A-MPDU中的UNACK指示符或UACK指示符的存在。
如果是,则NGV模式设备将确认帧(在510处)传输回发送A-MPDU帧的发送设备。
如果NGV模式设备(在504处)确定接收到的A-MPDU内没有MPDU帧具有NGV模式指示符(例如(多个)NGV模式比特在每个MPDU帧中被设置为0),那么NGV模式设备不解码A-MPDU,并且图5的处理结束。
图6是用于由NGV模式设备(例如图4中的400)传输数据的程序的流程图。
NGV模式设备具有多个MPDU要传输。NGV模式设备(在602处)确定MPDU的聚合是否被激活。
如果NGV模式设备确定MPDU的聚合要被激活,则NGV模式设备在多个MPDU中的每个MPDU中(在604处)设置NGV指示符(例如设置为指定值的(多个)NGV比特)。
NGV模式设备然后将多个MPDU(每个具有NGV指示符)(在606处)聚合成A-MPDU。
NGV模式设备向接收设备(在608处)传输A-MPDU。
如果NGV模式设备(在602处)确定MPDU的聚合不被激活,则NGV模式设备将多个MPDU(在610处)单独地传输给接收设备。
根据一些示例,对IEEE 802.11规范的修改在下面的章节A.1至A.4中描述。
A.1 IEEE 802.11bd
IEEE 802.11bd修正案可以被修订,以添加以下内容:
·定义新的NGV PHY层(扩展OCB)。要注意的是,新术语在标准规范内可能不完全是“NGV”。
·定义多个新的NGV模式数据速率(MCS)。一些数据速率可能允许聚合,而一些数据速率可能不允许聚合。
·针对NGV模式引入A-MSDU和A-MPDU。A-MSDU和A-MPDU的帧头部将包含NGV能力信息(例如广播类型),其将向其他设备通告操作模式。
·针对A-MPDU传输和接收引入UNACK和UACK模式。
·另外,新的寻址模式和设备能力通告(比特和信息元素(IE))可以与“与传统OCBSTA的互操作性”一起考虑。
·针对较长的经聚合的帧传输时间,现有传输机会(TXOP)限制可以被改变。
A.2 IEEE 802.11REVmd D3.0
当前的IEEE 802.11REVmd修正案是IEEE 802.11-2016基线规范和自2016年12月以来已经被批准的所有后续草案的汇总。当前的IEEE 802.11REVmd修正案将成为未来的下一IEEE 802.11基线。
IEEE 802.11REVmd规范的以下区域可以被改变,以允许在NGV模式下的A-MSDU和A-MPDU操作。
定义新的NGV PHY(扩展OCB物理层)条款。
定义以下新参数:
·MIB变量:dot11NGVAggregationActivated(或等效的)
换言之,IEEE 802.11变量被用于在设备内指示NGV模式帧聚合是否已被激活。通常,这是布尔变量,其值为真表示聚合已被激活,并且值为假表示聚合未被激活。
·TXVECTO RFORMAT参数“NGV”(或等效的,例如“XXX”)
换言之,新的TXVECTOR FORMAT参数,这是IEEE 802.11物理层被彼此区分的一种方式。该参数的名称可以是“NGV”或类似名称。
4.3.17在BSS上下文外的数据帧的STA传输(这是IEEE802.11REVmd规范的章节)。
一些帧传输规则被改变,以允许A-MPDU和A-MSDU帧。
9.3.3.13动作帧格式(这是IEEE 802.11REVmd规范的章节)。
修改(IEEE 802.11REVmd规范的)表格9-45动作帧主体和动作无确认帧主体,以添加针对NGV模式的动作帧。这可以是针对NGV模式修改的“网格”条目的副本。
9.7.1 A-MPDU格式(这是IEEE 802.11REVmd规范的章节)。
A-MPDU格式的当前定义是在IEEE 802.11REVmd规范的图9-970、9-972、9-973和9-974中描绘的。图9-970、9-972、9-973和9-974在本申请的图7中再现。图7中的图9-973和9-974是通过当前标准修改的。
MPDU定界符子帧内的“预留”比特可以被用于在IEEE 802.11REVmd规范(在本申请的图7中再现)的图9-973和9-974中用信号通知NGV模式MPDU。
在IEEE 802.11REVmd规范的图9-973内,比特B1可以被设置为零,以指示无NGV模式保留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或者设置为另一值以指示NGV模式操作。
在IEEE 802.11REVmd规范的图9-974内,比特B1可以被设置为零,以指示无NGV模式保留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或者设置为另一值以指示NGV模式操作。然而,比特B0或B2也可以被用于指示兼容性。这些比特或其他比特的其他组合也可以被使用。
除了NGV模式比特之外,MPDU头部内的其他比特也可以被用于指示针对A-MPDU传输和接收的UNACK和UACK模式(上面的章节2.1.1和2.1.2的UNACK指示符和UACK指示符)。
9.7.3 A-MPDU内容(这是IEEE 802.11REVmd规范的章节)。
对带下划线的文本进行以下改变:
“在非DMG PPDU中,A-MPDU是在单个PPDU中携带的A-MPDU子帧的序列,其具有RXVECTOR或TXVECTOR参数值的以下组合中的一个组合:
-FORMAT参数被设置为VHT
-FORMAT参数被设置为HT_MF或HT_GF,并且AGGREGATION参数被设置为1
-FORMAT参数被设置为S1G、S1G_DUP_1M或S1G_DUP_2M,并且AGGREGATION参数被设置为1(11ah)
-FORMAT参数被设置为NGV”
10.11 A-MSDU操作(这是IEEE 802.11REVmd规范的章节)。
该条款内的各种规则被更新,以允许针对NGV设备(STA)的A-MSDU操作。该条款目前为特定类型的设备(STA)调用A-MSDU行为,但不包括OCB设备。
例如,对带下划线的文本进行以下改变:
“该段落中的以下规则适用于A-MSDU的传输:
-非DMG和非S1G STA和非NGV STA,其针对dot11HighthroughputOptionImplemented的值为假应该不传输A-MSDU。
-非DMG和非S1G STA和非NGV STA不应该向尚未接收到包含HT能力元素的帧的STA传输A-MSDU。”
一种备选方案可以是将该段落重写如下:
“该段落中的以下规则适用于A-MSDU的传输:
-针对dot11HighthroughputOptionImplemented值为假的STA(除了:DMG、S1G和NGV)不应该传输A-MSDU。
-任何STA(除了:DMG、S1G和NGV)不应该将A-MSDU传输给它尚未接收到包含HT能力元素的帧的STA。”
11.19在BSS上下文外传递数据帧的STA(这是IEEE802.11REVmd规范的章节)。
帧传输规则中地一些帧传输规则被改变,以允许A-MPDU帧。
例如,新的段落可以被添加到该条款,如下:
当dot11NGVAggregationActivated在STA中为真时:
STA可以发送A-MSDU和A-MPDU帧。
