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16222B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16222B
CN113316222B CN202110579090.4A CN202110579090A CN113316222B CN 113316222 B CN113316222 B CN 113316222B CN 202110579090 A CN202110579090 A CN 202110579090A CN 113316222 B CN113316222 B CN 1133162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ed signal
signal strength
electronic device
strengths
determi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790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16222A (zh
Inventor
吕生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7909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162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16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622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5069 priority patent/WO202224746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16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162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该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N为正整数;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M为正整数且M小于N;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若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本方法可以实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准确响应于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相对靠近时执行指定操作。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快速进步,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了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携和高效地完成电子设备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如无线蓝牙耳机等)之间的操作,通常会在电子设备发现与物联网设备靠近时,执行目标操作。但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与物联网设备之间相对靠近时,电子设备执行目标操作的时机不够准确,造成用户体验较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所述N为正整数;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根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第二获取模块、第三获取模块、第四获取模块以及操作执行模块,其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用于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所述N为正整数;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第三获取模块用于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所述第四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所述操作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配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通过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该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该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然后确定该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得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确定该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得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由于N小于M,再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出用于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的目标信号强度,由于同时根据数量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了两个平均接收信号强度,因此最终根据这两个平均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出的目标信号强度的准确性较高,从而在电子设备之间相对靠近时,能够准确控制是否执行指定操作,提示执行目标操作的准确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一种记录结果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另一种记录结果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的一种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保存或者携带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程序代码的存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电子设备可以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实现拍照、上网、视频聊天等各种功能。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会使用电子设备完成与物联网设备之间的相应操作,以满足用户想要实现的功能。例如,将电子设备与无线蓝牙耳机连接,以便使用无线蓝牙耳机听音乐、打电话等;又例如,使用电子设备投屏至智能电视等。
为了使用户能够更加快捷高效地将物联网设备与电子设备进行连接,通常会在电子设备发现物联网设备在附近时,会执行指定操作。例如,于显示屏中显示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完成相应的操作,这样的话,用户只需要使电子设备与物联网设备之间相对靠近,即可查看到提示信息,从而能够基于提示信息完成相应的操作。
其中,电子设备与物联网设备之间相对靠近的过程中,其他可以发送广播信号,例如,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BLE)广播。电子设备可以进行广播扫描,在扫描到其他设备发送的广播信号后,可以根据广播信号确定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Strength Indication,RSSI),从而根据RSSI确定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距离。根据RSSI的测距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085516790000031
其中,d表示两个设备之间的距离,|RSSI|表示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物联网设备的广播信号对应的RSSI的绝对值,A表示参考距离下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广播信号对应的RSSI的绝对值,B为路径损耗因子。
可见,电子设备与物联网设备之间的距离与RSSI成反比,RSSI越大,表示电子设备与物联网设备之间的距离越小。因此,在RSSI大于预设阈值时,电子设备可以确定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值,进而执行指定操作。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是用户终端100(例如,可以是智能手机),第二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家居设备200,该智能家居设备200可以包括智能电视、空调、窗帘等智能设备,在第一电子设备靠近第二电子设备的时候,在第一电子设备上显示第二电子设备的控制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的第二电子设备的控制界面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执行对应的动作。
如图2所示,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是用户终端100(例如,可以是智能手机),第二电子设备可以是无线耳机系统300,在第二电子设备靠近第一电子设备的时候,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弹框信息110,在该弹框信息110内可以显示无线耳机系统的电量,具体地,该无线耳机系统300可以包括耳机320和耳机盒310,耳机盒310可以容纳耳机320,具体地,耳机盒310的壳体内壁形成容纳腔,耳机320可以容纳在该耳机盒310的容纳腔内。另外,耳机盒310不仅可以提供用于容纳耳机320的容纳腔,还可以与耳机320通信,从而能获取耳机320的电量、名称或者耳机320的网络参数等信息,以便用户终端能通过耳机盒310与耳机320配对成功并实现通信连接。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耳机盒310还用于为耳机320充电。具体地,可以在该弹框信息内同时显示耳机320的电量和耳机盒310的电量。
具体地,假设两个设备分别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在第二电子设备启动无线通信模块的时候,第二电子设备向周围发射广播信号。如图3所示,假设第二电子设备是无线耳机系统,在第二电子设备靠近第一电子设备的时候,耳机盒310的盒盖处于闭合状态,则此时。耳机盒310并不会向周围发射广播信号,即图3所示,用户终端100并未接收到耳机盒310发射的广播信号,也未显示弹框信息110,当用户终端100的盒盖处于打开状态,如图2所示,耳机盒310发射广播信号,能够被用户终端100接收到该广播信号,并且在接收的广播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阈值的时候,显示弹框信息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也可以是蓝牙模块,于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蓝牙模块,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可以通过蓝牙连接,则该广播信号可以是蓝牙广播信号,例如,低功耗蓝牙(Bluetooh Low Energy,BLE)广播。随着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的靠近,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的广播信号,进而能够确定该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即接收信号强度,随着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的靠近,第一电子设备的接收信号强度逐渐增大,当检测到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指定阈值时,第一电子设备显示弹框信息,然后,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建立无线连接(例如,蓝牙连接)。