A.3 IEEE 802.11ax D5.0
新的IEEE 802.11ax草案的一些条款也应该被视为针对NGV模式来改变。
26.5.4.5对未关联STA的附加考虑(这是IEEE 802.11ax规范的章节)。
该条款定义了与一些新的BlockAck程序相关的未关联STA行为。这表明A-MPDU可以在没有确认的未关联状态下使用。添加针对NGV模式的规则应该在该条款内考虑。
例如,新的段落可以被添加到该条款,如下:
当dot11NGVAggregationActivated在接收来自未关联NGV的A-MPDU的STA中为真时,STA应该用UACK帧进行响应。
26.6.3.3非确认启用的多TID A-MPDU操作(这是IEEE 802.11ax规范的章节)。
作为新的多STA BlockAck程序的一部分,尽管存在复杂的规则和例外,IEEE802.11ax定义了“非确认启用的多TID A-MPDU操作”。新的NGV模式可能必须采用这些规则,以允许多STA BlockAck程序,如果NGV STA是从HE(IEEE 802.11ax)STA开发的,则需要这些规则。
例如,对带下划线的文本进行以下改变:
非确认启用的多TID A-MPDU是满足以下条件的A-MPDU:
-包含非EOF MPDU,它们是属于两个或更多个块确认协定的QoS数据帧,并且将确认策略字段设置为隐式块确认请求、HTP确认或块确认
-不包含不是动作非确认帧的管理帧
-不包含作为QoS数据帧的EOF-MPDU,其中确认策略字段被设置为正常确认或HTP确认
-当dot11NGVAggregationActivated为真时,包含作为QoS数据帧的非EOF MPDU。”
A.4 IEEE 1609.3
IEEE 1609.3的一些条款也应该被认为是针对NGV模式而改变的。
8.2.2.6.5NGV模式(这是IEEE 1609.3规范的章节)。
新的WAVE信息元素扩展可以被添加到WAVE服务通告(WSA)帧,该帧可以由设备传输给另一设备,以通告对NGV模式的支持。这将使设备能够通告它支持NGV模式能力(换言之,用新的IEEE802.11NGV模式工作)。
该字段提供NGV模式能力信息,并且如在下表中指明的那样进行编码,其表示NGV模式能力格式:
NGV模式指明设备的能力,并且是1个八位字节长度的位掩码。
位掩码的格式(MAC地址策略字段格式)如下表所陈述的:
NGV模式比特 比特的描述
0 NGV模式
1 UACK
2 UNACK
3-7 预留的
当被设置为1时,比特0指示NGV模式被使用。
当被设置为1时,比特1指示UACK可以与NGV模式一起使用。
当被设置为1时,比特2指示UNACK可以与NGV模式一起使用。
8.3.4.1概述(这是IEEE 1609.3规范的章节)。
修改第二段落,以添加NGV模式元素作为可选的头部元素:
WSMP-N-Header可能包括以下WAVE信息元素:
·信道号(参见8.3.4.2)
·数据速率(参见8.3.4.3)
·所使用的传输功率(参见8.3.4.4)
·信道负载(参见8.3.4.5)
·NGV头部(参见8.2.2.6.5)。
3.通用架构
图8是能够支持本公开的一些实现的NGV模式的无线设备800的框图。
无线设备800包括硬件处理器802。硬件处理器可以包括微处理器、多核微处理器的核心、微控制器、可编程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另一硬件处理电路。
硬件处理器802可以向另一无线设备提供用于通信的数据帧。例如,硬件处理802可以执行机器可读指令(例如应用程序、操作系统等),其产生用于通信的数据帧。
无线设备800包括协议层804,以将数据帧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以用于以基本服务集的上下文外(OCB)模式进行通信。协议层804可以在硬件中实施,或者被实施为硬件和在硬件上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的组合。
机器可读指令可以被存储在无线设备800的非瞬态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
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任何或某种组合:半导体存储器设备,诸如动态或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或SRA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和闪存;磁盘,诸如固定盘、软盘和可移除盘;另一磁性介质,包括磁带;诸如压缩盘(CD)或数字视频盘(DVD)等光学介质;或另一类型的存储设备。要注意的是,上面讨论的指令可以被提供在一个计算机可读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或者备选地,可以被提供在分布在可能具有多个节点的大型系统中的多个计算机可读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这种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被认为是物品(或制品)的一部分。物品或制品可以指任何制造的单个组件或多个组件。一个或多个存储介质可以位于运行机器可读指令的机器中,或者位于机器可读指令可以通过网络被下载以供执行的远程站点处。
在前述描述中,许多细节被陈述,以提供对本文公开的主题的理解。然而,实现可以在没有这些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被实践。其他实现可以包括对上面讨论的细节的修改和变型。其意图是所附权利要求覆盖这种修改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用于数据帧聚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由第一设备将多个数据帧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以用于在基本服务集的上下文外OCB模式下通信;
从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输信息元素,所述信息元素被设置为指示以下的值:所述第一设备支持在所述OCB模式下的数据帧的聚合;
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具有针对所述OCB模式的确认模式的指示符的管理或控制帧,以引起针对所述OCB模式的所述确认模式下的操作;以及
由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OCB模式下和所述确认模式下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聚合所述多个数据帧包括:移除所述多个数据帧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头部,并且将不具有所述MAC头部的所述多个数据帧的剩余部分聚合成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是聚合MAC服务数据单元A-MSDU。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聚合所述多个数据帧包括:将具有介质访问控制MAC头部的所述多个数据帧聚合成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是聚合MAC协议数据单元A-MPDU。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备是第一无线设备,所述方法还包括:
由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在所述OCB模式下和未确认模式下向第二无线设备传输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传输具有所述未确认模式的指示符的管理或控制帧,以引起所述未确认模式下的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管理或控制帧是动作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管理或控制帧是动作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信息元素被包括在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的头部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接收其他经聚合的数据帧;
响应于在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中检测到信息元素,所述信息元素指明所述其他经聚合的数据帧包括在所述OCB模式下的数据帧的聚合:
应用规则以解码所述其他经聚合的数据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规则,确定是否传输所述其他经聚合的数据帧的确认。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设备是无线设备,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无线设备的第一协议层向所述无线设备的第二协议层发送对关于以下的能力的指示:支持在所述OCB模式下的数据帧的聚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协议层是波短消息协议(WSMP)层,并且所述第一协议层是介质访问控制(MAC)层。
15.一种无线设备,包括:
硬件处理器,用以向另一无线设备提供用于通信的数据帧;以及
协议层,用以:
将所述数据帧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以用于在基本服务集的上下文外OCB模式下通信;
传输信息元素,所述信息元素被设置为指示以下的值:所述无线设备支持在所述OCB模式下的数据帧的聚合;
传输具有针对所述OCB模式的确认模式的指示符的管理或控制帧,以引起针对所述OCB模式的所述确认模式下的操作;以及
在所述OCB模式下和所述确认模式下传输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
16.一种非瞬态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执行时使无线设备:
将数据帧聚合成经聚合的数据帧,以用于在基本服务集的上下文外OCB模式下通信;
传输信息元素,所述信息元素被设置为指示以下的值:所述无线设备支持在所述OCB模式下的数据帧的聚合;
传输具有针对所述OCB模式的确认模式的指示符的管理或控制帧,以引起针对所述OCB模式的所述确认模式下的操作;以及
在所述OCB模式下和所述确认模式下传输所述经聚合的数据帧。
CN201980088608.5A 2019-01-11 2019-12-19 数据帧的聚合 Active CN1133169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791171P 2019-01-11 2019-01-11
US62/791,171 2019-01-11
US16/676,835 US11432190B2 (en) 2019-01-11 2019-11-07 Aggregation of data frames
US16/676,835 2019-11-07
PCT/CA2019/051855 WO2020142832A1 (en) 2019-01-11 2019-12-19 Aggregation of data fram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16974A CN113316974A (zh) 2021-08-27
CN113316974B true CN113316974B (zh) 2024-04-12

Family

ID=71516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8608.5A Active CN113316974B (zh) 2019-01-11 2019-12-19 数据帧的聚合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2190B2 (zh)
EP (1) EP3909394A4 (zh)
CN (1) CN113316974B (zh)
CA (1) CA3120671A1 (zh)
WO (1) WO20201428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02273B2 (en) 2019-11-08 2021-12-14 Blackberry Limited Aggregating messages into a single transmission
US11387955B2 (en) 2019-11-11 2022-07-12 Nxp Usa, Inc. Aggregate MAC service data unit (A-MSDU) and aggregate MAC protocol data unit (A-MPDU) of next generation V2X (NGV) station (STA)