例如,第一电子设备显示的弹框信息内显示有连接按钮,如图2所示的连接控件111,用户点击该连接控件111,能够实现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再例如,第一电子设备是用户终端,第二电子设备为耳机,耳机的壳体上设置有佩戴检测装置,如图4所示,耳机的壳体上设置有佩戴检测器130,该佩戴检测器130设置在耳机壳体的指定表面,该指定表面为该耳机被佩戴时,耳机头与人耳耳甲腔接触的表面,具体地,可以是在该指定表面开设一个黑色圆孔,这个圆孔内装配的便是一个佩戴检测器130,该佩戴检测器130可以是光感传感器,其包括发光单元和感光单元,该发光单元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灯,LED灯发出红外光线,透过圆孔上的棱镜片,辐射向耳机外,如果前方有不透明物体阻挡的话,大部分光线会反射回来,感光单元根据反射回来的光线强度来判断是否有物体阻挡,来推断是否处于佩戴状态。则在用户终端显示弹框信息之后,所用户佩戴该耳机,则耳机的佩戴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到该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则发起连接请求至用户终端,用户终端完成与耳机之间的通信连接。
相关技术中,通常电子设备在基于接收的广播信号,确定接收信号强度,并根据接收信号强度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时,是根据连续接收的多个广播信息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计算平均信号强度后,将平均信号强度与信号强度阈值比较,在平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时,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例如,电子设备通常会使用15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求取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并在平均值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时,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
发明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并发现,当物联网设备被电子设备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发现后,开始记录接收到的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若该物联网设备相对电子设备快速靠近,则由于需要根据最近接收的较多数量的广播信号计算平均信号强度,因此会导致电子设备与该物联网设备实际相距较近时,仍未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使得执行指定操作的时机不够准确。
例如,电子设备使用最近接收的15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求取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信号强度阈值为-65dB,并以平均值与-65dB进行比较,确定是否触发提示。该情况下,当物联网设备被电子设备发现,电子设备开始记录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停留一段时间后,若物联网设备向电子设备快速靠近,那么得到的接收信号强度值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其中,每行都包括一个排列,每个排列中记录的接收信号强度均按照其对应的广播信号的发送时间从早到晚的顺序进行排列。可以看出,电子设备需要在接收到排列7中的接收信号强度为-22dB的广播信号后,才能计算得到大于-65dB的平均接收信号强度(即图5中-61.86666667),从而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但是实际上,该物联网设备在被快速移动后,可能在接收到接收信号强度为-24dB的广播信号时,物联网设备与电子设备的距离就已经满足触发执行指定操作的条件,这样的话,就导致了电子设备与该物联网设备实际相距较近时,仍未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使得指定操作的执行不够及时。
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可以实现能够提升用于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的目标信号强度的准确性,从而在电子设备与物联网设备之间相对靠近时,能够准确控制是否执行指定操作,提示执行目标操作的准确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其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在后续的实施例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6,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如图11所示的数据处理装置400以及配置有所述数据处理装置400的电子设备100(图12)。下面将以第一电子设备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流程,当然,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所应用的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在此不做限定。下面将针对图6所示的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所述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所述N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在启动无线通信模块时,能够向周围发射广播信号,该广播信号内携带有第二设备的网络参数,该网络参数可以包括第二设备的网络地址、其他的用于建立网络连接的参数等。第一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模块在启动的时候,能够扫描周围的可连接的无线连接点。可选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接收到周围的广播信号,解析该广播信号能够得到该广播信号内携带的数据。其中,第二电子设备可以为IOT设备,例如无线蓝牙耳机、智能电视、空调、窗帘等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时,确定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其中,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也就是说,第一电子设备可以确定这N个广播信号中每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得到N个接收信号强度。N为预先设置的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时,计算平均接收信号强度所采用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数量,其具体数值可以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15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接收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广播信号时,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为蓝牙(bluetooth,BT),如低功耗蓝牙(Bluetooh LowEnergy,BLE)等;无线通信技术也可以为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紫蜂通信(Zigbee)、近距离无线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等。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具体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广播信号计算接收信号强度,即得到每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在一种计算方式中,接收信号强度=RxPower-SystemGain,其中,RxPower为对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再进行数字前端(digital front end,DFE)的滤波等处理后,计算获得的信号带内接收功率;SystemGain表示系统增益,可以根据射频前端预估得到。
可选地,可能第一电子设备中设置有多根用于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天线,那么该情况下,第二电子设备在每次发送广播信号时,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根据每根天线对应接收到的广播信号所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对该个广播信号对应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即每根天线接收到的广播信号对应一个接收信号强度)进行处理,得到该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例如,可以对该个广播信号对应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求平均值,得到该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又例如,可以获取该个广播信号对应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值,得到该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每接收到N个广播信号时,确定这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然后执行后续步骤,即步骤S120至步骤S150的流程,从而可以不断的计算最新的用于确定是否触发执行指定操作的信号强度,并以此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也可以每次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新的广播信号时,对新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确定其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并将其进行记录;在记录的接收信号强度达到N个接收信号强度时,完成了确定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然后执行后续步骤,即步骤S120至步骤S150的流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在首次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广播信号时,可以根据广播信号中携带的设备标识,确定与预设的设备标识匹配;若两者匹配,则表示则确定该第二电子设备是预先约定的物联网设备,因此,可以执行步骤S110至步骤S150的流程,以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