US11489627B2 (en) 2020-07-29 2022-11-01 Nxp B.V.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398936B2 (en) * 2020-07-30 2022-07-26 Nxp B.V.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2738846A (zh) * 2020-12-25 2021-04-3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无线自组网中以太网帧聚合方法
US11665629B2 (en) * 2021-01-27 2023-05-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utside the context of a BSS (OCB) communications in unlicensed bands
US11665516B2 (en) 2021-07-02 2023-05-30 Ettifos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or receiving message
CN115225711A (zh) * 2022-06-01 2022-10-21 裕太微(上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传输的以太网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0738A1 (en) * 2006-12-05 2008-06-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management frame aggreg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CN107409015A (zh) * 2015-04-06 2017-11-2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帧聚合帧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496291T3 (es) * 2009-11-13 2014-09-1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étodo y aparato para soportar acciones de gestión para muy alto rendimiento en comunicaciones inalámbricas
WO2015006640A1 (en) * 2013-07-11 2015-01-1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mart harq for wifi
US9621389B2 (en) 2013-09-30 2017-04-11 Volvo Car Corporation Method to introduce complementing training symbols into a 802.11p OFDM frame in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US20170126363A1 (en) * 2014-03-17 2017-05-0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for reception failure identification and remediation for wifi
EP3060019B1 (en) * 2015-02-23 2021-03-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mproved paging procedures for user equipments requiring coverage extension
WO2016144887A1 (en) 2015-03-06 2016-09-1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hort packet optimization in wlan systems
EP4340251A3 (en) * 2016-11-02 2024-05-2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Group-based beam management
CN110089046B (zh) * 2016-11-03 2023-05-23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毫米波wlan的多维波束细化过程和信令
WO2018088630A1 (ko) * 2016-11-09 2018-05-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Rrc 메시지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무선 기기
CN108282820B (zh) * 2017-01-06 2022-12-30 夏普株式会社 接入控制相关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11240647B2 (en) * 2017-06-09 2022-02-01 Convida Wireless, Llc Efficient vehicular services
US20190007253A1 (en) * 2017-06-29 2019-01-03 Intel IP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time synchronized wireless networking with resource aggregation
WO2019139665A1 (en) * 2018-01-12 2019-07-18 Marvel World Trade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on of physical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s
WO2019161269A1 (en) * 2018-02-16 2019-08-22 Idac Holdings,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to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mechanisms for vehicle-to-everything mobile device communications