步骤S120: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在确定出以上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后,可以计算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得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
步骤S130: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在确定出以上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后,还可以从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获取M个接收信号强度,并计算这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得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因此可以确定得到两个用于后续确定目标信号强度的平均接收信号强度,以提升目标信号强度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20与步骤S130的执行顺序可以不做限定,可以同时执行步骤S120以及步骤S130;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130,再执行步骤S120;还可以先执行步骤S120,再执行步骤S130。
步骤S140:根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在获取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之后,则可以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由于同时得到两个平均接收信号强度(即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因此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获取的目标信号强度的准确性更高,因此在利用目标信号强度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时,能够更为准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获取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值,以此作为目标信号强度,从而在利用该目标信号强度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时,能够快速的响应于电子设备之间相对靠近,执行指定操作。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也可以获取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目标信号强度;也可以对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分别分配权重,然后根据第一接收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分别对应的权重,对第一接收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目标信号强度。当然,具体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的具体方式可以不做限定。
步骤S150: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在获取到目标信号强度后,则可以将目标信号强度与信号强度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判断目标信号强度是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若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则表示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即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的距离),因此可以执行指定操作,以便用户能够快捷高效地完成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相应操作;若目标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则表示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即不小于)预设距离,因此,不执行指定操作,后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重复以上步骤S110至步骤S150的流程,以在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时,执行指定操作。其中,信号强度阈值可以为预先设置的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的信号强度的临界值,该信号强度阈值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的场景设置,其具体数值可以不做限定,例如,信号强度阈值可以为-65dB。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执行指定操作,可以包括:于当前显示界面显示弹框信息。弹框信息可以包括提示信息等,例如,可以为图2中所示的弹框信息。当然,弹框信息所包括内容可以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的第二电子设备以及使用场景所设置。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执行指定操作,可以包括:将当前显示界面切换为指定界面。指定界面可以为实现所需的应用场景需要显示的界面,具体的指定界面可以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图1中显示的控制界面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该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该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然后确定该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得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确定该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得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由于N小于M,再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出用于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的目标信号强度,由于同时根据数量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了两个平均接收信号强度,因此最终根据这两个平均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出的目标信号强度的准确性较高,从而在电子设备之间相对靠近时,能够准确控制是否执行指定操作,提示执行目标操作的准确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电子设备,下面将针对图7所示的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所述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所述N为正整数。
步骤S220: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210以及步骤S220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230: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子设备在确定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时,M个接收信号强度可以为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指定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定广播信号为N个广播信号中第二电子设备最近发送的M个广播信号,并且M个接收信号强度与M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也就是说,第一电子设备可以确定以上N个广播信号中最近的M个广播信号,并且获取这M个广播信号中每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得到以上M个接收信号强度。
示例性地,N为15,M为5,N个接收信号强度按照其对应的广播信号从先到后的顺序排列为:-80、-86、-85、-86、-80、-86、-85、-86、-80、-86、-85、-86、-80、-86、-85,则M个接收信号强度以上排列中的最后5个接收信号强度,即-85、-86、-80、-86、-85。由于所得到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是根据N个广播信号中最近发送的M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计算得到的,因此得到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更能反映当前的真实接收信号强度。
步骤S240:获取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在获取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之后,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时,可以获取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以确定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是否发生快速的靠近。其中,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指的是将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减去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得到的差值。
步骤S250: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获取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之后,则可以将该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若该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即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异较大,则表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发生快速的靠近;若该差值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第一阈值,即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异较小,则表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未发生快速的靠近。其中,第一阈值为正数,其具体数值可以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3dB,5dB,7dB等。
可以理解地,若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发生了快速的靠近,则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广播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利用以上M个接收信号强度计算的平均接收信号强度,与利用以上N个接收信号强度计算的平均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异也较大,故可以根据以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是否发生了快速的靠近。
若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执行步骤S260:将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执行步骤S270: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第一电子设备在判断出以上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后,若该差值大于第一阈值,表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发生了快速的靠近,此时,以更能反映当前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则能够更为准确地控制是否进行指定操作的执行。并且,由于快速靠近的情况下,计算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会大于计算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因此能够更快速地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
第一电子设备在判断出以上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后,若该差值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第一阈值,表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未发生快速的靠近,此时,由于计算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使用的接收信号强度更多,避免了接收信号强度的波动而导致计算的平均接收信号强度不够准确,因此,将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能更为准确地控制是否执行指定操作。
步骤S280: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280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电子设备使用最近接收的15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求取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信号强度阈值为-65dB,第一阈值为4dB,并以平均值与-65dB进行比较,确定是否触发执行指定操作。该情况下,当物联网设备被电子设备发现,电子设备开始记录接收到的广播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停留一段时间后,若物联网设备向电子设备快速靠近,那么得到的接收信号强度值的变化情况如图5及图8所示,其中,每行都包括一个排列,每个排列中记录的接收信号强度均按照其对应的广播信号的发送时间从早到晚的顺序进行排列。相比图5中只计算15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接收信号强度(即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图8中还计算了最近接收的5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接收信号强度(即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即针对每个排列的最后5个接收信号强度形成图8中的排列1’、排列2’、排列3’、排列4’和排列5’,并分别计算平均接收信号强度,得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由此,在接收到排列2中的-50dB的接收信号强度对应的广播信号后,计算出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82.13333333dB,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77.4dB,此时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已大于4dB,因此将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在接收到排列4中接收信号强度为-24dB的广播信号时,此时计算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54.6dB)已经大于-65dB,因此执行指定操作。
由此可见,相比图5所示的只计算15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接收信号强度(即第一接收信号强度)的方式中,需要在接收到排列7中的接收信号强度为-22dB的广播信号后才能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式,可以在接收到-24dB的接收信号强度对应的广播信号时就能触发执行指定操作,实现第二电子设备快速靠近第一电子设备时,能够及时的执行指定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时,通过获取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在该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将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在该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将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可以实现更为准确地控制是否执行指定操作。并且,在以上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表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快速靠近的情况下,计算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会大于计算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因此能够更快速地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
请参阅图9,图9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电子设备,下面将针对图9所示的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所述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0:在每次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新发送的广播信号时,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所述N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记录有第二电子设备每次发送的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记录的数量为N个,也就是说,只记录有最近发生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每次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新发送的广播信号时,则读取记录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以执行后续步骤。从而可以不断的计算最新的用于确定是否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的信号强度,并以此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当然,在第一电子设备后续确定出目标信号强度后,并且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了指定操作的情况下,则后续即使接收到新发送的广播信号,也可以不执行以下流程,以避免重复执行指定操作而影响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N个广播信号所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按广播信号的发送时间的从早到晚的顺序形成目标队列,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对该目标队列进行管理,以不断地计算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从而确定出目标信号强度后,确定是否触发指定操作的执行。其中,第一电子设备在每次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新发送的广播信号时,获取目标队列中排列于队首的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接收信号强度;于目标队列中删除该目标接收信号强度,并将新发送的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添加至目标队列的队尾,由此,可以实现第一电子设备只存储N个接收信号强度,并且是第二电子设备最近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
示例性地,当前存储的目标队列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广播信号的发送时间从早到晚的顺序为:-80、-86、-85、-86、-80、-86、-85、-86、-80、-86、-85、-86、-80、-86、-85;在新接收到-50dB对应的广播信号后,则该目标队列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更新为:-86、-85、-86、-80、-86、-85、-86、-80、-86、-85、-86、-80、-86、-85、-50。
该实施方式中,后续在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时,可以直接根据目标队列中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确定。
步骤S310: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