US10841150B2 (en) * 2018-05-24 2020-11-17 Intel Corporation Channel bonding and bonded channel access
WO2020009389A1 (ko) * 2018-07-04 2020-0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ppdu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1307830B2 (en) * 2018-11-21 2022-04-19 Kony Inc. Intelligent digital experience development platform (IDXDP)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0738A1 (en) * 2006-12-05 2008-06-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management frame aggreg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CN107409015A (zh) * 2015-04-06 2017-11-2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帧聚合帧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rt 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 and Physical Layer (PHY) Specifications;IEEE;《IEEE P802.11-REVmd/D0.0》;第198、24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16974A (zh) 2021-08-27
CA3120671A1 (en) 2020-07-16
EP3909394A4 (en) 2022-07-20
US20200229032A1 (en) 2020-07-16
US11432190B2 (en) 2022-08-30
EP3909394A1 (en) 2021-11-17
WO2020142832A1 (en) 202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16974B (zh) 数据帧的聚合
CN110199549B (zh) 基于分组的链路聚合架构
EP3446509B1 (en) Block acknowledgment generation and selection rules
US10111258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ceiver initiated protection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xchange
US898899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logical radio link control (RLC) and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protocol data units (PDU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9729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pressing headers and payloads
US925329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block acknowledgment compression
EP3070867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block acknowledgment compression
US943287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block acknowledgment compression
CN101911601B (zh) 无线mesh网中的数据发送方法和A-MSDU格式
US8228889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US1017858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frame control design
KR102090480B1 (ko)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가변 길이 블록 확인응답 필드들을 시그널링하고 생성하기 위한 시스템들 및 방법들
JP2005312060A (ja) 無線近距離通信網での伝送されたデータストリームの受信通知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6373987B2 (ja) Macヘッダ圧縮の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US11387955B2 (en) Aggregate MAC service data unit (A-MSDU) and aggregate MAC protocol data unit (A-MPDU) of next generation V2X (NGV) station (STA)
TW201640856A (zh) 控制訊框聚合訊框
TW202123635A (zh) 序號擴大
EP3643109B1 (en) Large media access control service data unit (msdu) delivery
WO2023184552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5957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0

Address after: Illinois, USA

Patentee after: Ot patent trusteeshi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U.S.A.

Address before: Ontario, Canada

Patentee before: BlackBerry 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