步骤S320: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
其中,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所述M个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指定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所述指定广播信号为所述N个广播信号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最近发送的M个广播信号,所述M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M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
步骤S330:获取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
步骤S340:判断所述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执行步骤S350: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330至步骤S350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若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执行步骤S360:判断前P次确定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是否均大于第一阈值。其中,所述P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在每次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新发送的广播信号时,均会计算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出目标信号强度,并将目标信号强度与信号强度阈值比较,以此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因此,在此前已进行P次的计算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可以判断前P次确定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上一次确定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是否均大于第一阈值。若多次计算的差值都大于第一阈值,表示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差异较大,并不是偶然的,因此可以准确确定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快速靠近的情况。若多次计算的差值中任意一次确定的差值不大于第一阈值,表示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差异较大,可能是偶然的,因此可以准确确定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未发生快速靠近的情况。其中,P的具体数值可以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2次,可以为3次等。
若所述前P次确定的差值均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执行步骤S370:将本次确定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多次计算的差值都大于第一阈值,此时已准确确定出第二电子设备与一电子设备之间快速靠近,因此可以将本次确定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若所述前P次确定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中,存在任意一次确定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执行步骤S380:将本次确定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多次计算的差值中任意一次确定的差值不大于第一阈值,此时能够准确确定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未发生快速靠近的情况,因此可以将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步骤S390: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390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若目标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则表示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即不小于)预设距离,因此,不执行指定操作,此时可以返回至步骤S310,执行以上流程,以在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时,执行指定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前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确定出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需要连续多次计算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均大于第一阈值,才将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避免了偶然因素导致确定的目标信号强度不准确。
请参阅图10,图10示出了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电子设备,下面将针对图10所示的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所述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0: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所述N为正整数。
步骤S420: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
步骤S430:判断基于无线通信发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是否达到预设时长。
在基于无线通信发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440~步骤S460。
步骤S440: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
其中,M个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指定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所述指定广播信号为所述N个广播信号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最近发送的M个广播信号,所述M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M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
步骤S450:根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
步骤S460: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在基于无线通信发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未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470。
步骤S470:若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所述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若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未大于所述信号强度阈值,不执行指定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常用户使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达到触发执行指定操作之前,可能刚开始用户并不会快速的使两者靠近。因此,为了节省计算量,在基于无线通信发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未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在获取用于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的接收信号强度时,可以仅根据N个接收信号强度,获取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并将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与信号强度阈值进行比较,以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
其中,预设时长的具体数值可以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2秒,5秒,10秒等。可选地,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历史记录的无线通信发现第二电子设备的时刻,到确定出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相对快速靠近的时刻之间的时长确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基于无线通信发送发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则可以同时获取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并确定目标信号强度后,根据目标信号强度确定是否触发执行指定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通常用户使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达到触发执行指定操作之前,可能刚开始用户并不会快速的使两者靠近。而在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未快速靠近之前,为了节省计算量,可以仅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并将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与信号强度阈值进行比较,以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另外,在在多次确定出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该信号强度阈值,未执行指定操作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前T次获取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中相邻两次获取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是否均大于第二阈值;若前T次获取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中相邻两次获取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均大于第二阈值,则表示前T次执行上述的过程中,相邻两次获取的平均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均较大,因此可以表示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可能开始快速靠近,此时则可以同时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并确定目标信号强度后,根据目标信号强度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其中,T的具体数值可以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2次,可以为4次,可以为6次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前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一电子设备基于无线通信发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未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只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在第一电子设备基于无线通信发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才同时获取以上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并确定目标信号强度后,以目标信号强度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从而可以在有效降低第一电子设备的处理量的同时,保证指定操作的执行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1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600的结构框图。该数据处理装置600应用上述的电子设备,该数据处理装置60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610、第二获取模块620、第三获取模块630、第四获取模块640以及操作执行模块650。其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610用于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所述N为正整数;所述第二获取模块620用于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第三获取模块630用于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所述第四获取模块64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目标信号强度;所述信息显示模块640用于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获取模块640可以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若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将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四获取模块640还可以用于: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将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M个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指定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所述指定广播信号为所述N个广播信号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最近发送的M个广播信号,所述M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M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操作执行模块640可以用于:
于当前显示界面显示弹框信息;或者
将所述当前显示界面切换为指定界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获取模块630可以用于:在基于无线通信发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
操作执行模块650还可以用于:在基于无线通信发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未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所述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模块相互之间的耦合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形式的耦合。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方案,通过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该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该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然后确定该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得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确定该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得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由于N小于M,再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出用于确定是否执行指定操作的目标信号强度,由于同时根据数量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确定了两个平均接收信号强度,因此最终根据这两个平均接收信号强度确定出的目标信号强度的准确性较高,从而在电子设备之间相对靠近时,能够准确控制是否执行指定操作,提示执行目标操作的准确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考图12,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该电子设备7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能够运行应用程序的电子设备。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7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下部件:处理器710、存储器720、以及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720中并被配置为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10执行,一个或多个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
处理器71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处理器71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7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720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720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7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710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710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710中,单独通过一块通信芯片进行实现。
存储器720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存储器720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7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实现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下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还可以存储电子设备700在使用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电话本、音视频数据、聊天记录数据)等。
请参考图13,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可读介质800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0可以是诸如闪存、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硬盘或者ROM之类的电子存储器。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0包括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0具有执行上述方法中的任何方法步骤的程序代码810的存储空间。这些程序代码可以从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读出或者写入到这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程序代码810可以例如以适当形式进行压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每次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新发送的广播信号时,确定检测到的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所述N为正整数;
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
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
获取本次确定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
若本次确定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判断前P次确定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是否均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若前P次确定的所述差值均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将本次确定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所述第一阈值为正数;
若本次确定的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将本次确定的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指定广播信号对应的接收信号强度,所述指定广播信号为所述N个广播信号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最近发送的M个广播信号,所述M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M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指定操作,包括:
于当前显示界面显示弹框信息;或者
将所述当前显示界面切换为指定界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包括:
在基于无线通信发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基于无线通信发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后的时长未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所述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6.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第二获取模块、第三获取模块、第四获取模块以及操作执行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每次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新发送的广播信号时,确定检测到的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N个广播信号对应的N个接收信号强度,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N个广播信号一一对应,所述N为正整数;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
所述第三获取模块用于确定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N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M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所述M为正整数且M小于N;
所述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本次确定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若本次确定的所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判断前P次确定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值是否均大于所述第一阈值;若前P次确定的所述差值均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将本次确定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所述第一阈值为正数;若本次确定的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将本次确定的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作为目标信号强度;
所述操作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目标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执行指定操作。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
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579090.4A 2021-05-26 2021-05-26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3162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9090.4A CN113316222B (zh) 2021-05-26 2021-05-26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CT/CN2022/085069 WO2022247468A1 (zh) 2021-05-26 2022-04-02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9090.4A CN113316222B (zh) 2021-05-26 2021-05-26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16222A CN113316222A (zh) 2021-08-27
CN113316222B true CN113316222B (zh) 2023-05-30

Family

ID=77375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79090.4A Active CN113316222B (zh) 2021-05-26 2021-05-26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16222B (zh)
WO (1) WO20222474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0323B (zh) * 2021-10-29 2023-12-19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3332A (zh) * 2020-10-27 2021-02-0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提示信息显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92826B2 (en) * 2006-04-03 2014-07-29 Eckey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proximity between radio frequency devices and controlling switches
CN104320751B (zh) * 2014-10-14 2017-08-15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蓝牙信号强度的物件寻找方法
CN107221052B (zh) * 2017-05-16 2019-07-09 北京千丁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存储器、蓝牙智能终端、距离计算方法及开门控制方法
CN107197445B (zh) * 2017-05-16 2019-12-10 北京千丁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存储器、蓝牙智能终端、距离计算方法及开门控制方法
US10187919B2 (en) * 2017-05-22 2019-01-22 Apple Inc. Proximity pairing based on signal strength
CN110602671B (zh) * 2018-10-17 2022-06-17 深圳市文鼎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蓝牙搜索结果展示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56120B (zh) * 2020-04-20 2022-08-16 遂宁摩天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蓝牙功能手机自动检测范围内无线耳机的方法
CN111988738A (zh) * 2020-07-31 2020-11-24 北京骑胜科技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控制方法、装置、交通工具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3332A (zh) * 2020-10-27 2021-02-0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提示信息显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7468A1 (zh) 2022-12-01
CN113316222A (zh) 2021-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97146B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移动终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909981B2 (en) Mobile terminal,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7480496B (zh) 解锁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093134B (zh) 电子设备的抗干扰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18228168A1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205116B (zh) 图像选择方法、移动终端、图像选择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74778B (zh) 投屏亮度调节方法以及相关产品
CN110245601B (zh) 眼球追踪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633235B (zh) 解锁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900231B (zh) 动态天线调整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735217B (zh)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EP3168776A1 (en) Image recogni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game
CN107948919B (zh) 一种共享资讯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4936255B (zh) 无线接入控制方法、装置、路由器及终端
CN109550248B (zh) 虚拟对象位置识别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8600887B (zh) 基于无线耳机的触摸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23030531A1 (zh) 提示信息的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07864299B (zh) 图片显示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3316222B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329391B (zh) 提示信息的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08810261B (zh) 通话中天线切换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22247424A1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065126A (zh) 热点共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7659996B (zh) 信道接入方法及设备
CN112351464B (zh) 一种WiFi连接方法、终端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